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电路的抗干扰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宗德媛,朱炯,李兵[1](2021)在《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工学是学生理解、掌握及应用电学知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的专业基础课。在电工学教学中,将EWB虚拟仿真技术、传统实验技术及理论教学相结合,通过仿真计算、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掌握电路的组成、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EWB仿真软件开展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电子技术理论,同时为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打好基础。
孙阳[2](2021)在《全电调节式CVT电子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与其他类型的变速器相比,在速比连续变化的同时保证了不间断的动力传输,从而保证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始终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全电调节式无级变速器(Electro-Mechanical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简称,EM-CVT)将传统耗能的油泵去除,利用电机来代替油泵完成速比的调节,与传统的液压控制CVT相比,EM-CVT降低了能耗,提高了燃油经济性。本文在分析EM-CVT结构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其速比控制策略及速比控制方法,对EM-CVT控制系统软硬件进行设计,主要工作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对EM-CVT的结构与工作机理进行分析,重点分析EM-CVT速比控制的实现方式及速比控制要求。基于EM-CVT控制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提出了EM-CVT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并将控制器的资源进行了分配,为EM-CVT电子控制系统设计提供理论依据;(2)设计了汽车行驶过程中不同工况下的控制策略,根据EM-CVT的数学模型搭建了速比执行机构、目标速比、整车传动等各个模块的仿真模型,结合通过三次样条插值方式构造的发动机模型,最终完成装备EM-CVT的整车模型;(3)基于传统PID算法和人工蜂群算法(Artificial bee colony algorithm,简称,ABC)的优势,设计了ABC-PID控制算法,并将其应用于EM-CVT速比控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算法在EM-CVT速比控制中的可行性;(4)对EM-CVT控制系统进行硬件和软件设计,基于MC9S12G96单片机设计了执行电机转速输入、模拟量输入、开关量输入的接口电路,完成输出接口电路和串行、CAN两种通信接口电路设计。设计了主程序和模块化的子程序。针对环境的干扰,软件使用了极值判别法滤波、中位值滤波、一阶滞后滤波对采集信号进行处理,尽可能提高采集数据的精度;(5)针对速比控制干扰问题,设计了相应的抗干扰方法,为了使电子电路获得最佳性能,遵循PCB设计一般原则。通过EM-CVT电控系统的试验,验证了所设计的EM-CVT电子控制系统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赵禹轩[3](2021)在《电子电路设计中的抗干扰措施》文中提出本文针对电子电路设计中的抗干扰措施展开相应研究。首先,从干扰概念着手,为后续抗干扰措施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其次,对电子电路中较为常见的干扰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对上述两方面的总结,给出几点电子电路设计中的抗干扰措施。
高琳钧[4](2021)在《抗干扰卫星导航终端射频接收前端芯片设计》文中认为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已经在航空航天、消费电子、军工通信等多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卫星与地面接收终端存在很长的距离,且信号会受到各种形式的干扰,因此,解决卫星导航终端抗干扰问题,使卫星导航接收机完整接收微弱的导航信号并正确解调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卫星导航终端的射频前端电路是接收机中的主要组件之一,其很大程度决定了整个终端的性能,随着CMOS工艺发展,低功耗、小体积、单芯片化集成技术快速发展,研究基于CMOS工艺的芯片化射频接收前端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本文采用TSMC28nm CMOS工艺设计了一款面向北斗三号系统,兼容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抗干扰卫星导航终端射频接收前端芯片。