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气管哮喘与胃食管返流之间关系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刘圣康[1](2020)在《崔红生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用药规律及经验总结》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我国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患病率为2.5%~7.8%,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增加、GERD诊断率升高,患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而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BA)患者中GERD发病率为43%~82%,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二者基于3S现象(spilling、spraying、spurting)、反流物损伤、微吸入、食管支气管反射、气道神经源性炎症、气道反应性、压力改变及药物因素等机制,相互影响,且哮喘合并GERD又是“难治性哮喘(Refractory asthma,RA)”的重要原因之一。西医学对BA合并GERD(BA/GERD)的治疗受“分科而治”影响较显着,或以哮喘治疗为主,或以GERD治疗为主。内科治疗总体原则是以抗炎、解痉、平喘联合长期抑酸治疗,其缺陷是哮喘患者长期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和皮质激素会诱发或加重反流;而抑酸治疗仅能降低酸的浓度,对反流本身及非酸反流无效,且长期服用PPI(proton pump inhibitor,PPI)有药物相互作用、增加肺部感染等风险,不利于哮喘的控制。中医学界也具有上述特点,对二者合并后的定位、主次不清,病机及治疗缺乏整体认识,导师崔红生教授基于中医学整体观、脏腑辨证及少阳枢机理论,结合二者合并后的病机特点,提出“脏腑失和,气机郁滞,枢机不利”乃BA/GERD的核心病机。研究目的:探讨BA/GERD的病因病机特点,总结导师和调枢机论治理论,为中医药治疗“合并症”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制定相关词组如哮喘相关词组:咳嗽、咳、嗽、呛;喘、喘息、气促、短气;哮;胸闷。反流症状相关词组:吐酸、吞酸、醋心、噫醋、噫酸、泛恶、嗳饱、嘈辣、食痹、中酸、反酸、呕苦、呕涎、烧心、呕气、嗳腐、哕,于中医资源网、中华医典进行检索相关方剂,并运用频数分析,了解用药方向。(2)运用SPSS Modeler 18对符合纳排标准的导师处方进行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绘制频次表、网络图、聚类树状谱系图,结合跟师侍诊所学进行相关解读。(3)结合崔教授以往研究、典型病案、导师指导进行经验总结。研究结果:古代方药部分共纳入42条,比较符合预期目标物的为壬水金丹、杏胶饮,其余方剂为喘病、吐酸相关方剂,进行频数分析,显示用药方向以理气健脾和胃为主。导师方药部分最终纳入导师103个处方,得出二阶、三阶、四阶及五阶用药表,网络关联出16组药对,聚集出五个类别,基于临床划分的各类型哮喘GerdQ得分无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为西医学概念,需要在中医学中理清其定位及病机特点,导师提出BA/GERD属于“哮病”的一个特殊亚型,提示当从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上,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以哮病治疗为主,而又互相兼顾,治疗上以和调枢机贯穿始终,分别从枢机不持、枢机不运、枢机不利、枢机不调进行辨治,临床效果显着,导师经验符合中医学整体辨治理念,具有较独特的辨证处方用药特点,对中医药辨治复合性疾病具有借鉴意义。
桂媛媛[2](2018)在《连续24小时食管PH监测在早产儿胃食管返流中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连续24小时胃食管PH动态监测在早产儿胃食管返流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儿科新生儿科住院的早产儿中随机选取90例进行研究,所选病例均为胎龄28-37周之间,其中未出现临床症状的早产儿为对照组(30例),研究组为有胃食管返流症状(出现反复呼吸暂停及呕吐)的早产儿(60例)。采用便携式24小时pH记录仪动态监测其pH值,监测指标包括:(1)酸返流周期数;(2)最长返流时间;(3)pH<4时间百分比;(4)返流持续时间>5min的次数;(5)MinBiox-Ochoa评分,并对样本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为非正态分布,用中位数及全距表示,多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对研究组中出现返流的早产儿进行治疗,好转后再次行pH监测,所得数据用中位数及全距表示,并与治疗前进行统计分析,结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性别及胎龄构成为非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秩和检验,检测结果以中位数P50(P25,P75)形式描述,三组患儿在性别、胎龄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研究组(早产儿呕吐及反复呼吸暂停组)与对照组(无临床症状组)中,所有参数均属于偏态分布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其中:a.