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苏中的印尼经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杜谆,曾少聪[1](2018)在《东南亚华侨华人宗教信仰研究40年——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从宗教信仰与经济、宗教信仰与政治、宗教信仰与社会、宗教信仰与文化四个范畴,论述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学者的东南亚华侨华人宗教信仰研究的发展变化。其中,宗教信仰与经济主要包括宗教信仰与工商业经济、宗教信仰与侨乡现代化及宗教信仰的经济目的,宗教信仰与政治主要包括宗教信仰与同化、宗教信仰与公共外交,宗教信仰与社会主要包括宗教信仰与文化适应、宗教信仰与华人社团、宗教信仰与跨国社会互动,宗教信仰与文化主要包括宗教信仰与文化传播、宗教信仰与中华艺术。论文认为,东南亚华侨华人宗教信仰研究还有三个可以努力的方向:一是华侨华人宗教信仰的内涵有待于进一步明确;二是研究资料的学术价值有待于进一步挖掘;三是女性移民的宗教信仰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梁宏中[2](2018)在《国有企业的经济危机治理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基本矛盾。这是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占有的个人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种矛盾,需要提高产权的社会化程度,也即生产资料占有、使用的社会化程度,突破个体性的限制和束缚,适应社会化生产要求。经济危机的治理方式根据治理效果不同,可划分为根本性治理和周期性治理两类。前者是消灭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所有制基础的新社会经济制度,满足社会化大生产对产权社会化的要求。后者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局部提高产权社会化程度,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缓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解决经运行层面出现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暂时解决经济危机。国有企业作为一种高级的社会化产权形式,能弥补私人产权社会化程度不足产生的各种弊端,因而成为经济危机治理的有效工具。国有企业的经济危机治理作用主要存在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在保持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不变的前提下,适度发展国有企业作为政策调控工具;二是作为所有制基础,通过生产资料全面国有化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制度。两者的实质都是不同程度地提高产权的社会化程度以增强国民经济发展的比例性、协调性。作为政策工具的国有企业能有效降低周期性危机治理的交易成本,但由于其也存在一些低效性问题,需要选择合适的使用时机、领域、方式、时限,提升作用效果。作为新社会所有制基础的国有企业,旨在构建系统性制度安排彻底消除经济危机。苏联“国家大工厂”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迄今为止社会主义国家的两种代表性现实探索。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既作为经济制度的所有制基础,也作为宏观经济调控工具发挥经济危机治理作用。如何提高国有企业危机治理的绩效,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下,从长期趋势而言,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可能彻底消除,生产社会化的深度发展与产权社会化程度不足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所以经济危机依然存在。当然从短期来看,信息化发展有助于资本主义国家强化经济调控,局部暂时缓和这种矛盾。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在世界范围内通过全面国有化构建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完全消除经济危机的主客观条件仍未成熟;但是,借助大数据技术,国有企业将能更好发挥其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治理的政策工具功能。
侯科[3](2018)在《佐科政府经济外交探究》文中指出印尼地理位置优越,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趋势良好,是东南亚第一大经济体。面对发生重大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佐科政府决心大力推动印尼经济外交,将发展本国经济作为第一要务。佐科执政以来,印尼政府对自身的定位从以前的“追求政治大国地位”转变为“经济利益优先”,这体现了佐科的务实主义精神,也反映在印尼政府对经济外交所做出的调整之中。佐科政府将经济外交集中在外资、商品出口和旅游三个方向。佐科政府的经济外交为印尼赢得了大量的外国投资,扩大了印尼商品的对外出口,同时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印尼旅游。本文在利用外文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佐科政府经济外交的主要内容和提出经济外交的时代背景,分析了它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毛振华,刘元春,袁海霞,张英杰[4](2017)在《稳增长和防风险双底线下的宏观经济——2016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2017年预测》文中研究表明2016年经济呈现出短期底部企稳与泡沫聚集的特点。在潜在增长平台下移、周期性、结构性以及趋势性因素共同作用的背景下,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巨大,2017年宏观经济仍将持续筑底。而底部运行的深度和持续的长度取决于世界经济复苏程度、中国经济潜在增长水平、新产业新动能培育、房地产周期调整、政治经济周期波动以及对潜在风险的化解与对策等多种因素。与此同时,在"债务—投资"驱动模式下,我国债务规模快速攀升,债务水平已经积累至相当程度,债务的结构性风险突出,尤其是广义政府债务水平超出国际警戒线。而中国经济目前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本质上大多与债务风险密切相关。比如资产泡沫的聚集,实际上是"债务—投资"驱动模式中投放的大量货币在股市、债市以及房地产等领域的伺机流动。债务风险有可能是引发中国经济爆发危机的关键点。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具备防范危机的实力,但是对于可能引发危机的潜在因素必须重视。一方面,树立正确的危机观,不惧怕危机,建立危机应急机制。另一方面,在债务风险演变至债务危机前,防患于未然,建立风险缓释机制。
