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树病虫害防治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武[1](2021)在《面向复杂工况的智能采茶机器人设计》文中认为随着老龄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茶叶产地面临人工不足以及茶地荒废的问题,现有的采摘设备以规模化和非选择性的采摘方式进行工作,效率高但茶叶质量差,名优茶在采摘方式上仍以人工采摘为主要采摘手段,随着经济和全球贸易的发展,消费群体对名优茶的需求日渐增加,现有的人工和采茶设备逐渐跟不上市场需求的发展。本文以实地考察和用户调研为基础,对名优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用户需求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以采摘情景体验地图分析的方式,深入了解在茶叶采摘过程中的隐性需求,在经过用户研究以后,分析用户对产品功能的需求和现有设备的使用痛点,产品的设计一方面要满足茶叶采摘的功能需求,一方面能够满足用户的感性需求,用设计促进茶产业的发展。本文以对当前农业领域的采茶机器人进行研究,总结归纳当前不同采摘设备的共性和区别,以茶叶的种植群体为目标用户,对采茶机器人的采摘场景和用户进行研究分析,对采摘场景进行特征分析,在经过实地考察,用户访谈及分发问卷的等用户研究之后,分析当前的茶叶采摘的问题和茶叶种植群体对采摘设备功能的需求,为设计的下一步流程提供研究基础。针对农业采茶机械的设计原则进行了探讨,对采茶机器人和用户使用环境进行分析,以现有的农业机器人的分类和特点为基础,结合采茶机器人、用户、环境三者的关系,提出采茶机器人的设计原则,为设计方案的展开提供了约束条件,以指导采茶机器人产品的设计活动。对传统基于感性的色彩设计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基于量化试验的色彩设计方法,从病虫害防治的角度,以病虫害本身对不同光色的感受反应为实验基础,探究不同色彩在可见光环境下对病虫害的影响,使得色彩设计在满足用户感性需求的同时,更具有实用性和科学性。最后基于采摘产品的设计原则、用户需求、产品工作环境要素限制,对采茶机器人进行了方案设计和三维模型的建立并进行了采茶机器人的渲染效果展示结构设计,最终完成采茶机器人的设计方案。
席倩,陈玉春,孙彬妹,刘少群,刘任坚,郑鹏[2](2020)在《广东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建议》文中指出合理开发、科学利用古茶树资源,对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综述了古茶树的类型和分布现状,总结了古茶树的栽培管理、采摘、加工方式及保护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茶企和主管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共同推进广东古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于艳丽[3](2020)在《地理标志保护下茶农绿色生产行为及其收入效应研究 ——以茶农施药环节绿色生产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茶农的绿色生产行为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目标的主要实现路径。绿色生产不仅可以保护环境,打造“绿水青山”,在“优质优价”市场体系完善的条件下,还可以有效提高绿色生产的茶叶价格,实现农户收入的“金山银山”。而且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所处的阶段是将农产品质量导向放在首位的时代,而农户绿色生产行为是缓解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恶化风险的关键途径之一,严格控制农户施药行为成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发展绿色农业,生产生态产品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经之路。近年来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尤其是茶叶等经济作物尤为突出,农业部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对农药的消费量仍居世界首位,单位面积农药施用量是发达国家的一倍以上,农药利用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50%~65%的平均水平。如何有效推进农户施药减量化、确保在安全间隔期内采茶及采取物理防治措施,使绿色生产成为农户的自觉行动,实现政府以最低监管成本达到最优监管效果的目标,是理论界和政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地理标志保护区地方政府、社区等基层组织对小规模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监督管理更为规范,因地理标志产品品牌声誉主要来源于原产地,为了维护共有的品牌效应,农户必须要严格按照地理标志产品的质量规范进行生产,也为保证地理标志产品的品质要求和品牌价值,社区等基层组织必须更加重视对生产者生产行为的监督。因此,利用地理标志保护来提升茶农的绿色生产行为,在提升绿色生产行为的同时提高茶农的收入效应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基于地理标志保护视角,利用陕西、四川、浙江及安徽四个省份的818户农户数据、45份村级数据、8份茶叶产业管理部门数据、98个合作社数据及131份茶厂数据,考察了地理标志保护主体对茶农绿色生产行为影响的内在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并提出推动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及提升农户绿色生产收入效应的对策建议。