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尾部肿瘤切除术的麻醉配合

骶尾部肿瘤切除术的麻醉配合

一、骶尾部肿瘤切除麻醉手术的配合(论文文献综述)

王淑华,石春静[1](2021)在《巨大骶骨肿瘤切除合并脊柱骨盆重建术患者临床护理配合》文中提出骶骨肿瘤临床较为少见,但类别繁多,最常见的是骶骨脊索瘤和骨巨细胞瘤,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该疾病的有效方法[1-2]。由于骶骨前方盆腔空间大,解剖关系复杂,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当发现肿瘤时往往侵及范围广,增加了手术切除的难度和风险,且该病并发症较多[3-4]。为保证手术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手术护士与主刀医生的手术配合对手术顺利进行至关重要。2021年6月,我院收治了1例巨大骶骨肿瘤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肿瘤切除合并脊柱骨盆重建手术,

尚家一[2](2020)在《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术后骶神经功能及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骶骨肿瘤在骨与软组织肿瘤中较为少见,其中包括原发性骶骨肿瘤和继发性骶骨肿瘤。相较于后者,原发性骶骨肿瘤更多地采用外科手段进行治疗。原发性骶骨肿瘤多起病较隐匿,部分患者初次就诊时肿瘤体积已较大。该疾病不仅严重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甚至可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一旦确诊后应尽快采取及时且规范的治疗手段,以阻止并扭转疾病的进程。骶骨位置特殊、结构复杂,与盆腔脏器相邻,与骶神经关系密切,手术难度较大,且手术方式也较为多样。医疗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原发性骶骨肿瘤治疗方式的不断发展,我们在临床中越来越多地重视个体化的外科治疗方案。个体化的手术方式需兼顾到肿瘤切除的彻底性、骶神经的保留情况、术中出血量的大小以及骨缺损重建后的稳定性,这些进而会影响到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患者术后心理状况与生活质量水平、疾病复发率及患者生存率等。从原始社会的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到古希腊时期的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再到近代的生物医学模式,人类对于医学的认知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上世纪70年代,美国医生恩格尔公开批评了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该模式把人理解为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三种属性的统一体,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不仅仅是单一的生物学过程。对于肿瘤性疾病,躯体上和心理上的健康同等重要。尤其是对于骶骨肿瘤术后患者,常面临来自疾病本身以及术后骶神经功能异常带来的种种困扰,有时会出现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目前,我们临床上更多地关注患者的身体状态,而较少关注患者的内心深层感受和心灵需求。“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作为新时代的临床医生,要不畏直面疾病的险恶,也要关注患者内心的脆弱。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了解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的术后骶神经功能状态以及术后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相关因素,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及探讨影响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术后骶神经功能状态及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相关因素。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骨外科入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患者。全部病例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排除既往有精神病史者。收集其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术前主要症状及体征,既往病史,病理诊断结果(术前活检/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结果),手术用时、出血量,手术方式,术中骶神经保留水平,术后短期/长期并发症情况等。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行骶神经功能评价及心理健康状况评价。其中骶神经功能评价采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出的骶骨肿瘤患者骶神经功能评分系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对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的疾病构成比、性别年龄特征、临床特征、手术方式等方面进行统计学概述。对骶神经根保留水平不同的患者之间骶神经功能得分进行统计学比较。分别以SAS和SDS评分为因变量对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骶神经保留情况、术后是否出现感染、随访时长等采用单因素、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分别得出影响患者术后焦虑、抑郁心理状况的相关因素。结果1.本研究中共选取符合标准的病例53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4例,年龄14-77岁(47.64±15.417岁),术前骶神经功能评分为18-27分(23.81±2.193分),手术至末次随访时间8-66个月(31.83±19.17月)。