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西部开发的金融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马俊,李季刚[1](2021)在《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本文使用2003~2018年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相关数据,分别构建省级乡村振兴和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使用系统GMM分析方法实证研究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对于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呈现倒U型特征,该特征在东、中、西部均显着存在,但该影响作用存在区域性差异,中部和西部较强、东部较弱。最后,本文针对中国乡村振兴建设提出实施差异化普惠金融策略、加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等相关政策建议。
杜小鹏[2](2020)在《基于SWOT-PEST的循环经济下供应链金融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文章基于循环经济和供应链金融的组织特征,通过SWOT-PEST分析法,从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宏观层面分析了循环经济下供应链金融存在的优势和劣势、外部条件下中小企业的融资机会和金融风险威胁,提出循环经济下供应链金融的策略选择:以强化政策供给、搭建合作平台为主的创新增长型策略;以补齐人才短板、优化产业链条和规范自身经营为主的裁长补短型策略;以建立补偿机制、拓展宣传渠道、发挥聚集效应和发展三方平台为主的灵动多元型策略;以做好风险防控为主的保守紧缩型策略。
高复阳[3](2020)在《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为了快速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以粗放型为主,追求经济的迅猛发展,但也极大地破坏了生态自然环境。近年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例如雾霾灾害、水资源重金属化、土壤污染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如何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提高和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金融作为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环境保护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与此同时,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先,致力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扭转现阶段面临的资源环境危机的根本途径。因此,探究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内在机制和具体影响效果对于遏制环境污染具有重要价值。这也构成了本文的写作脉络,为了探究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的作用机理,需要关注以下问题:一是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二是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环境污染之间是否具有显着的相关性?三是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环境污染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围绕上述三个问题,基于理论框架建构和实证分析检验等多层面的综合论证,本文探析了我国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力求作出更为准确的描述和解释。本研究在IPAT和STIRPAT模型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博弈分析方法对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内在机制进行分析,并选取了2005—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参数面板、平滑转化面板模型以及空间面板等方法从直接、间接以及空间外溢性的角度对环境污染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分析了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的影响,通过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水平的差异来解释环境污染的区域性差异,探寻其中的变化规律和可能的策略选择,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论文研究的基本结论包括:第一,企业是主要的环境污染者,也是环境污染防治的重要负责人。通过积极的技术创新活动,包括生产系统、能源系统、减排系统等多领域的创新,一方面能够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增强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能够减少单位产出污染排放成本,从污染源头降低污染排放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企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第二,在社会监督下,金融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取决于金融企业的投资偏好。当金融投资侧重于利润最大化时,金融发展将导致企业投机行为的发生,加重了企业污染排放的程度。当金融投资更倾向于环保型企业时,金融发展则有利于激励企业选择环保策略,从而有利于环境污染的防治。第三,金融发展对环境压力的影响受到区域技术创新水平高低的干扰,表现出非线性的特征。随着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金融发展对本地区的环境压力影响为先提高后降低。金融发展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存在空间溢出性,当地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利于降低周边地区的环境压力。第四,技术创新与当地环境污染之间也存在非线性关系,在技术创新水平较低的地区,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存在显着的遏制作用。但随着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该遏制作用的效果也在降低。此外,当地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可以降低周边地区的环境压力。第五,我国环境污染具有显着的空间相依性,高(低)污染地区常常与高(低)污染地区相邻。在技术创新水平较低的地区,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存在显着的倒U型关系,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环境压力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本文的创新点有以下方面:第一、基于博弈理论,从企业利润最大化和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研究金融发展、技术创新与企业减排行为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群体的行为策略探讨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机理。此外,在企业与社会群体的博弈中,利用模拟仿真,提高了博弈模型的解释和分析能力。第二、不再单纯地依赖面板门槛模型来捕捉变量的非线性关系,而是构建平滑转换面板模型来研究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的非线性影响。与以往将经济增长作为转换变量的研究不同,本文从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的传递作用出发,将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作为转换变量,分析他们对环境污染所产生的间接影响。第三、从空间的视角出发,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分析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不仅讨论我国整体环境污染的空间集聚情况,还分析当地金融发展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周边地区所造成怎样的影响。
