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 家活跃的风险投资机构(第 2 部分)

88 家活跃的风险投资机构(第 2 部分)

一、88家活跃的风险投资机构(下)(论文文献综述)

曹文婷[1](2021)在《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期,为了深化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在政策驱动下风险投资业获得较大的鼓舞,资本市场建设也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风险投资金额为7630.94亿元,风险投资案例数为8234起。我国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风险投资市场。在资本市场建设方面,我国不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提升新三板、设立科创板、完善创业板。其中,提升新三板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推进“双创战略”实施有更为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因为,新三板是专门服务于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孵化平台。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是真正的中小微企业,它们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达不到上市条件,但自身又具有融资需求和发展愿望。这部分企业的数量较大,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数量最多的时候为2017年末达到11630家。本文认为风险投资和新三板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它们都属于“双创战略”框架中的重要支撑内容。它们具备共同的政策目标,即促进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的发展。然而,学界对“风险投资和新三板”主题并未积累较多的研究成果。前期学者较多地关注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而对风险投资与场外市场企业的探讨较少。前期学者较多的关注风险投资对微观企业的影响结果,而忽略风险投资的影响机制和宏观溢出效果。针对以上现实背景和研究不足,本文以场外市场新三板为研究对象,从微观层面探讨风险投资对被投企业价值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考虑到风险投资的作用不只局限于受资企业,它可能对整个产业或区域都产生外部效应。因此,从宏观层面探讨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和溢出机制。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获得政策启示,为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机制和充分释放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提供有益的借鉴。随着国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全球疫情尚未得到缓解,我国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的常态化时期。中国要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创业能否在更大范围普及和更高层次推进。而创新创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资本,还需要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平台作为纽带将资本与中小企业的发展连接起来。毋庸置疑,新三板便是这个重要的连接纽带。因此,以中小企业为切入点,探讨风险投资对新三板的影响及溢出效应问题,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重点探讨了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问题。综合运用实证研究法、数理模型法、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系统全面地探讨了该主题。全文的逻辑思路为“提出问题→研究综述→理论基础+现实基础→理论分析+机制分析→实证检验→结论”。就具体章节而言,本文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共分4个章。其中,第1章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与研究设计;第2章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3章对本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相关理论;第4章描述了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历史现状及关系问题。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是本文的核心,包括3个章。其中,第5章为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机制探析;第6章从微观视角实证分析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第7章从宏观视角验证了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的溢出机制和溢出效应。根据前两部分研究,第三部分重在“解决问题”。第8章总结研究结论,并引申出相应的政策启示和提出研究展望。通过研究获得以下几点结论:(1)机制分析表明(1)风险投资通过治理作用机制、认证作用机制、支持作用机制对被投新三板企业发挥积极作用。风险投资作用机制有效运作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为创业企业有信任风险投资的企业文化,风险投资人的声誉资本昂贵且失难复得,风险投资和创业企业能建立建设性的互动关系。(2)风险资本投于新三板企业通过资源配置机制、竞争合作机制、协作链接机制发挥溢出效应。其中,竞争合作机制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协作链接机制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当前阶段,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投入金额较小。因此,风险投资通过协作链接机制发挥溢出效应的效果可能会被削弱。风险投资溢出机制有效运作也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为政府有适当的引导政策,市场环境存在适度的竞争,中小微企业具备吸收能力,资本市场体系健全完善。(2)微观层面实证结果表明(1)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提升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且这种正向作用并非风险投资自选择效应的结果。(2)风险投资通过改善新三板企业的公司治理状况、股票流动性、外部融资能力实现公司价值增值,即在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存在治理作用、认证作用和支持作用的中介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三个中介效应中,股票流动性(认证作用)表现出完全中介效应,说明信息效率的改善在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功能。(3)进一步,还发现风险资本投资于不同特征的企业对价值增值的影响存在差异。新三板挂牌企业在收入增长能力、无形资产占比、治理规范性、股票流动性、股权融资方面的异质性对风险投资的增值作用有正向影响。而企业规模、债权融资方面的异质性对风险投资的增值作用有负向影响。(3)宏观层面实证结果表明(1)风险投资通过微观企业主体将影响放大到宏观层面而产生溢出效应。即风险投资→新三板企业价值→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路径是存在的(竞争合作机制存在)。风险投资→新三板企业价值→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路径也是存在的(协作链接机制存在)。(2)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显着,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不显着。(3)考虑空间因素也获得相同的结论。新三板市场的风险资本对产业结构高度化有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且空间溢出效应超过了直接效应。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着。(4)以上结论说明风险投资对新三板市场的支持,确实促进了创新型、创业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创新主导产业的演变,有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但对产业整合方面的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这是因为风险投资对新三板市场的投入金额较小。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发现功能受限,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企业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的实现。因此,风险投资较难引导产业进行整合、关联、聚集,即现阶段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较难发挥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鉴于此,应进一步培育和规范风险投资事业及新三板市场,形成规模的同时要具备质量,使风险投资支持新三板企业的同时,不仅更好地发挥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还能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释放出来。使风险投资更好地帮助中小企业成长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基于以上结论获得如下政策启示:(1)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促进其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以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价值增值作用和产业结构优化溢出效应。(2)风险投资机构要提升专业运作水平,积极参与被投新三板企业的监督与管理。新三板企业要摒弃只想获得资金支持,不愿接受风险投资人管理的家族企业文化观念。(3)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拓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加快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优化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4)提高企业吸收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新三板企业要注重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及长期竞争力的培养。(5)改善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提升企业价值及促进资源整合,进一步促进风险投资产业结构合理化溢出效应的发挥。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1)拓展了风险投资领域的研究边界。首先,以往学者大多以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本文以场外市场新三板挂牌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其次,现有研究成果大多关注风险资本的异质性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本文则探讨了新三板挂牌企业异质性对风险投资作用效果的影响。此外,风险投资的影响可能不局限于接受投资的公司,基于风险资本对新三板企业的投资,进一步探讨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问题,并尝试性地分析空间溢出效应。补充和拓展风险投资领域的研究成果。(2)丰富了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目前尚未有学者从中介效应模型角度探讨风险投资影响企业价值的内在机制和作用路径,本文把治理作用、认证作用、支持作用同时纳入一个分析框架中,从定量角度解释风险投资对企业价值影响的作用机制。同时基于新三板市场的独特情景,分析了风险投资作用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更客观地评价风险投资的作用,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3)揭示了风险投资溢出机制的工作原理。溢出机制好似一个“黑箱”,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驱动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力量或规则。现有研究成果对风险投资溢出机制的探讨较少。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组成产业的细胞。从企业角度切入,探讨风险投资产业结构优化溢出效应的溢出机制。并借鉴经典生物数学Lotka-Volterra模型对风险投资的溢出机制进行刻画。这种尝试性的探索丰富了溢出效应的研究成果。

