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脾细胞IL-1和IL-2活性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张倩[1](2020)在《痹证宁联合甲氨蝶呤对风寒湿痹证CIA大鼠的作用及JAK-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动物实验初步评估痹证宁方治疗CIA模型大鼠的作用,进一步探讨痹证宁方及联合甲氨蝶呤治疗风寒湿痹证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基于JAK-STAT信号通路的作用靶点,为痹证宁方及联合甲氨蝶呤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40只Wistar大鼠建立CIA模型,分为8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痹证宁方低、中、高剂量、甲氨蝶呤及甲氨蝶呤联合低、中、高剂量痹证宁方,灌胃4周,每周观察关节炎指数评分,初步评估痹证宁方的作用以及初步筛选痹证宁方联合甲氨蝶呤的最佳配比。2.7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7组,除正常组外均建立风寒湿痹证CIA模型。给药组分别给予痹证宁方低、中、高剂量、甲氨蝶呤及其联合中剂量痹证宁方,给药4周,观察大鼠体质量、关节肿胀度的变化,检测血清炎症因子CRP、ESR的含量,取滑膜组织用ELISA法检测IL-6、MMP-3、MMP-9的水平。3.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关节滑膜组织中SOCS1、SOCS3、PIAS3、P-STAT3蛋白表达水平以及荧光定量PCR检测滑膜组织JAK3、STAT3 mRNA含量水平。结果:1.给药2-4周,痹证宁方各组、甲氨蝶呤组及中西医结合各组均能使关节炎指数评分降低(P<0.01),其中甲氨蝶呤联合痹证宁方中剂量组关节炎指数评分最低(P<0.01)。痹证宁方中剂量组较低、高剂量组抑制炎症作用明显(P<0.05,P<0.01)。2.痹证宁方中剂量组、甲氨蝶呤组、中西医结合组均能改善CIA大鼠的体重、降低滑膜组织IL-6水平(P<0.01),各给药组能减轻关节肿胀度程度(P<0.01),血清CRP、ESR含量下降(P<0.01),滑膜组织MMP-3、MMP-9水平下降(P<0.01),而中西医结合组作用更显着(P<0.01)。痹证宁方给药组中,中剂量组优于低、高剂量组(P<0.05,P<0.01)。3.给药组均可促进滑膜组织SOCS1、SOCS3、PIAS3蛋白的表达(P<0.01),抑制P-STAT3蛋白(P<0.01)、JAK3、STAT3 mRNA的表达(P<0.01)。在给药组中,中西医结合组明显优于其它给药组(P<0.01)。痹症方给药组中,中剂量组优于低、高剂量组(P<0.05,P<0.01)。结论:痹证宁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风寒湿痹证CIA模型可降低关节炎指数评分、改善大鼠体质量、减轻关节肿胀度、降低血清CRP、ESR含量及滑膜组织IL-6、MMP-3、MMP-9水平,有着明显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上调滑膜组织中SOCS1、SOCS3、PIAS3蛋白的表达,抑制P-STAT3蛋白及JAK3、STAT3 mRNA的过度表达,从而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转导,抑制相应促炎细胞因子的转录。其中,痹证宁方中剂量组疗效可,联合甲氨蝶呤对于风寒湿痹证CIA疗效最佳,为临床应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奠定了实验基础。
姚琳[2](2019)在《基于TGF-β1介导的针刺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抗炎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TGF-β1是否介导针刺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的抗炎作用。方法:将18只大鼠随机分为完全弗氏佐剂模型组(AIA)、针模组(AIA+MA)、针模+TGF-β1受体阻断剂组(AIA+MA+TβR bloker),每组6只。AIA的造模方法是大鼠右侧足底皮内注射佐剂,干预手法为手针针刺大鼠双侧足三里。AIA+MA+TβR bloker组在造模后隔日一次对大鼠右侧足底给药注射,AIA组、AIA+MA组同前足底注射PBS。实验过程中及取材后,应用足排水法对大鼠足部容积进行效应指标检测。取材后,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大鼠足爪部位TGF-β,CD86,MCP-1,IL-1β,2iNOS的基因表达量。结果:(1)足排水检测结果表明,实验过程中AIA+MA大鼠足肿胀度始终维持在相对最低水平。AIA大鼠在整个观察期间足肿胀度均高于AIA+MA大鼠,且在d9、d13两个时间点,AIA大鼠足肿胀度明显高于AIA+MA大鼠,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AIA+MA+TβR bloker大鼠在整个观察期间足肿胀度也始终均高于AIA+MA大鼠,且在d7时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极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在d9、d13两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2)经RT-qPCR法检测结果表明,AIA+MA+TβR bloker大鼠的MCP-1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AIA+MA,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AIA有高于AIA+MA的趋势。AIA和AIA+MA+TβR bloker的TGF-βmRNA表达量有低于AIA+MA的趋势,AIA和AIA+MA+TβR bloker的IL-1β、2iNOS mRNA表达量有高于AIA+MA的趋势,但均未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CD86 mRNA的表达量三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1)TGF-β1受体阻断剂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针效,说明TGF-β1参与了针刺治疗佐剂性关节炎的过程。(2)TGF-β1可能是通过下调MCP-1介导针刺抗炎效应。