返流周期数在研究组中的中位数及全距分别为203.1,33.3-386.5,对照组中为11,3-50,表明有临床症状的早产儿返流周期明显高于无临床症状的早产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最长返流时间在研究组中的中位数及全距分别为28.7,11.5-331.6,在对照组中为4.2,2.6-6.9,表明有临床症状的患儿最长返流的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H<4时间百分比在研究组中的中位数及全距分别为35.5,7.8-70.8,在对照组为0.7,0.7-4.1,表明有临床症状的早产儿食管下段酸返流时间较无症状的早产儿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返流持续时间>5min,在研究组中的中位数及全距分别为13.1,3.1-135.8在对照组中为0.9,0-2.0,表明有症状的早产儿较无症状的早产儿返流持续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inBoix-Ochoa综合分在研究组中的中位数及全距分别为104.81,26.91-165.25,在对照组中为6.3,2.84-13.44,表明有临床症状的早产儿存在食管下段病理性返流,而无临床症状的早产儿食管下段未见明显返流现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于研究组中出现轻度返流的早产儿予以体位改变(床头抬高15-30度的仰卧位,餐后左侧卧位)治疗,1-2周后呕吐或反复呼吸暂停症状缓解;对于重度返流的早产儿予以持续体位改变以及药物(如静脉滴注小剂量红霉素、口服微生态制剂、黏膜保护剂以及促胃肠动力药)治疗,患儿的临床症状出现迅速改善,对缓解的早产儿再次进行连续24小时食管pH监测,得到返流指数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1.频繁呕吐、反复发作性呼吸暂停是早产儿胃食道反流的常见症状;2、连续24小时食管PH监测是诊断早产儿食管下段病理性返流的重要方法;3、根据早产儿连续24小时食管pH监测结果及时采取抗返流治疗措施对防止早产儿窒息、吸入性肺炎及早产儿猝死有重要临床意义。
聂玉平[3](2017)在《研究埃索美拉唑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返流(GERD)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埃索美拉唑在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返流(GERD)病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确诊的60例哮喘合并GERD患者按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两组各30人,观察组患者口服埃索美拉唑肠溶片。对照组患者口服奥美拉唑肠溶片,疗程6周。记录服药前后病人支气管哮喘评分,胃食管反流病评分以及临床疗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支气管哮喘评分以及胃食管反流病评分均显着低对照组(2.00±0.50)分vs(3.00±0.70)分,(1.50±0.70)分vs(2.00±0.80)分,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33%)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6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在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返流病患者的治疗中,并发症较少,效果显着,值得临床推广。
侯秀玲,崔占杰,孙志清[4](2016)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胃食管反流相关性哮喘肺功能的影响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胃食管反流(GER)相关性哮喘肺功能的影响及疗效分析。方法:将76例GER相关性哮喘病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8例进行西医抗反流、抑酸、止咳平喘治疗,治疗组3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汤剂治疗,2组均治疗8周,2组患者在治疗4周和8周后分别复诊进行观察指标评定,包括症状评分、肺功能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4周及8周2组GER症状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2组同期比较治疗组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32例患者治疗4周后及8周后的总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治疗4、8周后,2组患者FEVl%、FEF%水平上升,PEF变异率下降,2组肺功能均得到改善,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有效改善胃食管反流相关性哮喘肺功能,疗效确切。
蔡志明,刘建南,陈理达,柯瑟章[5](2016)在《肥胖型支气管哮喘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初步探讨了肥胖型支气管哮喘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临床特点。方法评价95例诊断为肥胖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年龄、性别、睡眠打鼾史、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动脉血压。使用多导睡眠监测系统记录睡眠过程中的多次生理事件,评价AHI和最低血氧饱和度(SaO2),使用哮喘控制测试问卷(ACT)评估哮喘控制情况。结果肥胖型支气管哮喘患者48.4%合并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肥胖型支气管哮喘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组与单纯哮喘组对比,肺通气功能更差、哮喘控制率更低。结论肥胖型支气管哮喘患者易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导致哮喘不易控制。
