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细胞移植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贾磊[1](2020)在《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肝硬化合并小肝综合征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肝细胞移植(Hepatocyte Transplantation,HCT)对大鼠肝硬化合并小肝综合征(Small-For-Size Syndrome,SFSS)的治疗效果。方法:运用分析纯四氯化碳皮下注射加乙醇饮用进行肝硬化大鼠模型建立,过程14周,成功建立肝硬化SD大鼠模型。将30只肝硬化SD大鼠随机分为A组(术前3天进行肝细胞移植,n=10)、B组(手术时进行肝细胞移植,n=10)、C组(空白对照组,n=10)并进行70%肝脏切除,于术后观察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生存率、不同时点血生化、相关基因及蛋白水平变化以及肝组织学情况。对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进一步两组间比较,方差齐采用LSD-t检验,方差不齐采用Games-Howell检验。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A组大鼠术后苏醒时间小于1小时,术后12小时即有饮水及少许进食现象,术后24小时可见大鼠自主活动。B组大鼠苏醒时间最长约2小时,术后24小时有饮水,术后36小时有自主活动。C组大鼠术后苏醒时间最长约3.5小时,术后24小时少量饮水,至术后48小时见自主活动。A组术后存活率(90%,9/10)明显高于B组(50%,5/10)、C组(30%,3/10)组,生存率log-rank检验χ2=6.440,p=0.04,存在统计学差异;术后24小时A、B、C三组ALT平均值分别为:860.1±39.9 U/L、904.6±35.6 U/L、927.4±17.0 U/L(F=6.808,p=0.007),AST平均值:896.3±44.7 U/L、923.8±31.6 U/L、950.0±16.3 U/L(F=3.666,p=0.047),ALB平均值:25.6±0.5 g/l、24.8±0.6 g/l、23.4±0.4 g/l(F=26.577,p=0.000),A组均好于其余两组,且A组恢复速度快于其余两组,至术后240小时三组ALT平均值分别为:97.8±10.0U/L、128.2±20.7 U/L、150.5±14.8 U/L(F=13.816,p=0.001),AST平均值:108.7±10.8 U/L、142.0±14.1 U/L、161.0±21.2 U/L(F=17.220,p<0.001),ALB平均值:29.1±0.6 g/l、28.0±0.2 g/l、27.0±0.2 g/l(F=15.629,p=0.001),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2、240小时IL-6、TNF-αm RNA相对表达量,A组明显低于B组及C组,但IL-1无明显差异。术后72、240小时IL-6、TNF-α蛋白表达量A组亦明显低于其他两组。术后72小时病理切片A组仅见细胞气球样病变,点状细胞坏死,少量炎性细胞浸润,B组见肝细胞排列紊乱,严重水肿,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点状坏死,C组大鼠见肝索结构消失,大块肝细胞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结论:1.肝细胞移植可有效促进肝硬化大鼠术后小肝综合征肝功能恢复及提高生存率;2.治疗效果与细胞移植的时间点有关;3.肝细胞移植技术可为目前临床外科手术后肝功能肝衰竭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和思路。
邓兰[2](2017)在《降低成人原代肝细胞免疫原性及其对细胞稳定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成人原代肝细胞分离、培养和纯化技术,观察紫外线照射后的成人原代肝细胞成活率、膜电位变化,通过混合淋巴细胞-肝细胞培养实验,探讨紫外线照射降低成人原代肝细胞的免疫原性和对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肝胆外科切除手术标本,经影像学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采用改良的两步胶原酶灌注法获得肝细胞,将实验肝细胞分为5个组,分别为对照组(0 J/m2)及200、350、550和750J/m2 4个不同紫外线照射强度的实验组,所对应的照射时间分别为0、2、4、6和8分钟。各组分别于处理后培养的第1、3、5天进行相关检测:台盼蓝拒染法和CCK-8法检测细胞活率;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通过混合淋巴细胞-肝细胞培养(MLHC)检测受体T细胞增值情况;分别在培养的第1、3、5天收集实验组和处理组的培养上清液,离心后送本院检验科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白蛋白、乳酸脱氢酶的水平。结果:(1)改良的两步胶原酶灌注获得的肝细胞透亮,呈圆形或球形,胞质均匀,肝细胞总数可达109个以上,活率大于90%。(2)UVB照射新鲜分离的肝细胞,在照射强度相同的条件下,随着照射后培养时间的延长,成人原代肝细胞活率呈现下降趋势。