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运行技术经济指标探讨黄金成本分析

以运行技术经济指标探讨黄金成本分析

一、运行技术经济指标进行黄金成本分析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华[1](2021)在《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文中提出2020年我国“30·60”双碳目标的提出,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的力度,对中国高质量能源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自此,构建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型电力系统成为实现“30·60”双碳目标的必由之路。然而,在走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新形态的路上,存在诸多管理决策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极为突出的就是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消纳的相关问题。随着可再生能源渗透率的提高,电力系统将面临更大的波动性和供应的不确定性。为避免出现大量弃风、弃光的情况发生,提升系统灵活性是最直接有效的解决办法。对此,研究建立并完善提高系统灵活性、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的中长期电力规划模型,探索电力行业优化发展路径,有助于为能源监管部门提供科学的管理决策依据,减少无效投资,对“十四五”规划乃至2035年远景规划有重大参考价值。基于此,本文首先从能源“不可能三角”理论出发,以“安全、经济、低碳”三元目标为优化方向,从基于组合预测的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研究、基于系统成本的电力资源技术经济分析与增长潜力研究,以及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电力规划模型研究三个方面构建了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体系。其次,通过构建基于MLR-ANN(多元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耦合)的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模型和基于Gompertz曲线的电力经济增长规律分析模型,系统LCOE(系统平准化发电成本)技术经济分析模型和基于双因素学习曲线的电力资源成本下降趋势模型,以及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模型等模型,建立了新型的中长期电力规划思维范式。然后,本文也应用所构建模型分析了不同政策情景下2021-2035年中国电力行业潜在的发展路径,并运用电力系统运行模拟方法对形成的规划方案进行了可靠性验证。最后,针对优化路径,提出了公正合理的政策建议,为国家能源高质量发展献策。具体来说,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基本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系统灵活性和中长期电力规划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从能源“不可能三角”理论出发,以“安全、经济、低碳”三元目标为优化方向,阐述了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优化思路,形成了从基于组合预测的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研究、基于系统成本的电力资源技术经济分析与增长潜力研究,以及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电力规划模型研究三个方面构建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体系的整体思路。(2)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分析。重点梳理和分析了近20年来我国电力行业在电源结构、跨省跨区输电线路和全社会用电量等主体构架方面的变化趋势,以及发电技术经济性、线损、厂用电率、煤耗、需求响应规模等成本效率方面的演变趋势。为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模型的构建和电力行业优化路径的探索提供了参数设定依据。(3)基于组合预测的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研究。首先,重点分析了引起全社会用电量变化的相关因素,基于MLR模型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提取了影响全社会用电量变化的显着影响变量。并通过时间序列ANN模型和最小二乘法,分别预测了显着影响变量的未来值。其次,通过构建的基于MLR-ANN的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模型,分别用两组数据预测了我国2021-2035年的全社会用电量。然后,基于Gompertz曲线模型对主要发达国家电力经济发展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研究了用电量“拐点”的问题。最后,整合了国内外权威研究机构对中国电力需求预测的结果,结合对中长期电力经济发展规律研究的结论,对本文构建的基于MLR-ANN的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模型结果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MLR+最小二乘+ANN”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预测结果可靠。(4)基于系统成本的电力资源技术经济分析与增长潜力研究。首先,分别构建了以系统成本为核算基础的系统LCOE技术经济分析模型和基于双因素学习曲线的电力资源成本下降趋势模型,补充了已有的技术成本分析研究中存在的灵活性和需求侧资源考虑缺失的问题。然后,充分模拟电力市场环境,利用所构建模型分析了 2021-2035年不同电力资源竞争力情况。最后,基于电力市场化背景,综合不同电力资源竞争力分析结论,分析了各类发电资源和需求侧灵活性资源的年均新增规模及发展潜力,为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模型约束条件设立了较为客观的定义域。(5)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电力规划模型研究。首先,基于电力规划基本原理,通过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新形态特性的分析,论述了中长期规划视角中需充分考虑满足系统灵活性要求,进而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新形态的必要性。其次,以中长期电力规划模型作为切入点,嵌入电力行业碳达峰约束与灵活性平衡约束进行优化,构建基于系统灵活性的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新型电力规划模型,并叠加前文子模型的互动,共同形成了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模型。然后,基于所构建的MLR-ANN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系统LCOE模型以及双因素学习曲线模型所得出的基本结论,构建的基准情景、加强政策情景、“碳中和”情景以及1.5℃情景等四种不同政策情景,应用该模型模拟分析了不同政策情景下2021-2035年全国层面和局部区域电力规划方案,探索了 2021-2035年我国电力行业优化发展路径。最后,采用运行模拟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显示,本文所建立的规划模型呈现的规划方案能满足各项约束条件,是一个优化的结果。(6)政策建议。基于不同政策情景下全国层面和局部区域电力规划方案对比分析结论,分别从电源侧、电网侧以及需求侧等多个方面提出了保障优化路径得以实施的相关政策建议。同时,还针对优化路径引发的相关公正转型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刘孟玥[2](2021)在《钢铁行业烧结烟气处理工艺生命周期多目标集成评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钢铁需求量迅速增长。作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2020年中国钢铁产量占世界钢铁总产量的56.5%。作为经济支柱型产业,钢铁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2017年,我国钢铁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排放量分别为106万吨、172万吨、281万吨,分别约占全国排放总量的7%、10%和20%。钢铁工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超过电力工业,成为工业部门中最大的污染物排放源。烧结工序作为钢铁生产的重要环节,烟气排放量大、污染物种类多、浓度高、成分复杂,是烟气治理的难点和重点。2019年4月,中国出台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政策,规定烧结机机头烟气排放的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浓度限值分别为10、35、50mg/m3。自此,我国钢铁行业烧结烟气超低排放改造正式拉开序幕,这不仅是打赢蓝天保卫战的重要措施,也是中国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主要推力。在此背景下,中国钢铁行业在大气污染物治理方面面临新的挑战。如何通过环境效益佳、经济成本低、技术性能好的污染物处理技术达到超低排放标准,成为钢铁行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选取了三种典型烧结烟气超低排放处理技术作为研究对象(S1技术:臭氧氧化工艺+半干法脱硫工艺+半干法脱硝工艺+袋式除尘工艺;S2技术:湿法脱硫工艺+湿式静电除尘工艺+SCR脱硝工艺+冷凝消白;S3技术:半干法脱硫工艺+袋式除尘工艺+SCR脱硝工艺),构建了一种生命周期多目标决策模型,对三种工艺在环境影响、经济成本、技术性能三个维度进行集成评价研究。