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床护理实践中的护理文化建设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盛永琴,张莹[1](2021)在《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文中提出目的: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探讨提高门诊药房的管理水平,以提升药房服务质量。方法:以医院门诊药房为研究对象,建设自动化发药系统并实施相应的管理措施,比较自动化发药系统实施前后门诊药房管理情况。结果:实施后门诊药房的取药等候时间、单方配药时间、药师工作强度评分等均少于实施前,实施后人均日配药量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加强对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门诊药房管理水平,提升药房工作效率与药房服务质量。
闫媛媛[2](2021)在《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文中指出背景:造口患者存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适应问题,使造口护理呈现专科性和复杂性特点,造口适应对于全面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造口适应过程复杂,有待探索一条有效途径全面解决造口患者身-心-社-灵综合需求。叙事循证医学模式提倡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初步开发出理论与实践的可操作模型,可使客观数据与主观体验相互联合,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在解决造口患者综合需求方面具有优势。目的:本研究基于叙事循证医学模式理论框架联合行动研究实施,探索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造口专科护理实践现状;探索肠造口患者适应因素影响机制;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检验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的有效性,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护理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评估对患者健康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以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循环过程作为研究实施基本框架,在每阶段实施过程联合不同方法:第一阶段,以质性研究描述性现象学调查造口患者适应需求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第二阶段,通过整合综述法获取造口适应相关文献,分析造口适应因素影响机制;第三阶段,以循证方法检索、筛选、评价、汇总造口适应最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级别推荐,包括造口护理临床实践指南、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第二阶段获取的造口适应相关文献;第四阶段,通过改良德尔菲法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适宜本土特色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确定模式的具体维度和标准实践方案的具体条目;第五阶段,以叙事探究结合个案研究形式,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途径及临床意义,完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结果:(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通过对11名造口患者及7名相关医务工作者半结构化访谈和现场观察得出四个主题类属: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包含6个次级主题(生理性需求、支持性需求、信息需求、情感需求、社会文化适应需求、自我护理需求);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2)造口适应因素分析:获取符合评价标准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相关文献22篇,获取45条相关证据,持续比较分析法得出结果,造口适应与支持具有相关性,通过作用于多种适应因素,促进造口患者达到个人-行为-环境的适应状态,由此构建造口适应支持要素模式图,包含3个适应条件:家庭支持、医疗支持、社会支持;9个适应因素:时间、认知、生理、心理、自我护理、信息、经济、文化、同伴支持;3个适应要素:个人、行为、环境。(3)造口适应最佳证据获取:共获取经AGREEII质量评价工具A级和B级推荐的造口护理相关临床实践指南8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6篇,结合前期获取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22篇相关文献,共提取实践者、评估、专项护理、自我护理、健康教育、生活重建、出院前指导、延续护理8个类属,获取最佳汇总证据30项。(4)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实践方案构建:通过一轮改良德尔菲法达成专家共识,问卷函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6,最终确定造口适应实践模式6个维度:时间、实践者、实践内容、实践措施、实践工具、评价;时间维度:疾病诊断期、术后住院期、出院准备期、调整适应期4个分期;实践内容:评估、专项护理支持、信息支持、心理社会适应支持4项;实践措施:基于提取的30项最佳证据,以时间维度为纵轴,实践内容为横轴,确定每一阶段相应实践内容下具体执行措施,各执行措施以条目清单形式列出,可根据时间分期选择相应条目内容,共形成73条推荐建议;实践工具:提供经检验有效的相应工具;评价:各阶段过程性考核和综合评价。(5)叙事与循证联合可行性评估:以前期拟定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为指导依据,研究者运用叙事探究方式介入造口术后患者生活,与患者、家属及相关医务工作者形成三维叙事探究空间,选取其中3例造口术后参与者,以个案护理故事形式展示标准化护理方案执行联合叙事干预过程,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未发生并发症,或已发生并发症患者在干预后得到缓解。结论: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可实现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用于造口专科护理实践中,借助行动研究框架为最佳证据与人文关怀在同一情境下发挥共同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基于循证方法构建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在造口专科性护理实践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叙事与循证联合可用于造口适应实践的应用,叙事可发挥评估收集资料、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质性研究的联合作用,易于探索患者内心体验。
貟蓓[3](2021)在《“4P”临床护理教学模式构建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护理队伍呈现年轻化趋势。近年来,新护士离职率的逐渐攀升,引起管理者的广泛关注,而这一现象会影响临床护理工作的发展,降低护理质量。研究显示,良好的临床护理教学模式有助于帮助新护士加快适应护士角色,融入临床护理工作,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等。目前,我国临床教学模式仍以教师主导,不仅缺乏主动性,而且具有耗时费力、理论与实践脱节等不足,这种模式在临床护理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亟需构建一套专门适用于临床护理实践教学的新模式。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定量研究,调查分析新护士在临床教学过程中相关能力的不足之处以及教学提升策略,并从新护士、临床带教老师、临床管理者三个不同的人群,通过定性研究分别了解新护士现存问题与教学改进建议,以完善定量结果。并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结合咨询专家意见,构建适合于临床护理实践教学的新教学模式——“4P”临床护理教学模式,为新护士的临床教学工作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以提高临床护理教学,从而缓解高离职率现象。