王佳佳,谢洋,李建生[6](2014)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合并症影响疾病的治疗和预后,逐渐受到临床重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主要累及肺脏,但也可引起全身(或称肺外)的不良效应,存在多种合并症。本文对COPD合并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焦虑和抑郁、肺癌、感染、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等合并症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进行概述,并对COPD合并症的诊疗现状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为完善COPD的结局评价提供依据。
刘晓娜[7](2013)在《小鼠胃食管返流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胃食管返流对支气管哮喘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60只雄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哮喘组)、D组(哮喘合并胃食管返流组)。A组为正常对照组。B组用生理盐水腹腔注射、雾化吸入和灌胃。C组、D组用卵清蛋白(ovalbumin, OVA)+氢氧化铝致敏,并于第22天开始每天雾化吸入1次2%OVA生理盐水溶液,每次30分钟,连续7天。D组从第16天开始用盐酸和胃蛋白酶灌胃,连续21天。哮喘组首先给予卵清蛋白攻击,7天后再次用OVA生理盐水溶液雾化吸入,时间为30分钟,以诱发哮喘;哮喘合并胃食管返流组在卵清蛋白攻击结束1周后再次用OVA生理盐水溶液(浓度为10mg/ml)对小鼠进行雾化吸入共30分钟,同时小鼠结束末次灌胃;生理盐水对照组用盐水雾化吸入;结束末次灌胃的24小时内对小鼠进行支气管激发,监测不同小组小鼠的气道阻力比值,观察气道高反应性的改变;在肺泡灌洗液涂片结束后,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数,并算出其所占的百分比;根据流式细胞学的方法检测脾细胞中IFN-γ、IL-4以及Thl/Th2的改变;对肺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切片来判定病理形态的改变。结果:(1)在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后,B与A组气道阻力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C、D组与A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D组更高于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2)4组小鼠IL-4值的比较:A、B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D组小鼠的IL-4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D组较C组增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3)各组小鼠的IFN-γ比较:B组与A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D组与A组比较、D组与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4)各组小鼠Thl/Th2比较:A、B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C、D组小鼠与A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D组较C组比值明显下降,有统计学差异(P<0.05),(5)BALF中EOS计数比较:A、B组偶见单个嗜酸性粒细胞,无统计学差异(P>0.05),C、D组可见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与A组比较,C、D组中百分比明显增多,有统计学差异(P<0.05)。D组与C组相比较,D组百分比明显升高,有统计差异性(P<0.05)。(6)肺组织病理切片中可以观察到C、D组支气管上皮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脱落,局部伴增生,基底膜增厚,粘膜下间质可见充血水肿,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慢性炎性细胞的浸润,局灶的肺泡腔变大,肺泡壁变薄。A、B组支气管管壁以假复层纤毛柱状的上皮细胞为主,间质未见炎性细胞浸润,管腔规则。结论:胃食管返流可以加重支气管哮喘小鼠的气道高反应性、IL-4水平、肺泡灌洗液中的嗜酸细胞计数、肺组织的病理改变,降低IFN-γ水平和Th1/Th2比值。
侯启宙[8](2012)在《支气管哮喘合并返流性食管炎临床特点探讨》文中提出目的对支气管哮喘合并返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与胃食管返流的关系进行临床观察,在此基础上探讨支气管哮喘合并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治疗特点。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3月在该院接受支气管哮喘合并返流性食管炎治疗的患者30例,对其哮喘病发生症状以及返流性食管炎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探讨支气管哮喘病史的长短与返流性食管炎返流症状的轻重程度与胃镜下食管炎性改变程度以及合并返流性食管炎的返流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哮喘合并返流性食管炎30例患者有21例患者在一周内出现哮喘症状,伴有返流性食管炎的患者有19例,占总患者人数的63.33%,在1个月内出现哮喘病症状的患者有9例。而非呼吸及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中,发生返流性食管炎患者为2例,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支气管哮喘病史的长短与返流性食管炎返流症状的轻重程度及胃镜下食管炎性改变程度无显着相关性,而哮喘病情严重度与合并返流性食管炎的返流症状呈正相关,与胃镜下食管炎性改变无明显相关性。
