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体肺体外循环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任恺[1](2019)在《新型全生物肺动脉带瓣管道与全生物人工瓣膜的临床前动物实验》文中研究表明心脏瓣膜病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与人口老龄化和先天性功能障碍有关。据统计2016年全世界约有40万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随着人口老龄化,预计2050年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将达到85万。目前对于严重的瓣膜功能障碍,瓣膜置换术是最有效的解决方案。目前全世界每年进行的瓣膜置换手术,大约55%的病例使用机械瓣膜,其余45%选择生物瓣膜。机械瓣多为金属材料制成,术后患者需要终身抗凝,并不适用于高龄等高危患者。生物心脏瓣膜(BHV)包括牛、猪或马的心包、牛颈静脉或猪心脏瓣膜,和机械瓣膜对比,其具有的特点为低血栓形成率,不需要终身抗凝,但普遍存在抗疲劳能力差,易于钙化等缺点。我国现存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约150万,每年新出生近20万,其中复杂先心病占30%左右,约有5-10%的病儿需要重建肺动脉才能获得根治。目前对于肺动脉的重建至今仍缺乏理想的材料和成熟的产品,人工带瓣管道可用于重建肺动脉,挽救患儿生命,提高手术效果。生物组织材料常用的有自体心包、异种心包、异种主动脉瓣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瓣膜手术患者的平均年龄有逐渐升高趋势,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已成为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一种新的选择,具有不开胸、无需体外循环、微创和恢复快等优点,生物心脏瓣膜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于介入瓣膜存在长期耐久性欠佳等缺点,目前仅在高龄危重患者应用,其表面性能需要进一步改进。牛心包作为一种心血管外科手术修补用植入材料,经历40多年临床应用的考验,具有比其他人工修补材料更具方便经济、安全可靠、来源广泛等优点。近年来,利用化学改性后的牛心包组织材料制成的生物瓣,以其优异的耐久性表现成为人工生物瓣的主流产品。鉴于我们在新一代改良型无支架猪瓣设计和抗钙化生物心脏瓣膜研究取得的成果,联合研发了新型全生物肺动脉带瓣管道、全生物主动脉瓣膜,现需探索实验方法,拟观察新型牛心包生物材料的防钙化效果、理化性能、组织相容性的研究。建立可行的实验动物模型,并验证应用新型全生物管道及全生物瓣膜在实验动物体内行置入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研究目的:新型全生物牛心包材料,经过胰蛋白酶、去垢剂和改变渗透压去细胞处理、戊二醛(Glutaradehyde GA)交联鞣制及2.3丁二醇(butanediol BD)抗钙化改性处理后,经仿生外形结构设计,全牛心包覆膜,采用柔弹性瓣架,通过肺动脉瓣、主动脉瓣在羊体内的植入,观察其有效性及安全性。1.经去细胞处理、戊二醛交联鞣制及丁二醇抗钙化改性后生物材料的实验研究。2.新型全生物肺动脉带瓣管道的大动物试验。3.新型全生物主动脉瓣的大动物试验。研究方法:1.牛心包经过胰蛋白酶、去垢剂和改变渗透压去细胞处理,分别对GA处理、GA+BD联合处理及未经处理的去细胞牛心包材料行分组测定茚三酮实验,胶原酶消化实验,血浆蛋白吸附实验以及血小板黏附实验,以分别探讨新型生物材料的胶原交联度及血液相容性的影响。分别测定牛心包生物材料的急性全身中毒实验、亚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力学性能测定,观察新型牛心包生物材料的理化性能。将牛心包生物材料植入大鼠体内包埋8周天后取出行HE染色及茜素红染色,观察生物材料钙化程度。2.新型全生物肺动脉带瓣管道,经去细胞处理、GA交联鞣制及BD抗钙化改性处理后的牛心包,通过仿生结构设计,由近心端管道和远心端管道组成,近心端管道采用带有三叶瓣膜用聚酯缝线缝合而成。本试验拟在体外循环辅助心脏不停跳下对羊行肺动脉瓣置换术,植入14例带瓣管道,术后1、3、7、30、90、180天作为观察期。观察植入后动物的血流动力学性能(血流速度、返流面积、跨瓣压差)变化、超声评估结构变化(瓣膜启、闭是否良好);观察植入后有无不良事件(动物的死亡、感染、行为异常情况);植入物周围的炎症反应:周围组织有无粘连、感染、坏死;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数量;人工生物管道及周围组织的病理改变;血栓形成:探查带瓣管道及主要脏器是否有血栓形成;溶血反应:观察红细胞形态、血红蛋白数量变化等;器官病变:心脏、肺、肝、肾、脾等形态学变化;瓣叶及管道的钙化情况及钙含量测定。评价新型全生物肺动脉带瓣管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3.新型全生物主动脉瓣,经去细胞处理、GA交联鞣制及BD抗钙化改性处理后的牛心包,采用柔弹性瓣架,再经仿生结构设计与缝制工艺制造而成。本试验拟在体外循环辅助下对羊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植入全生物主动脉瓣10例,1例对照组采用生物心脏瓣膜(美国,爱德华)。术后1、3、7、30、90、180天作为观察期。试验终点观察指标:评价观察植入后的有效性:植入后的血流动力学性能(血流速度、返流面积、跨瓣压差);植入后的结构变化(瓣膜启、闭是否良好)。评价植入后的安全性:不良事件:所有动物的死亡、感染、行为异常情况;植入物周围的炎症反应:人工生物瓣膜和周围组织有无粘连、感染、坏死;白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数量;人工生物瓣膜及周围组织的病理改变;血栓形成:观察凝血变化,探查瓣膜及主要脏器是否有血栓形成;溶血反应:观察红细胞形态、血红蛋白数量变化等;器官病变:心脏、肺、肝、肾、脾等形态学变化;瓣环及瓣叶的钙化情况及钙含量测定。评价新型全生物主动脉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1.牛心包经过去细胞处理、GA交联鞣制、BD抗钙化改性处理后,急性全身中毒实验、亚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未见明显异常。力学性能测定显示:GA+BD组牛心包断裂伸长率、抗拉负荷较GA组增大,抗拉负荷无明显差异。GA+BD组较未处理组茚三酮值均明显下降,较单用GA处理组茚三酮值进一步下降。牛心包经GA处理后,未消化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GA+BD处理后,未消化率进一步增加,其抗消化能力也进一步增强。GA组蛋白质吸附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再经BD处理后低于对照组。GA处理组血小板黏附率可明显下降,GA+BC组血小板黏附率较对照组低,但两者无显着差异。包埋实验结果显示,新型生物材料未见明显钙化灶,而对照组材料组织钙化明显。2.实验共完成14例全生物肺动脉带瓣管道的羊肺动脉原位植入实验,无意外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其中12例按照计划处死终止实验,2例仍健康存活。