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GFR和C-erbB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研究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程丽芳[1](2020)在《GBP1通过PGK1激活EMT通路进而促进非小细胞肺癌厄洛替尼耐药的功能和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肺癌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虽然治疗方法多样,但其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的主要病理类型。厄洛替尼是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EGFR-TKI),它作为一个晚期EGFR驱动基因阳性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一线治疗的首选药物,其使用明显提升此类患者的临床结局。但经历约10月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后,EGFR-TKI耐药不可避免成为临床常见的难题之一。至今,已提出MET扩增、ERBB2扩增、K-RAS突变或PTEN缺失等多种机制参与EGFR-TKI耐药,但仍有一些机制不明。因此,进一步探讨厄洛替尼耐药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研究通过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预测了鸟苷酸结合蛋白1(guanylate binding proteinl,GBP1)可能是一个与厄洛替尼耐药相关的癌基因。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确认GBP1与NSCLC患者预后差相关。接着我们通过逐级增加厄洛替尼浓度增加而建立厄洛替尼耐药株,并使用这些细胞分析沉默或过表达GBP1和厄洛替尼耐药的关系,从而确认GBP1参与厄洛替尼耐药。为了探索GBP1在厄洛替尼耐药中具体作用机制,我们进行免疫共沉淀实验和免疫荧光共定位实验分析GBP1和磷酸甘油激酶1(phosphoglycerol kinase 1,PGK1)是否存在互作关系。最后,我们探索PGK1参与厄洛替尼耐药的下游信号通路,通过回复和免疫组化(IHC)实验证实GBP1通过PGK1激活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通路进而促进非小细胞肺癌厄洛替尼耐药。研究目的1,体内、体外实验探讨GBP1是否参与非小细胞肺癌厄洛替尼耐药。2,探讨GBP1参与调控非小细胞肺癌厄洛替尼耐药的分子机制。3,探讨GBP1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临床特征的关系。研究方法第一部分体外研究1 GBP1参与厄洛替尼耐药的实验1.1细胞毒性实验(CCK-8)比较EGFR-TKI耐药细胞和敏感细胞的半数抑菌浓度(IC50)。1.2荧光定量PCR实验(qRT-PCR)比较EGFR-TKI耐药细胞和敏感细胞GBP1基因的mRNA水平。1.3 Mann-Whitney检测GBP1的mRNA水平与厄洛替尼耐药的相关性。1.4 T790M位点突变检测试剂盒检测耐药细胞是否存在T790M位点突变。1.5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总生存时间和临床特征的关系。2体外研究表明GBP1参与厄洛替尼耐药的实验2.1 CCK-8实验比较沉默或过表达GBP1与对照组间的IC50值。2.2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WB)比较沉默或过表达GBP1与对照组间GBP1的蛋白表达2.3 qRT-PCR实验比较沉默或过表达GBP1与对照组间GBP1的mRNA水平。2.4 免疫荧光试验探讨与 PC9ER-NC+erlotinib 组比较,PC9ER-shGBP1+erlotinib组GBP1、PCNA荧光值变化。2.5 CCK-8实验分析不同浓度厄洛替尼作用下,PC9ER-shGBP1+erlotinib组与PC9ER--NC+erlotinib 组间的 IC50值。2.6流式凋亡实验比较沉默或过表达GBP1与对照组间的晚期凋亡细胞占比。2.7WB实验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沉默或过表达GBP1组凋亡标志物Bax、Bcl-2和cleaved PARP1蛋白表达变化。2.8流式细胞周期实验比较沉默或过表达GBP1与对照组间的G1期占比。2.9 WB实验检测与对照组比较,沉默或过表达GBP1组细胞周期标志物P21、Cyclin D1、CDK4和CDK6蛋白表达变化。第二部分体内研究1体内研究过表达GBP1实验1.1 裸鼠成瘤实验比较 PC9ER-NC+erlotinib 组和 PC9ER-shGBP1+erlotinib 组间的移植瘤大小、重量。1.2 裸鼠成瘤实验比较 PC9-NC+PBS 组、PC9-NC+erlotinib 组、PC9-GBP1+PBS组、PC9-GBP1+erlotinib组的移植瘤大小、重量。1.3 IHC实验检测小鼠肿块GBP 1、PCNA以及凋亡蛋白的表达。2体内研究过表达GBP1组GBP1的WB和qRT-PCR实验2.1 qRT-PCR 实验检测小鼠肿块 PC9-NC+erlotinib 组与 PC9-GBP1+erlotinib 组间GBP1的mRNA水平。2.2 WB 实验检测小鼠肿块 PC9-NC+erlotinib 组与 PC9-GBP1+erlotinib 组间 GBP 1蛋白表达变化。2.3 IHC实验检测小鼠肿块PC9-NC+erlotinib组与 PC9-GBP1+erlotinib组间 P21、Cyclin D1蛋白的蛋白表达变化。第三部分 机制探讨1 GBP1和PGK1互作的实验1.1 质谱分析预测GBP1可能互作的蛋白。1.2 免疫共沉淀实验分析GBP1和PGK1的互作关系。1.3 免疫荧光实验检测GBP1和PGK1共定位关系。1.4 WB实验分析GBP1和PGK1的蛋白调控关系。2 GBP1通过PGK1诱导的EMT通路参与厄洛替尼耐药的实验2.1 WB实验检测与对照组比较,耐药细胞沉默GBP1组、耐药细胞沉默GBP1同时过表达GBP1组EMT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2.2 CCK-8实验检测耐药细胞沉默PGK1组与对照组间的IC50值。2.3 qRT-PCR实验检测耐药细胞与敏感细胞间E-cadherin的mRNA水平。2.4 CCK-8实验检测耐药细胞沉默E-cadherin组与对照组间的IC50值。2.5 WB实验分析PGK1和Twist的关系。2.6 IHC 实验分析了小鼠肿块 PC9-NC+erlotinib 组与 PC9-GBP1+erlotinib 组间的EMT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第四部分 临床意义非小细胞肺癌中高表达GBP1与预后、临床数据的关系分析1 Kaplan-Meier生存分析GBP1和PGK1表达水平与总生存时间的关系。2 cBioportal数据库分析GBP1的mRNA水平与PGK1的mRNA水平的相关性。3 Oncomine数据分析非小细胞肺癌GBP1表达与临床数据的相关性。研究结果第一部分GBP1在非小细胞肺癌厄洛替尼耐药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1 GBP1参与厄洛替尼耐药1.1与敏感细胞株相比,厄洛替尼在耐药细胞株PC9ER、PC9ER1、PC9ER2、HCC827ER、NCIH1650、NCIH1975 的 IC50值升高。1.2 与敏感细胞株相比,PC9ER、PC9ER1、PC9ER2、HCC827ER、NCIH1650、NCIH1975中GBP1的mRNA水平升高。1.3 Mann-Whitney检验发现高表达的GBP1与厄洛替尼耐药性增强相关。1.4 PC9ER 及 HCC827ER 中未发现 T790M 突变。1.5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与总生存时间相关的因素是治疗后肿瘤情况、GBP1表达水平。2体外研究表明GBP1调控厄洛替尼耐药2.1与对照组相比,耐药细胞沉默GBP1组GBP1蛋白表达减低。2.2与对照组相比,耐药细胞沉默GBP1组GBP1的mRNA水平减低。2.3与对照组相比,耐药细胞沉默GBP1组的IC50值减低。2.4 与 PC9ER-NC+erlotinib 组比较,GBP1、PCNA 在 PC9ER-shGBP1+erlotinib组有弱的荧光值。2.5在相同浓度的厄洛替尼作用下,与PC9ER-NC+erlotinib组比较,PC9ER-shGBP 1+erlotinib组的细胞存活率减低。2.6与对照组比较,耐药细胞沉默GBP1组的晚期凋亡细胞占比增高。2.7与对照组比较,耐药细胞沉默GBP1时Bcl-2和PCNA的蛋白表达减低,Bax和cleaved PARP1的蛋白表达增高。2.8与对照组比较,耐药细胞沉默GBP1组的G1期占比增高。2.9与对照组比较,耐药细胞沉默GBP1组的P21蛋白表达增高,Cycilin D1、CDK4和CDK6的蛋白表达减低。以上结果表明GBP1在厄洛替尼耐药细胞高表达,且提升的GBP1通过促进凋亡,增加细胞G1期比例调控厄洛替尼耐药。第二部分体内研究表明GBP1参与厄洛替尼耐药1过表达GBP1促进厄洛替尼耐药性1.1 与 PC9ER-NC+erlotinib 组比较,PC9ER-shGBP1+erlotinib 组的裸鼠移植瘤体积及重量均减少。1.2与PC9-NC+erlotinib组比较,PC9-GBP1+erlotinib组的裸鼠移植瘤体积及重量均减少。1.3 与 PC9-NC+erlotinib 组比较,PC9-GBP1+erlotinib 组的 GBP1、PCNA 和 Bcl-2蛋白表达升高,而cleaved PARP1蛋白表达减低。2过表达GBP1减少细胞周期G1期占比2.1 裸鼠肿块中与 PC9-NC+erlotinib 组比较,PC9-GBP1+erlotinib 组 GBP1 的mRNA水平升高。2.2 裸鼠肿块中与 PC9-NC+erlotinib 组比较,PC9-GBP1+erlotinib 组 GBP1 蛋白表达升高。2.3 裸鼠肿块中与 PC9-NC+erlotinib 组比较,PC9-GBP1+erlotinib 组 P21 蛋白表达减低,Cyclin D1蛋白表达增高。以上结果表明在体内研究中,过表达GBP1增加厄洛替尼耐药性,减少细胞G1期比例。第三部分GBP1和PGK1互作促进厄洛替尼耐药1 GBP1和PGK1之间存在互作1.1质谱分析预测GBP1可能互作的蛋白有MYL9、ANXA2、ALDOA、PGK1等。1.2免疫共沉淀实验(CoIP)确认GBP1和PGK1的互作关系。1.3免疫荧光实验确认GBP1和PGK1的共定位关系。1.4 GBP1在蛋白水平调控PGK1蛋白表达。2 GBP1通过PGK1诱导的EMT通路参与厄洛替尼耐药2.1耐药细胞沉默GBP1同时过表达GBP1,能回复耐药细胞沉默GBP1对EMT相关蛋白的影响。2.2耐药细胞沉默PGK1组与对照组比较,IC50值减低。2.3耐药细胞与敏感细胞相比,E-cadherin的mRNA水平减低。2.4耐药细胞沉默E-cadherin组与对照组比较,IC50值增高。2.5 PGK1促进Twist蛋白表达。2.6 裸鼠肿块中与 PC9-NC+erlotinib 组比较,PC9-GBP1+erlotinib 组 PGK1、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增高,而E-cadherin蛋白表达减低。以上结果表明GBP1通过PGK1激活的EMT通路调控厄洛替尼耐药。第四部分GBP1表达与患者预后、病理分级的关系非小细胞肺癌中高表达GBP1与差的预后、高的肿瘤分级相关1高表达GBP1、PGK1的患者总生存时间和首次进展时间缩短。2 GBP1的mRNA水平与PGK1的mRNA水平呈正相关。3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理分级与GBP1表达呈显着正相关。以上结果表明GBP1的高表达提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差的预后、高的病理分级。研究结论本研究发现在非小细胞肺癌厄洛替尼耐药细胞株中,GBP1无论蛋白表达还是mRNA水平均明显提高。而且GBP1水平提高使厄洛替尼敏感细胞在体内及体外获得对厄洛替尼的耐药性。同时上调的GBP1能减少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并诱导细胞G1期向S期转换。GBP1和PGK1互作且通过EMT信号通路参与厄洛替尼耐药调控。利用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发现高表达GBP1提示总生存时间和首次进展时间缩短。总之,我们利用细胞株、动物模型和临床样本证明GBP1表达变化调控厄洛替尼耐药,提示在非小细胞肺癌厄洛替尼耐药中靶向GBP1可能是一个潜在的治疗干预靶点。