脊索瘤19例,骨巨细胞瘤12例,神经源性肿瘤14例,软骨肉瘤2例,骨肉瘤1例,尤文肉瘤1例,畸胎瘤3例,骨软骨瘤1例。35例患者于术前诉骶尾部疼痛感,20例患者曾出现坐骨神经痛的症状,17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大小便功能障碍,4例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单纯后入路肿瘤切除术19例,后入路肿瘤切除、内固定术21例,后入路肿瘤切除、定制骶骨假体重建术9例,后入路肿瘤切除、钛网骨水泥重建术1例,单纯前入路或前后联合肿瘤切除术3例。手术时长1.5-13h(5.71±3.014h),术中出血量100-13000ml,平均术中出血量2177.36ml。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感染并行二次清创术者12例,其中2例存在骶尾部长期窦道及渗液。2.本研究中53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平均骶神经功能评分为19.74分,其中最高为27分,最低为3分。以骶神经根保留水平与骶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作为行和列,制作交叉表,用Fisher确切概率法作差异显着性检验,得到p=0.000。据表可见,骶神经根全部保留的患者术后骶神经功能评分接近正常水平,仅离断S4-S5神经根的患者评分稍有降低,而离断单侧或双侧S3神经根者评分降幅较大,离断双侧S2神经根及全部离断者评分极低。3.本研究中53例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SDS标准分均值为44.96±7.14分,SAS标准分均值为40.62±7.30分,与国内相应常模相比,p=0.00(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骶神经根保留水平、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有无感染、病理类型是否为脊索瘤、手术是否行定制假体重建均为患者术后抑郁、焦虑状况的相关因素(p<0.05);逐步多元回归结果表明,骶神经根保留水平、年龄、术中出血量是影响患者术后抑郁、焦虑状况的主要相关因素(p<0.01)。结论1.原发性骶骨肿瘤较少见,包含多种病理类型,且临床症状不尽相同,手术方式多样,应持续规范诊疗标准,重视个体化治疗。2.手术中骶神经根保留水平不同的患者之间骶神经功能评分存在显着差异。总体上,骶神经根保留水平越高者术后骶神经功能越差,其中S3神经根的保留与否对患者术后骶神经功能有较重要的影响。临床医生在制定手术方案时需要兼顾到安全的切除范围与重要骶神经根的去留。3.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术后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患者手术中骶神经根保留水平、年龄和术中出血量是影响患者术后抑郁、焦虑状况的主要相关因素。在临床工作中需对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更多关注,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李伟[3](2020)在《经骶尾旁入路骶前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经骶尾旁入路治疗骶前肿瘤的疗效。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选了自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结直肠肛门外科的骶前肿瘤患者共23例,对他们的病例资料进行调取,并对他们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4个月至5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6个月)。结果:筛选后的23例患者中,男性7例(30.43%),女性16例(69.57%),平均年龄42.87±10.43岁,最小年龄29岁,最大年龄76岁,平均BMI指数23.06±2.51kg/m2。无症状者19例(82.61%),肛门坠胀感者2例(8.70%),下腹部疼痛者1例(4.39%),骶尾部皮肤隆起1例(4.39%)。2例患者有腹盆腔手术史,其中1例曾接受经腹部入路骶前囊肿切除术,另1例曾接受子宫肌瘤切除术。全部患者直肠指诊均可触及肿瘤。所有患者行CT及MRI检查并发现了病灶。15例患者行腹部彩超检查,4例患者行阴道妇科彩超检查,4例患者行直肠内超声检查,各类超声检查也发现了病灶。所有患者均行无痛肠镜检查,排除大肠原发肿瘤并观察直肠受压情况。所有患者均未行术前穿刺病理活检。有2例患者肿瘤头侧高度高于第三骶椎(S3),所有患者SSA平均为38.4±6.67°。所有手术均顺利进行,平均手术时间80.43±15.8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73.48±31.14m L,无术中输血病例。平均切口长度8.57±1.75cm,肿瘤最大直径10.98±1.65cm,尾骨切除率100%,瘤体完整切除率100%。其中1例患者的脂肪瘤穿透骶骨,由我科及骨科组成的MDT团队顺利完成。术后并发症的统计中:死亡率以及肠瘘、术后出血、腹腔盆腔感染、肺部感染、器官功能障碍及器官衰竭、排尿困难、肛门失禁以及骶前积液的发生率均为0%,仅有1例患者出现切口红肿。术后病理结果:尾肠囊肿10例(43.48%)其中包括1例尾肠囊肿伴腺癌,表皮囊肿5例(21.74%),畸胎瘤3例(13.04%),脂肪瘤5例(21.74%)。平均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2.78±0.74d,平均应用镇痛剂时间4.78±1.27d,平均拔除引流管时间7.12±1.23d,平均术后恢复饮水时间2.78±0.79d,平均术后恢复全流食时间3.91±0.73d,平均术后半流食时间4.78±0.95d,平均拔除导尿管时间2.74±0.75d,平均术后首次排气时间2.48±0.51d,平均术后首次排便3.39±0.58d,平均总住院时间14.17±2.53d,术后住院时间10.17±2.53d,平均回归工作时间11.91±2.83d。肿瘤复发率0%,术后6个月平均排便次数1.13±0.34次/天,无排尿困难及肛门失禁患者,所有患者均无骶尾部及会阴部不适感。结论:经骶尾旁入路骶前肿瘤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骶前肿瘤的术式,具有安全性高、疗效好、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优点。在临床中可以在适应范围内广泛推广应用。