由此,本文的重要研究结论如下:(1)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的空间集聚现象明显,对不同地区其绿色生产行为的集聚状况不同,陕西省农户的减量施药行为概率集聚比较明显,而安徽省和浙江省的农户在减量施药行为方面的集聚效应不明显;确保在安全间隔期采茶方面,安徽省与浙江省的集聚现状较为明显,而陕西省的茶农未能确保在安全间隔期采茶的行为集聚较多;安徽省农户采取物理防治措施的概率较多一点,而浙江省茶农未能采取物理防治措施的行为集聚最明显。(2)通过地理标志保护对农户绿色生产认知影响实证分析可知:在没有其他地理标志保护主体参与的情境下,政府保护力度有力地提升了茶农的绿色生产认知;当有社区保护加入时,政府保护力度无显着影响,而社区保护力度则会有力提升茶农的绿色生产认知;收购商保护力度对茶农绿色生产认知有负向显着影响。农户收入分化对茶农绿色生产认知有显着负向影响,而职业分化对茶农绿色生产认知有正向影响,主要原因在于具有兼业化的农户一般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因此兼业化对茶农绿色生产认知有正向影响,但因兼业带来的茶农绿色生产素养差异不大,因此影响不显着。(3)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对茶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地理标志保护中的社区保护力度能显着促进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水平,社区保护力度对农户减少施药量、保证在安全间隔期内采茶均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合作社保护力度对农户物理防治措施的采纳有显着促进作用;绿色生产认知能显着影响农户的绿色生产行为,尤其是安全风险认知能显着促进农户减量施药行为、在安全间隔期内采茶及提高农户物理防治措施采纳率;而绿色生产标准认知对农户确保在安全间隔期采茶有显着抑制作用,但对减量施药行为有显着促进作用;绿色生产认知在政府保护对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影响中有显着的中介效应。(4)地理标志保护对农户非绿色生产中的无知与无良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如下:有过量施药行为的茶农中,69%的茶农是一种无良行为,无知行为仅占31%,但未按安全间隔期采茶的茶农中,65%的茶农是一种无知行为,无良行为占35%;而且不同地区茶农非绿色生产中的无知与无良行为存在差异化的空间聚集现象;依据政府、社区及收购商保护力度对无知与无良行为的差异化影响程度,针对不同的无知与无良行为分布,在不同区域采取差异化的地理标志保护策略。(5)本文通过对茶农绿色生产的收入效应实证分析可得以下结论:茶叶种植户不同安全间隔期内采茶行为决策对茶叶收入产出效应影响显着,减量施药组的茶农茶叶收入水平低于未减量施药组的茶农收入水平,但确保在安全间隔期采茶或采取物理防治措施组的茶农茶叶收入水平均高于未能确保在安全间隔期采茶或未采取物理防治措施组的茶农茶叶收入水平。
唐兆旭[4](2020)在《绿色防控技术在茶博园害虫防治中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茶叶生产和消费大国,茶产业是我国重要的民生产业,对促进农村经济繁荣和提高农民收入起到重要作用。茶产业的发展想要突破第一产业限制,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茶博园是推动这一发展的重要载体,而害虫防治是制约这一载体发展的重要因子。长期以来我国茶叶生产中害虫防治都严重依赖化学农药,造成茶叶农药残留过高,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同时还使我国茶叶出口面临严重的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茶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较大阻碍。茶叶绿色生产是减少茶叶农药残留,提高茶叶品质,打破绿色贸易壁垒从而实现我国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茶叶绿色生产的关键是依靠绿色防控技术防治茶园虫害。本研究在江苏茶博园生态防治大框架下,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诱虫灯与粘虫板防治效果,结果显示:杀虫灯在我们构建的5个指标中,对夜蛾类、茶尺蠖和叶甲类防治效果最好;粘虫色板叶蝉类和蓟马类最好;实施诱虫灯和粘虫板与其它绿色防控配套,可明显提高茶叶品质和经济效益。具体结果如下:1.太阳能杀虫灯防治茶园害虫效果(1)对夜蛾控害总效果最好在构建的5个指标中,4个指标排序前列。2018年和2019年单个诱虫灯诱杀年虫口总量分别为2812只和2460只,占总诱虫量分别为38.31%和40.08%;诱杀效果稳定性为3个月,分别是8、9和10月份,同比下降率依次为6.80%、7.45%和6.40%;诱虫持效夜蛾上升趋势转缓点出现在7月,升趋势转缓点出现迟;诱杀潜能排序第一,月增长率正值时间3个月,6月、7月和8月3个月月增长率依次为1.86、0.52和0.10。(2)对茶尺蠖总效果突出在防治总效果5个指标中,茶尺蠖有3个指标榜上有名。诱杀效果稳定期为2个月(5和6月);持续效应指标中,茶尺蠖出现在5月到6月两个连续月份,同比下降率为31.63%和52.63%;诱杀潜能月增长率正值时间3个月,6月、7月和8月3个月,月增长率依次为0.19、1.00和0.29。