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悬浮体制样氟化辅助ETV-ICP-AES直接测定中药绞股蓝中微量元素(论文文献综述)
孙蓉蓉[1](2008)在《安康产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Thunb.)Makino黄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Thunb.)Makino为葫芦科Cucurbitaceae绞股蓝属Gynostemma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全草均具有药用价值,除皂苷外,黄酮类化合物也是绞股蓝的主要药用成分。本文选取绞股蓝为材料,对安康产的不同品系的绞股蓝]的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在组织培养的绞股蓝培养基中,分别附加50μmol/L、1001μmol/L、150μmol/L、200μmol/L水杨酸后,研究水杨酸对绞股蓝组织培养苗的总黄酮含量变化,以及一些次生代谢相关酶类的活性变化。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不同品系绞股蓝的总黄酮含量,探索品系、生长时期、器官这三个因素对于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系、生长时期、器官对于总黄酮含量都有显着影响,其中品系和器官对于总黄酮含量的影响最大,并且这三个影响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这对于我们选择优良栽培品系,选择收获时间、收获部位有着指导作用。安康绞股蓝三号是一个较好的品系,若在八月份的时候收获,可获得较高的总黄酮产量。研究的五个品系均是七、八月份的总黄酮含量较九月份的高,这可能是由于七、八月份是绞股蓝开花期,由营养生长转变为生殖生长,次生代谢加强,所以绞股蓝黄酮含量较高。叶的总黄酮含量明显高于茎。2.在MS培养基中附加不同浓度的SA后,绞股蓝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henylalanineAmmonia-Lyase,PAL)、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酶活性除200μmol/L处理组外,均是处理组高于对照组,并且这几个酶的活性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稳定之后,开始下降。其原因有可能是由于外源SA存在条件下绞股蓝做出了适应性的调整。这几个酶活性的提高说明了SA处理可以显着增强绞股蓝组培苗的酶促防御系统的抗氧化能力,保持活性氧代谢的平衡。而过氧化氢(catalase,CAT)酶活性则是对照组的高于处理组的,也是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这可能与SA在植物体内的信号传递途径有关。3.在MS培养基中附加不同浓度的SA后,使用外源的SA能够提高绞股蓝组织培养苗的总黄酮含量。随着处理浓度提高,总黄酮含量也随之相应的提高。在培养基中附加150μmol/L的SA能显着的提高绞股蓝组培苗的总黄酮含量。不同浓度的SA处理下绞股蓝组织培养苗的总黄酮含量与PAL、SOD、POD、CAT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外源SA处理下绞股蓝组织培养苗的总黄酮含量与PAL、SOD、POD酶活性正相关,与CAT酶活性负相关。这可以说明,附加SA后可能诱导组织培养的绞股蓝体内的一系列酶基因的表达,进而加强其次生代谢,提高绞股蓝总黄酮的含量。4.绞股蓝体内黄酮类化合物的组织化学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与染色剂反应后所发出荧光的强弱不同,可以确定黄酮类化合物在绞股蓝中的分布位置和含量多少。绞股蓝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分布在叶表皮、叶肉细胞、叶脉维管束的韧皮部、叶的表皮毛及腺毛、地上茎的表皮、棱角处的厚角组织、茎的同化组织、维管束的韧皮部以及一些薄壁细胞中。由黄酮类化合物与染色剂反应后所发出荧光的强弱,可得知叶肉中的荧光最强,所以叶肉可能是绞股蓝黄酮类化合物积累的主要组织,地上茎的厚角组织中、同化组织中、维管束的韧皮部也是积累的部位。因此可以说明,绞股蓝的营养器官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应是叶内的高与茎内的。这与上文中不同品系绞股蓝总黄酮含量的测定结果一致,叶中的含量高于茎中的。5.采用离析液和舒氏液处理绞股蓝的叶片后,获得绞股蓝的上、下表皮装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照相,可清楚的看到绞股蓝表皮细胞的轮廓、气孔器的结构、表皮毛和腺毛的结构,得到质量较高的照片。这种方法可用于植物叶片表皮结构的研究。
