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塔发射卫星

我国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塔发射卫星

一、我国首次使用钢筋砼塔架发射卫星(论文文献综述)

孙伟伦[1](2021)在《基于体素模型的建筑施工进度监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项目管理对项目的生命周期有着重要的监督与指导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和信誉。工程施工进度管理伴随工程启动至工程竣工的全过程,是施工任务按照施工计划表有序进行、顺利完工的重要保障。最近数十年,大型工程、超大型工程在我国乃至全世界不断开建,大规模项目施工现场环境复杂、流程繁琐,无形中加大了施工进度管理的工作量与难度,传统以人工现场进行施工进度监测的手段效率低、盲区多、任务量大、费用高,已远不能满足现代化施工的要求。探索一种省时、省力且高效的施工进度监测方法意义重大。数据采集方面,与人工采集信息相比,无人机倾斜摄影可以快速采集施工现场的影像数据,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操作简单等优势。三维建模方面,相比于BIM模型、点云模型、4D产品等种类,基于体素模型的建筑物三维重建和变化监测,具有属性信息丰富、内部可视化、视觉效果好等优势。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北京市大兴区某建筑工地的某栋楼为监测对象,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技术进行施工数据采集,采用体素模型进行进度监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三维变化监测。根据倾斜影像生成的点云,采用点云体素转换算法,建立目标建筑物的两期三维体素模型,对两期体素模型进行比较,得到体素差异模型,包括增加、减少、未变三种类型,即为计划工期内的建筑物三维变化结果;(2)二维变化监测。五视图指建筑物前、后、左、右、俯五个方位的正射投影图。在两期体素模型的基础上分别赋予真实颜色信息,再对体素模型中每个方位的面片分别正射投影,生成两期五视图。对五视图进行图像分割和图像分类,对比得到五视图差值图,即为计划工期内的建筑物五个外表面的变化结果。最后参照施工计划表、实际施工进度表、体素差异模型和五视图差值图,分析施工进度,指导施工管理。实验结果得出,四个月时间内监测对象总施工完成85%,进度延误15%。经实验表明,本文基于体素模型与五视图的变化监测方法,可以同时在三维和二维的角度查看施工进展情况,能够较好的呈现施工进度,为施工进度管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

霍光[2](2020)在《通榆县紫花苜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在节水已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社会,发展节水灌溉不仅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需要,也是适应我国国情的需要。苜蓿是一种高耗水作物,在种植结构调整和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政策导向下,苜蓿种植面积在扩大,本文以通榆县什花道乡紫花苜蓿种植区节水灌溉工程设计进行研究,为苜蓿种植在吉林省西部提供灌溉技术解决方案,不仅可以提高用水效率,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增加农民收益,而且为积极探索种植结构调整,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的种植结构调整,提供实践案例。主要得到以下成果:(1)供需平衡分析表明,项目论证区域内地下水资源量2500万m3,可开采资源量2336万m3,现状用水量1696万m3,预测需水量268万m3,开展本项目后地下水开采量1964万m3,开发利用程度84%,可满足项目需水要求。(2)进行了紫花苜蓿指针式喷灌方式的工程设计,在项目区2万亩面积范围内,设计指针式喷灌机组35台套,其中机组需水量120 m3/h的32台套,需水量190 m3/h的2台套,需水量60 m3/h的1台套。(3)为保证项目效益发挥,建立工程管护制度及后期运行维护细则。项目建成后,交由运行管护主体进行管理,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使用。(4)对工程项目效益进行了分析,开展紫花苜蓿种植2万亩,相对于种植玉米而言,每年新增效益760万元。同时,项目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薛鑫磊[3](2020)在《基于BIM的基坑监测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速度也日趋迅速,高层及超高层建筑不断的出现在城市的中心。由于城市中心的既有建筑物已经非常的密集,支持这些建筑物运作的地下管线网络也错综复杂,若是要在这种条件下安全的进行新建筑物建设,这对施工技术水平和工程信息管理水平的要求是非常之高的。在新建工程时,因建筑物基础施工或地下空间合理利用的需要,通常需要向下开挖并形成一定深度的基坑,为确保基坑工程及其周边既有建筑和管线的安全,合理的基坑支护、信息管理、信息传递和实时监测是不可缺少的。当前,以传统人工监测基坑的方法具有监测布点分散、评估片面和不直观的特点,同时基坑信息管理零散,传递不及时,且缺少对监测对象如基坑工程状态的立体可视化呈现。因此,开展基于BIM的基坑监测的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是必要的。首先,基于BIM技术建立基坑工程的结构模型,直观的对基坑工程构件设施进行空间定位,协调各部分之间的位置关系。然后,使用BIM技术对基坑工程进行施工的三维模拟,以结构模型作为基础,将工程各部分构件设施划分到不同时间的施工阶段,建立进度模拟模型,保证基坑施工的有序进行。其次,使用BIM技术的协同化特性进行基坑工程信息管理,保证信息的准确传递,以方便各施工参与方决策。最后,基于BIM技术可以对基坑监测信息进行立体可视化的呈现,建立基坑监测的信息数据模型,直观的展现基坑构件设施的实时状态,保证基坑施工的安全。本研究中将BIM技术应用至基坑工程,从基坑工程的模型出发,研究了基于BIM的基坑监测信息化的管理。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调研,总结了当前基坑工程的信息管理与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的必要性提供了支撑。