植入后瓣膜开启关闭良好,实验全程未出现严重狭窄和关闭不全。经胸超声心动图及血流动力学测定术后存活绵羊肺动脉瓣返流百分比、返流量、中心静脉压、平均主动脉压等指标与术前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和术前对比,植入后肺动脉瓣跨压差未见明显变化。除2例瓣叶钙含量升高,其余所有瓣叶、血管组织钙含量均小于10μg/mg。尸体解剖中各脏器均未发现明显的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随访过程中实验室检查和尸体解剖未发现明显血细胞破坏、肝肾功损伤、炎症反应等不良事件。组织病理检查未见明显异常。3.实验共完成9例全生物主动脉瓣、1例对照生物主动脉瓣原位植入实验。所有动物均按照实验方案进行了手术植入、术后喂养和数据采集。1只实验组动物在第167天意外死亡。对照组第172天意外死亡。其余动物正常存活至预期时间,按计划进行处死、采集数据和尸体解剖。植入后瓣膜开启关闭良好,实验全程未出现严重狭窄和关闭不全,最大跨瓣压差44.1mmHg,跨瓣压差平均为23.8mmHg。最大反流面积2.4cm2,平均为1.12±0.53cm2,未发现瓣周漏或其他异常。和术前相比,术后与实验终点左心室收缩压、左室舒张末压、有效瓣口面积、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实验动物植入的人工全生物心脏瓣膜瓣叶平均钙含量为2.01±1.02μg/mg,对照组瓣叶钙含量2.20μg/mg。实验动物植入的人工全生物心脏瓣膜瓣环平均钙含量为2.53±1.75μg/mg,实验组中1例瓣环钙含量最高为43.57μg/mg,对照组瓣环钙含量71.20μg/mg。尸体解剖中各脏器均未发现明显的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随访过程中实验室检查和尸体解剖未发现明显血细胞破坏、肝肾功损伤、炎症反应等不良事件。结论:1.本实验应用胰蛋白酶、去垢剂和改变渗透压去细胞处理、GA交联鞣制及BD抗钙化改性处理后的牛心包,通过测定牛心包生物材料的急性全身中毒实验、亚急性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未见明显毒性反应,力学性能测定良好。通过茚三酮实验,胶原酶消化实验分析,牛心包生物材料的胶原交联度提高。而血浆蛋白吸附实验和血小板黏附实验则验证了处理能够提高牛心包生物材料的血液相容性。通过观察大鼠包埋后的HE染色及茜素红染色,能够有效降低牛心包生物材料的钙化程度。经GA及BD处理能够进一步改善牛心包材料的理化性质,有利于提高血液相容性和减缓钙化,同时对于GA及BD处理方法在进一步研究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本实验建立了体外循环辅助下不停跳的肺动脉置换的绵羊模型和实验方法,可用于新型防钙化肺动脉带瓣管道的实验研究,同时也为研发新型肺动脉瓣介入系统并进行在体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新型全生物肺动脉带瓣管道植入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具有良好的防钙化效果,术后6个月的随访数据说明该新型全生物肺动脉带瓣管道的动物植入手术是安全的,满足医疗器械植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要求,远期的植入后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3.本实验建立了体外循环下的主动脉瓣置换的绵羊模型和实验方法,可用于新型防钙化瓣膜的实验研究,同时也为研发新型TAVI的介入瓣膜系统并进行在体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新型全生物主动脉瓣植入后未出现明显并发症和不良事件,1例实验组意外死亡(考虑出血)。实验动物尸检研究均未发现各脏器明显的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结果表明该产品在常规抗凝强度下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实验结果表明除个别出现局灶钙化,该产品具有良好的防钙化效果。术后6个月的随访数据说明该新型全生物主动脉瓣的动物植入手术是安全的,满足医疗器械植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要求,远期的植入后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祝艳翠[2](2017)在《三种不同体外肺灌注方式对犬离体肺保护作用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近年来肺移植有了飞速的发展,单肺移植、双肺移植及心肺联合移植均取得成功,成为挽救终末期肺疾病的有效手段,但是供肺的短缺仍然是阻碍肺移植发展的主要屏障。在多器官捐赠者中只有15%-25%的供肺适合肺移植,肾脏和肝脏的供体相对丰富,因此在所有实体器官移植中肺移植仍然是最少的[1,2]。安全有效的供肺保存方式可以改善供肺质量,提高肺移植成功率,缓解供肺紧缺。目前临床上公认的供肺保存方式是单次肺循环灌注后的低温浸润保存,保存时间为4h。虽然在肺离体初期进行了肺循环灌注,但在肺循环灌注完成后,仅予低温保存,限制肺组织获取能量,缩短供肺保存时限,阻碍供肺的远距离运输。体外肺灌注(exvivo lung perfusion,EVLP)一直以来都是肺移植技术研究的重点,尽管国内外许多研究从顺行灌注、逆行灌注、低温灌注、常温灌注、缺血预处理和支气管动脉再通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但是对于离体肺损伤的机制及提高离体肺的安全时限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缺乏一种安全有效便捷的保护策略,现有肺保护方式日益突显出其局限性和面临的问题。[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体外循环机持续灌注、间断压力灌注、单纯低温保存这三种犬离体肺保存方式对离体肺的影响,探讨离体肺损伤机制,探索最佳的离体肺保存方式。[方法]1.将30只Mongrel犬随机分成体外循环组、压力灌注组和低温保存组,每组10只。在保持机械通气的条件下,完整摘取双肺,离体肺连接体外循环机持续灌注、连接压力灌注系统间断灌注、单次灌注离体肺循环后4℃低温浸泡保存,并按时间点留取标本。2.持续监测并记录犬肺离体后每小时的血流动力学和血气分析指标。测定肺组织湿干比来比较肺组织水肿程度。3.采用抗坏血酸法测定总磷脂的含量,薄层色谱分析测定二棕榈酸磷脂酰胆碱含量,蛋白质印迹法测定肺组织中SP-B蛋白和SP-C蛋白,SYBR Green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肺组织中SP-B mRNA和SP-C mRNA。4.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中性粒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犬离体肺肺泡巨噬细胞对凋亡中性粒细胞吞噬,BCA法测定肺组织总蛋白浓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白介素(IL-1a/2/6/8)。[结果]1.三种不同肺保存方式下离体肺肺功能的变化(1)进行体外肺灌注8h,各实验组中离体犬肺的肺功能指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趋势,主要表现为氧合功能(P02/Fi02)、葡萄糖浓度逐渐下降,PC02、乳酸浓度、离体肺湿干比(W/D)逐渐升高。