照射后第1天活率最好,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活率下降,到第五天,活率下降1/2;在照射后培养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实验组200J/m2照射强度的肝细胞活力最高,与对照组无明显区别,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3)不同的UVB照射强度和UVB照射后不同培养时间之间,成人原代肝细胞的膜电位均有明显差异。荧光显微镜观察到对照组和200J/m2实验组在JC-1液作用下肝细胞以红色荧光为主,随着照射强度的增大,而呈现棕色(350 J/m2)、黄绿色(550 J/m2)、绿色(750J/m2)的变化。酶标检测显示200J/m2组OD值最高,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说明肝细胞膜单位稳定,细胞活性最好;随着照射强度增大,细胞膜电位随之下降,差异显着;UVB照射2min组的膜电位在照射后的各个时间点均比UVB照射肝细胞0min、4min、6min、8min组的膜电位高。(4)肝细胞在接受不同的照射剂量后,与淋巴细胞混合培养,MLHC检测显示200 J/m2照射组的肝细胞引起淋巴细胞增值能力较对照组显着降低,而350 J/m2、550 J/m2、750 J/m2组则有所增强;(5)检测不同照射强度、培养时间的白蛋白、乳酸脱氢酶水平,生化检测提示200 J/m2组的ALB水平最高,与对照组无差别,培养第3天肝细胞的分泌和合成功能处于最佳状态。结论:(1)改良的两步胶原酶灌注分离法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好,获取的成人原代肝细胞纯度活率均高;(2)小剂量的紫外线照射,能引起成人原代肝细胞的细胞活性改变,具有强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3)肝细胞膜电位对紫外线照射呈强度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强度200 J/m2紫外线照射可降低成人原代肝细胞引起T细胞增值能力;肝细胞的活力和合成功能得到较好保留。(4)混合淋巴细胞-肝细胞实验可以用来检测受体淋巴细胞对供体肝细胞反应的指标,低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后的肝细胞引起淋巴细胞增值能力下降。
肖骁,彭强[3](2014)在《肝细胞移植治疗wilson病的潜力》文中认为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又称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ration,HLD),是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的肝代谢障碍疾病。该文对疾病的定义、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对其治疗的新技术新进展如供者和移植物的选择等方面作了概括阐述,对肝细胞移植治疗wilson病提出了相关见解。
解文鑫,彭强[4](2014)在《肝细胞移植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肝衰竭仍然具有很高的死亡率。目前在临床试验中已证明肝细胞移植可以有效的改善衰竭肝脏的功能。肝细胞移植是将获取的正常肝细胞植入体内使其恢复、改善被损害的肝细胞。肝细胞移植在临床应用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应继续深入的研究。
谢青,汤伟亮[5](2012)在《肝功能衰竭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一、概述肝功能衰竭(又称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索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以病情重、进展快、治疗难、治疗费用高、病死率高为特征,是严重危害我国国民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引起肝衰竭的病因很多,包括肝炎及非肝炎病毒、药物及有毒物质、急性妊娠脂肪肝、HELLP综合征、自身免疫性肝炎、肿瘤细胞广泛浸润和细菌感染等均可引起肝功能衰竭。在我国,病毒性肝炎尤其是乙型肝炎为其主要致病原因,其次为肝毒性药物绣发的肝损伤、自身免疫性肝炎、Budd-Chiari综合征及
李育蓉,刘振文,吕金辉,侯俊,李进,侯春梅,胡敏[6](2012)在《肝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肝细胞移植已初步完成了从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目前认为,肝细胞移植在治疗终末期肝病和代谢性肝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肝细胞移植过程中所遇到的关键问题及其研究进展。尽管面临肝细胞来源缺乏及一些关键技术有待改进等问题,但越来越多的临床试验数据表明肝细胞移植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窦科峰,金成[7](2012)在《细胞治疗在肝脏再生转化医学中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转化医学研究的发展和深入,细胞治疗已应用于临床,特别在严重肝脏疾病的再生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突破。在细胞治疗的转化医学研究中成绩与问题并存,需要规范技术,加大研究力度,保持良性发展,通过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密切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谢青,汤伟亮[8](2011)在《肝功能衰竭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1概述肝功能衰竭(又称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1]。肝功能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以病情重、进展快、治疗难、治疗费用高、病死率高为特征,是严重危害我国国民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
