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泥厂电除尘器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操作维护(论文文献综述)
赵长春[1](2020)在《水泥磨机负荷预测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泥作为生产混凝土和砂浆的基本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水利、交通等工程领域,中国改革开放后能源工业快速发展,伴随而来的是环境污染问题加重,水泥生产过程中消耗不可再生能源以及排放大量有害气体,任何一种工艺或者设备上的改进,都会对整个生产过程起到推动作用,实现节能减排,促进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陕西省安康市某4000t/d水泥厂为对象,在全面分析新型干法水泥工艺的基础上,针对水泥产线范围广、跨度大、关联设备多等特点,选用浙大中控WebField ECS-700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并根据磨机粉磨过程中负荷难以检测的问题,提出不同的磨机负荷预测模型,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如下:(1)根据控制要求和生产工艺完成了包括系统整体设计、硬件配置、软件配置的总体控制架构。将新型干法水泥工艺分为生料制备粉磨、预热器加热分解、熟料煅烧和水泥制成四个工段,每工段设置一个现场控制站,操作节点间的通讯网络采用基于TCP/IP的工业以太网,控制网络采用冗余光纤环网,解决了产线稳定运行的远距离通讯问题。采用VFExplorer控制平台进行硬件配置,根据变送器信号接入和产线设备控制要求计算控制点位并留出适当余量,确定控制器、I/O模件的数量、型号及相关配置。硬件配置完成后使用VFFBDBuilder编程软件按照设备控制要求搭建连锁程序,最后利用VFHMICfg软件依据工艺流程组态上位机画面并链接位点数据。(2)水泥生产过程的大多数能耗用于水泥原料粉磨,而磨机负荷是评价粉磨机运行状态的重要指标,因此能准确判断磨机负荷状态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号召,降低生产能耗,针对磨机粉磨过程中负荷难以检测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型粒子群算法优化RBF神经网络的磨机负荷预测模型。以RBF预测模型为基础,利用PSO算法优化RBF网络的中心向量、基宽参数和隐层至输出层的连接权,通过改进惯性权重因子提出一种非线性变化的惯性权重递减策略,平衡局部与全局粒子搜索能力之间的矛盾使其能快速准确的找到最优解。仿真结果表明RBF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偏差较大,PSO-RBF以及IPSO-RBF模型的预测精度均远高于RBF,PSO-RBF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相接近,IPSO-RBF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变化曲线几乎一致,误差最小,相较于PSO-RBF,IPSO-RBF模型的决定系数R2提高了0.0795,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误差MSE分别降低了50.1%、48.1%和75.1%,充分证实改进后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根据生产线的功能要求设计了水泥厂DCS系统,针对磨机负荷难以检测问题,综合考虑磨机负荷的影响因素,建立磨机负荷的相关预测模型,在理论研究基础上结合工程背景,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郑彦[2](2019)在《高频电源在火电厂电除尘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当前世界各国都将大气环境的保护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对燃煤电厂的烟尘排放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浓度的要求不能超过30mg/m3,就目前我国的燃煤电厂来说,在排放时采用的基本都是电除尘器,常规电除尘设备要达到这个排放指标难度非常大。提高电除尘设备电源频率是有效提高除尘效果的一种方法,经过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电除尘器高频电源己经开始应用于实际生产中,极大提升了火电厂减排的效果。本文首先介绍了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对电除尘器的主要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其次对影响除尘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相关研究,主要包括:粉尘特性、烟气特性、结构因素以及操作因素等等。第三,对电除尘高频电源的工作原理及其功能进行了相关的介绍,给出了电除尘高频电源的相关概念,分析高频电源的主要构成及其功能;第四,完成了高频电源控制电路的设计;最后结合华润电厂的实际情况,运用本文所设计高频电源,完成了电厂#3机组电除尘器的升级改造,投入生产运行。在320MW工况条件下,改造前后除尘效率提高1.2%,每年可实现减少排放粉尘284余吨,每天节能657.6kWh,技术改造达到了预期效果。