张菁[4](2020)在《农村振兴发展下普惠金融发展策略研究 ——以唐山市农村信用社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党的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村金融发展在金融业的重要性愈发显现,这对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水平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农民的数量尤为众多,可以说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体现了我国的综合金融发展水平。而国内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不高的现状令人深思,因此对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策略的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本文主要通过实例分析国内农村普惠金融面临的问题,并根据唐山市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经验,总结适合全国农村发展普惠金融的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本文通过梳理国内普惠金融发展背景和理论背景,归纳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并总结其特点,接下来从农村普惠金融的金融环境亟待优化、金融机构管控不善以及农户风险复杂的角度出发对影响普惠金融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提炼出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即农村金融环境的限制、农村金融面对信任的困境以及面临较高的金融风险。其次,结合全国农村金融发展情况,对唐山市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特点和问题进行归纳,包括金融环境复杂、信任水平不高、风险程度较大、人才构成失衡等特点,还有经营规模无法满足农村需求、信息不对称造成信任危机、金融风险较大的问题,并引申出唐山市农村普惠金融的主力军——唐山市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状况。再次,通过对唐山市M县农村信用社的数据进行整理、筛选、分析,结合唐山市农村信用社M县运用“惠农贷”业务发展普惠金融的现实经验,总结了唐山市农村信用社在发展普惠金融时所采用的有效策略,并阐述了其实施效果,即扩大了农信社业务惠及范围、实现农信社与客户的良性互动发展、降低了农信社风险成本。最后,结合国内的情况和唐山市农村金融发展的经验,提炼出适合农村振兴下国内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可推广运用的策略。即合理运用政策,扩大影响能力;谋求村委合作,牢固信任关系;利用联动关系,增强风险控制。通过本次研究、笔者分析和借鉴国内外学者对普惠金融的研究结果,结合普惠金融研究影响因素和发展历程,尝试总结唐山市农村信用社的普惠金融发展经验,并提炼出适合大范围内推广的有效策略,对实现国内农村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作用。
雷光明[5](2019)在《GS银行利用金融科技发展普惠金融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已成为金融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依托金融科技对数据的运用能力,金融新生业态快速诞生与迭代,以科技创新促进金融变革、以数据运用推动行业发展,在普惠金融领域作出积极探索并已形成先发优势。近年来,GS银行在利用金融科技创新优化普惠金融产品和流程、改善普惠客户服务和体验等方面,已经开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GS银行普惠金融业务仍存在产品创新迭代开发能力不强、业务流程自动化程度不高、营销获客渠道和手段不足、智能化业务管理体系缺乏等问题,对GS银行普惠金融业务整体发展形成一定制约,亟待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普惠金融的“世界性难题”背后成因复杂,与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社会信用环境相关,与银企信息不对称相关,也与银行普惠业务经营能力不足相关。GS银行目前小微贷款户数超过30万户,专职小微客户经理不到4000人,传统依赖线下人工调查和审批的业务管理方式不仅无法支撑存量业务风险有效管理,更无法支撑批量获客展业。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等金融科技的不断创新,实体经济中海量、碎片化的信息具备了商业价值。发展普惠金融终究要回到“创新风控技术”和“提高运营和服务效率”上来。商业银行亟需借助科技力量解决传统普惠金融运营成本高、风控难度大、专业人才少、基础环境差等痛点。科技赋能支撑下的线上小微融资作为支持实体的金融服务,不仅是简单的监管考核问题,更是内部经营转型需求,是未来商业银行形成差异性和综合性竞争优势的重要支撑。商业银行要依托金融科技提升普惠金融风险管理效能和服务效率,解决普惠金融业务可持续发展难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实证研究法,从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满足普惠金融需求、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国家政策支持四个方面验证了金融科技能够助力普惠金融发展,总结了业界利用金融科技推动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实践经验,分析了GS银行在该领域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时,存在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转型发展的支撑力度不足、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模式仍需完善、金融科技引领的普惠金融业务新机制尚未构建、现有信贷制度无法适应线上小微融资业务发展要求等问题。本文提出了要坚定不移地构建以金融科技为支撑的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新生态,持续强化大数据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通过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发展模式,搭建大数据场景金融平台,建立健全金融科技引领的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新机制,利用多种举措防范业务风险,实现全行普惠金融业务快速发展。
莫开明[6](2019)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广西北部湾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化的日常生活让人们的消费需求日益追求速度和多样化;为满足人民大众的需求,以第三方支付平台、P2P、互联网理财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出现了,突破了传统的金融模式,迅速受到热捧,与商业银行的业务竞争越来越激烈,渐渐打破了银行对金融业的垄断格局,使银行业正式进入微利时代。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商业银行开始积极研究互联网金融,发现其借助普惠性特点吸引了社会公众大量资金,开辟了新的盈利模式。这一现象改变了商业银行重对公轻零售的传统经营理念,先进商业银行通过对互联网金融运作模式和思维方式的学习,迅速进行业务转型和金融创新,陆续推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移动支付、电子商城、科技金融产品等各类新型服务。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小型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如何转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目前,广西北部湾银行正在进行业务转型,探索高质量快速发展之路。本文以广西北部湾银行为例,从广西北部湾银行零售业务的现状出发,通过对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结合互联网金融业务模式、基础理论、发展趋势以及先进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成功经验,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本文首先对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之处做了简要介绍。其次,对相关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分析;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概念、基础理论和发展趋势做了简要说明。再次,重点对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广西北部湾银行零售业务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互联网金融对其的影响进行了深度剖析。