杨美华,吴剑威,赵润怀[2](2008)在《中药材中重金属检测及脱除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对中药材重金属污染分析及其脱除方法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郑红[3](2006)在《新型吸附材料的合成及其对痕量元素和有机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导致重金属元素和有机染料的消耗和排放与日俱增,造成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成为影响人民健康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对于这些污染物的监测成为环境科学和分析科学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这些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样品的高度复杂性,特别是许多待分析成分的浓度非常低、基体干扰非常严重,传统的分析方法往往难以胜任。虽然近些年开发了许多灵敏度和选择性很高的仪器分析方法,但在分析实践中,仍然需要经过样品的预处理——富集分离以后才能进入分析仪器进行准确的测定,而样品的富集分离通常需要借助选择性高、吸附容量大的各种吸附材料和合适的分离方法。因此,本论文以建立重金属的预富集与分离和有机染料的选择性富集及分析为目的,合成了几种新型的吸附材料,并对合成条件以及材料的选择吸附性能开展了系统研究,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创新性研究工作。 1.应用硅胶表面修饰技术,首次以钯(Ⅱ)和汞(Ⅱ)作为印迹离子合成了钯(Ⅱ)和汞(Ⅱ)印迹聚合物,研究了印迹离子聚合物和非印迹聚合物对钯(Ⅱ)和汞(Ⅱ)的分离富集特性,建立了分离富集测定钯(Ⅱ)和汞(Ⅱ)的新方法。钯(Ⅱ)和汞(Ⅱ)印迹聚合物与非印迹聚合物的相对选择因子分别为2.94和3.85,并远远大于1,这说明印迹聚合物比非印迹聚合物对印迹离子的选择性高的多,用该印迹聚合物分离富集钯(Ⅱ)和汞(Ⅱ)的检出限分别为0.36μgL-1和0.32μgL-1,可应用于中药、合金样品和水样中痕量钯(Ⅱ)和汞(Ⅱ)的测定。 2.以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脂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做引发剂,分别以苏丹红Ⅲ、桑色素和罗丹明6G分子作模板分子制备苏丹红Ⅲ、桑色素和罗丹明6G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了印迹聚合物和非印迹聚合物对苏丹红Ⅲ、桑色素和罗丹明6G分子的选择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经过印迹的聚合物对模板分子具有很好的特异性结合能力,为复杂样品中的苏丹红Ⅲ、桑色素和罗丹明6G物质的选择性富集及分析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3.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活化作用下,首次用铜试剂、二苯基硫脲和磺胺成功修饰了纳米TiO2,并对溶液中痕量Cu(Ⅱ)、Pb(Ⅱ)、Zn(Ⅱ)、Cd(Ⅱ)、Cr(Ⅲ)、Au(Ⅲ)、Pd(Ⅱ)和Rh(Ⅲ)离子的预富集和分离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满意。与未经处理的纳米TiO2相比,修饰的纳米TiO2在预富集和分离痕量的重金属离子时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吸附容量。详细研究了富集分离的条件和性能
李胜清[4](2004)在《电热蒸发原子光谱/质谱联用技术及痕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质谱(ICP-AES/MS)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分析速度快和可同时测定多元素等优点,已成为痕量/超痕量分析的主要方法之一,广泛应用于生命、食品、临床、新材料、环境、地质、冶金和核技术等领域。应当指出,从原子光谱到原子质谱标志着分析科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突破。 新进样技术研究一直是原子光谱/质谱分析界关注的热点之一。电热蒸发(ETV),作为一种使待测物以气态形式引入ICP-AES/MS的进样技术,具有以下一些突出的优点:(1)进样效率高(~80%),方法的检出限得到显着改善;(2)试样的蒸发和激发(电离)过程分步进行,有利于实验参数的优化和降低基体产生的干扰;(3)耗样量少,微克级或微升级;(4)可直接分析固体试样,省去了样品预处理;(5)利用化学改进剂可进一步提高方法的灵敏度与选择性。