环境维度选取ReCiPe2008模型中的18种中间点环境影响类型作为量化指标;经济维度以投资改造成本和运行操作成本两项指标作为衡量标准;技术维度选取技术成熟度、环境风险、安全风险、废弃物综合利用潜力、系统运维难度作为量化指标。本文以生产1吨烧结矿为功能单位、选择“摇篮到大门”的系统边界,通过生命周期评价(LCA)对三种技术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估。根据标准化结果,每功能单位下S1、S2和S3技术分别产生了 0.1822、0.1298和0.1170的总环境影响。运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LCC)对三种技术的经济成本进行评估,每功能单位下S1、S2和S3技术的总成本分别为11.622元、10.353元和10.435元。采用优劣解距离法(TOPSIS)结合三角模糊层次分析法(TFAHP)评估了三种工艺技术性能。S1、S2和S3技术的最优解相对接近度分别为0.5710、0.4219和0.4248。运用TOPSIS法对三种工艺在环境、经济、技术维度的表现进行了集成评价。当决策者无决策偏好,赋予三项指标相同的权重时,三种技术的相对接近度分别为0.4142、0.5572及0.5822。因此,S3技术是最佳选择,其次是S2技术,最后是S1技术。当环境、经济、技术三项指标的权重发生变化时,S3技术依然是最优方案的首选,在所有的权重组合中,S3技术成为最优方案的概率占48%。在对三种技术分别进行环境经济影响关键流程和关键因素识别、敏感性分析后,明确了每种技术的优化顺序和优化方案。一是优化我国电力结构。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驱动下,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结构将成为我国能源领域的巨大革命,不仅可以减少碳排放,也从根源上降低了污染物排放。二是针对其他关键因素的优化,包括使用催化剂以减少对臭氧的需求量、在亚硫酸钠吸收剂中加入抗氧化抑制剂、提高钙基吸收剂对NOx的吸收效率、在半干法脱硫过程中用电石渣替代石灰等。三是在技术层面,提出利用钢铁生产过程烧结余热、余气或余压等进行发电,采用高能效设备并改善设备运行以降低电力消费影响的优化措施。本研究对整个钢铁行业未来超低排放技术的选择具有参考价值,可为政府将来超低排放改造的决策部署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指导。

方瑞苑[3](2021)在《基于价值工程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为缓解城市居住需求,我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造了大量城市多层住宅。此类住宅建成距今已有30-40年时间,受先天条件、物理老化、人为破坏、自然灾害等多因素影响,已成为陈旧、功能落后、高耗能的老旧住宅,难以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居住需求。“十四五”要求,各城市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力争在期末基本完成城镇老旧小区的改造任务。对于存量巨大、未达到设计使用年限的城镇老旧住宅,采用综合改造或拆除重建等方案对其更新是势在必行的。目前城镇老旧住宅更新面临四大问题,即更新方案是否可行,更新后住宅建筑性能能否得到提升,更新能否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及更新方案的成本是否经济合理,因此需在建筑策划阶段对老旧住宅单体的更新方案进行评价。价值工程作为一项技术及经济相结合的方法,从技术、经济和功能的角度研究更新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特点,在项目前期决策阶段尤其设计阶段发挥很大能效,本文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建立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评价工作流程和综合评价模型,为更新方案优选和决策提供一种简单可行、反映客观事实的定量评价方法。本文通过对城镇老旧住宅现状及更新方案调研剖析,结合国内外现有的既有住宅性能评价标准及相关研究,建立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基于ANP-模糊评价的功能综合评价模型,从更新后功能性、施工可行性及方案的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对更新方案进行评价,求出价值工程相应的功能系数。再构建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成本估算模型,对更新方案进行经济性分析,求出价值工程中相应的成本系数,进而结合功能系数求出更新方案的价值系数。最后结合大连某老旧住宅建筑的案例,验证本文构建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综合评价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为更新方案决策提供指导性意见。本文基于价值工程,在城镇老旧住宅更新的建筑策划阶段对各更新方案进行功能成本分析,将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理论引入更新方案评价中,将价值工程工作流程与更新方案的评价流程结合,为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袁平平[4](2020)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及经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道路交通行车流量和行车荷载与日俱增,水泥混凝土路面凭借其在公路建设中的诸多优势,在我国的使用比例很大。但与日俱增的使用年限,在极端天气、湿度和地质条件等作用下,使得诸如开裂、破碎、板角断裂和脱空等不同方面的病害愈加频繁,从而严重影响了道路车辆的行驶安全,制约了其作为城市主干路的交通服务能力。因此,未来基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白改黑”项目必然逐渐成为城市道路改造的趋势,对实现城市道路全寿命周期内的投资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的技术方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白改黑”展开研究,提出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评价方法,即引入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和技术经济分析理论到“白改黑”技术方案评价体系中,为后期选择最优技术方案提供理论支撑。全寿命周期费用理论核心思想在于强调单件产品研制和生产的成本不足以用来判断产品总费用的多少,决策人员应该将生产成本和运营维护成本这两方面进行结合,考虑总体成本。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细研究:(1)分析了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基于当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将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理论引入到项目技术经济分析体系中,实现项目以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包括其概念、特点以及进行经济评价的标准,并论述了全生命周期费用管理的必要性,为项目研究奠定理论基础。(2)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和技术经济进行了分析。介绍了本文研究案例项目建设的自然环境及公路现状概况、对国内三种常用的“白改黑”技术方案设计进行了分析,包括各方案的特点、施工要求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三种技术方案进行对比分析,阐述了各方案实施方法及流程的异同,比较了三者的优缺点,界定了适用范围。(3)以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双港大道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项目为实例,选择了目前成熟的直接罩面技术方案、冲击碾压技术方案和碎石化技术方案三大类技术方案,对比分析了各技术方案的优势与适用性。通过全寿命周期理论得出各技术方案的全寿命周期费用,然后利用技术经济分析理论对上述三种技术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合理性分析以及社会影响性分析,最后综合比选得出最优方案。本文通过研究论证,在“白改黑”技术方案评价体系中,引入全寿命周期理论和技术经济分析理论,为“白改黑”技术方案选择过程中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能够实现道路工程建设“降本增效”的目的。

陈旻[5](2020)在《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研究》文中提出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前沿性产业,是制造强国的基础,是国防工业发展的保障,是当今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重点领域。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下,在全球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提速和传统材料高技术化步伐加快的形势下,新材料产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是目前基础化学工业最具影响力和最有市场前景的领域。化工新材料是新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市场需求迅猛增长,应用领域不断拓宽,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本文以研究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为目标,以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为视角,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和理论研究现状,并通过对各个园区及企业的有关调研,筛选得到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的影响因素;通过问卷调查,通过整理、分析得出成本影响因素的构成与特征,同时通过技术经济评价法对成本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验证;再运用问卷调查法,获得园区选择成本影响因素的八大关键因子形成因素集,通过专家咨询打分法,进行影响因素的评价、赋值和加权评价处理: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随机一致性分析,获得关键因子的权重系数,然后采用单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最后,通过化工新材料项目(ABS改性材料)园区选择的实际案例进行研究,使用静态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等经济技术指标对比进行案例项目园区选择成果的验证,获得了良好的结论。本文旨在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建立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方案的优选,以期最小化项目全生命周期内的总成本,为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的投资决策研究提供数据支撑和参考依据。