研究方法(1)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10月选取甘肃省兰州市某三甲医院2018年、2019年、2020年入职的140名护士开展问卷调查,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资料调查表、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临床教学行为量表和护理人员自主学习能力评价量表。通过定量研究分析,明确新护士相关能力的不足以及教学提升策略。(2)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0年10月~11月分别选取3位临床管理者、5名带教老师及6名新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通过定性研究分析,明确现行临床护理教学中新护士现存问题和教学改进建议。(3)采用Delphi法,严格按照专家的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名专家进行咨询。各位专家在关于“4P”临床护理教学模式内容的咨询问卷中,针对各指标进行了重要性赋值,并给予相关修改意见,通过两轮专家咨询的专家意见对“4P”临床护理教学模式初稿进行修改,最终确定“4P”临床护理教学模式终稿。(4)本研究主要采用Office 2016-Excel和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使用描述性分析、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法及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等处理问卷数据、计算各级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变异系数,以及计算专家的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协调系数。研究结果本研究通过调查新护士的相关能力现状以及现行临床教学现状,分析新护士现存问题,提出教学改进建议,结合专家意见,构建了“4P”临床护理教学模式。(1)通过问卷调查,得出新护士的能力不足之处:训练评判性思维科研能力;提升人际沟通能力;增强自主学习的主观意识;培养良好自主学习的评价,以及教学提升策略:营造良好学习氛围;采取规范的教学策略。(2)通过对临床管理者、临床带教老师和新护士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得出以下主题:良好氛围促进教学;教学形式需多样化;人际沟通亟待提升;主动学习意识不强;评判思维亟待提升;加强完善教学反馈;以实践教学为主;模式具备耗时短优势,为构建新临床护理教学模式提供现实依据。(3)通过专家咨询,最终有18位专家完成了咨询,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广州、西安和兰州等地。本研究两轮咨询的回收率分别为90%和100%,提出修订意见的专家比例分别是70%和56%,专家平均权威系数为0.91;第二轮指标重要性赋值均数范围是4.61~5.00,变异系数范围是0.00~0.11。Kendall’s W系数为0.117(c(17)=48.312,P<0.05)。(4)经过两轮专家咨询,基于体验式学习理论,结合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结果,最终确立了由四个步骤和19条内容组成的“4P”临床护理教学模式。四个步骤分别为Participating参与(师生共同参与);Probing探寻(探寻合理护理);Predicating判定(判定护理内容);Promoting提升(提升自身能力)。研究结论本研究构建的“4P”临床护理教学模式具有操作性强、适用性广、双向反馈、工作与教学相融合、适用于临床实践等特点,且耗时短、使用灵活等优势,适用于新护士规范化教学。该教学模式以实际临床环境为“教学场所”,以真实病例为“教学案例”,以实时数据为“教学资源”,通过规范化的教学模式,将临床实践教学“前移”至病床前,带教老师实时开展教学与反馈,既有效解决了现行教学模式前期准备工作复杂、耗时耗力,且教学内容缺乏实效性等问题,更为新护士提供真实的临床环境和病例,帮助新护士及时得到反馈,并付诸实践,具有较好的指导性。此外,该模式为有效推进临床护理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为规范临床护理教学实践和促进护理教育提供了参考与依据。本研究选取的咨询专家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及广泛性,专家积极性系数、专家权威性系数、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均较理想。
潘燕鸿[4](2020)在《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与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叙事教学法对提升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有效性,为临床管理者实施相关培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现状研究(1)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手术室护士15名进行深度访谈,了解手术室护士实施护理人文关怀的真实体验、感受。运用现象学研究的方法进行资料的收集、分析,归纳得出主题和各级亚主题。(2)量性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5月-2018年6月就职于福州市三家省级综合性医院及两家市级医院255名手术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参考国内文献基础上,修订编制形成《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调查问卷》。同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8月-2018年9月就诊于福州市三家省级综合性医院及两家市级医院的197名手术患者为调查对象,采用中文版《护士关怀行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数据使用SPSS25.0进行双人录入,正态数据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等统计学方法,运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影响因素。2.干预研究选取2020年6月-2020年7月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70名手术室护士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实施手术室专科护理人文关怀培训,干预组采用叙事教学法培训,对照组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法。培训共历时8周,1次/周,每次1小时。两组在培训开始前、结束后填写《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水平调查问卷》、《关怀能力评价量表》、《护士关怀行为评价表》、《共情能力评价表》,并在培训第8周结束后填写《教学活动满意度评估问卷》,干预组在培训后撰写反思日记。收集的资料使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正态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样本t检验等;非正态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Wilcoxon检验等统计学方法。结果:1.质性研究的结果手术室护士的护理人文关怀体验提炼三个主题:手术室护理人文关怀的内涵、手术室护理人文关怀的临床实践要素、手术室护士实施护理人文关怀的影响因素。其中内涵有3个亚主题:提供心理、社会、疾病层面的全方位照顾;服务对象拓展至患者家属为关怀服务对象;提供围手术期的持续性关怀。实践要素有3个亚主题:沟通性关怀、个性化关怀、情感性关怀。影响因素有3个亚主题:临床客观因素、护士自身因素、培训教育因素。2.量性研究的结果(1)护士调查1)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处于中等水平,总得分128.35±15.57,得分率71.3%,其中人道利他价值观(20.06±2.77,得分率83.6%)、促进情感交流(16.44±2.57,得分率82.2%)、健康教育(22.41±3.61,得分率80.0%)得分率较高;提供良好环境(6.50±3.95,得分率32.5%)、帮助解除困难(10.32±3.56,得分率51.6%)、协助满足基本需求(12.09±1.76,得分率75.6%)得分率较低。2)不同出生地、年龄、工作年限、政治面貌、宗教信仰、婚姻等社会人口学因素,是否接受人文关怀知识教育培训情况,对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均有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患者调查手术患者对手术室护士关怀行为感知评价的条目总均分5.23±0.74,得分率87.1%。