刘卫平[5](2015)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及其影响研究》文中认为2007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货币政策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当前世界经济己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本文基于后金融危机视角,对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从2007-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和1929年的“大萧条”还是存在本质区别的,这次危机并未触发“大萧条”式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今发达国家的政府和中央银行都采取了应对措施,阻止了金融系统的崩溃,同时也创造了必要的流动性来避免银行机构的倒闭,而“大萧条”时的银行公开倒闭潮曾让世界经济走向崩溃边缘。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基本进入“零利率时代”,以联邦基金利率为工具的常规货币政策无法继续发挥效力,随即美联储开始大规模购买国债和抵押贷款证券从而掀开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序幕,事实证明2008年美国的QE货币政策的调整在应对金融危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此次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中,美联储早期实行的不当货币政策,可以说是为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埋下了伏笔。由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间是非线性的关系,对于金融动荡在理论上难以形成成熟的可遵循的规则。当必要调整货币政策来应对金融危机时,货币政策的选择就表现得更像是一种权衡的艺术,而不是“科学”。因此,货币政策决策对解决金融危机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应制定严谨的货币决策机制以决定货币政策框架,进而间接控制危机的蔓延。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文章首先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阐明研究思路和方法,指出文章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接着本文简要总结了货币政策的相关理论,分别从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以及货币政策调整的传导机制方面说明货币政策赖以生存的根基和渠道,并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美国货币政策理论基础的演变进行回顾。其次,本文较为详细地阐述美国货币政策演进的历史历程及其影响,分析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国内外背景、并从货币政策工具、国际传导机制、退出效应等方面探讨了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其中主要包括常规货币政策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然后本文运用VAR模型首先对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世界经济溢出效应进行实证研究,主要分析政策调整的国内影响、对发达经济体的影响,以及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影响;文章接着考察了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基本特征、影响路径以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结合实证研究以明确在大国博弈环境下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带来的多视角多层面冲击。在此基础上,文章通过选取更加全面的中国数据实证检验了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后金融危机时代常规货币政策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存在差异,且后者影响较为显着;接着论证了这种调整对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所带来的压力,本文认为中国需要在经济发展方式、对外经贸战略等方面进行战略性调整。最后本文总结了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对中国应对美国货币政策调整主要从经济发展战略与金融发展战略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刘静烨[6](2015)在《相对收益与国家间博弈:政治竞争关系与东亚区域贸易协定》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国家间战略互动为分析框架,从东亚国家参与区域贸易协定的偏好形成以及政府间博弈两条线索出发,分析了在存在政治竞争关系的东亚国家间区域贸易协定达成的动因。导论部分主要是提出研究问题。对国内外学术界在东亚地区主义分析中关于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互动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的文献综述。在把握学界对该问题研究状况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分析框架,并确立了国家间战略互动的研究路径,为随后的分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一章首先分析了政治竞争关系与东亚区域贸易合作互动关系的研究路径,对本文的核心概念进行操作化,提出文章的基本假定,并提出研究假设,继而创建了“偏好—博弈”的分析模式。且通过回顾东亚区域贸易协定的发展历程,总结在东亚区域贸易协定发展过程中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互动情况。第二、三章是论文的理论部分,系统阐述在政治竞争关系下东亚区域贸易协定的形成。第二章着重研究东亚区域贸易协定的需求分析,也就是国家偏好的形成。这一章内容涉及偏好的形成,以及具体在东亚地区,各国参与区域贸易协定的政治偏好与经济偏好。这是从国家的维度探讨了“东亚区域贸易协定的战略互动模型”的一方面内容。第三章着重研究东亚区域贸易协定的供给分析。在回顾国际关系的博弈理论归属和现实背景的基础上,总结出东亚区域贸易协定在国家博弈层面的具体变量。这是从国际的维度探讨了“东亚区域贸易协定的战略互动模型”的另一方面内容。第四章采用案例分析法,以中国—东盟自贸区和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为例,对“偏好—博弈”研究路径下的政治竞争关系与东亚区域贸易协定展开研究,一方面分析了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和中日韩自贸区谈判过程中的各成员国间的战略互动,另一方面研究了在两大自贸区建设过程中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互动。结论部分回顾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并对中国的周边经济外交提出政策建议。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到,在东亚地区存在政治竞争关系的国家间,在进行区域贸易协定谈判中相对收益的考量和政府间博弈是重要影响因素。具体到东亚区域贸易实践中,由于中国经济的崛起,周边国家对中国实力增长的担忧,进而对中国区域合作策略产生疑虑。导致当下需要各国拥有更强的政治意愿才能推动东亚区域贸易协定的进一步深化。为此,中国实施周边外交过程中,应该更加灵活地运用经济和政治两个手段。使经济外交与中国周边安全形成良性互动,从而保障中国周边的与繁荣,趋利避害,服务于中国整体外交的开展。
