一、六神丸佐病毒唑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陈俊[1](2014)在《柴石退热颗粒对乙型脑炎病毒体外感染BHK细胞的影响及流行性乙型脑炎辨证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遵照循证医学原则,通过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梳理流行性乙型脑炎不同证型的中医症候要素及结局转归,总结其病机、传变及预后规律,验证中医预案的科学性和准确度,对2011年乙脑中医预案进行完善。运用不同中医方案治疗乙脑患者,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总结乙脑中医治法,筛选有效中成药。从而系统深化乙脑的中医药理论和临床认识,为中医药治疗病毒性传染病规范化体系的建立提供科技支撑。方法在2012年6月至2012年10月间,现场考察确诊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284例进行前瞻性临床研究。参照2009年中医药行业专项“中医药防治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规律与诊疗方案的研究”(简称乙脑项目)课题组制定的中医预案,在急性期将所有病例分为轻型(毒蕴肺胃证)、普通型(毒损脑络证)、重型(毒陷心包证)、极重型(阴阳衰竭证),填写《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调查表》(CRF表),记录人口学资料,各症状、体征发生的程度、频次、出现时间、消失(或明显减轻)时间,中医证候及舌脉信息,中医辨证分型,住院时间,用药记录,结局判断,随访记录等。将CRF表记录的中医症候要素按照不同证型进行整理和排序。根据“乙脑项目”临床实施方案的分组方法,轻型、普通型病人纳入随机组,重型、极重型纳入队列组。通过计算机软件(中国中医科学院临床评价中心中央随机系统)生成随机数字,具体采用区组与动态随机结合方法,应用SAS9.1.3统计软件PROC PLAN程序进行随机化分配,将受试者所接受处理随机安排,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用西医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药:①中医辨证处方②柴石退热颗粒③抗病毒口服药④喜炎平注射液。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对高热、神昏、抽搐(乙脑三大主症)的治疗效果、对预后的影响。尤其以发热为切入点,观察中医治疗方案中有效药物的临床疗效。定量资料的描述将计算均数、标准差、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定性资料描述各类的例数及百分数。统计学处理由SPSS16.0软件完成,两组可比性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Wilcoxon秩和检验。定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进行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两组间比较用LSD法。P<0.05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意义,P<0.01指差别显着。结果1.病例资料:2012年本研究共观察乙脑病例284例,在急性期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毒蕴肺胃型61例,占总例数的21.48%;毒损脑络型114例,占总例数的40.14%;毒陷心包型98例,占总例数的34.51%;阴阳衰竭型11例,占总例数的3.87%。年龄最小为3月,最大为15岁,平均年龄5岁7月;男女比例为1.63:1。2.传变及预后规律:毒蕴肺胃证病在卫表,易于治愈;毒损脑络证为气分热甚,邪在中焦,或气营同病、有生风之兆,大部分临床可治愈。毒陷心包证为热毒内陷营分,耗气伤津,兼或营血同病,动风耗血,或兼湿热并重、痰湿内生,约30%病患预后欠佳;阴阳衰竭见热伤气阴,易成内闭外脱、亡阴亡阳之象,病情危重,须积极抢救生命。并且,乙脑病情变化较一般温病更迅速更危重。3.恢复期,近40%病情较轻者中医症候要素:纳差、便秘、乏力少言、低热、多汗、口渴、胸闷、恶心,或伴肢体痉挛、颈强;舌象:舌暗红、少苔、质干,舌淡暗、苔白厚、舌体胖大;脉象:脉细无力。另有23.8%例病情较重者中医症候要素:发热易反复、伴抽搐、神志不清、头痛,肢体强直、神志呆滞、记忆力下降、肢体瘫痪、失语、面肌瘫痪、性格改变;舌象:舌淡或暗红、苔白厚,舌暗或紫、有瘀斑瘀点;脉象:细涩、弦细。4.将两期五种中医辨证分型症候要素与2011年中医预案分型要素对比,发现两点不同之处:①部分发热者伴胸闷、纳差、便溏、苔薄白或白厚,提示暑热挟湿致病。②部分邪犯气营或营血同病者,病程较长、病情偏重,在恢复期有18%的病例出现肢体强直、神志呆滞、肢体瘫痪、失语、面肌瘫痪、记忆力下降等症状,观察结束时仍有11.6%的病例出现残障,表现出痰瘀阻滞,经脉失养之证。5.临床疗效:观察结束时,分析中西医结合组与对照西医组的疗效,结果显示,随机组疗效:治疗组治愈率90.6%,好转率7.69%,无效率1.71%;对照组治愈率74.14%,好转率18.97%,无效率6.7%。队列组疗效:治疗组治愈率67.53%,好转率23.37%,无效率9.09%;对照组治愈率46.88%,好转率40.62%,无效率12.5%。随机组和队列组分别组内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大主症疗效分析:随机组,治疗组退热中位数为72小时,对照组为96小时;队列组,治疗组退热中位数为96小时,对照组为144小时;通过生存分析法比较,两研究组加用中医治疗组退热趋势快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机组,治疗组神志完全复苏时间中位数为72小时,对照组为120小时;队列组,治疗组退热中位数为85小时,对照组为132小时;通过生存分析法比较,两研究组加用中医的治疗组神志恢复正常趋势快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筛选CRF表抽搐各类型的止痉情况,逐天进行记录,并与基线对比(观察第一天),结果显示:随机组治疗第三天,两组较基线均有缓解,且治疗组缓解优于对照组;队列组治疗第五天,两组较基线均有缓解,且治疗组缓解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7.284例乙脑患者,治疗组194例均按照中医治疗方案执行,中药使用率达100%,治愈率为83.6%,其中服用柴石退热颗粒有44例,治愈率为93.18%;中医辨证处方33例,治愈率为81.82%;抗病毒口服液30例,治愈率73.33%、喜炎平注射液120例,治愈率84.16。8.其他中成药使用程度依次是:炎琥宁注射液、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安宫牛黄丸、四磨汤、保和丸等。中医辨证处方主方使用程度依次是:白虎汤、银翘散、三仁汤、清营汤、泻白散、竹叶石膏汤、沙参麦冬汤、羚角钩藤汤等。9.柴石退热颗粒治疗乙脑44例,平均退热起效时间为10.23±6.24h,平均完全退热时间为68.92±18.54h;对照组治疗乙脑31例,平均退热起效时间为12.53±7.31h,平均完全退热时间为106.55±24.83h;两者分别经统计学分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10.柴石退热颗粒治疗乙脑,对队列组病人治愈率优势大于随机组,在退热的同时,可以有效缓解神昏、抽搐、缩短疗程、降低后遗症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11.安全性检测: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的肝肾功能损害。不良事件发生与药物无关,极少数病例出现胃肠道反应,对症处理后消失。结论:本研究表明,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于夏季,多见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男性略多于女性。乙脑中医病机及传变规律基本符合卫气营血传变特点,乙脑传变更迅速,病情较一般温病更危重。