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企里的“阳光行动”(论文文献综述)
候聪阳[1](2019)在《沧桑岁月的真挚抒写 ——九叶诗派创作论》文中研究表明九叶诗派是二十世纪中国诗坛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举起现代主义的大旗,高呼诗歌的智性化、戏剧化,利用象征的手法和玄学的技巧将内心最隐秘的声音用客观对应物表现出来。他们的诗歌文体自由,具有很强的哲理性,在不失幽默的表达下写尽了战乱中的凄凉景象。他们重视诗歌的理论建设,注重从西方诗艺中吸取养分。他们的诗歌视野广阔,内容丰富。其中既有对人民疾苦的悲悯抒写,也有对城市生活的深度思考。在他们智性的诗句中处处体现着自己强烈的人生情感。九叶诗人的一生也是饱受磨难的一生,在挫折中他们积极乐观,在逆境中他们达观向上。他们将自己一生的经历融进自己的诗歌里。这些诗歌在经过诗人的哲思升华后,又成为了能够启迪人们心智的哲理经验诗。即使到了九叶诗人的晚年,他们依然关心着中国新诗的发展。他们针对当前中国新诗纷繁复杂的现象提出了自己建设性的意见,鼓励诗人回归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传统,助推了中国新诗的理论发展。这对于一直尊崇西方诗艺的九叶诗人而言是极其难能可贵的,也是他们对自己的一次修正。他们批评着当今诗坛的不良风气,也鼓励着热爱诗歌的后辈青年。剖析九叶诗派的创作,可以窥见中西诗学的沟通与融合,也能看到中国诗人的理想与坚守。
杨航[2](2018)在《癌症患者的就医之路》文中研究表明癌症群体出现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或多或少,同时他们无论面对疾病还是医院都是弱势的被动的一方。当一种孤注一掷的投入没有换回期待的结果时癌症患者们是否能够坦然接受?而这种投入的主导者是在患者本人手中还是在医院方?投入和治疗效果是否正比?这些都是我想要了解和表达的疑问。作品主要分成四个部分来分别阐述癌症患者在医疗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文章的第一个部分是关于医生为了拿药品提成而为患者开某一种特定的药。这个现象通过李启重的就诊经历讲述。文章的第二个部分依然是有关药品的问题,一些对于癌症患者急需的靶向药在医院中却开不到,然而事实是医院里有药却想让患者到外面的药店买药。这个现象通过朱秀霞母女在医院购买赫赛汀遇到多次阻挠反映。文章的第三个部分有关于让癌症患者们难以承受的医疗费。癌症的治疗过程非常昂贵,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会花费几万甚至几百万的医疗费,这让绝大数的家庭因病致贫。国家为此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来减轻患者们的金钱压力,然而各地的医保政策却不尽相同,落实的情况更是差强人意。文章的第四部分讲述医生们收术前红包的现象。医疗问题对全世界各个国家而言都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的难题,虽然也许这些矛盾和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解决,但是我希望这些癌症患者的诉求仍然可以被人们知道然后重视和理解他们。
蔡二雨[3](2018)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研究》文中提出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无处不在,覆盖了企业科研、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全过程以及人、财、物的各个方面。本文将“资源”认作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大命题,从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境遇入手,本着问题意识、问题导向和比较研究理念,针对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服务于企业管理并在企业发展中发展、完善自己的问题,以思想政治工作“现实资源”、“可能资源”为研究对象,对“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做了新的界定,对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建设重大机遇做了新的探讨,揭示了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研究的价值、意义。通过对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树立大宣传理念、强化大资源意识、依托大管理构架、构建大政工格局、探索大教育路径的深入思考,解析了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三个维度,即“现实资源”、“可能资源”、“互为资源”维度,研究了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文化管理作为思想政治工作潜在的、可能的、未来的新资源所具有的新价值,即企业管理的载体价值、企业文化的文化价值、文化管理的综合价值,并将融合-综合确认为“现实资源”、“可能资源”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共同价值,将其价值概括为总体价值即信念和信仰价值、生产及产出价值即精神生产及其消费价值,论证了“可能资源”能够变为“现实资源”并使“现实资源”更为有效。