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于系统开发采购的建模和仿真(论文文献综述)
韩璐[1](2021)在《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与决策模型》文中研究表明在数字化时代,零售商、分销商以及最终消费者对供应链的期待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并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运营,供应链管理需要进行数字化转型。然而,对于生产环节众多、管理内容复杂的制造企业来讲,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是一项极为艰难的任务。转型方案与业务需求脱节、转型管理效率低下等原因致使很多实践以失败告终。关于制造企业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问题,目前行业和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往往将管理、技术以及组织支持相混淆,对转型驱动要素、转型机理、转型研究方法以及转型管理方案尚无清晰的认识和有效的建议。针对这一现状,本文从管理层面对以上不足展开深入研究,帮助制造企业对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形成理论认识与进行科学管理。本文从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难点出发,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信息管理理论和系统工程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三个关键驱动要素,即数据管理(对数据资源的获取与管理)、信息融合(对信息到相关决策点的可达性管理)以及智能优化(对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点的系统性优化),构建转型驱动机理概念模型,并分析运作管理中三个驱动要素的内在联系,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管理思想进行系统阐述,所提出的观点得到了上市公司真实数据的实证支持。另外,本文提出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的研究方法,为驱动要素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指导。基于所提出的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和转型驱动要素研究方法,本文对每一个驱动要素展开了进一步研究。首先为驱动要素构建完整的管理内容体系,帮助制造企业明确驱动要素的管理范围。然后针对驱动要素关键问题的管理需求构建决策模型,依据建模结果制定驱动要素的管理方案。最后结合驱动要素的数字化属性,提出管理方案中不同对象的管理策略,帮助企业实现驱动要素的高效管理。实例分析章节的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数据管理决策模型对数据的相对重要性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所提出的信息融合仿真模型对信息的关联性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所提出的智能优化决策模型对决策效用的提升具有良好的规划能力。本文的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阐明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机理。现有研究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影响因素尚不完整或者分散于人力资源等供应链管理之外的领域,对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中的管理分析不够聚焦与完善,缺乏综合性研究视角。为了分析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管理问题,本文从供应链管理的本质出发,结合数字化特点与信息管理学理论,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纳,系统性地提出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驱动要素——数据管理、信息融合以及智能优化,构建了转型驱动机理概念模型,探讨了驱动要素的运作机理与递进关系,从理论角度阐明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基本原理,并且通过上市公司的真实数据,使用Malmquist指数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所提出的驱动要素和驱动机理进行验证,进一步证明了本文所提出驱动要素和驱动机理的有效性。(2)构建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数据管理决策模型。现有文献对于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中数据管理方面的讨论多为定性分析,没有考虑投入产出效率问题。为了提升数据管理效率、有效分配企业资源和精力,本文针对数据管理的方案制定问题,建立了数据管理体系,构建了基于DEMATEL方法和HOQ方法的数据管理决策模型,从信息需求决定数据需求的角度,对数据的相对重要性进行区分,依据结果提出数据的分级管理方案,并且结合数据管理的数字化属性提出不同分级中数据的管理建议,从而实现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中数据的高效管理。(3)构建了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智能优化决策模型。以往对于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中管理决策方面的研究多为单一管理点的决策效率提升,没有考虑所有管理点的整体决策效率问题。为了系统性地提升智能优化的决策效率,以及帮助企业在有限的计算能力与众多优化需求之间取得平衡,本文针对智能优化的路径规划问题,建立了智能优化体系,构建了基于ISM方法和NK模型的智能优化决策模型,从系统结构、优化目标、决策效用三个角度对所构建的智能优化分析系统进行建模与仿真,求解出提升整体决策效用的最佳优化路径作为智能优化的路径方案,从而实现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智能优化的高效管理。本研究针对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缺乏理论指导的问题提出了转型驱动机理;针对转型驱动要素管理的深入研究问题形成了转型驱动要素研究方法;针对转型管理内容零散不全问题构建了驱动要素的内容体系与架构;针对转型管理效率问题分别构建了转型驱动要素决策模型与管理方案。综上所述,本文从管理与决策的角度为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方案,有利于构建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理论;有利于建立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管理体系;并且有利于提升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管理效率。
