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脊柱复位固定系统治疗脊柱滑脱(论文文献综述)
郑卓乾[1](2021)在《Ⅱ度腰椎滑脱原位与复位PLIF术后邻近节段的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腰椎滑脱症是影响中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常见疾病,而后路腰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是常用的治疗腰椎滑脱症较为理想的手术方式,但国内外关于腰椎滑脱PLIF术式的生物力学研究较少。本研究将建立Ⅱ度腰椎滑脱原位和复位PLIF术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finite element model,FEM),并对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和分析相邻节段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本研究选取一位L4椎体Ⅱ度滑脱且无严重邻近节段病变的患者,获取腰椎CT图像并以DICOM格式保存。将DICOM文件导入Mimics软件中,提取L3-S2的骨质进行初步的三维重建。然后使用Geomagic和Solidworks软件,模拟PLIF手术切除部分骨质,进行打磨、构造曲面后生成实体模型。建立椎间盘、关节突关节以及手术使用的钉棒系统和融合器,重建出Ⅱ度腰椎滑脱原位和复位PLIF术后的模型。使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创建韧带后,分别施加1200 N随动载荷和6.0 N·m弯矩,测量腰椎间盘的压缩值和椎间活动度(range of the motion,ROM),与文献记载的体外生物力学结果对照进行验证。最后在原位模型和复位模型两个模型上施加随动载荷400 N模拟自身重力负荷,不同方向的弯矩7.5 N·m以模拟腰椎的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测量和分析邻近节段的ROM、椎间盘内压(intradiscal pressure,IDP)以及小关节应力(facet joint stress,FJS)。结果: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包含邻近节段在内的Ⅱ度腰椎滑脱原位和复位PLIF术后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有效性验证时,测量的腰椎间盘的压缩值和椎间活动度,符合文献记载的体外生物力学实验结果。本研究的原位模型和复位模型邻近节段的生物力学差异明显。在模拟前屈、后伸时,复位模型的邻近节段的屈、伸ROM之和小于原位模型;在模拟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时,各状态下复位模型邻近节段的IDP和FJS明显小于原位模型,且分布更均匀。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有效的Ⅱ度腰椎滑脱原位和复位PLIF术后三维有限元模型。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analysis,FEA)数据表明,Ⅱ度腰椎滑脱原位和复位PLIF术后邻近节段的生物力学差异具有显着性。对滑脱的椎体进行复位可以减小邻近节段的椎间盘和小关节的负荷,并使负荷的分布更均匀,重塑腰椎的生物力学效应。因此,对于Ⅱ度腰椎滑脱,手术时复位滑脱的椎体对减缓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发生和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侯广原[2](2021)在《骨水泥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技术治疗退行性脊柱病变伴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应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的不同类型腰椎退行性病变的远期疗效。方法纳入60例伴骨质疏松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30例,完善术前检查及X射线片、CT、MRI检查。对照组使用常规椎弓根螺钉技术,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骨水泥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前1 d及术后1周、6个月、1年的疼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此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与结论(1)2组患者中,术后1周、6个月及1年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优于术前,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1年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术后1周,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术后1年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低于术后6个月,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2)试验组术后6个月及1年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优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术后内固定棒松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说明应用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应用中安全有效,治疗效果尚可。
章仁杰[3](2020)在《皮质骨通道螺钉和传统椎弓根螺钉在骨质疏松腰椎固定中的生物力学性能及其钉道骨密度与椎体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传统椎弓根通道(traditional trajectory TT)螺钉固定技术发展迅速,是当前脊柱后路融合手术的主要手段,广泛用于各种脊柱疾病的治疗。椎弓根螺钉的固定功效主要取决于在椎弓根及椎体内的松质骨,而不是真正的皮质骨。因此在骨质疏松的椎体中难以获得足够的把持力,而螺钉把持力不足会导致内固定松动拔出。此外,螺钉的固定强度不足也可能会导致固定节段的不融合或椎间隙塌陷,以及继发局部后凸畸形,而这些失败往往需要翻修。许多学者开展了多项研究并提出了各种方法。然而,这些不同的翻修策略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善螺钉固定,同时可能带来各种并发症。皮质骨通道(cortical bone trajectory CBT)螺钉技术应运而生,其方向为在横断面沿着椎弓根由内侧到外侧,在矢状面由尾侧到头侧,通过致密的螺纹与椎体及椎弓根的皮质骨集中区域最大化的接触,有希望成为腰椎TT螺钉的替代固定方法。