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疗服务须体现人文关怀(论文文献综述)
李敏[1](2021)在《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了解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关怀需求、一线护理人员的临床人文护理举措,为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提供相关策略及依据。(2)构建适用于卒中病房的人文护理实践指引,以期为我国专科人文护理实践提供参考。方法(1)通过现象学研究法,在文献研究、课题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半结构式访谈提纲,采用目的抽样法,对来自13个市的18位卒中专科人员(医生、护士、康复技师)进行质性访谈,了解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通过Colaizzi主题聚类分析数据。(2)通过现象学研究法,运用半结构式质性访谈,分别对21名脑卒中患者和21名家属进行调查,深度挖掘其关怀需求。(3)通过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来自全国24个城市65所医疗机构的100名卒中专科临床护士为调查对象,运用自制问卷,了解其在照护脑卒中患者过程中的人文护理举措,并用词频分析和主题聚类分析处理数据。(4)通过专题研讨会,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0名卒中专科临床护士,以圆桌讨论形式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构建草案修改讨论,形成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稿。(5)通过横断面调查,以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稿为内容制定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全国卒中平台二、三级综合医院卒中病房的265名护士和250名患者进行调查,了解护士和患者对该指引具体内容的重要性认知情况,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护患双方重要性认知差异。(6)运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以目的抽样,采用函询问卷的形式对来自全国15家医疗机构及科研院校的25名专家进行2轮的咨询,以最终确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结果(1)医、护、技的质性访谈共提取出4个主题,12个亚主题。具体为:(1)卒中病房工作人员对卒中患者的关怀行为逐步提升(卒中救治理念发生改变、关注解决患者的现存问题、主动营造关怀氛围)、(2)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者的关怀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自身职业价值感不强、主动关怀行为落实不够、全程康复欠重视)、(3)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中的主要困难和矛盾(医疗机构现行管理与需求有差距、康复条件与需求存在差距)、(4)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中工作人员的迫切需求(增设专职岗位、有效的人文关怀培训、构建更为和谐的医患关系)。(2)脑卒中患者与患者家属的质性访谈共提取出6个主题,14个亚主题。具体为:(1)生理关怀、(2)安全关怀(专业操守、应答及时)、(3)情感关怀(服务意识、正性激励、同理心、有效沟通、提供交流平台、个性化关怀)、(4)尊重权利、(5)康复关怀(康复计划、专业指导、康复配置、延续服务)、(6)家属关怀(身心支持、照护指导)。(3)共计收到610条临床人文护理举措,经主题归纳,内容主要集中在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康复五大方面。排名前20的高频词组分别聚焦在健康教育、心理护理、卒中康复、环境改造、出院随访等方面,其中:(1)健康教育主要集中在具体项目开展和不同指导形式;(2)心理护理多体现在言语沟通和服务态度;(3)康复多为提供辅助器具和开展早期康复;(4)环境改造多为增设保护性安全措施;(5)出院随访集中在居家访视和居家改装,调查对象一致认为该部分是关怀中的短板。(4)专题研讨会共收到86条文字性建议,涉及45个条目。根据讨论意见,意见归类、主题分析,经课题组讨论决定,合并指标20项,修改语言描述36项,删除指标49项,初步形成了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初案,其中包含5个维度(生命关怀、安全关怀、情感关怀、尊严关怀、康复关怀),共46个条目。(5)在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中,护患双方各条目得分分别为(4.75±0.32)分和(4.50±0.35)分,在B2(安全管理方案)、B6(安全设置)、B7(辅具性能良好)、C4(认知障碍管理)、C6(亲属陪伴)、D2(知情告知)、D3(参与决策)、D6(不敬言行)、D7(满足需求)、E8(专业指导)等10个条目无统计学差异,余36个条目均有显着差异(P<0.05)。(6)2轮专家咨询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1,实践条目重要性和实用性的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为0.12、0.10和0.09、0.11。2轮的修改建议分别为95和42条,分别修改条目36条和21条。2轮咨询后,所有指标赋值均在4.5分以上、变异系数在0~0.17之间。最终确立了以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为结构框架的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包含5个维度,共46条目。结论(1)人文关怀实践已在我国广泛开展,但医务人员视角下的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现况并不乐观,脑卒中患者及家属的需求亦无法满足,临床护士眼中的人文护理多集中对患者的常规指导和日常护理操作,缺乏对患者全面而有针对性的关怀措施、对人文护理实质内容的全面理解、对关怀实践的整体概念,建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迫在眉睫。(2)构建了包含生理关怀、安全关怀、情感关怀、尊严关怀、康复关怀5个维度、46个条目的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专家积极系数及权威系数等主要结果均体现出专家意见的一致性高、可靠性强,表明本研究方案有较高科学性,可规范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内容,为我国专科人文护理实践提供借鉴。
孙宏亮[2](2020)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文中指出医学是一门人学,是关系人类幸福的事业,对人的全面关怀为医学应有之意。医学人文素养是医学的灵魂,反映了人类对生命的根本态度,医师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医疗卫生领域,向往健康、重视健康和保持健康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同追求,人们不再局限于关注疾病本身,而是全方面关注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综合状态,希望得到全方位、全流程和全要素的健康促进与凸显人性的医学关怀,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与变化,在当前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就显得愈加重要。本文从医学发展的客观现状、社会对医学的人文诉求和健康中国的价值旨归三个方面论述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现实需要,在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实证调查法和比较研究法开展如下研究。第一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着重论述了医师人文素养的含义、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首先,从社会对医师职业的期望入手,分析医师职业特点和职业标准,提出医师应承担的角色;其次,根据医师职业需要,将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界定为医师伦理素养、医师哲学素养、医师心理素养和医师法律素养;再次,鉴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围绕着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涉及的一系列关系,介绍当前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的主要模式。第二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相关理论。从东西方人文思想进行溯源,确定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理论。首先,从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提倡的“仁”学入手,追求君子人格和德化社会,从家和礼两个方面,探讨美德培养;其次,从古希腊时期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中朴素的医学人道主义,到中世纪孕育了西方近代人本主义的“博爱”思想,再到文艺复兴时期对西方人道主义的呼唤,论述了医学与人文关系的发展变迁。最后,确定医师人文素养的培育理论,包括成人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第三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研究。通过对多家三甲医院的医师和患者进行实证调查,发现我国医师人文素养总体良好,大部分医师都能够恪守医师职业行为规范、遵纪守法,认真履行治病救人职责,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但仍然存在部分医师人文素养缺失的情况,具体表现在崇高职业理想信念的相对匮乏与普遍的职业倦怠心理逆反,医师人文实践“差异化”与责任担当精神的相对减弱,个性自我的张扬与团队精神的缺乏,科技理性的极端至上与人文价值意义的相对薄弱,对医疗差错的漠视与有意逃避,除医师自身内在原因之外,一些外在因素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主要包括医师职业生态欠佳、相关规范制度有待完善、社会氛围有待妥善营造、医院人文建设被边缘化和医疗决策复杂等。