邵叱风[2](2021)在《基于受控日志的过程挖掘及优化》文中指出随着业务系统的广泛使用,系统模型复杂度及日志属性多样性随之提升。系统日志与业务过程的分析和研究趋于常态化。在过程发现、一致性检测和过程改进三方面主要问题有:1)由于企业或系统拥有者需保证用户隐私、系统流程的部分不可见,日志分析研究中经常会出现缺乏有效数据,对分析算法的验证及评估造成较大影响。目前的日志生成研究会产生大量冗余的日志,导致事件间的约束不可控;2)过程挖掘是通过当今信息系统中可用日志来提取有效信息以发现、模拟和改进真实过程。现有的过程挖掘算法基于事件日志,其中仅记录任务的执行情况,对于日志其余属性的利用较少。3)一致性检验是过程挖掘领域中检验日志与模型之间偏差的有效方法,对齐是众多先进方法之一。现阶段最优对齐的成本计算大多只与对齐中移动个数保持相关,缺乏对活动依赖的分析,即缺乏对活动重要程度的考虑;4)目前的业务流程优化主要是针对管理者或开发者给出的业务流程模型,其与实际运行中的系统可能存在些许偏差,从而影响了优化结果的可行性。针对日志生成、过程挖掘、对齐计算及模型优化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本文基于Petri网理论与应用方面的研究做出以下贡献:(1)针对动态算数计算Petri模型难以通过仿真软件进行模拟,在此提出一种基于Java编程,动态构建Petri网模型并模拟运行的方法,并用于幂次方算数计算模型分析验证中,该方法使动态结构Petri网模型的计算机模拟得以实现,并为下文的日志生成提供基本框架。(2)针对缺乏有效日志或包含指定结构的系统日志对过程挖掘算法进行验证,已有的方法是采用随机生成树并生成随机日志,在此提出基于增广Petri网生成受控日志的方法,此方法可对指定结构模型进行可编辑受控日志的生成,同时支持对多重集日志的转换,并应用于下文过程挖掘及对齐计算中。(3)针对现有日志除活动标签外有大量可用属性,现有过程挖掘算法大多缺乏对日志中活动标签外属性的利用,在此提出一种利用增强日志的额外信息识别任务之间结构关系的挖掘算法,该算法简化了挖掘的步骤,且利用有色Petri网表示了所获过程模型的场景信息。(4)针对现有对齐计算过程中出现不同的活动标签,已有的对齐计算方法对不同的活动采用相同成本,在此提出了基于动态规划增强活动依赖的最优对齐计算方法,并用于前面生成的日志与过程挖掘所获模型的对齐计算,该方法能够在最优对齐的计算中差异化不同活动权重并在计算结果中体现(5)针对流程优化过程中出现的模型不准确及忽视数据流的问题,已有的流程优化方法大多仅从控制流结构进行优化,在此提出一种基于过程挖掘的并行优化算法,通过过程挖掘的加入解决流程模型过时问题,并考虑活动间数据交互进行并行结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实际优化结果的可行性。图[74]表[13]参[94]
卢启杰[3](2021)在《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系统动力学建模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强调“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各个国家的自主贡献目标,锚定奋斗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开展资源整合利用是深入落实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制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应对当前的环境挑战和可持续发展,闭环供应链(CLSC)管理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和紧迫。对废旧物资产品的再生产加工处理并将其重新投入到市场,不仅可以降低碳排放,还可以为原始产品制造商减少生产成本同时带来环境和客户收益。废旧产品的再制造生产很好地契合了这一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本文以再制造闭环供应链为主要研究对象,构建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其进行了仿真和分析。本文主要论述了产品生产和再制造的一个闭环流程,涉及到了产品的生产、销售、回收和再制造等各个环节,其中回收商主要负责产品回收工作,制造商主要负责再制造流程,通过理论和分析各个生产节点之间的因果关系来构建一个因果流程图和储能节点的存量流程图,根据已经建立的系统流程和动力学模型,将系统中的各种变量和因果关系计算出来并转化成相应的数学公式,定量化地分析了各个变量的相互作用。选取回收比例和再制造能力两个参数进行仿真分析,探究其对整个闭环供应链的影响,从而提供系统优化策略和建议。本文揭示的是对系统的影响,即回收比例和再制造能力这些因素对整个闭环供应链和各节点企业的影响。通过对仿真结果的观测和分析提出了优化系统的方法和策略:(1)针对提升回收比例的优化策略。回收商可以利用产品回收的各种激励措施,如以旧换新,有助于预测回报的数量和比例。制造商通过改变产品设计,客户可以很容易地拆卸和回收处理使用过的产品和零部件,这有助于增大回收概率。回收商通过免费上门回收、高价回收等方式,还有相关回收活动和环保意识的广告宣传,有助于提高客户在回收过程中的意愿,提高回收比例。(2)针对提升再制造能力的优化策略。制造企业应加大资金投入,购买再制造处理和加工的器械装备,提升再制造能力和效率。回收商也应该为制造商提供一些配套服务,如粗加工的拆卸和分类的工作、负责物流运输等,目的都是提升再制造效率和能力,从而实现互惠共赢的目的。
韩雨泓[4](2021)在《面向军事复杂软件系统的协同演化开发研究》文中认为军事复杂软件系统继承了复杂软件系统和军事应用的双重复杂性,同时还受到军事领域的外部规则限制,形成了相对封闭的软件生态系统。2017年以来,美军加快了软件采购与开发方面的改革,2020年正式发布了“自适应采办框架(AAF)”在包括软件在内的6个领域全面实施“敏捷采办”,在“软件采办路径”中明确“政府和软件承包商应当采用‘现代迭代软件开发方法’”,下步将会全面实施敏捷开发、精益实践、Dev Sec Ops等方法。从美军态度和观念的变化以及所开展的工作来看,改进软件工程方法,既是思想和认识的重大转变,还涉及软件过程、管理方法、支撑条件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与之相比,我国的军事复杂软件系统建设还依然沿用了普通软件的外包模式和开发方法,无法解决演化过程中的复杂性问题,从而长期重复造轮子、立烟囱,在低水平重复、低层次徘徊。为此,论文改进了软件演化过程的可视化分析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军事复杂软件系统的特征,研究了软件演化过程的系统动力学因素,进而提出了面向军事复杂软件系统的“协同开发过程”,通过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论文的主要创新点有3个方面:(1)改进了软件演化过程的可视化分析模型。调整和优化了现有模型的信息维度和表现形式,解决现有模型无法直观表达非线性发展、反复迭代过程的问题,从而满足复杂软件系统的研究需要。(2)重构了软件演化过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完善了软件演化过程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内外逻辑关系、组织结构和函数方程,解决现有模型未考虑内部因素、过于宏观、适用范围小、无法适用于复杂软件系统研究等问题,并在模型中增加了软件特征变量,以适应不同领域、不同用户特征、不同复杂程度的软件演化过程的研究。通过模拟仿真实验,研究和比较了不同软件的演化过程系统动力学因素,并通过问卷调查对结果进行了验证与评估。(3)提出了面向军事复杂软件系统的协同开发过程。针对军事领域软件开发的矛盾问题和发展要求,以自组织协同动力学、开源软件、敏捷开发为理论基础,提出了面向军事复杂软件系统的协同开发过程,通过自主开发、竞争性维护、技术路线绑定、软件贡献值等规则,改进软件开发中的组织架构、内部竞合规则、信息共享机制,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指导意义。
