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逍遥游》的逻辑结构与本义新探(论文文献综述)
陈旖[1](2020)在《《庄子》若干疑难词句考释》文中指出《庄子》是我国重要的先秦典籍之一,千百年来对我国文学、哲学和审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这些研究必立足于对《庄子》文本的准确解读。通过比对各家注本,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存在着较多在注解上有争议的疑难词句。究其缘由,盖前人在作注时对传统训诂学的声训、形训、义训等方法使用不当,或从作品传达出的思想、情理等逆推词句的解释,具有较大的主观性,难以使人信服,故对同一句话的理解往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采用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一方面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总结故训,选取出若干疑难词句;另一方面,针对这些疑难词句,运用汉语史、语法学、词汇学的方法,在同时代的典籍中考察同结构的书证,从语言内部对它们分别进行证伪与证实,最终得出较为科学准确的解释。本文主要考释了《庄子》中的10例疑难词句,分为版本疑难、句读疑难和释义疑难三大类。在“版本疑难考释”一章,我们发现“技经肯綮之未尝”按原句读即可,“技”不必改为“枝”;“是终始本末不相坐”中“坐”之前没有脱“罪”字;“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中“未之”不应改为“未知之”;“孰居无事推而行是”中“推而”不应改为“而推”。在“句读疑难考释”一章,我们发现“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中“几乎”应当上属,“几”是谓词“近”,“乎”是语气助词;“惠以欢为骜终身之丑”中“骜”应当上属,“惠以欢为骜”符合古代汉语的常见句式“(S)以A为B”。在“释义疑难考释”一章,我们发现“犹时女也”中“时女”应理解为定中结构的短语“这位女子”;“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中的“虑”应解释为常用义“思谋”而非“结缀”;“彼何宾宾以学子为”中“学子”应看作动宾结构的短语,意为学习您或向您学习,即郭象注“学于老聃”;“颂论形躯”中“颂论”为两个近义的动词连用,都作常义解即可,“颂”指“颂扬、赞颂”,“论”指“议论、分析”。
邓桂姣[2](2018)在《《逍遥游》逻辑结构新论》文中研究表明《逍遥游》是《庄子》开篇第一章,是理解"庄学"核心的关键所在,被长期选入中学、大学教材。然而据笔者所了解,很多中学生乃至大学生,虽然熟诵其文却理不清文本的内在逻辑结构,对"逍遥游"的义理逻辑亦知之有限。本文从《庄子》整体的思想逻辑和庄子理论产生的现实依据出发,提出一孔之见,祈求教于方正之家。《逍遥游》的文本内在逻辑结构可以从文本的
袁子微[3](2012)在《支遁及其诗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支遁是东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高僧。他以深厚的佛学及玄学思想得到名士欣赏。其文学创作也很有特点,尤其是其玄言诗地位不亚于孙绰、许询。本文主要探讨支遁其人及文学创作,由四章十一节组成,约八万字。第一章主要叙述了支遁生平、交友情况和时人对支遁的评价。通过相关文献可以得知支遁在当时具有高僧和名士的双重身份,支遁是般若学“六家七宗”之一的“即色宗”,他一生不仅热衷于弘扬佛法、修建寺庙,而且乐于与名士交往,据《世说新语》、《高僧传》、《晋书》记载,与支遁交往的名士有二十几人,并且大多是当时社会上层。时人对支遁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大多数名士都欣赏支遁深厚的佛玄思想、不凡的神韵气质及善辩之才,而以王献之、王徽之为代表的年轻人则喜嘲笑支遁的外表并怀疑支遁的才华。