生物力学研究表明,无论在正常亦或骨质疏松的骨质中,CBT螺钉均可提供更高的拔出强度,插入扭矩和疲劳性能。然而一些研究发现,与CBT螺钉相比,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具有更好的疲劳性能。因此,CBT螺钉在骨质疏松腰椎固定中的生物力学性能仍存在争议。此外,有学者在正常骨质尸体腰椎中进行了CBT螺钉和TT螺钉互为翻修的研究。那么,在骨质疏松的椎体中,是否也可以通过另一种不同通道的螺钉来翻修松动的螺钉,其可行性如何?另外翻修螺钉的生物力学性能又如何?目前这些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的研究和证实。因此,我们选择骨质疏松的人类尸体腰椎标本,进行扭矩测量,抗拔出实验及疲劳实验,一方面明确骨质疏松性腰椎中CBT螺钉的生物力学固定性能;更重要的是,来评估CBT螺钉翻修松动的TT螺钉,TT螺钉翻修松动的CBT螺钉的可行性及翻修螺钉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不同通道螺钉间是否能互为翻修提供理论依据。螺钉的固定强度与椎体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明确相关,尤其是钉道的BMD。目前,椎体BMD的评估方法主要是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DEXA)和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QCT)。然而,DEXA和QCT测量的都是椎体BMD而不是螺钉钉道的BMD。许多研究建议可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 CT)图像中测量的CT值(hounsfield unit HU)来进行BMD评估和骨强度估计。此外,相关研究已证实CT的HU值与DEXA的BMD之间存在正相关。而且,CT的HU也被用于局部的BMD的评估,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显示局部的HU与内植物的扭矩和稳定性密切相关。因此,用CT测量的钉道HU值代表钉道骨密度是可行的。然而,椎体BMD与钉道骨密度(CBT和TT的HU值)之间是否也存在关联?目前尚未得到研究。由于腰椎CT是需行腰椎手术患者的常规术前检查,故可以在不增加患者医疗费用的情况下充分利用CT图像,选择螺钉钉道的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 ROI)来测量该钉道的HU值。同时也可避免了DEXA和QCT的检查。因此,本研究从影像学的角度出发,以人尸体椎骨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和评估CBT和TT的骨密度(HU值)是否与用DEXA和QCT测量的BMD存在相关性。同时,我们以正常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CT测量CBT和TT的HU值来代表它们各自的钉道骨密度,从影像学学角度分析不同钉道骨密度的差异,旨在确定应用CBT螺钉的理想患者和合适的腰椎节段。目的:研究一:以骨质疏松的腰椎作为研究对象,首先评估CBT螺钉在骨质疏松性腰椎中的生物力学性能。更重要的是,来评估CBT螺钉翻修松动的椎弓根螺钉,椎弓根螺钉翻修松动的CBT螺钉的可行性及翻修螺钉的生物力学性能。研究二:以尸体胸腰椎为研究对象,探讨CBT螺钉与TT螺钉的钉道HU与椎体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三:以正常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通过CT测量CBT和TT螺钉轨迹(TT)的HU值来代表它们的钉道骨密度,从影像学学角度分析不同钉道骨密度的差异,旨在确定应用CBT螺钉的理想患者和合适的腰椎节段。方法:研究一:对17具尸体进行解剖分离出腰椎共42个。行QCT及DEXA测量椎体骨密度,选择骨质疏松的腰椎椎体。随机选择腰椎一侧椎弓根置入CBT螺钉,另一个置入传统椎弓根螺钉。然后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包括螺钉拧入扭矩,轴向拔出实验,以及周期疲劳实验。确保每个样本中的螺钉松动后,再用对侧的螺钉进行翻修(即原CBT螺钉侧置入TT螺钉,原TT螺钉侧置入CBT螺钉)。然后对翻修的螺钉进行相同的生物力学实验,并记录结果。同时对TT和CBT螺钉进行重复的轴向拔出实验。研究二:选取40具尸体的脊柱,并将其分离成240个单个椎体,节段为T9-L5。所有标本均进行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在CT上确定CBT及TT螺钉置钉钉道,选择各自钉道感兴趣区ROI(CBT 4.0 mm×30 mm,TT 6.0 mm×40 mm),测量钉道的HU以代表钉道骨密度。然后利用双能X线及QCT分别测量椎体的骨密度。研究三:根据年龄段(平均10年)和性别分组,从数据库中随机抽取接受胸部、腹部和骨盆CT扫描的健康患者,共240名。每个患者的椎体被切割成两个平面:一个为传统椎弓根螺钉置入的断面,代表TT平面,另一个为皮质骨螺钉置入的断面(头倾的断面),代表CBT平面。在每个钉道的区域内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区域(ROI)。然后测量ROI的CT值(HU)以表示骨密度。结果:研究一:1.与TT螺钉相比,CBT螺钉表现出更高的拧入扭矩(0.35Nm vs.0.21Nm,t=3.64,p=0.002)和更高的轴向拔出强度(396N vs.244N,t=7.84,p=0.000)。同时,CBT螺钉需要更多的周期使位移达到5mm,表现出更好的周期疲劳性能(6161个周期vs.3639个周期,t=5.62,p=0.000),及更强的失效载荷(443N vs.317N,t=5.75,p=0.000)。2.当CBT螺钉翻修松动的TT螺钉时,其扭矩提高50%,拔出力为原来的81%,疲劳性能与原始TT螺钉相当,但明显强于松动的TT螺钉(松动TT螺钉/原始TT螺钉的拔出力为33%)。当TT螺钉翻修松动的CBT螺钉时,TT螺钉保留51%的原始扭矩和54%的原始拔出强度,50%疲劳性能,但这仍然比松动的CBT螺钉强(翻修CBT螺钉拔出力/原始CBT螺钉为12%)。与原始CBT螺钉相比,翻修CBT螺钉的拔出强度与疲劳性能显着降低,但TT翻修螺钉和TT原始螺钉的拔出强度与疲劳性能变化不大。研究二:CBT的HU值(286.74±120.80)几乎是是TT的HU值(165.61±92.38)的2倍;经DEXA测量椎体骨密度为0.540±0.193g/cm2;经QCT测量皮质骨密度为245.63±80.09 mg/ml,松质骨密度为88.24±61.78mg/ml;正常骨质为52个,椎体密度为172.594 mg/ml;骨量减少的为60个,椎体密度为93.715 mg/ml;CBT与TT的HU值与DEXA和QCT测定的BMD为显着正相关。CBT与TT的HU比值与DEXA测量的BMD和QCT测量的松质骨BMD显着负相关,与节段(T9-L5)成显着正相关,与QCT测量的皮质骨BMD无相关性。研究三:各年龄组CBT的ROI值均明显高于TT螺钉,CBT HU与TT HU的比值为1.92。男性与女性的CBT HU和TT HU均有显着差异。男性的CBT HU和TT HU值均普遍高于女性(男性:CBT/TT 1.89±0.45;女性:CBT/TT 1.95±0.47)。随年龄增长(P=0.000)和腰椎越往远端(P=0.000),男性和女性的CBT HU与TT HU的比值也随之显着增加。结论:研究一:1.在骨质疏松性腰椎椎体的固定中,CBT螺钉表现出比TT螺钉更佳的生物力学性能。2.CBT和TT螺钉可作为骨质疏松椎体螺钉松动后互为翻修的方法。当两种螺钉用于骨质疏松性腰椎互为翻修时,它们能保持足够的扭矩、拔出强度和疲劳性能。3.原始TT螺钉的钉道对翻修CBT螺钉的钉道有着较大的影响。然而,原始CBT螺钉的钉道对TT翻修螺钉的钉道影响甚微。因此应考虑TT螺钉的钉道与CBT螺钉钉道存在部分重叠。研究二:随着椎体BMD的下降,CBT和TT的HU值也随之下降,但CBT HU值的下降程度小于TT HU值,特别是在低BMD椎体及远端腰椎。研究三:应用HU值来代表钉道骨密度是可行的方法。CBT HU值明显高于TT HU值,尤其是老年患者和远端腰椎。
