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起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事件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慕彩妮,赵芸,邢银花,高君梅,张晓阳,王浩,范珊红[1](2021)在《儿内科疑似轮状病毒感染暴发的调查与预防策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一起疑似轮状病毒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调查分析,为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2021年3月26日—4月5日某三级医院发现的6例轮状病毒感染患儿进行调查和环境卫生学监测,分析其发生的主要环节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结果 2021年3月26日—4月5日入住儿内科>48 h的患者共59例,6例患者感染轮状病毒,罹患率为10.17%。6例患儿中男性4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1.61±1.21)岁;患儿入院时间集中在3月19—30日,均在入院第5~7天检出轮状病毒,6例患儿分别为同一责任护理组,且22、23、25床为同一病室。对6例患儿住院期间的环境物体表面、医护及患儿陪护人员的手进行轮状病毒筛查,共采样22份,结果阴性20份,弱阳性2份(床头柜和床栏),检出率9.09%。该事件共持续11 d,自4月5日采取控制措施后未发现相关病例。结论此次事件是发生在儿内科的一起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事件,通过采取加强患者及陪护管理,固定医护治疗人员,加强病区环境清洁消毒,提升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性,重视保洁流程等多项措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控制。
封志纯[2](2020)在《抓紧补好新生儿科肠道病毒医院感染防控的功课》文中研究指明2019年4月,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某医院发生一起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以下简称顺德事件),导致多名新生儿死亡[1]。虽然,肠道病毒感染所致重症患者主要为新生儿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目前尚未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但其之凶险以及我们在认知和对策方面的模糊,所得教训同样刻骨铭心;更
王可[3](2018)在《铜绿假单胞菌在持续感染中的基因型特征及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演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非寄生的革兰氏阴性菌。各种类型的P.aeruginosa感染中,以肺部感染最为常见。此外,P.aeruginosa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主要致病菌之一。P.aeruginosa具有能够在VAP患者肺部造成持续感染的能力,这提示,除了患者基础疾病和治疗方面的因素外,P.aeruginosa自身可能发生了一系列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使得P.aeruginosa能够更加适应宿主的体内微环境。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我们能够获得P.aeruginosa的基因组,并对P.aeruginosa的宿主体内的演化过程、基因适应性改变和病原体的传播事件进行研究。目的:1.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中,收集持续感染大于30天的患者的P.aeruginosa菌株,进行分子分型;2.调查上述患者人群中,VAP患者的P.aeruginosa菌株的基因组特征、演化动力学、和平行演化事件。3.在体外、体内模型中,调查VAP患者不同感染时期分离的P.aeruginosa菌株的毒力因子生成水平,明确不同感染时期的P.aeruginosa菌株毒力水平差异及其原因。方法:1.从2013年12月至2014年6月,我们收集持续感染超过30天的P.aeruginosa,提取菌株DNA,使用RAPD-PCR技术分析菌株的分子分型;2.我们纵向收集VAP患者的呼吸道的P.aeruginosa菌株,使用Pacbio和Illumina测序平台测序菌株的基因组DNA,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使用软件Parsnp v1.1.2对P.aeruginosa的核心基因组进行序列比对;使用软件FastTree v2s进行系统演化分析;使用Island Viewer 3服务器预测P.aeruginosa基因组的基因组岛;使用ResFinder 2.1服务器识别获得性抗生素耐药基因;使用BLAST Ring Image Generator 0.95软件比对本研究中的P.aeruginosa菌株和已知P.aeruginosa菌株(PAO1,PA14,DK2,NCGM257,LES431)的基因组;使用CLC genomic Workbench 8.5软件评估P.aeruginosa间的核苷酸差异。此外,我们还构建pvdS补充质粒pUCP18::pvdS,进行pvdS基因互补实验。3.定量检测VAP患者的不同时期分离的P.aeruginosa菌株的弹性蛋白酶和荧光铁载体生成水平;使用不同时期的P.aeruginosa菌株分别构建小鼠腹腔硅酮植入物感染模型,并调查菌株间的毒力差异。结果:1.从2013年12月份到2014年6月份,我们从30位持续感染超过30天的患者身上收集了132份P.aeruginosa菌株。P.aeruginosa菌株可分成26种RAPD基因型,其中基因型F型和H型的P.aeruginosa菌株分别造成9个VAP患者、5个烧伤患者的暴发感染。2.我们纵向收集了4位VAP患者的25份P.aeruginosa菌株。系统演化分析结果提示这些P.aeruginosa菌株之间的基因组非常接近,组成同一个新型的单源群。基因组序列比对的结果提示PAD1基因组中存在数个菌株特异的基因组区域,这些区域的序列和其他菌株的序列存在差异。PAD1基因组中存在着31个基因组岛,这些基因组岛的分布位置与特异的基因组区域密切相关,提示菌株PAD1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获得这些基因组区域。我们发现25份P.aeruginosa菌株含有同样的抗生素耐药基因。