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面河油田北部地区和广北地区古近系沙三段沉积微相研究

八面河油田北部地区和广北地区古近系沙三段沉积微相研究

一、八面河油田北区、广北区古近系沙三段沉积微相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秋媛,车雄伟,谢伟,李萧,孔雪,张瑞香[1](2017)在《东辛油田辛23断块区沙二段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分布》文中研究指明沉积微相分析是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以东营凹陷东辛油田辛23断块区沙二段为对象,综合利用测井、录井、岩心等资料,从岩石类型及其组合特征、沉积构造和古生物特征、粒度特征、电测曲线特征等方面入手,对沙二段沉积微相进行详细研究;并进一步分析其对研究区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辛23断块区沙二段发育三角洲相、河流相、湖泊相3种沉积相,可划分出三角洲前缘亚相、三角洲平原亚相、曲流河亚相、滨浅湖亚相4种亚相,共识别出主河道砂坝、分流河道、河口坝、决口扇、水下分流河道等14种沉积微相。沙二段2砂组、3砂组、5砂组、6砂组主要发育主河道砂坝、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等优质沉积微相,砂体发育厚度大、孔渗性好,是研究区目的层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层位,蕴含70%的剩余油量。

赵琪[2](2017)在《东营凹陷南斜坡王家岗地区沙三段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内容所属区域位于东营凹陷南部斜坡的东侧。从地理位置角度,该区处于山东省东营区的南侧,广饶县的东北侧。研究区为东营凹陷中央隆起带西段、牛庄凹陷东部,研究层段为沙河街组,沙三段。其沙三段的埋藏深度为1400米-2800米,地层厚度为700米-1400米。本文借助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等理论为指导,选取56口井资料丰富的探井,综合运用岩心资料、测井资料、录井资料、地震分析及其它地球化学等资料,结合研究区前人研究成果,针对研究区现阶段勘探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区沉积微相特征及沉积体系研究。利用在岩性特征、地震反射特征、测井曲线特征等出现的特殊反馈,建立层序边界标志及标准层,构建了该区域层序地层格架。将沙三段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从下到上分别为沙三段下层序SQIII-1、沙三段中层序SQIII-2、沙三段上层序SQIII-3。并且依据三级层序,将其细化分为7个四级层序,分别为SQIII-1-1、SQIII-1-2、SQIII-2-1、SQIII-2-2、SQIII-2-3、SQIII-3-1、SQIII-3-2。对研究区岩心数据、录井数据、测井数据及前人研究成果分析,结合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等可靠相标志,对山东省东营市王家岗地区沙三段沉积时期的沉积相进行划分。明确了研究区沉积相、亚相及微相类型及特征,建立了沉积相模式。该研究针对该区域沉积相的不同种类进行分析,并对其空间的展布顺序进行研究。从整体的角度阐述了该区域沉积相的分布规律以及其演化发展,并根据研究成果对有利储油砂体砂层进行了预测分析。

范君[3](2012)在《八面河油田面138区沙四段二砂组沉积相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八面河油田位于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南斜坡东段,其中古近系沙河街组是该区主要的油气储集层,但由于该区构造复杂,断层多、断块小、含油面积小,又由于沉积相类型复杂,油气水分布无规律,勘探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由于勘探资料的局限性,八面河油田对沙河街组的开发方案迟迟不能确定。对于古近系沙河街组沉积相的类型前人作过很多工作,但观点不尽相同,因此,八面河油田沙河街组的沉积特征有必要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八面河油田面138区块是该区主要的含油聚集带,古近系沙河街组沙四段二砂组为该区块主力油层,也是本项目研究的重点层位。该砂组共分为2个单砂层,该项目分别对这2个单砂层进行了系统的沉积微相研究。论文结合钻井、测井、岩心资料和地震反演,在等时标志层的控制下,运用基准面旋回理论,对八面河地区新生界古近系沙河街组沙四段第二砂岩组进行了沉积旋回划分并对沙四段第二砂岩组进行了沉积相的系统研究。对该区地层进行了全区统层,尤其是对该区目前争议较大的沙四段二砂组地层进行了精细对比和划分,修正了原有地层划分方案,为该区沉积储层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地层分层数据,完成了新的地层划分数据表。对研究区122口井沙四段二砂组砂岩,在等时标志层的控制下,进行了精细的地层划分与统层对比,认为,纵向叠置、横向连片、砂岩厚度最大的是二砂组1小层1号砂体。对湖泊,滩坝砂体沉积的类型进行了分类。在全面分析了沙四段二砂组沉积环境性质、特征及垂向演化的基础上,认为沙四段二砂组主要发育了滨浅湖砂体,滩坝沉积砂体。沙四段二砂组沉积时期经历了湖平面上升与下降的沉积旋回。在沙四段沉积早期,湖平面开始上升直至逐步淹没了本区,砂、泥岩沉积覆盖在沉积间断面之上形成一定的超覆沉积。但湖水淹没本区时,湖盆湖平面已经接近最高值,就是说,在湖平面较低或快速上升的早期本区并没有被淹没,而是仍然暴露地表遭受剥蚀,直至湖盆湖平面基本涨至最高时本区才被淹没并发育大量的三角洲前缘沉积,所以进入二砂组时期本区湖水短暂退去而重新暴露,而后又发生湖平面较低被湖水淹没成为湖湾,形成滩坝砂体的沉积。研究结果表明,面138区块沙四段二砂组沉积时期发育的滨浅湖、滩、坝和滩砂砂体以细砂岩为主,具有分选好、物性好,泥质胶结,孔隙发育的特征,是油气最理想的储集场所。该区块与深湖相烃源岩相邻,为该地区的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本文结合单井沉积相、剖面沉积相以及砂岩含量、砂岩厚度、地震反射特征等图件,编制了八面河油田面138区块沙四段二砂组的沉积相平面分布图。系统分析了沉积相的分布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建立了滨浅湖、滩、坝的沉积模式。