知识和技能维度的条目均分5.39±0.77,得分率89.8%,支持和保证维度的条目均分5.25±0.86,得分率87.5%,尊重和联系维度的条目均分5.14±0.76,得分率85.6%。3.干预研究的结果(1)干预前基线纳入培训对象共70人,完成整个培训共62人,其中干预组33人、对照组29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前在一般资料、关怀能力、关怀行为、共情能力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后1)组间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关怀能力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培训后较培训前《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得分均有显着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协助满足基本需求”、“帮助解决困难”、“提供良好环境”三个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培训后较培训前关怀能力评价量表得分均有显着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认知”维度得分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培训前后量表总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提供良好环境”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关怀行为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培训后干预组组内人文关怀行为得分较培训前有显着提高(P<0.05),对照组组内人文关怀行为得分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知识与技能”维度得分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组共情能力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点采择”“情感护理”“换位思考”三个维度的得分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文关怀能力与人文关怀共情能力存在正相关(r=0.421,P<0.001)。4)干预组的教学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课堂内容满足需求”、“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氛围”、“教学方式”4个条目的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反思日记的结果提炼干预组在培训结束后,撰写主题“人文关怀”的反思日记,对人文关怀护理临床实践进行回顾及自我反思。1)手术室人文关怀护理体现在接待患者态度热情、提供语言表达性关怀、重视患者隐私保护、关爱患者家属。2)人文关怀护理中应使用共情技巧及换位思考。3)护士人文关怀护理知识储备不足。4)管理者应重视护士群体的职业关怀,让护士“工作并快乐着”。结论:1.手术室护士对护理人文关怀的内涵、护理人文关怀临床实践要素和影响因素均有一定的体验及认知。但手术室护士的人文关怀能力仅处于中等水平,尚待提高。不同出生地、年龄、工作年限、政治面貌、宗教信仰、婚姻等社会人口学因素、接受的人文关怀知识教育培训情况、手术室的工作时限、工作压力、手术室人力资源等均是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的能力和实施关怀行为的影响因素。2.手术患者对手术室护士的操作性行为(注射、技能等方面)的关怀度评价较高;而手术室护士的表达性行为(情感的倾诉、陪伴等)的关怀度评价较低。3.叙事教学法在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提升的培训教学中具有可行性,能够促进人文关怀能力、关怀行为和共情能力水平的提高。
杨艳[5](2020)在《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以肿瘤护理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医学回归人文是时代发展趋势,改善紧张的医患关系是时代所迫,传统的医学人文教育方式难以解决医护人员人文关怀品质的内化,难以激发真正从心底滋生对患者爱与关怀的职业精神,也难以让医护人员有具体举措真正进入患者世界,理解他们的行为和需求。医学和护理的叙事转向为解决医学人文的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让护患双方在互动中建立信任、和谐的关系,在故事中彼此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寻找生活的意义,获得心理成长,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也改善了患者结局指标。近年来,叙事护理渐渐成为关注热点,但属于起步阶段,尤其临床叙事护理开展较少,尚在探索之中,缺乏科学、规范、系统及具有指导性的实践框架。目的从护士和患者角度了解和分析临床人文关怀实践的现状以及对叙事护理的认知和需求;分析国内叙事护理临床实践的问题;构建叙事护理实践模式与实施方案;实施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并不断修正;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研究共分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评价结果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者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发现医学人文从理论到实践落地的困难,而叙事护理作为解决这一困境的新方法在临床应用却缺乏科学、规范、系统的指导而质量效果不佳。第二阶段,通过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了解临床的人文护理实践现象以及对叙事护理的认知和需求;分析国内叙事护理临床实践的问题;第三阶段,研究者应用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专家会议构建了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并通过小组头脑风暴构建实践方案;第四阶段,研究选择医院的肿瘤科与乳腺肿瘤外科实施叙事护理方案,运行中通过观察法、质性访谈法收集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的反思共同进行模式与方案的修正;第五阶段,研究通过对叙事护理实践者、护理管理者、患者多角度的访谈,评价了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对她们的作用和影响,并为今后更为广泛、深入的实践提出参考建议。在该行动中,采用院校结合方式,学校专家团队将前期研究成果(叙事护理课程)应用于临床护士叙事护理理论培训,为行动打下良好的基础。行动的参与者包含了临床护士、护士长、护理管理专家和研究者本人。采用的方法包括观察法、访谈法、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头脑风暴法、专家会议法。结果研究一,在临床人文关怀现状的调查中发现肿瘤患者饱受身心的折磨,亟待护士关怀。护士观察到的患者叙事行为和患者自认为的叙事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表明患者潜意识有需求,并且在叙事之后有情绪释放后的一种轻松的体验,但从主观上认为,疾病之外许多内心的想法,家庭困扰等叙事是一件相对私密的事情,不适合告诉其他人,或者认为这些并非是护理人员职责范畴内的工作,因此往往压抑在心中。从护士的角度发现护士意识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但缺乏能走进患者心灵的方法和能力,以及受限于人力资源、工作负荷等问题带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的问题。在对国内文献研究中可见,叙事护理临床实施主要为叙事医学在护理中的应用,且实施零散、缺乏科学、系统、规范的理论依据,可供他人借鉴的具体内容较少,而“叙事护理”作为从叙事医学理论中派生而来的新概念尚未应用于临床。研究二,通过理论研究、文献研究和专家会议法,构建了叙事护理实践模式。通过理论研究,将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分为哲学基础层、方法层、操作层、技术层。该模式的哲学基础层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社会建构论和医学人类学理论。在该哲学思想支撑下,叙事护理注重的是“关系”;护患双方运用“语言”、“故事”来认知、理解、建构外部世界以及洞悉自己的内心世界;护士与患者在共同面对疾苦时通过见证、解构、理解、共情、尊重、重构等方式与患者构建生命的意义。方法层的理论基础为叙事医学理论,其为叙事护理实践模式提供了叙事能力培养、叙事活动类型设计的依据。