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肝脏超声表现1例(论文文献综述)
杨昌璐,苏艳,闫晓玲,周剑,韦企平,肖艳萍[1](2021)在《以突发视力下降为首诊的混合性结缔组织病1例》文中认为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ix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MCTD)是一种伴有多种异常自身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受累,但视网膜病变在MCTD中少见报道[1],本文报道1例以视力下降为首诊的MCTD,报告如下。
刘雷[2](2021)在《130例结缔组织病住院患者死亡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总结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2009年6月至2020年12月11年间130例结缔组织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s,CTDs)住院死亡病例的死亡原发病构成、死亡原因及生存情况,提高对CTDs患者死亡原因的认识,为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及提高生存率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20年12月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治疗且最终临床转归为死亡的结缔组织病确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相关资料,按照CTDs疾病本身活动、感染、与CTDs疾病本身活动无关的合并症及其他因素进行死因分类,总结死亡原发病构成,死因分布,性别、病程、合并症与死因构成的关系以及生存情况。结果:1.我院2009年6月~2020年12月CTDs住院患者总数8296例,死亡130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93例,男女比例1:2.5,年龄跨度13~89岁,平均确诊年龄54.4±19.7岁,平均死亡年龄60.3±19.1岁,中位病程24.0(5.0,96.0)个月。2.我院CTDs死亡原发病构成比前三位疾病依次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26.9%),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19.2%)、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 SS)(19.2%);总住院病死率为15.7‰,住院病死率排名前三位疾病依次为:重叠综合征(overlap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OCTD)(5.9%)、抗合成酶综合征(Anti-t-RNA synthetase syndrome,ASS)(5.7%)、成人斯蒂尔病(adult-onset Still’s disease,AOSD)(4.0%)。CTDs合并症构成比排名前三位依次是感染(77.6%)、高血压(33.0%)、肺间质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24.6%)。3.我院CTDs住院患者三大死因:疾病本身活动(43.2%),感染(31.0%),与疾病活动无关的合并症(24.0%);SLE住院患者的四大死因为感染(25.0%)、狼疮肾炎(11.8%)、神经精神狼疮(11.8%)及狼疮血液系统损害(11.8%);RA住院患者的主要死因为与本病活动无关的合并症(47.1%)。4.疾病本身活动导致死亡的比例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合并症导致死亡的比例随病程延长呈升高趋势。5.性别、确诊年龄、原发疾病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1.SLE、RA、p SS为最常见死亡病种,住院病死率较高的病种依次为OCTD、ASS、AOSD。2.疾病本身活动、感染及与疾病本身活动无关的合并症为我院CTDs住院患者三大死因;感染、狼疮肾炎、神经精神狼疮及狼疮血液系统损害为我院SLE住院患者的四大死因;与疾病活动无关的合并症为RA住院患者的主要死因。3.性别、确诊年龄、原发疾病为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
周泽绚[3](2021)在《系统性硬化症相关间质肺病临床影像特征及风险预后分析》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分析系统性硬化症相关间质性肺病(SSc-ILD)的流行病学特点、实验室检查与影像学表现及其危险因素和生存率;2.比较SSc-ILD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病(RA-ILD)、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间质性肺病(SLE-ILD)在影像学特点、分型及评分的差别;为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CTD-ILD)的有效治疗及预后评估提出建议。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10年期间于广东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确诊为SSc的患者共244例(SSc-ILD 167例),RA-ILD患者54例,SLE-ILD 131例。(1)分析SSc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对比分析SSc合并与未合并ILD患者的临床特征差异;分析SSc患者合并ILD的危险因素。(2)对比三种CTD-ILD的胸部HRCT表现、肺功能检查结果,分析三种CTD-ILD的影像学特点及肺功能受累情况。(3)分析HRCT分型与病理分型的一致性,HRCT评估方法与肺功能的相关性。(4)利用寿命表法及Kaplan-Meier曲线绘制生存曲线,并通过cox回归分析寻找SSc-ILD的独立预后因素。本论文数据使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义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244例SSc患者,男性59例,女性185例,男女比例约为1:3.1,68.4%患者合并ILD,弥漫性硬皮病患者合并间质肺比例更高;雷诺现象、指端硬化、指端溃疡较非ILD组更常见。起病年龄大、抗Scl-70抗体阳性、消化道受累是SSc患者发生ILD的独立危险因素。(2)SSc-ILD患者HRCT以磨玻璃影表现最常见,其它影像表现依次为小叶间隔增厚、网格影、小叶内间质增生、蜂窝征、牵拉性支气管扩张等;71.6%的SSc-ILD影像分型为NSIP型,UIP型占25.9%,很少患者HRCT表现为LIP。HRCT肺累及范围与肺功能下降相关。RA-ILD以UIP型为主(52.6%),其次为NSIP型;SLE-ILD绝大多数为NSIP型,且病变多局限在双下肺。SSc较RA、SLE发生ILD的比例更高,病变累及范围更广,HRCT评分更高,肺通气功能受损更常见。(3)ILD胸部HRCT影像分型与肺穿刺活检病理分型无明显差异,两种分型方法一致性良好;胸部HRCT评估方法:UKRSA分级法、国内分期法、六分区法、Kazerooni量表法与肺功能结果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4)本研究结果提示起病年龄大、抗Scl-70抗体阳性是SSc-ILD进展的危险因素;SSc-ILD患者死亡独立预测因素为:中高流量氧疗、AST升高、CRP升高,而早期诊断为ILD的保护因素。结论1.起病年龄大、抗Scl-70抗体阳性、消化道受累是SSc患者发生ILD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起病年龄大、抗Scl-70抗体阳性是SSc-ILD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2.ILD胸部HRCT影像学分型与病理分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且具有无创、安全、可重复等优点,可取代肺活检成为ILD诊断及分型的“金标准”;选取的4种胸部HRCT评估方法与肺功能检查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在ILD诊断方面较肺功能具有更好的特异性,可作为ILD筛查及疾病评估、随访的重要检查手段。3.SSc-ILD较RA-ILD、SLE-ILD患病率更高,病变范围更大,胸部HRCT评分更高,生存预后更差,UIP不是预后不良的唯一因素,原发疾病、病变受累情况也影响预后。4.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根据ILD起病时间不同对SSc-ILD患者进行分组管理是有意义的。