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如下:1.针对抗干扰卫星导航终端对射频接收芯片的需求,从芯片参数指标定义出发,对单芯片化系统参数指标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给出各个模块或子系统的参数指标定义与分配,并对定义的参数进行了链路仿真预算分析。芯片整体架构基于低中频接收结构,系统采用空时频多域联合抗干扰技术实现抗干扰,因此射频接收芯片采用多通道设计方案实现与阵列天线、基带芯片进行级联。2.研究设计了芯片子模块与子系统电路,并进行电路仿真与实现。具体单元电路包括:两种电流模式的低噪声跨导放大器、正交下变频无源混频器、四阶无源多相滤波器、数字控制可变增益放大器等射频接收前端单元电路。两种低噪声跨导放大器分别工作在普通无干扰情况和抗干扰模式,在1.2GHz至1.6GHz频段范围内,普通模式的低噪声跨导放大器具有高增益低噪声的特性,抗干扰模式的低噪声跨导放大器IIP3可以达到22.3d Bm以上,具有高线性的特性;设计的无源混频器与互阻放大器完成下变频与电流-电压转换;设计的四阶无源多相滤波器实现对镜像干扰的抑制,实现了最大43d B的镜像抑制比;设计的用于自动增益控制环路的可变增益放大器,通过设计增益粗调级与增益细调级多级级联,实现了较大的动态范围,粗调级的FGA增益为20d B,细调级的VGA增益为0-20d B,步进2d B。3.研究了各个单元电路在不同工艺角和不同温度下的电路性能仿真结果,还研究了芯片的版图设计与实现,针对多通道芯片研究了各个通道间隔离问题,给出了抗干扰卫星导航终端射频接收前端芯片的布局走线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版图设计与仿真,为进行产品化转化提供了依据。
许万友[5](2021)在《汽车驾驶模拟器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时代,汽车作为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常用交通工具,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为人民生活带来了不可忽视的便捷,但随之而来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却令政府倍感压力。汽车驾驶模拟器的出现,有效缓解这种状况。汽车驾驶模拟器是对实车性能的模拟仿真,让体验者有实车操作感。该模拟器加强行车操作训练和安全培训,是一种经济价值高、安全系数高、可节约大量资源的设备。如何真实模拟汽车在行进中的状态,实时采集各种车辆参数就变的十分重要。为了完成对行车过程状态及相关参数的采集,并且保证这些数据的采集要具有实时性、精确性、可靠性,需要设计一个汽车驾驶模拟器的数据采集系统,这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汽车驾驶模拟器的数据采集系统是由传感器、上位机、硬件接口电路和控制代码所构成。数据采集系统是采集驾驶人员的相关驾驶动作,并且将这些信号通过转换、调理等处理,最后将其传送至计算机,作为计算机计算的最初数据,从而对车辆运动性能进行分析和评估。本文根据汽车驾驶模拟器的多通道数据采集特点,分析数据采集系统的功能要求,设计了一款基于STM32F103ZET6芯片为微处理器的采集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对档位状态、油门状态、离合器状态、手刹状态、脚刹状态、雨刷状态、车灯状态、车锁状态以及方向盘状态的采集,通过通讯协议与上位机进行通信,完成采集数据的传输。本文主要工作内容为:一、对需要采集的驾驶操作信号进行分类,并确定其相关采集方法。二、根据不同采集信号,设计不同的传感器以及相应采集装置的机械结构,最后设计各传感器电路原理图并制作电路板。三、采集系统硬件电路设计。根据数据采集系统功能,微处理器选择STM32F103ZET6芯片。完成方向盘状态、油门状态、离合器状态、手刹状态、脚刹状态、雨刷状态、车灯状态、车锁状态、档位状态等采集模块电路设计。完成电源系统电路、复位控制电路、系统时钟电路、通讯协议接口电路、下载接口电路等外围电路设计。根据各模块电路原理图,制作电路板。四、采集系统软件结构设计。选用C语言编写采集模块程序、串口通讯程序,采用C#语言编写上位机程序,完成对应功能设置。五、将采集到的操作数据进行串口调试,并经过上位机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数据采集系统采集速度快、精度高、实时性高,达到预期数据采集效果,能够让操作人员体验实车操作。
肖必超[6](2020)在《电子电路设计中抗干扰技术的实现》文中认为通常在电子线路的设计过程中会产生干扰现象,这种干扰为电子电路的设计工作带来很大的阻碍,为了最大程度上降低这种阻碍,所以需要设计抗干扰技术来降低电子电路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干扰现象。为了切实有效的实现电子电路设计的抗干扰,需要对电子电路抗干扰技术有一个全新的认知,通过有效的抗干扰技术为电子电路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最终符合实际使用的需求,电路的使用时间也会由此得到增加。面对现阶段电子电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需要设计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抗干扰技术来满足实际运作的价值与需求。