杨智超[2](2020)在《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路径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资本市场是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在经济繁荣时期,资本市场的发展可以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是在经济衰退时期,资本市场会使得经济发展出现波动甚至导致危机。因此,资本市场稳定发展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如今全球一体化浪潮来临,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显得尤为重要。资本市场作为实体经济的晴雨表与重要的资金来源,如何进一步的开放与完善,使其成为一个成熟发达的市场,对下一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样不仅为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进一步开放中国资本市场的路径选择提供理论支持,还为监管机构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可行性的建议和思考。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改革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在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显得异常重要。资本市场进一步深化改革并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由高速转向高质发展的强有力支撑。进一步对外开放资本市场不仅有助于稳固中国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为居民的消费升级保驾护航,助推以内需为引擎拉动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还有助于中长期资金的进入,从而缓解国内期限错配的情况,降低期限错配的风险。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有助于国内要素市场化的改革。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也有助于推动中国获得全面市场经济地位的国际认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同时还有助于降低中国经济发展对美元的依赖,推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进而降低中国在国际资本市场中所面临的汇率风险,让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更加匹配。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是经济持续繁荣发展的长期助力。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有助于引入大量专业的、理性的机构投资者;有助于引导资本市场由短期投机转向以价值为导向的长期投资的投资理念的形成;从而助推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但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与成熟程度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对外开放进程中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因此,本文在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现状进行了相关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了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期能够为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发展提供相关政策建议。

文煊义[3](2020)在《企业风险投资行为与创新绩效 ——倒U型关系及调节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创新是企业发展过程中构建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能力。创造创新离不开对外部知识的获取和吸收转化。企业风险投资(CVC)作为一种特殊的私募股权投资形式,通过投前观察、投中调查和投后管理为企业提供获取外部知识的渠道,常被认为是促进企业(本文中指CVC母公司)创新的最佳方式之一。为了实现持续发展,越来越的企业开始布局CVC投资,CVC的重要程度也日益彰显。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指出,适度的CVC投资活动能促进企业的创新产出,但过度的投资活动可能损害这种促进关系,即CVC投资活动与企业创新绩效呈现倒U型关系,其中的原因包括投资范围太广缺乏聚焦,分散管理层和投资人员的精力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企业自身知识吸收能力、企业已有的知识储备等因素对上述倒U型关系的调节作用。为了验证本文的观点,选取我国TMT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企业申请的专利数量和专利质量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上市公司下属的CVC投资活跃度作为解释变量,使用固定效应回归、负二项回归和Tobit模型展开实证分析。结果显示,CVC投资活动与企业创新绩效间的确呈现倒U型关系,而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表明适度的CVC投资活动能显着地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而过度的CVC投资活动则会削弱这种促进关系。使用母公司研发费用作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代理变量,使用CVC的单笔投资金额作为CVC卷入深度的代理变量,检验两者对CVC投资和创新绩效的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CVC投资活动和创新绩效的倒U型关系存在显着的调节作用,而CVC的参与深度对这种关系没有调节作用。研究CVC对母公司创新绩效影响的文献非常少,仅有的成果强调两者的正向关系,本文通过揭示两者的倒U型关系及其调节因素拓展了既有文献的研究。本文结论的启示是,企业应从自身的战略目标和组织架构出发,选择适度的CVC投资水平,避免因过度投资增大时间、资金和协调成本等,反噬CVC投资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发挥CVC投资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企业建立起外部知识在企业内部的快速流转机制,实现对外部知识的高效利用,比单纯强调对被投企业的控股、独占或过高的股权份额更加重要。

李超[4](2020)在《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美日欧制药产业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制药产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速度最快的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医药市场是典型的寡头垄断市场。而我国无论在企业规模、产品结构、经济效益、研发能力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如何弥补这种差距,我国制药产业的未来应该走哪条发展之路,成为了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本研究之所以以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美国和欧洲是现代生物制药产业的奠基者和领跑者,是传统的制药强国,而日本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大力发展制药产业,逐渐形成了极具本国特色的产业环境和国家竞争力。美国、日本和多数欧洲国家能够形成尖端制药领域的领头地位,其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国家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不仅有助于规划我国制药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更有助于我国在借鉴各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自身制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在新冠疫情防控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传统中医药。因此,本研究对我国制药产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本研究以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等理论作为基础,从宏观视角分析制药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环境,总结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产业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能够体现制药产业内外表征的综合评价体系,探究各国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各个方面的比较优势,为探究关键竞争要素提供方向性指导;随后采用个体固定效用模型对各国头部制药企业进行实证分析,探究企业层面产业规模和产业质量指标下的竞争因素的作用;再使用聚类分析和对应分析的方法,对各国产业结构进行解析,分析了各国制药企业分布的结构性差异;基于上述的研究过程,本研究分析了企业层面影响因素反映在产业层面的作用,确定了11个制药产业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推导出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作用机理和形成逻辑,并分析了各国竞争力形成的差异性;以此为基础,结合中国制药产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和产业特质,揭示了中国制药产业竞争力的形成路径,提出了中国制药产业未来发展战略。从产业层面来讲,本研究从实证结果推理出各个显着的影响因素与产业各方面的竞争力、以及产业竞争力之间存在复杂的单向或双向关系,这使得他们之间形成了精妙的循环。本研究注意到,某一些因素是可以通过“主动”改变或刺激来提高,如研发投入强度、员工数量、研发投入,进而启动整个相互作用的循环。因此,一般来说,在具备一定产业基础的国家和地区,要形成其制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鼓励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和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创新力度,扩大员工数量提升规模,从内部形成正向循环,也需要鼓励科学研究、完善金融制度和企业融资融券环境、制定合适恰当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国家医疗卫生支出预算,完善产业的支撑环境。基于对中国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路径的分析,本研究从美国、日本和欧洲国家产业发展的经验以及中国制药产业的实际状况出发,本研究提出了中国制药产业发展的六大战略方向,学习日本鼓励对仿创药的研发;并且,如果能以现代医学的科学方式去解构中医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持续推进中药标准化、国际化进程,中国制药产业必将在世界独树一帜。

唐志武,刘欣[5](2020)在《吉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问题研究——基于三维结构模型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基于三维结构模型视角,通过时间维、方法维、政策维三个要素维度,针对当前吉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存在的时间维融资主体需求迫切但渠道选择盲目、方法维供给主体形式多样但发展缓慢、政策维主体积极主动但有失效率问题,构建吉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立体框架:时间维——优化融资渠道选择;方法维——细化吉交所层次划分;政策维——强化政策扶持引导。将政策要素置于核心地位,充分发挥政府在融资体系中的主导作用,连接时间维主体和方法维主体,提高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效率和效果,化解直接融资难题。