纪鹿鸣[3](2018)在《硫酸生产中的电除尘技术综述》文中研究表明电除尘技术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前使用的旧式电除尘器和70年代后研发和应用新型电除尘器。介绍了硫酸生产用新型电除尘器的技术进展、结构和技术特点,以及近年来电除尘新技术的进展。电除尘器的操作和维护技术是电除尘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电除尘技术发展较快,一些电除尘新技术在硫酸生产电除尘器中也得到应用。
吴美红[4](2014)在《电除尘器的高效节能控制系统》文中研究说明电除尘器以其除尘效率高、运行稳定、维护费用低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钢铁、水泥、电力、冶金等行业,是起烟气净化作用的环保设备。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烟尘排放量大、空气治理难等环保问题。然而,电除尘技术本身也遇到了新的挑战。一方面随着环保标准的不断提高,要求电除尘器的排放浓度越来越低,除尘效率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要求在不降低电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基础上,降低设备的运行能耗,使其节能运行。基于这些问题,研究电除尘器的高效节能控制系统是非常有意义的。本课题针对电除尘器的高效节能控制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进行研究和设计,这些功能包括实时监控功能,节能控制功能,浊度闭环控制功能,故障检测功能以及能量优化管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效除尘和节能控制策略,在有反电晕发生的条件下,控制器自动搜索反电晕并进行间歇供电抑制反电晕;振打功能的优化,是通过调节各个电场的振打周期、振打时序,并且采用降压振打技术来进行优化,综合判断振打效果,自动优化振打周期及时序关系。在电除尘器的除尘能力有盈余情况下,我们采用浊度闭环控制,通过闭环控制算法调节各个电场的功率分配,达到高效节能的目的。把这些节能控制策略整合到高效节能控制系统中,使电除尘器能够跟随工况的变化,实时调整供电模式和运行参数,确保电除尘器始终运行在最佳状态。本系统以迪文DGUS触摸屏作为上位机监控系统,与各个电场的控制器进行数据交换以及进行操作控制。自动跟踪电场的变化,以检测到的电压、电流、浊度值等为依据,以除尘满足环保要求为限定,以电能消耗最小为目标进行了供电参数控制的优化。
张向[5](2013)在《水泥熟料生产与余热发电的协调控制和优化运行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产业突飞猛进,作为重要建筑材料的水泥,其产量很大,而水泥生产是高能耗行业。因此针对水泥生产特别是水泥熟料生产的一系列节能减排措施被迅速推广应用,在国家政策和经济效益的双重推动作用下,余热发电技术在全国各地的熟料生产线上推广应用。在水泥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过程中,如何实现稳定的运行工况对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余热回收有效利用率和降低系统整体能耗至关重要,但由于熟料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及两套生产系统相互影响,使其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引起各国研究者的重视。本文针对中国水泥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技术发展现状,从两系统协调控制的角度出发,对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的协调控制方法和协调控制系统进行研究。本文首先概述国内外水泥熟料生产和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其过程控制技术。在对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相互影响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针对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的协调控制方法的研究思路,从理论研究和现场试验两方面展开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工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进行了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系统控制对象分析,剖析了两套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关系,提出了水泥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协调控制的必要性和实现方法,搭建了“水泥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的协调优化控制系统平台”,确定了协调控制目标和评判指标。