王建雄[4](2020)在《Note皮瓣在修复面部皮肤中、小面积缺损中的应用》文中指出背景面部为皮肤肿物的好发区域,目前首选的一线治疗方案主要以手术切除为主。然而,手术切除所导致的局部组织缺损会对患者的面部外观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修复手术缺损部位也是治疗面部肿物的关键步骤。适当的修复方法不仅需要彻底切除面部肿物,以免复发,在应对术后缺损时还需要对切除面部肿物后的创面进行最大限度的修复。但因面部皮肤外观的改变会对人的外貌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创面修复时,不仅仅要求切除肿物术后创面的封闭,还要求修复后的创面对面部外貌有尽可能小的影响,故在修复此类创面时,相邻部位的皮瓣往往是首选。目的探讨应用note皮瓣修复面部皮肤肿物术后中、小面积皮肤缺损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自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集31例面部皮肤肿物导致面部外观改变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详细询问患者病史,排除手术禁忌,并依据患者病史及肿物特点做出术前诊断,常规行肿物原位切除及note皮瓣修复术,术后肿物送常规病理检查。其中部分肿物生长较快、边界不清或有溃疡的患者术前预约快速冰冻病理切片检查,原位切除后行快速病理检查,并根据病理结果选择是否扩大切除。所有患者创面均行note皮瓣修复术进行修复,并观察患者的术后不良反应、肿物是否复发等。同时纳入31例既往行面部菱形皮瓣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瘢痕恢复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1例患者,术后所有患者皮瓣均Ⅰ期成活,创面平整,均无感染或皮下血肿等并发症发生,周围器官无明显位移或畸形;其中2例患者眼部略有牵拉变形,随访1年后变形情况逐渐改善,双眼基本对称;而且通过比较note皮瓣和菱形皮瓣的术后瘢痕,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之间的瘢痕颜色、平整度、弹性、宽度评分p值均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随访至今,肿物均无复发情况。结论Note皮瓣在面部皮肤肿物切除术后形成的中、小面积皮肤缺损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具有设计灵活、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皮瓣血运可靠、可获较好美学外观等优点,效果良好。Note皮瓣在面部创面美容修复与功能重建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是一种理想的修复方式,适合临床应用及推广。

