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咨询企业的项目运作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韩璐[1](2021)在《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与决策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数字化时代,零售商、分销商以及最终消费者对供应链的期待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并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运营,供应链管理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然而,对于生产环节众多、管理内容复杂的制造企业来讲,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是一项极为艰难的任务。转型方案与业务需求脱节、转型管理效率低下等原因致使很多实践以失败告终。关于制造企业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问题,目前行业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往往将管理、技术以及组织支持相混淆,对转型驱动要素、转型机理、转型研究方法以及转型管理方案尚无清晰的认识和有效的建议。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从管理层面对以上不足展开深入研究,帮助制造企业对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形成理论认识与进行科学管理。本文从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难点出发,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信息管理理论和系统工程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三个关键驱动要素,即数据管理(对数据资源的获取与管理)、信息融合(对信息到相关决策点的可达性管理)以及智能优化(对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点的系统性优化),构建转型驱动机理概念模型,并分析运作管理中三个驱动要素的内在联系,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管理思想进行系统阐述,所提出的观点得到了上市公司真实数据的实证支持。另外,本文提出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的研究方法,为驱动要素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指导。基于所提出的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和转型驱动要素研究方法,本文对每一个驱动要素展开了进一步研究。首先为驱动要素构建完整的管理内容体系,帮助制造企业明确驱动要素的管理范围。然后针对驱动要素关键问题的管理需求构建决策模型,依据建模结果制定驱动要素的管理方案。最后结合驱动要素的数字化属性,提出管理方案中不同对象的管理策略,帮助企业实现驱动要素的高效管理。实例分析章节的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数据管理决策模型对数据的相对重要性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所提出的信息融合仿真模型对信息的关联性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所提出的智能优化决策模型对决策效用的提升具有良好的规划能力。本文的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阐明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机理。现有研究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尚不完整或者分散于人力资源等供应链管理之外的领域,对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中的管理分析不够聚焦与完善,缺乏综合性研究视角。为了分析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管理问题,本文从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出发,结合数字化特点与信息管理学理论,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纳,系统性地提出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驱动要素——数据管理、信息融合以及智能优化,构建了转型驱动机理概念模型,探讨了驱动要素的运作机理与递进关系,从理论角度阐明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原理,并且通过上市公司的真实数据,使用Malmquist指数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所提出的驱动要素和驱动机理进行验证,进一步证明了本文所提出驱动要素和驱动机理的有效性。(2)构建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数据管理决策模型。现有文献对于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中数据管理方面的讨论多为定性分析,没有考虑投入产出效率问题。为了提升数据管理效率、有效分配企业资源和精力,本文针对数据管理的方案制定问题,建立了数据管理体系,构建了基于DEMATEL方法和HOQ方法的数据管理决策模型,从信息需求决定数据需求的角度,对数据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区分,依据结果提出数据的分级管理方案,并且结合数据管理的数字化属性提出不同分级中数据的管理建议,从而实现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中数据的高效管理。(3)构建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智能优化决策模型。以往对于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中管理决策方面的研究多为单一管理点的决策效率提升,没有考虑所有管理点的整体决策效率问题。为了系统性地提升智能优化的决策效率,以及帮助企业在有限的计算能力与众多优化需求之间取得平衡,本文针对智能优化的路径规划问题,建立了智能优化体系,构建了基于ISM方法和NK模型的智能优化决策模型,从系统结构、优化目标、决策效用三个角度对所构建的智能优化分析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求解出提升整体决策效用的最佳优化路径作为智能优化的路径方案,从而实现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智能优化的高效管理。本研究针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缺乏理论指导的问题提出了转型驱动机理;针对转型驱动要素管理的深入研究问题形成了转型驱动要素研究方法;针对转型管理内容零散不全问题构建了驱动要素的内容体系与架构;针对转型管理效率问题分别构建了转型驱动要素决策模型与管理方案。综上所述,本文从管理与决策的角度为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方案,有利于构建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理论;有利于建立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管理体系;并且有利于提升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管理效率。
王长在[2](2020)在《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重要指示,广东省以美丽乡村建设、旅游、体育、文化等资源融合开发的方式,开展了“南粤古驿道活化行动计划”。在“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地域古村落文化传承与文化强省建设以及定向运动赛事市场竞争力提升的时代背景下,开展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研究,具有强化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理论、促进全民健身和服务健康中国、传承地域特色文化、建设文化强省、树立赛事品牌以及提升体育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专家调查法、专家会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2016年至2019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所举办的36站赛事情况为事实依据,构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旨为审视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现状、解析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问题、剖析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原因,进而结合域外赛事品牌建设经验提出实现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现实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品牌构建理论(Aaker品牌资产五星概念模型)、利益相关者理论、战略理论是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是构建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的重要理论框架;Aaker品牌资产的“五星”概念模型用于建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指标体系;利益相关者理论协助剖析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利益相关主体;战略理论指导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战略实施。