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瞳孔夹闭13例分析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瞳孔夹闭13例分析

一、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瞳孔夹持13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姜秀颖[1](2019)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C-IOL)脱位的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临床特征,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效果,以期全面认识该白内障术后并发症并为临床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9月-2017年9月烟台毓璜顶医院眼科收治的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的患者70例73眼。根据发生脱位的时间,分为早发型IOL脱位(<3个月)和迟发型IOL脱位(≥3个月)。分别对其原发病及合并症、白内障手术方式、眼轴、IOL脱位的原因、IOL脱位的时间、IOL脱位的类型和程度、IOL的类型,IOL脱位处理的手术方式、术前及术后视力、术后并发症、术后IOL稳定性等进行统计,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对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视力的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前后视力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水准为α=0.05。结果早发型IOL脱位11眼,发生IOL脱位的平均时间为1.08±1.05月,时间最短的为术后一天,迟发型IOL脱位62眼,发生IOL脱位的平均时间为93.6±62.3月,时间最长的为术后21年。早发型IOL脱位多与术中后囊破裂、IOL放置位置不当等手术相关因素有关,其中1眼因外伤所致,在自发性IOL脱位中9眼(81.8%)因后囊破裂所致。迟发型IOL脱位多与悬韧带断裂以及囊袋皱缩有关,其中12眼因外伤所致,在自发性IOL脱位中27眼(43.5%)因悬韧带断裂所致,其中5眼因囊袋皱缩综合征引起悬韧带向心性牵拉导致悬韧带断裂,16眼(25.8%)因后囊破裂所致,2眼(3.2%)因IOL悬吊术后缝线断裂所致。另外,许多白内障术前即已存在的眼合并症及手术史能增加IOL脱位的发生危险,本组数据中,所占比例最多的为高度近视(30.1%),其次为玻璃体切割手术史(20.5%)、葡萄膜炎(10.9%)、视网膜色素变性(6.8%)、假性囊膜剥脱综合征(5.5%)。本研究中,早发型IOL脱位均表现为IOL囊袋外脱位,而迟发型IOL脱位中30眼(48.4%)表现为IOL-囊袋复合体脱位,32眼(51.6%)表现为囊袋外脱位。本研究中共71眼接受手术治疗,其中29眼(39.7%)行IOL复位术,8眼(10.9%)行IOL置换术,14眼(19.2%)行IOL复位联合玻璃体切割术,17眼(23.3%)行IOL置换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比较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7,P<0.001),比较复位术组与置换术组治疗前后视力提升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结论后房型IOL脱位是白内障术后少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的直接原因主要为为囊膜破裂和悬韧带断裂,许多合并的眼部疾病、眼部病理条件、既往的眼部手术史,如假性剥脱综合征、囊袋收缩综合征、高度近视、葡萄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高龄、青光眼等均有可能增加IOL脱位发生的风险,术前系统的评估及术后严密的随访能预防IOL脱位的发生,正确、合理的治疗方式能有效改善视力。

杨林[2](2019)在《经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后稳定性观察:单襻双线与单襻单线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经巩膜缝线固定可折叠后房型人工晶体(IOL)术后的稳定性及疗效,并比较单襻双线与单襻单线固定的优劣。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自2016年11月到2018年12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进行晶切及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并经巩膜缝线固定人工晶体的患者共25人26只眼,按手术方式分两组:DSF-IOL组(单襻双线睫状沟固定人工晶体)13人14只眼;SSF-IOL组(单襻单线睫状沟固定人工晶体)12人12只眼,术中均采用三件式IOL(型号:AR40e)。观察细胞内皮细胞计数、IOL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倾斜距离及偏移度、IOL手术点位的倾斜距离、IOL偏心距离和襻的位置,其中IOL位置通过裂隙灯及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及测量。应用IBM-SPSS 20.0和Graphpad prism 8进行统计学分析及绘图,计量资料(年龄、视力、IOL倾斜及偏心等)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数据以均值±标准差(?x±SD)为方式记录;计数资料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结果:1、DSF-IOL组及SSF-IOL组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明显提高(P<0.01),两组最佳矫正视力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DSF-IOL组在垂直方向的偏移距离及偏移度均小于SSF-IOL组(P<0.05);两组在水平方向的倾斜距离及偏移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偏心距离和手术点位的倾斜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后眼压、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角膜内皮细胞损失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DSF-IOL组共有28个襻:位于睫状沟15例(53.6%),睫状冠12例(42.8%),睫状冠内1例(3.6%);SSF组共24个襻:睫状沟12例(50.0%),睫状冠10例(41.7%),睫状冠内2例(8.3%)。两组襻位置呈对称分布各有3例(21.4%)和3例(25%)。结论:1、玻璃体切割术后无晶状体行二期IOL植入,两种手术方式都取得了良好的视力效果;2、单襻双线组较单襻单线组人工晶体在垂直方向具有更小的偏移程度,可以作为二期IOL睫状沟悬吊的优先选择;3、UBM可作为评估术后IOL稳定性的有效检查方法。