基于BIM技术划分了基坑工程的构件类别,以Revit软件为基础设计了基坑工程信息管理与三维可视化监测的功能与界面。基于国家标准为基坑工程的构件建立编码,并开发Revit软件基坑工程快速建模功能。通过Revit软件已有功能和Revit API二次开发,实现了所设计的基坑工程信息管理和三维可视化监测预警功能。基于天津市儿童医院改扩建地下车库基坑工程,应用研究成果,进行基坑工程的信息管理与三维可视化监测预警。本研究实现了基坑工程信息的协同化管理、监测信息的三维可视化表达和智能预警,为基坑工程的施工安全提供了保障,弥补了传统施工方式的不足,同时提升了建筑行业智能化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潘伟[4](2020)在《基于唐山港海域防波堤施工方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沿海地区港口开发建设的步伐逐步加快,海工建筑物的兴起对防波堤施工方案提出了更高要求。选题以唐山港两个已建成防波堤为例,在充分考量海域自然环境和区域人文环境的前提下,严格按照设计要求,从堤型结构比选、主体材料确定、施工工艺改进三个方面对防波堤施工方案进行优化研究。首先,运用AHP分析法构建堤身结构型式比选模型,在斜坡式、直立式、混合式3种施工方案作为备选前提下,确定了3个准则层、6个指标层,得出7个影响因子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通过排序,最终确定两防波堤均选用斜坡式堤型结构。其次,运用效用理论,在堤身主体材料为抛石、袋装砂、混凝土块3个备选方案中,拟合加权效用矩阵。利用多属性决策投影法,计算投影和相对贴进度。最终,曹妃甸港工程,抛石防波堤以0.3166的贴近度值获最优方案;京唐港工程,袋装砂防波堤以0.0113的贴近度优势成为最优备择方案。再次,在两工程原始施工方案基础上,提出了防波堤施工过程中3种通用工艺优化方案,包括:增设典型试验段以找出合理施工参数并动态调整,利用GPSRTK技术进行效率更高的动态测量,采用HSE管理体系适应最新的环保和安全要求。针对不同海域分别提出两种专用优化工艺。其中,针对曹妃甸港工程与危险化学品码头连接、理坡效率不高的问题,提出提高安全等级、机械法和导轨法结合理坡的建议;针对京唐港工程沉降速率不均、沉降期长、前期容易失稳的问题,提出加强沉降监测的建议,创新性地提出“优先搭设护坡形成局部抛高护体,分层铺设袋装砂,护坡和铺设流水施工”的尝试。本研究将比选模型运用到防波堤堤型设计和主材选择上,并探索先进的防波堤施工工艺,为原方案不尽完善的方面提出改进建议,旨在为后续防波堤设计、施工提供参考。图7幅;表20个;参52篇。

袁明洋[5](2019)在《桥梁声发射损伤监测过程中的车行噪声识别》文中认为“十二五”末期,我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的“五纵五横”格局已逐渐清晰,适应于现代客运、货运的国家快速铁路网和国家高速公路网也已基本成形。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在交通基建规模不断刷新的同时,交通网络结构也迎来了重大调整,交通线路不断突破自然地形的约束,渡堑越峪,桥、隧比重正逐年递增。考虑到桥梁安全的重要性,在结构健康监测评价的技术体系中,现代无损检测(NDT)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当今发展最快、分支最多的技术之一。声发射技术作为当前一种新型的无损检测技术,对材料、结构损伤演化具有直观的动态捕捉能力,这是当前众多无损检测技术所不具备的优点。提高信噪比并减少冗余信号、无效信号、异类信号的干扰是所有无损检测技术共同关注的话题,声发射亦不例外。对桥梁而言,其运营过程中的车行噪声(车辆噪声与车队噪声)既是声发射信号的最主要激励源也是声发射监测的最常见干扰源,车行噪声的自动识别及处理是发挥声发射动态性、实时性技术优势的最便捷途径。识别车行噪声与破坏信号的声发射特征差异并建立比对数据库是实现车行噪声自动识别的前提,也是验证前端去噪效果的有效技术路径。本文利用自建程序提取声发射特征参数后,通过车辆信号、车队信号、破坏信号的外加标签区分“库源”,并进行神经网络训练,得到的定型网络具有很高的识别率,其关键研究内容如下。1.在实验室进行噪声模拟试验用以验证声发射监测过程中可利用前端去噪排除大部分噪声,而该方法对车行噪声的消除效果不佳;分别进行室内试验与现场试验,采集不同加载段梁受弯破坏的声发射信号与桥梁运营过程中的车辆噪声信号,分别建立数据库形成对照库源,用以进行桥梁健康监测过程中车行噪声的识别。2.正式加载前进行断铅试验,并对断铅信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提炼出两条数据筛选准则:1)完整性准则,2)基于断铅试验的逻辑序(距离反比、正比)准则,对梁破坏的声发射信号进行筛选,得到破坏信号的数据库;利用特征参数关联图分析并结合波形图特征对车辆信号进行去噪分析,采用经历图分析对各特征参数进行检查,得到较为准确的车辆信号数据库;利用正态分布拟合对数据库中两类信号的特征参数进行统计分布,探究各参数分布差异。3.参考文献资料,初步构建BP神经网络,并利用控制变量法通过误差对比(MSE)分析分别确定最优隐层节点、激活函数、训练函数、学习函数的选用,对网络性能进行优化。将梁破坏的声发射信号及车辆噪声信号数据库分别赋以标签,以特征参数为输入,以信号库源标签为输出,验证识别效果。结果表明,在进行3000次循环后,BP神经网络单次识别正确率与总的识别正确率均在95%以上。4.基于能量衰减关系的时域叠加模型仿真合成车队波形信号数据,利用自建程序提取其特征参数,与梁破坏的声发射信号的特征参数共同作为输入,以信号库源标签为输出,在优化过的BP神经网络中进行训练识别,所得到的识别正确率也均在95%以上,表明本文构建的BP神经网络可以较好地区分梁破坏信号与车辆噪声信号。

彭宇[6](2019)在《GNSS高精度垂向分量探寻区域地表形变机制及地球深部构造运动信号》文中提出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测站坐标垂向分量的时间序列蕴含了从浅层地表到地球深部的各种形变信息。然而,受限于GNSS的技术特点以及各种误差因素,垂向分量的精度通常比水平分量方向要低2-5倍,极大限制了垂向分量的应用研究领域。近年来,随着GNSS数据分析经验的累积及各误差因素改正模型精度的提高,目前GNSS垂向分量精度可达3 mm,为研究地表以及地球深部形变机制提供直接的大地测量观测数据支撑。本文选取中国上海浦东围海造陆区域以及美国北加州MTJ(the Mendocino Triple Junction)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区域内的GNSS持续及流动观测站的监测数据,在高精度的区域坐标参考框架基础下,通过削弱系统误差、时间序列非线性项、共模误差等影响之后,获得GNSS高精度垂向分量及速度场。