杨明禹[4](2020)在《低度腰椎滑脱的复位程度对其临床疗效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在低度腰椎滑脱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复位程度是否影响其临床疗效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重建。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吉林大学第二医院脊柱外科于2014年01月-2016年06月间因腰椎滑脱收治入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根据PI值的大小分为两组:A组,PI值≤50°,B组,PI值>50°。根据复位程度是否超过椎体位移的50%,各分为两个亚组:组1:复位程度<1/2椎体位移,组2:复位程度≥1/2椎体位移。研究共纳入A1组18人,A2组14人,B1组30人,B2组36人。搜集其随访资料,记录分析每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术后2年、末次随访时的VAS、JOA评分、ODI值及脊柱-骨盆参数PI、PT、SS、LL。采用SPSS for mac25.0软件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分析,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各组患者人口学特征、临床症状评分均无组间差异,随访时间为32个月50个月,组间无显着性差异。术后1年,所有患者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在中期疗效时,A1组的临床疗效优于A2组,B2组的临床疗效优于B1组。A2组和B1组的LL术后更易向平背畸形转变。脊柱骨盆参数方面,PI值保持不变,术后所有患者均表现出PT减小,而SS增大。A1、B2组在术后随访时更趋向正常人群的脊柱-骨盆参数范围内变化。结论:临床上针对低度腰椎滑脱症治疗时,低PI值患者复位程度应≤1/2椎体的位移,而高PI值患者复位程度应>1/2椎体位移,可获得更优的临床疗效,并有助于重建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以及延缓术后腰椎退变的进程。
王洋[5](2020)在《复位椎间融合术与原位椎间融合术治疗轻度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荟萃分析比较复位椎间融合术与原位椎间融合术治疗轻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差异,评估两种不同手术策略的临床价值,为轻度腰椎滑脱症的临床决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 EMBASE、PubMed 和 Cochrane CENTRAL(the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数据库,并进行《SPINE》、《EUROPEAN SPINE JOURNAL》等专科杂志的手动检索。检索词为“spondylolisthesis”、“interbody fusion”、“spinal Fusion”、“in situ”和“reduction”等。全面纳入有关复位与原位椎间融合术治疗轻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随机对照研究。在疗效评价的指标中,性别比、手术优良率及骨性融合率等为二分类变量,其合并效应值选择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比值比(odds ratio,OR)或风险差异(risk difference,RD)等指标;其余结局评价指标均为连续性变量,选择加权均数差(weighted mean difference,WMD)或标准化均数差值(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本meta分析对样本一般特征(年龄和性别)、手术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住院时间、手术优良率及手术并发症)、国际通用评分标准(JOA、VAS及ODI评分)、影像学表现(骨性融合率、腰椎滑脱率及节段性腰椎前凸角度)进行对比和分析。异质性检验采用Q检验和I2检验两种方法,以P<0.1或12>50%表明存在显着异质性,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反之则选取固定效应模型。通过漏斗图、Begg及Egger实验评价发表偏倚。敏感性分析采用逐一排除原始文献、改变效应模型以及合并效应量等方法,同时采用荟萃回归分析评价异质性来源。统计学计算均使用Review Manager软件(哥本哈根,北欧科克伦中心,2014年,版本5.3)。结果: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原始研究共计7篇,其中3项研究为随机对照研究,有4项是病例对照研究。总共纳入415名患者腰椎滑脱症患者,其中复位组患者217例,原位组患者198例。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在28-84岁之间,术后随访周期最短为24个月。①复位椎间融合组与原位椎间融合组患者的年龄组成不具有统计学的差异[MD=0.32,95%CI(-0.86,1.50),P=0.60]。②两组患者性别比例无统计学差异[OR=0.78,95%CI(0.53,1.17),P=0.23]。③两组的手术时间相当[MD=6.31,95%CI(-3.31,15.93),P=0.20],然而敏感性分析此效应量结论发生改变,考虑异质性来源于文献本身。④两手术组的术中失血量无显着差异[MD=12.42,95%CI(-11.33,16.17),P=0.31]。⑤复位椎间融合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相比原位组的患者显着减少[MD=-0.84,95%CI(-1.13,-0.55),P<0.00001]。⑥两种不同手术策略的骨性融合率相当[OR=1.70,95%CI(0.69,4.17),P=0.24]。⑦复位组与原位组的手术优良率无显着差异[OR=0.91,95%CI(0.45,1.85),P=0.80]。⑧两组的术后并发症相当[OR=0.71,95%CI(0.42,1.21),P=0.21]。⑨复位组末次随访腰椎滑脱率优于原位组[MD=-12.14,95%CI(-13.51,-10.76),P<0.00001]。⑩复位组末次随访节段性腰椎前凸角度恢复情况优于原位组[MD=3.58,95%CI(1.95,5.22),P<0.0001]。11两组中术前-术后 JOA 评分改善情况相当[MD=0.03,95%CI(-0.53,0.58),P=0.93]。12两组中术前-术后VAS评分改善情况无统计学差异[MD=-0.03,95%CI(-0.23,0.16)P=0.74]。13两组中术前-术后ODI评分改善情况无统计学差异[MD=-1.02,95%CI(-3.59,1.54),P=0.43]。结论:1.腰椎滑脱复位椎间融合术与原位椎间融合术治疗Ⅰ度和Ⅱ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均可获得良好的短中期手术疗效。2.与原位融合相比,滑脱复位融合不仅不会显着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而且会明显缩短住院时间。3.滑脱复位椎间融合术可即刻纠正腰椎滑脱分度及节段性腰椎前凸角度滑脱复位椎间融合术可即刻纠正腰椎滑脱分度及节段性腰椎前凸角度,术后可获得更好的影像学结果。4.腰椎滑脱复位椎间融合术与原位椎间融合术均可长期而有效地维持术后脊柱结构的稳定性。