鲍永波[9](2012)在《胃食管反流和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能否导致类似哮喘样病理生理变化及发生机制方法:选择60只周龄为6-8的雄性BALB/c小鼠,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这60只小鼠分为4组,每组小鼠为15只:A组(胃食管反流对照组)、B组(哮喘对照组)、C组(胃食管反流组)、D组(哮喘组)。C组,从第1天开始用灌胃器缓慢灌注O.1mmol/L盐酸+0.5%胃蛋白酶溶液,Ph值3,每次灌胃lml,每天一次,连续21天。D组,用新鲜配制的20μg清蛋白(ovalbumin,OVA)+1mg氢氧化铝共0.2ml于第1、8、15天腹腔注射一次致敏,第22天开始雾化吸入2%OVA生理盐水溶液,每天吸入1次,每次30分钟连续7天。A组用生理盐水进行灌胃。B组用生理盐水进行腹腔注射和雾化吸入。卵清蛋白攻击结束1周后再次给予OVA(10mg/ml)生理盐水溶液雾化吸入30分钟,与灌胃组小鼠在末次灌胃后,24小时内用组胺进行支气管激发试验,并测定每组小鼠的气道阻力变化,观察是否产生气道高反应性;进行肺泡灌洗液涂片,镜下计数肺泡灌洗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所占的百分比;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脾脏细胞中IL-4、IFN-γ,Th1/Th2比值的变化;肺组织以及食管病理切片经HE染色后观察病理形态变化。结果:①进行气道阻力检测后,A、B组的小鼠均未发生气道高反应性,C、D组在行支气管激发试验后气道阻力比值比A、B组增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4组小鼠IL-4值得比较,C、D组小鼠IL-4较A、B组明显增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之间,A、B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C、D组小鼠IFN-γ较A、B组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组之间,A、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c、D组小鼠Th1/Th2比值明显下降,与A、B组比较具有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C、D组之间,A、B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4组小鼠BALF中EOS数占细胞总数百分比比较,A、B组BALF中仅偶见单个嗜酸性粒细胞,C、D组可见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与A、B组相比较,C、D组中EOS数占细胞总数百分比明显增多,比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D组相比较,D组中EOS数占细胞总数百分比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差异性(P>0.05)。A组、B组、C组、D组四组之间相互比较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⑥肺组织病理切片中可以观察到C、D组见支气管管腔变形,上皮细胞脱落,基底膜增厚,管壁周围炎性细胞浸润,周围血管水肿,炎症细胞浸润,肺泡腔变大,肺泡壁变薄。A、B组上皮细胞及纤毛完整,支气管管腔规则,周围未见炎性细胞浸润,以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为主。食管病理切片可以观察到C组食管下段明显粘膜下水肿,粘膜下有炎症细胞浸润,角质亢进。A、B、D组基本正常,未见病理变化。结论:胃食管反流可以导致小鼠气道的类似哮喘样病理生理变化。
司马娟[10](2011)在《埃索美拉唑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返流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随着对呼吸疾病发病机理认识的不断提高,胃食管返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与呼吸系统疾病的联系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其中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 BA)(简称哮喘)与胃食管返流(GERD)合并存在普遍受到关注。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疾病,是由多种炎性细胞、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参与的气管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胃食管返流(GERD)是消化系统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反酸、烧心、胸痛等不适症状。胃内容物通过食管返流入气道可导致或加重支气管哮喘,而哮喘也可加重胃食管返流,近年来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返流病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增多,引起医学界广泛关注。埃索美拉唑肠溶片(esomeprazole)(耐信)是治疗胃食管返流的新一代质子泵抑制剂,是奥美拉唑的左旋异构体,通过抑酸减轻酸返流,在治疗GERD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耐信在治疗GERD的同时,也使相关的支气管哮喘症状得到治疗和改善。本课题通过与奥美拉唑对比,进一步观察埃索美拉唑肠溶片(耐信)治疗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合并胃食管返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确诊的62例哮喘合并GERD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平均年龄41.5)和对照组(平均年龄42),两组在平喘剂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31例加用耐信40mg口服,每天一次,对照组31例加用奥美拉唑40mg口服,每天一次;疗程八周。