周欣[2](2021)在《PIK3CA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s耐药性产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利用靶向高通量测序技术筛选适合最佳靶向治疗方案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获益人群,同时探索通过靶向高通量测序技术获得的肿瘤突变负荷(Tumor mutational burden,TMB)是否可以作为免疫治疗预测标记物,分析靶向高通量测序技术作为临床动态监测和指导NSCLC患者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可行性,从而为NSCLC患者快速精确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2)分析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PIK3CA突变类型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同时分析PIK3CA与EGFR突变共存NSCLC患者接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EGFR-TKIs)治疗预后情况,进一步揭示PIK3CA突变在晚期EGFR突变NSCLC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以及与EGFR突变耐药的相关性,为晚期NSCLC患者的有效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同时为对EGFR-TKIs产生耐药的晚期NSCLC患者的耐药逆转提供新的思路;(3)探讨PI3K/Akt通路抑制剂LY294002对EGFR-TKI原发性耐药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对厄洛替尼的敏感性的影响并分析其内在分子机制,为EGFR-TKIs联合PI3K抑制剂对逆转NSCLC的耐药性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回顾性分析533例初诊和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提取患者血液或肿瘤组织中的DNA并进行靶向高通量测序,靶向测序基因包括EGFR、TP53、ALK、ROS1、BRAF、KRAS、ERBB2、PIK3CA在内的34个常见肿瘤用药相关基因,使用卡方检验分析EGFR、BRAF、ALK、ROS1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计算患者TMB值,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肿瘤组织表面PD-L1表达水平,通过R软件3.5.3版本分析TMB与PD-L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以TMB平均值为临界值将接受免疫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TMB高(TMB-H)和TMB低(TMB-L)两组,并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两组患者与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关系,绘制生存曲线;(2)回顾性分析29例PIK3CA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利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PIK3CA突变类型与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靶向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与PIK3CA突变共存的其他驱动基因突变类型,根据PIK3CA是否与EGFR共突变,将接受EGFR-TKI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PIK3CA与EGFR共突变组和只有EGFR突变组,并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两组患者与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关系,绘制生存曲线,分析PIK3CA突变是否影响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EGFR-TKI治疗效果;(3)通过MTT实验分析不同浓度LY294002和厄洛替尼对两种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NCI-H460和NCI-H661的细胞生长增殖的影响,同时分析联合EGFR-TKI厄洛替尼和PI3K抑制剂LY294002对两株NSCLC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利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厄洛替尼或LY294002以及厄洛替尼与LY294002联合用药对两种NSCLC细胞NCI-H460和NCI-H661细胞凋亡的影响;提取厄洛替尼或LY294002以及厄洛替尼与LY294002联合用药处理后的NCI-H460和NCI-H661细胞的总蛋白,利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p70S6K和磷酸化p70S6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1)(1)在53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有347例患者检测到至少存在一种EGFR、KRAS、ALK、PIK3CA、ROS1、BRAF、ERBB2、MET及TP53基因变异,驱动基因突变率为65.10%,186例患者样本未检测到相关驱动基因的突变。具有高突变频率的前八个基因依次降序排列为EGFR、TP53、KRAS、PIK3CA、ALK、BRAF、MET、ERBB2、ROS1。(2)EGFR是NSCLC患者中最常见的突变,占所有突变类型的73.20%。EGFR突变主要集中在18-21外显子,其中19号外显子缺失突变和21号外显子L858R突变是EGFR突变的主要类型。EGFR 21外显子突变在女性和腺癌中发生率较高(P<0.001);EGFR19外显子突变在60岁以下、女性、有家族史、腺癌、初诊患者中发生率较高(P<0.05);20号外显子突变包括插入突变和T790M点突变,其中T790M这种突变类型均与其他EGFR突变类型共存,并且与EGFR 21号外显子突变共存相比较,T790M与EGFR19号外显子共突变发生率更显着(P<0.05),20号外显子突变在女性、腺癌、复发患者中发生率较高(P<0.05);除了常见的EGFR突变外,测序结果还检测到了罕见EGFR突变类型并且其在初诊和复发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分布存在差异,其中19外显子E746位点突变、19外显子L747位点突变、21外显子L861Q突变在初诊和复发患者中均出现,但19外显子P753A突变、21外显子R836H突变、18外显子G719A突变、18外显子G719C突变、18外显子E709K突变只在初诊患者中出现,19外显子I740delins IPVAIKL插入突变和18外显子L718M突变只在复发患者中发现。(3)EML4-ALK融合突变发生率为2.25%。NSCL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发现ALK重排在小于60岁、初诊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一例二线服用克唑替尼、三线盲吃色瑞替尼治疗复发患者中检测到ALK20号外显子处p.L1152R点突变;除此之外,ALK突变未有与其他基因突变共存现象。(4)BRAF基因突变率为1.69%,未检测到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BRAF主要基因突变均发生在外显子15上,其中V600E突变占BRAF总突变的66.67%,除此之外,外显子15上还存在D594G和A1801G突变类型,还有1例在BRAF外显子11上的G469A点突变。(5)ROS1融合突变发生率为0.94%,ROS1融合的基因有CD47、TPM3和EZR。(6)本研究患者TMB的平均值为7.13 Mut/Mb,最高值为44 Mut/Mb,最低值为0.7 Mut/Mb;初诊患者和复发患者的TMB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473);含有EGFR激活突变、除EGFR以外的其他基因突变以及没有基因突变患者TMB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D-L1阳性组与PD-L1阴性组的TMB值之间未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345)说明TMB的高低与PD-L1的表达水平没有相关性;接受免疫治疗NSCLC患者生存统计发现TMB-H组的PFS中间值为15个月,而TMB-L组PFS的中间值为13个月,但两组生存没有显着性差异(P=0.449);(2)(1)533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检测出29例PIK3CA变异患者,发生率为5.44%;PIK3CA变异包括PIK3CA扩增和PIK3CA突变,PIK3CA扩增发生率为0.56%,PIK3CA突变发生率为4.88%。(2)PIK3CA突变在临床分期为早期的鳞癌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发病率较高(P<0.001),本研究中的3例PIK3CA扩增患者均为肺鳞癌。(3)PIK3CA点突变主要发生在PIK3CA的第4、7、9和20号外显子处。9号外显子处有E545K和E542K两种类型突变,E545K突变在PIK3CA突变类型中突变频率最高,为34.48%,而E542K突变频率为10.34%;20号外显子处主要突变类型为H1047R、H1047L、H1047Y、H1047Q和M1043I,其中突变频率最高的为H1047R突变,占总突变频率的20.69%;还检测出两例PIK3CA罕见突变为4号外显子(p.N345K)和7号外显子(p.E453K)。(4)PIK3CA突变还与EGFR突变、ROS1突变、MET突变双突变共存,其中PIK3CA与EGFR双突变患者占总PIK3CA突变率最高为41.38%;除了双基因突变外,有6例患者还存在三基因突变共存现象,其中PIK3CA突变+TP53突变+EGFR突变占总PIK3CA突变的17.24%,PIK3CA+BRAF+KRAS三基因突变占总突变的3.45%。(5)生存分析结果表明EGFR基因突变组的PFS中位数为12个月,而PIK3CA与EGFR共突变组的中位PFS为9个月,PIK3CA与EGFR共突变患者比EGFR突变患者的生存时间短,且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83);(3)(1)MTT结果表明厄洛替尼作用NCI-H460细胞的IC50值为12.43μM,NCI-H661细胞的IC50值为13.97μM,与NCI-H460细胞相比较,厄洛替尼和LY294002均对NCI-H661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较强。(2)与厄洛替尼单药相比较,厄洛替尼联合LY294002用药显着提高厄洛替尼对NCI-H460(P<0.05)和NCI-H661(P<0.05)的抑制能力。(3)流式细胞凋亡结果表明与厄洛替尼和LY294002单药相比较,联合用药显着提高了厄洛替尼诱导NCI-H661细胞的诱导凋亡的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单药厄洛替尼和LY294002作用相比较,联合用药显着降低了NCI-H661细胞p-p70S6K的表达水平,但是在NCI-H460细胞中p-p70S6K的表达水平变化不大。结论:(1)(1)靶向高通量测序可以作为动态指导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治疗用药工具。(2)TMB与PD-L1表达水平没有相关性,TMB具有作为免疫治疗预测标志物的潜力,但本研究的靶向测序平台panel较小,需要更大的靶向panel去验证。(3)靶向高通量测序技术具有替代传统分子诊断方法作为同时指导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检测工具;(2)PIK3CA共突变可能提示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EGFR-TKIs靶向治疗预后不佳;(3)(1)不受EGFR和PIK3CA的突变状态,联合LY294002用药均能提高厄洛替尼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敏感性,但是对PIK3CA野生型NSCLC细胞的生长抑制更明显。(2)LY294002与厄洛替尼联合用药在PIK3CA野生型NSCLC细胞中诱导凋亡的能力更明显。(3)联合PI3K/AKT信号通路抑制剂可能为EGFR-TKIs原发性耐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商佳琳[3](2020)在《SIRT6变构激动剂的发现及癌症中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癌症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重要疾病,发现全新靶标并识别安全有效的抗癌药物已成为当前癌症治疗的重要挑战。SIRT6是NAD+依赖的第III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Sirtuin家族的成员之一,通过组蛋白H3去乙酰化活性广泛参与肿瘤发生等诸多病理过程,成为一个具有潜力的药物靶点。许多研究表明SIRT6下调与多种癌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不良有关,并且SIRT6过表达通过其组蛋白H3去乙酰化活性发挥抑癌作用。目前尚未有药理学活性的SIRT6小分子激动剂的报道,因此SIRT6激活在癌症中的作用还有待研究。我们发现SIRT6变构激动剂MDL-800,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中通过激活组蛋白H3去乙酰化活性广泛抑制细胞增殖,引起SIRT6介导的细胞周期阻滞,在移植瘤模型上也具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此外,MDL-800可以增强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奥西替尼耐药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和病人原代肿瘤细胞中的抗增殖作用,并抑制MAPK通路改善耐药。通过不断药物化学优化,我们发现了一系列更有效的SIRT6小分子激动剂。其中活性最优的激动剂MDL-811,高效特异性地激活SIRT6去乙酰化活性,其EC50为5.7±0.8μM。MDL-811显着增强细胞内SIRT6特异的组蛋白H3去乙酰化活性,有效抑制多种结直肠癌细胞系和病人肿瘤来源类器官的增殖;并在结直肠癌细胞系和病人肿瘤来源移植瘤模型,以及APCmin/+自发性结直肠癌模型中也证实了其极佳的体内抗肿瘤效果。机制上,我们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MDL-811有效抑制细胞周期相关基因的转录,包括细胞色素P450家族24亚家族成员1(CYP24A1)。在此基础上,我们证实了CYP24A1是SIRT6潜在的下游靶基因,MDL-811通过激活SIRT6组蛋白H3去乙酰化活性抑制CYP24A1的转录,从而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我们基于以上发现设计了与MDL-811联合用药的策略,在结直肠癌细胞和移植瘤模型上协同增强维生素D3的抗癌作用。综上,我们发现了高效高选择性的SIRT6小分子激活剂,在体内体外临床前模型上展现出很好的抗癌效果,为SIRT6作为临床治疗癌症的新靶标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活性小分子先导化合物,具有非常重要的转化医学的科学意义。
