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重渣制造建筑砂的研究

利用重渣制造建筑砂的研究

一、利用重矿渣制造建筑用砂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凯帆[1](2021)在《铜尾矿胶凝材料的制备及水化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大气环境恶化,可用矿石资源减少、大量尾矿堆存,及建筑材料行业碳达峰、碳中和等大背景下,本文以河北承德地区铜尾矿为主要研究对象,制备矿物掺合料,以降低混凝土中水泥用量。首先,采用XRD、DTA-TG、SEM等手段对铜尾矿原材料进行特性分析;其次,采用耦合活化方式,对惰性的铜尾矿材料进行活化,并确定最优掺量;在此基础上,配制了水泥基固体废弃物复合胶凝材料,并研究了相关基础性能,采用水化动力学模型和微观测试方法分析了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硬化机理。为解决工业固废在新型绿色建筑材料中资源化利用,本课题的研究应用为最亟待突破的技术瓶颈问题提供了参考,引导传统建材向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和新型建材产业转型。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化学分析法、XRD、DTA-TG等测试手段分析了铜尾矿的特性,可知铜尾矿中Si O2含量不足45%且无石英矿物的存在,其矿物组成属于富镁硅酸盐矿物。通过机械力活化、高温煅烧活化方式,铜尾矿的结晶状态与物相组成得以改变。根据铜尾矿活性测试结果发现:干燥铜尾矿粉磨30min后,经700℃高温煅烧2h,得出最优活化铜尾矿,其活性指数为101.43%。(2)采用经机械力活化和高温煅烧活化后的铜尾矿加入适量的脱硫石膏、氢氧化钠以及硅酸钠等复合碱性激发剂进行化学活化。通过正交优化实验验证后得出,铜尾矿的活性指数没有显着提升;铜尾矿活性测试中Mg O含量超过6%,经常温养护224d,未发现裂缝,压蒸测试合格。(3)铜尾矿复合胶凝材料(水泥:粉煤灰:矿渣粉:铜尾矿=5:1:1:3)安定性及标准稠度需水量均符合42.5普通硅酸盐水泥的强度要求,其中初凝时间和终凝时间分别为155min、285min;胶砂实验28d抗压强度为49.2MPa;铜尾矿复合胶凝材料的Krustulovic-Dabic水化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表明,水化过程依旧是:结晶成核与晶体生长(NG)→相边界反应(I)→扩散(D)三个基本阶段。(4)铜尾矿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机理研究表明,胶凝体系的水化产物为C-S-H凝胶、AFt和Ca(OH)2,以及水化反应后原料体系的残余颗粒。整个水化过程体系中各物料及水化产物存在着相互协同的作用。

吴源[2](2021)在《玻化微珠混凝土配合比及基本性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建筑节能问题被人们广泛关注,传统建材存在自重大,抗拉强度低,保温隔热效果差等问题。我国珍珠岩储量较为丰富,采用电炉加热方式制成的玻化微珠,具有十分稳定的理化性能,且玻化微珠可提高砂浆的流动性,减少材料的收缩,降低综合成本,其优良的特性使它在保温隔墙中得到较多的应用。本文通过试验调整,使玻化微珠混凝土具有力学性能优越、导热系数低的优点,形成新型的玻化微珠混凝土,由于玻化微珠颗粒的加入极大的削弱了混凝土的强度,掺入钢渣粉、微硅粉等工业废料,在改善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的同时,还减少了水泥的用量,对于节约材料以及保护环境有着积极影响,且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对玻化微珠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及其轴心抗压强度、弹性模量进行分析,其拟合关系为:fc,d=0.6041fc,c+5.1029、Ec=0.0455 fc,c+0.8724,且R2均大于0.8。(2)对于玻化微珠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而言,各因素影响效果主次顺序为:水胶比>玻化微珠掺量>钢渣粉掺量>微硅粉掺量>钢纤维掺量,其立方体抗压强度的最佳因素水平组合为玻化微珠掺量20%~40%、水胶比0.4、钢纤维掺量1.2%、微硅粉掺量15%、钢渣粉掺量10%。(3)各因素对玻化微珠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影响效果主次顺序为:水胶比>玻化微珠掺量>微硅粉掺量>钢纤维掺量>钢渣粉掺量,其劈裂抗拉强度的最佳因素水平组合为玻化微珠掺量20%、水胶比0.4、钢纤维掺量1.2%、微硅粉掺量10%、钢渣粉掺量10%。(4)各因素对玻化微珠混凝土抗折强度影响效果主次顺序为:玻化微珠掺量>水胶比>钢渣粉掺量>微硅粉掺量>钢纤维掺量,其抗折强度的最佳因素水平组合为玻化微珠掺量20%、水胶比0.4、钢纤维掺量1.2%、微硅粉掺量5%、钢渣粉掺量20%。(5)对玻化微珠混凝土的导热系数、热阻、传热阻以及传热系数进行了测定与计算。其导热系数随玻化微珠掺量的增多而出现明显降低趋势,玻化微珠掺量为40%时,玻化微珠混凝土的导热系数为0.99W/(m·K),抗压强度为37.6MPa,玻化微珠混凝土在满足强度要求的同时,其保温性能优于普通混凝土。

陈嘉琨[3](2021)在《水淬高钛矿渣轻质高强混凝土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淬高钛矿渣是以钒钛磁铁矿为原料、采用高炉工艺冶炼生铁时产生的熔融渣经水淬急冷粒化后形成,其呈疏松多孔不规则或近球形颗粒状。相较于普通水淬粒化高炉矿渣,水淬高钛矿渣当中Ti O2含量超过15%,且富存于物理化学稳定的钙钛矿、钛辉石矿物中,因此其水化和火山灰活性较低。已有研究用水淬高钛矿渣为轻骨料制备空心砌块、墙板和屋面保温填充材料,为进一步发挥水淬高钛矿渣矿物稳定性、微活性、轻质多孔特性,本论文提出以其为轻骨料并结合粉煤灰漂珠制备轻质高强混凝土。论文采用最紧密堆积原理确定了配合比设计,制备了容重1950 kg/m3,1750 kg/m3,1550kg/m3和1350 kg/m3等级的水淬高钛矿渣轻质高强混凝土(LWHS-TS)。通过硫酸盐浸泡以及蒸压釜蒸压处理后,水淬高钛矿渣物理化学性能仍然保持稳定,这初步证明了其作为混凝土轻骨料的可行性。利用最紧密堆积理论以及最小需水量法确定了轻质高强混凝土配合比,研究了粉煤灰漂珠取代、水胶比、容重以及养护方式(标养、蒸汽养护、蒸压养护)对水淬高钛矿渣轻质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蒸汽养护以及蒸压养护能够快速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标养情况下水淬高钛矿渣轻质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稳定增长,在水胶比0.18的情况下,1950 kg/m3容重等级的水淬高钛矿渣混凝土标养28天强度可以达到72.6 MPa,标养120天强度可以达到100.8 MPa。研究了水淬高钛矿渣混凝土结构以及性能,同时通过模拟硬化混凝土碱性环境,对水淬高钛矿渣骨料在水泥水化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做了详细的分析,水淬高钛矿渣骨料并非单纯作为混凝土骨架填充在混凝土当中,在碱性环境下水淬高钛矿渣骨料直接参与了水泥水化反应,优化了浆体骨料界面。最后对水淬高钛矿渣轻质高强混凝土进行了体积稳定性、碳化、抗冻融循环以及抗硫酸盐侵蚀等耐久性测试。对比了标准养护以及蒸汽养护条件下,水淬高钛矿渣混凝土的干燥收缩性能,水淬高钛矿渣骨料含量与混凝土的自收缩以及干燥收缩成负相关,高温养护能够减少混凝土的干燥收缩,水淬高钛矿渣混凝土体积稳定性能良好。四种容重等级水淬高钛矿渣轻质高强混凝土几乎不存在碳化,抗冻等级不小于F250,抗硫酸盐等级不小于KS90,符合高性能混凝土的标准。