吴爱花,田岳凤[3](2017)在《针灸对免疫抑制动物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通过对近十年来应用针刺、艾灸不同方法对免疫抑制动物干预作用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与归纳,发现针灸对机体免疫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大量研究结果显示,针刺、艾灸不同穴位,均能提高动物免疫功能,但目前尚未形成系统研究。通过对近十年来针灸调节免疫抑制动物研究文献的整理、分析,为今后进一步研究针灸对人体的作用提供思路。
冯辉[4](2017)在《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动物实验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动物模型作为开展基础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于深入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动物研究进展迅速,为阐释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作用机制提供证据支持。该文就近年来有关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动物实验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应用提供借鉴。
张瑞[5](2016)在《电针对CIA模型大鼠TNF-α、IL-1β和ICAM-1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电针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模型(CIA)大鼠骨和滑膜组织中白介素1β(IL-1β)的阳性表达,以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含量的影响,探讨电针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中的作用机理。我国RA患者群较大,西医疗法局限性颇多,电针疗法相对简便经济、效果显着而副作用低,希望在临床得以进一步推广。方法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取8只做为正常组,其余大鼠采用鸡Ⅱ型胶原和弗氏不完全佐剂制备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造模成功后,剩余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泼尼松组和电针组,电针组针刺大鼠双侧的“足三里”和“昆仑”穴,电针强度为1-2mA,频率2/100Hz,30min/次/日,连续治疗10天。泼尼松组每日1次灌胃醋酸泼尼松龙0.1ml/10g,连续10日。分别在造模前(第1天),造模(第7天)、造模(第14天)、治疗前(第21天)以及治疗后(第30天)测量大鼠的体质量、踝关节直径、根据Wood氏关节炎评估标准获得大鼠的关节炎指数(AI)评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观察骨组织及滑膜组织中IL-1β的阳性表达,并采用联酶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治疗结束后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和ICAM-1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一般情况较差,足爪红肿跛行,精神萎靡,饮食量下降,活动障碍明显;体质量显着下降(P<0.05);踝直径明显增加(P<0.05);AI评分显着上升(P<0.05);组织中IL-1β的阳性高表达(P<0.05);血清内的TNF-α、IL-1β和ICAM-1的含量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经电针和泼尼松治疗后的大鼠一般情况有所好转,肿胀消退,进食增多,活动增加;体质量下降趋势有所缓解,但差异并不显着(P>0.05);踝直径缩小(P<0.05);AI评分均降低(P<0.05);组织中IL-1 β的阳性表达明显下降(P<0.05);血清内的TNF-α、IL-1β和ICAM-1的含量均降低(P<0.05)并且电针组与泼尼松组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电针能有效改善CIA模型大鼠的一般情况,消除肿胀,增加进食量,恢复毛发光泽度,增加活动度;减缓大鼠的体质量下降趋势;降低大鼠的踝关节直径,减轻红肿、炎症;降低大鼠AI评分,减轻跛行;减少大鼠骨组织和滑膜组织中的炎性浸润、增生和IL-1β的阳性表达;减少大鼠血清中TNF-α、IL-1β和ICAM-1等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推测降低大鼠组织中IL-1β的阳性表达和血清中TNF-α、IL-1β和ICAM-1的分泌可能是电针治疗RA的机制之一,但潜在的机制还需实验室进一步深入分析研究,提示电针对CIA模型大鼠具有较明显的治疗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乔云英[6](2011)在《针刺镇痛中内源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及机制探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电针(EA)夹脊穴对弗氏完全佐剂(CFA)诱发的炎症痛模型(AA)大鼠的镇痛治疗作用和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作用,探讨EA镇痛抗炎的作用机制;观察侧脑室注射抗5-羟色胺(5-HT)或抗β-内啡肽(β-EP)血清对内源性CRH在痛觉调制及EA镇痛作用的影响,以探讨内源性神经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在针刺镇痛及免疫调节作用中与内阿片肽、经典神经递质之间的作用关系;观察电针及侧脑室注射抗CRH血清对AA大鼠下丘脑抑制性G蛋白(inhibitory GTP-binding protein,Gi)表达的变化及EA镇痛的影响,以初步探讨针刺镇痛中内源性CRH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方法:以AA大鼠为研究对象,应用行为学痛阈观察、足跖容积测定、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放射免疫法等方法,观察EA夹脊穴和侧脑室注射抗CRH血清对AA大鼠痛阈、足跖容积、下丘脑和脊髓5-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含量、血清IL-1β和TNF-α水平的影响;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电针对AA大鼠下丘脑核转录因子NF-κB表达的影响及电针及侧脑室注射抗CRH血清对AA大鼠下丘脑室旁核CRH免疫阳性神经元表达的影响;观察侧脑室注射抗5-HT血清或抗β-EP血清对内源性CRH在AA大鼠及电针镇痛中的影响;用免疫印迹法观察电针夹脊穴及侧脑室注射抗CRH血清对AA大鼠下丘脑Gi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EA夹脊穴可提高AA大鼠痛阈,降低足跖容积,降低AA大鼠下丘脑核转录因子NF-κB的表达;侧脑室注射抗CRH血清可降低AA大鼠痛阈及EA镇痛效果,降低下丘脑5-HT和β-EP的含量,降低血清TNF-α水平,使AA大鼠及电针大鼠下丘脑CRH的表达减少,电针则增强下丘脑CRH的表达。