孙阳[5](2020)在《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成形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治疗骶尾部藏毛窦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成形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治疗骶尾部藏毛窦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骶尾部藏毛窦患者39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共25例,其中男21例,女4例,年龄17~41岁,平均年龄24.28±6.48岁,平均病程12.52±3.72个月,行骶尾部藏毛窦切除术+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成形术+负压封闭引流术;术后1周去除VAC负压引流材料,术后2周拆线。对照组:共14例,其中男13例,女1例,年龄17~41岁,平均年龄24.71±6.38岁,平均病程13.07±3.97个月,一期行骶尾部藏毛窦切除术+负压封闭引流术,术后1周二期行臀间裂中线闭合术+负压封闭引流术。二期手术后1周去除VAC负压引流材料,术后2周拆线。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复工时间、术后复发率、术后出血率、皮瓣坏死率、伤口感染率、伤口裂开率、VAS痛觉评分、温哥华瘢痕评分、美容满意度评分、住院费用,选用t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疗效差异。结果:治疗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复工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283、-3.756、-3.758,P值<0.05或<0.01),两组的拔管时间未见明显差异(t值为1.385,P值均>0.05)。治疗组的伤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值<0.05),两组的术后复发率、术后出血率、皮瓣坏死率、伤口裂开率未见明显差异(P值均>0.05)。治疗组患者的VAS痛觉评分低于对照患者第一次手术后的VAS痛觉评分(t值为-2.255,P值<0.05),治疗组患者的VAS痛觉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第二次手术后的VAS痛觉评分未见明显差异(t值为0.865,P值>0.05),两组的温哥华瘢痕评分未见明显差异(t值为-0.502,P值>0.05)。治疗组的美容满意度评分低于对照组(t值为-2.577,P值<0.05),治疗组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t值为-2.327,P值<0.05)。结论:改良Limberg皮瓣应用于臀部创面修复时设计灵活,解剖层次清晰,血供良好,供瓣面积大,不损伤主要的血管、肌肉及神经,供瓣区直接闭合,无需游离皮肤移植。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成形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骶尾部藏毛窦具有抬高臀间裂、减少汗液毛发等的积聚、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发率低、患者满意度高、住院时间短、复工时间短、住院费用低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施雯[6](2020)在《1例离体肝肿瘤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手术护理配合》文中研究表明原发性肝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东方国家是全世界肝癌的高发地区[1]。在我国肝癌是第4位的常见恶性肿瘤和第3位的肿瘤致死病因[2-3],每年约38.3万人死于肝癌,占全球肝癌死亡病例数的51%。目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方式逐渐形成以外科手术为主的多方法联合的综合治疗模式[4]。手术切除肿瘤组织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首选方式,但仍有很多肝脏占位病灶常规手术难以切除。自体肝移植技术是指对于肝脏发生常规方法难以切除的占位性病变时(肿瘤侵犯下腔静脉和肝静脉以及肝尾状叶及肝段Ⅵ),采用离体或半离体技术,在低温灌注条件下切除肝占位性病灶,然后修整保留的肝脏再植入体内的外科技术[5]。自体肝移植能提高常规手术方法无法根治

杭州市医疗保障局,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7](2019)在《杭州市医疗保障局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杭州市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杭医保[2019]23号各相关医院: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杭州市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19年7月26日杭州市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的意见》(发改价格[2016]1431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方案的通知》(浙政发[2016]19号)和2019年7月省医疗保障局、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的《浙江省省级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浙医保联发[2019]8号)精神,按照"同城同步同价"的改革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毛丽彬[8](2019)在《超声引导小儿骶麻联合全身麻醉在快速康复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采用超声技术在小儿骶麻联合全身麻醉手术的应用,为小儿骶管麻醉用药剂量提供依据,提供更精准、有效的麻醉,加速患儿快速康复,拓宽了超声在临床麻醉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采取随机双盲对照方法,选择2017年7月到2018年9月间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外科的择期行会阴及肛门手术69例,ASA分级III级,年龄3-7岁。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将患儿分为3组,每组23例,因围术期大出血发现1例,对于操作发现脊柱及骶尾部畸形或皮肤表面异常发现1例而排除实验组,最终共67例,男49例,女18例,传统骶管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22例(T组),超声直视下骶管麻醉联合全身麻醉实施组23例(U组),全身麻醉组22例(C组)。全部患儿入室开放外周静脉,合理补充丢失液量及生理维持量进行补液,常规监测生命征,如心率(HR)、心电图(ECG)、无创血压(BP)、脉搏氧饱和度(SPO2)。B超组使用22G型号的穿刺针和超声探头。监测并记录:(1)患儿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2)切皮到缝皮手术时间,复苏从入复苏室到出恢复室时间,总麻醉时间。(3)手术开始前(T0),麻醉操作后(T1),手术开始切皮(T2),手术完成时(T3)这四个时间点的生命征。(4)各种麻醉药物使用量。(5)患儿麻醉后6h,12h的疼痛评分,患儿出PACU的Steward评分,患儿在恢复室躁动评分。(6)患儿麻醉中和麻醉后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患儿年龄、身高、体重、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三组患者术前基础生命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时间点的SPO2三者均在97-99%,无明显差异。与C组T0时间比,C组T2和T3的MAP、HR的水平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T2,T3 MAP、HR比,T组和U组T2,T3MAP、HR的水平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U组的T2,T3 MAP、HR的水平无明显差异。(3)与C组全麻药物比较,T组和U组使用全身麻醉药物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组比较,U组局麻药使用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C组比较,T组和U组麻醉时间和操作时间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比较,T组和U组术后PACU恢复时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C组比较,T组、U组在术后6h、24h、镇痛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组相比,U组6h、24h镇痛评分相当,无明显差异。(6)三组麻醉中和麻醉后不良反应有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与C组比较,T、U组躁动比例、躁动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管麻醉联合超声技术对儿童麻醉效果好,成功率高,安全性高,可以指导麻醉用药剂量。超声引导骶管麻醉具有操作简单、无放射性污染等优点,可以避免解剖异常致麻醉失败,减少神经损伤,对儿童区域麻醉具有指导意义。骶麻联合全身麻醉的方法可以完善麻醉效果,使围术期的安全性提高,减少全麻药的用量,患儿术后苏醒快,使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发生率降低。改善患儿对手术的适应及应对能力,患儿术后疼痛减少,恢复快,促进患儿快速康复。

