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右前旗土蝗发生特征及防治措施

察右前旗土蝗发生特征及防治措施

一、察右前旗土蝗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唐瑶,张震,万方浩[1](2018)在《外来入侵植物刺萼龙葵在我国的分布格局与早期监测预警》文中提出【目的】刺萼龙葵是20世纪80年代入侵我国的检疫性外来植物,目前已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广泛分布并对农牧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急需明确其时空分布格局和潜在扩散动态,为其早期监测预警提供依据。【方法】首先,利用实地调查、标本和文献查询途径获得的地理分布信息重建刺萼龙葵在我国的扩散历史和分布格局;其次,通过物种分布模型预测其潜在的分布区;最后,融合时空动态和潜在的扩张趋势,利用空间分析模型划定早期监测预警的区域。【结果】刺萼龙葵最早于1980年在辽宁省朝阳市被发现,其后不断沿河流和公路等扩散蔓延。2000年以后相继在内蒙古、北京、河北、吉林以及新疆等省区发现其入侵种群。截至目前,已扩散到了7个省的54个县区。适生区预测结果表明,其在我国存在广阔的潜在分布区,目前还处在快速扩散阶段,没有达到饱和阶段。【结论】刺萼龙葵在我国还处在快速扩散阶段,远没有达到饱和,华北平原是其潜在扩散的高风险区,建议加强对其扩散前沿带包头、张家口、北京、秦皇岛一线的监测力度,以抑制其进一步扩散蔓延。

那日苏[2](2018)在《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农村道路绿化存在问题及建议》文中研究表明文章通过对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9个农村道路绿化现状抽样调查分析,对农村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为以后察哈尔右翼前旗农村道路绿化规划、树种选择应用及后期养护管理上可提供参考和帮助,为农村道路绿化起到借鉴的作用。

汪芳甜[3](2018)在《北方农牧交错带退耕还林生态效应评价 ——以乌兰察布市为例》文中提出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一个半农半牧的生态脆弱地带,生态环境修复与重建是近百年来的艰巨任务。自2000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情况、生态环境变化情况以及退耕还林实施成效等问题成为了区域与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关注内容。本文首先从理论上提出退耕还林生态效应评价体系及影响因素,并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中部地区—乌兰察布市为例,进行了退耕还林生态效应评价及其影响成因分析。主要研究结论与结果如下:(1)从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覆被变化的视角,构建了退耕还林生态效应评价体系,基于这一体系,提出退耕还林工程通过影响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坡耕地与高海拔耕地、景观格局变化与植被覆盖变化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并从农户视角提出退耕工程的实施效率与非退耕区农户行为是影响退耕还林生态效应的内在和外在原因。(2)退耕还林通过增加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少坡耕地与高海拔耕地生产、促进景观格局稳定,促使区域生态环境变好。退耕实施以来,林草面积净增加205765.7hm2,重点分布于区域0-6°坡度与1300-1600m海拔范围,其中,>15°坡度的耕地及>1600m海拔范围的耕地退耕分别为16.55%与7.45%。退耕实施背景下,退耕还林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总面积的36.62%,非退耕区主要包括耕地集约、耕地撂荒与耕地退减三种方式,其土地利用变化合计达到44.40%。在>10。坡度与大于1500m海拔范围内,土地利用变化以耕地撂荒为主。相较于上述三种人类活动,退耕还林对景观重构的影响更大,并促使区域景观破碎化加剧,景观多样性增加,景观结构更加稳定。(3)退耕实施以来,退耕工程区与研究区域整体植被覆盖趋于好转,植被改善的区域均集中于前山地区,退化区域均集中于后山地区,同时,耕地集约“增强”了退耕还林的生态效应,而耕地撂荒“削弱”了退耕还林的生态效应。在人类活动与气候综合影响下,退耕工程区NDVI增加的比例(20.18%)远大于NDVI减少的比例(3.13%),植被NDVI增加的区域集中于前山地区,减少的区域集中于后山地区。去除气候对NDVI的影响后,退耕工程区与区域整体植被均变好。退耕还林是对区域植被恢复贡献最大的土地利用变化方式,在土地利用变化区域,退耕还林对植被恢复的贡献(36.41%)要大于耕地集约(31.53%),而在植被退化区域,退耕还林与耕地撂荒均引起植被退化,且退耕还林的影响(30.33%)大于耕地撂荒的影响(20.73%)。(4)退耕工程区瞄准效率低、农户低管护水平通过影响退耕还林实施分布与后续植被生长,成为削弱退耕还林生态效应的内因。在退耕工程区,农户退耕地块主要以坡耕地为主,同时存在大量平地退耕的现象,平地退耕导致区域退耕瞄准效率低,且前山地区退耕的瞄准效率较后山地区高;农户林草种植选择不当、补种不及时、偷牧、农业灌溉、管护措施缺乏等低管护水平行为导致区域植被成活率低、长势差。在非退耕工程区,退耕工程的低瞄准效率促进了自己自足型农户与外出打工型农户耕地撂荒。农村水利设施条件齐全、耕地质量好与农业劳动力充足促进了农户耕地集约,从而成为“增强”退耕还林生态效应的外因;同时,耕地质量差与农业劳动力缺乏加剧了耕地撂荒,从而成为“削弱”退耕还林生态效应的外因。