侧脑室注射抗5-HT血清可增强抗CRH对痛觉调制及电针镇痛的影响,侧脑室注射抗β-EP血清可使下丘脑CRH表达增多,对抗CRH在电针镇痛中影响不大;EA可降低AA大鼠下丘脑Gi蛋白表达,侧脑室注射抗CRH血清则导致其含量升高。结论:电针镇痛及抗炎治疗作用可能与调节下丘脑活化的NF-κB的表达有关。电针镇痛及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机制与G蛋白信号转导机制有关。内源性CRH在痛觉调制及针刺镇痛中的作用与5-HT及β-EP相关。内源性CRH在针刺镇痛及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中的作用与G蛋白信号转导机制有关。
黄怡然[7](2010)在《单穴和双穴电针对慢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相关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关节炎是现代医学病名,在中医学中属于痹证范畴。中医痹证在临床上涵盖的疾病种类较多,如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强直性脊柱炎等。目前,RA在我国患病率已达到0.32-0.36%,本病致残率高、治疗棘手等特点,已经成为了人类丧失劳动力主要原因之一,但目前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尚不确切,也尚无根治本病的方案和预防措施。相关临床研究显示,中医在治疗关节炎相关疾病(痹证)中疗效显着,尤其是针灸治疗关节炎相关疾病(RA等)具有疗效肯定、副作用小、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已成为中医临床治疗痹证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治疗手段,因此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研究者的重视。随着RA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佐剂性关节炎模型(AA)也不断成熟和完善,现已成为了研究RA可靠而公认的动物模型,然而当前对于针灸治疗AA炎性细胞因子相关研究的实验结论尚不统一,对于不同针灸方法治疗AA疗效的比较性研究开展不多,关于不同电针参数治疗AA疗效差异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因此,研究不同针灸方法以及电针刺激参数治疗RA/AA的作用机理是中医治疗痹证有价值的科研课题。本实验以AA大鼠机体炎症反应中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产生的某些介导物质(相关炎性细胞因子)为切入点,选取了足三里为穴位刺激点,对慢性AA模型大鼠分别采用单穴、双穴电针和单穴手针三种针刺方法进行干预治疗,并通过观察不同组别大鼠在不同治疗阶段体重、关节炎指数(AI)、踝周长、踝关节跖屈背伸疼痛实验评分等行为学指标;以及在治疗结束后检测大鼠血清中致炎类因子IL-1、TNF-α和抗炎类因子IL-2、IL-4及IL-10水平含量,同时结合光学显微镜观察大鼠踝关节组织学切片,比较不同针灸方法对慢性AA模型大鼠机体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和抗炎修复治疗效用上的差异,以及单穴和双穴电针之间的疗效差异,旨在验证针刺引发病变机体产生了新的“炎性反应”,并对机体内的炎性细胞因子进行了良性诱导,从而激活了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综合调控功能,使得机体的抗炎修复功能得以显着提高。本论文实验采用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电针单穴组,电针双穴组和手针单穴组,每组12只。比较不同针刺方法在刺激大鼠足三里穴位后对机体抗炎修复效应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1本研究证实了TSC-V1电针刺激仪对慢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有较明确的抗炎修复作用。2本研究通过以下指标证明了三种针灸方法对慢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均有明确的抗炎修复作用,其中电针单穴、电针双穴和手针单穴之间无统计学差异:(1)三种针灸方法刺激足三里对慢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体重、踝周长均值无特异性影响(P>0.05),但与正常组大鼠相比各造模组大鼠的关节炎指数均值、跖屈和背伸疼痛实验评分均显着升高(P<0.001),提示造模成功,但造模各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本实验数据的变化趋势反映出各治疗组大鼠行为学指标的变化规律,清晰地反映出造模各组大鼠慢性佐剂性关节炎中两个炎性反应高峰的特征。因此从此角度上讲,本组行为学指标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评判价值。(2)三种针灸方法刺激足三里对慢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与模型大鼠相比均通过降低血清中致炎类因子IL-1β、TNF-α的水平(P<0.05),同时升高抗炎类因子IL-2水平(P<0.05),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慢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机体的炎症反应,其中电针单穴、电针双穴组和手针单穴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三种针灸方法刺激足三里均可以调节慢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血清中的IL-4、IL-10水平在炎症反应升高后向正常方向回落(P<0.05),从而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其中电针单穴、电针双穴组和手针单穴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三种针灸方法刺激足三里均可减轻慢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患侧踝关节的红肿热痛反应,使大鼠关节局部炎症细胞浸润、血管增生等现象明显减轻,关节滑膜面修复至基本光滑,平整无缺,其中TSC-V1电针单穴组改善最为显着。