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质量信息反馈对医护工作的促进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泽磊[1](2021)在《积极领导的结构测量、形成机制与作用效果研究》文中提出华为从1987年2万元人民币起家,到2018年总营业收入近7000亿人民币,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华为因此而成为千亿美元的企业。5G时代的到来,标志着华为在技术标准、专利、基站设备、协议支持等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标志着华为已掌握了制定新一代移动标准的话语权;标志着华为站在了通讯行业产业链的最顶端。华为的成长与蜕变,不仅是中国制造的象征,中国企业的骄傲,同时引领了世界通讯行业的发展。而华为的这些骄人的战绩,与任正非的非凡管理思想、经营理念和领导行为密不可分。任正非所表现的带领企业走出低谷,走向成功;发现企业优势、发扬其优势、面对困难不畏惧、不放弃,不忘初衷的领导行为,被称为积极领导行为。积极领导行为又称为积极领导。积极领导是指领导者关注组织及成员优势、能力和潜力,培养其向善(美德)取向,并帮助组织及成员取得非凡的、惊人的、超出预期成就的积极领导行为。学术界对积极领导份外关注,虽然在积极领导的测量、积极领导的形成和积极领导的影响结果方面,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1)未能从如何建立珠穆朗玛峰目标视角测量积极领导在现有“建立和实现珠穆朗玛峰目标”的维度测量中,忽略了建立什么样的目标、如何建立这些目标的关键内容,不利于珠穆朗玛峰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学术界深入理解与测试积极领导,难以为积极领导的管理实践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2)未能从有效实现珠穆朗玛峰目标视角测量积极领导在现有“建立和实现珠穆朗玛峰目标”的题项中,忽略了实现目标最本质的内容,不利于珠穆朗玛峰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界对积极领导的准确理解,难以为积极领导的管理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3)缺少通过认知—情感加工系统揭示心理韧性影响积极领导形成的动态中介机制研究由于积极领导是一个动态的行为,因此,研究积极领导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动态分析。然而,目前基于积极领导的研究,却忽略了其动态性的特点。认知情感加工系统(Cognitive Affective Processing System,CAPS)具有可被激活性、动态性且是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等特点。所以,CAPS是揭示心理韧性动态影响积极领导形成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目前研究中,却忽略了这个重要的作用路径,不利于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的动态影响机制研究,不利于对积极领导形成的全面理解和掌握。(4)缺乏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作用机制的研究,更缺乏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往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影响的研究,多数集中在积极领导对工作绩的直接影响,缺乏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作用机制的研究,更缺乏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中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作用机制的研究。然而,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影响机制研究,不仅加深了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影响的认知,丰富了积极领导影响效果的理论研究,而且还能使组织中的领导者利用已发现的中介机制和边界条件,有效地控制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积极领导的首要目标就是帮助组织成员实现非凡业绩,而非凡业绩能从工作绩效中的创新绩效得到更好的体现;同时非凡业绩的实现也离不开对角色外绩效的投入,而角色外的投入能从工作绩效中的组织公民行为维度得以充分体现。然而,现有的研究却缺乏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影响机制的研究,不利于丰富积极领导的理论研究,难以有效指导管理实践。(5)缺乏对积极领导的动态、跨层次、混合方法的研究现有对积极领导更偏重的是静态、截面研究。然而,积极领导是一种动态行为。但是,目前研究却忽略了动态数据的获得。同时,对积极领导更关注的是个体层面的研究,忽略了多层次、跨层次分析法的应用,不利于对积极领导的形成及作用效果的更全面理解。基于以上研究不足,本文的研究内容是(1)修订积极领导的测量量表(子研究1);(2)从心理韧性视角揭示积极领导的动态形成机制(子研究2);(3)从影响效果角度揭示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机制(子研究3)。本文采用的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子研究1,首先通过相关文献回顾和35名领导的深度访谈,对积极领导内涵和维度进行识别,生成量表题项,之后历经二次问卷调查,通过获得233份有效问卷和325份有效问卷,优化量表题项,最终通过325份有效问卷对修订的量表进行验证。对于子研究2,在预调查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正式调查。正式调查以企业中的领导者为调查对象,通过自评方式,二时段、每时段间隔4周等方式,共获取有效问卷286份。对于子研究3,在预调查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正式调查。正式调查以企业的团队主管和直属员工为调查对象,通过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二时段、每时段间隔4周等方式,获取61个团队,共计248套有效问卷。本文的研究结论(1)从“积极沟通”、“积极意义”、“发现优势”、“真正乐观”四维度测量积极领导,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2)心理韧性是促使积极领导形成的重要前因变量;(3)积极情绪和自我调节能力能揭示心理韧性促使积极领导形成的中介机制;(4)组织间竞争是心理韧性促使积极领导形成的边界条件;(5)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是积极领导的重要结果变量;(6)领导认同感能揭示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作用的中介机制,能揭示积极领导对组织公民行为作用的中介机制;(7)主动性人格是积极领导与领导认同感关系间重要的边界条件。本文理论贡献体现在(1)修订了积极领导的测量量表;(2)验证了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3)揭示了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影响的动态中介机制;(4)识别出了在心理韧性与积极领导之间的动态中介机制存在的边界条件;(5)验证了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正向影响;(6)揭示了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机制。本文研究理论意义体现在:(1)加深了对积极领导概念、内涵的理解;(2)补充了积极领导的形成机制研究;(3)增加了积极领导的作用效果研究;(4)拓展了认知情感加工系统(CAPS)、特质激活理论和社会认知等理论的应用。同时本文研究结论从(1)“积极沟通”、“积极意义”、“发现优势”和“真正乐观”甄别和培养积极领导行为;(2)提高领导者的心理韧性,促使积极领导行为产生;(3)提高积极情绪和自我调节能力中介效应,有助于提升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的影响;(4)提高领导认同感,有助于提升积极领导对员工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5)高主动性人格的员工,有助于其对积极领导认同感的提升,进而有助于员工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提升等方面,为企业(组织)发现、培养积极领导,激发员工实现非凡业绩,助力企业实现非凡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岳蓓蓓[2](2021)在《企业购后价值反馈对绿色重购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民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期盼的不断攀升,以低碳、节能、环保、循环、健康等为特征的绿色生活方式悄然兴起,以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为特征的绿色消费已经从环境治理的被动需求转化为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主动需求,我国政府为推动绿色消费也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标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保障措施。虽然绿色消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强大的政策支持,但绿色消费在实践中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现实困境。