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教育,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张利德[1](2021)在《基于初中生物学教学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渗透研究》文中指出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性生理卫生教育,而是将性心理、性道德等方面相互融合的综合素质教育,适度、适宜的青春期性教育有利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现目前许多中学还没有单独开设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初中生物学教学渗透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因此,基于初中生物学教学研究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渗透,有利于提升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效果,更有利于初中学生科学的认识性与对待性,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以问卷调查法分别对汉中地区的初中学生与生物教师进行了调查,以期了解汉中地区初中学生的青春期性健康认知与发展现状、学生对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态度与期望、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现状。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汉中地区初中学生对青春期性健康的认知与发展现状不容乐观。这主要是由于学校开展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程度还不够,家庭缺乏对孩子科学的指导。通过教师调查表明,汉中地区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力度不够理想,存在该问题有四方面的原因:第一,学校对性健康教育重视度不够且缺乏师资力量;第二,教师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第三,教师性健康知识储备不够充足,对渗透点把握不够准确;第四,教师缺乏有效的、多样化的渗透方式方法。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策略:(1)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制度建设和师资培养;(2)更新传统的性教育观念,建立科学和谐的家庭教育;(3)教师要注重自我学习,加强自身知识积累;(4)系统分析教材,认真梳理青春期性教育渗透点;(5)依托生物学科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同时解决策略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适时、适度原则;(2)内容科学、准确原则;(3)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原则;(4)性知识教育与性道德教育相结合原则。最后,针对教师对渗透点把握不准,缺乏有效的、多样化的渗透方式两个突出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第一,结合2011版生物学课程标准系统分析教材,认真梳理了生物教材中的渗透点。第二,构建了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分别设计了“课堂讲授”、“主题班会”、“课外讨论交流”、“专家案例辅导”四种渗透方式,并逐一进行了示范案例设计,旨在为汉中地区一线生物教师提供相关的借鉴与参考。
令狐验[2](2021)在《小组工作介入农村初中生性教育的实务研究 ——以Q市L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春期是初中生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性别角色发展的重要阶段。青春期性教育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青少年性教育需求的迫切性已达成不容置疑的共识,但目前我国性教育的落实情况却不容乐观。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初中生,在性观念保守的农村地区,家长受传统观念束缚又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性教育,学校也没有专业的老师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程,不仅难以满足当代农村初中生的多元性教育需求,也难以应对青春期生理和身体变化。因此,就目前农村性教育现状而言,社会工作可以作为有效的第三方介入初中生性教育,作为家庭、学校性教育缺失的有力补充。根据初中生性教育现状制定切实可行的介入方案,以满足初中生对于性教育的需求,促进其健康和福祉。本研究以L中学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调查、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等资料收集法,对L中学性教育现状和需求进行综合评估,切实了解L中学性教育现状及需求。在需求评估的基础上,提出符合L中学性教育的小组工作介入方法。该方法以社会学习理论和增能理论为指导,强调观察和模仿学习,协助组员了解社会环境对性相关教育的影响,鼓励组员投入到性教育的学习中,完成对性知识的学习、性安全技能的掌握、传统性别意识的转变,以探索社会工作介入性教育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显示,本次针对L中学性教育开展的小组活动目标达成,取得了显着的效果。小组成员收获了性生理、性安全知识,增强了自我保护的技能,强化了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树立了正确的性别角色和性别平等意识。因此,小组工作介入农村初中生性教育是切实可行的,对社会工作介入该实务领域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李青[3](2021)在《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非正式科学教育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培育了具备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以教育的现代化彰显人的主体性和科学理性,最终指向人的现代性。但当前,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却面临制度、观念和方法等因素制约而无法对接社会转型需要。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培育了具有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科学公民,有力地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融动互进。美国社会现代化诉求是如何借助非正式科学教育渗透到民众心智中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研究以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出美国社会现代性是如何体现并作用于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化梳理。依托社会文化情境理论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境进行剖析,揭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与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互动关系,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具有主体意识、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思维的科学公民来顺应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的价值、相关学术动态、研究设计的依据以及研究对象的合理化界定,使研究对象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第一章聚焦宗教神性裹挟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虔诚信徒,培育神性社会所需的宗教价值观;第二章聚焦政治化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如何通过科学启蒙为新国家培育具有民族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国家公民,践行为民主政治巩固民意的政治使命;第三章聚焦工业化时期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回应社会形态跃迁和生产力解放诉求,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塑造的技术理性及其极化对人性的异化;第四章转向对技术理性极化的利弊反思,以培育具备科学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能动公民为目标,批判技术理性对整全人性的异化,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需要渗透知识背后的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元素,推动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及潜在的风险;第五章则根植于后现代实践哲学下的追求个体解放和意识独立的时代诉求,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逐渐从服务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姿态回归到追求个体自主意识的理性精神的本真使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情境性和交互对话性,以主体间性思维审视传播主体和公众间的互动关系,倡导公众在交流对话中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塑造具有整全理性的科学公民。研究认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科学大众走化向大众科学化的历程,即逐渐从外在于人的工具的现代性形态转向回归人性本体的后现代性形态。教育目的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实施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体现出一种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的态势。研究指出,美国文化传统、资本主义精神和分权自治体制是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目标与内容明晰、实施模式多元、广受社会支持和重视成效评估是其实践经验。最终在把握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面临的理念、经费、人员、制度和评估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路径:根植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与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营造适切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制度体系完善性和民主参与的文化生态;聚焦专业性人才培养,加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家庭情境中的科学知识传递,弥补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成效评价,健全其的成效测评体系。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适切性,思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互鉴可能;检视整体迈向“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是否冒进;探索非正式科学教育“情境断裂”的缝合思路。