第四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本章介绍了部分发达国家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美国针对医师的人文素养培育有健全的机构支持,有完善的医学教育培训,还有享誉全球的人文医院,为医师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制度、创造了环境氛围;英国综合医学委员会发布了《优质医疗》及附属8份指南,强调了医师为保证患者获得基本医疗保护而履行的职责,并以人文观念贯穿其中,文件和指南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供了纲领;新加坡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方面也有可借鉴之处;中国台湾是亚洲最早推行医院评鉴暨全面质量管理的地区,台湾长庚医疗体系成立了一站式医疗照护单元模式,有效提升了医疗质量,创造出了更大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充分体现了医学人文关怀;中国香港地区完善的政府制度建设、良好的医院管理和公众互动也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供助力。第五部分,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在已有文献梳理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首先通过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制度,来完善政府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制度建设;其次,通过媒体引导和行业组织推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营造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社会氛围;再次,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升医院服务品质、强化团队合作意识和开展医务社会工作,打造医院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基地;最后,通过敬业精神的自我塑造、实践叙事医学和投身志愿服务,来完成医师自身人文素养修炼。本研究在借鉴部分发达国家与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深入临床和社区,客观观察、真实记录,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对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提出了一些建议,从而促进医师个体健康发展,推动医院人文建设,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田甜[3](2020)在《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公立医院人文关怀实践研究 ——以S市Y项目为例》文中指出在我国医患关系紧张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大背景下,国家卫计委多次出台政策强调要发挥医务社工在提供人文关怀服务、缓和医患关系中的作用,关心关爱医护人员、充分发挥其健康中国主力军的作用。但旧有的医学人文关怀实践因其服务对象只针对患者、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方法的专业性不足而无法适应当下的医、患需求;因此,有必要对旧有的医学人文关怀实践进行反思与优化,并充分关注医务社会工作作为医学人文关怀实践主体的优势作用。本研究以S市Y医院的Y项目作为新的医学人文关怀实践的研究个案,通过参与观察法和半结构访谈法收集资料,对该项目的服务内容、对象、方法和过程进行了描述,对该项目的效果、经验和不足进行了总结与反思。该项目医学人文关怀实践的效果表现为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对医院归属感的增强,医护人员医学人文素质的提升,患者满意度的提高以及医患和谐关系的促进;经验体现在应由专业医务社工主导人文关怀实践,拓宽人文关怀实践的对象,丰富人文关怀实践的内容,建立资源库、为人文关怀实践提供支持,明确分工、为人文关怀实践奠定基础;此外,它在执行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不足,其不足主要体现在针对医护人员及门诊患者开展的人文关怀实践不足、服务整体深度不足、医务社工的主导性有限、相关实务研究不足。最后,笔者基于对Y项目的个案分析,讨论了医务社会工作在医学人文关怀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并从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社会工作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政府可以通过出台政策发挥医务社工主导性主体的作用、给予医疗卫生领域经费支持以营造良好医学人文关怀环境;医院可以通过提高医务社工待遇、宣传医务社工人文关怀实践、为医务社工提供外出学习及培训的机会等方式留住医务社工人才;同时,医务社工也应明确人文关怀的对象、提高自身专业能力、开展针对性人文关怀实践、扮演政策倡导者的角色。
赵欣悦[4](2020)在《南京市三甲综合医院医学人文关怀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南京市三甲综合医院医学人文关怀的现状,探讨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深入分析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医疗实践中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和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提供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对象和方法: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医学人文关怀的三个层次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是南京市6家三甲综合医院的855名患者和536名医务人员。采用描述性分析法,了解医学人文关怀现状的调查结果;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医患双方对人文关怀的评价,并进行差异性分析;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对医学人文关怀现状的影响。结果:(1)从医学职业态度、医院人文环境、医疗服务质量、医院管理与政策、医疗实践全过程和医学人文教育六个方面综合评价医学人文关怀现状,患者评价结果的总均分为4.14,医务人员为4.43。医患双方对于医疗实践中人文关怀情况的评价总体均较高,且患者的评价整体较低于医务人员。(2)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居住地、就诊类别和就诊科室的患者对人文关怀情况的评价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年龄、职称、工作科室和工龄的医务人员在人文关怀情况上的得分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对“医院人文环境”评价最高,而医务人员评价最低;“医院管理与政策”是医患双方评价差异最大的维度,最突出的问题是门诊就诊流程繁琐、等候时间较长。(3)医学人文关怀现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就诊类别、年龄和就诊科室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OR值依次为3.71、2.17和1.45。其中患者年龄越大评价越高;住院患者的评价高于门诊患者;内科患者评价最高。结论:(1)医疗机构应当改善医务人员服务态度,提高临床共情能力。(2)改善医院人文环境,更新院内和病房的基础条件设施,增加人文环境布置。(3)倡导多方合作,提升医疗服务质量。(4)简化门诊就诊流程,健全医疗收费的各项管理制度,优化出院流程,提供个性化服务,推进医院的人文管理。(5)完善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体系,增强法治思维和能力,提升卫生法学素养,建立突出人文素养的人才管理制度,提升医务人员人文素养。(6)践行“全人”医学模式,关爱患者的心理情绪和生活质量,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推进全员全面全程的医学人文关怀,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杨艳[5](2020)在《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以肿瘤护理为例》文中认为背景医学回归人文是时代发展趋势,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是时代所迫,传统的医学人文教育方式难以解决医护人员人文关怀品质的内化,难以激发真正从心底滋生对患者爱与关怀的职业精神,也难以让医护人员有具体举措真正进入患者世界,理解他们的行为和需求。医学和护理的叙事转向为解决医学人文的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让护患双方在互动中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在故事中彼此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寻找生活的意义,获得心理成长,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也改善了患者结局指标。近年来,叙事护理渐渐成为关注热点,但属于起步阶段,尤其临床叙事护理开展较少,尚在探索之中,缺乏科学、规范、系统及具有指导性的实践框架。