龙周沁锐[6](2020)在《基于价值链的CK矿业公司成本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九大宣示,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明确提出要转变高速增长的发展方式、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切实转换增长动力。这对我国矿山企业,既迎来机遇,更面临挑战。截止至2019年5月,受经济环境和行业趋势的影响,国内金价整体较为低迷,加之产品同质化比较严重,我国的黄金矿山行业利润已被压缩。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政策的深入推进,政府要求企业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产品结构,主动适应市场,促进转型升级。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有助于矿山企业优化较低成本的经营策略,实现较高质量的发展目标,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因此,黄金矿山企业顺势转变发展理念,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从价值链的视角着手内涵建设,加强成本管理,优化内外环境,无疑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选项。本文首先梳理了解国内外价值链理论、成本管理理论和价值链成本管理的研究现状,系统理解价值链成本管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掌握成本管理方法。其次,以CK矿业公司为研究对象,借用实习之机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全面了解公司生产特点、生产流程和经营活动,深入剖析成本管理现状,发现存在材料管控不尽人意、成本核算不够精细、成本管理思想滞后、人力成本快速上涨等主要问题。然后,立足内部价值链,兼顾产业价值链和竞争对手价值链,从三个不同视角对公司的各项价值活动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分析,籍以推进优化和协调公司内外部价值链。最后,从生产、技术、采购、人力资源等方面提出加强价值链成本管理更加有效的措施对策,从重视与产业价值链间的紧密联系、学习竞争对手优势等方面来拧紧外部价值链条,从而持续改进CK公司成本管理工作,完善生产经营策略,促进企业良性发展,最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业内尚缺乏对矿山企业进行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应用研究。本文通过对CK公司内部价值链活动、产业价值链及其竞争对手价值链的研究与分析,一方面,查找公司成本管理中的短板和弱项,进而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助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期盼能为价值链分析方法应用于矿山企业成本管理,提供些许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杨波[7](2020)在《生物发电耦合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气候变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和阻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全球性问题。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一致达成的《巴黎协定》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设定了2℃和1.5℃的温控目标。国际社会正努力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部署碳捕集与封存(CO2 Capture and Storage,CCS)等技术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然而,按照现有的排放规模,剩余碳预算将在20年内用完,届时世界将长期处于不可逆的严重影响中。因此,能够隔离大气中CO2的负排放技术,对于实现温控目标将不可或缺。生物质能耦合CCS(Bioenergy with CCS,BECCS)是指利用生物质吸收大气中CO2,通过能源转换后,将捕集的CO2长期隔离的过程,这是一种典型的负排放技术。为应对气候变化,本世纪末BECCS技术需要贡献约6000亿吨CO2的累计减排量。作为全球能源相关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电力部门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BECCS技术与发电技术相结合有望为电力部门提供一条应对气候变化和缓解能源危机双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虽然BECCS技术已通过技术论证,但尚未大规模用于任何工业领域。从生命周期视角看,该技术组合仍存在多种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如,生物能源供应链对碳强度、水资源及土地需求的影响;电厂生物质改造和CCS改造对整体经济可行性的影响;以及BECCS项目对当地就业和居民安全的影响等。为了解决大规模可持续部署BECCS项目过程中面临的科学问题,本论文围绕BECCS项目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估方法及其应用的论题,综合运用文献分析、生命周期评价、比较分析、定性与定量结合、理论与实证结合等科学方法,从生命周期角度对BECCS项目的环境、经济、社会及可持续性能进行了系统评估,开展了以下创新性工作:(1)基于各个环节小时级的投入产出数据,为不同燃料配置下的BECCS项目构建了生命周期评价(LCA)模型,从中点影响的角度对10种环境影响类别展开详细评估与分析。结果显示,燃煤电厂经生物质和CCS改造会导致环境负担转移。PB-CCS电厂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可实现877千克CO2-e/兆瓦时的负排放。此外,BECCS技术也可以大幅改善酸性和富营养化两种环境影响,但造成资源枯竭和毒性等七类环境影响的恶化。(2)构建了BECCS项目生命周期成本核算模型,详细评估了相应的平准化电价及多种减排成本。在考虑多种现有激励政策的基础上,对BECCS项目的经济可行性进行优化分析,确定了最优的激励组合策略。结果表明,在缺乏激励政策的情况下,BECCS电厂在经济上不具备规模化部署的可行性,其平准化电价(168.6美元/兆瓦时)约为传统电厂的3.5倍。在现有税费抵免和上网电价补贴下,BECCS电厂所需的临界碳价仅为26.21美元/吨CO2。(3)针对与BECCS项目相关的前景和背景过程,构建了涵盖多个利益相关方和影响子类别的社会指标体系,在形成国家、行业和企业层面社会生命周期清单的基础上,识别并分析了BECCS项目的潜在社会效应。结果表明,BECCS项目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总体社会效应优于传统燃煤发电项目,但需着力解决与生物质获取环节和CCS环节相关的社会问题。如,雇佣童工、工人薪资低、事故应急预防能力薄弱以及与当地居民的融洽程度等。此外,拓展并深化了当前社会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可以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案例参考。(4)从不同文化视角整合环境、经济和社会维度的评估结果,基于三个维度31个指标构建了可持续发展指数,通过分析电力部门不同节能减排方案的可持续性能,确定了最优的可持续发展路径。BECCS项目具有较好的环境和社会效应,但高额的成本直接影响着其可持续性能。在平等主义和层次主义的视角下,BECCS项目总体可持续性能仅略低于生物质发电项目。具体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取决于所选择的文化视角,即三重底线各自的权重值。