肖军[6](2020)在《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的临床应用及关键技术》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伴随我国经济、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居民平均寿命明显较前延长,脊柱退行性疾患患者逐渐增多,脊柱退行性疾患合并骨质疏松者并不少见。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是脊柱外科的标准操作,由于骨质疏松患者的椎体骨密度降低和骨小梁数量减少,椎弓根螺钉的固定强度将受到直接影响,如容易出现螺钉松动、移位、脱落,造成脊柱结构失稳,甚至手术失败。当前在此类患者中运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对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bone cement-injectable cannulated pedicle screw,CICPS)进行强化被认为是安全有效的。然而临床中仍缺乏对此类患者的大样本的中、长期随访以证实其中长期疗效,更为重要的是临床上使用骨水泥螺钉的时机、策略及使用骨水泥螺钉所引起的相关并发症预防上仍然缺乏一个相关的统一标准及技术总结。与此同时,骨质疏松患者的椎间融合术中,当前的PEEK椎间融合器由于存在应力遮挡,术后椎间隙高度丢失、融合器下沉屡见不鲜,为此我科自主研发了一款新型同种异体骨椎间融合器(BioCage),前期已通过相关生物力学测试,并获得国家相关专利,其与传统PEEK型椎间融合器相比,临床疗效如何,本研究在此一并在此进行初步探索。目的:通过大样本的中长期随访,进一步评估CICPS在此类患者中的中长期疗效;总结CICPS治疗脊柱疾患合并骨质疏松症的关键技术,并提出系统科学的标准;初步探索CICPS联合新型同种异体骨椎间融合器(BioCage)治疗脊柱疾患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2011年5月至2018年6月运用骨水泥对CICPS进行强化的脊柱退行性疾患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276例,腰椎滑脱症1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管狭窄91例,退行性脊柱侧弯11例,脊柱骨折37例,强直性脊柱炎并后凸畸形22例,翻修手术4例。其中男性62例,女性214例,平均年龄61.74±9.83(24~83)岁,平均双光子骨密度值-3.18±0.68(-2.5~-5.4)SD。术中CICPS应用采取我们前期提出的“必须有效,尽量少用,小剂量强化(1-2ml骨水泥/枚螺钉)”的原则。个体化应用原则为:腰椎滑脱复位:Ⅰ-Ⅱ°单侧应用,Ⅱ°以上双侧应用;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单侧应用;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最近、远端使用;脊柱骨折:单侧应用,必要时双侧应用;退行性脊柱侧弯畸形:近端融合椎推荐使用,其余椎体根据术中情况应用。常规于术后即刻,术后1月、3月、6月、12月及此后每隔一年对相关指标进行定期随访。临床有效性评估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变化情况进行评估。临床安全性评估主要采集骨水泥有无渗漏及相关临床并发症等情况。影像学有效性评估通过X线、CT等采集患者手术前后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恢复及丢失程度、脊柱畸形矫正及丢失程度及术后螺钉位移、融合节段融合率等相关指标。结果:276例患者共植入CICPS 835枚,PEEK型椎间融合器254枚,BioCage 47枚,随访时间26.37±13.93(6-80)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腰腿部VAS评分、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脊柱后凸角、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且较术后无明显丢失(P<0.05)。所有椎间融合术患者术后椎间隙高度均较前明显改善(P<0.05),但末次随访时,椎间隙存在一定程度丢失,BioCage组融合器下沉率(18.4%)高于传统PEEK组(13.8%)(P<0.05)。术中64例(23.2%)患者74枚(8.9%)CICPS发生渗漏,其中胸椎渗漏55枚(15.96%),腰椎渗漏15枚(8.63%),骶椎渗漏4枚(3.85%),椎管内渗漏2枚,术中取出,所有渗漏患者未发生临床相关症状。单变量分析和Logestic回归分析提示骨水泥螺钉的使用数量、位置及患者的手术指征与骨水泥的渗漏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5)。术后一年随时BioCage组融合率100%,PEEK组77.3%(P<0.05),截止末次随访时所有融合节段均实现骨性融合,无螺钉断裂、松动及拔出。结论:PMMA强化CICPS术中虽存在一定危险性,在熟练掌握其关键外科技术的前提下,运用脊柱疾患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依然是安全、有效的,但CICPS运用于特殊节段(胸椎)和特殊指征(骨折、强直性脊柱炎伴后凸畸形)时具有较高的渗漏率,术中应提高警惕;中长期临床结果显示我们前期提出的CICPS应用原则和个体化应用策略是科学的,有望作为骨水泥螺钉应用的统一标准;CICPS联合BioCage治疗脊柱疾患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临床效果良好,与PEEK型椎间融合器相比,能获得更早的椎间融合,但更容易出现与临床效果无关的椎间隙下降。