3三种针灸方法即电针单穴、电针双穴和手针单穴刺激,与模型组相比均可通过对机体炎性细胞因子进行良性诱导,改变神经递质和相关炎性细胞因子的合成与释放,继而提高机体的抗炎修复功能,从而有效减轻慢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炎症反应,但在各项检测指标中三种针灸方法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王燕,王兴[8](2008)在《针灸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KB转导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通过针灸对于大鼠佐剂性关节炎KB转导系统研究,阐述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模型实验中针灸对于NF-KB致病机理及其阳性表达有关物质的影响,并对目前针灸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基础研究中的不足提出了研究思路并进行了展望。
张帆[9](2008)在《针刺对免疫功能失调模型大鼠相关因子及递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针灸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行之有效,其整体调节的优势逐步被认同,虽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针灸机理的阐释仍不能令人满意。对针灸防治、预防疾病的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仍是必要的。微观研究,整体综合或许是一条思路。本项实验研究是在导师张露芬教授大量前期工作基础上的延续和进一步深入。实验以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和束缚应激所致免疫失调模型作为研究对象,以电针为处理手段,选取的关元、百会、足三里穴,从整体和分子水平观察电针对大鼠免疫失调模型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规律,旨在通过观察针刺、束缚和致病因子三者对免疫系统影响的作用规律,并相互比较拟揭示针灸整体调控的部分机理,进一步阐述针灸免疫调控机制的实质。实验以AA、束缚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放射免疫、痛阈测定等技术方法检测脑内及血液中细胞因子、神经肽类等物质,观察针灸对不同应激源所致的免疫失调模型的影响。选取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9组,每组各8只,分别为:正常组、AA模型组、束缚模型组、AA针关元组、AA针百会组、AA针足三里组、束缚针关元组、束缚针百会组、束缚针足三里组。实验结论为,针刺的调整作用是多方面、多环节、多途径、多水平的,针刺对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均具有调节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针灸通过综合调节细胞因子IL-4、IL-6、IL-10的水平进而降低机体的炎症反应程度。2.针灸对大鼠血清IL-6水平具有双重调节作用:对不同模型表现出不同的特点,AA模型大鼠表现为明显下调,对束缚模型大鼠表现为明显上调,以达到调节机体紊乱的免疫状态。3.针灸可调节大鼠血浆PGE2的水平,从而调节抗炎因子和促炎因子的紊乱失衡,进而使炎症机体的痛敏反应减轻,以减轻伤害性刺激对机体所造成的不良反应,从而提高机体的抗损伤能力。4.针灸可动态调节大鼠组织与血浆孤啡肽的分泌和释放,以发挥针灸对不同疾病状态下多靶点、多环节的抗炎、抗损伤镇痛的作用。5.针灸对不同免疫失调模型的影响规律不同,通过对不同细胞因子和疼痛介质的综合调节,启动机体的内源性保护机制,达到抗炎抗损伤,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6.研究表明,针灸穴位对不同机能状态的影响具有相对的腧穴特异性。关元穴对各项细胞因子及疼痛递质的调节趋于平缓持久的效应;足三里穴表现不稳定;百会穴对不同应激原导致的免疫失调及镇痛的影响作用不明显。关元穴、百会穴和足三里穴在防治免疫功能失调疾病中具有各自规律与特点,并且对不同模型的调节作用不同,体现了腧穴特异性的特点。7.针灸可通过对外周、中枢等不同水平的作用,调节机体神经递质和相关免疫因子的合成和释放,继而作用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并通过此网络多水平、多层次、多靶点的调节作用,以提高机体对外界不良应激的抵抗能力,减轻外界伤害性刺激对机体的损伤。综合上述的研究结果证明,针灸对机体的作用体现了多元化、复杂性的内在机制,深入的科学机制与规律尚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揭示。
闫明茹[10](2007)在《针灸关元、命门、足三里穴对免疫失调模型大鼠IL-18、AVP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灸作为传统的治疗方法行之有效,其整体调节的优势逐步被认同,虽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针灸机理的阐释仍不能令人满意。对针灸防治、预防疾病的作用机制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仍是必要的。微观研究,整体综合或许是一条思路。本实验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继续观察针刺对束缚、佐剂性关节炎(AA)模型大鼠的影响,从电针刺激作为处理手段,选取关元、命门、足三里三穴,在深究上述三个穴位在中医理论下共性和特性的基础上,通过检测分子生物学水平上的指标变化来研究这三个穴位对不同应激源所致免疫失调的模型大鼠的调控机制,并结合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来揭示针灸整体调控的部分机理。实验以AA、束缚模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组织学、免疫组化及放射免疫等技术方法检测脑内及血液中细胞因子、神经肽类等物质,观察针灸对不同应激源所致的免疫失调模型的影响。