史鹏飞[7](2013)在《灵便型散货船经营策略及其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际干散货航运市场是国际干散货贸易的派生性市场,其价格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如世界政治、经济、油价等,因而该市场波动性较大,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同时,国际干散货航运市场又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在该市场中,航运企业的经营目的就是在尽量降低风险的前提下,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最高额的回报。由此可见,灵便型散货船运输市场作为国际干散货航运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航运企业在该市场中的经营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在研究国内外干散货运输市场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灵便型散货船运输航线、市场需求、市场供给以及市场价格,为下午市场前景及运营策略的提出奠定基础。其次,论文研究某企业灵便型散货船队的船舶现状,运营航线及承揽的货种等经营现状,并提出其存在的问题,包括船龄结构不合理、船型结构不合理、自有船舶比例加高。再次,论文利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灵便型散货船运输需求的发展趋势。最后,文章提出六点经营策略,包括优化船队船龄、优化船队结构、调整自由船结构、调整船队经营策略、注重服务理念、加强风险管理。通过本文的研究,以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赵靖平[8](2013)在《对国际货币锚演进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世界经贸活动的发展和繁荣离不开一个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而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则需要一个稳定的货币锚作为支撑。历史上,从金本位制下的“黄金-英镑”锚,到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黄金-美元”锚、再到牙买加体系下的以美元为主导的货币锚体系,一方面当货币锚既满足了同时期世界经贸活动需求,而价值又相对稳定时,世界经济发展就能够得到极大的促进;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经贸活动规模的扩大,以及货币锚本身的价值出现波动时,现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及其货币锚就不再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了。本质上,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过程就是核心货币的变迁过程。本文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货币锚三种主要特性,价值稳定性、网络外部性和时滞性。详细阐述了包括货币发行国的经济规模、币值稳定、发达成熟的金融市场、国际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政治实力等在内的货币锚形成条件。随后回顾了货币锚及国际货币体系的演进过程,对以美元为主引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现状进行了分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为刺激本国经济所采取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了美元价值的不稳定。而美元作为当今国际货币体系下的主导货币锚,其价值的不稳定给全球经济特别是新兴市场经济体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一国主权信用货币作为货币锚的“特里芬难题”再次凸显。随后本文对造成美元锚不稳定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着重对因美元锚不稳定而造成的国际经济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也对比分析了金融危机后除美元之外的其它主要国际货币的表现,并对金本位制能否回归和超主权货币构想等未来货币锚发展方向假设进行了分析。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尽管一国主权货币不适合作为国际体系的锚,在金融危机之后美元锚也的确出现了不稳定现象,但是短期内美元的国际主导货币锚地位仍是无法从根本上动摇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由于美国经济的逐步复苏,美元的价值将再次趋于稳定,由于网络外部性等因素美元的货币锚地位将得以稳固;另一方面,目前还没有能够替代美元的理想货币锚存在。通过实证分析东亚地区的八种货币的货币锚效应,也证明了美元锚地位在金融危机后反而得到了加强。人民币在很大程度上以美元为锚的现状,这既影响了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也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一大桎梏。实际上,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就是逐步摆脱美元锚的过程。本文的最后,对人民币如何有序的摆脱美元锚和国际化的步骤进行了一些思考。
