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魏鹏路,邢文龙,李享,武红莉,龙德怀,谭玉培,刘红旭[1](2022)在《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文中指出目的:评价中药注射液(TCMI)辅助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 8个数据库收集常规治疗联合TCMI(治疗组)对比单纯常规治疗(对照组)治疗UAP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文献检索年限均为建库起至2021年3月31日,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网状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39项RCT,3 407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药注射液对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排序为痰热清注射液+常规治疗>香丹注射液+常规治疗>刺五加注射液+常规治疗=生脉注射液+常规治疗>血塞通注射液+常规治疗>灯盏花素注射液+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液+常规治疗>苦碟子注射液+常规治疗>舒血宁注射液+常规治疗>丹参注射液+常规治疗>冠心宁注射液+常规治疗>灯盏细辛注射液+常规治疗>血栓通注射液+常规治疗>瓜蒌皮注射液+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对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排序为疏血通注射液+常规治疗>香丹注射+常规治疗>痰热清注射液+常规治疗>刺五加注射液+常规治疗>血栓通注射液+常规治疗>灯盏花素注射液+常规治疗>血塞通注射+常规治疗>舒血宁注射液+常规治疗>冠心宁注射液+常规治疗>苦碟子注射液+常规治疗>灯盏细辛注射液+常规治疗>瓜蒌皮注射液+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生脉注射液+常规治疗;对不良反应发生率排序为灯盏细辛注射液+常规治疗>香丹注射液+常规治疗>丹参注射液+常规治疗>灯盏花素注射液+常规治疗>生脉注射液+常规治疗>舒血宁注射液+常规治疗>常规治疗>瓜蒌皮注射液+常规治疗>冠心宁注射液+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常规治疗>苦碟子注射液+常规治疗>刺五加注射液+常规治疗,对减少纤维蛋白原(FIB)排序为灯盏花素注射液+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液+常规治疗>血塞通注射液+常规治疗>常规治疗>苦碟子注射液+常规治疗;对降低C反应蛋白(CRP)排序为丹参注射液+常规治疗>灯盏细辛注射液+常规治疗>血栓通注射液+常规治疗>常规治疗;对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排序为舒血宁注射液+常规治疗>苦碟子注射液+常规治疗>疏血通注射液+常规治疗>灯盏细辛注射液+常规治疗>瓜蒌皮注射液+常规治疗>痰热清注射液+常规治疗>血塞通注射液+常规治疗>常规治疗。亚组分析结果与整体Meta分析基本一致。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注射液可改善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情况,同时对FIB,CRP,hs-CRP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然而,由于不同中药注射液纳入研究的质量和数量存在差异,临床应用时应结合具体情况。
石兆峰[2](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尹聪,程静,孙辉,李娟[3](2021)在《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患者血脂水平影响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不同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 Data)、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有关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所有研究员均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质量评价,对符合质量标准的研究采用OpenBUGS和Stata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69项研究,涉及22种干预措施,在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方面,舒血宁、丹红、血塞通、参芎葡萄糖、疏血通、银杏达莫、丹参酮ⅡA磺酸钠和灯盏花素联合常规西医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舒血宁联合常规西医优于复方丹参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降低甘油三酯(TG)方面,舒血宁、丹参、红花黄色素、丹红、血塞通和疏血通联合常规西医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舒血宁、丹参、红花黄色素和丹红联合常规西医优于复方丹参或灯盏花素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血塞通联合常规西医优于灯盏花素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方面,舒血宁、血塞通和丹红联合常规西医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舒血宁联合常规西医优于丹红、复方丹参、丹参川芎嗪、参芎葡萄糖、疏血通、银杏达莫、丹参、血必净、灯盏花素、瓜蒌皮、苦碟子和香丹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方面,舒血宁、丹参酮ⅡA磺酸钠、丹参、红花黄色素和丹红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舒血宁或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常规西医优于丹参川芎嗪或灯盏细辛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舒血宁联合常规西医优于丹红、疏血通、血必净、复方丹参、银杏达莫、血塞通、葛根素、苦碟子和参芎葡萄糖联合常规西医。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根据SUCRA排序结果,舒血宁联合常规西医治疗在降脂方面成为最好的干预措施的可能性最大,推荐临床使用。受纳入研究质量的限制,所得结论仍待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证实。
张振民,刘红旭,周琦,邢文龙,李享,尚菊菊[4](2019)在《疏血通注射液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系统评价的方法探究疏血通注射液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万方、CNKI、VIP、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收集常规西药联合疏血通注射液(观察组)对比单纯常规西药(对照组)治疗UA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RCTs),检索年限均为建库起至2018年9月23日,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4项RCTs,1 25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聚集率较对照组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出现特殊的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疏血通注射液可改善UA患者心绞痛症状,降低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在临床应用中安全性良好。