凤伟[5](2021)在《不确定性条件下流程企业生产调度和鲁棒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流程工业中,生产调度作为上承企业长周期生产计划、下启底层实时过程控制的重要决策活动,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果。然而,流程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广泛存在的不确定性为它的理论研究和工业实践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如何在不确定性条件下优化调度方案,以使得企业能安稳长满优地运行便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为此,本文针对传统鲁棒调度方法在应用实践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些痛点和瓶颈问题,以可调鲁棒优化理论为研究主线,在对不确定性过程调度问题和鲁棒优化基础理论进行系统性综述的基础上,分别就帕累托最优有限适应性鲁棒调度方法、内生不确定性下的鲁棒优化问题、混合整数决策规则、分布鲁棒调度优化方法、主动学习与内生不确定性间的联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所述:1.针对考虑能耗和清焦不确定性的乙烯厂全厂生产调度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有限适应性的可调鲁棒优化方法。为有效处理裂解炉能耗不确定性参数的时变性以及清焦敏感性,建立了基于不确定性集合树的帕累托最优有限适应性模型,使所求得的调度方案能同时具备帕累托最优性和鲁棒最优性。基于实际工业数据的仿真案例表明,该方法能在不影响鲁棒性的前提下,实现调度方案根据所观察到的清焦决策信号而进行相应调整,并能显着提高燃料采购的成本效益。2.针对过程调度问题中广泛存在的内生不确定性,提出了一种多阶段鲁棒混合整数优化方法,其不仅能同时实现连续和0-1补偿,还能对受(补偿)决策影响的不确定性集合进行有效建模。所提出的基于跃升不确定性的混合整数决策规则,包含用于连续补偿的不连续分段线性决策规则,能有效实现补偿决策和内生不确定性集合的有机结合,并由此可推得该问题的一个易于求解的鲁棒对等模型重构形式。包括一个考虑产能内生不确定性的生产调度问题在内的仿真案例表明,该方法不仅能有效处理内生不确定性,还能大大增强调度方案的灵活性。3.受乙烯裂解炉结焦不确定性和相应清焦决策的启发,针对考虑设备损耗不确定性的生产维护集成调度问题,提出了一种多阶段分布鲁棒优化方法。采用数据驱动的Wasserstein模糊集合来描述损耗不确定性参数未知的概率分布,并由此建立了相应的多阶段分布鲁棒集成调度优化模型,其在允许混合整数补偿的同时,能优化调度方案的最坏期望成本。通过开展一个基于工业数据的裂解炉群仿真案例在内的一系列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且具有较好的样本外性能。4.进一步细化了内生不确定性的分类,以区分受决策影响的物化和观测,并由此指出了主动学习与考虑内生不确定性的可调鲁棒优化问题之间的联系。借助于一组辅助不确定性参数,实现了对取决于补偿决策的不可预见性的有效建模,并由此建立了一个能处理所有类型内生不确定性的多阶段可调鲁棒优化的统一框架。通过一个基于检视的生产维护集成调度问题和一个集成主动参数估计的生产调度问题在内的一系列计算案例,充分验证了该框架的有效性和通用性。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对复杂可调鲁棒优化问题高效求解算法、在线鲁棒调度优化方法、结合主动学习概念的生产调度和控制问题等方面,提出了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丁昭涵[6](2020)在《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模式评价与仿真优化》文中认为我国乳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乳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体现在乳制品加工企业经营良好、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乳制品进出口贸易增长三个方面。由于品牌众多、产品严重同质化,行业内竞争日趋激烈。乳制品分销商的销售效率成为影响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乳制品分销商作为乳制品销售链的核心,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着构建区域销售网络、及时反馈区域市场需求信息、实现乳制品供应链增值等作用。在乳制品分销商运营过程中,资金支出与收入发生在不同时刻,产生乳制品分销商资金短缺问题。供应链金融业务为乳制品分销商缓释资金困境提供有效途径。本论文的研究分为文献研究、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对大量的供应链金融文献、专着进行总结,确立本论文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重点;第二阶段对乳制品分销商进行问卷调研,以回收的问卷数据为基础,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乳制品分销商供应链融资模式进行评价;第三阶段是参加飞鹤乳制品分销商A公司的企业实践,收集A公司的合作零售商、运营流程、经营状况等方面信息,以此为基础建立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经过上述三个阶段的深入研究后,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对乳制品分销商供应链融资模式进行评价发现,在5种可用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中,乳制品分销商应用保理池融资模式较其他供应链融资模式更易获得金融机构资金支持,原因如下:应收账款对供应链融资能力的影响程度高于存货对供应链融资能力的影响程度,应收账款对供应链融资能力的标准化总效应为0.314,高于存货的标准化总效应0.205;下游合作对供应链融资能力的影响程度高于上游合作对供应链融资能力的影响程度,下游合作对供应链融资能力的标准化总效应为0.467,高于上游合作的标准化总效应0.326。(2)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能力的多参数联合仿真优化表明,赊销比例、应收账款账期是衡量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能力的关键指标,且赊销比例是比应收账款账期更重要的判断依据。即在赊销比例、应收账款账期上升相同比例时,赊销比例的变化引发更多的池内应收账款增加,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能力增强的更多。(3)乳制品分销商还款能力的多参数联合仿真优化表明,乳制品分销商应采用赊销比例与销售费率的交替优化策略,以达到各阶段分销商还款能力最优。对于初始值为赊销比例(0.797)、销售费率(0.101)的乳制品分销商,赊销比例与销售费率应按照如下4个区间顺序交替优化:销售费率[0.07575,0.101],赊销比例[0.59775,0.797],销售费率[0.02525,0.07575),赊销比例[0.19925,0.59775)。基于对现有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如下创新点:(1)本论文创新性地以乳制品分销商的授信资产、关联组织合作为基础构建乳制品分销商供应链融资模式SEM评价模型,为乳制品分销商供应链融资模式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填补供应链融资模式评价研究空白。通过量表开发、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的方式比较授信资产、关联组织合作对乳制品分销商供应链融资能力影响程度。乳制品分销商供应链融资模式SEM评价为乳制品分销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证明在五种可用的供应链融资模式中,保理池融资较其他四种供应链融资模式更适用乳制品分销商。(2)本论文首次运用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建立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该模型可为金融机构与乳制品分销商提供决策支持,弥补供应链金融产品应用研究空白。依据流率入树建模法建立八棵流率基本入树模型,通过嵌运算建立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的SD模型,运用行列式分析计算该模型的枝向量环,经过系统边界测试、心智模型测试、极端情况测试与敏感性测试验证该模型的鲁棒性与有效性。该模型较好地描述乳制品分销商运营过程,金融机构保理池业务管理过程。通过该模型,可对单向变量、双向变量的变化进行分析,亦可对约束条件下多变量的动态平衡进行分析。该模型为金融机构保理池业务与乳制品分销商企业运营管理提供决策支持。(3)本论文率先在系统动力学模型中提出多敏感参数联合仿真优化方法,在优化过程中分析各敏感参数优化作用的相互影响,修正单敏感参数仿真优化的不足。多敏感参数联合仿真优化方法可帮助决策者在制定综合优化政策时,充分考虑各单项优化政策之间的协调与统一。本论文在系统动力学中应用多敏感参数联合仿真优化方法,对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模式展开研究,得到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能力优化政策与还款能力优化政策两个重要结论。在应用该方法对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模式进行研究过程中,发现敏感参数间若存在“制约—主导”关系,则存在主导参数优化对制约参数优化的“挤占效应”。