目的从护士和患者角度了解和分析临床人文关怀实践的现状以及对叙事护理的认知和需求;分析国内叙事护理临床实践的问题;构建叙事护理实践模式与实施方案;实施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并不断修正;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研究共分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评价结果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医学人文从理论到实践落地的困难,而叙事护理作为解决这一困境的新方法在临床应用却缺乏科学、规范、系统的指导而质量效果不佳。第二阶段,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了解临床的人文护理实践现象以及对叙事护理的认知和需求;分析国内叙事护理临床实践的问题;第三阶段,研究者应用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专家会议构建了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并通过小组头脑风暴构建实践方案;第四阶段,研究选择医院的肿瘤科与乳腺肿瘤外科实施叙事护理方案,运行中通过观察法、质性访谈法收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的反思共同进行模式与方案的修正;第五阶段,研究通过对叙事护理实践者、护理管理者、患者多角度的访谈,评价了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对她们的作用和影响,并为今后更为广泛、深入的实践提出参考建议。在该行动中,采用院校结合方式,学校专家团队将前期研究成果(叙事护理课程)应用于临床护士叙事护理理论培训,为行动打下良好的基础。行动的参与者包含了临床护士、护士长、护理管理专家和研究者本人。采用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头脑风暴法、专家会议法。结果研究一,在临床人文关怀现状的调查中发现肿瘤患者饱受身心的折磨,亟待护士关怀。护士观察到的患者叙事行为和患者自认为的叙事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表明患者潜意识有需求,并且在叙事之后有情绪释放后的一种轻松的体验,但从主观上认为,疾病之外许多内心的想法,家庭困扰等叙事是一件相对私密的事情,不适合告诉其他人,或者认为这些并非是护理人员职责范畴内的工作,因此往往压抑在心中。从护士的角度发现护士意识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但缺乏能走进患者心灵的方法和能力,以及受限于人力资源、工作负荷等问题带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的问题。在对国内文献研究中可见,叙事护理临床实施主要为叙事医学在护理中的应用,且实施零散、缺乏科学、系统、规范的理论依据,可供他人借鉴的具体内容较少,而“叙事护理”作为从叙事医学理论中派生而来的新概念尚未应用于临床。研究二,通过理论研究、文献研究和专家会议法,构建了叙事护理实践模式。通过理论研究,将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分为哲学基础层、方法层、操作层、技术层。该模式的哲学基础层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社会建构论和医学人类学理论。在该哲学思想支撑下,叙事护理注重的是“关系”;护患双方运用“语言”、“故事”来认知、理解、建构外部世界以及洞悉自己的内心世界;护士与患者在共同面对疾苦时通过见证、解构、理解、共情、尊重、重构等方式与患者构建生命的意义。方法层的理论基础为叙事医学理论,其为叙事护理实践模式提供了叙事能力培养、叙事活动类型设计的依据。操作层是基于叙事护理学理论下的叙事护理实践流程,为护士实施叙事护理提供了操作的步骤。技术层是在叙事治疗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些关键技术,如外化、解构、技术文件、重构等。这些技术的理念和思想可为护理人员借鉴,但要具体实施叙事治疗则需经过心理学专业培训或认证。通过文献研究,借鉴了爱尔兰学者Buckley针对老年护理院叙事实践研究形成的叙事实践框架,纳入了“故事”、“先决条件”、“照护环境”、“照护过程”、“护理的叙事方面”等元素,经过整合、摒弃和调整形成了本研究的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框架。最后通过专家会议论证,对叙事护理过程进一步修订,将叙事护理过程中的要点归类与分层,形成态度方面、基本技术和专业技术三个类别。研究三,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实施成果:本行动研究经过两轮行动循环,开展了33学时叙事护理培训,举办了17次叙事护理能力培养的活动,改善了护理人员叙事护理知识匮乏,叙事能力不足,人文关怀流于形式的问题,营造了叙事护理环境与氛围,设计了“阅读人生”、“书写人生”、“故事分享”等叙事活动、建设了“心灵病房”叙事平台等,在此过程中,138名患者参与到自由写作和疾病故事写作。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丰富了临床人文护理实践的形式,让护士更自觉自愿、更有自信地走进患者世界,为其提供充满温情的护理,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度和满意度。与此同时,叙事护理改变了护士的态度与行为,提高了护士的职业认同。结论:构建叙事护理实践模式能有效地为护士践行人文关怀开辟了新的路径和方法。倾听患者故事丰富了护士对疾病、生命世界的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理解,从而尊重患者,给予安慰与鼓励,信心与支持,提供了直击患者心灵、有温度、有灵性的护理。患者在接受叙事护理后尊重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乃至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内心充满感激和信任,护患关系的良好互动使护士的职业成就感也得到了满足,提升了护理人员的职业精神,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创新了人文护理实践方法,解决了医学人文“空壳化”“漂浮化”困境,丰富了护理学知识体系,临床人文护理的方法与技术。
杨丹玥[6](2020)在《基于儿童主题性医疗空间的认同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医疗空间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现在愈加更加注重情感与文化的体验。而儿童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成长需要社会给予特别的关注。由于2015年10月的“全面二胎”政策不断推广与完善,将会有大量的新生儿出生。卢勤是我国着名的儿童教育家,他提出“今天的孩子缺失什么?”来总结当下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在现代科技极速发展的状态下,儿童精神生活将与其自身文化中所具备的自然、游戏、童话以及梦想[1]。医院总是通过技术来医治儿童的疾病,使人们感觉医院缺少了人文文化中对儿童的情感关怀,满足不了孩子们的内心情感上的需求,这让人们对医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儿童为着眼点,以重点关注儿童身心健康和户外环境健康为宗旨理念,并对医疗空间注入人文文化,以便更好的为儿童服务,故本文主要探讨以关注儿童健康为主的人文文化主题性医疗空间构建,来加强儿童对于主题性医疗空间的认同感。时下儿童医院作为一所特殊的专科医院,社会对儿童医院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儿童医院对孩子进行身体上的医治,还需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格外关注。首先对主题性医疗空间的文化理念进行建构,再以儿童兴趣为主的感官审美语言以及行为特点,在其情感、行为、视觉、文化等特征上识别在医疗空间并产生认同感;基于儿童认同感产生条件入手,总结出趣味体验与安全因素、人文关怀与自然环境、人文知识与艺术美感的空间设计方法与基本原则,并将主题性医疗空间内的道路、植物与水景、景观设施等景观要素特点进行明确;最后将这些理论用于厦门儿童医院为具体的创新实践基地,对儿童主题性医疗空间进行更深入的设计方法探讨,旨在通过主题中的人文文化对儿童的关怀来缓解其精神情感,并加强儿童身体素质,提高儿童对健康知识更为科学的认识与理解,对儿童未来成长阶段中的身心发展有着科学合理的导向作用,从心理的认知层面产生认同感。
郑丽[7](2020)在《我国家庭医生制度建设的伦理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家庭医生制度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创新之举,是以维护广大群众的基本健康权益,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健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不仅体现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也有力地推动着健康公平,是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现的重要途径。而家庭医生制度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方面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鞥能够满足居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提高居民健康保健水平、降低医疗卫生服务费用,也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医疗服务模式。同时作为分级诊疗的重要措施,能够有效减少“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但是家庭医生制度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本研究以伦理学视角,在大量汇总并且回顾家庭医生制度文献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家庭医生制度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家庭医生制度中所蕴含的包括人道主义,人文关怀在内的伦理属性,并且在维护广大群众合理就医的权利,以及我国和谐医患关系构建方面具有一定的伦理价值;通过实地走访考察并结合相关伦理理论,对目前我国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存在我国居民对家庭医生普遍缺乏足够信任、制度公益性不足导致服务效率不高;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致使居民就医公平性难以保证;以及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双方之间的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失衡等问题。并就这些伦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从制度本身,以及政府、家庭医生、社区居民在内的制度参与方角度进行详细分析。据此提出家庭医生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坚持公平、公益、责任、尊重和隐私在内的伦理原则;最后依据伦理原则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解决家庭医生制度伦理问题的对策;即完善包括家庭医生首诊,考核,监管等在内的各项环节制度;强化政府责任,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构建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权利义务统一机制、提高家庭医生关怀能力以及加大对社区群众的宣传力度等举措。以期为家庭医生制度的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伦理保障,最终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保健的目标。