由于大部分耐药基因位于基因组岛内,提示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在P.aeruginosa菌株产生获得性耐药基因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P.aeruginosa在VAP感染过程中,强大的正向选择效应控制着菌株的基因组的演化过程。我们观察到三次明显的平行演化事件的发生,分别是lasR和mpl基因突变导致的功能缺失的突变株,以及荧光铁载体缺陷突变株。3.我们发现4位患者病程后期分离的P.aeruginosa菌株的弹性蛋白酶水平,低于早期菌株的水平。小鼠腹腔感染模型的结果提示VAP患者肺部中P.aeruginosa的演化过程促使后期分离的菌株较早期分离的菌株的毒力有所减弱结论:从2013年12月到2014年6月份,持续感染超过1个月的P.aeruginosa有26种RAPD基因型。其中,F型是造成VAP患者暴发感染的主要基因型。4例VAP患者的25份P.aeruginosa菌株同属一种新型的菌型,这种菌型在VAP患者体内能够快速地发生适应性演化过程。这个演化过程导致了P.aeruginosa群体感应系统的缺陷、荧光铁载体和弹性蛋白酶的生成减少,及其动物实验证实的毒力减弱。
沈先军,张凤娇,常桂玲,曹琳[4](2017)在《铜绿假单胞菌致一起“假暴发、真聚集”疫情的调查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一起疑似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医院感染爆发事件进行调查分析,查找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某医院呼吸内科病房一起疑似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结果该医院呼吸内科病区连续发生5例灌洗液培养为铜绿假单胞菌病例,经调查采取措施后,未再出现类似病例。结论该医院发生了一起因纤支镜室清洗槽被污染引起的疑似院感暴发事件,定性为"假暴发、真聚集",经现场处置,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苏超敏[5](2016)在《新生儿感染聚集性病例调查及流程改进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新生儿疑似医院感染聚集发病后控制过程回顾,探索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 2013年3月22日-4月1日,通过对一起新生儿疑似医院感染聚集发病事件的现场调查及病原学检测,了解探讨病因线索,提出有效控制措施,包括鼓励报告,不一味责备,管理部门介入,病例调查,环境采样,分组隔离,奶具由消毒供应中心处理,强化手卫生,强化环境消毒,改用小包装无菌棉签,病例讨论等。结果该新生儿室在短时间内连续发生4例口腔真菌感染患儿,其中2例口腔分泌物涂片见真菌孢子,临床判断为疑似医院感染聚集性病例。经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疫情得到了有效改善,未造成不良后果。结论在临床中,医院感染聚集病例受同源性检测设备昂贵、时间长的限制,常不能及时确诊,该起疑似医院感染聚集病例的调查及处理对类似案例的处置可供借鉴。
李荣[6](2015)在《儿童专科医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及危险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医院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是指患者在医院内,在原发疾病的诊疗过程中,发生其他部位或其他病原菌的感染。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疾病诊治理念的变化,侵入性诊疗手段及激素和抗生素疗法的应用日益增多,国内外医院感染发生率均有明显上升,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抵抗力低,适应外环境能力差,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多有发生,社会影响较大。尽管目前对于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研究已取得多方面的突破,但临床上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新生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较多,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危险因素明显差异;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病原学特征复杂,需要临床治疗更具针对性;新生儿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导致其医院感染尚缺乏有效监测机制。本研究将在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控工作中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目的:通过对新生儿住院患儿进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工作,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规律及病原学特征,为临床上有效监测新生儿医院感染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生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为制订符合地域特征的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1)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新生儿科12310例住院患儿,记录其一般情况、母孕期情况、基础疾病、侵袭性操作治疗情况、医院感染情况、疾病转归等,医院感染资料包括感染日期、部位、感染疾病、抗菌药物使用、病原菌检验、药敏实验结果。通过目标性监测,观察医院感染的发生的基本规律、分析医院感染病原学特征。(2)通过综合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多因素分析筛选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医院感染发生的数学模型。结果:(1)一般情况:12310例新生儿中154例患儿确诊为医院感染,医院感染发病率为1.25%,感染例次数162次,感染例次发病率为1.32%,日医院感染发病率1.18‰。(2)医院感染部位构成:居前3位的分别是上呼吸道(37.65%)、下呼吸道(25.93%)和胃肠道(17.28%)。