通过揭示“交往理性”及其思想文化交往的理论自觉、取径自觉,论证了“现实资源”与“可能资源”的互识、互证、互动、互补和共生、共存、共荣,确认了“思想文化交往”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建设的主线,即,将思想政治工作资源优化确认为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双主体”之间思想文化交往的实践活动过程,亦即国企人在其所处的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条件下,主要是在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实践活动中和工作生活中进行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活动,通过交往的交互作用,促使“双主体”不断生成正确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精神动力。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思想政治工作资源优化的新维度,即“融合-综合”的维度,旨在造就思想政治工作新的力量;共同境遇下的维度,旨在为着“保发展”而考虑“转方式”、“调结构”,转变“单打独斗”方式和说教灌输方式,调整资源结构特别是“可能资源”结构,将工作对象定位于企业管理现象和管理活动的维度;内在逻辑上的维度,旨在强化互为背景、互为资源、共同愿景、共同意志、共享价值观基础上共同的国企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恪守坚持国企改革、建设、发展的维度;理念创新对应的维度,旨在进一步创新融合的维度。本文主张将国企的特定资源、独特资源注入思想政治工作,也特别参照作为“可能资源”的企业管理、企业文化、文化管理,推动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也许是痛苦的但却是重大的战略转型。为此论证了“现实资源”与“可能资源”的统一,主张“完全主体”的全面资源观。完全主体,一是指国企人是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主体,是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意义上的主体;二是指作为客体的“可能资源”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转化而成的主体性;三是指这两个意义上的主体,都是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主体。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唤醒国企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源问题意识,启发发现问题的能力,树立回应问题的勇气,紧扣思想政治工作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确立国企的思想政治工作资源思维,形成开发资源、组织资源、管理资源、发展资源、保障资源、优化资源的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关注国企广泛存在的、影响深刻的、支撑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可能资源,强化国企对思想政治工作资源价值、意义的关注,加强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管理,在资源重构的基础上,把握创新发展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新趋势、大走向。
王长伟[4](2014)在《凤凰男》文中认为1潘大贵腮帮子鼓鼓的正在嚼一个大饼,大饼里夹了酱牛肉和葱段,咔嚓一口,咔嚓又一口,他嚼得有滋有味飞扬跋扈。班上的人都用眼睛看他吃大饼,不是眼馋,而是心想潘大贵今天这是咋了?都八点一刻了哟,他还敢大模大样旁若无人地啃大饼,难道这小子的奖金不想要了?班长早就有规定,吃早餐的必须在八点以前彻底地把东西填进肚子里,谁若是违反,别让他看见,看见就别怪他脸上长狗毛,扣奖金100块。吃个早餐100块,这可不划算,所以至今没人敢违反,但今早上潘大贵咔咔嚓嚓开
邓金霞[5](2013)在《公共服务外包之隐性进入壁垒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跨界合作供给公共服务的方式,公共服务外包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并非新鲜事物,在我们国家,却依然处于探索时期,政府的边界依然比较封闭。自1995年上海罗山市民会馆筹建至今,公共服务外包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将近二十年的历程,但是,相关实践与制度的创新仅在北京与东南沿海地区比较活跃,而即使在上海这样的先发地区,目前尚无全市层面统一的制度规范,从部门的角度看,民政部门比较开放,其它部门则相对保守,财政部门只是在2012年中才出台了试行的、依申请公开的文件,跨界合作供给公共服务的推进范围是有限的。进展为何如此缓慢?需要哪些条件?本文选取上海市1995年以来典型的案例与其他相关事实、数据作为资料来源,研究公共服务外包实践当中普遍且重要的事实,以期更好地指导实践。通过实际调研,发现公共服务外包中存在较高的隐性进入壁垒,结果是将合作固定在政府与有限的合作对象之间,固定在体制内、地域内或条线内的组织之间,特别是固定在体制内的组织之间,组织网络边界较为封闭,不利于壁垒“圈外”潜在承接者发育与进入。这种隐性进入壁垒形态如何?本质是什么?有何效应?与显性进入壁垒有何区别?