栗圣杰[8](2020)在《松江区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公立与民营的机构养老服务在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中占据重要地位,它们的发展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化养老的进程。当前,社会更倾向于选择公立养老机构养老,民营养老机构的优势无法充分展现,床位空缺现象时有发生。那么松江区这种现象是否严重,除了价格差异还有哪些因素是社会对公立养老机构持积极态度的原因,民营养老机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善等。论文主要从公立和民营养老机构的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论文选取松江区具有代表性的三家公立与三家民营养老机构为研究对象,基于公共物品理论,福利多元主义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指导,聚焦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的发展现状,通过比较分析法,定性跟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主要从如下五方面展开:第一,运用公共物品理论,通过松江区机构养老服务的需求和分布发展状况选取出进行实地调研的六家代表性公立和民营养老机构。第二,结合公立养老机构的性质,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对三家公立养老机构中的服务内容、收费水平、床位数、资金人力状况进行汇总并提取共性,同时初步剖析问题成因。第三,针对民营养老机构属性,采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三家民营养老机构中的服务内容、收费水平、床位数、资金人力状况进行汇总,探讨民营养老机构现状问题的复杂性。第四,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进行多维比较,分析不同性质养老机构的优势和劣势,结合解释结构模型,总结出大家对公立养老机构持积极态度的影响因素及程度。第五,对公立和民营养老机构接下来的发展优化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松江区存在一部分公立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与民营养老机构床位长期空置现象,民营养老机构护理人才短缺与缺少人文关怀等因素共同导致其缺乏竞争优势。因此要加强养老机构服务品牌的建设与机构变革,创新机构优惠政策,增强政策扶持力度,社会应增加对民营养老机构的宣传与关注,创新养老服务护理人才培养政策,提升专业养老服务水平,增强养老机构自身建设,增加人文关怀。相信通过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的选择观念会逐渐转变,这样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才会得到长期可持续发展。
李玉芹[9](2019)在《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问卷编制及现状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编制《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调查问卷》,为医疗机构开展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现状调查提供评测工具。2.评估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的现状水平,并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为提高临床护理人文关怀能力,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首先,运用Delphi专家函询法对自行编制的《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调查问卷》进行专家函询共两轮,制定初始问卷;使用初始问卷对388名临床护理人员展开预调查,并选取40名调查对象2周后进行重测,根据结果调整问卷并确立正式调查问卷;其次,对山东省的5所三甲综合医院中2025名临床护理人员,实施人文关怀知信行现状的调查。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描述性分析采取均值(M)、标准差(SD)、百分比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方差分析,对计量数据进行比较;采取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探索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现状的影响因素。结果:1.Delphi专家函询及预调查结果通过两轮专家函询,形成的《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调查问卷》中一级条目包括知识、信念/态度、行为3个维度,其中,知识层面包含条目18个,信念/态度维度层面包含22个条目,行为维度层面包含23个条目,共63个二级条目。第一轮与第二轮函询的专家积极程度为100.0%、96.4%,权威系数为0.888、0.870,专家意见的协调系数为0.342和0.467(P<0.05),问卷条目的内容效度系数(Item-level CVI,I-CVI)分布在0.889~1.000,问卷的总体内容效度系数(Scale-level CVI,S-CVI)为0.980,表明结果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靠性。预调查结果显示:问卷的总Cronbach’s a为0.982,各个维度的Cronbach’s a分布在0.955~0.983;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983,知识、信念/态度、行为三个维度的重测信度为0.952、0.988、0.956,Cronbach’sa结果表明问卷内部一致性较好,重测信度的结果表明问卷的稳定度高,可作为正式的现状调查问卷。2.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现状的调查结果临床护理人员一般人口学资料结果:以女性为主,为1923人,占调查总人数的95.0%;年龄在30岁以下的为1006人(49.7%)、30~40岁805人(39.8%),40岁以上的护士为214人(10.6%);工作年限在10年及以下的护士,为1427人(70.5%),11~20年的护士为411人(20.3%),20年以上的护士为187人(9.2%);当前学历中本科学历的护士为1711人(84.5%);职称分布中初级职称为1447人(71.5%);聘用方式中合同聘任制的护士为1452人(71.7%)。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现状调查的总分以及三个维度的得分情况:人文关怀知信行总分平均得分(259.54±33.55)分、标准分为(82.39±10.65)分;知识维度平均得分(68.16±13.43)分、标准分为(75.74±14.92)分;信念维度的平均得分(90.32±13.81)分、标准分为(82.11±12.55)分;行为维度平均得分(101.05±12.94)分、标准分(87.87±11.25)分。单因素分析结果示:不同性别、年龄、生育状况、与父母的关系、就业原因、初始学历、科室、工作年限、职称、职务、聘用方式、夜班频次的临床护理人员,对人文关怀知信行总分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生育状况、与父母的关系、就业原因、初始学历、工作年限、职称、职务、聘用方式、夜班频次的临床护理人员,对人文关怀知识维度层面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生育状况、写父母的关系、就业原因、初始学历、工作年限、职称、职务、聘用方式、夜班频次的临床护理人员对人文关怀信念/态度维度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原生家庭、婚姻状况、生育状况、与父母的关系、就业原因、初始学历、科室、工作年限、职称、职务、聘用方式、夜班频次的临床护理人员对人文关怀行为维度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知识、信念/态度、行为维度两两相关性分析中,均呈正相关,其相关性系数r为0.638、0.431、0.560,且P<0.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总分的影响因素为生育状况(β=0.073,P<0.05)、与父母的关系(ββ=0.137,P<0.05)、就业原因(ββ=0.060,P<0.05)、初始学历(ββ=-0.101,P<0.05)、科室(β=0.059,P<0.05)、职务(β=0.080,P<0.05)、聘用方式(β=0.071,P<0.05)、夜班频次(β=-0.093,P<0.05)。