李娜[3](2019)在《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异常拱高的原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影响拱高的相关因素及分析导致术后拱高异常行晶体更换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行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96例患者共186眼,其中因拱高问题行晶体更换的7例7眼。收集术前眼部生物测量参数,包括屈光度、角膜水平直径即白到白(WTW)、前房深度(ACD)、前房容积(ACV)、眼轴长度(AL)、平均角膜曲率(Km)。术后3个月使用Pentacam眼前节诊断系统测量患者的拱高。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确定与拱高相关的变量,并分析导致拱高过低或过高而需要行晶体更换的原因。结果:(1)96例患者186眼平均年龄为年龄25.17±4.57岁,其中男37例70眼,女59例116眼,术后3个月的平均拱高为431.90±243.80μm。拱高与术前前房深度(ACD)、眼轴长度(AL)和(白到白)WTW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其中ACD对拱高的影响最大。拱高的回归方程为:拱高(μm)=416.139×ACD(mm)+100.472×WTW(mm)+25.620×AL(mm)-2744.692,调整R2为0.318。(2)拱高异常行晶体更换的7例7眼平均年龄为27.57±4.58岁,其中4眼(57.14%)是由于拱高过低,3眼(42.86%)是由于拱高过高。导致拱高过低的原因包括WTW测量偏小、ICL型号选择偏小和水平睫状沟直径较WTW明显偏大。导致拱高过高的原因包括WTW测量偏大和位于人工晶体襻固定位置的睫状体囊肿。结论:(1)拱高与ACD、WTW和AL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其中ACD对拱高的影响最大。(2)导致拱高过低或过高而需更换晶体的原因包括WTW测量误差、ICL型号选择偏小、睫状沟水平直径较WTW大和位于晶体襻固定位置的睫状体囊肿。

许英,应靖璐,方伟,翟晶,李毓敏[4](2017)在《迟发性后房型人工晶体脱位4例分析》文中认为白内障超声乳化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是目前首选的白内障手术方式,后房型人工晶体脱位是术后少见但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以往早期后房型人工晶体脱位多因人工晶体植入不当或后囊破裂等不熟练的手术操作所致[1];而今,随着手术技术的提高,早期后房型人工晶体脱位已经较少见,但相对迟发的后房型人工晶体脱位在临床偶有出现。本次研究回顾2016年邵逸夫医院眼科收治的迟发性后房型人工晶体脱位患者4例,就其危

杨钊,黎海平[5](2017)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与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疗效比较》文中提出目的对比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与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的100例(100只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即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共50例(50只眼),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共50例(50只眼),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治疗后的平均裸眼视力以均数±标准差(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例数和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和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的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0.5±0.1和0.8±0.2。将两组患者的术后裸眼视力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9,P<0.05)。其中,有2例(2只眼)前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分别为视网膜脱离1例(1只眼)和玻璃体积血1例(1只眼)。该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2/50)。有8例(8只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组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并发症,分别为视网膜脱离3例(3只眼)、青光眼3例(3只眼)及玻璃体积血2例(2只眼)。该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8/50)。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P<0.05)。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较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短期治疗效果更好。

王亚丽,吴青松,李家璋,李拓[6](2017)在《某州外伤性白内障Ⅰ期植入三片式人工晶体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外伤性白内障行Ⅰ期三片式人工晶体植入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2013年我院47例(47眼),男41例,女6例,外伤性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临床分析及并发症治疗临床观察。角膜穿孔伤30例,余为钝挫伤。伤情分别有角膜穿通伤,虹膜撕裂、脱出,前囊破裂,前房出血等。处理方法:白内障一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人工晶体选用爱尔康公司生产的三片式后房型人工晶体。结果术后随访224个月。术后矫正视力0.61.012眼(30%);0.30.516眼(40.0%);0.050.217眼(42.5%);0.05以下2眼(5.0%)。术后常见并发症为葡萄膜炎及后囊混浊。结论掌握适当手术适应证,正确处理术后并发症,角膜穿孔伤缝合外伤性白内障摘除联合一期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可以获得较好视力,促进恢复双眼单视功能,患者恢复满意效果。