柯丽华[8](2020)在《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产资源相对经济发展需求是有限的。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量的持续增加和短期利益的驱动,促使矿山企业对矿产资源进行过度开采,最终影响代际公平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科学动态地规划矿山的年开采量势在必行,这也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基础工作。以赋存特征复杂多变的非煤露天矿为研究对象,针对露天矿开采的工艺过程协同发展状态和矿山工程时空约束变化等特征,探寻开采量随寿命周期成本的变化规律。以同类矿山统计数据为基础,拟合分析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函数,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类似已建矿山的寿命周期成本-年开采量函数,客观呈现了矿山寿命周期成本与年开采量之间的变化规律。考虑矿山寿命周期成本受矿体赋存特征、矿山生产系统特征要素和管理因素的影响,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模糊灰色关联度的矿山成本主控要素的抉择方法,有效减少了非关键要素对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变化规律的干扰。探寻了矿床赋存特征、生产条件、露天矿开采境界参数、工艺设备参数、开采程序特征要素和采掘工作面参数等系统特征要素的变化对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的影响规律。基于各类要素组合变化对露天矿开采难度的影响趋势分析,采用定性分级与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计算露天矿各类影响因素的开采难度系数;进而考虑各类要素的独立性,建立类似已建矿山和拟建矿山之间的相对综合开采难度系数的计算模型。引入开采难度系数,建立了拟建露天矿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客观地呈现了不同矿床赋存特征和矿山生产系统特征要素组合效应对露天矿开采量影响的本质规律。综合考虑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和开采难度的影响,建立了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针对矿山生产经营需求,以矿山开采对象特殊性、生产工艺环节协调发展和矿山工程时空发展为约束条件,运用规模经济理论和资金时间价值理论,以折现后开采各期总收益最大为准则,建立了矿产资源开采价值模型。引入哈密顿函数,利用考虑了开采难度的拟建矿山露天矿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求出最优的矿产资源开采量,反映了露天矿开采量在开采难度和寿命周期成本影响下的变化规律,补充和完善了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理论。利用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研究了乌龙泉矿拟开采区域(+43m以下)的矿产资源开采量规划和生产能力决策问题。基于该矿已开采区域(+43m以上)的生产经营统计数据,计算该矿山已开采区域和拟开采区域之间的相对开采难度系数为0.902,构建了矿山拟开采区域(+43m以下)的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进而建立了拟开采区域(+43m以下)的矿产资源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客观地呈现了拟开采区域(+43m以下)的矿产资源开采量随时间逐渐增加的本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矿拟开采区域矿产资源开采模式为加速耗竭模式,与该矿山熔剂资源开发利用的趋势相符。依据此模型规划结果,基于投资增量最小原则,制定该矿的生产能力方案为270×104t/a(第一阶段第1年~第20年)和350×104t/a(第二阶段第21年~第30年),为该矿山熔剂资源的开发策略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依据。

杨忠凯[9](2020)在《河南省煤化工行业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综合评估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与现代化工业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雾霾等大气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河南省作为京津冀“2+26”城市大气污染主要传输通道和中原城市群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重点城市,大气污染问题不容小觑。煤化工行业作为河南省重点耗能行业之一,是能源消费和污染减排的重点行业,其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如粉尘、SO2和NOX等严重影响着空气质量状况。目前,关于河南省煤化工行业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的研究较少,亟待展开相关研究工作。基于此,本文选取河南省煤化工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对煤化工行业除尘、脱硫和脱硝技术进行综合评估,旨在为企业和相关部门进行污染物控制技术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现场调研和文献检索的方式确定了河南省煤化工企业的分布情况,河南省煤化工企业分布主要集中在濮阳、鹤壁、开封、平顶山和安阳等地,对7家典型煤化工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获取了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和控制技术的使用情况。据此,确定了除尘、脱硫和脱硝技术的评价对象;并针对控制技术分别从工作原理、工艺流程、技术应用情况和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针对煤化工行业除尘、脱硫和脱硝技术,建立了包含投资成本、运行成本和减排效益的成本效益全因素评价模型。采用所建立的模型并结合调研案例分别对除尘、脱硫和脱硝技术进行经济性定量分析和计算。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并借助Yaahp软件建立了包含技术、经济和环境层面的13个子目标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指标权重计算显示一级评价指标“环境指标”权重最大。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污染物控制技术进行定量和定性综合评价。由经济性定量计算结果并结合技术和环境定性指标综合评价分析得出:袋式除尘技术、钠钙双碱法脱硫技术和SCR脱硝技术的综合评分较高。并针对煤化工行业不同污染物控制技术的评价得分进行了优劣排序和结果分析。

杨昆[10](2020)在《区域建筑分布式能源系统优化及关键设备性能提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日益凸显的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能源供应中的比重和能源利用效率以保障能源系统的可持续性是目前能源转型的重要内容。区域能源系统规划综合考虑了当地的资源条件和用户侧的实际情况,是能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因其在能量梯级利用及易于实现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的协同互补等方面的优势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变蓄热技术通过相变材料的潜热来实现能量的蓄存和利用,可有效缓解能源系统的供需不匹配矛盾。本文从区域、建筑及设备三个不同的对象出发,围绕区域能源系统规划、建筑冷热电联供系统性能分析及相变蓄热换热器性能提升技术进行了研究,具体包括:(1)以多属性综合评价决策理论为基础,论述了区域能源系统多属性综合评价问题中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优化组合权重模型以及综合评价决策模型等方面的内容,以天津市某大学校园为研究对象,基于提出的多属性综合评价模型对四种供能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得到了基于不同属性及综合性能最优的供能系统。(2)以可再生能源和化石能源协同互补为原则,提出了一种基于天然气与生物质互补的冷热电联供系统,利用(火用)分析方法和基于能级的热经济学结构理论对其进行了(火用)及(火用)经济分析。得到了不同工况下系统各部件的(火用)效率、(火用)损失比例、生产性能以及系统产品的单位(火用)经济成本,并通过与传统成本分摊方法的比较,说明了基于能级的成本分摊方法的合理性。通过敏感性分析揭示了燃料价格及一些非能量参数对系统产品单位(火用)经济成本的影响。(3)搭建了三套管式相变蓄热换热单元蓄放热性能测试实验系统,实验研究了传热流体进口温度、流量以及加热模式对蓄热单元蓄热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了导热和自然对流两种不同的传热机制在蓄热过程的不同阶段及蓄、放热过程中的不同作用。(4)建立了基于多属性综合评价决策理论的相变材料优选模型,以冷热电联供系统中缸套水余热的储存为应用对象,对相变材料进行了优化选择。(5)基于数值传热学的方法,对三套管式相变蓄热换热单元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采用焓法模型建立了蓄热单元的控制方程,利用有限容积法对控制方程进行离散,开发了Fortran程序对离散方程进行求解。以(火用)效率和蓄热率为评价指标,分析了传热流体运行参数及蓄热单元结构参数对蓄热性能的影响,为蓄热单元的优化设计和合理运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运行技术经济指标进行黄金成本分析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行技术经济指标进行黄金成本分析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2.1 中长期电力规划模型
        1.2.2 不同发电技术经济性评价
        1.2.3 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
        1.2.4 煤电供给侧改革与灵活性改造
        1.2.5 促进系统灵活性的市场政策机制
    1.3 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总体思路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重点
        1.3.4 研究难点
        1.3.5 研究路线图
    1.4 研究成果及创新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系统灵活性和中长期电力规划相关理论基础
    2.1 引言
    2.2 能源“不可能三角”理论
    2.3 电力系统灵活性基本内涵
    2.4 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方法
        2.4.1 传统需求预测模型
        2.4.2 基于计算机软件的需求预测模型
    2.5 系统优化算法
        2.5.1 粒子群算法
        2.5.2 蚁群算法
        2.5.3 遗传算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电力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引言
