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手术后尿潴留3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手术后尿潴留32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术后尿潴留32例(论文文献综述)

吴思雨[1](2021)在《基于德尔菲法的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综合疗法的中国专家共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德尔菲法开展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综合疗法的研究,进一步形成专家共识,从而为临床治疗宫颈癌相关并发症的综合疗法提供依据。方法:以“宫颈癌”、“并发症”、“cervical cancer”、“complication”为关键词检索建库至2019年6月30日发表在中国知网、维普全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 d上的文献,分析得出常见的宫颈癌并发症的种类;再以“宫颈癌”、“术后尿潴留”、“化疗后骨髓抑制”、“放射性直肠炎”、“放射性膀胱炎”、“下肢淋巴水肿”、“淋巴囊肿”、“化疗后恶心呕吐”、“疲劳”、“疼痛”、“焦虑抑郁”、“失眠”、“性功能障碍”、“并发症”、“综合疗法”、“中医药”、“中医”、“Postoper ative urinary retention”、“myelosuppression”、“radioactive cystitis”、“lower limb ly mphedema”、“lymphocele”、“nausea and vomiting”、“fatigue””、“pain”、“anxiety de pression”、“insomnia”、“sexual dysfunction”、“complication”、“comprehensive therap y”、“integrative therapy”、“Chinese medicine”、“psychosomatic behavior therapy”、“energy therapy”、“operational body therapy”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根据预设的纳排标准得出参考文献,分析出相应的综合疗法具体种类,并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德尔菲法制定专家问卷的条目。结果:三轮专家调查问卷的积极系数分别为为90%、100%、100%,通过对三轮专家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汇总得出12种常见的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及42种综合疗法,最终形成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综合疗法的中国专家共识。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德尔菲法进行中西医专家问卷调查,形成了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的综合疗法的专家共识,为临床治疗宫颈癌相关并发症提供指导,期待在宫颈癌的临床治疗中起到提高疗效的作用。

张清花[2](2020)在《吴茱萸热熨对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疼痛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评价吴茱萸热熨对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疼痛、CRP浓度、症状积分及中医症候疗效等指标的影响,以期为此类患者提供一种简便、有效的中医护理干预方法,同时为吴茱萸热熨法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6月期间入住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普外科的肝郁气滞型胆石症疼痛的患者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等进行筛选入组70例患者,合格入选的患者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随机分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及护理;试验组在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吴茱萸热熨干预。吴茱萸热熨在使用解痉药物氢溴酸山莨菪碱注射液(规格1ml:10mg;生产厂家:成都第一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号H51021970)10mg肌肉注射前30min进行,每次干预时间为15~20min,每日1次,共干预5d。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h、2h、24h、48h以及干预结束后的疼痛评分(VAS值)、干预前后血清中CRP浓度、症状积分及中医症候疗效等指标变化情况。用Excel软件收集录入数据,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及干预前各指标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情况以及文化程度比较,结果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家族史、饮酒史、吸烟史、过敏史、重大疾病史、传染病史以及胆结石病变部位等相关病史比较,均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在使用解痉药氢溴酸山莨菪碱注射液10mg肌肉注射的同时,对两组患者干预前疼痛评分(VAS值)、CRP浓度及症状积分数据进行比较,均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干预后各评价指标比较分析2.1疼痛评分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h、2h、24h、48h以及干预结束后的VAS比较,时间效应差异、组间效应差异、交互效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2 CRP浓度两组患者干预前后CRP浓度及干预后两组患者的CRP浓度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症状积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症状积分以及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干预前后主要临床症状中右胁部疼痛、痞满饱胀、情绪抑郁等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干预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积分除了嗳气恶心、口干口苦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中医症候疗效评价干预后两组的中医症候疗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吴茱萸热熨能够有效缓解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的疼痛。2.吴茱萸热熨有助于降低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CRP水平。3.吴茱萸热熨有助改善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的中医症候表现。