张凯龙[7](2020)在《基于DSP的矿用馈电开关智能型保护器的开发》文中提出低压馈电开关作为煤矿供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电网运行的安全和效率。低压馈电开关保护器作为馈电开关的核心控制单元,肩负着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处理的任务,最终发出动作命令,决定设备分闸、合闸还是闭锁。随着近年工业自动化及智能化的飞速发展,电网供电的可靠性、安全性及连续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传统的电子式保护器都逐步升级成了智能型保护器,但是依然存在因为硬件设计或者软件编写的缺陷,导致设备的可靠性与灵敏度达不到标准要求,因此,对馈电开关保护器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本文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基于DSP处理器的低压隔爆型馈电开关保护器,具有测量、保护、通信的功能。论文主要介绍了低压隔爆型馈电开关的使用、功能等技术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详细分析和介绍了低压隔爆型馈电开关的主要功能及其工作原理,具体阐述了煤矿井下漏电常用的保护方法及特性,给出了保护器的硬件与软件设计方案,根据方案完成了各个功能模块,最后依据相关标准进行功能实验,验证设计的合理性,最终证明达到了设计要求。保护器的硬件设计采用了两块DSP作为处理器,一个主要用于数据的采集与计算,实现各个保护功能;另外一个用于参数的设定、实时时钟、数据的显示以及与上位机或其它设备之间的RS-485通信,两块DSP之间使用串口通信。在软件设计上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案,包括主程序模块、检测与保护模块、按键与显示模块、通信模块三大部分,增加了程序使用的灵活性以及可移植性。在系统的软件与硬件上使用了多种抗干扰措施,进而确保了保护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提升。本文重点实现了电网信号保护与显示数据的分开处理,在不影响保护程序处理速度的同时,也可以让电流的显示更加准确;对比多种选择性漏电保护方式,选择了可靠性及准确度比较高的方式。最后完成了该保护器的性能测试,验证其工作的可靠性及方案设计的合理性。
黄平启[8](2020)在《变电站智能辅助监控系统终端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输电线路的物理联接点,起着接收和分配电能的作用,但是部分变电站地处偏远、大部分无人值守。目前,变电站已经实现了对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保护装置等核心设备的运行监控,但是现有的监控系统对变电站内环境参数以及门禁、风冷散热、灯光照明等辅助设备监控不足,使变电站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急需开发变电站智能辅助监控系统,对变电站内运行环境以及各种辅助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保障变电站安全稳定可靠运行。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开发基于ZigBee无线传感网络的变电站辅助设备分层分布式监控系统,该系统包括数据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数据感知层主要采集变电站环境参数以及各辅助设备运行状态;网络层主要利用ZigBee无线传感网络,为终端上传数据和监控主机下发指令提供信息传输通道;应用层主要负责数据分析、报警以及通过人际交互界面显示站内环境参数和设备运行状态,并下发控制指令。远程计算机和本地服务器通过C/S模式进行通信,系统对环境参数信息和各辅助设备运行状态实时展示在监控平台。值班人员可进行实时的监测并及时获取变电站环境参数和辅助设备运行状态,以便做出相应处理。通过调研分析了变电站辅助设备监控的需求,主要包括灯光照明、门禁、风冷散热、排水、温湿度监测、烟雾监测等;根据需求对监控系统通信方式进行选型,在变电站强磁场的实际环境下,以抗干扰设计为标准对系统终端控制中无线通信控制板进行设计;结合变电站现场实际情况,研发系统终端控制模块中单火线供电电源板,采用单火线供电方式,避免了重新布线,配合无线通信终端控制板模块完成智能开关的研发设计;实现对各功能模块的编程设计,并编制了统一的通信协议。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达到了设计要求和用户需求。设计的变电站智能辅助监控系统弥补了现有变电站辅助监控系统的不足,从而达到辅助设备集中监控,为推动变电站管理逐步向“自动化、信息化、互动化”的智能方向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