常新捷[9](2019)在《小儿骶尾部畸胎瘤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小儿骶尾部畸胎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并探讨骶尾部畸胎瘤患儿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及预防处理策略,旨在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儿生活质量,也为骶尾部畸胎瘤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18年1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73例病理确诊为小儿骶尾部畸胎瘤的病例资料,排除无病理结果的病例,对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同时结合相关文献,运用统计学方法,选择患儿的性别、年龄、生产情况、临床分型、瘤体大小、肿瘤性状、术前血清甲胎蛋白(AFP)值、病理类型、围手术期情况等可能影响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作为观察因素,对并发症如切口愈合不良、肛门直肠功能障碍、复发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73例施行SCT切除术患儿中术后发生并发症者有22例,总体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0.14%,其中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2例(16.44%,12/73),包括切口下积液6例(8.22%,6/73),切口感染3例(4.11%,3/73),切口裂开3例(4.11%,3/73);术后出现肛门直肠功能障碍例5例(6.85%,5/73),包括大便失禁3例(4.11%,3/73),便秘2例(2.74%,2/73);术后复发5例(6.85%,5/73)。随访1个月至75个月,12例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患儿中7例及时给予抗生素应用并结合局部切口换药治愈;4例患儿出院后二次入院行抗生素应用切口换药治愈,1例患儿行二次缝合术后切口局部覆盖负压引流(VSD)后治愈,随访至今12例切口愈合不良患儿均痊愈;5例复发患儿中,1例因发生肝转移转至我院小儿内科行化疗,余4例均行二次手术切除;其中1例为良性SCT,术后1年11个月常规复查CT发现肿瘤原发部位复发,经二次手术切除后治愈,1例为未成熟SCT,术后18个月复发,经二次手术切除后随访至今,血清AFP及骶尾部MRI均未见异常;3例恶性SCT于术后5个月--2年分别发生局部复发,其中1例因浸润周围组织严重,行姑息性手术,术后1月发生肝转移,转至内科治疗后因呼吸衰竭死亡,2例行第二次手术后配合化疗未再复发。术后大便失禁3例,便秘2例,院外持续门诊就诊行生物反馈治疗,随访至今3例大便失禁患儿中2例经生物反馈治疗后明显好转,1例新生儿SCT患儿因月龄较小无法配合未行生物反馈;2例患儿术后经直肠肛管测压提示轻度便秘即行生物反馈治疗后好转。本组资料73例SCT患儿中68例存活;5例死亡,均为恶性病例,存活率93.2%。2.通过卡方检验显示出生情况(早产儿与足月儿)、肿瘤大小(>10cm)、术中肛管脱出(是与否)、切口处放置VSD负压引流液体敷料(是与否)可影响术后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其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9、0.005、0.003);Altman临床分型(Ⅲ、Ⅳ型)可影响术后肛门直肠功能障碍发生率,其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01);术中包膜完整(是与否)、病理类型(良性及未成熟性与恶性)可影响术后复发率,其组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09)。结论:1.SCT术后切口处放置VSD可有效减少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尤其对于早产儿及瘤体较大患儿,更应在术后放置VSD对切口进行更好的管理。术中谨慎操作,预防肛管脱出可明显降低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2.对于临床分型Ⅲ、Ⅳ型的SCT术后应行直肠肛管测压了解肛门直肠功能,若存在异常应尽早治疗。3.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尽可能完整剥离瘤体,减少复发的机率,对于病理诊断为恶性的SCT除了常规的术后化疗外,更应加强随访力度。

