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源信息融合与天基信息网(论文文献综述)
刘欣,张占月,吴俊娴,沈亮[1](2021)在《美军天基信息支援空中进攻作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天基信息是远程空中进攻作战信息支援的重要组成部分。介绍了美军天基信息支援空中作战的典型案例,对相关项目的应用需求、系统组成、信息支援的类型、流程与活动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探讨,重点分析了包括远程指挥控制、广域情报传输分发、跨域战术协同在内的天基信息系统空中进攻作战典型样式,最后得出了天基信息系统未来发展启示。
赖俊[2](2019)在《天基传感网的卫星协同定位理论及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以维持统一时间、空间为目的的天基传感网中,卫星子系统的时空系统基准维护具有重要而基础的作用。利用星间链路进行星间精密测距的卫星协同定位,可以让整个星座即使在没有地面支持的情况下长时间地维护一个可用的时空基准,具有很高的实际意义和战略价值。由于卫星运动模型的非线性性,传统的协同定位理论和分析方法不能直接用于分析卫星协同定位的性能和误差演化特性,制约了卫星协同定位的发展和研究。此外,要在实际中实现卫星的协同定位,需要设计一套高性能的分布式协同算法,使得在提供足够的协同定位精度的同时,让算法和系统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同时,介于卫星上的链路资源以及功率资源都非常有限,如何优化这些资源,在保证同样的定位精度条件下,尽可能减少资源利用,提高系统效率,也是优化卫星协同定位设计的一个重要实践问题。围绕这些问题,论文重点研究了如下关键问题:1、卫星协同定位可观性和误差演化特性的理论框架。理论的分析可以论证卫星协同定位的可行性,并能以解析的方式刻画卫星协同定位误差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由于卫星运动模型的非线性特征,传统的协同定位分析框架无法适用于卫星的协同定位特性分析中。而已有的对卫星协同定位的分析方法中,仅仅是针对某些特殊情况、在开普勒轨道根数状态空间中进行分析,难以用解析的方式分析卫星协同定位的误差特性。因此解析地分析动态情况中的卫星协同定位性能是本文研究的第一个关键问题。2、卫星协同定位的分布式滤波算法设计。在卫星协同定位的工程实践中,相比于集中式的滤波算法,分布式算法具有更好的抗毁性和灵活性。然而现有的分布式方法也有不足:一般的分布式算法的性能无法与集中式方法相比,而能和集中式算法保持相同的性能水平的分布式算法则对星间链路的通信资源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占用了宝贵的星间链路资源。为此,如何设计一种新型的分布式卫星协同定位算法,在提升定位精度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星间通信资源的消耗,成为本文研究的第二个关键问题。3、卫星协同定位的星间链路优化。不同的星间链路能够提供的测量信息是不同的。在相同条件下,相距较远的卫星星间链路所能提供的测距信息要比相距较近的星间链路少,即误差更大。测量卫星间的不同构型也会影响卫星定位的性能,这是由于测量信息的方向性所导致的。卫星的位置误差也会包含在星间测距中。这些因素都为如何优化星间链路的选取带来了必要性和复杂性。如何选择合适的指标对星间链路测量进行优化,成为本文研究的第三个关键问题。对于卫星协同定位的理论框架,本文提出了一种在笛卡尔坐标系下卫星协同定位性能和误差演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它能够用解析的方式分析卫星协同定位性能以及误差演化的性质;对于滤波器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状态缓存的卫星分布式协同定位,能够在仅用极少的链路通信资源的条件下,获得比传统分布式方法更高的定位精度;对于星间链路优化,提出了一系列用于优化星间链路的指标,并针对这些优化指标,提出了启发式和基于凸优化的方法对其进行优化。这些技术方法均通过了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证明了技术可行性及有效性,可以为卫星协同定位和天基传感网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和设计依据。