陶银海[6](2019)在《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支持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世界能源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新能源产业既是世界能源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我国全面深化能源领域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近十年以来,我国新能源产业取得超常规速度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财政补贴的强力支持。然而,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总体进入发展壮大阶段,政府扶植政策造成的财政负担沉重、补贴效果降低、融资力度不足等问题也随之而来,仅仅依靠政府财政补助和企业自身财力支持已经不能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化新能源行业投融资体制改革,确立能源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多渠道金融体系的融资作用以及与产业政策的协同作用,是破解当前新能源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核心所在,亦是促进新能源产业由政府主导型融资机制向市场主导型融资机制逐渐转变的诉求所在。尽管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资本市场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本身并不健全和完善,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机制尚未取得很满意的成效,从而导致新能源企业普遍受制于较为严峻的融资约束问题。本文基于经典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和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推演并绘制出了新能源产业的产业生命周期曲线和成本曲线图,同时还基于产业优化选择过程的演进象限图,进一步推演并绘制出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象限图。借助新能源产业的产业生命周期曲线、成本曲线图以及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象限图,深入分析了新能源产业业态演进过程中各阶段资本嵌入以及可能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并总结提炼出新能源产业发展不同阶段的投融资特征与经营状况,从而提出了“一种可能包含空间溢出效应的非对称‘一轴两制’式资本市场支持机制”。在此之后,本文基于传统的计量分析和新近流行的空间计量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2009-2017年中国162个新能源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考察了中国资本市场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系,以期阐释中国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效应。最终形成的主要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新能源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和一般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对于资本需求的门槛更高,所需的资金数量更大,投资周期更长,投资风险极高,而且对于资本的需求贯穿于整个产业生命周期,这就导致新能源产业发展周期的各阶段资本嵌入方式和资金来源差异化明显,需要差异化的资本市场支持模式和手段来与之相匹配。然而当前我国以信贷市场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非常有限,尚未形成一套基于新能源产业生命周期和产业发展特征的,有效服务于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服务于中小高新技术初创企业的现代资本市场支持体系。第二,我国目前以信贷市场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体系非常不完善,基于传统的计量分析和新近流行的空间计量分析等研究方法的实证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点:在传统的计量模型分析和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考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系时,银行信用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负向影响效应,但不显着;债券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但也不显着;股权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则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效应。在传统的计量模型分析和选择总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考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系时,银行信用融资、债券融资均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效应,且均不显着;股权融资却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则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效应。第三,从全局Moran指数的计算结果来看,162个新能源上市公司之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在2010-2012年以及2015年为正,而在2009年、2013年、2014年以及2016-2017年均为负,这意味着新能源上市公司之间可能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但这种效应并不十分稳定;局部Moran指数图也证实了这一结论,大部分年限大部分新能源上市公司之间的局部空间溢出效应为0,但也有少部分年限和少部分新能源上市公司间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不过这种空间溢出效应有正有负。第四,在选择净资产收益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且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等3种经典的空间计量模型时,银行信用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负向影响效应,但不显着;债券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正向影响效应,且也不显着;股权融资对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总的来说,基于传统计量模型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结果,中国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与理论预期相去甚远,中国资本市场尚未能对新能源产业发展产生明显的促进和支持作用,还需要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采取积极的主动的资本市场支持政策或者措施,来促进中国新能源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吕瑶[7](2019)在《比较视野下中国创新国际化及其增长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技术贸易在各国经济贸易往来中的比重日趋加强,技术创新引领的经济发展突显出其核心地位,在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方面引入国际化变量,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推进本国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对促进国家创新政策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随着科技高速持续的增长和巨大市场及经济潜力的出现,中国已成为世界各国不可或缺的创新合作伙伴。当今中国,不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适应经济新常态,亦或是贯彻创新发展理念,都需要用创新思维去应对、解决前进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转型国家,许多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等问题尚未完善,如何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以及政府对创新国际化发展的推动作用,逐渐成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在创新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及国际技术流动极大的带动了经济增长,其创新国际化发展模式也为中国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显现,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地位相对衰退,中国和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地位突显,在创新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美国态度发生转变。特朗普上台之后,千方百计制约中国,尤其是高科技领域,最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对华为5G技术的阻碍。因此,当前的形势已经完全不同,创新国际化的内涵发生变化,一个国家既需要利用创新国际化推进本国技术进步,同时又要防备创新国际化不被他国利用,还要考虑创新国际化的难度已经大幅提升,后发国家再想免费或低价获得发达国家的创新技术已经难上加难。本文共有六章内容。第一章绪论,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前人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为接下来创新国际化与经济增长问题建立模型提供参考依据;第二章介绍论文的相关理论,围绕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国际技术流动进行分析,提出创新国际化的主要理论如新古典增长理论、技术差距理论、技术生命周期理论、技术转让相关理论;第三章分析中国创新国际化的发展演变,包括三方面内容:(1)金融危机前以技术引进为主要方式的创新国际化发展模式,(2)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创新国际化模式由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再到技术“走出去”的转变,(3)特朗普时期中国创新国际化发展的挑战;第四章将中国创新国际化模式与发达国家美国、赶超国家日本、韩国和转型国家波兰、匈牙利、捷克进行比较,找到中国创新国际化模式的可行路径,同时也为转型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第五章建立创新国际化的增长效应模型,利用时间序列进行实证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研发投入、国际技术贸易流动与创新能力三方面组合成一个指标即创新体系国际化指标,以索洛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创新体系国际化、研发人员投入、对外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固定资产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回归方程,分析创新国际化对经济增长的推进或阻碍作用,并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分析2008年前后变量间影响的重要程度;第六章是结论与对策建议,从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流动并提高创新产出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1)创新国际化活动受经济发展阶段影响比较显着,创新产品在国际间的技术转移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2)经济发展程度相似的国家有着类似的创新国际化演进模式,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研发投入和技术流动越高,并且转型国家和赶超国家有向发达国家创新国际化模式演进的趋势,中国正沿着“低低”——“高低”——“高高”创新国际化模式的演进路径实现创新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创新国际化模式路径选择的合理性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3)创新国际化发展对发达国家的增长效应高于转型国家,但由于世界形势的变化,发达国家创新国际化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逐渐减弱,对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有所减少。基于此提出几点对策建议:(1)加强科技自主研发投入经费,获取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首先从提高研发投入开始,实现“低低”向“高低”模式的转变,其次通过加强国际技术流动并提升创新协同能力,实现“高低”向“高高”模式的转变;(2)强化技术创新的专利保护,注重创新国际化发展尤其是国际技术流动,加大技术转让的法律保护,形成知识产权与专利保护,打造良好的国家竞争环境,带动技术贸易往来;(3)提高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水平,促使创新国际化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抓住世界经济形势转变带来的机遇;(4)加大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技术创新合作力度。