朱永建[4](2021)在《肺大动脉炎相关肺高血压队列及介入治疗研究》文中认为一、肺大动脉炎相关肺高血压多中心队列研究[背景]肺大动脉炎相关肺高血压(Pulmonary Takayasu’s arteritis associated pulmonary hypertension,PTA-PH)为大动脉炎血管并发症之一,是一类较罕见的肺血管疾病。PTA-PH患者因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而常导致延迟诊断或误诊,预后不良。目前关于PTA-PH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状况及远期预后的资料相对匮乏。[目的]描述PTA-PH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血流动力学和影像学特征,探讨PTA-PH患者的长期预后情况并分析与预后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队列研究,纳入全国13家转诊中心于2007年1月到2019年1月期间诊断的PTA-PH患者。所有大动脉炎患者需符合改良Ishikawa分类标准或1990年American Collegeof Rheumatology(ACR)分类标准,且合并明确的肺动脉受累。肺动脉受累由经导管肺动脉造影或CT肺动脉成像确定,肺高血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的诊断标准为右心导管测定的肺动脉平均压(Mean 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mPAP)≥25 mmHg。所有患者均随访至 2019年10月31日,主要结局指标为随访期间患者发生的全因死亡事件。采用Kaplan-Meier法估算患者生存率。采用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模型评估与全因死亡相关的临床因素。采用多重插补方法对缺失数据进行插补,并基于完整数据集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共纳入140例PTA-PH患者,其中女性113例(81%)。患者起始症状年龄为36.1±14.3岁,确诊年龄为41.4±14.3岁,中位诊断延迟时间为2年。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劳力性呼吸困难(127例,91%),其次为咯血(50例,36%)。患者六分钟步行距离中位数为400(308-456)米,73例(52%)患者就诊时处于WHO功能分级Ⅲ-Ⅳ级。患者mPAP中位数为48(38-59)mmHg,肺血管阻力中位数为9.4(5.7-14.0)WoodU。在药物治疗方面,86例(61%)患者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29例(21%)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127例(91%)患者接受PH靶向药物治疗。PTA-PH患者多为双侧肺动脉受累(118例,84%),肺叶动脉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135例,96%)。管腔狭窄(134例,96%)或闭塞(104例,75%)是肺动脉受累的主要影像学类型。118例患者(84%)为毛细血管前PH,14例患者(10%)为混合性PH(定义为mPAP≥25 mmHg,肺小动脉楔压>15 mmmHg且肺血管阻力>3Wood U)。无孤立性毛细血管后PH患者。与毛细血管前PH患者相比,混合性PH患者的诊断延迟时间更长(8.0年vs.2.0年,p=0.045),mPAP(61 mmHg vs.48 mmHg,p=0.030)及右心房平均压(20 mmHg vs.7 mmHg,p<0.001)更高。81例(58%)患者在明确诊断时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水平正常。相较于炎症标记物升高患者,炎症标记物正常患者的mPAP(50mmHgvs.45 mmHg,p=0.008)更高。首次临床随访的中位时间为6(3-15)个月。在92例完成首次临床评估的患者中,PH靶向治疗可以显着改善PTA-PH患者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心指数及肺血管阻力。本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24(9-56)个月,期间20例患者死亡,主要死亡原因为右心衰竭(n=17)。PTA-PH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4.0%、83.2%和77.2%。采用向后逐步回归多因素Cox风险模型发现,晕厥症状[风险比(Hazard ratio,HR):5.3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77-16.34;p=0.003]、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升高(每增加100 pg/mL HR:1.04,95%CI:1.03-1.06;p<0.001)和右心房平均压升高(每增加 1 mmHg HR:1.07,95%CI:1.01-1.13;p=0.015)是PTA-PH患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的重要因素。[结论](1)PTA-PH好发于年轻女性患者,临床症状以劳力性呼吸困难和咯血多见,确诊时血流动力学受损严重。(2)肺动脉受累是PTA-PH患者发生PH的重要原因,部分患者为混合性PH。肺叶动脉是最常见的受累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是肺动脉受累的主要影像学类型。(3)PTA-PH患者5年生存率为77.2%,晕厥症状、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右心房平均压对预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二、经皮腔内肺动脉成形术治疗肺大动脉炎相关肺高血压[背景]经皮腔内肺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pulmonary angioplasty,PTPA)是一种经皮球囊扩张狭窄肺血管的介入技术,近年来广泛应用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高血压患者(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的治疗。PTPA可有效改善CTEPH患者肺动脉狭窄,降低肺动脉压力及肺血管阻力。但该技术治疗肺大动脉炎相关肺高血压(Pulmonary Takayasu’s arteritis associated pulmonary hypertension,PTA-PH)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尚待研究。[目的]评价PTPA治疗PTA-PH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影响PTPA治疗反应的临床因素。