通过对2012年临床中医症候要素的梳理,并与乙脑中医预案内容进行对比,证明乙脑项目中医预案对乙脑的分期分型辨证治疗符合临床实际,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发现2012年乙脑致病的特点为暑热挟湿,治疗原则在“清热解毒”基础上,注意湿热并除,加用淡渗利湿中药。并对2011年中医预案恢复期加以优化,增加肝肾阴虚,痰瘀阻络证。我们用大量的临床数据和现代科研技术方法证实中医药在防治乙脑这种病毒感染类传染病中作用突出,在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治愈率、减少后遗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筛选出有效中成药如喜炎平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柴石退热颗粒、抗病毒口服液、安宫牛黄丸等等。其中,柴石退热颗粒临床治疗乙脑效果主要表现在退热起效时间快、退热效力强、有效控制抽搐及减轻意识障碍,缩短疗程,同时,可以降低重症乙脑后遗症的发生。对重症病例的治疗优势尤为明显。由此可见,中医药治疗再发的经典传染病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深入发掘先辈治疗经验,对防治此类传染病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的以体外细胞培养技术为支撑,在细胞水平上对柴石退热颗粒抗乙脑病毒(JEV)的作用功效及作用靶点进行初步探索,为中药抗乙脑病毒提供客观实验依据,从而扩大柴石退热颗粒抗病毒谱,同时,为下一步进行分子基因水平的研究以及整体动物试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BHK-21传代细胞株建立乙脑病毒体外细胞感染模型,检测实验用病毒的活性,以BHK细胞检测药物细胞毒性,再以不同浓度的药物干预细胞,通过不同给药方式,使用同步感染法和空斑减少计数测定病毒滴度,分别考察药物对JEV感染细胞的抑制作用,对病毒的直接杀伤作用,以及药物对JEV吸附、侵入细胞的阻断作用和细胞内增殖的抑制作用。另设立利巴韦林药物对照组和病毒感染对照组。所得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两两组间比较用LSD法;计数资料用X2检验,所有统计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算,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显着意义。结果1.乙脑感染细胞体外模型的建立:本实验所用JEV为强毒株,经活化后接种于BHK-21细胞,使细胞在48-72小时间发生细胞膜变圆、细胞染色质加深、细胞脱落、凋亡等病理变化,并且病毒在细胞传代3次后病变时间趋向稳定。2.药物细胞毒性实验:利巴韦林随着药物浓度的递增,显示出抑制细胞扩增的效应,在1600ug/ml浓度下可将细胞生长速度减慢三倍,但不引起细胞凋亡;而柴石退热颗粒对细胞的毒性表现在对细胞的杀伤,当药液浓度达到320ug/ml时,大部分BHK-21细胞表现出坏死。柴石退热颗粒药液的最大无毒浓度(TD0)为160ug/ml,利巴韦林10ug/ml即可达到对乙脑病毒的抑制作用。3.药物对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柴石退热颗粒40,80,160ug/ml组、利巴韦林组与病毒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柴石退热颗粒160ug/ml组与柴石退热颗粒40ug/ml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160ug/ml组与利巴韦林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4.柴石退热颗粒对JEV的直接杀伤作用:柴石退热颗粒160ug/ml组较病毒对照组,病毒滴度下降了约53333.3PFU/ml,但经统计学分析,差别无意义。5.柴石退热颗粒抑制JEV复制的作用靶点研究:柴石退热颗粒160ug/ml组预处理细胞后感染病毒能降低其复制率,与病毒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柴石退热颗粒80、160ug/ml组在病毒侵染细胞时给药,能一定程度阻断JEV的入侵,较病毒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两浓度之间对病毒入侵的影响无差别;柴石退热颗粒160ug/ml组作用于病毒在细胞内复制环节,对病毒复制的影响较病毒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本实验成功利用BHK-21传代细胞建立了乙脑病毒感染细胞的体外模型,观察柴石退热颗粒对乙脑病毒感染的抵制作用。结果显示,柴石退热颗粒在体外细胞模型上能较好的抑制乙脑病毒感染,且抑制作用与中药浓度呈正相关,高浓度组作用效果与利巴韦林相当。该药物抗JEV的作用机制表现在药物对JEV吸附、侵入细胞的阻断作用和细胞内增殖的抑制作用。同时,说明柴石退热颗粒对宿主细胞具有预防性保护作用。
赵斐[2](2014)在《中医药治疗痄腮病效果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主要针对古今中医文献中有关痄腮病的辨证施治、处方用药,力求探究现代中医治疗痄腮病的高频药物,并且全面了解当今中医药治疗痄腮病的文献现状,系统评价中医药治疗痄腮病的有效性。方法:运用临床文献学的方法,对古今医药文献中关于痄腮病的处方用药进行研究,制定检索策略,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以全面收集现代中医药治疗痄腮病的临床试验,筛选内治与外治的高频药物;制定选择标准,筛选合格研究,采用Jadad评分标准评价研究质量,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avmen5.2软件对相关效应指标进行Meta分析、漏斗图分析。结果:第一,总结现代中医治疗痄腮病的高频中药。第二,检索相关文献789篇,纳入合格研究33篇,但均为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与西药、中药内外兼施与临床常用中成药、中药外敷与中西药(中药、西药、中西药结合)内服对照,组间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药治疗痄腮病临床对照研究文献报道中,还存在着随机化、盲法、分配隐匿等问题。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药治疗痄腮病与西医相比有优势,不同中医药治疗组只见疗效也有差异;痄腮病中医药治疗应重视外治法的应用。
程淼[3](2012)在《雄黄纳米微粒在细胞水平抑制》文中指出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常见病原,这两种病毒具有致病力强,发病率高的特点,常因院内感染引起爆发流行,目前仍缺乏对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治疗较好的药物。国内外有关于雄黄治疗病毒性疾病的临床报道,尚无雄黄抗病毒的实验研究。本实验选择非阶段性的单链负股RNA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y syncytialvirus,RSV)和属于双链DNA病毒-腺病毒(Adenovirus,ADV)为研究对象,观察雄黄纳米微粒抗人3型腺病毒(Human Adenovirus-3, HAdV-3)和RSV的作用。同时由于在HAdV-3感染早期,病毒为了最大限度地增殖与传播,抑制感染细胞凋亡,以保证自己能够在细胞凋亡前产生足够数量的子代病毒以及逃避宿主的免疫监视系统。本研究在腺病毒感染早期,通过观察雄黄纳米微粒对PI3-K (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 (v-akt murine thymoma viral oncogene homolog)通路的抑制作用,诱导腺病毒感染细胞凋亡,来探讨雄黄抗病毒的作用机制,揭示雄黄纳米微粒抗腺病毒分子靶点。目的1通过体外实验建立RSV和HAdV-3感染Hep-2的细胞模型,观察雄黄纳米微粒对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 CPE)的抑制作用,并采用荧光定量RT-PCR和PCR的方法检测雄黄对RSV和HAdV-3病毒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雄黄纳米微粒抑制RSV和HAdV-3核酸复制的作用。