成丹青[4](2021)在《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现状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实施对女孩身心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如何对小学女生进行家庭性教育,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为了研究上海地区父母对小学女生实施家庭性教育的现状,本研究将上海地区370名小学女生父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父母的家庭性教育观念、家庭性教育实施情况以及实施家庭性教育时遇到的主要困难及希望获得的帮助,发现小学女生父母在实施家庭性教育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家庭性教育观念落后;家庭性教育知识匮乏;缺乏正确的家庭性教育方式。继而对8位女生父母、4位小学在编教师、2位家庭性教育专家进行访谈交流,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四个层面深入探析了影响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开展的原因,发现影响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开展的国家因素有“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立法缺失、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缺失”;社会因素有“指导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社会资源不足、‘性’信息泛滥冲击小学女生父母的家庭性教育观”;学校因素有“学校对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缺乏关注、学校对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缺乏有效指导”;家庭因素有“父母成长环境的影响、父母自身素质的影响、亲子关系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及原因分析,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参考国内外家庭性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本土情况,笔者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四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对策。国家可以通过“颁布国家政策,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提供保障;开办家长学校,推动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开展;开发社区资源,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渠道”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提供保障和支持;社会则应“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提供社会支持;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创造干净的环境”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营造科学、干净的环境;学校可以通过“家校合作,共筑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平台;以学生为本,指导父母开展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提供助力;家长应当“更新观念,摈弃对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偏见;觉醒意识,端正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态度;参与学习,提高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能力;加强沟通,优化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环境”从而提高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开展水平,为小学女生实施更加科学的家庭性教育。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选题的缘由和研究的价值,综述了学界目前对家庭性教育的已有研究,同时还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方法。第二章对本论文涉及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指出了本研究的三大理论基础。第三章将问卷调查的数据以及部分访谈实录的分析结果进行系统呈现。第四章在问卷数据及访谈结果的基础上加以分析和研究,探讨了上海地区的小学女生父母在开展家庭性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背后原因。第五章在前几个部分的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为推动小学女生父母开展家庭性教育提供对策。结语部分介绍本研究的研究结论及不足之处,并为学界今后的研究提供建议。
常鑫[5](2021)在《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世界文明、科学与技术的飞跃发展,俨然为培智学校学生生存及其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尊重、关注、理解他们的生存及成长,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本研究基于全纳教育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参与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培智学校教育为主线,同时关照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从生存教育的目标和理念、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与教材、管理者及教师的情感与态度等多维视角切入,试图更为客观地阐述H省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现实困境。研究发现,当前H省培智学校以智力障碍学生为主,其生存教育更多地侧重于补足教育,存在教育资源和学段分布不均,仍存在入学困难,缺乏跟进和保障,就业支持相对薄弱,尤其是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匮乏等诸多现实困境。究其缘由,相对于家庭和社会需求,培智学校在教育教学设备、教育目标和理念,教材和课程,师资条件与教育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尚未能满足培智学生全纳性与创造性的拓展。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衔接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培智学生的生存效度。由于受身心条件所限,培智学校学生一旦缺失家庭教育的养护和社会教育的支持,很难顺利实现学校教育效果的延续和社会性发育。因此,培智学校学生的生存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同时需要医疗、残联、民政、财政等各部门予以协同,共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优势智能的可能空间和条件,进一步实现关注平等差异、积极融入社会、重审人的价值的全纳教育目标和理念。可见,培智学校的生存教育并不是纯粹地教会学生知识,而是利用一切教育力量,通过“身教”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犹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从而尽力实现对每一位特殊学生产生实质性的生存培育,突出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帮助学生从中寻求人的突破,营造和谐共生的生存空间。生存教育是培智学校学生获取生存意识与能力的主要途径,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和保障力度、进一步支持和完善生存教育条件,社会要大力接纳和提供就业机会形成长期支持体系,同时家庭要及时强化和改善培育效果。只有构建各方合作和联动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目标,才能使学生具备服务自身与社会的意识与能力,才能更完整、自由且公平公正地参与社会融合,实现他们真正的生存价价值。