苏荣[3](2020)在《“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脊髓损伤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脊髓损伤导致的神经源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评价此针法的安全性,探讨其临床优势。为进一步规范针灸临床操作和扩大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将纳入的70例脊髓损伤性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术治疗,治疗组在间歇导尿术基础上给予“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间歇导尿术每日常规进行,导尿次数根据导尿量来决定;“秩边透水道”针法隔日1次,共治疗15次。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功能积分和SF-Qualiveen评分,并统计治疗期间发生的尿路感染情况和针刺不良事件。将数据导入SPSS软件,通过对比分析,评价“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脊髓损伤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结果(1)膀胱残余尿量比较:两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有所减少,“秩边透水道”组较单纯间歇导尿组的减少程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膀胱功能积分比较:两组治疗后膀胱功能积分均减少,治疗组的膀胱功能积分低于对照组。(3)SF-Qualiveen评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有改善。两组评分比较,治疗组更低,生活质量改善程度较大。(4)临床疗效比较:经治疗,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为55.88%,治疗组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5)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治疗期间,治疗组发生1例尿路感染,感染率为3.12%,对照组发生14例尿路感染,感染率为41.18%,治疗组能够降低治疗期间发生尿路感染的风险。(6)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治疗组发生了2例轻度针刺相关不良反应,安全性评价等级均为Ⅱ级,经简单处理后可继续原方案治疗,其余30例患者均未发生针刺不良反应。结论(1)在间歇导尿基础上,“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脊髓损伤性尿潴留疗效确切,效果优于单纯间歇导尿治疗。(2)“秩边透水道”针法取穴少而精,操作性强,在改善排尿功能的同时,还能预防尿路并发症,临床优势显着。(3)“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脊髓损伤性尿潴留安全可靠,对于度过脊髓休克期的患者,可尽早开展此针法治疗以缩短病程,增加患者的康复信心。

瞿一新[4](2020)在《长针刺秩边透水道治疗术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长针刺秩边透水道”治疗术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客观的评价和验证它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在临床运用中的实用性,确定针刺秩边透水道对比常规取穴的优势。通过临床应用及研究,规范和完善“长针刺秩边透水道”的操作,从而为临床治疗术后尿潴留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方法1.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9年01月至2020年01月期间温州市中医院针灸科门诊及针灸科、外科病房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根据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脱落剔除标准,选择合格者受试者60例,按简单随机化(随机数字表法)分配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人。其中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年龄、性别和病程及治疗前两组的膀胱残余尿量、尿潴留程度、膀胱功能积分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3.对照组:膀胱功能训练+常规针刺,治疗组:膀胱功能训练+常规针刺+长针刺秩边透水道。对照组针刺穴位取关元、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秩边、水道,治疗组针刺穴位取关元、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秩边透水道,隔日1次,在治疗1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4.治疗期间,对两组进行疗效性观察和安全性观察,对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尿潴留程度、膀胱功能积分进行观察、记录,并进一步统计分析。5.本次研究数据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明确证实本课题的相关观点。结果1.65例患者入组,有5例脱失,其余60例完成临床观察,无不良事件发生。2.通过治疗观察与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和对照组通过治疗,其膀胱残余尿量、尿潴留程度、膀胱功能较治疗前均有改善。3.通过治疗观察与统计学分析,通过治疗后,治疗组的膀胱残余尿量、尿潴留程度、膀胱功能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4.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均有效,但治疗组的疗效更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其中显效占70%,有效占23.33%,无效占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其中显效占40%,有效占36.7%,无效占23.3%。P值为0.047(P<0.05)。结论在治疗术尿潴留方面,长针刺秩边透水道疗效肯定,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的排尿情况,减轻患者痛苦,且安全、方便,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刘友瑛[5](2020)在《经皮穴位电刺激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经皮穴位电刺激对患者术后排尿情况的影响,明确经皮穴位电刺激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尿潴留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骨科临床术后尿潴留的预防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中西医结合干预措施。方法选取2019年02月2019年12月我院创伤骨科病区收治的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包括心理干预、术前排尿训练、饮食调护和疼痛护理的常规护理预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术后首次排尿情况、平均尿流率、膀胱残余尿以及癃闭病情轻重分级计分的差异。结果本研究最终获得有效统计资料的病例共67例,其中观察组33例,对照组34例。两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骨折部位、术前准备时间、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术后尿潴留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有3例发生术后尿潴留,对照组11例。观察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为9.09%,低于对照组的3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首次排尿情况比较:术后首次排尿情况包括4个指标,即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等待时间、首次排尿持续时间和首次排尿量。