王之[3](2018)在《基于天基信息港的多源信息融合任务调度模型及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天基信息系统的发展,天基信息港这一具备多源信息融合处理能力的天基网络节点概念已经被提出,其在同步轨道上向用户提供数据中继、星上处理等服务。多源信息融合技术通过一个处理节点汇集多维度遥感数据,提取出各种数据的不同特征并进行融合,可以获得较单个数据更为准确的综合信息,其广泛应用于军事、灾害应急等领域。在天基信息港上实现多源信息融合,可以将数据的传输、处理与分发集中在星上,相比较在地面数据处理中心实现多源信息融合,天基信息港离数据源卫星更近,卫星数据不再需要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减少了数据处理中心接收和分发数据的传输时间,提高了信息获取的时效性,这对于天基信息系统的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考虑到军事、灾害应急这类任务高时效性的需求,如何在有限的天基信息港资源下合理规划任务,提高任务的时效性就成为了研究天基信息港的重要问题,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基于此现状,本文提出了基于天基信息港的多源信息融合任务调度问题:将多源信息融合任务划分为与数据源卫星相关的一组子任务,每个子任务包括数据传输阶段和数据处理阶段,且顺序调度在天基信息港的天线资源和处理资源上,在满足天基信息港资源和任务约束下,如何分配各个子任务在天线资源和处理资源上的执行时间,最小化多源信息融合任务的完成时间。天基信息港的任务调度模型建立与算法求解将是天基信息港任务调度的关键,本文的整体研究工作如下:首先,通过分析多源信息融合任务流程、天基信息港的资源特征、可见时间窗约束,建立了基于天基信息港的多源信息融合任务调度模型,并以最小化任务完成时间为优化目标。其次,在天基信息港任务调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多机循环插入算法对其求解。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相比于列表调度算法能够平均减少10.8%的任务完成时间,在算法运行时间大约为遗传算法的1/20,验证了该算法能够满足天基信息港任务调度的高时效性,对于在天基信息港上实现多源信息融合有着重要意义。最后,考虑到天基信息港的存储资源有限,本文研究了基于存储约束的天基信息港任务调度问题,建立了对应的数学模型并提出了改进的帝国竞争算法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相比较遗传算法和帝国竞争算法,能够在可行的算法运行时间内得到最少的任务完成时间,并验证了存储约束会增加任务完成时间。
张满超,王犇[4](2017)在《天基资源信息服务体系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析了国内外天基资源信息服务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结合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构建了基于云服务架构的天基资源信息服务体系,论述了天基资源信息服务体系的服务架构、系统架构、技术架构、运行视图和安全防护架构等,并给出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及其解决途径。
秦浩[5](2017)在《天基网络智能卫星(iSAT)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传统卫星体系结构及应用模式已不适用于未来天基信息网络的发展需求,现有新体制卫星体系结构及应用模式虽然在不同程度及不同领域具备了下一代卫星体系结构技术特征,但是均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本文立足于天基信息网发展需求,结合卫星技术发展的局限与趋势,研究了适用于未来天基信息网络的智能卫星(iSAT)体系结构,设计了可重构硬件模块和构件化软件架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分析传统卫星体系结构及应用模式局限,结合未来天基信息网络发展需求,设计了iSAT卫星应用模式。提出了基于标准化分层架构的iSAT卫星体系结构,通过标准化层间接口,实现了iSAT卫星分层架构,并阐明系统层次划分及层间接口关系。搭建了iSAT卫星演示系统,验证了iSAT卫星标准化体系结构。(2)针对iSAT卫星在轨功能可重构的需求,通过分析iSAT卫星标准化体系结构,结合iSAT卫星演示系统实际约束,设计了基于标准化配置接口的可重构硬件模块。该模块主要基于PCAP与ICAP两种标准化配置接口,实现了FPGA的动态重配置。通过对两种配置方式的比较分析,PCAP接口性能优于ICAP接口,故使用PCAP接口作为可重构硬件设计方案。(3)针对iSAT卫星应用层构件化软件需求,设计了iSAT卫星基于软件总线的构件化软件架构,解决了iSAT卫星构件化软件设计问题。通过对软件构件开发中领域工程的建模分析,设计了实现了基础应用层中文件读写构件和接口通信构件;通过对构件化软件应用系统的建模分析,设计实现了基于多线程与多线程同步的构件化系统软件,并对信号量的同步方式进行系统软件构件化集成测试。(4)针对iSAT卫星通用多功能的需求,基于标准化分层架构搭建iSAT卫星演示系统,设计系统软件的工作流程,验证了iSAT卫星可重构硬件设计与构件化软件设计。通过对演示系统基于单星和多星的应用场景测试,完成了iSAT卫星“一星多能、多星协同”应用模式的演示验证。