周围[9](2020)在《北斗导航自适应抗干扰算法研究及FPGA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卫星导航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连续性等诸多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但是随着电磁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卫星导航信号的脆弱性使得其极易受到有意或无意的干扰。因此研究卫星导航抗干扰技术对提高卫星导航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分析阵列结构和信号处理入手,首先介绍了目前应用广泛的空域滤波原理和空时二维滤波原理,然后阐述了自适应波束形成的常用准则,研究不同准则的适用环境和最优权值的滤波效果。基于导航卫星信号的特点,适合采用基于线性约束最小方差准则的功率倒置算法进行抗干扰处理,针对性研究了该算法的抗干扰性能。权值求解是导航抗干扰硬件实现的核心,本文随后研究了几种常用权值求解方法如矩阵求逆算法(SMI),最小均方算法(LMS)和递归最小二乘算法(RLS),为硬件实现权值求解指明了方向。针对阵列天线阵元数目较多时硬件实现的计算复杂度急剧上升这一问题,本文对阵列降维技术进行了研究,探讨了降维滤波器的设计和降维前后的抗干扰性能变化。其次,本文研究了基于FPGA的数字硬件系统设计和软件系统设计,设计的硬件核心电路包括ADC电路,高精度时钟电路和DAC电路的设计。系统研究了软件设计,包括驱动程序、FIFO数据同步、带通滤波器、希尔伯特变换、RLS算法模块和降维算法模块的设计。提出了在迭代计算模块中采用状态机加流水线的数据结构,将RLS迭代模块的计算速度提升了71%。最后,设计了硬件实现的仿真和实验测试,硬件实验包括测试平台软搭建,四阵元圆环阵空时抗干扰外场实验和四阵元均匀直线阵的空域降维算法实验。空时抗干扰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北斗导航抗干扰处理板具有良好的抗干扰效果;降维实验表明,本文采用的降维算法能够显着降低算法计算量,同时提高抗干扰输出的信干噪比。
王阳[10](2020)在《面向智能传感器的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信号调理器设计》文中指出大型电力变压器是整个发电及输变电系统的核心设备,变压器铁心接地引线上耦合了多种异常信号和故障信号,如铁心过饱和故障信号、变压器内部局部放电故障信号、铁心叠片松动故障信号、受断路器或开关操作影响的冲击信号等,铁心接地电流是评估变压器健康状况的重要参数。完善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在线监测技术,对掌握变压器健康状态、保障电力系统稳定可靠供电至关重要。本项目组自2004年以来开展了对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的“广视角(宽量程、宽频带)、不眨眼”在线监测技术研究,成果在大型水电厂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变压器故障检测与诊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存在信号调理放大器幅频响应带宽达不到设计要求、信号调理放大器变量程控制复杂且易受干扰、传感器与信号调理放大器物理结构上分置造成传感器输出的弱信号易受干扰等问题。完善信号调理技术,设计一种面向智能传感器的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信号调理器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智能传感器对设备提出高准确性、抗干扰性、微型化、高可靠性的设计要求。研究接地电流信号调理方案并设计智能传感器相关电路,实现对接地电流信号“广视角”全息高可靠传感与就地抗干扰调理。分析信号调理器的可靠性设计要求,从集成电路可靠性、电磁兼容性和调理器结构安装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将电流传感器与调理电路封装在一个屏蔽盒中,实现信号调理器物理结构集成化,减小设备体积,提高系统抗干扰能力和可靠性。对电路功能进行实验测试,校验电气性能,改进电路不足,将调试后的信号调理器应用于电站现场。经实验和现场测试证明,研究设计的面向智能传感器的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信号调理器满足预期技术指标,能够在实际工程中稳定可靠运行,达到了课题研究目的。
二、电子电路的抗干扰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电路的抗干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计算 |
2 EWB仿真计算 |
3 实验验证 |
4 理论、实验、仿真对比分析 |
(2)全电调节式CVT电子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金属带式CVT的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
1.2.1 国外金属带式CVT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1.2.2 国内金属带式CVT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
1.3 金属带式无级变速器的发展趋势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EM-CVT结构原理及功能设计 |
2.1 EM-CVT结构及工作原理 |
2.1.1 EM-CVT调速机构 |
2.1.2 EM-CVT速比控制原理 |
2.2 EM-CVT控制系统设计 |
2.2.1 EM-CVT控制系统功能要求 |
2.2.2 EM-CVT控制系统功能分析 |