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系统研究和发展ETV-ICP-MS联用新技术,将聚四氟乙烯(PTFE)化学改进剂(氟化剂)引入ETV-ICP-MS体系,探索降低质谱干扰和基体效应的途径,研究其规律性及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ETV-ICP-MS直接分析固体试样(难熔材料、生物试样)的新方法。此外,研究ETV-ICP-AES/MS与有特色的分离富集前处理技术联用,并将它用于痕量元素成分和形态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建立了氟化电热蒸发(FETV)-ICP-MS直接测定难熔Nb2O5固体粉末中的痕量杂质的新方法,试样以悬浮体形式引入(一次分析,所需试样的量仅为0.002mg),无需任何化学前处理。对石墨炉与ICP之间的接口进行了改进,并对影响分析物信号强度的石墨炉载气和辅助载气的流速进行了优化;研究了在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分析物电热蒸发信号轮廓,及悬浮体中基体总量对分析物信号的影响;用实验方法详细考察了PTFE分解产物可能产生的质谱干扰并对这一干扰的可能性进行了评价。提出了一种用实验手段判断基体效应是否存在的新方法。结果表明,应用FETV-ICP-MS直接测定痕量金属杂质,基体(Nb2O5)在悬浮体中的浓度不大于200mg L-1时,不存在基体效应:用标准溶液工作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及常规溶液雾化法所测定的结果一致。 (2)通过对试样的适当稀释和对石墨炉升温程序的有效控制,可以完全消除或显着降低血清试样中主要基体(有机基体和无机基体)产生的影响;详细考察了存在或不存在PTFE的条件下非金属元素Cl、S、P和金属元素Na、K、Ca、Mg在石墨炉中的挥发行为,并优化了实验参数。据此,建立了石墨炉原位分离基体后,用ETV-ICP-MS直接测定生物流体中痕量难熔元素的新方法。该法已成功应用于人血清中痕量V、Cr、Mo、Ba、La、Ce和W的同时/直接测定,无需任何化学前处理,无需基体匹配,灵敏、简单、快速及试样消耗少。 (3)以纳米二氧化钛为吸附材料,考察了在不同pH条件下,纳米二氧化钛对
陈浩,梁沛,胡斌,赵丽,孙大海,王小如[5](2002)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质谱法在中药微量元素及形态分析中的应用》文中指出本文对近年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ICP AE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ICP MS)在中药微量元素及形态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评述 ,讨论了应用ICP AES/MS技术测定中药微量元素样品处理和各种分析方法 ,引用文献 5 8篇。微波消解可作为中药微量元素分析理想的样品处理方法 ;ICP AES/MS及各种联用技术在中药微量元素含量及形态分析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陈世忠,常照荣,郭旭初[6](2001)在《悬浮体制样氟化辅助ETV-ICP-AES直接测定中药绞股蓝中微量元素》文中研究指明报道了以聚四氟乙烯悬浮体 (PTFE)为化学改进剂 ,采用电热蒸发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ETV- ICP- AES)直接分析中药绞股蓝中微量元素 Cu、Mn、Cr、Fe、Zn.考察了影响分析信号的主要因素 .本法用于实际样品分析 ,结果满意
二、悬浮体制样氟化辅助ETV-ICP-AES直接测定中药绞股蓝中微量元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悬浮体制样氟化辅助ETV-ICP-AES直接测定中药绞股蓝中微量元素(论文提纲范文)
(1)安康产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Thunb.)Makino黄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绞股蓝生物学特性 |
1.2 绞股蓝的研究概况及进展 |
1.2.1 绞股蓝化学成分的研究 |
1.2.2 绞股蓝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 |
1.2.3 绞股蓝的生理学研究 |
1.2.4 绞股蓝的生态学及种质资源研究 |
1.2.5 绞股蓝组织培养研究 |
1.2.6 绞股蓝药理学研究 |
1.3 水杨酸与植物次生代谢研究 |
1.4 苯丙氨酸解氨酶 |