在对窑头控制对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窑头篦冷机、窑头余热锅炉(AQC锅炉)和窑头引风机等的协调控制需求,研究了协调控制方法,构建了基于模糊控制方法的窑头篦冷机与AQC锅炉协调控制子系统,阐述了各模糊控制器的开发过程。现场运行试验的效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窑尾各控制对象进行了控制分析,提出了窑尾协调控制需求,研究了协调控制策略和模糊控制器,构建了窑尾协调控制子系统。对该协调控制子系统的现场试验运行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协调控制策略的控制效果明显改善。针对两台锅炉一台汽轮机组负荷协调控制需求,结合余热锅炉热源大幅波动现状,提出引入余热锅炉废气温度变化率,改进机炉协调控制系统中的热量信号表达式。还针对余热锅炉热源大幅波动导致汽包水位难于自动控制的现状,研究了基于模糊方法和前馈补偿的汽包水位控制方法。并对除氧器和凝汽器水位的协调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现场试验数据分析证明了协调控制方法和新的汽包水位控制方法的实际效果。利用开发的系统平台,对余热发电系统的启动、运行过程和停机过程的控制方法和制度进行了优化研究,制定了最优的控制曲线和控制方法。此外还对所开发的协调优化控制系统的72小时测试和长期运行的控制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有利于熟料产量增加、熟料生产煤耗降低和余热发电量增加,有利于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整体效益的优化。最后,对全文的研究内容和结论进行了总结,对本文建立的熟料生产和余热发电的协调控制方法、控制系统及具体的模糊控制器等需要改进的方面进行了阐述,分析了该协调控制方法的应用前景。对协调控制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索,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主要研究内容。
高乃文[6](2010)在《水泥窑改造DCS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极端气候频发,自然灾害加剧,各国对环境认识的日益提高,对环境的污染和有效的治理予以极大的关注,电除尘器作为冶金等工业生产企业防止粉尘污染的主要手段,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得以快速发展,得到广泛应用。DCS是集散型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的简称,是一种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的一种新型控制技术。它能够实现现代企业为了集中管理各种生产过程及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信息和操作管理集中化达到控制分散目标的功能。本课题中,用DCS控制代替传统的的控制室盘装仪表,实现了高低压供电以及现场各种仪表集中监视和控制的小型DCS系统。该系统配置合理、人机对话及其方便,运行可靠而且并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以及良好的可维护性。高压供电及其控制装置性能的优劣是决定电除尘效率的重要因素,本课题针对水泥窑烟气成份的特点,引用新型的恒流源高压电源做为直流电源,能够有效提高二次电压和电流的运行水平,从而提高收尘率本文通过对系统改造过程中对DCS以及恒流高压直流电源应用的研究和探讨,论证了该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可靠性及实施时所具有的一定先进性,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根据烟气的成份特点,对比各种供电直流电源在电源原理、性能上的差别从而选择设备。●研究了影响电除尘器收尘效率主要因素方面,根据高压供电质量与电除尘性能的关系,分析对电除尘性能影响的主要因素;●按照工艺过程控制要求,进行的组态设计、程序编制、流程趋势、报警状态采集等,利用软件通过模拟演示最终在线调试。●确定硬件配置,根据收尘面积、负荷、测点数量,选择DCS类型及规模(包括模拟I/O、数字I/O的具体数量);
梁川[7](2009)在《电除尘器专家帮助和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研究》文中提出电除尘器是应用得最为广泛的除尘设备之一,研究开发一套用于咨询帮助、故障诊断的专家系统,对电除尘器的正常运行及维护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本文致力于电除尘器专家帮助和故障诊断系统软件的开发研究,以电除尘器为研究对象,对其相关知识进行了归纳、分类,建立系统软件的知识库,并以知识库为基础,对整个软件进行设计开发。此外,使用ACCESS数据库对新增知识进行管理。应用Visual Basic6.0语言进行软件的开发,最终编译成可安装的应用软件包,能够脱离开发环境在Windows系统下独立运行。