并评估PTPA治疗病变再狭窄发生率及患者远期预后。[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本中心就诊的PTA-PH患者90例,其中50例接受PTPA治疗,40例接受单纯药物治疗。PTPA治疗有效性终点为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安全性终点为围术期并发症及死亡。所有患者在PTPA治疗至少3个月后进行右心导管及肺动脉造影随访以评估治疗效果,随后每3个月进行1次规律临床随访。PTPA治疗反应定义为治疗后肺血管阻力较基线下降超过30%。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与PTPA治疗反应相关的临床因素,变量选择基于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模型(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 regression,LASSO)。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生存率,两组间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 比例风险模型评估PTPA治疗对PTA-PH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在50例完成PTPA治疗患者中,共进行了 150次PTPA手术处理360处肺动脉病变,在10例患者的近端血管病变中共植入14枚支架。血流动力学随访的中位时间为7(5-9)个月。患者经PTPA治疗后肺动脉平均压(中位数,48mmHgto 37mmHg,p<0.001)、肺血管阻力(中位数,9.6Wood U to 4.8Wood U,p<0.001)、心输出量(中位数,4.2 L/minto 6.1 L/min,p=0.016)较治疗前明显改善。WHO功能分级(Ⅰ-Ⅱ/Ⅲ-Ⅳ:26/24vs.43/7,p<0.001)、六分钟步行距离(412米vs.492米,p<0.001)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水平(704 pg/mL vs.148pg/mL,p<0.001)同步显着改善。随访期间4例(8%)患者有5处(1.4%)病变发生再狭窄,包括3处支架内再狭窄。最常见的围术期并发症是肺动脉损伤(27/150,18%),6例(4%)患者发生术后再灌注肺水肿,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35例(70%)患者经治疗后达到PTPA治疗反应标准。基于LASSO回归的多因素Logistic模型发现,心输出量是唯一可以预测PTPA治疗反应的基线变量(比值比:0.26,95%置信区间:0.07-0.98;p=0.046)。心输出量较低的患者容易获得PTPA治疗获益。PTPA治疗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39(26-54)个月,随访期间3例患者死亡。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PTPA治疗患者预后较非PTPA治疗患者显着改善(Log-rank p=0.008)。校正人口统计学、临床指标及治疗药物等因素后,PTPA仍是患者预后改善的重要预测因素。[结论](1)PTPA可显着改善PTA-PH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指标,同时安全性良好。术后肺血管再狭窄发生率较低,但支架内再狭窄风险较高。(2)心输出量是PTPA治疗反应的独立预测因素。(3)与同期单纯药物治疗患者对比,PTPA治疗可显着改善PTA-PH患者远期生存。
赵颖[5](2021)在《不同类型肺动脉高压诊疗流程优化及全程保护系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可在多种临床条件下发生,其特征为远端肺血管发生各种病理生理变化,导致肺血管阻力(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PVR)和右心室(Right Ventricle,RV)后负荷进行性升高,从而导致右心衰竭(Right Heart Failure,RHF)甚至死亡。PH分为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左心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due to left heart disease,PH-LHD)、肺部疾病和/或低氧所致的PH、慢性血栓栓塞性PH(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和其他机制不明的PH五大类。对于PH患者诊治首要任务是查找病因,以便针对性的治疗,从而使患者尽早获益。尽管近年来第1大类肺动脉高压即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在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但5年生存率估计仍只有47%-55%。不管PH由何种病因引起,均会导致运动耐量减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诊断PH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区分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和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PH-LHD)。右心导管(right heart catheterization,RHC)检查是诊断PH-LHD的金标准,然而,由于RHC为有创操作,故而尚未临床普及,而超声心动图可实时显示心脏结构,操作简便、安全、经济、可重复性强,使其成为最为常用的无创评价肺动脉压力及右心功能的影像学方法。由于初期症状缺乏特异性,且人们对其认识不足,绝大多数PH患者就诊时间明显延迟,至少1/5患者从症状出现至确诊时间超过2年,高达1/2以上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diopathy 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IPAH)患者确诊时WHO功能分级(WHO-FC)已达III-IV级,因此探索超声指标综合评估肺动脉压力进行早期PH排查势在必行。结缔组织疾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相关性肺动脉高压(CTD-PAH)临床常见,是CTD的一种复杂而致命的并发症。据统计,系统性硬化(Systemic sclerosis,SSc)患者8-12%合并PAH,约占CTD-PAH病例的75%,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1-5%合并PAH,而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疾病(MCTD)患者3-4%合并PAH。PAH是SSc患者的主要死因,其预后比IPAH更差。CTD-PAH患者接受PAH特异性药物治疗后,SLE、MCTD和SSc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94%、88%和82%。故而对CTD-PAH这一特定群体进行研究意义重大。他达拉非(tadalafil)是一种选择性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5),已被批准用于肺动脉高压治疗。本研究拟对他达拉非治疗CTD-PAH患者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并回访以观察其长期疗效。CT肺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检查是肺动脉高压病因排查过程中一个重要步骤。