由于绿色消费行为的环保效用体验具有时间滞后性,在消费和使用过程中很难在短时间内被消费者直接观察和感知,如果一段时间内消费者未能体验到绿色消费行为的预期环保效用,消费者就会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困惑、失望等消极情绪以及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和控制感,当消费者再次面临绿色消费决策时就会产生徘徊、犹豫甚至是拒绝的行为。因此,如何提升消费者的绿色效用感知、吸引消费者持续而重复地进行绿色消费成为企业开拓绿色市场、获得绿色竞争优势以及开展全方位、多样化绿色营销所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学术界对绿色消费行为的研究基本上是把绿色消费行为默许为消费者的初次或单次消费行为,聚焦于购前决策过程与影响因素,如人口统计特征、内部心理因素与外部情境因素等,对购后过程以及重复性绿色消费行为的研究鲜有涉及。事实上,绿色重复消费行为会明显有别于初次或单次绿色消费行为,但其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目前尚未明确。消费者首次或之前的绿色消费行为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其后续的绿色重复消费行为,尚需理论界进一步探讨。本研究从企业反馈的视角出发探究了重复性绿色消费行为的形成机制,弥补了此前绿色消费领域对反馈效应和购后营销过程考察的不足,同时也丰富了绿色营销战略中的反馈策略研究。本文依据反馈干预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界定了绿色重购行为中企业反馈的核心构念——购后价值反馈,并明晰了社会性价值反馈和功能性价值反馈两类购后价值反馈对绿色重购意向的促进作用,构建了以购后价值反馈为自变量、温情感为中介变量、反馈时机为调节变量、绿色重购意向为因变量的理论模型,即研究一,并通过实验1、2和3三个实验验证了所提的研究假设。其中实验1验证了相比于无价值反馈,购后价值反馈显着提升绿色重购意向,且社会性价值反馈比功能性价值反馈促进绿色重购意向的效果更好。实验2更换实验材料和被试验证了社会性价值反馈比功能性价值反馈更能提升温情感,且温情感在购后价值反馈影响绿色重购意向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实验3再次更换实验材料和被试验证了即时反馈时,社会性价值反馈比功能性价值反馈更能提升温情感,进而提升绿色重购意向;延迟反馈时,社会性价值反馈与功能性价值反馈引发的温情感处于较低水平且无显着差异,进而绿色重购意向无显着差异。在得出社会性价值反馈更能促进绿色重购意向的结论后,围绕着企业应该如何设计社会性价值反馈策略这一问题,依据社会比较理论,引入比较反馈这一概念,探讨了社会性价值比较反馈影响绿色重购意向的作用机制,构建了以比较反馈和关系强度为自变量、印象管理动机为中介变量、反馈情境为调节变量、绿色重购意向为因变量的理论模型,即研究二,并通过实验4、5和6验证了所提的研究假设。其中实验4验证了比较反馈和关系强度对绿色重购意向具有交互作用。强关系时,上行比较反馈比下行比较反馈更容易激发绿色重购意向;弱关系时,上行比较反馈与下行比较反馈对绿色重购意向的影响无差异。实验5验证了印象管理动机在比较反馈和关系强度对绿色重购意向的交互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强关系时,上行比较反馈比下行比较反馈更容易激发印象管理动机;弱关系时,上行比较反馈与下行比较反馈对印象管理动机的影响无差异?实验6验证了公开反馈时,无论是强关系还是弱关系,上行比较反馈比下行比较反馈更能激发印象管理动机,进而绿色重购意向更强;私密反馈时,无论是强关系还是弱关系,上行比较与下行比较激发的印象管理动机均处于较低水平且无显着差异,进而绿色重购意向也无显着差异。通过上述两个研究,本文从企业反馈角度出发,发现并验证了消费者绿色重购意向的产生机制,丰富了绿色消费行为与绿色营销领域购后价值反馈策略的相关研究。研究一界定了绿色重购行为中企业反馈的关键概念——购后价值反馈,并构建了购后价值反馈影响绿色重购意向的理论模型;确定了社会性价值反馈和功能性价值反馈这一划分方式,证实了两类购后价值反馈均会提升绿色重购意向;补充和完善了绿色重购意向中购后情感的研究,揭示了温情感是绿色重购行为中的情感强化机制,厘清了反馈时机是温情感发挥中介作用的重要边界条件。研究二探讨和解决了在绿色重购行为中社会性价值反馈如何设计的问题,并构建了社会性价值比较反馈影响绿色重购意向的理论模型;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中的关系强度视角剖析了上行比较反馈和下行比较反馈对绿色重购行为存在差异化影响的原因;发现并验证了印象管理动机在绿色重购意向中的中介作用,补充和完善了印象管理动机前置因素的研究,确定了反馈情境是印象管理动机在绿色重购意向中发挥中介作用的重要边界条件。
黄燕[3](2021)在《健康传播视阈下医疗纪录片的叙事伦理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我国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收入和消费水平提高的同时,自身对于健康知识的诉求也不断提升。自2014年以来,我国医疗纪录片进入迅猛发展阶段,涌现出许多优质作品,如《生门》、《人间世》、《中国医生》等。本文试图以健康传播为切入点,对于我国医疗纪录片的叙事伦理进行探讨。第一章通过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进行阐述,综合考虑当下的社会环境、政策背景、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的第一点创新在于选题方向,将健康传播、医疗纪录片、叙事伦理三点进行有机结合,用融合的视角进行分析。第二点创新在于结论的实践意义和社会属性,提出的建议融合了传播学、社会学、基础医学方面的内容,具有高度实践性。第二章对医疗纪录片的内容与结构进行论证,认为医疗纪录片的平行叙事结构能够让观众沉浸其中,渐进叙事结构则能调动观众好奇心。全知视角让我们能够全面地看待问题,限知视角则能够营造紧张的氛围。画面的景别大小与其传递的内容有关,画面内容则涉及到传播血腥画面及主体隐私等问题。解说词是预设好的价值观的传达,同期声则在传递最真实的环境。第三章从沟通与促进的角度对医疗纪录片的健康行为促进作用进行分析。医疗纪录片能够在传达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受众健康素养,加强医患双方的信息对称,缓解医患冲突。展现软性医疗资源紧缺现状的同时,呼吁在社会范围内推广分级医疗诊治,并注重受众知情同意的权利。第四章总结了当前医疗纪录片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未来医疗纪录片要塑造立体全面的医护形象,加强对于各类患者群体和护士、护工的关注。在对于偏远地区和国外的医疗现状进行展示的同时,吸取值得借鉴的部分,推动我国医疗改革的进一步落实。
王蕊[4](2021)在《谦卑型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创新常常被作为组织存活的关键。知识经济时代,在团队创新中基于知识的创新占有很重要的分量。在众多影响团队知识创新的外部影响因素中,团队领导行为常常被看成重要的情境变量,领导力与团队创新绩效的关系的探讨受到普遍关注。然而,随着信息越来越公开,市场越来越透明,领导者个体知识暴露出了诸多的局限性,以前“暴力式、专制式”的领导方式日渐失去了实施的土壤,谦卑型领导风格在理论界和实践界都受到了广泛的推崇,被认为是更适合知识驱动的经济环境。已有研究中探讨了谦卑领导与团队任务绩效的关系,但对于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不足,特别是缺乏对团队层面作用过程的讨论,且研究机制多以静态心理机制为主,缺乏对团队创新中动态过程的把握,也缺少对团队知识、团队学习等重要变量的系统性研究。本文从社会互动和意义建构理论视角出发,旨在探讨谦卑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及其内在作用机理,根据知识互动关系视角构建了“外部获取-内部分享”的双作用路径模型,并探索了组织目标清晰性在这一作用过程中的调节作用,进一步完善谦卑领导理论的同时,为知识经济时代团队创新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践路径。本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及创新点如下:(1)研究方法的创新:采用扎根理论从团队层面构建了谦卑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动态影响过程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往基于静态机制谦卑型领导和团队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均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通过提出假设建构理论模型,强调团队内部对存量知识的扩散。本文旨在挖掘谦卑领导和团队成员创新的行动过程,把握知识的从获取到利用的动态变化,为了摆脱半路叙事的研究范式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的方法从质的层面寻找关键变量和变量间的相互逻辑,关注团队内部知识增量的产生过程。通过理论抽样对访谈资料进行开放性编码抽取36个概念,进一步聚焦了清晰自我意识、欣赏下属、可教性上率身垂范等13个更为抽象的范畴;通过主轴编码形成以“互动”为核心的谦卑领导行为和团队创新绩效主范畴之间的有机逻辑关系;通过选择性编码,形成以“谦卑领导通过影响团队表层知识互动从而促进团队深层学习互动的链式影响路径”这一核心结构来统摄谦卑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2)作用路径的创新:根据知识互动关系过程的视角提出了“外部获取-内部分享”的双作用路径。以往关于谦卑型领导和团队创新绩效二者关系的研究多聚焦于社会认知和信息加工理论视角,强调通过塑造团队内在稳定的心理状态获得意义,没有考虑意义在关系中被创造。与这些研究视角不同,社会互动和社会意义建构都强调意义的非在体化,主张以“关系”取代“个体”作为意义产生的根源,强调意义是在社会活动中被创造,其潜能要通过互动实现。本文基于社会互动和意义建构理论视角对二者关系中团队知识生产过程和生成机制进行推演,解释了知识互动对于知识发展的潜能,将“心理过程”转化为“互动关系过程”,构建了“外部获取-内部分享”的谦卑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影响的双作用路径,并以来自64个团队、共计308名员工与其直接上级进行问卷调查的配对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最终结果表明,谦卑领导对团队知识获取和团队知识分享两种不同的团队知识行为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团队知识获取/团队知识分享和团队学习行为的双链式中介在谦卑领导与团队创新绩效之间具有显着传导作用。本研究丰富了对于谦卑型领导与团队创新绩效之间作用机制的认知,揭示了从知识分享的表层互动到团队学习深层互动的内在联系,而这一内在联系恰恰是知识存量向知识增量的跃升过程。(3)边界条件的创新:根据社会构建理论提出并验证了组织目标清晰性在谦卑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影响路径中的边界作用。已有文献中没有充分考虑谦卑领导在团队创新实施过程中的边界条件,这可能缺乏对互动视角的探讨有关,本文基于社会意义建构理论(组织愿景与目标,不是由个人建立,而是被参与对话的所有成员共享),得出了组织目标清晰性在谦卑领导-团队知识分享-团队学习行为-团队创新绩效影响路径中的调节效应,揭示了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团队成员,借助对目标的参与都会形成更清晰的目标,而受到目标驱动会产生更高意愿的知识分享和更高质量的团队学习行为,而这些行为的产生为发展共同意识和创新赋予了更高的合理性。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对于谦卑领导与团队创新所存在的边界条件的认知,对团队意义建构有一定启发性。
