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住宅设计与人的心理需求(论文文献综述)
金家佳[1](2021)在《青岛市普通住宅餐厨空间标准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城镇居民的住宅水平显着提高,餐厨空间作为家庭的烹饪与交流中心,是住宅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居民重视。为保证住宅建设高效率进行,装配式建筑一直是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方向,其基本方法就是标准化设计。因此,对住宅餐厨空间的标准化设计研究既是城市居民需求,也是住宅产业化的需要,对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和成熟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城市普通住宅的餐厨空间为研究对象,对餐厨空间的具体界定为独立式厨房、餐室厨房和在位置上与厨房相邻且不与起居室连通的就餐空间。采用文献查阅、实地调研、数据分析及图表分析等方法,以人体工程学理论、标准化理论、常用家具电器尺度为研究依据,从餐厨空间的面积尺度、位置关系、平面布局等方面分析,将调研和分析数据与我国现有标准进行对比,归纳设计出适用于住宅餐厨空间的标准化体系。研究内容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概念界定、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第二章回顾了国内外住宅标准化以及餐厨空间的发展历程,归纳了现代餐厨空间的新需求,提出标准化设计的新趋势;第三章针对青岛市居民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分析了青岛市的气候、饮食、餐厨行为特点,总结了青岛市餐厨空间地域性设计要素,论述了普通家庭餐厨空间的使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总结居民对餐厨空间的需求和理想尺度;第四章提出本课题的研究依据,分别为:人体工程学理论、标准化理论、家具设备尺度、餐厨位置关系、平面布局共五个方面;第五章将餐厨空间划分为三部分,分别设计标准化模式,整合并绘制平面图,针对前文提出的青岛市餐厨空间现状和设计要素,提出适用于青岛市普通住宅的餐厨空间标准化体系。本课题希望通过对青岛市普通住宅餐厨空间的标准化设计研究,形成适用于青岛的普适性餐厨模数和空间尺度,对城镇住宅的标准化、模数化、高效化和地域特色化具有一定意义。
张静雅[2](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认为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边雨[3](2021)在《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自1949年发展至今,涌现了大量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为了今后更好的前进,对这一段时期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动态的审视总结必不可少。众多反映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理论及实践演进印记的视角中,建筑类期刊是折射和管窥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的一个独特窗口。本文先对1949至今的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历程进行梳理,然后利用CKNI数据库,以建筑类期刊为主要检索文献来源,收集1949年至2019年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相关文献,进行去重等整理,最后一共筛选收集论文3091篇。基于建筑类期刊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情况分析研究,确定本文的期刊统计范围。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法,依托Noteexpress等软件进行文献管理和相关数据整理,主要通过对发表年份、关键词的词频进行统计,从时间分布、期刊分布、研究类型、研究主题与热点等方面对中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重点对主要时间段的内容进行信息与历史事件结合的整理,使用Citespace软件以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聚焦点,掌握当前研究现状,总结出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发展历程。全文以阶段划分及特征描述的方式对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主要分为三个时期:1949-1977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年的住房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以及1998年至今的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通过对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及相关政策、建筑类期刊中各个时期相关论文的记载情况的研究,总结出不同时期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与实践的演变历程,总结其发展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以期对日后的相关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任慧敏[4](2021)在《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我国1970年代至2000年底前建成的住宅建筑以多层砖混结构住宅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阳台由早期住宅的辅助空间逐渐演化成住宅中不可或缺的功能空间,阳台空间品质的优劣影响着住宅住户生活品质的质量高低。本文在基于既有多层住宅阳台设计及改造的相关理论基础上,选择寒冷地区两个典型城市的代表性既有住宅小区调研,按照不同建设发展时期的改造情况对阳台进行现状整理,以一梯两户板式住宅的边套与尽端套为主,将其中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和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研的方式总结归纳住户的阳台行为模式,选取调研样本中的典型套型阳台进行入户详况调研。通过入户实测、现状信息采集及住户访谈等方法,分析住户共性阳台行为对阳台空间功能品质和物理环境品质的需求,总结其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比分析与研究,整理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包含住户特征及阳台行为模式、建筑主体结构、阳台结构及建筑构件等,并提出了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的通用原则。分别针对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和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两个典型类型,从空间划分、功能布局、空间利用、家具设施、安全性和适老化设计方面提出阳台空间功能品质改造优化策略与方法;从热、声和光三个环境因素方面提出阳台物理环境品质改造优化策略与方法。希望借此研究能够对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优化设计提供可行的参考和借鉴。