刘亮[9](2013)在《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作为经济全球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金融全球化、特别是国际货币合作,成为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领域研究探讨的热点问题。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出现以后,东亚各国进行了深刻反思,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努力探索如何通过加强区域货币金融合作以达到防范金融危机、稳定经济发展之目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东亚货币合作作为区域性货币体系的构建安排,对于改革现有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提升区域性货币(日元、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以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有更新、更深层次的意义。在此背景下,提出、分析并解决东亚货币合作的以下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是考察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现状、分析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阶段、层次及深化货币合作的动因等;二是分析东亚进入深层次货币合作所需的条件,并考察东亚现已具备的基础和存在的障碍;三是根据东亚货币合作的背景和条件,分析东亚货币合作的路径与前景。本文立足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结合2008年后各国热议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在参考国际货币合作相关理论与实践以及分析东亚现有的经济条件和已有的合作安排的基础上,东亚地区进行深层次货币合作的动因、条件、障碍,研究东亚进行汇率机制协调等深层次货币合作的路径,并简要阐述中国在东亚货币合作中应发挥的作用和担任的角色。本文认为:“清迈倡议”的提出,东亚区域各国、各层次对话机制的成立、亚洲债券基金的建立,是东亚区域货币合作得到的代表性成果。但在短中期内,东亚地区难以实现区域内单一货币流通的构想。东亚货币合作现阶段的主要方向是构建区域“货币锚”(anchor),建立区域内汇率协调机制。东亚地区进行有效的汇率协调需注意以下问题:东亚货币合作的经济基础和外围条件;区域内各经济体在国家战略和合作意识方面的分歧,尤其是中日在货币合作策略、货币合作范围上的不同界定;东亚短时期内仍难以摆脱对美元的依赖。由于受到东亚各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差较大、贸易开放度各异、经济周期并非完全同步等内外部因素的影响,深层次的东亚货币合作可通过由次区域到全区域的方式逐步展开。短期内,在次区域内部,以初步汇率合作为核心进行区域汇率机制协调、实现低层次的经济政策磋商;长期内,构建汇率稳定机制,深入推进区域内货币合作,实现汇率制度、经济政策的深度协调。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提出论文要研究的基本问题,阐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对东亚货币合作的动因、条件、路径等东亚货币合作的关键问题进行文献梳理和综述。对东亚货币合作所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指出货币合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货币合作主要是汇率合作机制,广义的货币合作还包括微观金融领域的货币政策制定、金融市场中的货币政策传导等,本文对这几种合作都有所涉及,但着力于研究汇率机制层面上的货币合作。同时,第一章还总结了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及尚待解决的问题。第二章对国际货币合作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梳理。在国际货币合作的理论部分,重点回顾两种理论基础:一是金融危机与东亚货币合作。主要包括金融危机理论和金融危机与东亚货币合作关系理论。后者作为研究重点,主要讨论金融危机与东亚货币合作的相互推动关系。二是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东亚货币合作。作为研究区域货币合作的基础理论,最优货币区(OCA)理论贯穿于本文研究过程。国际货币合作实践部分主要讨论国际货币合作历史中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经验为研究货币合作提供了规律性思路,而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作为最为成功的货币合作实践为研究东亚货币合作提供了实践经验。在国际货币合作的实践部分,加入关于拉美国家美元化的分析,主要目的在于:东亚地区目前尚无法摆脱在国际贸易、投资等领域对美元的依赖,研究拉美国家美元化的原因有助于理清东亚货币合作过程中美元作用与拉美国家的差异;研究拉美国家美元化的成本和收益以及拉美国家的去美元化倾向,有助于在区域货币合作研究中正确考量美元在区域货币篮子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章对东亚货币合作的现状和动因进行分析。现有的东亚货币合作主要集中于第一阶段的危机救助和监督领域,对于第二阶段的汇率机制协调和第三阶段的货币同盟建设则鲜有涉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出现了“清迈倡议”(CMI)、东盟监督机制(ASP)等区域性监督救助机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亚洲债券基金、共同外汇储备库等机制性救助载体。对于汇率合作,目前东亚地区只在信息协调与监控、储备库资源协调等方面有所进展,实质意义上的汇率合作尚无明显进展。在货币合作的动因方面,从现实和理论两方面进行了分析。现实动因主要包括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IMF救助缺位导致金融危机迅速扩散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贸易、投资等)的发展推动东亚货币合作,欧元区的成功实践对东亚地区的示范意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也是推动东亚货币合作的动力之一。理论动因方面,本文阐述了货币合作的金融稳定效应、经济增长效应、收益成本分析,并指出进行货币合作对区域的收益大于丧失铸币税、货币政策独立性等成本。第四章对东亚货币合作的条件和基础进行了OCA分析,并考察了美国、日本、中国、东盟等区域战略利益主体在东亚货币合作中持不同态度的战略考虑。区域内生产要素流动性方面,本文认为东亚地区劳动力流动水平已有较大提高,但主要靠产业发展推动,而非自发的市场行为,劳动力流动占比尚未达到欧元区成立时的水平;资本流动性不高,区域内开放度各异。在金融市场一体化程度上,从股票市值占比、固定资本形成、债券市值等指标来看,东亚地区资本市场已趋于对称,但各经济体内部金融市场规模和发展速度仍有较大差异。在贸易一体化程度上来看,东亚国家整体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高于欧元区成立之前各国的水平。但区域间对外贸易依存度差异较大,客观上要求各国加强汇率稳定协调,以便适应一体化发展要求。在宏观经济结构和相似性方面,东亚各国在经济增速和经济周期上表现出越来越高的同步性,但区域内各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仍有较大差异,且各国宏观经济指标并不收敛(convergency).