通过这些评价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一个全面真实的支遁。另外,支遁生平中还有一些存疑,如他的籍贯、师从、是否参加兰亭诗会、墓地在何处等问题都是悬而未解的,论者已一一罗列归纳出来。第二章为支遁思想研究。首先,其思想体系核心为“即色义”,他从现象上认识“空”,从而解释万物皆空,这与玄学的以“无”为万物之本的观点一致。另外,他对般若经的大小品有新认识,《大小品对比要抄序》除了区分大品《放光般若经》和小品《道行般若经》的差异,还着重强调了小品的优点。其次,支遁对玄学的独到见解主要体现在他的“逍遥论”超越了郭、向旧理,强调精神超脱,也藉此得到名士的认同。最后,支遁作为虔诚的佛教徒构造了自己的“理想国”,他被誉为早于慧远的“弥陀净土的信仰者”。除此之外,支遁还构设了理想中的“圣人”人格。《上书告辞哀帝》则是支遁给哀帝司马丕的建国理想规划。佛教与玄学的融通在东晋已比较成熟,支遁善于将佛教融入玄学,推动了两者的发展。第三章为支遁诗文创作研究。支遁是当时和尚中创作诗歌最多的一位。他的作品集到宋代已经亡佚,后人辑佚的版本有明代嘉靖年间吴家騆刊刻的版本、清阮元《宛委别藏》本、清光绪年间邵武徐干刊本。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明刻本最佳。支遁现存诗歌有十八首,文二十六篇。支遁的诗歌内容可以分为山水游仙、谈玄论佛、自述咏怀。佛理和玄学思想的融合是支遁诗歌最为显着的特点,支遁善于构想菩萨生活的虚幻场景。他还有不少诗歌展现佛教徒参加佛事活动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热衷于佛教的情怀和志向。另外,支遁亦写了不少赞,表达了对菩萨和高僧的赞美,他根据赞美对象的重要性决定篇幅的长短。其赞亦呈现出一种玄佛合一的特征。第四章为支遁的影响。主要从支遁的文学影响和思想影响两方面叙述。以《全唐诗》为例,其中涉及到支遁的诗歌有八十三首,诗人有四十三位,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温庭筠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支遁成为唐代诗人欣赏的对象,并成为后代诗歌写作的一个题材。支遁对名士思想的影响也是很显着的,支遁认为理想人格的形成需要顿悟,因此被视为“顿悟说”的创始人,并对竺道生“大顿悟义”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支遁对名士思想的影响也是毋庸置疑的,郗超最为典型,他与诸和尚均有交往,但最为佩服支遁,深受其“即色义”影响。《支遁年谱》和《支遁诗文校注》属于论文的前期工作,亦是论文得以顺利完成的基础,分别作为附录,置于正文之后。
贾学鸿[4](2007)在《《庄子》结构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庄子》是一部采用文学笔法说理的哲理散文,它以奇特、夸张的想象,恢诡、奇谲的内容,汪洋、跌宕的气势,散整错杂的句式,将逻辑议论溶解在具体形象中,从而形成文约旨奥、恢弘飘逸的艺术魅力。《庄》文的这种审美特质,是情感、理解、想象诸因素不同比例的配合,都包蕴在其遣词造句的文字安排中。要真正领悟其中的思想真谛,应当采取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方式,将感性体悟与高度抽象相结合,从深入剖析其文本的结构形态入手。文章结构的传统内涵,文论家刘勰谓之“附辞会义”,即“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直到明清之际的八股时文风行于世,将其发展为起承转合、显隐虚实、扬抑正反等多种技巧,致使文章结构束缚了思想情感的表达。然而,明清时期的部分学者,从文章学的角度解析《庄子》,为今天的庄学研究留出了可以拓展的空间和宝贵的资源。现代阐释学中,文本结构又是一个具有全方位意蕴的立体概念。从文学结构的维度看,既包括符合传统规范、要素齐全、维度单一的封闭性结构,也包括违反传统、破坏规范、基本要素残缺不全、具有多维特征的开放性结构;从显隐层面看,既有表层形式结构,又有深层隐意结构,此外还包括情节结构、语言结构、逻辑结构、认知结构、审美结构等多种蕴涵。