孙文嘉[8](2019)在《私募股权投资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支持下,创新创业势必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目前,创业融资渠道不畅是发展大众创新创业体系面临的首要难题,而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壮大让这一难题得到有效缓解。作为一种全新的资本运作方式,私募股权投资在为大众创业者解决了资金来源问题的同时也提高了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成为推动资本市场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私募股权投资在资本市场上地位的不断提升,国内学者对其展开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私募股权投资对企业的作用研究上,得出的结论却存在分歧,因此有必要对私募股权投资的具体作用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文旨在探究私募股权投资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作用,首先以风险投资相关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对私募股权的作用进行定性分析,再通过将搜集的中小板企业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和回归分析,实证检验私募股权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具体作用效果。为了更全面的探索私募股权投资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本文还对企业上市后的绩效进行跟踪,研究私募股权投资对企业的影响是否可以持续,并从私募股权占比、投资机构数量等角度出发,研究不同特征的私募股权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差异,最后又进一步对私募股权联合投资进行分类,研究不同类型的联合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差异。实证结果表明:(1)私募股权支持的企业的绩效显着优于无私募股权支持的企业,且私募股权进入企业时的初始绩效对企业的最终绩效无显着影响,说明私募股权投资不仅能够发掘企业的潜力,还能够推动企业的发展;(2)私募股权投资支持的企业在上市后两年内的绩效与无私募股权投资支持的企业无显着差异,私募股权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并不能持续到上市之后,说明私募股权投资局限于短期利益,并没有将目光投向企业的长期发展上;(3)单一投资支持的企业的绩效要显着优于联合投资支持的企业,说明私募股权联合投资并未发挥出联合后资源更广泛的优势;(4)利益一致的联合投资支持的企业的绩效要显着优于利益非一致的联合投资支持的企业,说明高效的联合投资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本文的研究对深入理解股权投资理论有一定价值,对推动私募股权行业健康发展,促进私募股权投资高效运作有现实意义。

WANG JINQIAO[9](2019)在《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矿产资源保障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矿产品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加快开发利用境外矿产资源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战略选择。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入矿产资源行业的资金呈下降趋势,而且投资失败率明显高于其他行业。本文以《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影响因素研究》为题目,分析中国投资海外矿产资源的影响因素,探索成功的路径和方法。在分析研究大量文献和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对外公布信息的基础上,尽可能全面的识别出了三大类共56个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影响因素。其中本文根据矿产勘查公司的特点,首次创新定义出了8个矿产勘查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比率,作为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财务类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对加拿大多伦多证券交易所矿业创业版上市的110家公司进行实证研究,运用二元逻辑回归统计方法,对手工收集的一万余条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通过两轮五十余次测试,构建了由15个关键影响因素组成的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筛选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筛选模型进行快速初选,以先管理、再项目、后财务为顺序,根据自创的三大类影响因素构架图进行第二轮辅选的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筛选方法。针对中国在投资开发海外矿产资源的过程中,对政治、经济情况了解不深,政策、法律把握不准,忽视劳工、社区、环境保护、宗教和原住民等问题,提出了瞄准新对象——投资海外矿产勘查类公司,采用新方式——投资海外股票市场,抓住投资有利阶段——实现投资快速增值的对策和建议。本文还对加拿大可抵税流转股票及与其配套实施的矿产勘查税款抵减额度政策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加拿大地方政府支持矿产勘查公司发展的财税政策进行了细致研究。其成果对如何制定国内地勘市场激励政策具有启示作用。本文的研究方向对中国通过投资方式利用国外矿产资源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更系统深入的研究有待全面展开。

王璐[10](2019)在《风险投资的辛迪加模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文中指出风险投资是一种股权投资方式,高科技与高成长企业是风险投资行业里占比最高的投资目标,该行业具有两个最显着的特征,即高风险和高回报。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也给众多具有发展前景但资本金不太充裕的初创企业带来了生机,越来越多的风险投资机构注资到这类初创企业,帮助它们实现了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到知名财团的巨大转变。近年来,风险资本融资的一个显着特征是投资常常是通过辛迪加的方式进行的,这意味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风险投资机构共同对某一公司进行投资。辛迪加投资作为一种有效的风险投资模式,是学术界讨论的重点领域之一。近十年,我国风险投资事业无论从投资规模、投资事件数还是募集资金数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辛迪加风险投资案例也日益增多,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参与到对中国辛迪加风险投资的研究中来,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有利于风险投资发展的经验证据,对于投资与被投资企业而言,研究辛迪加投资是否能够对提升企业价值起到根本性的作用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采用辛迪加模式的风险投资为切入点,选取2008年至2017年十年间的1872家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2008-2017年十年间的财务数据作为面板数据模型的样本数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在论述风险投资机构采用辛迪加模式进行风险投资的特点和动机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Stata14分析软件,对模型进行了相关性及多元回归分析,主要分析了辛迪加风险投资的介入如何影响被投资企业的价值。研究发现,第一,风险投资介入与被投资企业价值显着正相关;第二,与独立风险投资相比,采用辛迪加投资模式的风险投资在提高被投资公司的企业价值方面的作用更为显着;第三,辛迪加风险投资机构的数量对企业价值并无显着影响,辛迪加风险投资机构持股比例对被投资公司的企业价值有积极影响。

二、88家活跃的风险投资机构(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8家活跃的风险投资机构(下)(论文提纲范文)