于文渊[10](2018)在《脂肪干细胞促进T1DM狭长窄蒂皮瓣存活的动物实验研究及狭长窄蒂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每年全世界有数百万的患者因创伤、慢性创面、肿瘤切除手术及先天性缺陷等原因造成的皮肤软组织缺损需要手术修复,皮瓣移植是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最重要、最基本的治疗手段之一。我们团队在狭长窄蒂皮瓣的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及探索,取得了临床推广价值。然而在糖尿病患者这个特殊的人群中,皮瓣移植手术失败率高。如何提高在糖尿病条件下狭长窄蒂皮瓣这种特殊的任意皮瓣的存活率,扩大该皮瓣的应用范围,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实验目的如下:1.通过培养脂肪干细胞,研究其生物学特性;通过制作狭长窄蒂皮瓣动物模型,观察脂肪干细胞对该皮瓣愈合过程的干预作用。测量成活过程中组织内CD34、HIF-1α、VEGF的表达情况及变化规律和皮瓣组织内微血管的变化情况,以进一步探讨改善狭长窄蒂皮瓣成活机制及促进狭长窄蒂皮瓣成活的方法;2.通过1型糖尿病(T1DM)模型的构建,研究T1DM糖尿病狭长窄蒂皮瓣与普通狭长窄蒂皮瓣的生物学差异和存活率差异,初步探讨脂肪干细胞在糖尿病狭长窄蒂皮瓣成活方面的改善作用及相关机制。3.狭长窄蒂皮瓣的临床应用在糖尿病患者中的拓展。方法:1.(a)脂肪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取兔腹股沟脂肪进行脂肪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三向(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分化及流式细胞仪进行脂肪干细胞鉴定;(b)制作兔狭长窄蒂皮瓣动物模型。1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实验组。在背部两侧制作蒂部宽均为2cm,蒂部长宽比均为4:2,携带直径为6cm的圆形皮瓣(似乒乓球拍样外观)。每只兔子的双侧背部制作形成两个窄蒂皮瓣,蒂部距背部中线2cm。对照组(皮瓣数n=24),实验组(皮瓣数n=24)。(c)实验组取第四代兔脂肪干细胞于术后1天、2天、3天皮瓣下方注射。并于术后一周,皮瓣坏死界限清晰时,对每组皮瓣进行大体观察,皮瓣存活率测定,于术后即刻及术后5天、7天、14天分别切取各组皮瓣远端成活坏死交接处全层组织作为标本,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和酶联免疫(ELISA)等技术方法,对皮瓣组织内微血管计数,对CD34、HIF-1α、VEGF进行定性、定量分析。2.选取30只SD大鼠利用链脲佐霉素钠60mg/kg腹腔注射进行1型糖尿病模型构造。制作成功的T1DM大鼠随机选取20只制作糖尿病狭长窄蒂皮瓣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术后常规注射生理盐水,皮瓣数n=20)和糖尿病实验组(术后注射ADSCs,皮瓣数n=20),另外选取10只正常SD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皮瓣数n=20)。所有大鼠背部两侧设计蒂部长宽值为2:1,携带直径为4.0cm的任意皮瓣,作为狭长窄蒂皮瓣血供障碍的糖尿病鼠模型。术后一周测量皮瓣的存活率及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RT-PCR及Western blot测定各组微血管计数和HIF-1α和VEGF的表达情况,采用统计学方法和SPSS软件分析差异的统计学意义。3.收集包括糖尿病患者的慢性溃疡创面及皮肤软组织肿瘤形成的缺损病例共30例,通过狭长窄蒂皮瓣进行修复,总结经验。结果:1.脂肪干细胞通过分离纯化后培养可得,表面抗原CD29、CD44阳性表达,CD45与CD31阴性表达,并且可以向成脂、成软骨、成骨三向分化进行鉴定;2.脂肪干细胞可以通过上调HIF-VEGF通路,促进狭长窄蒂皮瓣的血管重建从而促进皮瓣存活,提高存活率。组织学分析发现,HIF-1α在狭长窄蒂皮瓣成活过程中,因术中组织损伤及对组织缺血缺氧反应,术后在组织中含量均增加;脂肪干细胞可上调HIF-1α的表达,促进VEGF的表达从而促进血管新生及CD34增加。随着血管新生出现,组织血供改善,创伤愈合,HIF-1α及VEGF在组织中含量逐渐减少,14天后渐接近正常,成一定规律;3.糖尿病皮瓣中可见HIF-VEGF通路上调障碍,考虑与皮瓣存活率低,血管再生障碍直接相关,模型组皮瓣存活率较对照组低,HIF-1α及VEGF表达均低于对照组。而实验组ADSCs皮瓣存活率较模型组高,定量定性分析均可见HIF-1α及VEGF的表达均上调,实验侧较模型组皮瓣肿胀、水肿程度明显减轻,淤血情况较模型组明显改善。4.利用狭长窄蒂皮瓣结合术后扩血管药物使用及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修复糖尿病患者各种皮肤软组织缺损,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30例患者中,有5例皮瓣远端淤血,表皮脱落二期愈合,基本全部成活,仅留有不同程度色素沉着。其余25例皮瓣全部成活伤口愈合良好。结论:(1)脂肪干细胞可以通过上调HIF-VEGF通路,促进狭长窄蒂皮瓣的血管重建从而促进皮瓣存活,提高存活率;(2)在糖尿病皮瓣中可见HIF-VEGF通路上调障碍,ADSCs可通过上调HIF-1α的表达,促进VEGF的水平,改善糖尿病皮瓣的血管再生障碍;(3)狭长窄蒂皮瓣是修复糖尿病患者各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理想方法。