(3)对叶甲类和其它类防治总效果相当叶甲类防治总效果5个指标中,有2个指标名列前列。单个诱虫灯诱杀年总量2018年和2019年分别为1506只和1127只,占总诱虫量18.36%和20.51%,在诱杀年指标中排列第二;诱虫持效上升趋势转缓点出现在7月,升趋势转缓点出现迟。2.粘虫色板防治茶园害虫效果粘虫板防治效果以叶蝉类(42.80%)和蓟马类(42.29%)最好,粉虱类次之,防效为30.97%。同时粘虫板对天敌数量有一定影响。3.绿色防控配套技术对茶园综合效益的提升对绿色防控技术管理的茶园和传统农药防治管理的茶园单位面积纯收益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前者每亩产值相较后者可增加1250元,同时前者每亩可综合节约用工日1.15个,综合节约用工率为29.46%,此外前者综合投入成本较后者减少95元/亩,最终计算得出单位面积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管理的茶园较传统农药防治管理的茶园综合纯收益可增加1345元/亩,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对茶园经济效益有较大提升。本研究结果为茶博园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和新型绿色防控技术和设备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
韩婷婷[5](2019)在《广西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观光茶园作为观光农业的一种类型,因其具有独特的茶叶文化内涵而被人们所推崇。我国拥有丰富的茶叶资源和悠久的茶叶农耕文明与茶文化底蕴,对于发展观光茶园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和人文优势。就广西区内而言,苍梧县环境条件优越,茶叶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茶园观光旅游业,但目前苍梧县的观光茶园发展面临着景观单调、文化底蕴不足、体验项目缺乏创新、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产业发展失调等问题,降低了茶园对游人的吸引力。另外,就国内现有的文献报道研究而言,有关观光茶园景观规划的研究较少,关于苍梧县乃至广西观光茶园景观规划的研究寥寥无几。基于此,展开对苍梧县观光茶园的调查研究对苍梧县甚至是广西观光茶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以及理论实践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对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规划展开研究,并将取得的成果总结如下:(1)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满意度不高。对苍梧县四个观光茶园进行实地调查,对园区的概况和各景观要素进行详细分析的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评价体系,通过分析得出项目层指标的权重值依次为植物景观>水体景观>文化体验项目>建筑及小品景观>园路及广场景观>设施景观。指标层权重较大的指标排序为植物景观整体协调度、水环境质量、茶田外观等。在此基础上,运用综合评分法对苍梧县四个观光茶园进行景观满意度评分,结果显示满意度不高,四个茶园满意度等级排序依次为:苍松六堡茶厂生态茶园、八集山庄生态茶园、双贵生态茶园、天洪岭六堡生态茶园。(2)总结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建设值得借鉴的经验及不足。值得借鉴的经验有:改善生态环境、融入文化元素、保护历史遗迹。存在的不足有:景观单调、文化底蕴不足、体验项目缺乏创新、配套设施不完善、产业失调。(3)针对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现状的不足探讨景观规划策略。提出整体性、生态性、特色性、体验性、文化性五大景观规划设计原则;场地解读、茶园景观提升、丰富文化内涵、提高活动参与性、完善基础设施、多产业融合发展、以人为本七大策略。(4)将探讨提出的策略运用到实践案例——天洪岭六堡生态茶园景观规划设计中。通过对项目概况的了解及场地解读分析,针对目前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设计所存在的景观单调、文化底蕴不足、活动体验项目缺乏创新、配套设施不完善、产业失调等问题,以打造一个景色优美、文化内涵深厚、体验活动丰富、配套设施完善的观光茶园为目标,布置“一心、两轴、五区、多点”的景观结构,通过提升茶园景观,促进茶园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带动六堡茶产业的发展,形成“茶+旅”一体化发展的大格局。
蒋蓉,纳美仙[6](2019)在《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文中提出当今,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茶叶是人们重要的日常消费品之一,无公害茶叶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因此,提高茶叶无公害栽培技术,加强茶树病虫害防治,是广大茶农应高度重视的问题。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黄燕平[7](2016)在《无公害茶叶栽培管理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无公害茶叶,指生产茶叶无公害污染,像是重金属、农药残留等,严格控制残留标准在限定范围内。无公害茶叶生产的栽培管理,选园是关键,同时,注意加强栽培管理。阐述茶园建园技术,加强茶园栽培管理,确实实现无公害茶叶栽培生产的目的。