(1)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风险投资对企业的影响
        2.1.1 风险投资与企业价值
        2.1.2 风险投资与公司治理
        2.1.3 风险投资与信息认证
        2.1.4 风险投资与网络支持
    2.2 风险投资对产业的影响
        2.2.1 风险投资影响战略新兴产业
        2.2.2 风险投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
        2.2.3 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
        2.2.4 产业结构升级与融资制度
    2.3 风险投资与溢出
        2.3.1 关于溢出效应的综述
        2.3.2 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
        2.3.3 风险投资的溢出机制
        2.3.4 风险投资对初创企业的溢出效应
    2.4 风险投资与新三板
        2.4.1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成长能力的影响
        2.4.2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治理水平的影响
        2.4.3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信息认证作用的影响
        2.4.4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网络支持作用的影响
    2.5 简要评述
3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风险投资
        3.1.2 新三板
        3.1.3 企业价值
        3.1.4 机制
        3.1.5 溢出效应
    3.2 相关基础理论
        3.2.1 风险投资理论
        3.2.2 中小企业存在理论
        3.2.3 企业创新成长理论
        3.2.4 溢出效应理论
        3.2.5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历史现状及关系问题
    4.1 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进程
        4.1.1 萌芽期(1986-1997):政策鼓励下风险投资起步且发展缓慢
        4.1.2 探索期(1998-2008):外部环境不确定下风险投资曲折前行
        4.1.3 成长期(2009-2014):金融危机之后风险投资复苏与成长
        4.1.4 发展期(2015 至今):第四次创业浪潮给风险投资新的机会
    4.2 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
        4.2.1 募资层面:强监管下募资缩减,早期风投基金募集堪忧
        4.2.2 投资层面:风险投资避险情绪强烈,偏向后期成熟市场
        4.2.3 退出层面:退出案例增加且IPO为主,境外上市减少
    4.3 新三板市场的演变进程
        4.3.1 “两网系统”盛衰更迭,整顿之后被取缔(1992-2000)
        4.3.2 三板市场应时而生,维护资本市场稳定(2001-2005)
        4.3.3 新三板试点开启,市场逐渐扩大(2006-2012)
        4.3.4 股转系统成立,市场活力显现(2013-今)
    4.4 新三板市场的发展现状
        4.4.1 新三板发展趋势放缓,市场强调质量且回归理性
        4.4.2 分层制度改善市场结构,公司治理与监管逐渐提升
        4.4.3 新三板市场交易低迷,多重因素导致流动性不足
        4.4.4 挂牌企业定位“双创一成长”,市场沟通能力有待提升
    4.5 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互动关系
        4.5.1 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契合之处
        4.5.2 新三板为风险资本筛选优质项目提供平台与便利
        4.5.3 新三板增加了风险投资实现资本退出的渠道
        4.5.4 风险投资作为机构投资者利于新三板市场成熟发展
    4.6 风险投资在新三板市场存在的问题
        4.6.1 风险投资在新三板市场的投资规模较小
        4.6.2 风险投资以新三板为退出渠道的案例数量较少
    4.7 本章小结
5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机制探析
    5.1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的理论分析
        5.1.1 基于监督治理理论视角的分析
        5.1.2 基于信息认证理论视角的分析
        5.1.3 基于增值服务理论视角的分析
    5.2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5.2.1 基于风险投资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5.2.2 基于中小企业存在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5.2.3 基于企业创新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5.2.4 基于企业成长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5.3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的作用机制分析
        5.3.1 治理作用机制
        5.3.2 认证作用机制
        5.3.3 支持作用机制
        5.3.4 作用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
    5.4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的溢出机制分析
        5.4.1 资源配置机制
        5.4.2 竞争合作机制
        5.4.3 协作链接机制
        5.4.4 溢出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
        5.4.5 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溢出机制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6.1 变量说明及基本统计分析
        6.1.1 变量构造与数据说明
        6.1.2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6.2 研究假设与计量模型设定
        6.2.1 研究假设回顾
        6.2.2 计量模型设定
    6.3 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6.3.1 治理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6.3.2 认证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6.3.3 支持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6.4 内生性分析
        6.4.1 倾向得分匹配法(PSM)
        6.4.2 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
    6.5 稳健性检验
        6.5.1 稳健性检验Ⅰ:每股净资产(BPS)
        6.5.2 稳健性检验Ⅱ:总市值(Mvalue)
        6.5.3 稳健性检验Ⅲ:每股价值(p_value)
        6.5.4 稳健性检验Ⅳ:东部地区
    6.6 进一步探讨:考虑异质性因素
    6.7 本章小结
7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7.1 变量与研究假设
        7.1.1 变量构造与数据说明
        7.1.2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7.1.3 研究假设回顾
    7.2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溢出机制的验证
        7.2.1 计量模型设定
        7.2.2 实证分析与结果
        7.2.3 稳健性检验
    7.3 基于面板模型: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7.3.1 计量模型的设定
        7.3.2 实证分析与结果
        7.3.3 稳健性检验
        7.3.4 内生性分析
    7.4 考虑空间因素: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7.4.1 空间权重矩阵的构造
        7.4.2 空间自相关检验
        7.4.3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与效应的测算
        7.4.4 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7.4.5 稳健性检验
        7.4.6 内生性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2.1 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促进其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
        8.2.2 风险投资方提升自身实力,新三板企业接纳风险投资介入
        8.2.3 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促进风险投资发展
        8.2.4 提高企业吸收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8.2.5 改善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提升企业价值及促进资源整合
    8.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路径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现实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发达资本市场的研究
        1.2.2 关于中国资本市场现状的研究
        1.2.3 关于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的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论文结构、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研究创新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主要发达资本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其经验
    2.1 主要发达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
        2.1.1 美国资本市场
        2.1.1.1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2.1.1.2 国际资本自由流动吸引大量外资流入
        2.1.1.3 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
        2.1.1.4 多种中长期投资资金
        2.1.2 日本资本市场
        2.1.2.1 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2.1.2.2 促进国际资本流动
        2.1.2.3 灵活的监管思路
        2.1.2.4 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
        2.1.2.5 日美贸易摩擦对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启示
        2.1.3 中国香港资本市场
        2.1.3.1 国际资本高度流动
        2.1.3.2 制度的健全和市场透明度等具有高度的国际认可
        2.1.3.3 机构投资者占比较高
        2.1.3.4 市场与监管共同作用的股票发行制度
    2.2 资本市场开放助力资本市场发展的实证分析
        2.2.1 模型设定以及数据说明
        2.2.2 计量方法的选取
        2.2.3 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
        2.2.4 稳健性检验
        2.2.4.1 将样本的时间范围扩大
        2.2.4.2 增加控制变量的个数
    2.3 发达资本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
        2.3.1 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动
        2.3.2 国际直接投资
        2.3.3 机构投资者为市场主要参与者
第3章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
        3.1.1 一级市场发展现状
        3.1.1.1 IPO市场
        3.1.1.2 再融资市场
        3.1.1.3 PE/VC市场
        3.1.1.4 并购重组市场
        3.1.2 二级市场发展现状
        3.1.2.1 投资者结构
        3.1.2.2 交易量与交易价格
    3.2 现阶段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总体问题
        3.2.1.1 市场深度不足
        3.2.1.2 资产定价效率和市场化程度较低
        3.2.1.3 资金结构单一
        3.2.1.4 国际投资者参与的比例较低
        3.2.2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具体问题
        3.2.2.1 一级市场存在的问题
        3.2.2.2 二级市场存在的问题
第4章 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主要实施路径
    4.1 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全面开放
        4.1.1 资本的自由兑换
        4.1.2 QFII额度开放下国际资本的进入
        4.1.3 QDII额度开放对国际资本进入的影响
    4.2 国际基金管理人业务进入的开放
        4.2.1 国际基金管理人业务的开放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影响
        4.2.2 开放国际基金管理人业务进入的实施方式
    4.3 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
        4.3.1 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有利影响
        4.3.2 当前中国发展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4.3.3 发展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实施路径
    4.4 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可能路径
        4.4.1 加快《证券法》的修订和《期货法》的制定
        4.4.2 继续推进资本市场开放制度的建设
        4.4.3 继续完善上市公司及其股东监管制度
        4.4.4 优化市场机制建设
第5章 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对策
    5.1 资本市场的监管
        5.1.1 对国际资本参与一级市场投资加强监管和规范
        5.1.2 加强国际和国内投资者的管理和保护
        5.1.3 对国际资本的监管制度需要不断更新
        5.1.4 需要多部门协调合作监管
        5.1.5 完善国际金融风险传导的防范机制
    5.2 国际市场参与者的监管
        5.2.1 建立境内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5.2.2 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体系
        5.2.3 构建跨境资金流动风险预警体系
        5.2.4 加强跨境资金流动日常监督
    5.3 国际资本流动的进一步开放
    5.4 全球投资管理人的业务准入
    5.5 完善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政策构想
        5.5.1 发展并完善新三板的融资制度
        5.5.2 明确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法律地位
        5.5.3 丰富股权投资体系
        5.5.4 建设国际板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1.1 鼓励建设高度市场化的国际化资本市场体系
        6.1.2 鼓励建设高度开放性的国际化资本市场
        6.1.2.1 建设开放、透明、具有成长性预期的资本市场
        6.1.2.2 引导国际资本和长期资金关注企业生命周期前端的金融服务需求
        6.1.2.3 提高国际投资管理人参与比例
        6.1.2.4 建立国际化多层次资本市场
    6.2 相关政策建议
        6.2.1 通过加强资本市场开放及创新促进资本市场功能完善
        6.2.1.1 通过结构创新进一步培育多层次资本市场
        6.2.1.2 通过加快资本市场开放和参与者多样性提升资产定价效率
        6.2.1.3 完善国际资本自由流动的制度建设
        6.2.1.4 进一步为吸引国际直接投资提供优良的投资环境
        6.2.2 引导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主力军
        6.2.2.1 制定投资者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
        6.2.2.2 完善投资者适当性规则
        6.2.2.3 提高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中的比例
        6.2.2.4 为国际投资者制定展业细则
        6.2.3 强化监管目标与创新监管
        6.2.3.1 政府监管应该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为中心展开
        6.2.3.2 应该建立健全资本市场上的信息披露制度
        6.2.3.3 继续完善“一委一行两会”的监管架构
参考文献
后记