在此基础上,主要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1、针对上海浦东围海造陆区域,在原有持续GNSS测站的基础上,增加布设了8个流动站。利用区域内高密度的GNSS测站联合全球分布的高精度ITRF台站建立高精度、高稳定性的区域坐标框。基于高精度区域坐标参考框架,解算得到测站坐标垂向分量时间序列,并利用时间序列分析工具有效分离已知地球物理机制导致的地表形变信号,提取预期的区域地表形变机制信号。通过对时间序列的分析,发现该区域的地表形变主要由人工冲填土自重固结沉降机制所致,且区域滤波可导致该机制引起的垂向信号被当做共模误差消除。结合GNSS实测的垂向形变信号和冲填土自重固结沉降机制,建立了区域沉降模型,可以分区块预测不同填土区域的沉降趋势。该研究工作表明,利用区域GNSS高精度垂向分量可以反演该区域地表的形变机制,在监测以及预测围海造陆区域的地表沉降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2、美国北加州MTJ区域是地球深部构造运动研究的热点区域,MTJ南部的板片窗是研究该区域地壳与上地幔动力学耦合机制的极佳天然实验室。MCC(Mendocino Crustal Conveyor)模型提出了区域地表形变的公认机制,即MTJ南部板片窗内北美板块基础与涌入的地幔热流物质之间的粘滞动力学耦合是该区域快速地表形变的主要策动力。然而,该模型以往未能获得空间大地测量观测验证。本研究工作利用PBO(the Plate Boundary Observatory network)监测网GNSS测站的垂向时间序列,获得了MTJ区域内高精度垂向速度场。创新性地提出利用投影的方式,通过模拟板片窗内地幔热流物质的流动,实现了三维GNSS垂向速度场与二维MCC模型预测速度曲线的对比。投影结果表明,当GNSS垂向速度场投影方向与MCC模型剖面线呈约41°45°夹角时,两者非常吻合,从而为验证MCC模型提供了直接的空间大地测量观测数据支撑,成功实现了利用GNSS技术探寻地球深部地幔热流物质上涌动力学粘滞耦合的构造运动信号。

孙仲横[7](2018)在《基于压电陶瓷的CFRP加固钢筋砼梁损伤检测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作为一种强度高、重量轻的先进材料,在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加固改造领域中取得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由于多种材料的复合效果往往较单一材料更为复杂,且CFRP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状况对加固构件的承载能力和变形性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对CFRP与混凝土之间的界面粘结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电应力波的竖向加载下碳纤维片材加固钢筋混凝土梁界面剥离损伤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本文制作了两根钢筋混凝土梁模型,并分别在其下侧受拉区粘贴碳纤维布与碳纤维板,采用两点加载方式进行竖向加载试验。分别在CFRP片材以及梁对侧粘贴压电陶瓷片并作为驱动器与传感器,对梁的裂缝发展情况以及界面剥离损伤进行监测。(2)分别对压电陶瓷驱动器施加以简谐信号以及扫频信号进行激励,对传感器接收到的信号进行采集并基于正弦幅值与小波包能量法进行分析,并建立相应的损伤指标以对损伤状况进行识别,试验数据与裂缝开展情况吻合良好。试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有效的监测到梁的裂缝损伤发展情况以及碳纤维片材与混凝土之间的界面剥离损伤开展情况,并为预警提供帮助。(3)通过对跨中位置处应变数据以及跨中挠度曲线的分析,可以发现,在碳纤维片材与混凝土梁之间发生重大剥离损伤时,应变-荷载曲线与挠度-荷载曲线无明显变化,并不能对剥离损伤做出识别。通过以上对比表明压电应力波法相较于传统的测量方法有明显的优势。

王绍杰[8](2017)在《晋西北岢岚古城传统商业街区街景再生方法探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的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西方许多国家是先进行了城镇化再进行全球化。而我国正处于“双化”的齐影响下,很容易受到全球化的“侵蚀”。城镇化本是好事它能实现国家的发展,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如何能够在这种大的潮流中延续和传承传统商业街区街景和古城历史文化景观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岢岚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中部,经济欠发达,是山西省国家级的贫困县。在这这种条件下当地政府发起了创建“岢岚卫生城市”的口号。2014年3月,笔者有幸参与了山西岢岚古城鼓楼街区立面仿古改造工程项目方案设计工作,内容涉及到勘察文本、方案设计、设计文本等。通过对该项目设计及施工的跟踪,笔者获得了一些直接经验,总结出了关于传统商业街区街景再生的方法,作为本文的研究成果。同时本文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镇化下古建筑周边环境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研究》的大课题下开展的城镇化下古城传统商业街区街景再生方法探究。本文以三组词将文章串为一体,这三组词汇分别是“前世”、“今生”和“再生”。文章的整体线索首先分析了岢岚古城传统商业街区的“前世”,讲清了岢岚古城和传统商业街区的由来。其次阐明了岢岚古城传统商业街区的“今生”,讲明了岢岚古城及其传统商业街区的现状,并对现状问题进行了解析。最后文章承接上文对现状问题的分析,提出了三大“再生”方法体系分别是五种再生方式办法、两种表现手法、五种技术做法等等手的段对岢岚传统商业街区街景进行了再生设计,以求再生岢岚传统商业街区清末民国初年鼎盛时期的辉煌。本文通过对岢岚古城传统商业街区街景再生方法的探究试图找寻出一种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即经济有可行的再生方法。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通过对研究范围、研究背景以及研究对象的明确,最终提出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框架。