常阳光[8](2008)在《基于CAN总线的智能电除尘器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电除尘技术作为一项高科技大气污染治理技术,以其除尘效率高、能耗低、可处理大烟气量气体的特点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运行维护管理不佳,致使大部分电除尘器未达到设计要求。因此,如何充分挖掘电除尘管理和控制潜力,将计算机技术、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网络通讯技术应用于电除尘器,提高电除尘器的性能和可靠性,提高除尘效率,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本文运用CAN总线技术和专家系统相关理论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智能电除尘监控系统。该系统由电除尘控制器、CAN总线和上位机组成。系统采用两片SST89E554芯片,主CPU负责显示、通讯和故障报警等,从CPU负责数据采集和控制,提高了控制的响应速度,可有效防止失控现象发生,不仅解决了系统硬件的瓶颈问题,同时也满足了系统实时性的要求,提升了系统性能;采用具有多主竞争、传输速率快可靠性高的CAN总线技术实现对电除尘器的监控,很好地解决了传统通信方案可靠性差、实时性差等缺点;将专家系统相关理论用于电除尘器故障诊断,在其故障信息不完整或不确定的情况下仍能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法,对保证电除尘器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使电除尘器的维护更加人性化,更加方便合理。控制器单片机程序在KeilμVision2集成环境下使用C语言开发,上位机监控功能使用VB 6.0语言实现。本文在研究了电除尘器工作原理、控制原理、CAN总线和专家系统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完成了电除尘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硬件方面,在对两片SST89E554进行了明确分工的基础上,重点叙述了电除尘控制器供电主回路及各个功能电路的工作原理。软件方面对控制系统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控制方式的设计及故障诊断的方法,并结合画面介绍了上位机监控程序的实现,最后给出了电除尘监控系统的调试步骤,并对论文做了总结,指出了系统设计的不足和进一步的改进思路。
何俊[9](2007)在《电除尘器智能控制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传统应用中,每台电除尘控制器负责控制单个供电分区的电场工作,由于网络通讯功能有限,各控制器的控制工作相对孤立,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协调合作,各种优化算法也仅限在单个供电分区内进行,因此,整体优化效果并不明显。随着国家对烟尘排放标准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传统的电除尘器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与此同时,计算机科学和网络通讯技术迅速发展,给电除尘技术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智能电除尘控制系统(IPC系统)正是诞生于这种背景之下。IPC系统利用其强大的网络通讯功能,将原本孤立的电除尘控制器按一定的网络拓扑结构连接在一起,借助网络控制和闭环控制技术,在保证除尘效率的前提下,能够明显降低能耗。本文展开了IPC系统技术原理的研究,给出了一种可行的IPC系统设计方案,并讨论了实际IPC系统开发的几个重要过程,涉及嵌入式网络功能和Web服务器开发、监控软件设计、闭环控制技术应用和故障诊断等方面的内容。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1)在ARM处理器上移植uClinux操作系统,开发以太网通信和嵌入式Web服务器功能,使电除尘控制器具有了强大的网络通信功能;(2)设计监控软件,对电除尘控制器进行远程监控,集中管理。监控软件具备完善的组控、报警和网络扩展功能。利用Ⅵ曲线采集和实时数据采样功能,监控系统能够动态采集电场运行参数,用以对电场特性和算法效果进行分析。(3)引入闭环控制,对电晕功率进行优化控制,优化电场各供电分区的振打时序,提高除尘效率,降低能耗。(4)根据专家知识和工程应用经验,开发故障诊断专家系统,对除尘器运行参数进行在线分析、故障诊断,并能够给出相应故障的指导信息。
谢荣宝[10](2005)在《浅谈水泥厂电除尘器运行、维护、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除尘器是集工艺、机械、电器为一体的设备,因其具有收尘效率高、可靠性强、阻力小、系统稳定性好、生产费用低、维护量少等特点,故被广泛用于水泥厂的废气处理。随着我国新的环保法的颁布和实施,对水泥厂的排放要求已经非常严格,为实现这一新要求,现将水泥厂电除尘器在运行、维护、管理等方面的注意要点谈一下。
二、水泥厂电除尘器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操作维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厂电除尘器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操作维护(论文提纲范文)