(2)梳理南粤古驿道发展历程和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发展历程的脉络,明确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角色定位,即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者”、定向运动赛事品牌的“领跑者”、南粤古驿道文化的“开掘者”、古驿道体旅资源融合的“推动者”;认为南粤古驿道品牌建设具有创新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引领价值、“体育+旅游”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振兴的榜样价值、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示范价值以及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模仿价值。(3)审视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包括赛事品牌知名度逐步提升(品牌定位逐趋清晰、品牌建设定位准确、发展使命聚焦)、赛事品牌打造稳步推进(建设思路清晰、政府在赛事建设中的角色明确、重视赛事市场的培育与开发、非政府组织参与活跃)、赛事品牌认知度逐渐全面(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赛事运营管理水平逐渐提升)、赛事品牌联想度逐渐深刻(大赛渐入人心、赛事组织获得认同)、赛事品牌忠诚度逐渐提高以及大赛美誉度逐渐改善(与赛人员对赛事具有较高满意度、赛事级别逐渐提升)。(4)解析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即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推广与传播有待加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文化挖掘与建设有待提升,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标识与联想程度还应加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过于依赖政府,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政企合作模式未形成;究其原因主要包括政府、社会、市场、文化、个体五个方面的限制因素,即品牌建设专业化管理人员不足、赛事管理过于依赖政府、社会化运作模式没有形成、产业发展渠道过于单一、部门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有待提升、文化传播需要加强。(5)以Aaker品牌资产的“五星”概念模型为基础构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包含品牌知名度(0.25)、品牌认知度(0.26)、品牌联想度(0.20)、品牌忠诚度(0.13)与品牌美誉度(0.15)5个一级指标,品牌定位、品牌打造、品牌推广、品牌传播、赛事基础设施建设、赛事运营管理、赛事文化价值挖掘、比赛过程、赛事组织、赛事标识、态度忠诚、行为忠诚、赛事质量评价、对项目发展的促进作为14个二级指标,明确定位赛事发展使命、准确定位赛事价值主张、对赛事发展环境的准确判断等84个三级指标;并且以2019年第五站为例对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进行综合评价研究,以期将理论层面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付诸实践应用。由此,提出以下现实提升路径:(1)借鉴瑞典定向五日赛(O-Ringen)和芬兰尤科拉(JUKOLA)定向越野接力赛建设经验,分析瑞典定向赛事品牌建设的理念、营销、信息技术应用、赞助商的选择和芬兰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品牌建设的理念、赛道设计、急救体系、参赛模式等,得到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启示。即: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建设理念,注重挖掘定向运动对人心智发展的价值,高度统一的赛事组织管理,较为充分的赛事市场化开发以及注重对赛事文化的建设与传播。(2)从宏观层面构建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战略规划,从可用资源分析、战略规划环境分析、战略方向确定、具体战略规划四个方面制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顶层设计,确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战略规划的具体内容与关键问题,并基于基本原则、具体步骤、主要方法三个维度确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的战略定位和战略导向。(3)从中观层面制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具体内容,理解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以及联想度的深层内涵,明确提升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以及联想度的原则,建立提升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知名度、认知度、美誉度、忠诚度以及联想度的思路。(4)从微观层面确立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发展对策,即完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利益诉求,提升品牌质量;优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管理方式,规范建设流程;推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多元融合,统筹有利资源;强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形象塑造,提升自身实力;挖掘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价值内涵,重视宣传推广。
林立寰[3](2020)在《GF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推动着资本市场深化和完善,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也打造资本运营平台,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深度参与市场,进而服务区域经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较短,明晰资本运营企业的发展战略,指引其科学发展、健康发展、长远发展,对企业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GF公司作为国有投资平台,下辖多家全资、控股企业,在如何整合资源进行协调发展上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和困难,通过明确发展战略,厘清发展思路,对其持续稳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基于GF公司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阐述,通过PEST分析、五力模型等工具,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两个维度对其发展环境进行了分析,内部资源与能力包括政府资源、产业资源、财务资源、公司治理能力、资本运作能力、人力资源等几个角度,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技术,以及潜在进入者、替代品、供应商、购买者和现有竞争者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了GF公司面临的机遇与威胁,以及拥有的优势与劣势。通过上述分析,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提出GF公司应实行多元化的发展战略,囊括金融与服务产业,新兴产业和基础产业三大业务板块和四大功能定位,并通过积极开展投融资和基金布局,整合资源服务区域经济,加强资本与资产运作等三大途径来实施其多元化战略。同时,GF公司还应从组织、资金、企业文化,战略评价和调整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做好实施保障,推动战略的有效执行。
郑敦华[4](2020)在《YUCT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传统产业升级的重要发展阶段,政府投资基金作为这一历史发展时期促进“新经济”快速发展,转变财政投入方式的重要工具,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客观来讲,我国政府投资基金目前在实际运作管理中仍存在多种问题,导致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募、投、管、退”是当前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的关键内容,明确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措施将有助于尽早发挥政府投资基金推动产业升级转型的效能。本文首先通过搜集国内外文献,分析总结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相关理论研究内容,然后从“募、投、管、退”的角度介绍YUCT政府投资基金的运作管理现状。接着采用实地调研以及定性和定量等方法分析该基金运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主要包括对外募资渠道来源单一、投资体现的政策性属性有待提升、资金使用效率较低、专业化投后管理水平不足以及退出方式较为单一等问题,同时也揭示了基金对外宣传不足、私募股权投资市场不景气、基金绩效考核体系不合理、投资决策流程复杂、员工薪酬激励机制不完善和投资人员相关专业背景经验不足等成因。最后结合该基金的实际情况,从“募、投、管、退”等方面提出运作管理优化的建议,主要包括成立专业募资团队、改善项目决策流程机制和基金绩效管理体系、完善投后管理相关制度流程、完善员工市场化薪酬激励机制以及灵活安排多种退出机制等措施。同时也从智力保障、制度保障和组织保障三方面提出了对于基金运作管理优化的保障措施。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YUCT政府投资基金未来运作管理的进一步优化发展提供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其它省市的政府投资基金的运作管理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董健霖[5](2020)在《政府引导基金在文创产业中的模式研究 ——S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文中研究表明政府引导基金,称作Government Venture Capital(Funds),或称为Public Venture Capital Programs,是由政府主导出资,通过结合社会资本化运作,且不完全以营利为目的的政策扶持型基金。