上述研究内容基于充分的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具有明确的技术可行性,可以对天基网络智能卫星的体系结构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李斌,刘乘源,章宇兵,周彬[6](2017)在《天基信息港及其多源信息融合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天基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如何提高在轨信息处理能力并开展天基信息应用服务成为当前需求解决的重点问题。本文在分析了当前天基信息系统发展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具备高性能在轨信息处理能力的天基信息节点——天基信息港概念,及其基于高轨共位的模块化卫星组成的空间分布式系统的实现方案,阐述了天基信息港的系统组成、硬件架构和软件架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天基信息港的多源信息融合应用,创新天基信息应用服务模式,满足我国未来天基信息多样化、高实时和综合化应用需求。
秦大国,陈凌云,邴启军[7](2016)在《天基信息获取系统一体化指挥控制研究》文中指出针对天基信息获取系统建设与应用中自成体系、难以共享、效率低下的问题,对其一体化指挥控制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天基信息获取系统指挥控制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情报系统一体化的方法和思想,提出天基信息获取系统一体化指挥控制的功能要求;在不改变现有业务隶属关系基础上,通过在技术层面上建立业务平台,实现天基信息需求管理、任务规划、融合处理、信息共享、分发应用等链路各环节的一体化。
吕楠[8](2015)在《高动态飞行器遥测传输与地面数据融合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遥测系统是飞行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飞行试验的关键内容和取得成功的判据之一,获取完整可靠的遥测数据可以为改进飞行器设计、分析试验故障和指挥决策提供支撑。本文以临近空间高动态飞行器为背景,结合发射场测控和地面数据处理技术,重点研究了遥测信号传输的天线设计和多干扰条件下的遥测地面数据的融合使用技术。首先,针对电大尺寸飞行器结构对遥测天线方向图的干涉影响情况,本文分别对安装14个遥测天线的状态进行了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天线数目越多,弹体结构对合成方向图影响越大,而沿弹体Ⅱ、Ⅳ象限对称安装两个天线是较为理想的方案。其次,针对两个地面测控站布局,基于飞行弹道数据的计算结果表明,140s后弹道和姿态角对遥测信号传输的影响变得显着;若姿态角存在较大偏离,在60120s时间段,遥测信号传输影响显着,且影响程度随姿态角偏离值增大而增大。最后,针对多源多流多干扰因素下的遥测地面接收数据,本文分析了数据可用性,同时采用帧结构、帧计数、时码和反码周期校验等方法,进行了多源多流遥测数据的可用性评估。在此基础上,采用数据帧拼接的方法,进行丢帧、散乱等病态数据的重建,实现了多干扰遥测地面数据的有效使用。论文重点针对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的遥测微带天线的布局设计、遥测地面数据的可用性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考虑飞行器结构及飞行状态的天线布局性能计算方法,实现了多源多流多干扰因素下遥测地面数据的重建,其方法技术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工程意义,可有效支持临近空间高速飞行器的遥测相关工作。
王远,姚艳军,王烁[9](2014)在《我国天基信息网未来发展设想》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我国星座卫星通信系统的需求未得到明确,加上卫星通信系统的复杂性和高风险性,导致了我国在天基卫星网络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天基网络基础设施还不完备。文章概述了我国天基信息网的发展现状,并分别对未来天基网的发展路线和发展装备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设想。