(1)水泥磨机负荷预测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泥工业及DCS控制系统 |
1.2.2 磨机负荷相关预测方法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2 水泥生产工艺与系统方案设计 |
2.1 水泥生产工艺设备 |
2.1.1 新型干法水泥工艺技术 |
2.1.2 球磨机系统 |
2.2 水泥厂DCS系统方案设计 |
2.2.1 总体设计及电气自动化要求分析 |
2.2.2 水泥生产控制系统选型 |
2.2.3 系统网络设计 |
2.2.4 控制站点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水泥厂的DCS实现 |
3.1 控制系统实现 |
3.1.1 控制器配置 |
3.1.2 I/0口配置 |
3.1.3 控制站硬件配置 |
3.1.4 设备连锁控制及重要程序设计 |
3.2 实时监控界面及曲线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磨机负荷预测 |
4.1 人工神经网络相关理论 |
4.2 RBF神经网络 |
4.2.1 RBF神经网络模型 |
4.2.2 径向基函数 |
4.2.3 RBF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
4.3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磨机负荷预测 |
4.3.1 磨机负荷影响因素选择 |
4.3.2 样本数据的采集及预处理 |
4.3.3 磨机负荷预测模型建立 |
4.4 RBF神经网络预测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RBF神经网络参数的磨机负荷预测 |
5.1 粒子群优化算法 |
5.1.1 粒子群优化算法原理 |
5.1.2 粒子群优化算法流程 |
5.1.3 粒子群优化算法参数分析 |
5.2 基于粒子群算法优化RBF神经网络的磨机负荷预测 |
5.2.1 预测模型建立 |
5.2.2 仿真实验结果分析 |
5.3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优化RBF神经网络的磨机负荷预测 |
5.3.1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改进策略 |
5.3.2 预测模型建立 |
5.3.3 多模型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未来展望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
附录 |
致谢 |
(2)高频电源在火电厂电除尘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电除尘器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
1.3 电除尘器高频电源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 |
2 发电厂电除尘原理及性能影响因素 |
2.1 静电除尘的原理 |
2.2 电除尘器参数 |
2.3 电除尘器性能影响主要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3 电除尘器电源 |
3.1 静电除尘供电电源的作用与分类 |
3.2 工频静电除尘电源和高频静电除尘电源的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4 高频电源设计 |
4.1 总体设计 |
4.2 硬件系统 |
4.3 软件设计 |
4.4 上位机系统 |
4.5 本章小结 |
5 高频电源在火电厂电除尘中的应用 |
5.1 电厂概况 |
5.2 设计规范参数 |
5.3 高频电源总体结构及其功能 |
5.4 技术性能和参数 |
5.5 改造前后效果对比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硫酸生产中的电除尘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电除尘技术的发展阶段 |
1.1 电除尘器在工业上的应用 |
1.2 电除尘器发展的两个阶段 |
2 硫酸生产用旧式电除尘器简况 |
2.1 运行温度的选择 |
2.2 对尘含量的适应性 |
2.3 运行的三大故障 |
2.3.1 断线 |
2.3.2 掉锤 |
2.3.3 绝缘失效 |
3 新型电除尘器的研制 |
3.1 通用型新型电除尘器的研制 |
3.2 硫酸生产用新型电除尘器的研制 |
4 新型电除尘器的结构和技术 |
4.1 新型电除尘器总体结构 |
4.2 阳极 |
4.2.1 平板式极板的阳极板排 |
4.2.2 其他结构型式的阳极 |
4.2.2. 1 管极式结构 |
4.2.2. 2 移动极板[9] |
4.2.2. 3 库伦电除尘器[10] |
4.3 阴极 |
4.4 极间距 |
4.5 振打技术 |
4.6 阴极绝缘吊挂装置 |
4.7 气流分布技术 |
4.8 电除尘器的操作与维护技术 |
5 近年来电除尘技术的发展 |
6 硫酸生产中电除尘技术的提升 |
7 结语 |
(4)电除尘器的高效节能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电除尘技术发展现状 |
1.2.1 国内外电除尘器的节能优化技术 |
1.2.2 电除尘节能技术的发展趋势 |
1.2.3 电除尘节能技术发展的必要性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电除尘器的基础理论 |