对比剂肾病(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CIN)是由于血管内使用对比剂(contrast material,CM)进行血管内诊断或血管造影干预后观察到的医源性急性肾损伤,一旦发生将显着增加患者死亡率,故积极探寻在降肺动脉压力同时可对肾脏功能有保护作用的药物是目前研究热点。而超声心动图是对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初筛的重要手段。阿魏酸钠(sodium ferulate,SF)有降低肺动脉压力的作用,虽然SF在糖尿病肾病等许多疾病中均为有益作用,但它对PH患者行CTPA检查后肾脏保护是否有积极的作用尚有待研究。在PAH患者中,右心室功能稳定或得到改善的患者5年生存率>90%;而右心室功能下降患者的生存率<30%,不受肺血管阻力(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PVR)变化的影响,右心衰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故本文拟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评估进行综述。同时,基于我中心前期研究的基础,本系列研究拟围绕以超声心动图为导向指引,对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三个部分探讨:1.超声心动图优化肺动脉高压的鉴别诊断方案,研究超声心动图及RHC检查在区分PAH和PH-LHD中应用。2.以超声心动图评价他达拉非对CTD-PAH临床疗效研究,为CTD-PAH的治疗提供更多的见解。3.以超声心动图初筛肺动脉高压患者,肾超声评估对肺动脉压力有影响的药物应用后对该群体CTPA检查后肾脏保护作用。第一部分超声心动图联合右心导管优化鉴别动脉性肺动脉高压与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中应用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心动图(ECHO)及右心导管(RHC)检查,在鉴别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第1大类)与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PH-LHD,第2大类)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诊断为肺动脉高压(PH)的患者,分为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组,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PH-LHD)组,PH-LHD组包括射血分数减低心衰(HFr EF)组与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 EF)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肺动脉收缩压(sPAP)、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心博量(SV)、肺动脉有效弹性(Ea)、TAPSE/sPAP、肺动脉顺应性(PAC)、左心室偏心指数(LVEI)等。各指标分别进行比较。结果:1.行RHC检查患者(PAH与HFp EF组),HFp EF组患者sPAP、d PAP、m PAP、PVR低于PAH组,而PAWP高于PA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ECHO-sPAP与RHC-sPAP呈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860。ECHO-TAPSE/sPAP与RHC-TAPSE/sPAP呈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885。3.RHC-TAPSE/sPAP(ROC曲线下面积(AUC)=0.918,最佳截点0.275mm/mm Hg,敏感性100%,特异性77.8%),ECHO-TAPSE/sPAP(AUC=0.887,最佳截点0.275mm/mm Hg,敏感性95.0%,特异性66.7%),对HFp EF具有良好的诊断准确性。4.RHC-PAC(AUC=0.916,最佳截点1.42 ml/mm Hg·m2,敏感性85.0%,特异性87.0%)对HFp EF具有良好的诊断准确性。5.结合ECHO及RHC检查结果,HFp EF组Ea低于PAH组。RHC-Ea ROC曲线下面积Ea为0.073,用于区分HFp EF准确度较低。6.PAH组患者LVEI>1例数高于HFr EF组,与HFp EF组无统计学差异。小结:1.ECHO-sPAP与RHC-sPAP呈高度相关;ECHO-TAPSE/sPAP与RHC-TAPSE/sPAP呈高度相关。2.根据RHC、ECHO得出的TAPSE/sPAP 0.275mm/mm Hg和RHC-PAC1.42 ml/mm Hg·m2是预测PH-HFp EF的最佳截点。第二部分超声心动图评价他达拉非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以超声心动图评价他达拉非(Tadalafil)对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CTD-PAH)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入选诊断为CTD-PAH患者,随机分为他达拉非组及对照组。他达拉非组给予他达拉非10m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CON)给予贝前列腺素钠(Beraprost)40ug每日3次口服,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右心导管(RHC)检查,入院时、用药3个月及半年后均复查超声心动图及6分钟步行距离(6MWD)等进行评估。主要评估比较三尖瓣反流速度(TRV)、肺动脉收缩压(sPA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及6MWD、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及患者住院天数、死亡率、WHO功能分级(WHO-FC)等变化情况。结果:CTD-PAH患者,ECHO-sPAP与RHC-sPAP结果呈中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544。两组患者入院时基线TRV、sPAP、6MWD、NT-pro BNP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他达拉非组患者sPAP水平低于CO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半年后,他达拉非组LV、SV、TAPSE高于对照组;LVEF、sPAP、TRV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他达拉非组NT-pro BNP及6MWD改善情况均优于CON组(P<0.05)。治疗半年后,他达拉非组6MWD优于CO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 BNP水平低于CO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达拉非组与对照组患者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半年后,两组患者死亡率、再住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达拉非组WHO-FC≤II级患者数高于CON组(P<0.05)。小结:1.CTD-PAH患者,ECHO-sPAP与RHC-sPAP结果呈中度相关。2.CTD-PAH患者应用他达拉非治疗半年后,肺动脉压力降低,临床应用安全有效。3.CTD-PAH患者治疗半年后,他达拉非组较对照组有更多患者WHO-FC水平恢复至≤II级,且不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及再住院次数,伴随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运动能力改善,患者获得更高生活质量。