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冻伤的七法(外一)

防治冻伤的七法(外一)

一、冻疮防治七法(外一条)(论文文献综述)

鞠静[1](2021)在《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取穴用药规律研究与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梳理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发展源流,分析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取穴用药规律,探讨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理论依据。对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为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第一部分以计算机检索结合手工检索《中华医典》《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以“眩晕”为主题词展开检索,按照既定检索策略查找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文献,文献时间为先秦两汉时期至1949年9月30日。建立眩晕外治法文献数据库,通过对新中国建国前各个时期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文献进行深入剖析,完善眩晕中医外治法发展源流。(2)第二部分以新中国建国时间为界,建国前文献参照第一部分检索结果,文献时间为先秦两汉时期至1949年9月30日,建国后文献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美国国立医学图书管生物医学信息数据库(Pubmed)、Cocharane Library数据库和Embase数据库,按照既定检索策略及筛选策略,纳入自1949年10月1日至2020年9月30日符合要求的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文献。建立眩晕外治法文献数据库、腧穴数据库、外用药物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软件、IBM 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腧穴、外用药物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3)第三部分以第二部分研究新中国建国后文献为基础,检索中医外治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按照既定策略对文献进行筛选与数据提取,对中医外治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结果:(1)《中华医典》《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检索出68487条文献,纳入2214条文献,涉及取穴用药的中医外治方法有针刺、艾灸、刮痧、药枕等25种。(2)新中国建国前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核心腧穴为风池、脑空、头临泣、后顶、解溪、天柱,外用核心药物为醋、川芎、细辛、防风、韭叶、黄连、薄荷、芒硝、麝香等。新中国建国后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核心腧穴为风池、百会、颈夹脊、天柱、大椎、风府、太阳、印堂。外用核心药物为川芎、红花、当归、葛根、天麻、羌活、丹参、威灵仙、乳香、桂枝、透骨草、没药、白芷、菊花、冰片、细辛、赤芍。(3)系统评价研究初步检出文献202篇,最终纳入53篇RCT文献,全部为中文文献。对53篇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中医外治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改善眩晕症状,提高临床有效率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1)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的记载可追溯至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全面发展,宋金元至明清时期中医外治法诊治眩晕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皆趋于成熟,民国至新中国建国前主要以整理文献为主,建国后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得到迅速地应用与发展,并出现了新的治疗手段。(2)治法方面,腧穴外治以针灸为主,取穴方面,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等阳经头项部腧穴与四肢远端腧穴、躯干部腧穴配伍治疗眩晕。中药外治以五官用药、药枕为主,药枕多采用植物的茎、叶、花等疏散风热、清肝明目的药物,熏洗、涂敷、鼻疗药多采用气味俱厚,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的辛温燥烈药物,经眼、口用药多采用甘寒质润生津的药物。(3)中医外治法或外治法结合西医常规治疗较单纯西医治疗在改善眩晕症状,提高临床有效率方面有显着优势。在安全性方面,中医外治法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治疗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在眩晕临床诊治方案中应当推荐中医外治疗法。

齐家森[2](2021)在《白芨块茎转录组分析及其共生菌分离与定殖研究》文中指出白芨(Bletilla striata)是一种多年生草本兰科植物,含有较丰富的多糖类、苄类、萜类等化学成分,具有清除自由基、抗菌、抗氧化、预防心血管疾病、止血润肺和抗肿瘤等功效,同时是安全性较高的医药原料和药用辅料。白芨中最主要的活性物质是白芨多糖,不仅可用于食品工业,还可用于医药,如伤口敷料和药物输送。白芨由于有较好的药用疗效和广阔的市场前景,野生白芨遭到大量的开采,资源严重流失。而人工栽培白芨由于生长周期太长等原因,仍然不能满足人们的正常需求。因此研究白芨栽培技术和白芨多糖的生物合成,提高白芨产量和多糖含量成为白芨研究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本论文(1)对3个不同年份的白芨块茎进行了转录组分析,初步揭示白芨多糖代谢以及块茎膨大发育的生理生化分子机制,并基于转录组数据,筛选出β-呋喃果糖苷酶基因进行克隆和功能鉴定;(2)筛选白芨共生菌,观察其对白芨的促生作用,并构建红色荧光原核表达载体,转入白芨共生菌构建工程菌,通过工程菌与白芨共生来观察共生菌对白芨幼块根的定殖过程,为提高白芨产量和品质提供栽培技术理论基础。获得如下主要研究结果:通过对白芨1年生、2年生和3年生白芨块茎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获得76 552条Unigenes序列。经过与七大数据比对,我们得到注释的Unigenes共有52 219条,占所有Unigens的68.12%。将1年生、2年生、3年生的白芨块茎转录组数据进行比较,共发现差异基因37825条,涉及到47种生物功能,这47种生物功能可分为分子功能、细胞组分和生物学过程三大类。KEGG富集分析发现134条信号通路,代谢通路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通路是最主要的信号通路,59条关键酶基因参与甘露糖的合成途径以及多条途径参与了葡萄糖的合成;有12条与块茎膨大相关的差异基因参与了白芨块茎的膨大生长调控。q RT-PCR分析验证了与块茎膨大和糖代谢相关的6个具有代表性的基因表达与转录组结果趋于一致。利用白芨块茎生长发育转录组分析数据,筛选出差异表达的与白芨多糖合成相关的β-呋喃果糖苷酶基因(FFase),并克隆其全长进行功能鉴定。通过巢式-PCR技术克隆获得该基因全长1743 bp,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其原核表达载体,诱导表达纯化获得该蛋白。研究发现当IPTG浓度为1.0m M,诱导时间为6h,诱导温度为37℃时蛋白诱导效果最好。构建了p H2GW7.0-35S-FFase植物过表达载体,为下一步制备转基因植株以及功能鉴定做准备。从白芨根中分离出一株共生细菌,经形态学和分子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该共生菌与白芨幼苗共培养促进白芨生长。构建了p BBR1MCS-2-m RFP1红色荧光蛋白原核表达载体,并成功将其转入分离出的荧光假单胞菌中并且表达,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功观察到其对白芨幼根的侵染定殖过程。