靳翠玲[4](2015)在《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自然灾害救助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50年代,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发展的起步阶段。受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的影响,频发的水、旱等自然灾害每年都对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发展造成损失,直接影响到自治区人民生活、农牧业生产以及社会主义建设。面对灾情,内蒙古自治区各级人民政府以及各民政、交通等相关机构采取相应措施、互相配合,积极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防灾、救灾等救助工作。该文从五个方面研究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自然灾害的救助工作。第一部分从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区划、人口、农牧业发展状况、政治组织形式等社会概况和农牧业遭受自然灾害的灾情概况两方面交代了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开展的背景。第二部分概述了面对灾情,自治区各级政府设立民政部门、生产救灾委员会等多级救助机构,制定了救助工作的方针政策,实施发放救灾款、以工代赈、副业生产、生产自救、节约互助等多种救助措施。从救助工作方针、政策、救助工作的机构、救助措施三个方面表述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具体开展状况。第三部分总结了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以政府为主导,组织一切力量、充分发挥集体经济优势的救助特点。第四部分说明了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在降低自然灾害损失、提高农牧业抗灾能力、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在救助工作的具体实施中也出现了如救灾粮款的发放与利用、副业生产等具体问题。总结了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成绩与问题。最后一部分,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采取的防灾救灾并重、生产和救济相结合、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力量等做法,仍然适用于当今社会的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并对以后的灾害救助工作影响深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20世纪50年代的我国的社会政治背景,从我国在政治领域发布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与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之间的关系作初步探讨。自然灾害的救助工作历来是政府工作的一个关注点。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研究,仍然对今后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开展有所借鉴和启示。

王莎[5](2013)在《内蒙古土石山区高速公路水土保持研究 ——以京新高速公路呼集段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内蒙古自治区的公路建设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由于内蒙古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公路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本文以京新高速公路集宁至呼和浩特段公路为依托,以“三种节点”为依据,对公路工程进行防治区域的划分、工程占地的统计,以及土石方的调配与调运。通过野外调查和资料搜集的方法进行水土流失的预测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各个防治分区进行水土保持措施设计。为今后该地区同类工程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布局提供参考经验。主要结论如下:(1)三种节点的控制作用通过自然节点的控制,可以将呼集高速项目划分为低中山丘陵区及冲洪积平原区两个一级分区;通过行政节点的控制,对工程占地进行统计,有利于后期水土流失补偿费用的落实;通过工程节点的控制,可以优化公路项目的土石方调配与调运,减少弃土弃渣量。(2)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预测通过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预测的主要方法的比较,确定了使用类比侵蚀模数法进行水土流失预测。预测了项目的扰动原地貌面积,损坏水土保持设施面积,弃土弃渣量以及工程预测时段内的水土流失量。并分析了水土流失的重点时段和重点防治单元。(3)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措施体系的布设路基工程区针对路基开挖坡面的特点布设了消力池等工程措施,以及工程和植物相结合的护坡措施;隧道工程区在植物措施的设计时,改变了以往隧道洞口以工程措施为主的传统设计,强调了隧道的“整体性”和“自然性”,增加了洞口的景观设计;对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取土场,结合各个取土场自身条件的不同,布设了截排水沟等排水措施。