操作层是基于叙事护理学理论下的叙事护理实践流程,为护士实施叙事护理提供了操作的步骤。技术层是在叙事治疗的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一些关键技术,如外化、解构、技术文件、重构等。这些技术的理念和思想可为护理人员借鉴,但要具体实施叙事治疗则需经过心理学专业培训或认证。通过文献研究,借鉴了爱尔兰学者Buckley针对老年护理院叙事实践研究形成的叙事实践框架,纳入了“故事”、“先决条件”、“照护环境”、“照护过程”、“护理的叙事方面”等元素,经过整合、摒弃和调整形成了本研究的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框架。最后通过专家会议论证,对叙事护理过程进一步修订,将叙事护理过程中的要点归类与分层,形成态度方面、基本技术和专业技术三个类别。研究三,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实施成果:本行动研究经过两轮行动循环,开展了33学时叙事护理培训,举办了17次叙事护理能力培养的活动,改善了护理人员叙事护理知识匮乏,叙事能力不足,人文关怀流于形式的问题,营造了叙事护理环境与氛围,设计了“阅读人生”、“书写人生”、“故事分享”等叙事活动、建设了“心灵病房”叙事平台等,在此过程中,138名患者参与到自由写作和疾病故事写作。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丰富了临床人文护理实践的形式,让护士更自觉自愿、更有自信地走进患者世界,为其提供充满温情的护理,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度和满意度。与此同时,叙事护理改变了护士的态度与行为,提高了护士的职业认同。结论:构建叙事护理实践模式能有效地为护士践行人文关怀开辟了新的路径和方法。倾听患者故事丰富了护士对疾病、生命世界的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理解,从而尊重患者,给予安慰与鼓励,信心与支持,提供了直击患者心灵、有温度、有灵性的护理。患者在接受叙事护理后尊重的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乃至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了满足,内心充满感激和信任,护患关系的良好互动使护士的职业成就感也得到了满足,提升了护理人员的职业精神,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创新了人文护理实践方法,解决了医学人文“空壳化”“漂浮化”困境,丰富了护理学知识体系,临床人文护理的方法与技术。
周悦[6](2020)在《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指出目的 本研究旨在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立足临床护理岗位并承担护理科研任务的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的临床规范化培训方案构建、岗位绩效考核和职业规划提供依据,为护理研究生教育策略和课程体系的完善提供借鉴,同时为临床各专科、各阶段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的核心能力指标构建提供参考。方法 1.采用文献分析法、半结构式访谈法,构建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初稿。2.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进行指标概念界定和指标筛选。3.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同时计算专家的权威系数、判断系数和内容熟悉程度,以此来判断专家的可靠性和权威性。结果 1.界定了“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和“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的概念,构建了由临床实践能力、临床科研能力、护理教育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6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和80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2.6 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分别为:0.1260,0.3443,0.0764,0.0542,0.2731,0.1260。3.两轮函询问卷的有效率均为100%,专家的权威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87和 0.88。4.各级指标的协调系数分别为:0.29,0.18,0.16,卡方检验p值均<0.05。结论 在对“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和“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进行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各方面能力提升提出改进建议,为此群体的临床规范化培训、考核和职业规划提供了评价工具,并为各专科、各阶段全日制研究生毕业护士核心能力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以期提高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的临床和科研能力,促进我国临床护理的专业化和科学化发展。
孟宪梅[7](2019)在《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基于脑卒中给患者及家庭造成的健康社会问题日趋严重、而国内现有脑卒中护理实施尚不规范的现状,通过本研究制定基于最佳证据、涵盖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及健康问题的护理方案,为规范我国脑卒中整个疾病过程的护理实践,保障脑卒中康复护理服务的科学性、连续性提供理论指导及依据。研究方法:1.研究一—现况研究:通过在三家医疗机构进行田野研究及对服务于脑卒中不同疾病阶段的多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对国内脑卒中临床护理实践现况进行研究,并依据i-PARIHS框架,分析影响实施的促进及障碍因素。2.研究二—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基于国内脑卒中护理实践现况,对脑卒中护理相关循证指南及系统评价进行文献检索,进而运用AGREEⅡ及OQAQ对指南及系统评价文献进行再评价,依据JBI标准,统一证据分级及推荐分级。组织专家论证,确定本研究护理方案主题及相关证据推荐等级,形成方案的理论主干,并在5W1H指导下,具体形成护理方案初稿。3.研究三--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为保障护理方案在多学科合作的流畅性,采用立意取样法对不同学科专业人员进行半结构访谈,及组织四家转化基地的护理专家进行焦点小组访谈,分别从不同学科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修订及讨论方案转化实施可行性。4.研究四--护理方案临床转化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基于前期研究结果及转化基地现况,选择代表全程性护理方案的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代表专科性护理方案的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在三个转化基地(包含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依据i-PARIHS框架,进行方案实施现况审查,发现障碍因素,并通过PDCA循环,予以解决障碍因素,对实施规范化,并从结构、过程、及结果三个层面对临床转化效果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研究一:在三个田野地进行田野观察及对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结果显示,现有脑卒中护理实践涉及超急性期、急性期、及康复期疾病阶段,以基础护理为主,涉及康复护理实践内容有限,并存在护理实践不规范、与康复治疗师职责界定不清等问题。与最佳证据相比,从护理实践范畴及实践系统性上都存在很大差距。护士专业知识不足、临床护理工作庞杂、护理时间零散、学科成员间沟通缺乏等对方案实施带来困难。可考虑利用领导层的支持鼓励、护士改进康复护理的意愿、康复团队成员互动机会、及机动护理人员配备等有利因素推进护理方案实施。2.研究二:以“脑卒中”“护理”及相关检索词,从循证数据库及指南网站进行检索,最终纳入44篇指南文献及64篇系统评价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终确定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四个并发症预防及护理主题(深静脉血栓预防、压力性损伤、跌倒预防、抑郁)、及五个康复护理主题(两便护理、吞咽障碍及营养、痉挛/挛缩、语言障碍康复、二级预防)的384条证据,形成方案理论主干,在此基础上,形成方案初稿。