夏露花[4](2020)在《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和探讨nm23基因与其他基因(EGFR,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为临床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疾病选取最有效的药物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靶向逆转nm23基因对非小细胞肺癌在放疗敏感性中的影响研究,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探讨使用PET/CT与增强CT两种检查方法对nm23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分期及对放疗计划的影响。方法:1)选取180例nm23表达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标本,将其列为研究组。选取上述研究组中的53例非小细胞癌标本的癌旁正常肺组织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的nm23和EGFR、VEGF基因的表达,对比其差异。对上述18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在不同性别、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期方面nm23、EGFR、VEGF三者表达的差异及其相关性。2)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不同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A549和细胞株H1299中nm23 mRNA中表达水平;对照组细胞株A549给予照射处理,实验组则将过表达nm23重组质粒转染A549后给予照射处理;采用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各组细胞集落形成情况;采用实时荧光PCR检测各组nm23 mRNA表达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Western Blot检测两组PI3K和AKT蛋白表达,分析其表达的差异。3)选取213例nm23表达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图像检查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PET/CT组与增强CT组。在PET/CT组中,对比nm23表达强阳性(>++)组nm23表达阳性(≤++)组的SUVmax及GTVPET/CT。观察对比PET/CT组与增强CT组两组图像下,肿瘤分期改变情况、靶区勾画的体积大小、危及器官靶区的照射剂量,评估其对放疗靶区勾画的差异,对分期及放疗计划的影响。结果:1)EGFR、VEGF和nm23在非小细胞肺癌和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非小细胞癌组中的EGFR、VEGF阳性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而nm23阳性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GFR、VEGF和nm23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1)在性别、肿瘤分化程度方面:EGFR、VEGF、nm23阳性表达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病理类型方面:腺癌组EGFR阳性表达率高于鳞癌组;VEGF、nm23阳性表达率在腺癌、鳞癌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肿瘤分期方面:EGFR阳性表达率在肿瘤分期为Ⅲ—Ⅳ期组高于肿瘤分期为Ⅰ—Ⅱ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nm23在分期Ⅰ—Ⅱ期与Ⅲ—Ⅳ期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淋巴结转移方面:EGFR、VEGF阳性表达率有淋巴结转移组的高于无淋巴转移组;nm23的阳性表达率有淋巴结转移组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非小细胞癌组织中,VEGF和EGFR不存在明显相关性;VEGF和nm23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相关性,但EGFR与nm23与之间呈负相关性。2)A549和H1299非小细胞癌细胞株中nm23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549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m23表达水平较低;实验组与对照组MLD值和SF2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各放疗剂量下,细胞存活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放疗剂量下,nm23 mRNA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各放疗剂量下,PI3K和AKT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在PET/CT组中,nm23表达强阳性组SUVmax与GTVPET/CT均低于nm23表达阳性组。PET/CT组与增强CT组两组图像相比,两组在非小细胞癌分期改变、大体靶区体积(GTV)、危及器官的放疗照射量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对nm23、EGFR和VEGF进行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临床了解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病变程度,为制定治疗方案及选择合适的药物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2)靶向逆转nm23可增强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敏感性,与PI3K/AKT/mTOR信号通路相关。(3)了解nm23基因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情况,能够为放疗靶区的制定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PET/CT在非小细胞肺癌放疗中,有助于提高靶区勾画的准确性,同时也能够更好的保护周围正常组织、器官,使患者获益。
唐海成[5](2019)在《MicroRNA-335-5p靶向CPNE 1抑制非小细胞肺癌增殖和转移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了 CPNE 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分别从体外细胞水平和体内动物水平探讨microRNA-335-5p通过靶向CPNE 1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同时对相关机制作进一步研究。研究方法:1、通过免疫组化(IHC)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60例非小细胞肺癌和配对癌旁组织标本中CPNE 1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资料的相关性。2、应用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划痕及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干扰和过表达CPNE 1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功能的影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CPNE 1下游相关增殖、转移信号蛋白水平变化。3、采用生物信息学手段预测CPNE 1上游潜在的microRNAs,并结合组织芯片结果筛选microRNA-335-5p为研究对象;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croRNA-335-5p与CPNE 1的靶向调控作用;通过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划痕及Transwell实验分别验证microRNA-335-5p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功能的影响;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icroRNA-335-5p对下游相关增殖、转移信号蛋白水平变化。4、通过构建裸鼠皮下成瘤模型,观察过表达CPNE 1对非小细胞肺癌成瘤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1、CPNE 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表达高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发现CPNE 1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病理类型、临床分期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在淋巴结转移患者组织中表达高于非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A549和H1299肺癌细胞株中分别干扰和过表达CPNE 1后,肺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分别减弱或增强;流式细胞术结果提示CPNE 1主要影响细胞周期,而对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提示p-EGFR及下游的p-FAK、p-SRC、p-AKT、p-ERK、Cyclin D1及Snail、N-cadherin、MMP9与CPNE 1蛋白变化水平一致,干扰CPNE 1表达可以降低EGF刺激诱导的p-EGFR、p-FAK、p-SRC、p-AKT、p-ERK蛋白上调;Co-IP结果提示CPNE 1可以通过与EGFR结合,从而激活EGFR及其下游的信号通路介导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两者之间存在共表达。3、microRNA-335-5p mRNA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低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层分析发现microRNA-335-5pmRNA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病理类型以及临床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P>0.05),但在淋巴结转移患者组织中表达低于非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荧光素酶实验证实microRNA-335-5p可以靶向调控CPNE 1的表达,A549及H1299肺癌细胞株转染 microRNA-335-5p mimics 后microRNA-335-5p mRNA 表达显着上调,同时CPNE 1 mRNA和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进一步验证双荧光素酶的结果;与miR-NC组相比,转染上调microRNA-335-5p mRNA后可以抑制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能力,同时p-EGFR及其下游的p-FAK、p-SRC、p-AKT、p-ERK、Cyclin D1及Snail、N-cadherin、MMP9蛋白表达下降。4、通过对裸鼠瘤体观察发现:CPNE 1过表达组接种后第22天可见肿瘤生长,而PLVX组在接种后第26天才出现肉眼可见的肿瘤;CPNE 1过表达组移植瘤生长明显加快,而PLVX组移植瘤生长缓慢,体积明显比对照组小;待裸鼠瘤体体积达到1000cm3处死裸鼠,完整取出瘤体后拍照称重,平均重量分别为:CPNE 1过表达组0.494g,PLVX组0.293g,CPNE 1过表达组瘤体重量及肉眼体积明显高于PLV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过表达组CPNE 1蛋白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调。研究结论:1、CPNE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高表达,且在淋巴结转移患者组织中表达高于非淋巴结转移患者;2、CPNE 1可以通过EGFR及其下游信号通路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II3、microRNA-335-5p通过靶向调控CPNE 1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与EGFR及其下游信号通路有关;4、CPNE 1在体内可以促进非小细胞肺癌的增殖。