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实践研究第三章岢岚古城的总体概况第四章古代地域文化下的岢岚古城及其传统商业街的前世第五章近现代地域文化下的岢岚古城及其传统商业街的今生第六章岢岚古城传统商业街区街景的再生方法在结束语第七章中,对上述章节所阐述的问题及论证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周天翔[9](2017)在《基于压电的预应力混凝土—钢组合构件的损伤监测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环境问题与能源问题日益严峻的当代,风能作为一种蕴藏丰富的清洁可再生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外通过建设大型风电塔架来实现对风能的利用,随着风力发电单机装机容量的不断上升,传统的混凝土塔架和纯钢塔架弊端逐渐凸显。预应力混凝土-钢组合塔架作为一种新型的风电塔架形式,将混凝土塔段和钢塔段进行组合,充分结合两种材料各自的优势,为大型风电机组的研发的提供一种新途径。组合风电塔架在实际工作服役中,其混凝土段的开裂对其使用寿命以及可靠性具有重大影响,对组合塔架进行结构健康监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传统的监测方法很难对组合塔架裂缝损伤情况进行有效的评估,本文针对预应力混凝土-钢组合塔架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电陶瓷应力波的主动监测方法,主要开展以下工作:(1)本文对压电陶瓷材料的选取、压电陶瓷传感器的制作方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概述了压电应力波分析理论的发展以及应用背景,解释了试验所需激励信号选取方式以及监测信号的处理分析方法。(2)本文对预应力混凝土-钢组合塔架连接段的缩尺模型混凝土段三个监测面开展了损伤监测试验研究。试验所用加载方式为水平往复加载,驱动器和传感器均采用外贴式压电陶瓷片,对结构从健康状态到最终损伤多个工况分别采用一发一收和一发多收两种方式进行应力波信号采集。(3)基于压电传感器的激励信号选取了正弦信号和扫频信号。在一发一收模式中,定义了基于信号频域幅值的归一化损伤指标和基于信号小波包能量的能量归一化指标。在一发多收模式中,定义了信号在传播路径中的幅值衰减指标。通过信号分析,发现监测结果与裂缝实际开展情况相吻合。当损伤越严重时,信号衰减也越严重,所定义的损伤指标值也越大。两种不同激励信号所对应的损伤指标均可实现监测区段初始裂缝的产生以及发展进行有效的识别。

周天翔,许斌,李彦贺,蒋凡[10](2016)在《基于压电材料的钢筋砼-钢组合塔筒损伤监测》文中研究说明钢筋混凝土-钢组合塔筒作为一种新型的风电塔架形式,其混凝土段的开裂对其使用寿命具有重要影响,对其混凝土段的开裂进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压电陶瓷激励的应力波测量的钢筋混凝土塔段的开裂监测方法,以某钢筋混凝土-钢塔筒缩尺模型为对象,以布置在钢筋混凝土塔筒表面的压电陶瓷片为激励器,利用布置在钢筋混凝土塔筒不同高度位置的压电陶瓷片作为传感器,实现在不同水平往复加载下的应力波的测量。对混凝土塔段从裂缝开始出现直至构件最终破坏整个过程各压电陶瓷片的响应进行分析,并定义损伤指标。结果表明,定义的指标不仅可较好反应裂缝实际出现位置,且与加载等级相关,所提出的监测方法可对钢筋混凝土塔段裂缝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行有效监测。

二、我国首次使用钢筋砼塔架发射卫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首次使用钢筋砼塔架发射卫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体素模型的建筑施工进度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本文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2 本文结构安排
第2章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点云生成
    2.1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概述
        2.1.1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特点
        2.1.2 消费级无人机简介
        2.1.3 倾斜相机简介
        2.1.4 无人机操作与航线规划
    2.2 影像点云与激光点云区别
    2.3 倾斜影像生成点云算法原理
        2.3.1 倾斜影像联合平差
        2.3.2 半全局密集匹配算法
    2.4 数据处理
    2.5 本章小节
第3章 点云的体素化
    3.1 点云去噪和配准
        3.1.1 点云去噪
        3.1.2 点云配准
    3.2 点云的体素化
        3.2.1 点云与体素分辨率的选择
        3.2.2 三维矩阵的体素化
        3.2.3 点云的体素化
        3.2.4 模型内部的体素化
    3.3 本章小节
第4章 生成单体建筑五视图
    4.1 赋予体素模型颜色
    4.2 生成五视图
    4.3 图像分类
        4.3.1 图像分割
        4.3.2 基于样本的图像分类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建筑施工进度监测
    5.1 体素模型比较
    5.2 五视图影像变化检测
    5.3 施工计划进度表对比
    5.4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2)通榆县紫花苜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
        2.1.4 水文
    2.2 区域地质和区域水文地质
        2.2.1 区域地质条件
        2.2.2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2.3 土壤和作物
        2.3.1 土壤情况
        2.3.2 作物的种植情况
    2.4 社会经济
第3章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3.1 项目简介
    3.2 水资源概况
        3.2.1 通榆县水资源概述
        3.2.2 通榆县供用水概况
    3.3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3.3.1 水资源论证区水资源及现状开发利用