2.1 电除尘器的结构 |
2.2 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
2.3 电除尘器的控制系统 |
2.3.1 电除尘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
2.3.2 电除尘控制系统的构成 |
2.4 电除尘能耗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电除尘器的节能控制策略 |
3.1 反电晕 |
3.1.1 反电晕机理 |
3.1.2 反电晕的危害 |
3.2 抑制反电晕节能优化策略 |
3.2.1 间歇供电抑制反电晕的原理 |
3.2.2 间歇供电的节能作用 |
3.3 降压振打节能优化策略 |
3.3.1 振打优化系统 |
3.3.2 降压振打 |
3.3.3 振打周期的设定 |
3.3.4 振打时序的设定 |
3.4 能量优化控制算法 |
3.4.1 浊度闭环控制系统简介 |
3.4.2 基于 GA 的能量优化算法 |
3.4.3 电压等级分配原则 |
3.4.4 能量优化算法的实现方案 |
3.5 本章小结 |
4. 电除尘器的高效节能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 |
4.1 高效节能控制系统方案概括 |
4.2 高效节能控制系统的结构 |
4.3 高效节能控制系统的基本功能 |
4.3.1 实时监控功能 |
4.3.2 故障诊断功能 |
4.3.3 能量优化管理功能 |
4.3.4 节能控制功能 |
4.4 友好人机界面 |
4.5 本章小结 |
5. 电除尘器的高效节能控制系统的实现 |
5.1 人机界面设计与实现 |
5.2 高效节能控制系统的主界面 |
5.3 实时监控功能界面 |
5.4 能量优化管理界面 |
5.5 节能控制界面 |
5.6 故障诊断界面 |
5.7 趋势曲线界面 |
5.8 报表管理界面 |
5.9 电除尘器的高效节能控制系统的调试运行 |
5.10 节能控制运行分析 |
5.11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电除尘器部分故障信息表 |
附录B 电除尘器的运行参数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水泥熟料生产与余热发电的协调控制和优化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水泥熟料生产及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
1.3 水泥熟料生产与余热发电过程控制技术分析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2 协调控制需求分析与控制系统开发 |
2.1 控制对象分析 |
2.2 熟料生产与余热发电的相互影响 |
2.3 熟料生产与余热发电的协调控制需求和方法 |
2.4 熟料生产与余热发电协调控制系统的实现与开发 |
2.5 协调控制目标 |
2.6 本章小结 |
3 篦冷机与窑头余热锅炉的协调控制 |
3.1 控制对象分析 |
3.2 窑头部分协调控制方法 |
3.3 窑头协调控制子系统结构 |
3.4 窑头协调控制的模糊控制算法 |
3.5 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窑尾预热系统与窑尾余热锅炉的协调控制 |
4.1 控制对象分析 |
4.2 窑尾部分协调控制方法 |
4.3 窑尾协调控制子系统结构 |
4.4 窑尾协调控制策略 |
4.5 模糊控制器的开发 |
4.6 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5 余热发电系统的协调控制 |
5.1 控制对象分析 |
5.2 余热发电系统的协调控制需求分析 |
5.3 余热发电系统的协调控制方法 |
5.4 余热发电系统协调控制子系统 |
5.5 现场试验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熟料生产与余热发电的优化运行研究 |
6.1 协调控制方法的优化研究 |
6.2 协调优化控制系统的应用效果 |
6.3 协调优化控制系统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
6.4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2 进一步研究的工作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3 博士期间参与的项目 |
(6)水泥窑改造DCS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的应用目的 |
1.2 电除尘技术的历史及集散型控制系统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使用 |
1.3 拟解决的问题 |
2 电除尘器供电系统设计方案确定 |
2.1 电除尘工艺流程 |
2.2 电除尘器的原理及优点简介 |
2.3 电除尘器供电质量的计算分析 |
2.3.1 电除尘器与机械除尘器的节能比较 |
2.3.2 除尘效率的计算分析 |
2.4 高压供电装置的原理、构成及特性 |
2.5 对供电装置调研情况 |
2.6 选型和计算 |
2.6.1 方案优缺点比较 |
2.6.2 恒流源供电电源的选择和计算 |
2.7 系统的接地保护 |
2.8 小结 |
3 DCS硬件配置及软件组态 |
3.1 DCS硬件配置 |