吴辉[7](2020)在《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点及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研究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点及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骨科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20例腰4/5节段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所有患者均实施OLIF技术加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男8例,女12例。临床疗效评估指标:术中出血量(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手术时间(operative time)、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残疾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并发症、住院时间(length of hospital stay)及融合率(fusion rate)。滑脱研究参数:滑脱度(slip precentage,SP)、椎间盘高度(Disc height,DH)、椎间孔高度(foraminal height,FH)、滑脱角(angle of slip,AS)。脊柱-骨盆矢状位研究参数: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腰1轴线-骶骨间距(the L1 axis S1 distance,LASD)。根据患者ΔVAS是否大于等于3,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患者ΔVAS≥3,B组患者ΔVAS<3,并对比A,B两组患者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特点。结果:所有手术都按原计划顺利完成,最低随访时间均大于6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09.5±0.9081min;术中平均出血量72.97±0.8654ml。术后平均住院日3.719±0.1121d。1例患者在术后第1天出现屈髋无力等神经损伤症状,经过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末次随访时肌力已完全恢复。腰痛VAS评分及ODI指数分别由术前的VAS评分及下腰痛的ODI指数分别由术前的6.35±0.13和82.88±1.21降至末次随访的2.25±0.31和12.19±0.3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PI外,滑脱相关参数及脊柱-骨盆相关参数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中有15名患者,B组中有5名患者;与A组相比,B组患者术后PT及LASD较高,而PI及SS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术后|PI-LL|两组间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1.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轻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疗效确切。2.斜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能有效重建轻度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3.ΔVAS≥3的患者中骨盆倾斜角(PT)、腰1轴线-骶骨间距(LASD)更小,而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骨盆入射角(PI)更大。脊柱外科医生在矫形过程中应重视这些参数的变化。
黄超[8](2020)在《骨水泥螺钉治疗老年腰椎滑脱患者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老年腰椎滑脱患者行骨水泥椎弓根螺钉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并与常规椎弓根螺钉治疗对比。方法:回顾性收集了 46例湖南师范大学附属湘东医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腰椎滑脱症(elderly patients with lumbarspondylolisthesis)的患者资料,符合纳入标准的共40例,其中骨水泥椎弓根螺钉治疗(观察组)24例,常规椎弓根螺钉治疗(对照组)16例。本研究首先综合全面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各项数据,包括性别、年龄、滑脱节段及分度、jikei分级、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及手术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间隙、椎间孔高度、滑脱距离以及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然后结合两组患者随访期间(为期12个月)的滑脱率和椎间融合率的变化情况,最终判定老年腰椎滑脱患者行骨水泥椎弓根螺钉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性别、年龄、滑脱节段及分度、Jikei分级无显着差异(P>0.05)。2.观察组手术时长稍长于对照组(P<0.05),但是其术中出血量则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的差异性(P>0.05),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3.术后3个月后,两组的VAS、ODI评分以及椎间隙、椎间孔高度、滑脱率以及滑脱距离等指标均得到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各指标的改善效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4.给予两组为期12个月随访,结果显示观察组的融合效果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骨水泥椎弓根螺钉治疗老年腰椎滑脱症效果确切,固定牢靠,在促进腰椎融合和维持稳定性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李子恢[9](2020)在《青少年L5S1发育性滑脱与峡部裂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比较》文中认为背景随着近些年对脊柱矢状位生物力学机制研究的深入,普遍发现脊柱及骨盆形态参数以及序列对维持脊柱矢状位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脊柱相关疾病患者在矢状位上脊柱和骨盆相关参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腰椎滑脱患者的腰椎椎体前移导致脊柱矢状位参数及序列异常,作为脊柱矢状位失衡再平衡的典型,为研究骨盆序列及参数和脊柱矢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目前随着摄片技术的提高以及对摄片分析软件的广泛应用,关于腰椎滑脱脊柱矢状面序列参数和骨盆参数的排列关系研究已有不少文献报道,研究结果表明腰椎滑脱不只是单纯的峡部裂及腰椎椎体的前移,而是整个脊柱在矢状位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参数的改变。