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一、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曾俊波[1](2019)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和研究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15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时间分为早期组(n=50例,发病后6h内溶栓)、中期组(n=50例,发病后6~12h溶栓)和晚期组(n=50例,发病后12h内溶栓),观察疗效。结果:早期组再通率74.0%显着高于中期组40.0%、晚期组16.0%,死亡率2.0%显着低于中期组12.0%、晚期组2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再阻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0%,显着低于中期组38.0%、晚期组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期组、晚期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塞采取尿激酶溶栓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王娅[2](2014)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的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在基层医疗机构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用药剂量和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共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将上述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均使用尿激酶溶栓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尿激酶注射液2万U/kg,观察组使用尿激酶注射液3万U/kg,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溶栓患者死亡率为5.00%,对照组溶栓患者死亡率为40.00%,两者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层医院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仅溶栓再通率高,还利于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刘家灵,王璇[3](2014)在《不同剂量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研究不同剂量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溶栓后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来该院进行治疗的4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小剂量组)和B组(常规剂量组),溶栓后观察溶栓冠状动脉再通率、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溶栓距发病≤6 h的冠状动脉再通率为29.17%,612 h冠状动脉再通率为16.66%,总再通率为45.83%,病死率为33.33%,不良反应脑出血占4.17%,牙龈出血占8.33%,消化道出血者4.17%;而B组溶栓距发病≤6 h的冠状动脉再通率为62.5%,612 h冠状动脉再通率为20.83%,总再通率为83.3%,病死率为8.33%,不良反应脑出血占4.17%,牙龈出血占12.5,消化道出血者8.33%。B组溶栓后冠脉再通率显着高于A组,病死率显着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早期应用足量尿激酶治疗效果显着,病死率低,不良反应少。

于晓羽,代倩,程淑群,夏茵茵[4](2014)在《溶栓前肝素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的系统评价》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溶栓前肝素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VIP、CNKI、WanFang Data、CBM、PubMed和h e 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1期),查找有关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前使用肝素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3年1月。由2位研究者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4篇文献,包括23个RCT,269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溶栓前使用肝素能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再通率,降低再梗死率和病死率,减少再通时间、ST-T段回落≥50%时间、酶峰出现时间和胸痛缓解时间,而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前的肝素治疗能有效提高溶栓效果。

张正光[5](2013)在《小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0年代中期以来,国内130多家医院入组93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用小剂量(50 mg)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6693例,阻塞相关血管开通5318例,开通率为79.46%;死亡293例,病死率为4.38%;出血550例,出血率为8.22%,其中重度出血7例,颅内出血21例(0.31%),再次梗塞60例(0.90%)。超过40家医院对rt-PA(50 mg)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进行了比较,共计入组344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rt-PA治疗1689例,先静脉推注8 mg,其余42 mg在30或60和90 min滴注;尿激酶治疗1760例,150万U位滴注30 min。结果显示,阻塞相关冠脉血管开通率分别为79.40%(1341例)和57.33%(1009例),相差非常显着(P<0.001)。12家医院研究了rt-PA50与100 mg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共计入组1054例患者,其中50 mg组487例,100 mg组567例,阻塞相关血管开通率分别为78.85%和82.36%。另有22家医院入组1017例病人,行rt-PA 50 mg 30 min给药临床试验,冠脉开通率达80.53%;18家医院行rt-PA 50 mg 60 min给药临床试验,入组942例病人,阻塞相关血管开通率为77.92%;50家医院用rt-PA 50 mg 90 min给药方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组2768例患者,冠脉开通率为77.89%。6家医院对用rt-PA(50 mg)与链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相关血管开通率分别为81.4%和65.2%。22家医院比较了小剂量rt-PA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症状发作不同时间的治疗效果,表明症状发作时间越短,用药的溶栓效果越好。刘光对入院前和入院后用小剂量rt-PA溶栓进行了比较研究,证明入院前溶栓比入院后效果好。对冠脉内输注rt-PA(50 mg)和2次静脉推注小剂量rt-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也进行了探索。

杨志成,袁玉英[6](2013)在《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临床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5~2012-04收治的12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都为ST段升高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将这些心肌梗塞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为心肌梗塞时间≤12 h者尿激酶150万单位静脉溶栓70例,对照组>12 h溶栓者56例。结果:实验组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再梗塞率低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后壁的心肌梗塞患者再溶栓率明显低于急性前壁心肌梗塞患者再溶栓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尿激酶150万单位的患者出血并发症也少于对照组注射克赛5 000 U,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好,安全,对患者不良反应少,稳定有效。