傅一鸣[9](2011)在《肝细胞移植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细胞移植可用于治疗肝衰竭及多种与肝脏相关的遗传性代谢缺陷疾病.它是实施肝脏导向体外基因治疗的工具,它作为肝移植的替代疗法,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在国外临床试验已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国内外肝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可以从肝细胞来源、肝细胞移植方式、移植不良反应等4个方面来综述。
闫益波[10](2010)在《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肝细胞及细胞移植对急性肝损伤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肝脏是动物体内最大的腺体,也是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肝脏的功能极为复杂,有体内“化学工厂”之称,所以肝脏一旦发病就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也是人类因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人们对于各种原因导致终末期肝病仍然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原位肝移植(orthotopic liver transplantation, OLT)成为了疾病治疗最后的保障,然而由于肝脏供体来源的短缺和可能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限制,肝移植的应用比较局限。肝细胞移植技术(hepatoeyte transplantation, HCT)是继原位肝移植技术后又一种治疗各种终末期危重肝病的方法,而且相对于OLT更具有优势,但同样也面临着细胞来源的问题,而目前作为体外支持治疗用的生物人工肝(bioartificial liver, BAL)也因为肝细胞来源问题而进展缓慢,如何进一步解决肝细胞的来源、数量和活力问题成为了开展HCT治疗和BAL技术的核心问题。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 ES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和三胚层多向分化的潜能,是再生医学重要的种子细胞,为各种损伤及退行性疾病的细胞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建立有效的定向诱导分化技术用于损伤和疾病组织的修复和替代治疗研究是目前ES细胞研究的重要方向。研究表明ES细胞可以在体内外成功地分化为肝细胞,这对于各种终末期肝病的细胞治疗提供了潜在无限的细胞来源,然而ES细胞诱导分化肝细胞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主要模拟肝脏发育的机制,通过相关细胞因子或化合物、基因修饰和共培养的方式诱导ES细胞分化为肝细胞,技术复杂、分化效率低下、成本高。本研究使用小鼠胚胎干细胞系ES-D3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两步法单层诱导ES细胞分化为肝样细胞的方法,并对诱导分化所得的肝样细胞从形态学、基因表达、蛋白分子标记及细胞功能等方面进行了检测,证明了分化所得细胞为肝细胞,而且分化所得肝细胞脾脏移植到损伤小鼠肝脏后可以归巢并整合到小鼠损伤肝组织内;最后,利用建立的小鼠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模型,通过活体动物实验检测了人胎肝细胞系HL-7702作为生物人工肝细胞来源的潜力。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二和三部分进行了小鼠胚胎干细胞系ES-D3细胞的培养和诱导分化,并从细胞的形态结构、基因表达、蛋白分子标记及细胞功能方面进行了全面检测,诱导分化所得细胞为肝样细胞;同时对诱导分化过程中,丁酸钠导致的细胞凋亡现象和细胞周期分布进行了研究,表明EGF可以抑制细胞凋亡。第四部分通过灌胃的方法,建立了小鼠急性四氯化碳肝损伤模型;第五部分将体外DAPI标记的分化所得的ES-D3-Hep细胞通过脾脏注射的方法,移植到急性肝损伤小鼠体内,表明移植的ES-D3-Hep细胞可以整合到损伤的肝组织内。第六部分利用建立的小鼠急性四氯化碳肝损伤模型,过腹腔移植人胎肝细胞HL-7702,表明其作为生物人工肝的细胞来源具有潜在的价值。