关于腰椎滑脱患者矢状位失衡与滑脱的因果关系至今尚无定论,目前对成人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报道很多,而对青少年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的报道相对不足,特别是青少年发育性腰椎滑脱和峡部裂性腰椎滑脱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比较尚未见报道。为了了解这个问题本实验选取我院青少年发育性及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在全脊柱包括双侧髋关节X线摄片上测定脊柱矢状位形态和骨盆形态及矢状位序列的相关参数,对相关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比较以了解其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的参考意见。目的: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4例青少年L5S1滑脱病例的图像数据,比较青少年L5S1发育性滑脱与峡部裂性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位特征。方法:对2002年5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24例青少年L5S1滑脱病例的图像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8名男性,女性16例,年龄10~18(13.4±2.0)岁;发育不良性腰椎滑脱9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15例。在脊柱的直立侧位片测量与滑移相关联的形态指标(脊柱的滑移距离,滑移率,滑移角)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指数(脊柱矢状偏移,胸椎后凸,腰椎前凸,L5入射角,骨盆入射的角度,骨盆倾斜角,骶骨的倾斜角度,骨盆矢状面厚度,腰骶角,骶骨平台角)。对两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滑脱距离、滑脱率和腰椎滑脱角无显着的差异。发育不良组矢状面偏移、L5入射角、骨盆倾斜角和骨盆矢状面厚度((37.0±48.4)mm,(57.0±14.8)°,(42.3±15.4)°,(56.1±21.2)mm)均明显高于峡部裂滑脱组((-11.0±22.2)mm,(31.7±19.3)°,(15.5±10.2)°,(31.4±19.1)mm)(P<0.05)。而骶骨倾斜角、腰骶角和骶骨平台角((25.9±20.2)°,(75.4±16.4)°,(75.4±9.7)°)则显着低于峡部裂滑脱组((44.1±12.6)°,(103.9±21.7)°,(92.7±9.9)°)(P<0.05)。两组间胸椎后凸角和腰椎前凸角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与峡部裂滑脱明显不同,发育不良性滑脱表现的症状为躯干前倾,骨盆后旋,具有滑脱症状持续加重的发展趋势,应该对其保持高度关注,尽早对这样的患者进行正规的临床治疗。
伍涛[10](2020)在《XLIF与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比研究极外侧椎间融合术及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和分析从2018年4月-2019年10月我科32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病例资料,其中采用极外侧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 XLIF)联合经通道多裂肌入路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16例(微创组),后路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16例(开放组)。统计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病变节段、术前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术前影像学指标等一般情况。总结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手术出血量、透视次数。记录两组患者术后30天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别于术前24小时,术后12小时、24小时、48小时采5ml静脉血化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及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分别于术后7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以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nalogue scale,VAS)及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临床疗效,并于相同时间点测量椎间孔高度、椎间盘高度、硬膜囊前后径观察影像学改变。改良MacNab评分评估患者腰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性别、病变节段、术前VAS评分、ODI功能障碍指数、术前影像学指标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术后30天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微创组25%(4/16),开放组31.4%(5/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微创组较开放组治疗单节腰椎滑脱症手术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手术时间长,透视次数多,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12小时、24小时、48小时CRP及CK等指标均低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术后7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VAS评分优于开放组(P<0.05)。微创组术后7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DI功能障碍指数优于开放组(P<0.05)。(4)微创组术后7天、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及末次随访椎间孔高度、椎间盘高度、硬膜囊前后径的恢复均高于开放组(P<0.05)。根据改良MacNab评分:微创组优良率为93.75%,开放组优良率为8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外侧椎间融合术联合侧卧位经通道多裂肌入路椎弓根置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有效可行。对比后路椎间融合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影像学表现良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二、脊柱复位固定系统治疗脊柱滑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脊柱复位固定系统治疗脊柱滑脱(论文提纲范文)