王西宁[4](2012)在《八面河油田沙子岭地区沙四段沉积相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沉积学、岩石学、层序地层学、地球物理测井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岩心、录井、测井及前人研究成果,在区域沉积背景研究及研究区相标志识别的基础上,在等时地层对比格架的控制下,采用由点→线→面→体的研究思路,遵循从沉积相识别、划分到单井、联井沉积相分析及平面上相分布的技术路线,对八面河油田沙子岭地区沙四段的沉积微相进行了精细研究,分析沉积相类型及其空间分布规律,从宏观角度揭示了沉积相的平面分布及纵向演化规律,并对有利砂体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研究区沙子岭地区位于八面河油田的东北部,该区向西与东营凹陷的主体相连,向东逐渐过渡到青东凹陷,北为青南洼陷和青坨子凸起,南为潍北凸起,东西长约12km,南北宽约8km,勘探面积约100km2。沙子岭地区构造区为整个东营凹陷南斜坡的一部分,区域上又可看作是青南洼陷的南斜坡。本次研究的主体区域海滩断块区可划分为三个断块,其主要含油层位为古近系沙河街组第四段。在对研究区内取芯井的岩心宏观观察和显微镜下微观特征描述的基础上,从岩石学特征、粒度分布特征、沉积构造特征、古生物遗迹化石特征以及测井相特征等方面,总结了研究区各类沉积相相标志,在沙子岭地区沙四段识别出湖泊相和三角洲相两种沉积相类型,2种亚相,13种微相。通过精细地层对比,建立地层对比格架,进而建立了10条沉积相联井对比剖面,选取资料可靠丰富的骨架部面上的8口井进行了单井沉积相分析,精细分析和对比了各沉积对比剖面上的沉积微相,分析了沉积相在纵向和横向上的演变规律,建立了研究区的沉积格架。根据泥岩颜色变化特征和湖泊相发育的位置,分析了研究区沉积中心的位置及其迁移规律,并结合构造背景分析、地层和砂体展布规律分析了研究区沉积物源,建立了沉积模式。研究认为,沙四段沉积的中晚期,沙子岭地区存在着来自广饶和潍北的两股物源,随着湖平面的升降及物源供应量的变化,中期发育三角洲和湖泊相沉积,晚期则主要是湖泊相沉积;平面上,湖泊相主要发育于研究区的大部分区域,而三角洲相主要发育于研究区的东南部;其中三角洲主要是以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近端以水下分流河道为主,远端以席状砂、远砂坝沉积为主;湖泊沉积以滨浅湖亚相占绝对优势,其中又以滨浅湖滩坝砂体发育为主。从沉积物的岩性、沉积构造、古生物特征及泥岩颜色及局部发育碳酸盐岩滩等都反映出沉积的水体为浅水湖泊环境,揭示了沙四段沉积时期为较干旱的咸化浅水湖泊的特征。研究区内滩砂和坝砂是良好的储集砂体,通过有利相带分析,结合储层厚度与物性分布特征,对有利储层进行了分析、评价和预测。通过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得出,沙子岭地区沙四段在研究区内储集砂体类型以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滨浅湖滩主体、坝主体、滩边缘、坝边缘、河口坝及远砂坝为主