(3)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革兰氏阳性菌59株(占44.70%),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粪肠球菌;革兰氏阴性菌69株(占52.27%),主要是肺炎克雷伯、大肠埃希菌、阴沟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真菌及其他菌4株(占3.03%)。(4)医院感染病原菌耐药特征:主要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均产生广泛耐药(93.75%-100.00%),对大环内酯类高度耐药(87.50%-96.88%),对糖肽类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二、三代头孢中度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头孢类敏感;主要革兰氏阴性菌对二代、三代头孢广泛耐药(42.86%-100%),对四代头孢中度耐药(42.86%-46.15%),对磺胺类药物高度耐药(58.33%-80.95%),对碳青霉烯类及青霉素类抗菌药物敏感。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表明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与以下这些因素有关:胎龄(or=2.006,95%ci:1.194-3.370,p=0.008)、出生体重(or=5.924,95%ci:3.892-9.018,p=0.001)、住院天数(or=2.780,95%ci:1.783-4.334,p=0.001)、侵袭性操作(or=4.909,95%ci:3.181-7.561,p=0.001);进一步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出生体重≤2500克,住院天数≥10天和接受侵袭性操作的患儿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依据三个危险因素建立了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数学方程,logit(P)=Ln(P/1-P)=-3.558+1.155X2+0.590X3+1.619X4,该公式可预测感染发生的概率。结论:(1)该儿童专科医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率处于国内较低水平,开展目标性监测,有针对性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控措施,有利于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2)加强病原学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降低和遏制细菌耐药现象。(3)出生体重低、住院天数长和需要进行侵袭性操作是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当预测某患儿发生医院感染概率高时建议制定个体化诊治方案进一步加强重点防控。
尹丽,赵华,谢华,徐巍[7](2015)在《一起新生儿轮状病毒疑似医院感染暴发调查分析与处置》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一起新生儿轮状病毒医院感染事件进行调查与分析,总结预防控制经验,为防止该类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7月7日-14日发生轮状病毒医院感染的8例新生儿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环境卫生学监测,分析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控制措施。结果 2012年7月7日-14日入住儿科新生儿室患儿45例,医院感染病例8例,罹患率17.8%,该事件共持续7 d,时间、空间和人间分布有聚集性,环境和手是造成轮状病毒感染的重要途径。结论此次感染事件是一起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事件,通过采取强化环境清洁消毒、接触隔离以及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率等防控措施得到有效控制。
王芳,高天君,药晨,叶楠,董成,刘军,付春华,赵江丽,卞海丽,涂显春[8](2014)在《一起医院内疥疮感染暴发的调查及防控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一起医院内疥疮感染暴发流行的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防控对策。方法通过现场流行病学方法,对一起医院疥疮感染暴发事件进行调查,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结果该医院在2012年11月10日之后的连续36 d内共有37名医患人员感染疥疮,包括35名医护人员和2名患者。调查发现此次疥疮感染传播的传染源是一名住院病人,病原体为挪威疥螨虫,接触传播为主要感染途径。经采取隔离病人、对环境物品和病人衣物进行有效消毒和积极治疗等综合性防控措施,再未出现新病例。结论该医院此次医患人员疥疮感染为一起医院内疥疮感染暴发,经过采取积极综合防控措施,疫情得到有效的控制。
杨梅[9](2014)在《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监测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调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调查综合性儿童医院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现状,分析住院患儿医院院感染的特点和高危因素,了解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以及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变化情况,为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提供科学性依据。方法:利用我院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及病案管理系统,对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44817例住院患儿的医院感染监测数据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收集所有住院患儿的基本信息,疾病信息,用药情况,医院感染诊断,病原菌信息和药物敏感试验情况。