3.研究三:15名医生、护士、康复治疗师的半结构访谈及来自4个转化基地9名护理专家(专家权威系数为0.925)的焦点小组访谈,对护理方案进行以下修订:(1)不同疾病时期护理方案以不同医疗地点为导向;(2)根据国情,剔除院前护理实践内容;(3)精炼超急性期转诊内容;(4)在急性期护理方案中补充抑郁筛查及护理内容;(5)将两便护理及饮食护理重新命名为两便管理及吞咽障碍管理,纳入到“康复护理”条目中;(6)根据临床现况,对部分护理措施进行删除、补充、及更换等修订。4.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一(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运行结果:三个转化基地两轮PDCA循环研究,形成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记录规范:入院深静脉血栓筛查表,护理记录单,及患者健康教育手册;方案实施管理规范:专人负责方案管理,入组患者管理方式,及明确方案实施各时间节点。5.研究四:临床转化方案二(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运行结果:在遵循转化方案一所制定的实施规范基础上,扩展吞咽康复管理规范:入院患者吞咽障碍筛查表,言语治疗师及护士吞咽康复管理职责,首发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康复治疗师/护士记录单,及现场示范---配合指导---独立完成的技能培训模式。6.研究四:临床转化效果评价:方案一临床转化效果显示,57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在健康教育后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Z=-6.457,P<0.01);26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前后知识掌握情况有显着性差异(Z=-4.244,P<0.01);且方案实施后的护理行为,在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观察出血倾向、熟悉IPC使用注意事项及对皮肤评估等方面的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性提高(P<0.05)。方案二临床转化效果显示,15名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家属,健康教育后对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的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7.046,P<0.01);23名接受培训的护士,培训后知识掌握有显着性提高(t=-15.842,P<0.01);且方案实施后护理行为,在接受培训、入院及时筛查、跟进筛查、使用信效度高的筛查工具、吞咽筛查异常转介言语治疗师、跟进吞咽康复训练及效果等方面依从性较前有显着提高(P<0.05)。另外,对9名实施方案护士的半结构访谈结果分析:实施方案后,护理工作变得系统化、规范化、且主动及时;对自身的影响包括:扩充专科知识、增加专业自信心、增加护理实践意识、改善护患关系、及增加科研意识;可承受增加的工作量,并可通过常规化、碎片化服务、及优先筛查等策略解决。结论:本研究基于循证理念,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符合中国国情的囊括超急性期、急性期、康复期三个疾病阶段的护理方案及九个健康问题护理方案,为脑卒中专科护士提供统一护理实践规范框架,使脑卒中科学性连续性护理服务成为可能。本研究所构建的护理方案遵循美国护士协会5W1H的护理实践要求,明确与其他学科团队成员间的协调,体现脑卒中护理专科性及专业价值。通过对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及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的试点运行,从全程性及专科性层面对护理方案进行临床转化验证,制定了护理方案的实施规范,尤其是康复问题的护理规范模式,使多学科团队合作成为可能,为护理方案的有效实施及临床推广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研究结果显示,本研究所构建的脑卒中护理方案具有科学性及可行性,可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朱瑞芳,韩世范,张持晨,王倩,于琦,段志光[8](2019)在《临床护理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述评》文中研究指明以临床护理理论的相关概念为切入点,采用历史文献法和比较研究法,探讨了研究临床护理理论的主要学术思想,提出了开展临床护理理论研究的意义及其应用前景,并对护理理论及临床护理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与评价;通过剖析护理理论相关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解决思路及应对策略,为今后继续护理理论方面的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及依据。
熊妍哲[9](2019)在《护理专硕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基于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硕士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的现状和需求,以核心能力分类理论、胜任力模型为理论指导,构建了系统、科学的护理专硕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今后培养、遴选、考核、委任护理专业学位硕士临床指导教师提供重要的参考标准,从而促进指导教师师资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提高护理专业学位硕士的教学质量。方法:本研究首先运用文献回顾法阐述了护理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论证了构建我国专业硕士临床指导老师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2018年4月-6月,对护理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临床指导教师、护理临床教学负责人、护理专业研究生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初步构建护理专业学位硕士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然后,运用德尔菲法开展了两轮专家咨询,并应用Excel2010、SPSS 21.0统计软件计算专家意见的积极系数、权威程度及协调程度,检验咨询专家的代表性与可靠性,最终形成了护理专硕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确立了各项指标的权重系数,并通过计算克朗巴哈系数进行了指标体系的信度检验,最后,对指标体系各条目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讨论分析。结果:(1)通过对护理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临床指导教师、护理临床教学负责人、护理专业研究生共12名人员的访谈,初步形成护理专业学位硕士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2)通过德尔菲法构建护理专硕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共确定6项一级指标(专业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管理能力、发展能力和道德能力),21项二级指标和63项三级指标。(3)两轮专家咨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4%、100%,说明专家对本研究的积极性较高;专家权威系数为0.895,表明专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咨询结果可靠性较高;第二轮专家咨询的协调系数为0.151,P值<0.01,说明专家对全部指标评判意见的协调程度较好。(4)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其中6项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分别是0.3179、0.1635、0.2358、0.08999、0.0714、0.1213,对各指标进行一致性检验,CR值在0.00-0.046之间,均<0.10,说明本研究的判断矩阵具有合理的一致性,各指标权重系数符合逻辑。(5)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以克朗巴哈系数表示,一级指标的克朗巴哈系数为0.649,二级指标的克朗巴哈系数在0.5650.950之间,三级指标的克朗巴哈系数在0.6570.936之间,均达到中等、高等信度,说明该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信度。结论:本研究联合采用质性访谈和德尔菲专家咨询的研究方法,确立了科学合理的护理专硕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可以作为护理专业今后培养、遴选、考核、任用专业学位硕士临床指导教师的参考依据,也可以作为政府部门制订专硕临床指导教师准入认证、规范培训等相关政策的依据。