张彤[5](2011)在《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沙河街组沉积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八面河地区位于东营凹陷南斜坡东段,是东营凹陷的油气富集区带之一,沙河街组是主要的含油层系。本论文在前一阶段研究所建立了的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上,对整个沙河街组的沉积体系展布和演化、储层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为下一步勘探开发提供指导。研究区沙河街组地层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除SQ3为二分层序外,其他层序都为三分层序,根据岩性组合变化及叠置关系对各个层序地层进一步细分,划分为32个准层序组。通过详细的岩心观察,在岩石类型及其组合、沉积构造、相序、古生物发育特点等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了滨浅湖滩坝沉积、三角洲沉积和碳酸盐岩滩等沉积类型。滨浅湖滩坝沉积和碳酸盐滩沉积主要发育在SQ1、SQ2时期(沙四段),滩坝沉积主要分布于南部缓坡带,盆地边缘见砾石滩沉积;碳酸岩滩主要分布于研究区西北部,其它部位发育规模相对较小。三角洲沉积从沙四晚期开始一直向西部推进,规模不断加大,SQ4、SQ5(沙三段)沉积时期达到鼎盛,基本覆盖整个研究区。SQ6(沙一段、沙二段)地层受到剥蚀,地层较薄。SQ6低位域和湖侵域沉积时期,物源供应充足,三角洲砂体仍覆盖全区,仅在局部发育水下支流间湾沉积;SQ6-HST(沙一段)沉积时期,水体加深,物源影响减弱,三角洲覆盖面积变小,三角洲前缘发育滨浅湖沉积。八面河地区的储集相带主要为滨浅湖滩坝、碳酸盐滩坝和三角洲沉积,储层以高孔-特高孔、中-高渗型为主。孔隙度和渗透性呈正相关。储层特征研究表明埋藏深度、成岩作用和沉积相是影响孔隙结构的主要因素。八面河地区陆源碎屑岩储层的物性明显好于碳酸盐岩储层,而对于前者来说粗粒级的储层性质随深度的变化明显优于细粒级储层,三角洲前缘砂体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普遍高于湖相的滩坝砂体。

郭小燕,王成,韩颖,于雷[6](2010)在《东营凹陷广北区沙四段剩余油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北区是八面河油田的一部分,位于东营凹陷南斜坡东段,是一复杂断块油藏,经过20多年的滚动勘探开发,目前已进入快速递减期,剩余油分布更加零散、复杂。基于现有地质资料,分别从油藏沉积微相、构造特征、储层特征及井网、采液强度方面分析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总结出剩余油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规律,并根据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下步调整对策。

周军良[7](2010)在《八面河地区南斜坡沙河街组层序地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八面河地区位于东营凹陷南斜坡东段,是东营凹陷油气比较富集的区带之一,沙河街组是主要含油层系。近年来随着油气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该地区逐步进入隐蔽油气藏勘探开发阶段,沙河街组,尤其是沙四段成为隐蔽油气藏研究的重点层位。本论文以建立研究区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格架为主要目标,兼顾对重点层位地层结构、沉积体系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的研究成果能为下一步油气勘探开发提供指导。论文在充分了解研究区区域概况的基础上,根据古生物特征、岩性特征、录井特征,对研究区沙河街组地层进行了划分,认为研究区沙河街组各层段发育完全,发育了沙四段、沙三下亚段、沙三中亚段、沙三上亚段、沙二段和沙一段,其中沙三下亚段在盆地边缘较薄,底部岩性见砂质泥岩、灰质泥岩、以及其它杂色泥岩等特征。沙一段、沙二段向盆地边缘减薄至缺失,其它层段在研究区基本都发育,且向洼陷方向变厚。前人一直无法确定研究区是否发育了沙三下亚段,本论文通过详细研究对该问题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在地层发育特征认识的基础上,本论文使用各种资料,通过地震方法、测井方法、岩电特征法以及古生物方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在研究区沙河街组内部识别出7个三级层序界面,将沙河街组划分为6个三级层序。其中层序3二分为湖侵和湖退体系域,其它层序三分,划分为低水位体系域、湖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整个沙河街组根据纵向上的岩性纵向组合变化及叠置关系,可细分为32个准层序组。通过详细的岩心观察,在岩石类型及其组合、沉积构造、相序、古生物发育特点等综合研究的基础上,认为研究区沙四段主要发育了冲积平原沉积、三角洲沉积、滨浅湖滩坝沉积,以及碳酸盐滩沉积等沉积类型。冲积平原沉积主要发育于沙四段早期;滩坝沉积体主要发育湖侵时期,东南部滩坝规模相对较大,砾石滩呈条带状分布于湖盆边缘;碳酸岩滩多分布于滩坝周围及三角洲前方,主要发育于研究区西北部及西南部;三角洲沉积主要在研究区南部及东北部发育,东北部三角洲在整个沙四段沉积时期一直向湖内推进,南部三角洲在沙四初始湖泛早期及最大湖泛时期规模较大,其它时期规模较小。各构造区块沉积类型基本相同,北部斜坡带靠近湖盆,多发育碳酸岩滩沉积及滨浅湖沉积。