最后,借鉴国内外先进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成功经验,结合广西北部湾银行的实际情况,提出零售业务转型主要从战略定位、产品创新、获客渠道、经营模式等方面进行改进提升的建议,并为其他商业银行的业务转型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冯海波[7](2018)在《新型农村金融发展策略研究 ——以工商银行在成都市温江区的实践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较长时期以来,在广大的区县级以下的农村区域一直都少有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的进入,四大国有银行的业务重心几乎全在城市区域,导致农村金融支持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与此同时,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与农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大量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区域变成了城市新的组成部分。最初生活在农村地区的人也有了更高的经济需求,现有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他们。另一方面,在城市区域里面,随着股份制及地方性银行的发展起步,城市区域金融机构的竞争越来越白日化,整体市场接近饱和,导致工商银行等国有银行的市场份额受到侵蚀。盈利能力下降,发展形势非常严峻。农村区域发展潜力巨大,如何在农村市场中通过创新金融的发展,尤其是优化国有大行的发展路径策略,有效解决农村金融支持的问题,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核心所在。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综合使用理论研究法、对比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进行研究,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理论,然后对本文中所重点研究的成都市温江区的发展概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分析了成都市温江区的区位,历史沿革,近年的GDP发展情况,农村居民收入变动情况等。进而对成都市温江区新型农村金融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包括分析了市场需求特征,金融机构共性特征以及工商银行温江支行在成都市温江区新型农村金融发展特征。最后对工商银行温江支行在成都市温江区农村区域发展进行SWOT分析,分析其拓展温江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力优势,并提供可行性的发展路径。通过以上全方面综合性的建议,为工商银行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提供合理化策略。针对当前阶段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新型农村金融发展的基本态势,本文提出如下观点:(1)作为一种金融创新,传统新型农村金融为我国农村金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补充,但是其后续发展举步维艰。(2)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包括成都在内的一系列新一线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但当地农村金融仍然有着较大的改进空间和完善潜力。(3)当前银行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工行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同样面临着极大的风险,经营思路的调整、新业务的开拓势在必行。(4)工行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将自身的优势充分的发挥出来,找寻新的利润增长点。在本文的研究中,系统的分析了当前阶段市场经济环境下,新型农村金融发展的基本现状,并总结了发展过程中所客观存在的问题,结合成都市温江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特点,并以工商银行在成都市温江区农村区域的发展实践为例,探讨在农村这一金融蓝海区域,国有银行如何充分利用国有大行的优势,跳出原有的竞争格局,寻找新的业务机会,以求得自身业务及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为新型农村金融的发展进行有益的探索。
耿小烬[8](2017)在《页岩气产业投资评价与金融支持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能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资源供给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进步和经济安全。页岩气本质上是一种相对清洁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页岩气有利于增加能源供给,改善气候与环境条件,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美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成功,极大的降低能源成本,引导制造业产业复兴,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改变了美国能源进出口关系,推动世界能源格局变换,使其国际霸权地位得到巩固。我国经济经历了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逐渐增加,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缺口逐年增大,能源对外依存度逐步增高,能源供应安全受到越来越大地挑战,而长期以来依靠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也造成了严重地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我国页岩气资源丰富,开发利用页岩气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供给,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应对环境气候变化压力,促进能源产业升级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页岩气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来看,我国页岩气产业发展前景较好。首先,我国页岩气资源丰富,使页岩气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资源基础;其次,我国进口天然气价格仍然较高,使页岩气产业发展具有较好的价格条件;再次,我国天然气未来需求量大,为页岩气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空间;然后,页岩气管理和扶持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为页岩气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还有,随着页岩气勘探开发进程的推进,页岩气开发技术逐渐实现国产化,开发成本逐渐降低,为我国页岩气产业发展创造了技术基础和成本优势。然而页岩气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阻碍,一是页岩气资源条件还未完全摸清,不同机构对资源量的预测结果差距较大,同时页岩气成藏理论还未完全掌握,使得页岩气勘探风险较大,二是页岩气勘探开发投资大,页岩气产量递减速度较快,造成开发收益不确定性大,进一步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三是非传统油气企业面临技术经验缺乏,风险承受力弱等问题,而财政支持对勘探企业的针对性不强,外源融资渠道不畅,进一步影响了非传统油气企业的投资进程,从而阻碍了页岩气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进行财政金融支持创新,使财政资金转向支持页岩气勘探阶段企业,创新金融投融资方式,多样化页岩气勘探开发资金来源,拓宽页岩气勘探开发企业融资渠道,分担页岩气勘探开发投资风险,使页岩气勘探开发企业实现资金利用的有序循环,从而促进页岩气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根据页岩气产业特征对页岩气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进行分析,进而对页岩气产业发展金融支持途径进行研究。首先,页岩气是一种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具有新兴产业、产业发展初期阶段、战略性的特征,页岩气产业对金融的需求体现为,作为新兴产业对新的投融资方式与风险管理方式的需求。作为产业发展初期阶段,传统的金融机构难以对其进行资金支持,产生对财政金融支持的需求。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页岩气产业发展产生对资金量、资金使用成本、风险分担等方面的需求,政策性金融能够同时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能够较好地满足战略性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从财政金融支持来看,传统的财政支持政策在灵活性和针对性方面的作用不足,探索财政金融支持创新,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支持作用的有效性、针对性,发挥财政资金杠杆的作用更有效的调动社会资金,激励社会资本投资页岩气产业发展,是财政金融支持页岩气产业发展需要探索的方向。