两组间首次排尿时间、首次排尿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首次排尿等待时间、首次排尿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首次排尿量明显多于对照组,首次排尿等待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3.平均尿流率比较:观察组平均尿流率最高为18.22ml/s,大于15ml/s的有13例;对照组平均尿流率最高为17.21ml/s,大于15ml/s的有5例,两组间平均尿流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尿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4.膀胱残余尿比较:观察组膀胱残余尿最多为500ml,小于10ml的有20例;对照组膀胱残余尿最多为600ml,小于10ml的有13例,两组间膀胱残余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膀胱残余尿明显低于对照组。5.癃闭病情轻重分级计分比较:癃闭病情轻重分级计分包括5个方面的内容,除了小腹症状评分差异不显着(P>0.05),其他症状体征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总计分比较,观察组轻度29例,中度2例,重度2例;对照组轻度22例,中度2例,重度10例,两组间总计分比较差异显着(P<0.05),观察组总计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常规护理措施,可改善术后首次排尿情况、提高术后排尿效率,有利于术后膀胱功能恢复,能较好地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尿潴留,疗效安全可靠,操作简便易行,经济实用。

徐佳艺[6](2019)在《电针阴部神经刺激与骶神经调节治疗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与骶神经调节疗法治疗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客观地评价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治疗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优越性,为该疾病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方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在针灸经络研究所、岳阳医院及仁济医院南院就诊的符合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纳入标准的患者70人,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就诊地点,于针灸经络研究所、岳阳医院就诊的35例患者纳入电针阴部神经电刺激组(electro-acupuncture pudendal nerve stimulation,简称EPNS组),采用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进行治疗,每次60 min,每周3次,共12次(四周);于仁济南院就诊的35例患者纳入骶神经调节组(sacral neuromodulation,简称SNM组),采用骶神经调节疗法治疗,共4周;将治疗前后的残余尿量、各量表积分和疗效进行比较,利用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的膀胱残余尿量(ml),EPNS组分别为200.00(150.00-400.00)、66.50(15.00-126.00),SNM组分别为260.00(181.00-332.00)、100.00(66.85-180.50)。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存在差异(P<0.05)。2.两组治疗前后ICIQ-LUTS评分,EPNS组男性(15例)分别为32.87±7.38、19.07±11.32,女性(20例)分别为17.50(13.00-23.50)、9.50(7.00-12.50);SNM组男性(17例)分别为30.65±8.61、26.59±8.45,女性(18例)分别为16.50(14.00-19.00)、12.50(10.00-15.00)。两组组间比较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组内ICIQ-LUTS评分均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而降低。3.两组治疗前后ICIQ-LUTSqol评分,EPNS组为49.49±11.13、31.29±10.16;SNM组为50.86±6.59、41.74±9.47。治疗后两组组间及组内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4.对膀胱残余尿量减少程度的改善率进行比较,EPNS组有效29例,无效6例,改善率82.85%;SNM组有效23例,无效12例,改善率65.71%。两组治疗4周后减少程度的改善率存在差异,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对临床症状积分减少率的改善率进行比较,EPNS组显效5例,有效16例,无效14例,改善率60.00%。SNM组显效0例,有效11例,无效24例,改善率31.42%。两组改善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6.对综合积分减少率的改善率进行比较,EPNS组显效19例,有效8例,无效8例,改善率为77.14%。SNM组显效3例,有效10例,无效22例,改善率为37.14%。两组改善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与骶神经调节疗法均能降低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ICIQ-LUTS评分与ICIQ-LUTSqol评分,且各指标评分的降低均与治疗时间有关,分值4周<2周<治疗前;2.治疗4周后,EPNS组的膀胱残余尿量、ICIQ-LUTS总评分与ICIQ-LUTSqol总评分减少程度均大于SNM组;3.治疗4周后,EPNS组临床症状积分减少率与综合积分减少率的改善率均高于SNM组。4.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的疗效总体优于骶神经调节疗法的疗效;

丁晓虹[7](2017)在《头体针联合超早期介入对宫颈癌术后患者排尿功能及尿动力学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不同针刺干预时机及选穴配伍对宫颈癌术后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动态变化情况,对头体针联合超早期介入对宫颈癌术后患者排尿功能及尿动力学进行综合分析,为宫颈癌术后膀胱功能障碍提供较为有效的治疗路径,进一步确定针刺在快速康复外科中的作用。方法:150例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及中国人民解放军421医院妇产科宫颈癌拟行子宫全切+淋巴清扫手术患者,按其入院先后顺序,根据区组随机化方法平均分配到对照组(n=30)、治疗1组(n=30)、治疗2组(n=30)、治疗3组(n=30)、治疗4组(n=30)。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留置导尿管;术后5天夹闭导尿管,并每2-3h放尿1次;术后7天首次拔除导尿管。拔管后嘱多饮水,以导尿法测定残余尿量,当残余尿量<100mml认为顺利脱管;若>100mml则继续留置尿管,于第10天、第14天、第21天、第35天的顺序,按上述流程尝试拔除导尿管。对照组手术前后按照西医诊疗常规进行相关治疗,不进行针刺治疗;治疗1组于术前2天行头体针刺治疗;治疗2组于术前2天行体针针刺治疗;治疗3组于术后2天行头体针刺治疗;治疗4组于术后2天行体针针刺治疗,均针刺治疗10次,手术当天均不行针刺治疗。治疗1组、治疗3组穴位选择头皮针+体针:足运感区、膀胱俞、次髎穴、阴陵泉、三阴交。治疗2组、治疗4组穴位选择体针:膀胱俞、次髎穴、阴陵泉、三阴交。