2.2.3 EM-CVT电子控制系统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EM-CVT速比控制策略及其仿真研究 |
3.1 EM-CVT控制策略 |
3.1.1 起步加速工况 |
3.1.2 缓加速与急加速工况 |
3.1.3 普通减速与全减速工况 |
3.1.4 稳定工况 |
3.2 EM-CVT系统仿真模型研究 |
3.2.1 EM-CVT速比传动仿真模型 |
3.2.2 EM-CVT速比电机仿真模型 |
3.3 整车模型研究 |
3.3.1 整车传动仿真模型 |
3.3.2 发动机仿真模型 |
3.3.3 目标速比仿真模型 |
3.3.4 EM-CVT工况仿真模型 |
3.3.5 EM-CVT整车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EM-CVT速比控制算法及其仿真结果分析 |
4.1 EM-CVT速比控制方法 |
4.1.1 PID控制 |
4.1.2 人工蜂群优化算法 |
4.1.3 人工蜂群优化PID控制器(ABC-PID)设计 |
4.2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EM-CVT控制仿真 |
4.3 EM-CVT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EM-CVT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5.1 核心控制器 |
5.1.1 MC9S12G96的PWM模块 |
5.1.2 MC9S12G96的ADC模块 |
5.2 最小系统设计 |
5.2.1 电源模块 |
5.2.2 复位电路与晶振模块 |
5.3 输入接口电路设计 |
5.3.1 模拟量输入信号处理 |
5.3.2 开关量输入信号处理 |
5.3.3 转速测量电路 |
5.4 输出接口电路设计 |
5.4.1 速比电机(无刷直流电机)输出接口电路 |
5.4.2 离合器(有刷直流电机)输出接口电路 |
5.4.3 OLED屏接口电路 |
5.5 通信接口设计 |
5.5.1 串行通信接口电路 |
5.5.2 CAN通信接口电路 |
5.6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EM-CVT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6.1 主程序设计 |
6.2 子程序设计 |
6.2.1 EM-CVT系统的AD转换程序设计 |
6.2.2 EM-CVT系统脉冲信号处理程序设计 |
6.2.3 参数计算程序设计 |
6.2.4 执行机构驱动模块程序设计 |
6.3 软件滤波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EM-CVT电子控制系统抗干扰措施及试验研究 |
7.1 EM-CVT电子控制系统的抗干扰措施 |
7.1.1 过程通道干扰以及抗干扰措施 |
7.1.2 供电系统干扰以及抗干扰措施 |
7.1.3 空间干扰以及抗干扰措施 |
7.1.4 PCB电路设计 |
7.2 EM-CVT电子控制系统试验研究 |
7.2.1 EM-CVT电子控制装置软硬件调试 |
7.2.2 EM-CVT速比控制试验验证 |
7.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电子电路设计中的抗干扰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干扰的概念 |
2 电子电路中较为常见的干扰 |
3 电子电路设计中的抗干扰措施 |
3.1 抗电网干扰的措施 |
3.1.1 交流稳压器 |
3.1.2 电源滤波器 |
3.1.3 带有屏蔽层的电源变压器 |
3.1.4 双T滤波器 |
3.1.5 无极性电容 |
3.2 抗地线干扰的措施 |
3.3 抗信号通道中干扰的措施 |
3.3.1 双绞线传输抗干扰 |
3.3.2 光电耦合传输抗干扰 |
3.4 抗空间电磁辐射干扰的措施 |
4 结束语 |
(4)抗干扰卫星导航终端射频接收前端芯片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 |
1.1.2 卫星导航接收终端的发展 |
1.2 卫星导航终端抗干扰技术 |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射频接收前端理论基础 |
2.1 射频前端芯片系统设计方法 |
2.1.1 导航接收机系统架构 |
2.1.2 抗干扰卫星导航终端射频接收前端芯片主要性能指标 |
2.1.3 系统指标模块分解方法 |
2.2 低噪声放大器设计方法 |
2.2.1 低噪声放大器主要性能指标 |
2.2.2 低噪声放大器结构 |
2.3 混频器设计方法 |
2.3.1 下变频原理分析 |
2.3.2 有源混频器 |
2.3.3 无源混频器 |
2.4 镜像抑制滤波器设计方法 |
2.4.1 镜像信号的产生与抑制方法分析 |
2.4.2 无源多相滤波器结构 |
2.5 AGC及可变增益放大器设计方法 |
2.5.1 AGC的分类 |
2.5.2 AGC的主要性能指标 |
2.5.3 VGA的主要性能指标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抗干扰卫星导航终端射频接收前端芯片方案设计 |
3.1 抗干扰卫星导航终端射频接收前端芯片技术指标 |
3.2 抗干扰卫星导航终端射频接收前端芯片架构设计 |
3.3 抗干扰卫星导航终端射频接收前端芯片链路预算与分析 |
3.3.1 系统参数指标链路预算与分析 |
3.3.2 系统指标模块分解方案与规划 |