其形成与变化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管理?研究该问题的理论意义在于进一步探究影响组织网络边界以及政府权力边界变化的因素。本文根据价值中立原则,对此类问题进行研究与回答。既有研究表明,不少学者注意到了公共服务外包中的“内部化”、封闭、非竞争性、垄断与壁垒等现象,并对该问题进行了多角度的原因分析,但是缺少边界角度的研究。但是,该问题本质上属于组织网络边界的封闭程度问题,因此,本文选择组织网络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并据此确立了“身份—效用”分析框架。即:交易的主体、客体、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是影响隐性进入壁垒变化的重要因素,其中,导致显性进入壁垒变化的因素通过身份与效用两个中间变量对隐性进入壁垒发生作用。当显性进入壁垒较高时,隐性进入壁垒也较高,两者共同导致组织网络的边界较为封闭而非较为开放。依据组织网络边界的开放程度,本文将公共服务外包划分为“体制内紧密型、体制内独立型、体制外独立型和体制外紧密型”四种类型,并选取了相应的代表性案例。即:上海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的劳务派遣;上海绿化环卫养护服务招投标形式化;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的进入过程以及上海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的进入过程。通过呈现与比较四种外包类型的形成过程,证实了“身份—效用”分析框架的适用性,解释了隐性进入壁垒变化的机理,从而得出组织网络边界相对封闭的原因。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隐性进入壁垒是客观存在的,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变化。(2)主体间身份联系与政府的效用评价是影响隐性进入壁垒变化的直接因素;显性进入壁垒通过影响二者而对隐性进入壁垒发生正强化的作用;隐性进入壁垒反过来会影响正式规则、交易频率与资产专用性;显性进入壁垒与隐性进入壁垒一起构成组织网络边界,两者较高时,边界较为封闭,反之亦然。(3)身份联系包括熟人社会中的身份联系与科层组织中的身份联系,两者一起构成了交易的非正式规则。(4)在隐性进入壁垒较低的情况下,潜在承接者容易获得初始进入权。一旦承接者获得初始进入权,即获得了发展非正式交易规则以及影响政府决策的机会,如果存在资产专用性并且绩效良好,那么合作就容易延续下去。(5)隐性进入壁垒的存在与变化隐含了政府的权力运行逻辑,组织边界的变化体现了政府权力边界的变化。公共服务外包的目的是开放政府这一科层组织的边界,促进合作,减少成本,满足需求。隐性进入壁垒帮助政府避免外包的风险的同时也制造了一定的风险,应基于隐性进入壁垒的变化机理,从过程控制的角度,调整影响隐性进入壁垒的各相关因素。由于这些因素涉及到公共服务外包的所有重要方面,本文从整体上设计了优化公共服务外包运作,并且具有操作性的政策建议,以开放而有序地推进公共服务外包。
严霄云[6](2013)在《符应理论视角:职业教育与中国新产业工人的生产 ——一项对H市XS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职校工(生)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农民工问题的立意要与中国特定的工业化过程相联系,而具体工人的生产与不同管理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工厂制度相结合。中国农民工向新产业工人转换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但与世界主要国家工业化相比较也具有共同点,都是符合工业化进程对劳动力有着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这一客观规律。自工业革命起,工厂制度作为资本积累方式和劳动生产组织在国家干预、市场力量、劳动过程共同作用之下发生着变迁,根本目的在于控制经济系统的稳定性和社会阶级结构的再生产。鲍尔斯与金蒂斯归纳了美国历史上工厂制度变迁与教育制度改革之间的相互作用,提出了联系教育过程与劳动过程的“符应原则”。狭义上的“符应原则”指学校教育的社会关系与工厂劳动的社会关系之间的对应性,而广义的“符应原则”指国家通过学校教育将潜在劳动力统合至社会经济结构中去。中国的中等职业学校是为工业化提供产业工人的教育机构,近年来农村户籍的学生逐渐成为中职教育的主体,毕业之后成为企业一线用工的主体。但鉴于工业社会中教育层次与职业层次的联系,中等职业教育一直存在“阶层再制还是劳动力提升?”的争论。学校和工厂都已成为培养产业工人的地方,本文应用“符应原则”运行机制从知识技术、个性品质、阶层意识三个方面对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职校工(生)在中职学校、制造业工厂接受的训导进行分析,应用“符应原则”传送机制对这一潜在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的过程进行区分,从中反映出国家意识形态、工厂制度的强制与同意因素。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劳动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现代化的工业劳动。但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对农村劳动力采取封闭措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劳动力市场才使得农村劳动力成为产业工人的一员。