甘有良[4](2021)在《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设计制备与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路面混凝土,具有收缩小、早期强度高且耐久性良好等特点而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机场跑道等需要快速修补的工程以及海港码头、桥梁隧道等快速抢修抢建工程。传统的制作方法是采用道路水泥或特殊工艺,配制的路面混凝土通常早期强度低、收缩开裂严重,而且配制成本昂贵、工艺复杂。本课题旨在采用常规原材料及普通工艺,研制出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本文依托茂名市普通国省道干线公路路面改造工程项目,针对桂东南丘陵山区地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湿热气候的道路修建,开发出一种低成本低收缩高早强高抗折的路面混凝土试验配合比,使之达到设计要求。本文基于路面混凝土的原材料检测,分别提出水泥、粉煤灰、矿渣粉、细集料、粗集料、拌合水和外加剂的技术指标要求。对路面混凝土进行配合比设计,以用水量、外加剂掺量、砂率为因素,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案,以坍落度测量、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作为评价指标,应用极差分析方法分析各因素影响程度大小。通过研究表明,用水量是影响路面混凝土工作性和力学强度的主要因素。根据各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配合比优化,在正交试验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路面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力学性能指标进行研究。不同粉煤灰和矿渣粉掺量的路面混凝土抗压、抗折强度随龄期的增长而增加,加入10%粉煤灰和12%能有效地提高路面混凝土后期力学性能。路面混凝土的抗折强度与折压比随砂率的变化有相同的变化趋势,皆先增后减,表明35%砂率能有效提高路面混凝土的抗折性能。降低水灰比有利于降低路面混凝土的干燥收缩,但过低的水灰比影响施工性能,经试验水灰比以0.32为准。10%粉煤灰和12%矿渣粉掺合料,可以减小路面混凝土的干燥收缩,但砂率对路面混凝土的干燥收缩影响不大,最佳值为35%。路面混凝土单位用水量,由原来的145kg降低至130kg,并且增加掺合料以降低混凝土水化热,因此实现低收缩高早强的目的。当配合比试验水胶比为0.32,10%粉煤灰和12%矿渣粉掺量,砂率为35%时,其7d抗压强度超过40MPa,7d抗折强度超过5.0 MPa,360d干缩率为330~350*10-6,达到了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的设计目标要求。原施工方每方路面混凝土原材料成本为356.0元,经过改善后为315.2元,每方成本节约40.8元,为整个项目约24公里路面混凝土施工节省了两百八十多万的成本支出,给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杨少凡[5](2020)在《耐碱玻璃纤维对矿渣砂浆性能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的矿渣产量持续递增,若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矿渣作为一种工业废料,在砂浆或混凝土中可以用来替代部分水泥制备矿渣混凝土,这不仅能达到废料利用、保护环境的目的,还能降低水泥的用量,从而减缓资源消耗、减少成本。但是矿渣的掺入会明显降低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并增大自身的收缩程度,当受到冲击荷载作用时,矿渣混凝土抵抗冲击变形的能力不足,这也使其应用的范围受到了限制。针对矿渣混凝土早强低、收缩大、抗冲击性能弱等问题,本文采用掺入耐碱玻璃纤维的方式进行解决。试验以矿渣固定替代40%水泥的砂浆为研究对象,通过体积外掺0%、0.25%、0.5%、0.75%、1%这5种掺量的耐碱玻璃纤维,研究不同体积掺量下耐碱玻璃纤维对矿渣砂浆的工作、物理、收缩和力学性能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从工作、物理和收缩性能角度分析,耐碱玻璃纤维的掺入会对矿渣砂浆的流动性产生负面影响,矿渣砂浆的流动度与纤维掺量成反比,且纤维掺量越多砂浆流动度下降越多,并在1%纤维掺量时达到最低流动度;矿渣砂浆的吸水率在纤维掺量增加的同时呈现出上升趋势,当纤维掺量为1%时砂浆的吸水率达到最大;在干燥收缩的控制方面,耐碱玻璃纤维控制矿渣砂浆干燥收缩的效果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先提高后下降,在纤维掺量为0.75%时控制效果较优。(2)从力学性能角度分析,耐碱玻璃纤维的掺入对矿渣砂浆的抗折、抗压强度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矿渣砂浆的抗折强度持续增长,并在纤维掺量为1%时达到最大,而矿渣砂浆的抗压强度则呈现出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并在纤维掺量为0.75%时达到最大;由SEM照片分析发现,耐碱玻璃纤维与水泥基体之间的粘结性能较强,且纤维在砂浆中交错搭接形成网状结构,对矿渣砂浆的增韧、增强起到很好的效果;就抗冲击性能提升效果而言,耐碱玻璃纤维的掺入能较好地提高矿渣砂浆的抗冲击的变形能力,冲击荷载作用下,矿渣砂浆的动态抗压强度与平均应变率呈正相关性;在60.04s-1~157.75s-1应变率范围内,当纤维体积掺量为0.5%时,矿渣砂浆动态抗压强度和极限韧性达到最高,其DIF高于其他组,有着较为突出的抗冲击变形能力。图28 表9 参80