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第一部分在小鼠ES-D3细胞的培养及定向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形态学观察试验中,以小鼠胚胎干细胞系nESC-D3为实验材料,应用KNOCKOUT-DMEM和KNOCKOUT-SERUM REPLACEMENT建立了小鼠ES细胞无血清培养的基础上,结合明胶铺被,初步建立了小鼠ES细胞无血清无饲养层的培养体系,通过比较差速贴壁结合传代和单纯传代对去除饲养层细胞MEF的效果,结果表明,差速贴壁结合传代去除饲养层细胞MEF的效果好于单纯传代,为ES细胞后续诱导分化奠定了基础。同时,mESC-D3细胞通过两阶段单层诱导分化培养共19天,逐渐分化为肝样细胞,光镜和透射电镜对分化细胞形态结构和超微结构的观察表明,分化所得细胞具有肝细胞的形态结构特征。第二部分对ES-D3细胞诱导分化所得的ES-D3-Hep细胞的一些标志基因的表达进行了检测,同时对第一阶段诱导分化过程中诱导分化剂丁酸钠产生的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分布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分化所得的ES-D3-Hep细胞表达肝细胞具有的标志基因AFP、ALB、TTR和AAT,而自发分化组细胞只是微弱表达AFP和ALB,不表达肝细胞晚期标志物TTR和AAT,提示诱导分化所得的ES-D3-Hep细胞已经具备肝细胞具有的基因表达特征,包含不同成熟阶段的肝细胞。诱导分化7天,NaB引起细胞凋亡使大量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在S期,而通过添加EGF,可以明显降低S期细胞周期的比例,增加GO/G1期细胞的比例,抑制细胞凋亡。第三部分对ES-D3细胞分化所得的ES-D3-Hep细胞进行了相关重要标志蛋白的免疫荧光分析,同时对其肝细胞功能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ES-D3-Hep细胞表达肝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ALB.AFP.CK8和CK18,而自发分化组也有一些细胞表达ALB和AFP,但不表达CK8和CK18,诱导分化组肝细胞分化率分别为37.27%和41.67%,两组间差异不显着,和自发分化组比较,差异显着。对ES-D3-Hep细胞进行相关肝细胞特异性功能检测,显示诱导分化组细胞具有代谢ICG的细胞功能,而自发分化组只有少量细胞具有代谢ICG的细胞功能;PAS实验显示ES-D3-Hep细胞具有合成糖原的细胞功能,而自发分化组细胞染色较少且淡染;这些结果表明分化所得的ES-D3-Hep细胞具有肝细胞的特异蛋白分子标记,同时又具备了肝细胞特异的细胞功能。第四部分通过灌胃的方法,通过观察小鼠的行为状态、统计死亡率、病理解剖观察肝脏的病理变化、组织学观察肝脏组织病理变化以及检测血清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的改变,结果表明,5μl/g四氯化碳剂量灌胃的方法,可以建立稳定的小鼠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模型。第五部分利用已经建立的小鼠四氯化碳肝损伤模型,通过脾脏注射的方法,将体外DAPI标记的ES-D3-Hep细胞移植到急性肝损伤小鼠体内,观察是否具有真正的支持肝脏代谢的功能。结果表明,ES-D3-Hep细胞经DAPI标记后,标记率可达到100%,台盼蓝染色检测标记后细胞活率与未标记细胞相比没有明显差别,表明DAPI是一种良好的体外细胞移植示踪标记物;细胞移植后连续10天观察小鼠的存活情况,细胞移植组存活率高于溶剂移植组,但差异不显着;肝脏冰冻切片观察发现,细胞移植可以观察到一些散在的蓝色荧光点,表明移植的ES-D3-Hep细胞可以整合到损伤的肝组织内。第六部分利用建立的小鼠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模型,使用已经建立的正常人胎肝细胞系HL-7702进行腹膜腔移植,观察对急性肝损伤是否具有代谢支撑功能。结果表明,细胞移植组(G1)的血清转氨酶ALT、AST在移植后第3天和第7天相对于空白对照组(G3)显着升高(P<0.05),而相对于溶剂移植对照组(G2)显着降低(P<0.05),而移植后14天,三组差异不显着(P>0.05)。小鼠肝脏白蛋白ALB在移植后的第3天和第14天3组差异不显着(P>0.05),而在移植后的第7天细胞移植组(G1)和空白对照组(G3)差异不显着(P>0.05),但都与溶剂移植组(G2)差异显着(P<0.05)。三组实验动物的组织学观察表明,移植后第3天差异不显着,都表现为严重的组织细胞坏死,而移植后第7天细胞移植组(G1)的损伤程度明显轻于溶剂移植组(G2),到移植后第14天时,存活小鼠肝脏组织学差异不明显,都趋于正常结构,表明细胞移植组的损伤恢复要比溶剂移植组相对要快,尽管细胞移植组(G1)小鼠存活率比溶剂对照组(G2)高,但差异不显着(P>0.05)。结果提示,该永生化胎肝细胞具备正常胎肝细胞的功能,进行腹膜腔细胞移植可以起到明显的改善和缓解作用,其用于生物人工肝的细胞来源具有潜在的价值。
二、肝细胞移植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细胞移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肝硬化合并小肝综合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综述 肝细胞移植:目前的进展及未来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降低成人原代肝细胞免疫原性及其对细胞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1.1 主要试剂及配制 |