一般是对新兴产业或政府引导产业提供较早期的政策性支持。通过结合产业创新、金融服务以及政策引导,以实现产业创新的发展与结构优化。基于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数据验证,政府引导基金具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消费需求、扩大就业机会等作用,因此政府引导基金对于产业经济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具有着重要作用。由此,针对政府引导基金在文创产业中的有效运作模式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案例实践情况进行讨论与分析。从广义而言,政府设立的政策性基金,通常是以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及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为主要形式,以财政资金作为该基金资本构成之一,包含但不限于财政预算支出、一般公共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形式对于特定产业提供支持,都属于政府引导基金的范畴。狭义而言,引导基金主要是指政府主导投资的创业引导基金。政府引导基金通常以“母基金”(Fund of Funds,FOFs)形式进行基金运作,“母基金”的特点可以通过专业的管理与子基金的决策提高投资企业的评估能力。同时,借助“母基金”在各子基金层面放大社会资本引导作用,逐层提高产业投入杠杆比例,释放产业金融供给端的服务效果,以承担更多的创业投资政策引导与产业经济战略的目标职能。首先,文化创意领域是具有公益性与经济性双重特征的新兴支柱产业,对传统产业具有极强的带动作用,在国民经济生活与文化商品消费中具有着重要地位。而文创产业的早期创业投资领域中存在着诸如投入周期较长、市场性风险等情况造成的市场资源匹配失灵等问题,则需要通过政府政策资金的引导进行市场化干预。本文主要研究政府引导基金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运作模式,试通过对文创引导基金发展中诸如资金渠道狭窄,基金运作效率评价体系的缺失,社会产业资本与政策性资本的目标冲突等问题分析,借助国外对政府引导基金的理论研究与国内政府引导基金实际发展的现状分析,试结合国外发达地区的实践经验与国内S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分析,试图对引导基金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其次,对S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的运作模式作描述分析,通过比对政府引导基金的现有模式,从补贴奖励、融资贷款、投资退出、信用担保等方面,以实现对于政府财政资金向文化创意产业的投入预期与市场化运作效率的优化。进而对引导基金的资本构成、组织形式、投资模式、退出方式等方面作出符合我国现有文化创意产业中实际运用的适应性概述,从而为我国现阶段各区域间文创引导基金的发起与运作等日常管理提供行之有效的具体措施。同时着重研究S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的运作模式,对政府投入文创产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路径的启示。从基金设立基础、管理机制、运作模式等方面进行描述分析,总结出该类型引导基金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母基金借助子基金的产业资本放大与产业政策匹配作用、基金多层次资本构成与交易结构设计、防止政府过度干预“臂距原则”(孙黎,2010)而设立的市场化制衡机制、国有资本的混合管理范畴与高度市场化运作的矛盾统一等方面的实践成果分析。进而阐述该案例如何在解决扩大募资渠道、提高市场化效率、对文创产业成果有效评估等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思路与操作路径。最后,分析提出政府引导基金在文创产业邻域中的积极作用,对文创产业中早期融资需求,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引导基金的机制运作对于规避政策干预文创市场金融服务,所具有的规范化作用;最后通过基金定位、治理结构、权责分化、绩效评估等专业化运作的提升,以提高文创引导基金的市场化运作效率。最终,对于文创引导基金发展的外在社会环境,专业化人才梯队的需求,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等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议,以坚持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与建议并展望政府引导基金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王钰[6](2020)在《代际互助养老服务项目运作过程研究 ——基于杭州市L养老院“陪伴是最长情告白”项目为例》文中认为面对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日益严峻与家庭养老功能的日趋弱化的新趋势,虽然中国的养老服务体系在不断完善,但面对庞大的、变动不居的老龄人口的需求与复杂的老龄问题,养老服务系统正面临极大的挑战。而在应对这一难题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这样一种可能的实践探索:从纵向全年龄段的视角,将青年友好与老年友好的理念相结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优势,把握社会层面非血缘代际之间需求的互补性与互通性,发挥青年特长,挖掘老年力量,通过代际互助来实现共赢。在国际上,这种代际互助的价值理念与实践探索正得到各国的认同与倡导。基于此,笔者以杭州市L养老院“陪伴是最长情告白”代际互助养老服务项目为研究对象,描述代际互助服务项目的运作过程,分析了代际互助服务项目运作的特征与成效,剖析了代际观念与代际关系的转变与老龄福利治理的社会根源。在分析项目运作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代际互助式服务项目可持续运作的政策建议。政策建议如下:其一,优化代际互助养老服务项目运作管理系统;其二,增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支持与能力建设;其三,完善代际互助养老服务项目评估体系;其四,加强代际互助观念的倡导与政策法规的制度化建设。总之,代际互助养老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切实抓好“两类人”痛点,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代际共享,发挥专业社工的职能与角色;同时,积极引入多元主体参与,协同配合,进一步弘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爱老,和谐互助的优良传统文化,倡导社会代际之间的融合互助,社会和谐发展。
张哲[7](2020)在《商洛市环秦岭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事运作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商洛市环秦岭公路自行车赛自2014年创办至今,已经走过了六年的历程,2019年晋升为国际赛事,并将成为2021年全国第十四届全运会自行车项目比赛赛场。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一系列大型赛事在我国的成功举办,体育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体育赛事的商业化运作更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基于这种背景下商洛市环秦岭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还较为落后,市场化运作水平低,赛事资源不能够被充分有效利用。因此,本文以商洛环秦岭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事运作管理现状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等方法,借鉴体育赛事运作模型并结合赛事运作的实际特点,重点对体育赛事运作管理要素展开分析,剖析环秦岭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的运作现状。经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环秦岭赛”自2014年创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六届,同时肩负宣传推介商洛的重任,六年以来赛事的规模和影响力逐渐扩大,赛道也进一步完善,同时对于商洛市生态风貌的展示、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全民健身意识的增强起到了十分显着的作用。2.“环秦岭赛”赛事机构健全,相关工作人员的分配也较为合理,属于“政府主导,各级部门配合,聘请赛事公司代为运作,社会和市场参与”的运作模式是正确的,政府为赛事运作的主要部门,在运作的过程中参与较多,市场运作水平低,不利于赛事的市场化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3.赛事线路的设计基本上展示了当地的自然风光,赛道也进一步得到了完善,但是秦岭独有的品牌元素不能够较好的凸显,路线的设计也较为单一。裁判员能够较好的去履行职责,运动员专业组水平不高,大众组本土参赛的车手较少,同时赛道指示牌的设置不够清晰准确,成绩的播报和公布不够及时、准确,效率较低,赛事组委会的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4.“环秦岭赛”赛事志愿者人数较少,招募方式单一,无法满足赛会的需求,同时培训的时间较短,专业性不强,医疗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缺乏赛事运作专业人才和团队,没能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大大降低了运作的效率。5.赛事虽然在市场开发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对于市场开发的广度和深度还远远不够,这直接影响到赛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升。赛事主要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和企业赞助共同组成,每年举办比赛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拨款,少量来自个人出资和收取报名费,没有稳定的赞助商且数量较少、形式单一。