在各国博弈方面,日本试图推动东亚货币合作建立日元为基础的亚洲共同货币,美国则出于维护其在东南亚地区的军事战略部署和地缘政治考虑,一直反对东亚地区内部进行各种形式的“排它性”合作,希望以“亚太地区”范围进行合作。中国正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适应国内企业对外贸易、投资对汇率稳定的需求,但现阶段中国的主要任务仍是立足区域,发展国内经济,加强与区域内各国的经贸联系,并未对货币合作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东盟各国与日本仍存在历史芥蒂、与中国有领土争端,并不希望两国成为区域货币合作的主导,然而又存在着通过东亚货币合作提高危机救助和防范能力的现实诉求,因此,东盟实施“模糊表态”战略,引入美国、日本、中国等主要战略利益主体,企图在各国战略博弈中制衡各国,实现自己主导的区域合作。各国之间不同的利益诉求也成为东亚货币合作在短期内难有突破性进展的重要障碍之一。第五章从实践角度,提出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具体途径。东亚区域金融合作首要目标是完善东亚信息共享和援助机制,中期建立东亚汇率稳定机制,长期建立共同货币区。东亚地区已在信息共享和危机援助方面有所进展,近期应逐步加强和完善。本文重点讨论东亚货币合作中汇率协调机制的构建。汇率制度选择取决于各国经济规模、对外依存度、产品和出口结构等因素。东亚目前各国汇率制度不尽相同,要进行汇率机制协调,首先应选择合适的“锚”。东亚地区并不具备拉美国家90年代时进行美元化的经济与政治基础,美元作为东亚进行货币合作的唯一货币锚并不现实。日元走弱、人民币尚未区域化、国际化,也无法承担货币锚角色。本文认为,东亚地区可以采用SDR+货币篮子作为名义锚,并通过逐步降低货币篮子中美元、欧元的比重,最终实现SDR+区域内货币(人民币、韩元、日元等)为主体的货币篮子。东亚进行汇率协调可分五步进行:第一步建立汇率制度、汇率波动的政策对话;第二步通过各国货币对美元有更大的弹性实现汇率制度的正式协调;第三步采取正式但是松散的汇率政策协调;第四步和第五步实现正式、强化的汇率政策协调。第六章阐述中国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定位与策略。从中国视角来看,在比较中日货币竞争力与中国与东亚国家的经济联系的基础上,阐明我国参与东亚区域金融合作的基本原则和定位。并在对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现状进行评析的基础上,给出中国推动东亚地区货币合作的政策建议。目前中国应该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专注于在经济领域加强与东南亚各国的经贸往来。长此以往,经济利益将会克服政治紧张情绪,将各国紧密联系在一起;彼时随着经济实力增长、战略目标转移,加快深入东亚货币合作便可水到渠成。
吴崇伯[10](2012)在《正在崛起的印尼经济分析与前景透视》文中指出近几年,印尼连续出台多项经济措施,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岗位、减少贫困和保护环境等,经济建设成效为其经济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投资、出口和私人消费等逐渐成为印尼经济增长的引擎。印尼经济正在崛起,即将成为一个类似于中国和印度那样的新兴经济体。
二、复苏中的印尼经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复苏中的印尼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国有企业的经济危机治理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技术路线和文章框架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国有企业成为经济危机治理工具的原因 |
2.2 国有企业的经济危机治理作用方式和效果 |
2.3 国有企业经济危机治理作用的质疑和批评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有企业成为经济危机治理工具的历史必然性 |
3.1 经济危机的根本性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3.2 经济危机的具体性原因:经济运行性因素 |
3.3 国有企业成为经济危机治理工具的历史必然性 |
第4章 国有企业政策工具功能与经济危机周期性治理 |
4.1 国有企业经济危机周期性治理作用的理论概述 |
4.2 国有企业经济危机周期性治理作用的历史考察 |
4.3 国有企业经济危机周期性治理的福利效果分析 |
4.4 国有企业的调控工具功能与其他经济危机周期性治理工具的比较研究 |
4.5 国有企业经济危机周期性治理的效果、存在问题与优化对策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国有企业的所有制基础功能与经济危机的根本性治理 |
5.1 国有企业经济危机根本性治理作用的理论概述 |
5.2 基于苏联“国家大工厂”模式的国有企业经济危机根治功能现实探索 |
5.3 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有企业经济危机根治功能的现实探索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国有企业经济危机治理作用的未来趋向:基于大数据时代趋势的探讨 |
6.1 大数据时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趋向 |
6.2 大数据时代趋势下的国有企业经济危机治理功能 |
第7章 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佐科政府经济外交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缘起和意义 |
(二) 文献综述 |
(三)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拟解决的问题 |
(四) 核心概念辨析 |
一、佐科政府经济外交的提出背景 |
(一) 全球政治经济背景 |
(二) 印尼国内政治经济背景 |
二、佐科政府经济外交概述 |
(一) 经济外交的提出 |
(二) 经济外交的目标 |
(三) 经济外交的主体 |
(四) 经济外交的主要内容 |
(五) 经济外交的主要方式 |
三、佐科政府经济外交的多面性 |
(一) 基于政治视角的经济外交多面性 |
(二) 基于经济视角的经济外交多面性 |
四、佐科政府经济外交所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
(一) 佐科政府经济外交取得的成绩 |
(二) 佐科政府经济外交存在的不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稳增长和防风险双底线下的宏观经济——2016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2017年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6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
(一)当前宏观经济呈现底部企稳特征 |
(二)趋稳基础并不牢固,资产泡沫不断聚集 |
二、2017年预判以及经济运行中需要关注的发展困境 |