2研究雄黄纳米微粒在腺病毒感染早期诱导病毒感染细胞凋亡的机制。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雄黄纳米微粒干预腺病毒感染早期细胞凋亡情况。采用western-blot法观察雄黄纳米微粒对腺病毒感染Hep-2细胞的AKT、p-AKT、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影响,同时采用RT-PCR法检测雄黄纳米微粒对腺病毒感染Hep-2细胞凋亡蛋白Fas L、Bc1-2、bax及p53mRNA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雄黄纳米微粒抑制PI3-K通路诱导腺病毒感染细胞凋亡而起到抗病毒的作用。方法1雄黄纳米微粒对腺病毒及呼吸道合胞病毒复制的影响:采用CPE抑制实验,通过预防给药、治疗给药及直接灭活给药三种方式,在细胞水平上观察雄黄纳米微粒对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Hep-2细胞病变的抑制作用;采用荧光定量PCR和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观察雄黄纳米微粒对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基因表达的影响,探讨雄黄纳米微粒抗DNA病毒和RNA病毒的作用。2观察雄黄纳米微粒对腺病毒感染Hep-2细胞活性的影响:分别在腺病毒感染Hep-2细胞的24h、48h、72h和120h时,采用MTT方法观察不同浓度雄黄纳米微粒对腺病毒感染Hep-2细胞A值的影响。3雄黄纳米微粒对腺病毒感染Hep-2细胞凋亡的影响:采用Annexin V/PI双染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雄黄纳米微粒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在腺病毒感染24h时诱导病毒感染早期细胞凋亡的情况。4雄黄纳米微粒对腺病毒感染Hep-2细胞PI3-K通路的影响:采用western-blot的方法研究雄黄纳米微粒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在腺病毒感染24h时Hep-2细胞中AKT、 p-AKT、NF-κB p65蛋白表达的水平,探讨雄黄纳米微粒对PI3-K通路的影响。5雄黄纳米微粒对腺病毒感染细胞凋亡调控蛋白FasL、P53、Bc1-2、Bax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研究雄黄纳米微粒大剂量组和小剂量组,在腺病毒感染24h时细胞凋亡调控蛋白FasL、P53、Bc1-2、Bax mRNA的基因表达。结果1雄黄纳米微粒在预防、治疗及直接灭活三种给药方式下,均可减轻HAdV-3和RSV感染Hep-2细胞的CPE程度。其中,雄黄纳米微粒抗HAdV-3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分别为0.255μg/mL、0.142μg/mL、0.117μg/mL,治疗指数(TI)分别为2.55、4.57和5.55;雄黄纳米微粒抑制RSV感染Hep-2细胞病变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分别为0.20μg/mL、0.13μg/mL、0.16μ/mL,治疗指数(TI)分别为3.18、4.99和4.11。雄黄纳米微粒对HAdV-3和RSV感染Hep-2细胞CPE抑制作用均存在着量效关系。2荧光定量PCR和RT-PCR检测雄黄纳米微粒对HAdV-3和RSV感染Hep-2细胞病毒复制量,结果显示Hep-2细胞对照组无扩增曲线,CT>35,HAdV-3和RSV病原体检测均为阴性;雄黄纳米微粒(加腺病毒)组、利巴韦林(加腺病毒)组和腺病毒模型组扩增曲线的CT值分别为29.30±0.08、33.05±1.29、26.01±0.25,腺病毒病原体检测为阳性。与腺病毒组(66699932±23.85)相比,雄黄纳米微粒(加腺病毒)组的复制量(912435.44±16.57)和利巴韦林(加腺病毒)组的复制量(459124.84±12.82)均降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雄黄纳米微粒(加呼吸道合胞病毒)组、利巴韦林组(加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组扩增曲线的CT值分别为25.58±0.19、27.42±5.74、17.59±0.1,呼吸道合胞病毒病原体检测为阳性。与呼吸道合胞病毒组(70952000±46.14)相比,雄黄纳米微粒(加呼吸道合胞病毒)组的复制量(1123500±20.25)和利巴韦林(加呼吸道合胞病毒)组的复制量(426593.78±49.02)均降低,差异显着(P<O.05)。3通过MTT法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雄黄纳米微粒诱导腺病毒感染Hep-2细胞凋亡,结果显示雄黄纳米微粒0.367μg/mL、0.184μg/mL、0.092μg/mL、0.046μg/mL剂量组在HAdV-3感染24h时可诱导HAdV-3感染Hep-2细胞凋亡,同时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雄黄大剂量组的细胞凋亡较小剂量组更明显;当雄黄纳米微粒作用到48h时可减轻HAdV-3感染细胞病变,细胞存活率明显多于腺病毒对照组,其对腺病毒CPE的抑制作用可以持续至120h。4雄黄纳米微粒可通过作用于PI3-K介导的信号通路,降低磷酸化AKT和NF-κB p65蛋白表达的水平,增加促凋亡蛋白P53、FasL、Bax mRNA表达,降低抑凋亡蛋白Bcl-2mRNA表达,说明雄黄纳米微粒可能在腺病毒感染早期诱导感染细胞凋亡,发挥抗病毒的作用。结论1本研究证实了雄黄纳米微粒具有抗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作用,填补了雄黄抗病毒实验研究的空白;2雄黄纳米微粒可在腺病毒感染早期通过抑制PI3-K通路,降低AKT的磷酸化,促染早期细胞凋亡,从而起到抑制腺病毒复制的作用。
陶洁[4](2010)在《合作医疗制度下农村女性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项目县样本乡镇1997-2006年卫生服务利用信息的机构调查,对卫生服务提供、利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农村女性居民合作医疗干预前后卫生服务利用变化。方法调查对象包括样本地区55个村卫生室、4所乡镇卫生院、3所县级医疗机构的门诊、住院、处方和分娩登记,利用现场机构资料调查方法,收集和提取登记中病人基本信息。利用准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提取的信息。结果(1)女性总体患病就诊构成比大于男性,25-35岁生育高峰的女性与男性就诊构成比的差异达到最高值。(2)<15岁和>65岁的女性就诊构成比均小于男性。(3)合作医疗使男性获得了更多的卫生服务利用机会,对<15岁年龄组的青少年女童有促进作用。(4)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女性生殖系统及乳房疾病、妊娠分娩及产褥期并发症、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为就诊疾病位于农村女性就诊原因疾病构成比的前六位。(5)高年龄组的农村女性循环系统疾病比例有上升趋势。(6)村卫生室抗生素、全身用激素在农村女性卫生服务人次的使用比例较高,分别为33%、7%左右,中成药应用增多。(7)10年内居住于样本乡镇的妇女选择在县级医疗机构分娩的人数少于乡镇卫生院,县级医疗机构分娩人数占总人数的23.06%。(8)剖宫产率逐年增高,10年内样本乡镇妇女在卫生院的剖宫产率已达28.74%,体重较重和首胎婴儿更趋向于以剖宫产的方式出生。结论合作医疗制度对女性卫生服务利用的公平性有一定影响,对就诊原因和治疗措施没有影响。合作医疗制度对农村女性分娩情况没有影响,剖宫产率与地区经济水平、巨大儿和胎次有关。
张保国,程铁峰,刘庆芳[5](2010)在《普济消毒饮药效及临床研究》文中指出
