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画技术在大屏幕显示软件控制系统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牛丽[1](2021)在《职前小学教师整合技术的数学教学知识的双重测量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逐渐开启教育现代化时代。在此背景下,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得在课堂上使用媒体技术表征教学内容,还要具备将技术灵活应用于更新教学观念、开发教学资源、使用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真正做到整合技术于教学之中,小学数学教师也是如此。TPACK的提出为整合技术于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成为教育技术学和教师教育领域的热点议题,同样也是分析整合技术于教学的一种视角,为培养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于教学的能力提供了更明确的发展途径。职前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有必要了解职前教师的TPACK状况。TPACK状况的调查方法多元,包括测验法、课堂观察法、表现性评价法、访谈法和自评量表法。以往国内关于TPACK的调查研究,测查方法单一,主要以自评量表为主,其他测查方法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尤其缺乏测验研究。不同测查方法能够揭示TPACK的不同侧面,自评量表主要是主观评价个人能力水平,调查结果有局限,无法揭示TPACK全貌。此外,国内TPACK调查研究较少聚焦于具体内容,TPACK是关于具体学科内容和特定技术的教学知识,可能因学科内容和技术种类的不同而呈现一定的差异,因此测查TPACK需要聚焦具体主题内容。本研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将TPACK的理论框架确定为Mishra和Koehler提出的经典框架,该框架由七类知识构成,包括学科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技术知识(TK)以及这三类知识交互作用形成的四类复合性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基于此框架,设计了聚焦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内容的两种TPACK测查工具。自评量表改编自土耳其学者Aykut Bulu在2012年编制的“职前小学数学教师整合技术于几何学教学知识的调查量表”,该量表为六点式李克特量表,围绕上述七个维度,包括51道题目。测试问卷是本研究自主编制的职前小学教师整合技术于数学教学(TPACK)状况测试问卷,围绕四个复合维度展开调查,包括简答题和判断题两种类型,以简答题为主,判断题为辅,共11道题目。本研究使用以上两种工具从不同角度测量解职前小学教师的TPACK状况。本研究的测查对象是某省属师范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四年级的师范生,被试已经完成教育实习和教师教育的大部分课程,属于临近毕业的职前教师。运用自评量表,本研究测查了66名职前教师,调查结果发现:职前小学教师TPACK自评结果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整体均值为4.44分,各维度状况较好,均值都高于3.5分;其中技术知识(TK)掌握最差,维度均值为4.25分;教学法知识(PK)掌握最好,维度均值为4.62分。在以上测查对象中,50名被试进一步接受了测试问卷的调查。测试结果显示,职前小学教师TPACK测试结果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整体得分率为56.46%,四个复合维度状况均超过中等水平,平均得分率均超过50%;其中TPACK维度掌握最好,得分率为64.00%;TPK维度较好,得分率为56.88%;TCK维度欠佳,得分率为51.82%。本研究进一步比较了48名被试的自评结果与他们的测试结果。通过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职前小学教师自评总分和测试总分之间为强相关,四个维度的自评结果和测试结果为中等程度相关,各维度相关性按照由低到高排序为:TPK<PCK<TPACK<TCK,TPACK整体和四个维度的自评结果和测试结果都达到了显着水平且呈显着正相关,职前小学教师自我评价结果越高,其客观测试结果也越高。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职前教师自评结果和测试结果两者的整体状况和四维度状况都存在显着差异,试卷总得分和四个维度得分的平均值都是自评量表得分高于纸笔测验得分,职前教师自我感觉的TPACK要高于实际水平,其中PCK维度差异最大,自评结果明显高于测验结果,TPACK维度差异最小,自评结果和测验结果之间在综合维度上差异最小。本研究揭示了职前教师的TPACK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前教师整合技术于数学教学的水平。研究结果有助于审视职前数学教师教育的成效,反思教师培养模式的利弊,从而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本研究通过自评量表和纸笔测验调查职前小学数学教师TPACK状况,发现两种测量工具所揭示的教师TPACK整体水平是基本一致的,但在具体维度的表现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表明TPACK测量有必要综合采用多元的测量工具,从多个角度全面地反映教师TPACK的状况。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牟晓玲[3](2020)在《基于无线投屏技术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与此同时,教育部于2017年发布新的《国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环境之下,探索信息化环境之下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十分有必要。本论文通过大量文献研究,总结并梳理了无线投屏的教学应用现状和传统小学英语课堂的教学策略,并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总结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新课标对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利用无线投屏的教学优势,构建基于无线投屏技术的有效教学策略,之后将教学策略应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最后通过实证效果分析验证策略的有效性。