从我国目前市场性金融创新的情况来看,已有的创新基本上以吸纳性和移植性创新为主,而简单的套用传统的金融工具可能不能适应页岩气产业特征,因此根据页岩气产业特征进行市场性金融创新探索尤为重要,是页岩气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策略研究的重点。除此以外,探索利用开发性金融工具,同时发挥政府和市场的积极作用,为页岩气产业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持,是促进页岩气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页岩气产业本质上是一种矿业产业,而且我国页岩气产业发展正好处于矿产勘查阶段,面临严重的资金需求和融资困难,借鉴矿业产业的金融支持措施,创新投融资机制,尤其是引入具有风险管理能力的投融资机制,拓宽勘探企业资金来源渠道,是解决我国页岩气勘探企业融资问题的当务之急。另外,进行以矿业权为基础的金融机制创新,能够增加页岩气矿业权的流动性,对于降低页岩气勘探投资风险,促进页岩气产业投资具有重要的意义。接下来本文对页岩气产业投资风险与收益特征进行了定量研究,从而为页岩气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策略的可行性研究打下基础。页岩气勘探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页岩气勘探投资、勘探风险、开发收益是影响页岩气投资决策的三个关键因素。首先,页岩气勘探阶段的投资较大,单个页岩气区块勘探费用投资在一个亿以上,有的区块投资则达数亿元,一旦勘探结果不理想投资损失巨大,因此勘探投资大将极大地增加投资失败的损失。其次,除了勘探投资量大之外,勘探风险也较高,本文根据页岩气资源评价指标建立了一套页岩气勘探风险评价模型,应用此模型对第一轮、第二轮招标出让区块的勘探风险进行评价,并将模型评价结果与实践勘探结果进行对比,得到根据经验建立的评价模型只能排除部分没有潜力的区块,并不能完全消除勘探风险,因此勘探风险难以通过经验方法等简单的消除,以低成本做出准确判断几乎不可能,造成页岩气勘探投资的高风险特征。然后,根据礁石坝和长宁页岩气井产量特征计算的页岩气开发收益来看,国内页岩气开发将带来较高的净收益,这个收益可能是风险勘探投入的数倍到数十倍,能够极好地补偿页岩气勘探投资风险,具有较高的风险补偿能力。然后本文对金融策略研究与设计的技术方法进行了研究。根据前文的研究,风险是阻碍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的主要原因,管理风险是投融资策略研究的重点工作。根据页岩气产业发展面临的阻碍来看,风险也是阻碍页岩气勘探开发投资的关键因素,管理风险是进行页岩气产业金融支持策略研究的核心工作。本文在现代金融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框架之下,对风险造成投融资阻碍的机制进行分析得到,在有效市场条件下风险与收益不对称是造成投融资阻碍的原因,在金融实践中,信息不对称、风险规避心理是造成融资阻碍的原因,针对这三方面的原因,本文详细地总结了已有的金融工具与策略在应对这三方面问题上的技术与方法:(1)针对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问题,可以通过对债权融资工具与股权融资工具的调节或组合利用,调整融资项目的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机制,从而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对称关系,以消除融资阻碍促进投融资进行;(2)针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通过建立供应链金融或者关系型金融的形式,增加金融机构对融资项目的信息获取途径与风险控制能力,通过消除信息不对称问题,解决投融资阻碍实现融资;(3)针对风险规避心理造成的高风险项目难以获得融资的问题,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分解与重新组合风险,以适应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需求,从而达到融资的目的;也可以通过组合融资方式将不同风险等级的项目进行组合,进而达到降低高风险项目风险,增加低风险项目收益的方法实现融资;还可以通过项目融资的方式保证投资收益、隔离项目以外其他风险的方法,以保障投融资的进行。在对页岩气产业发展金融支持途径、金融支持策略设计的技术与方法研究基础之上,本文提出了三种适合页岩气产业投资风险与收益特征的金融支持策略可供探讨。一种是发挥政府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的页岩气产业投资基金模式,此模式主要发挥财政资金的支持和协调作用,通过组合投资降低风险,以勘探收益权作为还款保障,主要投资于页岩气勘探区块,促进页岩气勘探投资。根据页岩气勘探风险与收益的概率计算,此模式具有较好的经济可持续性,能够实现财政资金利用的有序循环,最大化地发挥财政资金支持作用,是促进页岩气产业发展,增加政策效率的一举多得的政策措施。另一种是发挥市场性金融作用的证券化融资方式,根据页岩气勘探收益与风险特征,本文对传统的资产证券化模式进行了修改和重新设计,提出以勘探收益权为支撑的页岩气资源集合融资的模式,此模式通过勘探成功后探矿权价值的巨大提升弥补勘探失败区块的投资损失实现经济性,通过发行零息债券的形式避免过早承担还本付息压力,通过私募发行方式解决我国目前矿业资本市场不完善的限制。通过这些设计能够较好地实现页岩气资源证券化融资的可行性。页岩气资源证券化融资模式能够最大化的分散投资风险,为投资者提供更加便利和多样化的投资方式,为勘探开发企业提供广泛的资金来源和长期资本支持,方便矿业权资产流通,对支持页岩气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三种是结合政府与市场作用的政府参与风险投资基金模式,此模式通过财政资金作为引导,广泛吸引社会资本,主要投资于页岩气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产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同时引入风险投资模式,进行市场化管理,提高资金运作效率,发挥风险投资对相关产业发展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以实现页岩气产业链上企业的整体发展。此模式中,政府参与保证了对页岩气产业投资范围的指导,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模式保证了资金运作的效率性,因此是同时发挥政府与市场作用的支持模式,对促进页岩气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侯建[9](2016)在《中断管理视角下汇率风险的跨国供应链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汇率波动已经成为500家跨国企业领导人首要关注的问题。自2008年以来,世界主要货币如日元、澳元以及瑞郎等兑美元的汇率都出现超过20%的年振幅,而英镑和欧元兑美元的年振幅更曾超过30%。随着我国实行有浮动的汇率制度,人民币的汇率也将逐步市场化,2014以来更是一改以往逐步升值的趋势,出现一定幅度的震荡。可以预见,人民币汇率的走势将逐步与其他主要货币靠拢,汇率波动将更频繁,幅度也较以往更大,这对跨国供应链的管理提出了严峻挑战。中断管理是一种重要的应急管理思想和方法,强调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决策如果打破原计划,可能会使得许多不可见成本和因素影响应急结果,因此在应急过程中“应尽量保持原计划不变”。文章从供应链整体出发,以中断管理的视角审视跨国供应链如何通过运营策略应对汇率波动风险。第一章主要对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介绍,第二章对与本文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一方面对中断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介绍,另一方面从金融和运营两个方面对跨国供应链应对汇率波动风险的策略进行归纳总结。第三至五章分别从需求侧和供应侧的汇率波动来探讨中断管理思想怎样应用到跨国供应链应对汇率波动风险的管理中,以及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跨国供应链在应对汇率波动风险时可采取的运营策略主要有哪些。其中第三章和第四章研究的是跨国供应链需求侧的汇率波动,第三章主要探讨在中断管理思想下,跨国供应链面临需求侧汇率波动时,传统的收益共享契约是否仍能够协调供应链,第四章主要对跨国供应链应对汇率波动的三种主要运营策略(供应链不采取措施,核心成员单独采取措施和供应链协同采取措施)进行比较,给出不同策略的适用条件。第五章将文章的研究拓展到供应侧的汇率波动,探讨这一情形下第四章的结论是否仍成立。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实行有浮动的汇率制度,汇率的波动将成为常态,如何应对这一趋势是跨国供应链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关于应对汇率波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个企业采取金融策略或者运营策略方面,文章从供应链层面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从中断管理的视角对多种运营策略进行比较得到相关结论,进一步完善了此领域的研究。
