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滚动轴承重要性与技术含量纵论(论文文献综述)
温晶[1](2020)在《深沟球轴承密封结构分析及优化设计》文中提出由于当代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食品工业,现代办公机械以及家电的普及,要求设备设计紧凑,重量减轻还要防止漏水、漏气,就促使了自带密封装置的深沟球轴承得到青睐,需求量可观,逐步替代开式深沟球轴承(轴承两面没有密封装置)。但由于目前各企业密封结构的设计都存在一定的问题,用户关于球轴承密封产品的密封性能、漏脂情况等投诉较多。而密封产品较开式产品利润高,在轴承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式下,抢占深沟球密封产品市场是众多轴承生产商的重要市场目标,轴承密封技术成为轴承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基于此,本文借助于设计方法分析、MASTA分析等基础手段对深沟球密封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设计完成后进行产品试制及试验验证。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对深沟球密封结构的设计方法进行阐述,据此方法设计出6312-2RS轴承,但密封效果不理想,易漏脂,所以对该轴承密封结构的设计参数进行理论研究分析,得出密封结构存在密封槽与密封圈之间配合过盈量过大的问题,导致密封圈装入后变形,影响密封效果。然后对8套此密封结构的6312-2RS产品进行漏脂试验,试验结论是漏脂率未达到国标要求,密封性能不合格,验证了理论分析结论。其次,对6312-2RS轴承的基本结构及密封结构进行优化,改变外圈密封槽相关尺寸及密封圈外径等尺寸,优化配合尺寸,解决过盈量过大的问题;将内圈由无密封槽改为带密封槽,可以起到存储油脂的作用;将密封圈唇口由单唇改为三唇橡胶密封结构,可以提高轴承的密封性能。最终设计出一种新型密封结构的6312-2RS轴承。再次,基于MASTA分析软件对新型密封结构6312-2RS轴承进行寿命、应力分布及摩擦损耗等性能计算分析,得出寿命最佳时对应的载荷为30k N,游隙为CN组;三唇密封不会明显增加摩擦损耗,不会影响轴承的使用性能;内部应力分布合理,不会产生钢球越肩等问题的发生的结论,说明新型密封结构设计的合理可行。最后,对新型密封结构的6312-2RS轴承进行试制及试验验证,通过制定符合市场需求及国家标准的加工工艺及检验工艺标准,确定最佳加工设备,全过程严格检验,试生产出30套新型密封结构产品,并取8套合格产品进行漏脂试验,试验条件与密封结构优化前轴承进行的漏脂试验条件相同,漏脂率完全达到国标要求,产品质量合格,证明了6312-2RS轴承密封结构的优化设计是成功的,为其他型号深沟球密封轴承结构优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为企业抢占市场,提高利润,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
邵月[2](2020)在《滚动轴承声发射信号传播特性研究》文中指出滚动轴承是旋转机械不可或缺的部件,已经广泛的应用在了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但由于人为的主观因素和工况下的客观因素,滚动轴承也是极易发生故障的机械零件。轴承在初期的微小故障就会影响到整个设备运转,从而影响生产效率,增加了安全隐患,严重的甚至会机毁人亡。所以对滚动轴承运行状态的故障诊断就显得极为重要。声发射技术所检测的声发射信号是由故障处的晶体位移而产生的弹性波,这种高频弹性波信号使得声发射技术较其他无损检测技术能在损伤很小的时候就及时的监测到故障信号,及时进行干预,这对保障设备的可靠性和工业生产的安全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就声发射信号的传播特性进行研究,综述了国内外对于滚动轴承声发射检测和声发射波传播特性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声发射波的产生、传播形式、和声波衰减机制。阐述了有限元理论的基本思想并将有限元仿真应用于声发射信号的传播特性的研究。应用大型有限元多物理场耦合仿真软件COMSOL进行仿真实验,声发射波属于弹性波,弹性波在固体中的传播特性可以使用固体力学理论加以解释。首先,通过模拟声发射波在简单结构体内的传播来了解其特性。通过研究在三维平板结构内弹性波的传播,从时域和频域揭示了声波的衰减特性。通过建立二维铝—钢界面研究了声发射波在不同介质交界面时,发生的反射透射特性通过后处理手段观测声波的在界面和边界的反射,观测了界面两侧信号的变化。其次研究声发射波在滚动轴承内的传播特性,细化网格建立二维轴承模型进行波动仿真,模拟故障触发声发射波,绘制位移云图,直观的了解了声发射波在轴承内的传播路径和与轴承中各结构的相互作用。按照实际轴承的尺寸参数对三维轴承进行仿真,从三个方面研究了声发射信号的传播特性,首先模拟了三个不同故障位置的故障源信号,对比放置在不同位置传感器的响应信号,从时域和频域的两方面总结了不同故障类型信号的区别,并通过实验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进一步改变声发射源的类型,通过改变裂纹长度和方向,模拟点蚀声发射源分析对比响应信号的区别。最后通过在轴承底板上远距离检测的声发射信号,进一步揭示了声发射信号在滚动轴承结构中的传播特性。