张文,赵光虎[7](2010)在《基层医院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药物治疗及效果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方法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溶栓组和对照组,溶栓组48例,接受一般治疗和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48例,接受一般治疗和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溶栓组和对照组在血管再通率、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方面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不同溶栓时间段血管再通率差别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于尿激酶溶栓治疗AMI优于常规药物治疗,且尿激酶溶栓治疗方法简便、易行、价廉,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郑丽[8](2007)在《中药静脉制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病死率和并发症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中医药早在两千多年前即有关于相似症状的疾病的记载,多年的临床实践形成了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本文综述部分简要概括了近年来中医从邪气、经络、五脏等不同角度对急性心肌梗死病因病机的认识;概述了辨证论治研究现状;初步总结了十余名名老中医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经验。临床试验提示应用中医理论辨证论治急性心肌梗死在降低病死率、减少并发症、缓解症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由于文献数量较少、临床试验的质量良莠不齐、且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尚不能明确中医药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在本文研究部分,笔者检索和整理了相关文献,进行了meta分析。目的:应用循证医学方法评价中药静脉制剂辅助治疗发病28天内急性心肌梗死对病死率和主要并发症的影响。方法:电子检索CBMdisc(1978年2006年10月)、CNKI(1979年2006年10月)、维普(1989年2006年10月)三个数据库。收集应用中药静脉制剂加西医基础治疗为治疗组治疗AMI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观察其对病死率和主要并发症的影响。文献的方法学质量用Jadad评分和Cochrane手册对隐藏的评分方法测评。提取的数据录入Revman4.2.8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5篇共含1732位患者的文献被纳入。Jadad评分为低质量文献。meta分析结果病死率的固定效应模型总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为0.39[0.170.88],总效应Z=2.25,P=0.02;再通率:RR及95%CI为1.07[1.011.14],总效应Z=2.15,P=0.03;心功能不全发生率:RR及95%CI为0.31[0.160.61],总效应Z=3.39,P=0.0007;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RR及95%CI为0.19[0.080.48],总效应Z=3.57,P=0.0004。未见有关严重不良反应的记录。结论:中药静脉制剂辅助治疗急性期急性心肌梗死可能在降低病死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提高再通率方面有一定作用。现有资料未提示有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缺少中药静脉制剂对AMI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再梗死发生率影响的证据。需要提高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质量以进一步验证。

王玲,邹志东,刘红旭[9](2006)在《中药静脉注射制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

王佃亮[10](2006)在《一种新型海洋纤溶酶的研究》文中认为血栓性疾病是西方富裕国家人类死亡的首要原因。它主要危害心、脑、肺的血管系统,造成成年人死亡或残疾。在美国,每年大约有60万人发生肺栓塞,其中约20万人死亡;每年约有100万人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其中20多万人需要住院进行治疗。在我国,每年大约有200万人死于栓塞性心脑血管疾病,每年需要进行溶栓治疗的病人超过300万。并且,这类疾病的发病率也有逐年上升趋势。血栓性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溶栓,迄今溶栓剂已发展了三代,但都有一定的副作用。有鉴于此,我们从海洋无脊椎动物单环刺螠中寻找和分离了一种新型纤溶酶。现将主要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单环刺螠纤溶酶在单环刺螠的血液及内脏组织中含量丰富,其大量制备工艺为:体腔液及内脏混合物经匀浆、PBS抽提、(NH4)2SO4分级盐析、超滤、Q.Sepharose Fast Flow和Sephadex G-75、Sephacry S-100层析分离,最终获得纯酶。经过优化的本工艺可以高效率地提取这种新型海洋纤溶酶,并达到了电泳纯,在SDS-PAGE电泳图谱上显示一条带。2.经SDS-PAGE和Native-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单环刺螠纤溶酶分子量约为10,380 Da。与已经发现的陆地生物来源的纤溶酶以及海洋生物来源的纤溶酶相比,分子量相对较小。而苯酚-硫酸法测定糖含量表明,单环刺螠纤溶酶含糖量极低,所以可能不是糖蛋白。3.与蚓激酶类似,单环刺螠纤溶酶既可直接水解纤维蛋白,又具有激酶活性,通过激活纤溶酶原并使之转化为纤溶酶,从而间接地水解纤维蛋白。因而该酶具有很高的纤维蛋白亲合性和酶活力。以尿激酶为对照,测得酶的比活力为5256 U/mg。4.单环刺螠纤溶酶体外抗凝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酶均具有显着的抗凝作用,并且酶浓度越高,抗凝效果也越好。在酶浓度相同的情况下,单环刺螠纤溶酶的抗凝效果要优于蚓激酶。而且,单环刺螠纤溶酶作用相对温和,对细胞损