影响知识维度得分的因素分别为:生育状况(β=0.105,P<0.05)、与父母的关系(β=0.104,P<0.05)、职务(β=0.075,P<0.05)、聘用方式(β=0.065,P<0.05)、夜班频次(β=-0.094,P<0.05);信念/态度维度得分的影响因素为与父母的关系(ββ=0.114,P<0.05)、职务(β=0.116,P<0.05)、就业原因(β=0.060,P<0.05)、夜班频次(β=-0.064,P<0.05);行为维度的得分影响与性别(β=0.071,P<0.05)、与父母的关系(β=0.134,P<0.05)、初始学历(β=-0.140,P<0.05)、科室(β=0.074,P<0.05)、聘用方式(β=0.072,P<0.05)、夜班频次(β=-0.064,P<0.05)相关。结论:1.自行编制的调查问卷信效度较好,可作为评测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现状的调查工具。2.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现状,处于中等水平(标准分在60~85分为中等水平),表明临床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知信行总体水平,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3.生育状况、与父母的关系、就业原因、初始学历、科室、职务、聘用方式、夜班频次8项因素,是影响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的现状的因素。其中护理人员的初始学历、夜班频次与人文关怀知信行现状的高低呈负相关。因此,医疗机构应从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的不同影响因素方面,多方位地采取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培训方式以及干预措施,从而提高护理人员的人文关怀知信行现状水平。
杨梅[10](2019)在《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者仁心,悬壶济世,是世人一直以来对医生这个职业的赞美。随着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医务人员的服务理念却没有跟上,医患关系远不如过去稳定,医患纠纷频繁发生。尤其是“职业医闹”群体的出现、“暴力伤医”事件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医患之间人文关怀的缺失。卫生类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和输送卫生类专业人才的重要阵地,学生的人文素质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让人遗憾的是,大部分卫生类中职学校对于学生技能知识的掌握要求远高于对德育意识的培养要求,且德育课缺乏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学生缺乏“以人为本”理念,毕业后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卫生系统工作,不能恰当处理医患矛盾,无法给社会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而德育课是培养卫生类中职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重要阵地,必须重视德育课蕴含的人文关怀因素,培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首先,阐述德育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人文关怀意识的研究进展及现状,厘清本文的研究思路。其次,阐释德育教育人文关怀的相关概念,分析卫生类中职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国传统人文思想、西方人本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重要论述等。再次,对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意义、现状及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对卫生类中职学校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统计分析,把握卫生类中职学生人文关怀意识的现状,进而剖析卫生类中职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最后,阐述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策略,主要包括:通过教材内容的整合优化,深度渗透人文关怀;丰富德育课人文关怀的实施途径,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以及社会实践结合起来。笔者通过《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第二章第二节“恪守职业道德,提升道德境界”为例,对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人文关怀意识培养作教学实践展示。
二、医疗服务须体现人文关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疗服务须体现人文关怀(论文提纲范文)
(1)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相关理论阐述 |
1.4 文献回顾 |
1.4.1 人文护理的含义 |
1.4.2 人文护理实践的相关理论 |
1.4.3 人文护理实践的学者研究倾向 |
1.4.4 人文护理实践的相关模式、标准、指引 |
1.4.5 卒中专科人文护理实践 |
1.4.6 小结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初步制定 |
2.1 医、护、技对卒中病房人文关怀实施体验的质性研究 |
2.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2 结果 |
2.1.3 讨论 |
2.1.4 小结 |
2.2 脑卒中患者及家属关怀需求的质性研究 |
2.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2 结果 |
2.2.3 讨论 |
2.2.4 小结 |
2.3 临床人文护理举措调查 |
2.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3.2 结果 |
2.3.3 讨论 |
2.3.4 小结 |
2.4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构建研讨会 |
2.4.1 参会对象 |
2.4.2 实施过程 |
2.4.3 结果 |
2.4.4 讨论 |
2.4.5 小结 |
第三章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 |
3.1 对象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样本量计算 |
3.1.3 研究工具 |
3.1.4 研究过程 |
3.1.5 质量控制 |
3.1.6 统计方法 |
3.2 结果 |
3.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
3.2.2 护、患双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得分情况 |
3.2.3 护、患双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得分前后5 位的条目 |
3.2.4 Cronbach'sα系数 |
3.3 讨论 |
3.3.1 护、患双方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认同度高 |
3.3.2 护、患双方对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存在差异 |
3.3.3 对卒中病房人文护理实践的启示 |
3.4 小结 |
第四章 运用德尔菲法确立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 |
4.1 研究过程 |
4.1.1 形成函询问卷 |
4.1.2 专家遴选 |
4.1.3 调查方法 |
4.2 数据分析 |
4.3 结果 |
4.3.1 专家基本情况 |
4.3.2 积极系数和意见权威程度 |
4.3.3 意见集中与协调程度 |
4.3.4 数据汇总分析 |
4.4 讨论 |
4.4.1 函询结果的可靠性 |
4.4.2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方案的科学性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点 |
5.3 研究的局限性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人文护理实践在脑卒中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访谈同意书(医护版) |
附录2 访谈同意书(患者及家属版) |
附录3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举措调查问卷 |
附录4 专题研讨会知情同意书 |
附录5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调查(护士版) |
附录6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条目重要性评价调查(患者版) |
附录7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 1 轮) |
附录8 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专家咨询问卷(第 2 轮) |
附录9 |
附录10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证调查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 |
一、医师职业概述 |
(一)医师职业概念 |
(二)医师职业特点 |
(三)医师应承担的角色 |
二、医师人文素养概述 |
(一)医学人文概述 |
(二)医师人文素养概述 |
(三)医师人文素养的结构 |
(四)医师人文素养的核心内涵 |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概述 |
(一)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意义 |
(二)医师人文素养培育中涉及的关系 |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模式 |
第三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相关理论 |
一、中国医师人文素养思想 |
(一)儒家人文思想 |
(二)中国传统医学文化中的人文思想 |