另外,从审美的角度对文本结构加以审视,它也属于李泽厚先生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其中积淀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内容。本文综合了结构概念的多重含义,以郭象《庄子注》的三十三篇文章为研究对象,参照明清注《庄》学者的研究成果,试图透过文本表面的片语支言、奇人怪事,缘象以求意,探寻《庄子》的本旨。对于全书的结构体系,结合了战国时代私学中的解经之风,以经传结构模式来分析《庄子》内篇与外篇、杂篇中内容相关之篇章的结构关系,从而阐释出社会文化背景对《庄子》文本生成的潜在影响,以及《庄》文呈现出不同风貌的外在原因。依照文章主旨位置的设定,对现存《庄子》三十三篇的单篇结构进行梳理,归纳出每篇文章的具体结构特色,进而揭开文本形态背后所隐含的《庄子》道学理念,以及罩在含蓄、蕴藉、跌荡、恣肆等文章风格上的神秘面纱。对文章内部章节的结构,分寓言故事的连类相次、章节句式的重章复沓、卮言曼衍的流转回环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出章节、句式、语词等文章构成因素的组合规律。在此基础上,跳出文本框框,通过体悟《庄子》之道所蕴藏的“疯狂逻辑”,揭出《庄子》文本结构所显现的美学理念。
檀作文[5](2004)在《《逍遥游》的逻辑结构与本义新探》文中研究表明《逍遥游》可分为六段 ,六段之间在逻辑结构上高度一致 ,其共同逻辑指向是“小知不及大知”。“小知”代表惠施的境界 ,以出仕为官作为自身价值的实现 ;“大知”代表庄子的境界 ,否定以出仕为官作为自身价值的实现。“大知”境界即是“逍遥”。“逍遥”的本义是“无为”之乐 ,具体涵义是心存高远 ,不汲汲于功名。郭象、支遁二家对“逍遥游”的阐释 ,都不合其本义 ,问题出在不顾文理 ,没有认清《逍遥游》的内在逻辑结构。
二、《逍遥游》的逻辑结构与本义新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逍遥游》的逻辑结构与本义新探(论文提纲范文)
(1)《庄子》若干疑难词句考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庄子与《庄子》 |
1.3.2 《庄子》的注本与版本 |
1.3.3 《庄子》文本的研究概况 |
1.4 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方法概述 |
1.4.2 语料选择与具体步骤 |
1.4.3 疑难词句的确定 |
1.5 章节安排与考证写作结构 |
第二章 版本疑难考释 |
2.1 “技经肯綮之未尝”版本之辨 |
2.2 “是终始本末不相坐”版本之辨 |
2.3 “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版本之辨 |
2.4 “孰居无事推而行是”版本之辨 |
第三章 句读疑难考释 |
3.1 “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句读之辨 |
3.2 “惠以欢为骜终身之丑”句读之辨 |
第四章 释义疑难考释 |
4.1 “犹时女也”中“时女”释义 |
4.2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中“虑”释义 |
4.3 “彼何宾宾以学子为”中“学子”释义 |
4.4 “颂论形躯”中“颂论”释义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主要参考书(68种)附录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逍遥游》逻辑结构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一大段:什么是“逍遥游” |
二、第二大段:“逍遥游”应“定乎内外之分, 辩乎荣辱之境” |
三、第三大段:“逍遥游”应无束缚于物用 |
四、总结 |
(3)支遁及其诗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前言 |
第一章 支遁其人 |
第一节 支遁生平事迹及存疑 |
第二节 支遁交友情况 |
第三节 时人对支遁的评价 |
第二章 支遁思想 |