二、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动脉再通率及溶栓达标率: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3 讨论

(2)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判定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不同剂量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冠脉再通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再通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溶栓后病死率比较
    2.3 两组患者溶栓后不良反发生率
3 讨论

(4)溶栓前肝素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与排除标准
    1.2检索策略
    1.3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1.4统计分析
2结果
    2.1文献检索结果
    2.2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4 Meta分析结果
3讨论

(5)小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1.1 rt-PA 50 mg与UK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比较
    1.2 rt-PA 50与100 mg对比试验结果
    1.3 rt-PA 50 mg, 30、60和90 min不同给药方案的临床效果
    1.4 rt-PA 50 mg与链激酶比较
    1.5 其他研究结果
2 结语

(7)基层医院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药物治疗及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评定标准[4]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情况比较
    2.2 不同时间段溶栓组再通率比较
    2.3 两组治疗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2.4 两组死亡率比较
3 讨论

(8)中药静脉制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病死率和并发症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急性心肌梗死中医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研究现状
    当代名老中医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经验总结
    本篇meta 分析用到的基本概念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中药静脉制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病死率和并发症影响的meta 分析
        背景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中药静脉制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meta 分析的数据提取表
附件2: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致谢
个人简历

(10)一种新型海洋纤溶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立论依据
    第一节 文献综述
        1 溶栓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1 血栓性疾病及其危害
        1.2 凝血与抗凝的基本原理
        1.2.1 凝血系统
        1.2.2 抗凝系统
        1.2.3 纤溶系统
        1.3 血栓性疾病的治疗
        1.3.1 血栓性疾病的治疗策略
        1.3.2 不同治疗策略的评价与联用
        1.4 溶栓剂分类与作用途径
        1.4.1 传统分类
        1.4.2 现有分类系统的缺陷
        1.4.3 现有溶栓剂的作用途径
        1.5 新型天然溶栓剂与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纤溶酶
        1.5.1 动物来源
        1.5.2 微生物来源
        1.5.3 植物来源
        1.6 新型溶栓剂的开发及发展趋势
        1.6.1 现有溶栓剂的主要缺陷
        1.6.2 新型溶栓剂的来源及开发途径
        1.6.3 溶栓剂的发展趋势
        2 海洋心脑血管药物及活性物质研究概况
        2.1 研究现状
        2.1.1 糖类及其衍生物
        2.1.2 脂类
        2.1.3 蛋白及糖蛋白类
        2.1.4 氨基酸及多肽
        2.1.5 甾醇、皂甙、核苷、萜类及生物碱
        2.1.6 含氮混合物
        2.1.7 三丙酮胺及喹啉酮
        2.1.8 其他
        2.2 开发策略与前景展望
        2.2.1 海洋心脑血管药物研究的难点
        2.2.2 海洋心脑血管药物的开发策略
        2.2.3 前景展望
        3 海洋无脊椎动物单环刺螠研究进展
        3.1 生物学特性
        3.1.1 形态解剖
        3.1.2 区系分布
        3.1.3 分类
        3.1.4 生态习性
        3.1.5 耐受力
        3.1.6 生活史
        3.1.7 人工培养与繁殖
        3.2 细胞、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研究
        3.2.1 生物活性物质
        3.2.2 分类地位
        3.2.3 消化与营养
        3.2.4 硫化物耐受机制
        3.2.5 发育
        3.3 应用情况及潜在开发价值
        3.3.1 海洋功能保健品
        3.3.2 海洋药物
        3.3.3 海洋环境保护
        3.3.4 未来展望
    第二节 立论依据
        1 选题依据与背景情况
        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1 课题研究的目的