    3.2 中国电力行业主体构架发展现状分析
        3.2.1 发电装机容量
        3.2.2 跨省输电线路
        3.2.3 全社会用电量
    3.3 中国电力行业成本效率发展现状分析
        3.3.1 发电技术经济性
        3.3.2 线损和厂用电率
        3.3.3 发电煤耗和供电煤耗
        3.3.4 需求响应规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组合预测的中长期电力需求预测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MLR-ANN的中长期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模型构建
        4.2.1 MLR基本原理
        4.2.2 ANN基本原理
        4.2.3 基于MLR-ANN的全社会用电量预测模型
    4.3 全社会用电量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及其数据整理
        4.3.1 全社会用电量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4.3.2 全社会用电量影响因素数据整理
    4.4 基于MLR-ANN的2021-2035年全社会用电量预测
        4.4.1 用电量显着影响变量提取
        4.4.2 2021-2035年显着影响变量预测
        4.4.3 2021-2035年全社会用电量预测
    4.5 电力需求预测定性分析与结果修正
        4.5.1 基于Gompertz曲线的电力经济增长规律分析与国际比较
        4.5.2 不同研究机构对中国电力需求预测结果对比
        4.5.3 中国电力需求预测结果校验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系统成本的电力资源技术经济分析与增长潜力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系统LCOE和双因素学习曲线的电力资源技术经济分析
        5.2.1 LCOE模型基本原理
        5.2.2 系统LCOE技术经济分析模型构建
        5.2.3 基于双因素学习曲线的电力资源成本下降趋势模型构建
        5.2.4 2021-2035年不同电力资源竞争力分析
    5.3 电力资源增长潜力分析
        5.3.1 各类电力资源禀赋分布及新增电源布局
        5.3.2 各类电力资源增长潜力分析
        5.3.3 区域电力流向及传输规模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中长期电力规划模型研究
    6.1 引言
    6.2 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模型构建
        6.2.1 电力规划模型基本原理及衍生
        6.2.2 供需两侧资源协同优化的电力规划模型基本特征
        6.2.3 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新形态特性分析
        6.2.4 模型目标函数
        6.2.5 模型约束条件
    6.3 全国层面电力规划方案对比分析
        6.3.1 情景设定
        6.3.2 参数设定
        6.3.3 电力规划方案对比分析
    6.4 区域电力规划方案对比分析
        6.4.1 电力资源现状分析
        6.4.2 基于系统LCOE的各类发电资源技术经济分析
        6.4.3 参数设定
        6.4.4 电力规划方案对比分析
    6.5 电力规划方案运行模拟
        6.5.1 运行模拟与系统灵活性定量评估方法
        6.5.2 典型场景下区域电网运行模拟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政策建议
    7.1 引言
    7.2 政策建议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2)钢铁行业烧结烟气处理工艺生命周期多目标集成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命周期评价研究
        1.2.2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研究
        1.2.3 多准则决策研究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命周期环境-经济-技术集成评价方法学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多目标决策模型构建
    2.3 生命周期评价模型
        2.3.1 生命周期评价步骤
        2.3.2 环境影响评估模型
    2.4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模型
    2.5 TOPSIS+TFAHP决策模型
        2.5.1 TOPSIS模型
        2.5.2 TFAHP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烧结烟气超低排放多目标决策模型构建及评价结果
    3.1 生命周期评价建模及评价结果
        3.1.1 功能单位与系统边界
        3.1.2 数据来源
        3.1.3 清单构建
        3.1.4 评价结果
        3.1.4.1 环境影响特征化
        3.1.4.2 环境影响标准化
    3.2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建模及评价结果
        3.2.1 成本分析建模
        3.2.2 评价结果
    3.3 技术维度建模及评价结果
        3.3.1 技术维度建模
        3.3.2 评价结果
    3.4 多目标决策建模及评价结果
        3.4.1 多目标决策建模
        3.4.2 评价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果解释及技术优化建议
    4.1 环境影响结果解释
        4.1.1 关键流程识别
        4.1.2 关键因素识别
    4.2 经济成本结果解释
        4.2.1 关键流程识别
        4.2.2 关键因素识别
    4.3 敏感性分析
        4.3.1 环境经济影响敏感性分析
        4.3.1.1 关键流程敏感性分析
        4.3.1.2 关键因素敏感性分析
        4.3.2 多目标权重因子敏感性分析
    4.4 优化建议
        4.4.1 环境经济影响优化建议
        4.4.1.1 电力结构优化
        4.4.1.2 其他因素优化
        4.4.2 技术工艺优化建议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基于价值工程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1.2.1 概念解析
        1.2.2 研究对象
        1.2.3 评价主体
        1.2.4 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3 研究现状综述评述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5.4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价值工程理论
        2.1.1 价值工程定义
        2.1.2 价值工程产生与其在建筑业中的发展
        2.1.3 价值工程的工作流程
        2.1.4 价值工程用于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评价研究的优越性
    2.2 城镇老旧住宅发展历程及现状
        2.2.1 城镇住宅发展历程
        2.2.2 城镇老旧住宅时代背景及住宅政策变革
        2.2.3 城镇老旧住宅建造情况
    2.3 老旧住宅拆旧建新及综合改造相关概念
        2.3.1 拆旧建新的特点
        2.3.2 城镇老旧住宅综合改造的内容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价值工程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3.1 基于价值工程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综合评价模型框架
        3.1.1 评价模型构建思路
        3.1.2 基于价值工程的综合评价流程及各阶段工作
    3.2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评价指标选取和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2 指标体系构建依据
        3.2.3 筛选功能分析评价指标及内涵解释
        3.2.4 建立指标体系及指标间关联性分析
    3.3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功能模糊评价模型构建
        3.3.1 综合评价方法对比及选择
        3.3.2 AN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
        3.3.3 指标权重确定
        3.3.4 评价指标等级标准确定
        3.3.5 功能系数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LCCA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经济性分析
    4.1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
        4.1.1 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内容及全寿命周期管理各阶段
        4.1.2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构成
        4.1.3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项目寿命种类