高书晶,李东伟,刘爱萍,闫志坚,王宁,魏云山[6](2012)在《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亚洲小车蝗7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分析》文中指出为了解内蒙古草原优势害虫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的种群状况,采用线粒体DNA(mtDNA)16SrRNA基因测序技术对7个不同地理种群的亚洲小车蝗的种群结构和遗传变异进行研究。通过对亚洲小车蝗28个个体的线粒体16S rRNA基因进行测序,获得1个长度为289 bp的同源序列,通过编辑,剪切有267 bp的序列基可用于这28个个体的比较。在267 bp的序列中,A+T约占69.9%,A+T含量明显高于G+C含量。其中有20个变异位点,约占所测核苷酸总数的7.49%,密码子第3位点上的变异最多。共检测出18个单倍型。以斑腿蝗科的鼓翅皱膝蝗Angaracris barabensis和槌角蝗科的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lis作外群构建NJ和UPGMA分子系统树。聚类结果表明,亚洲小车蝗mtDNA 16S rRNA基因序列不同个体间存在一定的分歧,呈现平行分布,没有明显的地理分布簇群,遗传变异与地理距离无明显相关性。

马强[7](2012)在《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和战略重点。内蒙古自治区既是国家粮食主产区、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少数民族聚集区,也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和经济欠发达区,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推动内蒙古农业现代化,实现增产、增收、增绿的重大战略选择。本文探讨了现代特色农业的基本内涵。认为现代特色农业相对于传统特色农业:一是国民经济发展的背景不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力度逐步加大。二是功能不同,更加关注农业多功能融合。三是特色的内容不同,创造特色的环节和途径更加广泛。四是发展方式不同,发展主要依靠现代集约型方式。五是在区域发展中的任务与地位不同,作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地位更加突出。本文认为区域农业特别是粮食主产区打破大宗粮食作物与特色农产品的传统界限,将优质、专用粮食作物按照比较优势就是特色、差异化就是特色的理念,作为特色农产品发展,可以从根本上保护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巩固粮食安全。本文基于对新时代农业基本特性的新认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和现代特色农业基本内涵的分析研究,构建了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研究体系,内容包括:内蒙古农业基础地位分析、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和水平分析、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分析、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区域布局研究以及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创新了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区域布局研究方法:以城乡统筹理论为指导,综合内蒙古主体功能区划中的农业功能区布局、基于比较优势的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以及内蒙古区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分析研究结果,从点、区、带多层次相结合,优化现代特色农业区域布局。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所处的各种影响因素,运用系统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提出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实施“收缩集中,集约发展”战略:促进农业发展战略重点向农业主体功能区集中,特色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农业开发重心向水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潜力大的地区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主要以综合应用科技投入和机械化、劳动力素质提高和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创新为支撑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经营产业化、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特色农产品品牌化;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区域化、特色产品产业化、发展可持续化;协调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生产组织企业化、生产专业化、生产技术标准化;协调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化、从业人员知识化、服务信息化。

高书晶,韩靖玲,刘爱萍,闫志坚,常秀清[8](2011)在《亚洲小车蝗和黄胫小车蝗不同地理种群的RAPD遗传分化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解亚洲小车蝗和黄胫小车蝗的遗传关系及其遗传分化情况,应用RAPD-PCR技术对两种蝗虫的50头个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用8条随机引物产生65条清晰、稳定的谱带,其多态性条带占93.85%。Shannon信息指数表明,黄胫小车蝗遗传多样性高于亚洲小车蝗,分别为0.322 4和0.256 0;亚洲小车蝗27.61%的变异存在于种群之间,72.39%的变异存在于种群之内,黄胫小车蝗41.95%的变异存在于种群之间,58.05%的变异存在于种群之内。亚洲小车蝗和黄胫小车蝗的种群间变异均小于种群内变异。Ne′is遗传距离显示:种群间遗传距离明显小于种间遗传距离,同一采集地点混居的亚洲小车蝗与黄胫小车蝗之间的遗传距离小于地理上存在较大跨度的两物种间的遗传距离。基于Ne′is遗传距离,分别用UPGMA和NJ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供试的50个个体分为两大聚类簇,亚洲小车蝗3个种群聚为一支,黄胫小车蝗2个种群聚为另一支。结论:RAPD分析方法可显示个体间的多态性,反映个体或物种间的细微差异,是区分近缘物种的有效分子标记。