(2)体外循环组和间断压力灌注组中离体犬肺肺功能优于单纯低温保存组,主要表现为氧合功能(P02/Fi02)、葡萄糖水平明显高于低温保存组,两组中PC02、乳酸水平及肺组织W/D较低温保存组低。(3)体外循环组中离体犬肺肺功能优于间断压力灌注组,主要表现为肺动态顺应性、氧合功能(P02/FiO2)、葡萄糖水平明显高于间断压力灌注组,而肺血管阻力、PC02、W/D及乳酸水平低于间断压力灌注组。2.三种不同肺保存方式下肺表面活性物质的表达(1)二棕榈酸磷脂酰胆碱/总磷脂(DPPC/PL)的表达各实验组离体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二棕榈酸磷脂酰胆碱/总磷脂(DPPC/PL)的比值呈时间依赖性下降(P<0.05)。在1h~8h各时间点上,体外循环组中DPPC/PLL比值明显高于压力灌注组和低温保存组(P<0.05),压力灌注组中DPPC/PLL比值较低温保存组高(P<0.05)。(2)SP-B蛋白mRNA和SP-C蛋白mRNA的表达①SP-B蛋白mRNA的表达:体外循环组在Oh~2h和7h~8h SP-B蛋白mRN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在1h~7h SP-B蛋白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压力灌注组在Oh~2h、6h~7h和7h~8h SP-B蛋白mRN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1h~6hSP-B蛋白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低温保存组在6h~7h SP-B蛋白mRN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在1h~6h和7h~8h SP-B蛋白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在1h~8h各时间点上,体外循环组中SP-B蛋白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低温保存组(P<0.05);在2h、3h、5h、6h和8h时间点上,体外循环组中SP-B蛋白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压力灌注组(P<0.05);在3h~6h时间点上,压力灌注组中SP-B蛋白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低温保存组(P<0.05)。②SP-C蛋白mRNA的表达:低温保存组和压力灌注组在1h~8h SP-C蛋白mRNA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呈进行性下降(P<0.05);体外循环组在1h~7h SP-C蛋白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在7h~8h SP-C蛋白mRNA的表达无明显减少(P>0.05)。在3h~8h时间点上,体外循环组中SP-C蛋白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低温保存组(P<0.05);在3h、5h、6h和8h时间点上,体外循环组中SP-C蛋白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压力灌注组(P<0.05);在4h、5h、7h和8h时间点上,压力灌注组中SP-C蛋白mR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低温保存组(P<0.05)。(3)SP-B蛋白和SP-C蛋白的表达①SP-B蛋白的表达:各实验组内1h~3h SP-B蛋白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4h~8hSP-B蛋白的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在1h~8h各时间点上,体外循环组中SP-B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低温保存组(P<0.05);在1h~2h和4h~8h各时间点上,体外循环组中SP-B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压力灌注组(P<0.05);4h~8h各时间点上,压力灌注组中SP-B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低温保存组(P<0.05)。②SP-C蛋白的表达:体外循环组和压力灌注组在Oh~8h SP-C蛋白的表达呈下降趋势(P<0.05);低温保存组在1h~2h SP-C蛋白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3h~8hSP-C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在1h~8h各时间点上,体外循环组中SP-C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低温保存组(P<0.05);在3h和5h~8h各时间点上,体外循环组中SP-C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压力灌注组(P<0.05);在1h和3h~8h各时间点上,压力灌注组中SP-C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低温保存组(P<0.05)。3.三种不同肺保存方式下炎症反应指标的表达(1)随着犬肺离体时间的推移,各实验组离体肺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凋亡的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各实验组在1h~3h中性粒细胞凋亡变化不显着(P>0.05),在4h~8h凋亡的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P<0.05);在1h~3h各时间点各实验组间凋亡的中性粒细胞无显着差异(P>0.05),4h时体外循环组和压力灌注组中凋亡的中性粒细胞较低温保存组中显着增加(P<0.05),在5h~8h各时间点各实验组间凋亡的中性粒细胞数有显着差异(P<0.05),体外循环组中凋亡的中性粒细胞数最多,压力灌注组中次之,低温保存组中最少。(2)各实验组吞噬凋亡中性粒细胞的巨噬细胞随着离体时间的延长呈逐渐减少的趋势(P<0.05);在肺离体后各时间点上,体外循环组中巨噬细胞对凋亡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清除优于间断压力灌注组和单纯低温保存组(P<0.05),在1h、2h时间点上,间断压力灌注组中和单纯低温保存组中巨噬细胞对凋亡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清除无明显差异(P>0.05),在3h~8h时间点上,间断压力灌注组中巨噬细胞对凋亡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清除优于单纯低温保存组(P<0.05)。(3)各实验组在各时间点上中性粒细胞的凋亡和吞噬凋亡中性粒细胞的肺泡巨噬细胞的之间均呈明显的正相关(r=0.98,P<0.01;r=0.988,P<0.01;r=0.964,P<0.01)。(4)各实验组中IL-1a、IL-2、IL-6和IL-8的表达随着离体时间的延长呈时间依赖性升高(P<0.05);在肺离体后的大多时间点上,体外循环灌注组中IL-1a、IL-2、IL-6和IL-8的表达最低,间断压力灌注组次之,单纯低温保存组最高。[结论]采用体外循环机持续灌注保存方式使犬离体肺保存的安全时限延长至6~8h,其对犬离体肺的保护作用优于间断压力灌注保存和单次肺灌注后低温保存,间断压力灌注保存的肺保护作用又优于单次肺灌注后低温保存。