(一)2017年中国经济持续筑底 |
(二)经济运行中仍需关注八大困境,而诸多困境本质上与债务问题密切相关 |
三、中国债务尤其是广义政府类债务高于警戒线,债务风险已成为重中之重 |
(一)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总体债务规模快速攀升,债务水平在全球处于较高的水平 |
1. 总债务持续攀升,杠杆率已超过250%。① |
2. 从国际比较来看,总债务水平已处于全球较高水平。 |
(二)非金融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债务水平高企,结构性风险突出 |
1. 债务结构失衡,债务风险集中于国有企业部门。 |
2. 随着资源向效率相对低下的国有企业部门倾斜,非金融企业的债务风险更集中于国有企业。 |
3. 考虑了政府部分隐性担保责任的广义政府债务水平高达109.53%,远高于市场预期。 |
(三)在目前日本、英国、欧洲央行推行负利率的背景下,中国的利率中枢水平相对较高,企业付息压力相比而言处于较高水平 |
(四)居民部门杠杆率适中,但攀升较快,后续增长空间有限 |
(五)中国债务风险尤其是广义政府债务风险形成的原因分析 |
1. 刺激政策带来的巨量货币投放是主要原因。 |
2. 资本市场的不健全是杠杆率高企尤其是国有企业杠杆率高企的制度性因素。 |
3.“刚性兑付”幻觉和监管分割助推了债务不断滚动变大。 |
四、债务风险是否能够引发中国真正意义的经济危机 |
(一)目前,总体债务已处于“临界点”,需要警惕由此引发中国真正意义的经济危机 |
1. 从国际上通用的债务危机指标来看,中国相关指标处于较高水平,债务风险隐患较大。 |
2. 投机性及庞氏融资占比较高,宏观经济与金融体系脆弱性上升。 |
3. 局部风险释放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市场冲击,市场信心恢复减弱了冲击效应。 |
(二)当前状况下,债务危机可能引爆的三种路径 |
1. 货币政策收紧带来利率上行,引发企业资金链断裂。 |
2. 资产泡沫破灭带来抵押品价值下降,叠加资本外流,引发流动性危机。 |
3. 违约事件集中发生,市场集体性恐慌,引发流动性枯竭,资金链断裂。 |
(三)需要防范由债务风险向债务危机演变 |
五、构建以稳增长、防债务风险为双底线下的宏观调控体系,防风险为政策核心 |
(一)战略思想要明确“稳增长、防风险”等逻辑顺序,政策基调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政策协调并进 |
(二)重视“稳增长、守底线”策略,稳步化解我国债务风险。 |
1. 通过经济持续稳定增长逐步化解高杠杆(分母的作用)的同时控制债务规模过度上涨。 |
2. 中国债务的核心在于政府,有必要维持政府信用,发挥中央财政的作用。 |
3. 完善国家及各级主体资产负债表,持续推进债务分类甄别工作。 |
4. 就解决企业债务而言,应将扩充企业股本上升为国策。 |
(三)长期来看,化解风险和稳增长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序且实质性推进 |
(5)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及其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 |
1.2.2 美国货币政策的演变 |
1.2.3 美国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 |
1.2.4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 |
2 货币政策及其调整的相关理论 |
2.1 货币需求理论 |
2.2 货币供给理论 |
2.3 货币政策调整理论 |
2.4 简要评述 |
3 美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对国际货币政策的直接影响 |
3.1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的问题凸显与内外背景 |
3.1.1 全球金融危机与货币政策问题的凸显 |
3.1.2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的国内背景 |
3.1.3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的国际背景 |
3.2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传导机制及其对国际货币政策的影响 |
3.2.1 美国货币政策的工具选择与传导机制 |
3.2.2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外溢效应表现与传导机制特征 |
3.3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对国际货币政策的影响 |
3.3.1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 |
3.3.2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 |
3.3.3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典型市场经济国家货币政策的影响 |
3.3.4 全球货币政策调整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
4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世界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
4.1 引言 |
4.2 研究方法与数据选取 |
4.2.1 研究方法 |
4.2.2 数据选取 |
4.3 实证分析及结果 |
4.3.1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的国内效应 |
4.3.2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发达经济体各主要经济变量的影响 |
4.3.3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变量的影响 |
5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变量选取与研究方法 |
5.1.1 变量选取 |
5.1.2 研究方法 |
5.2 实证分析及结果 |
5.3 美国常规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5.4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6 中国货币政策与经济调整战略的启示、挑战与策略 |
6.1 中国货币政策战略的启示、挑战与策略 |
6.1.1 全球金融变革与中国金融定位的启示 |
6.1.2 中国金融实现全球战略定位的挑战 |
6.1.3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 |
6.2 中国经济调整与再平衡战略的启示、挑战与策略 |
6.2.1 中国经济调整与再平衡战略的启示 |
6.2.2 中国经济调整与再平衡战略的挑战 |
6.2.3 中国经济调整与再平衡战略的策略 |
6.3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策略 |
6.3.1 促进亚欧大陆经济整合实现中国最大的战略利益 |
6.3.2 当前外交环境下中国实现战略对冲的必要性 |
6.3.3 中国的大战略应该是建立海权与陆权的对冲 |