第三部分超声评估阿魏酸钠对肺动脉高压患者CTPA检查后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以超声评估阿魏酸钠(SF)对肺动脉高压(PH)患者行CT肺血管造影(CTPA)检查后肾脏保护作用,以及肾阻力指数(RRI)是否与PH患者行CTPA检查后对比剂肾病(CIN)发生相关。方法: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PH患者,随机分为SF组和对照组(CON),SF组患者在CTPA检查前12h至检查后72h静脉注射SF 3.0g/d,CON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所有入选者入院后均接受CTPA检查,且分别于CTPA检查前1h、检查后24h、48h、72h测定血清肌酐(SCr)、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 GFR)、胱抑素-c(Cys-C)评价肾功能,计算对比剂肾病(CIN)发生率,并比较两组各指标情况。分别于CTPA检查前1h、检查后1h及检查后24h行肾阻力指数(RRI)检查。比较CIN组与无CIN组RRI水平。结果:SF组与CON组患者入院时SCr、e GFR及Cys-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组与CON组在CTPA检查后24h SCr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SF组行CTPA检查后48h及72h SCr水平低于CON组(P<0.05)。SF组在CTPA检查后24、48、72h e GFR水平均略高于CO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组在CTPA检查后48h及72h Cys-C水平明显低于CON组(P<0.05)。CTPA检查后72h,共有9例患者确诊CIN,CIN发生率为9.78%;SF组CIN发生率为4.08%(2/49),CON组为16.28%(7/43),SF组CIN发生率明显低于CON组(P<0.05)。在CTPA检查前1h,CIN组与无CIN组RRI无差异。CTPA检查后1h及24h,CIN组RRI高于无CIN组(P<0.05)。无CIN组RRI在CTPA检查后24h恢复更接近基线水平(P>0.05)。小结:1.在PH患者行CTPA检查前12h至检查后72h静脉输注SF可降低CIN的发生率。2.在CIN组和无CIN组,RRI存在显着差别,提示RRI有可能做为CTPA后CIN的预测指标。结论:1.ECHO-sPAP与RHC-sPAP呈高度相关;ECHO-TAPSE/sPAP与RHC-TAPSE/sPAP呈高度相关。2.通过ECHO随访发现,CTD-PAH患者应用他达拉非治疗半年后,肺动脉压力降低,临床应用安全有效。3.在CTPA检查前12h至CTPA检查后72h每日静脉输注SF可降低PH患者CIN的发生风险。
汤思竹[6](2021)在《间质性肺疾病伴纵隔淋巴结肿大临床病理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病理资料,统计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总发生率,比较不同病因间质性肺疾病亚组间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及影像学差异,比较治疗前后淋巴结动态变化,总结分析纵隔淋巴结病理结果,探讨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的意义,为临床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的诊断和处理提供依据与思路。方法:以2019年6月19日至2020年7月8日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统计间质性肺疾病纵隔淋巴结肿大总发病率及比较不同病因亚组的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病率、影像学特点,分析治疗前后纵隔淋巴结大小变化。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二科,出院诊断为间质性肺疾病,并行纵隔淋巴结超声支气管镜引导下经支气管针吸活检(Endobronchial ultrasound-guided transbronchial needle aspiration,EBUS-TBNA)获得淋巴结病理的39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纵隔淋巴结病理结果,比较良性病变组与恶性肿瘤组影像学特征。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入组1011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男性486例(48.07%),女性525例(51.93%),年龄66(57,74)岁。特发性间质性肺炎363例(35.91%),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648例(64.09%)。2.间质性肺疾病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及亚组比较: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为27.9%(282/1011)。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和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分别为27.0%(98/363)和28.4%(184/648)。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组与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组在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间质性肺疾病合并其他肺内病变组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为72.2%(26/36),显着高于不伴其他肺内病变组(26.3%,256/975)(P<0.05)。3.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亚组比较:648例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中,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依次为:其他肺部疾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43.0%(34/79),病因不明间质性肺疾病37.5%(3/8),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26.4%(147/556),药物/化学相关间质性肺疾病0.0%(0/5)。其他肺部疾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显着高于结缔组织病相关的间质性肺疾病(P<0.008)。556例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中,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依次为:具有免疫特征的间质性肺疾病(Interstitial pneumonia with autoimmune features,IPAF)45.6%(26/57),混合性结缔组织病41.7%(5/12),血管炎38.3%(18/47),未分类的结缔组织病35.8%(19/53),类风湿性关节炎29.2%(26/89),皮肌炎/多发性肌炎23.2%(22/95),干燥综合征20.3%(15/74),系统性红斑狼疮20.0%(7/35),重叠综合征13.3%(8/60),其他结缔组织病5.9%(1/17),系统性硬化症0.0%(0/17)。