魏鑫[5](2021)在《患者感激对护士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在医闹事件层出不穷的今天,医患关系对医护人员的影响越来越得到组织行为学者的重视。但现有研究大多将研究视角聚焦在消极的患者态度造成的消极后果上,缺乏对患者积极态度的研究。患者感激作为积极的外部环境,能让医护人员获得工作相关的外部信息,改变其工作态度和工作行为。本研究认为探索患者感激的具体影响后果和作用机制能丰富理论研究,同时能在实践上探索出改善医护人员工作态度和行为的方式。在医疗行业中,创新能改善患者的体验,甚至会给患者的健康带来无法预估的好处;同时,医疗组织也依靠医护人员的创新进一步提升竞争力。为了理解患者感激的有效性,本研究选取创新绩效作为结果变量,以患者感激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为主线展开研究。同时,为了揭示患者感激对创新绩效影响的作用机制,本文基于情绪即社会信息理论,从患者感激的情绪是重要的社会信息视角出发,引入工作意义作为中介变量,探讨患者感激通过工作意义对创新绩效的间接影响。此外,在组织中,创新是否成功实施会受到领导的影响,因此,本文以领导支持感作为调节变量,探究其在患者感激影响创新绩效作用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对来自济南、太原三家三甲医院的661名护士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结果证实:(1)患者感激显着的正向影响创新绩效,即感受到更多患者感激的护士,会有更好的创新绩效;(2)工作意义在患者感激和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即患者感激通过正向影响工作意义进一步提升护士的创新绩效;(3)领导支持感能正向调节工作意义与创新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同时也能正向调节患者感激通过工作意义正向影响创新绩效的中介关系,即领导支持感越强,工作意义对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越强,患者感激通过工作意义对创新绩效的中介影响也越强。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理论上,首先,从积极情感的角度丰富了医患关系的作用后果研究。第二,以患者感激这一外部环境作为影响因素,同时探索其通过工作意义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丰富了创新绩效的前因变量。第三,以领导支持感作为调节变量,延伸了患者感激影响创新绩效的边界条件。第四,将情绪即社会信息理论应用于组织外部情绪的作用后果,拓展了理论的应用边界。在实践上,首先,可以通过社会呼吁,组织宣扬等手段创造高质量的医患关系。第二,组织应该通过授权、鼓励,建立愿景等方式增加医护人员对工作意义的主观感知。第三,领导需要通过关怀护士,主动提供工作上的支持,加强与护士的情感和资源连接,让护士体会到更高的领导支持感。
高翔[6](2021)在《基于诺丁斯关怀理论的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初步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旨在探讨临床护士应具备的人文关怀能力。基于诺丁斯关怀理论,初步构建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根据该评价指标体系编制他评问卷,调查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从而为提高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于诺丁斯关怀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半结构式访谈收集研究主题相关资料,初步拟定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草案,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通过两轮专家咨询对指标进行修订、完善,形成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及组合权重。根据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编制《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2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安徽省某三甲医院临床护士,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和影响因素。结果:1访谈提炼出四个主题:护士需在关怀关系中树立榜样作用;护患双方表达出各自的心声可以更好地促进关怀关系的发展;护士需练习关心的技巧,提高自身实践能力;护患双方都被充分认可的关怀关系有利于人文关怀的进一步实施。2两轮专家咨询问卷的回收率分别为96.67%和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6和0.87;第一轮专家函询的Kendall协调系数为0.282,第二轮为0.276;各指标赋值均数为4.69~4.93;变异系数为0.052~0.169,分值均符合要求。3构建基于诺丁斯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92个,分为护士长、临床医生、住院患者三个模块。4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问卷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903、0.832、0.750;分半相关系数分别为0.755、0.702、0.610;Spearman-Brown系数分别为0.757、0.712、0.610。I-CVI在0.8~1之间,S-CVI在84.4%~87.9%之间。KMO值分别为0.792、0.750、0.739,Barlett球形检验值分别为1513.450、1163.144、1134.201(P<0.05)探索性因子分析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公因子旋转法,前4个公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分别为82.629%、79.616%、64.973%,4个公因子与问卷中一级指标对应。5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安徽省某三甲医院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平均得分率>80%),所在科室、性别、民族、第一学历、是否有宗教信仰、政治面貌、家庭所在地、是否为独生子女、婚姻状况、人事状况对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不产生影响,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工作年限、职称、职务、最高学历、是否生育、是否参加过人文关怀方面培训对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产生影响(P<0.05)。结论:1基于诺丁斯关怀理论,构建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4项,二级指标12项,三级指标92项。2编制《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评价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问卷信效度较好。3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处于较高水平(得分率>80%),职称、工作年限、是否接受人文关怀知识培训是影响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主要因素。