3.3.3 链路预算仿真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抗干扰卫星导航终端射频接收前端芯片设计与性能仿真 |
4.1 低噪声跨导放大器电路设计与性能仿真 |
4.1.1 普通模式低噪声跨导放大器电路设计与性能仿真 |
4.1.2 抗干扰模式低噪声跨导放大器电路设计与性能仿真 |
4.2 无源混频器设计与性能仿真 |
4.2.1 电流模式无源混频器设计 |
4.2.2 跨阻放大级(TIA)设计 |
4.2.3 无源混频器电路性能仿真 |
4.3 镜像抑制无源多相滤波器设计与性能仿真 |
4.4 可变增益放大器设计与性能仿真 |
4.4.1 可变增益放大器的拓扑结构 |
4.4.2 VGA增益粗调级设计与性能仿真 |
4.4.3 VGA增益细调级设计与性能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射频接收前端芯片版图设计 |
5.1 射频接收前端芯片封装结构设计 |
5.2 射频接收前端芯片版图设计 |
5.2.1 多通道隔离设计方法 |
5.2.2 版图布局布线规划 |
5.2.3 芯片整体版图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5)汽车驾驶模拟器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汽车驾驶模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数据采集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布置 |
1.3.1 论文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结构布置 |
第二章 数据信号分类与采集 |
2.1 驾驶模拟设备的选择 |
2.2 数据采集原理介绍 |
2.3 操作信号分类 |
2.4 传感器的选择 |
2.4.1 霍尔传感器 |
2.4.2 电位器传感器 |
2.5 采集信号调理 |
2.6 操作信号采集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据采集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数据采集系统功能要求 |
3.2 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
3.2.1 开关量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3.2.2 模拟量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3.3 数据采集系统外围电路设计 |
3.3.1 微处理器选择 |
3.3.2 电源系统设计 |
3.3.3 系统时钟电路 |
3.3.4 通讯协议接口电路设计 |
3.3.5 复位控制电路设计 |
3.3.6 JTAG下载接口电路 |
3.4 系统硬件电路抗干扰方法 |
3.5 电路板制作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采集系统软件结构设计 |
4.1 软件系统主程序流程 |
4.2 软件设计语言的选择 |
4.3 开关量采集程序设计 |
4.4 模拟量采集程序设计 |
4.5 串口通讯程序设计 |
4.6 上位机界面设计 |
4.7 软件抗干扰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调试与验证 |
5.1 串口调试 |
5.2 上位机调试 |
5.3 上位机调试结果图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电子电路设计中抗干扰技术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子干扰来源 |
2 分析抗干扰技术 |
2.1 电磁干扰 |
2.2 电磁兼容 |
2.3 印制电路板抗干扰 |
3 数字电路设计当中的硬件抗干扰技术 |
3.1 安全接地 |
3.2 避雷接地 |
3.3 屏蔽接地技术 |
4 结论 |
(7)基于DSP的矿用馈电开关智能型保护器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实际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矿用馈电开关保护器的要求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煤矿井下馈电开关保护原理 |
2.1 概述 |
2.2 过压、欠压保护 |
2.2.1 过电压的特征 |
2.2.2 欠电压的特征 |
2.2.3 过、欠压保护原理 |
2.3 过载保护 |
2.3.1 过载故障的特征 |
2.3.2 过载保护原理 |
2.4 短路保护 |
2.4.1 短路故障的分析 |
2.4.2 短路保护的原理 |
2.5 断相及不平衡保护 |
2.6 漏电保护 |
2.6.1 漏电故障的特征 |
2.6.2 漏电保护的原理 |
2.7 绝缘监测保护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保护器的硬件设计 |
3.1 硬件设计方案 |
3.2 保护模块DSP及外围电路设计 |
3.2.1 CPU的选择 |
3.2.2 DSPIC30F6014 的特点 |
3.2.3 信号调理电路 |
3.2.4 电压信号的采集 |
3.2.5 电流信号的采集 |
3.2.6 漏电保护模块 |
3.2.7 继电器输出电路 |
3.3 显示模块DSP及外围电路 |
3.3.1 人机交互接口电路 |
3.3.2 时钟电路模块 |