宋晓萌[10](2016)在《工商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策略研究》文中认为2013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元年,自此开始,以新兴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各类非金融机构快速成长,助推了金融脱媒的进程,改变着中国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面对着来自互联网领域的冲击和挑战,传统的商业银行以更为开放和主动的姿态,不断创新、谋求变革,逐渐将业务向互联网领域延伸。本文在梳理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现代金融中介理论、普惠金融理论、长尾理论,结合互联网融资、支付和理财三大领域,归纳了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特征,并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第三部分开始从银行的角度,着重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商业银行贷款、存款、支付业务以及信息资源方面的冲击,通过对比产品、分析数据的方式总结出: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的冲击不仅体现在业务的分流、利润的压缩、市场定位的下沉,客户资源的流失等方面,还表现为对于用户习惯的改变、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等一系列潜在的冲击。本文从第四章开始,借助工商银行的第一手资料,分析了工行这样一个传统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探索,重点介绍了其互联网金融品牌“e-ICBC”旗下的互联网平台和互联网产品线。第五章针对性的提出了工行在互联网金融实践以及自身经营体制和理念上存在的问题,涵盖品牌建设、客户体验、产品创新、营销观念、渠道建设、配套体系等六大方面。综合互联网金融较之于传统金融的比较优势和未来发展趋势,针对工商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本文的第六章从立足品牌内涵、提升品牌形象,围绕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体验,打破部门局限、创新金融产品,适应互联网金融特点、创新营销推广模式,增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能力,以及做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配套支持等六个方面,为工商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提供更加完善的策略建议。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品对比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为工商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建言献策,对其他商业银行探索互联网金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浅析西部开发的金融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西部开发的金融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
二、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模型构建 |
(一)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三)模型设定 |
(四)变量说明 |
(五)数据来源及说明 |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全国层面的实证结果分析 |
(二)区域层面的回归分析 |
(三)稳健性检验 |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
(一)主要结论 |
(二)对策建议 |
1. 实施有差别的普惠金融策略,提高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效率。 |
2. 加强乡村旅游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助推三次产业深度融合。 |
3. 鼓励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多元化农村人口养老模式。 |
(2)基于SWOT-PEST的循环经济下供应链金融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循环经济和供应链金融的组织特征 |
(一)循环经济的组织特征 |
(二)供应链金融的组织特征 |
循环经济下供应链金融的SWOT-PEST分析 |
(一)内部环境 |
1.优势(Strengths) |
2.劣势(Weaknesses) |
(二)外部环境 |
1.机会(Opportunities) |
2.威胁(Treats) |
(三)循环经济下供应链金融的SWOT-PEST矩阵 |
循环经济下供应链金融的策略选择 |
(一)创新增长型策略(SO) |
(二)裁长补短型策略(WO) |
(三)灵动多元型策略(ST) |
(四)保守紧缩型策略(WT) |
(3)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环境污染 |
1.2.2 金融发展 |
1.2.3 技术创新 |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及研究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环境污染的相关研究 |
2.1.1 环境污染的理论研究 |
2.1.2 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研究 |
2.1.3 文献评述 |
2.2 金融发展影响环境污染的相关研究 |
2.2.1 计量分析视角的金融发展与环境污染 |
2.2.2 环境监管视角的金融发展与环境污染 |
2.2.3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金融发展与环境污染 |
2.2.4 绿色金融与环境污染 |
2.2.5 文献评述 |
2.3 技术创新影响环境污染的相关研究 |
2.3.1 计量分析视角的技术创新与环境污染的 |
2.3.2 环境规制视角的技术创新与环境污染 |
2.3.3 低碳技术与环境污染 |
2.3.4 文献评述 |
2.4 现有文献研究不足 |
第三章 微观视角的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和环境污染的博弈分析 |
3.1 模型设立 |
3.2 金融发展和技术创新对企业环保策略的影响分析 |
3.2.1 金融发展对企业环保策略的影响分析 |
3.2.2 技术创新对企业环保策略的影响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宏观视角的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和环境污染的博弈分析 |
4.1 理论基础 |
4.1.1 演化博弈的定义 |
4.1.2 概念关系分析 |
4.2 模型设立 |
4.3 企业和社会的演化路径及稳定策略 |
4.3.1 企业的演化趋势分析 |
4.3.2 社会的演化博弈趋势分析 |
4.3.3 企业和社会的演化稳定分析 |
4.4 影响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的直接影响 |
5.1 影响机制 |
5.2 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
5.2.1 模型构建 |
5.2.2 环境污染指数的构建 |
5.2.3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
5.3 实证结果及分析 |
5.3.1 回归结果分析 |
5.3.2 分地区的回归分析 |
5.3.3 稳健性检验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的非线性间接影响 |
6.1 模型与方法 |
6.1.1 面板平滑转换模型 |
6.1.2 非线性检验与模型参数估计 |
6.2 变量选取与模型设定 |
6.2.1 变量选取 |
6.2.2 模型设定 |
6.3 实证分析 |
6.3.1 非线性检验 |
6.3.2 模型回归结果 |
6.3.3 稳健性检验 |
6.4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的空间溢出影响 |
7.1 模型与方法 |
7.1.1 空间相关性的检验 |
7.1.2 静态面板空间计量模型 |
7.2 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
7.2.1 数据来源 |
7.2.2 模型构建 |
7.3 模型回归结果 |
7.3.1 空间相关性检验 |
7.3.2 实证结果 |
7.3.3 拓展分析 |
7.3.4 稳健性检验 |
7.4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基本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农村振兴发展下普惠金融发展策略研究 ——以唐山市农村信用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概念介绍 |
1.1.3 研究问题 |
1.2 本文特色与研究意义 |
1.2.1 本文特色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设想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设想 |