吕一鸣[8](2020)在《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理论与路径 ——以浙江省J监狱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在发展,文明在提高,科技在进步,但是全球还是面临着预防罪犯重新犯罪的问题。采用形式多样的教育改造手段及方式方法,体现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各国更加关注把监狱罪犯重新犯罪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维护社会和谐,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当代监狱工作的主导理念也逐步发生改变,逐步形成以帮助罪犯,促进罪犯重新回归社会为导向的教育改造社会化理念已成为新风尚。从而提出了拓展和完善监狱罪犯改造社会化工作研究,法治社会的威慑性和社会的文明性并存,惩罚犯罪和改造罪犯相互结合,在惩罚犯罪行为的同时,更加注重改造罪犯,促使文明化的刑罚逐渐取代野蛮刑罚。在实践中,不断拓宽监管改造领域,形成齐抓共赢的改造模式,整合文化、法律、技术、教育等各种社会资源,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社会化进程逐步加快,改造成效也会更加明显。提高教育改造质量,降低社会重新犯罪率,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是监狱改造工作的核心价值。预防重新犯罪涉及包括理念、体制机制、制度等多方面的社会管理内容,体现多维价值要素,是个多维体、多层面、多元化的社会系统工程。新时期,社会呈多元化结构越来越明显,监狱罪犯改造工作也必须多元化。监狱罪犯改造工作社会化,要求整合监管改造内容、形式、方法、领域、观念及队伍等要素,多主体、多层次、多视角地探讨和实践。进一步增强改造罪犯的实效性、有效性,适应社会发展多元化的发展。在新时代,我国监狱工作的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步前进,也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加快罪犯教育改造的社会化进程,在监管的同时,融入社会力量的帮助、关心,必要时加强教育、培训及督导,这是民主法治国家应该履行的义务,也是全社会共同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从罪犯教育改造出发,以浙江省J监狱为例,找出存在的困难,分析困难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实际,提出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对策与建议。
王晓利[9](2020)在《远程医疗服务模式选择与决策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远程医疗作为信息时代的新型就医方式,促使优质的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为解决我国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引导,全国各地组建了远程医学中心和远程医疗服务网络,远程医疗服务需求迅速增加,远程医疗服务逐渐成为医疗服务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鉴于此,本文针对远程医疗服务的运作管理问题,综合运用排队博弈论、优化理论以及数值分析等一系列方法,聚焦于公立医院自建远程医疗服务模式(PTS)和第三方远程医疗服务模式(TTS),研究了两种服务模式下公立医院和第三方远程医疗机构服务价格和服务能力决策优化问题,并进一步分析了政府财政补助、服务费用补偿和价格管制政策等干预措施的影响作用。首先,本文针对PTS服务模式,考虑患者线上线下等待时间成本、交通成本、远程医疗误诊率等对患者就医选择行为的影响,构建数学模型研究医疗服务供给过程中患者就医选择行为和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决策之间的关系,系统地讨论了公立医院提供线上线下医疗服务时应采用守门人服务策略还是双渠道服务策略,以及不同服务策略的优劣和适用情形。研究表明,引入PTS服务模式可以降低医疗服务系统总成本,线上和线下服务渠道的患者都可以从中受益。对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患者或线下等待敏感性高于线上的患者,引入远程医疗服务可以大大提高其就医效用。此外,PTS服务模式下双渠道服务策略比守门人服务策略更加灵活,且双渠道服务策略中存在线上线下最优市场份额。其次,本文针对TTS服务模式,利用排队博弈论构建公立医院与第三方远程医疗机构的服务价格和服务能力决策模型,探讨公立医院与第三方远程医疗机构管理决策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政府财政补助和价格管制政策对医疗机构决策的影响作用,比较了财政补助和价格管制这两种干预措施在提高社会福利和缩短患者线上线下等待时间的作用。研究表明,公立医院和第三方远程医疗机构之间的影响作用是单向的,第三方远程医疗机构的服务价格和服务能力决策不会影响公立医院的服务能力决策,而第三方远程医疗机构将会根据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决策相应地调整其服务价格和服务能力决策。无论在政府财政补助或价格管制政策下,引入远程医疗服务都可以提高社会福利,缩短患者等待时间,尤其是在偏远、交通不便和缺乏医疗资源的地区。引入价格管制政策可以规范远程医疗服务价格,但同时也会降低第三方远程医疗机构的利润,增加线上线下患者等待时间。最后,本文研究了PTS服务模式和TTS服务模式下患者就医选择行为和医疗机构服务价格和服务能力决策优化问题,着重比较了PTS服务模式和TTS服务模式在提高社会福利和患者总效用、缩短患者线上线下等待时间的作用。研究表明,采用PTS服务模式或TTS服务模式都可以提高患者的总效用和社会福利,但采用PTS服务模式会增加了患者线上线下等待时间,而采用TTS服务模式对患者线下等待时间没有影响。当政府服务费用补偿较低时,引入TTS服务模式在减少线上等待时间、增加患者总效用和社会福利方面都优于PTS服务模式。当政府服务费用补偿较高、患者病情较简单或远程医疗技术较先进以及患者交通成本较低时,引入PTS服务模式也会更优。本文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患者就医选择行为、政府财政补偿和价格管制以及远程医疗服务运作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为我国政府制定远程医疗相关政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和借鉴,为医疗机构实施及运营远程医疗服务提供了决策建议,从而促进远程医疗服务的推广及应用。
党海波[10](2020)在《天津音乐学院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运作模式探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工作坊作为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在高等教育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国际工作坊模式对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天津音乐学院运用的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更为国内外艺术管理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构建了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关于国际工作坊模式的研究文献,国内外都有很丰富的研究成果,涉及建筑、设计、教育培训、戏剧表演等领域。本文拟运用实践参与、个案研究以及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结合项目管理理论,分析并总结天津音乐学院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的运作模式,以期丰富国内对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运作管理的研究,为天津音乐学院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模式提供理论保障。
二、咨询企业的项目运作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咨询企业的项目运作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与决策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相关概念 |
1.2.2 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因素分析 |
1.2.3 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思路 |
1.3 研究意义 |
1.4 范围界定 |
1.4.1 研究层面界定 |
1.4.2 企业类型界定 |
1.4.3 供应链管理范围与成员地位界定 |
1.4.4 词汇用语简写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相关基础理论与方法 |
2.1 基础理论 |
2.1.1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1.2 信息管理学理论 |
2.1.3 系统工程理论 |
2.2 模型方法 |
2.2.1 统计分析方法 |
2.2.2 复杂系统分析方法 |
2.2.3 仿真分析法 |
2.3 本章小结 |
3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分析 |
3.1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问题分析 |
3.1.1 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业务需求 |
3.1.2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内涵与目标 |
3.1.3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基本原则 |
3.2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及概念模型 |
3.2.1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难点 |
3.2.2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提出 |
3.2.3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机理概念模型 |
3.2.4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运作管理 |
3.3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机理实证检验 |
3.3.1 实证方法与数据的选择 |
3.3.2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测量与分析 |
3.3.3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作用验证与分析 |