尚正进[6](2021)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性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青少年性生理成熟提前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现象,然而在我国农村,性健康教育极度滞后,导致青少年出现了许多性健康问题,尤其是青少年性犯罪事件频频发生,给社会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这种现象尤其在乡镇初中学生中更为突出,乡镇初中学生由于家长大多外出务工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导致这些孩子们家庭教育十分缺乏,而性健康方面的教育尤为缺乏,因而对乡镇初中学生进行性健康方面的教育迫在眉睫。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当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的使命,尤其是生物学教师,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和加强对学生进行性健康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到足够的、科学的性健康教育。本文通过文献阅读、问卷调查以及实践研究等方法,在充分了解国内外性健康教育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赫章县乡镇初中的22名生物学教师和古达中学的650名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开展实践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赫章县乡镇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性健康教育的现状情况,同时从古达中学七年级中选取两个平行班作为实施渗透性健康教育的教学实践对象,通过实践研究探讨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性健康教育对学生性知识、性心理、性观念以及生物学成绩的影响效果。通过教师问卷及学生问卷的调查结果发现:从性健康教育现状来看,乡镇初中生物学教师和学生对待性健康教育都很重视,分别有95.45%的教师和89.42%的学生认为进行性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然而开展性健康教育的情况却不容乐观,原因是在实施性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其中有81.10%的教师认为主要困难是中国人对“性”很忌讳。从教师性知识水平来看,多数教师掌握性知识的水平较高,具有进行性健康教育的性知识储备,但多数教师还未找到合适的方法与学生交流“性”话题。从学生性知识、性心理及性观念现状调查来看,多数学生性知识非常薄弱:了解月经或遗精形成原因、知道女性产生卵细胞的器官、男性产生精子的器官以及精子和卵细胞相遇的地方等相关性知识的学生比例均低于30%。同时多数学生有着错误的的性心理及性观念,调查学生中仅有23.80%的学生能以正常的心理面对第一次月经或遗精,有超过40%的学生不能坚决抵制黄色书刊、黄色网站、光碟等,他们认为可以通过这些途径获取性知识。通过教学实践研究发现:教学实践结束后,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性知识、性心理及性观念和生物学成绩三个方面进行后测分析,并将后测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所得P值分别为0.000、0.048和0.020,其P值均小于0.05,可见教学实践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在性知识、性心理及性观念和生物学成绩方面均存在显着性差异。同时对实验班学生的性知识、性心理及性观念和生物学成绩进行了前、后测分析,并将实验班三个方面的前、后测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其P值分别为0.041、0.000和0.000,P值均小于0.05,表明教学实践后学生的性知识、性心理及性观念和生物学成绩均显着高于教学实践前的成绩。综上所述,通过现状调查与教学实践研究得出,学生性知识比较欠缺,乡镇初中生物学教师都很重视性健康教育,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性健康教育是可行的,在教学中渗透性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提高性知识和生物学知识水平,并对初中生形成健康的性心理以及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有着积极的作用。期望各乡镇初中生物学教师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性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获得科学的性知识、养成健康的性心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从而减少乡镇初中青少年各类与性有关的问题的发生。
彭奕[7](2020)在《以绘本为载体的幼儿性教育行动研究》文中指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幼儿期是关键时期,性的发展也不例外,近年来幼儿性侵案件频发,家庭性及幼儿园性教育的缺失导致部分受害儿童甚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留给孩子的只有内心的黑洞、终身的阴影,因此对幼儿及早进行性教育,预防幼儿性侵害,提高幼儿进行自我保护刻不容缓,幼儿性教育的开展也有助于幼儿及早地获得正确的性知识,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有利于幼儿今后建立健康的性价值观。绘本是图文并茂的幼儿文学样式,兼具直观性和形象性,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学习特点、审美需要与情感需要。以性教育绘本为载体的幼儿性教育可以避免进行性教育时教师及家长的尴尬,让孩子们在获得视觉、心灵震撼的同时,轻松、科学地学习性知识。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通过与四川省成都市A幼儿园大二班的D老师和F老师合作共同设计行动方案,以大二班36名幼儿以及相关家长为研究对象,旨在运用性教育主题绘本在幼儿园大班开展幼儿性教育主题活动,综合运用文献法、观察法、访谈法,深入一线教学活动中,对以绘本阅读为核心的性教育主题活动进行深入考察,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施行动方案,并进行反思和改进,在实施中细分为“我从哪里来”“我们的身体”“学会爱自己”三个小主题活动设计,探究实施情况和对幼儿的影响,对以绘本阅读为核心的性教育活动的状况进行考察,发展出一套以绘本为载体的适合幼儿的性教育活动方案,为开展幼儿园性教育和绘本阅读研究提供材料支持。研究共分为四个部分:研究首先采用文献法收集相关资料,了解幼儿在性心理、性概念以及性好奇方面的发展与表现,幼儿性教育的意涵,幼儿性教育的方案制定方面的相关研究,为下一步活动实施提供理论参考。在此基础上,设计与实施以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案。活动方案以单元活动的形式呈现,每个主题单元都以一个具体活动的实施情况为例,遵循计划—行动—观察—反思这样一个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进行实践。最后,综合各项研究所得,归纳出本研究的结论,包括幼儿在活动中的成长以及教师的发展,在总结此次研究后,提出幼儿性教育研究的建议。
张文婷[8](2020)在《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个案研究 ——以济南市S幼儿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性教育是将伴随着每个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如果将性教育看做一场千里之行,那么幼儿性启蒙教育便是这千里之行的第一步。幼儿性启蒙教育围绕着为幼儿解密自己从哪里来;帮助幼儿了解男、女不同的身体结构;怎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如何自我保护这些问题展开。幼儿性启蒙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而且对幼儿的全面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意义,甚至对社会性别平等发展和社会安全都能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该行动研究以济南市S幼儿园中二班幼儿为行动方案的实施对象,通过三个阶段的行动方案和五大板块的内容来进行。第一阶段是“生命的奥秘”,这个阶段结合绘本《小威向前冲》、《乳房的故事》等活动为幼儿解读身体和生命的小秘密。通过学习,幼儿了解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孕育自己、自己又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第二阶段是“男孩、女孩”,在此前一阶段的基础上,结合绘本《我是女孩,我弟弟是男孩》、游戏《我去哪个洗手间》等活动让幼儿对男女不同的生理结构有所了解,并通过区域活动《各行各业的人》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特点。在此之后,幼儿初步掌握了男、女身体结构的不同,并且理解男孩和女孩可以共同拥有彼此显着的优点,有助于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性格。第三阶段是“怎样保护我自己”,其中有幼儿最喜欢的动画形式《小火龙来告诉你》、还有教师与幼儿亲身练习抱腿防拐动作,都能起到使幼儿提高警惕和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作用。幼儿清楚了解自己身体的哪些部位是不可以被别人随便触碰的,并掌握简单的求救和自救的方法。从以上三个阶段的学习为幼儿性启蒙教育规划出了了初步的实施步骤。此次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不仅对幼儿提出了教育目标,而且对幼儿教师实施性启蒙教育的态度、知识储备和技能要求上都有明确的要求;对幼儿家长来说,希望通过本次活动使幼儿家长对幼儿性启蒙教育的态度有所转变。该研究本着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的理念,结合进一步的反思与总结,为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提出了以下合理的建议:第一,进一步加大幼儿园对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关注,改变幼儿性启蒙教育的传统观念,将新理念与幼儿性启蒙教育相关的教学活动结合起来;第二,此次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在中班幼儿中进行试行,在今后的教学和生活活动中要以中班级部为例向小班级部和大班级部幼儿进行延伸,进而形成一个在幼儿园小、中、大班级部中由易到难、由点及面的系统的幼儿性启蒙教育体系;第三,要扩大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参与者,让幼儿性启蒙教育成为一个多方参与、完整的、多元的教育过程,合理的利用幼儿园、幼儿家庭和社会的各种资源,形成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第四,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的评价工具要更加的科学化,使幼儿性启蒙教育中所形成的评价与结论更具有说服力。