1.3.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普惠金融发展的瓶颈 |
2.2 普惠金融的风险研究 |
2.3 普惠金融的发展对策 |
2.3.1 政府扶持与指引 |
2.3.2 银行创新与管控 |
2.4 普惠金融的发展意义 |
2.5 文献评述 |
3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状况 |
3.1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历程 |
3.1.1 小额信贷阶段 |
3.1.2 微型金融阶段 |
3.1.3 普惠金融阶段 |
3.2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特点 |
3.2.1 金融环境复杂 |
3.2.2 信任关系简单 |
3.2.3 风险程度偏高 |
3.3 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影响因素分析 |
3.3.1 金融发展环境因素 |
3.3.2 金融机构管理因素 |
3.3.3 农户借款情况因素 |
3.4 农信社发展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 |
3.4.1 经营规模偏小 |
3.4.2 信任关系单一 |
3.4.3 金融风险偏高 |
4 唐山市农信社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
4.1 唐山市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状况 |
4.1.1 唐山市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特点 |
4.1.2 唐山市农村普惠金融面临问题 |
4.2 唐山市农信社简介 |
4.3 唐山市农信社普惠金融发展状况 |
4.3.0 唐山市农信社贷款情况 |
4.3.1 唐山市农信社网点情况 |
4.3.2 唐山市农信社银行卡情况 |
5 唐山市农村信用社普惠金融创新分析 |
5.1 唐山市农信社普惠金融发展实例介绍 |
5.1.1“惠农贷”普惠业务发展背景 |
5.1.2 M县农村金融发展背景 |
5.2 M县“惠农贷”普惠业务的创新实践 |
5.2.1 合理宣传贷款业务优势 |
5.2.2 建立与村委会协助关系 |
5.2.3 借助当地政府帮扶 |
5.3 M县“惠农贷”业务发展成效 |
5.3.1 扩大了农信社业务惠及范围 |
5.3.2 实现农信社与客户的良性互动发展 |
5.3.3 降低了农信社风险成本 |
6 唐山市农村信用社普惠金融策略的推广运用 |
6.1 合理宣传政策 |
6.1.1 加强对普惠金融政策的宣传 |
6.1.2 扩大农村金融机构的影响力 |
6.2 谋求村委合作 |
6.3 利用联动关系 |
6.3.1 同行业的数据联动 |
6.3.2 政府部门的信息联动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GS银行利用金融科技发展普惠金融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实证研究法 |
1.5 论文结构 |
第2章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发展的内在逻辑 |
2.1 金融科技简介 |
2.1.1 金融科技的概念 |
2.1.2 金融科技的主要特征 |
2.1.3 金融科技对银行业的影响 |
2.1.4 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 |
2.2 普惠金融简介 |
2.2.1 普惠金融的概念 |
2.2.2 普惠金融的主要特征 |
2.2.3 普惠金融对商业银行的意义 |
2.2.4 普惠金融的发展趋势 |
2.3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发展的内在逻辑 |
2.3.1 银行自身发展的需要 |
2.3.2 满足普惠金融需求 |
2.3.3 推动普惠金融发展 |
2.3.4 国家政策支持 |
第3章 利用金融科技发展普惠金融的行业发展现状 |
3.1 场景化线上融资已成为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 |
3.2 平台化经营成为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基础 |
3.3 线上供应链融资成为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切入口 |
3.4 线上线下结合是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重要方式 |
3.5 多方数据交叉验证逐渐成为风险管控的重要趋势 |
第4章 GS银行利用金融科技发展普惠金融的现状分析 |
4.1 利用金融科技发展普惠金融业务已取得初步成效 |
4.1.1 线上融资业务已成为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主力军 |
4.1.2 线上获客成为全行小微拓户的主要手段 |
4.1.3 构建线上小微融资产品体系 |
4.1.4 线上小微融资业务资产质量良好 |
4.1.5 显着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 |
4.2 科技赋能下的普惠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
4.2.1 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转型发展的支撑力度不足 |
4.2.2 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模式仍需完善 |
4.2.3 金融科技引领的普惠金融业务新机制尚未构建 |
4.2.4 现有信贷制度无法适应线上小微融资业务发展要求 |
第5章 GS银行利用金融科技发展普惠金融的应对策略 |
5.1 坚定不移地构建以金融科技为支撑的发展新生态 |
5.1.1 强化数据资产经营的核心地位 |
5.1.2 重点打造标准化业务模式 |
5.1.3 将融资业务向产业链末端延伸 |
5.2 逐步打造线上与线下一体化业务发展新模式 |
5.2.1 按维度对业务进行精细化管理 |
5.2.2 调整机构职能和组织形式 |
5.3 搭建大数据场景金融平台 |
5.3.1 借助大数据技术,建设场景金融数据中心 |
5.3.2 利用智能化工具,打造数据驱动决策、监测体系 |
5.3.3 集成金融科技,创建供应链金融生态圈服务体系 |
5.4 构建金融科技引领的普惠金融业务发展新机制 |
5.4.1 持续推进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
5.4.2 搭建场景融资业务系统 |
5.4.3 加强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领域的应用 |
5.5 利用多种举措防范业务风险 |
5.5.1 创新以大数据为依托的风险管理新方法 |
5.5.2 持续跟踪业务发展,优化风控策略 |
5.5.3 持续扩大数据来源,加强交叉验证 |
5.5.4 加强存续期管理,提升监测水平 |
5.5.5 创新网络赋强公证业务 |
第6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广西北部湾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及主要创新点 |
1.4.1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基础 |
2.1 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及主要模式 |
2.1.1 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
2.1.2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
2.1.3 互联网金融主要模式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2 国内文献综述 |
2.3 互联网金融相关理论基础 |
2.3.1 长尾理论 |
2.3.2 金融脱媒理论 |
2.4 国内外研究成果及相关理论基础对本文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广西北部湾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
3.1 广西北部湾银行简介 |
3.2 广西北部湾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现状 |
3.2.1 零售业务产品体系 |
3.2.2 个人储蓄存款业务发展情况 |
3.2.3 个人贷款业务发展情况 |
3.2.4 中间业务发展情况 |
3.2.5 个人客户和电子产品发展情况 |
3.3 广西北部湾银行零售业务的问题分析 |
3.3.1 战略定位不清,营销观念落后 |
3.3.2 产品线单一,同质化严重 |
3.3.3 软硬件设施落后,客户体验欠佳 |
3.3.4 数据处理能力不足,风险控制水平偏弱 |
3.3.5 配套机制不完善,工作效率不高 |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对广西北部湾银行零售业务的影响 |
4.1 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 |
4.1.1 创新依然是主流 |
4.1.2 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 |
4.1.3 场景金融引领未来 |
4.1.4 国际化趋势明显 |
4.2 互联网金融对广西北部湾银行零售业务的影响 |
4.2.1 对广西北部湾银行零售业务的积极影响 |
4.2.2 对广西北部湾银行零售业务的消极影响 |