与这段历史相似的是,中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一开始只招收少量农村家庭的精英子女,1992年之后开始对农村人口放开,但之前的分配工作、落户等政策不再具备,中等职业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生存教育。工业生产体系内部是多元化的,即使是在制造业工厂,工作岗位也分若干层次,而教育与职业之间的联系在所有工业社会中本质都是一样的,有着很强的相关性。“符应原则”的传送机制就是要将社会身份不同的潜在劳动力分配到分层化的教育格局和劳动格局中去。中国建立了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对应着不同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并通过教育分流进行分配。农村家庭子女由于受限于各种资本,客观的结果是其进入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逐年扩大,而其毕业后从事的职业层次有降低的趋势,难免引起教育再生产的讨论。工业化带来的另一相似影响是企业与工人之间是资本--劳动力的市场化劳动关系,在国际分工领域,中国位于产业链的中后段,国际资本强调的是弹性的积累,在劳动领域表现为低层次工人工作的临时性和不稳定性。中国制造业需要在竞争中壮大,提升产业工人的人力资本成为转型的关键,这也对中职校工(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工厂往往通过劳动分工和等级区分对企业进行复杂控制。统治阶级在教育政策有两大目标:一是劳动力的再生;二是生产关系的再生。“符应原则”在学校层面的运行机制在中国的中等职业学校也显示了它的作用:在知识技术训导方面,中职学生由于性别、家庭经济条件、个人喜好等因素,选择的专业也不尽相同,这对其进入制造业一线生产岗位产生了影响;在个性品质训导方面,中职学生特别强调纪律约束和规范内化,这与之后的工作要求是对应的;在成层意识训导方面,中等职业教育宣传的是蓝领文化,通过隐性课程来塑造学生的价值观,中职学生在此训导之下分化为积极、消极制造两类群体。进入工厂之后,极大多数中职校工(特别是流水线生产上的用工)被安排在劳动等级制分工的较低层次,工厂对等级制分工所需要的知识技术、个性品质有着更为明确的要求,中职校工(生)必须接受工厂的再次训导,职业教育再次发挥了作用。与学校教育的相对公平而言,工厂的训导更带有技术、官僚控制的意图。在结构的限制之下,部分上进的中职校工(生)寻求工厂外部的职业教育资源,通过提升人力资本达到符合职业层次提高所需要的条件。工厂制度的物质基础是资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对劳动过程的控制,与发达国家的工厂制度的变迁相比,中国沿海开发区的制造业工厂在劳动分工、管理制度、劳动力市场分割等方面呈现趋同性,当然也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下沙开发区的制造业有四大行业,每个行业的一线生产的工种基本上可以分为普工和技工。“符应原则”的传送机制在中职校工(生)被分配至东部沿海开发区时出现了新的内容,与制造业专业关系不大的中职校工(生)主要通过劳务派遣形式来工厂充当普通操作工人,地区差异成为异地工作制造同意的基础。在市场环境下,劳动力在工厂内部转换为劳动,光靠强制手段是不行的,必须结合同意才能达到有效生产的目的。技术控制和官僚控制成为下沙制造业工厂普遍采用的控制方式,这一控制方式的合法性来自于工业社会普遍适用的技术决定论--选优任能论。工厂对处于劳动等级制分工不同位置的中职校工(生)进行再次整合,并促使其形成与工作相联系的阶层意识。而整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分化的过程,中职校工(生)发挥个人主动性追求个人的利益时也在维护着工厂的利益。由于企业职级的金字塔结构是既定的,中职校工(生)最终成为一线生产的主体,部分中职校工(生)经过时间磨砺成为技术工人和基层管理者,从而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的目的和“符应原则”所反映的劳动等级制分工的再生产。农村户籍的中职校工(生)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需要一系列稳定性因素的保障。受葛兰西思想的影响,鲍尔斯、布洛维从教育过程与劳动过程两方面探讨阶级结构稳定化的作用机制,强调国家干预导致霸权制度的出现。将青年人统合到社会经济结构中去是“符应原则”传送机制的功能,而这一功能的发挥与工厂制度的变迁紧密联系。下沙开发区的工厂制度正发生着重构,这一案例体现了政府、资方、劳工各自的变化情况。总体上说,开发区的工厂制度是向着好的方面发展,当然,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出现若干问题。职业是工业社会中进行社会分层的主要依据,教育--职业--阶层是分层与流动的逻辑。调查数据显示:中职校工(生)在下沙开发区制造业初步形成了稳定的职业群体,标志着这一群体向产业工人进一步的转化,从而说明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性。整个工业社会都力图将工人变为具有权利与义务的工业公民,而不是阶级的一员来建构,但“符应原则”最终揭示的是“少数人控制着大部分生产资料,大多数人只有劳动力”的社会现象,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理解必须重返
杨少衡[7](2013)在《海湾三千亩》文中研究表明一个自称"鼠辈"的副市长,为了捕鼠夹下的一粒香喷喷的"炒花生米"———海湾三千亩地,展开了一场博弈。地方官员对大人物大项目本应满含热情,为何他却反其道而行?