        4.1.4 经济评价指标与方案比选
    4.2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构建
        4.2.1 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构建步骤
        4.2.2 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
        4.2.3 全寿命周期成本估算模型中相关参数选择
        4.2.4 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LCCA估算模型中成本单元估算
        4.2.5 成本系数计算
    4.3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项目更新方案设计
        5.2.1 方案1-综合改造(提升项为适老化改造)
        5.2.2 方案2-综合改造(提升项为节能节水改造)
        5.2.3 方案3-拆旧建新
    5.3 基于综合评价模型的A项目综合评价
        5.3.1 A项目各方案功能系数分析
        5.3.2 A项目各方案成本系数分析
        5.3.3 A项目各方案价值系数计算及方案评价决策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功能评价指标权重调查
附录 B 运用Super Decisions的运算过程及结果
附录 C 评价指标等级标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及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技术经济分析相关理论基础
    2.1 全寿命周期评价理论
        2.1.1 全寿命周期理论
        2.1.2 全寿命周期经济评价标准
        2.1.3 全寿命周期费用管理必要性
    2.2 工程项目技术经济学分析
        2.2.1 技术经济分析内容
        2.2.2 技术经济分析原则
        2.2.3 技术经济分析方法
    2.3 工程项目技术经济分析评价
        2.3.1 施工方案经济分析内容
        2.3.2 施工方案经济指标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分析
    3.1 双港大道建设环境分析
        3.1.1 沿线自然环境分析
        3.1.2 显现沿线公路现状
    3.2 “白改黑”技术方案设计
        3.2.1 直接罩面方案
        3.2.2 机械重铺法
        3.2.3 碎石化方案
    3.3 “白改黑”技术方案对比分析
        3.3.1 实施方法
        3.3.2 实施流程
        3.3.3 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经济分析
    4.1 工程施工技术经济分析
        4.1.1 路面现状分析
        4.1.2 路面改造方案
        4.1.3 工程造价概算及其影响
    4.2 全寿命周期技术经济分析
        4.2.1 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4.2.2 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4.2.3 运维阶段工程造价的管理
    4.3 施工综合风险分析
        4.3.1 项目影响分析
        4.3.2 施工不利风险分析
        4.3.3 项目社会稳定风险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实例应用
    5.1 项目基本概况
        5.1.1 基本概述
        5.1.2 重难点分析
        5.1.3 实施必要性
    5.2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组织实施方案
        5.2.1 资金来源及组织架构
        5.2.2 高弹橡胶沥青施工工艺
        5.2.3 橡胶沥青混凝土施工工艺
        5.2.4 项目完工质量检测
    5.3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经济效益分析
        5.3.1 投资估算分析
        5.3.2 经济评价分析
        5.3.3 社会效益分析
    5.4 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保障机制
        5.4.1 质量保障机制
        5.4.2 进度保障机制
        5.4.3 安全保障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化工新材料行业及工业园区现状
        1.2.1 化工新材料行业现状
        1.2.2 化工新材料类工业园区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研究
    2.1 国内外化工项目园区选址研究现状
        2.1.1 选址理论研究
        2.1.2 国内外化工项目园区选址研究现状
    2.2 化工项目选址评价理论及模型研究现状
        2.2.1 项目选址评价理论研究
        2.2.2 化工项目选址评价及模型的研究现状
    2.3 借鉴与启示
3 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的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3.1 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要点及路径
    3.2 化工新材料园区选择的成本影响因素
        3.2.1 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总成本
        3.2.2 项目园区选择的成本影响因素
    3.3 化工新材料园区选择的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3.3.1 成本影响因素定性分析
        3.3.2 成本影响因素的量化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的建立
    4.1 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关键因素ui的确定
    4.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关键因子权重计算
    4.3 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5 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实例分析
    5.1 项目概况
        5.1.1 扬州化工产业园区概况
        5.1.2 独山港经济开发区概况
        5.1.3 连云港徐圩新区石化产业园区概况
    5.2 案例项目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的应用
    5.3 案例项目的园区选择成本实例分析
    5.4 案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技术经济分析验证
        5.4.1 案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4.2 案例项目园区选择的经济技术指标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录2
作者简历

(6)基于价值链的CK矿业公司成本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小结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基础理论
    2.1 价值链理论
        2.1.1 价值链的概念
        2.1.2 价值链分析的基本内容
    2.2 成本管理理论
        2.2.1 传统成本管理理论
        2.2.2 现代成本管理理论
    2.3 价值链成本管理理论
        2.3.1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内容
        2.3.2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目标
        2.3.3 价值链成本管理的分析方法
第三章 CK公司成本管理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公司概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经营环境
        3.1.3 生产作业流程
    3.2 公司成本管理现状
        3.2.1 公司生产经营近况
        3.2.2 公司成本管理模式
        3.2.3 公司成本管理流程
    3.3 公司成本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材料管控差强人意,采购成本有待压缩
        3.3.2 成本核算尚显粗糙,精细管理亟需加强
        3.3.3 成本评价注重总量,价值思维目光有限
        3.3.4 人力资源价值上扬,优化配置力不从心
        3.3.5 绿色理念催生投入,环保压力与日俱增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K公司基于价值链的成本管理分析
    4.1 内部价值链成本分析
        4.1.1 内部价值链活动内容
        4.1.2 价值活动成本动因分析
        4.1.3 内部价值链活动分析
    4.2 产业价值链成本分析
        4.2.1 上游供应商价值链分析
        4.2.2 下游顾客价值链分析
    4.3 竞争对手价值链成本分析
        4.3.1 竞争对手的选择
        4.3.2 竞争对手的价值链成本分析
        4.3.3 竞争对手优劣势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价值链分析CK公司完善成本管理的措施
    5.1 完善内部价值链成本管理的措施
        5.1.1 优化物资采购管理,及时跟踪市场价格