许俊锋[10](2013)在《ITS数据网络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大交通概念的提出、路网的逐步形成、新技术的涌现、服务理念的强化,我国交通信息化正由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单路段系统独立构建、面向监管的基本功能实现等向综合、联网和服务等方面转型。在此大框架下,如何构建适应于未来网络发展和兼容现有系统平台的交通信息化架构,以承担未来交通发展需求所带来的业务信息、用户实时性需求,特别是针对车路协同系统,保证车辆行驶的可监控、可指挥、可诱导成为时下研究的热点。论文结合省级科研项目《江苏省高速公路外场监控设备底层协议规范研究》和《江苏交通传感网技术体系与应用框架研究》,研究了ITS数据网络的概念和技术体系,展望了基于LDM3的ITS数据网络发展;讨论规范了外场设备底层数据对象、ITS数据网络的通信协议、以及网络通信平台架构和通信空间接口CALM:探讨了ITS数据网络信息汇聚融合、多终端协同网络控制平台;进而给出了“基于LDM3的路网大中心数据库”总体设计及数据库信息交互的总体方案。论文旨在构建ITS数据网络,实现人、车、路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有效方式,“大交通”概念下的政府交通政策的改变以及运用智能交通系统改善交通运输状况的成效。论文的贡献在于:1、提出了ITS数据网络概念,以数据网络的角度梳理了智能交通系统的构建;2、基于对ITS数据网络技术体系的讨论,展望了基于LDM3的ITS数据网络的发展;3、对外场设备的数据对象进行了规范,以在根本上解决设备更换性难题;4、给出了基于LDM3路网大数据中心的初期设计,及大数据中心数据库的信息交互的方案。
二、多源信息融合与天基信息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源信息融合与天基信息网(论文提纲范文)
(1)美军天基信息支援空中进攻作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美军天基信息系统发展分析 |
1.1 美军天基信息获取系统发展概况 |
1.1.1 成像侦察 |
1.1.2 电子侦察 |
1.1.3 海洋监视 |
1.2 美军天基信息传输系统发展概况 |
1.2.1 WGS宽带通信卫星 |
1.2.2 MUOS窄带通信卫星 |
1.2.3 AEHF卫星 |
1.2.4 铱星及铱星二代星座系统 |
1.2.5 Star Link星座系统 |
1.3 美军天基信息系统后续发展计划 |
2 天基信息支援典型样式 |
2.1 远程指挥控制 |
2.2 广域情报传输分发 |
2.3 跨域战术协同 |
3 发展启示 |
3.1 加强顶层规划与体系架构设计 |
3.2 推进技术保障与基础资源建设 |
3.3 完善空基综合接入处理与应用设计 |
3.4 探索与低轨星座融合应用新模式研究 |
4 结论 |
(2)天基传感网的卫星协同定位理论及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使用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与基本问题 |
1.1.2 天基传感网卫星协同定位技术理论及技术的研究意义 |
1.2 论文研究的关键技术问题 |
1.2.1 卫星协同定位的可观性和误差演化特性 |
1.2.2 卫星协同定位的分布式滤波算法 |
1.2.3 卫星协同定位的星间链路优化 |
1.3 关键技术问题的研究现状 |
1.3.1 卫星协同定位理论框架 |
1.3.2 卫星协同定位的分布式滤波算法设计 |
1.3.3 卫星协同定位的星间链路优化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
第二章 卫星协同定位模型 |
2.1 卫星定位使用的时空系统 |
2.1.1 时间系统 |
2.1.2 空间坐标系统 |
2.2 卫星运动模型 |
2.3 卫星星间链路测量模型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卫星协同定位可观性和误差演化分析 |
3.1 卫星协同定位可观性分析 |
3.1.1 静态网络下的可观性矩阵及其特性 |
3.1.2 动态网络下的可观性矩阵及其特性 |
3.1.3 考虑摄动力时的协同定位可观性 |
3.2 卫星状态误差的演化特性 |
3.2.1 圆轨道面的卫星位置纯预报误差演化特性 |
3.2.2 在协同定位状态下的卫星状态估计的性能限 |
3.2.3 动态条件下的协同定位对卫星状态误差演化的影响 |
3.3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基于状态缓存的高效分布式卫星协同定位滤波器 |
4.1 卫星协同定位估计算法概述 |
4.1.1 集中式扩展卡尔曼滤波器 |
4.1.2 传统分布式协同定位方法 |
4.2 基于状态缓存的分布式卫星协同定位方法 |
4.2.1 基本思路 |
4.2.2 缓存和预报步骤 |
4.2.3 利用观测值和缓存交换更新缓存 |
4.2.4 全局协方差更新 |
4.2.5 计算复杂度及通信资源消耗分析 |
4.3 协同定位仿真和实验结果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卫星协同定位的星间链路优化 |
5.1 基于PDOP的传统星间链路优化方法 |
5.1.1 PDOP的基本概念 |
5.1.2 PDOP的性质及其优化方法 |
5.1.3 优化PDOP值在协同定位星间链路优化中的局限性 |
5.2 基于其它指标的星间链路优化方法 |
5.2.1 可用于星间链路优化的若干指标 |
5.2.2 基于凸优化的星间链路指标优化方法 |
5.2.3 星间链路优化问题和方法总结 |
5.3 星间链路优化仿真实验结果 |
5.3.1 仿真条件及实验方法 |