孙相华[3](2015)在《动态灌注与静态保存对犬离体肺保护作用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肺移植是治疗晚期肺实质及肺血管疾病的唯一有效方法,近几年的发展异常迅速,无论是单、双肺移植还是心肺移植,均已获得临床成功,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功的肺移植必然要解决供肺保存的质量问题,保存方法的优劣和保存时间的长短对肺组织的结构和功能有重要的影响。目前临床上公认的离体肺保存时间最好在4小时以内,保存方法为肺循环灌注后的单存低温保存。离体肺在保存过程中是具有活力的组织,肺组织的能量代谢仍然在进行,但其能量代谢物质来源却中断了,虽然常用肺保存方法中都有肺灌注,但仅仅局限于肺保存早期,离体肺灌注完成后,仅限于低温保存,限制了离体肺获取代谢能量,不利于较长时间的肺保存。离体肺灌注技术长期以来都是临床和实验研究的重点,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逆向灌注、预处理、后期再灌注、支气管动脉再通技术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关于离体肺损伤的研究都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缺乏一种简便高效的保护策略,肺保存面临的问题和局限性日益突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动态灌注(体外循环机持续灌注与间断压力灌注)和静态保存(低温保存)对离体肺保护作用,探讨离体肺损伤的机制,阐明模拟肺循环和心脏机械灌注的优越性。方法1.将30只Mongrel犬随机分成3组,在保持机械通气的条件下,完整摘取双肺。进行体外循环机持续灌注、间断压力灌注、单存灌注离体肺循环后低温浸泡保存,并按时间点留取并保存标本。2.采用HE染色法观察犬离体肺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犬离体肺组织AQP1的表达。3.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并培养犬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显微镜观察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肺微血管内皮细胞。4.将培养的犬肺微血管内皮细胞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为模拟体外循环组、模拟压力灌注组和模拟低温保存组,n=10。利用CCK-8法检测犬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Transwell法检测犬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迁移能力、Rhodamine 123染色检测犬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膜电位、硝酸还原酶法定量测定各组细胞保存液NO的浓度、ELISA法定量测定各组细胞保存液ET-1的浓度以及Western blot测定各组细胞VEGF的表达量。结果1.HE染色发现,随着离体时间的延长,肺泡组织结构逐渐塌陷,炎性细胞及渗出增多,肺泡间隔也逐渐增宽,肺泡腔内可见渗出物。三组之间比较,体外循环组的肺组织结构损伤变化较轻,压力灌注组次之,低温保存组最严重。免疫组化检测AQP1结果:各实验组内0h-2h AQP1变化无差异,p>0.05,2h-8h AQP1的表达量呈下降趋势,变化显着,p<0.05;在lh-2h每个时间点上,各组间AQP1变化无差异,p>0.05,3h-8h每个时间点上,各组间AQP1变化差异显着,体外循环组AQP1蛋白的表达量高于压力灌注组,压力灌注组又高于低温保存组,p<0.05。Western blot检测AQP1结果:在各实验组内,0h-3h AQP1变化无差异,p>0.05; 3h-8h AQP1的表达量呈下降趋势,变化显着,p<0.05;在lh-3h每个时间点上,各组间AQP1变化无差异,p>0.05;在4h-8h每个时间点上,各组间AQP1变化差异显着,体外循环组AQP1蛋白的表达量高于压力灌注组,压力灌注组又高于低温保存组,p<0.05。2.酶消化法分离并培养犬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此方法成功率高,费用适中,重复性较好。①各组内,0h-3h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变化不显着,p>0.05;3h-8h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随着时间的延长呈逐渐降低,p<0.05。在0h-3h的每个时间点上,各组间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活性变化不显着,p>0.05;但在4h-8h的每个时间点上,低温保存组细胞活性低于压力灌注组,而压力灌注组低于体外循环组,p<0.05。②各组内,0h-5h进入到微孔膜下层的细胞数目差异不显着,p>0.05;5h-8h细胞数目显着减少,p<0.05;在0h-4h每个时间点上,各组间肺微血管内皮细胞进入到微孔膜下层的细胞数目变化不显着,p>0.05;但在5h-8h每个时间点上,各组细胞数目变化显着,其中体外循环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数目在每个时间点上均高于压力灌注组,而压力灌注均高于低温保存组,p<0.05。③在各组内,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总体趋势是逐渐下降的(0h-3h、p>0.05,3h-8h、p<0.05);在各组间,在0h-3h每个时间点上,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显着变化,p>0.05,在4h-8h每个时间点,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呈现下降趋势,体外循环组高于压力灌注组,而压力灌注组又高于低温保存组,p<0.05。④犬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保存液NO的浓度在保存起始阶段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但模拟体外循环组在6小时达到高峰,而模拟压力灌注组和低温保存组在4-5小时就已达到峰值,之后各组均呈下降趋势;在0h-3h,每个时间点保存液中NO的浓度进行组间比较(p>0.05)未见明显差异,在4h-8h,体外循环组高于压力灌注组,而压力灌注组又高于低温保存组,差异显着(p<0.05)。⑤犬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保存液ET-1的浓度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但模拟体外循环组升高的幅度小于模拟压力灌注组和低温保存组。