第五章 先进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经验借鉴 |
5.1 富国银行零售业务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策略 |
5.1.1 立足社区,全渠道发展 |
5.1.2 丰富产品,交叉销售 |
5.1.3 实行电子化发展战略 |
5.2 招商银行零售业务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策略 |
5.2.1 深耕“大零售”市场 |
5.2.2 实践产品先行理念 |
5.2.3 推进轻渠道获客模式 |
5.3 桂林银行零售业务应对互联网金融策略 |
5.3.1 坚持差异化竞争策略 |
5.3.2 构建社区银行服务体系 |
5.3.3 走普惠金融路线 |
5.4 先进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应对互联网金融的经验借鉴 |
5.4.1 从追求业务数量转变为提升服务质量 |
5.4.2 从单纯的产品营销转变为多元化的综合服务 |
5.4.3 服务模式从“阵地粗放型”转变为“机动精准型” |
5.4.4 从线下渠道为主转向拓展线上渠道 |
5.4.5 从注重短期指标转变为创造长期价值 |
第六章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广西北部湾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策略 |
6.1 明确战略定位,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 |
6.1.1 认清形势,合理定位 |
6.1.2 塑造统一的企业文化 |
6.1.3 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 |
6.2 加强金融创新,优化产品体系 |
6.2.1 加强互联网金融类产品创新 |
6.2.2 完善产品线,优化产品组合 |
6.2.3 利用区位优势,发展跨境金融 |
6.3 改进软硬件设施,提升服务品质 |
6.3.1 网点改进建设 |
6.3.2 加快系统升级 |
6.3.3 打造标准化服务流程 |
6.4 整合内外部数据,强化风控能力 |
6.4.1 构建大数据平台 |
6.4.2 提升风控能力 |
6.4.3 改进客户管理方式 |
6.5 完善配套机制,提升工作效率 |
6.5.1 建立科学化考核机制 |
6.5.2 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 |
6.5.3 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才培训机制 |
6.5.4 建立利益驱动的协作联动机制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新型农村金融发展策略研究 ——以工商银行在成都市温江区的实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文献研究 |
1.2.1.1 主要的研究理论 |
1.2.1.2 农村金融组织创新及金融服务创新方面的研究 |
1.2.1.3 农村金融组织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
1.2.2 国内文献研究 |
1.2.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理论研究法 |
1.3.2 比较分析法 |
1.3.3 文献资料分析法 |
1.3.4 案例分析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创新之处 |
1.6 论文不足之处 |
2.新型农村金融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新型农村金融 |
2.1.2 农村经济发展 |
2.1.3 农村金融服务 |
2.2 相关理论 |
2.2.1 金融抑制、金融深化与农业信贷补贴论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2.2.3 农村金融组织发展论 |
2.2.4 理论评析 |
3.成都市温江区新型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
3.1 成都市温江区发展概况 |
3.1.1 成都市温江区简介 |
3.1.2 成都市温江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3.2 成都市温江区新型农村金融发展特征分析 |
3.2.1 市场需求特征分析 |
3.2.2 成都市温江区金融机构发展共性特征分析 |
3.2.3 工商银行温江支行发展特征分析 |
3.2.3.1 工商银行温江支行基本情况分析 |
3.2.3.2 工商银行温江支行在温江区农村区域发展情况分析 |
4.工商银行在成都市温江区新型农村金融发展策略研究 |
4.1 工商银行在成都市温江区新型农村金融发展策略分析 |
4.1.1 市场定位与客户选择方面 |
4.1.2 渠道策略方面 |
4.1.3 产品策略方面 |
4.1.4 农村金融市场维护策略方面 |
4.1.5 品牌宣传策略方面 |
4.2 工商银行在成都市温江区农村区域发展SWOT分析 |
4.2.1 优势分析 |
4.2.2 劣势分析 |
4.2.3 机遇分析 |
4.2.4 威胁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1.1 工商银行在成都市温江区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的现状 |
5.1.2 工商银行在成都市温江区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的策略 |
5.1.3 工商银行在成都市温江区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策略的SWOT分析 |
5.2 优化工商银行在成都市温江区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策略的建议 |
5.2.1 温江支行要转变经营思路 |
5.2.2 总省行要继续加大对温江支行的支持力度 |
5.2.3 对温江区农村金融市场做好充分的调研 |
5.2.4 认真做好农村基层宣传与维护服务 |
5.2.5 坚持互联网发展思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页岩气产业投资评价与金融支持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成藏机理 |
1.2.2 选区评价 |
1.2.3 开发技术 |
1.2.4 经济性 |
1.2.5 产业政策 |
1.2.6 金融支持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2 我国页岩气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现状 |
2.1 我国页岩气产业发展前景 |
2.1.1 我国页岩气产业发展的条件 |
2.1.2 我国页岩气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
2.1.3 我国页岩气产业发展进程 |
2.2 我国页岩气产业发展的阻碍 |
2.2.1 勘探风险大 |
2.2.2 开发收益不确定 |
2.2.3 非传统油气企业面临资金问题 |
2.3 我国页岩气产业发展金融支持 |
2.3.1 财政金融支持现状 |
2.3.2 市场性金融支持现状 |
2.3.3 财政金融支持发展方向 |
2.4 本章小结 |
3 页岩气产业特征与金融支持途径 |
3.1 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与金融支持途径 |
3.1.1 页岩气产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征 |
3.1.2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 |
3.1.3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 |
3.2 矿业产业特征与金融支持措施 |
3.2.1 矿业产业特征与金融需求 |
3.2.2 矿业金融支持现状 |
3.2.3 矿业金融支持措施 |
3.3 页岩气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途径 |
3.3.1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途径 |
3.3.2 作为矿业产业的金融支持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4 页岩气投资风险与收益评价 |
4.1 页岩气勘探投资 |
4.2 页岩气勘探风险 |
4.2.1 页岩气勘探风险评价模型 |
4.2.2 页岩气勘探实践与模型评价对比 |
4.3 页岩气开发收益 |
4.3.1 页岩气开发收益分析方法 |
4.3.2 典型区块单井开发收益 |
4.3.3 页岩气区块总体开发收益 |
4.4 本章小结 |
5 金融支持策略研究的技术与方法 |
5.1 金融理论的风险认识 |
5.1.1 现代金融理论的分析框架——有效市场假说 |
5.1.2 现代金融理论 |
5.1.3 现代金融理论的风险认识 |
5.2 金融实践中的风险认识 |
5.2.1 理论分析框架 |
5.2.2 金融实践的风险认识 |
5.3 金融策略研究的技术方法 |
5.3.1 基于风险与收益不对称的创新方法 |
5.3.2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创新方法 |
5.3.3 基于风险管理的创新方法 |
5.4 本章小结 |
6 页岩气产业发展金融支持策略研究 |
6.1 页岩气产业投资基金 |
6.1.1 产业投资基金的思想方法 |
6.1.2 产业投资基金的资金可持续性 |
6.1.3 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模式 |
6.2 页岩气资源证券化 |