张梦营[3](2019)在《《中国三十大发明》(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中医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之瑰宝。中医文本翻译在中医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本次翻译实践报告选取《中国三十大发明》一书中《中医诊疗术》一章作为翻译材料,该部分从治疗原则和治疗技术两个方面介绍了中医治疗技术的发展史。本次翻译实践任务主要以德国功能派目的论为指导。该报告由五部分组成,包括引言、翻译任务描述、翻译过程描述、案例分析和总结。第一部分介绍了该报告的背景、意义和目的;第二部分介绍了原文的内容、文本特征及译文的目标读者;第三部分介绍了译者的翻译过程;第四部分是该报告的核心,笔者结合案例对此次翻译实践中的难点进行了详细分析。第五部分总结了此次翻译实践的发现与收获。在目的论指导下,译者采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和技巧来解决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实现翻译目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主要包括中医术语和四字格的翻译,书名和引语的翻译,以及无主句和流水句的翻译。对于中医术语和四字格的翻译,译者采用了音译加注、直译、意译等方法;对于书名和引语的翻译,采用了意译、音译、直译等方法;对于无主句的翻译,采用了添加主语和转换语态两种方法;对于流水句的翻译,译者总结出分译法和调整句子结构是处理这一难点的有效方法。通过撰写本次翻译实践报告,译者意识到实践经验、专业知识、语言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等都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希望该翻译实践报告所总结的翻译方法和相关经验能对今后中医文本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帮助。

杨闫慧杰[4](2019)在《《少年杂志》对民国儿童的塑造》文中研究指明儿童作为家庭的血脉延续,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清末民国时期,儿童的相关问题尤其是教育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培养拥有新思想、新观念的进步儿童,对民国的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创刊于1911年的《少年杂志》,为沟通儿童与儿童、儿童与家长、儿童与社会搭建了良性互动平台。《少年杂志》登载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修身、文学、历史、地理、算学、格致、卫生、动物、植物、矿物、实业、手工、习字、图画、体操、音乐、歌谣、游戏、中外时事等方面。杂志致力于对儿童的教育,介绍儿童的健康知识,引导儿童注重卫生与疾病防控,并关注心理健康。刊物教育儿童从小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儿童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提升儿童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为儿童的成长进步和独立奠定基础。刊物致力培育儿童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道德感和公德意识;注重树立儿童的家国观念,旨在使儿童成长为拥有新婚姻观念和协作意识的新公民,能够为家国和谐和个人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少年杂志》多角度塑造民国时期的儿童,建构起拥有新观念、新思想的儿童形象。

