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速公路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钟正燕,虎保春,陈炳发[1](2021)在《环境影响评价在未发生重大变动高速公路工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环境影响评价作为高速公路工程前期工作的必要前置条件之一,对施工期和运行期的环境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受多种因素影响,高速公路工程实际建设内容会发生一定的变动,导致其对周边产生的环境影响发生相应变化。本文总结高速公路工程在未发生重大变动的情况下,环境影响评价在工程施工期和运行期环境保护工作中的应用。
冯慧[2](2020)在《秦岭重要生态功能区路域生态影响评估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宝汉高速为例》文中提出高速公路建设是现代化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随着“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实施,西部地区的公路建设快速发展,高速公路穿越山区的情况日趋增多。由于山区自然条件复杂多样,高速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在高速公路选线、建设及运营过程中开展科学评估,制订和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协调公路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山区公路建设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秦岭是我国自然地理的南北分界线,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维持、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功能,是国家层面确定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同时秦岭山地也是连接我国南北骨干交通的重要咽喉。本研究针对现阶段道路景观生态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以宝汉高速西线(坎坪至石门段)作为研究样段,通过资料分析、野外考察、问卷调查、“3S”技术等方法,提出了路域景观生态系统动态模型,明确了路域景观生态系统评价的空间尺度,构建了路域景观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实例验证。文中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从区域视角提出了路域景观生态系统动态模型分析框架,设定高速公路路域影响范围按照大-中-小(辐射区-基质区-核心区)三个尺度层次,用以判定不同尺度区域逐层递进的影响效应。以理想路线选择模型为切入点,建立路域景观生态系统理想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各因素指标进行评估,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大小及影响序列,判定不同尺度下的各指标对路域景观生态系统相适宜平衡状态的影响关系,选取关键性指标带入到理想道路路线选择验证实例中,综合评价分析及问题诊断。2.设定路域评价范围,得出交通走廊生态安全区。以宝鸡渭河以南,汉中汉江以北,东以宝鸡市行政区边界及汉中市行政区边界为界,西以勉县、宁强县与汉江交汇点止的区域,作为路域大尺度(辐射区)评价范围。采用30m分辨率的区域生态系统分类数据,应用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对辐射区水源涵养功能、土壤保持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及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评估,明确各类功能重要性和敏感性的等级划分及空间分布特征。从总体上看,辐射区域生态极重要区和极敏感区连片分布,面积9907.93km2,占影响区总面积的54.99%;其次为重要区面积7180.53km2,占影响区总面积的39.85%;一般区集中在平原和河谷一带,面积929.73km2,占影响区总面积的5.16%,说明辐射区整体上属于生态功能极重要区。在对其贯穿南北连接“宝鸡-汉中”高速公路的生态交通走廊应避开极重要区域,在重要、一般等级区域内进行规划。最终将交通走廊选在生态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均为重要等级的汉台区-勉县-留坝-凤县一线,所在区域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确定的交通走廊位置适宜。3.在明确高速公路走廊位置的基础上,针对路域生态系统的基质区-核心区评价层次,从土地利用、土壤侵蚀、水环境、动植物分布、环境敏感区等生态因素,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区域内交通网、道路服务公众调查、景观现状、景观敏感性、各段路域景观环境等因素进行生态影响评价,得出高速公路路域内村镇、林带、水库、农田、地表饮用水、动植物通道、沿线湿地及自然保护区等重点保护区域空间分布。根据路线走廊方案,经筛选和调整,选取公路重点区域敏感路段进行比选,结合经济投资分析,选取避让重点生态区域,沿河流走向布设线路,采用桥梁跨越、隧道穿行等的建设模式。制定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明确“避让多桥隧”公路模式设置的合理性。4.针对路域重点区域的重要节点及点位评价分析,提出生态保护优化策略。对节点区域道路景观提出沿线景观恢复对策及景观绿化设计的优化方案。规划设计道路沿线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通过美学价值改善其空间功能,合理确定沿线各服务区、停车区,进行构筑物环境区域的美学处理,完成沿线范围布线区域的农田景观、隧道景观、山水林带景观、湿地景观、乡村风景的特殊地域特色的景观设计方案。最后,在道路景观生态管理上,提出相应的措施与建议。本研究针对重点生态功能区人为道路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问题,提出了从公路规划走廊选线、方案比选、重点段生态环境影响与保护的分析框架和管理对策,为提高山区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支撑能力,保护原有生态环境,降低人为破坏度,实现路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王霆宇[3](2020)在《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重视,环境影响后评价作为环境管理的有效手段,在预防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过程中越来越发挥着尤为突出的作用。煤矿建设项目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这给我国的生态和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实际生产中,煤矿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工作取得一定成果,但是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进展缓慢,给煤矿环境管理造成一定困扰。本文在大量资料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全面分析、综合对比、技术验证、系统评论等工作,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识别,详细阐述环境影响后评价相关概念和理论;结合原相煤矿建设的实际情况,以单因子指数法,多因子综合评价法,现场调查法、观察法、层次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和系统科学方法等相结合,以建设前预估的环境影响和建设达产后对环境影响的实时监测的数据为支撑,对原相煤矿开展境影响后评价。本次后评价结果与环保验收的主要结论总体上一致,在生产过程中矿井环保设施运行良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实施到位,矿井周边环境有所改善。