贾海波[9](2009)在《乌兰察布市荞麦种植业效益及前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乌兰察布市是内蒙古旱作农业区的典型代表,当地土地风蚀沙化严重,生态环境已经非常脆弱,大多数耕地是风蚀沙化严重的旱作耕地。当地的气候特点是干旱多风、无霜期短。冬季降雪少,春季多风少雨雪,蒸发量大,十春九旱,地温回升慢,夏季短促,秋季降霜早。种植生长期较长的农作物易遭春旱和秋霜灾害,每年春季发芽成活时都要受到春旱、低温和大风天气的影响,常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秋季常受霜害,常造成农作物不能完全成熟,影响产量。在如此生态和气候条件的限制下,种植什么农作物一直是困扰乌兰察布市农业生产重要问题。通过对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小麦、马铃薯、荞麦等经济作物的现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发展前景等进行调查分析,得到如下结论:乌兰察布市种植小麦单位面积收益为1441.44元/公顷;种植马铃薯单位面积收益为1680元/公顷;种植荞麦单位面积收益为1572.72元/公顷。种植荞麦的单位面积收益是种植小麦单位面积收益的109%,是种植马铃薯单位面积收益的94%;种植马铃薯虽然收益最高,但马铃薯存放、运输条件要求高,存放和运输风险很大,荞麦比马铃薯好贮藏好运输得多,经营成本低,市场风险低;种植荞麦可以基本保证获得平均收益水平,比种植小麦收益高。荞麦根系比小麦发达,茎秆比小麦粗壮,秋天收割留茬,根茬的固土防风能力比小麦强,比没有根茬的马铃薯更强很多。种植荞麦的耕地比马铃薯地的土壤风蚀损失量减少39.8%,其生态效益明显。1991—2008年,当地荞麦价格增长了200%、荞麦种植面积增长了50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72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了731%;受荞麦面独特保健功能的吸引,当地城乡居民年人均荞麦产品消费量逐年提高,荞麦呈现产销两旺的趋势。我国经济还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的态势还将维持,对荞麦消费量、荞麦价格、荞麦种植业的经济效益将是有力的支撑。目前从全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看,荞麦产品的消费量基数还很小,种植荞麦的地区少,荞麦的供给量基数相对很小,增长空间还很大,荞麦种植产业发展前景良好。

蔚然[10](2009)在《乌兰察布市莜麦种植业效益及前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内蒙古乌兰察布市莜麦种植业的现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其产业发展前景等问题的研究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五个村三年平均,种植小麦单位面积收益为1441.44元/公顷;种植马铃薯单位面积收益为1680元/公顷;种植莜麦单位面积收益为1572.72元/公顷。三种作物的单位面积平均收益为1564.72元/公顷,小麦单位面积收益是三种作物平均收益的92%;马铃薯单位面积收益是三种作物的107%;莜麦单位面积收益是三种作物平均收益的101%。冬春季,种植莜麦的耕地比马铃薯地的土壤风蚀损失量少39.8%,即种植莜麦比种植马铃薯的生态效益高很多。综合地看,莜麦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比较好。2乌兰察布市11个县(旗、市、区)平均:当地城乡居民年人均莜麦产品消费量逐年提高。城镇居民年人均莜麦消费量2006年比2005年提高了7.73%;2007年比2006年提高了10.14%,比2005年提高了18.67%。农村居民年人均莜麦产品消费量2006年比2005年提高了2.22%;2007年比2006年提高了12.5%,比2005年提高了15%。1991—2008年,当地莜麦价格增长了200%、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505%,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了887%、698%,莜麦呈现产销两旺的趋势。3莜麦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即莜麦的供给在逐年增加,但由于目前莜麦产品的消费量基数还很小,增长空间还很大。从内蒙古自治区和全国看,种植莜麦的地区少,莜麦的供给量基数相对很小,莜麦产品有较大的市场空间,莜麦种植业前景看好。

二、察右前旗土蝗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察右前旗土蝗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外来入侵植物刺萼龙葵在我国的分布格局与早期监测预警(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收集与处理
    1.2 入侵历史过程重建
    1.3 适生区预测与早期监测预警
2 结果与分析
    2.1 刺萼龙葵在我国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时空动态
    2.2 刺萼龙葵在我国潜在适生区预测与早期监测预警
3 讨论
    3.1 刺萼龙葵在中国的传入和扩散途径及其地理分布格局变化的驱动力
    3.2 刺萼龙葵在我国的潜在扩散风险区划与早期监测预警