主观症状:分别于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观察各组患者膀胱功能障碍的主观症状,并观察术后各组留置导尿管时间、拔管后重置导尿管情况及脱管时终未残余尿量,同时采用下尿路膀胱功能评估(Measure du Handicap Urinarie,MHU)量表对膀胱功能进行评分。客观指标:分别于术前、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在广州军区总医院泌尿外科尿动力学室由指定医师按统一标准行尿流动力学检测,检测内容包括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残余尿量(RV)、重置导尿管率、逼尿肌稳定性、首次尿意膀胱容量(FDV)、最大膀胱容量(MCC)、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结果:共有150名患者接受了本临床研究,其中对照组4例、治疗1组2例、治疗2组3例、治疗3组4例、治疗4组2例患者因观察期间未按要求如期进行尿动力学检测而判定为脱落,其余135例均顺利完成试验。组间基线特征均衡性分析:五组年龄构成、顺产次数、病理分型、病理分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0.39,P=0.82>0.05;F=1.01,P=0.40>0.05;X2=5.52,P=0.70>0.05;X2=7.41,P=0.96>0.05;F=0.26,P=0.90>0.05;F=0.34,P=0.85>0.05),认为五组间基线特征均衡性良好,具有可比性。主观症状:1.五组留置导尿管时间、最终残余尿量各组留置导尿管时间、最终残余尿量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43.47,P=<0.05;F=15.16,P<0.05)。治疗1组、治疗2组的留置尿管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3组、治疗4组(均为P=0.00<0.05);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治疗4组的最终残余尿量均明显小与对照组(均为P=0.00<0.05)。2.五组手术前、后膀胱功能障碍主观症状发生率组内比较:对照组,手术前、后膀胱功能障碍主观症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29.20,P=0.00<0.05)。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膀胱功能障碍主观症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前(均为P=0.00<0.05)。治疗1组、治疗2组,手术前、后膀胱功能障碍主观症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2.88,P=0.41>0.05;X2=1.45,P=0.69>0.05)。治疗3组、治疗4组,手术前、后膀胱功能障碍主观症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43,P=0.02<0.05;X2=20.18,P=0.00<0.05)。组间比较:术前,各组间膀胱功能障碍主观症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0,P=0.89>0.05)。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各组间膀胱功能障碍主观症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21.51,P=0.00<0.05;X2=20.49,P=0.00<0.05;X2=16.13,P=0.00<0.05)。在所有膀胱功能障碍表现中,以术后排尿困难、腹压排尿感最多见。对上述两种症状进行分析。组内比较:对照组,手术前、后排尿困难、腹压排尿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15.93,P=0.00<0.05;X2=18.88,P=0.00<0.05)。治疗1组,手术前、后排尿困难症状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3.97,P=0.27>0.05);腹压排尿感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15.02,P=0.00<0.05)。治疗2组,手术前、后排尿困难、腹压排尿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9.16,P=0.03<0.05;X2=10.71,P=0.01<0.05)。治疗3组,手术前、后排尿困难、腹压排尿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21.56,P=0.00<0.05;X2=15.70,P=0.00<0.05)。治疗4组,手术前、后排尿困难、腹压排尿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24.55,P=0.00<0.05;X2=16.51,P=0.00<0.05)。组间比较:术前,各组间排尿困难、腹压排尿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1.03,P=0.91>0.05;x2=8.11,P=0.09>0.05)。术后1月,各组间排尿困难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13.82,P=0.01<0.05);各组间腹压排尿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6.79,P=0.15>0.05);术后3月各组间排尿困难、腹压排尿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23.68,P=0.00<0.05;X2=19.66,P=0.00<0.05)、术后6月各组间排尿困难、腹压排尿发生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X2=21.98,P=0.00<0.05;X2=18.47,P=0.00<0.05)。3.五组手术前、后MHU评分量表评分组内比较,对照组,手术前、后MHU量表评分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F=165.07,P=0.00<0.05)。治疗1组,手术前、后MHU量表评分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1.25,P=0.30>0.05)。治疗2组、治疗3组、治疗4组手术前、后MHU量表评分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151.22,P=0.00;F=195.43,P=0.00<0.05;F=171.72,P=0.00<0.05)。组间比较:术前,各组间MHU量表评分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0.13,P=0.97>0.05)。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各组间MHU量表评分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100.94,P=0.00<0.05;F=145.65,P=0.00<0.05;F=67.92,P=0.00<0.05)。客观指标:组内比较:对照组,手术前、后最大尿流率(Qmax)、膀胱残余尿量(RV)、重置导尿管率、逼尿肌稳定性、首次尿意膀胱容量(FDV)、最大膀胱容量(MCC)、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Pdet at Qmax)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20.61,P=0.00<0.05;F=79.00,P=0.00<0.05;X2=7.27,P=0.03<0.05;X2=11.98,P=0.01<0.05;F=37.42,P=.00<0.05;F=16.64,P=0.00<0.05;F=25.74,P=0.00<0.05)。治疗1组,手术前、后Qmax、RV、重置导尿管率、逼尿肌稳定性、FDV、MCC、Pdet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0.73,P=0.54>0.05;F=0.54,P=0.66>0.05;X2=2.03,P=0.57>0.05;X2=3.51,P=0.32>0.05;F=0.19,P=0.91>0.05;F=1.62,P=0.19>0.05;F=2.61,P=0.06>0.05)。