1.5 植物体内保护酶的研究 |
1.6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
2. 五个品系绞股蓝的总黄酮含量测定 |
2.1 材料与仪器 |
2.1.1 材料 |
2.1.2 仪器 |
2.2 方法 |
2.2.1 对照品的制备 |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3 显色原理及方法 |
2.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2.5 精密度试验 |
2.2.6 稳定性试验 |
2.2.7 重现性试验 |
2.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
2.2.9 样品测定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3. 绞股蓝组培苗总黄酮含量及酶活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材料处理 |
3.2 方法 |
3.2.1 RAL活性测定 |
3.2.2 POD活性测定 |
3.2.3 总黄酮含量变化 |
3.2.4 SOD活性测定 |
3.2.5 CAT活性的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附加不同浓度的SA后PAL活性变化 |
3.3.2 附加不同浓度SA后绞股蓝总黄酮含量 |
3.3.3 附加不同浓度的SA后POD活性变化 |
3.3.4 附加不同浓度SA后SOD酶活性变化 |
3.3.5 附加不同浓度SA后CAT酶活性变化 |
3.3.6 不同浓度的SA处理下绞股蓝组织培养苗的总黄酮含量与PAL、SOD、POD、CAT活性的相关性 |
3.4 讨论 |
4. 绞股蓝总黄酮的组织化学定位及叶表皮荧光显微镜观察 |
4.1 材料、仪器与试剂 |
4.1.1 材料 |
4.1.2 仪器与试剂 |
4.2 方法 |
4.2.1 表皮处理方法 |
4.2.2 切片方法 |
4.2.3 染色方法 |
4.3 结果观察 |
4.2.1 绞股蓝叶表皮的荧光显微镜观察 |
4.3.2 绞股蓝叶的解剖结构 |
4.3.3 绞股蓝茎的解剖结构 |
4.3.4 柠檬酸/硼酸染色结果 |
4.3.5 二苯基硼酸-2-氨基乙酯染色结果 |
4.3.6 三氯化铝法染色结果 |
4.3.7 醋酸镁染色结果 |
4.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2)中药材中重金属检测及脱除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样品前处理 |
2 分析方法 |
2.1 比色法 |
2.2 紫外分光光度法 |
2.3 高效液相色谱法 |
2.4 原子吸收光谱法 |
2.5 原子发射光谱法 |
2.6 原子荧光光谱法 |
2.7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质谱联用法 |
2.8 示差脉冲阳极溶出伏安法 |
3 中药材重金属的脱除 |
3.1 从外源栽培环境入手 |
3.2 从中药材本身入手 |
(3)新型吸附材料的合成及其对痕量元素和有机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分离富集概述 |
1.2 分离富集技术在ICP-AES中的应用 |
1.3 分离富集方法介绍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火试金法 |
1.3.2 沉淀法 |
1.3.3 萃取法 |
1.3.4 离子交换法 |
1.3.5 分子印迹技术 |
1.4 常用的分离富集材料 |
1.4.1 无机材料 |
1.4.2 高分子材料 |
1.4.3 纳米材料 |
1.5 选题思路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对重金属元素的分离富集和有机物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一节 分子印迹技术发展的现状和应用 |
1.1 发展背景 |
1.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基本原理 |
1.3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
1.4 固相萃取的原理 |
1.5 分子印迹聚合物技术在固相萃取中的应用 |
第二节 钯(Ⅱ)和汞(Ⅱ)离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分离富集性能研究 |
引言 |
1 实验部分 |
2 结果与讨论 |
3 结论 |
第三节 有机染料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引言 |
1 实验部分 |