3.4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研究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数据管理决策 |
4.1 转型数据管理问题提出 |
4.1.1 数据管理业务需求与管理原则 |
4.1.2 数据管理的目标与问题描述 |
4.1.3 数据管理的研究思路 |
4.2 转型数据管理系统分析 |
4.2.1 数据管理的数字化属性 |
4.2.2 数据来源分类 |
4.2.3 数据内容与作用 |
4.2.4 数据管理与信息需求的关系 |
4.3 基于信息需求的转型数据管理决策建模 |
4.3.1 决策模型的选择与适用性 |
4.3.2 基于DEMATEL方法的信息需求重要度建模 |
4.3.3 基于HOQ方法的数据管理要素重要度建模 |
4.4 基于信息需求的数据管理方案制定 |
4.5 本章小结 |
5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信息融合建模 |
5.1 转型信息融合问题提出 |
5.1.1 信息融合的业务需求与管理原则 |
5.1.2 信息融合的目标与问题描述 |
5.1.3 信息融合的研究思路 |
5.2 转型信息融合系统分析 |
5.2.1 信息融合的数字化属性 |
5.2.2 信息的内容与作用 |
5.2.3 信息融合的主要环节 |
5.2.4 信息融合与业务流程的关系 |
5.3 基于业务流程的转型信息融合仿真建模 |
5.3.1 仿真模型的选择与适用性 |
5.3.2 基于供应链业务流程的Petri网建模 |
5.3.3 网系统的关联信息要素识别 |
5.4 基于业务流程的信息融合方案制定 |
5.5 本章小结 |
6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智能优化决策 |
6.1 转型智能优化问题提出 |
6.1.1 智能优化业务需求与管理原则 |
6.1.2 智能优化目标与问题描述 |
6.1.3 智能优化的研究思路 |
6.2 转型智能优化系统分析 |
6.2.1 智能优化的数字化属性 |
6.2.2 智能优化的内容与作用 |
6.2.3 智能优化系统架构 |
6.2.4 智能优化与决策效用的关系 |
6.3 基于决策效用的转型智能优化决策建模 |
6.3.1 决策模型的选择与适用性 |
6.3.2 基于ISM方法的智能优化结构建模 |
6.3.3 基于NK模型的智能优化路径建模 |
6.4 基于决策效用的智能优化方案制定 |
6.5 本章小结 |
7 实例分析 |
7.1 实例介绍 |
7.2 数据管理决策分析 |
7.3 信息融合建模分析 |
7.4 智能优化路径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健康中国”与“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双轮驱动 |
1.1.2 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有力的政策全面推动 |
1.1.3 地域古村落文化传承与文化强省建设的双重需要 |
1.1.4 提升定向运动赛事市场竞争力需要赛事品牌建设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整体思路、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整体思路 |
1.5.2 研究主要内容 |
1.5.3 研究技术路线 |
1.6 创新之处 |
第2章 国内外定向大赛建设研究述评 |
2.1 关于定向运动赛事的相关研究 |
2.2 关于赛事品牌理论的研究 |
2.2.1 关于品牌理论的研究 |
2.2.2 关于体育品牌的相关研究 |
2.3 关于赛事品牌建设的相关研究 |
2.3.1 国外对于赛事品牌建设的相关研究 |
2.3.2 国内对于赛事品牌建设的相关研究 |
2.3.3 关于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研究 |
2.4 研究述评 |
2.4.1 共识 |
2.4.2 不足 |
第3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理论基础 |
3.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相关概念释义 |
3.1.1 定向运动 |
3.1.2 定向大赛 |
3.1.3 赛事品牌 |
3.1.4 品牌建设 |
3.2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基本理论 |
3.2.1 品牌构建理论 |
3.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2.3 战略理论 |
第4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价值意蕴 |
4.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发展历程 |
4.1.1 南粤古驿道历史溯源 |
4.1.2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的发展历程 |
4.2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角色定位 |
4.2.1 乡村振兴战略的“助推者” |
4.2.2 定向运动赛事品牌的“领跑者” |
4.2.3 南粤古驿道文化的“开拓者” |
4.2.4 驿道体-旅资源融合的“推动者” |
4.3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价值 |
4.3.1 创新全民健身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的引领价值 |
4.3.2 “体育+旅游”发展模式促进乡村振兴的榜样价值 |
4.3.3 民俗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示范价值 |
4.3.4 体育赛事品牌建设的模范价值 |
第5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现状概述 |
5.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分析 |
5.1.1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调查问卷的发放 |
5.1.2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调查结果分析 |
5.1.3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成果 |
5.2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5.2.1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推广与传播有待加强 |
5.2.2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文化挖掘与建设有待提升 |
5.2.3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标识与联想程度还应加强 |
5.2.4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过于依赖政府 |
5.2.5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政企合作模式未形成 |
5.3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 |
5.3.1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条目的选取 |
5.3.2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的可靠性分析 |
5.3.3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 |
第6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实证研究 |
6.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的初步拟定 |
6.1.1 构建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
6.1.2 拟定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各层级指标条目 |
6.2 第一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
6.2.1 一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
6.2.2 二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
6.2.3 三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
6.2.4 依据第一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的指标体系完善 |
6.3 第二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
6.3.1 一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
6.3.2 二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
6.3.3 三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
6.3.4 依据第二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的指标体系完善 |
6.4 第三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
6.4.1 一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
6.4.2 二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
6.4.3 三级指标专家调查结果分析 |
6.4.4 根据第三轮德尔菲专家调查结果的指标体系完善 |
6.5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
6.5.1 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 |
6.5.2 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
6.5.3 各级指标的权重计算 |
6.6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的验证 |
6.6.1 问卷的信度分析 |
6.6.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6.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7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综合评价实证研究 |
6.7.1 2019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第五站情况介绍 |