张建虎[3](2019)在《W2R型汽车水泵轴连轴承力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水泵轴连轴承因其体积小、结构紧凑、装卸简单、成本价格低等优势,被广泛用于中、大型车辆的发动机冷却水泵及其他机械中。目前,传统的水泵轴连轴承可分为球-球(WB型)和滚子-球(WR型)两种基本结构。随着我国机械领域对轴承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轴连轴承的不足之处逐渐明显,如精度低、噪声大、承载能力小、寿命达不到技术指标等。为满足水泵轴连轴承的技术指标要求,提出了两柱一球(W2R型)新型轴连轴承结构,并对新的轴连结构进行了力学性能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通用力学分析模型,并进行结构优化分析。基于赫兹接触理论,考虑轴承工作受载时转轴发生的挠度变形对水泵轴连轴承内部载荷分布的影响,建立了水泵轴连轴承通用力学分析模型。根据轴连轴承通用性力学模型,用Matlab编程软件编写轴连轴承性能分析程序,在特定工况下对比分析了轴连轴承结构类型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W2R型轴连结构具有较高的承载刚性,并满足长寿命性能要求。2.W2R型轴连轴承力学性能研究。基于通用力学分析模型,研究了各结构参数对W2R型轴连轴承的载荷分布、刚度和寿命等力学性能。3.W2R型轴连轴承转子动力学研究。基于W2R型轴连结构,建立刚性轴条件下考虑转轴倾斜角的转子-轴连轴承动力学分析模型,并用Matlab编程软件编写相应的动力学程序,分析轴连轴承结构参数及工况参数对其动态条件下水泵轴连轴承的振幅变化的影响,实现优化参数、提高轴承性能的目的。4.W2R型轴连轴承力学模型验证。通过成熟的商业仿真软件仿真KISSsoft、Adams及企业现有的轴连轴承试验机验证了本文所建立的轴连轴承力学分析模型的可行性。本文在建立通用力学分析模型时,考虑了转轴挠度变形的影响,使得计算结果更加准确、可靠;在建立转子动力学分析模型时,考虑了转轴的倾角变形,使得轴连轴承内部接触状态更加接近实际情况。本文所建立的轴连轴承力学分析模型不仅对于此类轴承的理论分析研究具有借鉴意义和价值,还可为轴连轴承结构参数优化和精确寿命评估提供参考。
王思源[4](2018)在《基于油液多参数监测的动力装置关键部件状态评估与故障预测技术研究》文中指出轴承是动力装置中广泛应用的一类关键部件,其状态评估与故障预测技术备受重视。油液监测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成为机械系统磨损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的重要手段,传统的油液分析通常采用离线方式,周期长、实时性差,近年来在线油液监测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针对基于油液多参数监测的轴承部件状态评估和故障预测问题开展研究。建立了油液参数与轴承磨损状态间的关联关系模型,研究了基于灰色理论的油液数据趋势预测方法,基于支持向量机理论研究了轴承状态评估与剩余寿命预测方法,开展了轴承全寿命实验,获取了轴承磨损过程中的油液多参数监测数据,并进行了实验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将灰关联模型与K-means聚类相结合的轴承状态分类新算法,用于轴承全寿命油液多参数数据分析,进而划分轴承磨损状态,建立了油液在线多参数与轴承磨损状态的关联关系。(2)为实现油液参数的趋势预测,建立了基于在线油液多参数灰色趋势预测模型,通过对轴承等间隔时间的油液监测参数进行计算与预测,表明灰色预测模型能够对油液参数进行趋势预测。(3)基于已建立的轴承健康状态评估模型对轴承状态的划分结果,通过交叉验证法将已测得数据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研究了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轴承健康状态划分模型,并应用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理论,对轴承进行了剩余寿命预测研究,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轴承剩余寿命的预测模型。(4)构建了轴承全寿命试验台,并针对某型轴承开展了全寿命试验,获得了轴承全寿命油液多参数监测数据及工作状态数据,为轴承状态评估与故障预测提供了实验数据支持,对所研轴承状态评估与剩余寿命预测模型及算法进行了实验验证。