记录服药前后病人烧心、返酸、胸骨后灼痛等症状记分的改变,按症状积分下降值及内镜检查结果对比分析治疗胃食管返流的疗效;同时观察哮喘症状的变化;测量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流速(PEF),从而评价治疗前后肺功能的变化。结果:(1)试验组服药后1d、3d、7d、14d、28dGERD的症状积分下降值分别为13.8±6.5、10.7±6.8、9.8±5.5、6.5±5.5、5.6±4.7;对照组分别为14.3±5.4、14.2±5.5、13.8±5.3、13.7±5.8、7.9±5.0,两者的差异有显着性(P<0.05)。治疗八周后内镜复查,试验组和对照组食管粘膜损害愈合率为70.9%和64.5%,有效率为93.5%和87.1%,试验组高于对照组,但两组的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2)治疗八周后,试验组肺功能指标PEV,的净增加值为0.628±0.401,而对照组为0.379±0.298,两者差异有显着性(K0.05)。试验组最大呼气流速PEF净增加值为1.037±0.421,而对照组为0.706±0.325,两者差异有显着性(P<0.05)。试验组哮喘改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哮喘改善总有效率为77.4%,两者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可显着改善哮喘合并GERD患者的症状,降低气道高反应性,改善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二、支气管哮喘与胃食管返流之间关系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支气管哮喘与胃食管返流之间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崔红生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用药规律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综述一 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本研究“合并”的概念 |
2 支气管哮喘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 |
2.1 胃食管反流、胃食管反流病概念 |
2.2 胃食管反流病与支气管哮喘相关性表现 |
3 胃食管反流病与支气管哮喘相关性机制 |
3.1 反流物直接损伤、激惹及微吸入 |
3.2 神经反射机制 |
3.3 气道神经源性炎症 |
3.4 TH1/TH2类细胞因子失衡 |
3.5 压力改变及药物因素 |
4 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方法 |
5 GerdQ对GERD的诊断价值 |
6 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 |
6.1 基于GERD为主的治疗 |
6.2 基于哮喘为主的治疗 |
7 不足与展望 |
7.1 抑酸治疗及联合疗法 |
7.2 rGERD、RA与基因生物治疗 |
7.3 分科而治与综合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中医学病机认识及治疗 |
1 病机认识及治疗 |
2 不足及借鉴 |
参考文献 |
一: 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临床方药研究 |
1 古代文献研究部分 |
2 崔红生教授诊治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处方数据挖掘 |
3 小结 |
二: 崔红生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经验总结 |
1 总体概况 |
2 病名归属 |
3 病机及辨治 |
3.1 肝胃不和,枢机不持 |
3.2 阴虚风伏,枢机不运 |
3.3 湿热蕴结,枢机不利 |
3.4 寒热错杂,枢机不调 |
4 医案举隅及处方特点 |
4.1 病例1 |
4.2 病例2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GerdQ评分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连续24小时食管PH监测在早产儿胃食管返流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3)研究埃索美拉唑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返流(GERD)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的支气管哮喘评分和胃食管反流症状评分在治疗前后的比较 |
2.2 探究两组患者经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情况 |
3 讨论 |
(4)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胃食管反流相关性哮喘肺功能的影响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选择 |
1.3 治疗方法 |
1.3.1 对照组: |
1.3.2 治疗组: |
1.4 观察指标 |
1.5 疗效观察 |
1.5.1 胃食管反流症状评分标准: |
1.5.2 疗效判定: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2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
2.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
2.3 2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 |
3 讨论 |
3.1 胃气上逆、肺失肃降为基本病因病机 |
3.2 降逆和胃、宣肺平喘为基本治疗法则 |
3.3 肺胃同治,防治结合 |
(5)肥胖型支气管哮喘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研究方法 |
三、诊断标准 |
四、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COPD合并症概述 |
1.1 心血管疾病 |
1.1.1 患病率和危险因素 |
1.1.2 主要发病机制 |