张丹[4](2020)在《改进群组AHP-FCE法对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高速公路建设是一项耗时、复杂的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避免。为了客观的认识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必须进行公路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价。然而,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在对公路建设项目进行评价时,较多关注环境要素,对项目建设所引发的生态问题重视不够,加之评价指标及其赋值随意性较大,评价方法定量化程度不高,弱化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对建设项目的指导作用。因此,本文针对高速公路建设的特点,基于在分析环境、生态与生态环境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差异性,分析高速公路建设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全面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适用于公路建设项目的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例计算评价模型,并验证其科学性与可行性,最后基于评价结果对建设项目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结论如下:1、公路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分析基于对“环境”与“生态”两词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细致的探讨,从而引申到“生态环境”一词。通过系统的总结和分析,对生态环境的概念所包含的意义进行了归纳和阐述。并且通过对公路工程的建设行为分析,系统从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声环境五方面阐释公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具体影响,为构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坚实的基础。2、构建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公路工程建设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大量文献的总结,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及要求,本文全面、系统地构建适用于高速公路建设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声环境、地表水环境、地下水环境及环境空气6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3、建立了改进的群组AHP-FCE模型基于对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研究,分析各个方法的适用范围及优缺点,总结目前方法的研究状况,基于前人研究的成果基础上,将改进的群组AHP与模糊综合评价法有机结合(简称改进的群组AHP-FCE法),构建改进的群组AHP-FCE模型。4、实例分析验证基于汉中至略阳段公路实际工程特点,采用改进的群组AHP法进行指标权重的赋值,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研究路段对生态环境的综合影响评价。综合评价结果为0.3482,其符合“一般影响”等级,即所选段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般,这与公路建设环境影响的实际情况是相符的。将改进的方法与传统的方法对比分析得出,改进的群组AHP-FCE法系统地考虑到各种因素,充分利用了各种信息,更好地突出社会环境指标在整个体系的地位,可以系统的体现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的真实状况,从而指导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计划调整和措施实施,充分发挥该模型较好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5、提出科学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根据本研究评价结果,结合汉中至略阳段高速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的特点,着重从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及环境空气这五方面出发,多方位提出了具体化且适用于汉中至略阳段高速公路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这些措施对汉中至略阳段公路沿线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对促进汉中至略阳段公路与周围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的基础。
曾环求[5](2020)在《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正面临着资源能源紧缺与环境负荷增大的双重压力。在应对环境问题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高速公路领域实施绿色公路建设是必然趋势,公路的绿色施工及评价是建设绿色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我国的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起步较晚,加上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特点及要求不同,因此,如何根据各省份要求及区域特点开展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研究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论文结合海南省实际情况,建立了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综合评价体系,为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建设提供参考。论文围绕着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开展了如下研究:(1)从绿色施工及其评价出发,总结了绿色施工的内涵、原则、要点、理论依据,以及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的概念、内容、作用,提炼了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内涵。(2)通过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结合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及构建方法,建立了包含资源能源节约利用、环境保护、施工综合管理3个方面的初选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克朗巴哈系数与效度比对初选指标体系进行检验、优化,建立了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并明确了各指标的意义。(3)采用层次分析法,通过对行业专家进行问卷调查,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模型,将评价等级分优秀、良好、中等、合格、不合格5个等级。(4)以海南省万洋高速公路工程为例,开展了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行性验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建设改进建议。论文的研究成果对完善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体系、推动高速公路绿色施工发展有积极作用,亦可为其他地区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提供参考。