治疗2组,手术前、后Qmax、RV、FDV、Pdet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12.35,P=0.00<0.05;F=102.86,P=0.00<0.05;F=30.78,P=0.00<0.05;F=25.56,P=0.00<0.05)。手术前、后重置导尿管率、逼尿肌稳定性、MCC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3.03,P=0.39>0.05;X2=6.32,P=0.10>0.05;F=1.38,P=0.25>0.05)。治疗3组,手术前、后Qmax、RV、逼尿肌稳定性、FDV、MCC、Pdet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16.54,P=0.00<0.05;F=124.64,P=0.00<0.05;X2=15.74,P=0.00<0.05;F=31.30,P=0.00<0.05;F=20.7,P=0.00<0.05;F=25.44,P=0.00<0.05),手术前、后重置导尿管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2.07,P=0.56>0.05)。治疗4组,手术前、后Qmax、RV、逼尿肌稳定性、FDV、MCC、Pdet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16.46,P=0.00<0.05;F=111.71,P=0.00<0.05;X2=14.42,P=0.00<0.05;F=32.30,P=0.00<0.05;F=14.93,P=0.00<0.05;X2=21.63,P=0.00<0.05),手术前、后重置导尿管率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3.76,P=0.29>0.05)。组间比较:术前,各组Qmax、RV、逼尿肌稳定性、FDV、MCC、Pdet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0.30,P=0.88>0.05;F=0.79,P=0.53>0.05;分别为X2=5.44,P=0.24>0.05;F=0.34,P= 0.85>0.05;X2=0.94,P=0.44>0.05;F=0.56,P=0.69>0.05)术后1月,各组Qmax、RV、重置导尿管率、FDV、MCC、Pdet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8.77,P=0.00<0.05;F=69.66,P=0.00<0.05;X2=17.04,P=0.00<0.05;F=22.43,P=0.00<0.05;X2=14.15,P=0.00<0.05;F=10.99,P=0.00<0.05),逼尿肌稳定性之间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5.39,P=0.25>0.05)术后3月,各组Qmmax、RV、逼尿肌稳定性、FDV、MCC、Pdet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18.31,P=0.00<0.05;F=98.12,P=0.00<0.05;X2=18.49,P=0.00<0.05;F=22.07,P=0.00<0.05;X2=11.95,P=0.00<0.05;F=16.68,P=0.00<0.05),各组间重置导尿管率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6.21,P=0.18>0.05)。术后6月,各组Qmax、RV、逼尿肌稳定性、FDV、MCC之间的差异,经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9.68,P=0.00<0.05;F=60.34,P=0.00<0.05;X2=24.56,P=0.00<0.05;F=0.18,P=0.95>0.05;X2=14.15,P=0.00<0.05;),各组间重置导尿管率、Pdet的差异,经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8.11,P=0.09>0.05;F=1.96,P=0.10>0.05)。结论:1.宫颈癌患者RH术后膀胱功能障碍高发,MHU评分明显增高。临床表现以腹压排尿、排尿困难、尿不净感为主,对照组上述症状虽然在术后第6个月时较术后1月有下降的趋势,但较术前仍明显。2.宫颈癌患者RH术后Qmax降低、逼尿肌不稳定性发生率增加、FDV增多、MCC增加、Pdet at Qmax降低明显。3.头体针联合超早期介入宫颈癌RH术后患者可以显着缩短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减少残余尿量、降低膀胱功能障碍主观症状、排尿困难、腹压排尿的发生率、降低MHU评分、增加Qmax、减少尿动力学检查时RV、降低尿动力学检查时重置导尿管率、降低逼尿肌不稳定性发生率、降低FDV、降低MCC、增加Pdet at Qmax,对于宫颈癌RH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以及尿动力学指标的改善有着非常显着的作用。4.头体针联合超早期介入对宫颈癌RH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以及尿动力学指标的改善作用比术后针刺更好;头体针联合超早期介入对宫颈癌RH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以及尿动力学指标的改善作用比单独使用体针针刺更好;术后头体针联合治疗与单独体针针刺相比,对宫颈癌RH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以及尿动力学指标的改善作用的差异对比不太明显。在针刺介入宫颈癌RH术后患者的时期以及针法的选择上,时间窗的选择有着更显着的临床意义。

陈琳,杨巍[8](2013)在《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疗法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指明术后尿潴留又称功能性尿潴留或反射性尿潴留,为术后常见的并发症。肛肠病术后患者排尿不畅甚至不能自行排尿,尿液聚集无法排出,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必要时需要导尿处理,这样既增加了患者泌尿道感染风险,也延长了住院天数。对于治疗方面,临床医生处理方法不一,就临床报道来看,大部分方法都有一定的效果。笔者搜集多位肛肠科临床工作者的研究成果及临床经验,对目前常用疗法进行简要归纳。

石泽亚[9](2010)在《神阙穴隔物灸治疗胆石病术后尿潴留的护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并比较神阙穴隔物灸、诱导排尿、温针灸三种方法对胆石病术后尿潴留患者排尿时间、排尿量的差异,分析三种干预方法的影响因素,为探寻临床疗效确切并适合护理人员执业操作的治疗方法提供临床实证,并初步揭示神阙穴隔物灸对胆石病术后尿潴留排尿的作用机理。方法:符合纳入标准的胆石病术后尿潴留患者180例,随机分为A组、B组和C组,A组采用神阙穴隔物灸法(n=60),B组采用诱导法(n=60),C组采用温针灸法(n=60)。比较三组患者4h内排尿的总有效率,治疗后30min和60min、90min、120min、4h内自行排尿病例数、首次排尿时间、平均排尿时间、平均排尿量。结果:(1)十预后4h内总有效率比较:A组总有效率为88.3%,C组为91.7%,均优于B组77.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干预后30min、60min、90min、120min、4h内各时间段内治疗有效病例数比较:30min内三组有效患者共67例,其中A组有32例、B组有2例、C组有33例;60min内三组有效患者共33例,其中A组有15例、B组有3例、C组有14例;90min内排尿的患者共22例,其中A组有5例、B组有10例、C组有7例;120min内排尿的患者共14例,其中A组和C均是1例,B组有12例;4h内排尿的患者共17例,其中A、C组均无,B组有17例。各时间段分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干预后三组平均排尿时间和平均排尿量比较: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组、B组与C组平均排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多因素分析:A组排尿量不受性别、年龄、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后天数、是否应用胆碱能药物、术中输液量、手术方式、既往史、入院方式各因素的影响(P>0.05)。