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效能感和学习积极性并能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教学策略如下:一是基于无线投屏构建高效教学环境策略,包括舒适的学习空间设计、良好的软硬件技术支撑环境以及个性化学习软件环境;二是利用无线投屏便捷获取学习App资源策略,主要包括学习App内交互式电子教材资源辅助教学策略和拓展资源延伸学习策略;三是利用无线投屏组织多样语言技能教学活动策略,主要有利用资源构建听说读写情境策略、基于学习App组织听说读写游戏策略和个性化听说读写训练策略;四是利用无线投屏丰富教学组织形式策略,包括利用无线投屏组织交互式集体学习策略、小组协作探究学习策略以及基于Pad的自主学习策略;五是基于无线投屏开展多元评价策略,主要包括利用学习App可视化评价策略、教师实时点评策略以及学生便捷自主评价策略。
欧阳会东[4](2020)在《数字化车间虚拟现实可视化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制造2025》提出,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制造业,在世界“工业4.0”提出了以后,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创新力度,推动制造业的发展。数字化车间作为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针对数字化车间的研究,对于提升我国工业的发展速度,加快产业的智能化转变,使我国成为世界顶尖的制造业强国有着重大意义。本文以数字化车间为基础,将数字化车间与虚拟现实技术进行交互融合,研究了基于数字化车间的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现实场景中三维模型的数据驱动技术以及虚拟现实场景中的数据可视化技术。通过对虚拟现实可视化技术的深入研究,完成了数字化车间虚拟现实可视化方法的总体设计,并实现了虚拟现实场景中数字化车间的场景可视化、生产过程可视化以及数据可视化。基于数字化车间的虚拟现实技术主要针对的是虚拟现实场景的渲染过程,分析了当前主流的虚拟现实场景的渲染优化技术。本文通过对数字化车间机床设备的研究,针对其结构复杂,模型数量多等特点,提出了基于结构权重的三维模型的动态约简方法,加快了虚拟现实场景的渲染速度,降低了虚拟现实场景对硬件环境的要求。数据驱动技术主要针对的是虚拟现实场景中数字化车间机床设备模型的运转动画以及火焰等粒子效果动画。本文通过OPC UA、KepServerEX以及PI实时数据库的研究,通过Unity3d软件脚本系统完成了通过三维模型的实时数据驱动技术,使虚拟现实场景中的机床设备模型与现实场景中的机床设备进行同步运转,完成了数字化车间在虚拟现实场景的生产过程可视化。虚拟现实场景中的可视化技术主要针对的是数据可视化。本文首先分析了数字化车间产生的数据的特点,然后通过对虚拟现实场景可视化图表的研究,完成了数据的二维图表和三维图表的可视化。并且通过PI实时数据库获取到数字化车间的历史数据,同时针对数字化车间的数据特点,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可视化方案,分别为响应式可视化方案、看板式可视化方案以及大屏幕式可视化方案。
张春杰[5](2020)在《基于信息化教学的初中美术课堂优化研究 ——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信息化时代,教育的信息化就是教育的现代化,大众视觉文化下美术信息化教学应顺势而为,本文就结合为促进信息化教学而开展的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以该网络平台上的初中美术课为例来研究优化一线美术课堂。第一章紧扣初中美术学科概述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教学应用策略。第二章对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一线教学中师生的反馈和运用融合情况,加上对网络平台课例的抽样观察,归纳初中美术课堂信息化教学中突出的问题:1.学校美术信息化教学不被重视;2.学生课堂美术学习兴趣不高;3.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单一;4.师生信息素养有待提高;5.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不强。通过课堂观察发现美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并不理想,教师美术课堂信息化教学集中于基础的演示呈现,对现有的信息化多媒体设备利用率较低,师生的美术学科信息化素养都有待提高。第三章对平台中美术课堂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分析,综合筛选出八节优秀课例,利用设计的关于美术课堂信息化教学的课堂观察量表,从教学内容呈现、教学情境、课堂互动、教学评价、信息化教学实施六个维度来具体分析观察,结合数据的量化分析和调研中的问题,对课例中行之有效的信息化教学策略进行继承,对于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第四章对初中美术课堂信息化教学提出建设性的优化建议:1.从应用融合向创新融合转变;2.多维度提高教师信息素养;3.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互动和评价;4.营造适宜生动的教学情境;5.立足美术教学的学科性;6.提高教学信息可视化程度。
贺苗[6](2020)在《新媒体背景下初中美术交互式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新媒体在各个领域均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也在改变着美术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新媒体融入初中美术交互式教学是可行的。首先,新媒体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交互性。再者,国家教育部提倡推进信息化教育的步伐,各校皆积极响应。信息技术为新媒体与初中美术交互式教学结合提供了技术支撑。最后,长久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束缚学生。教学交互层次低且模式单一,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待激发。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综合能力。