王姗姗[7](2019)在《批次混合特征下农林产品加工追溯模型研究 ——以小麦粉和苹果为例》文中指出以批次混合特征下农林产品精准管理和追溯为目标,从加工过程仿真建模、供应链追溯信息分析和识别、产品批次清单构建、农林产品通用追溯模型等方面开展研究,设计开发了批次混合特征下农林产品信息追溯系统,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1)对批次混合特征下农林产品加工过程进行了仿真建模与优化以具有批次连续混合特征的小麦粉产品和批次离散混合特征的苹果产品为研究对象,利用Flexsim仿真软件,通过分析其加工流程,分别构建了对应的仿真模型,收集模型运行数据进行优化,分析总结了农林产品供应链中批次转化类型,能较好的表达其批次混合特点。本研究构建的加工过程仿真模型,对供应链中农业企业产品加工设备及流程管理具有借鉴意义。(2)研究了基于批次混合的农林产品批次清单构建方法以农林产品批次转化类型为基础,提出了加工环节为中心的供应链加工前、中、后环节信息采集技术框架和种类;研究了小麦粉和苹果产品批次清单的构建模型,以产品生产线参数为依据,引入时间变量,结合高津托图数据结构构建批次清单,实现了产品追溯信息和关键节点活动信息的精准追溯,重点解决了因加工过程追溯信息交叉,批次混合导致的追溯难题,是一种具有批次混合特征农林产品的精准追溯方法。(3)研究了农林产品供应链追溯关键信息识别模型在影响农林产品质量安全关键追溯信息鱼骨图的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追溯信息点选取的一致性和合理性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定性定量分析解决了常规信息选取方法主观性和绝对性的局限,并应用于小麦粉和苹果产品中,结果表明追溯信息选取较为合理;在此基础上,研究利用Petri网识别产品质量追溯信息点的位置和动态描述危害变化传播路径,提高了企业加工过程危害关键信息的查找效率。(4)研究了批次混合特征下农林产品通用追溯模型,并进行了实例验证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批次混合特征下通用农林产品追溯模型,对模型进行形式化表达和运行流程分析,研究了通用农林产品供应链外部追溯、内部追溯和质量安全事件的处理流程;为提高农林产品追溯精度、缩小缺陷召回范围、提高质量安全危害因子查找效率起到了有益作用。以小麦粉产品为例,结合山东某面粉厂实际生产参数对追溯模型进行验证,实现了小麦粉产品与原料的批次关联和其质量危害传播路径的预测。为批次混合特征下产品加工过程的追溯提供了理论支持。(5)设计开发了批次混合特征下农林产品信息追溯系统设计了针对具有批次混合特征的农林产品信息追溯系统,重点研究了追溯模型在追溯系统中的应用,面向生产企业实现了农林产品生产、加工、运输与销售信息的管理、缺陷产品召回范围确定与生产问题点的快速定位等功能;并达到了为消费者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追溯的目的。系统进行了实例应用测试,可实现加工过程的精准管理和产品信息的精确追溯。
陈泳杉[8](2019)在《基于全面关系流管理的业务流程Petri网建模与重组研究 ——以A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选取互联网家装行业某初创型企业A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业务流程进行建模与重组分析,通过对比重组前后的流程指标衡量重组的效果,并为后续改进提供建议。文中主要提出了一种基于全面关系流管理的Petri网建模方法,旨在说明业务流程重组的本质就是对关系流的分析与再设计。由于Petri网在静态分析、动态仿真、信息处理方面具备优越性,但它可理解性低、建模难度较高,现有文献研究对业务流程的Petri网建模在方法指导上仍存在空白。Petri网中所阐述的“流的关系”和全面关系流中的“关系作用因子”是等价的。鉴于此,本文以全面关系流管理作为Petri网建模的理论依据,提出一种业务流程的Petri网建模和重组的方法,并运用到A公司的实践中。在描述A公司业务流程的基础上,确定流程重组研究的层次以及发生作用的实体,作出业务流程的全面关系流。通过梳理流程中伴随的信息流、物资流、资金流等关系作用因子,完整构建企业业务流程的Petri网模型。Petri网模型分析方法可识别业务流程中出现的顺序、并发、选择、冲突等不恰当的关系流结构,它们对应的优化原则可以为关系流的分析和再设计奠定基础。为模型引入参数,将Petri网转化为随机网,运用与模型同构的马尔科夫链数学分析方法,可以计算流程重组前后的系统性能指标并作进一步分析。
熊刚,董西松,王兆魁,刘希未,商秀芹,李昊,朱凤华,王飞跃[9](2017)在《平行控制与管理的研究及应用进展综述》文中认为10多年前由中国科学院科学家提出的ACP方法(人工系统A+计算实验C+平行执行P),现已成为复杂系统领域成体系化的、完整的研究框架。基于ACP方法的平行控制与管理,以社会物理信息系统(CPSS)等复杂系统为对象,结合理论研究、实验方法和计算技术三种科学研究手段,提升了认识复杂系统要素相互作用的动态演化规律的能力,提高了复杂系统应对变化和非正常状态的管控能力,为复杂系统的控制与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创新手段。本文重点梳理和总结了平行控制与管理的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和重点应用实践的发展现状,展望未来研究和应用发展方向,提出发展建议。
黄洋[10](2017)在《基于HAS的供应链分布式建模与仿真研究》文中提出全球市场超竞争环境下,产品的数量种类繁多,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以及客户期望增加,物理距离巨大,使得供应链系统更加复杂,供应链管理更加困难。为了有助于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升,学者们针对供应链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的建模和仿真的方法。虽然使用这些方法能够对供应链系统进行建模和仿真分析,但是它们存在着仿真建模的开发效率和成员内部仿真对象重用性比较低下的缺陷。本文旨在提高供应链分布式仿真建模的开发效率和成员内部仿真对象重用性的前提下,提出一种新的供应链分布式建模和仿真方法。本文首先对现有的供应链建模和仿真方法进行综述,发现这些建模仿真方法不能同时满足支持分布式仿真环境,使用符合供应链行业标准的建模规范,仿真节点具有智能性等要求,使得供应链系统仿真建模的开发效率和成员内部仿真对象的重用性较低。其次考虑到基于HLA技术框架,基于Agent建模方法以及SCOR模型优点,本文将这三者整合起来,提出了基于HAS(HLA-Agent-SCOR)的供应链分布式建模方法。宏观层面上,使用基于HLA的联邦和联邦成员的思想对供应链系统整体结构进行建模,创建供应链结构模型;微观层面上,使用整合SCOR业务流程的Agent实体以及基于Agent的联邦成员对供应链系统成员进行建模,创建供应链节点模型。这提高了供应链建模的效率。然后针对上述建模方法,结合JAVA语言、pRTI和JADE软件平台,又设计了供应链分布式仿真系统总体框架。它把Eclipse、pRTI和JADE很好的集成在一起,快速的实现供应链仿真系统的开发。最后本文给出仿真案例,建立具体的仿真模型,开发仿真系统,进行仿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供应链分布式建模和仿真方法能够对给定的供应链系统进行快速的仿真模型构建和仿真系统开发,以及供应链性能分析,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二、用于系统开发采购的建模和仿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于系统开发采购的建模和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1)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与决策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相关概念 |