朱坤杰[6](2007)在《朱砂雄黄在安宫牛黄丸抗大鼠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宫牛黄丸是中医传统的“瘟病三宝”之一,具有清热解毒、镇惊开窍的功效,主治瘟病高热、神昏、中风、口眼歪斜、筋脉牵引、痰痫壅盛等证。临床实践证明,安宫牛黄丸对各种原因所致的脑功能障碍及昏迷,都具有确切的促进清醒作用。但由于组方中朱砂、雄黄含有HgS和As2S2,且近年来关于安宫牛黄丸引起汞毒性肾病等临床毒副作用的报道不断出现,使人们对安宫牛黄丸使用的安全性及朱砂、雄黄在方中存在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因此,朱砂、雄黄在安宫牛黄丸不同药理作用中存在的意义成为关注的焦点。已有研究表明,安宫牛黄丸对脑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并提出其脑保护作用即可能是安宫牛黄丸开窍醒脑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可增加皮层神经元c-fos的表达,对皮层神经元有直接的激活作用,而去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对皮层神经元的活化作用明显减弱。这些资料提示,朱砂、雄黄可能在安宫牛黄丸改善脑损伤中发挥一定作用。对朱砂、雄黄在安宫牛黄丸改善脑损伤、促清醒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可为朱砂、雄黄在方中存在的合理性提供实验依据。2006年北京市科委立专项课题(课题编号:H040230130710),探讨安宫牛黄的安全范围及朱砂、雄黄在安宫牛黄丸中存在的必要性。本研究作为北京市科委研究专项的一部分,主要采用大鼠内毒素脑损伤和缺血性脑损伤两种模型,观察含与不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对不同脑损伤大鼠脑电图的影响。采用放射性配体结合法、免疫组织化学(IHC)、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观察含与不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对脑损伤胆碱、单胺类递质功能及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同时观察了方中等量朱砂+雄黄、雄黄、朱砂的作用,探讨含与不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对脑损伤的改善作用,并分析朱砂、雄黄在其中存在的意义。1含与不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对脑损伤大鼠脑电图的影响脑电图(EEG)作为一种自发电活动,是脑功能变化的客观指标,和大脑皮层的活动水平密切相关。意识状态的变化和EEG改变存在密切的关系,改善机体的意识状态,同时伴有EEG的激活。EEG在睡眠向觉醒过渡过程中的转化,称为EEG激活,激活时慢波被抑制快波节律增加,即主要表现β波增加。EEG激活是觉醒的标志,也是大脑皮层活动增强的标志。在哺乳动物的新皮层EEG激活反映了行为唤醒状态。δ波是频率在0.5~3Hz之间的慢波,各种脑损伤意识障碍时EEG的典型特征是皮层广泛的δ波出现。抑制脑损伤δ波活动、增加β波活动、激活脑电图可能是安宫牛黄丸改善脑损伤、促进清醒的重要标志。实验以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内毒素脑损伤为模型,观察了含与不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对大鼠脑损伤脑电图β波、δ波功率和相对功率的作用。1.1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皮层EEG的影响将预先放置皮层永久电极的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全方)高剂量组(0.4g/kg)、低剂量组(0.2g/kg),不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简方)高剂量组(0.32g/kg)、低剂量组(0.16g/kg)。假手术组及模型组分别灌胃等容量的蒸馏水,连续给药3天后,末次给药后1h,采用MCAO法复制大鼠脑缺血模型,缺血后即刻描记大鼠左右额顶叶皮层EEG。结果显示,造模后大鼠双侧额顶叶皮层脑电图β波的功率及相对功率均降低,δ波功率降低,而相对功率增加,和对照组比较,均P<0.05。全方可使缺血侧β波相对功率提高;简方作用不明显。简方和全方均可提高未缺血侧δ波功率。1.2对LPS脑损伤大鼠皮层EEG的影响将预先放置皮层永久电极的SD大鼠随机分为9组:对照组,模型组,全方高剂量(0.4g/kg),全方低剂量组(0.2g/kg),简方高剂量组(0.32g/kg),简方低剂量组(0.16g/kg),朱砂+雄黄组(0.08g/kg),雄黄组(0.04g/kg),朱砂组(0.04g/kg)。按上述剂量连续给药3天,末次给药后1h,采用LPS 16mg/kg尾静脉注射复制内毒素脑损伤模型,连续描记LPS注射后1h、2h、4h、6h大鼠额顶叶皮层EEG的变化,并观察药物对内毒素脑损伤6h后皮层EEG的影响。结果显示,内毒素可引起大鼠皮层EEGβ波功率和相对功率持续降低,δ波相对功率升高,即表现脑电图的快活动(主要β波)减弱,慢活动(主要δ波)增强,且以内毒素注射后6h变化最显着,和对照组比较,P<0.05。全方可提高β波功率和相对功率,和模型组比,P<0.05;简方对β波功率的作用明显减弱,简方低剂量和全方比较差异显着,P<0.05,简方高剂量可以提高β波相对功率;朱砂+雄黄、雄黄可提高β波功率和相对功率。全方、简方、朱砂、雄黄均可抑制内毒素脑损伤6h脑电图δ波相对功率,组间差异不显着。小结:缺血性及内毒素性脑损伤脑电图的主要变化是:β波功率及相对功率明显降低,δ波相对功率明显提高,δ波功率降低或变化不明显。各组药物对δ波作用相同,但对β波的作用不同。全方可提高两种脑损伤β波功率及相对功率(和模型比,P<0.05);简方对β波作用弱,其中对LPS脑损伤β波功率作用和全方比,P<0.05,简方高剂量可提高β波相对功率,和模型比,P<0.05;朱砂+雄黄、雄黄、朱砂和全方的作用一致,也可使β波功率及相对功率提高,上述结果提示,朱砂、雄黄可能参与了安宫牛黄丸对脑损伤脑电图的激活作用。2含与不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对LPS脑损伤大鼠皮层、脑干胆碱系统的影响乙酰胆碱(Ach)是脑内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Ach通路的高功能状态对保持机体的觉醒状态具有重要作用,也是脑电图激活的直接通路之一。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是Ach合成的唯一限速酶,可作为胆碱能神经活性的标志。乙酰胆碱酯酶(ChE)是Ach的代谢酶,主要调节脑内Ach的含量。M-R是G-蛋白偶联受体,Ach通过作用于M-R激活皮质,促进觉醒。实验将SD大鼠随机分7组:对照组,模型组,全方组(0.4g/kg),简方组(0.32g/kg),朱砂+雄黄组(0.08g/kg),雄黄组(0.04g/kg),朱砂组(0.04g/kg)。采用生化法、放射性配体结合法、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观察含与不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对LPS脑损伤6h大鼠皮层及脑干ChAT含量、ChE的活性、ChAT及ChATmRNA表达、Ach的含量、M-R的亲和力、G-蛋白的影响。观察含与不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对脑损伤中枢胆碱系统功能的影响及朱砂、雄黄在其中发挥的作用。2.1对LPS致脑损伤大鼠皮层及脑干Ach含量的影响采用碱性羟胺比色法测定皮层和脑干中Ach的含量,结果显示,LPS尾静脉注射后6h,大鼠皮层Ach含量变化不明显,但脑干Ach含量明显降低。全方可明显增加脑干Ach含量,和模型组比较,P<0.05;简方对脑干Ach含量作用不明显;朱砂+雄黄、朱砂、雄黄亦无明显作用。2.2对LPS致脑损伤大鼠皮层及脑干ChAT和ChE的影响静脉注射LPS后,可见皮层及脑干ChAT含量增加,ChE变化不明显。全方降低皮层及脑干ChAT含量,和模型组比较,P<0.05;简方对皮层及脑干ChAT含量增加均无明显影响,和全方比较,P<0.05;朱砂+雄黄、雄黄降低皮层ChAT含量的作用和全方相同。朱砂则使脑干ChAT含量降低。2.3对LPS脑损伤大鼠皮质不同区ChAT及ChATmRNA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脑内ChAT的表达主要集中在海马,在海马的4个区都有大量表达,皮层也有少量表达。