3.1.1 需要实现的控制功能 |
3.1.2 系统硬件总貌 |
3.1.3 硬件配置方案 |
3.2 控制系统的网络配置方案 |
3.3 硬件安装 |
3.4 软件组态 |
3.4.1 软件环境要求 |
3.4.2 软件安装 |
3.4.3 Facview软件组态 |
3.5 ConMaker软件组态 |
3.6 小结 |
4 系统的调试、运行和监测 |
4.1 调试分析 |
4.2 运行监测 |
4.2.1 根据工艺流程对监测点的布设 |
4.2.2 监测的数据和效果 |
4.2.3 主要技术指标情况 |
4.2.4 供电参数 |
4.2.5 实际效果与协议标准的比较 |
4.3 小结 |
5 结论及展望 |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结论 |
5.2 本课题的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电除尘器专家帮助和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专家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专家系统的产生与发展 |
2.1.1 初创期 |
2.1.2 成熟期 |
2.1.3 发展期 |
2.1.4 专家系统在国内的发展状况 |
2.2 专家系统的总体构成 |
2.3 专家系统的优点 |
第三章 电除尘技术的发展概况 |
3.1 电除尘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
3.2 电除尘器本体结构的发展概况 |
3.3 电除尘器供电控制系统发展概况 |
3.4 电除尘技术的理论发展概况 |
3.5 我国电除尘技术的发展概况 |
3.5.1 我国电除尘技术的发展 |
3.5.2 我国电除尘技术的现状 |
3.6 电除尘器的特点 |
3.6.1 电除尘器的优点 |
3.6.2 电除尘器的缺点 |
3.7 电除尘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四章 电除尘器专家系统的开发工具 |
4.1 专家系统的开发工具 |
4.2 Visual Basic6.0 简介 |
4.2.1 Visual Basic 语言的特点 |
4.2.2 Visual Basic6.0 的运行环境简介 |
4.3 ACCESS 数据库简介 |
4.4 电除尘器专家系统的构成 |
第五章 电除尘器专家系统软件的实现 |
5.1 知识库内容的获取、表示及管理 |
5.2 电除尘器专家系统的知识库构架 |
5.3 咨询帮助部分的设计理论 |
5.3.1 系统流程图 |
5.3.2 窗体设计所使用的控件 |
5.4 咨询帮助部分的设计步骤 |
5.4.1 目录展开窗体的具体设计 |
5.4.2 查询窗体的具体设计 |
5.4.3 更新维护窗体的设计 |
5.5 故障诊断部分的设计理论 |
5.5.1 使用的控件 |
5.5.2 程序的编写 |
5.6 故障报警部分的设计理论 |
5.6.1 高压供电设备报警 |
5.6.2 低压控制设备报警 |
5.7 其他功能 |
第六章 结论和成果 |
6.1 结论和成果 |
6.2 软件设计过程中的创新思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8)基于CAN总线的智能电除尘器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电除尘技术的发展状况 |
1.3 电除尘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及其控制技术 |
1.3.1 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
1.3.2 电除尘控制器的控制原理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1.5 内容组织 |
第二章 方案设计 |
2.1 电除尘监控系统方案设计 |
2.1.1 现场总线选型 |
2.1.2 单片机选型 |
2.1.3 开发工具选型 |
2.1.4 系统设计 |
2.2 电除尘监控系统的功能 |
2.2.1 电除尘控制器功能 |
2.2.2 上位机监控软件功能 |
2.3 小结 |
第三章 电除尘控制器硬件设计 |
3.1 电除尘控制器主回路设计 |
3.1.1 电除尘控制器供电主回路的组成 |
3.1.2 电除尘控制器供电主回路工作原理 |
3.2 电除尘控制器硬件功能电路总体设计 |
3.2.1 硬件功能电路总体设计 |
3.2.2 电源电路 |
3.3 基于从 CPU 的硬件功能电路设计 |
3.3.1 可控硅触发电路 |
3.3.2 采样电路 |
3.3.2.1 一次电流采集电路 |
3.3.2.2 一次电压采集电路 |
3.3.2.3 二次电流采集电路 |
3.3.2.4 二次电压采集电路 |
3.3.3 过零检测电路 |
3.3.4 火花及闪络检测电路 |
3.4 基于主 CPU 的硬件功能电路设计 |
3.4.1 CAN 通信电路 |
3.4.2 键盘接口电路 |
3.4.3 偏励磁检测电路 |
3.4.4 启停控制电路 |
3.4.5 峰值保持电路 |
3.4.6 过流检测电路 |
3.4.7 振打接口电路 |
3.4.8 液晶及 LED 显示 |
3.5 抗干扰设计 |
3.5.1 CAN 通信电路的抗干扰措施 |
3.5.2 电路板的抗干扰设计 |
3.6 小结 |
第四章 电除尘器控制器软件设计 |
4.1 总体设计 |
4.2 控制系统分析 |
4.2.1 火花及闪络判断 |
4.2.2 低压振打控制 |
4.2.3 时序 |
4.3 控制方式设计 |
4.4 故障诊断 |