1.2.2 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因素分析 |
1.2.3 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思路 |
1.3 研究意义 |
1.4 范围界定 |
1.4.1 研究层面界定 |
1.4.2 企业类型界定 |
1.4.3 供应链管理范围与成员地位界定 |
1.4.4 词汇用语简写 |
1.5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2 相关基础理论与方法 |
2.1 基础理论 |
2.1.1 供应链管理理论 |
2.1.2 信息管理学理论 |
2.1.3 系统工程理论 |
2.2 模型方法 |
2.2.1 统计分析方法 |
2.2.2 复杂系统分析方法 |
2.2.3 仿真分析法 |
2.3 本章小结 |
3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分析 |
3.1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问题分析 |
3.1.1 供应链的数字化转型业务需求 |
3.1.2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内涵与目标 |
3.1.3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基本原则 |
3.2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及概念模型 |
3.2.1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难点 |
3.2.2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提出 |
3.2.3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机理概念模型 |
3.2.4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运作管理 |
3.3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机理实证检验 |
3.3.1 实证方法与数据的选择 |
3.3.2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测量与分析 |
3.3.3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作用验证与分析 |
3.4 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驱动要素研究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数据管理决策 |
4.1 转型数据管理问题提出 |
4.1.1 数据管理业务需求与管理原则 |
4.1.2 数据管理的目标与问题描述 |
4.1.3 数据管理的研究思路 |
4.2 转型数据管理系统分析 |
4.2.1 数据管理的数字化属性 |
4.2.2 数据来源分类 |
4.2.3 数据内容与作用 |
4.2.4 数据管理与信息需求的关系 |
4.3 基于信息需求的转型数据管理决策建模 |
4.3.1 决策模型的选择与适用性 |
4.3.2 基于DEMATEL方法的信息需求重要度建模 |
4.3.3 基于HOQ方法的数据管理要素重要度建模 |
4.4 基于信息需求的数据管理方案制定 |
4.5 本章小结 |
5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信息融合建模 |
5.1 转型信息融合问题提出 |
5.1.1 信息融合的业务需求与管理原则 |
5.1.2 信息融合的目标与问题描述 |
5.1.3 信息融合的研究思路 |
5.2 转型信息融合系统分析 |
5.2.1 信息融合的数字化属性 |
5.2.2 信息的内容与作用 |
5.2.3 信息融合的主要环节 |
5.2.4 信息融合与业务流程的关系 |
5.3 基于业务流程的转型信息融合仿真建模 |
5.3.1 仿真模型的选择与适用性 |
5.3.2 基于供应链业务流程的Petri网建模 |
5.3.3 网系统的关联信息要素识别 |
5.4 基于业务流程的信息融合方案制定 |
5.5 本章小结 |
6 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智能优化决策 |
6.1 转型智能优化问题提出 |
6.1.1 智能优化业务需求与管理原则 |
6.1.2 智能优化目标与问题描述 |
6.1.3 智能优化的研究思路 |
6.2 转型智能优化系统分析 |
6.2.1 智能优化的数字化属性 |
6.2.2 智能优化的内容与作用 |
6.2.3 智能优化系统架构 |
6.2.4 智能优化与决策效用的关系 |
6.3 基于决策效用的转型智能优化决策建模 |
6.3.1 决策模型的选择与适用性 |
6.3.2 基于ISM方法的智能优化结构建模 |
6.3.3 基于NK模型的智能优化路径建模 |
6.4 基于决策效用的智能优化方案制定 |
6.5 本章小结 |
7 实例分析 |
7.1 实例介绍 |
7.2 数据管理决策分析 |
7.3 信息融合建模分析 |
7.4 智能优化路径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基于受控日志的过程挖掘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算数计算Petri网 |
1.2.2 日志生成方法 |
1.2.3 增强日志挖掘方法 |
1.2.4 加权对齐计算方法 |
1.2.5 关联并发优化方法 |
1.3 文章主要内容安排 |
2 算术计算Petri网模型及实现 |
2.1 算数计算的增广Petri网模型 |
2.1.1 基本四则运算增广Petri网模型 |
2.1.2 幂次方运算增广Petri网模型 |
2.1.3 复合算术运算增广Petri网模型 |
2.2 APNS插件的开发以及计算模型的分析 |
2.2.1 复合算术运算增广Petri网模型的模拟 |
2.2.2 复合算术运算增广Petri网模型的模拟配置 |
2.2.3 X的M次方对应算术运算Petri网模型的模拟实现 |
2.3 实验 |
2.4 小结 |
3 基于可达状态随机选择生成受控日志的方法 |
3.1 准备知识 |
3.2 日志生成方法及实现 |
3.2.1 输入矩阵 |
3.2.2 网的运行 |
3.2.3 多重集日志 |
3.2.4 XES标准日志 |
3.3 实验 |
3.3.1 耗时分析 |
3.3.2 日志有效性 |
3.3.3 编辑有效性 |
3.4 小结 |
4 基于增强日志的过程挖掘算法 |
4.1 准备知识 |
4.2 基于增强日志的过程挖掘方法 |
4.2.1 增强日志 |
4.2.2 基于增强日志的过程挖掘算法 |
4.3 实验 |
4.4 小结 |
5 基于依赖增强的最优对齐计算方法 |
5.1 准备知识 |
5.2 算法及其实现 |
5.2.1 序列对齐 |
5.2.2 对齐成本 |
5.3 实验 |
5.3.1 对齐耗时 |
5.3.2 可行性及有效性 |
5.4 小结 |
6 基于流程挖掘的并行优化算法 |
6.1 准备知识 |
6.1.1 动机例子 |
6.2 流程挖掘及修复 |
6.2.1 政府采购流程日志挖掘 |
6.2.2 政府采购流程日志修复 |
6.3 业务流程中关联严格并行优化算法 |
6.4 实验 |
6.4.1 实验设置 |
6.4.2 耗时分析 |
6.5 小结 |