陈有来,杨礼华,杨东娟,厉志玫[8](2016)在《磐安县白茶生产中的问题与对策》文中研究说明浙江省磐安县地处浙江中部山区,境内山峦起伏,云雾缭绕,森林覆盖率达80.1%,生态环境非常适宜茶树生长。茶产业已成为磐安农业支柱产业,2001年磐安县被列入龙井茶原产地域保护区,2002年被命名为"中国磐安生态龙井茶之乡",2010年跻身于"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特色产茶县"行列,2012年又获得"中国名茶之乡"称号。桃石尖茶场,种植白茶面积700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位于磐安县双溪乡,海拔831
王世玉,陈美春,游春红,邹建军,林艳,鲍晓敏[9](2015)在《浅析茶叶的种植技术》文中提出茶叶是龙泉市生态高效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农业的发展而言,其重要性不容小觑。文章主要是站在浙江省龙泉市当地的实际状况角度之上,对茶叶种植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希望能够以此能够有效提升当地的茶叶种植质量,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良好发展。
余慧英[10](2015)在《茶叶的种植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松阳县的地域特征与茶业种植现状为切入点,在简要的现状分析之后引出针对松阳县茶业种植技术的探讨。本文从茶业种植的地块匹配、合理密植、病虫害防治以及修枝采茶等多个方面入手,在技术的层面上重点地分析了我县茶业种植问题,旨在为茶业种植以及相关管理人员实现茶业的高产高质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与借鉴。
二、茶树病虫害防治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茶树病虫害防治应注意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复杂工况的智能采茶机器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采茶机器人研究现状 |
1.2.2 农业领域色彩设计应用研究现状 |
1.3 茶叶采摘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采茶机器人用户需求获取和分析 |
2.1 茶叶采摘的复杂工况分析 |
2.1.1 茶叶生长环境分析 |
2.1.2 采茶机器人用户体验流程分析 |
2.2 用户需求调研 |
2.2.1 目标人群 |
2.2.2 用户调研目的、内容和方法 |
2.2.3 调研框架 |
2.2.4 调研问卷设计 |
2.3 用户调研数据分析 |
2.4 采摘场景下智能机器人需求总结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采茶机器人设计原则和设计要素 |
3.1 采茶机器人设计原则 |
3.1.1 安全性原则 |
3.1.2 精准性原则 |
3.1.3 高效性原则 |
3.2 功能要素分析 |
3.2.1 用户需求和功能列表 |
3.2.2 功能优先级划分 |
3.3 结构要素分析 |
3.3.1 末端执行结构分析 |
3.3.2 采茶机器人移动方式分析 |
3.4 造型要素分析 |
3.5 材料和工艺要素分析 |
3.5.1 材料要素分析 |
3.5.2 表面处理工艺要素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采摘场景的产品色彩设计研究 |
4.1 试验和数据 |
4.1.1 试验地点 |
4.1.2 供试材料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和数据分析 |
4.2.1 茶园害虫对不同颜色的趋性分析 |
4.2.2 不同时间内趋性的规律性变化 |
4.3 色彩设计流程及方法 |
4.3.1 产品色彩设计流程 |
4.3.2 色彩感性意象测量 |
4.3.3 受试者选择 |
4.3.4 基于语义差异法的数据测量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采茶机器人产品设计实践 |
5.1 智能采茶机器人产品设计定位 |
5.1.1 用户定位分析 |
5.1.2 产品定位分析 |
5.2 设计方案展开 |
5.2.1 设计草图的绘制 |
5.2.2 三维模型的构建 |
5.2.3 三维模型的渲染 |
5.3 结构设计 |
5.3.1 存储结构设计 |
5.3.2 末端执行结构设计 |
5.3.3 功能结构布局设计 |
5.4 设计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茶叶种植用户调查问卷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广东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广东古茶树资源简述 |
1. 古茶树类型 |
2. 广东古茶树资源分布现状 |
二、广东古茶树的栽培管理、采摘与加工 |
1. 古茶树的栽培管理 |
2. 古茶树的采摘 |
3. 古树茶的加工 |
三、广东古茶树的保护与利用 |
1. 古茶树的病虫害防治 |
2. 广东古茶树资源保护方式 |
(1)根据古茶树的生存状况选择 |
(2)根据古茶树实施分类选择 |
3. 广东古茶树资源的保护宣传 |
4. 广东古茶树资源的利用 |
(1)发掘优异基因 |
(2)保存种质资源 |
(3)创造利益价值 |
四、建立健全广东古茶树资源保护利用技术规范体系 |
1. 制定保护条例 |
(1)规范监管 |