(三)中国传统医学人文思想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西方医师人文素养思想 |
(一)西方人文思想 |
(二)西方人文思想与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理论 |
(一)成人学习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第四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研究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一)医师人文素养现状 |
(二)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现状 |
三、讨论 |
(一)医师人文素养现状整体良好 |
(二)部分医师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
(三)医师人文素养培育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五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
一、发达国家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
(一)美国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英国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三)新加坡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经验借鉴 |
(一)台湾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香港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第六章 医师人文素养培育路径 |
一、加强政府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制度建设 |
(一)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
(二)构建中国特色现代临床医学教育制度 |
二、营造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社会氛围 |
(一)媒体引导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二)行业组织推动医师人文素养培育 |
三、打造医院医师人文素养培育基地 |
(一)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
(二)提升医院服务品质 |
(三)强化团队合作意识 |
(四)开展医务社会工作 |
四、医师自身人文素养修炼 |
(一)树立医师人文精神 |
(二)实践叙事医学 |
(三)投身志愿服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医师人文素养现状及培育现状调查(医师版) |
附录2 医师人文素养现状调查(患者版) |
附录3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3)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公立医院人文关怀实践研究 ——以S市Y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已有研究回顾 |
1.2.2 已有研究述评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公立医院 |
1.3.2 医学人文关怀 |
1.3.3 人文关怀实践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视角 |
1.4.3 研究思路 |
1.4.4 研究方法 |
1.4.5 调研过程 |
第2章 医务社会工作在医学人文关怀实践中的优势 |
2.1 旧有医学人文关怀实践的不足 |
2.1.1 服务主体的非专业性 |
2.1.2 服务对象的狭隘性 |
2.1.3 服务内容的单一性 |
2.2 当下医学人文关怀实践的优化方向 |
2.2.1 服务主体的专业性 |
2.2.2 服务对象的多元化 |
2.2.3 服务内容的丰富性 |
2.3 医务社会工作作为医学人文关怀主体的优势 |
2.3.1 服务内容的契合性 |
2.3.2 服务方法的专业性 |
2.3.3 服务目标的一致性 |
2.3.4 服务对象的统一性 |
第3章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Y医院人文关怀的实践:以Y项目为例 |
3.1 Y医院Y项目简介 |
3.2 Y项目的医学人文关怀实践 |
3.2.1 针对患者提供人文关怀服务 |
3.2.2 针对医护人员提供人文关怀服务 |
3.2.3 针对志愿者提供人文关怀服务 |
3.3 Y医院Y项目人文关怀实践的效果 |
3.3.1 医护人员和志愿者归属感的增强 |
3.3.2 医护人员医学人文素质的提升 |
3.3.3 患者满意度的提高 |
3.3.4 医患和谐关系的促进 |
第4章 Y医院Y项目作为一种医学人文关怀实践的经验与反思 |
4.1 Y医院Y项目作为一种医学人文关怀实践的经验 |
4.1.1 由专业医务社工主导人文关怀实践 |
4.1.2 拓宽人文关怀实践的对象 |
4.1.3 丰富人文关怀实践的内容 |
4.1.4 建立资源库,为人文关怀实践提供支持 |
4.1.5 明确分工,为人文关怀实践奠定基础 |
4.2 Y医院Y项目作为一种医学人文关怀实践的反思 |
4.2.1 针对医护人员及门诊患者开展的人文关怀实践不足 |
4.2.2 整体服务深度不足 |
4.2.3 医务社工的主导性有限 |
4.2.4 相关实务研究不足 |
第5章 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公立医院人文关怀实践的建议 |
5.1 重视医务社会工作在医学人文关怀实践中的重要性 |
5.2 政府:出台政策,支持人文关怀 |
5.2.1 发挥医务社工主导性主体作用 |
5.2.2 给予经费支持,营造良好氛围 |
5.3 医院:加大支持,留住人才 |
5.3.1 提高社工待遇,留住社工人才 |
5.3.2 宣传医务社工人文关怀服务 |
5.3.3 提供外出学习及培训机会 |
5.4 医务社工:提高自身能力,发挥专业特长 |
5.4.1 明确人文关怀对象 |
5.4.2 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
5.4.3 开展针对性人文关怀服务 |
5.4.4 扮演政策倡导者角色 |
第6章 总结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和局限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社工访谈提纲 |
附录 B 志愿者访谈提纲 |
附录 C 医护人员访谈提纲 |
附录 D 患者访谈提纲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南京市三甲综合医院医学人文关怀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一、选题背景 |
二、医学人文关怀的相关理论 |
1.医学人文的内涵 |
2.关怀与人文关怀的内涵 |
3.医学人文关怀的内涵 |
4.医学人文关怀实践的三个层次 |
5.考察医学人文关怀现状的维度 |
三、国内外医学人文关怀的研究现状 |
1.国外对医学人文关怀的研究现状 |
2.国内对医学人文关怀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4.统计分析法 |
三、质量控制 |
1.预调查 |
2.调查员培训 |
3.数据核查 |
4.信度和效度分析 |
四、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1.患者基本情况 |
2.医务人员基本情况 |
二、基于患者视角的医学人文关怀现状调研情况 |
1.对医学人文关怀各维度评价总情况 |
2.关于医学职业态度的调研情况 |
3.关于医院人文环境的调研情况 |
4.关于医疗服务质量的调研情况 |
5.关于医院管理与政策的调研情况 |
6.关于医疗实践全过程人文关怀的调研情况 |
7.不同人口学特征患者对医学人文关怀情况评价差异的统计推断 |
三、基于医务人员视角的医学人文关怀现状调研情况 |
1.对医学人文关怀各维度评价总情况 |
2.关于医学职业态度的调研情况 |
3.关于医院人文环境的调研情况 |
4.关于医疗服务质量的调研情况 |
5.关于医院管理与政策的调研情况 |
6.关于医疗实践全过程人文关怀的调研情况 |
7.不同人口学特征医务人员对医学人文关怀情况评价差异的统计推断 |
8.关于医学人文教育的调研情况 |
四、医患双方调研结果的差异比较 |
1.医患双方对医学人文关怀各维度评价总情况 |
2.医患双方评价最低的医学人文关怀要素 |
五、医学人文关怀现状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与建议 |
一、讨论 |
1.医学人文关怀现状总体评价 |
2.医患双方的评价差异分析 |
3.影响患者对医学人文关怀情况评价的主要因素 |
4.影响医务人员对医学人文关怀情况评价的主要因素 |
二、建议 |
1.改善医务人员服务态度,提高临床共情能力 |
2.改善医院基础设施,增加人文环境布置 |
3.倡导多方合作,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
4.优化就诊流程,推进医院人文管理 |
5.完善医院人才管理制度,提升医务人员人文素养 |
6.推进全员全面全程的医学人文关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
第五部分 研究总结和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创新和不足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三、对研究的后期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三级综合医院医护人员人文关怀能力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以肿瘤护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与设计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内容 |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
五、收集资料的方法 |
六、分析资料的方法 |
七、伦理问题 |
八、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问题的确认 |
一、文献研究 |
二、临床情景调查与分析 |
三、总结 |
第四部分 构建叙事护理实践模式----解决问题之道 |
一、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