姚力科[6](2020)在《陕北地区风积砂混凝土抗压强度与碳化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出台禁采河砂令以来,陕北广袤分布的风积砂成为建筑用砂新来源,但陕北地区环境下风积砂混凝土抗碳化性能以及耐久性能研究非常薄弱,严重影响了风积砂在实际工程中的大范围使用。本文以陕北地区地表风积砂为原料试配混凝土,确定出工作性能、力学性能最优的风积砂混凝土置换率。基于最优置换率,采用室内快速试验、自然暴露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碳化及交替作用下风积砂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劣化性能。通过室内快速碳化试验,分析碳化及共同作用下风积砂混凝土耐久性的劣化规律,从力学、物理和化学角度阐明劣化机理,并提出陕北地区风积砂混凝土抗碳化性能计算模型。本文研究成果可拓宽陕北地区建筑用砂来源,并为风积砂在城市工程建设的良好应用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与理论指导价值。本文研究了不同风积砂置换率(0、30%、60%和100%)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的影响,通过抗压强度试验,确立了风积砂混凝土最优置换率。研究了不同风积砂掺量下,风积砂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风积砂混凝土抗压强度随时间以及风积砂掺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风积砂掺量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产生明显的影响,在砂率一定的情况下,不同掺量的风积砂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掺量30%、掺量60%、掺量0%及掺量为100%,除普通混凝土外,掺量为30%的风积砂混凝土抗压强度最大。随着风积砂掺量的增加,风积砂混凝土抗压强度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并且研究了在最优置换率情况下,不同风积砂置换率(0、30%、60%和100%)对混凝土的碳化深度的影响,通过碳化试验,验证了风积砂混凝土抗压强度最优置换率是否符合碳化性能最优置换率。研究了不同风积砂掺量下,风积砂混凝土碳化深度的变化规律,分析了风积砂混凝土碳化深度随时间以及风积砂掺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风积砂掺量对混凝土的碳化深度产生明显的影响,在砂率一定的情况下,不同掺量的风积砂混凝土的碳化深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掺量30%、掺量60%、掺量0%及掺量为100%,除普通混凝土外,掺量为30%的风积砂混凝土碳化深度最小。随着风积砂掺量的增加,风积砂混凝土碳化深度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此外,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风积砂混凝土碳化预测模型,通过实验结果拟合处风积砂混凝土碳化深度模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且试验结果与模型计算结果较吻合。并对最优配合比下风积砂混凝土进行了寿命预测,寿命预测结果显示当砂率为45%时,风积砂置换率为30%时,使用年限可以达到114年。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风积砂混凝土的碳化性能研究提供参考。

郝建军[7](2020)在《3D打印再生细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再生混凝土技术是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而3D打印混凝土技术是一种先进的建造技术,若能将再生混凝土技术和3D打印混凝土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实现绿色建筑+自动化地发展,前景广阔。3D打印混凝土对材料的流动性、可建造性、粘结性、适宜的凝结时间、早期强度等都有着严格的要求,材料对3D打印混凝土技术来说至关重要。本课题以配制满足现有3D打印设备要求的再生细骨料混凝土为目标,开展了 3D打印再生细骨料混凝土性能的研究。(1)根据正交试验完成3D打印所用的再生细骨料混凝土的最优配合比试验。得出3D打印再生细骨料混凝土材料中再生细骨料取代天然砂的最优取代率为 33%。(2)分析了再生细骨料取代率、水灰比、减水剂、早强剂和缓凝剂等因素对打印材料的流动度经时损失和力学性能的影响。(3)采用再生细骨料全部取代天然砂,并用粉煤灰-矿渣粉-硅粉三种材料组成的复合矿物掺合料(单优化)以及复合矿物掺合料与聚丙烯纤维相结合(双优化)对全再生细骨料混凝土打印材料进行优化,得出掺合料取代水泥的最优取代率为20%,聚丙烯纤维最优掺量为0.2%。(4)基于上述配比,利用课题组设计的3D打印混凝土设备打印出试体墙,发现采用矿物掺合料和纤维改性(双优化)的再生细骨料混凝土和易性、泵送性能更好,初凝时间更长。测量试体墙切割成的立方体和棱柱体试件强度,得出经过矿物掺合料、纤维改性过的再生细骨料混凝土打印材料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和抗劈裂强度都显着提高。

彭雅娟[8](2020)在《铬铁渣作天然砂替代性骨料的优化与改性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铬铁渣代替天然砂为出发点,通过对铬铁渣的颗粒级配优化和表面改性研究降低其空隙率和孔隙率,使之成为天然砂的优质替代性骨料,充当砂浆或混凝土用细骨料。不仅解决天然砂严重短缺问题,降低了混凝土的综合成本;也缓解了环境压力,对固废重新利用、节约资源具有重要意义。该项研究为铬铁渣资源化开发利用提供可靠依据,具有节能减排效益。本文结合铬铁渣生产工艺,分析其固废指标和基本属性,结果表明铬铁渣具有作替代性细骨料的潜在资源属性。将原始铬铁渣用于配制砂浆和混凝土时,发现其只能代替20%的天然砂,超过20%时,砂浆或混凝土会出现泌水严重、和易性差的现象。对铬铁渣进行化学分析、XRD和SEM观测、密度测试、筛分析等理化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其颗粒级配差、呈现“中间大、两端小”的级配特点,根据填充原理提出“分计筛余曲线几何分析”新级配优化方法,得到级配优化细填料具体的粒径范围、填充量以及搭配比例;本文选用风积沙和磨细铬铁渣进行30%填充替代原铬铁渣,分别得到了两种优化铬铁渣细骨料。通过对两种优化铬铁渣骨料以最大堆积密度理论验算和砂浆强度试验,确定使用30%粒径范围在0.6mm以下的磨细铬铁渣和70%的原铬铁渣可100%代替天然砂。颗粒级配优化降低了铬铁渣的空隙率,由于铬铁渣是表面粗糙、开口孔聚集的外观结构形貌,导致其呈现出高孔隙率、高压碎值和高吸水率的特点,在充当砂浆或混凝土细骨料时,砂浆或混凝土因增加了拌和用水量而出现保水性较差的问题。参考骨料的坚固性指标并与天然砂对比,综合考虑铬铁渣替代性细骨料与水泥浆体的界面结构和粘结强度,对经过级配优化的铬铁渣进行表面改性研究。通过正交试验设计了适应于铬铁渣的改性剂,基于造壁原理对铬铁渣进行改性,使铬铁渣充分发挥出天然砂优质替代性细骨料的优势性能。经改性研究:改性铬铁渣的饱和面干吸水率降低了65%,而2.364.75mm粒级改性铬铁渣压碎值降低了50%,用改性铬铁渣配制的砂浆强度提高了31%。本文以微观试验研究了改性剂对铬铁渣的改性机理,解耦法梳理改性研究对铬铁渣的影响关系,由定性到定量分析了改性剂四因子通过影响改性铬铁渣饱和面干吸水率影响水胶比进而影响混凝土强度,表明改性铬铁渣对混凝土界面性能产生了有利影响。将改性铬铁渣按新级配优化方法进行颗粒级配优化,得到了空隙率和孔隙率都较低的优化改性铬铁渣,即天然砂优质替代性细骨料。将其100%替代天然砂充当砂浆和混凝土用细骨料,基于优化改性铬铁渣的关键性能进行砂浆收缩试验和混凝土抗冻性能试验。分析优化改性铬铁渣对砂浆和混凝土中的孔结构作用机理;检测其在砂浆和混凝土中的应用效果。综合确定天然砂优质替代性细骨料(优化改性铬铁渣)在砂浆或混凝土中可100%替代天然砂,充分发挥优质骨料性能。