虽然这些研究过程已经形成了初步的针对中班幼儿的性启蒙教育的教育实施方案,幼儿通过学习对幼儿性启蒙教育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还存在着教师除现有的行动方案外,没有系统的培训、统一的要求方面等问题还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也为接下来的继续研究和完善幼儿性启蒙教育系统的方案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方瑛[9](2020)在《社工机构参与青少年性教育的困境及策略分析 ——以X机构为例》文中认为随着近年来大众媒体对未成年人性侵案件报道的增多,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性教育对青少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社工机构作为第三方力量加入青少年性教育课堂的实践中也越来越多,机构的加入下为性教育在学校课堂和行政下的开展注入了一剂强有力的“活化剂”。众所周知,性教育是伴随着人一生的教育,但现今社工机构在学校实施性教育可持续性并不强,随着政府购买服务的结束,意味着性教育在学校课程也会随之终结。此外,社工机构介入到青少年性教育的过程中,由于年限短以及在此领域理论与实践的相关经验也较缺乏的原因,导致在具体实施和介入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挑战。基于此,本文以X机构为例,通过对5名机构工作人员、5名中小学教师、7名学生家长以及10名中学生的访谈和非参与式观察的研究方法,以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中的“AGIL”模式为理论指导,分析机构在参与过程中各个系统之间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社工机构在介入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和目前还存在哪些没有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社会机构推进的路径选择。本文的核心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X机构参与青少年性教育过程中产生的困境,以及对参与过程中社工机构面临的困境使用AGIL模式进行分析,将社工机构参与的困境具体划分为目标达成、文化、资源获取和整合的困境。在目标达成困境之中,主要分为三个维度进行困境的阐述:多元参与主体造成的目标的不确定性、教育场域的复杂性使得目标难以实现、以及机构本身服务目标的模糊引发的参与困境问题;在文化系统的困境之中,主要由三个方面造成:公益文化与公共服务的融合冲突、授课内容的敏感性以及参与主体间教育理念的认知差异;在资源获取困境中,影响因素主要是校方的合作意向、项目资金的削减以及项目的专业化程度;在系统整合中,机构在参与中主要有以下困境:利益相关方之间缺少协调机制、家校社之间的目标缺少整合统一、参与主体之间没有统一的组织体系。其次,在四个困境系统的具体阐述上,笔者除了分析具体的困境,还分析了X机构针对的这些困境采取的一些相应措施。最后,针对这些困境,在社会机构推进的路径选择上,本文主要是从教育场域的专业性嵌入、公共事件导向下的价值倡导以及性教育到性别教育的升华三个方面提出解决措施。笔者希望通过本论文对社工机构参与学校性教育的困境分析,以及相关策略的提出,能够为其他社工机构在介入到此领域之时提供一些研究参考和借鉴,拓宽社工机构介入到学校课堂参与性教育的研究视角和理论运用。
肖丹丹[10](2020)在《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儿童性侵犯事件的频发,逐渐让人们意识到小学性教育的重要性;同时,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小学生的性发育提前,出现性疑惑或性不当行为的现象越来越多,为了改善这种现象,性教育的开展更为迫在眉睫。小学教师作为小学教育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性教育素养将直接影响小学性教育的实施效果。我国《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其的性教育素养早有规定,要求小学教师必须具备解决小学性教育的知识和方法。但是,由于“性”在我国是一个禁忌话题,人们对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培养也没有得到重视。因此,在对我国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提升小学教师的性教育素养,让小学性教育的开展更加顺利,是我们亟需去研究的课题。本研究通过对教师素养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构建了性教育素养的理论框架,将性教育素养划分为性教育理念、性教育知识和性教育能力三个维度,并改编已有的调查问卷作为研究工具,选取了成都市锦江区C、J两所小学的132名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调查。根据研究需要,笔者结合问卷内容,拟定了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访谈提纲,在C、J两所小学分别选取了5名教师进行访谈。从性生理学、性心理学等理论对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现状进行分析发现:小学教师对性教育的认识片面;自我责任意识不强,随意应对性教育工作,开展性教育的形式单一,多为语言提示;缺乏问题识别能力,在性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难以把握性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同时,小学教师希望能在家长支持和社会理解的宽松环境中开展性教育。据此,本研究尝试根据性教育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提出了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提升策略。首先,从社会对性教育的认可来创造宽松的社会环境;其次,通过学校培养加强对小学教师对性教育的认识和自我责任感;然后,根据现实需求和理论两个层面建构起性教育知识体系,确保性教育知识的科学性;最后,在性教育问题解决能力方面,本研究建议立足于实际,邀请专业的性教育教师共同商讨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挖掘教师自身的资源提升小学教师的问题解决能力。
二、性教育,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性教育,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初中生物学教学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中学生因“性”结束生命事件的感触 |
1.1.2 青少年性行为低龄化,性犯罪率不断上升 |
1.1.3 “健康中国2030”对青少年健康提出了新要求 |
1.1.4 生物学课程渗透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
1.2 国内外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
1.2.1 国外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
1.2.2 国内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5.1 问卷调查法 |
1.5.2 教材分析法 |
1.5.3 行动研究法 |
1.6 研究思路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青春期 |
2.1.2 性健康教育 |
2.1.3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 |
2.2 理论基础 |
2.2.1 青春期性健康基础理论 |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4 学科渗透理论 |
第3章 渗透现状调查 |
3.1 学生的问卷设计与实施 |
3.1.1 调查对象 |
3.1.2 问卷设计 |
3.1.3 问卷发放与回收 |
3.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教师的问卷设计与实施 |
3.2.1 调查对象 |
3.2.2 问卷设计 |
3.2.3 问卷发放与回收 |
3.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存在的问题 |
3.3.1 学校对性健康教育重视度不够且缺乏师资力量 |
3.3.2 家庭缺乏对孩子的科学指导 |
3.3.3 教师的青春期性健康知识储备不足 |
3.3.4 教师对生物教材中的渗透点把握不准 |
3.3.5 教师缺乏有效的、多样化的渗透方式方法 |
第4章 渗透策略与原则 |
4.1 渗透策略 |
4.1.1 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4.1.2 改变传统观念,建立科学、和谐的家庭教育 |
4.1.3 注重自我学习,加强性健康知识积累 |
4.1.4 系统分析教材,认真梳理教材中的渗透点 |
4.1.5 依托生物学科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
4.2 渗透原则 |
4.2.1 适时、适度原则 |
4.2.2 科学、准确原则 |
4.2.3 理论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
4.2.4 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原则 |
第5章 渗透内容分析与方法研究 |
5.1 渗透内容分析 |
5.2 渗透方法研究 |
5.2.1 课堂讲授 |
5.2.2 主题班会 |
5.2.3 课外讨论交流 |
5.2.4 专家案例教学 |
研究结论与反思 |
1.研究结论 |
2.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调查研究(学生卷) |
附录Ⅱ 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调查研究(教师卷) |
附录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小组工作介入农村初中生性教育的实务研究 ——以Q市L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1.性教育 |
2.小组工作 |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3.文献述评 |
(五)相关理论概述 |
1.社会学习理论 |
2.增权理论(empowerment) |
(六)研究方法 |
1.问卷调查法 |
2.访谈法 |
3.参与式观察法 |
二、L中学性教育现状及需求评估 |
(一)L中学学生性教育现状分析 |
1.学生性教育知识缺乏 |
2.家庭性教育动机弱 |
3.学校性教育资源有限 |
(二)L中学学生性教育需求评估 |
1.性教育小组内容的需求评估 |
2.性教育小组形式的需求评估 |
3.性教育小组组员甄选资格的评估 |