刘明利[5](2021)在《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规划设计研究 ——以中铁·佰和佰乐巢湖国际健康部落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人口老龄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的社会问题之一,人口基数大、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发展速度迅速等特点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一直存在着的最为突出的特征,其面临的老龄化问题极其严峻。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革,家庭结构小型化、空巢化发展,家庭养老无法提供充足的照顾服务,机构养老也无法满足巨大的养老需求;由于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和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增加,人民对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发生了转变,兴起于国外的“养老社区”这一养老模式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人口老龄化和倒金字塔型家庭结构两个趋势的到来,加大了人民对养老社区的需求。因此亟需探索一种有别于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的新型养老社区。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他充分融合了中国“东方家文化”理念影响的传统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及机构养老三种模式的优点,他突出家庭的概念,既能提供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不脱离熟悉环境的养老优势,又能提供一个介护、半自理、自理一体化全生命期养老的养老机构设施,是一个复合化的养老模式,是养老地产精细化市场的一次新的尝试与补充。我国的养老社区特别是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尚处于起步的阶段,在此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本文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的养老社区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接着分析了我国现有的一些优秀的养老社区案列,总结了其建设的优秀经验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次,分析了老年人的心理、生理、行为特点,从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出发,概述了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养老新理念。然后,在项目的选址与规模、规划布局、配套设施、居住产品、交通设计、景观设计、交互空间等方面归纳总结出具体的设计要点与策略,丰富我国对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的理念基础研究,同时也能为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的建设实践提供参考与相应依据。最后,通过参与的中铁·佰和佰乐巢湖国际健康部落项目实践来印证以上理论的研究成果。图75表48参65
刘增[6](2021)在《香坊老工业区住区建成环境对居民健康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在日益扩大,城市空间结构也在不断调整,打破了住区结构模式,改变了居民的出行方式。快速的城市化带来机动车数量的增加,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城市环境问题。城市化带来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快速改变也使得城市居民面临着肥胖、慢性疾病、心理疾病等一系列健康挑战,健康问题已成为各相关学科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国内研究起步较晚,近年来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相关研究缺少对同一地区不同类型住区之间的对比研究。因此本文选取香坊老工业区作为研究范围,研究老工业区范围内不同类型住区的建成环境因素与居民健康的影响关系,探索影响居民生理健康的中介效应路径,并分析不同类型的住区中,建成环境影响居民健康的差异性。本研究依据哈尔滨香坊老工业区范围内住区类型及其分布特点,选择三种类型共计九个住区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采取问卷调研法获取研究所需的基础数据,基于老工业区实际情况和前人的研究,提取出5大类,22小类住区建成环境因素,利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IPAQ)短卷和沃里克-爱丁堡积极心理健康量表(WEMWBS)获取居民的体力活动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并将身体指数(BMI)作为衡量居民生理健康水平的标准。其次,本文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建成环境因素影响居民健康的模型,分别分析三种类型的住区中,建成环境与居民健康的影响关系,并将体力活动水平作为中介变量,探究建成环境对居民生理健康影响的中介效应路径,综合探讨住区建成环境对居民健康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建成环境因素能够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且不同类型的住区中,建成环境因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程度不同。同时,中介效应分析得出,建成环境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生理健康,还可以通过影响居民的体力活动水平间接影响居民的生理健康。根据模型处理结果,结合香坊老工业区的实际情况,文章依据不同类型的住区建成环境现状特点,分别提出优化了住区建成环境,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的策略。本文对哈尔滨市香坊老工业区住区建成环境的研究,还可以为老工业区住区更新改造,建立以公共健康为导向的公共决策机制提供参考依据。
朱琦[7](2020)在《行为心理学在住宅小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房地产开发建设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居民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住宅小区的设计要求已经从以使用功能为主的生理需求到了精神层面的心理需求,当今的住宅小区设计的现状不能完全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心理需求。设计无法完全满足心理需求的最大原因是因为人的心理活动无法观测,只能通过观测人的行为去推理人的心理活动。而行为心理学就是通过研究人的行为去推理人的心理的学科,因此,本文从行为心理学在住宅小区设计的应用的视角去作研究,为住宅小区设计中调研居民的心理需求提供新的工具和思路。本项研究以行为心理学在住宅小区设计的应用研究作为主题。首先,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了解我国住宅小区发展的过程,本课题研究的现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介绍了本项研究的技术路线,并介绍了行为心理学的相关概念。其次,笔者在研究中采用了实地调查和线上问卷调查两种调查形式,分别调研了典型小区业主对于住宅小区设计的满意度及心理需求,设计相关专业人士的设计工作现状,和他们对于当前设计开展工作的建议,分析出行为心理学在住宅设计中应用的现状,提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根据调研结果,结合他人研究成果,分析当前存在问题,提出行为心理学在住宅小区设计的应用策略。最后,笔者选取的某地产公司真实的A、B两个项目进行实证研究,证实前文提出应用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在文末笔者对本项研究进行总结,得出相关结论,并得出本项研究中的不足和对未来的展望,以期为政府部门、地产公司、设计院等有关部门进行住宅小区设计提供参考与借鉴。
李攀攀[8](2020)在《消费心理需求下的样板房设计应用》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住宅空间的设计已经从原来的功能性设计到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的个性化设计,人们渴望通过设计和多学科的应用,解决对精神需求的满足。样板房作为住宅空间设计的风向标,人们对其设计寄以厚望。由于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们对住宅需求体量较大,为了加快项目的建设,国家出台了商品房预售制度,帮助开发商快速回笼资金,在巨大利润的驱使下,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加入了地产行业,也致使开发的项目品质参差不齐,人们对新建楼盘的了解只能通过售楼处的平面户型图及业务员的介绍,对于楼盘的空间距离认知感比较弱,降低了楼盘的成交量。面对传统的营销模式,市场疲态已经显现,进而影响新楼盘的成交量。开发商和消费者都迫切希望能有一种新的营销形式,既解决消费者对楼盘户型的认知,又能增加开发商新建楼盘的销售,快速回笼资金,占据市场,样板房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样板房是开发商为客户精心打造的兼具营销功能的理想居住空间,同时肩负着传递新的生活方式和设计理念的主要媒介,更是住宅空间设计的风向标。这就要求样板房的设计能符合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这样才能增加消费行径,占据市场,因此研究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显得至关重要。样板房作为开发商对新楼盘的营销工具,其要求在设计上具有很强的商业性与展示性。而对于消费者来说,它是人们选择住宅设计的一种参照,一种生活方式的传播,人们渴望样板房的设计成为他们心中理想的居住家园。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人们的消费观念不成熟,再加上媒体的大肆渲染所谓的潮流与个性,致使人们盲目的追求形式化的设计,而忽视自己最真实的需求,这种形式化的设计影响着住宅行业的设计方向,让我国的设计在追寻国际社会的脚步停滞不前。本文先从客户需求的角度探究商业公寓样板房的设计,运用消费心理学和需求理论,分析需求与设计之间的关系,对客户的需求进行探讨,确定客户的主次需求,面对多层次分布的多元需求,作者通过多元的设计原则解决客户的需求,首先通过对设计目标的确立原则,对目标人群的需求进行定位,其次通过设计的展示性原则,运用多种设计手段与方法解决目标人群的需求,然后通过艺术风格的多变性营造空间的整体氛围感,最后再通过现代技术的手段,解决人们的安全健康,让样板房的设计真正满足人们的期望。因此作者希望通过消费心理学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相关理论分析人的行为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力求解决样板房设计与人们需求之间的矛盾,让样板房的设计回归理性化。