杨少衡[8](2013)在《海湾三千亩》文中指出1初次见面是在海湾,一辆中巴车边,当时欧阳琳从车门下来,季东升站在车下迎候。欧阳琳穿高跟鞋,由于地面不平,下车时鞋跟没踩实,她的身子忽然一晃,重心失衡,季东升在一旁紧急出手相扶,欧阳琳一把抓住他的胳膊,终于站稳了,没有摔倒。身边那些人没有谁注意到这个细节,只有他俩心里明白。
赵雨樱[9](2013)在《《空账户》《书灵城》《空账户创作谈》》文中研究指明
刘晶[10](2013)在《残疾人就业中的社会支持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经济的发展已经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就当前来说建立起一个包容的、公平的社会迫在眉睫。残疾人由于生理或者精神的缺陷不仅引起了残疾人自身行动上的不便和负面情绪的增多,也给他们融入社会筑起了有形或无形的障碍。残疾人就业是其参与社会最有效、最直接的渠道。因为就业的获得不仅为其提供了生活的保障,更是让残疾人生活得更有尊严、实现自我的重要方式。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能够顺利实现就业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本文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参考,引用了丘海雄上个世纪在研究中国社会支持结构的转变中对社会支持的分类,以此为分析框架,对残疾人就业中能够获取的主要社会支持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了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残疾人就业中的社会支持结构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本文将残疾人就业中社会支持分为两大类: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其中,正式支持又分为制度性支持、组织性的支持,非正式社会支持分为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以及私人关系。通过对上海市四个区(普陀区、阂行区、长宁区、虹口区)的20名残疾人以及相关工作人员(包括残联、助残员、阳光基地以及阳光之家)的深入访谈,对残疾人就业中各类社会支持发挥作用的过程、特点以及不足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残疾人自身竞争力的不足,在残疾人眼中,相对于非正式的社会支持,正式社会支持所起到的作用可能更为重要。虽然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即社会关系的支持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作用主要集中在情感性支持以及信息的支持,最终得以就业依然是基于国家政策的导向以及官方组织的安排;正式社会支持所发挥作用受到了上海的城市定位的影响,也就意味着很可能城市经济的高度发达对于残疾人就业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残疾人个体就业承担着更高的风险,更需要持续的、动态的社会支持;社会资本的“互构”是构建残疾人就业社会支持网的最有效的方式。
二、国企里的“阳光行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企里的“阳光行动”(论文提纲范文)
(1)沧桑岁月的真挚抒写 ——九叶诗派创作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评析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2 人生阅历里的丰富诗情 |
2.1 民生视野下的苦难情感抒写 |
2.2 人生逆境中的达观情怀 |
2.3 哲性玄思中的情愫沉淀 |
3 综合化、戏剧化的诗艺追求 |
3.1 象征主义诗学理论 |
3.2 基于英国玄学派诗风影响下的诗歌创作手法 |
3.3 新诗戏剧化的理论运用 |
4 九叶诗派的创作思考与精神价值 |
4.1 回望传统,吸收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优秀因子 |
4.2 去伪存真,批评当代诗坛的诗歌创作 |
4.3 诗魂永铸,九叶诗派的精神价值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癌症患者的就医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癌症患者的就医之路 |
特效药:来源不明 |
赫赛汀:来之不易 |
医疗费:从何而来 |
术前红包:并非礼尚往来 |
作品阐释 |
作品来源 |
作品构思 |
采制过程 |
采访中困难与克服 |
感悟与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缘起及其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1.4 “国企人”假设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 |
1.2.2 国外文献 |
1.2.3 现有研究点评 |
1.3 研究思路 |
1.3.1 研究设想 |
1.3.2 研究依据与实践依据 |