三、小组工作介入方案设计 |
(一)社会工作介入可行性分析 |
1.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 |
2.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优势 |
(二)小组工作介入方案 |
1.小组成员的招募 |
2.小组服务目标的确立 |
3.小组工作方案的设计 |
四、性教育小组服务实施过程 |
(一)小组初期阶段 |
1.第一节小组活动:嗨,你好呀伙伴 |
2.第二节小组活动:哦,我是这样来的 |
(二)小组中期阶段 |
1.第三节小组活动:来,破解身体奥秘 |
2.第四节小组活动:不,我会保护好自己 |
3.第五节小组活动:快,搭上性别列车 |
4.第六节小组活动:对,性别不是边界线 |
(三)小组后期阶段 |
1.第七节小组活动:耶,做最好的自己 |
五、小组介入成效评估 |
(一)过程评估 |
1.小组内容及形式评估 |
2.小组成员满意度评估 |
3.社会工作者自评 |
(二)效果评估 |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研究结论 |
1.融合式共同教育优势明显 |
2.社会工作介入成效显着 |
3.小组工作满足多元需求 |
(二)服务反思 |
1.服务的延续性有待增强 |
2.服务体系的不完整性 |
3.跨专业团队合作效果更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相关研究 |
(二)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研究概况 |
(三)现代性相关研究 |
(四)文献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一)现代性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关系 |
(二)理论基础 |
(三)具体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内容 |
四、核心概念 |
(一)现代性 |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 |
第一章 “侍奉上帝”与宗教信徒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前殖民时期的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前殖民阶段的美国社会发展样态 |
(二)前殖民阶段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概况 |
二、“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清教政治模式在殖民地初步践行 |
(二)殖民地经济贸易水平逐渐增强 |
(三)欧洲文化教育传统在北美的沿袭 |
(四)宗教性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 |
三、“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教义问答”模式中的家庭教育 |
(二)“社区布道”中的科学知识推广 |
(三)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科学实践 |
(四)“报刊出版”中的科学知识扩散 |
四、“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为开拓“新耶路撒冷”而教 |
(二)教育类型与方式分散多样 |
(三)以立法巩固教育的宗教性 |
(四)教育的实用性倾向日渐凸显 |
五、“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宗教神性对自然人性的无情宰治 |
(二)“杂乱拼凑”的教育师资队伍 |
(三)“潜匿于神学体系中的科学知识” |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层级化明显 |
第二章 “科学立国”与“国家公民”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新生国家为自由民主而战 |
(二)“旧科学”的落寞与“新科学”的荣盛 |
(三)“大觉醒运动”与西进运动的发展 |
(四)以立法形式巩固民主政治观的实践 |
二、“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培育民族情感”的场馆科学实践 |
(二)“宣扬理性”的公共讲座与科学博览会 |
(三)“知识福音”与教会性科学知识推广 |
(四)政治主导的科学知识推广实践 |
(五)职业科学人的热情参与 |
(六)“公民社会塑造”与科学新闻出版 |
三、“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科学立国”成为核心价值诉求 |
(二)“宗教性的消退”与“世俗化的觉醒” |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具有国家化倾向 |
(四)注重借鉴西欧教育的优质经验 |
四、“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立国之师”的质量参差不齐 |
(二)“科学立国”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
(三)“科学立国”的实利主义倾向显现 |
(四)“国家公民培育”面临“肤色歧视” |
第三章 “技术时代”与“科技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内战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 |
(二)“手工训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
(三)进步主义运动与进步教育实践 |
二、“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教会推行的“科学肖陶扩之旅” |
(二)“政府推动”的技术知识推广 |
(三)“报刊科学”中的科技知识传递 |
(四)科学场馆的科学知识宣传 |
(五)技术行会的产业技能培训 |
(六)“新闻媒体人”的科技资讯传播 |
三、“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以培育具有技术理性的产业人为目标 |
(二)教育内容更注重生产实用性 |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遵循“新闻模式” |
(四)“新闻人的出场”与“科学人的隐退” |
四、“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唯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盛行 |
(二)科学新闻的“碎片化”与“主观化” |
(三)伪科学与迷信冲击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出现衰退迹象 |
第四章 “科学危机”与“批判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科学危机”激化了美国社会发展矛盾 |
(二)“莫斯科的威胁”与“华盛顿的警觉” |
(三)公众“科学万能论”价值观的消解 |
(四)“经济起落”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颠簸” |
二、“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新闻科学”的“荧幕化”与内容“专精化” |
(二)增强公众科学鉴别力的“电视科学” |
(三)创设“科学原生态”的场馆科学模式 |
(四)“共筑科学理解力”的“科学共同体” |
(五)“从做中学”的社区化科学教育 |
三、“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理解科学”的政治取向较为明显 |
(二)理性批判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三)“现代公众”概念的逐渐清晰化 |
(四)科学与消费的联姻:“科学广告”盛行 |
四、“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消费文化对公众理智精神的侵蚀 |
(二)科学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滑落 |
(三)迷信和虚假内容仍然充斥其中 |
(四)公众定位从“知识缺失”转向“理解缺失” |
第五章 “交往社会”与“实践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
一、“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
(一)科学哲学的“生活实践转向” |
(二)知识生产模式的后现代转型 |
(三)社会转型对非正式科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
(四)美国社会持续关注科学教育事业 |
二、“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
(一)为公众参与科研创设“公共科学领域” |
(二)鼓励实践探索的科学场馆活动 |
(三)推行交互对话的科学传播模式 |
(四)“活动式”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开展 |
(五)“专业化”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 |
三、“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
(一)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机会平等 |
(二)注重科学参与的交互性对话 |
(三)凸显公众参与科学的情境化 |
(四)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成效测评 |
四、“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
(一)“公众参与”面临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
(二)科学人与公众的科学理解错位 |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缺乏自我批判反思 |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活力受限 |
第六章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审思:历程审视、影响因素、经验与反思 |
一、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审视 |
(一)目标追求: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 |
(二)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 |
(三)实践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 |
(四)“自我批判”: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 |
二、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