王海英[6](2019)在《Kpnβ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Kpnβ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研究Kpnβ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探索Kpnβ1作为潜在靶点在非小细胞肺癌检测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收集154例组织标本,其中包括8例新鲜NSCLC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和146例NSCLC蜡块组织及相对应癌旁组织。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新鲜NSCLC及癌旁组织中Kpnβ1及PCNA蛋白的表达。将146蜡块组织及相对应的癌旁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石蜡组织切片中Kpnβ1蛋白的表达情况,并统计学分析Kpnβ1的表达与146例NSCLC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分别使用COX多因素分析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Kpnβ1蛋白的表达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1)Kpnβ31蛋白在新鲜NSCLC组织中的表达较癌旁组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Western Blot结果还提示新鲜NSCLC中PCNA蛋白的表达较癌旁组织中也明显增高,与Kpnβ1蛋白表达趋势一致。(2)免疫组化结果显示:Kpnβ1及Ki-67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核,阳性表达呈黄色或者棕黄色。Kpnβ1及Ki-67在NSCL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且与NSCLC的分化程度有关,分化程度越低标本中Kpnβ1及Ki-67蛋白的表达较多。(3)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Kpnβ1高表达与患者年龄(p=0.038<0.05)、临床分期(p<0.001)、组织分化程度(p=0.017<0.05)、肿瘤大小(p=0.028<0.05)、淋巴结是否转移(p<0.001),以及Ki-67的表达高低(p=0.013<0.05)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患者的性别、组织学分型与吸烟状况无明显关系(P>0.05)。在多因素分析中,Kpnβ1 蛋白的高表达(HR,1.911,95%CI.1.015-3.598;P=0.045)和组织分化程度(HR,3.226,95%CI,2.026-5.136;P<0.001)是影响 NSCLC 预后的独立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Kpnβ1高表达组较Kpnβ1低表达组生存率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Kpnβ1蛋白在NSCLC组织中呈高表达,并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分化程度、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以及Ki-67的表达密切相关;Kpnβ1高表达较低表达的患者预后差,是影响NSCLC预后的独立因素。第二部分 Kpnβ1通过PI3K/AKT通路对非小细胞肺癌增殖能力的影响目的:通过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沉默Kpnβ1基因后肺癌细胞增殖能力和对顺铂敏感性的变化情况,及对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Kpnβ1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影响NSCLC生物学特性的可能机制。方法:Western blot方法检测Kpnβ1蛋白在NSCLC细胞株(A549,H1299与SPCA-1)中的表达,Kpnβ1蛋白在A549细胞株表达最高,然后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周期变化;同时,使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Kpnβ1、PCNA和Cyclin D1蛋白在细胞不同周期时相的表达情况。用Kpnβ1的短发夹RNA(short hairpin RNA,shRNA)敲低A549细胞内的Kpnβ1表达,随后用CCK-8、平板克隆形成试验与5-乙炔基-2’脱氧尿嘧啶核苷试剂盒(5’ethynyl-2’-deoxyuridine,EdU)检测下调Kpnβ1基因后A549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下调Kpnβ1基因对A549细胞周期进程的影响。此外,本研究通过CCK-8方法检测了 Kpnβ1基因沉默后A549细胞对CDDP敏感性的改变。并通过Western Blot方法进一步验证Kpnβ1沉默及顺铂处理后Kpnβ1蛋白、PI3K,p-AKT(Ser473)和p-AKT(Thr308)蛋白的表达以及细胞凋亡指标cleaved-parp表达情况。结果:(1)Kpnβ1蛋白在A549、H1299及SPCA-1中均有表达,而在A549中的表达高于另外两株细胞系,因此,我们选取A549细胞用于后续实验。(2)对A549细胞进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A549细胞在血清饥饿培养时,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受到抑制,细胞周期被阻滞在G0/G1期;恢复血清供应培养后,细胞增殖能力恢复,由G0/G1期进入S期,G0/G1期比例由72.32%下降至35.08%,S期细胞由22.55%增加至56.62%;同时,血清饥饿后,Kpnβ1表达水平明显降低,恢复血清供应培养后,Kpnβ1的表达随细胞增殖力升高也逐渐升高,在48h达到高峰;Kpnβ1的表达与Cyclin D1及PCNA的趋势一致;而干扰Kpnβ1基因后,Cyclin A2、Cyclin D1以及PCNA的表达较对照组则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CK8方法、平板克隆实验及EdU试剂盒检测均发现Kpnβ1表达下调后,与对照组相比,干扰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流式细胞检测发现Kpnβ1基因沉默后A549细胞G0/G1期细胞增加(从65.31%至77.77%),S期细胞减少(从25.99%至17.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顺铂敏感性检测结果发现,经不同浓度顺铂处理后,Kpnβ1基因干扰组和对照组细胞增殖力均有下降,以Kpnβ1干扰组下降最明显,且与CDDP剂量呈正相关,在CDDP20 μmol/L浓度时最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Kpnβ1沉默后 PI3K/AKT通路相关蛋白 PI3K,p-AKT(Ser473),p-AKT(Thr308)和PCNA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7)为进一步探讨Kpnβ1基因与顺铂的协调作用,用Western Blot检测用Kpnβ1干扰与顺铂处理后,PI3K,p-AKT(Ser473)and p-AKT(Thr308)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Kpnβ1基因沉默组、顺铂处理组及Kpnβ1基因沉默联合顺铂处理组的PI3K,p-AKT(Ser473)和p-AKT(Thr308)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其中以Kpnβ1-shRNA联合CDDP处理组各蛋白表达降低最明显。此外,与对照组相比其他三组细胞凋亡指标cleaved-parp表达均增高,以两者联合组cleaved-parp表达增高最明显。结论:沉默Kpnβ1基因能够抑制NSCLC细胞增殖,增加NSCLC细胞对CDDP的敏感性;Kpnβ1可能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发挥其作用。本研究探讨了 Kpnβ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应用于临床提供实验室基础及理论依据。
高琪琪[7](2018)在《非小细胞肺癌ALK、ROS1及EGFR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肺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首位,并且是许多国家恶性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也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已代替肝癌成为恶性肿瘤的首要死亡原因,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22.7%,且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在继续攀升。其诊断和治疗一直是研究热点,传统治疗方法已不能满足要求,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了新的癌基因,棘皮动物微管相关蛋白样4-间变性琳淋巴瘤激酶(EML4-ALK,Echinoderm 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like 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ROS1(C-ros oncogene l,receptor tyrosine kinase)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参与了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发生过程,以 ALK、ROS1 及 EGFR 为靶点的分子靶向药物的应用成为治疗NSCLC的焦点,临床前期研究以及对ALK易位、ROS1融合及EGFR突变的癌症患者的治疗证实包括克唑替尼(Crizotinib),吉非替尼等在内的多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以使带有ALK、ROS1融合基因及EGFR突变的NSCLC患者得到明显的缓解和生存获益。目前分子靶向治疗主要是针对ALK、ROS1以及EGFR突变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这三种基因的靶向治疗在NSCLC患者中取得了显着的疗效,但是临床上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就诊时已发生淋巴结转移,原发灶与转移灶基因表达是否一致直接影响了转移病人靶向治疗的疗效。肿瘤患者发生转移的机制尚不明确,EMT及Wnt通路是否在转移中发挥作用,且两者与ALK的关系尚未见文献报道。针对HER2基因扩增的赫赛汀使乳腺癌的治疗取得良好的生存获益,但是在NSCLC中的表达及与转移的关系研究较少。另外在临床上这三种基因突变阴性的病人也为数不少,但是研究其临床病理因素的文献相对较少,尤其是病理特征。目的:检测 ALK、Her2、β-catenin、E-cadherin、Vimentin 在 NSCLC 原发灶及转移灶中的表达是否存在差异,进一步探讨各基因在ALK阳性与阴性NSCLC转移中的作用;分析ALK易位、ROS1融合及EGFR突变突变状态的病例及三种基因非突变状态病例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本研究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本中心)自2013年9月至2016年1月非小细胞肺癌伴淋巴结转移的手术病人,且原发灶及转移灶肿瘤细胞均需大于100个。应用VENTANA法筛选ALK原发灶阳性病人共45例(均为强阳性病人),原发灶ALK阴性病人33例,共78例病人入组。应用VENTANA法及FISH方法分别对原发灶及转移灶ALK、Her2进行检测,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β-catenin及EMT(上皮向间质转化)标记物E-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比较原发灶与转移灶之间的蛋白表达及病理组织学形态的差异,探讨各基因与ALK融合的关系。另收集了本中心2011年12月至2015年9月已行ALK、ROS1及EGFR检测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共356例病例(346例为腺癌,10例为以腺癌为主的腺鳞癌),对其突变状态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三种基因突变状态的病例及三种基因非突变状态病例临床病理特征。结果:ALK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肿瘤在转移时病理形态稳定(P<0.05);原发灶与转移灶的ALK及Her2基因状态无显着性差别(P>0.05);转移灶β-catenin及Vimentin的表达显着强于原发灶的表达(P<0.05);转移灶E-cadherin的表达弱于原发灶的表达,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Her2基因在ALK阴性肺癌中的扩增比例显着高于ALK阳性的肺癌(P<0.001);β-catenin蛋白在ALK阳性的肺癌中表达强于在ALK阴性的肺癌中的表达,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E-cadherin蛋白在ALK阳性的肺癌中表达强度显着弱于ALK阴性肺癌(P<0.05);Vimentin蛋白在ALK阳性的肺癌中表达强度显着强于ALK阴性肺癌(P<0.001);IHC和FISH两种检测方法差异集中在Cerbb2 1+和Cerbb2 2+的病例。356例病例中22例ALK融合阳性,阳性率6.2%,其中在病理类型为实性及粘液为主的腺癌中融合更常见(P<0.05);15例ROS1融合阳性,阳性率4.2%,其中在病理类型为粘液腺癌中融合更常见(P<0.05);206例有EGFR突变,突变率57.9%,其中在女性、不吸烟、病理类型为腺泡为主的患者中突变更为常见。356例中均未发现双突变。356例共73例死亡,283例存活或失访。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ALK融合、ROS1融合、及EGFR基因突变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的相关性,结果显示EGFR突变患者较EGFR野生型患者总生存时间长(P<0.05);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ALK融合、ROS1融合、及EGFR基因突变和无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相关性,结果显示EGFR突变患者较EGFR野生型患者无病生存时间长(P<0.05);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ALK融合、ROS1融合、及EGFR基因突变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的相关性,结果显示EGFR突变患者较EGFR野生型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长(P<0.05);将所有患者根据临床分期分为Ⅰa-Ⅲa期和Ⅲb-Ⅳ期两组,并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计算EGFR基因突变和OS、DFS及PFS的关系,结果显示除Ⅰa-Ⅲa期患者PFS及Ⅲb-Ⅳ期患者DFS外(Ⅰa-Ⅲa期患者非手术患者及IIIb-IV期患者手术患者太少)EGFR突变患者均较野生型患者OS、DFS、PFS时间长。结论:1、原发灶与转移灶ALK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发灶的ALK检测可以作为晚期有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的用药依据;ALK阳性患者较阴性患者的β-catenin、Vimentin 表达高,E-cadherin 表达低,而β-catenin、Vimentin 在转移灶中的表达高于原发灶,E-cadherin表达在转移灶中的表达低于原发灶,表明ALK阳性的患者更容易侵袭和转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能成为阻断肿瘤转移的新途径;Her2基因在ALK阳性NSCLC转移中的作用尚不明确,还需进一步研究。2、ALK融合阳性率6.2%,ROS1融合阳性率4.2%,EGFR突变率57.9%;ALK融合在病理类型为实性及粘液为主的腺癌中较多见,ROS1融合在病理类型为粘液为主的腺癌中较多见,EGFR突变在女性、不吸烟、病理类型为腺泡为主的患者中更为常见;EGFR突变组OS、DFS及PFS均较EGFR野生组生存时间长。