6.7.2 2019年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第五站品牌建设实证分析 |
第7章 定向运动赛事品牌建设的域外经验借鉴 |
7.1 域外定向运动赛事发展概况 |
7.1.1 域外定向运动项目的发展概况 |
7.1.2 芬兰、瑞典定向运动项目的发展 |
7.1.3 域外定向运动经典赛事概况 |
7.2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品牌建设经验 |
7.2.1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品牌建设的理念 |
7.2.2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品牌的营销 |
7.2.3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信息技术应用 |
7.2.4 瑞典定向五日赛赛事赞助商的选择 |
7.3 芬兰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的经验 |
7.3.1 尤科拉(JUKOLA)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理念 |
7.3.2 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特色 |
7.3.3 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体系 |
7.3.4 尤科拉定向越野接力赛赛事品牌建设基础 |
7.4 域外定向运动赛事品牌建设的启示 |
7.4.1 打造具有特色的定向赛事品牌知名度 |
7.4.2 挖掘定向运动发展的价值提高认知度 |
7.4.3 定向赛事品牌建设要有一定的联想度 |
7.4.4 注重赛事文化影响赛事品牌的忠诚度 |
7.4.5 充分的赛事品牌市场开发保障美誉度 |
第8章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现实提升路径 |
8.1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赛事品牌建设的战略规划 |
8.1.1 赛事品牌战略规划的价值意蕴 |
8.1.2 赛事品牌战略规划的制定与实施 |
8.1.3 赛事品牌定位奠定战略规划导向 |
8.2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具体内容 |
8.2.1 赛事品牌知名度建设 |
8.2.2 赛事品牌认知度建设 |
8.2.3 赛事品牌联想度建设 |
8.2.4 赛事品牌忠诚度建设 |
8.2.5 赛事品牌美誉度建设 |
8.3 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的发展对策 |
8.3.1 完善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利益诉求,提升品牌质量 |
8.3.2 优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管理方式,规范建设流程 |
8.3.3 推动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多元融合,统筹有利资源 |
8.3.4 强化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形象塑造,提升自身实力 |
8.3.5 挖掘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价值内涵,重视宣传推广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建议 |
9.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调查问卷(第一轮) |
附录二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调查问卷(第二轮) |
附录三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指标体系构建 调查问卷(第三轮) |
附录四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调查问卷 |
附录五 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3)GF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企业战略的文献研究 |
1.2.2 关于企业战略研究工具的文献研究 |
1.2.3 关于国有投资企业经营的文献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技术路线 |
第二章 GF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2.1 公司概况 |
2.1.1 GF公司简介 |
2.1.2 GF公司架构 |
2.2 GF公司资源和能力分析 |
2.2.1 政府资源 |
2.2.2 产业资源 |
2.2.3 财务资源 |
2.2.4 公司治理能力 |
2.2.5 资本运作能力 |
2.2.6 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
2.3 内部因素评价(IFE)矩阵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F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文化环境分析 |
3.2 产业环境分析 |
3.2.1 金融产业五力模型分析 |
3.2.2 制造业五力模型分析 |
3.2.3 现代服务业五力模型分析 |
3.3 外部因素评价(EFE)矩阵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F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
4.1 SWOT分析 |
4.2 发展战略选择 |
4.2.1 多元化发展战略的确定 |
4.2.2 战略使命 |
4.2.3 战略目标 |
4.2.4 战略组合决策 |
4.3 GF公司多元化战略实施途径 |
4.3.1 积极开展投融资和基金布局 |
4.3.2 整合资源服务区域经济 |
4.3.3 加强资本与资产运作,扶持新兴产业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F公司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组织机构保障 |
5.2 资金保障 |
5.3 企业文化保障 |
5.4 建立战略评价和调整体系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件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语 |
(4)YUCT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相关理论 |
2.1 政府投资基金概念 |
2.1.1 政府投资基金定义 |
2.1.2 政府投资基金特点 |
2.1.3 政府投资基金设立组织形式分类 |
2.2 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概念 |
2.3 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流程 |
2.3.1 基金募资 |
2.3.2 基金投资 |
2.3.3 基金投后管理 |
2.3.4 基金退出 |
2.4 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方式 |
2.5 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原则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YUCT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现状 |
3.1 YUCT政府投资基金概况 |
3.1.1 基金组建方案概述 |
3.1.2 基金组织形式 |
3.2 YUCT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情况 |
3.2.1 基金募资 |
3.2.2 基金投资 |
3.2.3 基金投后管理 |
3.2.4 基金退出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YUCT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
4.1 YUCT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基金募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2 基金投资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3 基金投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4.1.4 基金退出方面存在的问题 |
4.2 YUCT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基金募资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2 基金投资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3 基金投后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4 基金退出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YUCT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优化的建议和保障性措施 |
5.1 基金募资方面问题的建议 |
5.1.1 成立专业募资团队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
5.1.2 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政策环境变化 |
5.2 基金投资方面问题的建议 |
5.2.1 改善项目决策流程机制 |
5.2.2 改善基金绩效管理体系 |
5.2.3 科学规划基金投向 |
5.2.4 制定风险补偿和让利机制 |
5.3 基金投后管理问题方面的建议 |
5.3.1 完善投后管理相关部门职责及制度流程 |
5.3.2 完善员工市场化薪酬激励机制 |
5.4 基金退出问题方面的建议 |
5.4.1 积极对接资源争取实现IPO退出 |
5.4.2 对接龙头企业寻找并购退出通道 |
5.4.3 设定股权回购退出机制 |
5.4.4 争取优先退出清偿等安排 |
5.5 YUCT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优化的保障性措施 |
5.5.1 智力保障 |
5.5.2 制度保障 |
5.5.3 组织保障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政府引导基金在文创产业中的模式研究 ——S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结构、研究内容 |
一、研究结构 |
二、研究内容 |