韩利娟[5](2019)在《中药湿热敷治疗中、重度肝郁气滞型乳痛症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1研究目的:本项目通过观察东直门医院乳腺科中药局部湿热敷+耳穴的方法对比单一使用耳穴疗法治疗中、重度肝郁气滞型乳痛症患者,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乳痛症状、中医证候及其兼症的改善情况并探究中药湿热敷治疗乳痛症的作用机制,从而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优化方案,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2研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观察方法,将60例确诊为中、重度肝郁气滞型乳痛症患者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制作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于月经开始前14天收入组,每天治疗1次,14次为一个疗程,1月之内完成;连续治疗两个疗程;治疗组采用乳腺局部中药湿敷+波姆光+耳穴压丸,对照组采用耳穴压丸的方法治疗;对患者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就乳房疼痛情况、乳房肿物情况、患者情绪、中医证候评分、疗效及安全性指标分别进行疗效评价,并进行系统分析。3研究结果:①基础指标:在干预前测评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婚育、哺乳、月经、文化程度、乳腺手术、精神情绪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果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具有可比性。②乳房疼痛缓解程度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乳腺疼痛等级评分均有显着下降,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乳房疼痛等级评分分别为:(6.23±0.94)分、(2.37±1.18)分,(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乳房疼痛等级评分为:(5.73±1.08)分、(3.33±1.78)分,(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乳房疼痛等级评分经秩和检验,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乳房肿块消散疗效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乳腺肿块最大直径均有明显减少,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乳腺肿物的最大直径为:(2.25±0.52)cm、(1.01±0.25)cm,(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乳腺肿物的最大直径为:(2.62±0.63)cm、(1.65±0.42)cm,(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乳房肿物最大直径经秩验,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中医证候评价标准: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患者中医症状,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22.56±3.469)、(3.70±1.93)分,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24.26±3.46)、(5.20±2.44)分,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和治疗组后中医证候积分经秩和检验,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⑤抑郁情况:两组在治疗前后患者抑郁情况都有明显的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患者抑郁症情况为:正常11例、轻度抑郁15例、中度抑郁4例、重度抑郁0例;治疗后患者抑郁情况为:正常19例、轻度抑郁8例、中度抑郁3例、重度抑郁0例,经秩和检验,(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抑郁情况为:正常12例、轻度抑郁16例、中度抑郁2例、重度抑郁0例;治疗后抑郁情况为正常11例、轻度抑郁18例、中度抑郁1例、重度抑郁0例,经秩和检验(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抑郁等级评分经秩和检验,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⑥焦虑情况:两组在治疗前后患者焦虑情况有明显好转,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患者焦虑症情况为:正常19例、轻度焦虑7例、中度焦虑1例、重度焦虑3例;治疗后患者焦虑情况为:正常22例、轻度焦虑5例、中度焦虑2例、重度焦虑1例,经秩和检验,(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焦虑情况为:正常15例、轻度焦虑11例、中度焦虑2例、重度焦虑2例;治疗后焦虑情况为正常16例、轻度焦虑11例、中度焦虑2例、重度焦虑1例,经秩和检验(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焦虑等级评分经秩和检验,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⑦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30例患者,痊愈17例(56.7%),显效10例(33.3%),有效3例(10%),无效0例(0%),总有效率100%,经卡方检验,(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30例患者,痊愈8例(26.7%),显效11例(36.7%),有效7例(23.3%),无效4例(13%),总有效率87%,(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组间经卡方检验,(P<0.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研究结论:本研究通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乳房疼痛缓解、乳房肿块消散、情绪改善、中医证候改善、治疗效果等情况,分析得出以下结论:①自制中药膏膜湿热敷+耳穴对于中、重度肝郁气滞型乳痛症的临床治疗效果受到广大患者的肯定;②自制中药膏膜湿热敷+耳穴对于缓解乳房疼痛、消散乳房肿块、改善情绪、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耳穴压丸患者;③自制中药膏膜湿热敷+耳穴组与单独耳穴组在情绪变化方面疗效有显着的差异。而且中医外治法属于体外用药,可规避口服用药带来的一些列不良反应,有积极的社会学价值;④自制中药膏膜以疏肝理气解郁,活血散结镇痛为治法,针对中、重度肝郁气滞型乳痛症患者的效果明显,且操作方便,安全性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刘宁[6](2018)在《基于隐喻认知的中医水疗法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本《伤寒论》第75条“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及141条“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在这两段条文中,对于疾病的治疗并没有采用汤液的一般方法,而是选用了不为现在所熟知的饮水、灌水、潠水的方法。如果说此处的水是指没有加入任何药物的水,那么其背后的理论依据为“水是一种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对于这样一种超越现代临床认知的理论,或许可以推测,这种类似于饮、灌、潠的水疗法在某个时代是与汤液、针灸等疗法相并行的一种主流治疗方法。然而遗憾的是关于这种古代疗法的记载未能被完整的保留下来。现将水疗法定义为以液态水治疗疾病而不添加任何药物的一种治疗法。将《伤寒杂病论》一书中有关水疗法的内容进行总结分析,发现水疗法的功用可以归纳为和胃气、发汗、止利,其操作方式有饮、潠、灌、渍四种,并对饮、潠、灌三法有相关禁忌症的描述。作为一种失传的疗法,其具体内容是什么?古代先人又是如何创造了它?又是什么原因使它在中医史的长河中被掩埋?这一系列的问题趋使我们在历史中“寻坠绪之茫茫”。整理现有古代医学着作发现,水疗法治疗范围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产科、眼科、耳鼻喉科,操作方式有饮、潠、灌、渍、浇、淋、洗、沐、浴、濯的不同描述。其中灌法有两种含义,第一种指将水灌于身体外的某一部位,第二种含义为将水灌入口中;浇法之“浇”与“灌”虽然在字义上并无本质区别,但在中医水疗法的内容中,浇法只有将水灌于身体外某一部位的含义,并无将水灌于口中之意,并且在疾病治疗方面与灌法基本相同;淋法在大多数古代医学文献中,与浇法、灌法并无显着不同,都属于刺激强度较大的水疗方法,仅在治疗眼科出血一病时,其采取的是淋滴的方法,而在治疗转筋一病中,有用水淋小腿的操作方法,依据文字含义及相关案例,推测此处的淋法实际为浸渍,故称其为淋渍法,所以淋法则有淋滴、淋灌与淋渍三种不同含义;渍法操作方式有渍形法与水渍法的不同,渍形法依据作用形体的整体和部分又可以继续划分,其中全身浸泡于水中的又称渍浴法,部分者,以取手足部位为多。除直接浸渍形体外,还有先将物体用水浸渍再作用于身体者,称为水渍法,虽然水渍法使用的媒介以布巾为多,而在《肘后备急方》中又有用冷水将石渍冷而治疗服食五石散后出现困笃;濯之本意为洗,然洗为泛谈,所以其形式可以多样,但从现有对濯法的文献记载来看,其施术部位主要以手足为主,操作方式与渍法中的渍手足较为相似,将两种治法分别论述的原因在于,避免此结果是因文献缺失而导致;潠的本意为口中喷出水或液体,所以潠法可以定义为将水从口中喷出以达到治疗目的方法,既可以从他人口中喷出,也可以从本人口中喷出。从本人口中喷出者多属于巫祝的一种形式。喝水本为人类的生理需求,一般认知中并不认为喝水具有治疗作用。现将此现象列出,以期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来认识饮水的相关治疗作用;沐、洗法本应该为古代水疗的治疗方法,但在现有文献中多以“注意事项”的形式出现。从现有医籍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有关水疗法治疗疾病传统理论的解读都是后世医家自己加入的,很难说明古代水疗法在消失之前是否有与中医理论相结合的迹象。依据整理的文献,发现灌法、淋法、潠法治疗神志异常疾病时选取了不同的部位,推测其可能受到“脑主神明”“心主神明”不同理论的指导,进而猜测水疗法已具有与中医传统理论相结合的印记。中医理论是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理论,若要明晰古代水疗法治疗疾病的原理,则需要找到其始源域及其与目标域的建构关系,从水曰清涤、水能润物、水性趋下、水气推动、水能灭火、水性主静、水之寒热等水的几个方面,对文献整理出的相关水疗法进行分析与重新建构,发现水疗法的产生大部分为古人将自然界或生活中对水的认识映射到人体治疗之水的结果。中医学现已经形成了以针灸、药物为主要治疗方法的格局,其中针与灸的发展途径与古代水疗法较为相似,通过对水、针、火(灸为火法的其中一种形式)三法的发展形成对比,发现古人对水的掌控程度远不及针与火,这很可能是制约其继续发展的客观技术原因。技术的不足可以去通过时间来弥补,或可以将水针法认为是水疗法的一种发展,但在古代水法中我们并没有看到类似的创造。所以水疗法遗失的深层次原因更应该归于古人对水所产生的认知转向,本研究以古人对于水的认识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引入“始源域”的概念,发现由于古人的水崇拜,赋予了水更多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在这样的隐喻建构的关系中,物质的水与抽象的水之间发生概念性质的转变或混淆(水已经不仅仅有物质性)。如果说水疗法的发展是基于物质范畴,那么水的抽象性质在人们认知中的转变才是水疗法消失的深层原因。

尤虎[7](2018)在《从“病证时体”四个维度解读张仲景临床思维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曰:“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行医治病,贵在临床思维。《伤寒杂(卒)病论》(以下均称《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经典着作,传承至今,其临床思维的核心究竟是什么?本研究就是探索这个问题,并由此创立临床思维新理论。目的:本文从“病证时体”四个维度探讨基于《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的临床思维,以此为基础创立临床思维新理论,以求领会和掌握仲景临床思维的精妙之处,并对中医经典文献的解读,历代名医临床思维的把握,专病专治专方的理解,以及中医临床有所指导与启迪。方法:本研究采用原着学习、文献检索、理论研究的方法,整理、分析、归纳《伤寒杂病论》中体现张仲景临床思维的相关内容。从“病证时体”四个维度探索其内涵,进一步提出中医临床思维新理论,并结合临床实际,揭示其具体应用。结果:通过“病证时体”四个维度对《伤寒杂病论》张仲景临床思维相关理论研究,明确了这四个维度对建立中医临床思维的重要性,进一步提出“中医四维疗法”的相关理论,并结合临床实际,揭示其具体应用。中医四维疗法的定义,是以病证时体四个维度,即病症、证机、时周、体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前提,将辨病、辨证、辨时、辨体相结合,进行综合运用的一种临床诊疗新模式。该诊疗模式以辨病论治为前提,辨证论治为特色,辨时论治为参考,辨体论治为基础,突破了仅从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思维定势,拓展了中医临床思维,丰富了中医临床诊疗体系。中医四维疗法的核心,是以病证时体四个维度,即病症、证机、时周、体质为核心的中医诊疗体系,具体包括:病,即病症,属于疾病诊疗学范畴,内容是以借鉴疾病的现代医学诊疗思路(专病)而使用中医药方法治疗(专治),与特殊症状(专症)和临床综合征(方证)的特异性中医诊疗(专治)体系,突出的特点是专病(症、证)专方专药的特异性中医诊疗。证,即证机,属于病机辨证诊疗学范畴,内容是以首先辨识病位和病性为核心的病机,进而确定辨证论治的中医诊疗体系,突出的特点是辨证识机的非特异性中医诊疗。时,即时周,属于时间医学范畴,内容是以时间和周期为核心的中医诊疗体系,突出的特点是与时间和周期相关病症的中医诊疗与预测。体,即体质,属于体质医学范畴,内容是以体质辨识为核心的中医诊疗体系,突出的特点是与体质相关病症的中医诊疗与预防。结论:“病证时体”四个维度所揭示的基于《伤寒杂病论》的张仲景的临床思维,明确了《伤寒杂病论》研究对中医学研究的实际贡献和现实意义,是研究仲景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这有助于对中医经典文献的解读,加深对历代名医临床思维及专病、专治、专方的理解。中医诊治疾病通过参考这四个维度,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与治疗的有效率。