(2)制定标准 |
2. 提高扶持力度 |
3. 加强学术研究 |
4. 科学种植与合理采摘 |
5. 及时防治病虫害 |
6. 统一加工与品牌宣传 |
(3)地理标志保护下茶农绿色生产行为及其收入效应研究 ——以茶农施药环节绿色生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基金项目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
1.3.1 地理标志保护研究 |
1.3.2 多主体协同治理研究 |
1.3.3 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研究 |
1.3.4 绿色生产收入效应研究 |
1.3.5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1.4.3 研究内容 |
1.4.4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地理标志保护 |
2.1.2 茶农绿色生产认知 |
2.1.3 茶农绿色生产行为 |
2.1.4 绿色生产收入效应 |
2.1.5 无知与无良行为 |
2.2 理论分析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2 多主体协同治理理论 |
2.2.3 经济地理学理论 |
2.2.4 计划行为理论 |
2.3 理论框架构建 |
2.3.1 地理标志保护对农户绿色生产影响的理论分析 |
2.3.2 地理标志保护下茶农绿色生产行为及效应的作用机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理标志保护区茶农绿色生产行为现状分析 |
3.1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
3.2 茶农基本特征 |
3.3 样本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现状 |
3.3.1 样本农户绿色生产认知现状 |
3.3.2 样本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现状 |
3.3.3 不同地理标志品牌下样本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状况 |
3.3.4 农户绿色生产行为空间分布状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理标志保护力度的测度及解析 |
4.1 地理标志保护指标体系建立 |
4.1.1 数据说明 |
4.1.2 各类指标设计原则 |
4.2 地理标志保护的测度过程 |
4.2.1 测度方法 |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3 因子分析结果 |
4.3 地理标志保护力度的特征分析 |
4.3.1 各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原始表征指标的分析 |
4.3.2 各地理标志保护力度的区域差异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理标志保护对茶农绿色生产认知的影响分析 |
5.1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 |
5.2 数据来源、变量选取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1 数据来源 |
5.2.2 绿色防控认知测度 |
5.2.3 不同特征农户样本描述性统计 |
5.2.4 总体样本描述性统计 |
5.3 计量经济模型与实证分析结果 |
5.3.1 计量经济模型 |
5.3.2 实证分析结果 |
5.3.3 农户分化的调节效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地理标志保护对茶农绿色生产行为的影响分析 |
6.1 理论基础及模型设立 |
6.1.1 理论基础 |
6.1.2 模型建立 |
6.2 数据来源、样本描述性统计 |
6.2.1 样本选择来源及数据来源 |
6.2.2 样本描述性统计 |
6.3 估计结果与分析 |
6.3.1 模型估计结果 |
6.3.2 中介效应检验 |
6.3.3 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地理标志保护下茶农绿色生产行为收入效应分析 |
7.1 农户绿色生产行为对茶叶收入效应影响机理分析 |
7.2 茶叶收入效应计量模型设定 |
7.2.1 计量模型设定 |
7.2.2 平均处理效应估计 |
7.3 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性统计 |
7.4 绿色生产行为效应估计结果 |
7.4.1 减量施药行为效应的估计结果分析 |
7.4.2 在安全间隔期采茶效应的估计结果分析 |
7.4.3 采用物理防治措施效应的估计结果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地理标志保护下茶农绿色生产完善路径分析 |
8.1 数据来源 |
8.2 农户无知与无良视角下的地理标志保护完善路径 |
8.2.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8.2.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8.2.3 “无知”与“无良”概率空间分布 |
8.2.4 “无知”与“无良”行为的实证分析 |
8.3 优质优价视角下的地理标志保护完善路径 |
8.3.1 样本描述性统计 |
8.3.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8.3.3 实证分析结果 |
8.4 地理标志保护主体下绿色生产完善路径 |
8.4.1 理论机理 |