(3)企业风险投资行为与创新绩效 ——倒U型关系及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CVC的定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1.5. 论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CVC投资的动机与目标研究综述
    2.2. CVC投资与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2.3. 公司创新的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2.4. 文献评述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分析
    3.1. CVC发展概况
        3.1.1. 全球CVC发展历史
        3.1.2. 中国CVC发展概况
    3.2. CVC影响母公司创新的机制分析
        3.2.1. CVC影响母公司创新绩效的理论分析
        3.2.2. CVC 影响创新绩效的机制:母公司的知识吸收能力
        3.2.3. CVC 影响创新绩效的机制:CVC 的参与深度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假设和研究设计
    4.1. 样本和数据
    4.2. 变量设置
    4.3. 模型设定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结果与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结果
    5.2. 回归结果分析
    5.3. 内生性问题
    5.4. 稳健性检验
    5.5. 讨论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结论
    6.2. 对CVC母公司的建议
    6.3. 本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4)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美日欧制药产业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产业竞争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制药产业发展相关文献
        2.2.2 企业竞争力相关文献
        2.2.3 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相关文献
        2.2.4 竞争力评价体系文献
    2.3 文献述评
第3章 制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1 主要发达国家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3.1.1 主要发达国家经济、社会状况分析
        3.1.2 美国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3.1.3 日本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3.1.4 欧洲国家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3.2 主要发达国家制药产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2.1 企业发展周期视角下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3.2.2 制药企业发展过程中相关因素的作用
        3.2.3 制药产业发展内外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3.3 制药产业特征分析
        3.3.1 产业需求特征
        3.3.2 产业竞争特征
        3.3.3 产业技术特征
        3.3.4 产业发展特征
        3.3.5 产业盈利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制药产业竞争要素分析及竞争力评价
    4.1 制药产业竞争要素分析
        4.1.1 产业发展状况相关要素
        4.1.2 产业支撑环境相关要素
    4.2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
        4.2.1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概述
        4.2.2 评价指标的界定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各国制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模型
        4.2.5 各国制药产业竞争优势比较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制药产业关键竞争要素实证研究
    5.1 产业规模、产业质量指标视角下的竞争要素实证研究
        5.1.1 实证研究设计
        5.1.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5.1.3 产业规模指标分析过程
        5.1.4 产业质量指标分析过程
    5.2 产业结构指标视角下的竞争要素实证比较
        5.2.1 实证研究设计
        5.2.2 数据来源和预处理
        5.2.3 制药企业单一要素实证比较研究
        5.2.4 制药企业全要素实证比较研究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分析
    6.1 产业规模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
        6.1.1 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6.1.2 关键因素分析
    6.2 产业质量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
        6.2.1 实证结果比较分析
        6.2.2 关键因素分析
    6.3 产业结构竞争力关键因素分析
    6.4 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形成机理与差异分析
        6.4.1 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关键因素作用
        6.4.2 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综合分析
        6.4.3 各国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差异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启示
    7.1 主要结论
    7.2 对中国制药产业发展的启示
        7.2.1 中国制药产业现状分析
        7.2.2 中国制药产业竞争力形成路径分析
        7.2.3 中国制药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7.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7.3.1 不足之处
        7.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吉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问题研究——基于三维结构模型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吉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现状
    (一)时间维主体融资需求状况
    (二)方法维主体资金供给状况
        1.新三板挂牌企业状况。
        2.吉交所挂牌企业状况。
    (三)政策维主体扶植状况
二、吉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存在的问题
    (一)时间维融资主体需求迫切但渠道选择盲目
        1.融资理念保守落后。
        2.融资渠道选择盲目。
    (二)方法维供给主体形式多样但发展缓慢
        1.吉交所门槛高效率低
        2.新三板挂牌企业少增速慢
    (三)政策维主体积极主动但有失效率
        1.补贴补助形式欠规范。
        2.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
三、吉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完善的建议
    (一)基于三维结构模型构建直接融资支持框架
        1.将时间维作为空间依据。
        2.将方法维作为手段保障。
        3.将政策维作为核心主导。
    (二)时间维———优化融资渠道选择
    (三)方法维———细化吉交所层次划分
        1.安徽科技创新板。
        2.北京科技创新板。
        3.上海科技创新板。
        4.重庆科技创新板。
        5.江苏科技创新板。
    (四)政策维———强化政策扶持引导
        1.继续完善中小企业入规升级制度。
        2.建立新三板挂牌后备企业库。
        3.建立新三板挂牌企业库。
        4.积极支持企业并购及转板。