医院感染病例的诊断由我院感控科管理人员按照国家卫生部2001年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情况进行综合判定,确定患儿在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医院感染,如发生多次医院感染,则注明感染例次及相关信息。菌株来源取自2329例感染患儿的血液、痰液、尿液、脑脊液、创面分泌物、肺泡及气管灌洗液、胸水等标本,经分离培养,获得2579株菌。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对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所有实验菌株分离纯化后按VITEK-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由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使用要求完成细菌的鉴定和药敏实验,并以卫生部质控菌株进行质量控制。根据收集的资料,统计住院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及感染部位分布情况、分析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及病原菌分布特点,并根据分离鉴定出的院内感染病原菌及其抗菌药物敏感试验资料,统计主要感染病原菌耐药情况,进而研究分析医院感染病原菌对常用抗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情况。结果:1医院感染发生率及感染部位分布八一儿童医院住院患儿发生医院感染2329例,感染率为5.20%,日感染率为3.85%,感染例次率为6.55%,日感染例次率为4.63%。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率与感染例次率高于我院医院感染发生率4.38%及感染例次率5.9%,与全院感染率相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3.52,P<0.01)。其中新生儿重监护病房、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儿童外科病房和其他儿科病房感染率分别为2.93%、5.02%、8.57%、7.25%,不同病房相比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9.51,P<0.01)2011年-2013年各年份感染率分别为4.91%、5.40%、5.23%,感染例次率分别为6.24%、7.06%、6.31%;在1-4季度中,各季度感染率分别为5.45%、5.72%、4.91%、4.79%,感染例次率为6.76%、7.27%、6.20%、6.05%,各年份感染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X2=3.44,P>0.05),不同季度相比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15,P<0.01)。在感染部位分布中,下呼吸道感染最多,占28.42%,其次是血液和上呼吸道,分别占20.95%和14.45%。2医院感染病原菌监测与分布情况在2935例次的医院感染中,送检标本病原学检查88166例,送检率为52.37%,共检测出病原菌2579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占64.37%,革兰氏阳性菌占20.05%,真菌占9.81%,其他菌占5.78%。2011年-2013年感染病原菌分布中,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位居前5位,前15位感染病原菌3年分布情况:革兰氏阴性菌在感染病原菌中占61.81%,3年分布构成比分别为59.28%、67.52%、57.54%;革兰氏阳性菌在感染病原菌中占18.57%,3年分布构成比分别为21.15%、17.11%、18.18%;真菌占7.91%,2012年检出菌株构成比最低(1.22%),2011年和2013年分别占9.50%、9.31%。3医院感染相关因素3.1患儿性别、年龄及住院天数分布44817例住院患儿中,男性占61.93%;女性占38.07%,男性、女性患儿医院感染率分别为5.32%和5.00%;男女感染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9,P>0.05)。在年龄分布上,1岁以下患儿感染率为5.43%,其中生后≤28天新生儿感染率为3.54%,28天以上至1岁患儿感染率为9.92%。1-7岁患儿感染率为4.85%,其中1-3岁、3-7岁患儿感染率分别为5.38%、4.20%。7岁以上患儿感染率为4.42%,其中7-14岁、>14岁患儿感染率分别为4.57%、3.77%。≤1岁、卜7岁、>7岁年龄组患儿感染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02,P<0.01)。全院患儿平均住院14.03天,感染患儿平均住院39.08天。住院时间≤7天、7-14天、>14天的患儿分别占29.73%,36.95%,33.32%,同期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19%、1.64%、13.61%。不同住院天数患儿感染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51.87,P<0.01)3.2侵入性操作相关因素本组病例中,接受侵入性操作医院感染发生率为8.47%,其中使用呼吸机、中心静脉及泌尿道插管感染率分别4.42%、5.51%、4.51%。外科手术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8.89%。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发生率与非侵入性操作感染发生率4.16%(1415/34026)相比,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09.12,P<0.01)。3.3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本组病例住院患儿抗菌药物使用人数为34790人,使用率为77.63%,3年中每年使用率分别为68.80%、84.44%、78.10%。用药患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6.40%;未用药患儿发生感染率为1.04%,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3.62,P<0.01)。