5.3.2 实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研究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基于天基信息港的多源信息融合任务调度模型及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星上资源调度研究现状 |
1.2.2 多源信息融合应用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分析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 |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天基信息港及其多源信息融合任务分析 |
2.1 天基信息港描述 |
2.1.1 天基信息港基本概念 |
2.1.2 天基信息港的特点和优势 |
2.2 多源信息融合任务描述 |
2.3 基于天基信息港的多源信息融合任务约束分析 |
2.3.1 天线资源约束 |
2.3.2 处理资源约束 |
2.3.3 存储资源约束 |
2.3.4 任务约束 |
2.4 基于天基信息港的多源信息融合任务调度问题描述 |
2.4.1 天基信息港任务调度问题的基本假设 |
2.4.2 天基信息港任务调度问题描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天基信息港任务调度模型与算法 |
3.1 天基信息港任务调度模型 |
3.1.1 建立数学模型 |
3.1.2 调度原理 |
3.2 多机循环插入算法 |
3.2.1 算法设计思路 |
3.2.2 基于时间窗的解序列调度策略 |
3.2.3 MCI算法基本流程 |
3.2.4 算法复杂度分析 |
3.3 遗传算法 |
3.3.1 编码解码方法 |
3.3.2 适应度函数 |
3.3.3 遗传操作 |
3.3.4 遗传算法基本流程 |
3.4 列表调度算法 |
3.4.1 算法设计 |
3.4.2 算法复杂度分析 |
3.5 仿真分析 |
3.5.1 仿真场景设置 |
3.5.2 仿真实例 |
3.5.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存储约束的天基信息港任务调度模型与算法 |
4.1 存储约束下多源信息融合任务分析 |
4.1.1 相关研究现状 |
4.1.2 基于存储约束的天基信息港任务调度问题描述 |
4.2 基于存储约束的天基信息港任务调度模型 |
4.3 改进的帝国竞争算法 |
4.3.1 帝国竞争算法基本思想 |
4.3.2 编码解码方法 |
4.3.3 初始化帝国集团 |
4.3.4 同化 |
4.3.5 交换殖民地和帝国位置 |
4.3.6 计算帝国集团总力量 |
4.3.7 帝国集团竞争 |
4.3.8 殖民地革命 |
4.3.9 帝国集团消亡以及算法终止条件 |
4.3.10 帝国竞争算法的改进优化以及算法流程 |
4.4 仿真与算法分析 |
4.4.1 仿真场景设置 |
4.4.2 算法参数 |
4.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缩略词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4)天基资源信息服务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天基资源服务现状 |
1.1 国外 |
1.2 国内 |
1.3 存在的问题 |
2 信息服务体系构建 |
2.1 服务架构 |
2.2 系统架构 |
2.3 技术架构 |
2.4 运行视图 |
2.5 安全防护架构 |
3 关键技术 |
3.1 天基信息云平台构建 |
3.2 天基信息服务集成框架 |
3.3 多源海量信息的组织管理 |
4 结束语 |
(5)天基网络智能卫星(iSAT)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论文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天基信息网络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外新体制卫星技术发展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iSAT卫星标准化体系结构设计 |
2.1 传统卫星体系结构及iSAT卫星应用模式设计 |
2.1.1 传统卫星体系结构及应用局限 |
2.1.2 iSAT卫星应用模式设计 |
2.2 iSAT卫星标准化体系结构设计 |
2.2.1 iSAT卫星标准化体系结构总体设计 |
2.2.2 iSAT卫星标准化体系结构分层结构 |
2.3 iSAT卫星演示验证系统总体设计 |
2.3.1 iSAT卫星演示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2.3.2 iSAT卫星演示系统标准化分层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i SAT卫星可重构硬件设计 |
3.1 演示验证系统可重构硬件总体设计 |
3.2 演示系统可重构方案设计 |
3.2.1 可重构定义 |
3.2.2 系统启动及引导模式设计 |
3.2.3 可重构配置路径设计 |