肖青照[6](2020)在《山区高速公路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分析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四通八达建设,逐渐地拉近了各地的经济发展距离,并使得我国经济快速平衡的发展,但是约占全国总面积三分之一是大片的山区,然而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中所牵涉的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和突出,山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常常对周围的环境和资源造成了巨大破坏,快速发展更多更好的公路理念和维护环境自然生态的要求,在高速公路工作中一直充满矛盾,为了避免或减少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建设单位必须从高速公路设计源头路线设计开始控制其对周边环境的不利影响,并与后期恢复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来确保山区高速公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在我国现有山区高速公路参考文献的基础上,主要从山区高速公路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阐述了山区高速公路与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环境的相互影响。探讨山区高速公路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指标因子并建立山区高速公路路线方案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综合评价模型,根据具体的工程实例分析项目沿线的环境,通过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选取合适的路线方案,最后针对山区高速公路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提出山区高速公路环境保护措施,以保护山区高速公路沿线的环境为目的,实现山区高速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这样就使得研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防性。
杨继群[7](2020)在《三江湿地路基处理对环境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公路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修建高等级公路,完善国家公路网对于国家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公路对自然又是一种扰动行为,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公路建设过程中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逐步被认识。公路穿越湿地将对脆弱的湿地自然生态系统造成波动。本文概括介绍了建虎高速及挠力河保护区的基本情况,并从几方面分别阐述公路建设对湿地系统的波动影响,并针对这些不利影响提出湿地保护措施。公路对湿地的影响有以下方面:占用湿地面积,导致水土流失,污染水体,产生噪音,污染大气,影响动植物生存。本文对公路建设过程中的水质,噪音,空气三个对象进行监测,通过监测数据分析湿地系统收到的影响。由于建虎高速建设过程中较为重视环境保护,上述三个对象在公路建设前后变化很小。但公路对湿地很多影响随着时间推移才能显现出来,需要对湿地长久持续的监测。施工期及营运期可以通过一定保护措施减少不利影响,但却很难完全避免。本文从建虎高速公路概况、湿地段通过方式、高速公路与湿地位置的关系、通过方式、地理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对建虎高速公路及其穿越的挠力河湿地进行了研究。通过建虎高速公路运行前后的水质、噪声和空气质量的监测,分析了上述因素对湿地系统的影响,提出了减少湿地不利影响的环境保护措施。通过实验数据建立了评价区域,分析了建虎高速公路对挠力河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了湿地保护措施。
崔胜男[8](2019)在《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定量技术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一个长期的变化过程,现有的基于公路建设期及竣工验收期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尚无法全面诠释公路运营期的生态环境影响问题。目前,国内外对于公路建成运营后如何跟踪其生态环境影响,特别是对具有长期性、累积性影响的跟踪与评估尚未开展系统研究,对于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内容、范围、技术方法等方面均没有明确的界定,尚未形成科学的、可靠的技术方法和标准。随着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制度的不断完善,开展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定量方法研究,对于实现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全过程的科学评估和做好公路运营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及公路行业环境影响后评价技术标准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于我国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本论文通过对比研究,在分析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基本特征和时空尺度的基础上,针对全国不同生态系统,建立了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长期演变的量化评估技术和时空尺度识别方法,形成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分析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异同以及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与其他环境要素影响的区别,确定了其复杂性、反馈性、跟踪性和现实性的特征。(2)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机理的研究,将公路建设的生态影响分解为野生动植物影响度、土地利用变化率、景观格局干扰度和生态功能影响度4个二级指标,以及若干个三级指标,构建了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定量指标体系。(3)运用遥感解译软件EasyInterpretation、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和景观格局指数软件Fragstats进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和景观格局分析,结合现场调查研究,建立了基于3S技术的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技术方法,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体系。(4)依托环长白山旅游公路,通过探究公路建成运行前后的动物影响、土地利用/覆被和景观格局的变化规律,确定了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时空尺度为4-7年和路侧200-300m范围内,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了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