1.3.3 框架结构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比较研究法 |
1.4.3 实证分析法 |
1.5 本文立论之新视角 |
第2章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界定 |
2.1 资源概念解说与界定 |
2.1.1 资源概念解说 |
2.1.2 资源概念界定 |
2.2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内涵、维度 |
2.2.1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内涵 |
2.2.2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三个维度 |
2.3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配置的原则 |
2.3.1 服务大局原则 |
2.3.2 贴近实际原则 |
2.3.3 统筹规划原则 |
2.4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价值 |
2.4.1 “现实资源”的价值 |
2.4.2 “可能资源”的价值 |
2.4.3 “现实资源”“可能资源”共同拥有的价值 |
第3章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企业管理资源 |
3.1 从思想政治工作资源角度思考企业管理 |
3.1.1 企业管理的思想文化属性 |
3.1.2 从“组成部分”来看“可能资源” |
3.2 企业管理是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 |
3.2.1 国企管理实务:承载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质性资源 |
3.2.2 国企管理创新:生成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力资源 |
第4章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企业文化资源 |
4.1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内涵 |
4.1.1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属性 |
4.1.2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张力、合力 |
4.2 企业文化是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 |
4.2.1 从思想政治工作的“组成部分”看待企业文化作用 |
4.2.2 企业文化作为精神、思想、文化资源 |
4.2.3 企业文化作为文化资源 |
第5章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文化管理资源 |
5.1 文化管理是国企思想政治工作新资源 |
5.1.1 新文化、新资源 |
5.1.2 新综合、新起点 |
5.2 文化管理作为资源的本质和机制 |
5.2.1 人本、人文、国企人:“可能资源”的本质 |
5.2.2 价值观内驱:动力机制 |
第6章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管理 |
6.1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开发和整合 |
6.1.1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自主开发、合理使用 |
6.1.2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有效配置、科学整合 |
6.2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管理 |
6.2.1 基于人本理论的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管理 |
6.2.2 走向管理: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路 |
6.3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的资源优化 |
6.3.1 思想文化交往构建 |
6.3.2 思想文化交往情境创制 |
6.3.3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优化模式和机制 |
6.3.4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的融合-综合 |
6.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经典文献类 |
二、着作类 |
三、期刊类 |
四、学位论文类 |
五、报纸类 |
六、其他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凤凰男(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5)公共服务外包之隐性进入壁垒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目的与观点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 |