张淑红[9](2020)在《养老院室内环境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以莒县养老院为例》文中提出养老问题是一个关乎中国民生的重要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室内环境的需求不仅仅停留在功能上,还体现在情感上,这就要求室内设计需要体现情感化,同时也为室内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室内设计在中国发展的十几年间,其功能性已经得到实现,但设计师却忽视了室内情感化设计的问题,所以往往得不到使用者的好评,尤其是县级别养老院的室内设计,问题更加突出。老年人心理比较脆弱,情感化设计对他们尤其重要。因此,本文以莒县养老院室内情感化设计为切入点,重点研究养老院室内情感化设计的缺失并提出相应的改造设计,期望这项研究任务能够为县级养老院室内环境情感设计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一个参照系,并引起相关部门对养老院情感化设计的重视。本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证:首先,从情感化的基本概念、情感化的相关理论、老年人的情感需求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采用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对老年人情感化需求进行深入的了解,为后续的论文研究作铺垫;其次,介绍莒县养老院经营模式、莒县老龄人口分布及养老院室内环境现状,以便对莒县养老院做深入分析;再次,从老年人情感层次(次本能层次、行为层次、反思层次)的三个方面对室内环境特征进行分析,以人机工程学、心理学作为理论指导,找出莒县养老院室内环境情感化设计的缺失所在;最后针对莒县养老院室内情感化的缺失,从物理环境、空间设计、陈设设计和设施设计四个方面对室内环境情感化提出可行性改造,为养老院室内环境情感化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段婷婷[10](2020)在《郑州市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通过调研分析郑州市保障性住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设计的不当之处,提出对郑州市保障性住房进行精细化设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通过采用精细化设计的原理和住宅精细化设计的的原则与主要方法,展开郑州市保障住房更为细致深入的研究。针对目前郑州市已入住的保障性住房进行了现状和居住实态调研,把调研的数据作为依据,对保障性住房套型精细化设计的原则和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对郑州市保障性住房套型和套内空间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的基本原理有:“空间可变性”原理、“空间模糊”原理和“空间适应性”原理,这三方面理念贯穿于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的全过程。本文运用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的理念研究了适用于郑州市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法,其基本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人性化原则、经济性原则和可持续性原则。保障性住房的精细化设计的主要方法有:打通“空间回路”、利用“功能叠加”、拓展“模糊边界”,这三种设计方法从住宅空间的套型和套内设计出发,运用在保障性住房设计的全过程之中,对于保障性住房的精细化设计有着十分关键的指导作用。本文还从人体工程学视角出发,运用具有逆向思维的“元素分析法”,对郑州市保障性住房居住空间的精细化设计尺度最低值与参考值作出了讨论。住宅内功能空间尺寸及面积的最低值与参考值,是依据人体尺度对空间做出最低尺寸与较为舒适的空间尺寸,这对于面积较小空间的精细化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使其在面积受限的情况下把空间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即使是室内面积较小,但是最低参考值也能满足居住者的日常使用。同时结合住宅精细化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方法与居住实态调研,对现有保障性住房作出了分析,并对其进行了精细化设计改造。
二、住宅设计与人的心理需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住宅设计与人的心理需求(论文提纲范文)
(1)青岛市普通住宅餐厨空间标准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政策背景 |
1.1.2 市场需求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城市普通住宅 |
1.3.2 餐厨空间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框架 |
1.6 本文创新点 |
第2章 餐厨空间标准化发展历程及综述 |
2.1 国内外住宅标准化发展历程及研究综述 |
2.1.1 国外住宅标准化发展历程 |
2.1.2 国外住宅标准化相关文献综述 |
2.1.3 我国住宅标准化发展历程 |
2.1.4 我国住宅标准化相关文献综述 |
2.2 国内外住宅餐厨空间发展历程及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外住宅餐厨空间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2.2.2 我国住宅餐厨空间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
2.2.3 国外住宅餐厨空间文献综述 |
2.2.4 我国住宅餐厨空间文献综述 |
2.3 我国餐厨空间的新需求与标准化趋势 |
2.3.1 我国餐厨空间的新需求 |
2.3.2 餐厨空间标准化设计发展趋势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青岛市餐厨空间标准化调研与分析 |
3.1 调研目的、方法与对象 |
3.1.1 调研目的 |
3.1.2 调研方法 |
3.1.3 调研对象的选取 |
3.2 青岛市餐厨空间地域性分析 |
3.2.1 气候分析 |
3.2.2 饮食特点分析 |
3.2.3 餐厨行为特点分析 |
3.2.4 青岛市餐厨空间地域性设计要素 |
3.3 调研概况与餐厨空间现状总结 |
3.3.1 分阶段概况总结 |
3.3.2 餐厨空间概况纵向对比 |
3.3.3 餐厨空间使用现状概况 |
3.3.4 餐厨空间家具设施概况 |
3.4 调研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3.5.1 餐厨空间现存问题总结 |
3.5.2 餐厨空间调研尺度总结 |
第4章 餐厨空间标准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
4.1 人体工程学理论 |
4.1.1 餐厨空间的相关人体尺度 |
4.1.2 人体尺寸的应用原则 |
4.1.3 人体尺寸在餐厨空间的应用途径 |
4.2 标准化理论与应用 |
4.2.1 标准化的定义 |
4.2.2 标准化的原理 |
4.2.3 标准化的应用形式 |
4.3 家具及电器设备的尺度 |
4.3.1 厨房的家具尺度 |
4.3.2 厨房的电器设备尺度 |
4.3.3 用餐空间的家具尺度 |
4.4 功能分区与布置形式 |
4.4.1 餐厨空间的功能分区 |
4.4.2 厨房的流线与布置形式 |
4.4.3 厨房与餐厅的位置关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青岛市餐厨空间标准化模式 |
5.1 现有标准规范的不足 |
5.2 餐厨空间的面积及尺度 |
5.2.1 厨房的最小面积尺度 |
5.2.2 厨房的适宜面积尺度 |
5.2.3 用餐空间的最小面积尺度 |
5.2.4 用餐空间的适宜面积尺度 |
5.3 餐厨空间的划分与标准化模式 |
5.3.1 餐厨空间的划分方法 |
5.3.2 操作空间及其标准化模式 |
5.3.3 储藏空间及其标准化模式 |