裴晨[9](2019)在《WR高速公路工程环境监理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速公路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大量项目正处在规划建设当中,但高速公路发展带来便利条件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对于高速公路环境保护工作,我国越来越重视事中管理,这就提升了对注重事中和过程管理的环境监理工作的需求。本文以高速公路建设环境监理工作为研究对象,在深入分析环境监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进行了实践应用。本文主要总结了高速公路和环境监理工作的研究发展现状,分析了环境监理工作对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作用和意义。概述了环境监理的工作概念,阐明了环境监理的特点和原则,论述了环境监理体系建立的基础,分析比对了三种常见的监理模式,明确了环境监理的主要目的、工作范围、主要流程、工作内容、监理手段和要点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境监理工作体系。通过分析,明确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案例存在的环境敏感问题,以定额分析、引入模型、公式计算等为主要分析方法,对确定的水污染、噪声污染和环境风险等环境敏感问题进行了量化分析,为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理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结合对环境监理工作的理论研究,在环境敏感问题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案例的监理应用。通过以上理论研究和应用工作,提出结论和建议,对相关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吴崑[10](2019)在《高速公路边坡绿化技术与植物选择研究 ——以京承高速为例》文中认为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人们对于基础交通建设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在高速公路等基础交通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对现有生态环境造成较大破坏。为了改善这一环境问题,亟需对高速公路边坡环境进行高速公路边坡绿化建设是恢复高速公路周边生态,保护高速公路边坡的重要技术手段。本课题通过对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绿化建设进行研究,首先对北京高速公路及边坡植物建设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介绍,重点分析京承高速(三期)周边边坡植物种植类型及生长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北京地区高速公路建设区域自然环境特点和高速公路建设现状,深入分析了高速公路建设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总结了当前京承高速公路边坡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京承高速公路边坡绿化建设的改进方案和具体优化措施,初步成了普遍适用于北京地区高速公路边坡植被建设的总体设计及种植方案。本研究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北京地区高速公路边坡植物选择及植被方案设计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后期工程改造或建设中如何选择更加合适的植物种类以充分发挥边坡植物在高速公路建设运行中的作用提供了具有价值的参考。
二、高速公路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速公路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影响评价在未发生重大变动高速公路工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调查范围及环境保护目标调查 |
3 工程变动分析 |
4 环境保护目标变化情况 |
5 高速公路工程变动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变化情况 |
5.1 规模 |
5.2 地点 |
5.3 生产工艺 |
5.4 环境保护措施 |
6 环境影响分析及环境保护措施 |
6.1 生态敏感区 |
6.2 水环境 |
6.3 环境空气 |
6.4 声环境 |
6.5 环境风险 |
7 环境监测方案调整 |
8 结束语 |
(2)秦岭重要生态功能区路域生态影响评估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宝汉高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
1.3 道路生态系统的发展 |
1.3.1 道路生态系统的发展历程 |
1.3.2 道路生态系统的建设应用 |
1.3.3 道路生态系统应用效应比较 |
1.4 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反思 |
第二章 研究方案设计 |
2.1 研究目的与内容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2.1 研究方法 |
2.2.2 技术路线 |
2.3 研究案例选择与概况 |
2.3.1 案例选择 |
2.3.2 案例概况 |
2.4 数据采集与研究方案 |
2.4.1 数据采集 |
2.4.2 研究方案 |
第三章 路域景观生态系统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
3.1 理论概念与研究框架 |
3.1.1 理论概念 |
3.1.2 高速公路路域景观生态系统动态模型分析框架 |
3.2 路域景观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 |
3.2.1 结构组成 |
3.2.2 功能分析 |
3.3 路域景观生态系统的理想道路模型构建 |
3.3.1 路域景观生态系统区域界定的提出 |
3.3.2 辐射区—基质区—核心区协调关系 |
3.3.3 理想高速公路选线模型设想 |
3.4 路域景观生态系统评价方法 |
3.4.1 评价目的和任务 |
3.4.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4.3 评价方法选择 |
3.4.4 评价权重确定及结果应用 |
第四章 路域生态环境背景条件综合评估 |
4.1 自然生态环境基础 |
4.2 社会经济环境条件 |
4.3 路域辐射区评价范围划定 |
4.4 辐射区生态系统功能及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估分析 |
4.4.1 水源涵养 |
4.4.2 土壤保持 |
4.4.3 生物多样性 |
4.4.4 水土流失敏感性 |
4.5 交通走廊位置的确定 |
第五章 宝汉高速路域景观生态系统综合评价 |
5.1 基质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
5.1.1 生态系统功能重要性等级评价 |