姚佳佳[7](2020)在《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高校教学中生生之间较为缺乏深度对话互动的机会是其不足以促进大学生实现深度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基于同伴对话反馈的协作式学习是高校课堂中激发学生高阶思维、加深学习投入的重要实现途径,对缓解高校教学互动现状和实现深度学习有较好的适用性。为了探索能够更好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本研究以基于学习方法理论的深度学习影响因素模型、反馈干预促进深度学习的交互机制以及深度学习环路等重要相关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以此指导探究三种基于不同在线讨论工具(基础、增强、基础与可视化增强)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具体影响过程和效果。具体实践研究包括:(1)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94位大三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19个小组,学期前三周(6个课时)仅进行无讨论活动的教师讲授,后五周(14个课时)在教师讲授基础上增加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活动设计,通过单组前后测实验和内容分析,探究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和效果。(2)以《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57位大二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学期前六周(12个课时)的小组展示课使用电子问卷收集班级学生提问,然后由教师或展示小组成员给予面对面回应,后六周(12个课时)在保持小组展示方式和师生面对面交流方式不变的情况下,仅将学生以电子问卷提问的方式改为通过增强在线讨论工具进行同伴提问与回应,且六周里逐次尝试三种不同可视化程度的实时互动界面,每种互动方式持续两周,通过单组前后测实验和内容分析,探究基于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班级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以及不同可视化程度的互动界面)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和效果。(3)以《网络与远程教育》课程的11位大三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3个小组,设计了持续八周(32个课时)的同伴对话反馈活动,包括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班级提问与回应、基于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小组协作问题解决以及小组展示与师生答疑交流等环节,每周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断在班级和组内来回转换同伴对话反馈角色,并从同伴处获得双层反馈,通过单组前后测实验、内容分析和个案研究,探究基于基础和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混合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和效果。研究主要得到以下发现:(1)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可以显着促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从浅表学习转向策略学习和深度学习,且对话反馈参与度越高,学习方法越深,尤其对浅表学习者作用较明显,对深度学习者可能存在负面效果。同时,该策略可以显着促进学生的认知层次从单一或低级多元结构转变到中高级多元结构,但尚不能激发其思维水平发展到更高层次的关联和抽象拓展结构,且更积极参与活动的深度学习者认知层次也并没有比浅表学习者提升更佳,尽管他们在带动浅表学习者参与互动和学习方法深化方面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2)基于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班级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可以显着削弱学生的浅表学习方法倾向,但对深度学习方法倾向的强化效果不明显。不过,同伴对话反馈过程中初始对话层面和初步反馈层面的提问行为以及深层反馈层面的提问与观点发表类行为都比初始对话层面和初步反馈层面的观点发表类行为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深化。同时,该策略可以显着促进学生的认知层次从浅表思维结构突破到深度思维结构,且适度增加可视化互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深层反馈行为的产生以及达到更深的认知层次。(3)基于基础和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混合同伴对话反馈策略既能避免深度学习者的学习方法浅化,又能促进浅表学习者的学习方法突破到深度层次,且学生学习方法的深化与其在班级同伴对话反馈中的深层认知初步回答行为密切相关,学生更多地在小组协作前期参与内容相关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有助于提升其在班级同伴对话反馈中的初步回答行为认知层次。此外,小组在协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存在问题导向、资料导向、任务导向三种同伴对话反馈行为模式,其对小组协作达到深度认知层次的促进作用依次减弱,但群体的深度协作并不能保证个体的深度学习,学生个体深度学习机制的触发更多来自班级同伴对话反馈的影响,且学生动机与信念的提高是激发其实现深度学习最主要的机制。最后,研究总结了不同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对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与效果,作为对理论框架中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相关规律的补充完善;此外,研究还从设计标准与课程、预评估、营造积极的同伴学习文化、预备与激活先期知识、获取新知识、深度加工知识以及评价学生的学习等七个环节提出了可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设计与实施要点,为高校教师如何更好地在混合教学情境下设计和实施基于同伴对话反馈的深度学习活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操作性指导。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视角聚焦到同伴对话反馈活动上,并将学生深度学习促进效果的评价与同伴对话反馈具体行为的微观分析密切结合,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构建并丰富了“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从更系统的视角解释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深度学习的影响过程,为他人开展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2)设计并检验了高校混合教学环境下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三种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干预方案,为高校教师开展基于同伴对话反馈的深度学习教学提供了实践案例参考以及相关策略优化设计与实施的具体建议。
郭璇[8](2021)在《基于RBRVS的公立医院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研究 ——以X医院为例》文中提出2009年以来,国家关于公立医院绩效管理改革的文件与指导性意见陆续出台。国家对公立医院绩效考核顶层设计从2009年至今不断完善,绩效考核层面分为机构和员工两个层面。针对机构考核,国家已选取关键考核指标,建立起立体化考核维度。但对于员工层面考核,国家要求以医疗机构为主体,建立突出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技术难度、风险程度和服务对象满意度等的薪酬绩效体制,并未提出具体方案。因此,在新医改背景下研究公立医院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优化方案,建立能合理反映员工工作绩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于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院运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主要通过X医院的案例,对公立医院员工绩效考核体系进行研究,并基于RBRVS方法进行优化。文章共包括六部分,一、二部分主要介绍公立医院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绩效考核相关概念及理论方法。三、四、五部分主要对X医院绩效考核体系进行分析、优化及评价。首先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医院职工对现行绩效考核体系的满意度,发现X医院现行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如未能体现医疗技术差别、未能区分不同岗位绩效、追求收支结余最大化、后勤部门采用平均分配、医务人员参与度不够等等。其次,结合X医院的绩效考核现状和新医改的要求,基于RBRVS和关键绩效指标法对X医院绩效考核体系进行了优化。通过RBRVS方法能对员工的工作量、技术水平和风险等因素进行综合考核,充分体现员工的劳动相对价值,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目标;通过关键绩效指标法作为辅助方法,建立体现质量的绩效考核体系,在充分发挥RBRVS体现员工工作量的基础上,实现对员工绩效进行按“量”与按“质”综合评价,绩效考核体系更为公平合理。针对绩效考核优化方案实施的难点,提出了健全绩效考核组织体系、加强绩效考核制度保障、完善绩效沟通机制和推进绩效考核信息化建设等对策。最后,从提高绩效管理水平、提高医院发展的角度对优化后的绩效考核体系进行评价。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展望部分:根据研究结果总结和归纳全文,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目前我国公立医院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尚不健全,无法胜任新医改的需求,制约了公立医院的发展,优化公立医院员工绩效考核体系势在必行。通过对X医院绩效考核体系的优化研究,作者认为RBRVS方法具有能够体现员工劳动技术价值的优势,关键绩效指标法具有可以衡量重点质量指标的优势,但如采用单一绩效评价方法在适用范围、评价重点方面均存在一定局限性。可以以RBRVS作为主要评价方法,结合关键绩效指标法对公立医院员工绩效考核体系进行优化,从而充分发挥两种绩效评价方法的优势,各取所长、优势互补,构建适合医院实际和满足新医改要求的绩效考核体系,促进医院绩效管理的顺利进行。对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员工绩效考核体系提出建议和参考,对于提高医务人员满意度及工作积极性、深化医疗改革、提高公立医院管理水平具有一定理论及现实意义。