5.3.4 就餐空间及其标准化模式 |
5.3.5 餐厨空间标准化尺度总结 |
5.4 青岛市餐厨空间标准化组合方式 |
5.4.1 青岛市住宅套型综述 |
5.4.2 餐厨空间平面布置形式的选择 |
5.4.3 青岛市餐厨空间标准化设计要素 |
5.5 青岛市餐厨空间标准化模式设计 |
5.5.1 餐厨空间标准化模式图表 |
5.5.2 不同套型面积的标准化模式选择 |
5.5.3 家庭类型及餐厨空间模式 |
5.6 本章小节与图集汇总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城市普通住宅餐厨空间问卷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2)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论文创新点 |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
2.1.1 当代 |
2.1.2 建筑学 |
2.1.3 建筑理论 |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
2.4 本章小结 |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
3.1.1 基本范围 |
3.1.2 建筑理论框架 |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
4.2.1 建筑创作论 |
4.2.2 居住建筑 |
4.2.3 生态建筑学 |
4.2.4 建筑评价理论 |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
4.3.1 建筑方针 |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
4.4 本章小结 |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致谢 |
(3)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住区的演进历程记录着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
1.1.2 国内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百花齐放,亟待梳理整合 |
1.1.3 专业期刊是学科发展轨迹记载和学术传播的重要载体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演变的研究现状 |
1.3.2 建筑类期刊的研究现状 |
1.3.3 期刊文献统计的研究现状 |
1.3.4 小结 |
1.4 相关概念释义 |
1.4.1 住区及城市住区 |
1.4.2 住区规划设计 |
1.4.3 建筑类期刊 |
1.5 研究范围与方法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范围 |
1.6 研究框架 |
2 我国建筑类期刊及其记载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研究 |
2.1 我国建筑类期刊的产生与发展 |
2.1.1 建筑类期刊的产生 |
2.1.2 建筑类期刊的初步发展 |
2.1.3 建筑类期刊的繁荣发展 |
2.1.4 建筑类期刊的多元化发展 |
2.2 建筑类期刊对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记载情况分析研究 |
2.2.1 数据来源与筛选 |
2.2.2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选取标准 |
2.2.3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数量与分布 |
2.2.4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的分类与统计 |
2.2.5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研究主题的变化 |
2.2.6 本文的建筑类期刊研究范围 |
2.3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历程分析研究 |
2.3.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
2.3.2 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发展历程 |
2.3.3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时区图谱 |
2.3.4 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分期 |
2.4 本章小结 |
3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49-1977) |
3.1 政府主导下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
3.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
3.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
3.1.3 研究阶段划分 |
3.2 经济恢复与“一五”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引入与早期实践(1949-1957) |
3.2.1 工人住宅区的规划建设 |
3.2.2 居住建筑布置方式的讨论 |
3.2.3 居住小区规划思想的引入与实践 |
3.3 “大跃进”与调整阶段:住区规划理论的探索与发展(1958—1965) |
3.3.1 城市人民公社对城市住区发展的影响 |
3.3.2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思想的发展与实践 |
3.3.3 “成街成坊”的住区规划方法 |
3.3.4 住宅区的改建 |
3.4 “文革”及其影响阶段:住区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停滞与恢复(1966-1977) |
3.4.1 住宅标准的持续降低 |
3.4.2 市郊工厂生活区的建设 |
3.4.3 高层住宅的出现 |
3.5 特征总结 |
3.5.1 住区规划理论与方法体系初步形成 |
3.5.2 注重住区物质空间形态 |
3.5.3 为生产服务而配套建设 |
3.6 本章小结 |
4 住房制度改革推进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78-1997) |
4.1 “遍地开花”式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
4.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
4.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
4.1.3 研究阶段划分 |
4.2 居住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
4.2.1 规划建设概况 |
4.2.2 规划结构与规模 |
4.2.3 规划布局特征 |
4.2.4 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居住密度的强调 |
4.3 居住区的规划建设阶段 |
4.3.1 综合开发模式 |
4.3.2 区位特征 |
4.3.3 规划结构与规模 |
4.3.4 规划布局特征 |
4.3.5 综合区的建设 |
4.4 旧城区改造与更新阶段 |
4.4.1 发展历程概述 |
4.4.2 改造方式 |
4.5 “试点工程”推动下的居住小区规划建设阶段 |
4.5.1 规划建设概况 |
4.5.2 规划布局特征 |
4.5.3 规划结构的模式化与突破 |
4.5.4 地方传统居住文化的借鉴 |
4.5.5 社区的营造与物业管理兴起 |
4.6 特征总结 |
4.6.1 住区的建设机制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
4.6.2 住区规划布局手法的多样化 |
4.6.3 住区组织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
4.6.4 从人的需求出发营造居住环境 |
4.6.5 居住观念的改变促进了住区功能布局的更新 |
4.7 本章小结 |
5 房地产开发主导时期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发展(1998 年至今) |
5.1 多元化的城市住区实践与研究概况 |
5.1.1 社会经济背景与住房建设概况 |
5.1.2 建筑类期刊的记载情况分析 |
5.1.3 研究阶段划分 |
5.2 商品房住区的快速发展阶段 |
5.2.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
5.2.2 商品房住区的空间分布特征 |
5.2.3 商品房住区的开发规模特征 |
5.2.4 商品房住区的规划布局特征 |
5.2.5 商品房住区的特色和风格塑造 |
5.2.6 城市住区类型的多样化 |
5.3 城市住区的多元化发展阶段 |
5.3.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
5.3.2 商品房住区的品质提升 |
5.3.3 保障房住区的规划建设 |
5.3.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探索与实践 |