三、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国内外文创产业政府投资主要模式与发展现状 |
第一节 国外政府产业投资模式 |
一、美国信用模式:小企业投资公司计划 |
二、以色列母基金模式:启动计划 |
三、澳洲委托模式:创新投资基金 |
四、德国混合模式:中小型科技企业股权投资计划 |
五、国外引导基金的产业投入模式 |
第二节 我国政府对文创产业投资发展的推动 |
一、文创产业在国民经济生活中日趋重要 |
二、我国政府在文创产业中的主要投入模式 |
第三节 关于政府投入文创产业存在的几个问题 |
一、文创产业的融资困境 |
二、文创产业的政府投入干预界限 |
三、文创产业的政府投入效率评估 |
第四节 政府引导基金的实践现状 |
一、政府引导基金的定义与特征 |
二、政府引导基金的分布现状 |
三、文创引导基金的发展现状 |
第三章 政府文创引导基金的运作模式 |
第一节 文创引导基金的资本构成 |
一、政策资本 |
二、社会资本 |
第二节 文创引导基金的组织形式 |
一、公司制 |
二、信托制 |
三、合伙制 |
第三节 文创引导基金的投资模式 |
一、融资担保模式 |
二、权益投资模式 |
三、联合投资模式 |
四、综合补助模式 |
第四节 文创引导基金的退出模式 |
一、上市退出 |
二、兼并收购 |
三、股权转让 |
四、清算退出 |
第四章 S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案例 |
第一节 S母基金的相关简述 |
一、资金结构 |
二、运作模式 |
第二节 S母基金主要的管理机制 |
一、内部管理机制 |
二、外部管理机制 |
第三节 S母基金的运作机制 |
一、子基金合作甄选 |
二、投资决策管理 |
三、投后管理 |
四、风险管理 |
第五章 案例分析与启示 |
第一节 投资成果 |
一、子基金合作甄选 |
二、股权投资成果 |
三、S母基金对于文创产业融资困境的帮助 |
第二节 与台湾文创产业投资管理模式比较 |
一、台湾文创产业投资管理模式 |
二、S母基金投资管理模式 |
三、S母基金对于政府干预界限的启示 |
第三节 S母基金对于政府产业投入效率评估的启示 |
一、绩效评估管理 |
二、核心管理机制的设立 |
三、S母基金实践过程中的启示 |
第四节 S母基金管理方面的不足之处 |
一、S母基金的保守倾向 |
二、S母基金退出渠道有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一、加强对文创产业早期融资的积极作用 |
二、政策干预新兴文创市场的规范机制作用 |
三、绩效评估在政府文创投入中的专业化作用 |
第二节 未来展望 |
一、全面强化专业人才梯队建设 |
二、深化文化引导基金专业化管理能力 |
三、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代际互助养老服务项目运作过程研究 ——基于杭州市L养老院“陪伴是最长情告白”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 |
一、研究问题 |
二、选题背景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研究 |
二、国内文献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案例概述 |
一、研究方法 |
二、案例概述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三、分析框架 |
第二章 “陪伴是最长情告白”项目实践过程的概述与特征 |
第一节 “陪伴是最长情告白”项目实践过程概述 |
一、项目启动阶段 |
二、项目计划阶段 |
三、项目实施阶段 |
四、项目总结阶段 |
第二节 “陪伴是最长情告白”项目实践过程特征 |
一、以代际双方的需求为导向,不断完善项目的目标定位 |
二、多元主体参与,不断完善项目的支撑体系 |
三、学乐结合,养老服务多元化 |
四、营造混居、共享的居住空间,促进代际融合 |
第三章 代际互助养老服务项目运作的成效分析 |
第一节 老人的变化 |
一、代际陪伴,缓解了老人的孤独感 |
二、老有所学,提升了自身价值感与认同感 |
三、老有所乐,丰富了老人晚年精神文化生活 |
第二节 青年志愿者的成长 |
一、消除了对老人刻板印象,感受了亲情温暖 |
二、提升了自我价值,激励了自我成长 |
三、促进了青年志愿者之间相互支持 |
第三节 对L养老院及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
一、完善了L养老院精神文化服务内容,提升了养老机构的知名度 |
二、探索了代际互助的新形式,为新形势下代际互助养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
第四节 “陪伴是最长情告白”项目目标的达成情况 |
第四章 代际互助养老服务项目运作的社会根源探析 |
第一节 社会转型期代际观念与代际关系的转变 |
一、家庭模式的转变,孝道观念的变迁 |
二、代际融合的必要性 |
第二节 治理现代化背景下老龄福利服务创新性探索 |
一、政府职能角色的转变 |
二、公建民营养老院的创新运营 |
三、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
四、社会青年的积极参与 |
五、积极老龄化下老年人不断发展的精神需求 |
第五章 代际互助养老服务项目运作过程中问题及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代际互助养老服务项目运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
一、代际互助观念意识不足,政策法规不完善 |
二、社会工作项目运作管理与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的平衡问题 |
三、代际互助养老服务项目评估体系不健全 |
第二节 促进代际互助养老服务项目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优化代际互助养老服务项目运作管理系统 |
二、增强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支持与能力建设 |
三、建立完善代际互助养老服务项目评估体系 |
四、加强代际互助观念的倡导与政策法规的制度化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L养老院社工访谈提纲 |
附录二 :L养老院青年志愿者访谈提纲 |
附录三 :L养老院老年人访谈提纲 |
作者简历 |
致谢 |
(7)商洛市环秦岭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事运作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关于体育赛事运作的相关研究 |
1.3.3 国外公路自行车赛事开展研究现状 |
1.3.4 国内公路自行车赛事开展研究现状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实地调查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环秦岭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事发展现状 |
3.1.1 环秦岭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事起源 |
3.1.2 环秦岭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事规模和发展 |
3.1.3 环秦岭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历届奖金 |
3.1.4 环秦岭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历届线路 |
3.2 环秦岭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事运作管理要素分析 |
3.2.1 竞赛管理要素 |
3.2.2 人力资源要素 |
3.2.3 信息沟通要素 |
3.2.4 后勤管理要素 |
3.2.5 市场营销要素 |
3.2.6 预算控制要素 |
3.2.7 法律风险要素 |
3.2.8 其他 |
3.3 提升环秦岭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事运作水平的对策 |
3.3.1 优化赛事运作模式,培养赛事专业人才和团队 |
3.3.2 壮大参赛人群,拓宽赞助区域,提高市场竞争力 |
3.3.3 深化赛制改革升级赛道,提高参赛队伍的水平和赛事奖金 |
3.3.4 优化赛事服务,提升参赛人员满意度 |
3.3.5 深度挖掘赛事的无形资产,打造品牌赛事 |
4 结论与不足 |
4.1 结论 |
4.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
附录 Ⅱ |
附录 Ⅲ |
附录 Ⅳ |
读研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8)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理论与路径 ——以浙江省J监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理论基础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五、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 |
第一章 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内涵 |
第一节 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概念及特点 |
一、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概念 |
二、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特点 |
第二节 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途径比较 |
一、思想教育 |
二、文化教育 |
三、技术教育 |
四、心理矫治 |
五、社会帮教 |
第二章 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现状 |
一、我国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现状 |
二、浙江省J监狱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现状 |
第二节 个案研究 |
一、微观个案的选择 |
二、个案的分析 |
第三节 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存在的问题 |
一、管理体系不科学 |
二、社会化不足 |
三、人才队伍建设不专 |
四、部门衔接不够 |
第四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体制机制不健全 |
二、教育改造方法不全面 |
三、公众参与不充分 |
四、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
第三章 域外监狱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经验与借鉴 |
第一节 国际社会对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相关制度介绍 |