黄晖[9](2020)在《G医学美容医院客户忠诚度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形体形象的外在诉求也达到了更深更广的层次,民营医疗美容医院在这种背景下快速兴起。G医院是广州一家比较大型的整形医美机构,由于市场竞争的加剧,近年来也面临了客户流失、市场份额被侵占、利润增长下降等挑战。通过对历史数据的汇总分析,可以看到G医院的上述问题都与客户的服务质量感知体验有关,因此如何提升客户的满意度以及忠诚度,实现医院的更长远发展,就成了G医院管理层的重要任务。本文以G医院作为研究对象,从医院服务质量管理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以顾客服务质量管理理论为核心,提出了服务感知全景模型,以及服务成本、价格和服务感知关系模型,用于对G医院客户忠诚度研究的分析和策略衡量,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客户以及院内职员的服务质量(SERVQUAL)调查表,并对客户的服务感知调查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诊断,找出影响医院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的主因维度,最后根据这些维度的权重和改进成本,提出具体的客户忠诚度提升措施和对策建议。通过对G医院客户在服务质量感知方面的研究,由此得出G医院客户购买服务和产品的意愿以及持续性是带有一定条件的,客户现有的满意感知并不必然会衍生为客户忠诚的结论。所以客户忠诚度的提升是医院客户管理以及运营利润增长的重点方向,需要根据影响客户忠诚度的客服组织架构、服务流程、客户定位、医院职员和院内信息系统这几个主要因素落实具体的改进策略。本论文的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形成的策略,在服务型医疗企业达成或超越客户的期望、提升客户的忠诚度方面具有比较现实的指导意义,同时也可以为医美机构客户忠诚度方面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胡琳[10](2020)在《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重述性反馈的运用及其效性研究 ——以美国明尼苏达州湖区语言国际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伴随“全球汉语热”的升温,学习汉语的国际学生越来越多,国内外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也逐渐壮大,为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学术界对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话语的研究也日益增多。该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汉语自身语言特点与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因素,以Long“互动假说”、Krashen“输入假说”与Swain“输出假说”作为理论指导,对重述性反馈的课堂运用及其效性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该研究以美国明州中文沉浸式学校湖区国际语言学校(以下简称Lila)的初级汉语综合课堂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为:(1)针对中文沉浸式学校中低龄段学生(二年级),初级汉语综合课中重述性反馈的使用情况如何?(2)针对低龄段学生的重述性反馈的实际效果如何?(3)重述性反馈作为可理解语言输入与语言输出的结合是否能够促进语言习得?本研究的基本研究模式为:课堂观察与录音—相关录音转写—转写文字分析—编写相关测试题—进行测试—分析测试成绩—得出结论。同时大量查阅分析相关文献资料,汲取总结前人研究成果,以发现该研究的不足及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本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Lila的汉语初级综合课堂中,重述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纠正性反馈方式。针对学习者的语音、语法错误,教师倾向于使用重述性反馈,而对于词汇错误,教师则倾向于形式协商。(2)重述性反馈对于语言习得起促进作用。如果学习者能够对目标语正确形式成功接纳并修正,则习得成功率大。(3)教师的重述性反馈作为可理解性输入为语言学习提供了丰富语料,同时大量的语言输出利于语言习得,重述与输出结合会进一步推动语言习得。研究者建议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1)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合理选择纠错方式。(2)重视接纳与语言习得的关系,鼓励学生进行语言输出。(3)教师应增强重述的凸显性,将学习者的注意力集中于重述话语。(4)加强对外汉语教师资质培训,引导教师反思课堂话语与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国际汉教事业蓬勃发展。
二、质量信息反馈对医护工作的促进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质量信息反馈对医护工作的促进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积极领导的结构测量、形成机制与作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 |
2.1 积极领导的概念与测量 |
2.1.1 积极领导的概念 |
2.1.2 积极领导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2.1.3 积极领导的维度与测量 |
2.2 积极领导的形成 |
2.2.1 自我构建对积极领导的影响 |
2.2.2 人格特质对积极领导的影响 |
2.2.3 环境因素对积极领导的影响 |
2.3 积极领导的影响结果 |
2.3.1 积极领导对个体层面的影响 |
2.3.2 积极领导对团队层面和组织层面的影响 |
2.4 积极领导的研究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积极领导的量表修订 |
3.1 问题提出 |
3.2 概念、内涵与维度识别 |
3.2.1 积极领导的概念与内涵 |
3.2.2 积极领导的维度识别 |
3.2.3“发现优势”维度测量的理论基础 |
3.2.4“真正乐观”维度测量的理论基础 |
3.3 生成量表题项 |
3.3.1 初始题项的生成 |
3.3.2 内容效度评估 |
3.4 优化量表题项 |
3.4.1 数据收集 |
3.4.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3.4.3 内部一致性评估 |
3.4.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3.5 量表验证 |
3.5.1 研究假设 |
3.5.2 测量量表 |
3.5.3 数据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的影响机制 |
4.1 问题提出 |
4.2 理论基础与理论模型构建 |
4.2.1 认知—情感加工系统理论与应用 |
4.2.2 特质激活理论与应用 |
4.2.3 理论模型的形成 |
4.3 研究假设 |
4.3.1 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的直接影响 |
4.3.2 积极情绪和自我调节能力的中介作用 |
4.3.3 组织间竞争的调节作用 |
4.4 问卷设计与调查 |
4.4.1 测量工具 |
4.4.2 预调查与问卷修正 |
4.4.3 正式调查 |
4.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5.2 信度分析 |
4.5.3 效度分析 |
4.5.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5.5 相关分析 |
4.5.6 假设检验 |
4.5.7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效果 |
5.1 问题提出 |
5.2 理论基础与理论模型构建 |
5.2.1 社会认知理论与应用 |
5.2.2 理论模型的形成 |
5.3 研究假设 |
5.3.1 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直接影响 |
5.3.2 领导认同感的中介作用 |
5.3.3 主动性人格在积极领导与领导认同感关系间的调节作用 |
5.4 问卷设计与调查 |
5.4.1 测量工具 |
5.4.2 预调查与问卷修正 |
5.4.3 正式调查 |
5.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5.2 信度分析 |
5.5.3 效度分析 |
5.5.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5.5.5 数据聚合检验 |
5.5.6 相关分析 |
5.5.7 假设检验 |
5.5.8 研究结果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理论贡献 |
6.3 管理启示 |
6.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企业购后价值反馈对绿色重购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绿色重购行为 |
2.1.1 绿色重购行为与意向的概念界定 |
2.1.2 绿色重购行为的相关理论 |
2.1.3 绿色重购行为的研究进展与述评 |
2.1.4 小结 |
2.2 企业反馈 |