选取雄性Wistar大鼠120只随机分为15组,每组各8只,分别为:正常组、AA模型组、束缚模型组、AA针关元组、AA针命门组、AA针足三里组、AA灸关元组、AA灸命门组、AA灸足三里组、束缚针关元组、束缚针命门组、束缚针足三里组、束缚灸关元组、束缚灸命门组和束缚灸三里组等。实验结论为,针刺的调整作用是多方面、多环节、多途径、多水平的,针刺对神经、内分泌、免疫三大系统均具有调节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针灸能使AA大鼠关节红、肿、热等症状减轻,关节肿胀率降低,镜下观察关节滑膜中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关节软骨结构完整。提示针灸具有减少炎症渗出,促进渗出物吸收,抑制炎症反应作用。2.针灸能使AA大鼠迟发性左足足爪肿胀率降低,且针灸关元穴效应最强,电针更为明显。提示针灸能减轻机体继发反应的程度,对机体亢进的免疫反应有一定的阻抑作用。3.针灸通过调节IL-1、TNF-α、IL-2、L-18的水平来降低机体的炎症反应程度。4.针灸对大鼠血清IL-2水平具有双重调节作用:对AA模型大鼠表现为明显上调,对束缚模型大鼠表现为上调不明显,关元则表现为下调趋势。5.针灸可通过调节大鼠ACTH的水平来减轻外界各种不良应激对机体所造成的伤害。6.针灸可整体调节大鼠大脑皮层AVP的分泌和释放,继而在中枢水平即可刺激CRF及ACTH释放,刺激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分泌,发挥对整个HPA轴的功能的调控作用。7.关元穴对机体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优于足三里穴和命门穴,且命门穴作用最差;同时,关元穴、命门穴和足三里穴在防治免疫功能失调疾病中具有各自规律与特点,并且对不同模型的调节作用不同,体现了腧穴特异性的特点。并且电针对机体的免疫调整作用强于艾灸。8.针灸可通过对中枢、外周等不同水平的作用,调节机体神经递质和相关免疫因子的合成和释放,继而作用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并通过此网络多水平、多层次、多靶点的共同作用,发挥多元化的功能,从而提高机体对外界不良应激的抵抗能力,并将外界对机体的伤害减小到最低。针灸的这种作用,由于各类内在因素的影响,体现了多元化、复杂性的一面,同时也证明了针灸在调控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各种递质、细胞因子复杂的内在机制。
二、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脾细胞IL-1和IL-2活性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脾细胞IL-1和IL-2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痹证宁联合甲氨蝶呤对风寒湿痹证CIA大鼠的作用及JAK-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西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 |
1.1 IL与类风湿关节炎 |
1.2 MMPs与类风湿关节炎 |
1.3 JAK-STAT信号通路与类风湿关节炎 |
2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
2.1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
2.2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
3 痹证宁方药物的现代研究 |
第二章 痹证宁方抗CIA模型大鼠作用评估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与制备 |
1.3 试剂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及给药 |
2.2 造模 |
2.3 关节炎指数评分 |
2.4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第三章 痹证宁方抗风寒湿痹证CIA模型大鼠作用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与制备 |
1.3 试剂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及给药 |
2.2 造模 |
3 观测指标 |
3.1 一般情况观察 |
3.2 关节肿胀度测定 |
3.3 血清炎症因子检测 |
3.4 滑膜组织细胞因子检测 |
3.5 统计学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痹证宁方对风寒湿痹证CIA大鼠体质量的影响 |
4.2 痹证宁方对风寒湿痹证CIA大鼠关节肿胀度的影响 |
4.3 痹证宁方对风寒湿痹证CIA大鼠CRP、ESR含量的影响 |
4.4 痹证宁方对风寒湿痹证CIA大鼠滑膜组织细胞因子的影响 |
5 讨论 |
第四章 痹证宁方抗风寒湿痹证CIA模型大鼠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与制备 |
1.3 试剂及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分组及给药 |
2.2 造模 |
3 观测指标 |
3.1 Western blot检测SOCS1、SOCS3、PIAS3、P-STAT3 蛋白表达 |
3.2 荧光定量PCR检测JAK3、STAT3 m RNA表达水平 |
3.3 统计学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痹证宁方对风寒湿痹证CIA大鼠SOCS1 蛋白表达的影响 |
4.2 痹证宁方对风寒湿痹证CIA大鼠SOCS3 蛋白表达的影响 |
4.3 痹证宁方对风寒湿痹证CIA大鼠PIAS3 蛋白表达的影响 |
4.4 痹证宁方对风寒湿痹证CIA大鼠P-STAT3 蛋白表达的影响 |
4.5 痹证宁方对风寒湿痹证CIA大鼠JAK3、STAT3 m RNA的影响 |
5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二)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基于TGF-β1介导的针刺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抗炎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实验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
个人简历 |
(3)针灸对免疫抑制动物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免疫抑制模型研究 |