胡敏[9](2020)在《复合掺合料废玻璃砂浆性能和碱-硅酸反应研究》文中指出玻璃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医疗产品、日用生活、电子零件、汽车构件等领域,废玻璃量也随之急剧增加。经处理过的废玻璃颗粒部分取代天然砂会影响废玻璃水泥砂浆的流动性、强度及碱-硅酸反应。使用矿物掺合料在提高固体废物利用率的同时会对废玻璃水泥砂浆的力学及工作性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主要探究当废玻璃砂部分取代天然砂后,复合矿物掺合料对试件强度、碱-硅酸反应的影响及膨胀抑制作用机理。研究内容及相关结论如下:1.以稠度、分层度、强度、膨胀率为评价指标,开展废玻璃砂最佳掺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废玻璃代砂率为30%时,废玻璃水泥砂浆具有良好的保水性与流动性,且强度较高;废玻璃部分取代天然砂可以降低砂浆碱-硅酸反应膨胀效应。2.固定废玻璃代砂率为30%,分别以粉煤灰和矿渣微粉掺量为变量,开展砂浆流动度、强度和碱-硅酸反应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和矿渣微粉对废玻璃砂浆的碱-硅酸反应均有抑制作用,在相同掺量下粉煤灰抑制作用更明显;综合考虑强度和碱-硅酸反应抑制效果,建议矿渣微粉的掺量约为20%-40%,粉煤灰的掺量约为10%-30%。3.固定矿物掺合料总量为30%,开展粉煤灰与矿渣微粉复合使用及最佳配合比试验。研究表明:复合矿物掺合料废玻璃砂浆膨胀率明显降低,当粉煤灰∶矿渣微粉=3∶2时,碱-硅酸反应抑制效果最好,28d膨胀率仅为0.107%;不同比例复合矿物掺合料对碱-硅酸反应抑制效果排序(按粉煤灰与矿渣微粉比例),具有以下关系:3∶2>3∶1>2∶3>1∶1>1∶3。4.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技术,对复合掺合料废玻璃砂浆进行测试分析并开展微观机理研究。可认为粉煤灰、矿渣微粉抑制废玻璃砂浆碱-硅酸反应膨胀效应的主要机理有以下三个方面:1)矿物掺合料与水泥水化产物发生火山灰反应生成了C-S-H凝胶,使得体系中碱金属离子被“固化”;2)火山灰反应的发生降低及消耗体系中碱含量,大大减少碱-硅酸凝胶的生成;3)矿物掺合料、及火山灰反应物填充浆体孔隙,使得结构更加密实,阻碍了Na+、K+等金属离子的扩散。

叶哲[10](2020)在《再生粗骨料改性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过去几十年间我国基础建设迅速发展,天然骨料消耗及商品混凝土需求日益猛增;而自然资源供给不足、骨料价格上涨、固体废弃物堆置等问题日益突出。因经济发展需求,相应建筑拆除、道路改造等工程产生大量建筑废弃物,而常规处理方法仍以填埋、堆放为主;由此引起的环境污染、土地浪费将显着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作为建筑工程基础的混凝土需较大比例的骨料,且限于天然骨料短缺;因此废弃再生骨料的合理使用将无疑是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增大建筑废弃物利用的有效手段。然而,未经处理的再生骨料孔隙率高、硬度低,所制备的再生混凝土界面过度区结构复杂,严重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强度及耐久性;基于此,为获得稳定性能的再生混凝土,再生骨料改性已成为近年来的关注热点。本文在再生粗骨料的吸水率、压碎指标、球度和孔径分布等性能的基础上,首先采用不同水灰比的硅灰、粉煤灰和矿渣浆体对再生粗骨料进行裹浆改性。研究了水灰比及不同活性的裹浆料对骨料裹浆层厚度和细微观抗压强度的影响。进一步地,在裹浆改性的基础上增大三种水灰比,研究更低粘度的浆体材料和水玻璃的浸入作用对再生粗骨料吸水率、表观密度和微结构的影响。最后,采用裹浆和浸泡改性的骨料制备的再生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抗压强度和界面过渡区微结构得到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再生粗骨料棱角多、吸水率高、压碎指标高的主要原因是其表面黏附大量老旧砂浆。采用裹浆法可有效包裹再生骨料,覆盖再生骨料表面,且高粘度的浆体对骨料的包裹性更好。(2)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总体均随着骨料裹浆厚度的减小而提升,其中粉煤灰改性骨料明显改善了再生混凝土的工作性能,矿渣改性骨料的效果次之,而硅灰改性骨料对混凝土的工作性能改善效果不佳。(3)过高或过低的裹浆浆体水灰比均不利于混凝土强度发展。基于材料的火山灰效应,粉煤灰和矿渣裹浆浆体水灰比分别在0.8和1.0时,再生混凝土力学性能提升效果最佳,28d抗压强度和界面过渡区显微硬度可分别提升了3.3%、11.8%和4.0%、28.1%。采用硅灰作为裹浆材料后,由于硅灰浆体水灰比太高,形成较多不利孔,导致混凝土抗压强度和界面过渡区显微硬度均有所损失。(4)浸泡法中,活性浆料主要通过渗入再生骨料内部裂纹和孔隙的方式,降低再生粗骨料的孔隙率和吸水率。液态的水玻璃与具有较高比表面积的硅灰改性效果较好,而粉煤灰和矿渣浆体的使用对骨料改善效果次之。(5)高水灰比的浆体粘度更低,而较低粘度的浆体更容易渗入再生骨料内部的孔隙与裂纹。在相同粘度情况下,渗入骨料中的活性组分越多,发生的火山灰反应或固化作用越充足,再生骨料改性效果越好。硅灰、粉煤灰、矿渣和水玻璃最适合的浆体粘度约为30mPa·s。(6)经硅灰、粉煤灰、矿渣和水玻璃浸泡后,再生骨料吸水率从6.59%分别降低至5.32%、5.67%、6.30%和4.64%,且浸泡骨料所制备的混凝土抗压强度则相应地从37.55MPa提升至45.64 MPa、41.58 MPa、43.93 MPa和51.34 MPa。活性材料在填堵孔隙与裂纹同时,具有火山灰反应的产生。硅灰浆体和水玻璃浸泡再生骨料后,混凝土界面区孔结构有所改善,且此区域显微硬度可分别提升36.56%和39.56%。而相应粉煤灰、矿渣浆体浸泡后,混凝土界面仍存在少许孔隙,此区域显微硬度也可分别提升12.35%和0.50%,相对而言,其改善效果较弱。

二、利用重矿渣制造建筑用砂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重矿渣制造建筑用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铜尾矿胶凝材料的制备及水化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铜尾矿研究现状
        1.2.1 铜尾矿中有价成分回收利用研究
        1.2.2 铜尾矿用作玻璃和陶瓷原料
        1.2.3 铜尾矿在水泥混凝土中应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方法和方案
    2.1 研究思路和方法
    2.2 研究路线
    2.3 试验原料
    2.4 试验方法试验条件
        2.4.1 试验设备
        2.4.2 实验方法
        2.4.3 测试方法
        2.4.4 分析表征
第3章 铜尾矿特性及活化研究
    3.1 铜尾矿的特性研究
        3.1.1 铜矿地质特征
        3.1.2 铜尾矿粒度分析