2.2.1 企业反馈的内涵 |
2.2.2 企业反馈的理论阐述 |
2.2.3 企业反馈的研究进展与述评 |
2.2.4 小结 |
第3章 研究一:购后价值反馈与绿色重购行为 |
3.1 问题提出与研究目的 |
3.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
3.2.1 购后价值反馈 |
3.2.2 温情感 |
3.2.3 反馈时机 |
3.3 假设推演 |
3.3.1 购后价值反馈对绿色重购意向的促进作用 |
3.3.2 温情感的中介作用 |
3.3.3 反馈时机的调节作用 |
3.3.4 研究模型一 |
3.4 实验设计与假设检验 |
3.4.1 前测 |
3.4.2 实验1:购后价值反馈对绿色重购意向的影响 |
3.4.3 实验2:温情感的中介作用 |
3.4.4 实验3:反馈时机的调节作用 |
3.4.5 研究一结果讨论 |
第4章 研究二:社会性价值比较反馈与绿色重购行为 |
4.1 问题提出与研究目的 |
4.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
4.2.1 比较反馈 |
4.2.2 关系强度 |
4.2.3 印象管理动机 |
4.2.4 反馈情境 |
4.3 假设推演 |
4.3.1 比较反馈和关系强度对绿色重购意向的交互作用 |
4.3.2 印象管理动机的中介作用 |
4.3.3 反馈情境的调节作用 |
4.3.4 研究模型二 |
4.4 实验设计与假设检验 |
4.4.1 实验4:比较反馈和关系强度的交互作用 |
4.4.2 实验5:印象管理动机的中介作用 |
4.4.3 实验6:反馈情境的调节作用 |
4.4.4 研究二结果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5.1 主要结论 |
5.1.1 购后价值反馈对绿色重购意向的影响 |
5.1.2 社会性价值比较反馈对绿色重购意向的影响 |
5.2 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 |
5.2.1 理论贡献 |
5.2.2 管理启示 |
5.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5.3.1 研究局限 |
5.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3)健康传播视阈下医疗纪录片的叙事伦理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健康传播 |
1.2.2 医疗纪录片 |
1.2.3 叙事伦理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 |
1.5 概念界定 |
1.6 理论基础 |
第2章 从结构到内容:医疗纪录片的叙事伦理分析 |
2.1 叙事伦理内化:结构假设与表现视角 |
2.1.1 叙事结构 |
2.1.1.1 平行结构 |
2.1.1.2 渐进结构 |
2.1.2 叙事视角 |
2.1.2.1 全知视角 |
2.1.2.2 限知视角 |
2.2 叙事伦理外化:影像画面与声音表达 |
2.2.1 影像画面 |
2.2.1.1 景别大小 |
2.2.1.2 画面内容 |
2.2.2 声音表达 |
2.2.2.1 解说词 |
2.2.2.2 同期声 |
第3章 从沟通到促进:医疗纪录片的叙事伦理传播 |
3.1 传达基础医学知识 |
3.1.1 提高受众健康素养 |
3.1.2 缓解医患矛盾冲突 |
3.2 强化软性医疗资源 |
3.3 推行分级医疗诊治 |
3.4 满足患者知情同意 |
第4章 从问题到对策:医疗纪录片的叙事伦理限制 |
4.1 塑造立体医护形象 |
4.1.1 工作中的全面形象 |
4.1.2 生活中的本真形象 |
4.2 全面关注各类群体 |
4.2.1 被误解的患者群体 |
4.2.2 被忽视的医护群体 |
4.3 关注群众心理健康 |
4.4 地区与国家的对比学习 |
4.4.1 被忽视的地区 |
4.4.2 先进地区 |
4.4.3 国家间对比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研究样本一览表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4)谦卑型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2 相关概念与研究综述 |
2.1 谦卑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蕴 |
2.1.1 谦卑于西方源起 |
2.1.2 谦卑与中国传统文化 |
2.2 谦卑领导研究综述 |
2.2.1 谦卑领导的学术基础与内涵 |
2.2.2 谦卑型领导的测量 |
2.2.3 谦卑领导影响因素 |
2.2.4 谦卑领导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 |
2.3 团队知识获取与分享研究综述 |
2.3.1 团队知识获取 |
2.3.2 团队知识分享 |
2.4 团队学习行为研究综述 |
2.4.1 团队学习与学习型组织 |
2.4.2 领导风格与团队学习行为 |
2.4.3 团队学习与团队创新 |
2.5 团队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
2.5.1 团队创新绩效概念和测量 |
2.5.2 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 |
2.5.3 领导风格与团队创新绩效的研究 |
2.6 研究评述 |
3 谦卑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影响的模型构建及假设推演 |
3.1 基于质性研究的理论模型构建 |
3.1.1 质性研究设计 |
3.1.2 质性研究结果分析 |
3.2 理论基础与研究视角 |
3.2.1 社会互动理论 |
3.2.2 意义建构理论 |
3.3 研究假设 |
3.3.1 谦卑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影响假设 |
3.3.2 谦卑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外部获取”作用路径假设 |
3.3.3 谦卑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内部分享”作用路径假设 |
3.3.4 谦卑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的链式中介效应假设 |
3.3.5 谦卑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假设 |
3.4 本章小结 |
4 实证研究设计与数据获取 |
4.1 研究样本与数据获取过程 |
4.2 测量量表选择 |
4.2.1 谦卑型领导 |
4.2.2 团队知识获取 |
4.2.3 团队知识分享 |
4.2.4 团队学习行为 |
4.2.5 团队创新绩效 |
4.2.6 组织目标清晰度 |
4.2.7 控制变量 |
4.3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4.3.1 数据分析策略 |
4.3.2 个体层次变量聚合检验标准确定 |
4.3.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标准确定 |
4.4 统计学差异检验 |
4.4.1 团队成员性别比例差异分析 |
4.4.2 团队成员平均年龄差异分析 |
4.4.3 团队成员平均教育程度差异分析 |
4.4.4 团队成员平均工龄差异分析 |
4.4.5 团队成员交换差异分析 |
4.4.6 差异分析总结 |
4.5 本章小结 |
5 谦卑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研究变量信效度与相关分析 |
5.1.1 谦卑领导量表效度检验 |
5.1.2 各量表信度分析 |
5.1.3 研究模型的效度分析 |
5.1.4 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
5.2 谦卑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作用机制分析 |
5.2.1 谦卑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的直接效应检验 |
5.2.2 团队知识获取和团队知识分享的中介效果检验 |
5.2.3 组织目标清晰度的调节效应检验 |
5.2.4 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
5.3 研究结果讨论 |
5.3.1 谦卑领导对创新绩效直接效应讨论 |
5.3.2 谦卑领导对团队知识获取和知识分享的直接效应讨论 |
5.3.3 团队知识获取、知识分享和团队学习的中介作用讨论 |
5.3.4 组织目标清晰性调节作用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管理启示与实践建议 |
6.1 培养谦卑领导行为技能 |
6.1.1 提升领导者的关系性思维能力 |
6.1.2 营造开放的互动氛围 |
6.2 推进创造型学习团队 |
6.2.1 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欣赏式沟通 |
6.2.2 构建“知识生产”的核心价值 |
6.2.3 完善创造型学习团队的保障机制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团队成员访谈提纲 |
附录B |
附录C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患者感激对护士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患者感激 |
2.2 工作意义 |
2.3 创新绩效 |
2.4 领导支持感 |
2.5 研究述评 |
第3章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基础 |
3.2 理论模型 |
3.3 研究假设 |
第4章 实证研究设计 |
4.1 变量测量 |
4.2 预调研 |
4.3 调查问卷的构成 |
第5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
5.1 研究样本 |
5.2 量表信效度分析 |
5.3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 假设检验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讨论 |
6.2 研究启示 |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 |