在0h-3h,每个时间点保存液中ET-1的浓度进行组间比较(p>0.05)未见明显差异,在4h-8h,体外循环组低于压力灌注组,而压力灌注组又低于低温保存组,差异显着(p<0.05)。⑥在每种保存方式下,VEGF在离体肺组织中的表达随着时间的延长呈逐渐上调的趋势,0h-3h差异不显着,p>0.05,在3h-8h,差异显着,p<0.05。在lh-3h各个时间点下,各组间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中VEGF基因的表达量无显着差异,p>0.05;而在4h-8h各个时间点下,各组间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中VEGF基因的表达量差异显着,低温保存组VEGF基因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压力灌注组,压力灌注组又显着高于体外循环组,p<0.05。结论动态灌注对离体肺的保护作用显着优于静态保存,其中体外循环机持续灌注对离体肺的保护作用又优于间断压力灌注。
李斌[4](2014)在《部分自体肺动脉瓣主动脉根部移植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文中认为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是儿童主动脉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的最常见病因。目前外科治疗主要包括主动脉瓣成形、主动脉瓣置换、自体肺动脉瓣移植等方式。主动脉瓣成形针对瓣膜的异常结构进行外科矫正,改善血流动力学的异常状态。成形目的是建立尽量满意的瓣膜功能,延迟置换瓣膜的时间或降低置换瓣膜的可能。成形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瓣膜病变需要使用不同的成形方法,成形效果与病变类型和成形方法密切相关。主动脉瓣成形能够避免置换机械瓣膜后的抗凝治疗。主动脉瓣成形的成功率和耐久性仍然不够理想。当瓣膜成形不能成功、难以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时,就需要进行主动脉瓣置换。儿童主动脉瓣置换的风险显着高于成人。所有类型的人工瓣膜对于儿童均有其内在缺点和不足之处。机械瓣膜能够长期使用,但是随着儿童体格发育,必然面临再次甚至多次置换瓣膜的问题。机械瓣膜需要终身抗凝,儿童长期抗凝治疗存在相当风险。生物瓣膜亦不适宜于儿童瓣膜置换,在主动脉瓣位早期就会出现瓣膜退化、毁损。自体肺动脉瓣移植,即Ross手术。因为自体肺动脉瓣具有能够存活,能够生长,无需抗凝,不会变性的优良特性,以及表现出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尤其适合于生长发育中的儿童。Ross手术具有胚胎学、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的基础研究支持,Ross手术具有大宗病例和长期随访的临床应用验证。Ross手术目前的主要问题与自体肺动脉瓣移植物及肺动脉瓣替换物的继发性改变有关。本项研究利用带有前瓣的部分自体肺动脉移植置换病变的单个主动脉瓣,同时以自体心包修补成形肺动脉。手术设计来源于Ross手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自体肺动脉瓣前瓣具有能够存活,能够生长,无需抗凝,不会变性的优良特性。自体心包修补成形肺动脉,最大程度保持其结构完整性。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性较好,近、中期随访效果良好。目的研究采取带有前瓣的自体部分肺动脉作主动脉根部移植以治疗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瓣单个瓣膜病变的手术方法和临床价值。方法2010年9月-2014年9月完成动物实验离体猪心瓣膜模型18例。主动脉瓣组10例:利用带有前瓣的部分自体肺动脉作主动脉根部移植、置换单个主动脉瓣。肺动脉瓣组8例:切取带有前瓣的部分肺动脉、利用自体心包修补成形肺动脉。2010年9月-2014年9月完成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手术39例。A组15例:利用带有前瓣的部分自体肺动脉移植置换病变的单个主动脉瓣、自体心包修补成形肺动脉。B组6例:利用自体肺动脉瓣移植置换病变的主动脉瓣、同种异体动脉带瓣管道重建右心室流出道。C组18例:利用自体心包延展成形病变的单个主动脉瓣、其它成形技术处理病变的另外两个主动脉瓣。结果主动脉瓣组主动脉瓣跨瓣压差手术前后无显着变化(P>0.05),肺动脉瓣组肺动脉瓣跨瓣压差手术前后无显着变化(P>0.05)。主动脉瓣、肺动脉瓣手术后瓣膜功能良好,均无轻度以上返流。A、B、C三组均无死亡病例,无大出血、心肌梗塞、恶性心律失常、感染性心内膜炎、主动脉瓣严重返流等严重并发症。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主动脉瓣、肺动脉瓣功能良好,均无轻度以上狭窄及返流。A、B、C三组患儿随访1-48个月,生长发育显着改善,每3-6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结果显示:主动脉瓣返流较术前显着改善、主动脉瓣跨瓣压差较术前显着降低、左心室舒张末径较术前显着缩小(P<0.05);同时,肺动脉瓣返流较术前无显着变化、肺动脉瓣跨瓣压差较术前无显着变化(P>0.05)。结论带有前瓣的部分自体肺动脉能够存活,能够生长,无需抗凝,不会变性,表现出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自体心包修补成形肺动脉,保持结构完整性。手术操作简单,安全性较好。带有前瓣的部分自体肺动脉主动脉根部移植可以作为治疗儿童先天性主动脉瓣单个瓣膜病变的手术方式。
张雷[5](2014)在《多用途双心室体外辅助循环血泵的实验研究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构建模拟心血管循环的血液动力学测试装置,观察多用途双心室体外辅助循环血泵的功能参数变化与产生的模拟体循环流量以及主、肺动脉压等变化参量的对应关系,评价该双心室血泵的实用性能,探讨实施双心室转流自体肺氧合体外循环模式的可行性,为该血泵的进一步动物实验和临床性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构建模拟人的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实验测试装置,选用新设计的多用途双心室体外辅助循环血泵,以模拟血液粘稠度的复合溶液作为介质实施循环运行,在血泵左、右泵室的各种功能参数变化条件下,测试记录模拟人心血管循环系统的体循环流量以及模拟主、肺动脉压变化参量的对应关系,分析实验数据,并评价是否符合人体心血管循环系统的生理学特征。结果:在左、右两泵室容积同为70ml,实验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测试结果为:双心室血泵在达到预设输出流量5L/min左右时,左、右两泵各自的平均输出量相差值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值0.739);在其他影响因素固定条件下,随着血泵舒缩频率的增大,流量相应增大,血泵最大可产生约5.8L/min的流量;受试血泵可以克服200mmHg的输出口压力保证输出流量在5L/min左右;在循环流量达到5L/min左右时可产生体循环35mmHg的脉压。弹性腔模拟实验参数的定性分析表明,受试血泵的输出性能特征与人体心血管循环系统的生理学特征接近。结论:受试的双心室体外辅助循环血泵可提供基本符合人体血液动力学生理特征的模拟心脏输出量,适合用于实施双心室转流自体肺氧合体外循环模式的要求。