(1)Ⅱ度腰椎滑脱原位与复位PLIF术后邻近节段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Ⅱ度腰椎滑脱原位PLIF术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1.1 材料与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结论 |
第二章 Ⅱ度腰椎滑脱复位PLIF术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三章 Ⅱ度腰椎滑脱原位与复位PLIF术后邻近节段的有限元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3.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有限元分析应用于腰椎滑脱手术的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骨水泥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技术治疗退行性脊柱病变伴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排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参与者数量分析 |
3.2 试验流程图见图1 |
3.3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
3.4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参数的比较 |
3.5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目测类比评分比较 |
3.6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ODI比较 |
3.7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
3.8 典型病例 |
4 讨论 |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伴有骨质疏松的退行性脊柱病变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3)皮质骨通道螺钉和传统椎弓根螺钉在骨质疏松腰椎固定中的生物力学性能及其钉道骨密度与椎体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研究一 皮质骨通道螺钉与传统椎弓根螺钉在骨质疏松腰椎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互相对比及互为翻修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标本的解剖学处理,编号及储存 |
2.2 DEXA和 QCT对骨密度的测量 |
2.3 标本CT扫描及数据测量 |
2.3.1 CT扫描 |
2.3.2 椎弓根峡部高度和椎弓根峡部宽度的测量 |
2.4 标本置钉 |
2.4.1 置钉相关配套器械 |
2.4.2 置钉方法及操作步骤 |
2.5 生物力学测试 |
2.5.1 拧入扭矩的测量 |
2.5.2 轴向拔出实验 |
2.5.3 周期疲劳实验 |
2.5.4 重复轴向拔出实验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BMD,PIH和 PIW |
3.2 拧入扭矩 |
3.3 最大轴向拔出力 |
3.4 周期疲劳实验 |
3.5 重复轴向拔出实验 |
4 讨论 |
4.1 CBT螺钉与TT螺钉的生物力学性能 |
4.2 CBT螺钉与TT螺钉互为翻修后的生物力学性能 |
5 结论 |
研究二 钉道骨密度与椎体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皮质骨螺钉钉道与传统椎弓根螺钉钉道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标本的制备 |
2.2 标本CT扫描 |
2.3 钉道感兴趣区(ROI)的确定及HU值测量 |
2.4 DEXA和 QCT对骨密度的测量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研究三 不同钉道骨密度在正常人群中变化规律的影像学研究:腰椎皮质骨钉道和传统椎弓根螺钉钉道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样本的选择 |
2.2 CT扫描 |
2.3 感兴趣区(ROI)的确定及HU值测量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腰椎皮质骨螺钉固定技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4)低度腰椎滑脱的复位程度对其临床疗效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腰椎滑脱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 腰椎滑脱的常见分类及临床表现 |
2.3 腰椎滑脱的治疗 |
2.3.1 保守治疗 |
2.3.2 手术治疗 |
2.4 矢状面平衡对脊柱的影响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一般资料与分组 |
3.2 手术方法 |
3.3 临床疗效评价 |
3.4 影像学测量 |
3.5 统计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人口学资料 |
4.2 临床疗效及并发症 |
4.3 影像学脊柱—骨盆参数变化情况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复位椎间融合术与原位椎间融合术治疗轻度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综述 |
第1节 META分析 |
第2节 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引言 |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
3.1 检索策略 |
3.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3.3 文献筛选 |
3.4 质量评价 |
3.5 数据提取与数据分析 |
第四章 结果 |
4.1 检索与筛选结果 |
4.2 文献一般特征 |
4.3 原始研究的质量评价结果 |
4.4 Meta分析结果 |
4.5 发表偏倚 |
4.6 敏感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的临床应用及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研究方法 |
一、实验材料 |
二、研究方法 |
结果 |
一、一般结果 |
二、临床和影像学结果 |
三、并发症情况 |
四、典型病例 |
讨论 |