附录 硕士学位论文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基于诺丁斯关怀理论的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2 理论基础 |
3 研究概况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2 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的现状调查 |
第三部分 结果 |
1 质性研究结果 |
2 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 |
3 层次分析法结果 |
4 问卷预调查结果 |
5 正式调查结果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
2 评价指标体系可靠性和科学性分析 |
3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分析 |
4 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现状分析 |
5 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五部分 结论 |
1 建立了具有全面性综合性的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2 形成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调查问卷并初步应用 |
3 创新性 |
4 局限性与展望 |
第六部分 参考文献 |
第七部分 致谢 |
第八部分 附录 |
附录 A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附录 B 质性访谈知情同意书 |
附录 C 第一轮专家咨询 |
附录 D 第二轮专家咨询 |
附录 E 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调查问卷(正式版) |
附录 F 综述 诺丁斯关怀理论在护理人文关怀领域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7)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传统高校教学中的浅表互动问题 |
1.1.2 高等教育开展深度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1.1.3 同伴对话反馈作为高校深度学习促进策略的可能性 |
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单组前后测实验法 |
1.4.2 个案研究法 |
1.4.3 内容分析法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1.5.1 深度学习 |
1.5.2 同伴对话反馈 |
1.5.3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 |
1.5.4 基础在线讨论工具 |
1.5.5 增强在线讨论工具 |
1.5.6 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 |
1.6 研究思路 |
1.6.1 研究技术路线 |
1.6.2 实验设计及策略干预教学方案 |
1.7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深度学习的内涵与评价研究 |
2.1.1 深度学习的内涵辨析 |
2.1.2 面向过程的深度学习评价 |
2.1.3 面向结果的深度学习评价 |
2.1.4 已有研究总结与启示 |
2.2 深度学习的促进机制、策略及效果研究 |
2.2.1 深度学习常见的促进机制 |
2.2.2 关注个体学习参与的深度学习促进策略及效果 |
2.2.3 关注个体深化理解的深度学习促进策略及效果 |
2.2.4 关注同伴合作学习的深度学习促进策略及效果 |
2.2.5 关注同伴交互反馈的深度学习促进策略及效果 |
2.2.6 已有研究总结与启示 |
2.3 同伴对话反馈的策略、效果及分析框架研究 |
2.3.1 基于面对面口头讨论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及效果 |
2.3.2 基于在线讨论工具的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及效果 |
2.3.3 同伴对话反馈的典型分析框架 |
2.3.4 已有研究总结与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3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构建 |
3.1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 |
3.1.1 社会建构主义 |
3.1.2 联通主义 |
3.1.3 ICAP深度学习框架 |
3.2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构建依据 |
3.2.1 基于SAL学习方法理论的深度学习影响因素3P模型 |
3.2.2 反馈干预促进深度学习的交互机制 |
3.2.3 DELC深度学习环路 |
3.3 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构建及内容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基础在线讨论工具的组内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实践研究 |
4.1 研究设计与实施 |
4.1.1 课程的介绍 |
4.1.2 课程平台的建设 |
4.1.3 同伴对话反馈活动的设计 |
4.1.4 研究的实施过程 |
4.2 数据收集与分析 |
4.2.1 学习方法前后测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
4.2.2 认知层次前后测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
4.2.3 学生Moodle讨论区交互内容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
4.2.4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
4.3 研究结果与发现 |
4.3.1 组内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整体学习方法和认知层次的影响 |
4.3.2 组内同伴对话反馈对不同学生学习方法和认知层次的影响 |
4.3.3 不同学习类型学生的同伴对话反馈参与度差异分析 |
4.3.4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总结与教学反思 |
4.4 研究讨论与结论 |
4.4.1 主要结果讨论 |
4.4.2 结论与启示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班级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实践研究 |
5.1 研究设计与实施 |
5.1.1 课程的介绍 |
5.1.2 课程平台的建设 |
5.1.3 同伴对话反馈活动的设计 |
5.1.4 研究的实施过程 |
5.2 数据收集与分析 |
5.2.1 学习方法前后测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
5.2.2 学生的提问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
5.2.3 学生Padlet交互内容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
5.2.4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
5.3 研究结果与发现 |
5.3.1 班级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影响 |
5.3.2 班级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提问认知层次的影响 |
5.3.3 学生班级同伴对话反馈行为与其深度学习促进效果的关联 |
5.3.4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总结与教学反思 |
5.4 研究讨论与结论 |
5.4.1 主要结果讨论 |
5.4.2 结论与启示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基础和可视化增强在线讨论工具的混合同伴对话反馈策略实践研究 |
6.1 研究设计与实施 |
6.1.1 课程的介绍 |
6.1.2 课程平台的建设 |
6.1.3 同伴对话反馈活动的设计 |
6.1.4 研究的实施过程 |
6.2 数据收集与分析 |
6.2.1 学习方法前后测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
6.2.2 学生Tronclass讨论区与会议桌交互内容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
6.2.3 小组协作成果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
6.2.4 学生反思报告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
6.2.5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数据分析与预处理 |
6.3 研究结果与发现 |
6.3.1 混合同伴对话反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影响 |
6.3.2 学生个体在不同层面的同伴对话反馈行为表现 |
6.3.3 小组同伴对话反馈行为对其协作成果认知层次的影响 |
6.3.4 学生深度学习机制的触发情况 |
6.3.5 学生课程体验反馈总结与教学反思 |
6.4 研究讨论与结论 |
6.4.1 主要结果讨论 |
6.4.2 结论与启示 |
6.5 本章小结 |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与结论 |
7.2 启示与建议 |
7.3 创新点 |
7.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文献 |