4病原菌耐药性监测情况4.1主要革兰氏阴性菌耐药率2011年-2013年主要革兰氏阴性菌对常用14大类55种抗菌药物药敏鉴定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为52.55%,耐药率为41.63%,该菌对常用抗菌药物3年耐药率分别为43.79%、39.59%和42.09%,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69.23%-75%。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为52.29%,耐药率为39.46%,其3年耐药率分别为45.76%、38.70%和33.96%。对硝基呋喃类、磺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99.22%和91.37%。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为24.83%,耐药率为68.41%,该菌对常用抗菌药物3年耐药率分别为74.42%、65.05%和61.21%。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类、碳青霉烯类、四环素类、硝基呋喃类、磺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61.82%-100%。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为48.64%,耐药率为46.76%,其3年耐药率分别为40.49%、44.89%和58.34%,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60.79%-75.00%。4.2主要革兰氏阳性菌耐药率主要革兰阳性菌2011年-2013年对常用14大类51种抗菌药物药敏鉴定结果显示:表皮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为60.73%,耐药率为36.58%,该菌对常用抗菌药物3年耐药率分别为38.7%、32.07%和34.52%。该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82.4%-94.06%。人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为58.12%,耐药率为40.31%,对常用抗菌药物3年耐药率分别为43.98%、34.55%和33.87%。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糖肽类和磺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70.93%-98.83%。D群屎肠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为46.69%,耐药率为41.46%,3年耐药率分别为37.37%、43.51%和48.14%。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和林可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80.00%-10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为69.58%,耐药率为29.12%,该菌对常用抗菌药物3年耐药率分别为26.60%、28.76%和37.38%,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和林可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60.00%-75.00%,对其余各类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为60.00%-100%。4.3真菌耐药率真菌感染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其对对常用抗真菌药物敏感率为89.28%,耐药率为2.41%,3年药物敏感率分别为95.11%、70.31%和96.21%,耐药率分别为2.72%、3.93%和0.95%。对制霉菌素、咪康唑、益康唑和酮康唑等真菌药物的中介率为100%。结论:1、八一儿童医院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率为5.20%,感染例次率为6.55%,日感染发病率为3.85‰。住院患儿比住院成人患者更具有易感染性,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P<0.01)。2、不同科室医院感染发生率存在差异性(P<0.01)。其中新生儿重监护病房、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儿童外科病房和其他儿科病房感染率分别为2.93%、5.02%、8.57%、7.25%,不同病房相比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9.51,P<0.01)不同科室医院感染发生率存在差异性(P<0.01)。不同科室感染患儿均存在着各自的易感特点,儿童外科病房感染率最高(8.57%),小儿外科是医院感染控制重点部位之一。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率为2.93%,低于其他科室,这与医院加强综合监控管理,环境设施相对完备、病区管理完善密切相关。加强医院感染综合监控管理,可降低感染率发生。新生儿由于自身易感性、病情复杂等因素,是感染的高发人群,依然是医院感染防护、监控的重点。3、住院患儿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居首位(28.42%),其次是血液(20.95%)和上呼吸道(14.45%)。不同病区患儿主要感染部位不尽相同,位次有所变化。4、住院患儿医院感染存在时间差异性(P<0.01)。各年份间医院感染率变化不明显,医院感染发生与年份间无明显关系(P>0.05)。第1-4季度患儿感染率为4.79%-5.72%,其中第二季度最高(5.72%),第4季度较低(4.79%)。第1-2季度呈多发态势,这可能与地域气候特点、收治患儿状况不同等有关。5、住院患儿医院感染具有年龄分布差异(P<0.01),3岁以下婴幼儿为易感、高发人群(P<0.01),是重点监测对象。我院3岁以下住院患儿感染率为5.42%。生后28天以上至1岁的患儿感染率最高,达9.92%。加强有效感染防控,可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6、医院感染与患儿性别没有相关性。男患儿感染率为5.32%;女患儿感染率为5.00%,二者感染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医院感染与患儿住院天数呈正相关,随着住院天数增加,患儿感染率呈上升趋势,住院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医院感染(P<0.01)。8、医院感染与侵入性操作密切相关(P<0.01),侵入性操作可增加患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本组患儿与侵入性操作相关的感染率为8.47%,其中手术相关感染率高达18.89%。