二、叙事护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
三、叙事护理实践模式临床实施的策略研究 |
四、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形成 |
第五部分 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临床应用 |
一、成立行动小组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第一轮行动过程(2016年4月~12月) |
四、第一轮行动的观察与反思 |
五、第二轮行动过程(2017年1月~7月) |
六、第二轮行动观察与反思 |
第六部分 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实施效果评价 |
一、制定效果评价方案 |
二、实施结果分析 |
三、研究结论 |
第七部分 叙事护理实践模式行动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
一、构建成果 |
二、开展叙事护理的关键因素分析 |
三、提升叙事护理效果的策略与方法 |
四、厘清不同方式的区别 |
五、研究的创新性 |
六、研究的局限性 |
七、研究成果的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 伦理批件 |
附录二 叙事护理实践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
知情同意书(护士) |
知情同意书(患者) |
附录三 临床护理人员叙事护理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四 叙事护理实践入院宣传资料 |
附录五 “心灵病房”叙事平台中的患者故事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一、发表论文情况 |
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三、所获荣誉和奖励 |
致谢 |
(6)基于儿童主题性医疗空间的认同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
1.3.1 国内研究进展 |
1.3.2 国外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儿童主题性医疗空间的认同感 |
2.1 主题性医疗空间文化认同感 |
2.1.1 主题性医疗空间文化构建 |
2.1.2 主题性医疗空间文化认同感解读 |
2.2 儿童主题性医疗空间认同感形成条件 |
2.2.1 行为中的趣味游戏体验 |
2.2.2 情感中的人文关怀感受 |
2.2.3 视觉中的艺术审美体验 |
2.2.4 文化中的求知欲满足 |
第3章 多维角度加强主题性医疗空间儿童认同感 |
3.1 主题性医疗空间儿童认同表现原则 |
3.1.1 趣味体验与安全因素相结合原则 |
3.1.2 人文关怀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原则 |
3.1.3 人文知识与艺术美感相结合原则 |
3.2 主题性医疗空间儿童认同景观要素分析 |
3.2.1 道路形式、材质与图案的丰富性 |
3.2.2 植物与水景抉择搭配合理性 |
3.2.3 景观设施的趣味性 |
第4章 儿童主题性医疗空间实践设计 |
4.1 项目介绍 |
4.1.1 项目地理背景 |
4.1.2 设计定位 |
4.2 主题性医疗空间设计原则实际运用 |
4.2.1 功能分区 |
4.2.2 趣味体验与安全因素相结合 |
4.2.3 人文关怀与自然环境相结合 |
4.2.4 人文知识与艺术美感相结合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附录 B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我国家庭医生制度建设的伦理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研究述评 |
(三)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2.创新点 |
二、家庭医生制度及其伦理维度 |
(一)家庭医生制度相关概念 |
1.兴起背景与概念厘定 |
2.发展历程与基本内容 |
3.相关概念辨析 |
(二)家庭医生制度的伦理属性 |
1.家庭医生制度体现伦理道德精神 |
2.家庭医生制度的伦理价值 |
三、我国家庭医生制度建设的伦理问题 |
(一)居民对家庭医生普遍缺乏信任 |
(二)公益性不足导致服务效率低下 |
(三)家庭医生存在道德风险隐患 |
(四)居民就医公平性难以保证 |
(五)家庭医生与居民的权利与义务失衡 |
四、我国家庭医生制度建设的伦理问题反思 |
(一)家庭医生制度设计与实施中的伦理缺失 |
1.家庭医生首诊制度设计的伦理缺失 |
2.激励机制匮乏诱发家庭医生道德缺失 |
(二)政府道德责任缺失 |
(三)家庭医生人文关怀失位 |
(四)民众对于家庭医生认识不足 |
五、建设我国家庭医生制度的伦理对策 |
(一)我国家庭医生制度建设的伦理原则 |
1.公平原则 |
2.公益原则 |
3.责任原则 |
4.尊重原则 |
5.隐私原则 |
(二)解决我国家庭医生制度建设伦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
1.加强家庭医生制度建设 |
2.强化政府道德责任 |
3.构建家庭医生与社区居民权利义务统一机制 |
4.提高家庭医生人文关怀能力 |
5.通过宣传推广提高民众认知程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8)松江区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评述与展望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阐释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阐释 |
2.1.1 养老服务机构 |
2.1.2 公立养老服务机构 |
2.1.3 民营养老服务机构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2 福利多元主义理论 |
2.2.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三章 上海市及松江区机构养老服务的发展现状 |
3.1 上海市老龄化及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
3.1.1 上海人口老龄化依旧严峻 |
3.1.2 上海养老机构发展较为完善 |
3.2 松江区老龄化及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 |
3.2.1 松江区经济发展稳定 |
3.2.2 松江区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
3.2.3 松江区养老机构发展迅速 |
3.3 松江区养老服务机构调查对象的选取 |
3.3.1 从性质选取 |
3.3.2 从地理位置选取 |
3.3.3 从床位紧张程度选取 |
3.3.4 从服务内容差异选取 |
3.3.5 从价格收费及运营情况选取 |
第四章 松江区公立养老机构调查研究及横向比较 |
4.1 松江区社会福利院 |
4.1.1 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
4.1.2 养老机构服务内容 |
4.1.3 养老机构收费水平 |
4.1.4 养老机构床位数 |
4.1.5 养老机构资金、人力状况 |
4.2 上海第四社会福利院 |
4.2.1 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
4.2.2 养老机构服务内容 |
4.2.3 养老机构收费水平 |
4.2.4 养老机构床位数 |
4.2.5 养老机构资金、人力状况 |
4.3 小昆山敬老院 |
4.3.1 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
4.3.2 养老机构服务内容 |
4.3.3 养老机构收费水平 |
4.3.4 养老机构床位数 |
4.3.5 养老机构资金、人力状况 |
4.4 公立养老机构的共性及横向比较 |
4.4.1 公立养老机构服务内容划分细致 |
4.4.2 公立养老机构看重精神关怀 |
4.4.3 公立养老机构收费水平稳定 |
4.4.4 公立养老机构床位数较紧张 |
4.4.5 公立养老机构运转资金充足 |
4.4.6 护理人才首选公立养老机构 |
4.4.7 公立养老机构护理人才年轻化 |
第五章 松江区民营养老机构调查研究及横向比较 |
5.1 上海唐人百老汇福利院 |
5.1.1 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
5.1.2 养老机构服务内容 |
5.1.3 养老机构收费水平 |
5.1.4 养老机构床位数 |
5.1.5 养老机构资金、人力状况 |
5.2 松江区蓝色港湾福利院 |
5.2.1 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
5.2.2 养老机构服务内容 |
5.2.3 养老机构收费水平 |
5.2.4 养老机构床位数 |
5.2.5 养老机构资金、人力状况 |
5.3 泰康之家—申园 |
5.3.1 养老机构基本情况 |
5.3.2 养老机构服务内容 |
5.3.3 养老机构收费水平 |
5.3.4 养老机构床位数 |
5.3.5 养老机构资金、人力状况 |
5.4 民营养老机构的问题及横向比较 |
5.4.1 民营养老机构服务内容单一 |
5.4.2 民营养老机构缺乏精神关怀 |
5.4.3 民营养老机构收费水平合理 |
5.4.4 民营养老机构床位存在空置 |
5.4.5 民营养老机构资金运转风险高 |
5.4.6 民营养老机构重视管理运营 |
5.4.7 民营养老机构缺乏护理人才 |
第六章 公立民营养老机构纵向比较和入住影响因素分析 |
6.1 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的纵向比较 |
6.1.1 政府财政投入 |
6.1.2 收费价格方面 |
6.1.3 护理人员素质差异 |
6.1.4 服务内容差异 |
6.1.5 机构床位供给 |
6.2 比较结论 |
6.2.1 价格不能作为选择养老机构的主要因素 |
6.2.2 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有待优化 |
6.2.3 养老机构的传统发展模式亟需改变 |
6.2.4 养老机构应重视人文关怀 |
6.3 影响老年人选择养老机构入住因素分析 |
6.3.1 解释结构模型 |
6.3.2 影响因素的选取依据 |
6.3.3 模型建立 |
6.3.4 模型结论 |
第七章 提升松江区养老机构整体水平的对策建议 |
7.1 加强养老机构服务品牌的建设与机构变革 |
7.1.1 提升养老机构的宣传和服务品牌 |
7.1.2 加快公立养老服务机构变革,逐步向公建民营等方向发展 |
7.2 创新机构优惠政策,增强政策扶持力度 |
7.2.1 明确养老机构用地政策 |
7.2.2 加大补贴和金融支持力度 |
7.3 社会应增加对民营养老机构的宣传与关注 |
7.3.1 增加对民营养老机构的宣传 |