将新媒体融入初中美术交互性教学,符合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满足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新媒体背景下的交互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进行创造性解读,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并发展个性。本文的新媒体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利用新媒体技术更新教学的手段,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形成多维交互体系。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艺术丰富艺术表达形式和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此外,“新媒体”背景下的初中美术交互式教学,警示教师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学习使用教学设备及相关技术软件。美术教师应培养多元开放的审美观,注重学生情感、价值观、能力的教育,补充与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不再对课堂教学内容感到生涩与陌生,促进初中美术教育的发展。新媒体背景下的初中美术交互式教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为新媒体以及交互式教学的概念阐述及其研究的理论依据。第二部分包括新媒体介入交互教学的内涵、特点及意义。第三部分为新媒体交互式教学在初中美术中的教学实践。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开发《艺术与科学——以新媒体艺术为例》的欣赏·评述交互教学、《艺术节策划与美术设计》的综合·探索交互教学、《宣传品的设计》的设计·应用交互教学这三种不同领域的美术课。最后在第四部分对新媒体背景下初中美术交互式教学进行回顾与展望。本研究希望能够为新媒体融入初中美术交互式教学贡献些许力量,同时为中小学美术教师开设新媒体艺术相关课程添砖添瓦。为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培养学生多维的思维方式,为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实践探索。
刘磊[7](2020)在《基于QFD的可视化系统项目设计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网结构日益复杂,电力调度数据迅猛增长,对调度控制系统相关应用软件质量要求与日俱增,可视化系统正是该系统重要展示窗口之一。针对KD公司在可视化系统项目建设过程中,客户需求难以有效转化为功能设计这一问题,本文将QFD应用在KD公司可视化系统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研究如何在设计过程中利用QFD把客户需求转化为软件产品功能设计,进而提升KD公司的可视化系统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本研究根据KD公司现有可视化系统项目的设计现状和方法,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介绍了QFD相关理论,并据此提出可视化系统项目的4个质量提升方法,为实践项目提供可操作性的指导方法。本研究利用QFD理论把KD公司可视化系统项目的客户需求转化为功能设计的研究中,首先通过对实践项目的用户进行访谈,获取并整理分析实践项目的用户需求,结合KJ法对用户需求进行分类,得到KD公司可视化系统项目的21项用户需求。其次通过问卷调查,结合项目实际情况,选择并使用了重复抽样法,整理出用户需求的重要度。再次基于QFD理论构建了相互关系矩阵、评价矩阵和输出项矩阵,搭建了需求转换的质量屋,以质量屋的具体指标为依据,确定了可视化系统的5个功能关键点,分别为数据图形化设计、三维引擎、数据处理功能、数据提取及分类和移动终端控制定制。最后分别对5个改进功能关键点在实践项目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说明,对已使用和未使用改进关键点的项目应用情况进行评价,对比两者的提升成效,分析应用本方法对实践项目产生的效果。通过应用本方法对具体案例的实施效果表明,本方法切实可行并具有良好的实施效果,为后续提升KD公司可视化系统的产品质量和用户满意度提供了指导方法。本研究对可视化系统产品质量提升和今后KD公司其他软件开发项目具有一定的实际和指导意义。
杨大钧[8](2020)在《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思维方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重塑了当前教育教学的形态,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变革。作为教学的辅助和支撑,信息技术早已走进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之中,它不仅可作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工具或手段,也是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方式或方法,甚至还可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或资源。众所周知,物理实验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它已成为制约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一个公认的瓶颈。