未接受侵入性操作患儿感染发生率为4.16%。9、医院感染与抗菌药物的使用密切相关,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为条件致病菌感染创造了条件,增加医院耐药菌感染的发生。10、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主要病原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普遍耐药,各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不同的耐药性。(1)主要革兰氏阴性菌中,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或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均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硝基呋哺类、磺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率高达99.22%和91.37%。3年中,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为39.59%-43.79%,耐药性变化呈稳定趋势。(2)主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普遍耐药,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表皮葡萄球菌和人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3年耐药率在低水平上呈下降趋势。D群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3)真菌(白色假丝酵母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物3年耐药率较低(2.41%),对抗真菌药物治疗有较好的敏感性,但对对制霉菌素、咪康唑、益康唑和酮康唑等真菌药物的中介率为100%。动态监测住院患儿医院感染致病菌流行情况,加强住院患儿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减少侵袭性操作,根据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在综合性监测基础上进行目标性监测,建立系统而科学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对预防和控制患儿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黄冠新,廖丹,赖细芬,潘新年,韦秋芬,李燕,唐英姿,梁英福,姚银莲[10](2012)在《量化考核改善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效果》文中指出目的评价量化考核对改善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效果,有效预防与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 2009年开始建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操作流程,制定与流程相对应的新生儿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考核评分标准,作为全院综合目标考核中常规质量考核内容,同时有针对性开展各种监测。结果 2009年1月-2011年6月收治患儿、住院总日数上升,病床使用率由124.80%上升至134.80%,日感染发病率由4.23‰上升至8.20‰;低出生体重患儿(出生体重≤1500g)住院日数构成比由14.93%上升至15.66%,医院感染发生率未见明显上升,出生体重>1500g体重组医院感染发生率由2.38%上升至6.05%(P<0.05);科室病原学送检率提高,细菌检出率由11.01%下降至9.77%;多药耐药菌在检出菌中的构成比由43.33%下降至16.67%(P<0.05);医院感染漏报率逐年下降,由1.77%下降至0,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发生率下降;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高,相关制度执行良好,手卫生依从性由32.50%上升至61.00%。结论量化考核能有效遏制新生儿医院感染暴发事件,但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善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提示考核与监测工作应长期进行。
二、对一起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事件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一起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事件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儿内科疑似轮状病毒感染暴发的调查与预防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调查方法 |
1.3 采样及实验室检测 |
1.4 相关定义 |
1.5 控制措施 |
2 结果 |
2.1 罹患率 |
2.2 人群分布 |
2.3 时间分布 |
2.4 空间分布 |
2.5 环境卫生学采样结果 |
3 讨论 |
(2)抓紧补好新生儿科肠道病毒医院感染防控的功课(论文提纲范文)
1 对防控必要性认识的准备 |
2 对防控相关知识的准备 |
3 对防控深入研究的准备 |
4 对防控应急处置的准备 |
(3)铜绿假单胞菌在持续感染中的基因型特征及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演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英文缩写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
铜绿假单胞菌在持续感染中的基因型特征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铜绿假单胞菌的基因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综述 |
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铜绿假单胞菌致一起“假暴发、真聚集”疫情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时间分布 |