        3.3.2 水资源论证区需水预测
        3.3.3 分析结论
第4章 工程设计
    4.1 设计依据
    4.2 设计思路
    4.3 指针式喷灌工程设计
        4.3.1 主要设计参数
        4.3.2 灌溉制度设计
        4.3.3 选用机组
        4.3.4 喷灌机典型工作制度制定
        4.3.5 喷灌系统的水力计算
        4.3.6 水泵选型
    4.4 水源工程设计
        4.4.1 开发利用条件
        4.4.2 水源井工程设计
    4.5 施工组织设计
        4.5.1 水源工程
        4.5.2 指针式喷灌机基座施工
    4.6 工程投资
        4.6.1 投资测算原则
        4.6.2 工程投资测算
第5章 方案运行管理和效益分析
    5.1 工程运行管理
        5.1.1 落实工程管护责任
        5.1.2 指针式喷灌机使用维护细则
        5.1.3 排水方案
    5.2 效益分析
        5.2.1 经济效益
        5.2.2 社会效益
        5.2.3 生态效益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BIM的基坑监测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BIM应用现状
        1.2.1 国外现状
        1.2.2 国内现状
    1.3 建筑工程监测现状
    1.4 现状总结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意义
    1.7 研究路线
第二章 基于BIM技术的基坑监测信息化管理设计
    2.1 引言
    2.2 BIM信息化管理
        2.2.1 BIM技术优势
        2.2.2 基坑监测信息化管理
    2.3 基坑监测信息化管理需求确定
        2.3.1 基坑工程构件分类
        2.3.2 基坑工程模型建立
        2.3.3 基坑工程信息管理
        2.3.4 BIM软件选择
    2.4 基坑监测信息化管理功能设计
        2.4.1 权限管理模块
        2.4.2 快速建模模块
        2.4.3 监测系统模块
        2.4.4 信息管理模块
    2.5 Revit开发界面设计
        2.5.1 可停靠窗口
        2.5.2 面板功能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坑工程构件编码与结构模型搭建
    3.1 引言
    3.2 基坑工程BIM构件编码
        3.2.1 编码流程
        3.2.2 类别编码
        3.2.3 个体编码
    3.3 基坑工程快速建模
        3.3.1 Revit族库组建
        3.3.2 族文件载入
        3.3.3 模型建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BIM的基坑工程信息管理与实时监测
    4.1 引言
    4.2 基坑工程信息管理
        4.2.1 信息管理
        4.2.2 监测管理
        4.2.3 安全信息表格
    4.3 基坑工程三维可视化监测
        4.3.1 监测数据链
        4.3.2 构件设施动态变化
        4.3.3 监测模型颜色变化
        4.3.4 云图动态表达
    4.4 基坑工程监测预警
        4.4.1 预警机制
        4.4.2 位移监测
        4.4.3 裂缝监测
        4.4.4 其他监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天津儿童医院改扩建地下车库基坑应用实例
    5.1 引言
    5.2 快速建模与构件信息管理
    5.3 信息储存与管理
        5.3.1 工程概况
        5.3.2 进度信息
        5.3.3 监测信息
        5.3.4 安全信息
    5.4 实时监测预警
        5.4.1 邻近建筑
        5.4.2 基坑内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4)基于唐山港海域防波堤施工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天津港北防波堤
        1.2.2 烟台港东防波堤
        1.2.3 日本釜石港梯形沉箱防波堤
        1.2.4 印尼Adipala防波堤
    1.3 研究目标及方法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2章 唐山港海域情况及工程设计要求
    2.1 曹妃甸港海域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象情况
        2.1.3 水文情况
        2.1.4 工程地质
        2.1.5 地震
    2.2 京唐港海域自然条件
        2.2.1 地理位置
        2.2.2 气象条件
        2.2.3 水文情况
        2.2.4 工程地质
        2.2.5 地震情况
    2.3 曹妃甸港和京唐港海域人文条件
        2.3.1 港口经济发展情况
        2.3.2 港口区域优势和开发前景
    2.4 曹妃甸港海域某防波堤设计要求
        2.4.1 设计原则
        2.4.2 设计标准选择
    2.5 京唐港海域某防波堤设计要求
        2.5.1 设计原则
        2.5.2 设计标准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防波堤结构型式比选
    3.1 防波堤结构型式
        3.1.1 斜坡式防波堤
        3.1.2 直立式防波堤
        3.1.3 混合式防波堤
        3.1.4 特殊式防波堤
    3.2 建立比选模型
        3.2.1 比选要求
        3.2.2 模型概述
    3.3 对唐山港海域防波堤案例结构型式进行比选
        3.3.1 构建影响因素结构