B组排尿量受患者是否留置导尿管、是否应用镇痛泵的影响(P<0.05),C组排尿量受年龄的影响(P<0.05)。(5)从起效时间比较,A组60min内起效的有47例,占总有效例数53例的94.3%;B组在60min内起效的只有5例,占总有效例数44例的11.4%,C组60min内起效的有47例,占总有效例数55例的85.5%。结论:(1)神阙穴隔物灸法治疗胆石病术后尿潴留疗效确切,起效快,与温针灸法相近,优于诱导法;且适用范围广,不受临床多因素的影响。(2)神阙穴隔物灸法无创安全、简单易行、价格低廉、患者易于接受,构建了治疗胆石病术后尿潴留经济、简便、高效、综合的治疗原则与方法。(3)神阙穴隔物灸属于非介入性治疗,符合护理人员的执业范围,有利于护理人员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术后尿潴留32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术后尿潴留32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德尔菲法的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综合疗法的中国专家共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综合疗法的概述
        一、综合疗法的概念
        二、妇科肿瘤综合疗法的现代研究
        三、小结
    第二节 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的文献研究
        一、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的概述
        二、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综合疗法的文献研究
    第三节 展望
第二章 专家共识的形成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一、德尔菲法的概述
        二、专家调查问卷的制定
        三、统计分析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第一轮专家问卷的统计分析
        二、第二轮专家问卷统计分析
        三、第三轮专家问卷统计分析
第三章 讨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结果的分析
    第三节 创新与不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合疗法在宫颈癌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的应用”专家问卷调查表(第一轮)
    附录2:“综合疗法在宫颈癌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的应用”专家问卷调査表(第二轮)
    附录3: “综合疗法在宫颈癌治疗期间和治疗后的应用”专家问卷调査表(第三轮)
    附录4: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的综合疗法中国专家共识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2)吴茱萸热熨对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疼痛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依据
    1 胆石症的流行病学概况
    2 胆石症疼痛的发生机制
        2.1 西医对胆石症疼痛发生机制的认识
        2.2 中医对胆石症疼痛发生机制的认识
    3 吴茱萸热熨作为干预手段的理论依据
        3.1 吴茱萸的选药依据
        3.2 热熨法的理论基础
        3.3 传热物粗盐的选择依据
    4 国内外研究进展
        4.1 西医对胆石症的治疗概况
        4.2 中医对胆石症的治疗概况
        4.3 吴茱萸的研究概况
        4.4 热熨法的研究概况
    5 研究假设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4 剔除、脱落、终止标准及处理原则
        1.5 样本量估算及分组
    2 干预方法
        2.1 对照组
        2.2 试验组
        2.3 干预时间
        2.4 干预部位
    3 评价指标与数据收集方法
        3.1 疼痛
        3.2 C反应蛋白(CRP)
        3.3 症状积分
        3.4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3.5 安全性观察指标
    4 统计学处理
    5 质量控制
        5.1 选择偏倚的控制
        5.2 操作偏倚的控制
        5.3 保证患者依从性
    6 伦理考虑
        6.1 知情同意原则
        6.2 保密原则
        6.3 有益原则
        6.4 公平回报原则
    7 技术路线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与讨论
    1 研究完成情况
    2 一般资料比较
        2.1 人口学资料比较分析
        2.2 干预前评价指标比较
    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评价指标分析
        3.1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VAS 值)的比较
        3.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 CRP 浓度的组间及组内比较
        3.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症状积分的组间及组内比较
        3.4 干预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比较
    4 讨论
        4.1 患者的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4.2 吴茱萸热熨对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疼痛的影响
        4.3 吴茱萸热熨对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
        4.4 吴茱萸热熨对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症状积分及中医症候疗效的影响
    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胆石症患者疼痛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脊髓损伤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附录 B
    附录 C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长针刺秩边透水道治疗术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资料
    (一) 一般资料
    (二)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2.中医诊断标准
    (三) 病例纳入标准
    (四) 病例排除标准
    (五) 脱落与剔除标准
二、研究方法
    (一) 随机分组
    (二) 治疗方法
        1.选用器材
        2.基础治疗
        3.对照组治疗
        4.治疗组治疗
    (三) 护理
    (四) 疗效观察与评定标准
        1.尿潴留程度评定
        2.膀胱残余尿量