5.3.5 城中村改造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
5.4 城市住区的转型发展阶段 |
5.4.1 规划建设实践与研究概况 |
5.4.2 城市住区在实践发展中的问题总结 |
5.4.3 城市住区规划新模式的探索 |
5.4.4 既有住区更新改造的进一步探索与实践 |
5.5 特征总结 |
5.5.1 从传统住区规划到社区规划 |
5.5.2 城市住区空间分布的郊区化 |
5.5.3 城市住区空间结构的集约化 |
5.5.4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多元化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6.1 建筑类期刊中相关论文统计分析 |
6.1.1 相关期刊论文的统计分析 |
6.1.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历程 |
6.2 建筑类期刊反映的我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特征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4)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既有多层住宅建筑存量大 |
1.1.2 存量时代背景下既有多层住宅宜居改造的重要性 |
1.1.3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空间现状不满足现阶段住户生活需求 |
1.1.4 “新冠”疫情促进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的健康改造 |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4.1 既有住宅建筑 |
1.4.2 阳台 |
1.4.3 改造再利用 |
1.5 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论文框架 |
2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设计及改造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1 改革开放以来住宅阳台的发展概况 |
2.1.1 改革开放初期(1979-1991)住宅及阳台概况 |
2.1.2 全面改革时期(1992-2012)住宅及阳台概况 |
2.1.3 深化改革时期(2013-2020)住宅及阳台概况 |
2.1.4 住宅阳台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 |
2.2 住宅阳台设计的相关规范 |
2.2.1 住宅阳台面积计算的相关规范 |
2.2.2 住宅阳台物理环境相关规范 |
2.2.3 住宅阳台设计的其他规范要求 |
2.2.4 相关规范的修订调整与住户阳台行为需求的关系 |
2.3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设计实践 |
2.3.1 住宅阳台空间改造实践 |
2.3.2 住宅阳台物理环境改造实践 |
2.4 本章小结 |
3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与住户阳台行为及需求调研 |
3.1 调研对象选取 |
3.1.1 调研城市选择 |
3.1.2 既有多层住宅小区选取 |
3.2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调研分析 |
3.2.1 70 年代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分析 |
3.2.2 80 年代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分析 |
3.2.3 90 年代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分析 |
3.2.4 2000 年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分析 |
3.2.5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特点分析及总结 |
3.2.6 既有多层住宅住户阳台行为问卷调研分析及总结 |
3.3 针对典型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的入户调研方法 |
3.3.1 典型既有多层住宅阳台入户调研套型选择 |
3.3.2 调研套型及阳台基本信息采集 |
3.3.3 住户相关阳台行为信息获取 |
3.3.4 阳台物理环境现状测量 |
3.3.5 住户对阳台主观评价获取 |
3.4 典型尽端套阳台调研案例——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和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 |
3.4.1 调研套型概况 |
3.4.2 住户阳台行为与套内空间 |
3.4.3 阳台物理环境概况 |
3.4.4 住户对阳台的主观评价 |
3.5 典型边套阳台调研案例——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和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 |
3.5.1 调研套型概况 |
3.5.2 住户阳台行为与套内空间 |
3.5.3 阳台物理环境概况 |
3.5.4 住户对阳台的主观评价 |
3.6 本章小结 |
4 典型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及问题分析研究 |
4.1 典型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与阳台行为对比分析 |
4.1.1 调研住户基本信息 |
4.1.2 住宅套型现状 |
4.1.3 调研阳台现状 |
4.2 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典型行为特征及空间环境品质需求分析 |
4.2.1 炊事行为特征及空间功能品质需求分析 |
4.2.2 清洁行为特征及空间功能品质需求分析 |
4.2.3 存储行为特征及空间功能品质需求分析 |
4.2.4 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行为的空间物理环境品质需求分析 |
4.3 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空间功能品质现状问题总结 |
4.3.1 空间面积有限,功能布局不合理 |
4.3.2 储藏空间不足,空间利用率低 |
4.3.3 家具形式老旧,使用不便 |
4.3.4 阳台安全性设计不足 |
4.3.5 阳台适老化设计缺失 |
4.4 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物理环境品质现状问题总结 |
4.4.1 外窗及栏板保温隔热能力差 |
4.4.2 西晒问题严重 |
4.4.3 局部照明缺失,光照条件差 |
4.5 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典型行为特征及空间环境品质需求分析 |
4.5.1 晾晒行为特征及空间功能品质需求分析 |
4.5.2 储藏行为特征及空间功能品质需求分析 |
4.5.3 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行为空间物理环境品质需求分析 |
4.6 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空间功能现状问题总结 |
4.6.1 地面置物及杂物堆砌现象严重 |
4.6.2 储藏空间不足,空间利用率低 |
4.6.3 家具形式老旧,不易使用 |
4.6.4 自行增设的外支撑架无保护措施 |
4.6.5 空间适老化设计缺失 |
4.7 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物理环境品质现状问题总结 |
4.7.1 阳台外窗及栏板保温隔热能力差 |
4.7.2 西晒问题严重 |
4.7.3 空间整体隔声效果较差 |
4.7.4 局部照明缺失,光照条件差 |
4.8 本章小结 |
5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策略 |
5.1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
5.1.1 住户特征及阳台行为模式 |
5.1.2 建筑结构体系对阳台空间的限制 |
5.1.3 基于住户自行改造基础上再改造的难度增加 |
5.1.4 建筑构件现状对阳台的适老改造与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的限制 |
5.2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原则 |
5.2.1 阳台改造的安全性原则 |
5.2.2 阳台改造的适应性原则 |
5.2.3 阳台改造的经济性原则 |
5.2.4 阳台改造的节能性原则 |
5.3 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空间功能品质改造优化设计策略 |
5.3.1 重新分隔空间,扩大阳台的使用面积 |
5.3.2 外挑功能台面,增加阳台可操作面 |
5.3.3 重配家具设施,提高空间利用率 |
5.3.4 调节安装高度或更新替换家具设施 |
5.3.5 消除地面高差,铺设防滑地砖,做好外窗防渗 |
5.3.6 安装烟雾泄漏报警器,增加安全性设计 |