胡玉芳,张继红,任俊红,王玲[5](2019)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佐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佐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Nature、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数据库(VIP)(检索时间设为2000年1月1日-2018年4月1日)等数据库,手工检索百度及相关杂志。利用Coehrane网提供的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运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纳入15项研究,治疗组纳入589例患者,对照组纳入572例患者,总计1 16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型心绞痛的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或常规治疗加用低分子肝素[RD=0.18,95%CI(0.14,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项研究中,仅有1项研究在进行的过程中有1例患者出现轻微上消化道出血,余未提及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佐治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提高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鹿暖[6](2016)在《稳定型心绞痛循证病机—证治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系统评价方法,构建稳定型心绞痛循证病机-证治体系,为提高临床疗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检索CBM、CNKI、VIP、Wanfang data各国内中文数据库中中医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筛选合格研究,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进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2)以有效、安全及统计结果稳定为标准,筛选中医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优势治法、方药。结果:共检索到相关临床对照试验研究28704篇,最终纳入合格研究402篇。Jadad评分,60项研究得分≥3分,其余研究得分均<3分。涉及汤剂、丸剂、散剂、注射剂等方药155种,体现出益气养阴、活血祛瘀、益气活血祛瘀等12种治法及其相应治则的临床指导作用。结论:(1)虚性病机—证治体系为气虚-气虚证-补气法-黄芪注射液;气阴两虚-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法-参麦注射液。(2)实性病机—证治体系为心血瘀阻-心血瘀阻证-活血祛瘀法-葛根素注射液、银丹心脑通胶囊、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血府逐瘀汤、杏丁注射液、心可舒片、疏血通注射液、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复方丹参滴丸、血塞通胶囊。(3)虚实夹杂病机—证治体系为气阴两虚,瘀血阻滞-气阴两虚,瘀血阻滞证-益气养阴,活血祛瘀法-稳心颗粒;气虚痰瘀阻络-气虚痰瘀阻络证-芳香开窍,益气活血祛瘀法-麝香保心丸;气虚血瘀-气虚血瘀证-益气活血祛瘀法-补阳还五汤、通心络胶囊。
孙晓辉[7](2016)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5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治疗后,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心电图疗效,血液流变学情况以及血脂情况。结果经治疗后,2组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实验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4.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2.0%,实验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2组患者心电图情况、血液流变学、血脂的比较显示,2组患者均有所好转,且实验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具有活血化瘀,凉血通络的功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机制可能与其能够增加心脏的冠脉血流,改善微循环有关。
刘久村,唐鼎,陈艳明,陈科力[8](2015)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目的:促进疏血通注射液正确的临床应用,为其进一步研究提供可参考的资料。方法:查阅有关疏血通注射液研究文献,并对其药理及临床研究进行介绍。结果:本文总结了疏血通注射液研究发展状况,对药理和临床研究进行了综述。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用药或单独用药治疗某些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缺血性脑中风具有显着疗效。但疏血通中起关键作用的活性成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樊文惠,何乾超[9](2013)在《疏血通注射液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冠心病病人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①35例,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②3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治疗组34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疏血通注射液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治疗。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改善程度,治疗后对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心电图改善程度均较治疗前有显着变化(P<0.05);与对照组①和对照组②比较,治疗组患者心绞痛症状缓解程度、心电图改善程度的总有效率均有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现痛、眩晕、心悸等不良反应较对照组①、对照组②少;三组治疗前后血压、心率、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等指标均未见显着性异常变化(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与单硝酸异山梨酯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中均有效,但两者联合使用较单纯使用单硝酸异山梨酯或疏血通注射液治疗疗效明显。
赵立冬[10](2013)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80例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门诊及住院明确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采取随机抽样法进行分组,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如抗凝、抗血小板、扩张冠脉治疗相关疾病,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实行静脉点滴疏血通注射液6mL每日,疗程14d,进行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等指标检测。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率为87.5%,心电图改善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有效率分别为62.5%和67.5%。两组之间的有效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具有改善心绞痛症状及相关指标的作用,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二、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网状Meta分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检索策略 |
1.5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
1.6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1.7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 |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2.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2.4 纳入研究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
2.4.1 证据网络 |
2.4.2 Meta分析结果 |
2.4.3 发表偏倚 |
2.4.4 常见不良反应 |
2.5 亚组分析 |
3讨论 |
(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研究结果 |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
5.1 资料与方法 |
5.2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