英文文献 |
附录 |
附件1 ASSIST学习方法倾向测量问卷(缩减版) |
附件2 ASSIST(缩减版)评分规则 |
附件3 研究一的学生主观题测试 |
附件4 研究三的学生反思提纲 |
附件5 研究三的小组协作作品 |
附件6 研究三的学生同伴对话反馈内容实例 |
作者简历 |
(8)基于RBRVS的公立医院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研究 ——以X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案例分析法 |
四、专家咨询法 |
第四节 创新性与特色 |
第二章 绩效考核一般分析 |
第一节 绩效考核基本界定 |
一、绩效 |
二、绩效考核 |
第二节 绩效考核相关理论 |
一、激励理论 |
二、公平理论 |
三、期望理论 |
第三节 绩效考核主要方法 |
一、关键绩效指标法 |
二、RBRVS方法 |
第三章 X医院优化前绩效考核体系分析 |
第一节 X医院介绍 |
第二节 X医院优化前绩效考核体系 |
一、考核主体 |
二、考核周期 |
三、考核方法 |
第三节 X医院优化前绩效考核体系满意度调查 |
第四节 X医院优化前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 |
一、未能体现医疗技术差别 |
二、未能区分不同岗位绩效 |
三、追求收支结余最大化 |
四、行政后勤部门采用平均分配 |
五、医务人员对绩效考核体系参与度不够 |
第四章 基于RBRVS的公立医院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优化 |
第一节 基于RBRVS的医院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优化概述 |
一、设计目标 |
二、设计原则 |
三、基于RBRVS的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
第二节 基于RBRVS的医院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优化设计 |
一、基于RBRVS的医院员工绩效考核体系设计思路 |
二、基于RBRVS的绩效薪酬计算 |
三、不同岗位员工绩效考核方法 |
(一)医疗科室医师人员绩效考核方法 |
(二)医疗科室护理人员绩效考核方法 |
(三)医技科室人员绩效考核方法 |
(四)行政后勤部门绩效考核方法 |
四、各部门二次分配绩效考核设计 |
第三节 基于RBRVS的医院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优化方案实施 |
一、基于RBRVS的优化方案实施的难点 |
(一)评估医疗服务项目相对价值任务繁重 |
(二)医院组织机构庞大,改革进程缓慢 |
(三)容易出现本位主义,影响团队建设 |
二、基于RBRVS的优化方案实施的对策 |
(一)健全绩效考核组织体系 |
(二)加强绩效考核制度保障 |
(三)完善绩效沟通机制 |
(四)推进绩效考核信息化建设 |
第五章 基于RBRVS的公立医院员工绩效考核体系优化方案评价 |
第一节 基于RBRVS的优化方案促进X医院绩效管理水平提高 |
一、绩效分配更公平,员工认同感增加 |
二、强调与医护人员沟通,员工参与度提高 |
第二节 基于RBRVS的绩效考核优化方案促进X医院发展 |
一、符合新医改绩效考核员工绩效导向要求 |
二、促进医疗效率提高 |
三、促进诊疗技术水平提高 |
四、改变医务人员价值取向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G医学美容医院客户忠诚度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客户满意的相关研究 |
1.3.2 感知质量的研究 |
1.3.3 忠诚度的理论研究 |
1.3.4 服务质量模型与SERVQUAL量表 |
1.3.5 净推荐值评价方法 |
1.3.6 国内研究医疗行业满意度与忠诚度的简况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研究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G医学美容医院概况和现状分析 |
2.1 医疗美容行业概况 |
2.2 G医学美容医院基本情况介绍 |
2.3 G医院管理服务体系现状 |
2.3.1 G医院就诊服务流程 |
2.3.2 客户整体情况 |
2.3.3 职员配比情况 |
2.3.4 医院最近3年的营收情况 |
2.3.5 客户满意度现状 |
2.3.6 医院客户的投诉处理 |
2.3.7 主要竞争者分析 |
2.4 G医院客户管理情况总结及面临的挑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G医院忠诚度问题的调查设计与实施 |
3.1 客户忠诚度问题诊断的分析框架 |
3.1.1 服务感知维度及提升策略模型 |
3.1.2 客户忠诚度评测模型 |
3.1.3 忠诚度策略改进模型及理论延伸 |
3.2 客户忠诚度问题调查的量表设计 |
3.2.1 调查量表的构建原则 |
3.2.2 多维度调查量表设计 |
3.2.3 调查表中的其他问题 |
3.2.4 客户感知量表指标 |
3.3 客户忠诚度问题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
3.3.1 调查方案设计与实施 |
3.3.2 调查实施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医院忠诚度问题的诊断与分析 |
4.1 调查表回收及整理 |
4.2 调查表分析 |
4.2.1 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 |
4.2.2 客户感知质量维度分析 |
4.2.3 客户精力因素分析 |
4.2.4 客户忠诚度分析 |
4.2.5 医院职员的工作状态分析 |
4.3 量表维度的综合诊断 |
4.4 客户忠诚度改进措施方向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医院客户忠诚度提升策略及保障措施 |
5.1 改进策略的执行规划 |
5.2 G医院客户忠诚度提升策略建议 |
5.2.1 客户分类管理改进策略 |
5.2.2 客服架构改进策略 |
5.2.3 服务流程改进策略 |
5.2.4 员工价值提升策略 |
5.2.5 信息系统的改进策略 |
5.3 策略执行的保障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G医院客户服务感知多维度调查表 |
附录2 G医院员工状态调查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重述性反馈的运用及其效性研究 ——以美国明尼苏达州湖区语言国际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来源 |
1.2 研究现状 |
1.2.1 重述的定义 |
1.2.2 理论依据 |
1.2.3 有关重述性反馈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创新点与意义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3.1 课堂观察与录音 |
2.3.2 延时后测 |
2.3.3 文献法 |
2.3.4 访谈法 |
2.4 统计方法 |
第3章 重述性反馈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 |
3.1 重述性反馈在课堂中的运用频率 |
3.1.1 有关重述性反馈运用频率的讨论一 |
3.1.2 有关重述性反馈运用频率的讨论二 |
3.2 重述在不同语言要素错误中的使用分析 |
3.2.1 重述在语音错误中的运用 |
3.2.2 重述在词汇错误中的运用 |
3.2.3 重述在语法错误中的运用 |
3.3 小结 |
第4章 重述性反馈的效性研究 |
4.1 重述与学习者接纳 |
4.2 重述与后测正确率 |
4.3 小结 |
第5章 重述与输出相结合对习得的作用 |
5.1 重述对语言习得的促进作用 |
5.2 输出对语言习得的促进作用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6.1 结论与启示 |
6.1.1 研究结论 |
6.1.2 启示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纠正性反馈片段样例 |
附录2 针对不同语言错误的反馈样例 |
附录3 被接纳的重述性反馈片段样例 |
附录4 口试试卷样例 |
附录5 笔试试卷样例 |
附录6 访谈问题提纲 |
四、质量信息反馈对医护工作的促进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积极领导的结构测量、形成机制与作用效果研究[D]. 徐泽磊. 吉林大学, 2021(01)
- [2]企业购后价值反馈对绿色重购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 岳蓓蓓. 吉林大学, 2021(01)
- [3]健康传播视阈下医疗纪录片的叙事伦理探究[D]. 黄燕. 江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谦卑型领导对团队创新绩效影响机制研究[D]. 王蕊.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5]患者感激对护士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D]. 魏鑫. 山东大学, 2021(02)
- [6]基于诺丁斯关怀理论的临床护士人文关怀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初步应用[D]. 高翔.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7]同伴对话反馈策略促进大学生深度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姚佳佳. 浙江大学, 2020(04)
- [8]基于RBRVS的公立医院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研究 ——以X医院为例[D]. 郭璇.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9]G医学美容医院客户忠诚度提升策略研究[D]. 黄晖.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10]对外汉语课堂中教师重述性反馈的运用及其效性研究 ——以美国明尼苏达州湖区语言国际学校为例[D]. 胡琳.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