        2.2 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单环刺螠纤溶酶的寻找与分离纯化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单环刺螠
        1.2 Wistar 大鼠
        1.3 试剂与仪器
        1.4 不同组织粗提物的制备
        1.5 具有溶栓作用效果的纤溶酶的筛选
        1.6 酶活力测定
        1.7 蛋白浓度测定
        1.8 纤溶酶的分离纯化步骤
        1.8.1 酶的抽提
        1.8.2 粗品制备
        1.8.3 酶的精制
        1.9 SDS-PAGE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 结果
        2.1 不同组织粗提物的溶栓作用效果
        2.2 酶的分离制备工艺
        2.2.1 层析纯化
        2.2.2 纯度鉴定与分子量测定
        2.2.3 制备工艺路线
        2.2.4 分离纯化总结
    3 讨论
        3.1 纤溶酶在单环刺螠体内的分布
        3.2 单环刺螠体内纤溶酶含量丰富
        3.3 单环刺螠纤溶酶可能包含一组同工酶
        3.4 单环刺螠纤溶酶制备工艺的优化
        3.5 小分子量纤溶酶作为溶栓药物具有潜在的优越性
    4. 小结
第三章 单环刺螠纤溶酶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1.2 糖含量测定
        1.3 酶活力测定
        1.4 温度对酶稳定性的影响
        1.5 pH 对酶稳定性的影响
        1.6 金属离子对酶稳定性的影响
        1.7 温度对酶活力的影响
        1.8 pH 对酶活力的影响
        1.9 金属离子对酶活力的影响
    2 结果
        2.1 酶蛋白的糖含量
        2.2 酶的热稳定性
        2.3 酶的pH 稳定性
        2.4 酶的金属离子稳定性
        2.5 最适温度
        2.6 最适pH
        2.7 酶的激活剂与抑制剂
    3 讨论
        3.1 铁离子对酶活性的调控作用
        3.2 酶的稳定性及最适反应条件的意义
    4 小结
第四章 单环刺螠纤溶酶的激酶活性与动力学研究
    前言
    1材料与方法
        1.1 试剂与仪器
        1.2 酶活力测定
        1.2.1 平板制作
        1.2.2 溶液配制
        1.2.3 测定
        1.3 激酶活性测定
        1.4 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1.5 测定酶的动力学参数
    2 结果
        2.1 酶的活力测定
        2.2 激酶活性测定
        2.3 底物浓度与酶反应速度的关系
        2.4 酶的动力学常数
    3 讨论
        3.1 单环刺螠纤溶酶作为溶栓剂的作用机制
        3.2 底物浓度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
    4 小结
第五章 单环刺螠纤溶酶的体外抗凝与溶栓研究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2 蚓激酶提取
        1.3 酶的抗凝活性检测
        1.4 酶的溶栓活性检测
        1.5 酶的血栓溶解率计算
        1.6 单环刺螠纤溶酶与蚓激酶组分比较
    2 结果
        2.1 单环刺螠纤溶酶的抗凝效果
        2.1.1 酶的抗凝效果观察
        2.1.2 不同浓度的酶的抗凝效果
        2.1.3 酶对细胞损伤的显微镜观察
        2.2 单环刺螠纤溶酶的溶栓效果
        2.2.1 酶的溶栓效果观察
        2.2.2 不同浓度酶的溶栓效果
        2.2.3 酶对细胞损伤的显微镜观察
        2.2.4 酶对 Wistar 大鼠血栓的溶解作用
        2.3 酶的血栓溶解率
        2.4 单环刺螠纤溶酶与蚓激酶所含的组分
    3 讨论
        3.1 酶活性对溶栓及抗凝作用效果的影响
        3.2 酶的毒性与副作用
        3.3 临床应用前景
    4 小结
论文总结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
致谢

四、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效果评价[J]. 曾俊波. 北方药学, 2019(03)
  • [2]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的意义[J]. 王娅.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 2014(18)
  • [3]不同剂量尿激酶对急性心肌梗塞溶栓疗效的研究[J]. 刘家灵,王璇. 中外医疗, 2014(26)
  • [4]溶栓前肝素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疗效的系统评价[J]. 于晓羽,代倩,程淑群,夏茵茵.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4(03)
  • [5]小剂量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研究概况[J]. 张正光. 生物技术通讯, 2013(06)
  • [6]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疗效分析[J]. 杨志成,袁玉英.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3(03)
  • [7]基层医院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药物治疗及效果分析[J]. 张文,赵光虎. 当代医学, 2010(10)
  • [8]中药静脉制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对病死率和并发症影响的meta分析[D]. 郑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9]中药静脉注射制剂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进展[J]. 王玲,邹志东,刘红旭.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6(08)
  • [10]一种新型海洋纤溶酶的研究[D]. 王佃亮. 中国海洋大学, 2006(03)

标签:;  ;  ;  ;  ;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