魏巍[10](2018)在《临床护理文化在高职护理学生培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临床护理文化在高职护理学生培养中的应用研究为主要阐述,结合当下高职护理学学生培养中应用临床护理文化的作用和临床护理文化在护理学学生培养中的应用方法为主要依据,从临床护理文化为学校建设提供一定价值、为护理学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对护理学专业学生具有鼓励作用、将临床文化融入护理教学中、在实践中应用临床护理文化这几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其目的在于加强临床护理文化在高职护理学生培养中的运作效率,旨意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二、临床护理实践中的护理文化建设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床护理实践中的护理文化建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 |
1.1 患者取药流程 |
1.2 发药机工作流程 |
2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管理 |
3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管理模式的优化 |
4 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实践效果 |
5 讨论 |
(2)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造口适应意义 |
1.2 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整合研究 |
2 理论基础 |
2.1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 |
2.2 行动研究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意义 |
4 技术路线图 |
5 概念界定 |
6 研究内容 |
6.1 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
6.2 研究步骤 |
6.3 研究方法 |
7 伦理问题 |
8 质量控制过程 |
8.1 方法控制 |
8.2 研究团队协作完成 |
8.3 提高研究者可信度 |
第一部分 造口适应需求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参与者 |
3 研究内容 |
3.1 研究过程 |
3.2 研究工具 |
3.3 数据分析 |
4 研究结果 |
4.1 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 |
4.2 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
4.3 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 |
4.4 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 |
5 讨论 |
5.1 造口患者多元适应需求亟待关注 |
5.2 造口患者个人经历与社会文化具有相关性 |
5.3 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
5.4 造口专科实践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
6 反思评价 |
第二部分 造口适应因素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过程 |
3.1 确定研究主题 |
3.2 文献检索 |
3.3 证据筛选与提取 |
3.4 数据评估 |
3.5 数据分析 |
4 研究结果 |
5 讨论 |
第三部分 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肠造口护理相关指南评价研究 |
2.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相关文献质量评价 |
2.3 肠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纳入指南整体质量较高 |
4.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定位 |
5 反思评价 |
第四部分 造口适应模式实践方案的初步建构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对象 |
4 研究内容与统计结果 |
4.1 文献回顾与证据整合 |
4.2 改良德尔菲函询调查 |
4.3 改良德尔菲专家论证会 |
5 研究结果 |
5.1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构建 |
5.2 《造口适应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 |
6 讨论 |
6.1 造口评估工具有待进一步完善 |
6.2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重要性 |
6.3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
7 反思评价 |
第五部分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可行性评估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收集数据方法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6 伦理原则 |
3 研究结果 |
3.1 患者资料 |
3.2 个案研究结果 |
4 讨论 |
4.1 叙事在造口适应实践中的作用 |
4.2 叙事在护理中的应用 |
5 反思评价 |
第六部分 讨论与建议 |
1 讨论 |
1.1 研究设计的适宜性分析 |
1.2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专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探讨 |
2 未来建议 |
2.1 加强造口专科护理体系完善 |
2.2 研究的可持续性改进与优化 |
2.3 本研究后续展望 |
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护理中的应用:一个理论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4P”临床护理教学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临床护理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
1.2.2 新护士临床护理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操作性定义 |
1.4.1 新护士 |
1.4.2 临床护理教学模式 |
1.5 理论基础 |
1.5.1 体验式学习理论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基于实证的问题确认与分析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回顾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3 半结构式访谈法 |
2.3 定量研究 |
2.3.1 研究对象 |
2.3.2 研究工具 |
2.3.3 资料收集 |
2.3.4 资料分析 |
2.3.5 质量控制 |
2.3.6 结果 |
2.3.7 讨论 |
2.4 定性研究 |
2.4.1 研究对象 |
2.4.2 研究工具 |
2.4.3 资料收集 |
2.4.4 资料分析 |
2.4.5 质量控制 |
2.4.6 结果 |
2.5 对构建模式的启发 |
第三章 “4P”临床护理教学模式的构建 |
3.1 “4P”临床护理教学模式的构建 |
3.1.1 “4P”临床护理教学模式的构建过程 |
3.1.2 “4P”临床护理教学模式的构想 |
3.1.3 “4P”临床护理教学模式的解读 |
3.1.4 “4P”临床护理教学模式的特点 |
3.1.5 “4P”临床护理教学模式的优势 |
3.2 “4P”临床护理教学模式的完善 |
3.2.1 专家咨询表的设计 |
3.2.2 专家的选择 |
3.2.3 咨询过程 |
3.2.4 统计学分析 |
3.2.5 结果 |
3.3 “4P”临床护理教学模式的确立 |
3.4 讨论 |
3.4.1 咨询问卷编制方面 |