2.1.2 试剂配制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对象 |
2.2.2 实验分组 |
2.2.3 肝细胞分离 |
2.2.4 肝细胞纯化 |
2.2.5 肝细胞计数、活率检测 |
2.2.6 淋巴细胞提取 |
2.2.7 紫外线处理肝细胞 |
2.2.8 处理后检测 |
2.2.8.1 CCK-8法检测活率 |
2.2.8.2 跨膜电位检测 |
2.2.8.3 淋巴细胞-肝细胞实验 |
2.2.8.4 细胞分泌功能的变化 |
2.3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肝细胞形态学观察 |
3.3 基于CCK-8法检测紫外线处理后肝细胞活力变化 |
3.4 紫外线处理后膜电位检测 |
3.5 混合淋巴细胞实验 |
3.6 对照组和紫外线处理组肝细胞在不同培养时间分泌功能的变化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排斥机制及免疫调节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3)肝细胞移植治疗wilson病的潜力(论文提纲范文)
1 WD的临床表现 |
2 WD的临床治疗 |
2.1 药物治疗 |
2.2 肝移植 (liver transplantation, LT) |
2.3 肝细胞移植 (hepatocyte transplantation, HT) |
2.4 基因治疗 |
3 肝细胞移植的适应症 |
3.1 代谢性肝病 |
3.2 急性肝衰 |
3.3 慢性肝衰竭 |
4 移植肝细胞的质量 |
5 肝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 |
6 肝细胞移植面临的困难 |
6.1 肝组织的质量 |
6.2 培养与保存 |
6.3 肝细胞来源 |
6.4 免疫抑制 |
7 肝细胞移植的前景 |
(4)肝细胞移植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肝细胞移植的细胞来源 |
2 肝细胞移植的技术操作 |
2.1 肝细胞的分离、保存和扩增技术机械分离法、酶解法, EDTA以及TPB螯合法是肝细胞分离的主要方法。 |
2.2 肝细胞移植的部位和方式: |
3 肝细胞移植的适应症 |
3.1 治疗肝脏遗传性疾病: |
3.2 治疗急慢性肝衰竭: |
4 肝细胞移植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
5 肝细胞移植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
5.1 最佳移植途径的选择: |
5.2 免疫抑制剂的应用: |
5.3 肝细胞来源: |
6 结语 |
(7)细胞治疗在肝脏再生转化医学中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肝损伤治疗 |
2 细胞治疗历史 |
3 细胞治疗现状 |
4 临床应用可行性 |
(8)肝功能衰竭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研究进展 |
2.1 肝衰竭的抗病毒治疗 |
2.2 人工肝 |
2.3 肝/干细胞移植 |
3 争议问题与发展方向 |
(9)肝细胞移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细胞来源 |
1.1 肝细胞 |
1.2 肝干细胞 |
1.3 永生化肝细胞株 |
2 肝细胞移植方式 |
2.1 腹腔内移植 |
2.2 脾内移植 |
2.3 门脉或肝内移植 |
2.4 其它移植方式 |
3 肝细胞移植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
4 肝细胞移植面临的问题及前景 |
(10)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肝细胞及细胞移植对急性肝损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研究进展 |
1 胚胎干细胞研究现状 |
1.1 胚胎干细胞的概念和研究概况 |
1.2 ES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研究价值 |
1.3 ES细胞的最新进展:iPS细胞 |
1.4 ES细胞研究的重点领域 |
1.5 ES细胞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 |
2 哺乳动物体内肝脏发育过程 |
3 ES细胞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策略和方法 |
3.1 体外拟胚体途径诱导分化 |
3.2 体外细胞单层诱导分化 |
3.3 体内诱导分化 |
4 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在肝病细胞治疗中的应用潜力 |
4.1 iPS细胞的分化研究 |
4.2 iPS细胞分化为肝细胞的研究现状 |
5 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来源的肝细胞的筛选 |
6 ES细胞或iPS细胞诱导分化为肝细胞存在的问题与前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肝细胞移植的研究现状 |
1 哺乳动物肝脏的重要生理功能 |
2 细胞治疗与肝细胞移植 |
2.1 肝移植 |
2.2 细胞治疗 |
2.3 肝细胞移植 |
2.4 生物人工肝系统 |
3 移植用肝细胞的来源 |
3.1 原代肝细胞 |
3.2 永生化肝细胞系 |
3.3 成体干细胞 |
3.4 胚胎干细胞或诱导性多能干细胞 |
4 肝细胞移植的部位 |