1.3 调查方法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现场调查结果 |
2.3 环境卫生学监测结果 |
2.4 防控措施效果 |
3. 讨论 |
3.1 结论 |
3.2 经验教训 |
(5)新生儿感染聚集性病例调查及流程改进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现场调查 |
1.2.2患儿口腔标本检测 |
1.2.3环境标本的采集与检测 |
1.2.4控制措施 |
2 结果 |
2.1 患儿一般情况 |
2.2 环境标本检测 |
2.3 改进措施执行后效果观察 |
3 讨论 |
(6)儿童专科医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及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儿童专科医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及病原学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7)一起新生儿轮状病毒疑似医院感染暴发调查分析与处置(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环境卫生学及大便病毒检测 |
1.3 控制措施 |
2 结果 |
3 讨论 |
(8)一起医院内疥疮感染暴发的调查及防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
1.1 调查方法 |
1.2 防控措施 |
1.2.1 启动医院感染暴发应急预案 |
1.2.2 隔离治疗感染病人 |
1.2.3 消毒防控措施 |
1.2.4 疥疮防控知识培训 |
1.2.5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 |
1.2.6 疫情控制效果评价 |
2 结果 |
2.1 疫情概况 |
2.2 新感染病例出现 |
2.3 确诊疥疮感染 |
2.4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
2.5 感染的转归 |
3 讨论 |
(9)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监测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3. 国内外医院感染管理现状 |
第一部分 综合性儿童医院住院患儿医院感染调查研究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
2 结果 |
2.1 住院患儿基本情况 |
2.2 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特征 |
3 讨论 |
3.1 住院患儿医院感染及病原菌分布特征 |
3.2 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综合性儿童医院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调查研究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3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送检标本分布情况 |
2.2 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 |
2.3 病原菌耐药性监测情况 |
3 讨论 |
3.1 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特征 |
3.2 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成果 |
附录 |
致谢 |
(10)量化考核改善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结 果 |
2.1 医院感染率及病床使用率 |
2.2 漏报及病原学送检率 |
2.3 不同出生体重患儿的住院时间及感染率 |
2.4 医院感染暴发事件 |
2.5 病原学送检及多药耐药菌检出率 |
2.6 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知晓率 |
3 讨 论 |
四、对一起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事件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儿内科疑似轮状病毒感染暴发的调查与预防策略[J]. 慕彩妮,赵芸,邢银花,高君梅,张晓阳,王浩,范珊红.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21(08)
- [2]抓紧补好新生儿科肠道病毒医院感染防控的功课[J]. 封志纯. 发育医学电子杂志, 2020(02)
- [3]铜绿假单胞菌在持续感染中的基因型特征及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演化的研究[D]. 王可. 广西医科大学, 2018(12)
- [4]铜绿假单胞菌致一起“假暴发、真聚集”疫情的调查报告[J]. 沈先军,张凤娇,常桂玲,曹琳.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7(06)
- [5]新生儿感染聚集性病例调查及流程改进实践[J]. 苏超敏. 华西医学, 2016(01)
- [6]儿童专科医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及危险因素研究[D]. 李荣. 第四军医大学, 2015(08)
- [7]一起新生儿轮状病毒疑似医院感染暴发调查分析与处置[J]. 尹丽,赵华,谢华,徐巍. 华西医学, 2015(02)
- [8]一起医院内疥疮感染暴发的调查及防控对策研究[J]. 王芳,高天君,药晨,叶楠,董成,刘军,付春华,赵江丽,卞海丽,涂显春. 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4(11)
- [9]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监测与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调查研究[D]. 杨梅.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2)
- [10]量化考核改善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效果[J]. 黄冠新,廖丹,赖细芬,潘新年,韦秋芬,李燕,唐英姿,梁英福,姚银莲.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