三、主要观点 |
第二节 核心概念 |
一、公共服务外包:涵义与特点 |
二、隐性进入壁垒:涵义与类型 |
三、组织网络边界:涵义与类型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公共服务外包与政府职能转移 |
二、公共服务外包的方式 |
三、公共服务外包中存在隐性进入壁垒 |
四、公共服务外包中隐性进入壁垒的成因 |
五、评价与思考 |
第四节 思路、结构与方法 |
一、基本思路 |
二、论文结构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理论基础:组织网络理论 |
一、组织网络:涵义与客观实在性 |
二、组织网络的治理机制 |
三、组织网络边界的封闭性与效应 |
四、组织网络理论视域下的公共服务外包 |
第二节 自变量:显性进入壁垒 |
一、主体能力 |
二、交易属性 |
三、正式交易规则 |
第三节 中间变量:非正式交易规则与政府效用偏好 |
一、身份联系:存在非正式交易规则 |
二、效用偏好:维护稳定与创造政绩 |
第四节 隐性进入壁垒的“身份—效用”分析框架 |
第三章 公共服务外包的四种类型:基于边界的开放性 |
第一节 上海政府公共服务外包的总体情况 |
一、发展现状 |
二、存在的问题 |
三、存在较高的隐性进入壁垒 |
第二节 体制内紧密型:以上海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劳务派遣为例 |
一、上海政府机关与事业单位使用劳务派遣的规模 |
二、纵向一体化思路下的岗位外包及其原因:上海12333服务热线 |
三、基于后台控制的前台外包及其原因:上海12345服务热线 |
第三节 体制内独立型:以上海绿化环卫养护服务招投标形式化为例 |
一、“管养分开”的背景、过程与结果 |
二、“管养分开”后既有承接者的退出困境 |
三、“管养分开”后招投标形式化的原因 |
第四节 体制外紧密型:以上海乐群社工服务社的进入为例 |
一、连接官方的组织资源 |
二、初始进入机会的获得 |
三、声誉的扩展及相对稳定的项目来源 |
第五节 体制外独立型:以上海华爱社区服务管理中心的进入为例 |
一、组织背景 |
二、初始进入机会的获得 |
三、声誉的扩展及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隐性进入壁垒形成与变化的机理 |
第一节 显性进入壁垒的影响 |
一、正式制度 |
二、交易属性 |
三、主体能力 |
第二节 主体间身份联系的影响 |
一、政府系统内部:重视身份联系的熟人社会 |
二、熟人社会的行为规则 |
三、作为非正式交易规则的正式组织规则 |
第三节 主体效用偏好的影响 |
一、政府的效用偏好:维护稳定与创造政绩 |
二、既有承接者的效用偏好:维护既得利益 |
三、潜在承接者效用偏好:服务公益或追逐利润 |
四、服务对象的效用偏好:以恰当的方式满足需求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开放而有序地推进公共服务外包 |
第一节 目标与原则 |
第二节 优化整体运行环境 |
一、修正目的 |
二、夯实依据 |
三、协同力量 |
四、培育市场 |
五、确定标准 |
第三节 完善整体运行机制 |
一、事前选择机制 |
二、事中合作机制 |
三、事后处置机制 |
第六章 结语 |
第一节 问题回顾 |
第二节 主要发现 |
一、公共服务外包中存在较高的隐性进入壁垒 |
二、身份—效用框架及其对组织网络理论的发展 |
三、作为非正式交易规则的正式组织规则 |
四、潜在承接者初始进入权的来源 |
五、隐性进入壁垒背后的权力逻辑与权力边界 |
第三节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
后记 |
(6)符应理论视角:职业教育与中国新产业工人的生产 ——一项对H市XS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职校工(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职业教育与社会阶层关系的研究论述 |
(一) 教育在阶层中的作用 功能主义与冲突理论的歧见 |
(二) 职业教育 阶层再制还是劳动力提升 |
(三) 职业技术分层 产业工人在生产关系中的位置 |
三、 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理论概念与研究方法 |
一、 理论概念 |
(一) 教育的阶级再生产理论 |
(二) 劳动过程理论 |
(三) 核心概念 |
二、 研究内容 |
(一) 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二) 研究方法与调查对象说明 |
第三章 国家产业政策与农村家庭劳动方式、中职教育的选择 |
一、 农业劳动方式向工业劳动方式转化 |
(一) 农村劳动力农业劳动方式的维系 |
(二) 农村劳动力转向工业劳动用工的机会 |
二、 职业教育发展与农村家庭职业教育选择 |
(一) 工业化与中等职业教育政策 |
(二) 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家庭的影响层面 |
三、 农村家庭子女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具体选择 |
(一) 考试制度 |
(二) 社会选择 |
(三) 分流的反应 |
四、 小结 |
第四章 中职教育 中职校工(生)的初次整合 |
一、 职业知识技术训导 |
(一) 两类不同意愿的学生 |
(二) 各自专业的技术训导 |
(三) 与工厂有关的知识技术训导 |
二、 职业个性品质训导 |
(一) 中职学校的时空控制 |