(2)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农村道路绿化存在问题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察右前旗农村道路的特点
2 道路绿化状况调查结果与分析
    2.1 本次调查的9个农村的道路断面形式
        2.1.1 一板二带式
        2.1.2 二板三带式
        2.1.3 三板四带式
        2.1.4 边坡绿化
    2.2 道路绿化植物种类和数量
    2.3 道路绿化植物配置
    2.4 道路绿化植物生长情况
    2.5 道路绿化植物养护管理情况
3 存在问题及建议
    3.1 道路绿化植物的种类比较单一, 可通过引进植物丰富道路景观
    3.2 植物的选择不够合理, 缺少层次感, 要丰富色彩和层次搭配
    3.3 树种的选择不适实地, 应该科学的合理设计
    3.4 道路绿化的后期养护管理较差, 应加强对农村道路绿化的养护和管理
    3.5 结合农村自然特征, 打造独特绿色景观
4 结论

(3)北方农牧交错带退耕还林生态效应评价 ——以乌兰察布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北方农牧交错带退耕还林生态效应评价理论框架构建
    2.1 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地覆被变化
    2.2 生态效应评价
    2.3 北方农牧交错带退耕还林工程生态作用机理
    2.4 北方农牧交错带退耕还林生态效应评价体系
    2.5 基于农户行为的退耕还林生态效应影响分析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与基础数据库构建
    3.1 北方农牧交错带概况
    3.2 乌兰察布市概况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四章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退耕还林生态效应评价
    4.1 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4.2 退耕还林工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3 退耕还林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4 退耕还林的景观生态效应评价
第五章 基于植被覆盖变化的退耕还林生态效应评价
    5.1 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5.2 研究区2000-2014年植被NDVI变化
    5.3 NDVI去气候影响分析
    5.4 人类活动作用下的退耕还林生态效应评价
第六章 基于农户行为的退耕还林生态效应影响分析
    6.1 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6.2 退耕还林工程区实施效率分析
    6.3 非退耕区农户土地利用决策影响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自然灾害救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言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研究内容
        2、文章的创新点
二、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背景
    (一)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自治区的社会概况
    (二)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农牧业遭受自然灾害概况
        1、遭受旱、水、雪灾等多种自然灾害
        2、自然灾害所致灾情严重,损失巨大
三、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自然灾害的救助工作
    (一)设立自然灾害救助的机构
    (二)制定自然灾害救助的方针政策
    (三)实施具体的救助工作措施
        1、党和人民政府对灾区群众给予救济
        2、领导和组织灾区群众进行生产自救
        3、以工代赈帮助灾区群众渡过难关
        4、广泛开展节约粮食、互助互济工作
四、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特点
    (一)以政府为主导,组织一切力量
    (二)开展互助合作,发挥集体经济优势
        1、互助合作与副业生产相结合
        2、互助合作与贫困户救济相结合
五、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成绩与问题
    (一)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自然灾害救助工作取得的成绩
        1、降低自然灾害损失
        2、提高农牧业防灾、抗灾能力
        3、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
    (二)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问题
        1、救济粮款的发放与利用问题
        2、副业生产中的问题
六、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经验
    (一)防灾、救灾并重
    (二)生产和救济相结合
    (三)从实际出发
    (四)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七、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内蒙古土石山区高速公路水土保持研究 ——以京新高速公路呼集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公路水土保持措施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公路水土保持措施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意义与目标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2.1 项目概况
    2.2 项目区自然环境概况
        2.2.1 地质地貌
        2.2.2 水文与气象
        2.2.3 植被与土壤
    2.3 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概况
        2.3.1 内蒙古水土流失特点
        2.3.2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
        2.3.3 项目区水土保持概况
3 内蒙古土石山区高速公路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预测
    3.1 基于自然节点的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3.1.1 自然节点
        3.1.2 防治分区
    3.2 基于行政节点的工程占地
        3.2.1 行政节点
        3.2.2 工程占地
    3.3 基于工程节点的土石方平衡
        3.3.1 工程节点
        3.3.2 土石方平衡
    3.4 水土流失预测
        3.4.1 水土流失预测时段及范围
        3.4.2 水土流失预测内容及方法
        3.4.3 水土流失预测结果
    3.5 小结
4 内蒙古土石山区高速公路水土保持措施研究
    4.1 措施布局
        4.1.1 措施体系布局
        4.1.2 工程措施设计
        4.1.3 植物措施设计
    4.2 路基工程防治区
        4.2.1 工程措施
        4.2.2 植物措施
        4.2.3 临时措施
    4.3 隧道工程防治区措施设计
        4.3.1 工程措施
        4.3.2 植物措施
    4.4 互通工程防治区措施设计
        4.4.1 工程措施
        4.4.2 植物措施
        4.4.3 临时措施
    4.5 桥梁工程防治区措施设计
        4.5.1 工程措施
        4.5.2 植物措施
        4.5.3 临时措施
    4.6 附属设施工程防治区措施设计
        4.6.1 工程措施
        4.6.2 植物措施
        4.6.3 临时措施
    4.7 取土场防治措施设计
        4.7.1 工程措施
        4.7.2 植物措施
        4.7.3 临时措施
    4.8 弃渣场防治措施设计
        4.8.1 工程措施
        4.8.2 植物措施
        4.8.3 临时措施
    4.9 施工生产生活区防治措施设计
        4.9.1 工程措施
        4.9.2 植物措施
        4.9.3 临时措施
    4.10 施工便道防治措施设计
        4.10.1 工程措施
        4.10.2 植物措施
        4.10.3 临时措施
    4.11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亚洲小车蝗7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供试虫源
    1.2 总DNA提取
    1.3 16S rRNA基因片段扩增及序列测定
    1.4 DNA序列数据的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亚洲小车蝗16S rRNA基因检测结果
    2.2 16S rRNA基因序列及其多态性
    2.3 系统进化树
3 讨论