7.3.2 社会各界应转变传统养老观念 |
7.4 创新养老服务护理人才培养政策 |
7.4.1 免费培养养老护理人才 |
7.4.2 让养老护理人员看到希望 |
7.5 提升专业养老服务水平,增强养老机构自身建设 |
7.5.1 完善硬件设施设备 |
7.5.2 提升管理水平 |
7.5.3 创新服务内容 |
7.5.4 增加人文关怀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公立养老机构床位紧张,民营养老机构床位闲置 |
8.1.2 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的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 |
8.1.3 社会选择养老机构的入住影响因素研究 |
8.2 研究创新性成果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松江区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9)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问卷编制及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人文关怀内涵 |
2.2 临床护理人文关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临床护理人文关怀研究现状 |
2.2.2 国内临床护理人文关怀研究现状 |
2.3 临床护理人文关怀评价工具的研究 |
2.3.1 临床护理人文关怀行为能力工具 |
2.3.2 临床护理人文关怀管理评价工具 |
2.3.3 临床护理人文关怀满意度评价工具 |
2.4 知信行模式及研究现状 |
2.4.1 知信行模式的概念 |
2.4.2 知信行模式的应用现状 |
2.5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三章 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问卷的编制 |
3.1 确定问卷条目 |
3.1.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
3.1.2 条目编制原则 |
3.1.3 确定条目池 |
3.2 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函询 |
3.2.1 函询专家的选择 |
3.2.2 专家函询问卷 |
3.2.3 专家函询过程 |
3.2.4 统计分析 |
3.3 专家函询结果 |
3.3.1 函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
3.3.2 专家的积极程度 |
3.3.3 专家的权威程度 |
3.3.4 专家的协调系数 |
3.3.5 内容效度检验 |
3.3.6 专家函询结果及修改意见 |
3.4 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现状问卷预调查 |
3.4.1 研究对象 |
3.4.2 研究方法 |
3.4.3 研究结果 |
第四章 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现状调查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工具 |
4.3 研究方法 |
4.4 伦理考虑 |
4.5 质量控制 |
4.5.1 问卷的设计 |
4.5.2 资料的收集 |
4.5.3 数据的分析 |
4.6 统计分析 |
4.7 研究结果 |
4.7.1 调查对象的一般资料 |
4.7.2 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总分及各维度的得分情况 |
4.7.3 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5.1 编制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调查问卷的意义 |
5.1.1 编制调查问卷的必要性 |
5.1.2 编制调查问卷的科学性 |
5.1.3 调查问卷的实用性分析 |
5.2 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现状调查结果的讨论分析 |
5.2.1 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现状分析 |
5.2.2 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
5.2.3 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影响因素分析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创新性与局限性 |
7.1 创新性 |
7.2 局限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10)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
2 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人文关怀意识培养概述 |
2.1 核心概念解释 |
2.1.1 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 |
2.1.2 人文关怀 |
2.1.3 人文关怀意识 |
2.2 理论依据 |
2.2.1 中国传统人文思想 |
2.2.2 西方人本主义理论 |
2.2.3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
2.2.4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重要论述 |
3 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意义、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 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意义 |
3.1.1 有助于学生学会独立 |
3.1.2 有助于鼓励学生勇于创新 |
3.1.3 有助于唤醒学生的真善美 |
3.1.4 有助于学生感受和传递温暖 |
3.2 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现状 |
3.2.1 调查的基本情况 |
3.2.2 调查结果分析 |
3.2.3 卫生类中职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
3.3 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教师对课程内容人文价值研究不足造成学生对人文关怀意识的培养缺乏系统认知 |
3.3.2 德育课程长期被形式化导致卫生类中职学生人文关怀意识薄弱 |
3.3.3 理论与实践结合度较低,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养成人文关怀意识的积极性 |
3.3.4 现有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不能满足社会对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需求 |
4 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策略研究 |
4.1 完善第一课堂教学,深度渗透人文关怀 |
4.1.1 教材内容整合优化 |
4.1.2 营造良好的课堂关怀氛围 |
4.1.3 采用情景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 |
4.2 注重第二课堂的应用,拓宽人文关怀意识培养渠道 |
4.2.1 交往对话 |
4.2.2 情感体验 |
4.2.3 审美渗透 |
4.2.4 心理辅导 |
4.3 重视社会实践,在体验中践行人文关怀 |
4.3.1 加强学校和养老机构的合作 |
4.3.2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
4.3.3 组织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交流 |
4.4 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以《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二章第二节“恪守职业道德,提升道德境界”为例 |
4.4.1 《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概述 |
4.4.2 《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二章第二节“恪守职业道德,提升道德境界”教学中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的教学设计 |
结语 |
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卫生类中职生德育课人文关怀调查问卷 |
附录2《卫生类中职生德育课人文关怀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
附录3 关于卫生类中职德育课人文关怀的访谈提纲 |
四、医疗服务须体现人文关怀(论文参考文献)
- [1]脑卒中人文护理实践指引的构建[D]. 李敏. 广东药科大学, 2021
- [2]医师人文素养培育研究[D]. 孙宏亮.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7)
- [3]医务社会工作介入公立医院人文关怀实践研究 ——以S市Y项目为例[D]. 田甜. 湘潭大学, 2020(02)
- [4]南京市三甲综合医院医学人文关怀现状调查与影响因素分析[D]. 赵欣悦.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5]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以肿瘤护理为例[D]. 杨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6]基于儿童主题性医疗空间的认同感研究[D]. 杨丹玥. 华侨大学, 2020(01)
- [7]我国家庭医生制度建设的伦理问题及对策研究[D]. 郑丽. 锦州医科大学, 2020(05)
- [8]松江区公立与民营养老机构比较研究[D]. 栗圣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9]临床护理人员人文关怀知信行问卷编制及现状调查[D]. 李玉芹. 山东大学, 2019(03)
- [10]卫生类中职学校德育课学生人文关怀意识培养研究[D]. 杨梅.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