LPS注射后,皮质第3层、海马CA1、海马CA3区的ChAT的表达均增加。全方可抑制3个部位ChAT的表达增加,和模型组比,P<0.05;而简方对ChAT表达无明显抑制作用,和全方比较,P<0.05;朱砂+雄黄、雄黄和全方相同,可以使ChAT在皮层和海马的表达减少。ChATmRNA检测结果显示,组间无明显差异。2.4对LPS脑损伤大鼠脑皮层及脑干M-R亲和力的影响采用放射性配体结合法测定皮层及脑干M-R亲和力。结果显示,LPS尾静脉注射6h后,皮层中M-R的亲和力降低,脑干中M-R亲和力提高。全方可使皮层M-R的亲和力增加;而简方对M-R亲和力无明显影响,和全方比较,P<0.05;朱砂+雄黄和全方相同,可使皮层M-R亲和力增加。2.5对LPS脑损伤大鼠皮层及脑干G-Protein含量的影响G-蛋白是细胞外信息进入细胞的门户,是M受体信号转导的重要组成部分。G-蛋白主要有两类:兴奋性G-蛋白(Gs),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AC)使cAMP增加;抑制性G-蛋白(Gi),抑制AC,使cAMP减少,正常的Gsα/Giα比例是维持正常细胞功能的基础。LPS使皮层及脑干Gsα减少,而Giα含量增加,Gsα/Giα比值降低。全方通过增加Gsα含量,使Gsα/Giα比值提高;简方无增加Gsα含量的作用,可轻度降低Giα含量,提高Gsα/Giα比值;朱砂+雄黄、雄黄增加Gsα含量,提高Gsα/Giα比值作用,和全方一致。小结:LPS可损伤皮层及脑干胆碱系统,引起脑干Ach含量降低,皮层及脑干ChAT含量升高,皮层M-R亲和力降低,脑干M-R亲和力提高,皮层及脑干Gsα/Giα比值下降。全方可提高脑干Ach含量、降低皮层及脑干ChAT含量,提高皮层M-R亲和力,增加Gsα含量,上调Gsα/Giα比值,从而拮抗LPS引起的中枢胆碱系统功能的损伤;简方对LPS引起的皮层及脑干M-R亲和力、ChAT含量的变化无明显改善作用;朱砂+雄黄、雄黄在对皮层ChAT含量、G-蛋白含量、M-R亲和力的作用上和全方一致。因此,朱砂、雄黄在全方改善LPS引起胆碱能系统功能损伤中发挥作用,其中雄黄的作用更明显。3含与不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对LPS脑损伤大鼠皮层、脑干单胺系统的影响参与中枢兴奋性调节的单胺类递质主要包括:NE,5-HT,DA。NE,DA主要参与脑电和行为觉醒的维持,5-HT和Ach一起被称为皮层激活的直接通路,可见,单胺类递质参与中枢神经系统觉醒的维持。但脑内单胺类递质异常增多也可导致脑损伤。NE,DA,5-TH可能成为安宫牛黄丸改善脑损伤、促清醒作用的重要方面。本实验采用HPLC-ECD检测法,测定了大鼠尾静脉注射LPS 6h后皮层和脑干儿茶酚胺类及其代谢产物的含量变化。并对皮层及脑干MAO活性及皮层TH、THmRNA表达进行测定,观察含与不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对LPS脑损伤单胺递质系统的影响及朱砂、雄黄在其中的作用。实验分组、给药方法及造模方法同前。3.1对LPS脑损伤大鼠皮层、脑干单胺类递质及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LPS注射后6h,可见皮层中NE、5-HT及代谢产物5-HIAA含量明显升高;DOPAC的含量降低,即主要表现为NE、5-HT两类递质的紊乱。全方有降低NE含量、增加DOPAC含量的趋势,且明显降低5-HIAA含量,和模型组比较,P<0.05;简方对皮层NE含量增加改善作用不明显,和模型组及全方组比较,P<0.05,也可使皮层DA含量显着升高,和其他各给药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单用朱砂、雄黄和全方相同,可降低NE含量,和模型组比较,P<0.05。LPS注射后,同样引起脑干NE、5-HT递质功能紊乱,即NE、5-HT、5-HIAA含量升高。全方可明显降低NE含量;简方对NE含量无影响;单用朱砂、雄黄可显着降低NE含量,和模型组比较,P<0.05。3.2对LPS脑损伤大鼠皮层、脑干单胺类递质TH及MAO的影响LPS及各组药物对大鼠皮层TH、THmRNA表达均无明显影响,皮层MAO活力略有降低,脑干MAO的活力略增加。全方和简方对LPS引起的皮层及脑干MAO的变化均显示一定的复衡作用。小结:LPS可导致NE、5-HT、5-HIAA在皮层及脑干大量增加,皮层MAO活力降低,脑干MAO的活力增加,引起NE、5-HT递质功能紊乱,致脑损伤。全方抑制皮层及脑干NE的增加,改善5-HT的代谢,并对LPS引起的MAO活性改变有轻度复衡作用;简方对皮层及脑干NE的增加无明显影响,并可增加皮层DA含量;而单用朱砂、雄黄可抑制皮层及脑干NE增加。朱砂、雄黄对NE的影响和全方的一致性,提示朱砂、雄黄在全方改善脑损伤单胺类递质紊乱中发挥作用。4含与不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对LPS脑损伤大鼠皮层锥体细胞形态及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神经元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神经元形态的正常是脑功能正常的基础,缺血及内毒素均可导致神经元的损伤,引起神经元功能的缺失。突触作为神经元之间相接触部分的特化区,是神经元实现生理功能的关键性部位,对保持脑功能的正常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本实验采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对LPS脑损伤大鼠皮层锥体细胞形态及突触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对突触结构参数进行计量统计。探讨安宫牛黄丸改善脑损伤的结构基础,及朱砂、雄黄在其中的作用。4.1对LPS脑损伤大鼠皮层锥体细胞形态的影响LPS可引起明显的组织水肿,大量的神经元胞体缩小,核固缩,部分固缩呈三角形,多数细胞核仁消失,胞浆红染。全方可使组织水肿减轻,锥体细胞胞体缩小及核固缩减轻,多数细胞核仁清晰,胞浆均质淡染;简方组组织水肿减轻,但仍可见较多的锥体细胞胞体缩小,核仁消失,并有明显的核固缩,胞浆染色深;朱砂+雄黄、雄黄组锥体细胞胞体缩小、核固缩减轻,核仁清晰,胞浆染色浅淡,朱砂组锥体细胞形态也有改善。4.2对LPS脑损伤大鼠皮层突触结构的影响透射电镜的结果显示,LPS可导致皮层突触数量减少,突触前、后膜融合,突触间隙模糊不清,突触后膜PSD明显减少,突触前膜大量囊泡聚集。全方组皮层镜下多见保存完好的突触结构和大的笑型突触,前膜附近无明显的囊泡聚集,突触后膜PSD保持较好;简方组突触结构保存尚好,但突触前膜囊泡大量聚集现象明显,突触后膜PSD有一定改善;朱砂+雄黄组、雄黄组、朱砂组大鼠皮层突触超微结构变化相似:突触结构清晰,突触前膜囊泡聚集较少,甚至少于正常组,突触后膜电子致密体保存较好,在镜下偶见大的突触结构。定量统计结果显示,LPS脑损伤皮层突触数量、PSD的厚度和长度明显减少,突触间隙轻度缩窄。除突触数量外,全方对上述指标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简方可增加皮层突触数量和PSD的厚度,在对突触间隙及PSD厚度的影响上,全方和简方差异显着,P<0.05;朱砂+雄黄可增加突触数量、PSD的厚度,并使突触间隙增加,和全方一致。小结:安宫牛黄丸可显着改善LPS引起的皮层锥体细胞的损伤,改善突触结构的破坏及突触前膜囊泡聚集,对PSD的保护作用明显;简方可以增加突触的数量,对PSD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对突触间隙改善作用不明显,和全方比差异显着,对突触前膜的囊泡聚集无明显作用;朱砂+雄黄可增加PSD的厚度、改善突触间隙的缩窄,和全方的作用相似,同时改善突触前膜囊泡聚集作用明显。可见,全方在保护皮层神经元形态的正常,改善LPS引起的突触结构的损伤方面优于简方,在改善突触前膜囊泡聚集中朱砂、雄黄显示更明显的作用。5含与不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对LPS脑损伤大鼠皮层、脑干ATP及SynapsinⅠ的影响递质释放是影响神经递质功能的因素之一,可能成为安宫牛黄丸改善胆碱及单胺类递质功能紊乱,改善脑损伤的重要方面。影响神经递质释放的因素很多,其中SynapsinⅠ调节神经递质释放的动力学过程;Na+-K+-ATP酶、Ca2+-ATP酶则通过维持神经细胞静息膜电位和细胞内钙的低稳态来影响递质释放。本实验主要观察含与不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对LPS脑损伤ATP酶及SynapsinⅠ的影响,初步探讨安宫牛黄丸对中枢神经递质释放的作用及朱砂、雄黄对其影响。