刘涛[8](2017)在《皮肤“癣”类病名考证及其规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皮肤“癣”病概念内涵有三:一是“西医之癣”,指真菌感染导致的皮肤病;二是传统的“中医之癣”,包罗范围甚广;三是一般口语所说的“皮肤癣病”,可泛指一切皮肤疾病。目前,中医学界通行的是第一个内涵,反映了中医学术的异化。本论文考证范围包括大部分的“西医之癣”(白秃疮、肥疮、鹅口疮、圆癣、紫白癜风、阴癣、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癣),部分“中医之癣”(吹花癣、奶癣、牛皮癣、乳头风、蛇皮癣、湿疮、白庀、松皮癣),以及部分“皮肤癣病”(肾囊风、四弯风、紫癜风)。论文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皮肤“癣”类病名考证现状的综述。第二部分是绪论,界定“癣”的概念,阐述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介绍有关研究方法及其运用举例。第三部分分别考证人体各部位之癣,包括头部之癣:白秃疮、肥疮;面部之癣:吹花癣、奶癣;口腔之癣:鹅口疮;颈项之癣:牛皮癣;躯干之癣:圆癣、紫白癜风、乳头风;阴部之癣:肾囊风、阴癣;四肢之癣:四弯风、蛇皮癣;手足之癣: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发无定处之癣:湿疮、白庀、松皮癣、紫癜风;“癣”病病名考证。第四部分为皮肤“癣”类病名规范研究,提出皮肤“癣”病体系性问题,指出当前的皮肤癣病内涵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考证收集的资料,提出规范病名。第五部分是总结,概述考证的新发现、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的设想。第六部分为参考文献。第七部分为附录,辑录了皮肤“癣”类的相关资料。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考证清楚各种皮肤癣病病名的历史演变,对其历史发展沿革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关于各项“癣”病的一系列考证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考证工作对于皮肤“癣”病有了新的更深入的认识;提出了规范病名,为名词术语规范化课题服务,如考证为“腊梨”代替“肥疮”作为规范病名提供学术支撑;考证出了 15个同名异病的中医学名词。