        5.1.2 完善成本管控体系,提升业财融合水平
        5.1.3 运用精细成本管理,提升作业价值创造
        5.1.4 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加强政企校企合作
        5.1.5 注重绿色矿山创新,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5.2 完善产业价值链成本管理的措施
        5.2.1 紧密联系供应商,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5.2.2 销售渠道多样化,强化金融机构合作
    5.3 缩小与竞争对手成本管理差距的措施
        5.3.1 学习标杆企业,加快智能化建设
        5.3.2 抓好政策时机,吸收中小竞争者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6.2.1 研究局限性
        6.2.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生物发电耦合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应对气候变化已迫在眉睫
        1.1.2 负排放技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地位
        1.1.3 可持续发展与生命周期思维
        1.1.4 大规模可持续部署BECCS项目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1.2 研究现状
        1.2.1 BECCS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现状
        1.2.2 BECCS项目经济评价的研究现状
        1.2.3 BECCS项目社会影响评价的研究现状
        1.2.4 BECCS项目可持续评价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2 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估方法论
    2.1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理论
        2.1.1 目标与范围界定
        2.1.2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2.1.3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2.1.4 生命周期解释
    2.2 生命周期成本评价理论
        2.2.1 生命周期成本分类
        2.2.2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2.2.3 生命周期成本评价
    2.3 社会生命周期评价理论
        2.3.1 社会生命周期评价指导文件
        2.3.2 社会生命周期评价技术框架
        2.3.3 社会生命周期评价的瓶颈
    2.4 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价理论
        2.4.1 目标与范围界定
        2.4.2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2.4.3 生命周期可持续影响评价
        2.4.4 生命周期解释
    2.5 本章小结
3 BECCS项目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3.1 引言
    3.2 研究方法及数据
        3.2.1 目标与范围设定
        3.2.2 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3.2.3 生命周期影响评估
    3.3 结果分析
        3.3.1 技术性能评估
        3.3.2 环境影响评估
        3.3.3 不确定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BECCS项目生命周期成本评价
    4.1 引言
    4.2 研究方法与数据
        4.2.1 生命周期成本分析
        4.2.2 到厂燃料成本
        4.2.3 发电成本核算
        4.2.4 多种激励优化模型
    4.3 结果分析
        4.3.1 “摇篮—电厂大门”的LCC分析
        4.3.2 “电厂大门—坟墓”的LCC分析
        4.3.3 CO_2 捕集和减排成本
        4.3.4 敏感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BECCS项目社会生命周期评价
    5.1 引言
    5.2 研究方法与数据
        5.2.1 目标与范围设定
        5.2.2 社会生命周期清单构建与分析
        5.2.3 社会效应评估
    5.3 结果分析
        5.3.1 工作时间清单分析
        5.3.2 国家层面的社会效应分析
        5.3.3 行业层面的社会效应分析
        5.3.4 企业层面的社会效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BECCS项目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价
    6.1 引言
    6.2 研究方法
        6.2.1 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价方法
        6.2.2 生命周期可持续仪表盘
        6.2.3 多准则决策方法
        6.2.4 格群文化理论
    6.3 研究数据
        6.3.1 ELCA的指标及数据
        6.3.2 LCC的指标及数据
        6.3.3 SLCA的指标及数据
    6.4 结果分析
        6.4.1 基于LCSD的可持续评估结果分析
        6.4.2 多种文化视角下的可持续评估结果分析
        6.4.3 研究局限
    6.5 本章小结
7 全文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社会范围内矿产资源开采规划研究
        1.2.2 矿山企业生产能力决策研究
        1.2.3 矿产资源开采规划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内容及关键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露天矿产资源开采量规划的原理
    2.1 露天矿生产的特殊性
        2.1.1 生产对象的特殊性
        2.1.2 露天开采生产工艺特殊性
    2.2 矿产资源规划的基本思想
        2.2.1 工程寿命周期成本内涵
        2.2.2 工程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
    2.3 矿产资源规划的理论基础
        2.3.1 规模经济理论
        2.3.2 资金时间价值原理及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露天矿的LCC-Q函数
    3.1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
        3.1.1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的内涵
        3.1.2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的组成
        3.1.3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的价值转化形式
        3.1.4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的一般表达式
    3.2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的影响因素
        3.2.1 矿体赋存特征
        3.2.2 矿山生产系统特征要素
        3.2.3 矿山管理因素
        3.2.4 其他因素
    3.3 露天开采寿命周期成本关键要素的分析
        3.3.1 数据特征分析
        3.3.2 分析方法选择
        3.3.3 关键影响要素的决策模型
        3.3.4 关键要素决策分析步骤
    3.4 LCC-Q函数的构建
        3.4.1 类似已建矿山寿命周期成本序列
        3.4.2 类似已建矿山的LCC-Q函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开采难度对LCC-Q函数的影响
    4.1 露天矿开采难度的内涵
    4.2 露天矿开采难度的影响因素
    4.3 露天矿开采难度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变化规律
        4.3.1 矿山开采技术条件的影响
        4.3.2 矿山生产系统特征要素的影响
        4.3.3 露天矿开采难度的变化规律
    4.4 露天矿开采难度系数的确定方法
        4.4.1 矿床技术特征的开采难度系数
        4.4.2 矿山生产条件的开采难度系数
        4.4.3 开采境界参数变化的开采难度系数
        4.4.4 工艺过程协同发展程度的开采难度系数
        4.4.5 开采程序设计要素变化的开采难度系数
        4.4.6 采掘工作面参数协同发展程度的开采难度系数
        4.4.7 综合开采难度系数和相对开采难度系数
    4.5 基于矿山开采难度的LCC-Q函数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
    5.1 模型构建原则
        5.1.1 开采价值最大化原则
        5.1.2 客观性原则
        5.1.3 科学性原则
        5.1.4 系统性原则
        5.1.5 可行性原则
    5.2 模型构建的思路
        5.2.1 建模思想
        5.2.2 生产需求与目标函数
        5.2.3 约束条件分析
        5.2.4 关键问题分析
    5.3 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
        5.3.1 露天矿产资源规划问题