5.1.2 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 |
5.1.3 植被与植物资源 |
5.1.4 土地利用现状 |
5.1.5 土壤侵蚀现状 |
5.1.6 野生动物资源 |
5.1.7 路域湿地及风景区现状 |
5.2 基质区水环境影响分析及评价 |
5.2.1 地表水环境现状分析及评价 |
5.2.2 施工期、营运期水环境影响分析 |
5.3 基质区景观环境分析及评价 |
5.3.1 景观环境现状调查与敏感性评价 |
5.3.2 施工期景观环境影响分析 |
5.3.3 营运期景观环境影响分析 |
5.3.4 景观影响评价小结 |
5.4 核心区交通通达度评价分析 |
5.4.1 调查综述 |
5.4.2 目的与内容 |
5.4.3 交通量观测 |
5.4.4 出行分布与特性 |
5.4.5 交通量预测 |
5.4.6 车型比例预测 |
5.4.7 高速公路结构及规模设计 |
5.5 路域主要控制因素问题诊断 |
5.5.1 交通运输网现状及规划对路线方案布设的影响 |
5.5.2 秦岭生态功能区影响分析 |
5.5.3 环境保护的要求 |
5.5.4 农村出行阻隔影响分析 |
5.5.5 对沿线文物资源的影响分析 |
5.6 路域重要节点理想线路确定 |
5.6.1 留坝至汉中段路线方案介绍 |
5.6.2 留坝至汉中段工程方案比选 |
5.6.3 留坝至汉中段路线走廊方案综合比较 |
5.6.4 生态环境优化方案比选 |
5.6.5 褒河梯级水库(规划)路段局部方案研究比选 |
5.6.6 汉中石门水库路段局部方案研究比选 |
5.7 理想线路方案选择 |
第六章 宝汉高速路域景观生态系统重点区优化策略 |
6.1 路域景观生态系统总体优化策略分析 |
6.2 路域重点点位生态环境保护提升策略 |
6.2.1 水库区影响及保护 |
6.2.2 桥隧构筑物影响及保护 |
6.2.3 服务管理区影响及保护 |
6.2.4 生态湿地、自然保护区影响及保护 |
6.2.5 天然林、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资源影响及保护 |
6.3 路域敏感区景观规划设计提升策略 |
6.3.1 路域景观规划 |
6.3.2 路域景观绿化设计提升 |
6.3.3 路域景观旅游规划提升 |
6.4 路域景观生态管理措施与建议 |
6.4.1 公路生态环境管理措施 |
6.4.2 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工作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主要特色与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概念 |
1.2 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内容 |
1.3 环境影响后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区别 |
1.4 研究背景 |
1.5 研究意义 |
1.6 研究路径 |
1.7 研究方法 |
1.8 研究难点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文献评析 |
2.1 国内研究动态 |
2.2 国外研究动态 |
2.3 环境影响后评价研究趋势 |
3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概述 |
3.1 项目概况 |
3.2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目的及原则 |
3.3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范围 |
3.4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
3.5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评价标准 |
3.6 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重点 |
3.7 后评价流程 |
3.8 评价方法 |
4 原相煤矿大气环境影响后评价 |
4.1 大气环境影响现状调查及回顾性评价 |
4.2 大气环境影响环保措施有效性评价 |
4.3 小结及建议 |
5 原相煤矿地表水环境影响后评价 |
5.1 地表水现状调查及回顾性评价 |
5.2 地表水环境影响保护措施有效性评价 |
5.3 小结及建议 |
6 原相煤矿地下水环境影响后评价 |
6.1 矿区地下水环境影响回顾性评价 |
6.2 地下水环境影响现场调查和环保措施有效性评价 |
6.3 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 |
6.4 小结及建议 |
7 原相煤矿声环境影响后评价 |
7.1 声环境影响现状调查及回顾性评价 |
7.2 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有效性评价评价 |
7.3 小结及建议 |
8 原相煤矿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后评价 |
8.1 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调查及回顾性评价 |
8.2 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 |
8.3 小结及建议 |
9 原相煤矿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 |
9.1 生态环境影响现状调查 |
9.2 生态影响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评价 |
9.3 小结及建议 |
10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供需预警程序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改进群组AHP-FCE法对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公路发展状况及影响 |
1.2.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进展 |
1.2.3 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
1.2.4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特色 |
第二章 公路建设对路域环境的影响分析 |
2.1 环境与生态环境 |
2.1.1 环境 |
2.1.2 生态 |
2.1.3 生态环境 |
2.2 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2.2.1 环境影响评价 |
2.2.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2.2.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影响评价区别 |
2.3 公路工程建设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2.3.1 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
2.3.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2.3.3 对水资源的影响 |
2.3.4 对大气的影响 |
2.3.5 对声环境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路建设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指标体系的含义及功能 |
3.1.1 指标体系的含义 |
3.1.2 指标体系的功能 |
3.2 指标体系的分类 |
3.2.1 依据指标的功能分类 |
3.2.2 依据指标的区域性分类 |
3.2.3 依据指标的定量化程度分类 |
3.3 公路建设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
3.4 公路建设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5 指标的量化方法 |
3.5.1 定性指标量化方法 |