        3.3.2 构建因素权重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3.3.3 构建方案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3.3.4 层次总排序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防波堤堤身主体材料比选
    4.1 防波堤堤身主体结构常用材料
        4.1.1 抛石防波堤
        4.1.2 袋装砂防波堤
        4.1.3 混凝土块防波堤
        4.1.4 沉箱防波堤
    4.2 建立比选模型
        4.2.1 比选要求
        4.2.2 效用理论概述
        4.2.3 多属性决策投影法概述
        4.2.4 模型比选流程
    4.3 对曹妃甸港、京唐港防波堤堤身主体结构材料进行比选
        4.3.1 两案例海域情况分析
        4.3.2 比选程序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施工工艺控制与改进
    5.1 原施工流程和重点施工工艺
        5.1.1 曹妃甸港海域工程原施工流程和重点工艺
        5.1.2 京唐港海域工程原施工流程和重点工艺
    5.2 施工工艺优化方案
        5.2.1 两工程通用优化方案
        5.2.2 曹妃甸港工程抛石防波堤专用优化方案
        5.2.3 京唐港工程袋装砂防波堤专用优化方案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5)桥梁声发射损伤监测过程中的车行噪声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声发射信号的噪声类型
        1.2.2 不同类型噪声的去噪方法
        1.2.3 桥梁混凝土构件损伤监测过程中的主要噪声及对策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声发射监测技术研究概述
    2.1 声发射技术的原理及特点
        2.1.1 声发射技术的原理
        2.1.2 声发射技术的特点
        2.1.3 声发射波形及特征参数定义
    2.2 声发射信号处理方法简介
        2.2.1 声发射特征分析法
        2.2.2 波形分析法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声发射监测试验及分类数据库
    3.1 声发射信号监测装置
        3.1.1 SAEU2S声发射仪
        3.1.2 声发射仪参数设置
    3.2 试验方案
        3.2.1 试验过程中的常见噪声模拟及注意事项
        3.2.2 构件破坏试验
        3.2.3 桥梁现场监测试验
    3.3 数据库的建立
        3.3.1 基于模拟噪声的前端去噪效果验证
        3.3.2 破坏试验数据库
        3.3.3 车辆噪声数据库
    3.4 破坏信号与车辆信号参数分布统计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车辆信号识别
    4.1 BP神经网络构建
    4.2 BP神经网络的优化
    4.3 BP神经网络训练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车队信号仿真及识别
    5.1 仿真原理
        5.1.1 断铅试验声发射信号的能量衰减
        5.1.2 车辆噪声声发射信号的能量衰减
    5.2 车队仿真信号模拟方案
        5.2.1 车队仿真信号的合成工况
        5.2.2 车队仿真信号波形数据的合成
        5.2.3 车队仿真信号特征参数的提取在Matlab中的实现
        5.2.4 车队仿真信号特征参数的提取
    5.3 车队仿真信号的识别
        5.3.1 识别车队信号的BP神经网络的优化
        5.3.2 识别车队信号的BP神经网络的训练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GNSS高精度垂向分量探寻区域地表形变机制及地球深部构造运动信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GNSS高精度垂向分量解算相关理论及方法
        1.2.2. GNSS垂向分量在地形变应用研究领域研究进展
        1.2.3. 典型研究区域的地表形变及形变机制研究进展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问题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GNSS高精度垂向分量解算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1. GNSS高精度垂向分量解算策略
    2.2. 高精度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的建立方法
        2.2.1. 全球参考框架及其局限性
        2.2.2. 区域坐标参考框架的建立方法及理论
    2.3. 系统误差改正
        2.3.1. 与卫星有关的误差
        2.3.2. 与传播路径有关的误差
        2.3.3. 与接收机有关的误差
        2.3.4. 测站位移修正
    2.4. GNSS坐标时间序列分析及信号提取
        2.4.1. 时间序列分析模型
        2.4.2. 异常信号探测分析
        2.4.3. 地表物质负荷导致的季节性信号
        2.4.4. 长期信号提取及噪声模型
    2.5. 共模误差消除理论及方法
        2.5.1. 区域叠加滤波
        2.5.2. 主分量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区域地表形变机制研究
    3.1. 研究区域概况及地表形变监测
        3.1.1. 自然地理概况
        3.1.2. 围海造陆工程概况
        3.1.3. 区域地表形变监测
    3.2. 研究区GNSS垂向地表形变信号分离及提取
        3.2.1. 利用SHCOR建立高精度区域坐标参考框架
        3.2.2. 研究区域流动站垂向地表形变信号分离及提取
    3.3. 基于Gibson大形变固结理论计算冲填土最终固结沉降
        3.3.1. Gibson大形变固结理论
        3.3.2. 分层计算研究区域不同填土厚度的最终固结沉降