5.3.7 增设可助力设施,安装壁式折叠倚靠椅 |
5.4 改为厨房空间的北阳台物理环境品质改造优化设计策略 |
5.4.1 阳台栏板及外墙增设外保温层 |
5.4.2 西侧窗可粘贴隔热膜,降低西晒影响 |
5.4.3 替换选择保温隔热性能强的外窗 |
5.4.4 增加操作台局部照明,满足操作时照度需求 |
5.5 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空间功能品质改造优化设计策略 |
5.5.1 优化阳台功能布局,避免空间浪费 |
5.5.2 替换设置便于使用的可升降晾晒设施 |
5.5.3 增设窗罩增加可使用功能空间 |
5.5.4 调整阳台门窗形式,考虑进出安全与使用方便 |
5.5.5 增设可助力倚靠设施,增加助力面 |
5.6 改为生活家务空间的南阳台物理环境品质改造优化设计策略 |
5.6.1 阳台栏板及外墙增设外保温层 |
5.6.2 增设遮阳构件,提升热环境品质 |
5.6.3 优化阳台门窗形式,改善阳台声热环境品质 |
5.6.4 增设节能窗罩,提升阳台声热环境品质 |
5.6.5 阳台布置盆栽绿化,利用植物调节空间温湿度 |
5.6.6 增设阳台操作面智能顶部照明,满足不同行为照度需求 |
5.7 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研究案例 |
5.7.1 改造对象阳台基本情况 |
5.7.2 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方案 |
5.7.3 阳台功能品质改造优化设计策略 |
5.7.4 阳台物理环境品质改造优化设计策略及改善模拟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语 |
6.1 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 |
6.1.1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特点 |
6.1.2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问题 |
6.1.3 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优化设计策略 |
6.2 论文局限性与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一:实地调研问卷:孝义市既有多层住宅阳台使用现状调查表 |
附录二:入户调研问卷:针对不同年代住宅套型现状入户调研记录表 |
附录三:“问卷星”网络调研问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住宅阳台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四:不同年代既有多层住宅阳台现状调研概况梳理表 |
图表目录 |
致谢 |
(5)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规划设计研究 ——以中铁·佰和佰乐巢湖国际健康部落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老龄化问题严峻 |
1.1.2 养老模式转型紧迫 |
1.2 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相关概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国内外养老社区发展概述及国内实践案例调研 |
2.1 国外养老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 |
2.1.1 美国养老社区发展现状 |
2.1.2 英国养老社区发展现状 |
2.1.3 日本养老社区发展现状 |
2.1.4 国外养老社区发展趋势及其借鉴意义 |
2.2 国内养老社区发展现状及趋势 |
2.2.1 我国养老模式的发展历程 |
2.2.2 我国养老政策的发展历程 |
2.2.3 国内养老社区发展现状 |
2.2.4 国内养老社区发展趋势 |
2.3 国内养老社区规划实践案例调研分析 |
2.3.1 调研案例的选定 |
2.3.2 北京泰康之家·燕园 |
2.3.3 上海亲和源老年公寓 |
2.3.4 浙江万科随园嘉树 |
2.4 国内养老社区规划实践案例调研总结 |
2.4.1 产品比例不当、服务供给不足——假养老项目普遍 |
2.4.2 功能单一、开放性较差——缺乏功能复合和代际交流 |
2.4.3 养老需求定位不清——整体市场偏高端 |
2.4.4 机械化增设无障碍设施——缺乏人性化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老年人养老需求分析及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概述 |
3.1 老年人与老龄化定义 |
3.2 老年人特征分析 |
3.2.1 老年人生理特征 |
3.2.2 老年人心理特征 |
3.2.3 老年人行为特征 |
3.3 城市老年人养老需求分析 |
3.3.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老年人养老需求 |
3.3.2 老年人心理需求分析 |
3.4 城市老年人养老需求问卷调查 |
3.4.1 调研范围选定 |
3.4.2 调研问卷问题设计 |
3.4.3 调研问卷的调查结果和调查数据分析 |
3.5 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概述 |
3.5.1 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概念 |
3.5.2 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基本特征 |
3.5.3 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的建设意义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
4.1 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选址与规模分析 |
4.1.1 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选址分析 |
4.1.2 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规模分析 |
4.2 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规划布局分析 |
4.3 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配套设施分析 |
4.3.1 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配套设施需求分析 |
4.3.2 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配套设施布局分析 |
4.4 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居住产品分析 |
4.4.1 多样化的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居住产品 |
4.4.2 通用住宅设计 |
4.4.3 老年公寓设计 |
4.4.4 混居住宅设计 |
4.5 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交通设计分析 |
4.5.1 交通组织应采用人车分流方式 |
4.5.2 车行道与人行道应区分明确 |
4.5.3 车行道、人行道、停车位设计要点 |
4.5.4 宜设置“完整街道” |
4.6 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景观设计分析 |
4.6.1 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景观设计原则 |
4.6.2 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景观设计要点 |
4.7 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交互空间分析 |
4.8 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其他策略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项目实践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概况 |
5.1.2 规划理念 |
5.2 选址和规模 |
5.2.1 项目选址 |
5.2.2 项目规模 |
5.3 规划布局 |
5.3.1 规划布局设计 |
5.3.2 规划构思 |
5.4 配套设施设计 |
5.4.1 配套设施指标 |
5.4.2 配套设施分布 |
5.5 居住产品设计 |
5.5.1 养老公寓 |
5.5.2 适老化通用住宅 |
5.6 交通设计 |
5.6.1 交通流线设计 |
5.6.2 消防流线设计 |
5.7 景观设计 |
5.7.1 生态性设计,充分利用周边自然资源 |
5.7.2 系统性设计,共享大型开放空间系统 |
5.7.3 针对性设计,结合需求设置景观功能 |
5.8 交互空间设计 |
5.8.1 室内交互空间设计 |
5.8.2 室外交互空间设计 |
5.9 适老化设计 |