3.5.2 定量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的建立 |
4.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评析 |
4.2 改进的群组AHP-FCE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 运用改进的群组AHP确定权重 |
4.4 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实施综合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改进的群组AHP-FCE法对研究路段评价分析 |
5.1 研究区概况 |
5.1.1 自然环境概况 |
5.1.2 社会经济环境概况 |
5.1.3 生态环境概况 |
5.2 评价体系的构建 |
5.3 指标的赋值及无量纲化 |
5.4 权重的确定 |
5.4.1 传统AHP确定权重 |
5.4.2 改进群组AHP确定权重 |
5.5 二级态势评估结果 |
5.5.1 一级模糊评价 |
5.5.2 二级模糊评价 |
5.6 传统方法与改进方法的比较 |
5.6.1 权重的对比 |
5.6.2 综合评估结果的对比 |
5.7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
5.7.1 社会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
5.7.2 生态环境影响保护措施 |
5.7.3 水资源影响保护措施 |
5.7.4 声环境保护措施 |
5.7.5 环境空气质量保护措施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绿色施工及其评价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理论基础 |
2.1 绿色施工 |
2.1.1 绿色施工内涵 |
2.1.2 绿色施工定义 |
2.1.3 高速公路绿色施工原则 |
2.1.4 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要点 |
2.1.5 高速公路绿色施工理论依据 |
2.2 绿色施工评价 |
2.2.1 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概念 |
2.2.2 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内容 |
2.2.3 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作用 |
2.3 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建设现状分析 |
2.3.1 海南省高速公路建设环境 |
2.3.2 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原则 |
2.3.3 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要点 |
2.4 理论基础对本论文研究的指导意义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3.1 评价指标体系内涵及目标 |
3.1.1 评价指标体系内涵 |
3.1.2 评价指标体系目标 |
3.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方法 |
3.2.1 构建原则 |
3.2.2 构建方法 |
3.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 |
3.3.1 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分析 |
3.3.2 构建评价指标备选库 |
3.3.3 构建评价指标筛选框架 |
3.3.4 评价指标初选及优化 |
3.3.5 评价指标信度与效度检验 |
3.3.6 评价指标含义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模型构建 |
4.1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4.1.1 权重确定方法选择 |
4.1.2 层次分析法原理 |
4.1.3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步骤 |
4.1.4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
4.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绿色施工评价模型 |
4.2.1 评价方法确定 |
4.2.2 模糊综合评价法 |
4.3 评价指标的评价标准 |
4.3.1 评价等级说明 |
4.3.2 评价等级标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实证与分析 |
5.1 工程背景 |
5.1.1 工程概况 |
5.1.2 项目建设特点 |
5.1.3 生态环境影响 |
5.2 综合评价 |
5.2.1 单因素指标评价 |
5.2.2 多指标综合评价 |
5.3 评价结果及建议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体系初选指标调查问卷 |
附录B 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指标检验调查问卷 |
附录C 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指标重要度调查问卷 |
附录D 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指标等级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6)山区高速公路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现状 |
1.1.2 我国山区高速公路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山区高速公路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分析 |
2.1 山区高速公路对环境的影响 |
2.1.1 山区高速公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2.1.2 山区高速公路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
2.1.3 山区高速公路对经济环境的影响 |
2.2 环境对山区高速公路的影响 |
2.2.1 生态环境对山区高速公路的影响 |
2.2.2 社会环境对山区高速公路的影响 |
2.2.3 经济环境对山区高速公路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山区高速公路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评价 |
3.1 现有评价模型概述 |
3.1.1 层次分析法 |
3.1.2 灰色关联度法 |
3.1.3 模糊综合评价法 |
3.2 山区高速公路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评价方法 |
3.2.1 层次分析法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3.2.2 模糊综合评价 |
3.2.3 最终评价结果的确定 |
3.3 山区高速公路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实例应用 |
4.1 项目概况 |
4.1.1 项目总体描述 |
4.1.2 项目沿线环境条件 |
4.2 基于环境影响的项目路线方案比选 |
4.2.1 凤凰镇过境段(K23+200~K29+000) |
4.2.2 西钟岭越岭段(K52+140~K60+587) |
4.2.3 色河铺镇过境段(K62+174~K67+453) |
4.2.4 山阳钒矿厂段(K74+500~K78+000) |
4.3 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路线方案比选 |
4.3.1 确定指标权重 |
4.3.2 模糊综合评价 |
4.4 山区高速公路与环境协调情况 |
4.4.1 山区高速公路与生态环境协调情况 |