    3.4. 冲填土自重固结沉降与时间的关系函数及参数拟合
        3.4.1. 回归分析理论及LM算法
        3.4.2. 区域滤波对拟合参数的影响
    3.5. 建立区域地表沉降模型分区块预测地表沉降趋势
        3.5.1. 建立区域地表沉降模型
        3.5.2. 分区块预测研究区域地表沉降趋势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球深部构造运动信号探寻
    4.1. 研究区域概况及区域GNSS监测网
        4.1.1. 自然地理概况
        4.1.2. 板片窗形成
        4.1.3. GNSS监测网及监测数据
    4.2. 研究区域GNSS高精度速度场解算
        4.2.1. 解算策略
        4.2.2. 时间序列分析扣除非线性项影响
        4.2.3. 主分量分析消除区域共模误差
        4.2.4. GNSS高精度水平及垂向速度场
    4.3. MTJ区域地表形变机制—MCC模型
        4.3.1. MCC模型原理
        4.3.2. MCC模型预测地表形变
        4.3.3. MCC模型的空间延伸
        4.3.4. MCC模型验证
    4.4. GNSS高精度垂向速度场探寻地球深部构造运动信号
        4.4.1. 三维GNSS高精度垂向速度场验证二维MCC模型
        4.4.2. GNSS技术约束板片窗内地幔热流物质流向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主要创新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代表论文及参与项目
    代表论文
    参与项目
致谢

(7)基于压电陶瓷的CFRP加固钢筋砼梁损伤检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碳纤维片材加固混凝土结构
    1.3 压电材料
        1.3.1 压电材料介绍
        1.3.2 波动法
        1.3.3 基于压电材料的土木结构健康监测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损伤监测试验
    2.1 引言
    2.2 压电传感器
        2.2.1 压电传感器的选取
        2.2.2 压电传感器的制作
    2.3 检测原理
        2.3.1 压电监测系统及方案
        2.3.2 构件的应变监测
    2.4 试件设计
    2.5 试验装置与加载方案
    2.6 传感器的布置
        2.6.1 压电传感器的布置
        2.6.2 电阻应变片的布置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简谐信号激励下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损伤监测研究
    3.1 前言
    3.2 信号滤波
    3.3 试验研究工况
    3.4 CFRP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A)的时域与频域分析
        3.4.1 A梁时域与频域信号
        3.4.2 归一化损伤指标
    3.5 CFRP板加固钢筋混凝土梁(B)的时域分析
        3.5.1 B梁时域信号
        3.5.2 归一化损伤指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扫频信号激励下的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损伤监测研究
    4.1 前言
    4.2 信号参数
    4.3 扫频信号激励下CFRP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A)数据分析
    4.4 扫频信号激励下CFRP板加固钢筋混凝土梁(B)数据分析
    4.5 梁跨中应变与挠度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晋西北岢岚古城传统商业街区街景再生方法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对象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对象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课题研究基础和方法
        1.4.1 研究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相关概念
        1.5.1 街区
        1.5.2 商业街区和传统商业街区
        1.5.3 街景
        1.5.4 前世、今生
        1.5.5 再生
        1.5.6 地域文化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实践研究
    2.1 国外相关规定理论研究和实践
        2.1.1 国外相关规定
        2.1.2 国外学者研究
        2.1.3 国外实践研究
    2.2 国内相关规定理论研究和实践
        2.2.1 国内相关规定
        2.2.2 国内学者研究
        2.2.3 国内实践研究
    2.3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岢岚整体概况
    3.1 岢岚区域和历史
        3.1.1 区域和行政
        3.1.2 历史和沿革
    3.2 岢岚环境和资源
        3.2.1 自然环境
        3.2.2 环境资源
    3.3 岢岚古城周边遗存
        3.3.1 宋代长城
        3.3.2 岢岚古塔
        3.3.3 人类遗址
        3.3.4 其它遗址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古代地域文化下的岢岚古城及其商业街的前世
    4.1 岢岚古代地域文化
        4.1.1 地名文化
        4.1.2 边关文化
    4.2 古代地域文化下的岢岚古城
        4.2.1 舟城岢岚
        4.2.2 钟楼鼓楼
    4.3 岢岚古城及其传统商业街的前世
        4.3.1 明朝时期的岢岚城
        4.3.2 清朝时期的岢岚城