        3.1.3 铜尾矿的组成分析
    3.2 铜尾矿的机械粉磨特性研究
        3.2.1 不同粉磨时间铜尾矿的粒度分布
        3.2.2 不同粉磨时间铜尾矿的细度分析
        3.2.3 不同粉磨时间铜尾矿组成分析
        3.2.4 不同粉磨时间铜尾矿的火山灰活性
    3.3 铜尾矿的热活化研究
    3.4 铜尾矿的化学活化研究
        3.4.1 正交实验
        3.4.2 平行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铜尾矿复合胶凝材料性能研究
    4.1 活性胶凝材料膨胀性
    4.2 活性胶凝材料固化重金属
    4.3 铜尾矿复合胶凝材料的制备
    4.4 铜尾矿复合胶凝材料抗冻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铜尾矿复合胶凝材料水化特性研究
    5.1 铜尾矿复合胶凝材料水化动力学研究
        5.1.1 水化动力学原理
        5.1.2 水化动力学模型
    5.2 复合胶凝材料微观分析
        5.2.1 XRD分析
        5.2.2 SEM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2)玻化微珠混凝土配合比及基本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玻化微珠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3 钢纤维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4 混凝土掺合料的研究现状
        1.4.1 矿物掺合料的研究现状
        1.4.2 复合掺合料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玻化微珠混凝土试验设计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配合比设计
        2.2.1 配合比设计概述
        2.2.2 计算初步配合比
        2.2.3 初步配合比的调整
    2.3 试验使用仪器设备
第3章 玻化微珠混凝土正交试验
    3.1 正交试验方法概述
    3.2 试验内容
        3.2.1 试验方案
        3.2.2 试件的制作与养护
        3.2.3 试验方法
    3.3 试验破坏形态
        3.3.1 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
        3.3.2 轴心抗压强度试验
        3.3.3 抗折强度试验
        3.3.4 劈裂抗拉强度试验
    3.4 正交试验数据
    3.5 基本力学性能关系的分析
        3.5.1 立方体抗压强度
        3.5.2 劈裂抗拉强度
        3.5.3 抗折强度
        3.5.4 轴心抗压强度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关系
        3.5.5 弹性模量与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玻化微珠混凝土保温性能的研究与分析
    4.1 试件的制备
    4.2 导热系数试验
    4.3 热工参数的计算与分析
        4.3.1 热工参数的计算方法
        4.3.2 保温性能分析
    4.4 玻化微珠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保温外墙墙体厚度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水淬高钛矿渣轻质高强混凝土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应用现状
        1.2.1 钛矿渣国内外应用现状
        1.2.2 轻质高强混凝土国内外应用现状
    1.3 制备水淬高钛矿渣轻质高强混凝土存在的问题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实验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原材料
    2.2 测试方法
        2.2.0 测试设备
        2.2.1 力学性能测试
        2.2.2 样品微观测试及表征
        2.2.3 耐久性测试
3 水淬高钛矿渣轻质高强混凝土设计制备及其性能
    3.1 骨料性能测试
    3.2 配合比设计
    3.3 LWHS-TS力学性能
        3.3.1 表观密度对LWHS-TS力学性能的影响
        3.3.2 养护方式对LWHS-TS力学性能的影响
    3.4 LWHS-TS水化机理分析
        3.4.1 水化产物分析
        3.4.2 硬化体断面微观形貌分析
    3.5 TS骨料高温碱性环境激发机理
        3.5.1 TS骨料高温碱溶液浸泡实验
        3.5.2 高温碱性环境激发TS骨料活性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水淬高钛矿渣轻质高强混凝土耐久性
    4.1 LWHS-TS的体积稳定性
        4.1.1 水胶比对钛矿渣混凝土干燥收缩率的影响
        4.1.2 容重对LWHS-TS干燥收缩的影响
        4.1.3 养护制度对混凝土干燥收缩的影响
        4.1.4 水胶比对高钛矿渣混凝土自收缩率的影响
        4.1.5 n值以及表观密度对混凝土自收缩的影响
    4.2 LWHS-TS碳化
    4.3 LWHS-TS硫酸盐侵蚀
    4.4 LWHS-TS冻融循环
    4.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设计制备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
        1.1.1 课题背景
        1.1.2 工程背景
    1.2 路面混凝土的概述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1.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2 发展趋势
        1.2.2 低收缩高早强的机理
    1.3 课题来源
        1.3.1 课题提出
        1.3.2 解决思路
        1.3.3 研究目标
    1.4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原材料性能及配合比设计
    2.1 实验仪器及主要材料
        2.1.1 实验主要仪器
        2.1.2 实验主要材料
    2.2 原材料测试方法
        2.2.1 水泥
        2.2.2 粉煤灰
        2.2.3 矿渣粉
        2.2.4 细集料
        2.2.5 粗集料
        2.2.6 拌合水
        2.2.7 外加剂