4.1 门静脉内移植 |
4.2 脾脏移植 |
4.3 腹腔内移植 |
4.4 外周血静脉移植 |
4.5 其它部位移植 |
5 肝细胞移植面临的主要问题 |
5.1 供体肝细胞的来源、活性和保存 |
5.2 免疫排斥 |
5.3 移植肝细胞的追踪和长期功能评价 |
6 肝细胞移植的前景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三章 小鼠ES-D3细胞的培养及定向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MEF的分离培养及饲养层的制备 |
2.2 mESC-D3细胞在饲养层细胞上的生长和扩增 |
2.3 mESC-D3细胞在明胶上的生长 |
2.4 mESC-D3细胞单层分化为肝样细胞过程中的形态学观察 |
2.5 ES-D3-Hep细胞的超微特征 |
3 讨论 |
3.1 无血清无饲养层培养体系的建立 |
3.2 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肝细胞的策略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ES-D3-Hep细胞的基因表达检测及EGF对分化中细胞凋亡的影响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总RNA的提取 |
2.2 肝脏发育相关标志基因的RT-PCR的结果 |
2.3 细胞凋亡率的比较 |
2.4 细胞周期的分布比较 |
3 讨论 |
3.1 分化所得ES-D3-Hep细胞的基因表达的检测 |
3.2 诱导分化中的细胞凋亡和周期分布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ES-D3-Hep细胞的蛋白分子标记检测及功能分析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细胞免疫荧光检测 |
2.2 ICG的摄取和排泌 |
2.3 PAS实验 |
2.4 分化率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小鼠四氯化碳肝损伤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小鼠精神状态观察及存活情况统计 |
2.2 肝脏病理形态学观察 |
2.3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 |
2.4 小鼠肝脏组织学观察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ES-D3-Hep细胞移植对小鼠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作用的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DAPI标记效果及标记后细胞活率 |
2.2 冰冻切片的观察 |
2.3 存活率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人胎肝细胞移植对四氯化碳肝损伤小鼠效果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和细胞 |
1.2 仪器设备 |
1.3 药品试剂 |
1.4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人肝细胞系HL-7702的培养 |
2.2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及肝脏白蛋白分析 |
2.3 存活率分析 |
2.4 组织病理学分析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创新点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肝细胞移植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肝硬化合并小肝综合征的疗效观察[D]. 贾磊.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2]降低成人原代肝细胞免疫原性及其对细胞稳定性的影响[D]. 邓兰.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7)
- [3]肝细胞移植治疗wilson病的潜力[J]. 肖骁,彭强. 中外医疗, 2014(36)
- [4]肝细胞移植临床应用[J]. 解文鑫,彭强.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03)
- [5]肝功能衰竭研究进展[J]. 谢青,汤伟亮. 肝脏, 2012(06)
- [6]肝细胞移植的研究进展[J]. 李育蓉,刘振文,吕金辉,侯俊,李进,侯春梅,胡敏. 军事医学, 2012(02)
- [7]细胞治疗在肝脏再生转化医学中的研究[J]. 窦科峰,金成.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2(01)
- [8]肝功能衰竭研究进展[J]. 谢青,汤伟亮.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1(06)
- [9]肝细胞移植研究进展[J]. 傅一鸣.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1(03)
- [10]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为肝细胞及细胞移植对急性肝损伤作用的研究[D]. 闫益波.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