李刚[9](2015)在《岳美中医学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和经验的研究与传承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形式。岳美中先生是二十世纪我国着名中医学家,他为中医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研究他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研究方法:1.收集岳美中着作,分门别类,梳理主要学术观点。2.辑录文献中所有医案,去除重复案例,规范药名,设计excel表格,输入方名、诊疗次数、药物及剂量等信息。3.利用统计结果,结合具体验案,分析用方用药规律,总结临证经验。4.通过文献了解岳美中所处的时代背景,运用医史文献学的研究方法,研究其学术思想的源流,学术体系的组成。5.通过与同时代与其观点有密切关系的医家的比较,进一步深化对其学术思想的理解。研究结果:1.岳美中先生主要学术观点。(1)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分析的方法,客观分析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医实践是有指导作用的,他对废止五行学说的观点持批评态度。(2)他提出“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论治与专方专药相结合”的中医治疗新模式。这是他基于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实践,在深入研究中医发展史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观点,这一观点至今对中医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他还针对中医急慢性病的不同特点,提出“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的治疗原则,为临床上研究和治疗两大类疾病指出了方向。 (4)他还结合临床,探索现代医学条件下中医辨证论治精细化的问题,他认为这是时代对中医的要求,是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措施。 (5)在中西医结合的背景下,岳氏提出了中医自身要加强学术传承的主张,他认为中西医结合过程中首先要提高中医学术水平。2.岳美中先生主要临证经验。(1)用方方面。他用方形式多样,以单方为主,也有合方。选方时经方时方并重,显示他既专又博的治学特点。他用药不多,一般在10味以下。(2)用药方面。他善于用大剂量金钱草治疗泌尿系结石,善于用玉米须验方治疗慢性肾炎,也善于用大剂量石膏治疗高热病证。而在组方配伍的药物用量上,引药用量运用巧妙,佐助药和佐制药少量运用也颇具匠心。(3)肝系疾病。他善于从微细处入手辨证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后期肝功能指标异常的情况。对慢性肝炎,他从脾论治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是治肝先治脾的最好例证。(4)肺系疾病。治咳首分外感内伤,多以二陈汤加味,或以二陈汤加解表药,或以二陈汤加补益药,别具一格。治喘多从肾治,以固本见长。他还善于根据临床经验创制新方,如利肺汤、固本丸等,临床疗效显着。(5)肾系疾病。治慢性肾炎以健脾补肾为主,又常以玉米须巩固疗效,用真武汤、温胆汤治尿毒症案例也是十分宝贵的经验。治泌尿系结石,以清热利湿为主,以滋阴补肾为辅。(6)老年病。岳氏治老年病多从脾肾论治。他认为老年人肾虚为本,故多种疾患与此有关。义因诸脏功能减弱,唯有健脾,补益后天以养先天,才能保持生理正常。在用药方面,宜小量久服为佳。他还主张老年人要采用多种养生方法以提高生活质量。(7)外感发热性疾病。治温热病多从温病学派之法。治流行性乙型脑炎善汤丸并用,喜用安脑丸,同时取得无后遗症的良好效果。此外,治感冒分四季用药;邪气入里分热入阳明还是热入心包;里邪壅滞似表,不可误用升散;热病愈后,肢节疼痛须待正复,不可误表;小儿外感忌频予寒凉,易引起不良后果。这些都是他的宝贵经验。(8)内伤发热性疾病。他认为脾阳宜升发,肾阳宜敛降,因此他治内伤发热分脾肾论治。这是他继承李东垣和张景岳学术思想后的升华,是深刻领悟中医生理病理后的高明的见解。这同时也被他自身的临床实践所证实,他灵活运用引火归原法和升阳散火法就是很好的例证。3.岳美中医学思想体系及评价。(1)岳美中先生学宗张仲景、李东垣、叶天士三家,又博采后世医家学术经验,且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形成了以仲景学说为核心,以传统医学为主体,以现代医学知识为补充的学术思想体系,是比较典型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体系对中医学者研究和实践中医具有示范作用。(2)从与岳美中先生观点相近和相反的角度,举陆渊雷和胡希恕两位代表医家与之对比,以增加对其学术观点的深入理解。陆渊雷与岳美中有师徒之谊,在继承传统,吸收汉方医学,接受现代医学,振兴中医,发展中医教育等方面有共同之处,但陆渊雷更激进一些,他对金元之后的中医基本持批评态度,而岳氏则基本持肯定态度。岳美中对陆渊雷的学术有继承也有发展,并不是全盘的接受。岳美中与胡希恕基本处于同一时代,二人虽均尊崇《伤寒杂病论》,但治学门径不同,岳美中更注重仲景学说中病证结合模式的继承与发扬,而胡希恕则更重视疾病变化的共同病理过程的研究,因此前者重视病名,后者不重视病名,前者伤寒与温病区别对待,后者则置温病于伤寒之下。实际上,二者相反相成,侧重点不同,岳美中将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结合考虑,侧重于矛盾的特殊性,而胡希恕则重视疾病主要矛盾的解决,侧重于矛盾的一般性。研究意义:岳美中先生是我国20世纪着名的中医学家、经方家、中医教育家。他在新中国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他的学术观点和临证经验是中医学宝贵的财富,对当前中医的发展仍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和临床指导价值。岳美中先生一生倾注于中医事业,为中医的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是后世学习的典范,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史公军[10](2014)在《《长沙晚报》健康报道研究》文中认为为公众进行健康普及既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议题,也是我国传媒的重要责任。健康报道视角下,媒体主要是社会健康环境的了望者,及时报道重要健康信息资讯和知识,监测健康政策的执行状况和推动健康政策的调整。《长沙晚报》作为“党的权威,人民的晚报”,相较于其他媒体而言,报纸具有出版周期短、信任度较高、适宜做深度报道、可保存并反复阅读等诸多优点,这正是本文将报纸媒体选为研究对象的重要缘由。研究发现,报道数量多且占比大;报道题材以消息为主;报道版面多元化分布;报道篇幅短小且精悍;版面分布集中在上方;报道形式以文字为主;保健养生是报道题材方面的重点,文本注重借助官方消息来源传达权威声音。《长沙晚报》健康报道议程设置的方式主要有:利用健康节日和季节性疾病设置常规性健康议题;利用热点健康事件和最新医学发现设置突发性健康议题;根据受众的人口统计学属性设置多元的健康议程。这又集中表现为如下三个特征:强化科学性,传播医学知识和培育读者健康精神;实用性显着,指导读者形成健康行为生活方式;注重社会责任,积极监督威胁百姓健康的现象;提高舆论引导力,弘扬医生和患者的先进事迹。《长沙晚报》健康报道不同文本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消息的标题激发读者欲望,内容注重接近读者的生活,倾向于借助权威信息源;通讯的标题善用修辞手法拟题,语言注重刻画细节,善用典型案例的传播技巧;深度的报道标题善于提出健康科学问题,内容注重科学性和通俗性的有机统一,叙事上善用“诉诸理性”和两面提示。新闻评论的标题直接表明论点,内容上侧重于关注公共卫生领域,一事一议式结构运用较多。《长沙晚报》健康报道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受众缺乏媒介接近的有效互动渠道;缺乏系统的传播策略;记者的专业素养不够。为此,要提升该报健康报道的传播效果,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相应努力努力:强化与受众的互动;利用新媒体拓展健康传播的渠道;提高记者的专业素养。

二、冻疮防治七法(外一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冻疮防治七法(外一条)(论文提纲范文)