苏万远,刘金华,孙淼[7](2010)在《外伤性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一期植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外伤性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一期植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18例(118只眼)外伤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一期植入术,随访3~12个月,并对术后疗效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术后矫正视力≥0.05者109例占92.4%;≥0.3者81例占68.6%;≥0.5者52例占44.1%;≥0.8者23例占19.5%。术后常见并发症为早期角膜水肿、葡萄膜炎、人工晶状体夹持、继发性青光眼。但经过相应的处理,并发症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结论外伤性白内障摘除的同时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一期植入是安全有效的。

宋玮[8](2010)在《虹膜固定折叠型人工晶体在后囊膜异常无晶体眼的应用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虹膜固定法植入折叠型人工晶体应用于晶体后囊膜异常无晶体眼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在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眼科行手术治疗的无足够晶体后囊膜支撑的无晶体眼患者,除外术前角膜散光1.5D以上,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低于0.1的病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13例13眼,经3.Omm透明角膜切口,应用晶体植入器植入折叠型人工晶体,双襻用10-0聚丙烯缝线缝合固定于虹膜中周部。对照组10例10眼,经4.Omm透明角膜切口,应用晶体植入镊植入折叠型人工晶体,双襻用10-0聚丙烯缝线缝合固定于巩膜上。所有病例随访3个月,对术前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前节及眼压;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屈光状态、眼前节及眼压、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比较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手术源性散光(Surgery induced astigmatism, SIA)度数、术前预期屈光度与术后实际屈光度差值的绝对值,即绝对预计误差以及眼压等资料。结果:术前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两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而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观察组高于对照组(t=2.258,P=0.035)。术前预期屈光度数以及术后实际残余屈光度数的绝对值两组相比差异无显着性,而术前预期屈光度与术后实际屈光度的差值的绝对值即绝对预计误差,观察组要小于对照组(t=2.363,P=0.028)。手术源性散光方面,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源性散光度数小于对照组(t=3.77,P=0.01)。手术前后两组眼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人工晶体位置保持良好的居中性;对照组出现1例人工晶体偏位。两组病例术后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结论:对后囊膜异常的无晶体眼来说,虹膜固定法植入折叠型人工晶体相比巩膜固定法,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好,人工晶体度数的可预测性好,手术源性散光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邢晓杰[9](2007)在《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和分析Verisyse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术后屈光状态、对比敏感度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讨Verisyse有晶状体眼前房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后近立体视觉的变化,并研究其相关因素,评价该手术治疗近视性屈光参差的临床应用价值。应用PENTACAM术后追踪测量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中央和周边部与角膜内皮和自然晶体之间的距离,评价其在眼内的安全性。方法:自2005年1月以来接受Verisyse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26例45眼,随访成功18例30眼。术前球镜(-16.39±0.97)D;柱镜(-2.38±0.32)D。统计术后3个月裸眼远、近视力,最佳矫正远视力,屈光度和散光轴向,对比敏感度并与术前比较,分析其影响因素。总结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测定4例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的术前裸眼和术后3个月的立体视觉,以及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和屈光度。采用Titmus立体视检查图观察近距离立体视。收集自2006年1月以来接受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11例18眼。术后至少3个月全部患者行PENTACAM检查,测量虹膜夹型PIOL中央和周边部与角膜内皮和自然晶体之间的距离。结果:裸眼视力8眼(27%)≥1.0,最佳矫正视力10眼(33%)≥1.0。术后25眼最佳矫正视力均达到并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个月近视力20眼(66.7%)较术前提高。术后3个月球镜屈光度明显降低,而柱镜屈光度也有所减少,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术后随访3个月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前房深度差异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经手术后,裸眼视力均提高,均获得近距离立体视觉,立体视锐度有一定的提高。术后对比敏感度均较术前提高,明视不带眩光状态下3cpd和6cpd明显提高,余无统计学差异。角膜内皮至PIOL光学部前表面距离为1.95±0.24mm。角膜内皮至IOL边缘6点的距离为1.55±0.18mm,至12点的距离为1.50±0.11mm。IOL后表面与自然晶状体间的距离为0.76±0.13mm。结论:Verisyse虹膜夹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安全有效,术后屈光效果令人满意。术后有效地矫治屈光参差,是视觉质量得以提高,其治疗效果肯定,但还有待于长期临床观察。