陈刚强[8](2008)在《商河油田南部沙二段沉积体系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商河油田位于惠民凹陷中央隆起带东端,经过三十多年的勘探开发,已进入高成熟勘探阶段。总结该区油气藏分布规律,建立油气成藏模式,指明下一步勘探方向,不仅能为商河油田的滚动勘探开发部署提供地质依据,同时能为其他老油田的挖潜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在对比了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相控旋回等时对比技术的基础上,认为二者同属于地层精细划分方法,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在层序划分级别上有可比性,在实际运用中各有其优缺点,在同一研究中可以结合运用。综合应用两种方法的优点,对商河油田沙二段地层进行了等时划分与对比,在砂层组(中期旋回)的划分中,主要依据标志层,按照相控旋回等时对比技术进行,在小层(短期旋回)的划分中,主要依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划出各个短期基准面旋回。据此把沙二段地层划分为10个砂层组(中期旋回),34个小层(短期旋回),建立了研究区精细等时地层格架。商河油田构造整体向东北方向阶梯状抬升,区内发育若干三级断层,且被四级断层复杂化,由断层和构造线共同作用形成数个断块圈闭,构造是研究区油气藏分布的主控因素。应用地层在压实过程中“骨架厚度”保持不变的基本原理,对生长断层上下盘对应层位的地层进行去压实校正,把现今地层厚度恢复到沉积时期的地层厚度,使用沉积时期的地层厚度进行断层活动性的计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除断层上下盘地层压实差异的影响,更精确的反应断层活动性的强弱。商河油田南部两条分区断层在沙二沉积时期断层生长指数绝大多数都小于1.1,断层落差小于30m,断层活动强度较弱,对沉积作用的影响较小。通过岩心、测井响应特征、地震反射特征可以识别出火成岩类型及其在空间的分布,惠民凹陷古近系火成岩可分为三类:火山碎屑锥体、溢流玄武岩体、玄武岩或辉绿岩侵入体。火成岩分布具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了火山岩的分布。商河油田沙二段为三角洲沉积环境,根据岩性、粒度、原生沉积构造、古生物遗迹、地球化学、测井曲线形态特征等相标志,把三角洲平原亚相进一步划分为分流河道、河道边缘和泛滥平原三个微相,三角洲前缘亚相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分流河口砂坝、远砂坝和水下分流间湾四个微相。总结了沉积相垂向演化模式,由下向上依次为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在等时地层格架控制下,分析了各个小层的沉积微相空间展布。研究区砂体主要为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河口坝砂体和三角洲平原亚相的分流河道砂体,沙二下和沙二上的46砂组主要发育河口坝砂体,砂体单层厚度可以达到10m,分布稳定,有平面上成片,纵向上叠置分布的特点,沙二上的13砂组发育分流河道砂体,单层砂体厚度一般为23m,在平面上分布不稳定。对商河油田油气藏进行了解剖,研究区油气藏类型分属于三大类,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与复合油气藏,可进一步细分为5类8亚类,其中以构造油气藏为主。油气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商13块和商56块两个较大的正向构造中,在垂向上沙二下相对富集。总结了火成岩对油气成藏的影响作用,建立了商河油田沙二段油气成藏模式。根据“木桶理论”,认为圈闭是制约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短板”,明确了下一步勘探方向,沙二下和沙二上46砂组以精细构造研究为主,寻找断层、火成岩附近的小型构造圈闭,沙二上13砂组以精细地层对比研究为主,确定主力河道分布位置,并与构造研究相结合,寻找构造-岩性复合圈闭。提出了4个有利的勘探目标,预测石油地质储量163.96×104t。

倪金龙,吕宝凤,夏斌[9](2006)在《渤海湾盆地八面河缓坡带断裂系统及其对孔店组油气成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断裂系统对于断陷盆地洼陷带油气成藏的作用勿庸置疑,而对于缓坡带基底断裂系统的研究则有助于了解箕状断陷湖盆深层油气成藏及其分布的一些规律。分析了八面河斜坡断裂系统分布特征和构造样式,探讨了其对烃源岩、储层、输导系统和圈闭等成藏要素的影响。指出八面河缓坡带孔店组断裂系统在平面上总体呈北东向和东西向两组展布,既有盆倾断裂,也有反向断裂;在剖面上呈现出“鹿角状”、“Y状”、“多米诺状”等构造样式;二者的组合在缓坡带形成了一系列断裂坡折带、鼻状构造带,并将斜坡切割成多个断块,为烃源岩的生成、储层的形成和展布、物性的改善、输导体系和多种圈闭的形成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并极大地影响了孔店组油气藏的形成。