    2.3 配合比设计
        2.3.1 路面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要求
        2.3.2 配合比设计参数要求
        2.3.3 配合比参数确定
第3章 路面混凝土早强分析
    3.1 引言
    3.2 正交试验
        3.2.1 正交试验设计方案
        3.2.2 正交试验结果判定指标
        3.2.3 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3.3 路面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3.3.1 配合比调整
        3.3.2 试验方法
        3.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路面混凝土抗折强度试验研究
        3.4.1 试验方法
        3.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路面混凝土收缩研究
    4.1 引言
    4.2 路面混凝土的收缩
        4.2.1 路面混凝土收缩类型
        4.2.2 试验方法
        4.2.3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施工工艺
    5.1 制备流程
    5.2 施工准备
        5.2.1 技术准备
        5.2.2 现场准备
        5.2.3 施工机械选型与配套
    5.3 原材料技术要求
        5.3.1 水泥
        5.3.2 粉煤灰和矿渣粉
        5.3.3 粗细集料
        5.3.4 水和外加剂
    5.4 路面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5.4.1 路基调平
        5.4.2 拌合及运输
        5.4.3 施工和养护
        5.4.4 回访与鉴定
    5.5 成本核算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及待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5)耐碱玻璃纤维对矿渣砂浆性能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矿渣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现状
    1.3 纤维对混凝土的作用效应和理论依据
        1.3.1 纤维对混凝土的作用效应
        1.3.2 纤维对混凝土作用效应的理论依据
    1.4 耐碱玻璃纤维对混凝土性能影响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试验原材料、仪器、方法和注意事项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矿渣
        2.1.3 耐碱玻璃纤维
        2.1.4 砂
        2.1.5 水
    2.2 试验仪器设备
        2.2.1 电子秤
        2.2.2 筛子
        2.2.3 搅拌机
        2.2.4 振捣台
        2.2.5 养护室
        2.2.6 电动跳桌
        2.2.7 抗折测试机
        2.2.8 抗压测试机
        2.2.9 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SHPB)
        2.2.10 干缩比长仪
    2.3 试验方法
        2.3.1 配合比设计
        2.3.2 试件的制备流程
        2.3.3 流动度试验及测定方法
        2.3.4 吸水率试验及测定方法
        2.3.5 干缩试验及测定方法
        2.3.6 抗折强度试验及测定方法
        2.3.7 抗压强度试验试验及测定方法
        2.3.8 微观试验及测定方法
        2.3.9 抗冲击试验及测定方法
    2.4 试验注意事项
3 耐碱玻璃纤维对矿渣砂浆工作、物理及收缩性能的影响
    3.1 耐碱玻璃纤维对矿渣砂浆流动度的影响
    3.2 耐碱玻璃纤维对矿渣砂浆吸水率的影响
    3.3 耐碱玻璃纤维对矿渣砂浆干缩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耐碱玻璃纤维对矿渣砂浆力学性能的影响
    4.1 耐碱玻璃纤维对矿渣砂浆静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4.1.1 耐碱玻璃纤维对矿渣砂浆抗折强度的影响
        4.1.2 耐碱玻璃纤维对矿渣砂浆抗压强度的影响
        4.1.4 微观分析
    4.2 耐碱玻璃纤维对矿渣砂浆动态力学性能的影响
        4.2.1 分离式SHPB试验技术
        4.2.2 分离式SHPB试验原理
        4.2.3 耐碱玻璃纤维对矿渣砂浆轴向抗冲击性能的影响
        4.2.4 试件破坏形态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与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6)陕北地区风积砂混凝土抗压强度与碳化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普通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研究
        1.3.2 风积砂混凝土抗碳化性能研究
        1.3.3 碳化经验模型研究现状
        1.3.4 碳化理论模型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风积砂混凝土抗压强度性能研究
    2.1 试验方案设计
        2.1.1 试验目的
        2.1.2 试验内容
        2.1.3 试验材料
        2.1.4 试验配合比
        2.1.5 试验装置
    2.2 试件制作及试验方法
        2.2.1 试件制作步骤
        2.2.2 抗压试验步骤
    2.3 不同砂率下风积砂置换率对坍落度的影响
    2.4 基于抗压强度确定最优置换率
    2.5 本章小结
3 风积砂混凝土碳化机理及碳化试验研究
    3.1 混凝土内部孔结构
        3.1.1 混凝土孔结构分析
        3.1.2 混凝土孔结构尺寸分布
    3.2 混凝土碳化的物理化学过程
    3.3 混凝土碳化机理
    3.4 混凝土碳化影响因素
        3.4.1 材料因素的影响
        3.4.2 环境因素的影响
        3.4.3 施工因素的影响
    3.5 风积砂混凝土室内快速碳化试验性能研究
        3.5.1 碳化试验装置
        3.5.2 碳化试验步骤
        3.5.3 碳化深度的测试方法
        3.5.4 试验结果