(7)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代农业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
        1.1.2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1.1.3 发展特色产业是在主体功能区建设中西部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1.1.4 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是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口和战略重点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为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1.2.2 丰富区域现代特色农业研究理论与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特色农业研究
        1.3.2 现代农业及农业现代化研究
    1.4 理论方法和研究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内容与框架
    1.5 特色与创新之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研究体系的构建
    2.1 对农业基本特性的新认识
        2.1.1 新时代农业的基本特性
        2.1.2 从农业基本特性认识农业的基础地位
    2.2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2.3 现代特色农业的基本内涵
        2.3.1 共同特征
        2.3.2 主要区别
    2.4 现代特色农业研究体系基本内容
        2.4.1 内蒙古农业基础地位分析
        2.4.2 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和水平分析
        2.4.3 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区域比较优势分析
        2.4.4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区域布局优化研究
        2.4.5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战略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特色农业的理论基础
    3.1 特色农业理论基础
        3.1.1 比较优势理论
        3.1.2 “钻石”模型
        3.1.3 创新理论
        3.1.4 垄断、竞争理论
        3.1.5 产品差别化理论
    3.2 现代农业的理论基础
        3.2.1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3.2.2 制度创新理论
        3.2.3 农业产业化理论
        3.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2.5 城乡一体化理论
        3.2.6 中国传统农业改造与转型理论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农业基础地位分析
    4.1 内蒙古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分析
        4.1.1 内蒙古农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趋向下降
        4.1.2 内蒙古农业产值份额下降与劳动力份额下降不对称
    4.2 对新时代内蒙古农业基础地位新认识
        4.2.1 内蒙古农业在确保国家食物安全中的作用
        4.2.2 内蒙古农业在确保国家生态安全中的作用
        4.2.3 内蒙古农业在确保边疆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
    4.3 内蒙古多功能农业价值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和水平分析
    5.1 内蒙古农业发展成就
    5.2 内蒙古农业发展阶段分析
        5.2.1 数量发展阶段
        5.2.2 优化农业阶段
        5.2.3 现代农业阶段
    5.3 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和水平综合评价
        5.3.1 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阶段测算
        5.3.2 内蒙古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测算
    5.4 内蒙古农业发展新阶段的主要特征
        5.4.1 城乡一体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5.4.2 较长时期稳定增长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态势
        5.4.3 多功能性成为农业功能拓展的主要特征
        5.4.4 制度创新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5.4.5 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成为农业生产布局的主要趋势
        5.4.6 现代要素投入成为农业增长的主要依靠
        5.4.7 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目标
        5.4.8 惠农政策体系成为政府支农的主要形态
        5.4.9 非农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内蒙古特色农产品比较优势分析
    6.1 内蒙古区域农产品产量构成
        6.1.1 内蒙古农作物产量构成
        6.1.2 内蒙古畜产品产量构成
    6.2 内蒙古农产品比较优势测算
        6.2.1 分析思路与方法
        6.2.2 农作物比较优势分析
        6.2.3 畜产品比较优势研究
    6.3 内蒙古特色农产品的选定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区域布局研究
    7.1 内蒙古国土资源和生产力布局特征
        7.1.1 区位独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7.1.2 地域辽阔,适宜开发面积少,空间结构不合理
        7.1.3 资源富集,开发利用效率低,环境压力日益加大
        7.1.4 生态类型多样,生态环境比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
        7.1.5 生产力快速发展,区域发展不均衡,人口与经济集聚不协调
    7.2 内蒙古主体功能区划中的农业功能区布局
        7.2.1 农业主体功能区
        7.2.2 农业辅助功能区
    7.3 内蒙古区域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分析
        7.3.1 内蒙古水土资源分布特点
        7.3.2 内蒙古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潜力研究
    7.4 基于比较优势的内蒙古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
        7.4.1 特色农作物区域布局
        7.4.2 特色畜产品区域布局
    7.5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重点发展区域及区域重点产业
        7.5.1 现代特色农业战略重点区
        7.5.2 现代特色农业一般区
    7.6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战略选择
    8.1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 SWOT 分析
        8.1.1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 SWOT 分析的技术路线
        8.1.2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8.1.3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组合分析
    8.2 内蒙古现代特色农业发展战略选择
        8.2.1 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8.2.2 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经营产业化、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特色农产品品牌化
        8.2.3 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区域化、特色农产品产业化、发展可持续化
        8.2.4 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
        8.2.5 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生产组织企业化、生产专业化、生产技术标准化
        8.2.6 协调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化、从业人员知识化、服务信息化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全文主要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与特色
    9.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历