何为民,罗清礼,董凯[10](2007)在《人工晶体异位77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人工晶体脱位与半脱位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防治方法。方法对我科1997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77例(81眼)人工晶体脱位与半脱位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7例81只人工晶体脱位与半脱位眼中,前房型人工晶体1只眼,后房型人工晶体80只眼。人工晶体异位的情况瞳孔夹持52只眼,脱入玻璃体腔15只眼,“日落”综合征8只眼,“日出”综合征4只眼,脱出眼外2只眼。人工晶体异位的原因及诱因包括术中有晶体后囊膜破裂,玻璃体脱出,人工晶体未植入囊袋内;术后葡萄膜炎;外伤;晶体悬韧带断裂。治疗方法11只眼观察,4只眼保守治疗,14只眼行人工晶体复位术,27只眼行虹膜前后粘连分离、人工晶体复位、后囊膜切开术,8只眼行人工晶体取出术,17只眼行人工晶体置换术。治疗效果术后绝大多数眼的视力提高或保持不变。手术并发症包括视网膜脱离、前房积血及前房玻璃体积血各1例。结论儿童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体夹持是人工晶体异位的主要类型,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手术操作不当是导致人工晶体脱位的直接原因。提高手术质量,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是避免人工晶体异位的根本措施。

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瞳孔夹持13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瞳孔夹持13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临床资料
    1.3 严重程度分度
    1.4 治疗方案及手术过程
    1.5 分组
    1.6 最佳矫正视力表示方法
    1.7 统计学处理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原发病及白内障手术方式
    2.3 脱位的时间间隔
    2.4 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
    2.5 眼合并症及手术史
    2.6 IOL脱位的表现形式及程度
    2.7 治疗方式
    2.8 复位术与置换术治疗效果的比较
讨论
    3.1 一般资料及发病率
    3.2 人工晶状体脱位发生的时间
    3.3 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
    3.4 治疗及预后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的病因分析及治疗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缩略词表)
致谢

(2)经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后稳定性观察:单襻双线与单襻单线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一般资料
        2.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2.2 DSF-IOL组和SSF-IOL组纳入标准
        2.2.3 DSF-IOL组及SSF-IOL排除标准
        2.2.4 人工晶体的选择及特点
    2.3 主要仪器及器材
    2.4 研究方法
        2.4.1 全身检查
        2.4.2 眼科一般检查
        2.4.3 UBM检查
        2.4.4 手术方法
        2.4.5 随访数据收集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3章 结果分析
    3.1 两组一般资料分析
    3.2 视力及屈光度分析
    3.3 眼压分析
    3.4 前房深度分析
    3.5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析
    3.6 两组患者IOL光学面位置分析
        3.6.1 UBM检查结果分析
        3.6.2 相关性分析
    3.7 两组患者手术位点和IOL襻的位置比较
    3.8 两组患者术后瞳孔情况
    3.9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不足之处与展望
    6.1 不足之处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A UBM 检查及测量示意图
附图B 病例图片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3)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异常拱高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迟发性后房型人工晶体脱位4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6)某州外伤性白内障Ⅰ期植入三片式人工晶体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IOL一期植入术的适应证:
    1.3 手术方法:
    1.4 术后处理:
2 结果
    2.1 术后视力:
    2.2 术后常见并发症为葡萄膜炎及后囊混浊。
3 讨论
    3.1 手术时机:
    3.2 术后并发症:
    3.3 我院采用三片式人工晶体为可折叠式人工晶体,其攀较硬,植入囊袋内稳定性和居中性好,非常适合外伤性白内障。