5.10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城市老年人养老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B 全国主要的养老社区分布统计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香坊老工业区住区建成环境对居民健康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研究基础 |
2.1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
2.1.1 健康城市 |
2.1.2 健康社区 |
2.1.3 建成环境影响健康的路径理论 |
2.2 指标选择与量化 |
2.2.1 建成环境因素指标 |
2.2.2 体力活动水平指标 |
2.2.3 心理健康指标 |
2.2.4 生理健康指标 |
2.3 研究设计 |
2.3.1 研究思路 |
2.3.2 数据来源 |
2.3.3 研究假设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影响居民健康的建成环境因素分析 |
3.1 住区建成环境调研 |
3.1.1 研究区域基本概况 |
3.1.2 调查问卷设计 |
3.2 研究变量的基础数据统计 |
3.2.1 居民社会属性 |
3.2.2 居民体力活动水平 |
3.2.3 居民心理健康水平 |
3.2.4 居民生理健康水平 |
3.2.5 居民主观感知建成环境因素特征分析 |
3.3 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
3.3.1 居民生理健康影响路径检验 |
3.3.2 居民生理健康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
3.3.3 居民心理健康影响模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住区建成环境优化策略 |
4.1 一代职工住区建成环境优化策略 |
4.1.1 住区建成环境现状 |
4.1.2 一代职工住区建成环境优化策略 |
4.2 二代职工住区建成环境优化策略 |
4.2.1 二代职工住区建成环境现状 |
4.2.2 二代职工住区建成环境优化策略 |
4.3 商品开发型住区建成环境优化策略 |
4.3.1 商品开发型住区建成环境现状 |
4.3.2 商品开发型住区建成环境优化策略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行为心理学在住宅小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住宅小区发展过程 |
1.1.2 我国住宅小区设计的现状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1.4.2 章节安排 |
2 文献综述及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说明 |
2.1.1 行为心理学 |
2.1.2 心理效应 |
2.1.3 住宅小区设计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2.3 相关理论 |
2.3.1 马斯洛人类需求理论 |
2.3.2 “无意识”理论 |
2.3.3 教育万能论 |
2.3.4 操作性行为的思想 |
2.4 借鉴与启示 |
3 行为心理学在住宅小区设计中应用现状分析 |
3.1 典型小区实地调查 |
3.1.1 调查对象小区确定 |
3.1.2 调研内容和方法 |
3.2 住宅小区设计从业人员问卷调查 |
3.2.1 调研对象 |
3.2.2 问卷设计说明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3.3.1 实地调研结果分析 |
3.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4 应用现状分析与结论 |
3.4.1 当前设计基本只满足安全需求 |
3.4.2 主要设计分项现状 |
3.4.3 设计专业的工作现状 |
3.5 本章小结 |
4 行为心理学在住宅小区设计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
4.1 设计院与高校充分合作 |
4.1.1 高校对住宅小区设计进行专题研究 |
4.1.2 高校学科内部交叉讨论研究 |
4.1.3 设计院设高校心理学实习点 |
4.2 让居民参与住宅小区设计过程 |
4.2.1 设计规范中设心理满意度指标 |
4.2.2 心理需求作为设计全过程的输入条件 |
4.3 居民心理的调研专业化 |
4.3.1 开发商设单独调研部门 |
4.3.2 引进专业调研机构 |
4.3.3 数学模型的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5 实证研究 |
5.1 工程项目背景与概况 |
5.2 调整策略 |
5.2.1 增加客服部门 |
5.2.2 与浙大开展合作 |
5.2.3 与“政企民学”合作开发 |
5.3 基于心理需求调研结果在各设计分项中的优化研究 |
5.3.1 建筑布局设计 |
5.3.2 回家动线设计 |
5.3.3 户型设计 |
5.3.4 景观设计 |
5.4 调整策略的有效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实地调研访谈表 |
附录2 问卷调查表 |
作者简历 |
(8)消费心理需求下的样板房设计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理论概述 |
2.1.1 消费心理学 |
2.1.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2.2 中国客户消费心理分析 |
2.2.1 需求的分类 |
2.2.2 调研数据分析 |
2.2.3 多元需求与多层次化分布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商业公寓样板房的发展与概况 |
3.1 概念界定与发展历史 |
3.1.1 概念界定 |
3.1.2 发展历史 |
3.2 样板房的设计概况 |
3.2.1 设计的基本特征 |
3.2.2 设计存在的问题 |
3.3 中国商业公寓样板房设计现状分析 |
3.3.1 思维单一化的商业模式 |
3.3.2 社会需求提升的不适应 |
3.4 相关案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消费需求的商业公寓样板房的设计原则 |
4.1 设计目标的确定原则 |
4.1.1 目标人群需求的确定 |
4.1.2 设计主题的明确 |
4.1.3 生活场景的营造 |
4.2 设计功能的展示性原则 |
4.2.1 功能分区的合理性 |
4.2.2 明确的动线设计 |
4.2.3 家居陈设 |
4.2.4 灯光的渲染 |
4.3 艺术风格的多变性原则 |
4.4 现代技术的应用原则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设计实践——以上海宝龙地产绍兴某样板房设计为例 |
5.1 前期分析 |
5.2 项目定位 |
5.3 设计理念 |
5.4 设计原则 |
5.4.1 功能性的展示原则 |
5.4.2 科学技术的应用原则 |
5.4.3 人性化的设计原则 |
5.5 设计方案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养老院室内环境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以莒县养老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的目的 |
1.4.2 研究的意义 |
1.5 研究的框架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情感化设计与老年人情感需求的研究 |
2.1 情感化设计的内涵及理论 |
2.1.1 情感化设计的内涵 |
2.1.2 情感化设计的理论 |
2.2 老年人情感需求 |
2.2.1 老年人的类别 |
2.2.2 情感的需求层次 |
2.2.3 老年人生理方面的需求 |
2.2.4 老年人心理方面的需求 |
本章小结 |
第3章 莒县养老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莒县地理位置分析及经济发展现状 |
3.2 莒县老年人口的现状调查 |
3.3 莒县养老院运营的现状分析 |
3.3.1 莒县养老院的分布调研 |
3.3.2 公立养老院的运营现状 |
3.3.3 私立养老院的运营现状 |
3.4 养老院老人对室内环境情感化设计的需求 |
3.5 莒县养老院室内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 |
3.5.1 旧房使用功能的变更不规范 |
3.5.2 设施的缺乏 |
3.5.3 无障碍设计的缺失 |
3.5.4 环境的脏乱 |
3.5.5 专业护理人员的不足 |
3.5.6 人际交往的缺失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老年人情感需求的莒县养老院室内环境分析 |
4.1 基于老年人本能层面需求的室内环境分析 |
4.1.1 形态 |
4.1.2 材质 |
4.1.3 色彩 |
4.1.4 光线 |
4.2 基于老年人行为层面需求的室内环境分析 |
4.2.1 安全性 |
4.2.2 功能性 |
4.2.3 舒适性 |
4.2.4 隐私性 |
4.3 基于老年人反思层面需求的室内环境分析 |
4.3.1 文化性 |
4.3.2 个性化 |
本章小结 |
第5章 莒县养老院室内环境情感化设计的可行性改造 |
5.1 怡然自得的环境设计 |
5.1.1 室内光环境设计 |
5.1.2 室内热环境设计 |
5.1.3 室内声环境设计 |
5.2 情理并重的空间设计 |
5.2.1 安全性设计 |
5.2.2 实用性设计 |
5.2.3 健康性设计 |
5.3 抚慰灵魂的陈设设计 |
5.3.1 色彩设计 |
5.3.2 肌理设计 |
5.4 自适其适的通用设计 |
5.4.1 通行无障碍设计 |