1.1 用环磷酰胺作为免疫抑制剂 |
1.2 用地塞米松作为免疫抑制剂 |
1.3 用氢化可的松作为免疫抑制剂 |
1.4 其他方法制作的免疫抑制模型 |
2 针刺对免疫抑制干预作用进展 |
2.1 针刺对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 |
2.1.1 对T细胞亚群及比值的影响 |
2.1.2 对NK细胞、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影响 |
2.2 针刺对免疫分子的调节作用 |
2.2.1 对白细胞介素的影响 |
2.2.2 对诱生干扰素的影响 |
2.2.3对补体及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
2.3 针刺对免疫器官的调节作用 |
2.4 其他 |
3 艾灸对免疫抑制干预作用研究进展 |
3.1 艾灸对免疫细胞的调节作用 |
3.1.1 对T细胞亚群和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 |
3.1.2 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3.2 艾灸对免疫分子的调节作用 |
3.2.1 对白细胞介素的影响 |
3.2.2 对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影响 |
3.3 艾灸对免疫器官的调节作用 |
(4)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动物实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灸对RA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2 针灸治疗RA机理研究 |
2.1 针灸对RA炎症反应作用及机理 |
2.1.1 针灸对TNF-#、IL-1分泌的影响 |
2.1.2 针灸对IL-6分泌的影响 |
2.1.3 针灸对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 |
2.2 针灸对RA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作用 |
2.2.1 神经系统方面 |
2.2.1. 1 针灸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
2.2.1. 2 针灸对外周神经系统的影响 |
2.2.2 内分泌方面 |
2.2.3 免疫系统方面 |
3 对镇痛的作用 |
3.1 外周神经镇痛机制 |
3.2 中枢镇痛机制 |
4 结语 |
(5)电针对CIA模型大鼠TNF-α、IL-1β和ICAM-1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近十年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
1 针灸治疗RA的方法 |
2 针灸治疗RA的作用机制 |
3 小结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RA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 RA的临床、实验室和放射学特点 |
2 RA的发病机制 |
3 RA的治疗手段 |
4 特殊问题处理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1. 动物与分组 |
2. 主要药品试剂 |
3. 主要仪器设备 |
4. 试剂的配制 |
5. 实验方法 |
5.1 造模 |
5.2 干预方法 |
5.3 取材 |
5.4 观察指标 |
5.5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
实验结果 |
1. 大鼠的一般情况 |
2. 体质量变化 |
3. 踝直径变化 |
4 .关节指数评分 |
5. 形态学变化 |
6. 血清中的TNF-α和IL-1β含量 |
7. 血清中的ICAM-1含量 |
讨论 |
1. 模型的选取 |
2. 穴位的选择 |
3. 电针对大鼠体质量的影响 |
4. 电针对大鼠AI的影响 |
5. 电针对RA大鼠形态学的影响 |
6. 电针对TNF-α和IL-1β的影响 |
7. 电针对ICAM-1的影响 |
结语 |
结论 |
创新点 |
存在问题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6)针刺镇痛中内源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及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电针腰夹脊穴对AA 大鼠的镇痛及免疫调节作用 |
实验一 电针腰夹脊穴对AA 大鼠的镇痛及治疗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佐剂性关节炎(AA)动物模型的形成 |
2.2 大鼠一般情况观察 |
2.3 电针腰夹脊穴对AA 大鼠痛阈的影响 |
2.4 电针腰夹脊穴对AA 大鼠足跖容积的影响 |
实验二 电针腰夹脊穴对AA 大鼠下丘脑NF-κB 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
第二部分 内源性CRH 在镇痛及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作用中的机制 |
实验一 侧脑室微量注射抗CRH 血清对AA 大鼠痛阈及电针镇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侧脑室微量注射抗CRH 血清对AA 大鼠痛阈的影响 |
2.2 侧脑室微量注射抗CRH 血清对电针镇痛的影响 |
实验二 侧脑室注射抗CRH 血清对AA 大鼠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功能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侧脑室注射抗CRH 血清对AA 大鼠中枢5-HT 含量的影响 |
2.2 侧脑室注射抗CRH 血清对AA 大鼠中枢β-EP 含量的影响 |
2.3 侧脑室注射抗CRH 血清对AA 大鼠血清IL-1β、TNF-a 水平的影响 |
实验三 电针及侧脑室注射抗CRH 血清对AA 大鼠下丘脑CRH 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第三部分 电针及侧脑室注射抗CRH 血清对AA 大鼠下丘脑G 蛋白含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第四部分 侧脑室注射抗5-HT 或抗β-EP 对内源性CRH 的影响 |
实验一 侧脑室注射抗5-HT 对CRH 在镇痛作用中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侧脑室微量注射抗5-HT 血清对CRH 镇痛作用的影响 |