5.1对LPS脑损伤大鼠皮层SynapsinⅠ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LPS注射后,海马DG区SynapsinⅠ明显较少。全方可使SynapsinⅠ表达明显增加,简方作用不明显,和全方组比较,P<0.05。朱砂+雄黄、朱砂可使SynapsinⅠ增加,其中朱砂作用明显,和模型比较,P<0.05。朱砂可使皮层SynapsinⅠm RNA表达增加,优于其他各给药组。5.2对LPS脑损伤大鼠皮层及脑干ATP酶活性的影响尾静脉注射LPS可使皮层及脑干Na+-K+-ATP酶活性、皮层Ca2+-ATP酶活性轻度降低。全方可使皮层及脑干Na+-K+-ATP酶活性升高,简方仅能升高脑干Na+-K+-ATP酶活性,全方和简方均不影响Ca2+-ATP酶活性。雄黄可使脑干Na+-K+-ATP酶活性升高。小结:全方可提高LPS注射后皮层及脑干Na+-K+-ATP酶活性,增加SynapsinⅠ表达;简方仅提高LPS脑损伤脑干Na+-K+-ATP酶活性,对皮层SynapsinⅠ的改善作用不明显,和全方比较,P<0.05;雄黄可使脑干Na+-K+-ATP酶活性升高,朱砂则可增加DG区SynapsinⅠ的表达。全方和简方、朱砂、雄黄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对LPS所引起的ATP及SynapsinⅠ改变有更全面的复衡作用,朱砂在全方增加SynapsinⅠ表达中发挥作用。结论:本研究分别以缺血及内毒素性脑损伤大鼠为观察对象,应用电生理学方法、生化法、放射性配体结合法、HPLC-ECD法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观察了含与不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对脑损伤脑电图、胆碱及单胺类递质系统的功能、皮层锥体细胞的形态及突触超微结构、ATP活性和SynapsinⅠ表达等的影响。结果显示,缺血性及内毒素脑损伤可引起大鼠脑电图β波功率及相对功率明显降低,δ波相对功率明显提高,脑电图慢化。胆碱、单胺递质的紊乱及神经元和突触结构的损伤可能是LPS引起的脑电图慢化、脑功能降低的机制。全方可提高不同脑损伤脑电图β波功率及相对功率,而抑制δ波相对功率,发挥明显的脑电激活作用;提高LPS脑损伤脑干Ach含量、降低皮层及脑干ChAT含量,提高皮层M-R亲和力,增加Gsα含量,上调Gsα/Giα比值,拮抗LPS引起的胆碱系统功能损伤;抑制LPS引起的皮层及脑干NE的增加,改善5-HT的代谢,改善中枢单胺类递质的功能;显着改善LPS所致皮层锥体细胞形态损伤,改善突触结构的破坏,保护突触后膜PSD;提高LPS注射后Na+-K+-ATP酶活性,增加SynapsinⅠ表达。可见,安宫牛黄丸通过改善皮层及脑干乙酰胆碱及单胺类递质的功能,保护损伤造成的皮层神经元形态和突触结构的破坏,从而发挥激活脑电图、改善脑功能、促进清醒作用。简方在对脑损伤脑电图激活、ChAT含量、M-R亲和力、NE含量、DA含量、突触间隙、PSD的厚度、SynapsinⅠ表达等方面的影响上,和全方差异显着。而朱砂、雄黄在上述几个方面和全方表现相似或相同的作用,因此,朱砂、雄黄与安宫牛黄丸改善胆碱及单胺类递质的功能,保护神经元形态及突触超微结构等作用机制密切相关,在安宫牛黄丸改善脑损伤、促清醒中发挥积极作用。本课题的创新点:1论文采用电生理的方法,通过观察含与不含朱砂、雄黄安宫牛黄丸对脑损伤大鼠皮层脑电图的激活作用,明确了安宫牛黄丸改善大鼠实验性脑损伤脑功能、促清醒的作用,首次报道了朱砂、雄黄的存在与否对安宫牛黄丸改善脑功能的影响。2通过对含与不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及朱砂、雄黄改善脑损伤作用机制的研究,证明了朱砂、雄黄与安宫牛黄丸改善脑损伤胆碱及单胺类递质的功能密切相关。
崔文堂[7](2007)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
黄洁媚,张卫华[8](2005)在《六神丸的引申应用及使用注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秦英,白世玲,丁彩霞[9](2004)在《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法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从中西医两个方面对流行性腮腺炎的概念、发病、机理加以介绍 ,并附临床观察。提示 :中药治疗腮腺炎疗效良好。
张鸿洲,徐晓东,徐桂美[10](2003)在《耳背静脉放血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观察》文中认为
二、六神丸佐病毒唑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六神丸佐病毒唑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柴石退热颗粒对乙型脑炎病毒体外感染BHK细胞的影响及流行性乙型脑炎辨证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图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辨证规律的临床研究 |
第一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中医症候要素与辨证分型及治疗的分析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疗效评价标准 |
1.6 治疗方法 |
1.7 研究方法 |
1.8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急性期、恢复期中医症候特点与辨证分型相关性的研究 |
2.1.1 一般资料 |
2.1.2 乙脑急性期中医症候特点 |
2.1.3 乙脑患者恢复期中医症候特点 |
2.2 临床疗效及中药使用情况 |
2.2.1 一般资料 |
2.2.2 临床疗效 |
2.2.2.1 疗效比较 |
2.2.2.2 三大主症治疗情况 |
2.2.3 中药使用情况 |
2.3 对乙脑预案中医辨证分型的中医辨证要素梳理 |
3. 讨论 |
3.1 现代医学对乙脑致病的认识 |
3.2 中医温病辨证体系 |
3.3 中医对乙脑辨证及治疗的认识 |
3.4 本研究对乙脑中医辨证规律的探讨 |
3.5 本研究对乙脑中医治疗方法的探讨 |
第二节 柴石退热颗粒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观察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疗效评价标准 |
1.6 研究方法 |
1.7 治疗方法 |
1.8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体温 |
2.3 疗效 |
2.4 抽搐、神昏改善情况及住院时间比较 |
2.5 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 |
3.讨论 |
3.1 乙脑的治疗现状 |
3.2 中西医对发热的认识及治疗 |
3.3 柴石退热颗粒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3.4 本次临床观察的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
第二章 柴石退热颗粒对乙脑病毒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一节 柴石退热颗粒对 BHK-21 细胞的毒性测定 |
1.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材料 |
1.3 主要仪器 |
1.3 实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3.1 JEV 流行病学特点、生物学特点及致病性特性 |
3.2 细胞组织培养技术及 BHK-21 细胞系 |
3.3 药物的细胞毒性实验 |
第二节 柴石退热颗粒对 JFV 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
1.对象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3.1 JEV 的侵染和复制 |
3.2 药物抗病毒的体外细胞实验研究方法 |
3.3 西医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制认识 |
3.4 中药抗病毒作用的认识 |