4.4.2 山区高速公路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情况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山区高速公路环境保护措施 |
5.1 山区高速公路路线设计阶段环境保护措施 |
5.1.1 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
5.1.2 社会环境的保护措施 |
5.1.3 经济环境的保护措施 |
5.2 山区高速公路施工阶段环境保护措施 |
5.2.1 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
5.2.2 社会环境的保护措施 |
5.2.3 经济环境的保护措施 |
5.3 山区高速公路营运阶段环境保护措施 |
5.3.1 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 |
5.3.2 社会环境的保护措施 |
5.3.3 经济环境的保护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三江湿地路基处理对环境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研究 |
1.3.2 道路建设对区域水环境,大气环境和声环境影响研究 |
1.3.3 公路建设对湿地的影响研究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建虎高速概况及路基处理方式 |
2.1 建三江-虎林高速公路概况 |
2.2 挠力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
2.2.1 挠力河湿地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状况 |
2.2.2 湿地环境状况 |
2.2.3 保护区内湿地生物资源 |
2.2.4 挠力河湿地评价中的动植物概况 |
2.3 建虎高速公路与挠力河湿地的关系 |
2.4 建虎高速过湿地路段工程概况分析 |
2.5 通过湿地的方式 |
2.5.1 路基—涵洞通过形式分析 |
2.5.2 桥梁—涵洞通过形式分析 |
2.5.3 不同通过方式对湿地影响的比较 |
2.6 湿地区域路基及地基处理方式 |
2.6.1 湿地路基设计 |
2.6.2 湿地软土地基处理 |
2.6.3 路基处理对湿地的影响 |
2.7 边坡防护及排水设施 |
2.7.1 边坡防护 |
2.7.2 路基路面排水 |
2.7.3 取、弃土方案,环境保护和节约土地的措施 |
2.8 湿地路段便道便桥设置 |
2.8.1 便道施工方案 |
2.8.2 便涵施工方案 |
2.8.3 便桥施工方案 |
2.8.4 便道便桥环保措施 |
2.9 交通量 |
2.9.1 现场OD调查综述 |
2.9.2 完成预测年平均日交通量 |
2.10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虎高速公路对挠力河湿地的影响分析 |
3.1 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
3.2 对湿地面积的占用 |
3.3 湿地水土流失 |
3.3.1 水土流失成因 |
3.3.2 营运期水土流失分析 |
3.3.3 水土流失预测 |
3.4 水环境影响分析及预测 |
3.4.1 施工及营运期水环境影响 |
3.4.2 施工期水质数据监测 |
3.4.3 施工期水质评价 |
3.4.4 运营期水环境影响预测 |
3.5 空气影响评价 |
3.5.1 运营初期空气影响监测 |
3.5.2 运营期环境空气影响预测 |
3.6 声环境影响评估 |
3.6.1 施工期噪声的监测 |
3.6.2 营运期噪声预测 |
3.7 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3.7.1 对植物的影响分析 |
3.7.2 对野生动物的影响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路建设采取的环保措施 |
4.1 减少路线对湿地的占用 |
4.2 采取多种措施减少湿地污染 |
4.2.1 减少水污染 |
4.2.2 减少粉尘类污染 |
4.3 保护湿地动植物的措施 |
4.4 减少水土流失 |
4.5 其他环保措施 |
4.6 环境监测新技术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定量技术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 |
2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特征及时空尺度研究 |
2.1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特征剖析 |
2.1.1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基本概念 |
2.1.2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后评价与其它评价的异同 |
2.1.3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与其他环境要素的不同 |
2.1.4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特征 |
2.2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时空尺度 |
2.2.1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时间尺度 |
2.2.2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空间尺度 |
2.3 本章小结 |
3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
3.1 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机理分析 |
3.1.1 不同生态系统区域环境分析 |
3.1.2 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3.1.3 公路建设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 |
3.2 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的定量研究 |
3.2.1 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的筛选 |
3.2.2 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 |
3.3 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3.4 本章小结 |
4 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定量方法研究 |
4.1 基本评价方法 |
4.1.1 统计分析法 |
4.1.2 列表清单法 |
4.1.3 质量指标法 |
4.1.4 生态机理分析法 |
4.1.5 对比法 |
4.2 野生动物调查方法研究 |
4.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
4.4 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研究 |
4.5 时空尺度计算方法研究 |
4.6 公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体系研究 |
4.6.1 生态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方法 |
4.6.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生态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体系 |
4.7 本章小结 |
5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案例研究 |
5.1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工程概况 |