(一)美国文化传统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
(二)资本主义精神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
(三)分权自治政治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
(四)科学自身发展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
三、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实践经验 |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清晰 |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实施模式多元化 |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高 |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更强调成效评价 |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
(一)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
(二)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
(三)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本土化转译 |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改革年表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现状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家庭性教育是女孩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
(二)家庭性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
(三)家庭性教育是性教育研究发展的需要 |
二、文献综述 |
(一)引言 |
(二)家庭性教育研究进展 |
(三)简要述评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的目的 |
(二)研究的意义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性 |
(二)性教育 |
(三)家庭性教育 |
(四)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 |
二、理论基础 |
(一)赋权型性教育理论 |
(二)家庭系统理论 |
(三)亲子沟通的相关理论 |
第三章 上海地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调查设计和结果分析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方法 |
二、小学女生父母开展家庭性教育的问卷调查结果 |
(一)小学女生父母的家庭性教育知识来源 |
(二)小学女生父母的家庭性教育观念态度 |
(三)小学女生父母实施家庭性教育的状况 |
(四)小学女生父母实施家庭性教育时的困境及所需帮助 |
三、访谈实录及结果分析 |
(一)对上海地区女生父母的访谈及分析 |
(二)对上海地区小学班主任的访谈及分析 |
(三)对家庭性教育专家的访谈及分析 |
第四章 上海地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上海地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一)小学女生父母的家庭性教育观念落后 |
1.家庭性教育责任意识不强 |
2.家庭性教育内涵认识不足 |
3.家庭性教育学习意识不高 |
(二)小学女生父母的家庭性教育知识匮乏 |
(三)小学女生父母的家庭性教育方式不当 |
二、上海地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一)影响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国家因素分析 |
1.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立法缺失 |
2.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缺失 |
(二)影响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社会因素分析 |
1.指导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社会资源不足 |
2.“性”信息泛滥冲击小学女生父母的家庭性教育观 |
(三)影响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学校因素分析 |
1.学校对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缺乏关注 |
2.学校缺乏对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有效指导 |
(四)影响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家庭因素分析 |
1.父母成长环境的影响 |
2.父母自身素质的影响 |
3.亲子关系的影响 |
第五章 上海地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提升对策 |
一、国家: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提供保障和支持 |
(一)颁布国家政策,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提供保障 |
(二)开办家长学校,推动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开展 |
(三)开发社区资源,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渠道 |
二、社会: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营造科学、干净的环境 |
(一)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提供社会支持 |
(二)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创造干净的环境 |
三、学校:为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提供助力 |
(一)家校合作,共筑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平台 |
(二)以学生为本,指导父母开展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 |
四、家庭:提高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开展水平 |
(一)更新观念,摈弃对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的偏见 |
(二)觉醒意识,端正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态度 |
(三)参与学习,提高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能力 |
(四)加强沟通,优化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环境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局限与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现状研究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一、小学女生父母开展家庭性教育的访谈提纲(家长卷) |
二、学校推动家庭开展性教育的访谈提纲(班主任卷) |
三、社会组织协助家庭开展性教育的访谈提纲(讲师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培智学校学生主体教育的意义 |
(二)培智学校学生的人文关怀价值 |
(三)培智学校学生的社会融合目标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四、概念界定 |
(一)生存教育 |
(二)培智学校学生 |
(三)智力障碍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参与观察法 |
(三)问卷法 |
(四)访谈法 |
六、理论基础 |
(一)全纳教育理论 |
(二)多元智能理论 |
七、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
(二)本研究的不足 |
第一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应然状态 |
一、培智学校学生与生存的关系 |
(一)学校是培养学生社会规则的主阵地 |
(二)家庭是建立学生生活需要的原发动力 |
(三)各界联动帮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文化 |
(四)学生自身与生存建立完形 |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理想状态 |
(一)培养目标应是健全人格的人 |
(二)教育理念应是独立的生存者 |
(三)生存实质应是维护学生自由公正的权利 |
(四)生存机制应是构建和谐社会道德的体系 |
第二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实然状态 |
一、调查设计 |
(一)调查思路 |
(二)调查点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
(三)调查样本 |
(四)调查工具 |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开展情况 |
(一)目标定位 |
(二)管理措施 |
(三)课程设置 |
(四)教材使用 |
(五)师资配备 |
三、培智学校学生家庭生存教育的培育情况 |
(一)家庭结构 |
(二)家庭生存教育环境 |
(三)家庭生存教育内容 |
(四)家校合作的生存教育模式 |
四、培智学校学生社会生存教育情况 |
(一)资本分配情况 |
(二)考试选拔情况 |
(三)社会沟通情况 |
(四)社会就业情况 |
第三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面临的困境 |
一、培智学生生存教育的学校育化困境 |
(一)教育管理特殊化不足 |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学习桎梏 |
(四)学校育化的生存实践脱节 |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家庭维护困境 |
(一)家长育人意识薄弱 |
(二)家长育人方法欠缺 |
(三)家校合作教育固化 |
(四)家长支持条件缺乏 |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社会给养困境 |
(一)社会文化给予生存空间不足 |
(二)法律保障弱化 |
(三)社会匹配资源较少 |