滕继平[8](2018)在《ARHGAP10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文中提出肺癌仍然是全球常见的第二位肿瘤,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约占70%。在过去的20年中针对NSCLC尤其是肺腺癌中多种驱动癌基因的分子畸变及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及深入的研究。依据基因突变情况采用相对应的靶向药物治疗,给肺癌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手段和一定的疗效,但仍有大量未知的癌基因未被发现或作用不明。至今肺癌依旧是一种异质的、复杂的、具有挑战性的难治性恶性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仍然居高不下,总体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深入研究非小细胞肺癌致病原因、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探索早期诊断、监测和治疗肺癌的相关标记物和基因及免疫治疗靶点,依旧是研究重点、热点和研究的方向。ARHGAP10与Ras基因同源,同属于G蛋白超家族的其中一员,在多种人体正常组织及恶性肿瘤实验细胞系中表达阳性。ARHGAP10的过表达或缺失对多种恶性肿瘤的侵袭性和迁移具有调控作用。但由于ARHGAP10结构的复杂性和其在不同的肿瘤细胞中表达区域和调控方式有其独特性,目前人们对ARHGAP10在肺NSCLC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还未有研究报道。深入研究ARHGAP10在NSCLC中的表达与调控功能对于阐明ARHGAP10与NSCLC之间的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通过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将有望为ARHGAP10相关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提供靶点,促进相关药物的研发。第一部分:ARHGAP10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的临床研究目的研究良性肺肿瘤组织和早、中、晚期三个不同阶段的NSCLC组织中ARHGAP10的免疫组化表达情况。分析不同阶段的肺癌组织中ARHGAP10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常用免疫组化指标、循环血肿瘤细胞及EGFR基因突变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ARHGAP10在NSCLC中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初步的研究方向和理论支持。方法选取120例样本,良性肺肿瘤组织和早、中、晚期三个不同阶段的NSCLC组织各30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ki67、P53、EGFR、VEGF、ARHGAP10四组中表达情况,免疫磁珠富集及探针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外周血循环血肿瘤细胞(CTC)计数情况,蝎形探针扩增阻滞突变系统(ARMS)及直接测序法检测EGFR突变情况,并对实验结果根据样本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类汇总。结果:1)ARHGAP10表达在良性肺肿瘤组织与NSCLC间有明显差异;随着肿瘤分期的严重程度ARHGAP10蛋白表达强度值逐渐降低,极个别甚至表达缺失。2)ki67、P53、EGFR、VEGF与ARHGAP10五项指标免疫组化的阳性表达彼此独立3)VEGF与ARHGAP10在四组中强阳性表达情况线条图有明显反向趋势。4)CTCS四组间阳性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组(92.3%)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NSCLC组(61.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RHGAP10阳性表达与CTCs>l之间两组比较无明显的相关性(P<0.01)。5)ARHGAP10阳性表达与NSCLC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EGFR免疫组化阳性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ARHGAP10阳性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及其突变类型类型均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本实验提示ARHGAP10的表达与NSCLC发生、发展存在某种联系但与NSCLC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相关性;VEGF强阳性表达与ARHGAP10强阳性表达在不同NSCLC临床分期中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并且负相关的可能性较大,在后续的实验中值得进一步研究两者的关联。CTCS检测阳性对于NSCLC患者组有无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免疫组化的EGFR阳性结果并不能预测NSCLC一定存在EGFR基因突变,ARHGAP10的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提示ARHGAP10可能与EGFR酪氨酸激酶途径信号通路关联性不高,在该信号通路是否有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的价值需要仔细斟酌。第二部分:ARHGAP10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的基础研究目的基于第一部分ARHGAP10与肺癌的不同阶段的研究,本研究拟通过体内外实验验证ARHGAP10与人肺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以及侵袭的相关性。方法首先通过对选用的4种肺癌细胞系(A549、NCI-1975、NCI-H1299和NCI-H460)中ARHGAP10的蛋白水平和mRNA 水平进行检测。并在ARHGAP10低表达的细胞中转染ARHGAP10慢病毒表达质粒,随即通过WB和RT-PCR检测技术验证转染效果。同时观察ARHGAP10低表达的细胞中转染ARHGAP10慢病毒表达质粒后,取不同时间点检测该细胞系的增殖速率、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变化。为进一步探讨ARHGAP10在影响细胞生理功能改变的机制,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GSEA对其影响通路进行预测,并对信号通路中一些重要的关键因子进行验证。此外本研究还通过裸鼠荷瘤模型——转染前后的A549细胞经尾静脉注射后,观察肺组织癌灶情况。结果体外培养的4种人肺癌细胞(A549,NCI-1975,NCI-H1299,NCI-H460)中ARHGAP10的蛋白质和mRNA的表达水平,数据显示NCI-1975和NCI-H1299两组细胞ARHGAP10表达水平相对较高,NCI-H460和A549两组细胞ARHGAP10表达水平相对较低。通过构建表达ARHGAP10的慢病毒质粒转染慢病毒,进而感染低表达的两组肺癌细胞A549和NCI-H460。ARHGAP10低表达的慢病毒感染肺癌细胞组其ARHGAP10蛋白质和mRNA的表达水平显着增强。野生型细胞和转入慢病毒载体的两者增值速度在24h、48h和72 h皆高于ARHGAP10慢病毒转染组细胞(A549和NCI-H460细胞),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研究发现,感染过表达ARHGAP10慢病毒的A549和NCI-H460细胞组细胞数量减低,且侵袭抑制作用受到明显抑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应用GSEA方法检测结果提示远处转移信号通路和Wnt信号通路中关键因子的表达与ARHGAP10的表达呈负相关。分别检测ARHGAP10高表达的对远处转移信号通路关键因子(MMP-2 MMP-9和VEGF)和Wnt信号通路关键因子(β-catenin,c-myc 和 p21)。ARHGAP10 过表达 A549 细胞组的 MMP-9,MMP-2,β-catenin和c-myc蛋白表达水平皆显着降低,p21表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RHGAP10 过表达 NCI-H460 细胞组的 MMP-9,MMP-2,β-catenin 和 c-myc 蛋白表达水平皆显着降低,p21表达增加,差异各自具有统计学意义。用10mM氯化锂刺激过表达ARHGAP10的A549细胞组β-catenin在氯化锂刺激后表达上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尾静脉注射转染Vector的A549+肺癌细胞裸鼠组分离出肺组织后,肉眼可见肺部肿瘤结节形成,HE染色后显微镜下观,肿瘤细胞核大深染,呈现圆形,核仁明显,可见分裂象,胞浆丰富;尾静脉注射转染ARHGAP10过表达病毒的A549+肺癌细胞裸鼠组分离出肺组织后肉眼观未见明显异常,镜下观未见明显异常。结论本实验通过GSEA确定ARHGAP10可能在肺癌中调节的确切途径。应用富集分析发现远处转移(metastasis)通路和Wnt信号通路与ARHGAP10表达呈负相关。本实验通过生物技术转染病毒质粒,验证了高表达ARHGAP10对远处转移信号通路关键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MMP-9 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 Wnt 信号通路关键因子(β-catenin,c-myc 和 p21)的影响。证实ARHGAP10的过表达可显着抑制多株人肺癌肿瘤细胞的增殖,并抑制细胞侵袭和迁移,在恶性肿瘤的进展中具有重要意义。综上所述,ARHGAP10或可作为肺癌诊断的一个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或可作为临床肺癌的治疗靶标。