一、脊柱退行性疾患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外科治疗的难点 |
二、CICPS在脊柱退行性疾患合并骨质疏松症中的独特优势 |
三、CICPS运用的相关技术总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椎弓根螺钉在伴骨质疏松脊柱疾患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主要成果 |
致谢 |
(7)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点及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临床资料 |
2.1.2 患者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手术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3.1 临床疗效指标 |
2.3.2 影像学指标 |
2.4 研究方法 |
2.5 数据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分析 |
3.1 一般资料 |
3.2 临床疗效 |
3.3 影像学疗效 |
第4章 讨论 |
4.1 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现状 |
4.2 退变性腰椎滑脱与脊柱-骨盆平衡参数 |
4.3 OLIF术后退变性腰椎滑脱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改变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骨水泥螺钉治疗老年腰椎滑脱患者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研究对象的筛选和路径 |
1.5 材料 |
1.6 术前准备 |
1.7 手术方法 |
1.8 术后管理 |
1.9 观察指标及随访 |
1.10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治疗前年龄、性别、滑脱节段及分度、Jikei 比较 |
2.2 手术时长及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长 |
2.3 VAS及ODI对比 |
2.4 椎间隙高度及椎间孔高度 |
2.5 滑脱距离、滑脱率 |
2.6 手术融合率 |
2.7 生活质量 |
2.8 并发症 |
2.9 病例展示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主要缩略词表 |
附录二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
附录三 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 |
致谢 |
(9)青少年L5S1发育性滑脱与峡部裂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材料 |
1.1 案例筛选 |
1.1.1 相应的入选依据 |
1.1.2 相应的非入选依据 |
1.2 一般材料 |
2,方法 |
2.1 测量指标 |
2.2 测量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4.1 矢状面平衡与正常生活密切相关 |
4.2 骨盆参数异常在腰椎滑脱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
4.3 在评估滑脱严重程度时需重视L5I的参考价值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青少年腰椎滑脱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评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英文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介 |
(10)XLIF与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1 患者入选要求 |
2.2 一般资料 |
2.3 术前准备 |
2.4 手术步骤 |
2.5 术后处理 |
2.6 观察指标及数据收集 |
2.7 统计学方法 |
2.8 病例展示 |
2.9 手术图示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一般资料比较 |
3.2 围手术期观察指标比较 |
3.3 实验室观察指标比较 |
3.4 临床疗效比较 |
3.5 影像学数据比较 |
3.6 采用改良Mac Nab标准评定优良率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脊柱复位固定系统治疗脊柱滑脱(论文参考文献)
- [1]Ⅱ度腰椎滑脱原位与复位PLIF术后邻近节段的有限元分析[D]. 郑卓乾. 汕头大学, 2021(02)
- [2]骨水泥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技术治疗退行性脊柱病变伴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D]. 侯广原.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皮质骨通道螺钉和传统椎弓根螺钉在骨质疏松腰椎固定中的生物力学性能及其钉道骨密度与椎体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D]. 章仁杰.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4]低度腰椎滑脱的复位程度对其临床疗效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影响分析[D]. 杨明禹. 吉林大学, 2020(01)
- [5]复位椎间融合术与原位椎间融合术治疗轻度腰椎滑脱症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 王洋. 吉林大学, 2020(08)
- [6]可注射骨水泥椎弓根螺钉的临床应用及关键技术[D]. 肖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7]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术后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特点及临床疗效分析[D]. 吴辉. 南昌大学, 2020(08)
- [8]骨水泥螺钉治疗老年腰椎滑脱患者疗效分析[D]. 黄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青少年L5S1发育性滑脱与峡部裂滑脱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比较[D]. 李子恢.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6)
- [10]XLIF与P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D]. 伍涛. 南华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