(6)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支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技术创新的作用
        1.2.2 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融资效率方面的研究
        1.2.3 新能源产业发展中资本市场支持体系的构建
        1.2.4 其他国家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借鉴
        1.2.5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新能源产业及资本市场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能源的科学内涵和范围界定
        2.1.2 新能源产业的概念界定
        2.1.3 资本市场内涵与外延的界定
    2.2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资本市场理论
        2.2.2 产业发展理论
        2.2.3 产业结构理论
        2.2.4 企业理论
第三章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3.1.1 新能源产业已经从起步阶段进入发展壮大阶段
        3.1.2 风能产业基本走向成熟,前沿技术领域开发依然落后
        3.1.3 太阳能产业发展态势迅猛,关键技术存在依赖性
        3.1.4 核电产业发展稳中求进,发展趋向规范化和成熟化
        3.1.5 智能电网投资幅度增加明显,智能化程度不断提升
        3.1.6 生物质能及其他新能源产业发电水平较低,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3.2 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问题
        3.2.1 新能源弃风弃光问题
        3.2.2 新能源补贴相关问题
        3.2.3 新能源核心技术缺乏问题
第四章 我国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支持现状及存在问题
    4.1 我国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支持现状
        4.1.1 资本市场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总体支持力度不足
        4.1.2 银行信贷是当前最重要融资渠道,但存在明显对象歧视
        4.1.3 证券市场支持形式和力度不断增加,但准入门槛依然较高
        4.1.4 风险资本对新能源项目投资热情高涨,但运行与管理尚不规范
        4.1.5 民间资本支持取得一定成效,但缺乏市场选择空间
    4.2 我国新能源产业资本市场支持存在问题
        4.2.1 产业风险过大致使资本不敢轻易进入
        4.2.2 资本市场体系不健全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受阻
        4.2.3 资本市场内部缺乏融资协调性
第五章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理研究
    5.1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因分析
        5.1.1 以新能源产业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资本市场支持与保障
        5.1.2 补贴资金吃紧敦促新能源产业寻求多元化资本支持
        5.1.3 新能源产业融资特征与资本市场层次体系设计理念契合
        5.1.4 资本市场为适应产业发展而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
    5.2 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过程及资本嵌入
        5.2.1 新能源产业的业态演进过程
        5.2.2 新能源产业发展周期的各阶段资本嵌入
        5.2.3 资本嵌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空间溢出效应
    5.3 资本市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机制建构
第六章 资本市场支持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6.1 模型及假设
    6.2 数据及预处理
    6.3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及稳健性
        6.3.1 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及阐释
        6.3.2 模型估计结果稳健性的初步考察
    6.4 嵌入空间计量分析后模型的稳健性考察
        6.4.1 三种经典的空间计量模型设定
        6.4.2 空间权重矩阵的设定及被解释变量的空间自相关性
        6.4.3 空间计量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及阐释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发挥制度创新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
        7.2.2 坚持企业主体地位,构建与产业政策配套的资本市场长效支持机制
        7.2.3 加大对风险投资的支持和保障力度,丰富风险资本介入模式
        7.2.4 重视资本市场信息技术应用与新能源结合,构建信息化支持机制
    7.3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比较视野下中国创新国际化及其增长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创新国际化发展研究的文献评述
        1.2.2 关于创新国际化与经济增长的文献评述
        1.2.3 对文献的综合评述
    1.3 论文结构安排
        1.3.1 论文的基本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思路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创新国际化的分析构架及理论基础
    2.1 创新国际化指标的构建
        2.1.1 创新投入
        2.1.2 创新产出
        2.1.3 国际技术流动
        2.1.4 创新国际化模式
    2.2 创新国际化发展的主要理论
        2.2.1 经济增长理论
        2.2.2 技术差距理论
        2.2.3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
        2.2.4 技术转让相关理论
    2.3 创新国际化影响经济增长的模型构建
        2.3.1 投入产出与经济增长模型
        2.3.2 引入创新国际化指标的索洛生产函数
        2.3.3 神经网络模型
    2.4 小结
第3章 中国创新国际化的发展演变
    3.1 中国创新国际化的制度环境
        3.1.1 创新体系的初步形成
        3.1.2 国家技术创新的系统发展
        3.1.3 创新国际化的全面发展
    3.2 全球金融危机前:以技术引进为主要方式
        3.2.1 以外部技术驱动的创新国际化
        3.2.2 创新产出绩效
        3.2.3 国际技术贸易收支
    3.3 后金融危机时代:自主研发与技术“走出去”的双向互动
        3.3.1 自主研发与海外研发投入
        3.3.2 高技术产品或服务与技术“走出去”
    3.4 特朗普时期中国创新国际化发展的挑战
        3.4.1 特朗普发起对华贸易战的成因
        3.4.2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创新国际化的挑战
    3.5 小结
第4章 中国创新国际化的国际比较
    4.1 创新国际化发展模式的国际经验
        4.1.1 美国:发达国家的典型范式
        4.1.2 日本和韩国:赶超国家模式的特点
        4.1.3 波兰、匈牙利和捷克:转型国家的发展模式
    4.2 创新国际化模式的比较
        4.2.1 创新政策
        4.2.2 模式演进
    4.3 创新国际化水平的比较
        4.3.1 研发强度
        4.3.2 专利申请量
        4.3.3 国际技术比较优势
        4.3.4 跨国投资实现的技术流入与流出
    4.4 小结
第5章 中国创新国际化的增长效应分析
    5.1 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阶段分析
        5.1.1 创新发展国际化变量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
        5.1.2 创新发展国际化环境比较分析
    5.2 创新国际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5.2.1 创新国际化指标的相关性检验
        5.2.2 创新国际化指标的平稳性检验
        5.2.3 主成分分析
        5.2.4 建立方程
        5.2.5 方程的单位根检验
        5.2.6 方程的协整检验
        5.2.7 实证过程与回归分析
    5.3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的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8)私募股权投资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私募股权投资概述
    2.1 私募股权的定义
    2.2 私募股权投资流程
        2.2.1 融资
        2.2.2 投资
        2.2.3 退出
    2.3 私募股权的特点
        2.3.1 高风险与高收益
        2.3.2 双重代理结构
        2.3.3 较强的专业性
        2.3.4 权益投资
        2.3.5 投资阶段与投资策略灵活
    2.4 私募股权的发展现状
        2.4.1 私募股权的发展历程
        2.4.2 私募股权市场细分
        2.4.3 私募股权投资地区分布
        2.4.4 私募股权发展的优势
        2.4.5 私募股权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私募股权影响企业绩效的机理分析
    3.1 理论基础
        3.1.1 认证效应理论
        3.1.2 监督效应理论
        3.1.3 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理论
        3.1.4 逐名理论
        3.1.5 盈余管理理论
    3.2 私募股权投资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3.2.1 筛选作用
        3.2.2 资金支持与信息外溢
        3.2.3 监督与认证
        3.2.4 增值服务
        3.2.5 人力资本替代与薪酬激励
    3.3 私募股权投资对企业绩效的作用机制分析
    3.4 私募股权投资特征差异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3.4.1 股权背景差异对企业的影响
        3.4.2 股权占比差异对企业的影响
        3.4.3 市场声誉差异对企业的影响
        3.4.4 投资机构数量差异对企业的影响
第四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4.1 研究思路
    4.2 研究假设
    4.3 样本选取与变量的确定
        4.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4.3.2 研究变量的确定
    4.4 建立模型
第五章 私募股权投资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1.1 总样本描述统计
        5.1.2 分组样本描述统计
    5.2 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
    5.3 回归分析
        5.3.1 私募股权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
        5.3.2 不同特征的私募股权投资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差异分析
    5.4 结论
第六章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中国矿产资源现状
        1.1.2 中国矿产资源对外依存情况
        1.1.3 中国投资海外矿产资源现状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目的
        1.2.3 研究方法
        1.2.4 研究意义
        1.2.5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研究现状
        2.1.1 国内研究现状
        2.1.1.1 中国投资海外资源情况
        2.1.1.2 上市公司业绩影响因素
        2.1.1.3 投资海外资源风险
        2.1.1.4 文献梳理归纳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1.2.1 矿业公司风险分析
        2.1.2.2 矿业公司社会责任
        2.1.2.3 矿业公司环境保护
        2.1.2.4 矿业公司施工安全
        2.1.2.5 矿业公司与社区关系
        2.1.2.6 矿业公司与工会关系
    2.2 存在的问题
第3章 相关理论研究
    3.1 企业价值管理理论
    3.2 企业风险管理理论
    3.3 投资决策过程研究
第4章 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影响因素的选取和分析
    4.1 影响因素选取
        4.1.1 影响因素选取原则
        4.1.2 影响因素选取依据
    4.2 财务类影响因素分析
    4.3 管理类影响因素分析
    4.4 项目类影响因素分析
第5章 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关键影响因素识别与筛选模型构建
    5.1 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统计学原理
    5.2 样本选择、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5.2.1 样本选择
        5.2.2 二分类定类数据来源与处理
        5.2.3 财务类影响因素数据来源与处理
        5.2.4 管理类影响因素数据来源与处理
        5.2.5 项目类影响因素数据来源与处理
    5.3 模型构建与检验
        5.3.1 定义因变量(Y)
        5.3.2 定义自变量(X)
        5.3.3 第一轮自变量筛选
        5.3.3.1 财务类影响因素
        5.3.3.2 管理类影响因素
        5.3.3.3 项目类影响因素
        5.3.4 第二轮自变量筛选
        5.3.5 模型的构建、检验与预测
        5.3.5.1 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样本情况
        5.3.5.2 二元逻辑回归模型似然比检验
        5.3.5.3 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结果汇总
        5.3.5.4 二元逻辑回归分析预测准确率
        5.3.5.5 二元逻辑回归影响因素独立性检验
        5.3.5.6 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残差正态检验
    5.4 影响因素间相关性分析
第6章 国外矿产勘查行业取得蓬勃发展的原因探究
    6.1 加拿大矿业发展现状
    6.2 加拿大矿业股权融资市场
    6.3 加拿大资源产权的归属、历史变迁和实践
        6.3.1 加拿大矿产资源产权的归属
        6.3.2 加拿大矿产资源产权的历史变迁
        6.3.3 加拿大安大略省相关政策
    6.4 加拿大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如何促进矿产勘查融资研究
        6.4.1 促进矿产勘查公司实现市场化融资的加拿大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6.4.2 可抵税流转股票及其配套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践效果
        6.4.3 可抵税流转股票及其配套税收优惠政策特点
    6.5 加拿大地方政府支持矿产勘查公司发展的财税政策
        6.5.1 受地方政府财税政策激励而活跃的加拿大矿业总体态势
        6.5.2 加拿大地方政府对矿产勘查公司财政激励政策的主要构件
        6.5.3 加拿大地方政府用于激励矿产勘查公司的税收优惠政策
        6.5.3.1 马尼托巴省
        6.5.3.2 魁北克省
        6.5.3.3 努纳武特地区
        6.5.4 加拿大地方政府支持矿产勘查公司发展的财税政策特点
    6.6 加拿大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6.6.1 加拿大促进矿产勘查行业市场化融资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6.6.2 加拿大地方政府支持矿产勘查公司发展的财税政策对中国的启示
第7章 对中国投资海外矿产资源的建议
    7.1 投资海外矿产勘查类公司
    7.2 投资海外股票市场
    7.3 抓住投资有利阶段实现投资快速增值
    7.4 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的筛选方法
第8章 结论
    8.1 主要成果与认识
    8.2 创新点
    8.3 问题与展望
        8.3.1 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8.3.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附录
    致谢
    论文发表
    作者简介