(8)虹膜固定折叠型人工晶体在后囊膜异常无晶体眼的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附图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章 前言
    1.1 高度近视的危害
    1.2 屈光手术的分类
        1.2.1 角膜屈光手术
        1.2.2 晶状体屈光手术
        1.2.3 巩膜屈光手术
    1.3 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的特点
第二章 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屈光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临床资料
        2.1.2 术前检查
        2.1.3 病例选择标准
        2.1.4 人工晶状体的选择
        2.1.5 手术步骤
        2.1.6 观察项目
        2.1.7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术后远视力
        2.2.2 术后近视力
        2.2.3 术后屈光状态
        2.2.4 其它结果及并发症
    2.3 讨论
        2.3.1 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发展简史
        2.3.2 几种虹膜夹型人工晶体设计特点和应用效果
        2.3.2.1 普通 Artisin和VerisysePIOL
        2.3.2.2 Toric PIOL-Artisin/Verisyse Toric PIOL
        2.3.3 术后并发症
        2.3.3.1 角膜内皮损伤
        2.3.3.2 眩光
        2.3.3.3 瞳孔变形
        2.3.3.4 瞳孔阻滞性青光眼
        2.3.3.5 白内障
        2.3.3.6 PIOL偏中心和脱位
        2.3.3.7 虹膜压迹和色素弥散
        2.3.4 与其它屈光手术效果比较
        2.3.4.1 与Lasik比较
        2.3.4.2 与前房支撑型PAC-IOL比较
        2.3.4.3 与后房型PPC-IOL比较
        2.3.4.4 与透明晶状体摘除联合 IOL植入比较
        2.3.5 屈光分析结果讨论
    2.4 结论
第三章 立体视功能的变化
    3.1 引言
        3.1.1 双眼视觉
        3.1.2 屈光参差
    3.2 对象和方法
        3.2.1 临床资料
        3.2.2 检查方法
        3.2.3 统计学处理
    3.3 结果
        3.3.1 视力的变化
        3.3.2 屈光的变化
        3.3.3 立体视的变化
    3.4 讨论
        3.4.1 立体视的定义
        3.4.2 影响立体视的因素
        3.4.2.1 年龄
        3.4.2.2 视力
        3.4.2.3 不等像
        3.4.2.4 视野
        3.4.3 调节与集合理论分析
    3.5 结论
第四章 对比敏感度的变化
    4.1 引言
    4.2 对象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4.1 CS的定义
        4.4.2 CS的机制
        4.4.3 CS曲线
        4.4.4 CS在屈光不正中的应用
        4.4.5 虹膜夹型IOL植入术后
    4.5 结论
第五章 应用三维眼前段分析仪的术后研究
    5.1 引言
    5.2 对象和方法
        5.2.1 一般资料
        5.2.2 检查仪器
        5.2.3 测量方法
        5.2.4 统计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人工晶体异位7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人工晶体异位情况
        1.2.1 老年性白内障
        1.2.2 外伤性白内障
        1.2.3 先天性白内障
        1.2.4 并发性白内障5例
        1.2.5 电击性白内障1例
        1.2.6 外伤性晶体半脱位1例
    1.3 处理方法
        1.3.1 观察:
        1.3.2 保守治疗:
        1.3.3 人工晶体复位术:
        1.3.4 虹膜前后粘连分离, 人工晶体复位, 后囊膜切开:
        1.3.5 单纯人工晶体取出8例8只眼
        1.3.6 人工晶体置换17例17只眼
2 结果
    2.1 术后矫正视力 (表1)
    2.2 术后并发症
3 讨论

四、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瞳孔夹持13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后房型人工晶状体脱位的临床分析[D]. 姜秀颖. 青岛大学, 2019(02)
  • [2]经巩膜缝线固定后房型人工晶体术后稳定性观察:单襻双线与单襻单线比较[D]. 杨林. 南昌大学, 2019(01)
  • [3]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异常拱高的原因分析[D]. 李娜.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4]迟发性后房型人工晶体脱位4例分析[J]. 许英,应靖璐,方伟,翟晶,李毓敏.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7(06)
  • [5]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一期植入前房型人工晶状体与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疗效比较[J]. 杨钊,黎海平.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7(01)
  • [6]某州外伤性白内障Ⅰ期植入三片式人工晶体的临床疗效观察[J]. 王亚丽,吴青松,李家璋,李拓. 中国医药指南, 2017(06)
  • [7]外伤性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一期植入分析[J]. 苏万远,刘金华,孙淼.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0(08)
  • [8]虹膜固定折叠型人工晶体在后囊膜异常无晶体眼的应用初探[D]. 宋玮. 山东大学, 2010(08)
  • [9]虹膜夹型人工晶状体矫正高度近视的临床研究[D]. 邢晓杰. 天津医科大学, 2007(06)
  • [10]人工晶体异位77例临床分析[J]. 何为民,罗清礼,董凯. 华西医学, 2007(02)

标签:;  ;  ;  ;  ;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瞳孔夹闭13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