7 结论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系统动力学建模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废旧物品回收再制造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2 再制造环境下库存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3 系统动力学与闭环供应链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4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逻辑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闭环供应链概述 |
2.1.1 正向供应链 |
2.1.2 逆向供应链 |
2.1.3 闭环供应链 |
2.2 再制造工程理论 |
2.2.1 再制造系统 |
2.2.2 再制造闭环供应链 |
2.3 库存控制理论 |
2.3.1 库存控制理论 |
2.3.2 描述库存模型的基本术语 |
2.4 系统动力学理论 |
2.4.1 系统动力学模型 |
2.4.2 Vensim仿真软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
3.1 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说明 |
3.1.1 模型的问题描述 |
3.1.2 模型的假设 |
3.1.3 模型的因果回路图的绘制 |
3.1.4 模型的存量流量图的构建 |
3.2 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公式和参数设置 |
3.2.1 公式设置 |
3.2.2 参数设置 |
3.3 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检验 |
3.3.1 真实性检验 |
3.3.2 灵敏度分析 |
3.4 生产和再制造行为再现测试 |
第四章 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系统动力学模型的仿真分析 |
4.1 问题描述 |
4.2 不同回收比例下的仿真分析 |
4.3 不同再制造能力下的仿真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面向军事复杂软件系统的协同演化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特征 |
1.2.1 复杂软件系统 |
1.2.2 军事复杂软件系统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研究基础 |
2.1 软件演化 |
2.1.1 软件演化的概念 |
2.1.2 软件演化过程及其通用模型 |
2.1.3 软件演化动力 |
2.2 系统动力学 |
2.2.1 系统动力学的概念与特征 |
2.2.2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
2.2.3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与仿真 |
2.2.4 结构模型的建立 |
2.2.5 数学模型的建立以及DYNAMO仿真语言 |
2.2.6 系统动力学仿真软件 |
第3章 军事复杂软件系统演化过程分析 |
3.1 软件演化过程分析方法的改进 |
3.1.1 基于生态学的软件演化过程分析方法 |
3.1.2 软件演化过程分析方法的改进 |
3.2 某军事复杂软件系统案例 |
3.2.1 项目概况 |
3.2.2 开发团队情况 |
3.2.3 采用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 |
3.2.4 软件实施的阶段划分 |
3.2.5 软件实施结果 |
3.3 基于可视化模型的软件演化过程分析 |
3.3.1 演化过程可视化分析模型的建立 |
3.3.2 软件演化过程的分析 |
3.3.3 软件演化过程评价 |
3.4 案例的总结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软件演化过程的系统动力学因素研究 |
4.1 建模对象分析 |
4.1.1 建模目的 |
4.1.2 基本假设 |
4.1.3 模型边界 |
4.1.4 反馈回路分析 |
4.2 模型的主要变量、参数及函数关系 |
4.2.1 主要变量 |
4.2.2 模型的变量 |
4.2.3 主要函数关系 |
4.3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4.3.1 总体结构 |
4.3.2 子系统的构建与分析 |
4.3.3 模型的拟合检验 |
4.4 软件演化过程的系统动力学因素分析 |
4.4.1 影响因素分析 |
4.4.2 仿真实验 |
4.4.3 问卷调查与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军事复杂软件系统的协同开发过程 |
5.1 协同开发过程的提出 |
5.1.1 协同演化理论 |
5.1.2 总体思路 |
5.1.3 有关概念 |
5.1.4 实施条件 |
5.1.5 主要规则 |
5.2 协同开发过程的系统动力学建模 |
5.2.1 模型的构建 |
5.2.2 资金管理与分配子系统 |
5.2.3 软件开发和维护子系统 |
5.2.4 竞争性维护子系统 |
5.3 仿真实验与评价 |
5.3.1 竞争性维护的博弈实验 |
5.3.2 “反垄断”和“软件质量”实验 |
5.3.3 未纳入模型的因素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不确定性条件下流程企业生产调度和鲁棒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写、术语表 |
1 绪论 |
1.1 流程企业中的生产调度问题 |
1.2 不确定性条件下过程调度的研究现状 |
1.2.1 不确定性的来源与分类 |
1.2.2 不确定性条件下的调度方法 |
1.2.2.1 被动反应式调度 |
1.2.2.2 主动预防式调度 |
1.3 鲁棒优化研究现状 |
1.3.1 数据驱动鲁棒优化 |
1.3.2 可调鲁棒优化 |
1.3.3 分布鲁棒优化 |
1.3.4 鲁棒优化与其它不确定性优化方法之间的联系 |
1.4 本文主要内容和结构 |
1.5 符号说明 |
1.6 本章小结 |
2 基于有限适应性的乙烯厂生产调度鲁棒优化 |
2.1 引言 |
2.2 问题描述 |
2.3 数据驱动的不确定性集合树 |
2.3.1 基于时间和演化路径进行划分的不确定性集合 |
2.3.2 不确定性集合树 |
2.3.3 基于核密度估计构建不确定性子集合 |
2.4 帕累托最优有限适应性 |
2.4.1 第一层模型 |
2.4.1.1 目标函数 |
2.4.1.2 约束 |
2.4.2 第二层模型 |
2.4.2.1 帕累托鲁棒最优解集的定义 |
2.4.2.2 最小利润约束 |
2.4.2.3 目标函数 |
2.5 瓶颈分析 |
2.5.1 瓶颈一:不确定性演化路径的数量 |
2.5.2 瓶颈二:可调变量的选取 |
2.6 工业仿真案例分析 |
2.6.1 可调变量的选取 |
2.6.1.1 基础组合 |
2.6.1.2 炉群组合和全组合 |
2.6.2 案例一:10天的调度周期并有4条演化路径 |
2.6.2.1 不确定性集合树 |
2.6.2.2 POFA模型鲁棒重构 |
2.6.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6.3 案例二:20天的调度周期并有29条演化路径 |
2.7 本章小结 |
3 考虑内生不确定性的多阶段鲁棒混合整数优化 |
3.1 引言 |
3.2 两阶段模型 |
3.2.1 跃升不确定性集合 |
3.2.2 基于决策规则近似的模型重构 |
3.3 多阶段模型 |
3.3.1 跃升不确定性集合 |
3.3.2 基于决策规则近似的模型重构 |
3.4 案例分析 |
3.4.1 两阶段决策优化问题 |
3.4.1.1 0-1补偿的收益 |
3.4.1.2 内生不确定性的影响 |
3.4.1.3 折点的选择 |
3.4.2 多阶段生产调度问题 |
3.4.2.1 0-1补偿的收益 |
3.4.2.2 计算性能的相关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多阶段分布鲁棒优化的生产维护集成调度研究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 |
4.3 集成生产与维护操作的确定性调度模型 |
4.3.1 任务分配约束 |
4.3.2 产量约束 |
4.3.3 设备单元健康状态的确定性模型 |
4.3.4 物料守恒约束 |
4.3.5 目标函数 |
4.4 考虑设备损耗不确定性的分布鲁棒调度模型 |
4.4.1 设备健康状态的随机模型 |