(1)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取穴用药规律研究与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源流探析
    1.眩晕的病名沿革
    2.眩晕的病因病机沿革
    3.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发展源流
        3.1 针刺
        3.2 灸法
        3.3 放血疗法
        3.4 刮痧疗法
        3.5 烙法
        3.6 经鼻疗法
        3.7 中药熏洗法
        3.8 中药外敷法
        3.9 膏摩疗法
        3.10 点药法
        3.11 药枕疗法
        3.12 涂法
        3.13 含漱法
    4.小结
第二部分 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取穴用药规律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 新中国建国前文献研究
        1.2 新中国建国后文献研究
    2.结果
        2.1 新中国建国前文献研究结果
        2.2 新中国建国后文献研究结果
    3.讨论
        3.1 新中国建国前文献取穴用药规律
        3.2 新中国建国后文献取穴用药规律
    4.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取穴用药的理论依据
        4.1 经络理论
        4.2 脏腑官窍理论
        4.3 全息理论
        4.4 中药气味归经理论
    5.小结
第三部分 中医外治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来源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排除标准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1.5 偏倚风险评估
        1.6 数据分析
    2.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
        2.3 质量评价
        2.4 疗效评价
        2.5 安全性评价
    3.讨论
        3.1 有效性
        3.2 安全性
        3.3 局限性
        3.4 异质性
        3.5 盲法
        3.6 偏倚
        3.7 声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写
    检索策略
    参考书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2)白芨块茎转录组分析及其共生菌分离与定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白芨的研究进展
        1.1.1 白芨的形态特征及生长习性
        1.1.2 白芨的药用价值
    1.2 白芨的主要活性成分
        1.2.1 白芨多糖
        1.2.2 白芨葡甘聚糖的提取纯化
    1.3 白芨转录组研究进展
        1.3.1 转录组学的应用
        1.3.2 白芨转录组的研究
    1.4 β-呋喃果糖苷酶研究进展
        1.4.1 β-呋喃果糖苷酶的概述
        1.4.2 β-呋喃果糖苷酶的应用以及参与的生物合成反应
    1.5 植物共生菌的研究现状
        1.5.1 植物共生菌的分类
        1.5.2 植物共生菌的功能研究进展
    1.6 荧光假单胞菌的研究现状
        1.6.1 荧光假单胞菌的概述
        1.6.2 荧光假单胞菌的生防机理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不同生长年限的白芨块茎生长发育转录组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白芨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年限白芨块茎文库测序结果及质量评估
        2.2.2 组装质量统计
        2.2.3 转录物功能注释及分类
        2.2.4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2.3 讨论
        2.3.1 白芨块茎的转录组分析
        2.3.2 白芨块茎生长代谢过程相关关键差异基因分析
第三章 白芨β-呋喃果糖苷酶基因的克隆及其蛋白特性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植物材料
        3.1.2 白芨样品的总RNA提取及cDNA合成
        3.1.3 巢式PCR获得白芨β-呋喃果糖苷酶基因全长
        3.1.4 目的片段的回收与克隆
        3.1.5 转化大肠杆菌
        3.1.6 目的基因全长拼接
        3.1.7 β-呋喃果糖苷酶基因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3.1.8 FFase蛋白功能预测与分析
        3.1.9 β-呋喃果糖苷酶基因过表达载体构建
        3.1.10 β-呋喃果糖苷酶基因过表达植株的构建
    3.2 结果与分析
        3.2.1 FFase基因全长的获得
        3.2.2 β-呋喃果糖苷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2.3 FFase基因的原核表达载体构建及转化BL21感受态
        3.2.4 FFase原核表达蛋白的诱导分析
        3.2.5 FFase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3.3 讨论
第四章 白芨共生菌分离、鉴定及定殖过程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植物材料
        4.1.2 白芨共生菌的分离及鉴定
        4.1.3 白芨共生菌药敏实验
        4.1.4 白芨共生菌的促生作用观察
        4.1.5 m RFP1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4.1.6 pBBR1MCS-2-mRFP1原核表达载体的转化及鉴定
        4.1.7 荧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共生菌对白芨根的定殖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白芨共生菌的分离
        4.2.2 白芨共生菌的形态观察及鉴定
        4.2.3 白芨共生菌的药敏测试
        4.2.4 白芨共生菌对白芨幼苗的促生作用观察
        4.2.5 荧光原核表达载体pBBR1MCS-2-mRFP1的构建
        4.2.6 pBBR1MCS-2-mRFP1荧光表达载体的转化及鉴定
        4.2.7 共生菌对白芨幼根定殖过程的观察
    4.3 讨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3)《中国三十大发明》(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1.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of the Report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2.Task Description
    2.1 Task Background
    2.2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2.3 Target Readers
3.Process Description
    3.1 Pre-translation
        3.1.1 Preparation of Parallel Texts
        3.1.2 Preparation of Term Bank
        3.1.3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Tool
        3.1.4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Theory
    3.2 Translation Process
        3.2.1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lan
        3.2.2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3.3 Quality Control
        3.3.1 Self-revision
        3.3.2 Revision by Experts and Partners
4.Case Analysis
    4.1 Difficulties at Lexical Level
        4.1.1 Transl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rms
        4.1.2 Translation of Four-character Expressions
    4.2 Difficulties at Syntactical Level
        4.2.1 Translation of Zero-subject Sentences
        4.2.2 Translation of Paratactic Sentences
    4.3 Other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4.3.1 Translation of Book Titles
        4.3.2 Translation of Quotations
5.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ces
    AppendixⅠ:Source Text
    AppendixⅡ:Target Text
    Appendix Ⅲ:Term Bank
Acknowledgements