李雪[10](2006)在《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沙河街组隐蔽油藏成藏研究》文中认为八面河地区沙河街组勘探程度高,构造油藏勘探难度大,但隐蔽油藏勘探程度相对较低,为给隐蔽油藏勘探提供依据,对沙河街组层序、沉积及成藏进行了系统研究。 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等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八面河地区沙河街组三级层序和四级层序地层格架,将沙河街组划分为七个三级层序,并针对缓坡带地层较薄的特点,将沙四段进一步划分为八个四级层序。在层序地层格架内,通过古地貌研究和沉积体系研究,识别出低位沟谷带和坡折带等控制沉积的两种地貌,建立了本区滨浅湖沉积体系和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分布模式,结合地层结构特点,对隐蔽圈闭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指出南部斜坡带、沟谷带、广北坡折带及鼻状构造带西南端是寻找隐蔽圈闭的有利区带。 八面河地区沙河街组原油主要来自牛庄洼陷沙四段成熟烃源岩,部分来自广利洼陷沙四段低熟烃源岩,使本区原油呈现以成熟油为主混有少量未熟—低熟原油的特征。源自烃源区的大量油气沿断层、不整合面及砂体等输导层向本区运移,由于本区具有良好的圈源条件和时空配置关系,成藏条件优越,形成了分布广泛、类型多样的隐蔽油藏。

二、八面河油田北区、广北区古近系沙三段沉积微相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八面河油田北区、广北区古近系沙三段沉积微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东辛油田辛23断块区沙二段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概况
2 地层划分与对比
3 沉积微相研究
    3.1 主要沉积相标志
        3.1.1 岩石类型及其组合特征
        3.1.2 沉积构造和古生物特征
        3.1.3 粒度特征
        3.1.4 电测曲线特征
    3.2 主要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3.2.1 滨浅湖亚相
        3.2.2 曲流河亚相
        3.2.3 三角洲平原亚相
        3.2.4 三角洲前缘亚相
4 沉积微相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
    4.1 砂层发育情况
    4.2 油层发育情况
    4.3 储层非均质性
        4.3.1 平面非均质性
        4.3.2 层间非均质性
    4.4 剩余油分布规律
5 结论

(2)东营凹陷南斜坡王家岗地区沙三段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地层特征
        2.2.2 构造特征
        2.2.3 沉积特征
第3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
    3.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原理
    3.2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3.3 层序地层对比
    3.4 层序的细分
        3.4.1 层序SQIII12
        3.4.2 层序SQIII11
        3.4.3 层序SQIII23
        3.4.4 层序SQIII22
        3.4.5 层序SQIII21
        3.4.6 层序SQIII32
        3.4.7 层序SQIII31
    3.5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3.5.1 东营凹陷南坡南北向沙三段1号连井剖面
        3.5.2 东营凹陷南坡南北向沙三段2号连井剖面
        3.5.3 东营凹陷南坡南北向沙三段3号连井剖面
        3.5.4 东营凹陷南坡南北向沙三段4号连井剖面
        3.5.5 东营凹陷南坡南北向沙三段5号连井剖面
        3.5.6 东营凹陷南坡东西向沙三段6号连井剖面
        3.5.7 东营凹陷南坡东西向沙三段7号连井剖面
        3.5.8 东营凹陷南坡东西向沙三段8号连井剖面
        3.5.9 东营凹陷南坡东西向沙三段9号连井剖面
        3.5.10 东营凹陷南坡东西向沙三段10号连井剖面
第4章 沉积体系研究
    4.1 沉积相标志研究
        4.1.1 沉积构造特征
        4.1.2 粒度及C-M特征
        4.1.3 测井相特征
    4.2 单井相分析
        4.2.1 牛-19 井单井相研究
        4.2.2 王-63 井单井相研究
        4.2.3 王-120 井单井相研究
    4.3 连井剖面相分析
    4.4 沉积相平面图展布特征
        4.4.1 砂岩厚度特征
        4.4.2 沉积相特征
    4.5 沉积模式研究
第5章 储层特征研究
    5.1 岩矿特征
        5.1.1 全岩矿物特征
        5.1.2 粘土矿物
        5.1.3 重矿物特征
    5.2 胶结物特征
    5.3 微观特征
    5.4 储层物性特征及影响因素
        5.4.1 储层特征研究
        5.4.2 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
    5.5 有利区带预测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基本情况
    2 参与项目
    3 发表论文