IPAF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显着高于系统性硬化症、重叠综合征相关的间质性肺疾病(P<0.001)。4.病变淋巴结影像学特点分析: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伴纵隔淋巴结肿大98例,以多发为主,短轴直径(Short axis diameter,SAD)12.5(12,14)mm,SAD最大值33mm,最小值10mm,病变淋巴结SAD 10~20mm(包括10mm)区间94例(95.8%),20~30mm(包括20mm)区间2例(2.1%),≥30mm区间2例(2.1%),合并其他肺内病变18例(18.4%)。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伴纵隔淋巴结肿大184例,以多发为主,SAD 12.5(11,13)mm,SAD最大值34mm,最小值10mm,病变淋巴结SAD 10~20mm(包括10mm)区间176例(95.7%),20~30mm(包括20mm)区间5例(2.7%),≥30mm区间3例(1.6%),合并其他肺内病变8例(4.3%)。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伴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较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更容易合并肺内病变(P<0.05);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与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在病变纵隔淋巴结的SAD数目、大小、部位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5.淋巴结病理分析:共收集通过EBUS-TBNA获得纵隔淋巴结病理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39例,其中良性病变31例(79.5%),恶性肿瘤8例(20.5%),腺癌5例,鳞癌1例,不能分型2例。恶性肿瘤组中,7例患者病变淋巴结SAD>15mm,占87.5%,4例伴有肺内占位性病变,1例伴恶性孤立性肺结节,1例伴有单侧大量胸腔积液。恶性肿瘤组纵隔淋巴结直径显着大于良性病变组(P<0.05),恶性肿瘤组伴肺内病变可能性显着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6.治疗前后纵隔淋巴结变化:共计133例接受了抗感染、激素、抗感染+激素等治疗手段后有二次胸部高分辨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特发性间质性肺炎患者38例,经治疗后淋巴结较前增大5例(13.2%),较前变小14例(36.8%),无明显变化16例(42.1%)。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患者95例,经治疗后淋巴结较前增大26例(27.4%),较前缩小23例(24.2%),无明显变化43例(45.3%)。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组、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组在应用不同治疗方案时纵隔淋巴结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为27.9%。2.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组与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组在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纵隔淋巴结的数目、短轴直径大小、部位无统计学差异。3.间质性肺疾病伴其他肺内病变组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显着高于间质性肺疾病不伴其他肺内病变组。4.其他肺部疾病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显着高于结缔组织病相关的间质性肺疾病。5.IPAF患者纵隔淋巴结肿大发生率显着高于系统性硬化症、重叠综合征相关的间质性肺疾病。6.具有病理结果的39例间质性肺疾病伴有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中,良性病变31例(79.5%),恶性肿瘤8例(20.5%);恶性肿瘤组纵隔淋巴结直径显着大于良性病变组(P<0.05),且恶性肿瘤组伴有肺内病变率高于良性病变组(P<0.05)。7.特发性间质性肺炎组、已知病因的间质性肺疾病组在应用不同治疗方案时纵隔淋巴结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许丹妮,何娟,周耿民,朱乙声,钟剑球,王庆文[7](2020)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合并肺间质病变或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CTD)合并肺间质病变(ILD)或肺动脉高压(PAH)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2019年8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诊断为MCTD并定期随访的89例病人,收集病人的一般资料及临床、实验室、影像学等资料,按有无ILD分为ILD组与非ILD组;按有无PAH分为PAH组与非PAH组。结果 89例病人中位随访时间为5.00年。截止随访结束,89例病人中6例发展成其他结缔组织病,83例病人仍诊断为MCTD。83例病人中66例(79.52%)有ILD,17例(20.48%)无ILD。ILD组发病年龄高于非ILD组(t=2.751,P=0.007),合并肌无力(χ2=19.082,P=0.000)和指端硬化(χ2=5.457,P=0.019)的发生率低于非ILD组,抗SSA抗体阳性率高于非ILD组(χ2=9.967,P=0.002)。其中发病年龄[RR=1.026,95%CI(1.008,1.044),P=0.005]和抗SSA抗体阳性[RR=2.156,95%CI(1.283,3.622),P=0.004]是MCTD病人合并ILD的独立危险因素。83例病人中,7例(8.43%)合并PAH,PAH组心包积液、心力衰竭发生率高于非PAH组(P<0.05)。PAH组抗RO-52抗体阳性率(χ2=3.846,P=0.049)、超敏C反应蛋白(Z=-2.531,P=0.011)、血尿酸(Z=-2.130,P=0.033)均高于非PAH组。PAH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低于非PAH组(t=-5.296,P=0.000)。其中血尿酸是MCTD合并PAH的独立危险因素[RR=1.029,95%CI(1.005,1.053),P=0.018],而HDL-C是MCTD合并PAH的保护因素[RR=0.000 1,95%CI(0.000,0.268),P=0.022]。结论发病年龄大、抗SSA抗体阳性的MCTD病人出现ILD的风险增加,血尿酸水平升高的MCTD病人发生PAH的风险增加,而血清HDL-C可能是MCTD-PAH的保护因素。