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支撑下的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已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在当前一般高中学校所具有的软硬件条件下,如何发挥好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融合,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本研究以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实践为基础,以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对现行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中实验内容进行认真梳理的基础上,采用多种研究方法,通过不种途径和方式,探究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并在教学实践中测评研究效果,从而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本课题研究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首先对选题背景进行分析,并对“信息技术”和“物理实验教学”进行概述,接着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了论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第二部分论述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对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部分学校当前信息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影响;第四部分对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整合进行分析,探讨了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教学融合的优势、原则和方法,为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构建理论框架;第五部分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探究了信息技术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具体来说就是结合微课、希沃交互智能平板、仿真实验、睿易云教学系统、极课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的使用,以教学案例的形式进行实践研究,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测评;最后对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展望。本研究以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为切入点,以提高高中物理整体教学质量为目标,切实提升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希望本研究能为一线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实践带来启发,为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或借鉴等。
张婉华[9](2020)在《希沃白板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实践与探究》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时代的今天,数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融合课堂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机构,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滥用信息技术、教师满堂灌的教学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但是关于结合希沃白板融合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还比较少。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参考了国内外有效教学的研究理论,立足于小数学学科,根据问卷调查存在的问题和教师实际教学的现状分析了希沃白板的主要功能,结合教学实践案例提出了融合过程中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丰富课堂活动等改进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建构开放性教学环境、探索学习方式自主化、丰富练习设计多样性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效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本研究基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探索出了希沃白板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有效途径,对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实践价值。全文共五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的问题、研究意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以及研究框架;文献综述从理论层面介绍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融合在国内外研究的概况及理论依据,对论文设计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二章详细分析希沃白板的主要功能和应用。第三章对希沃白板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现状分别进行了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并进行结果分析。第四章分别从小学数学的“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复习课”几个板块的某个具体内容开展实践,并以案例形式详细分析了教学过程中应用希沃白板功能的方法和教学效果,并提出个人的一些见解。第五章是结论与思考,对本次实践探究进行总结,并提出个人的一些思考。
刘奕[10](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二、动画技术在大屏幕显示软件控制系统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动画技术在大屏幕显示软件控制系统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职前小学教师整合技术的数学教学知识的双重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 |
(二)教育信息化下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