        4.3.3 岢岚传统商业街的前世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近现代地域文化下的岢岚古城及其传统商业街的今生
    5.1 岢岚近现代岢岚地域文化
        5.1.1 红色文化
        5.1.2 风土文化
    5.2 岢岚古城传统商业街的今生
        5.2.1 改革前期的岢岚
        5.2.2 改革后期的岢岚
    5.3 岢岚古城传统商业街区的现状
        5.3.1 古城用地现状
        5.3.2 鼓楼街区现状
    5.4 岢岚古城传统商业街区现状问题分析
        5.4.1 传统格局水平空间肌理遭到破坏
        5.4.2 传统外观整体风貌遭到了破坏
        5.4.3 街区环境及景观元素缺乏控制协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岢岚古城传统商业街区街景再生方法
    6.1 再生方法体系
        6.1.1 理念和方法
        6.1.2 范围及内容
        6.1.3 规定和指标
    6.2 街景再生对策
        6.2.1 传统格局水平空间的再生策略
        6.2.2 传统外观整体风貌的再生策略
        6.2.3 街区环境及景观协调的再生策略
    6.3 街景再生的方式方法
        6.3.1 传统格局水平空间的再生
        6.3.2 传统外观整体风貌的再生
        6.3.3 街区环境及景观的协调再生
    6.4 街景再生的主要表现手法
        6.4.1 整体性的表现手法
        6.4.2 艺术性的表现手法
    6.5 街景建筑再生的主要技术做法
        6.5.1 砖木结构
        6.5.2 全木结构
        6.5.3 砖混结构
        6.5.4 钢混结构
        6.5.5 钢和钢木
    6.6 本章小节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创新和成果
        7.1.1 创新
        7.1.2 成果
    7.2 不足与展望
        7.2.1 不足
        7.2.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清单
附录·各单体街景建筑再生的前后对比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基于压电的预应力混凝土—钢组合构件的损伤监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混凝土-钢组合塔架
        1.2.1 预应力混凝土-钢组合塔架简介
        1.2.2 混凝土-钢组合塔架监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压电智能材料
        1.3.1 压电材料简介
        1.3.2 压电材料性能参数
        1.3.3 压电方程
    1.4 基于压电陶瓷的土木结构健康监测
        1.4.1 基于压电陶瓷的主动健康监测
        1.4.2 基于压电陶瓷的被动健康监测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压电传感器的制作与试验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压电传感器的制作
        2.2.1 压电陶瓷种类选取
        2.2.2 外贴式PZT制作方法
    2.3 应力波衰减理论
    2.4 数据处理分析
        2.4.1 信号选取以及处理程序
        2.4.2 小波理论和小波包能量理论
        2.4.3 正弦信号分析方法
        2.4.4 扫频信号分析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组合风电塔架结构损伤监测试验
    3.1 引言
    3.2 试验目的
    3.3 实验准备
        3.3.1 试验构件
        3.3.2 试验装置与加载方案
        3.3.3 传感器的布置方案
        3.3.4 试验监测系统和方案
    3.4 试验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压电应力波的组合塔架损伤监测
    4.1 引言
    4.2 各加载级别下构件损伤情况
    4.3 连续正弦信号激励下的损伤监测
        4.3.1 幅值归一化损伤指标
        4.3.2 幅值衰减指标
    4.4 扫频信号激励下的损伤监测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我国首次使用钢筋砼塔架发射卫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体素模型的建筑施工进度监测方法研究[D]. 孙伟伦.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通榆县紫花苜蓿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计与研究[D]. 霍光. 吉林大学, 2020(03)
  • [3]基于BIM的基坑监测信息化管理技术研究[D]. 薛鑫磊.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4]基于唐山港海域防波堤施工方案优化研究[D]. 潘伟.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桥梁声发射损伤监测过程中的车行噪声识别[D]. 袁明洋. 江苏大学, 2019(12)
  • [6]GNSS高精度垂向分量探寻区域地表形变机制及地球深部构造运动信号[D]. 彭宇.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7]基于压电陶瓷的CFRP加固钢筋砼梁损伤检测试验研究[D]. 孙仲横. 湖南大学, 2018(02)
  • [8]晋西北岢岚古城传统商业街区街景再生方法探究[D]. 王绍杰. 太原理工大学, 2017(12)
  • [9]基于压电的预应力混凝土—钢组合构件的损伤监测试验研究[D]. 周天翔. 湖南大学, 2017(07)
  • [10]基于压电材料的钢筋砼-钢组合塔筒损伤监测[J]. 周天翔,许斌,李彦贺,蒋凡. 压电与声光, 2016(06)

标签:;  ;  ;  ;  

我国首次使用钢筋混凝土塔发射卫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