3.5 柴石退热颗粒抗 JEV 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分析 |
3.6 不足与展望 |
第三章 小结 |
讨论 |
1. 中医辨证分型的症候要素及转归分析 |
2. 乙脑中医恢复期辨证分型的完善 |
3. 乙脑中医治法及有效中药的研究 |
4. 柴石退热颗粒抗乙脑病毒的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1: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 |
参考文献 |
附录 2: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预案(中医部分)2011 年版 |
附录 3:CRF 表 |
附录 4:图表 |
附录 5: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2)中医药治疗痄腮病效果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治疗痄腮病的文献概述 |
1 中医学治疗痄腮病的文献概述 |
1.1 古代医家对痄腮病的治疗 |
1.2 现代中医对痄腮病的治疗 |
1.3 现代中医药治疗痄腮病的状况 |
2 现代中医常用药物分析 |
第二部分 中医药治疗痄腮病临床文献科研设计质量的评价 |
1 研究对象 |
1.1 文献来源 |
1.2 文献检索 |
1.3 文献检索策略 |
1.4 文献纳入标准 |
1.5 文献排除标准 |
1.6 检索文献和提取资料过程流程图 |
1.7 文献分组、编号、登记 |
2 研究方法 |
2.1 评价方法 |
2.2 《评价表》主要内容 |
2.3 文献质量评价 |
2.4 疗效指标的选择 |
2.5 统计分析 |
2.6 偏倚性分析 |
3 研究技术路线 |
4 文献质量分析 |
4.1 一般情况 |
4.2 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 |
4.3 疗效判断标准 |
4.4 研究方案设计质量 |
第三部分 纳入文献的 Meta 分析 |
1 纳入文献的特点 |
2 采用中医药与西药作对照进行 Meta 分析 |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概况 |
2.2 采用中医药与西药作对照的治疗总有效率分析 |
2.3 中医药与西药对照总有效率的漏斗图 |
3 采用中药内外兼施与临床常用中成药作对照进行 Meta 分析 |
3.1 纳入文献的基本概况 |
3.2 采用中药内外兼施与临床常用中成药作对照的治疗总有效率分析 |
3.3 中药内外兼施与临床常用中成药对照总有效率的漏斗图 |
4 采用中药外敷与中西药(中药、西药、中西药结合)内服对照进行 Meta 分析 |
4.1 纳入文献的基本概况 |
4.2 采用中药外敷与中西药(中药、西药、中西药结合)内服对照的治疗总有效率分析 |
4.3 中药外敷与中西药(中药、西药、中西药结合)内服总有效率的漏斗图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总体分析 |
2 存在的问题 |
2.1 关于异质性的分析 |
2.2 疗效标准的选择 |
3 疗效分析 |
3.1 采用中医药与西药作对照的治疗总有效率分析 |
3.2 采用中药内外兼施与临床常用中成药作对照的治疗总有效率分析 |
3.3 采用中药外敷与中西药(中药、西药、中西药结合)内服作对照的治疗总有效率分析 |
4 发表性偏倚 |
5 敏感性分析 |
6 研究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详细摘要 |
(3)雄黄纳米微粒在细胞水平抑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上篇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雄黄的制备和现代药理作用研究概况 |
1 雄黄的制备、表征 |
2 雄黄的粒度分析方法 |
3 雄黄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4 雄黄现代药理作用的研究 |
5 雄黄临床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 |
6 雄黄毒副作用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西医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感染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毒感染性疾病的认识 |
2. 中药抗病毒的实验研究 |
3 西药抗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的研究进展 |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下篇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雄黄纳米微粒抗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腺病毒的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雄黄纳米微粒体外抗HAdV-3和RSV的增殖作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雄黄纳米微粒对HAdV-3和RSV基因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雄黄纳米微粒抑制PI3-K/AKT途径诱导腺病毒感染早期细胞凋亡的研究 |
前言 |
实验三 雄黄纳米微粒在HAdV-3感染不同时间对Hep-2细胞生存率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雄黄纳米微粒对腺病毒感染早期细胞凋亡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合作医疗制度下农村女性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内容 |
2.4 技术路线 |
2.5 质量控制 |
3 结果 |
3.1 农村女性居民卫生服务利用不同年龄组性别差异分析. |
3.1.1 卫生服务利用年龄性别差异的分析方法 |
3.1.2 卫生服务利用年龄性别差异总体情况 |
3.1.3 干预对卫生服务利用年龄性别差异情况的影响 |
3.2 农村女性居民门诊及住院服务利用情况分析与评价 |
3.2.1 农村女性居民门诊及住院就诊原因分析 |
3.2.2 农村女性居民门诊及住院治疗措施分析 |
3.3 农村女性居民分娩情况分析与评价 |
3.3.1 分娩人数的分布情况 |
3.3.2 剖宫产率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4 讨论 |
4.1 农村女性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性别公平性探讨 |
4.1.1 农村女童和老年妇女卫生服务利用的不公平情况 |
4.1.2 农村育龄妇女卫生服务利用的情况 |
4.1.3 合作医疗干预对农村女性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 |
4.2 样本地区女性居民卫生服务利用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的变化 |
4.3 样本地区女性居民剖宫产率的变化 |
4.4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
附录 |
(5)普济消毒饮药效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药效学研究 |
1.1 抗菌作用 |
1.2 增强免疫作用 |
2 现代临床应用 |
2.1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 |
2.2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合并脑炎 |
2.3 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性睾丸炎 |
2.4 治疗扁桃体炎 |
2.5 治疗风疹淋巴结肿大 |
2.6 治疗急性淋巴结炎 |
2.7 治疗颌下腺炎 |
2.8 治疗丹毒 |