二、骶尾部肿瘤切除麻醉手术的配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骶尾部肿瘤切除麻醉手术的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巨大骶骨肿瘤切除合并脊柱骨盆重建术患者临床护理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果
3 护理
    3.1 术前准备
        3.1.1 术前访视
        3.1.2 术前讨论
        3.1.3 肠道准备
        3.1.4 手术物品准备
    3.2 术中配合
        3.2.1 巡回护士配合
        3.2.2 手术中配合
        3.2.3 球囊导管的阻断与观察
        3.2.4 术中大出血的预防
4 讨论

(2)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术后骶神经功能及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经骶尾旁入路骶前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纳入标准
    3.3 排除标准
    3.4 术前准备
    3.5 手术步骤
    3.6 术后一般治疗及出院指征
    3.7 观察指标
    3.8 数据采集及术后随访
    3.9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患者筛选情况
    4.2 患者一般情况
    4.3 患者手术相关情况
    4.4 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
    4.5 患者病理情况
    4.6 患者短期康复情况
    4.7 患者长期康复情况
第5章 讨论
    5.1 一般资料
    5.2 病理类型
    5.3 症状
    5.4 直肠指诊及影像学检查
    5.5 术前穿刺病理检查
    5.6 经骶尾旁入路骶前肿瘤切除术的优势
    5.7 经骶尾旁入路骶前肿瘤切除术手术经验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以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Note皮瓣在修复面部皮肤中、小面积缺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第3章 结果
第4章 典型病例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第7章 参考文献
第8章 综述 皮瓣在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现况与进展
    参考文献
第9章 发表论文
第10章 致谢