8.4.2 地理标志保护实现路径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2.1 完善现有制度环境,提高茶农绿色生产水平 |
9.2.2 多方主体普及茶叶绿色生产知识,提高茶农绿色生产认知 |
9.2.3 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力度,提升茶农绿色生产行为水平 |
9.2.4 制定因地制宜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有效规制非绿色生产行为 |
9.2.5 完善“优质优价”市场体制,提升茶农绿色生产的收入效应 |
9.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地理标志保护下茶农绿色生产行为及其效应研究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绿色防控技术在茶博园害虫防治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茶产业是我国的民生产业 |
1.1.2 茶园害虫与绿色防控 |
1.1.3 茶叶的红海产业转变趋势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农业生态调控技术 |
1.2.2 物理防治技术 |
1.2.3 生物防治技术 |
1.3 国内茶博园发展概况 |
1.3.1 休闲农业与茶博园 |
1.3.2 诱虫灯防治茶园害虫研究进展 |
1.3.3 粘虫板防治茶园害虫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文章组织结构 |
第2章 诱虫灯诱杀茶园害虫效果实验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试验地点与样方设计 |
2.1.3 试验地背景 |
2.1.4 调查方法 |
2.1.5 统计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杀虫灯对夜蛾和叶甲类控害明显 |
2.2.2 杀虫灯对夜蛾、茶尺蠖和其他害虫诱杀效果比较稳定 |
2.2.3 杀虫灯对毒蛾、茶尺蠖和蓑蛾年持续效应好 |
2.2.4 杀虫效果月增长量趋势分析 |
2.2.5 杀虫效果月增长率趋势分析 |
2.2.6 对天敌益虫(寄生蜂、瓢虫等)的杀伤力较小 |
2.3 讨论 |
2.3.1 杀虫灯对夜蛾控害总效果最好 |
2.3.2 杀虫灯对茶尺蠖总效果突出 |
2.3.3 杀虫灯对叶甲类和其它类防治总效果相当 |
第3章 粘虫板诱杀茶园害虫效果实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地概况 |
3.1.3 试验设计 |
3.1.4 调查方法 |
3.1.5 统计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色板防治对天敌数量造成一定影响 |
3.2.2 诱虫效果分析 |
3.2.3 田间防治效果分析 |
3.3 讨论 |
第4章 绿色防控技术对茶博园经济效益影响初步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统计数据计算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茶园单位面积新增产量和产值比较分析 |
4.2.2 茶园单位面积投入用工量比较分析 |
4.2.3 茶园单位面积物资投入比较分析 |
4.2.4 茶园单位面积新增纯收益比较分析 |
4.3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2.1 新型绿色防控技术和设备的发展 |
5.2.2 击破绿色贸易壁垒,实现茶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广西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旅游需求的现状与发展 |
1.1.2 观光农业的发展 |
1.1.3 茶产业的繁荣发展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动态 |
1.3.1 国外观光茶园研究动态 |
1.3.2 国内观光茶园研究动态 |
1.3.3 广西观光茶园研究动态 |
1.3.4 苍梧县观光茶园研究动态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研究 |
2.1 相关概念 |
2.1.1 观光农业与观光茶园 |
2.1.2 景观与景观规划设计 |
2.2 理论基础研究 |
2.2.1 景观生态学原理 |
2.2.2 景观美学原理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茶园景观构成要素 |
2.3.1 自然景观要素 |
2.3.2 人工景观要素 |
2.3.3 人文景观要素 |
第三章 相关优秀案例研究 |
3.1 日本“冈山后乐园”茶园 |
3.2 中华武夷茶博园 |
3.3 桂林七仙峰茶园 |
第四章 广西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现状调查及景观满意度分析 |
4.1 广西观光茶园发展概况 |
4.2 苍梧县观光茶园发展概况 |
4.2.1 茶产业发展概况 |
4.2.2 旅游业发展概况 |
4.3 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现状调查 |
4.3.1 八集山庄生态茶园 |
4.3.2 双贵生态茶园 |
4.3.3 苍松六堡茶厂生态茶园 |
4.3.4 天洪岭六堡生态茶园 |
4.3.5 调查结果分析 |
4.4 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满意度分析 |
4.4.1 问卷设计与发放 |