(4)《少年杂志》对民国儿童的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及相关界定
        1.1.1 选题缘起
        1.1.2 相关界定
    1.2 学术史回顾
        1.2.1 有关近代儿童史及儿童教育方面的研究
        1.2.2 有关儿童报刊史的研究
        1.2.3 有关《少年杂志》本身的相关研究
第二章 《少年杂志》的创刊
    2.1 创刊背景
    2.2 《少年杂志》的问世
        2.2.1 创刊及发行
        2.2.2 孙毓修主编时期
        2.2.3 朱元善主编时期
        2.2.4 投稿人群体
    2.3 《少年杂志》的受众
        2.3.1 读者群体
        2.3.2 读者与《少年杂志》的互动
第三章 《少年杂志》对儿童学习的指导
    3.1 学习观与职业观的养成
        3.1.1 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3.1.2 学无止境,树立终身学习观
        3.1.3 摆正学习心态
        3.1.4 职业之选择与女子职业
    3.2 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学习习惯的养成
        3.2.1 读书学习应及时
        3.2.2 学以致用
        3.2.3 读书之乐与勤奋读书
        3.2.4 学习方法与自学法
    3.3 合理利用学校条件,科学规划
        3.3.1 合理利用学校学习环境与设备
        3.3.2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3.3.3 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第四章 《少年杂志》对儿童健康意识的培养
    4.1 健康知识的普及
        4.1.1 虫害知识
        4.1.2 微生物知识
    4.2 关注身体健康
        4.2.1 呵护身体器官
        4.2.2 卫生知识的普及
        4.2.3 疾病的防控
    4.3 关注心理健康
        4.3.1 健全人格
        4.3.2 合理的情绪调控
第五章 《少年杂志》对儿童道德情操的培养
    5.1 个人品德的塑造
        5.1.1 诚实守信与爱惜名誉
        5.1.2 自尊自爱与独立意识
        5.1.3 勤俭
    5.2 社会公德的培养
        5.2.1 爱惜公物
        5.2.2 助人为乐
        5.2.3 公德与私德并重
第六章 《少年杂志》对儿童家国意识的培养
    6.1 家庭意识
        6.1.1 新婚姻观
        6.1.2 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6.2 国家意识
        6.2.1 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6.2.2 爱国与强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中药湿热敷治疗中、重度肝郁气滞型乳痛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于乳痛症的研究概述
        1 乳痛症的发病原因
        2 乳痛症的临床表现
        3 乳痛症的治疗进展
        4 乳痛症的预防
        5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于乳痛症的研究进展
        1 乳癖的病因病机
        2 中医辨证分型
        3 中医内治法研究进展
        4 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5 结语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案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终止和剔除标准
        3.4 治疗方法及疗程
        3.5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指标
        3.6 数据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疗效评价
        4.3 小结
    5 讨论
        5.1 中医治疗中、重度肝郁气滞型乳痛症的优势
        5.2 中医湿热敷在治疗中、重度肝郁气滞型乳痛症的优势
        5.3 耳穴历史悠久,临床意义重大
        5.4 中医湿热敷配合耳穴压丸疗法效果显着,临床意义重大
        5.5 自制中药膏膜组方讨论
        5.6 研究结果分析
        5.7 结论
    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基于隐喻认知的中医水疗法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古代水疗
        1.1 古代水疗的研究现状
        1.2 小结
    2 现代水疗
        2.1 现代水疗西方发展史
        2.2 现代水疗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2.3 小结
    3 中医隐喻认知的研究进展
        3.1 五行理论的研究
        3.2 藏象理论的研究
        3.3 病因病机的研究
        3.4 治疗学研究
        3.5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伤寒杂病论》水疗启示录
    1 水疗法的启示
    2 水的功用
        2.1 和胃气
        2.2 发汗
        2.3 止误治热利
    3 水疗方式
        3.1 饮水法
        3.2 潠灌法
        3.3 渍法
    4 水疗禁忌
        4.1 饮水的禁忌
        4.2 潠灌疗法的禁忌
    5 小结
中国古代水疗法的考证
    1 灌法
        1.1 灌法含义
        1.2 灌法主治
    2 浇法
        2.1 浇法含义
        2.2 浇法主治
    3 淋法
        3.1 淋法含义
        3.2 淋法主治
    4 渍法
        4.1 渍法含义
        4.2 渍法主治
    5 濯法
        5.1 濯法含义
        5.2 濯法主治
    6 潠法
        6.1 潠法含义
        6.2 潠法主治
    7 饮法
        7.1 饮法含义
        7.2 饮法主治
    8 沐法、洗法
    9 复合法治疗及其他
    10 水疗法之间的关系探讨
古代水疗法的隐喻认知研究
    1 水曰清涤
    2 水能润物
    3 水性趋下
    4 水气推动
    5 水能灭火
    6 水性主静
    7 水之寒热
水疗法的理论性及其遗失原因探讨
    1 水疗法理论性探讨
        1.1 神志异常与治疗部位
        1.2 脑主神明与心主神明
    2 水疗法遗失原因探讨
        2.1 技术原因
        2.2 认知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从“病证时体”四个维度解读张仲景临床思维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第一章 辨病思维
    1.1 病症分类
    1.2 病症命名
    1.3 病因诊断
    1.4 分级诊断
    1.5 鉴别诊断
    1.6 诊断比较
    1.7 辨病思维总结
第二章 辨证思维
    2.1 辨证词源
    2.2 病机要素
    2.3 辨识病位
    2.4 辨识病性
    2.5 辨证思维总结
第三章 辨时思维
    3.1 生理时序
    3.2 病理时序
    3.3 防治时序
    3.4 辨时思维总结
第四章 辨体思维
    4.1 体质分类
    4.2 体质与发病
    4.3 体质与脉症
    4.4 体质与辨证
    4.5 体质与传变
    4.6 体质与预后
    4.7 体质与治疗
    4.8 体质与方药
    4.9 辨体思维总结
第五章 四维法解读原文举例
    5.1 条文举例
    5.2 病症举例
    5.3 方证举例
第六章 中医四维疗法的创立
    6.1 相关概念
    6.2 疗法核心
    6.3 疗法优势
    6.4 疗法意义
    6.5 应用举例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皮肤“癣”类病名考证及其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皮肤“癣”类病名考证现状
    1.1. 期刊文献
    1.2. 硕博论文
    1.3. 专着文献
2. 绪论
    2.1 “癣”病的概念
    2.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3 研究方法及其运用举例
3. 皮肤“癣”类病名考证
    3.1 头部之癣: “白秃疮、肥疮”病名考证
        3.1.1 白秃疮
        3.1.2 肥疮
    3.2 面部之癣: “吹花癣、奶癣”病名考证
        3.2.1 吹花癣
        3.2.2 奶癣
    3.3 口腔之癣: “鹅口疮”病名考证
        3.3.1 鹅口疮
    3.4 颈项之癣: “牛皮癣”病名考证
        3.4.1 牛皮癣
    3.5 躯干之癣: “圆癣、紫白癜风、乳头风”病名考证
        3.5.1 圆癣
        3.5.2 紫白癜风
        3.5.3 乳头风
    3.6 阴部之癣: “肾囊风、阴癣”病名考证
        3.6.1 肾囊风
        3.6.2 阴癣
    3.7 四肢之癣: “四弯风、蛇皮癣”病名考证
        3.7.1 四弯风
        3.7.2 蛇皮癣
    3.8 手足之癣: “鹅掌风、脚湿气、灰指甲”病名考证
        3.8.1 鹅掌风
        3.8.2 脚湿气
        3.8.3 灰指甲
    3.9 发无定处之癣: “湿疮、白庀、松皮癣、紫癜风”病名考证
        3.9.1 湿疮
        3.9.2 白疕
        3.9.3 松皮癣
        3.9.4 紫癜风
    3.10 “癣”病病名考证
4. 皮肤“癣”类病名规范研究
    4.1 皮肤“癣”病体系性问题
    4.2 提出规范病名
5. 总结
    5.1 考证成果述要
    5.2 创新点
    5.3 不足之处
    5.4 今后研究的设想
6. 参考文献
    6.1. 古代文献
    6.2. 近现代文献