3.3 演示系统可重构模块设计与实现 |
3.3.1 基于PCAP接口配置方案 |
3.3.2 基于ICAP接口配置方案 |
3.3.3 动态可重构测试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i SAT卫星构件化软件设计 |
4.1 iSAT卫星构件化软件总体设计 |
4.1.1 软件复用与软件构件 |
4.1.2 iSAT卫星构件化软件总体设计 |
4.2 iSAT卫星演示系统软件构件设计 |
4.2.1 基于领域工程的可复用构件设计 |
4.2.2 演示系统文件读写构件 |
4.2.3 演示系统接口通信构件 |
4.3 iSAT演示系统软件构件集成设计 |
4.3.1 基于应用应用系统工程的构件集成设计 |
4.3.2 Linux多任务机制及多线程设计 |
4.3.3 Linux下多线程同步实现 |
4.3.4 多线程同步测试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i SAT卫星演示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iSAT卫星演示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1 iSAT演示系统硬件设计 |
5.1.2 演示系统硬件模块设计 |
5.1.3 演示系统软件工作流程 |
5.2 单星应用场景测试 |
5.2.1 单星演示场景设计 |
5.2.2 单星配置、运行及状态返回测试 |
5.3 多星应用场景测试 |
5.3.1 多星演示场景设计 |
5.3.2 多星配置、运行及状态返回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天基信息港及其多源信息融合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天基信息港 |
1.1 概念内涵 |
1.2 系统组成 |
1.3 硬件架构 |
1.4 软件架构 |
2 基于天基信息港的多源信息融合应用 |
2.1 天基多源信息融合技术 |
2.2 基于天基信息港的多源信息融合技术 |
3 结语 |
(7)天基信息获取系统一体化指挥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天基信息获取系统指挥控制问题分析 |
2 天基信息获取系统一体化指挥控制功能要求 |
3 天基信息获取系统一体化指挥控制业务平台设计 |
3.1 需求综合分析平台 |
3.2 信息产品整编集成平台 |
3.3 任务方案综合规划平台 |
3.4 天基信息系统能力分析平台 |
3.5 空间态势显示平台 |
3.6 指控信息管理平台 |
3.7 任务方案仿真评估平台 |
4 天基信息获取系统一体化指挥控制信息流程 |
5 结束语 |
(8)高动态飞行器遥测传输与地面数据融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 |
第二章 遥测传输设计与数据处理技术基础 |
2.1 遥测系统 |
2.1.1 遥测系统总体设计 |
2.1.2 遥测数据格式 |
2.1.3 地面遥测数据的接收和传输 |
2.2 天线设计理论 |
2.2.1 几何绕射理论 |
2.2.2 矩量法 |
2.2.3 有限元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动态飞行器微带天线设计及性能分析 |
3.1 微带天线方向图仿真与参数优化 |
3.1.1 矩形微带天线设计参数 |
3.1.2 矩形微带天线方向图计算及设计参数优化 |
3.2 弹体结构对天线传输性能的影响 |
3.2.1 不同天线布局受弹体结构的影响分析 |
3.2.2 不同中心频率天线受弹体结构的影响 |
3.3 飞行弹道和姿态对遥测传输性能的影响分析 |
3.3.1 视线角计算 |
3.3.2 飞行视线及姿态影响分析 |
3.3.3 飞行姿态偏离影响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遥测地面数据融合及重建技术 |
4.1 遥测数据干扰因素及其影响分析 |
4.1.1 遥测数据影响因素分析 |
4.1.2 遥测数据影响状态分析 |
4.2 遥测地面数据的规格化分析及可用性评估方法 |
4.2.1 数据规格化分析方法 |
4.2.2 数据数据校验与可用性评估方法 |
4.3 遥测数据的融合处理技术方法 |
4.3.1 遥测数据时间对齐方法 |
4.3.2 病态数据重建方法 |
4.3.3 数据融合方法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5.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0)ITS数据网络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意义 |
1.2 国外研究现状 |
1.2.1 美国NTCIP体系框架 |
1.2.2 欧盟Safespot系统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ITS数据网络技术体系 |
2.1 ITS数据网络技术体系架构 |
2.1.1 ITS数据网络功能模块 |
2.1.2 ITS数据网络分层结构 |