2 系统设计方法 |
2.1 整体设计 |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
2.3 系统搭建工具 |
2.4 运行环境 |
3 研究结果 |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患者血脂水平影响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纳入标准 |
1.2.1 研究类型 |
1.2.2 研究对象 |
1.2.3 干预措施 |
1.2.4 结局指标 |
1.3 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1.6 数据综合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2.3 收敛性评估 |
2.4 网状meta分析 |
2.4.1 TC |
2.4.2 TG |
2.4.3 HDL-C |
2.4.4 LDL-C |
2.5 排序概率 |
2.6 异质性和不一致性评价 |
3 讨论 |
(4)疏血通注射液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 |
1.1 文献检索 |
1.2 纳入标准 |
1.2.1 研究类型: |
1.2.2 研究对象: |
1.2.3 干预措施: |
1.2.4 结局指标: |
1.3 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文献质量评价 |
2.2 数据提取 |
2.3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3.3 文献质量评价 |
3.4 Meta分析结果 |
3.4.1 心绞痛发作次数: |
3.4.2 心绞痛持续时间: |
3.4.3 全血黏度: |
3.4.4 血浆黏度Meta分析结果: |
3.4.5 血小板聚集率Meta分析结果: |
3.5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5)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佐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2.1 研究类型 |
1.2.2 研究对象 |
1.2.3 干预措施 |
1.2.4 结局指标 |
1.3 文献排除 |
1.4 文献筛选 |
1.5 文献质量评估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文献纳入的基本特征 |
2.2 纳入文章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 |
2.3.1 有效率比较 |
2.3.2 其余结局指标比较 |
2.3.3 安全性评价 |
2.4 偏倚发表分析 |
3 讨论 |
(6)稳定型心绞痛循证病机—证治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系统评价 |
一、资料与方法 |
(一)文献纳入标准 |
(二)文献排除标准 |
(三)文献检索 |
(四)文献筛选 |
(五)资料提取 |
(六)方法学质量评价 |
(七)统计分析 |
二、结果 |
(一)文献检索结果 |
(二)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三)纳入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
(四)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结果 |
讨论 |
一、基于临床疗效构建病机-证治理论体系的必要性 |
二、病机-证治理论体系构建模式与方法 |
三、中医药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
(一)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
(二)中医药有效性分析 |
(三)中医药安全性分析 |
(四)统计结果稳定性分析 |
(五)漏斗图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7)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诊断标准 |
1.3纳入标准 |
1.4排除标准 |
1.5治疗方法 |
1.5.1治疗方法 |
1.5.2观察指标 |
1.6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经治疗后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相比较 |
2.2 2组患者的心电图情况相比较 |
2.3 2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情况相比较 |
2.4 2组患者的血脂情况相比较 |
3 讨论 |
(8)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应用 |
1.1 治疗深静脉血栓 |
1.2 治疗脑梗死 |
1.3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
1.4 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
1.5 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
1.6 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
1.7 治疗高血脂症 |
1.8 治疗肾病综合征 |
2 药理作用 |
2.1 抗凝血、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
2.2 促纤溶作用 |
2.3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
2.4 抗炎作用 |
2.5 细胞保护 |
3 结语与展望 |
(9)疏血通注射液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纳入标准 |
1.2 一般资料 |
1.3 治疗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评定标准[6]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2.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比较 见表2。 |
2.3 三组患者心电图改善程度比较 见表3。 |
2.4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10)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8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2.1 分析发病原因 |
1.2.2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评价标准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资料、症状、心电图的比较 |
2.2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四、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 魏鹏路,邢文龙,李享,武红莉,龙德怀,谭玉培,刘红旭.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2
- [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3]中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对患者血脂水平影响系统评价和网状Meta分析[J]. 尹聪,程静,孙辉,李娟.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08)
- [4]疏血通注射液辅助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 张振民,刘红旭,周琦,邢文龙,李享,尚菊菊. 北京中医药, 2019(12)
- [5]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佐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J]. 胡玉芳,张继红,任俊红,王玲. 中外医学研究, 2019(01)
- [6]稳定型心绞痛循证病机—证治体系构建研究[D]. 鹿暖.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6(03)
- [7]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J]. 孙晓辉. 吉林中医药, 2016(02)
- [8]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理及临床研究进展[J]. 刘久村,唐鼎,陈艳明,陈科力. 中国药师, 2015(06)
- [9]疏血通注射液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J]. 樊文惠,何乾超. 光明中医, 2013(10)
- [10]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80例临床观察[J]. 赵立冬. 中国医药指南,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