第一节 小大之别 即色是空 |
第二节 任心逍遥 标新立异 |
第三节 至人至境 终极追求 |
第三章 文学创作及特色 |
第一节 《支遁集》版本比较研究 |
第二节 支遁诗歌研究及特色 |
第三节 赞体文研究 |
第四章 支遁的影响 |
第一节 文学影响 |
第二节 思想影响 |
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支遁年谱 |
附录二:支遁诗文校注 |
读硕期间承担的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
后记 |
(4)《庄子》结构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引言 |
一 《庄子》文学研究的足迹 |
二 关于《庄子》结构的几个问题 |
三 本文研究的对象、目标和方法 |
第一章 《庄子》中的经传结构 |
第一节 关于《庄子》的结构 |
一 以题定编 |
二 依人分排 |
三 按旨结纂 |
四 以《易》析《庄》 |
五 经传成《庄》 |
第二节 先秦经传结构概说 |
一 关于经传 |
二 诸子中的经传 |
第三节 《庄子》内篇与外杂篇间的经传结构 |
一 《秋水》对《齐物论》的转释 |
二 《达生》对《养生主》的提升 |
三 《山木》对《人间世》的深化 |
四 《田子方》、《知北游》对《大宗师》的拓展 |
五 《在宥》、《天地》对《应帝王》的补充 |
六 《庚桑楚》、《寓言》、《天下》对《庄子》的概括与说明 |
第四节 《庄子》篇间章节的经传结构 |
一 小大之辩 |
二 物莫之伤 |
三 人与天一 |
四 天钧天倪 |
五 逍遥意蕴 |
第二章 主旨位置与单篇结构类型 |
第一节 开门见山篇目的结构类型 |
一 《养生主》、《达生》、《外物》的日光辐照型结构 |
二 《寓言》、《至乐》的长鞭爆响型结构 |
三 《骈拇》、《缮性》的二龙缠绕型结构 |
第二节 主旨居中篇目的结构类型 |
一 《逍遥游》、《秋水》的登峰观景型结构 |
二 《大宗师》、《在宥》的拨云露月型结构 |
第三节 主旨反复出现篇目的结构类型 |
一 《齐物论》、《天地》的草蛇灰线型结构 |
二 《马蹄》、胠箧》、《刻意》的浅浪回流型结构 |
第四节 主旨隐没篇目的结构类型 |
一 主旨潜行篇目的暗线穿珠型结构 |
二 主旨归道篇目的天花灿坠型结构 |
第三章 寓言故事的连类相次结构 |
第一节 寓言故事连类相次的形态和效应 |
一 丝线穿珠型连类相次 |
二 板块对接型连类相次 |
三 连类相次结构的功能和效应 |
第二节 连类相次寓言量的遵循和质的规定 |
一 连类相次的数量遵循 |
二 题材和思想内容的同类相次 |
三 题材和思想内容的异类相次 |
第三节 同类相次寓言情节的同异 |
一 大瓠、大树情节的同构和异裁 |
二 使者、兀者、丑者情节的繁复与精简 |
三 问道情节的否定与正说 |
第四章 卮言曼衍的流转回环结构 |
第一节 流转结构的形态和风格 |
一 喻喻叠生型 |
二 语义流衍型 |
三 逻辑游戏型 |
四 潜折无痕型 |
第二节 回环结构的规模和功能 |
一 章节回环结构 |
二 全文回环结构 |
三 复合回环结构 |
第五章 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 |
第一节 复沓结构的层面与形态 |
一 单篇之间的复沓结构 |
二 同篇异章间的复沓结构 |
三 章节内部的复沓结构 |
第二节 复沓结构的意蕴与功能 |
一 深化章旨 |
二 蓄势与造势 |
三 调整节奏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逍遥游》的逻辑结构与本义新探(论文参考文献)
- [1]《庄子》若干疑难词句考释[D]. 陈旖. 上海大学, 2020(03)
- [2]《逍遥游》逻辑结构新论[J]. 邓桂姣. 中学语文, 2018(10)
- [3]支遁及其诗文研究[D]. 袁子微. 广西师范大学, 2012(09)
- [4]《庄子》结构艺术研究[D]. 贾学鸿.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5]《逍遥游》的逻辑结构与本义新探[J]. 檀作文.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