4.4.2 多阶段分布鲁棒调度模型 |
4.4.3 Wasserstein模糊集合 |
4.5 基于决策规则的鲁棒模型重构 |
4.5.1 跃升不确定性集合 |
4.5.2 跃升模糊集合 |
4.5.3 决策规则 |
4.5.4 约束的鲁棒重构 |
4.5.5 目标函数的鲁棒重构 |
4.5.6 补偿决策的信息基 |
4.6 案例分析 |
4.6.1 应用示例 |
4.6.1.1 补偿决策的信息基 |
4.6.1.2 混合整数补偿决策的收益 |
4.6.1.3 考虑多种维护选项的收益 |
4.6.1.4 分布鲁棒性与样本外性能 |
4.6.2 工业仿真案例 |
4.7 本章小结 |
5 可调鲁棒优化和内生不确定性及主动学习的统一框架 |
5.1 引言 |
5.2 从鲁棒优化的视角看内生不确定性 |
5.3 内生不确定性和主动学习 |
5.4 考虑内生不确定性的两阶段鲁棒优化 |
5.4.1 考虑1型内生不确定性 |
5.4.2 考虑2a型内生不确定性 |
5.4.3 考虑2b型内生不确定性 |
5.5 考虑内生不确定性的多阶段鲁棒优化 |
5.6 决策规则方法 |
5.6.1 取决于决策的不可预见性 |
5.6.2 跃升不确定性 |
5.6.3 决策规则近似 |
5.6.4 鲁棒模型重构 |
5.7 案例分析 |
5.7.1 案例一:工厂建设决策优化 |
5.7.1.1 解析解 |
5.7.1.2 非最坏场景目标函数 |
5.7.2 案例二:基于检视的生产维护集成调度优化 |
5.7.3 案例三:产能规划的修订时间点优化 |
5.7.4 案例四:集成主动参数估计的生产调度优化 |
5.8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1 第2章:基于有限适应性的乙烯厂生产调度鲁棒优化 |
A1.1 符号说明 |
A1.2 乙烯厂确定性调度模型 |
A2 第3章:考虑内生不确定性的多阶段鲁棒混合整数优化 |
A2.1 多阶段问题中受限制的决策规则 |
A2.2 案例数据 |
A3 第4章:基于多阶段分布鲁棒优化的生产维护集成调度研究 |
A3.1 确定性生产维护集成调度模型的符号说明 |
A3.2 目标函数鲁棒重构模型的证明 |
A3.3 应用示例:案例数据 |
A4 第5章:可调鲁棒优化和内生不确定性及主动学习的统一框架 |
A4.1 模型(5.36)的详细推导过程 |
A4.2 案例三:装机容量规划问题的案例数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6)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模式评价与仿真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对象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研究对象 |
1.2 问题提出与研究目标 |
1.2.1 问题提出 |
1.2.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交易成本理论 |
2.1.2 委托代理理论 |
2.2 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 |
2.2.1 供应链的内涵 |
2.2.2 供应链管理 |
2.3 乳制品供应链与分销商 |
2.3.1 乳制品供应链 |
2.3.2 乳制品分销渠道 |
2.3.3 乳制品分销商 |
2.4 供应链金融内涵与应用 |
2.4.1 供应链金融的内涵 |
2.4.2 供应链金融产品 |
2.4.3 供应链金融行业应用 |
2.5 量表开发与结构方程模型应用 |
2.5.1 量表开发 |
2.5.2 结构方程模型应用 |
2.6 系统动力学的发展与应用 |
2.6.1 系统动力学的发展 |
2.6.2 系统动力学供应链管理应用 |
2.6.3 系统动力学供应链融资应用 |
2.6.4 系统动力学仿真优化应用 |
2.7 研究评述 |
3 乳制品分销商供应链融资模式的选择 |
3.1 乳制品分销商的资金缺口 |
3.1.1 乳制品分销商资金缺口的产生 |
3.1.2 乳制品分销商资金缺口引发的契机 |
3.2 资金约束下的乳制品分销商运营SD仿真 |
3.2.1 飞鹤乳制品分销商A公司 |
3.2.2 建模目的和系统边界 |
3.2.3 建模的现实背景 |
3.2.4 流率基本入树模型 |
3.2.5 存量流量模型 |
3.2.6 枝向量行列式反馈环 |
3.2.7 参数设置与模型仿真 |
3.3 供应链金融产品的比较与选择 |
3.3.1 供应链金融产品特征分析 |
3.3.2 供应链融资模式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4 乳制品分销商供应链融资模式SEM评价 |
4.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4.1.1 理论模型构建 |
4.1.2 研究假设汇总 |
4.2 量表开发 |
4.2.1 编制初始量表 |
4.2.2 数据检验 |
4.2.3 探索性因子分析 |
4.2.4 正式量表信度检验 |
4.2.5 验证性因子分析 |
4.3 理论模型检验 |
4.3.1 路径系数分析 |
4.3.2 适配度检验 |
4.3.3 直接效应检验 |
4.3.4 标准化总效应分析 |
4.4 多群组分析 |
4.4.1 多群组路径系数比较 |
4.4.2 多群组路径差异显着性 |
4.4.3 调节效应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5 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SD模型 |
5.1 保理池融资系统分析 |
5.1.1 保理池融资的性质 |
5.1.2 保理池融资流程 |
5.1.3 建模目的和系统边界 |
5.1.4 建模的现实背景 |
5.2 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SD建模 |
5.2.1 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流位流率体系 |
5.2.2 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流率基本入树模型 |
5.2.3 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存量流量模型 |
5.3 枝向量行列式反馈环 |
5.3.1 枝向量反馈环计算 |
5.3.2 枝向量反馈环分析 |
5.4 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模型测试 |
5.4.1 系统边界测试 |
5.4.2 心智模型测试 |
5.4.3 极端情况测试 |
5.4.4 敏感性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6 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多参数仿真优化 |
6.1 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能力仿真优化 |
6.1.1 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能力单参数优化 |
6.1.2 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能力多参数优化 |
6.1.3 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能力优化政策 |
6.2 乳制品分销商还款能力仿真优化 |
6.2.1 乳制品分销商还款能力单参数优化 |
6.2.2 还款能力多参数优化与“挤占效应” |
6.2.3 乳制品分销商还款能力优化政策 |
6.3 多参数优化“挤占效应”的分析与应用 |
6.3.1 还款能力优化“挤占效应”参数确定 |
6.3.2 还款能力优化“挤占效应”产生原因 |
6.3.3 “挤占效应”在其他优化目标的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飞鹤分销商 A 公司 2018 年一段奶粉销售数据 |
附录 B 飞鹤分销商 A 公司零售商销售费率 |
附录 C 乳制品分销商供应链融资模式评价调查问卷(预测试) |
附录 D 乳制品分销商供应链融资模式评价调查问卷(正式版)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批次混合特征下农林产品加工追溯模型研究 ——以小麦粉和苹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农林产品追溯研究 |