        3.膀胱功能积分标准
        4.疗效评定标准
        5.安全性评价
        6.意外情况处理
    (五) 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 一般临床研究资料比较
    (二) 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1.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尿潴留程度比较
        2.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比较
        3.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积分比较
    (三) 治疗后疗效比较
    (四) 不良反应情况
四、讨论与分析
    (一) 中西医对术后尿潴留的认识
        1.西医对术后尿潴留的认识
        2.中医对术后尿潴留的认识
    (二) 中西医对术后尿潴留的治疗
        1.西医对术后尿潴留的治疗
        2.中医对术后尿潴留的治疗
        3.长针刺秩边透水道对术后尿潴留的治疗
    (三) 结果评价与分析
    (四)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文献综述 近10年中医治疗术后尿潴留的临床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5)经皮穴位电刺激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1.6 病人知情同意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的估算与随机分组
        2.2 干预措施
        2.3 观察及检测指标
    3 数据统计分析
结果
    1 剔除、脱落情况
    2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1 两组性别、骨折部位构成情况比较
        2.2 两组年龄、体重指数及手术时间情况比较
        2.3 两组术前准备时间比较
        2.4 两组术中输液量比较
    3 安全性指标
    4 疗效性指标
        4.1 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对比
        4.2 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后首次排尿情况对比
        4.3 对照组与观察组平均尿流率对比
        4.4 对照组与观察组膀胱残余尿对比
        4.5 对照组与观察组癃闭病情轻重分级计分对比
        4.6 首次排尿时间与年龄、手术时间的关系
讨论
    1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POUR的中医理论基础
        1.1 癃闭的中医源流与发展
        1.2 癃闭的病因病机
        1.3 老年髋部骨折POUR的病因病机
    2 经皮穴位电刺激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POUR的中医机制
    3 经皮穴位电刺激预防老年髋部骨折POUR的西医理论基础
        3.1 排尿的生理机制
        3.2 POUR发生的病理机制
        3.3 经皮穴位电刺激预防POUR的现代医学机制分析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术后尿潴留发生率
        4.2 首次排尿时间
        4.3 首次排尿等待时间
        4.4 首次排尿持续时间、首次排尿量、平均尿流率与膀胱残余尿
        4.5 癃闭病情轻重分级计分
    5 经皮穴位电刺激预防老年髋部骨折POUR的安全性分析
    6 创新点和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6)电针阴部神经刺激与骶神经调节治疗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脱落与中止标准
    2 研究对象和分组
        2.1 一般资料
        2.2 样本量
        2.3 病例分组
    3 研究方法
        3.1 使用仪器及设备
        3.2 治疗方法
        3.2.1 电针阴部神经刺激疗法
        3.2.1.1 “骶四穴”取穴
        3.2.1.2 电针治疗
        3.2.2 骶神经调节疗法
        3.3 意外预防与处理
        3.3.1 治疗意外的预防
        3.3.2 治疗意外的处理
        3.4 疗效评价指标及方法
        3.4.1 主要结局指标
        3.4.2 次要结局指标
        3.4.3 评定标准
        3.5 脱落病例处理方法
        3.6 统计分析
        3.7 伦理审批
    4 结果
        4.1 EPNS组与SNM组基线特征比较
        4.1.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4.1.2 两组患者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受损比较
        4.1.2.1 两组患者的原发神经系统疾病比较
        4.1.2.2 两组患者的神经受损部位比较
        4.1.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指标基线比较
        4.2 EPNS组与SNM组膀胱残余尿量比较
        4.2.1 不同时间点两组膀胱残余尿量比较
        4.2.2 不同时间点两组椎管内因素受损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比较
        4.2.3 不同时间点两组椎管外因素受损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比较
        4.3 EPNS组与SNM组ICIQ-LUTS评分比较
        4.3.1 不同时间点两组ICIQ-LUTS总评分比较
        4.3.1.1 不同时间点两组男性ICIQ-LUTS评分比较
        4.3.1.2 不同时间点两组女性ICIQ-LUTS评分比较
        4.3.2 不同时间点两组ICIQ-LUTS排尿期(V值)评分比较
        4.3.2.1 不同时间点两组男性V值评分比较
        4.3.2.2 不同时间点两组女性V值评分比较
        4.3.3 两组治疗后各时间点的有效率比较
        4.4 EPNS组与SNM组ICIQ-LUTSqol评分比较
        4.4.1 不同时间点两组ICIQ-LUTSqol总评分比较
        4.4.2 不同时间点两组ICIQ-LUTSqol日常制约因素评分比较
        4.4.3 不同时间点两组ICIQ-LUTSqol心理因素评分比较
        4.4.4 不同时间点两组ICIQ-LUTSqol生活制约因素评分比较
        4.5 EPNS组与SNM组临床疗效比较
        4.5.1 膀胱残余尿量减少程度的改善率比较
        4.5.2 临床症状积分减少率r的改善率比较
        4.5.3 综合积分减少率R的改善率比较
第二部分 讨论
    1 临床指标分析
        1.1 膀胱残余尿量改变的分析
        1.2 ICIQ-LUTS评分改变的分析
        1.3 ICIQ-LUTSqol评分改变的分析
        1.4 临床疗效比较分析
        1.4.1 膀胱残余尿量减少程度的改善率分析
        1.4.2 临床症状积分减少率r的改善率分析
        1.4.3 综合积分减少率R的改善率分析
        1.4.4 各改善程度间的差异分析
    2 现代医学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研究进展
        2.1 现代医学对于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认识