5.2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现场调查 |
5.2.1 调查目标及原则 |
5.2.2 调查范围及时间 |
5.2.3 调查对象及内容 |
5.2.4 调研结果及分析 |
5.3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4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单指标评价 |
5.4.1 野生动物影响度 |
5.4.2 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率分析 |
5.4.3 区域景观格局变化 |
5.4.4 区域生态功能影响度 |
5.5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时空尺度分析 |
5.5.1 时间尺度 |
5.5.2 空间尺度 |
5.6 环长白山旅游公路生态环境影响综合后评价体系研究 |
5.6.1 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模型构建 |
5.6.2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
5.6.3 综合后评价体系计算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WR高速公路工程环境监理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方法 |
1.6 本章小结 |
2 环境监理体系 |
2.1 相关概念 |
2.2 环境监理体系建立的基础 |
2.3 环境监理的主要目的及工作范围 |
2.4 环境监理的主要流程及内容 |
2.5 环境监理的主要手段 |
2.6 环境监理的要点 |
2.7 环境监理体系结构 |
2.8 本章小结 |
3 环境敏感问题分析及量化分析方法 |
3.1 环境影响分析 |
3.2 高速公路环境敏感问题分析的作用及依据 |
3.3 高速公路环境敏感问题量化分析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4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实例应用 |
4.1 环境监理概况 |
4.2 环境敏感问题分析 |
4.3 环境监理的目标与内容 |
4.4 环境监理要点 |
4.5 环境监理方法与监理人员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高速公路边坡绿化技术与植物选择研究 ——以京承高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高速公路边坡绿化概况 |
1.2.1 高速公路边坡绿化的必要性 |
1.2.2 国外高速公路边坡绿化概况 |
1.2.3 国内高速公路边坡绿化概况 |
1.2.4 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绿化的功能 |
1.3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1 选题依据 |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高速公路边坡植物概述 |
2.1 高速公路边坡的主要特点 |
2.2 高速公路边坡防护的主要措施 |
2.3 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种植的目的和意义 |
2.4 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的选择标准 |
2.4.1 选择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的主要原则 |
2.4.2 高速公路边坡植物应用列表 |
2.5 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 |
2.5.1 气候条件 |
2.5.2 土壤条件 |
2.6 边坡植物种植的设计原则 |
2.6.1 复合性 |
2.6.2 本土性 |
2.6.3 持久性 |
2.7 边坡的绿化设计方案 |
2.8 高速公路边坡植被方案设计流程 |
2.8.1 合理控制植物种子与最终植物状态的比值 |
2.8.2 周边环境调查 |
2.8.3 优化植物组合 |
2.8.4 后期维护 |
2.8.5 避免发生草地退化方案 |
2.9 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种植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措施 |
2.9.1 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种植的常见技术 |
2.9.2 特殊边坡的植物种植手段 |
2.9.3 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种植的管理措施 |
2.10 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种植的优缺点 |
2.10.1 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种植的优点 |
2.10.2 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种植的缺点 |
第3章 京承高速公路及边坡植物建设现状及问题研究 |
3.1 北京地区高速公路建设区域自然环境特点 |
3.2 京承高速(三期)概述 |
3.3 京承高速(三期)边坡及植物调查 |
3.4 京承高速公路边坡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4章 高速公路边坡植物建设的优化建议 |
4.1 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种植的相关建议 |
4.1.1 加大边坡生态防护的资金投入 |
4.1.2 引进边坡植物种植新技术 |
4.1.3 合理选择边坡植物的种类 |
4.2 高速公路边坡植物种植的具体优化措施 |
4.2.1 一般土坡和下坡面的应用 |
4.2.2 防冲刷生态护坡技术的合理运用 |
4.2.3 高次团粒边坡绿化技术的使用 |
4.2.4 防治边坡草手段的应用 |
4.3 京承高速三期边坡植物建设的具体优化措施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高速公路的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影响评价在未发生重大变动高速公路工程中的应用[J]. 钟正燕,虎保春,陈炳发. 绿色环保建材, 2021(09)
- [2]秦岭重要生态功能区路域生态影响评估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宝汉高速为例[D]. 冯慧. 西北大学, 2020
- [3]原相煤矿环境影响后评价管理研究[D]. 王霆宇.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4]改进群组AHP-FCE法对高速公路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D]. 张丹. 长安大学, 2020(06)
- [5]海南省高速公路绿色施工评价研究[D]. 曾环求.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山区高速公路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分析与评价[D]. 肖青照. 长安大学, 2020(06)
- [7]三江湿地路基处理对环境影响的研究[D]. 杨继群. 长安大学, 2020(06)
- [8]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定量技术方法研究[D]. 崔胜男.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WR高速公路工程环境监理研究与应用[D]. 裴晨.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10]高速公路边坡绿化技术与植物选择研究 ——以京承高速为例[D]. 吴崑. 天津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