陈小龙,周俊鹏,张颖,樊瑞筱[5](2018)在《基于声发射波形流信号的滚动轴承故障双谱分析及诊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使用声发射波形流测试技术,采集滚动轴承正常状态及外圈故障、内圈故障和滚动体故障时的声发射波形流信号,分析声发射波形流信号与故障频率特征值间的关系。运用包络谱分析方法对滚动轴承声发射波形流信号进行分析,提取运转过程中信号峰值频率,通过与滚动轴承不同故障固有特征频率的理论值对比,发现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通过对滚动轴承声发射波形流信号的包络分析,可实现滚动轴承故障的早期诊断。
王振华[6](2018)在《基于ESMD和SVM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研究》文中认为滚动轴承是应用最为广泛、也最易损坏的机械零部件之一,对其进行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具有重大理论研究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针对传统HHT方法在滚动轴承故障诊断中应用时存在筛选次数难以确定、模态混叠、端点效应及提取的趋势项太过粗糙等问题,本文将一种改进型的极点对称模态分解(ESMD)方法应用于滚动轴承的特征提取与模式识别,具体研究工作如下:首先阐述了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总结了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系统介绍了滚动轴承的基本结构、振动机理、故障频率及常用信号分析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滚动轴承故障模拟平台。其次对ESMD的基本理论及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仿真信号分析结果表明,与EMD相比,ESMD在非平稳信号分解能力、模态混叠及端点效应抑制能力、瞬时特征的精确性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并将ESMD应用于滚动轴承内圈故障信号的特征提取,研究结果表明,与EMD相比,ESMD分解结果中无用分量较少,“直接插值法(DI)”的瞬时频率分布更趋合理,内圈故障特征提取能力更强。并将ESMD与奇异值差分谱理论结合应用于滚动轴承外圈故障信号的特征提取。针对ESMD存在端点效应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极值中点平移延拓的端点效应抑制方法(AESMD)。仿真信号分析结果表明,与ESMD相比,AESMD基于信号能量的端点效应评价指标更小,能够更大程度上抑制端点向外发散。并将AESMD与信息熵理论结合应用于滚动轴承全寿命周期试验的趋势项提取,能够自适应提取出比ESMD、EMD更优的趋势项。最后针对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研究往往难以获得大量典型故障样本的实际情况,采用支持向量机(SVM)作为分类器,对滚动轴承的工况类型进行模式划分。将提取到的固有模态分量(IMF)的归一化能量值构成特征向量进行训练,对测试样本进行模式识别验证了SVM的分类准确率。
马艳丽,金兵,张学欣,韩捷[7](2018)在《滚动轴承退化指标选取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针对滚动轴承退化过程指标选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噪声辅助的多维EMD(Noise-Assisted Multivariate EMD)和主成分分析(PCA)相结合来提取退化指标的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NA-MEMD对同源双通道信号和噪声辅助通道信号进行分解得到一系列多元IMF分量,然后采用相关系数准则选取敏感分量重构信号,其次计算出轴承退化过程中重构信号的退化指标序列,再根据序列的单调性和鲁棒性,选择优良指标进行PCA融合,最后把第一主成分作为反映滚动轴承退化过程的最终指标。对PRONOSITS平台提供的全寿命周期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滚动轴承的退化过程中,较单一指标,基于NA-MEMD和PCA融合的指标能够比较完整的表征滚动轴承的退化过程。