第二节 域外监狱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政策和理念 |
一、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 |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 |
三、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经验和做法 |
第三节 域内外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启示 |
一、域内外的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异同 |
二、域外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借鉴的内容 |
第四章 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建立健全社会化监管的体制机制 |
一、建立工作机制 |
二、完善法律体系 |
三、健全考核体系 |
第二节 引入社会化运作管理 |
一、决策前的社会比较 |
二、委托第三方管理 |
三、长链条监管 |
第三节 创新教育改造社会化的内容体系 |
一、挫折教育 |
二、规范教育 |
三、适应教育 |
第四节 加强狱内狱外衔接 |
一、优化监狱布局和环境建设 |
二、深化部门沟通协作 |
第五节 加大民警队伍建设 |
一、提高民警业务素质 |
二、优化民警知识结构 |
三、加强民警考核管理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远程医疗服务模式选择与决策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远程医疗的必要性 |
1.1.2 远程医疗的发展及应用 |
1.1.3 面向远程医疗的决策优化问题 |
1.1.4 本文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远程医疗概念界定 |
1.2.2 远程医疗服务分类 |
1.2.3 远程医疗服务特征 |
1.2.4 远程医疗服务模式 |
1.3 研究内容、方案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案及方法 |
1.4 论文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远程医疗服务研究现状 |
2.1.1 远程医疗服务效益 |
2.1.2 远程医疗服务模式 |
2.1.3 远程医疗服务决策优化 |
2.2 多渠道服务研究现状 |
2.3 医疗机构运作管理决策研究现状 |
2.3.1 医疗机构服务价格决策 |
2.3.2 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决策 |
2.3.3 医疗机构的竞争与合作 |
2.4 患者就医选择行为研究现状 |
2.5 政府医疗管制研究现状 |
2.5.1 政府财政补偿机制 |
2.5.2 政府价格管制政策 |
2.6 排队博弈的在相关领域的运用研究现状 |
2.7 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章 公立医院自建远程医疗机构服务策略研究和服务能力决策优化 |
3.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3.1.1 问题描述 |
3.1.2 模型与假设 |
3.2 线下服务策略 |
3.3 守门人服务策略 |
3.4 双渠道服务策略 |
3.4.1 解析分析 |
3.4.2 数值分析 |
3.5 守门人与双渠道服务策略比较 |
3.5.1 医疗服务系统总成本比较 |
3.5.2 其他参数对系统总成本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政府干预下的第三方远程医疗机构服务价格和服务能力决策 |
4.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4.1.1 问题描述 |
4.1.2 模型与假设 |
4.2 财政补助下的第三方远程医疗机构决策 |
4.2.1 模型构建 |
4.2.2 博弈均衡结果 |
4.2.3 分析与讨论 |
4.3 价格管制下的第三方远程医疗机构决策 |
4.3.1 远程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决策 |
4.3.2 管制价格决策分析 |
4.4 政府财政补助和价格管制政策比较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公立医院自建远程医疗服务模式与第三方远程医疗服务模式比较 |
5.1 问题描述与模型构建 |
5.1.1 问题描述 |
5.1.2 模型与假设 |
5.2 线下医疗服务模式 |
5.2.1 患者就医选择行为分析 |
5.2.2 最优决策分析 |
5.3 公立医院自建远程医疗服务模式 |
5.3.1 患者选择模型 |
5.3.2 双渠道服务策略 |
5.3.3 守门人服务策略 |
5.4 第三方远程医疗服务模式 |
5.4.1 患者选择模型 |
5.4.2 双渠道服务策略 |
5.4.3 守门人服务策略 |
5.5 不同远程医疗服务模式比较 |
5.5.1 解析分析 |
5.5.2 数值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全文总结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第三章附录 |
1.1 命题3.2.1证明 |
1.2 命题3.2.3证明 |
1.3 命题3.3.1证明 |
1.4 命题3.4.1证明 |
1.5 命题3.4.2证明 |
1.6 命题3.5.1证明 |
1.7 命题3.5.2证明 |
附录2 第四章附录 |
2.1 命题4.2.1证明 |
2.2 命题4.2.2证明 |
2.3 排队优化模型中非联合凹函数求解 |
2.4 命题4.2.3证明 |
2.5 命题4.2.4证明 |
2.6 命题4.2.5证明 |
2.7 命题4.3.1证明 |
2.8 命题4.3.2证明 |
2.9 命题4.3.3证明 |
2.10 命题4.3.4证明 |
附录3 第五章附录 |
3.1 假设5.2.1证明 |
3.2 命题5.3.1证明 |
3.3 假设5.3.1证明 |
3.4 命题5.3.3证明 |
3.5 假设5.3.2证明 |
3.6 命题5.3.5证明 |
3.7 假设5.4.1证明 |
3.8 命题5.4.1证明 |
3.9 命题5.4.2证明 |
3.10 命题5.4.3证明 |
3.11 命题5.4.4证明 |
3.12 命题5.4.6证明 |
3.13 命题5.4.7证明 |
3.14 命题5.5.1证明 |
3.15 命题5.5.2证明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天津音乐学院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运作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议题特性分析 |
第一节 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议题的基础性 |
第二节 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议题的创新性 |
第三节 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议题的领先性 |
第二章 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团队构成分析 |
第一节 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的专家团队 |
一、国际工作坊学界特约嘉宾 |
二、国际工作坊业界特约嘉宾 |
第二节 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的管理团队 |
一、国际工作坊教师团队 |
二、国际工作坊学生团队 |
第三章 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运作过程分析 |
第一节 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的内容设计 |
一、会议主题 |
二、时间地点 |
三、会议形式 |
四、日程设置 |
第二节 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的宣传推广 |
一、国际工作坊的手册、海报、易拉宝设计 |
二、撰写国际工作坊宣传稿 |
三、寻找合作媒体 |
第三节 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的财务管理 |
一、制定国际工作坊项目预算 |
二、寻找资金赞助 |
第四章 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效益分析 |
第一节 国际工作坊的社会效益 |
一、促进了国际文化沟通与交流 |
二、产生了丰富的学术科研成果 |
三、培养了优秀的艺术管理人才 |
四、赢得了积极的社会评价 |
第二节 国际工作坊的经济效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一)专着类 |
(二)期刊类 |
(三)论文类 |
二、外文文献 |
后记 |
四、咨询企业的项目运作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与决策模型[D]. 韩璐.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中国南粤古驿道定向大赛品牌建设研究[D]. 王长在.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3]GF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林立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6)
- [4]YUCT政府投资基金运作管理研究[D]. 郑敦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政府引导基金在文创产业中的模式研究 ——S文化产业投资母基金[D]. 董健霖.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7)
- [6]代际互助养老服务项目运作过程研究 ——基于杭州市L养老院“陪伴是最长情告白”项目为例[D]. 王钰.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7]商洛市环秦岭国际公路自行车赛事运作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 张哲.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罪犯教育改造社会化理论与路径 ——以浙江省J监狱为例[D]. 吕一鸣.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3)
- [9]远程医疗服务模式选择与决策优化研究[D]. 王晓利.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10]天津音乐学院国际艺术管理工作坊运作模式探究[D]. 党海波. 天津音乐学院,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