6.2.1 页岩气资源证券化的理论基础 |
6.2.2 页岩气资源证券化的思想方法 |
6.2.3 页岩气资源资产证券化模式 |
6.2.4 页岩气资源证券化的问题与对策 |
6.3 政府参与风险投资基金 |
6.3.1 风险投资的思想方法 |
6.3.2 政府参与的运作模式 |
6.3.3 投资方向与目标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中断管理视角下汇率风险的跨国供应链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中断管理 |
1.2.2 跨国供应链 |
1.2.3 汇率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中断管理研究现状 |
2.2 跨国供应链应对汇率波动的主要措施 |
2.2.1 金融策略 |
2.2.2 运营策略 |
2.2.3 企业实践 |
2.3 研究现状评述 |
3 跨国供应链协调应对需求侧汇率波动风险 |
3.1 问题描述及模型假设 |
3.2 汇率无波动下的基准情形 |
3.3 跨国供应链协调应对汇率波动风险 |
3.3.1 理论说明 |
3.3.2 数值算例 |
3.4 本章小结 |
4 中断管理视角下跨国供应链应对汇率波动风险的策略分析 |
4.1 问题描述及模型假设 |
4.2 汇率无波动下的基准情形 |
4.3 跨国供应链应对汇率波动的三种主要策略 |
4.3.1 供应链不采取任何措施 |
4.3.2 核心成员单独采取措施 |
4.3.3 供应链协同采取措施 |
4.4 数值算例 |
4.5 本章小结 |
5 装配式跨国供应链供应侧汇率波动的中断管理分析 |
5.1 问题描述及模型假设 |
5.2 汇率无波动下的基准情形 |
5.3 汇率波动下装配式跨国供应链的三种主要策略 |
5.3.1 供应链不采取任何措施 |
5.3.2 供应商1单独采取措施 |
5.3.3 供应链协同采取措施 |
5.4 数值算例 |
5.5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工商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3 文献评析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互联网金融概述 |
2.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
2.2 互联网金融的理论基础 |
2.2.1 现代金融中介理论 |
2.2.2 普惠金融理论 |
2.2.3 长尾理论 |
2.3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
2.4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
2.4.1 互联网融资 |
2.4.2 第三方支付 |
2.4.3 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 |
2.5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冲击 |
3.1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冲击 |
3.1.1 传统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分析 |
3.1.2 互联网融资业务模式及特点——以红岭创投为例 |
3.1.3 互联网融资业务对传统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冲击 |
3.2 互联网理财对传统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冲击 |
3.2.1 传统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分析 |
3.2.2 互联网理财业务模式及特点——以余额宝为例 |
3.2.3 互联网理财业务对传统商业银行存款业务的冲击 |
3.3 互联网支付对传统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的冲击 |
3.3.1 传统商业银行支付业务分析 |
3.3.2 互联网支付业务模式及特点——以微信支付为例 |
3.3.3 互联网支付业务对传统商业银行支付业务的冲击 |
3.4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信息资源的冲击 |
3.4.1 传统商业银行的信息来源 |
3.4.2 互联网金融的大数据应用 |
3.4.3 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信息资源的冲击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
4.1 工商银行互联网发展历程 |
4.1.1 工商银行简介 |
4.1.2 工商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探索 |
4.2 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平台 |
4.2.1 融e购电商平台 |
4.2.2 融e行直销平台 |
4.2.3 融e联即时通信平台 |
4.3 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产品线 |
4.3.1 支付产品线 |
4.3.2 投资产品线 |
4.3.3 融资产品线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商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问题 |
5.1 互联网品牌建设缺乏深度 |
5.2 客户基础有待夯实、客户体验亟需提升 |
5.2.1 活跃用户不足、客户基础有待夯实 |
5.2.2 客户覆盖范围不足,农村市场几近空白 |
5.2.3 业务流程繁琐、客户体验不佳 |
5.3 产品供给不完善、同质化问题严重 |
5.4 营销方式有待改善 |
5.4.1 细分市场不够明确,无法精准营销 |
5.4.2 营销渠道过度依赖传统网点 |
5.5 渠道整合能力有待提高 |
5.5.1 线上信息流不够顺畅 |
5.5.2 线下业务待客上门的方式未能改善 |
5.5.3 线上贷款业务抓大放小的观念未能转变 |
5.5.4 线上线下衔接能力不足 |
5.6 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配套建设问题 |
5.6.1 人才储备不足、专业人才流失 |
5.6.2 交易安全存在隐患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策略的完善 |
6.1 立足品牌内涵,提升品牌形象 |
6.1.1 强化子品牌的差异化定位 |
6.1.2 改进品牌外在形象 |
6.1.3 丰富品牌宣传方式 |
6.2 围绕客户需求,提升客户体验 |
6.2.1 网点柜面优化业务流程 |
6.2.2 网络渠道着重提升客户体验 |
6.3 打破部门局限,创新金融产品 |
6.4 适应互联网金融特点,创新营销推广模式 |
6.4.1 创新营销推广模式,开展“社交式”营销 |
6.4.2 全面整合营销资源,开展“联动式”营销 |
6.4.3 找准目标客户,开展“精准式”营销 |
6.5 增强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能力 |
6.5.1 线上渠道重在便捷 |
6.5.2 线下渠道重在专业 |
6.6 做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配套支持 |
6.6.1 发掘与培养人才、提升互联网金融团队竞争力 |
6.6.2 运用先进科技手段,筑牢风险防控体系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浅析西部开发的金融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普惠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J]. 马俊,李季刚. 区域金融研究, 2021(02)
- [2]基于SWOT-PEST的循环经济下供应链金融策略研究[J]. 杜小鹏. 甘肃金融, 2020(08)
- [3]金融发展、技术创新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D]. 高复阳.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4]农村振兴发展下普惠金融发展策略研究 ——以唐山市农村信用社为例[D]. 张菁.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4)
- [5]GS银行利用金融科技发展普惠金融策略研究[D]. 雷光明.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6]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广西北部湾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策略研究[D]. 莫开明. 广西大学, 2019(01)
- [7]新型农村金融发展策略研究 ——以工商银行在成都市温江区的实践为例[D]. 冯海波.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4)
- [8]页岩气产业投资评价与金融支持策略研究[D]. 耿小烬.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7(02)
- [9]中断管理视角下汇率风险的跨国供应链模型研究[D]. 侯建. 重庆大学, 2016(03)
- [10]工商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策略研究[D]. 宋晓萌. 山东财经大学, 201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