        3.5.5 碳化时间对碳化深度的影响
        3.5.6 风积砂掺率对混凝土碳化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风积砂混凝土碳化深度预测模型
    4.1 混凝土碳化经验模型
        4.1.1 基于扩散理论建立的理论模型
        4.1.2 基于碳化试验的经验模型
        4.1.3 基于扩散理论与试验结果的模型
        4.1.4 基于水胶比的经验模型
        4.1.5 基于混凝土抗压强度的经验模型
        4.1.6 多因素的经验模型
        4.1.7 随机性模型
    4.2 风积砂混凝土碳化深度模型
        4.2.1 碳化深度随时间变化预测模型的建立
        4.2.3 碳化深度预测模型的优化
    4.3 风积砂混凝土碳化模型验证
    4.4 风积砂混凝土碳化寿命预测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3D打印再生细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3D打印混凝土材料的发展现状
    1.3 再生细骨料混凝土的发展和应用
    1.4 矿物掺合料和纤维对混凝土材料的优化研究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创新点
        1.5.1 本文研究的内容
        1.5.2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试验材料及3D打印装置
    2.1 试验材料选用
        2.1.1 水泥
        2.1.2 再生细骨料
        2.1.3 混凝土外加剂
        2.1.4 混凝土矿物掺合料
        2.1.5 聚丙烯纤维
    2.2 试验方法
        2.2.1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与凝结时间试验
        2.2.2 水泥强度试验
        2.2.3 流动度试验
        2.2.4 砂的基本性能试验
        2.2.5 混凝土凝结时间试验
        2.2.6 矿物掺合料试验
        2.2.7 再生细骨料物理性能试验
        2.2.8 再生混凝土打印试块的力学性能试验
    2.3 3D打印装置
        2.3.1 控制系统
        2.3.2 XYZ运动系统
        2.3.3 挤出系统
        2.3.4 数据处理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3D打印再生细骨料混凝土的试配
    3.1 概述
    3.2 试配方案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各因素对3D打印混凝土材料性能的影响
    4.1 概述
    4.2 试验方案设计
    4.3 各因素对3D打印材料性能的影响分析
        4.3.1 再生细骨料取代率
        4.3.2 水灰比
        4.3.3 减水剂
        4.3.4 早强剂
        4.3.5 缓凝剂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再生细骨料混凝土打印材料的优化及打印墙体试验
    5.1 概述
    5.2 再生细骨料混凝土打印材料的优化
        5.2.1 优化试验设计
        5.2.2 优化试验结果分析
    5.3 再生细骨料混凝土墙体打印试验
        5.3.1 墙体打印试验设计
        5.3.2 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铬铁渣作天然砂替代性骨料的优化与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铬铁渣的概述与基本属性
        1.2.1 概述
        1.2.2 基本属性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技术路线
2 试验研究概况
    2.1 试验原材料
    2.2 试验设备及方法
        2.2.1 试验仪器设备
        2.2.2 试验方法
    2.3 铬铁渣作细骨料的可行性研究
        2.3.1 铬铁渣的化学及物相组成和形貌结构
        2.3.2 铬铁渣骨料碱活性试验
    2.4 本章小结
3 铬铁渣的级配优化研究
    3.1 铬铁渣的颗粒级配优化
        3.1.1 “分计筛余曲线几何分析”级配优化方法
        3.1.2 级配优化细填料的选择
    3.2 铬铁渣新级配优化方法的验算
    3.3 级配优化骨料对砂浆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铬铁渣表面改性研究
    4.1 铬铁渣表面改性的目的
    4.2 铬铁渣改性剂的配制与改性试验
    4.3 铬铁渣的改性机理分析
        4.3.1 改性铬铁渣的表面活性
        4.3.2 改性铬铁渣与浆体的界面结构
    4.4 基于砂浆强度解耦法量化研究对铬铁渣的改性影响
        4.4.1 分析改性试验过程中存在的耦合关系
        4.4.2 铬铁渣改性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铬铁渣替代性细骨料关键性能研究
    5.1 关键性能的确定
    5.2 优质替代性细骨料在砂浆和混凝土中的性能
        5.2.1 对砂浆收缩性能的影响
        5.2.2 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复合掺合料废玻璃砂浆性能和碱-硅酸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废玻璃作为细骨料研究现状
        1.2.2 碱-硅酸反应研究现状
        1.2.3 矿物掺合料用作碱-硅酸反应抑制措施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砂
        2.1.3 废玻璃砂
        2.1.4 矿物掺合料
        2.1.5 其他原材料
    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方法
        2.3.1 废玻璃水泥胶砂强度试验
        2.3.2 快速砂浆棒法
        2.3.3 微观分析试验
    2.4 小结
第三章 废玻璃砂浆配合比设计及性能研究
    3.1 废玻璃砂浆配合比设计
    3.2 废玻璃掺量与砂浆稠度、分层度的关系
        3.2.1 试验方法
        3.2.2 试验结果
    3.3 废玻璃代砂率与强度的关系
    3.4 废玻璃代砂率与膨胀率的关系
    3.5 废玻璃代砂率与活性指数的关系
    3.6 小结
第四章 单一矿物掺合料对碱-硅酸反应抑制作用研究
    4.1 单一矿物掺合料试件配合比设计
    4.2 单掺粉煤灰
        4.2.1 粉煤灰掺量与流动度的关系