(三)整合技术的数学教学知识理论的丰富发展 |
(四)小学数学教师TPACK测查研究亟待加强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一)编制聚焦于小学数学TPACK测试工具 |
(二)双重测查职前小学教师TPACK状况 |
四、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TPACK概念产生的背景 |
(一)PCK定义 |
(二)PCK构成要素 |
(三)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源起 |
二、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内涵与框架 |
(一)国外TPACK内涵与框架研究 |
(二)国内TPACK内涵与框架研究 |
三、TPACK的调查研究 |
(一)表现性评价法 |
(二)量表法 |
(三)测验法 |
(四)访谈法 |
四、TPACK发展研究 |
(一)教师TPACK能力发展途径研究 |
(二)影响教师TPACK发展因素研究 |
五、文献综述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TPACK的测查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一)自评量表的改编 |
(二)纸笔测验的编制 |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
(一)被试的选择 |
(二)调查的组织实施 |
(三)评分标准和评分信度检验 |
(四)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职前小学教师TPACK自评状况分析 |
(一)职前小学教师TPACK自评结果的整体状况 |
(二)职前小学教师TPACK自评结果的各维度具体状况 |
二、职前小学教师TPACK测试状况与分析 |
(一)职前小学教师TPACK测试结果的整体水平 |
(二)职前小学教师TPACK测试结果的各维度表现 |
三、职前小学教师自评结果与测试结果的比较 |
四、对职前教师TPACK状况的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 |
(一)职前小学教师TPACK自评结果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维度状况较好 |
(二)职前小学教师TPACK测试结果整体和各维度状况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
(三)职前小学教师TPACK自评结果和测试结果之间相关且存在显着差异 |
二、讨论 |
(一)职前小学教师技术知识(TK)较差,亟待提高 |
(二)职前小学教师制作课件能力薄弱 |
(三)职前小学教师教学过程不够完整 |
(四)职前小学教师缺乏运用技术于教学过程后的反思工作 |
(五)职前小学教师TPACK水平存在两级分化状况 |
(六)目前TPACK状况调查缺乏多元测量研究 |
三、本研究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
(一)被试样本数量有限 |
(二) “图形与几何”对数学内容的代表性有限 |
(三)对TPACK状况的成因研究有待深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职前小学数学教师TPACK自评量表 |
附录2 职前小学教师TPACK现状调査问卷 |
附录3 研究邀请信 |
附录4 职前小学教师TPACK调查问卷的评分标准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基于无线投屏技术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推动教育改革 |
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教学融合 |
三、云南省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观察法 |
三、问卷调查、访谈法 |
四、行动研究法 |
第五节 研究技术路线及论文结构 |
一、研究技术路线 |
二、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研究 |
一、无线投屏技术 |
二、有效教学 |
三、教学策略 |
第二节 无线投屏教学应用研究现状 |
一、发文数量分析 |
二、无线投屏教学应用研究现状 |
第三节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现状 |
一、发文数量分析 |
二、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主要研究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有效教学理论 |
三、教学设计理论 |
四、活动理论 |
第三章 基于无线投屏技术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设计 |
第一节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分析 |
一、新课标对语言技能的要求 |
二、新课标对教学模式的建议 |
三、新课标对教学资源的建议 |
四、新课标对教学评价的要求 |
第二节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
一、教师教学分析 |
二、学生学习分析 |
第三节 无线投屏教学应用优势分析 |
一、教学演示灵活方便,能记录课堂行为 |
二、打破系统限制,发挥教学App的功能 |
三、再现问题情境,避免重复讲解 |
四、增强师生、生生课堂互动 |
五、便捷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
第四节 基于无线投屏技术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设计 |
一、基于无线投屏构建高效教学环境策略 |
二、利用无线投屏便捷获取教学资源策略 |
三、基于无线投屏的多样化技能教学活动策略 |
四、利用无线投屏创新教学方式策略 |
五、基于无线投屏开展多元评价策略 |
第四章 基于无线投屏技术的有效教学策略实证研究 |
第一节 基于无线投屏技术的有效教学策略的教学设计 |
一、设计原则 |
二、前期分析 |
三、教学环境设计 |
四、教学资源设计 |
五、教学方式设计 |
六、教学评价设计 |
第二节 基础知识课程的无线投屏教学策略实践—以《At the zoo》为例 |
一、分析环节 |
二、设计环节 |
三、实施环节 |
四、教学实施效果评价环节 |
五、案例总结与反思 |
第三节 阅读课程的无线投屏教学策略实施案例—以《How many》为例 |
一、分析环节 |
二、设计环节 |
三、实施环节 |
四、教学效果分析环节 |