(四)社会育人结果被忽视 |
第四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的成因分析 |
一、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学校干预困境成因 |
(一)生存教育定位模糊 |
(二)校园文化的智能环境缺乏 |
(三)教师专业素养支持力不足 |
(四)管理者的决策粗浅 |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家庭教养困境成因 |
(一)家庭教育结构残损 |
(二)家庭教育意识窄化 |
(三)家长教育方式不当 |
(四)家校合作不对称 |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社会融合困境成因 |
(一)社会规则与沟通的适应不调 |
(二)同伴关系存在距离 |
(三)就业效度岌岌可危 |
(四)教育分层处于劣势 |
第五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的解决策略 |
一、加强政府对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保障力度 |
(一)建立学生入学综合诊断评估与档案追踪机制 |
(二)扩大培智学校办学总量 |
(三)扩大培智学校教师培养力度 |
(四)政府、专家、一线教师参与校本教材推广 |
(五)开设临床教育学,推动五位一体的康养模式 |
二、完善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实施条件 |
(一)改善教育特殊化环境,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
(二)拓宽教师招聘渠道,提高教师培训实效 |
(三)教育评价中引入社会性评价机制 |
(四)改进教育管理普教化倾向 |
三、改善培智学校学生家庭培育效果 |
(一)设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意识与能力 |
(二)提供家长公益岗位 |
(三)建立家长心理干预调节机制 |
(四)改善家长与学校教育的衔接 |
四、提高培智学校学生社会生存支持 |
(一)加强义工的专业性 |
(二)民办培智幼儿教育公助化 |
(三)健全职前教育,设立专业性托养机构 |
(四)进一步融合培智学校学生的就业支持 |
结论 |
附录一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现状调查校长问卷 |
附录二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
附录三 访谈提纲概要 |
附录四 课堂参与观察记录表 |
附录五 双鸭山市S培智学校总课程表1 |
附录六 哈尔滨市H培智学校总课程表2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性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复杂的社会大背景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
1.1.2 青少年对性健康教育的迫切需求 |
1.1.3 乡镇初中学生家庭性健康教育的缺失 |
1.1.4 初中生物学的学科特点 |
1.1.5 初中新课标对生物学教学的要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核心概念的界定 |
1.3.1 性及性健康 |
1.3.2 性教育及性健康教育 |
1.3.3 性生理 |
1.3.4 性心理 |
1.3.5 性观念 |
1.3.6 渗透性健康教育 |
1.4 性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 |
1.4.1 性健康教育的心理理论基础 |
1.4.2 性健康教育的生理学基础 |
1.4.3 性健康教育的教育理论基础 |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内容 |
2.2.1 现状调查 |
2.2.2 实践研究 |
2.3 研究方法 |
2.3.1 文献法 |
2.3.2 问卷调查法 |
2.3.3 对比实验法 |
2.4 研究思路 |
2.5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2.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3 渗透性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 教师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3.1.1 教师基本信息 |
3.1.2 教师对性知识的了解情况 |
3.1.3 教师实施性健康教育的现状 |
3.1.4 教师实施性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
3.2 学生现状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1 学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期望 |
3.2.2 学生的性知识现状 |
3.2.3 学生的性心理现状 |
3.2.4 学生的性观念现状 |
4 渗透性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
4.1 教材中能渗透性健康教育的相关素材的梳理 |
4.2 渗透性健康教育的实践案例 |
4.2.1 渗透性知识案例 |
4.2.2 渗透性心理及性观念案例 |
4.3 教学实践结果与分析 |
4.3.1 前测分析 |
4.3.1.1 两个班生物学成绩的前测分析 |
4.3.1.2 两个班性知识、性心理及性观念的前测分析 |
4.3.2 后测分析 |
4.3.2.1 两平行班性知识、性心理及性观念的后测分析 |
4.3.2.2 两平行班生物学成绩的后测分析 |
4.3.3 实验班教学实践前、后的差异性分析 |
4.3.3.1 实验班性知识的前、后测结果分析 |
4.3.3.2 实验班性心理及性观念的前、后测结果分析 |
4.3.3.3 实验班生物学成绩的前、后测结果分析 |
5 结论与讨论 |
5.1 教师问卷调查结论与讨论 |
5.2 学生问卷调查结论与讨论 |
5.3 教学实践结论与讨论 |
6 乡镇初中渗透性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6.1 存在的问题 |
6.1.1 学校对性健康教育不够重视 |
6.1.2 教师缺乏有效的方法 |
6.1.3 家长缺乏对孩子进行性健康教育的意识 |
6.2 建议 |
6.2.1 将性健康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 |
6.2.2 加强在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性健康教育 |
6.2.3 充分利用“家校合作”渠道 |
7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现状调查问卷(教师) |
附录二 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调查前测问卷(含现状调查) |
附录三 初中生性健康教育调查后测问卷 |
附录四 教学设计(一) 渗透性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章第二节《人的生殖》 |
附录五 教学设计(二) 渗透性健康教育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章第三节《青春期》 |
致谢 |
(7)以绘本为载体的幼儿性教育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方法与流程 |
第二部分 以绘本为载体的幼儿性教育行动研究设计 |
一、活动方案设计的依据 |
二、活动方案的总体框架 |
三、活动方案目标的制定 |
四、性教育内容的选择 |
五、绘本的选择 |
六、活动开展的形式 |
第三部分 以绘本为载体的幼儿性教育的实施 |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我从哪里来” |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我们的身体” |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学会爱自己” |
第四部分 行动研究的成效与反思 |
一、以绘本为载体的幼儿性教育行动研究成效 |
二、活动实施后幼儿性知识及性观念有了明显提升 |
三、活动实施后教师的性教育理念及方法得到了更新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教育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个案研究 ——以济南市S幼儿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幼儿性启蒙教育有助于幼儿健康和谐发展 |
(二)中班是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关键时期 |
(三)幼儿性启蒙教育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依然不充分 |
二、文献综述 |
(一)幼儿性启蒙教育的理论研究 |
(二)幼儿性启蒙教育实施现状的相关研究 |
(三)幼儿性启蒙教育实施策略的相关研究 |
(四)文献简评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的概述 |
一、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
(一)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内涵 |
(二)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的特征 |
二、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的价值 |
(一)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有利于幼儿各方面共同发展 |
(二)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有利于幼儿教师态度转变和专业知识的积累 |
(三)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有利于帮助家长重视日常的幼儿性启蒙教育 |
三、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基本原则 |
(一)目标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
(二)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简单易懂、易掌握 |
(三)方法契合幼儿经验,注重整体性和整合性 |
第二章 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的行动设计 |
一、行动设计的依据 |
(一)中班幼儿性生长发展的一般特征 |
(二)S园中二班幼儿性启蒙教育的初步探索 |
(三)S园中二班幼儿性启蒙教育的问题与分析 |
二、行动目标的确立 |
(一)中班幼儿发展的目标 |
(二)中班幼儿教育者发展的目标 |
三、行动方案的计划 |
(一)主题的确立 |
(二)方案内容的编排 |
(三)方案实施的途径 |
(四)方案评价的方法 |