(5)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成形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治疗骶尾部藏毛窦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藏毛窦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1例离体肝肿瘤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手术护理配合(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介绍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过程
2 围术期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访视
        2.1.2 仪器及物品准备
    2.2 术中配合
        2.2.1 密切配合,缩短肝脏缺血时间
        2.2.2 术中低体温的预防
        2.2.3预防感染
        2.2.4 病情观察,正确输血用药
        2.2.5 预防压力性损伤
        2.2.6 肺栓塞的预防与抢救
        2.2.7 缝针的管理
    2.3 术后护理
        2.3.1 安全转运
        2.3.2 精密器械的处理
3 小结

(8)超声引导小儿骶麻联合全身麻醉在快速康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器材与药品
    1.2 主要实验药品
    1.3 实验方法
    1.4 分组
    1.5 术前访视
    1.6 麻醉前准备
    1.7 麻醉诱导
    1.8 传统方法小儿骶管麻醉联合全身麻醉(T组)
    1.9 超声引导下骶管麻醉联合全身麻醉方法(U组)
    1.10 麻醉维持
    1.11 手术结束和麻醉苏醒
    1.12 观察指标
    1.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术后疼痛对患儿恢复影响
    3.2 超声运用于骶管麻醉的优势
    3.3 快速康复在麻醉中的应用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可视化在麻醉学领域的现状和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小儿骶尾部畸胎瘤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本组研究存在的缺陷及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小儿骶尾部畸胎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脂肪干细胞促进T1DM狭长窄蒂皮瓣存活的动物实验研究及狭长窄蒂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本项目国内外科技创新发展概况和最新发展趋势
    2. 已有的实验研究和初步成果
    3.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及前期研究,本课题建立了背部狭长窄蒂皮瓣动物实验模型及糖尿病狭长窄蒂皮瓣模型。
    4.国内外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实验分部
    第一部分 脂肪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促进狭长窄蒂皮瓣存活的机制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主要试剂与仪器
        三、实验动物与分组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
        六、讨论
        第一部分 实验结果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脂肪干细胞促进T1DM狭长窄蒂皮瓣成活的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
        二、材料与方法
        三、研究对象及实验分组
        四、实验方法
        五、实验结果
        六、讨论
        第二部分 实验结果总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狭长窄蒂任意皮瓣的临床应用病例
        一、病例资料
        二、手术方法
        三、结果
        四、典型病例
        五、讨论
        第三部分 结果总结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 糖尿病难愈性创面及HIF的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骶尾部肿瘤切除麻醉手术的配合(论文参考文献)

  • [1]巨大骶骨肿瘤切除合并脊柱骨盆重建术患者临床护理配合[J]. 王淑华,石春静. 齐鲁护理杂志, 2021(24)
  • [2]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术后骶神经功能及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分析[D]. 尚家一. 山东大学, 2020(02)
  • [3]经骶尾旁入路骶前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疗效[D]. 李伟. 吉林大学, 2020(08)
  • [4]Note皮瓣在修复面部皮肤中、小面积缺损中的应用[D]. 王建雄. 苏州大学, 2020(02)
  • [5]改良Limberg皮瓣转移成形术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治疗骶尾部藏毛窦中的临床应用[D]. 孙阳. 苏州大学, 2020(02)
  • [6]1例离体肝肿瘤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手术护理配合[J]. 施雯. 全科护理, 2020(09)
  • [7]杭州市医疗保障局 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杭州市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方案》的通知[J]. 杭州市医疗保障局,杭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杭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9(Z1)
  • [8]超声引导小儿骶麻联合全身麻醉在快速康复中的应用[D]. 毛丽彬. 桂林医学院, 2019(09)
  • [9]小儿骶尾部畸胎瘤术后并发症临床分析[D]. 常新捷. 郑州大学, 2019(08)
  • [10]脂肪干细胞促进T1DM狭长窄蒂皮瓣存活的动物实验研究及狭长窄蒂皮瓣的临床应用研究[D]. 于文渊. 苏州大学, 2018(04)

标签:;  ;  ;  

骶尾部肿瘤切除术的麻醉配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