3.4.2 专家咨询的可靠性分析 |
3.4.3 “4P”临床护理教学模式专家咨询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果与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 研究问题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5 相关概念 |
6 理论基础 |
7 研究技术路线图 |
8 科研伦理 |
第一部分 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研究 |
一、手术室护士实施护理人文关怀相关体验的质性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二、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量性调查(护士角度) |
1 研究对象 |
2 调查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三、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行为的量性调查(患者角度) |
1 研究对象 |
2 调查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叙事教学在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培训的应用效果研究 |
1 研究对象 |
2 干预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本研究对临床实践与未来研究的启发 |
1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 |
2 研究创新点 |
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4 未来研究的方向 |
5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手术室护士访谈提纲 |
附录二 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水平调查问卷 |
附录三 护士关怀行为量表 |
附录四 关怀能力评价量表 |
附录五 共情能力量表 |
附录六 教学活动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七 “手术室护士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八 反思日记(节选)“白衣天使”为什么去关怀 |
附录九 叙事教学活动节选 |
综述 护理人文关怀能力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以肿瘤护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研究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与设计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内容 |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
五、收集资料的方法 |
六、分析资料的方法 |
七、伦理问题 |
八、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问题的确认 |
一、文献研究 |
二、临床情景调查与分析 |
三、总结 |
第四部分 构建叙事护理实践模式----解决问题之道 |
一、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
二、叙事护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依据 |
三、叙事护理实践模式临床实施的策略研究 |
四、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形成 |
第五部分 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临床应用 |
一、成立行动小组 |
二、制定行动计划 |
三、第一轮行动过程(2016年4月~12月) |
四、第一轮行动的观察与反思 |
五、第二轮行动过程(2017年1月~7月) |
六、第二轮行动观察与反思 |
第六部分 叙事护理实践模式实施效果评价 |
一、制定效果评价方案 |
二、实施结果分析 |
三、研究结论 |
第七部分 叙事护理实践模式行动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
一、构建成果 |
二、开展叙事护理的关键因素分析 |
三、提升叙事护理效果的策略与方法 |
四、厘清不同方式的区别 |
五、研究的创新性 |
六、研究的局限性 |
七、研究成果的展望 |
附录 |
附录一 伦理批件 |
附录二 叙事护理实践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
知情同意书(护士) |
知情同意书(患者) |
附录三 临床护理人员叙事护理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 |
附录四 叙事护理实践入院宣传资料 |
附录五 “心灵病房”叙事平台中的患者故事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一、发表论文情况 |
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三、所获荣誉和奖励 |
致谢 |
(6)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 硕士护士规范化培训的现状 |
(二) 以学历为因素分层培训,加强硕士护士培训针对性 |
(三) 构建以能力为基础的规范化培训方案,促进能岗匹配 |
二、研究理论基础 |
(一) 核心能力与护理核心能力 |
(二) 团队角色理论 |
三、护理核心能力框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注册护士的核心能力 |
(二) 专科护士/高级实践护士的核心能力 |
(三) 在读护理硕士研究生的核心能力 |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小结 |
四、研究方法、目的及意义 |
(一) 研究方法及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第一部分: 护理核心能力的文献分析 |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一) 文献检索结果 |
(二) 核心能力概念界定及特质 |
三、小结 |
第二部分: 半结构式访谈 |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一)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
(二) 硕士护士核心能力研究结果 |
1. 临床实践能力 |
2. 临床科研能力 |
3. 护理教育能力 |
4. 组织管理能力 |
5. 沟通协调能力 |
6. 专业发展能力 |
三、小结 |
第三部分: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方法 |
二、函询结果 |
(一) 专家的基本情况 |
(二) 第一轮函询反馈意见 |
(三) 第二轮函询反馈意见 |
(四) 相关统计结果 |
三、小结 |
第四部分 讨论 |
一、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
(一) 科学性分析 |
(二) 可靠性分析 |
二、硕士护士核心能力指标的结果分析 |
(一) 临床实践能力 |
(二) 临床科研能力 |
(三) 护理教育能力 |
(四) 组织管理能力 |
(五) 沟通协作能力 |
(六) 专业发展能力 |
三、硕士护士核心能力指标的现实意义分析 |
第五部分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点 |
三、研究局限性 |
四、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半结构式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附录3: 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专家咨询表(第二轮) |
附录4: 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综述 临床护理人员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三、文献回顾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案 |
二、技术路线 |
第三部分 现况研究--田野研究及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
一、田野研究 |
二、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
三、小结 |
第四部分 基于循证理念的护理方案初步构建 |
一、明确方案主题 |
二、成立研究小组 |
三、指南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