贺亚敏[9](2018)在《钙激活氯通道TMEM16A/Anoctamin1在恶性上皮性肿瘤及健脾化瘀汤干预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探讨钙激活氯离子通道TMEM16A在几种常见恶性上皮性肿瘤及结直肠腺瘤中的表达及其与发病、临床病理资料,预后的关系。旨在阐明1)中药健脾化瘀汤在结直肠腺瘤复发中的干预作用以及对TMEM16A表达的影响2)结直肠腺癌中TMEM16A以及HER-2、EGFR的表达及意义3)非小细胞肺癌中TMEM16A的表达、意义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收集2011年11月—2014年10月就诊行内镜下大肠腺瘤切除术患者60例,术后经病理证实为腺瘤伴上皮内瘤变。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于内镜下切除腺瘤后1周服用健脾化瘀汤,对照组于内镜下切除腺瘤后不再进行任何治疗。一年后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前后腺瘤数目、大小等临床复发情况,利用光镜观察病理形态改变,免疫组化技术分析TMEM16A、COX-2、Ki67蛋白表达值的变化并进行评分。2.收集2016年3月-2017年03月157例的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及30例正常的结直肠黏膜石蜡包埋组织。第一次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TMEM16A、HER-2以及EGF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联系;3.2011年9月到2015年3月期间83例经外科手术切除的肺癌及癌旁组织石蜡标本,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非小细胞肺癌及癌旁组织中TMEM16A及EGFR蛋白水平,利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研究TMEM16A蛋白在肺癌组织、癌旁组织的表达水平,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TMEM16A mRNA在肺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表达水平。并进行随访。研究结果:1.健脾化瘀汤治疗组与对照组的腺瘤在观察后无论是数目还是大小的评分与同组观察前相比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4.980、4.788,P<0.01);2.健脾化瘀汤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6.0%(4/25)、57.1%(16/28),存在显着差异(P<0.01)。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两组观察后COX-2以及Ki67评分较同组观察前均降低(P<0.01),且治疗组COX-2、Ki67评分均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3.67、5.56,P<0.01);治疗组中TMEM16A表达观察前较观察后显着降低(P<0.01)。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包括黏膜内癌中TMEM16A、COX-2、Ki67均为强阳性;4.两组观察前后COX-2、Ki67表达阴转情况比较:观察后,两组COX-2、Ki67表达阴转例数均较同组观察前增加,健脾化瘀汤治疗组COX-2、Ki67表达阴转例数多于对照组(P值均<0.01);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结直肠腺癌中TMEM16A、HER2、EGFR蛋白表达水平相比于正常肠上皮组织均明显高表达(P<0.01);6.结直肠腺癌TMEM16A阳性表达率为36.94%(58/157),阳性表达与细胞分化(Grade)、分期(Group)、肿瘤出芽(Tumor budding)、脉管(LI)和神经侵犯(NI)有相关性(P<0.05),并且在黏液癌中TMEM16A有更高的表达率(63.64%)(P<0.01);7.结直肠腺癌中HER2蛋白阳性率为32.48%(51/157)。肿瘤的分化、分期、肿瘤浸润深度与其表达有相关性(P<0.05);8.结直肠腺癌TMEM16A/HER2共表达在性别、部位、肿瘤的分化、分期、肿瘤出芽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MEM16A/EGFR蛋白共表达则在除了分化、分期、肿瘤出芽外,有无脉管癌栓、神经侵犯及是否伴有黏液癌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9.结直肠腺癌TMEM16A与EGFR蛋白共阳性率为36.31%(57/157),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两者表达有显着正相关性(P=0.002,rs= 0.244);10.对结直肠腺癌TMEM16A、TMEM16A/HER2或TMEM16A/EGFR共表达分别与临床各项病理资料进行了单因素及多因素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TMEM16A蛋白表达,在单因素分析中,随着分化程度越来越差,肿瘤出芽的增加,神经脉管侵犯的增加,蛋白表达率会增加,且黏液癌中它们的表达率显着高于非黏液癌,多因素分析进一步提示肿瘤出芽级别高的和黏液癌中这些蛋白的表达率更高。TMEM16A/EGFR共表达分析中得出了相同的结果。而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中TMEM16A/HER2共表达率越高,肿瘤出芽高级别的风险越大,并在女性中占优势;11.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相比癌旁组织,TMEM16A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有过表达;1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进一步证实NSCLC中TMEM16A基因扩增;13.TMEM16A的过表达和较晚分期相关,并常伴随着EGFR的过表达;14.术后一年的随访资料显示TMEM16A阳性的患者复发率(39%)远远高于阴性患者(16%)(P<0.05)。研究结论:健脾化瘀汤可以显着降低结直肠腺瘤内镜下治疗术后的复发,可能的机制是通过下调肠黏膜的钙激活氯离子通道TMEM16A、COX2以及Ki67的表达,降低细胞增殖活性,减少细胞的恶性转化;TMEM16A蛋白过表达是结直肠腺癌肿瘤出芽等预后差的高风险因素的独立预测因子,并可能和HER2、EGFR分子机制上互相交联。TMEM16A的表达与EGFR有协同作用,和NSCLC患者较晚分期相关,并可以预测术后复发的风险。总之,TMEM16A可能通过多种调控通路,在癌前病变及不同恶性上皮性肿瘤中,促进癌的发生、进展及侵袭转移。是潜在的肿瘤预后分子标志物。
谢优[10](2016)在《miR-542-5p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初步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新一类的分子靶向标志物,微小RNA (microRNA, miRNA)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的诊断和生物治疗上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目前已发现若干直接或间接与NSCLC的发生和发展、诊断、分期、进展和预后等相关的miRNAs,但许多miRNA与NSCLC的相互关系及分子机制仍不明确,故探求miRNA在NSCLC中的作用机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重点。miR-542-5p与肿瘤的关系研究不多,已有研究发现miR-542-5p在神经母细胞瘤中呈低表达,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体外实验结果显示,过表达miR-542-5p可抑制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转移,推测miR-542-5p可能在神经母细胞瘤中行使“抑癌”miRNA的功能。但到目前为止,miR-452-5p在NSCLC人群中的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本课题将探讨miR-542-5p在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意义,预测miR-542-5p靶基因网络,继而构建鸡胚绒毛尿囊膜移植瘤(Chick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 CAM)动物模型,探索miR-542-5p在NSCLC细胞生长,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初步分子机制,为进一步开展NSCLC的肿瘤生物学相关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目的1检测miR-542-5p在NSCLC细胞及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2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并分析miR-542-5p的靶基因网络并行信号通路等分析。3使用体内实验(CAM),探讨miR-542-5p在NSCLC肿瘤细胞生长及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1.miR-542-5p在NSCLC中的表达收集125例NSCLC及癌旁非癌肺组织样本,其中101例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 LUAD),23例肺鳞癌(Lung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LUS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miR-542-5p的表达水平,分析miR-542-5p的表达与NSCL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初步探讨miR-542-5p在NSCLC中的临床意义。2.miR-542-5p潜在靶基因信号通路及网络分析2.1通过miRNA预测软件(miRWalk, miRanda, Microt4, miRDB, mirbridge, miRMap, RNAhybrid, miRNAMap, PITA, Pictar2, RNA22, TargetScan)预测miR-542-5p的靶向作用基因,利用DAVID分别进行GO富集分析、KGEE通路分析、PANTHER通路分析。2.2用软件Cytoscapev3.3.0绘制GO分析网络图, 在http://string-db.org/网站上绘制靶蛋白网络图,并提取hub gene。2.3通过GSEA软件构建的分子标签数据库(Molecular Signatures Database, MSigDB)对452个靶基因进行富集分析。通过来源于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NCI-60 cell lines的数据,以基因表达图谱的形式进行靶基因注释,在定义的功能分组中显示相互的表达趋势。3. miR-542-5p在NSCLC CAM中的作用及初步机制研究3.1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四株肺癌细胞系(A549、PC9、H1299、 H460)中筛选出miR-542-5p表达量最低的肺癌细胞株进行转染。3.2构建LV-hsa-miR-542的慢病毒载体,转染至肺癌细胞株H460,构建miR-542-5p的过表达细胞模型。3.3通过构建NSCLC CAM模型从动物模型角度模拟人体NSCLC的生长发展,测量瘤块大小,并利用Image-Pro Plus软件测量不规则血管面积及开窗面积,计算比值,包埋瘤块制成石蜡组织后,组织切片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D2-40染色,以研究miR-542-5p对NSCLC肿瘤形成和血管生成的影响,进一步初步探讨其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结果1.miR-542-5p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1.1 miR-542-5p在125例NSCLC中的癌组织(1.952±1.507)中表达低于癌旁非癌肺组织(4.568±1.993)(t=-11.703,P<0.001);在101 LUAD中的癌组织中的表达(1.868±1.472)显着低于癌旁非癌组织(4.682±2.056;t=-11.183,P<0.001);在23例LUSC癌组织中的表达(2.355±1.647)显着低于癌旁非癌组织(4.103±1.851; t=-3.383, P=0.002)。ROC曲线示在NSCLC石蜡组织中miR-542-5p曲线下面积为0.799(95%CI0.721-0.877,P<0.001),其中在LUAD组织中miR-542-5p曲线下面积为0.832(95%CI0.753±0.911,P<0.001)。1.2在125例NSCLC病人中,miR-542-5p在TNM分期Ⅲ-Ⅳ中的表达水平(1.292±1.101)低于TNM分期Ⅰ-Ⅱ(2.822±1.536;t=6.488,P<0.001),在有血管浸润阳性者(1.475±1.305)的表达低于血管浸润阴性组(2.138±1.545;t=2.247,P<0.001)的病人,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1.504±1.266)中的表达低于淋巴结转移阳性组(2.506±1.604;t=3.905, P<0.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miR-542-5p的表达水平与TNM分期(r=-0.505,P<0.001)、淋巴结转移(r=-0.332,P<0.001)及血管浸润(r=-0.199,P=0.026)呈负相关。1.3在101例LUAD病人中,miR-542-5p在TNM分期Ⅲ-Ⅳ中的表达水平(1.142±0.935)低于TNM分期Ⅰ-Ⅱ(2.810±1.516;t=6.417, P<0.001)的病人,在有血管浸润(1.375±1.30)中的表达低于无血管浸润(2.087±1.497;t=2.286,P=0.024)的病人,在有淋巴结转移(1.333±1.095)中的表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2.085±1.085;t=-2.477,P=0.027)的病人,在有吸烟史的病人(3.065±1.542)中的表达高于无吸烟史的(2.535±1.616;t=4.265, P<0.001)。Spearman指数分析表明,miR-542-5p的表达水平与TNM分期(r=-0.564,P<0.001)、淋巴结转移(r=-0.408,P<0.001)及血管浸润(r=-0.224,P=0.024)呈负相关。1.4在23例LUSC病人中,miR-542-5p的表达水平与临床特征相关性不明显。1.5在NSCLC组织中,miR-542-5p在EGFR阳性组(0.739±0.407)中的表达显着低于EGFR阴性组(3.049±1.194;t=7.753,P<0.001)的病人,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示EGFR蛋白表达与miR-542-5P呈负相关(r=-0.723,P<0.001)。其中在LUAD组织中miR-542-5p在EGFR阳性组(0.836±0.373)中的表达低于EGFR阴性组(3.180±0.952;t=10.098,P<0.001)的病人,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示EGFR蛋白表达与miR-542-5P呈负相关(r=-0.818,P<0.001);在LUSC组织中miR-542-5p在EGFR阳性组(0.436±0.345)中的表达低于EGFR阴性组(2.888±1.448;t=6.543,P<0.001)的病人,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示EGFR蛋白表达与miR-542-5P呈负相关(r=0.828,P<0.001)。