(3)八面河油田面138区沙四段二砂组沉积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主要内容
    1.5 研究思路和工作流程
    1.6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基本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地层概况
    2.3 构造背景及沉积背景
    2.4 物源方向及油藏类型
    2.5 储层性质
第3章 精细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地层划分
    3.2 地层对比
第4章 沉积相研究
    4.1 沉积相标志
    4.2 测井相标志
    4.3 粒度概率特征
    4.4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4.5 单井沉积微相分析
    4.6 剖面相分析
    4.7 沉积相模式
    4.8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第5章 地震反演
    5.1 沙四段二砂组1小层波阻抗反演
    5.2 地震属性分析及应用
    5.3 沙四段二砂组1小层人工神经网络油气预测
第6章 储层评价及预测
    6.1 评价方案
    6.2 储层平面评价
    6.3 有利储层预测
第7章 结论及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八面河油田沙子岭地区沙四段沉积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简况
    2.2 地层简况
    2.3 沙四段沉积特征概述
第3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3.1 地层精细对比
    3.2 地层展布特征
第4章 沉积相划分
    4.1 沉积相研究方法
    4.2 研究区沙四段沉积总体特征
    4.3 沉积相划分依据
    4.4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第5章 沉积相展布与演化
    5.1 单井沉积相划分及特征
    5.2 剖面沉积相分析
    5.3 沉积相平面展布及演化
第6章 有利储层分析
    6.1 有利相带分布
    6.2 砂体厚度及平面展布特征
    6.3 小层储层物性及平面展布特征
    6.4 储层综合评价
第7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5)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沙河街组沉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1.4.1 基础数据整理
        1.4.2 岩芯观察及样品分析化验
        1.4.3 沉积模式及分布规律
        1.4.4 储层特征研究
        1.4.5 各项基础图件
第二章 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区域构造特征
        2.2.1 断裂发育特征
        2.2.2 构造单元划分
        2.2.3 构造演化
    2.3 地层特征及层序划分
        2.3.1 区域地层特征
        2.3.2 层序地层格架
        2.3.3 垂向地层展布
    2.4 沉积环境
第三章 沉积体系研究
    3.1 沉积特征研究
        3.1.1 岩石学特征
        3.1.2 沉积构造特征
    3.2 单井相分析
        3.2.1 面124-斜1 井
        3.2.2 面138-35-斜9 井
        3.2.3 广北12-斜2 井
        3.2.4 莱10-斜12 井
        3.2.5 面22-平1 井
        3.2.6 面4-3-斜18 井
    3.3 剖面沉积相发育特征
        3.3.1 横一剖面(东西向—南剖面)
        3.3.2 横二剖面(东西向—中剖面)
        3.3.3 纵一剖面(南北向—西剖面)
        3.3.4 纵二剖面(南北向—偏西剖面)
        3.3.5 纵四剖面(南北向—偏东剖面)
    3.4 物源分析
        3.4.1 岩石组分分析、岩屑成分分析
        3.4.2 应用砾岩含量判断物源方向
        3.4.3 应用砂岩含量判断物源方向
    3.5 沉积相平面分布及演化规律研究
        3.5.1 平面沉积微相研究方法
        3.5.2 沉积体系平面展布
        3.5.3 沉积体系演化
    3.6 主要沉积相模式
        3.6.1 河流一三角洲沉积模式
        3.6.2 滨浅湖砂质滩坝沉积模式
第四章 储层特征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岩石类型及组分特征
        4.1.2 填隙物特征
    4.2 储集空间特征
        4.2.1 储集空间类型
        4.2.2 孔隙结构
    4.3 储层物性分布特征
    4.4 储层成岩作用
        4.4.1 成岩作用类型
        4.4.2 成岩特征
        4.4.3 成岩阶段划分
    4.5 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
        4.5.1 埋藏深度的影响
        4.5.2 储层岩石类型的影响
        4.5.3 岩石组构的影响
        4.5.4 砂体相类型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东营凹陷广北区沙四段剩余油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
    2.1 剩余油分布规律
        2.1.1 平面剩余油分布特征
        2.1.2 纵向剩余油分布特征
    2.2 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
        2.2.1 沉积因素
        (1) 扇三角洲前缘亚相。
        (2) 三角洲前缘亚相。
        (3) 滨浅湖亚相。
        2.2.2 储层因素
        2.2.3 构造因素
        2.2.4 井网因素
        2.2.5 采液强度
3 下步挖潜方向
4 结论与认识