2 结果与讨论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纳米TiO_2的化学修饰及其吸附痕量金属元素的性能与应用研究 |
第一节 纳米TiO_2材料的研究现状 |
1 概述 |
2 纳米TiO_2的主要制备方法 |
3 纳米TiO_2表面修饰机理 |
4 修饰的纳米TiO_2作为痕量金属元素的固相萃取剂 |
第二节 化学修饰的纳米TiO_2对痕量重金属离子的选择吸附性能研究 |
1 实验部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DDTC修饰的纳米TiO_2对Cu(Ⅱ)、Pb(Ⅱ)、Zn(Ⅱ)和Cd(Ⅱ)离子的选择性吸附性能研究 |
2.2 磺胺修饰的纳米TiO_2对Cr(Ⅲ)和Pb(Ⅱ)离子的选择性吸附性能研究 |
2.3 二苯基硫脲修饰的纳米TiO_2对Au(Ⅲ)、Pd(Ⅱ)和 Rh(Ⅲ)离子的选择性吸附性能研究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聚丙烯对甲基苯磺酰基脒-对甲基苯磺酰基酰胺螯合纤维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第一节 螯合纤维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
1 螯合纤维的研究进展 |
2 螯合纤维的合成 |
3 螯合纤维的性能 |
4 螯合机理 |
第二节 聚丙烯对甲基苯磺酰基脒-对甲基苯磺酰基酰胺螯合纤维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
引言 |
1 实验部分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聚丙烯对甲基苯磺酰基脒-对甲基苯磺酰基酰胺螯合纤维的合成条件研究 |
2.2 螯合纤维对Ru(Ⅲ)、Rh(Ⅲ)、Au(Ⅲ)和 Pd(Ⅱ)吸附性能的研究 |
2.3 螯合纤维对Sn(Ⅳ),V(Ⅴ),Bi(Ⅲ),Mn(Ⅱ),Zr(Ⅳ)和 Mo(Ⅵ)吸附性能的研究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论与展望 |
在读期间的论文 |
致谢 |
(4)电热蒸发原子光谱/质谱联用技术及痕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概述 |
1.2 ICP-AES/MS中的进样技术 |
1.2.1 气动雾化(Pneumatic nebulization) |
1.2.2 化学蒸气发生(Chemical vaporization) |
1.2.3 流动注射(Flow injection) |
1.2.4 激光剥蚀(Laser ablation) |
1.2.5 联用技术与形态分析 |
1.3 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质谱中的电热蒸发技术 |
1.3.1 分析性能 |
1.3.2 电热蒸发装置及实验参数的优化 |
1.3.3 蒸发机理、传输过程及干扰效应研究 |
1.3.4 校正方法 |
1.3.5 化学改进作用 |
1.3.6 同位素比测定 |
1.3.7 多元素同时测定 |
1.4 ETV-ICP-AES/MS固体直接分析 |
1.4.1 概述 |
1.4.2 制样方式 |
1.4.3 生物试样直接分析 |
1.4.4 环境试样直接分析 |
1.4.5 难熔材料直接分析 |
1.4.6 其它试样的直接分析 |
1.5 ETV-ICP-AES/MS与分离富集技术联用的分析应用 |
1.5.1 痕量元素测定 |
1.5.2 元素形态分析 |
1.6 立题思想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悬浮体进样ETV-ICP-MS直接测定难熔Nb_2O_5中的痕量杂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及主要工作参数 |
2.2.2 标准溶液与试剂 |
2.2.3 悬浮体制备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石墨炉与ICP炬管之间的接口 |
2.3.2 载气/辅助载气流速的优化 |
2.3.3 氟化电热蒸发 |
2.3.4 PTFE分解产物的质谱干扰 |
2.3.5 基体效应研究 |
2.3.6 分析性能 |
2.3.7 试样分析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石墨炉原位分离基体及ICP-MS直接测定人血清中的痕量难熔元素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及主要操作参数 |
3.2.2 标准溶液和试剂 |
3.2.3 试样制备 |
3.2.4 分析步骤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待测难熔元素在石墨炉中的蒸发行为 |
3.3.2 基体元素在石墨炉中的蒸发行为 |
3.3.3 原位分离基体实验条件的优化 |
3.3.4 检出限与精密度 |