3.3.3 12864液晶显示电路 |
3.3.4 通信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保护器的软件设计 |
4.1 主程序模块 |
4.1.1 系统自检模块 |
4.1.2 系统初始化 |
4.2 电量采集算法 |
4.2.1 算法的选择 |
4.2.2 傅里叶算法 |
4.2.3 均方根算法 |
4.2.4 傅里叶算法与均方根算法的对比 |
4.3 故障检测模块 |
4.3.1 漏电闭锁检测程序 |
4.3.2 漏电检测程序 |
4.3.3 过压、欠压检测程序 |
4.3.4 电流类故障检测程序 |
4.4 按键及显示程序 |
4.4.1 液晶显示驱动程序 |
4.4.2 按键子程序 |
4.5 通信模块子程序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保护器的抗干扰设计 |
5.1 干扰的来源 |
5.2 抗干扰的措施 |
5.3 硬件抗干扰措施 |
5.3.1 电源的抗干扰设计 |
5.3.2 通信模块的抗干扰设计 |
5.4 软件抗干扰措施 |
5.4.1 软件防抖法 |
5.4.2 CRC校验 |
5.4.3 看门狗复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保护器的试验与结果 |
6.1 试验设备介绍 |
6.2 试验操作流程 |
6.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6.3.1 漏电闭锁试验 |
6.3.2 漏电试验 |
6.3.3 过流保护试验 |
6.3.4 过压、欠压保护试验 |
6.4 检测报告及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附录A 实物图 |
附录B 试验记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基本情况 |
2.教育背景 |
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1 发表学术论文 |
3.2 申请(授权)计算机软件着作权 |
(8)变电站智能辅助监控系统终端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变电站辅助监控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2.1 系统设计原则 |
2.2.2 系统设计方案选择 |
2.3 主要子系统及功能分析 |
2.4 小结 |
3 单火线智能开关电源板的研究与设计 |
3.1 单火线供电工作原理 |
3.2 单火线电源板的设计 |
3.3 两种单火线电源板的对比 |
3.4 单火线开关电源板的制作 |
3.5 小结 |
4 无线通信终端控制板的研究与设计 |
4.1 无线通信技术对比 |
4.2 Zig Bee芯片选型 |
4.3 CC2530芯片及外围电路 |
4.4 通信终端控制模块 |
4.5 小结 |
5 变电站辅助监控系统终端硬件设计 |
5.1 硬件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5.2 感知层终端模块设计 |
5.2.1 环境参数终端模块 |
5.2.2 环境动力终端控制模块 |
5.3 系统硬件抗干扰设计 |
5.3.1 产生干扰的原因 |
5.3.2 抗干扰措施 |
5.4 小结 |
6 变电站辅助监控系统软件设计 |
6.1 感知层终端模块软件设计 |
6.1.1 软件开发环境 |
6.1.2 温湿度采集软件设计 |
6.1.3 可燃气体监测软件设计 |
6.1.4 开关量控制模块 |
6.2 网络层通信系统设计 |
6.2.1 通信协议编制 |
6.2.2 远程客户端通信设计 |
6.3 应用层软件设计 |
6.3.1 协调器终端软件设计 |
6.3.2 Visual Studio开发环境 |
6.3.3 监控主机软件功能 |
6.3.4 上位机监控系统主程序设计 |
6.4 小结 |
7 系统测试与分析 |
7.1 单火线电源板测试 |
7.2 终端控制模块丢包率测试 |
7.3 监控软件测试 |
7.4 系统整体现场测试 |
7.5 测试结果分析 |
7.6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北斗导航自适应抗干扰算法研究及FPGA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北斗导航系统简介 |
1.3 导航抗干扰技术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北斗自适应抗干扰模型及理论 |
2.1 阵列天线模型 |
2.1.1 均匀直线阵列 |
2.1.2 均匀圆环阵列 |
2.1.3 阵列宽带信号接收模型 |
2.2 阵列抗干扰技术原理 |
2.2.1 空域抗干扰技术原理 |
2.2.2 空时二维滤波基本原理 |
2.3 自适应滤波算法 |
2.3.1 自适应波束形成 |
2.3.2 最优滤波准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空时抗干扰算法与空域降维算法研究 |
3.1 基于LCMV准则的功率倒置算法研究 |
3.1.1 阵元数与抗干扰性能 |
3.1.2 干扰带宽与抗干扰性能 |
3.1.3 时延抽头与抗干扰性能 |
3.2 自适应算法 |
3.2.1 协方差矩阵求逆算法 |
3.2.2 最小均方算法 |
3.2.3 递归最小二乘算法 |
3.3 降维算法研究 |
3.3.1 降维算法原理 |
3.3.2 降维波束设计 |
3.3.3 降维算法性能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FPGA的抗干扰平台设计 |