第五章 基于无线投屏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实证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分析设计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对象 |
三、实验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分析 |
一、学生成绩分析 |
二、学生个案分析 |
三、前后测调查问卷分析 |
四、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五、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第一节 总结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一、教学设计的深入研究 |
二、教学实践的持续开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教师访谈提纲(前期) |
附录 B 教师访谈提纲(后期) |
附录 C 学生调查问卷(前测) |
附录 D 学生调查问卷(后测)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数字化车间虚拟现实可视化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章节安排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和关键技术研究 |
2.1 总体设计 |
2.1.1 系统设计目标 |
2.1.2 系统的总架构设计 |
2.2 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
2.2.1 虚拟现实场景优化技术的研究 |
2.2.2 数据驱动技术的研究 |
2.2.3 可视化技术的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
3.1 三维模型的尺寸 |
3.2 三维模型的渲染过程 |
3.3 三维模型动态约简方法的研究 |
3.3.1 三维模型结构的权重系数的确定 |
3.3.2 模型结构体积的计算 |
3.3.3 模型结构渲染度的计算 |
3.4 三维模型动态约简方法的应用 |
3.5 数字化车间虚拟现实场景的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据驱动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
4.1 PI实时数据库的研究 |
4.1.1 OPC Server环境的搭建 |
4.1.2 PI实时数据库访问OPC Server |
4.2 脚本系统的研究 |
4.2.1 脚本系统中的必然事件 |
4.2.2 通过C#脚本读取PI实时数据库中的测点数据 |
4.2.3 脚本系统中的MonoBehaviour类 |
4.2.4 脚本系统中的组件 |
4.3 脚本动画的研究与实现 |
4.3.1 基本动画脚本的研究与实现 |
4.3.2 粒子动画效果的研究与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字化车间数据可视化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
5.1 数字化车间数据分析 |
5.1.1 机床设备数据 |
5.1.2 数字化车间数据 |
5.2 虚拟现实场景可视化图表的研究与实现 |
5.2.1 Canvas画布 |
5.2.2 Graph_Maker图表插件 |
5.2.3 虚拟现实场景可视化图表的实现 |
5.3 数据的可视化方案的研究与实现 |
5.3.0 读取PI实时数据库中的历史数据值 |
5.3.1 响应式可视化方案 |
5.3.2 看板式可视化方案 |
5.3.3 大屏幕式可视化方案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5)基于信息化教学的初中美术课堂优化研究 ——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美术课堂信息化教学概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课堂教学 |
(二)信息化教学 |
(三)课堂观察 |
(四)“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 |
二、美术课堂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 |
(一)视觉文化的时代需求 |
(二)艺术形式及艺术观念的更新 |
(三)传统美术课堂教学存在欠缺 |
(四)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
(五)丰富课程资源拓宽学习空间 |
三、美术课堂信息化教学的可行性 |
(一)新课改理念奠定思想基础 |
(二)“数字时代”下成长的学生 |
(三)国家教育技术设施建设 |
(四)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
四、美术信息化教学的应用策略 |
(一)图像解构 |
(二)信息可视化 |
(三)虚拟情境 |
(四)专题网站 |
(五)微课 |
(六)翻转课堂 |
第二章 初中美术课堂信息化教学的现状 |
一、信息化教学调研设计 |
(一)学生问卷调查和访谈设计 |
(二)教师问卷调查和访谈设计 |
(三)“一师一优课”中美术课抽样调查设计 |
二、学生参加调查结果分析 |
(一)美术课堂现状 |
(二)学生对信息化教学的态度 |
(三)课堂信息呈现方式 |
(四)视频教学的影响 |
(五)信息设备情况 |
三、教师参于调研结果分析 |
(一)教师基本信息分析 |
(二)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 |
(三)教师课堂运用信息技术情况 |
(四)微视频运用现状 |
(五)信息化态度 |
(六)“一师一优课”活动参与情况 |
四、“一师一优课”中美术课堂抽样调查 |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 |
(二)信息化教学应用 |
五、初中美术课堂信息化教学的问题 |
(一)学校美术信息化教学不被重视 |
(二)学生课堂美术学习兴趣不高 |
(三)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单一 |
(四)师生信息素养有待提高 |
(五)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主观能动性不强 |
第三章 美术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
一、美术信息化教学课堂观察设计 |
(一)课堂教学案例的选择 |
(二)课堂观察量表设计 |
二、教学案例对比分析 |
(一)各学习领域案例教学环节 |
(二)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分析 |