        2.2 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分类及并发症
        2.3 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治疗
        2.3.1 药物治疗
        2.3.2 膀胱辅助排尿
        2.3.3 电刺激治疗
        2.3.3.1 经肛门或阴道电刺激
        2.3.3.2 胫神经刺激
        2.3.3.3 骶神经前根电刺激
        2.3.3.4 骶神经刺激
    3 中医学对于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研究进展
        3.1 中医学理论对于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认识
        3.2 中医学理论对于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病因病机的认识
        3.3 针灸治疗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方法
    4 现有治疗方法的局限性
    5 神经电刺激对于促进排尿的作用机理研究
        5.1 盆腔神经的解剖分布
        5.2 排尿活动神经的机制研究
        5.3 神经电刺激的作用机理探讨
        5.3.1 骶神经调节机制
        5.3.2 阴部神经调节机制
    6 针刺对于排尿的调节作用
        6.1 针刺对于中枢神经的调节
        6.2 针刺对于外周神经的调节
        6.3 电针刺激频率与双向调节作用
    7 本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7.1 本研究的优势
        7.2 本研究的不足
    8 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针灸治疗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已发表论文 针灸防治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研究进展
附录三
附录四
附表一 :《国际尿失禁协会下尿路功能障碍症状评分量表——男性病人用表》
附表二:《国际尿失禁协会下尿路功能障碍症状评分量表——女性病人用表》
附表三

(7)头体针联合超早期介入对宫颈癌术后患者排尿功能及尿动力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详细摘要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西医研究现状
    第二节 传统医学对宫颈癌术后尿潴留的认识
第二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
        三、随机化原则
        四、样本含量估算
        五、治疗方法
        六、观测指标
        七、统计学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结论
        一、组间基线特征均衡性分析
        二、主观症状疗效评价
        三、客观指标疗效评价
        四、脱落病例
        五、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
        六、结论
第三章 讨论
    一、足运感区对排尿功能的影响
    二、本研究的配穴组方依据
    三、针刺介入时间窗的选择
    四、针刺治疗RH术后排尿功能障碍的观测指标
    五、术前头体针的联合使用对RH术后排尿功能恢复有良好的作用
    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七、今后的努力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神阙穴隔物灸治疗胆石病术后尿潴留的护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临床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诊断标准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脱落剔除病例标准
    2.2 分组及患者治疗前情况比较
        2.2.1 一般资料比较
        2.2.2 住院天数比较
        2.2.3 术后发生尿潴留时间比较
        2.2.4 应用解痉抗胆碱能药物情况比较
        2.2.5 术中输液量比较
        2.2.6 合并症及手术史情况比较
        2.2.7 手术方式比较
        2.2.8 手术时间比较
        2.2.9 入院方式比较
        2.2.10 留置导尿管比较
        2.2.11 应用镇痛泵比较
    2.3 治疗方法
        2.3.1 隔物灸神阙法
        2.3.2 诱导排尿法
        2.3.3 温针灸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统计分析方法
    2.7 质量控制
第三章 结果
    3.1 三组患者治疗4h内排尿总有效率比较
    3.2 三组患者治疗后各时段有效病例数比较
    3.3 三组患者起效时间比较
    3.4 三组患者平均排尿时间比较
    3.5 三组患者平均排尿量比较
    3.6 影响三种排尿方法排尿量的多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现代医学对胆石病术后尿潴留的认识
    4.2 中医对胆石病术后尿潴留的认识
    4.3 胆石病术后尿潴留的护理干预研究现状
        4.3.1 诱导排尿
        4.3.2 健康教育
        4.3.3 物理疗法
        4.3.4 药物疗法
        4.3.5 中医穴位疗法
    4.4 本研究治法及选穴依据
    4.5 疗效分析
    4.6 问题与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术后尿潴留32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德尔菲法的宫颈癌治疗相关并发症综合疗法的中国专家共识研究[D]. 吴思雨.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吴茱萸热熨对肝郁气滞型胆石症患者疼痛的影响[D]. 张清花.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秩边透水道”针法治疗脊髓损伤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D]. 苏荣.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4]长针刺秩边透水道治疗术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D]. 瞿一新.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经皮穴位电刺激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D]. 刘友瑛.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电针阴部神经刺激与骶神经调节治疗神经源性非梗阻性尿潴留的临床疗效比较研究[D]. 徐佳艺.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头体针联合超早期介入对宫颈癌术后患者排尿功能及尿动力学的影响[D]. 丁晓虹.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05)
  • [8]肛肠病术后尿潴留疗法的研究现状[J]. 陈琳,杨巍.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13(07)
  • [9]神阙穴隔物灸治疗胆石病术后尿潴留的护理研究[D]. 石泽亚. 中南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道手术后尿潴留32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