(10)风险投资的辛迪加模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辛迪加投资的动机和选择
    第二节 辛迪加网络研究
    第三节 辛迪加投资与企业绩效
第三章 理论基础及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 理论基础
    第二节 辛迪加风险投资发展现状
    第三节 辛迪加风险投资与独立风险投资的对比分析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假设
    第二节 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第三节 变量设计
    第四节 模型构建
第五章 实证检验及分析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回归分析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机制检验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88家活跃的风险投资机构(下)(论文参考文献)

  • [1]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D]. 曹文婷. 四川大学, 2021(12)
  • [2]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的路径与对策研究[D]. 杨智超. 吉林大学, 2020(08)
  • [3]企业风险投资行为与创新绩效 ——倒U型关系及调节作用[D]. 文煊义. 南京大学, 2020(02)
  • [4]制药产业国际竞争力关键因素与形成机理研究 ——基于美日欧制药产业的实证分析[D]. 李超.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5]吉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问题研究——基于三维结构模型视角[J]. 唐志武,刘欣. 税务与经济, 2020(02)
  • [6]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资本市场支持机制研究[D]. 陶银海. 兰州大学, 2019(02)
  • [7]比较视野下中国创新国际化及其增长效应研究[D]. 吕瑶. 辽宁大学, 2019(12)
  • [8]私募股权投资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 孙文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9]中国投资海外矿产勘查上市公司影响因素研究[D]. WANG JINQIAO.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10]风险投资的辛迪加模式对企业价值的影响[D]. 王璐. 厦门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88 家活跃的风险投资机构(第 2 部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