3.3.5 实际试样分析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La~(3+)及La有机酸络合物的纳米TiO_2吸附分离及FETV-ICP-AES测定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及主要工作条件 |
4.2.2 试剂和标准溶液 |
4.2.3 实验方法与悬浮体制备 |
4.2.4 分析步骤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纳米TiO_2选择吸附性能 |
4.3.2 原位分离基体TiO_2 |
4.3.3 基体效应研究 |
4.3.4 分析性能 |
4.3.5 合成试样分析 |
4.3.6 土壤试样分析 |
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单滴微萃取与ETV-ICP-MS联用测定生物试样中痕量稀土元素(La,Yb,Y)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试剂及标准溶液 |
5.2.2 微滴萃取系统和ETV-ICP-MS仪器操作条件 |
5.2.3 试样处理 |
5.2.4 实验方法 |
5.2.5 ETV-ICP-MS测定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样品流速的影响 |
5.3.2 萃取时间的影响 |
5.3.3 不同溶剂的影响 |
5.3.4 微滴体积的影响 |
5.3.5 分析性能 |
5.3.6 试样分析 |
5.3.7 连续流动微萃取传质模型假设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悬浮体制样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直接测定食品中的Cu、Zn、Mn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实验仪器 |
6.2.2 试剂和样品 |
6.2.3 试样制备 |
6.2.4 分析步骤 |
6.3 结果和讨论 |
6.3.1 石墨炉操作参数的优化 |
6.3.2 共存元素的干扰 |
6.3.3 分析性能 |
6.3.4 样品测定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用ETV-ICP-MS研究在GFAAS中Cr、Ni、Zr、Nb、Yb的蒸发/原子化机理 |
7.1 引言 |
7.2 实验部分 |
7.2.1 仪器及主要工作参数 |
7.2.2 标准溶液与试剂 |
7.2.3 分析步骤 |
7.3 结果与讨论 |
7.3.1 不同化学改进剂对待测元素蒸发行为的影响 |
7.3.2 待测元素在石墨炉中的原子化行为 |
7.3.3 温度对待测元素在ETV-ICP-MS中信号轮廓的影响 |
7.3.4 ICP功率对待测物在ETV-ICP-MS中信号强度的影响 |
7.3.5 待测元素在ETAAS中的蒸发/原子化机理 |
7.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悬浮体制样氟化辅助ETV-ICP-AES直接测定中药绞股蓝中微量元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装置 |
1.2 试剂及标准溶液 |
1.3 悬浮体的制备 |
1.4 分析步骤 |
2 结果与讨论 |
2.1 ICP放电参数的优化 |
2.2 悬浮体的稳定性 |
2.3 灰化温度 |
2.4 蒸发温度 |
2.5 共存离子的影响 |
2.6 检出限和精密度 |
2.7 样品分析 |
3 结 论 |
四、悬浮体制样氟化辅助ETV-ICP-AES直接测定中药绞股蓝中微量元素(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康产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Thunb.)Makino黄酮研究[D]. 孙蓉蓉. 陕西师范大学, 2008(06)
- [2]中药材中重金属检测及脱除技术研究进展[J]. 杨美华,吴剑威,赵润怀. 中国现代中药, 2008(01)
- [3]新型吸附材料的合成及其对痕量元素和有机染料吸附性能的研究[D]. 郑红. 兰州大学, 2006(09)
- [4]电热蒸发原子光谱/质谱联用技术及痕量分析[D]. 李胜清. 武汉大学, 2004(11)
- [5]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质谱法在中药微量元素及形态分析中的应用[J]. 陈浩,梁沛,胡斌,赵丽,孙大海,王小如.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2(06)
- [6]悬浮体制样氟化辅助ETV-ICP-AES直接测定中药绞股蓝中微量元素[J]. 陈世忠,常照荣,郭旭初.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