(三)虚拟教学情境创设分析 |
(四)师生课堂互动分析 |
(五)教学评价对比分析 |
(六)信息化教学实施分析 |
三、观察总结与批判继承 |
(一)课堂观察分析总结 |
(二)课例的批判继承 |
第四章 初中美术课堂信息化教学的优化建议 |
一、从应用融合向创新融合转变 |
二、多维度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
三、应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互动和评价 |
四、营造适宜生动的教学情境 |
五、立足美术教学的学科性 |
六、提高教学信息可视化程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科研成果 |
后记 |
(6)新媒体背景下初中美术交互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 论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
一、新媒体交互式教学及理论依据 |
(一) 新媒体与交互式教学 |
1.新媒体的内涵 |
2.交互式教学 |
3.新媒体与交互式教学的关系 |
(二) 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3.交往行为理论 |
二、新媒体触入初中美术交互式教学的内涵及其意义 |
(一) 初中美术课程与交互式教学结合 |
1.初中美术课程概况 |
2.新媒体融入初中美术交互式教学的内涵 |
3.新媒体融入初中美术交互式教学的特征 |
(二) 新媒体融入初中美术交互式教学的意义 |
1.简化晦涩抽象概念,高效掌握知识重点 |
2.创设良好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
3.调动多种感官刺激,丰富艺术表达方式 |
4.共享网络空间资源,拓展学生创意思维 |
三、新媒体,背景下初中美术交互式教学实践 |
(一) 《艺术与科学——以新媒体艺术为例》的欣赏·评述交互教学 |
1.平板留言,实时交互 |
2.120秒智力大冲浪,游戏交互 |
3.多主体交互,创意实践 |
4.师生情感交互,尝试新媒体技术 |
5.实施效果反思 |
(二) 《艺术节策划与美术设计》的综合·探索交互教学 |
1.搜集资料,上传交互云平台 |
2.欣赏软件示范,操作交互破难点 |
3.投屏点赞,游戏交互固重点 |
4.实施效果反思 |
(三) 《宣传品的设计》的设计·应用交互教学 |
1.视频导入,人机交互激趣 |
2.同桌对话,平面软件启发创意 |
3.投屏示范,多主体交互评价 |
4.竞拍投票,师生总结 |
5.实施效果反思 |
四、新媒体背景下交互教学回顾与展望 |
(一) 回顾与反思 |
(二) 建议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 专着类 |
(二) 期刊类 |
(三) 学位论文 |
(四) 其他 |
附录 |
致谢 |
(7)基于QFD的可视化系统项目设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对理论工作的研究意义 |
1.2.2 对实际工作的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1.5.1 QFD技术 |
1.5.2 文献检索研究 |
1.5.3 访谈法 |
1.5.4 调查问卷法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QFD的概念 |
2.2 QFD的模式 |
2.2.1 日本综合QFD模式 |
2.2.2 美国供应商协会的四阶段模式 |
2.2.3 美国质量与生产力中心的GOAL/QPC模式 |
2.3 QFD的核心—质量屋技术 |
2.4 QFD和其他方法相结合的研究 |
2.5 基于QFD提升可视化系统的质量方法 |
2.5.1 可视化系统需求设计过程模型的提出 |
2.5.2 用户访谈和需求获取模型 |
2.5.3 可视化系统设计参数获取阶段模型 |
2.5.4 相关矩阵获取和竞争性分析模型 |
第3章 KD公司可视化系统项目现状 |
3.1 KD公司简介 |
3.2 KD公司可视化系统项目设计现状及问题 |
3.2.1 KD公司可视化系统项目设计现状 |
3.2.2 KD公司可视化系统项目设计方法 |
3.2.3 KD公司可视化系统项目设计方法中存在的问题 |
3.3 应用项目概况 |
3.3.1 应用项目背景 |
3.3.2 应用项目概况 |
3.3.3 应用项目的内容要求 |
3.3.4 应用项目的技术质量要求 |
第4章 基于QFD的项目设计优化 |
4.1 搭建质量屋 |
4.1.1 客户质量需求获取 |
4.1.2 质量需求展开 |
4.1.3 用户质量需求的重要性 |
4.1.4 技术特征获取 |
4.1.5 用户需求与质量元素的相关矩阵 |
4.1.6 技术竞争性评估 |
4.1.7 质量屋 |
4.2 设计改进方向 |
第5章 应用成效 |
5.1 应用情况 |
5.2 应用评价 |
5.3 应用结果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基于QFD的可视化系统需求设计研究”问卷调查 |
致谢 |
(8)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领域概述 |
1.2.1 信息技术 |
1.2.2 物理实验教学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调查研究法 |
1.4.3 实验研究法 |
1.5 研究意义 |
1.5.1 落实新课标准要求 |
1.5.2 转变教学方式 |
1.5.3 优化实验教学结构 |
1.5.4 提升教学有效性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认知主义理论 |
2.2 建构主义理论 |
2.3 系统论理论 |
2.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理论 |
第3章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融合现状分析 |
3.1 教师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
3.2 学生学习情况调查分析 |
第4章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融合的作用、原则和方法 |
4.1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融合的作用 |
4.1.1 提升实验可视度,便于学生观察 |
4.1.2 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获得直观体验 |
4.1.3 进行仿真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
4.1.4 有利于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