张皓,齐海[6](2014)在《肺移植动物模型:损伤、保护及免疫反应》文中认为背景: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肺移植动物模型对发展临床肺移植具有重要意义。目的:对肺移植临床前期研究的肺移植动物建立中的动物选择、模型建立方法、注意要点,以及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及肺免疫排斥反应的产生机制进行了分析总结。方法:以计算机为主检索中国知识资料总库、PubMed数据库1982年1月至2013年9月有关肺移植方面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Lung Transplantation,Animal models,Reperfusion Injury";中文检索词为"肺移植;动物模型;缺血-再灌注损伤"。排除标准重复及陈旧的文献,保留50篇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目前以同种异体肺移植动物实验多见且对临床最有意义,肺移植动物实验以单肺移植为主。常用的肺移植模型主要有鼠单肺原位移植模型、兔原位肺移植模型、犬/猪原位左肺移植、犬双肺序贯性肺移植、猪自体肺移植模型、兔肺缺血再灌注模型。猪因其解剖和生理与人类相似,正在成为大动物实验的首选。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显示肺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为双相模式,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早期(灌注后24 h内)与供体有关,晚期则主要取决于受体情况,其病理生理贯穿于供肺的切取、保存、再灌注及术后管理的整个过程。免疫排斥反应是一个由受者识别供者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引发的复杂免疫反应,活化的T淋巴细胞在器官移植免疫反应中起关键性作用。
杨谦,孙勇,邱风,朱鹏[7](2013)在《自体肺氧合减少体外循环术后炎症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术中采用自体肺代替人工氧合器对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 10只实验小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体外循环术中采用自体肺代替人工的氧合器进行氧和;对照组采用常规人工氧合器体外循环的方法。分别体外循环转流120min,主动脉阻断60min。测定实验前后血浆IL-6、IL-8、TNF-α。结果两组体外循环后血浆中IL-6、IL-8、TNF-α均较术前升高,对照组不同时间点各炎性因子水平均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自体肺能够耐受体外循环术中的非搏动性血流,且可显着减轻体外循环术中因采用人工氧合器而引起的炎性反应性肺损伤,减少对肺组织的损伤。
童燕翔[8](2013)在《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保存离体肺NF-KB及组织结构的差异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模拟肺循环和心脏灌注离体肺,探索更加符合生理的保存方法,保护离体肺的器官活性、组织结构及正常功能,为肺移植患者提供优质肺源;探索不同的保存方法对离体肺的组织形态学、NF-KB的影响。方法:1、选用杂种犬离体肺组织,运用不同的灌注方法进行灌洗低温保存(体外循环机灌注、压力灌注、单纯低温保存),显微镜观察不同保存方法和不同时段的肺组织的组织形态学及其功能的变化;2、运用免疫组化检测不同保存方法和不同时段肺组织中的巨噬细胞NF-KB的活性;3、采用显微镜观察肺组织的HE切片,运用免疫组化半定量积分法计数肺组织中的巨噬细胞数量及其NF-KB阳性程度;结果:1、成功的组建了犬离体肺保护模型,通过三种不同的肺保护方法进行离体肺的保护(体外循环机灌注组、压力灌注组、单纯低温保存组)。2、通过观察病理HE切片,进行体外循环机灌注组、压力灌注组与单纯低温保存组三组相比较,发现体外循环机灌注组肺泡组织结构较完整,炎性细胞及渗出液较少,间隔稍增宽,压力灌注组次之,单纯低温保存组较差;组内对比可见,随着离体时间的增长,肺泡组织结构逐渐塌陷,炎性细胞及渗出增多,肺泡间隔逐渐增宽,肺泡腔内可见渗出液。3、通过观察病理免疫组化切片,进行体外循环机灌注组、压力灌注组与单纯低温保存组三组相比较,发现体外循环机灌注组巨噬细胞数量较少,NF-KB阳性程度较弱;压力灌注组巨噬细胞稍多,NF-KB阳性程度增强;单纯低温保存组巨噬细胞较多,NF-KB阳性程度较强。且随着离体时间延长,三个组内巨噬细胞数量增多及阳性程度增强。结论:1、体外循环机灌注能够更好的保护离肺组织,保留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压力灌注组次之,单纯低温保存组稍差;随着离体时间的延长肺组织结构和功能逐渐变差;2、体外循环机灌注组炎性反应较轻,巨噬细胞较少,压力灌注组组稍强,单纯低温保存组较重;随着肺离体时间延长,巨噬细胞数量增多活动增强。
刘明强[9](2013)在《动态灌注与静态保存对犬离体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利用犬制备离体肺模型,通过体外循环系统肺动脉灌注、直接肺动脉灌注和静态低温保存离体肺,观察体外循环肺动脉灌注、直接肺动脉灌注和静态低温保存三种条件下发生的离体肺损伤反应,探索对离体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和可能机制,探索最佳肺保存方法。方法:30只健康普通家犬随机分为3组,经体外循环肺动脉灌注保存组、直接肺动脉灌注保存组和单纯低温侵泡保存组,各组10只。制备犬离体肺模型,体外循环肺动脉灌注保存组(n=10),离体肺连接体外循环灌注系统,气管接呼吸机维持通气,由体外循环经肺动脉间断灌注低温肺保护液6h,低温含氧自体血再灌注2h;直接肺动脉灌注组(n=10),离体肺直接连接肺保护液,以高度落差压实时调节灌注压近肺动脉压灌注,气管接呼吸机维持通气,低温间断灌注肺保存液6h,低温自体血再灌注2h;低温侵泡组(n=10)肺保存液单纯低温浸泡离体肺6h,于术后0、60、120、180、240、300、360min单独灌洗一次保存。每组分别缺血后立即(0h)、再灌注保存后1h、2h、3h、4h、5h、6h、7h、8h取肺组织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并在光镜下观察肺组织形态结构变化。结果:①三组动物再灌注保存后lh-3h各时点SOD表达均高于刚缺血0h(P<0.05),但体外循环肺动脉灌注组高于直接肺动脉组和低温保存组,三组间无差异(P>0.05);5h-7h下降,三组间、组内各时点差异不明显(P>0.05);间断低温自体血再灌注后第2h(即保存后8h),SOD值较缺血后Oh和自体血灌注前(保存后7h)均升高(P<0.05);但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体外循环肺动脉灌注组SOD活性表达能维持一定水平,下降不明显,4h时活性仍较高(P<0.01),在整个保存期间(8h)整体差异明显,体外循环肺动脉灌注组SOD值整体高于直接肺动脉灌注组和低温保存组(P<0.05);直接肺动脉灌注保存组稍高于单纯低温保存组,但变化接近;②三组MDA、MPO值灌注保存后均较缺血前升高,但保存后各时点较缺血前0h差异不显着(P>0.05);经体外循环肺动脉灌注保存组MDA值整体低于直接肺动脉灌注组和低温保存组,而MPO值整体在体外循环肺动脉灌注组和直接肺动脉灌注保存组均较单纯低温保存组低;三组间比较MPO、MDA值差异不显着(P>0.05);③三组犬肺组织病理变化:犬肺在保存0h-3h时,三组肺组织肺泡结构完整,肺泡间隔正常,部分可见少量炎性细胞。