(二) 纪律约束中的个性品质 |
(三) 规范内化中的个性品质 |
三、 职业教育成层意识训导 |
(一) 学校的成层文化 |
(二) 中职校生成层认同意识 |
(三) 中职校生成层抵制意识 |
四、 小结 |
第五章 职校到工厂 中职校工(生)初次整合后的分配 |
一、 职业资格与顶岗实习 |
(一) 职业资格空间 |
(二) 实习与顶岗实习 |
二、 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背景与劳动力市场 |
(一) 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背景 |
(二) 杭州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劳动力市场 |
三、 中职校工(生)劳动力“符应”分配机制 |
(一) 初职的符应分配机制 |
(二) 符应分配机制产生的认同与抵制 |
四、 小结 |
第六章 制造业工厂制度 中职校工(生)的再次整合 |
一、 下沙制造业工厂的劳动组织控制结构与中职校工(生)的定位 |
(一) 下沙制造业工厂的劳动分工与等级 |
(二) 下沙制造业工厂的时空控制 |
(三) 中职校工(生)在下沙各类制造业企业中的职业层次与变动依据 |
二、 制造业工厂职业知识技术再训导 |
(一) 职业知识技术训导的推动力与中职校工(生)的认识 |
(二) 职业知识技术训导论的途径与中职校工(生)的选择 |
三、 制造业工厂个性品质再训导 |
(一) 以工厂纪律为基础的规则定向再训导 |
(二) 以工厂考核为指向的规范内化再训导 |
四、 小结 |
第七章 制造业工厂制度的延伸 国家意识形态下的中职校工(生)向产业工人阶层的转变 |
一、 下沙开发区制造业工厂制度(体制)的变迁与中职校工(生)的认识 |
(一) 制造业工厂内部层面的问题 |
(二) 制造业工厂外部层面的问题 |
二、 下沙开发区制造业中职校工(生)的职业流动与阶层意识 |
(一) 中职校工(生)的职业流动 |
(二) 中职校工(生)的阶层意识 |
三、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一、 主要结论 |
二、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个人成果 |
后记 |
(7)海湾三千亩(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3 |
4 |
5 |
(9)《空账户》《书灵城》《空账户创作谈》(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空账户 |
引子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十六 |
十七 |
十八 |
十九 |
小作品:书灵城 |
零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十四 |
十五 |
从新闻当事人到故事里有感情的人物——《空账户》创作心得 |
后记 |
(10)残疾人就业中的社会支持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二) 重要概念界定 |
(三) 相关文献回顾 |
(四) 研究思路与框架 |
(五) 研究方法与调查对象 |
二、残疾人就业的社会支持结构分析 |
(一) 残疾人就业的现状与特点 |
(二) 残疾人就业途径的选择 |
(三) 残疾人就业支持的主要来源 |
三、残疾人就业的制度性支持 |
(一) 集中安置就业 |
(二) 按比例分散就业 |
(三) 个体就业 |
(四) 辅助性制度 |
四、残疾人就业的社会组织的支持 |
(一) 残联 |
(二) “阳光之家”和“阳光基地” |
(三) 社区 |
五、残疾人就业的社会关系支持 |
(一) 血缘关系 |
(二) 亲缘关系 |
(三) 私人关系 |
(四) 地缘关系 |
六、结论与讨论 |
(一) 本文小结 |
(二) 研究发现与讨论 |
(三) 研究不足与展望 |
附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国企里的“阳光行动”(论文参考文献)
- [1]沧桑岁月的真挚抒写 ——九叶诗派创作论[D]. 候聪阳.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5)
- [2]癌症患者的就医之路[D]. 杨航. 云南大学, 2018(01)
- [3]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资源研究[D]. 蔡二雨. 西北工业大学, 2018(02)
- [4]凤凰男[J]. 王长伟. 飞天, 2014(01)
- [5]公共服务外包之隐性进入壁垒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邓金霞. 复旦大学, 2013(01)
- [6]符应理论视角:职业教育与中国新产业工人的生产 ——一项对H市XS经济技术开发区中职校工(生)的研究[D]. 严霄云. 上海大学, 2013(05)
- [7]海湾三千亩[J]. 杨少衡. 北京文学(中篇小说月报), 2013(06)
- [8]海湾三千亩[J]. 杨少衡. 山花, 2013(09)
- [9]《空账户》《书灵城》《空账户创作谈》[D]. 赵雨樱. 复旦大学, 2013(03)
- [10]残疾人就业中的社会支持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D]. 刘晶. 华东师范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