4.4.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4.5 经验借鉴及不足 |
4.5.1 值得借鉴的经验 |
4.5.2 存在的不足 |
第五章 广西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规划策略探讨 |
5.1 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
5.1.1 整体性原则 |
5.1.2 生态性原则 |
5.1.3 特色性原则 |
5.1.4 体验性原则 |
5.1.5 文化性原则 |
5.2 景观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
5.2.1 场地解读策略 |
5.2.2 茶园景观提升策略 |
5.2.3 丰富文化内涵策略 |
5.2.4 提高活动体验性策略 |
5.2.5 完善基础设施策略 |
5.2.6 多产业融合发展策略 |
5.2.7 以人为本策略 |
第六章 实践案例——天洪岭六堡生态茶园景观规划设计 |
6.1 项目概况 |
6.1.1 建设背景 |
6.1.2 规划范围 |
6.1.3 区位分析 |
6.2 场地解读 |
6.2.1 自然资源条件分析 |
6.2.2 人文资源分析 |
6.2.3 场地现状分析 |
6.3 总体规划设计 |
6.3.1 设计目标 |
6.3.2 设计定位 |
6.3.3 设计理念 |
6.3.4 设计策略 |
6.3.5 平面布局 |
6.3.6 功能分区 |
6.3.7 交通系统 |
6.4 主要景观节点设计 |
6.4.1 茶园观光及文化体验区 |
6.4.2 森林康养及休闲娱乐区 |
6.5 专项设计 |
6.5.1 植物景观设计 |
6.5.2 水体景观设计 |
6.5.3 建筑及小品设计 |
6.5.4 园路及广场景观意向 |
6.5.5 配套设施景观意向 |
6.5.6 体验项目策划意向 |
6.6 技术经济指标与项目概预算 |
6.6.1 技术经济指标 |
6.6.2 项目概预算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结论 |
7.2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附录 |
附录1 附表 |
附录2 附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 |
(一) 选择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 |
(二) 选择无公害茶叶良种 |
(三) 田间管理 |
1. 土壤管理 |
2. 施肥管理 |
3. 水分管理 |
二、无公害茶叶病虫害防治措施 |
(一) 整修修枝 |
1. 修剪原则 |
2. 修剪方法 |
(二) 注意种植基地内部环境清洁 |
(三) 物理方法 |
(四) 化学方法 |
三、结语 |
(7)无公害茶叶栽培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前言 |
2茶园建园技术 |
3茶园栽培管理技术 |
3.1土壤管理 |
3.2施肥管理 |
3.3水分管理 |
3.4病虫害防治 |
3.5茶树修剪 |
4结论 |
(8)磐安县白茶生产中的问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桃石尖茶场生产中的问题 |
2. 应对措施 |
3. 几点建议 |
(9)浅析茶叶的种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浙江省龙泉市茶叶种植现状 |
2茶叶种植技术 |
2.1科学引种及选择园地 |
2.2积极采用科学平衡施肥技术 |
2.3茶叶的修枝摘采技术 |
2.4茶叶树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
3结论 |
(10)茶叶的种植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地块选择与土壤管理 |
2 强调平衡施肥技术 |
3 气候灾害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 |
4 茶叶的修枝与摘采 |
总结 |
四、茶树病虫害防治应注意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复杂工况的智能采茶机器人设计[D]. 王振武. 山东大学, 2021(12)
- [2]广东古茶树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对策建议[J]. 席倩,陈玉春,孙彬妹,刘少群,刘任坚,郑鹏. 中国茶叶, 2020(10)
- [3]地理标志保护下茶农绿色生产行为及其收入效应研究 ——以茶农施药环节绿色生产为例[D]. 于艳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4]绿色防控技术在茶博园害虫防治中的研究[D]. 唐兆旭.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4)
- [5]广西苍梧县观光茶园景观规划研究[D]. 韩婷婷. 广西大学, 2019(01)
- [6]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J]. 蒋蓉,纳美仙. 河南农业, 2019(05)
- [7]无公害茶叶栽培管理技术[J]. 黄燕平.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6(06)
- [8]磐安县白茶生产中的问题与对策[J]. 陈有来,杨礼华,杨东娟,厉志玫. 新农村, 2016(02)
- [9]浅析茶叶的种植技术[J]. 王世玉,陈美春,游春红,邹建军,林艳,鲍晓敏. 农民致富之友, 2015(18)
- [10]茶叶的种植技术[J]. 余慧英. 农民致富之友,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