6.3.4 向西开放推动亚欧大陆经济整合战略符合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 |
6.3.5 中国经济走向世界亟需“智力资本” |
6.4 “一带一路”多领域战略合作实施的策略 |
6.4.1 金融领域的合作 |
6.4.2 农业领域的合作 |
6.4.3 交通运输领域的合作 |
6.4.4 能源、矿产、水电、木材等资源领域的合作 |
6.5 中国中长期投融资战略实施的策略 |
6.5.1 国家发展战略对中长期融资的内在需求 |
6.5.2 加快推进中长期融资体系建设 |
6.5.3 中长期融资是均衡社会融资总量的关键途径 |
6.5.4 借鉴混业经营经验,创新债券融资体系 |
6.5.5 构建政策性金融体系与立法建设 |
7 全文总结与政策建议 |
7.1 全文总结 |
7.2 政策建议 |
7.2.1 中美需要共调经济结构应对全球供求变化 |
7.2.2 “一带一路”战略亟需开展海外调研工作 |
7.2.3 增加需求应从调整财政制度、打破垄断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三方面加快改革 |
7.2.4 着力推进中长期融资与绿色金融体系构建 |
7.2.5 TPP对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
参考文献 |
中文部分 |
英文部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后记 |
(6)相对收益与国家间博弈:政治竞争关系与东亚区域贸易协定(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表目录 |
图目录 |
绪论 |
一、 研究问题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一) 区域贸易协定的动因分析 |
(二) 东亚经济合作的政经互动分析 |
三、 研究路径 |
(一) 分析工具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竞争性假设 |
四、 研究成果 |
(一) 基本结论 |
(二) 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
(三) 论文框架 |
第一章 偏好与博弈:东亚区域贸易协定的分析模型 |
第一节 自由贸易与国际关系 |
一、 自由贸易与无政府状态 |
二、 自由贸易与国家间政治关系 |
第二节 东亚区域贸易协定的战略选择分析 |
一、 概念界定 |
二、 基本假定 |
三、 研究假设 |
四、 分析框架 |
第三节 东亚区域贸易协定与东亚安全的互动 |
一、 金融危机与东亚经济合作的启动(1997 年-2004 年) |
二、 复合安全与东亚双边贸易协定(2005 年—2008 年) |
三、 岛争频发与东亚多边贸协定(2009 年—至今) |
小结 |
第二章 经济收益与政治成本:东亚区域贸易协定的需求分析 |
第一节 区域贸易协定的国家偏好分析 |
一、 国家偏好与战略环境 |
二、 东亚区域贸易协定的国家偏好的经济因素 |
三、 东亚区域贸易协定的国家偏好的政治因素 |
四、 东亚区域贸易协定的需求分析模型——国家偏好的形成 |
第二节 贸易收益与经济增长:东亚区域贸易协定的经济收益分析 |
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学分析 |
二、 东亚区内贸易的交易成本分析 |
三、 东亚区域贸易协定的经济效益分析 |
第三节 政治成本与相互依赖:东亚区域贸易协定的政治成本分析 |
一、 经济相互依赖的政治后果 |
二、 东亚地区的不对称相互依赖 |
三、 政治成本与东亚区域贸易协定 |
小结 |
第三章 外部环境与偏好密度:东亚区域贸易协定的供给分析 |
第一节 区域贸易协定的政府间博弈理论 |
一、 博弈论与国际关系 |
二、 区域贸易协定的博弈论分析 |
第二节 外部条件与偏好密度:贸易合作博弈的均衡 |
一、 战略选择及其分类 |
二、 东亚区域贸易协定的外部条件分析 |
三、 东亚贸易合作博弈 |
四、 偏好密度与区域贸易协定的合作空间 |
小结 |
第四章 案例研究:中国-东盟自贸区与中日韩自贸区谈判 |
第一节 中国-东盟自贸区:中国与东盟的博弈 |
一、 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发展历程 |
二、 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互动分析 |
三、 中国与东盟政经互动分析 |
第二节 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中日韩三国博弈 |
一、 中日韩自贸区谈判的发展历程 |
二、 中国、日本和韩国的战略互动分析 |
三、 中国、日本和韩国政经互动分析 |
小结 |
结语 |
一、 基本结论 |
二、 东亚区域贸易协定的政策启示 |
三、 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附录 东亚经济合作及东亚安全关系大事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灵便型散货船经营策略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干散货运输市场定量研究 |
1.2.2 干散货船型及其航线分析 |
1.2.3 干散货船队经营策略分析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灵便型散货船运输市场分析 |
2.1 灵便型散货船运输市场概况 |
2.2 灵便型散货船主要航线介绍 |
2.2.1 太平洋区域 |
2.2.2 印度洋区域 |
2.2.3 大西洋区域 |
2.2.4 黑海/地中海区域 |
2.3 灵便型散货船运输市场需求分析 |
2.3.1 运输需求涵义与特征 |
2.3.2 运输需求分析 |
2.4 灵便型散货船运输市场供给分析 |
2.4.1 船队规模 |
2.4.2 船龄分析 |
2.4.3 新造船数量 |
2.4.4 拆解船数量 |
2.5 灵便型散货船运输市场运价分析 |
第3章 某企业灵便型船队经营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企业概况 |
3.2 企业灵便型船队的经营现状 |
3.2.1 经营船舶概况 |
3.2.2 典型航线及承运货种 |
3.3 企业灵便型船队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3.3.1 船龄结构不合理 |
3.3.2 船型结构不合理 |
3.3.3 自有船舶比例较高 |
第4章 灵便型散货船运输需求发展趋势分析 |
4.1 预测模型构建 |
4.1.1 趋势外推法 |
4.1.2 布朗指数平滑法 |
4.1.3 灰色预测法 |
4.1.4 白回归移动平均模型法 |
4.1.5 组合预测法 |
4.2 主要货种发展趋势预测 |
4.2.1 小宗散货运输需求预测 |
4.2.2 谷物运输需求预测 |
4.3 市场前景分析 |
第5章 某企业灵便型船队经营策略分析 |
5.1 优化船队船龄结构 |
5.2 优化船队船型结构 |
5.3 调整自有船比例 |
5.4 及时调整船队经营策略 |
5.5 树立客户导向的服务理念 |
5.6 加强船队风险控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8)对国际货币锚演进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货币锚的内涵、特性及形成条件 |
第一节 货币锚的内涵及特性 |
第二节 货币锚的形成条件 |
第二章 货币锚演进的历史及原因 |
第一节 金本位制下的“黄金—英镑”锚 |