张乐宇[8](2018)在《基于多体动力学分析的角接触球轴承摩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角接触球轴承在中高速、重载荷应用场合有十分良好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航空发动机、高铁动车动力系统、汽车动力系统、卫星轴承、火箭轴承等领域。高速角接触球轴承的摩擦力矩和摩擦功耗是影响其磨损、发热升温、寿命的主要原因,因此,设计性能优异的角接触球轴承就必须对轴承各项摩擦力矩进行有效的研究。本文基于滚动轴承的动力学分析基础理论,结合轴承的接触、碰撞、摩擦理论和弹流润滑等相关理论,详细的介绍了轴承各项摩擦力矩的来源和计算公式,并通过对角接触球轴承各部件之间的作用关系的推导,建立了角接触球轴承数学模型。对ADAMS多体动力学软件的部分模块进行了二次开发,用Fortran语言编写了轴承各元件间的作用关系和运动微分方程自定义子程序,并利用ADAMS强大的接口技术将编译好的动态链接库文件(*.dll)与ADAMS/Solver求解器相链接,实现了以角接触球轴承动力学为基础来研究其摩擦力矩变化的规律。本文以角接触球轴承7008C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仿真结果的分析得出了轴承结构参数和工况条件参数对其摩擦特性的影响。仿真结果分析表明:1.轴向载荷的增加会使轴承总的摩擦力矩和功耗有较大的提高;2.径向载荷的增加会导致轴承总的摩擦力矩缓慢增加,钢球自旋摩擦增幅略大于其它各项摩擦力矩;3.中高速范围内,转速的增加将使轴承总的摩擦力矩有明显的增加;4.一定环境温度范围内,温度的升高会使轴承的总的摩擦力矩先增大后减小,40℃60℃之间轴承总的摩擦力矩最小;5.间隙比的逐渐增加会使轴承总的摩擦力矩先增加后减小,间隙比在0.8左右时总的摩擦力矩最小;6.中、高速运转且一定范围内,轴承总的摩擦力矩随内、外沟曲率半径系数的增加而减小,且减小幅度大致相似;7.低转速时方兜孔保持架角接触球轴承的总体摩擦力矩略小于圆兜孔的总体摩擦力矩,中高转速时圆兜孔保持架角接触球轴承的总体摩擦力矩要略低于方兜孔的总体摩擦力矩,中低转速时二者的摩擦功耗趋势大致相当;8.在低转速时,刚性和柔性保持架的两种角接触球轴承总的摩擦力矩和摩擦功耗大致相当,在中高转速的一定范围内,柔性保持架角接触球轴承的总体摩擦力矩和摩擦功耗要略低于刚性保持架轴承的。
马艳丽,金兵,张学欣,韩捷[9](2017)在《基于全矢融合与多维经验模态分解的滚动轴承退化过程频谱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识别滚动轴承退化过程,提出一种多维经验模态分解和全矢融合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对不同状态的多通道信号同时进行多维经验模态分解,得到一系列多元固有模态函数分量,然后利用互相关系数准则选取最敏感的一阶固有模态函数分量进行全矢包络分析来提取信号的特征。为了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分别对模拟信号和实际信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方法在出现故障时,能够很好地表征频谱结构的变化;随着故障严重程度的增加,频谱结构变得复杂,且呈现出了规律性。
胡振芳[10](2017)在《常幅载荷下疲劳磨损可靠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飞机襟翼收放机构典型运动副为研究对象,通过疲劳磨损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了它们的磨损行为及其可靠性。以飞机襟翼收放机构滑轨和滚动轴承实际使用的材料(40Cr Ni Mo A与GCr15)为摩擦对,通过常幅载荷下的疲劳磨损试验。绘制了磨损量与寿命曲线;以修正的滚动轴承寿命计算公式,计算了滚动轴承的理论寿命,并根据疲劳试验数据,计算了可靠度R=0.99时的疲劳磨损可靠寿命的点估计,发现二者存在较大差异。
二、滚动轴承重要性与技术含量纵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滚动轴承重要性与技术含量纵论(论文提纲范文)
(1)深沟球轴承密封结构分析及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深沟球轴承密封结构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轴承企业现有密封结构情况 |
1.2.3 深沟球轴承密封结构的优化设计现状 |
1.2.4 密封件材料及结构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技术路线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深沟球轴承密封结构的设计分析及试验 |
2.1 深沟球密封结构通用设计方法 |
2.1.1 外圈密封结构设计 |
2.1.2 内圈设计 |
2.1.3 密封圈的设计 |
2.2 6312-2RS轴承密封结构的设计分析 |
2.3 6312-2RS轴承漏脂试验 |
2.3.1 试验依据 |
2.3.2 试验设备 |
2.3.3 试验过程 |
2.3.4 试验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6312-2RS轴承密封结构优化设计 |