1.6以miR-542-5p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量的中位数(3.260±2.197)为分度将其分为高表达组(4.568±1.993)和低表达组(1.953±1.507)。K-M生存曲线分析发现miR-542-5p低表达组的50例NSCLC病人(11.274 ±1.387 months)与高表达组的7例病人(35.714±3.469 months)相比,预后更差(t=-6.219,P<0.001)。2.miR-542-5p潜在靶基因网络生物信息学分析2.1通过12个预测软件预测出57233个miR-542-5p预测靶基因,按至少同时出现在六个软件预测为条件,筛选出452个靶基因。2.2 DAVID软件测出miR-542-5p预测的GO分析结果中,生物过程GO分析(GOTERM BP FAT)中有147条通路信息,其中最显着的前三条通路如下:RNA聚合酶引物调控的转录通路(regulation of transcription from RNA polymerase II promoter;GO:0006357,P=0.002);蛋白质定位通路(protein localization;GO:0008104,P=0.002);Wnt受体信号通路(Wnt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y;GO:0016055,P=0.002).细胞组成GO分析(GOTERM CC FAT)中有15条,其中排前三条通路如下:神经元投射通路(neuron projection;GO:0043005,P=0.003);突触调控通路(synapse; GO:0045202,P<0.001):体元投射(cell projection;GO:0042995,P<0.001).分子功能GO分析(GOTERM MF FAT)中有37条,其中三条最显着通路如下:蛋白质糖基绑定(protein C-terminus binding;GO:0008022,P= 0.003):转录调节活性(transcription regulator activity:GO:0030528,P= 0.017);蛋白质自联(protein self-association;GO:0043621,P=0.037).2.3 DAVID软件测出miR-542.5p参与的KEGG通路分析13条通路信息,其中三条最显着为:卵母细胞成熟分裂调控通路(Oocyte meiosis; hsa04114,P=0.01):扩张性心肌病调控通路(Dilated cardiomyopathy; hsa05414,P=0.012):黑素原生成调控通路(Melanogenesis;hsa04916, P=0.018).2.4 DAVID软件测出miR-542-5p参与的PANTHER通路分析有12条通路信息,其中参与的最显着三条通路为:GABA.B Ⅱ受体信号(GABA-Breceptor Ⅱ signaling; P05731, P=0.001);谷氨酸受体组第三途径(Metabotropic glutamate receptor group Ⅲ pathway; P00039, P=0.013);胰岛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通路蛋白激酶B信号级联(Insulin/IGF pathway-protein kinase B signaling cascade; P00033, P= 0.024)。2.5452个靶基因在String上分析结果显示:GO分析中miR-542-5p参与的生物过程通路(GOTERM BP FAT)中有121有意义的作用结果(P<0.05),其中参与的前三条依次为神经系统的发展(nervous system development) (GO:0007399),神经(nervous) (GO:0022008),细胞分化(cell differentiation) (GO:0030154);细胞组成通路(GOTERM CC FAT)中有20条有意义的作用结果(P<0.05),其中参与的前三条依次为细胞反射(cell projection) (GO:0042995),神经反射(neuron projection) (GO:0043005),神经系统的部分(neuron part) (GO:0097458);分子功能通路(GOTERM MF FAT)中仅参与蛋白绑定(protein blind) (GO:0005515)的作用(P<0.05)。KEGG通路中有7条作用结果,其中参与的前三条依次为吗啡慢性中毒(Morphine addiction);可卡因成瘾(Cocaine addiction),心肌细胞的肾上腺素信号通路(Adrenergic signaling in cardiomyocytes) (P< 0.05)。并通过网络分析及网站评分信息检测出21个hub gene,分别为RMT8, ADAMTS8, MASP1, HOXC9, ARTN, NPDC1, CASC3, NCDN, ARPC4, PGPEP1, TNNI3K, SLC24A3, EPS8L2, FARSA, PDDC1, PLEKHM1, UNKL, PRDM9, ISYNA, BCL2L1。2.6通过将靶基因注释在NCI-60 cell lines不同癌症细胞系中的表达图谱,显示出多个靶基因在HOP92, HOP62; NCI-H226; NCI-H23; NCI-H322; NCI-460及EKVX肺癌细胞系中高表达,依次为NSD1, ELF4, HOXA9, ABL1, ABL2, NOTCH1, TCF3, SEPT6, NUP214, CRTC1。3.miR-542-5p在NSCLC CAM中的作用及初步机制研究3.1细胞选择:选取miR-542-5p表达量最低的H460细胞进行移植瘤构建。3.2慢病毒转染:选取最佳转染浓度转染LV-hsa-miR-542慢病毒(浓度配比virus 10 μl+ENIS 290μl+ploy 1.25μl+complete 2.2 ml)和空载病毒(浓度配比virus 3 μl+ENIS 300μl+ploy 1.25 μl+complete 2.2 ml)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460(空白组),阴性组(空载病毒),LV-hsa-miR-542组中miR-542-5p的表达水平,发现miR-542-5p在转染组中过表达,转染有效(P<0.001)。3.3移植瘤结果统计:于25 ml培养皿中培养空白组,阴性组和转染组细胞株,各取两瓶长势良好且已满的细胞种入鸡胚,监测其瘤块和血管生长情况,第0天各组血管长势良好,第5天,瘤块大小:转染组(4.34±0.07mm3)与空白组(30.13±0.06 mm3)相比,明显受到抑制(t=543.260,P<0.001),阴性组(30.09±0.07 mm3)与空白组相比,无明显差异(t=1.312,P=0.260)。3.4血管生成:转染组(8.33±0.08)与空白组(16.94±0.11)相比,明显受到抑制(t=128.208,P<0.001);阴性组(16.99±0.20)与空白组(16.94±0.11)相比,无明显差异(t=-0.612,P=0.573)均受到抑制。3.5 HE切片:镜下示转染组相比对照组,局部浸润不明显。通过免疫组化检测空白组和转染组的EGFR(11.220±0.536;6.680±0.536)、 VEGF(7.320±0.370;4.320±0.421)及D2-40(2.020±0.390;1.500±0.255)的表达情况:LV-hsa-miR-542组中EGFR(t=13.399,P<.001)、 VEGF(t=11.971,P<0.001)及D2-40(t=2.496,P=0.037)的表达明显减弱。结论1.miR-542-5p在NSCLC组织中呈低表达,在NSCLC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影响,可能发挥抑癌基因的作用,并对NSCLC可能具有中度诊断价值。2.miR-542-5p的GO富集通路分析发现其分子功能,细胞结构及生物过程及KEGG通路分析和PANTHER通路的相关靶向作用通路信息,其中对KEGG通路及PANTHER通路中的相关基因进行网络分析发现miR-542-5p靶向作用于的VEZT, KIT, CAMK2D, WEE2, PARVA, LTK, CLCN3最有价值,可进行下一步的机制研究。通过String平台对miR-542-5p的452个靶基因分析发现其参与的各通路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很显着,并可参与相关如吗啡类药物中毒的生理反应过程。还通过靶基因注释发现了多个靶基因在肺癌细胞系中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高表达情况。对miR-542-5p的潜在靶向生物信息学分析为miR-542-5p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靶向作用机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平台。3.在NSCLC鸡胚绒毛膜尿囊膜移植瘤中,过表达miR-542-5p可抑制肿瘤大小及血管生成,进一步说明miR-542-5p在NSCL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抑癌基因的作用在体内实验发现:miR-542-5p表达与EGFR, VEGF及D2-40的表达呈负相关,推测miR-542-5p可能参与某种通路调节EGFR, VEGF及D2-40的表达,从而影响肿瘤的局部浸润及血管生成。但具体分子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EGFR和C-erbB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研究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GFR和C-erbB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研究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GBP1通过PGK1激活EMT通路进而促进非小细胞肺癌厄洛替尼耐药的功能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GBP1在非小细胞肺癌厄洛替尼耐药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
1.1 引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3 实验结果 |
1.4 结论与讨论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体内研究表明GBP1参与厄洛替尼耐药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结论与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BP1和PGK1互作促进厄洛替尼耐药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4 结论与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临床研究表明高表达GBP1患者预后差 |
4.1 引言 |
4.2 资料与方法 |
4.3 研究结果 |
4.4 结论与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PIK3CA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s耐药性产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靶向高通量测序技术在NSCLC患者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PIK3CA突变对EGFR突变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影响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LY294002 逆转非小细胞肺癌对厄洛替尼耐药性的机制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PI3K/AKT/mTOR 通路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个体化治疗中的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3)SIRT6变构激动剂的发现及癌症中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SIRT6 的结构与生理功能概述 |
1.2.1 Sirtuins家族概述 |
1.2.2 SIRT6 的结构与酶活 |
1.2.3 SIRT6 的生理功能 |
1.2.4 SIRT6 与疾病的关系 |
1.3 SIRT6 激动剂的研究进展 |
1.3.1 SIRT6 的内源性激动剂 |
1.3.2 SIRT6 的小分子激动剂 |
1.4 肺癌的发病机理与治疗进展 |
1.4.1 非小细胞肺癌的分子发病机制 |
1.4.2 SIRT6 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关系 |
1.4.3 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进展 |
1.5 结直肠癌的发病机理与治疗进展 |
1.5.1 结直肠癌的分子发病机制 |
1.5.2 SIRT6 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
1.5.3 结直肠癌的临床治疗进展 |
1.5.4 CYP24A1 在结直肠癌中作用 |
1.5.5 维生素D_3在结直肠癌中治疗作用 |
1.6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抗体 |
2.1.4 实验耗材 |
2.1.5 实验菌株与质粒 |
2.1.6 实验细胞 |
2.1.7 实验动物 |
2.1.8 实验临床病人样本收集 |
2.2 培养基与溶液试剂配制 |
2.2.1 培养基 |
2.2.2 溶液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SIRT6 蛋白表达与纯化 |
2.3.2 荧光多肽去乙酰化活性测试 |
2.3.3 高效液相色谱(HPLC) |
2.3.4 体外核小体去乙酰化检测 |
2.3.5 分子对接 |
2.3.6 细胞培养 |
2.3.7 奥希替尼(Osimertinib)耐药细胞的构建 |
2.3.8 病人肿瘤原代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2.3.9 细胞转染 |
2.3.10 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
2.3.11 SIRT6 基因敲除细胞系的构建(CRISPR/Cas9) |
2.3.12 BCA蛋白定量 |