        5.3.2 类似已建露天矿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的建立
        5.3.3 拟建露天矿寿命周期成本-开采量函数的建立
        5.3.4 评价方法和指标的选择
        5.3.5 不考虑开采难度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
        5.3.6 考虑开采难度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
    5.4 模型特点及适用情况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的应用分析
    6.1 矿山基本概况
        6.1.1 地理位置
        6.1.2 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
        6.1.3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6.1.4 矿山储量
    6.2 矿山生产决策工作
    6.3 矿山开采量规划分析
        6.3.1 矿山生产成本关键因素的确定
        6.3.2 矿山寿命周期成本函数的确定
        6.3.3 矿山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的建立
        6.3.4 矿山研究范围内开采量动态规划
    6.4 矿山生产能力方案的制定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附件

(9)河南省煤化工行业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综合评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化工行业研究现状
        1.2.2 污染物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2.3 成本效益分析研究现状
        1.2.4 技术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煤化工行业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分析
    2.1 河南省煤化工企业分布
    2.2 典型煤化工企业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调研
    2.3 污染物控制技术分析
        2.3.1 除尘技术分析
        2.3.2 脱硫技术分析
        2.3.3 脱硝技术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煤化工行业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评估模型及体系的构建
    3.1 污染物控制技术的成本-效益评估模型的构建
        3.1.1 运行成本评估模型的构建
        3.1.2 减排效益评估模型的构建
        3.1.3 成本效益经济性评估模型的构建
    3.2 污染物控制技术综合评估体系的构建
        3.2.1 确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
        3.2.2 构造比较判断矩阵
        3.2.3 层次排序一致性检验
        3.2.4 确定指标权重
    3.3 本章小结
4 煤化工行业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综合评估
    4.1 成本效益分析
        4.1.1 除尘技术成本效益分析
        4.1.2 脱硫技术成本效益分析
        4.1.3 脱硝技术成本效益分析
    4.2 技术综合评估分析
        4.2.1 确定评价指标隶属度
        4.2.2 除尘技术模糊综合评价
        4.2.3 脱硫技术模糊综合评价
        4.2.4 脱硝技术模糊综合评价
    4.3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区域建筑分布式能源系统优化及关键设备性能提升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能源利用结构
        1.1.2 建筑用能现状
        1.1.3 分布式能源系统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区域能源系统规划
        1.2.2 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系统构建
        1.2.3 (火用)经济分析方法
        1.2.4 相变蓄热技术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多属性综合评价决策理论的区域能源系统规划研究
    2.1 引言
    2.2 多属性综合评价决策理论
        2.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2.2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2.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2.2.4 改进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2.3 区域能源系统规划
        2.3.1 区域建筑负荷模拟
        2.3.2 供能系统
    2.4 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天然气与生物质互补的冷热电联供系统性能分析
    3.1 引言
    3.2 系统描述
        3.2.1 运行模式
    3.3 热力学分析
        3.3.1 (火用)分析方法
        3.3.2 (火用)性能
    3.4 热经济学模型
        3.4.1 物理结构
        3.4.2 生产结构
        3.4.3 特征方程
    3.5 热经济学分析
        3.5.1 (火用)成本及(火用)经济成本平衡关系式
        3.5.2 基于能级的成本分摊方法
        3.5.3 (火用)成本分析
        3.5.4 (火用)经济成本分析
    3.6 敏感性分析
        3.6.1 燃料价格的影响
        3.6.2 非能量参数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套管式相变蓄热换热单元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系统
        4.2.1 相变材料
        4.2.2 三套管式相变蓄热换热单元
        4.2.3 实验循环及测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蓄热过程
        4.3.2 放热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相变蓄热材料的优化选择研究
    5.1 引言
    5.2 多属性综合评价决策理论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2.2 优化组合权重的确定
        5.2.3 TOPSIS评价方法
    5.3 相变材料优化选择
        5.3.1 相变材料的预选
        5.3.2 相变材料评价指标的确定
        5.3.3 相变材料的综合评价
    5.4 信息检索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三套管式相变蓄热换热单元的数值模拟研究
    6.1 引言
    6.2 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
        6.2.1 物理模型
        6.2.2 数学模型
    6.3 评价指标
        6.3.1 (火用)效率
        6.3.2 蓄热率
    6.4 数值计算
        6.4.1 收敛性判据
        6.4.2 网格与时间步长无关性验证
        6.4.3 模型合理性验证
    6.5 结果分析
        6.5.1 HTF运行参数对蓄热性能的影响
        6.5.2 蓄热单元结构参数对蓄热性能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运行技术经济指标进行黄金成本分析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系统灵活性的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规划研究[D]. 张文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钢铁行业烧结烟气处理工艺生命周期多目标集成评价研究[D]. 刘孟玥. 山东大学, 2021(09)
  • [3]基于价值工程的城镇老旧住宅单体更新方案的综合评价研究[D]. 方瑞苑.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4]水泥混凝土路面“白改黑”技术方案及经济分析[D]. 袁平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化工新材料项目园区选择成本决策模型研究[D]. 陈旻. 浙江大学, 2020(01)
  • [6]基于价值链的CK矿业公司成本管理研究[D]. 龙周沁锐.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1)
  • [7]生物发电耦合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估研究[D]. 杨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8]基于最低寿命周期成本的露天矿开采量动态规划模型[D]. 柯丽华.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9]河南省煤化工行业大气污染物控制技术综合评估分析[D]. 杨忠凯. 郑州大学, 2020(02)
  • [10]区域建筑分布式能源系统优化及关键设备性能提升技术研究[D]. 杨昆. 天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以运行技术经济指标探讨黄金成本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