        6.2.1 专着
        6.2.2 期刊
        6.2.3 学位论文
7. 附录: 皮肤“癣”类资料汇编
    7.1 白秃疮
    7.2 肥疮
    7.3 吹花癣
    7.4 奶癣
    7.5 鹅口疮
    7.6 牛皮癣
    7.7 圆癣
    7.8 紫白癜风
    7.9 乳头风
    7.10 肾囊风
    7.11 阴癣
    7.12 四弯风
    7.13 蛇皮癣
    7.14 鹅掌风
    7.15 脚湿气
    7.16 灰指甲
    7.17 湿疮
    7.18 白庀
    7.19 松皮癣
    7.20 紫癜风
    7.21 癣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9)岳美中医学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岳美中生平事迹
    1. 因病学医自学成名
    2. 辗转行医医术日精
    3. 法宗三家融汇众长
    4. 开拓进取创新模式
    5. 呕心沥血奉献余生
    6. 岳美中医学思想发展特点简析
第二章 岳美中治学和临证思维特点
    1. 治学精神
    2. 治学方法
        2.1 择要而攻
        2.2 善做笔记
        2.3 古为今用
        2.4 客观评价
    3. 临证方法
        3.1 治病求本
        3.2 博采众长
        3.3 缜密观察
        3.4 解行并重
        3.5 善于总结
        3.6 举重若轻
第三章 岳美中学术观点研究
    1. 岳美中对阴阳五行的基本观点
        1.1 阴阳学说
        1.2 五行学说
        1.3 对岳氏观点的评价
    2. 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治疗模式
        2.1 以哲学观点分析辨证论治
        2.2 辨证论治的动态特征
        2.3 分型论治不能替代辨证论治
        2.4 避免对疾病研究的弱化
    3. 急慢性病的不同治疗原则
        3.1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
        3.2 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
    4. 中西医结合下辨证的思路与探索
        4.1 中国医学处理新问题的方式方法
        4.2 病名及体系变动不影响中医的研究方式
        4.3 理性思考中西医之间的关系
        4.4 技术层面的结合方法
        4.5 对岳氏中西医结合条件下辨证论治发展的评价
    5. 岳美中振兴中医学术思想研究
        5.1 始终重视中医传承发展
        5.2 继承创新明确自身定位
        5.3 加强中医文献整理研究
第四章 岳美中临证经验研究
    1. 岳美中医案整理方法
        1.1 统计编号 分列条目
        1.2 规范药物 以利整理
        1.3 排除重复 统计数据
    2. 统计结果及分析
        2.1 病案病种统计结果及分析
        2.2 诊疗次数统计及分析
        2.3 病案用方统计结果及分析
        2.4 病案用药统计结果及分析
    3. 肝系病证治疗经验
        3.1 创立和法 完善肝病治则
        3.2 中西结合 辨治黄疸
        3.3 慢性肝 病理脾为先
    4. 肺系病证治疗经验
        4.1 内外分治 化裁二陈
        4.2 喘病治肾 固本为主
        4.3 独出心裁 创制新方
    5. 肾系病证治疗经验
        5.1 肾炎治疗经验
        5.2 泌尿系结石治疗经验
    6. 老年病治疗经验
        6.1 老年人群生理病理特点
        6.2 老年病证用方用药经验
        6.3 老年人应注重养生保健
    7. 外感发热性疾病治疗经验
        7.1 温热疾患多遵叶氏
        7.2 病机不同博采众方
    8. 内伤发热性疾病治疗经验
        8.1 升发脾阳法治内伤发热
        8.2 封藏肾阳法治内伤发热
第五章 岳美中医学思想体系研究及评价
    1. 岳美中医学思想的三大来源
        1.1 对张仲景学术经验的继承
        1.2 对李东垣学术经验的继承
        1.3 对叶天士学术经验的继承
    2. 岳美中医学思想体系的开放性
        2.1 广采百家之方
        2.2 汲取百家经验
        2.3 岳美中医学思想体系的特点及评价
第六章 岳美中与同时代医家的比较
    1. 岳美中与陆渊雷学术思想的比较
        1.1 相同点
        1.2 不同点
        1.3 对两位学者的评价
    2. 岳美中与胡希恕学术思想的比较
        2.1 治学历程不同却都重视仲景着作
        2.2 岳美中与胡希恕主要观点对比
        2.3 对两位学者的评价
第七章 岳美中医学贡献及评价
    1. 经方医学的优秀继承者
    2. 中医治疗新模式的探索者
    3. 中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示范者
    4.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引领者
    5. 振兴中医的无私奉献者
    6. 中医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岳美中年谱及主要着作年代考
    附录2:岳美中着作收录情况简介
    附录3:岳美中医案辑录
    附录4:药物统计结果详表
        4.1 病案具体病种表
        4.2 药物频次统计表
        4.3 药物平均剂量表
        4.4 药物最大剂量表
        4.5 药物最小剂量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10)《长沙晚报》健康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科技报道的研究
        1.2.2 健康报道的研究
        1.2.3《长沙晚报》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长沙晚报》健康报道的媒体呈现
    2.1 设计说明
    2.2 结论
        2.2.1 报道数量多且占比大
        2.2.2 报道体材以消息为主
        2.2.3 报道版面多元化分布
        2.2.4 报道篇幅短小且精悍
        2.2.5 版面分布集中在上方
        2.2.6 报道形式以文字为主
        2.2.7 报道题材倾向保健养生
        2.2.8 消息来源传达权威声音
        2.2.9 新闻来源以自采为主
第3章 《长沙晚报》健康报道的议程设置
    3.1《长沙晚报》健康报道议程设置的主要方式
        3.1.1 借助于健康节日和季节性疾病
        3.1.2 利用热点事件和最新医学发现
        3.1.3 根据受众的属性设置多元的健康议程
    3.2《长沙晚报》健康报道议程设置的主要特征
        3.2.1 传播医学知识与培育健康精神
        3.2.2 指导读者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3.2.3 积极监督威胁百姓健康的现象
        3.2.4 大力弘扬医患双方的先进事迹
第4章 《长沙晚报》健康报道的几类文本特征
    4.1 消息的文本特征
        4.1.1 标题激发阅读欲望
        4.1.2 内容接近读者
        4.1.3 注重运用权威信源
    4.2 通讯的文本特征
        4.2.1 善用修辞手法拟题
        4.2.2 内容注重细节刻画
        4.2.3 巧用典型案例
    4.3 深度报道的文本特征
        4.3.1 标题提出健康科学问题
        4.3.2 内容注重科学性与通俗性的有机统一
        4.3.3 叙事上善用“诉诸理性”和两面提示
    4.4 新闻评论的文本特征
        4.4.1 标题直接明示论点
        4.4.2 内重上侧重于关注公共卫生领域
        4.4.3 一事一议式结构运用较多
第5章 《长沙晚报》健康报道提升的思考
    5.1《长沙晚报》健康报道存在的不足
        5.1.1 缺乏有效的互动渠道
        5.1.2 传播策略缺乏系统性
        5.1.3 记者的专业素养不够
    5.2《长沙晚报》健康报道的提升策略
        5.2.1 强化与受众的互动
        5.2.2 利用新媒体拓展健康报道的渠道
        5.2.3 多渠道提高记者的专业素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新闻作品目录
附录C: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新闻实践目录

四、冻疮防治七法(外一条)(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医外治法治疗眩晕取穴用药规律研究与系统评价[D]. 鞠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白芨块茎转录组分析及其共生菌分离与定殖研究[D]. 齐家森.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中国三十大发明》(节选)汉英翻译实践报告[D]. 张梦营. 曲阜师范大学, 2019(12)
  • [4]《少年杂志》对民国儿童的塑造[D]. 杨闫慧杰. 河北大学, 2019(08)
  • [5]中药湿热敷治疗中、重度肝郁气滞型乳痛症的临床观察[D]. 韩利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6]基于隐喻认知的中医水疗法理论研究[D]. 刘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8)
  • [7]从“病证时体”四个维度解读张仲景临床思维及其应用[D]. 尤虎.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2)
  • [8]皮肤“癣”类病名考证及其规范研究[D]. 刘涛.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01)
  • [9]岳美中医学思想及临证经验研究[D]. 李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5(02)
  • [10]《长沙晚报》健康报道研究[D]. 史公军. 湖南大学, 2014(03)

标签:;  ;  ;  ;  ;  

防治冻伤的七法(外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