细胞结构清晰、无明显肿胀;细胞界限清晰,肺间质轻度水肿,三组间无明显差异。随着保存时间打延长,三组肺组织病理改变逐渐加重,但体外循环肺动脉灌注保存组和直接肺动脉灌注保存组组织结构损伤变化较单纯低温组轻。结论:经体外循环系统肺动脉灌注能保持恒温、恒压及低恒流量间断灌注保存离体肺,能够较长时间维持SOD活性在较高水平,提高肺组织清除氧自由基能力,能减弱炎症反应,其对肺功能的保护作用较直接肺动脉灌注保存组和单纯低温保存组要好。体外循环肺动脉灌注精确控制灌注作为肺保护策略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可在肺移植供肺保护中推荐使用。
谢立[10](2012)在《肺动脉闭锁的外科治疗和拷贝数变异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67例肺动脉闭锁患者外科治疗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肺动脉闭锁,尤其是合并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闭锁患者外科治疗的早期疗效,分析影响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月-2012年2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肺动脉闭锁患者。患者术前接受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等各项检查明确诊断及手术指征,接受手术治疗的67例肺动脉闭锁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该67例肺动脉闭锁患者的住院及随访期间各种临床资料,使用医学统计学方法进行各种数据分析,总结肺动脉闭锁患者外科治疗的早期疗效,评估根治术早期手术死亡的危险因素及预后。结果:2005年1月-2012年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接受外科治疗的肺动脉闭锁患者共计67例(男35例),其中6例室间隔完整肺动脉闭锁,姑息术患者早期死亡1例,根治术患者早期死亡1例。61例合并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闭锁,姑息手术患者无手术早期死亡,根治术患者手术早期死亡3例,随访期间根治术患者死亡2例。姑息手术组患者术前术后氧饱和度及McGoon比值经统计学分析有显着差异。根治手术组患者手术早期死亡单因素分析提示体外循环转流时间,McGoon比值为手术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为手术危险因素。结论:肺动脉闭锁患者个体差异大,其外科治疗的早期疗效仍欠佳。姑息手术可显着改善合并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闭锁患者的缺氧症状,并且可促进肺血管发育。体外循环时间是合并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闭锁(PA-VSD)根治术手术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目的:研究拷贝数变异在肺动脉闭锁患者中的发生率及在先天性心脏病遗传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7年6月至2012年2月,湘雅二医院新生儿科,小儿心脏外科及儿科门诊或住院患者,共62例肺动脉闭锁患者样本。抽取患者及父母外周血样本,进行染色体G显带分析。提取外周血gDNA,应用SNP array芯片技术检测拷贝数变异。使用荧光定量PCR验证SNP array芯片分析结果。结果:所有62例肺动脉闭锁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均为正常。使用SNP array芯片在10例肺动脉闭锁患者中共发现7个可能与肺动脉闭锁相关的拷贝数变异位点。其中4例患者CNVs位于22q11.21;2例患者CNVs位于3p26.1-26.3及10p15.1-15.3(此两例患儿为异卵双胞胎姐妹);1例患者CNVs位于5q13.2;1例患者CNVs位于5q13.3-14.1;1例患者CNVs位于15q26.3;1例患者CNVs位于16p13.3。5q13.2缺失型CNVs,5q14.1重复型CNVs,10p15.1-15.3重复型CNVs,15q26.3重复型CNVs及16p13.3缺失型CNVs均通过Real-Time PCR加以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一致。结论:通过SNP array芯片分析,在62例肺动脉闭锁患者中有10例患者携带可能与肺动脉闭锁相关的拷贝数变异,其发生率为16%。除22q11.21缺失型CNVs外,其他6个CNVs均是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中首次报道。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5q13.2缺失型CNVs位点中包含的SMN1及SMN2基因,10p15.1-15.3重复型CNVs位点中包含的Klf6基因,15q26.3重复型CNVs位点中包含的IGF1R基因,16p13.3缺失型CNVs位点中包含的ABCA3及PKD1基因可能是先天性心脏病易感基因。
二、自体肺体外循环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体肺体外循环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全生物肺动脉带瓣管道与全生物人工瓣膜的临床前动物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一、生物心脏瓣膜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
二、人工生物心脏瓣膜钙化的机制研究进展 |
三、心脏瓣膜新材料研究发展趋势与进展 |
第一部分 戊二醛交联鞣制及丁二醇抗钙化改性后牛心包的材料学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新型全生物肺动脉带瓣管道的大动物试验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新型全生物主动脉瓣的大动物试验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实验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三种不同体外肺灌注方式对犬离体肺保护作用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离体犬肺肺循环灌注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三种肺保存方式下犬离体肺肺泡稳定性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三种肺保存方式下犬离体肺炎症反应损伤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动态灌注与静态保存对犬离体肺保护作用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术语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现状与进展 |