许丹妮[8](2020)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部受累的临床及风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105例混合性结缔组织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MCTD患者临床特点,分析MCTD合并肺间质病变和肺动脉高压的风险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诊断为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并定期进行随访的105例患者,其中定期随访≥1年的共94例。收集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05例患者中,男:女=1:9.5,女性较多见。发病年龄平均36.88±12.88岁,发病高峰在30-40岁。疾病病程为5.0(2.3,8.5)年。首发症状以雷诺现象(39/105,37.14%)最常见,其次为关节滑膜炎(38/105,36.19%)。92.38%(97/105)的患者病程中出现雷诺现象,87.62%(92/105)的患者出现关节滑膜炎,76.19%(80/105)的患者出现肺间质病变,7.62%(8/105)的患者出现肺动脉高压。105例患者中ANA核型以颗粒型为主(104/105,99.05%)。(2)105例患者中抗U1RNP抗体均高滴度阳性,抗SSA抗体阳性组患者肺间质病变、心包积液、眼干的发生率高于抗SSA抗体阴性组患者(P<0.05),肌无力发生率低于抗SSA抗体阴性组患者(P<0.05)。抗RO-52抗体阳性组PAH发生率高于抗RO-52抗体阴性组(P<0.05)。(3)ILD组患者发病年龄高于无ILD组患者(P<0.05)。ILD组患者肌无力和指端硬化的发生率低于无ILD组患者(P<0.05)。ILD组患者的抗SSA抗体阳性率高于无ILD组(P<0.05)。发病年龄(RR=1.026;95%CI=1.008~1.044;P=0.005)和高滴度抗RNP抗体阳性伴抗SSA抗体阳性(RR=2.156;95%CI=1.283~3.622;P=0.004)是MCTD患者ILD的独立危险因素。(4)PAH组与无PAH组在性别、发病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H组患者心包积液、心力衰竭的发生率高于无PAH组(P<0.05)。PAH组患者抗RO-52抗体阳性率、hs-CRP水平、血尿酸水平均高于无PAH组(P<0.05)。PAH组患者的HDL-C水平低于无PAH组(P<0.05)。血尿酸(RR=1.029;95%CI=1.005~1.053;P=0.018)是MCTD患者PAH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DL-C(RR=0.0001;95%CI=0.000~0.268;P=0.022)是MCTD-PAH的保护因素。结论1.MCTD好发于中青年女性,主要首发症状为雷诺现象和关节滑膜炎,肺间质病变是较常见的临床表现。MCTD患者ANA核型以颗粒型为主。2.抗SSA抗体与MCTD患者的ILD、心包积液、眼干、肌无力表现有关。抗RO-52抗体与MCTD患者的肺动脉高压有关。3.发病年龄高、高滴度抗RNP抗体阳性伴抗SSA抗体阳性的MCTD患者出现ILD的风险增加。4.血尿酸水平升高的MCTD患者发生PAH的风险增加,而血清HDL-C可能是MCTD-PAH的保护因素。
段云彪,梁兆雄,李尊江,曾瑞峰,周红[9](2018)在《以胸闷气促为首发表现的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误诊剖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混合性结缔组织病(mix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MCTD)的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以胸闷、气促为首发表现的MCTD 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反复胸闷2年,加重伴气促1周就诊。初步考虑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予对症治疗后症状未见缓解。后行相关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确诊为MCTD并心包炎、心肌炎、肺动脉高压,予泼尼松、硫酸羟氯喹及护胃等治疗,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病情好转出院,嘱其出院后继续口服泼尼松、硫酸羟氯喹。2月余后自行停药,症状未复发。结论临床遇及以心包炎、心肌炎、肺动脉高压等为首发表现且对症治疗无效者,应高度警惕MCTD,及时行自身免疫性相关检查,避免或减少误诊误治。
汪汉[10](2017)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心脏病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差异很大,多为亚临床病变,既往被认为的特征性病变-肺动脉高压不一定很常见。目前发病机制未明,主要病理表现为血管内膜增厚。对混合性结缔组织疾病而言,进行详细的心内科综合评估是需要的,但是,目前的治疗并不完善,进展性的肺动脉高压和心脏并发症仍然是其重要的死亡原因。
二、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肝脏超声表现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肝脏超声表现1例(论文提纲范文)
(1)以突发视力下降为首诊的混合性结缔组织病1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论 |
(2)130例结缔组织病住院患者死亡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死亡原发病分析 |
2.3 死亡原因 |
2.4 年份、年龄、病程与死因构成的关系 |
2.5 生存情况 |
3 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肠道菌群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3)系统性硬化症相关间质肺病临床影像特征及风险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临床资料收集 |
3.辅助检查资料收集 |
4. 数据统计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1.SSc合并与未合并ILD的临床资料分析 |
2. SSc-ILD 胸部 HRCT 表现、肺功能及病理特征分析(含 RA-ILD、SLE-ILD 的比较) |
3.SSc-ILD 患者生存分析---危险因素、确诊时间、治疗方案等(包含 RA-ILD、SLE-ILD 的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系统性硬化症相关间质性肺病的高分辨率计算机体层摄影表现及评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在研期间成果 |
致谢 |
(4)肺大动脉炎相关肺高血压队列及介入治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肺大动脉炎相关肺高血压多中心队列研究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基线数据收集 |
2.4 随访及结局指标 |
2.5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患者临床特征 |
3.2 肺动脉影像学特征 |
3.3 不同PH类型患者差异 |
3.4 不同炎症状态患者差异 |
3.5 PH靶向药物疗效分析 |
3.6 PTA-PH患者长期预后 |
3.7 PTA-PH患者预后危险因素 |
4. 讨论 |
4.1 临床特征分析 |
4.2 肺动脉受累与肺高血压 |
4.3 炎症状态 |
4.4 药物治疗 |
4.5 患者预后及其影响因素 |
4.6 研究局限性 |
4.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经皮腔内肺动脉成形术治疗肺大动脉炎相关肺高血压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研究人群 |
2.3 数据收集 |
2.4 PTPA操作流程 |
2.5 PTPA治疗观察指标 |
2.6 随访及结局指标 |
2.7 统计分析方法 |
3. 结果 |
3.1 基线数据分析 |
3.2 治疗效果 |
3.3 治疗肺动脉病变类型 |
3.4 围术期并发症 |
3.5 PTPA治疗反应 |
3.6 病变再狭窄 |
3.7 PTPA治疗患者远期预后 |
4. 讨论 |
4.1 PTPA治疗有效性分析 |
4.2 PTPA治疗安全性分析 |
4.3 PTPA治疗反应及其预测因素 |
4.4 治疗病变再狭窄 |