5.4.2 硬件设施设计 |
本章小结 |
第6章 莒县陵阳养老院室内环境的情感化改造设计实践 |
6.1 设计概况 |
6.2 设计创意的产生 |
6.2.1 设计构思 |
6.2.2 设计原则 |
6.3 陵阳养老院室内环境的情感化设计分析 |
6.3.1 本能层面的情感化设计 |
6.3.2 行为层面的情感化设计 |
6.3.3 反思层面的情感化设计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10)郑州市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 |
1.1.2 相关政策调控的背景 |
1.1.3 市场需求的背景 |
1.1.4 为什么选择郑州市保障性住房为研究对象 |
1.1.5 郑州市保障性住房的现状与问题 |
1.1.5.1 保障范围有限,政策不完善 |
1.1.5.2 分布空间边缘化 |
1.1.5.3 保障性住房空间设计缺乏灵活性 |
1.1.5.4 引入精细化设计理念的重要性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及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及不足之处 |
1.3.3.1 主要贡献述评 |
1.3.3.2 不足之处分析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
1.5 课题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1.1 文献研究法 |
1.5.1.2 实态研究法 |
1.5.1.3 案例研究法 |
1.5.1.4 比较研究法 |
1.5.1.5 跨学科研究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课题的创新点 |
1.6.1 拓展了精细化布局中的“空间回路”手法 |
1.6.2 提出了精细化利用中的“功能叠加”手法 |
1.6.3 挖掘了精细化分割中的“模糊边界”手法 |
1.6.4 开辟了精细化思维中的“元素分析”手法 |
2 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概论 |
2.1 住宅的概念 |
2.2 保障性住房相关概念 |
2.2.1 住房保障制度 |
2.2.2 保障性住房概念 |
2.2.3 保障性住房的特点 |
2.3 精细化设计相关概念 |
2.3.1 精细化设计概念 |
2.3.2 住宅精细化设计 |
2.4 元素分析法 |
2.5 住宅精细化设计的重要意义 |
2.5.1 提高住宅设计的品质 |
2.5.2 有助于住宅产业的发展 |
2.5.3 实现住宅的可持续发展 |
3 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的基本原理与主要方法 |
3.1 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的基本原则 |
3.1.1 整体性原则 |
3.1.2 人性化原则 |
3.1.3 经济性原则 |
3.1.4 可持续性原则 |
3.2 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的基本原理 |
3.2.1 空间可变性原理 |
3.2.2 空间模糊性原理 |
3.2.3 空间适应性原理 |
3.3 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的主要方法 |
3.3.1 打通“空间回路” |
3.3.2 利用“功能叠加” |
3.3.3 拓展“模糊边界” |
3.3.3.1 利用虚体分割空间 |
3.3.3.2 象征性分割空间 |
本章小结 |
4 郑州市保障性住房调研分析与解决方案 |
4.1 郑州市保障性住房实地调研 |
4.1.1 调研一:鑫苑世纪东城小区 |
4.1.1.1 项目分析 |
4.1.1.2 入户调研 |
4.1.2 调研二:西湖春天小区 |
4.1.2.1 项目分析 |
4.1.2.2 入户调研 |
4.1.3 调研三:康苑居小区 |
4.1.3.1 项目分析 |
4.1.3.2 入户调研 |
4.1.4 调研结果分析 |
4.2 郑州市保障性住房调研问卷分析 |
4.2.1 调查基本状况 |
4.2.1.1 抽样调查 |
4.2.1.2 被调查人群基本情况分析 |
4.2.2 保障性住房居住现状及居住需求 |
4.2.2.1 现居住住房的状况 |
4.2.2.2 保障性住房居住需求 |
4.2.2.3 住宅标准和配套设施调研 |
4.2.2.4 建筑标准与装修调研 |
4.2.2.5 居住空间需求分析 |
4.2.2.6 居民对保障住房的态度与认知 |
4.2.2.7 关于独居老人的调查 |
4.2.3 调研总结 |
4.3 郑州市保障性住房存在的问题 |
4.3.1 设计方面存在问题 |
4.3.1.1 精细化设计程度低 |
4.3.1.2 细部空间设计不合理 |
4.3.1.3 套型面积标准不完善 |
4.3.1.4 相关装修配置、建设标准不健全 |
4.3.1.5 区位选择不合理 |
4.3.2 住宅品质方面存在问题 |
4.3.2.1 保障性居民住房工程建设质量差 |
4.3.2.2 绿色环保可持续技术应用少 |
4.4 郑州市保障性住房设计的解决方案 |
4.4.1 引入精细化设计理念 |
4.4.2 科学规划住区 |
4.4.3 优化选址策略 |
4.4.3.1 混合开发模式 |
4.4.3.2 TOD配建模式 |
4.4.4 区位选择分析 |
本章小结 |
5 郑州市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 |
5.1 保障性住房单元平面类型分析 |
5.1.1 塔式 |
5.1.2 板式 |
5.1.3 板塔结合式 |
5.1.4 单元式 |
5.1.5 廊式 |
5.2 保障性住房套型面积分析 |
5.3 保障性住房的居住空间精细化设计 |
5.3.1 门厅空间 |
5.3.2 起居空间 |
5.3.3 卧室空间 |
5.3.4 餐饮空间 |
5.3.5 厨房空间 |
5.3.6 卫浴空间 |
5.4 保障性住房辅助空间精细化设计 |
5.4.1 阳台空间 |
5.4.2 储藏空间 |
5.4.3 复合空间 |
5.5 保障性住房细部精细化设计 |
5.5.1 飘窗精细化设计 |
5.5.2 门窗精细化设计 |
5.5.3 界面精细化设计 |
5.6 无障碍设计 |
5.6.1 无障碍公共空间设计 |
5.6.2 无障碍户型设计 |
5.6.3 无障碍门厅设计 |
5.6.4 无障碍起居室设计 |
5.6.5 无障碍厨房设计 |
5.6.6 无障碍卫生间设计 |
本章小结 |
6 项目实证:郑州市公租房住区“西湖春天”的设计实践 |
6.1 原空间环境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
6.1.1 案例现状分析 |
6.1.2 居住现状问题分析 |
6.2 精细化设计的改造方案 |
6.2.1 室内改造精细化设计 |
6.2.1.1 平面布局精细化设计 |
6.2.1.2 顶面精细化设计 |
6.2.1.3 灯光精细化设计 |
6.2.1.4 部分空间立面精细化设计 |
6.2.1.5 空间精细化设计改造效果 |
6.2.2 单位功能空间精细化设计策略 |
6.2.3 空间的灵活性与可变性设计 |
6.2.4 空间储物精细化设计策略 |
6.2.5 室外精细化设计方案 |
6.2.5.1 景观全局精细化设计 |
6.2.5.2 景观平面精细化设计 |
6.2.5.3 广场景观设施改造设计效果 |
6.2.5.4 休闲广场景观设施改造设计 |
6.2.5.5 地面停车规划设计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图片来源 |
表格来源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郑州市保障性住房居住情况调研问卷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住宅设计与人的心理需求(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岛市普通住宅餐厨空间标准化设计研究[D]. 金家佳. 青岛理工大学, 2021(02)
- [2]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以建筑类期刊为源探究中国当代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演变[D]. 边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2)
- [4]既有多层住宅阳台改造再利用优化设计策略研究[D]. 任慧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5]全龄化综合养老社区规划设计研究 ——以中铁·佰和佰乐巢湖国际健康部落项目为例[D]. 刘明利.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6]香坊老工业区住区建成环境对居民健康影响研究[D]. 刘增.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7]行为心理学在住宅小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朱琦. 浙江大学, 2020(01)
- [8]消费心理需求下的样板房设计应用[D]. 李攀攀.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9]养老院室内环境的情感化设计研究 ——以莒县养老院为例[D]. 张淑红.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10]郑州市保障性住房精细化设计研究[D]. 段婷婷.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