(8)亚洲小车蝗和黄胫小车蝗不同地理种群的RAPD遗传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剂
    1.3 试验方法
        1.3.1 基因组DNA的提取
        1.3.2 引物筛选
        1.3.3 PCR扩增条件
        1.3.4 扩增产物检测
    1.4 数据统计
        1.4.1 多态位点比率
        1.4.2 Shannon信息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2.2 RAPD-PCR扩增结果
    2.3 多态位点百分率
    2.4 遗传多样性
    2.5 遗传距离
    2.6 聚类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3.1遗传多样性
    3.2 亚洲小车蝗和黄胫小车蝗种群的遗传分化

(9)乌兰察布市荞麦种植业效益及前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区基本情况及其荞麦种植业现状
    1.1 研究区基本情况
        1.1.1 区位特点
        1.1.2 自然状况
        1.1.3 社会经济状况
        1.1.4 农业技术状况
    1.2 荞麦种植业基本情况
        1.2.1 荞麦品种
        1.2.2 种植面积
    1.3 乌兰察布市发展荞麦种植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3.1 荞麦种植业保障服务体系不健全
        1.3.2 产品深加工不足
第二章 研究意义、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意义
        2.2.1 研究区自然特征的典型性
        2.2.2 荞麦的特色
        2.2.3 种植业的生态效应与经济目的
    2.3 荞麦种植业理论研究现状
        2.3.1 种植方面的研究
        2.3.2 荞麦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方面的研究
        2.3.3 乌兰察布市荞麦种植实验情况
    2.4 研究内容与方法
        2.4.1 研究内容
        2.4.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荞麦种植业效益比较研究
    3.1 荞麦与小麦及马铃薯的经济效益对比研究
        3.1.1 种植小麦的经济效益
        3.1.2 种植马铃薯的经济效益
        3.1.3 种植荞麦的经济效益
    3.2 荞麦与马铃薯的生态效益对比研究
        3.2.1 荞麦地与马铃薯地土壤风蚀损失量采样测量
        3.2.2 荞麦地与马铃薯地土壤风蚀损失量对比
第四章 荞麦种植业前景分析
    4.1 城乡居民荞麦产品消费量增长情况
        4.1.1 城镇居民荞麦面产品消费量增长情况
        4.1.2 农村居民荞麦面产品消费量增长情况
    4.2 城乡居民收入及荞麦种植面积对荞麦价格的影响
第五章 发展荞麦种植业的政策建议
    5.1 以市场和政策手段引导种植结构的调整
    5.2 发展荞麦种植业应坚持比较优势原则
    5.3 发展荞麦种植业应采取整体开发策略
    5.4 发展荞麦种植业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第六章 结论
    6.1 荞麦种植业兼具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6.2 荞麦种植业前景广阔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乌兰察布市莜麦种植业效益及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乌兰察布市种植结构调整及产业开发的重要性
        1.2.2 莜麦的优点及发展前景
        1.2.3 种植业的生态效应与经济目的
    1.3 莜麦种植业理论研究现状
        1.3.1 种植方面的研究
        1.3.2 莜麦经济效益方面的研究
        1.3.3 乌兰察布市莜麦种植实验情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区基本情况和莜麦种植业现状
    2.1 研究区基本情况
        2.1.1 区位特点
        2.1.2 自然状况
        2.1.3 社会经济状况
        2.1.4 农业技术状况
    2.2 莜麦种植业基本情况
        2.2.1 莜麦品种