4.5 PTPA治疗改善PTA-PH患者远期预后 |
4.6 研究局限性 |
4.7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大动脉炎相关肺高血压诊疗进展 |
1. 前言 |
2. 流行病学 |
3. 临床表现 |
4. 影像学表现 |
4.1 经导管血管造影 |
4.2 CT肺血管成像和MR肺血管成像 |
4.3 PET-CT |
4.4 经胸超声 |
4.5 肺通气灌注扫描 |
5. 诊断 |
5.1 大动脉炎分类标准 |
5.2 PTA-PH患者诊断 |
5.3 单纯肺动脉受累 |
6. 患者病情评估 |
6.1 炎症生物标记物 |
6.2 疾病活动性评估 |
6.3 肺动脉受累程度评估 |
6.4 PH危险分层 |
7. 治疗 |
7.1 大动脉炎基础治疗 |
7.2 PH靶向治疗 |
7.3 外科手术治疗 |
7.4 经皮腔内肺动脉成形术 |
8. 预后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附录 |
(5)不同类型肺动脉高压诊疗流程优化及全程保护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超声心动图联合右心导管优化鉴别动脉性肺动脉高压与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中应用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超声心动图评价他达拉非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超声评估阿魏酸钠对肺动脉高压患者CTPA检查后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超声心动图评估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间质性肺疾病伴纵隔淋巴结肿大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间质性肺疾病伴纵隔淋巴结肿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合并肺间质病变或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临床资料收集 |
1.2.2 肺部受累的判断标准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ILD组与非ILD组比较 |
2.2.1 一般资料 |
2.2.2 临床表现 |
2.2.3 实验室指标 |
2.2.4 肺功能检查 |
2.2.5 开始治疗时间 |
2.2.6 MCTD合并ILD影响因素分析 |
2.3 PAH组与非PAH组比较 |
2.3.1 一般资料 |
2.3.2 临床表现 |
2.3.3 实验室指标 |
2.3.4 开始治疗时间 |
2.3.5 MCTD合并PAH影响因素分析 |
3 讨 论 |
(8)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部受累的临床及风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前言 |
2、资料与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9)以胸闷气促为首发表现的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误诊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2 讨论 |
2.1 疾病概述 |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3 临床表现 |
2.4 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
2.5 误诊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
(10)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心脏病变(论文提纲范文)
1 流行病学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3 病理学特点 |
3.1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病理学特点 |
3.2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合并心血管病变的病理学特点 |
4 临床特点 |
4.1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临床特点 |
4.2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特点 |
5 诊断要点 |
5.1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诊断要点 |
5.2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合并心血管病变的诊断要点 |
6 治疗 |
6.1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治疗要点 |
6.2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合并心血管病变的治疗要点 |
7 预后 |
8 总结 |
四、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肝脏超声表现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以突发视力下降为首诊的混合性结缔组织病1例[J]. 杨昌璐,苏艳,闫晓玲,周剑,韦企平,肖艳萍.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1(12)
- [2]130例结缔组织病住院患者死亡因素分析[D]. 刘雷. 桂林医学院, 2021(01)
- [3]系统性硬化症相关间质肺病临床影像特征及风险预后分析[D]. 周泽绚. 汕头大学, 2021(02)
- [4]肺大动脉炎相关肺高血压队列及介入治疗研究[D]. 朱永建.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5]不同类型肺动脉高压诊疗流程优化及全程保护系列研究[D]. 赵颖.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6]间质性肺疾病伴纵隔淋巴结肿大临床病理分析[D]. 汤思竹.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7]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合并肺间质病变或肺动脉高压的危险因素分析[J]. 许丹妮,何娟,周耿民,朱乙声,钟剑球,王庆文.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13)
- [8]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相关肺部受累的临床及风险因素分析[D]. 许丹妮.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以胸闷气促为首发表现的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误诊剖析[J]. 段云彪,梁兆雄,李尊江,曾瑞峰,周红. 临床误诊误治, 2018(03)
- [10]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的心脏病变[J]. 汪汉.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17(03)
标签:肺动脉高压论文; 肺动脉论文;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论文; 间质性肺疾病论文; 纵隔淋巴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