4.1.5 突破时空局限,方便操作重复 |
4.1.6 有利于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及时准确 |
4.2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融合的原则 |
4.2.1 辅助性原则 |
4.2.2 目标性原则 |
4.2.3 适用性原则 |
4.2.4 效益性原则 |
4.3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融合的方法 |
4.3.1 高中物理实验的分析和类型 |
4.3.2 常见的信息技术应用方法 |
4.3.3 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物理实验的教学模式构建 |
第5章 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 |
5.1 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物理实验的实践案例 |
5.2 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物理演示实验的研究 |
5.2.1 信息技术应用于演示实验的教学案例设计 |
5.2.2 信息技术在演示实验中的应用 |
5.3 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物理分组实验的研究 |
5.3.1 信息技术应用于分组实验的教学案例设计 |
5.3.2 信息技术在分组实验中的应用 |
5.4 教学效果分析 |
5.4.1 研究结果分析 |
5.4.2 研究结论 |
5.5 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反思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和奖项 |
致谢 |
(9)希沃白板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实践与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文献综述 |
1.6.1 国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研究现状 |
1.6.2 国内有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研究现状 |
1.6.3 核心概念和理论依据 |
2 希沃白板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常用功能分析 |
2.1 批注、橡皮擦、拖动、拍照、授课助手——教学更加快捷有效 |
2.2 课堂活动、计时器、随机抽号——课堂更加丰富有趣 |
2.3 蒙层、无限克隆——教学即兴创作 |
2.4 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更加多角度多维度 |
2.5 形状、几何图形、学科工具——变抽象为形象 |
2.6 思维导图——架构起知识的桥梁 |
2.7 课件库、课程视频、题库——辅助备课,多样化学习 |
3 小学数学教学中希沃白板融合教学的调查问卷与分析 |
3.1 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
3.2 教师访谈调查和分析 |
3.3 学生的调查与分析 |
3.4 调查结论 |
4 希沃白板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案例分析 |
4.1 案例1希沃白板与数与代数领域“简单的排列”教学融合的设计与实践 |
4.1.1 小学数与代数的教学地位和教学特点 |
4.1.2 教学设计与实践 |
4.1.3 本案例使用希沃白板融合教学的效果与存在的问题 |
4.1.4 希沃白板与小学数与代数领域融合教学的建议 |
4.2 案例2希沃白板与图形和几何领域“认识四边形”教学融合的设计与实践 |
4.2.1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地位和特点 |
4.2.2 教学设计与实践 |
4.2.3 本案例利用希沃白板融合教学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
4.2.4 希沃白板与图形与几何领域融合教学的建议 |
4.3 案例3希沃白板与复习课“万以内数的认识”教学融合的设计与实践 |
4.3.1 小学数学中复习课的地位和特点 |
4.3.2 教学设计与实践 |
4.3.3 本案例利用希沃白板融合教学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
4.3.4 希沃白板与小学数学复习课融合教学的建议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反思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四、动画技术在大屏幕显示软件控制系统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职前小学教师整合技术的数学教学知识的双重测量研究[D]. 牛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基于无线投屏技术的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 牟晓玲.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数字化车间虚拟现实可视化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欧阳会东.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 2020(07)
- [5]基于信息化教学的初中美术课堂优化研究 ——以“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为例[D]. 张春杰. 吉林师范大学, 2020(07)
- [6]新媒体背景下初中美术交互式教学研究[D]. 贺苗.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基于QFD的可视化系统项目设计优化研究[D]. 刘磊. 桂林理工大学, 2020(02)
- [8]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实验教学融合的实践研究[D]. 杨大钧.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9]希沃白板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实践与探究[D]. 张婉华. 西南大学, 2020(01)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