        4.2.2 粉煤灰掺量与抗折强度的关系
        4.2.3 粉煤灰掺量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4.2.4 粉煤灰掺量与膨胀率的关系
    4.3 单掺矿渣微粉
        4.3.1 矿渣微粉掺量与流动度的关系
        4.3.2 矿渣微粉掺量与抗折强度的关系
        4.3.3 矿渣微粉掺量与抗压强度的关系
        4.3.4 矿渣微粉掺量与膨胀率的关系
    4.4 两种掺合料对碱-硅酸反应抑制作用比较
    4.5 矿物掺合料掺量与活性指数的关系
    4.6 活性指数与膨胀率的关系
    4.7 小结
第五章 复合矿物掺合料对碱-硅酸膨胀抑制作用研究
    5.1 复合粉煤灰与矿渣微粉试件配合比设计
    5.2 配合比与胶凝材料凝结时间的关系
    5.3 配合比与水泥胶砂试件流动度的关系
    5.4 配合比与水泥胶砂试件强度的关系
        5.4.1 抗折强度
        5.4.2 抗压强度
    5.5 配合比与水泥胶砂试件膨胀率的关系
    5.6 配合比与活性指数的关系
    5.7 小结
第六章 微观结构与碱-硅酸反应抑制机理分析
    6.1 微观分析方法
        6.1.1 X射线衍射(XRD)
        6.1.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6.2 粉煤灰抑制碱-硅酸反应的微观研究
        6.2.1 粉煤灰抑制碱-硅酸反应机理
        6.2.2 XRD图谱分析
    6.3 矿渣微粉抑制碱-硅酸反应的微观研究
        6.3.1 矿渣微粉抑制碱-硅酸反应机理
        6.3.2 单掺矿渣微粉XRD图谱分析
    6.4 粉煤灰与矿渣微粉共同作用时抑制碱-硅酸反应的微观研究
        6.4.1 粉煤灰与矿渣微粉抑制碱-硅酸反应机理
        6.4.2 复合矿物掺合料XRD图谱分析
    6.5 SEM电镜分析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10)再生粗骨料改性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再生骨料的研究背景
    1.2 不同改性手段对再生骨料及其混凝土微观影响
        1.2.1 热处理
        1.2.2 微波处理
        1.2.3 物理强化处理
        1.2.4 酸腐蚀处理
        1.2.5 碳化加强处理
        1.2.6 微生物处理
        1.2.7 裹浆处理
    1.3 改性手段对比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原材料与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材料
        2.1.1 水泥
        2.1.2 活性材料
        2.1.3 细骨料
        2.1.4 粗骨料
        2.1.5 减水剂
    2.2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制备
    2.3 测试方法
        2.3.1 骨料基本性能
        2.3.2 裹浆层厚度计算方法
        2.3.3 再生混凝土宏观性能
        2.3.4 再生混凝土微观结构
第三章 裹浆改性再生粗骨料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3.1 再生粗骨料基本性能
        3.1.1 再生粗骨料组成
        3.1.2 吸水率和表观密度
        3.1.3 球度
    3.2 裹浆料粘度
    3.3 裹浆层厚度
    3.4 再生骨料混凝土工作性能
    3.5 再生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
        3.5.1 抗压强度
        3.5.2 细观力学性能
    3.6 再生骨料混凝土毛细传输特性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浸泡改性再生骨料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4.1 再生粗骨料孔结构
    4.2 浸泡浆料的粘度
    4.3 浸泡改性对再生粗骨料性能的影响
        4.3.1 外观
        4.3.2 吸水率
        4.3.3 表观密度与压碎指标
    4.4 再生骨料混凝土工作性能
    4.5 再生骨料混凝土力学性能
        4.5.1 细观力学性能
        4.5.2 抗压强度
    4.6 再生骨料混凝土毛细传输特性
    4.7 再生骨料混凝土微结构
        4.7.1 物相分析
        4.7.2 改性再生骨料显微结构
        4.7.3 再生混凝土微观结构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利用重矿渣制造建筑用砂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铜尾矿胶凝材料的制备及水化机理[D]. 张凯帆.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2]玻化微珠混凝土配合比及基本性能试验研究[D]. 吴源.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3]水淬高钛矿渣轻质高强混凝土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陈嘉琨.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4]低收缩高早强路面混凝土设计制备与工程应用[D]. 甘有良.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5]耐碱玻璃纤维对矿渣砂浆性能影响研究[D]. 杨少凡. 安徽理工大学, 2020
  • [6]陕北地区风积砂混凝土抗压强度与碳化性能试验研究[D]. 姚力科.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7]3D打印再生细骨料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其性能研究[D]. 郝建军. 南昌大学, 2020(01)
  • [8]铬铁渣作天然砂替代性骨料的优化与改性的研究[D]. 彭雅娟.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9]复合掺合料废玻璃砂浆性能和碱-硅酸反应研究[D]. 胡敏.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7)
  • [10]再生粗骨料改性及其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D]. 叶哲.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利用重渣制造建筑砂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