4.4.1 专家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功能 |
4.4.2 基于专家系统的故障诊断系统 |
4.5 小结 |
第五章 上位机监控软件的设计 |
5.1 上位机监控软件的设计思想 |
5.2 CAN 通信协议设计 |
5.2.1 CAN 网络适配卡的工作原理 |
5.2.2 通信协议设计 |
5.3 软件实现 |
5.3.1 高压运行状态 |
5.3.2 高低压运行数据及参数设置 |
5.3.3 数据记录报表 |
5.3.4 系统设置 |
5.4 小结 |
第六章 电除尘监控系统的调试 |
6.1 电除尘控制器的调试 |
6.1.1 硬件电路检查 |
6.1.2 空载调试步骤 |
6.1.3 带负载调试步骤 |
6.2 上位机软件与控制器通信调试 |
6.3 现场运行数据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电除尘器智能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电除尘概述 |
1.1.1 电除尘技术历史 |
1.1.2 电除尘原理与特点 |
1.1.3 电除尘器的分类 |
1.1.4 电除尘器的应用 |
1.1.5 电除尘的发展 |
1.2 论文课题研究 |
1.2.1 开发IPC系统的必要性 |
1.2.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2.3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1.2.4 论文内容组织 |
第2章 IPC系统总体设计 |
2.1 IPC系统构成 |
2.2 IPC系统微机控制设备 |
2.2.1 电除尘器T/R微机控制设备 |
2.2.2 电除尘器低压微机控制设备 |
2.2.3 设计方案 |
2.3 IPC系统中央控制器系统 |
2.3.1 中央控制器功能 |
2.3.2 实时监控功能设计 |
2.3.3 闭环控制与能量管理设计 |
2.3.4 专家诊断功能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下位子系统设计 |
3.1 DSP控制功能与设计 |
3.1.1 二次电流、电压测量 |
3.1.2 火花检测与抑制 |
3.1.3 电流与火花控制 |
3.2 ARM系统功能与设计 |
3.2.1 为什么选择Linux |
3.2.2 移植uClinux操作系统 |
3.2.3 uClinux设备驱动开发 |
3.2.4 uClinux应用程序开发 |
3.2.5 Web Server功能开发 |
3.3 输入输出口控制功能 |
3.3.1 数字输入功能 |
3.3.2 数字数出功能 |
3.3.3 辅助模拟输入 |
3.4 软件定时器与I/O设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上位子系统设计 |
4.1 监控软件设计 |
4.1.1 监控软件结构 |
4.1.2 用户管理 |
4.1.3 网络通信 |
4.1.4 报警记录 |
4.1.5 组控功能 |
4.1.6 Ⅵ曲线采集 |
4.1.7 实时数据采样 |
4.1.8 调试功能 |
4.2 闭环控制功能 |
4.2.1 电晕功率优化 |
4.2.2 振打时序控制 |
4.3 故障诊断专家系统 |
4.3.1 系统结构 |
4.3.2 专家知识表示 |
4.3.3 系统推理机设计 |
4.3.4 运行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束语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5.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水泥厂电除尘器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操作维护(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泥磨机负荷预测算法研究[D]. 赵长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高频电源在火电厂电除尘中的研究与应用[D]. 郑彦.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3]硫酸生产中的电除尘技术综述[J]. 纪鹿鸣. 硫酸工业, 2018(01)
- [4]电除尘器的高效节能控制系统[D]. 吴美红. 辽宁科技大学, 2014(06)
- [5]水泥熟料生产与余热发电的协调控制和优化运行研究[D]. 张向.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2)
- [6]水泥窑改造DCS应用研究[D]. 高乃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12)
- [7]电除尘器专家帮助和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研究[D]. 梁川. 华北电力大学(河北), 2009(11)
- [8]基于CAN总线的智能电除尘器监控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常阳光. 中北大学, 2008(11)
- [9]电除尘器智能控制系统设计[D]. 何俊. 浙江大学, 2007(04)
- [10]浅谈水泥厂电除尘器运行、维护、管理[A]. 谢荣宝. 第十一届全国电除尘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