1.2.2 基于批次的产品追溯模型研究 |
1.2.3 仿真建模技术研究 |
1.2.4 综述小结 |
1.3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研究经费来源 |
1.6 论文结构 |
2 研究对象、理论与技术基础 |
2.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
2.1.1 研究对象描述 |
2.1.2 数据来源 |
2.2 研究的理论方法 |
2.2.1 重要概念辨析 |
2.2.2 研究涉及理论方法 |
2.3 关键技术分析 |
2.3.1 Flexsim仿真技术 |
2.3.2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
2.4 本章小绪 |
3 批次混合特征下农林产品加工流程仿真模型构建及优化 |
3.1 Flexsim建模步骤 |
3.2 批次连续混合农林产品加工流程Flexsim仿真模型构建及优化 |
3.2.1 小麦粉加工流程分析 |
3.2.2 小麦粉加工过程仿真建模 |
3.2.3 仿真模型数据收集 |
3.2.4 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
3.3 批次离散混合农林产品加工流程Flexsim仿真模型构建及优化 |
3.3.1 苹果加工流程分析 |
3.3.2 苹果加工过程仿真建模 |
3.3.3 仿真模型数据收集 |
3.3.4 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
3.4 农林产品供应链批次混合特点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批次混合的农林产品加工过程BOL构建模型 |
4.1 农林产品供应链追溯信息 |
4.1.1 加工环节信息 |
4.1.2 农林产品加工前信息 |
4.1.3 农林产品加工后信息 |
4.2 基于批次混合下的农林产品加工BOL构建 |
4.2.1 BOL树结构 |
4.2.2 批次连续混合的小麦粉BOL构建模型 |
4.2.3 批次离散混合的苹果BOL构建模型 |
4.2.4 BOL存储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5 农林产品加工追溯关键信息识别模型 |
5.1 农林产品关键追溯信息点鱼骨图构建 |
5.1.1 小麦粉加工过程鱼骨图表示 |
5.1.2 苹果加工过程鱼骨图表示 |
5.2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追溯关键信息选取 |
5.2.1 基于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5.2.2 小麦粉加工过程追溯关键信息选取模型应用 |
5.2.3 苹果加工过程追溯关键信息选取模型应用 |
5.3 基于Peti网的加工追溯信息识别模型的构建 |
5.3.1 Petri网模型 |
5.3.2 小麦粉加工Petri网模型 |
5.3.3 苹果加工Petri图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6 批次混合特征下农林产品通用追溯模型研究与实例验证 |
6.1 批次混合特征下农林产品通用追溯模型表达 |
6.2 模型实例验证 |
6.2.1 验证场景说明 |
6.2.2 追溯模型验证流程实现 |
6.2.3 追溯效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批次混合农林产品信息追溯系统设计开发 |
7.1 需求分析 |
7.1.1 追溯信息链分析 |
7.1.2 功能需求分析 |
7.2 系统总体设计 |
7.2.1 系统体系架构 |
7.2.2 系统功能结构 |
7.2.3 系统技术架构 |
7.2.4 系统开发与运行环境 |
7.2.5 追溯编码设计 |
7.3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
7.3.1 E-R图设计 |
7.3.2 逻辑结构图 |
7.3.3 关系表结构 |
7.4 系统核心功能模块设计 |
7.4.1 追溯信息管理模块 |
7.4.2 追溯模块 |
7.4.3 配置模块 |
7.5 追溯平台运行实例 |
7.5.1 系统部署 |
7.5.2 运行实例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特色与创新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赵春江 |
导师简介—吴保国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8)基于全面关系流管理的业务流程Petri网建模与重组研究 ——以A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框架 |
2 相关理论与研究现状 |
2.1 业务流程重组 |
2.2 全面关系流管理 |
2.3 PETRI网 |
3 基于全面关系流管理的业务流程Petri网模型 |
3.1 关系流和Petri网 |
3.2 利用Petri网对业务流程建模 |
3.3 利用Petri网模型对业务流程重组 |
3.4 本章小结 |
4 A公司业务流程Petri网建模与重组 |
4.1 A公司业务流程现状 |
4.2 A公司业务流程的Petri网建模 |
4.3 A公司业务流程重组方案 |
4.4 本章小结 |
5 A公司业务流程重组方案评价 |
5.1 流程重组前的随机Petri网模型 |
5.2 流程重组后的随机Petri网模型 |
5.3 流程重组前后的模型性能比较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反思 |
6.1 研究的结论与启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基于HAS的供应链分布式建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基于HAS的供应链分布式仿真建模方法 |
2.1 方法概要 |
2.2 供应链结构建模 |
2.3 供应链成员建模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HAS的供应链分布式仿真系统框架设计 |
3.1 供应链分布式仿真系统总体框架 |
3.2 HLA-pRTI层的实现方案 |
3.3 JADE层的实现方案 |
3.4 本章小结 |
4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4.1 仿真案例说明 |
4.2 仿真系统实现 |
4.3 参数设置 |
4.4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四、用于系统开发采购的建模和仿真(论文参考文献)
- [1]制造企业供应链数字化转型机理与决策模型[D]. 韩璐.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基于受控日志的过程挖掘及优化[D]. 邵叱风.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3]再制造闭环供应链系统动力学建模仿真研究[D]. 卢启杰. 山西大学, 2021(12)
- [4]面向军事复杂软件系统的协同演化开发研究[D]. 韩雨泓. 四川大学, 2021(02)
- [5]不确定性条件下流程企业生产调度和鲁棒优化研究[D]. 凤伟. 浙江大学, 2021(01)
- [6]乳制品分销商保理池融资模式评价与仿真优化[D]. 丁昭涵.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批次混合特征下农林产品加工追溯模型研究 ——以小麦粉和苹果为例[D]. 王姗姗.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8]基于全面关系流管理的业务流程Petri网建模与重组研究 ——以A公司为例[D]. 陈泳杉. 暨南大学, 2019(02)
- [9]平行控制与管理的研究及应用进展综述[A]. 熊刚,董西松,王兆魁,刘希未,商秀芹,李昊,朱凤华,王飞跃. 第二届中国空天安全会议论文集, 2017
- [10]基于HAS的供应链分布式建模与仿真研究[D]. 黄洋. 华中科技大学, 20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