4.1 FPGA简介 |
4.2 北斗抗干扰系统硬件设计 |
4.2.1 ADC电路 |
4.2.2 时钟电路 |
4.2.3 DAC电路设计 |
4.3 数据预处理模块设计 |
4.3.1 数据同步处理 |
4.3.2 带通滤波器设计 |
4.3.3 希尔伯特变换设计 |
4.4 驱动程序设计 |
4.4.1 ADC驱动程序设计 |
4.4.2 时钟驱动程序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自适应抗干扰系统设计与实验 |
5.1 空时二维滤波算法FPGA实现 |
5.2 RLS抗干扰算法硬件仿真 |
5.3 降维算法硬件实现 |
5.4 抗干扰算法硬件实验 |
5.5 降维算法硬件实验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10)面向智能传感器的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信号调理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 |
1.2.1 接地电流产生原理 |
1.2.2 接地电流信号特征分析 |
1.3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智能传感器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变压器监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3 接地电流信号调理技术难点分析 |
2 信号调理方案研究与电路设计 |
2.1 信号调理方案研究 |
2.2 信号传感环节 |
2.3 调理电路设计 |
2.3.1 放大电路设计 |
2.3.2 直流偏置电路设计 |
2.3.3 量程切换电路设计 |
2.3.4 电源电路设计 |
2.4 信号测量电路设计 |
2.4.1 微计算机与时钟电路设计 |
2.4.2 采样与存储电路设计 |
2.4.3 复位与通讯电路设计 |
2.4.4 电源电路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3 信号调理器可靠性分析与设计 |
3.1 可靠性设计要求 |
3.2 集成电路可靠性设计 |
3.2.1 核心电路可靠性设计 |
3.2.2 印制线路板可靠性设计 |
3.2.3 电子电路热设计 |
3.3 电磁兼容性设计 |
3.3.1 抑制干扰源 |
3.3.2 切断干扰耦合途径 |
3.3.3 封装屏蔽设计 |
3.4 调理器结构与安装设计 |
3.4.1 结构与安装的的设计需求 |
3.4.2 调理器的结构设计 |
3.4.3 设备的安装设计 |
3.4.4 线缆敷设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信号调理器测试与结果分析 |
4.1 电路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
4.2 电流传感器功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
4.2.1 线性度测试与结果分析 |
4.2.2 幅频响应特性测试与结果分析 |
4.3 调理电路功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
4.3.1 预实验调试 |
4.3.2 线性度测试与结果分析 |
4.3.3 幅频响应特性测试与结果分析 |
4.3.4 量程切换电路特性测试与结果分析 |
4.3.5 方波输入测试与结果分析 |
4.4 电路不足与优化方案 |
4.5 调理器现场工程测试与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电子电路的抗干扰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理论仿真实验相融合的电工学教学方式研究[J]. 宗德媛,朱炯,李兵. 电子世界, 2021(22)
- [2]全电调节式CVT电子控制系统研究[D]. 孙阳. 江苏理工学院, 2021(02)
- [3]电子电路设计中的抗干扰措施[J]. 赵禹轩.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21(11)
- [4]抗干扰卫星导航终端射频接收前端芯片设计[D]. 高琳钧.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汽车驾驶模拟器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D]. 许万友.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6]电子电路设计中抗干扰技术的实现[J]. 肖必超. 电子制作, 2020(20)
- [7]基于DSP的矿用馈电开关智能型保护器的开发[D]. 张凯龙.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8]变电站智能辅助监控系统终端控制技术研究[D]. 黄平启.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9]北斗导航自适应抗干扰算法研究及FPGA实现[D]. 周围.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10]面向智能传感器的变压器铁心接地电流信号调理器设计[D]. 王阳.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