四、系统评价文献的检索及评价 |
五、证据推荐等级评价 |
六、脑卒中护理方案拟定 |
第五部分 基于专业判断及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护理方案修订 |
一、基于专业判断的方案修订--多学科人员半结构访谈 |
二、基于利益相关者意愿的方案修订--转化基地护理专家焦点小组访谈 |
第六部分 临床转化一全程性护理方案试点转化应用及评价研究:以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为例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小结 |
第七部分 临床转化二专科性护理方案试点运行及评价研究:以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为例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步骤及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小结 |
第八部分 临床转化应用效果评价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质量控制 |
五、伦理考虑 |
六、研究结果 |
七、小结 |
第九部分 总结 |
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三、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纳入指南文献 |
附录3 纳入系统评价文献 |
附录4 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方案 |
附录5 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 |
附录6 专家咨询知情同意书 |
附录7 脑卒中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行为调查表 |
附录8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护士版) |
附录9 深静脉血栓预防患者健康教育手册(修订版) |
附录10 深静脉血栓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出院前/一周) |
附录11 脑卒中吞咽障碍及营养护理行为调查表 |
附录12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护理知识问卷(护士版) |
附录13 吞咽障碍及营养不良健康知识问卷(病人版)--后测 |
附录14 访谈知情同意书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8)临床护理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护理理论的相关概念及学术思想 |
1.1 相关概念 |
1.2 学术思想 |
2 临床护理理论研究的意义及应用前景 |
2.1 研究意义 |
2.2 应用前景 |
3 国外临床护理理论研究现状及述评 |
3.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3.2 对国外护理理论研究现状的述评 |
4 我国临床护理理论研究现状及述评 |
4.1 我国护理理论研究现状分析 |
4.2 对国内护理理论研究现状的述评 |
5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
5.1 翻译的西方护理理论文字生涩, 概念生僻, 不易理解, 难以有效解决我国临床护理实践中的问题 |
5.2 护理理论演变机制不明, 欠缺具有本国特色的临床护理理论 |
5.3 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存在差距, 理论的临床推广应用不佳 |
6 解决思路及应对策略 |
6.1 积极创造条件, 鼓励支持护理人员开展护理理论研究 |
6.2 借鉴西方护理理论构建的思路和方法, 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护理理论体系 |
6.3 提高临床护士的理论认知程度,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 缩小差距 |
7 展望 |
(9)护理专硕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2 概念界定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指标体系初步框架的拟定 |
2.1 组建课题讨论小组 |
2.2 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2.3 构建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
2.4 开展护理专硕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的访谈工作 |
2.5 初步拟定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
3.指标体系专家咨询与确立 |
3.1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实施过程 |
3.2 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结果 |
3.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各指标权重系数 |
3.4 评价指标的信度考评 |
3.5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 |
4.讨论 |
4.1 构建方法的科学性分析 |
4.2 指标权重设置的准确性分析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性分析 |
4.4 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
5.小结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性 |
5.3 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
附录 Ⅱ |
附录 Ⅲ |
附录 Ⅳ |
附录 Ⅴ |
(10)临床护理文化在高职护理学生培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护理学学生培养中应用临床护理文化的作用 |
(一) 临床护理文化为学校建设提供一定价值 |
(二) 为护理学专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
(三) 对护理学专业学生具有鼓励作用 |
二、临床护理文化在护理学学生培养中的应用方法 |
(一) 将临床文化融入护理教学中 |
(二) 在实践中应用临床护理文化 |
三、结束语 |
四、临床护理实践中的护理文化建设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门诊药房自动化发药系统的建设与管理实践[J]. 盛永琴,张莹.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24)
- [2]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D]. 闫媛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4P”临床护理教学模式构建研究[D]. 貟蓓. 兰州大学, 2021(09)
- [4]手术室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与干预研究[D]. 潘燕鸿. 福建医科大学, 2020(02)
- [5]叙事护理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 ——以肿瘤护理为例[D]. 杨艳.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6]全日制硕士毕业临床护士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周悦.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脑卒中患者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D]. 孟宪梅.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03)
- [8]临床护理理论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述评[J]. 朱瑞芳,韩世范,张持晨,王倩,于琦,段志光. 护理研究, 2019(09)
- [9]护理专硕临床指导教师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熊妍哲. 杭州师范大学, 2019(01)
- [10]临床护理文化在高职护理学生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 魏巍. 传播力研究, 20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