(7)八面河地区南斜坡沙河街组层序地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研究区地层结构
        1.2.2 层序地层学研究
        1.2.3 层序地层单元空间分布研究
        1.2.4 重点层位沉积相研究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概况
    2.1 构造层
    2.2 断裂发育特征
    2.3 构造单元划分
    2.4 构造演化
    2.5 油气藏分布特征
第三章 地层结构
    3.1 地层划分
        3.1.1 古生物地层划分
        3.1.2 岩性地层划分
        3.1.3 测井曲线地层划分
        3.1.4 地震地层划分及连井对比
    3.2 地层特征
        3.2.1 沙四段
        3.2.2 沙三段
        3.2.3 沙二段
        3.2.4 沙一段
第四章 层序界面的标志与识别
    4.1 层序界面的识别
        4.1.1 地震资料识别层序界面
        4.1.2 测井方法识别层序界面
        4.1.3 岩电特征识别层序界面
        4.1.4 古生物标志识别层序界面
    4.2 体系域及准层序组划分
        4.2.1 体系域划分
        4.2.2 准层序组划分
    4.3 单井层序划分
        4.3.1 莱3 井层序划分
        4.3.2 莱6 井层序划分
        4.3.3 角3 井层序划分
第五章 层序地层格架及展布特征
    5.1 层序地层格架
    5.2 垂向层序展布特征
        5.2.1 横一剖面
        5.2.2 横二剖面
        5.2.3 横三剖面
        5.2.4 纵一剖面
        5.2.5 纵二剖面
        5.2.6 纵三剖面
        5.2.7 纵四剖面
        5.2.8 纵五剖面
    5.3 层序地层平面展布特征
        5.3.1 SQ1 地层平面展布特征
        5.3.2 SQ2 地层平面展布特征
        5.3.3 SQ3 地层平面展布特征
        5.3.4 SQ4 地层平面展布特征
        5.3.5 SQ5 地层平面展布特征
        5.3.6 SQ6 地层平面展布特征
第六章 重点层位沉积相研究
    6.1 沉积特征及相标志
        6.1.1 岩石学特征
        6.1.2 粒度特征
        6.1.3 沉积构造
    6.2 单井相分析
        6.2.1 广北8-x24 井单井相分析
        6.2.2 羊斜9 井单井相分析
        6.2.3 面138-6 井单井相分析
        6.2.4 面14-4-2 井单井相分析
    6.3 剖面相特征及演化
        6.3.1 近南北向剖面
        6.3.2 近东西向剖面
    6.4 沉积相平面及演化
        6.4.1 准层序组C1
        6.4.2 准层序组C2
        6.4.3 准层序组C3
        6.4.4 准层序组C4
        6.4.5 准层序组C5
        6.4.6 准层序组C6
        6.4.7 准层序组C7
        6.4.8 准层序组C8
        6.4.9 准层序组C9
    6.5 各构造区块沉积特征差异及演化
        6.5.1 南部斜坡带
        6.5.2 八面河鼻状断裂构造带
        6.5.3 北部斜坡带
        6.5.4 滩海鼻状构造带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商河油田南部沙二段沉积体系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发展概况及不足
        1.2.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发展概况
        1.2.2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存在问题
    1.3 沉积体系的研究现状
        1.3.1 沉积体系的基本概念
        1.3.2 沉积体系内部的构成单元
        1.3.3 沉积体系的研究思路
        1.3.4 沉积体系的研究方法
    1.4 油气成藏规律研究
        1.4.1 含油气系统的概念、研究思路及存在问题
        1.4.2 油气成藏体系的概念及研究方法
        1.4.3 区带成藏规律研究思路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存在问题及技术路线
    1.6 主要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位置
    2.2 惠民凹陷构造演化简史
    2.3 惠民凹陷地层发育特征
    2.4 商河油田沉积演化简史
    2.5 商河油田勘探开发概况
第三章 地层的精细划分与对比
    3.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3.1.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及关键定义
        3.1.2 地层旋回识别及等时对比技术
    3.2 相控旋回等时对比技术简介
    3.3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与相控旋回等时对比的比较
        3.3.1 研究内容和精细程度
        3.3.2 技术原理
        3.3.3 操作方法和操作程序
        3.3.4 名词、概念和表述方法
        3.3.5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对比技术的优点
    3.4 高精度等时地层划分与对比
        3.4.1 惠民凹陷层序地层划分
        3.4.2 沙二段层序地层划分
        3.4.3 沙二段等时地层格架的建立
第四章 构造特征及火成岩的分布
    4.1 构造特征
        4.1.1 区域构造特征
        4.1.2 精细构造特征
    4.2 主要断层活动性研究
        4.2.1 断层活动性分析方法
        4.2.2 分区断层活动性研究
    4.3 火成岩的分布
        4.3.1 火成岩岩石类型
        4.3.2 火成岩的测井响应识别
        4.3.3 火成岩的地震识别
        4.3.4 火成岩分布特征
第五章 沉积体系及砂体分布规律研究
    5.1 相标志
        5.1.1 岩性特征
        5.1.2 粒度特征
        5.1.3 沉积构造特征
        5.1.4 生物成因构造
        5.1.5 化学成因构造
        5.1.6 测井曲线形态特征
    5.2 相类型与相模式
        5.2.1 三角洲相沉积特征
        5.2.2 沉积微相划分
        5.2.3 相模式
    5.3 沉积相演化
    5.4 砂体分布特征
第六章 油气成藏规律及勘探目标预测
    6.1 油气藏类型
        6.1.1 构造油气藏
        6.1.2 岩性油气藏
        6.1.3 复合油气藏
    6.2 油气藏分布规律
        6.2.1 平面分布特征
        6.2.2 垂向分布特征
        6.2.3 油气藏分布的影响因素
    6.3 火成岩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6.3.1 有利于优质烃源岩沉积
        6.3.2 促进烃源岩的演化
        6.3.3 火成岩与油气运聚成藏
        6.3.4 火成岩对原油物性的影响
    6.4 油气成藏模式
        6.4.1 油气成藏基本条件
        6.4.2 油气成藏模式
    6.5 勘探方向分析及勘探目标预测
        6.5.1 勘探方向分析
        6.5.2 勘探目标预测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渤海湾盆地八面河缓坡带断裂系统及其对孔店组油气成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构造单元划分与构造格架
2 断裂系统特征及构造样式
    2.1 断裂平面展布及组合特征
    2.2 断裂剖面形态及其组合特征
3 断裂系统对孔店组油气成藏的影响
    3.1 对烃源岩的影响
    3.2 对储层的影响
    3.3 对输导体系及圈闭类型的影响
4 结论