2.1.3 ITS数据网络数据分层及流向 |
2.2 ITS数据网络技术内涵 |
2.2.1 智能车载信息终端 |
2.2.2 道路环境感知 |
2.2.3 专网与移动通信平台 |
2.2.4 数据汇聚细化 |
2.2.5 信息协同服务及相关技术 |
2.3 基于LDM~3的ITS数据网络构想 |
2.3.1 LDM~3概述 |
2.3.2 LDM~3对象模型 |
2.3.3 LDM~3分层架构 |
第三章 ITS数据网络底层数据对象规范 |
3.1 环境检测器数据对象规范 |
3.1.1 概述 |
3.1.2 状态标记及条件状态符号 |
3.1.3 参考物理体系结构 |
3.1.4 数据交换及状态转换规范示例 |
3.1.5 数据对象定义及规范示例 |
3.2 监控摄像数据对象规范 |
3.2.1 CCTV坐标系统 |
3.2.2 CCTV体系结构 |
3.2.3 CCTV系列对象规范示例 |
3.2.4 CCTV定位对象规范示例 |
3.3 交通传感器数据对象规范 |
3.3.1 TSS物理结构 |
3.3.2 交通传感系统 |
3.3.3 用户需求/功能 |
3.3.4 TSS功能需求 |
3.3.5 TSS对话框和接口规范 |
3.3.6 TSS对象分类 |
3.3.7 设备数据收集对象规范示例 |
3.4 可变情报板数据对象规范 |
3.4.1 DMS对象定义 |
3.4.2 情报板配置和能力对象规范示例 |
3.4.3 VMS配置对象规范示例 |
3.4.4 多项配置对象规范示例 |
3.4.5 情报板控制对象规范示例 |
第四章 ITS数据网络平台与传输协议 |
4.1 网络通信平台架构 |
4.1.1 平台层次结构 |
4.1.2 网络通信平台模块 |
4.2 外场底层数据通信协议 |
4.2.1 简单运输管理框架(STMF) |
4.2.2 管理信息结构(SMI) |
4.2.3 交通运输管理信息库(TMIB) |
4.2.4 简单网管协议(SNMP) |
4.2.5 简单传输管理协议(STMP) |
4.3 无线接入协议 |
4.3.1 IEEE 802.11 |
4.3.2 IEEE 802.16 |
4.4 交通网络通信空间接口CALM |
4.4.1 CALM平台的协议层次调用 |
4.4.2 车辆、路侧、中心间通信 |
第五章 ITS数据网络信息汇聚融合 |
5.1 数据汇聚融合的必要性 |
5.2 交通数据融合细化模型 |
5.3 交通数据融合规范 |
5.3.1 数据融合范围 |
5.3.2 交通数据融合细化过程 |
5.4 数据汇聚与后台数据库构建 |
第六章 多终端协同网络控制平台 |
6.1 面向信息协同的网络架构 |
6.2 跨层跨系统的合作与协同控制技术 |
6.2.1 分布多维环境感知与决策模型 |
6.2.2 支持多终端协同的接入网发现和选择 |
6.2.3 异构融合网络负载均衡与优化技术 |
6.2.4 跨层感知的无线资源分级调度模型 |
6.3 省域跨层智能交通运输信息云服务平台 |
6.3.1 区域物理分布 |
6.3.2 虚拟数据集中 |
6.3.3 数据解释信息共享 |
第七章 基于LDM~3路网大数据中心设计方案 |
7.1 概述 |
7.2 基于LDM~3的交通服务 |
7.2.1 服务架构 |
7.2.2 服务模式 |
7.3 基于LDM~3大数据中心数据库总体设计 |
7.4 大数据中心数据库的信息交互 |
7.4.1 基于原语的数据源-源数据库的数据交互 |
7.4.2 基于DATEX及CORBA的的源、主题和推送数据库之间的数据交互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四、多源信息融合与天基信息网(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军天基信息支援空中进攻作战研究[J]. 刘欣,张占月,吴俊娴,沈亮. 火力与指挥控制, 2021(07)
- [2]天基传感网的卫星协同定位理论及技术研究[D]. 赖俊. 国防科技大学, 2019(01)
- [3]基于天基信息港的多源信息融合任务调度模型及算法研究[D]. 王之.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4]天基资源信息服务体系构建[J]. 张满超,王犇. 指挥信息系统与技术, 2017(05)
- [5]天基网络智能卫星(iSAT)关键技术研究[D]. 秦浩.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6]天基信息港及其多源信息融合应用[J]. 李斌,刘乘源,章宇兵,周彬.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17(03)
- [7]天基信息获取系统一体化指挥控制研究[J]. 秦大国,陈凌云,邴启军. 装备学院学报, 2016(01)
- [8]高动态飞行器遥测传输与地面数据融合技术研究[D]. 吕楠.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4)
- [9]我国天基信息网未来发展设想[J]. 王远,姚艳军,王烁. 信息通信, 2014(01)
- [10]ITS数据网络构建及关键技术研究[D]. 许俊锋. 南京大学,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