2.9 治疗亨特综合征 |
2.10 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
2.11 治疗带状疱疹 |
2.12 治疗面神经麻痹 |
2.13 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
2.14 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2.15 治疗小螺菌性鼠咬热 |
2.16 治疗弓形虫感染 |
2.17 治疗尖锐湿疣 |
2.18 治疗局限性硬皮病 |
2.19 治疗过敏性紫癜 |
2.20 治疗痤疮 |
3 结语 |
(6)朱砂雄黄在安宫牛黄丸抗大鼠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综述一 安宫牛黄丸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 |
1 传统中医理论对安宫牛黄丸的阐述 |
2 安宫牛黄丸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3 安宫牛黄丸的毒理学研究 |
4 安宫牛黄丸的临床应用 |
5 含与不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比较药理学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朱砂雄黄的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 |
1 朱砂的药理及临床研究 |
2 雄黄的药理及临床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脑电图的研究进展 |
1 正常脑电图及其形成的基础 |
2 脑电图与脑的活动水平—觉醒系统 |
3 脑电图的激活与神经递质 |
4 异常脑电图及其形成的基础 |
5 脑电图的分析和诊断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含与不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对脑损伤大鼠脑电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含与不含朱砂、雄黄安宫牛黄丸对LPS 脑损伤大鼠皮层、脑干胆碱系统的影响 |
材料及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含与不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对LPS 脑损伤大鼠皮层、脑干单胺系统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含与不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对LPS 脑损伤皮层锥体细胞形态及突触超微结构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含与不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对LPS 脑损伤ATP 及SynapsinⅠ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含与不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对脑损伤大鼠脑电图的影响 |
2 含与不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对 LPS 脑损伤大鼠皮层、脑干胆碱系统的影响统 |
3 含与不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对 LPS 脑损伤大鼠皮层、脑干单胺系统的影响 |
4 含与不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对 LPS 脑损伤大鼠皮层锥体细胞形态 超微结构的影响及突触 |
5 含与不含朱砂、雄黄的安宫牛黄丸对 LPS 脑损伤大鼠皮层及脑干 ATP 及 synapsinⅠ的影响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7)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 治疗结果 |
4 讨论 |
(8)六神丸的引申应用及使用注意(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应用 |
1.1 食道癌[1] |
1.2 白血病[2] |
1.3 心脏病[3] |
1.4 暴发型乙型脑炎合并呼吸衰竭[4] |
1.5 支气管炎[5] |
1.6 流行性感冒[5] |
1.7 流行性腮腺炎[6] |
1.8 带状疱疹[7] |
1.9 静脉炎[9] |
1.10 褥疮[10] |
1.11 甲沟炎[11] |
1.12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12] |
1.13 痤疮[13] |
1.14 银屑病[14] |
2 不良反应[15] |
2.1 过敏性休克 |
2.2 局限性血管神经性水肿 |
2.3 过敏性紫癜 |
2.4 药疹 |
2.5 脱毛 |
2.6 接触性皮炎 |
2.7 过量中毒 |
3 注意的问题[16] |
3.1 六神丸功效卓越,用法也讲究 |
3.2 小儿超剂量服用 |
3.3 孕妇忌用 |
3.4 心脏病患者勿服 |
3.5 勿久服六神丸 |
4 讨论 |
4.1 提高细胞免疫功能[17] |
4.2 抗炎作用[17] |
4.3 镇痛作用[17] |
4.4 抗病毒作用[17] |
4.5 强心作用[17] |
4.6 对血压的影响[17] |
(9)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法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1 流行病学 |
2.2 发病机理 |
2.3 病原学 |
3 临床资料 |
3.1 一般资料 |
3.2 临床表现 |
3.3 治疗方法 |
3.4 治疗结果 |
3.4.1 疗效判定标准 |
3.4.2 结果 |
4 讨论 |
四、六神丸佐病毒唑治疗流行性腮腺炎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柴石退热颗粒对乙型脑炎病毒体外感染BHK细胞的影响及流行性乙型脑炎辨证规律的研究[D]. 陈俊.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4(12)
- [2]中医药治疗痄腮病效果的系统评价[D]. 赵斐.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4(03)
- [3]雄黄纳米微粒在细胞水平抑制[D]. 程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12)
- [4]合作医疗制度下农村女性居民卫生服务利用评价研究[D]. 陶洁. 安徽医科大学, 2010(01)
- [5]普济消毒饮药效及临床研究[J]. 张保国,程铁峰,刘庆芳. 中成药, 2010(01)
- [6]朱砂雄黄在安宫牛黄丸抗大鼠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朱坤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7]中西医结合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观察[J]. 崔文堂.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7(02)
- [8]六神丸的引申应用及使用注意[J]. 黄洁媚,张卫华. 中成药, 2005(05)
- [9]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法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观察[J]. 秦英,白世玲,丁彩霞. 中医药学报, 2004(01)
- [10]耳背静脉放血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观察[J]. 张鸿洲,徐晓东,徐桂美.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