2.3.13 细胞热稳定性试验(CETSA) |
2.3.14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CCK8) |
2.3.15 细胞克隆形成 |
2.3.16 活死细胞双染实验 |
2.3.17 细胞毒性实验(LDH) |
2.3.18 细胞周期检测 |
2.3.19 3D类器官活性检测 |
2.3.20 药代动力学评价及小鼠模型的建立 |
2.3.21 反转录PCR与实时定量PCR |
2.3.22 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
2.3.23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 IP) |
2.3.24 联合用药 |
2.3.25 统计方法及绘图 |
第三章 SIRT6 小分子激动剂在非小细胞肺癌的应用及机制研究 |
3.1 SIRT6 激动剂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细胞功能学研究 |
3.1.1 MDL-800 阴性对照化合物的设计与活性检测 |
3.1.2 MDL-800 在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中激活SIRT6 的组蛋白去乙酰化活性 |
3.1.3 MDL-800 有效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的细胞增殖 |
3.1.4 MDL-800 引起非小细胞肺癌 G_0/G_1 细胞周期阻滞 |
3.1.5 MDL-800 增强EGFR-TKI的抗增殖能力并抑制MAPK信号通路 |
3.2 SIRT6 激动剂在非小细胞肺癌动物模型中的研究 |
3.2.1 MDL-800 在体内小鼠模型药代动力学评价 |
3.2.2 MDL-800 在非小细胞肺癌小鼠CDX模型的药理学评价 |
第四章 SIRT6 激动剂的优化及其在结直肠癌的机制研究 |
4.1 SIRT6 变构激动剂的优化 |
4.1.1 MDL-811 的发现与活性检测 |
4.1.2 MDL-811 具有靶标的高选择性 |
4.1.3 MDL-811 在核小体和HEK293T细胞中增强SIRT6 的去乙酰化活性 |
4.2 优化的SIRT6 激动剂在结直肠癌细胞功能学研究 |
4.2.1 MDL-811 在结直肠癌细胞中具有靶标选择性 |
4.2.2 MDL-811 在多株结直肠癌细胞中增强SIRT6 的组蛋白去乙酰化活性 |
4.2.3 MDL-811 广谱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 |
4.2.4 MDL-811 引起结直肠癌细胞的G_0/G_1细胞周期阻滞 |
4.2.5 MDL-811 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克隆形成 |
4.2.6 MDL-811 抑制结直肠癌病人3D类器官(PDO)模型的增殖 |
4.3 优化的SIRT6 激动剂在结直肠癌动物模型中的研究 |
4.3.1 MDL-811 在体内小鼠模型药代动力学评价 |
4.3.2 MDL-811 在结直肠癌小鼠CDX和 PDX模型的药理学评价 |
4.3.3 MDL-811在APC~(min/+)自发性肠癌小鼠模型的药理学评价 |
4.4 优化的SIRT6 激动剂治疗结直肠癌分子机制的研究 |
4.4.1 MDL-811 对结直肠癌细胞转录组的影响 |
4.4.2 MDL-811 通过激动SIRT6 去乙酰化活性抑制CYP24A1 的转录产生抗结直肠癌的疗效 |
4.5 SIRT6 激动剂和维生素D_3联合使用对结直肠癌的药理学研究 |
4.5.1 MDL-811 和维生素D_3联合使用增强结直肠癌细胞增殖抑制的效果 |
4.5.2 MDL-811和VD_3联合使用在体内移植瘤小鼠的药理学活性评价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发现与创新点 |
5.2 本论文研究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
第六章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致谢 |
第八章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4)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nm23、EGFR、VEGF在 NSCLC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仪器与试剂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靶向逆转nm23 对非小细胞肺癌放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PET/CT对 nm23 表达的NSCLC分期和放疗计划的影响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实验观测指标 |
1.4 统计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nm23 基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5)MicroRNA-335-5p靶向CPNE 1抑制非小细胞肺癌增殖和转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CPNE1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参数相关性分析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CPNE1对非小细胞肺癌生物学行为影响的体外实验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microRNA-335-5p靶向CPNE1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生物学行为影响的体外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CPNE1对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作用的体内研究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四、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论文及科研立项 |
本论文中课题受以下基金资助 |
致谢 |
(6)Kpnβ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KPNB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KPNB1通过PI3K/AKT通路对非小细胞肺癌增殖能力的影响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词表 |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与参加的项目 |
致谢 |
(7)非小细胞肺癌ALK、ROS1及EGFR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对象和方法 |
1 患者资料和标本来源 |
2 基因检测、免疫组化及FISH |
3 数据统计分析 |
结果 |
1 原发灶ALK阳性/阴性患者结果 |
1.1 原发灶及转移灶病理形态变化与ALK的相关性 |
1.2 原发灶及转移灶的蛋白及基因状态 |
1.3 各蛋白及基因在肺癌中的表达与ALK的关系 |
1.4 IHC和FISH两种检测方法的差异 |
2 基因检测结果 |
2.1 三种基因检测结果 |
2.2 患者病理类型分型结果 |
2.3 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
2.4 基因突变与患者的预后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8)ARHGAP10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ARHGAP10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临床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实验方法 |
三、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免疫组化实验结果 |
二、循环血肿瘤细胞检测实验结果 |
三、EGFR突变检测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ARHGAP10在非小细胞肺癌中表达的基础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一、离体细胞实验结果 |
二、活体动物实验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ARHGAP10与肿瘤的相关性 |
1. Rho GTP酶家族 |
2、ARHGAP 10的基本结构 |
3、ARHGAP 10与Rho GTP酶家族的关系 |
4、ARHGAP 10在正常组织的表达 |
5. ARHGAP 10在癌细胞系中的表达 |
6. ARHGAP 10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 |
7.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完成和发表的论文 |
缩略词表 |
致谢 |
(9)钙激活氯通道TMEM16A/Anoctamin1在恶性上皮性肿瘤及健脾化瘀汤干预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TMEM16A的结构与功能 |
二、TMEM16A在肿瘤中的表达 |
三、TMEM16A在肿瘤发生及进展中的调控机制 |
四、TMEM16A的氯离子通道活性在癌的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
五、随机突变变异组学筛查探究癌发生有关的TMEM16A的结构和功能改变 |
六、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健脾化瘀汤对结直肠腺瘤患者术后复发的干预及对TMEM16A和COX2、Ki67表达的影响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TMEM16A、HER2以及EGFR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关系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TMEM16A、EGFR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关系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结语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特别致谢 |
作者简介 |
(10)miR-542-5p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初步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miR-542-5p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二部分 miR-542-5p潜在靶基因网络生物信息学分析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第三部分 miR-542-5p在非小细胞肺癌鸡胚尿囊膜移植瘤中的作用及初步研究机制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第四部分 综述miR-542-5p在恶性实体肿瘤中研究的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EGFR和C-erbB2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研究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GBP1通过PGK1激活EMT通路进而促进非小细胞肺癌厄洛替尼耐药的功能和机制研究[D]. 程丽芳.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6)
- [2]PIK3CA突变在非小细胞肺癌EGFR-TKIs耐药性产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 周欣.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3]SIRT6变构激动剂的发现及癌症中作用机制研究[D]. 商佳琳.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4]nm23表达在NSCLC中的研究及PET/CT对其分期与放疗计划的影响[D]. 夏露花.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5]MicroRNA-335-5p靶向CPNE 1抑制非小细胞肺癌增殖和转移的机制研究[D]. 唐海成. 苏州大学, 2019(04)
- [6]Kpnβ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王海英. 苏州大学, 2019(04)
- [7]非小细胞肺癌ALK、ROS1及EGFR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D]. 高琪琪. 浙江大学, 2018(02)
- [8]ARHGAP10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 滕继平. 苏州大学, 2018(04)
- [9]钙激活氯通道TMEM16A/Anoctamin1在恶性上皮性肿瘤及健脾化瘀汤干预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D]. 贺亚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11)
- [10]miR-542-5p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意义及初步机制研究[D]. 谢优. 广西医科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