引言 |
第一部分 犬离体肺模型建立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三种保存方式下犬离体肺组织中AQP1基因表达的变化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三种保存方式下犬肺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部分自体肺动脉瓣主动脉根部移植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图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ROSS手术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5)多用途双心室体外辅助循环血泵的实验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双心室体外循环辅助血泵概述 |
1.2 实验相关的血流动力学各参数及意义 |
1.3 影响动脉血压的相关因素 |
1.4 弹性腔理论 |
1.5 三元件数学模型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结果 |
1.1 左、右两泵室同步功能测试结果 |
1.2 双心室输出能力测试结果 |
1.3 双心室增压驱动能力测试 |
1.4 双心室搏动输出能力测试结果 |
1.5 测量外周阻力与动脉压和流量的关系 |
1.6 测量心动周期与动脉压和流量的关系 |
1.7 测量心脏输出量对动脉压的影响 |
1.8 测量模拟动脉顺应性对动脉压及血流的影响结果 |
结论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词 |
附图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
致谢 |
(6)肺移植动物模型:损伤、保护及免疫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亮点: |
0 引言Introduction |
1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
2 结果Results |
3 展望Prospects |
(7)自体肺氧合减少体外循环术后炎症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比较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体外循环期间肺动脉血氧分压比较: |
2.2 两组体外循环停机后60 min炎性因子水平: |
2.3 两组实验动物组织病理学检查: |
3 讨论 |
(8)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保存离体肺NF-KB及组织结构的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份 动态灌注与静态保存离体肺模型建立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主要实验方法 |
实验动物手术方式及取材 |
组织制片及HE染色 |
实验结果 |
观察结论 |
第二部分 动态灌注与静态保存离体肺组织中巨噬细胞NF-KB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主要实验步骤及方法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致谢 |
(9)动态灌注与静态保存对犬离体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10)肺动脉闭锁的外科治疗和拷贝数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主要实验仪器及材料 |
第一部分 67例肺动脉闭锁患者外科治疗的早期疗效分析 |
前言 |
第一章 外科治疗概况 |
1.1 样本收集 |
1.2 手术策略 |
1.3 手术方式 |
1.4 临床数据收 |
1.5 结果 |
1.6 讨论 |
1.7 结论 |
第二章 姑息手术在合并室间隔缺损肺动脉中的应用 |
2.1 样本收集 |
2.2 临床数据收集和统计学分析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合并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闭锁根治术的早期疗效 |
3.1 样本收集 |
3.2 临床数据收集和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二部分 62例肺动脉闭锁患者的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分析 |
前言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第三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四、自体肺体外循环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全生物肺动脉带瓣管道与全生物人工瓣膜的临床前动物实验[D]. 任恺.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2]三种不同体外肺灌注方式对犬离体肺保护作用的对比研究[D]. 祝艳翠. 昆明医科大学, 2017(12)
- [3]动态灌注与静态保存对犬离体肺保护作用的对比研究[D]. 孙相华. 昆明医科大学, 2015(01)
- [4]部分自体肺动脉瓣主动脉根部移植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病变[D]. 李斌. 郑州大学, 2014(03)
- [5]多用途双心室体外辅助循环血泵的实验研究分析[D]. 张雷. 暨南大学, 2014(03)
- [6]肺移植动物模型:损伤、保护及免疫反应[J]. 张皓,齐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05)
- [7]自体肺氧合减少体外循环术后炎症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J]. 杨谦,孙勇,邱风,朱鹏. 福建医药杂志, 2013(03)
- [8]体外循环与非体外循环保存离体肺NF-KB及组织结构的差异性研究[D]. 童燕翔. 昆明医科大学, 2013(02)
- [9]动态灌注与静态保存对犬离体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D]. 刘明强. 昆明医科大学, 2013(02)
- [10]肺动脉闭锁的外科治疗和拷贝数变异研究[D]. 谢立. 中南大学,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