1.1.2. 1 全身性炎症 |
1.1.2. 2 氧化应激 |
1.1.2. 3 全身血管功能障碍 |
1.2 骨质疏松症 |
1.2.1 患病率和危险因素 |
1.2.2 主要发病机制 |
1.2.2. 1 糖皮质激素 |
1.2.2. 2 全身性炎症 |
1.3 焦虑和抑郁 |
1.3.1 患病率和危险因素 |
1.3.2 主要发病机制 |
1.3.2. 1 全身性炎症 |
1.3.2. 2 血管因素 |
1.4 肺癌 |
1.4.1 患病率和危险因素 |
1.4.2 主要发病机制 |
1.4.2. 1 遗传易感性 |
1.4.2. 2 慢性炎症 |
1.5 感染 |
1.5.1 患病率和危险因素 |
1.5.2 主要发病机制 |
1.6 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 |
1.6.1 患病率和危险因素 |
1.6.2 主要发病机制 |
1.6.2. 1 全身性炎症 |
1.6.2. 2 氧化应激 |
1.7 支气管扩张 |
1.7.1 患病率和危险因素 |
1.7.2 主要发病机制 |
1.8 其它合并症 |
1.8.1 支气管哮喘 |
1.8.2 骨骼肌功能障碍 |
1.8.3 胃食管返流 |
1.8.4 肺栓塞 |
1.8.5 OSAS |
1.8.6 肺纤维化 |
1.8.7 肺结核 |
1.8.8 贫血 |
1.8.9 营养不良 |
2 COPD合并症诊疗现状 |
2.1 合并症的诊断 |
2.2 合并症的治疗 |
3 COPD合并症的思考 |
3.1 共同的危险因素 |
3.2 共同的发病机制 |
3.3 中医药治疗 |
3.4 问题及展望 |
(7)小鼠胃食管返流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实验动物情况 |
3.2 小鼠气道反应性测定 |
3.3 小鼠肺泡灌洗液(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EOS)的计数及百分比 |
3.4 小鼠肺组织、食管的病理学变化 |
3.5 小鼠脾脏细胞IL-4、IFN-γ以及Th1/Th2变化 |
第四章 讨论 |
4.1 胃食管返流对哮喘小鼠气道反应性的影响 |
4.2 胃食管返流对哮喘小鼠BALF中EOS的影响 |
4.3 胃食管返流对哮喘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 |
4.4 胃食管返流对哮喘小鼠Th1/Th2改变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支气管哮喘合并返流性食管炎临床特点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选取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9)胃食管反流和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动物情况 |
3.2 气道反应性 |
3.3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清(BALF)中嗜酸性粒细胞(EOS)的计数 |
3.4 病理学改变 |
3.5 脾脏细胞IL-4、IFN-γ 以及Th1/Th2变化 |
3.6 附图 |
第四章 讨论 |
4.1 胃食管反流对小鼠气道反应性的影响 |
4.2 胃食管反流对小鼠BALF中EOS和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
4.3 胃食管反流对小鼠肺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 |
4.4 胃食管反流对小鼠Th1/Th2改变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埃索美拉唑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返流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附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四、支气管哮喘与胃食管返流之间关系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崔红生教授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病用药规律及经验总结[D]. 刘圣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连续24小时食管PH监测在早产儿胃食管返流中的临床研究[D]. 桂媛媛. 安徽医科大学, 2018(01)
- [3]研究埃索美拉唑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返流(GERD)临床效果[J]. 聂玉平. 罕少疾病杂志, 2017(03)
- [4]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胃食管反流相关性哮喘肺功能的影响及疗效分析[J]. 侯秀玲,崔占杰,孙志清.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6(04)
- [5]肥胖型支气管哮喘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临床分析[J]. 蔡志明,刘建南,陈理达,柯瑟章. 临床肺科杂志, 2016(11)
- [6]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症研究[J]. 王佳佳,谢洋,李建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4(12)
- [7]小鼠胃食管返流与支气管哮喘关系的实验研究[D]. 刘晓娜. 延边大学, 2013(02)
- [8]支气管哮喘合并返流性食管炎临床特点探讨[J]. 侯启宙. 中外医疗, 2012(29)
- [9]胃食管反流和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研究[D]. 鲍永波. 延边大学, 2012(02)
- [10]埃索美拉唑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胃食管返流疗效观察[D]. 司马娟. 山西医科大学, 2011(08)
标签:支气管哮喘论文; 对照组论文; 埃索美拉唑论文; 胃食管反流的治疗论文; 呼吸道疾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