实验二 侧脑室注射抗β-EP 对CRH 在镇痛作用中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侧脑室微量注射抗β-EP 血清对CRH 在镇痛作用中的影响 |
实验三 侧脑室注射抗β-EP 对AA 大鼠下丘脑CRH 表达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讨论 |
1 动物模型的选择与评价 |
2 关于电针参数的选择 |
3 电针夹脊穴镇痛的理论基础 |
3.1 电针夹脊穴镇痛的中医理论基础 |
3.2 夹脊穴镇痛的现代理论基础 |
4 电针夹脊穴抑制NF-κB 活化的镇痛及免疫调节机制 |
5 内源性CRH 在镇痛及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
5.1 内源性CRH 在痛觉调制及电针镇痛中的作用 |
5.2 内源性CRH 在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中的作用 |
6 内源性CRH 在针刺镇痛及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作用中与内阿片肽及经典神经递质的关系 |
7 内源性CRH 在针刺镇痛及免疫调节作用中的G 蛋白信号转导机制 |
结语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 1 |
参考文献 |
综述 2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语表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详细摘要 |
(7)单穴和双穴电针对慢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相关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略缩语 |
第一部分 文献与理论研究 |
综述一 中医学和现代医学对关节炎相关疾病的理论认识和研究 |
1 中医学对关节炎相关疾病(痹证)的认识 |
2 中医治疗关节炎相关疾病(痹证)的临床研究进展 |
3 现代医学对关节炎相关疾病的理论认识 |
4 小结与展望 |
综述二 针灸治疗大鼠慢性佐剂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进展 |
1 针灸治疗大鼠慢性佐剂性关节炎(AA)相关机理的研究进展 |
2 电针在治疗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上的应用 |
3 小结与展望 |
综述部分参考文献 |
综述一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单穴和双穴电针对慢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相关行为学指标及检测方法 |
3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实验二 单穴和双穴电针对慢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炎症细胞因子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检测指标及方法 |
3 数据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实验三 单穴和双穴电针对慢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检测指标及方法 |
3 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 |
4 实验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第三部分 实验结论 |
实验部分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图 |
(8)针灸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KB转导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KB转导系统 |
1.1 KB转导系统概述 |
1.2 NF-KB与RA发病 |
2 针灸对AA大鼠NF-KB阳性表达的影响 |
3 对NF-KB参与的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3.1 对肿瘤坏死因子 (TNF) 的影响 |
3.2 对白细胞介素 (IL-1、IL-2、IL-6、IL-8) 的影响 |
3.2.1 对白细胞介素IL-1的影响 |
3.2.2 对白细胞介素IL-6的影响 |
3.2.3 对白细胞介素IL-2的影响 |
4 对细胞粘附分子 (VCAM-1、ICAM-1、E-选择素) 的影响 |
5 针灸对于大鼠佐剂性关节炎NF-KB抑制物IKB的影响 |
6 与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 的关系 |
7 其 他 |
8 小结与展望 |
(9)针刺对免疫功能失调模型大鼠相关因子及递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综述一 针灸对机体整体调节的研究概况 |
1 针灸的整体调节作用 |
2 针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整体调节作用 |
2.1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概述 |
2.2 针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 |
2.3 针灸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
2.4 针灸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2.5 针灸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2.6 针灸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的整体调控 |
综述二 不同应激源对机体的影响 |
1 应激 |
2 应激的分类 |
2.1 良性应激 |
2.2 劣性应激 |
3 针灸对两种劣性应激模型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 |
3.1 针灸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 |
3.2 针灸对大鼠束缚模型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 |
4 前期工作基础 |