3.1 6312-2RS轴承基本结构优化设计 |
3.1.1 6312-2RS轴承基本结构优化设计目标函数 |
3.1.2 6312-2RS轴承基本结构优化设计变量 |
3.1.3 6312-2RS轴承基本结构优化设计约束条件及结果 |
3.2 6312-2RS轴承密封结构优化 |
3.2.1 密封圈及内圈结构优化 |
3.2.2 密封圈外接触唇及外圈密封槽优化 |
3.2.3 密封圈与内圈接触位置优化 |
3.2.4 优化设计后极限转速的计算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MASTA的新型密封结构6312-2RS轴承性能分析 |
4.1 概述MASTA软件 |
4.2 基于MASTA的轴承性能分析过程 |
4.3 基于MASTA的轴承寿命分析 |
4.4 基于MASTA的轴承应力分布分析 |
4.5 基于MASTA的轴承摩擦损耗计算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密封结构的6312-2RS轴承试制与试验 |
5.1 生产加工方案的确定 |
5.1.1 确定基本加工流程 |
5.1.2 确定生产设备 |
5.2 6312-2RS外圈及内圈加工过程 |
5.2.1 套圈加工的基本过程介绍 |
5.2.2 外购淬火件的入厂验收 |
5.2.3 套圈磨加工 |
5.3 6312-2RS轴承装配工艺过程 |
5.3.1 分选合套 |
5.3.2 铆压 |
5.3.3 清洗 |
5.3.4 振动检测 |
5.3.5 注脂 |
5.3.6 密封圈安装及成品的检验 |
5.4 新型密封结构6312-2RS轴承的漏脂试验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滚动轴承声发射信号传播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滚动轴承故障检测的背景及意义 |
1.2 声发射检测技术应用于轴承故障检测的研究 |
1.3 声发射传播特性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章 声发射理论基础 |
2.1 声发射检测基本原理 |
2.2 声发射传播理论的研究 |
2.2.1 声发射信号的产生 |
2.2.2 声发射波的传播模式 |
2.2.3 声发射波的反射透射 |
2.2.4 波动方程 |
2.2.5 声发射波的衰减机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COMSOL的有限元仿真 |
3.1 有限元方法 |
3.2 COMSOL仿真步骤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声发射信号在平板结构的传播特性 |
4.1 平板声发射波传播特性研究 |
4.1.1 仿真设置 |
4.1.2 实验结果 |
4.2 界面声发射波传播特性研究 |
4.2.1 仿真设置 |
4.2.2 实验结果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二维轴承声发射信号传播仿真研究 |
5.1 仿真设置 |
5.2 外圈故障二维仿真 |
5.3 内圈故障二维仿真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三维轴承声发射信号传播特性研究 |
6.1 三维仿真步骤 |
6.2 不同声源位置仿真 |
6.2.1 外圈故障仿真 |
6.2.2 内圈故障仿真 |
6.2.3 滚珠故障仿真 |
6.3 不同声源类型仿真 |
6.3.1 3mm裂纹仿真 |
6.3.2 径向裂纹仿真 |
6.3.3 外圈点蚀仿真 |
6.4 传感器置于不同位置检测的仿真 |
6.5 三种故障位置的实验研究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W2R型汽车水泵轴连轴承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滚动轴承分析模型及受载变形研究 |
1.2.2 滚动轴承转子动力学研究 |
1.2.3 文献综述小结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水泵轴连轴承通用力学模型 |
2.1 轴系力学平衡通用分析模型 |
2.1.1 轴连轴承转轴力学平衡方程 |
2.1.2 转轴挠度变形计算 |
2.1.3 轴承对转轴支承力计算 |
2.2 轴连轴承内部受载变形分析 |
2.2.1 轴承内部滚动体位置角设置 |
2.2.2 轴连轴承滚子列受载变形分析 |
2.2.3 轴连轴承钢球列受载变形分析 |
2.3 数值分析 |
2.4 轴连轴承结构刚性、载荷分布和寿命对比分析实例 |
2.4.1 实例分析工况及参数介绍 |
2.4.2 不同轴连轴承结构类型性能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W2R型轴连轴承力学性能分析 |
3.1 W2R型轴连轴承受力变形分析 |
3.1.1 W2R轴连轴承轴系静力平衡 |
3.1.2 各节点处转轴与滚动体列间静力平衡 |