        2.2.2 种植面积
    2.3 乌兰察布市发展莜麦种植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2.3.1 思想观念制约
        2.3.2 莜麦种植业保障服务体系不健全
        2.3.3 产品深加工不足生产技术落后
        2.3.4 产业化规模滞后
第三章 莜麦种植业效益比较分析
    3.1 莜麦与小麦及马铃薯的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3.1.1 种植小麦的经济效益分析
        3.1.2 种植马铃薯的经济效益分析
        3.1.3 种植莜麦的经济效益分析
        3.1.4 种植莜麦与种植其它作物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3.2 莜麦与马铃薯的生态效益对比分析
        3.2.1 莜麦地与马铃薯地土壤风蚀损失量采样测量
        3.2.2 莜麦地与马铃薯地土壤风蚀损失量对比分析
第四章 莜麦种植业前景分析
    4.1 城乡居民莜麦产品消费量增长情况
        4.1.1 全国大中城市消费潜力大
        4.1.2 乌兰察布市城镇居民莜麦产品消费量增长情况
        4.1.3 乌兰察布市农村居民莜麦产品消费量增长情况
    4.2 城乡居民收入及莜麦种植面积对莜麦价格的影响
第五章 讨论和结论
    5.1 讨论
        5.1.1 莜麦种植业特色分析
        5.1.2 乌兰察布市莜麦种植业发展面临的有利因素
    5.2 结论
        5.2.1 莜麦种植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5.2.2 莜麦种植业前景
第六章 发展莜麦种植业的政策建议
    6.1 以市场和政策手段引导种植结构的调整
    6.2 发展莜麦种植业应坚持比较优势原则
    6.3 发展莜麦种植业应采取整体开发策略
    6.4 发展莜麦种植业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6.5 树立有机绿色品牌借助广告宣传拓宽市场
    6.6 提高技术水平培育优良品种提高莜麦生产效益
    6.7 大力扶持莜麦种植业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察右前旗土蝗发生特点与防治措施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外来入侵植物刺萼龙葵在我国的分布格局与早期监测预警[J]. 王瑞,唐瑶,张震,万方浩. 生物安全学报, 2018(04)
  • [2]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前旗农村道路绿化存在问题及建议[J]. 那日苏.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18(05)
  • [3]北方农牧交错带退耕还林生态效应评价 ——以乌兰察布市为例[D]. 汪芳甜.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4]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自然灾害救助研究[D]. 靳翠玲.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03)
  • [5]内蒙古土石山区高速公路水土保持研究 ——以京新高速公路呼集段为例[D]. 王莎. 北京林业大学, 2013(11)
  • [6]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亚洲小车蝗7个地理种群的遗传变异分析[J]. 高书晶,李东伟,刘爱萍,闫志坚,王宁,魏云山. 华北农学报, 2012(04)
  • [7]内蒙古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研究[D]. 马强.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8]亚洲小车蝗和黄胫小车蝗不同地理种群的RAPD遗传分化研究[J]. 高书晶,韩靖玲,刘爱萍,闫志坚,常秀清. 华北农学报, 2011(02)
  • [9]乌兰察布市荞麦种植业效益及前景研究[D]. 贾海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10]乌兰察布市莜麦种植业效益及前景分析[D]. 蔚然.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S1)

标签:;  ;  ;  ;  ;  

察右前旗土蝗发生特征及防治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