(10)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沙河街组隐蔽油藏成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区域地质概况
    第一节 研究区位置
    第二节 区域构造特征
    第三节 区域地层特征
    第四节 沉积环境
第二章 八面河地区层序地层划分
    第一节 研究历史及研究现状
    第二节 三级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第三节 高频层序研究
第三章 古地貌研究
    第一节 广北坡折带研究
    第二节 沟谷特征及其分布
第四章 沉积相研究
    第一节 沉积相类型
    第二节 主要储层沉积相模式
    第三节 单井联井沉积相分析
    第四节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第五节 沉积体系演化及主控因素分析
    第六节 沙四段四级层序沉积相研究
第五章 隐蔽油藏成藏分析
    第一节 油源条件
    第二节 隐蔽圈闭类型及分布
    第三节 盖层条件
    第四节 油气输导体系及成藏期次
    第五节 油气成藏模式及隐蔽油藏分布
    第六节 隐蔽油藏勘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声明

四、八面河油田北区、广北区古近系沙三段沉积微相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东辛油田辛23断块区沙二段沉积微相与剩余油分布[J]. 胡秋媛,车雄伟,谢伟,李萧,孔雪,张瑞香.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7(26)
  • [2]东营凹陷南斜坡王家岗地区沙三段沉积体系与储层特征研究[D]. 赵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3]八面河油田面138区沙四段二砂组沉积相研究[D]. 范君. 长江大学, 2012(01)
  • [4]八面河油田沙子岭地区沙四段沉积相研究[D]. 王西宁. 长江大学, 2012(01)
  • [5]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沙河街组沉积体系研究[D]. 张彤. 中国石油大学, 2011(10)
  • [6]东营凹陷广北区沙四段剩余油分布研究[J]. 郭小燕,王成,韩颖,于雷.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0(06)
  • [7]八面河地区南斜坡沙河街组层序地层研究[D]. 周军良. 中国石油大学, 2010(04)
  • [8]商河油田南部沙二段沉积体系与油气成藏规律研究[D]. 陈刚强. 中国石油大学, 2008(06)
  • [9]渤海湾盆地八面河缓坡带断裂系统及其对孔店组油气成藏的影响[J]. 倪金龙,吕宝凤,夏斌.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06(03)
  • [10]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沙河街组隐蔽油藏成藏研究[D]. 李雪.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 2006(10)

标签:;  ;  ;  

八面河油田北部地区和广北地区古近系沙三段沉积微相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