3.1.3 W2R轴连轴承刚度计算 |
3.1.4 W2R轴连轴承寿命计算 |
3.2 W2R型轴连轴承实例计算分析 |
3.2.1 径向载荷量对W2R轴承的影响分析 |
3.2.2 外载作用位置对W2R轴承的影响分析 |
3.2.3 滚子列径向游隙对W2R轴承的影响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W2R型轴连轴承转子动力学分析 |
4.1 系统外载计算 |
4.2 轴承载荷分布计算 |
4.2.1 滚子列载荷分布计算 |
4.2.2 钢球列载荷分布计算 |
4.3 W2R型轴连轴承-转子系统平衡方程 |
4.4 W2R型轴连轴承-转子动力方程求解 |
4.5 W2R型轴连轴承-转子动力学实例计算分析 |
4.5.1 基础参数设置 |
4.5.2 外载大小对W2R型轴连轴承动态性能影响 |
4.5.3 载荷位置对W2R型轴连轴承动态性能影响 |
4.5.4 工作转速对W2R型轴连轴承动态性能影响 |
4.5.5 润滑油等效阻尼对W2R型轴连轴承动态性能影响 |
4.5.6 球列接触角对W2R型轴连轴承动态性能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W2R型轴连轴承力学模型验证 |
5.1 验证目的 |
5.2 静力学分析模型仿真验证 |
5.3 动力学分析模型仿真验证 |
5.3.1 W2R型轴连轴承建模计算 |
5.3.2 动力学仿真验证结果分析 |
5.4 轴连轴承试验机试验验证 |
5.4.1 试验目的及对象 |
5.4.2 试验设备 |
5.4.3 试验原理及过程 |
5.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基于油液多参数监测的动力装置关键部件状态评估与故障预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油液多参数在线监测与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
1.2.1 油液多参数在线监测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油液多参数在线监测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基于灰色模型的油液参数趋势分析研究现状 |
1.3 动力装置轴承关键部件状态评估与故障预测技术国内外现状 |
1.4 论文研究思路及内容安排 |
1.4.1 研究思路 |
1.4.2 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基于灰关联度聚类模型的轴承状态评估技术研究 |
2.1 K-means聚类算法及优化需求分析 |
2.1.1 K-means算法原理 |
2.1.2 K-means算法优化需求分析 |
2.2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K均值聚类优化算法 |
2.2.2 灰色关联度模型原理 |
2.3 GR-Kmeans 聚类模型及计算步骤 |
2.4 基于GR-Kmeans的油液多参数状态评估模型验证 |
2.4.1 数据预处理 |
2.4.2 基于GR-Kmeans聚类模型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灰色理论模型的油液参数趋势预测技术研究 |
3.1 灰色理论及灰色预测模型 |
3.1.1 灰色理论 |
3.1.2 灰色预测模型 |
3.2 灰色理论GM(1,1)与GM(2,1)模型建模 |
3.2.1 GM(1,1)模型建模原理 |
3.2.2 GM(2,1)模型建模原理 |
3.3 基于油液多参数的GM(1,1)和GM(2,1)模型验证与对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VM模型的轴承状态评估与故障预测技术 |
4.1 分类问题的基本理论 |
4.1.1 线性可分最优超平面 |
4.1.2 非线性可分最优超平面 |
4.2 基于油液多参数的动力装置关键轴承部件状态评估算法 |
4.2.1 数据归一化 |
4.2.2 参数优化 |
4.3 回归估计问题的基本理论 |
4.3.1 线性回归函数估计 |
4.3.2 非线性回归函数估计 |
4.4 基于油液多参数的动力装置关键轴承部件剩余寿命预测算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平台搭建及基于油液在线参数的模型验证 |
5.1 试验系统平台搭建与实现 |
5.1.1 实验方案设计 |
5.1.2 实验系统及平台搭建 |
5.1.3 实验过程 |
5.2 基于油液在线多参数的多类模型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
5.2.1 基于GR-Kmeans模型的轴承磨损状态评估分析 |
5.2.2 基于SVM模型的轴承磨损状态评估分析 |