第三章 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的行动实施 |
一、第一阶段:“生命的奥秘”主题活动的实施与反思 |
(一)活动实施的目标框架 |
(二)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
(三)活动实施的反思与调整 |
二、第二阶段:“男孩、女孩”主题活动的实施与反思 |
(一)活动实施的目标框架 |
(二)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
(三)活动反思与调整 |
三、第三阶段:“怎样保护我自己”主题活动的实施与反思 |
(一)活动实施的目标框架 |
(二)活动实施具体过程 |
(三)活动反思与调整 |
第四章 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的效果评估 |
一、活动实施对幼儿的影响 |
(一)幼儿掌握基础的性知识 |
(二)体会父母辛苦,学会感恩家人 |
(三)形成了初步的男女性别意识,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
(四)转变幼儿对性别的刻板印象 |
(五)自我保护意识进一步提高 |
二、活动实施对教育者的影响 |
(一)活动实施对幼儿教师的影响 |
(二)活动实施对幼儿家长的影响 |
第五章 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的变革建议 |
一、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的结论 |
(一)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具有多重价值 |
(二)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的内容和途径具有整合性 |
(三)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需要多方面支持 |
二、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的建议 |
(一)提高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的系统性 |
(二)持续改进活动实施方案 |
(三)加强多元主体合作 |
(四)提高教育活动评价的科学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社工机构参与青少年性教育的困境及策略分析 ——以X机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四、概念界定 |
五、理论基础 |
六、项目背景 |
第一章 社工机构参与青少年性教育目标困境 |
第一节 多元参与主体与目标的不确定性 |
一、机构与家庭的性教育目标不一致 |
二、机构与学校的性教育目标存在差异 |
第二节 教育场域复杂性与目标达成的困难 |
一、学校课程与性教育内容的结合不足 |
二、参与主体对性教育场域产生认识分歧 |
第三节 机构服务目标的模糊性引发的参与困境 |
一、政府的任务要求与学校的需求矛盾 |
二、双重压力下导致机构服务目标的模糊 |
第二章 社工机构参与青少年性教育文化困境 |
第一节 性保守与性教育的文化冲突 |
一、学校老师持有保守的性观念 |
二、社工机构实施全面的性教育 |
第二节 授课内容的敏感性易带来教育风险 |
一、性知识的敏感化与教育安全问题 |
二、对性的回避造成教育内容的污名化 |
第三节 参与主体对教育理念的认知差异 |
一、学校对性教育的理念认知 |
二、机构对性教育的理念认知 |
第三章 社工机构参与青少年性教育资源获取困境 |
第一节 校方合作意向影响课程资源获取 |
一、校方对与机构合作保持高度谨慎 |
二、校方的信任度影响课程资源的开发 |
第二节 项目资金的削减影响课程的可持续性 |
一、机构项目资金来源单一化 |
二、机构链接资金支持的能力弱 |
第三节 校方对性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资源获取 |
一、学校对性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
二、教师对性教育入校的必要性观点不一 |
第四章 社工机构参与青少年性教育系统整合困境 |
第一节 项目利益相关方缺少必要的协调机制 |
一、家校社之间缺乏统一的组织体系 |
二、校社之间的沟通缺乏机制保障 |
第二节 家校社系统缺乏必要的行动整合 |
一、参与主体间实施性教育的方法不一致 |
二、参与主体间对彼此的性教育理念认同不足 |
第三节 机构与学校的专业化整合不足 |
一、教师与社会工作者缺乏专业学科整合 |
二、教师与社工机构缺乏专业合作平台 |
第五章 推进社工机构介入路径选择 |
第一节 完善社工机构对教育场域的专业性嵌入 |
一、挖掘学校课程中的性教育资源和契机 |
二、整合和平衡各参与主体之间的目标 |
三、发挥机构在教育形式上的创新优势 |
第二节 加强公共事件导向下的价值倡导 |
一、与参与主体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
二、基于普遍共识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
第三节 实现从家校联动向家校社联动转变 |
一、建立家校社之间的联动教育机制 |
二、参与主体间建立合作共享的平台 |
第四节 实现从性教育到社会性别教育的转变 |
一、强化从性教育到性别教育的延伸 |
二、增加社会性别视角课程的设置 |
三、实施多元和开放的授课视角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
(10)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1.1 政策背景 |
1.1.2 现实需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3.3 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性 |
1.4.2 素养 |
1.4.3 教育素养 |
1.4.4 性教育素养 |
1.5 理论基础 |
1.5.1 性生理学理论 |
1.5.2 性心理学理论 |
1.5.3 性教育理论 |
1.6 研究设计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对象 |
1.6.3 研究方法 |
2 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理论阐释 |
2.1 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结构 |
2.1.1 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划分的理论依据 |
2.1.2 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构成要素 |
2.1.3 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各要素间的关系 |
2.2 提升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重要意义 |
2.2.1 增强小学性教育活动开展的科学性 |
2.2.2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
2.2.3 提升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
3 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现状调查 |
3.1 性教育理念的调查结果 |
3.1.1 小学教师对性教育的认知 |
3.1.2 小学教师对性教育的态度 |
3.2 性教育知识的调查结果 |
3.2.1 小学教师对学生性认知发展规律的掌握程度 |
3.2.2 小学教师对性知识的掌握情况 |
3.3 性教育能力的调查结果 |
3.3.1 小学教师对性疑问的回应 |
3.3.2 小学教师对性行为偏差的处理 |
3.4 小学教师在性教育中需要的帮助 |
4 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存在的问题 |
4.1.1 小学教师对性教育的认识片面 |
4.1.2 小学教师的自我责任意识不强 |
4.1.3 小学教师缺乏科学的性教育知识 |
4.1.4 小学教师缺乏问题解决能力 |
4.2 小学性教育素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小学教师的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
4.2.2 小学教师的考核系统不够完善 |
4.2.3 教师自我提升意识不强 |
5 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的提升策略 |
5.1 强化社会对性教育的认可是创造宽松环境的重要途径 |
5.2 学校培养是健全小学教师性教育认识的必经之路 |
5.3 建立科学的性教育知识体系确保性教育知识的科学性 |
5.3.1 建构性教育知识体系的依据 |
5.3.2 性教育知识的建构 |
5.4 注重实践,强化小学教师的问题解决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四、性教育,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初中生物学教学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渗透研究[D]. 张利德.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2]小组工作介入农村初中生性教育的实务研究 ——以Q市L中学为例[D]. 令狐验.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2)
- [3]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D]. 李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0)
- [4]小学女生家庭性教育现状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成丹青.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5]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D]. 常鑫.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6]初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性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为例[D]. 尚正进. 贵州师范大学, 2021(11)
- [7]以绘本为载体的幼儿性教育行动研究[D]. 彭奕. 西南大学, 2020(05)
- [8]中班幼儿性启蒙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的个案研究 ——以济南市S幼儿园为例[D]. 张文婷.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9]社工机构参与青少年性教育的困境及策略分析 ——以X机构为例[D]. 方瑛.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10]小学教师性教育素养研究[D]. 肖丹丹.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