综述三 针灸对不同应激源所致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和调控作用 |
1 炎症因子 |
1.1 白细胞介素-4(IL-4) |
1.2 白细胞介素-6(IL-6) |
1.3 白细胞介素-10(IL-10) |
2 疼痛递质 |
2.1 前列腺素E_2(PGE_2) |
2.2 孤啡肽(OFQ)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针灸用具 |
1.3 主要试剂和药品 |
1.4 主要实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模型制备 |
2.3 取穴 |
2.4 针灸方法 |
2.5 取材及指标检测 |
3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1 针刺对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的影响 |
1.1 一般情况 |
1.2 足爪肿胀情况 |
1.3 关节部位形态学观察 |
1.4 针灸对AA模型大鼠血清IL-4 水平的影响 |
1.5 针灸对AA模型大鼠血清IL-6 水平的影响 |
1.6 针灸对AA模型大鼠血清IL-10 水平的影响 |
1.7 针灸对AA模型大鼠血浆PGE_2水平的影响 |
1.8 针灸对AA模型大鼠血浆孤啡肽水平的影响 |
1.9 针灸对AA模型大鼠海马孤啡肽水平的影响 |
1.10 针灸对AA模型大鼠痛阈水平的影响 |
2 针刺对束缚应激模型大鼠的影响 |
2.1 一般状况观察 |
2.2 针灸对束缚模型大鼠血清IL-4 水平的影响 |
2.3 针灸对束缚模型大鼠血清IL-6 水平的影响 |
2.4 针灸对束缚模型大鼠血清IL-10 水平的影响 |
2.5 针灸对束缚模型大鼠血浆PGE_2水平的影响 |
2.6 针灸对束缚模型大鼠血浆孤啡肽水平的影响 |
2.7 针灸对束缚模型大鼠海马孤啡肽水平的影响 |
分析与讨论 |
1 选穴依据 |
1.1 关元穴的古今研究概况 |
1.2 足三里穴的古今研究概况 |
1.3 百会穴的古今研究概况 |
2 针刺对不同大鼠模型炎症、疼痛相关细胞因子的调控 |
2.1 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 |
2.2 大鼠束缚模型 |
2.3 针刺对大鼠不同模型炎症因子的调控 |
3 针刺关元、足三里、百会三穴对不同应激源模型的作用规律和特点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针灸关元、命门、足三里穴对免疫失调模型大鼠IL-18、AVP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与理论研究 |
综述一 关元、命门、足三里三穴的古今文献研究 |
1. 关元、命门、足三里三穴的古文献研究 |
2. 针灸关元、命门、足三里穴的实验研究 |
综述二 不同应激源及其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控 |
1. 应激及其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 |
2. 不同应激源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作用 |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综述三 针灸对不同应激源所致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和调控作用 |
1. 白细胞介素-1 |
2. 肿瘤坏死因子 |
3. 白介素-2 |
4. 白介素-18 |
5.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
6. 精氨酸加压素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分析和讨论 |
1. 选穴依据 |
2.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复制? |
3. 束缚应激模型复制 |
4. 针、灸对不同大鼠模型炎症因子的调控 |
5. 针灸关元、命门、足三里三穴对不同应激模型的作用规律和特点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附图:AVP 免疫组化检测图片 |
四、电针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脾细胞IL-1和IL-2活性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痹证宁联合甲氨蝶呤对风寒湿痹证CIA大鼠的作用及JAK-STAT信号通路的影响[D]. 张倩.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9)
- [2]基于TGF-β1介导的针刺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抗炎机制的研究[D]. 姚琳.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针灸对免疫抑制动物干预作用的研究进展[J]. 吴爱花,田岳凤. 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7(03)
- [4]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动物实验研究进展[J]. 冯辉. 上海针灸杂志, 2017(04)
- [5]电针对CIA模型大鼠TNF-α、IL-1β和ICAM-1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针刺镇痛中内源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及机制探讨[D]. 乔云英.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12)
- [7]单穴和双穴电针对慢性佐剂性关节炎模型大鼠相关细胞因子影响的研究[D]. 黄怡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2)
- [8]针灸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KB转导系统的研究[J]. 王燕,王兴. 针灸临床杂志, 2008(10)
- [9]针刺对免疫功能失调模型大鼠相关因子及递质的影响[D]. 张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12)
- [10]针灸关元、命门、足三里穴对免疫失调模型大鼠IL-18、AVP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D]. 闫明茹.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