5.2.3 基于SVR模型的轴承剩余寿命预测方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5)基于声发射波形流信号的滚动轴承故障双谱分析及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滚动轴承故障声发射波形流检测技术 |
2 滚动轴承特征频率分析 |
3 滚动轴承故障模拟测试系统 |
4 滚动轴承声发射波形流信号分析 |
5 结论 |
(6)基于ESMD和SVM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发展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研究的发展趋势 |
1.3 滚动轴承振动信号处理方法研究现状 |
1.3.1 时域分析方法 |
1.3.2 频域分析方法 |
1.3.3 时频分析方法 |
1.4 SVM研究现状 |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内容及各章节安排 |
第2章 滚动轴承振动机理及信号分析方法 |
2.1 滚动轴承的典型结构及特征频率 |
2.1.1 滚动轴承的典型结构 |
2.1.2 滚动轴承的固有振动频率 |
2.1.3 滚动轴承局部损伤的特征频率 |
2.2 滚动轴承振动机理及信号特征 |
2.2.1 滚动轴承的振动机理 |
2.2.2 正常轴承振动的信号特征 |
2.2.3 故障轴承振动的信号特征 |
2.3 滚动轴承主要失效形式 |
2.4 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的常见方法 |
2.4.1 特征参数法 |
2.4.2 频谱分析法 |
2.4.3 包络分析法 |
2.5 滚动轴承故障模拟平台简介 |
2.5.1 凯斯西储大学轴承故障模拟实验台 |
2.5.2 辛辛那提大学轴承全寿命周期故障模拟试验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滚动轴承故障特征提取的ESMD分析方法研究 |
3.1 Hilbert-Huang变换 |
3.1.1 EMD方法 |
3.1.2 Hilbert谱分析 |
3.2 极点对称模态分解 |
3.2.1 ESMD方法 |
3.2.2 ESMD时-频分析 |
3.3 ESMD与EMD比较分析 |
3.3.1 信号分解能力比较 |
3.3.2 瞬时特征精确性比较 |
3.3.3 模态混叠抑制能力比较 |
3.4 ESMD在滚动轴承内圈故障信号特征提取中的应用 |
3.5 ESMD和奇异值差分谱结合在轴承外圈故障特征提取中的应用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ESMD端点效应改进方法及应用 |
4.1 ESMD端点效应 |
4.1.1 端点效应评价指标 |
4.1.2 现有端点效应抑制方法 |
4.2 基于极值中点平移的端点效应改进方法 |
4.2.1 极值中点平移法的算法描述 |
4.2.2 未知包络线的不确定度比较 |
4.2.3 仿真分析 |
4.3 实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SVM在滚动轴承模式识别中的应用 |
5.1 支持向量机的统计学习理论基础 |
5.1.1 机器学习 |
5.1.2 经验风险最小化原则 |
5.1.3 结构风险最小化原则 |
5.2 支持向量机 |
5.2.1 最优超平面 |
5.2.2 线性支持向量机 |
5.2.3 非线性支持向量机 |
5.2.4 支持向量机的多分类算法 |
5.3 实验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滚动轴承退化指标选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NA-MEMD原理 |
2.1 MEMD算法 |
2.2 NA-MEMD算法 |
2.3 有效IMF分量提取 |
3 退化指标选择 |
4 基于PCA的多特征融合 |
5 实验分析 |
6 结论 |
(8)基于多体动力学分析的角接触球轴承摩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角接触球轴承摩擦特性分析 |
2.1 角接触球轴承摩擦力矩特征 |
2.2 角接触球轴承的摩擦力矩的近似计算方法 |
2.3 角接触球轴承摩擦力矩最常用的计算方法 |
2.4 角接触球轴承各项摩擦力矩的详细计算方法 |
2.4.1 角接触球轴承滚动体的自旋滑动摩擦力矩 |
2.4.2 角接触球轴承滚动体与内外圈的摩擦力矩 |
2.4.3 角接触球轴承材料弹性滞后引起的摩擦力矩 |
2.4.4 滚动体打滑引起的摩擦力矩 |
2.4.5 保持架与滚动体以及套圈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矩 |
2.4.6 滚动体所受润滑剂的黏性摩擦力矩 |
2.4.7 油膜切向摩擦力矩 |
2.4.8 滚动体与滚道差动滑动摩擦力矩 |
2.4.9 密封圈与挡边的接触摩擦力矩 |
2.4.10 角接触球轴承的摩擦功耗近似计算公式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角接触球轴承动力学模型分析 |