第二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黄金‐美元”锚 |
第三节 牙买加体系下以美元为主导的货币锚 |
第三章 货币锚的现状及其影响 |
第一节 美国经济受挫对美元的影响 |
第二节 美元锚不稳定对国际经济的影响 |
第三节 其他国际货币的表现 |
第四节 黄金货币价值的再发现 |
第五节 超主权货币思想 |
第四章 案例分析:对东亚地区货币锚效应的检验 |
第一节 模型的思路与构建 |
第二节 数据的检验过程 |
第三节 回归结果及分析 |
第五章 总结与思考: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环境与路径 |
第一节 短期内美元锚主导地位不会改变 |
第二节 长期下货币锚的几种可能性分析 |
第三节 对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东亚货币合作动因的文献综述 |
1.2.2 东亚货币合作条件的文献综述 |
1.2.3 东亚货币合作路径和方案的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内容安排 |
1.3.1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2 内容安排 |
1.4 基本概念界定 |
1.4.1 东亚 |
1.4.2 一体化 |
1.4.3 货币合作 |
1.5 主要创新及主要结论 |
1.5.1 主要创新 |
1.5.2 主要结论 |
1.6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2章 国际货币合作的理论与实践 |
2.1 国际货币合作的理论基础 |
2.1.1 金融危机理论与东亚货币合作 |
2.1.2 最优货币区理论与东亚货币合作 |
2.2 国际货币合作的实践 |
2.2.1 布雷顿森林体系 |
2.2.2 欧洲货币一体化 |
2.2.3 拉美国家美元化 |
第3章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现状和原因 |
3.1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现状 |
3.1.1 亚洲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危机对东亚的影响 |
3.1.2 东亚货币合作的现状与进展 |
3.1.3 东亚货币合作所处的阶段定位 |
3.2 东亚货币合作的动因 |
3.2.1 东亚货币合作的起因及现实动因 |
3.2.2 东亚货币合作的理论动因 |
3.2.3 东亚地区汇率协调的成本-收益分析 |
第4章 东亚货币合作的最优货币区分析及各国博弈 |
4.1 东亚货币合作的最优货币区分析 |
4.1.1 东亚地区市场一体化程度分析 |
4.1.2 东亚地区经济结构和宏观经济相似性分析 |
4.1.3 东亚地区经济冲击对称性分析 |
4.1.4 东亚地区最优货币区指数的实证检验 |
4.1.5 最优货币区检验结果总结 |
4.2 东亚货币合作中各国的博弈与分歧 |
4.2.1 东亚区域内部 |
4.2.2 东亚区域外部 |
第5章 东亚货币合作的模式及路径选择 |
5.1 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一般原则 |
5.2 东亚货币合作的模式 |
5.2.1 单一货币联盟模式 |
5.2.2 主导货币区域化模式 |
5.2.3 多重货币联盟模式 |
5.3 东亚货币合作的途径 |
5.3.1 近期建立东亚信息共享和援助机制 |
5.3.2 中期建立东亚汇率协调稳定机制 |
5.3.3 长期建立东亚共同货币区 |
5.4 东亚货币合作中的汇率协调机制的构建 |
5.4.1 汇率制度选择的基本经济因素分析 |
5.4.2 东亚地区汇率制度的现状及困境 |
5.4.3 东亚货币合作中汇率协调机制的构建路径 |
第6章 中国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定位与策略 |
6.1 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现状、动因与定位 |
6.1.1 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现状 |
6.1.2 中国参与东亚货币合作的成本-收益分析 |
6.1.3 中国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定位——中日视角分析 |
6.2 中国推动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策略 |
6.2.1 积极推动与东盟、日本和韩国的区域经济合作 |
6.2.2 加强同东亚区域内各经济体的经济政策协调 |
6.2.3 提高自身经济、金融实力并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10)正在崛起的印尼经济分析与前景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一、印尼经济发展新举措 |
1、建设六大经济走廊,提升整体经济实力 |
2、力促农业发展,提高粮食储备,确保粮食安全 |
3、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并将此作为经济复兴的前提条件 |
4、调整能源结构,发展绿色能源,提高能源供应能力 |
二、经济表现抢眼,撑出金砖气势 |
三、印尼经济展望 |
四、复苏中的印尼经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南亚华侨华人宗教信仰研究40年——基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者的分析[J]. 杜谆,曾少聪.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18(04)
- [2]国有企业的经济危机治理作用研究[D]. 梁宏中. 暨南大学, 2018(03)
- [3]佐科政府经济外交探究[D]. 侯科.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2)
- [4]稳增长和防风险双底线下的宏观经济——2016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2017年预测[J]. 中国人民大学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课题组,毛振华,刘元春,袁海霞,张英杰.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17(01)
- [5]后金融危机时代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及其影响研究[D]. 刘卫平. 武汉大学, 2015(03)
- [6]相对收益与国家间博弈:政治竞争关系与东亚区域贸易协定[D]. 刘静烨. 外交学院, 2015(11)
- [7]灵便型散货船经营策略及其实证研究[D]. 史鹏飞. 大连海事大学, 2013(05)
- [8]对国际货币锚演进的研究[D]. 赵靖平.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3(02)
- [9]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研究[D]. 刘亮. 武汉大学, 2013(10)
- [10]正在崛起的印尼经济分析与前景透视[J]. 吴崇伯. 南洋问题研究,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