3.1 角接触球轴承动力学模型建立 |
3.1.1 角接触球轴承动力学三维模型建立 |
3.1.2 角接触球轴承全局坐标系建立 |
3.1.3 角接触球轴承钢球坐标系建立 |
3.1.4 角接触球轴承接触面局部坐标系建立 |
3.1.5 角接触球轴承保持架定体坐标系建立 |
3.1.6 轴承动力学模型材料属性、参数分析 |
3.2 角接触球轴承各个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
3.2.1 钢球与保持架的作用力 |
3.2.2 钢球与轴承内、外滚道之间的作用力 |
3.2.3 保持架与引导套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
3.2.4 润滑油-气混合物与钢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
3.3 角接触球轴承动力学、运动学方程组的建立 |
3.3.1 钢球运动平衡方程组 |
3.3.2 保持架动力学平衡微分方程组 |
3.3.3 内圈动力学平衡微分方程组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角接触球轴承动力学模型求解过程 |
4.1 动力学几何模型的参数化建立 |
4.2 ADAMS自定义计算子程序的创建 |
4.3 动力学模型计算求解过程 |
4.4 后处理面板创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角接触球轴承动力学工况结果分析 |
5.1 轴承组件主要参数 |
5.2 不同工况参数对角接触球轴承摩擦特性的影响 |
5.2.1 轴向载荷对角接触球轴承摩擦特性影响 |
5.2.2 径向载荷对角接触球轴承摩擦特性的影响 |
5.2.3 转速对角接触球轴承摩擦特性的影响 |
5.2.4 工作温度对角接触球轴承摩擦特性的影响 |
5.3 不同结构参数对角接触球轴承摩擦特性的影响 |
5.3.1 间隙比大小对角接触球轴承摩擦特性的影响 |
5.3.2 外沟曲率半径系数对角接触球轴承摩擦特性的影响 |
5.3.3 内沟曲率半径系数对角接触球轴承摩擦特性的影响 |
5.3.4 保持架兜孔形状对角接触球轴承摩擦特性的影响 |
5.4 保持架的刚柔性对角接触球轴承摩擦特性的影响 |
5.5 多体动力学模型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总结 |
2.创新点 |
3.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基于全矢融合与多维经验模态分解的滚动轴承退化过程频谱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MEMD和全矢融合算法 |
1.1 多维EMD算法 |
1.2 互相关系数准则 |
1.3 全矢融合算法 |
1.4 MEMD和全矢融合算法流程 |
2 仿真分析 |
3 实例分析 |
4 结论 |
(10)常幅载荷下疲劳磨损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及试验结果 |
1.1 试验设备及试样 |
1.2 试验及试验结果 |
2 试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3 滚动轴承寿命的理论计算 |
4 滚动轴承疲劳磨损可靠寿命的点估计 |
5 滚动轴承理论寿命和试验寿命分析 |
四、滚动轴承重要性与技术含量纵论(论文参考文献)
- [1]深沟球轴承密封结构分析及优化设计[D]. 温晶. 大连交通大学, 2020(06)
- [2]滚动轴承声发射信号传播特性研究[D]. 邵月.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3]W2R型汽车水泵轴连轴承力学性能研究[D]. 张建虎. 河南科技大学, 2019(11)
- [4]基于油液多参数监测的动力装置关键部件状态评估与故障预测技术研究[D]. 王思源. 国防科技大学, 2018(01)
- [5]基于声发射波形流信号的滚动轴承故障双谱分析及诊断[J]. 陈小龙,周俊鹏,张颖,樊瑞筱.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2018(03)
- [6]基于ESMD和SVM的滚动轴承故障诊断研究[D]. 王振华. 陕西理工大学, 2018(08)
- [7]滚动轴承退化指标选取方法研究[J]. 马艳丽,金兵,张学欣,韩捷.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8(05)
- [8]基于多体动力学分析的角接触球轴承摩擦特性研究[D]. 张乐宇. 广东工业大学, 2018(01)
- [9]基于全矢融合与多维经验模态分解的滚动轴承退化过程频谱结构研究[J]. 马艳丽,金兵,张学欣,韩捷. 中国机械工程, 2017(14)
- [10]常幅载荷下疲劳磨损可靠性研究[J]. 胡振芳. 科学技术创新, 2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