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乘客安全分析

公路乘客安全分析

一、公路客运安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成[1](2020)在《考虑时空效应的道路交通事故建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对于掌握交通事故分布规律,预测交通事故发展趋势,制定交通事故预防措施,完善交通安全规划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空间尺度进行交通事故的建模与分析成为交通安全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近年来,交通安全管理的理论和实践表明,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具有空间相关性、时间相关性、大量零值等特性,若在建模过程中忽略这些特性,将会严重影响交通事故模型的拟合性能和预测精度,甚至可能会得出错误结论。既有研究在交通事故建模和分析过程中,往往局限于仅对上述单一特性提出解决方案。对于从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空间尺度来考虑交通事故的空间相关性和时间相关性,特别是同时还要解决数据中大量零值等特性的建模理论与方法仍存在不足。本文分别从宏观和微观层面研究了道路交通事故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综合考虑了交通事故的空间相关性和时间相关性,并进一步在微观层面考虑了数据中的大量零值和潜在异质性等特性,建立了相应的交通事故数模型,据此定量分析了相关影响因素对交通事故的影响,为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横截面数据下考虑空间效应的宏观交通事故建模与分析基于横截面数据,运用网格划分方法把城市分为100个交通分析小区,提取各分析小区内交通事故数及出行兴趣点等变量,考虑交通事故数的空间相关性,构建了宏观层面交通事故数的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结果表明,考虑空间相关性的空间误差模型优于空间滞后模型和一般线性模型;交通分析小区层面的交通事故数具有空间相关性,且这种相关性更多的来自于误差项的关联。出行兴趣点对交通事故数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医院数量和学校数量对交通事故数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因此,为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加强医院和学校内部及其周边区域的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混合交通流的管理与控制。(2)面板数据下考虑时空效应的宏观交通事故建模与分析基于面板数据,从宏观县域层面,提取了人口、区域面积、机动车保有量、收入以及未投保险人口占比等因素,考虑交通事故的空间相关性和时间效应,构建了交通事故数的变截距时间固定效应空间自相关模型和变截距时间固定效应空间误差模型,分析了交通事故空间相关性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对交通事故数的影响。Moran’s I和Geary’s C检验结果证实,宏观县域层面的交通事故数之间具有显着的空间相关性。Chow检验、LR检验和豪斯曼检验分析发现,交通事故数模型中应加入个体效应和时间效应,且时间效应宜采用固定效应的形式。模型估计结果表明,变截距时间固定效应空间自相关模型最优,揭示了宏观层面交通事故的空间相关性主要来自于空间误差项的关联,其次小部分来自于交通事故数自身的相关性。此外,人口、机动车保有量、收入低于贫困线的家庭占比、未投保险人口占比等变量的增加对应会发生更多的交通事故,而家庭收入中位数的增加则对应发生更少的交通事故。因此,交通管理部门应加大对低收入地区公共交通的投入,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以降低低收入者对小汽车出行的依赖,减少道路上安全标准较低的机动车占比。(3)考虑大量零值问题和空间效应的微观严重伤亡事故建模与分析从微观路段层面,提取道路等级、平曲线等道路特征因素,并分析其对路段严重伤亡事故数的影响,同时针对严重伤亡事故的空间相关性和数据中的大量零值问题,建立了交通事故数零膨胀负二项空间模型和Hurdle负二项空间模型。结果表明,在大量零值的处理方面,零膨胀和Hurdle双状态模型优于标准泊松模型和标准负二项模型,且零膨胀模型要优于Hurdle模型;考虑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的零膨胀负二项模型性能最优。此外,平曲线警示牌、交叉口警示牌的设置与严重伤亡事故数呈显着正相关,道路等级与严重伤亡事故数呈显着负相关。因此,机动车驾驶员应在设有警示牌的路段保持警惕、谨慎驾驶;而交通安全管理者应根据历史伤亡数据在事故黑点和路况较差的路段增设相关警示牌以提醒驾驶员安全行驶。(4)基于负二项Lindley时空效应模型的微观事故建模与分析针对双状态模型适用于严重伤亡事故而不适用于严重程度较低的交通事故的问题,从微观层面建立了路段总事故数的负二项Lindley时空效应模型,以处理路段总事故数的空间相关性、时间相关性和大量零值等特性与问题,分析道路特征因素对路段总事故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路段总事故数存在显着的空间相关性;与标准负二项模型相比,负二项Lindley模型能较好的处理交通事故数据中的大量零值特性;同时考虑空间相关性和时间一阶随机漫步效应的模型为最优模型。此外,对于允许超车路段,由于这些路段视距、路面条件比较好,其对应发生的总事故数更少。路段平曲线平均转弯角度、路口密度的增加对应总事故数的增加。因此,交通部门在道路规划设计阶段应在条件允许范围内限制平曲线转弯角度和路口密度以提高道路交通安全水平。

陈秋敏[2](2020)在《基于综合安全评价法的A市道路客运安全管理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安全工作上升至政治新高度,不断强调安全发展理念,而随着交通现代化步伐加快,交通领域的安全风险增大,其中的道路客运在其他出行方式的冲击下客流量呈逐年下降趋势,行业经营效益不断降低,导致客运企业忽略或选择性放松了安全管理,安全隐患层出不穷,如何预防安全风险,加强安全管理成为道路客运管理部门的当务之急。对于A市道路客运管理部门来说,目前还没有一个进行事前安全风险识别与管理的工作体系,其管理仍停留在事后管理的传统思路,对行业风险的识别和管理不系统,难以适应道路客运新业态的发展;对各类风险的影响程度评估不足、无法做到有的放矢;缺乏对安全管理措施的成本效益分析,不能在同等投入下做到安全管理效益最大化。基于上述道路客运行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本文运用海事领域经常用到的综合安全评价法(Formal Safety Assessment,FSA),对道路客运行业进行风险识别与分析,尝试从人、车、企业、管理四个维度对A市道路客运行业安全管理构建一个定性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A市道路客运2018年、2019年数据进行实例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对于A市道路客运行业的安全管理现状来讲,客运企业违法违章的行为仍较多,行业管理人员的配置比例相对不足,车辆的设备有待更新升级,企业的诚信水平有待提升,上述几点是目前行业安全管理的主要短板。要有效提升A市道路客运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加强动态监控、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以提升行业诚信水平这三项措施是在付出同样成本的前提下效益最显着的措施。最后,针对上述结论,本文借鉴FSA方法的工作思路,从提升安全检查信息化水平、深度开展诚信评价、优化监控管理模式、做好人员与车辆的综合治理这四个方面对A市道路客运安全管理提出政策建议。

陈俊霖[3](2019)在《基于方差最大化的铁路旅客运输安全指标赋权方法应用》文中指出如今,我国的经济水平在近二十年内取得了巨大的飞跃,居民出行意愿大大增强,出行需求日益增长。其中,铁路运输以运量大,速度快,受自然条件影响小等优点成为了旅客中长距离出行的首要选择。根据我国中长期铁路规划,到2020年,我国高速铁路里程将达到3万公里。在运输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对于安全的要求也在提高。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铁路旅客运输安全评价体系,根据铁路客运安全工作的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指标权重进行合理的赋值,对于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使评价结果方差最大化的方法,提出了一套铁路旅客运输安全评价体系指标赋权方法,在专家对各个指标权重进行判断的基础上,利用评价对象评价结果之间的离散程度对指标的权重赋值进行优化。首先,本文对常用的安全分析方法和赋权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综述。主要论述了主观赋权法、客观赋权法和组合赋权法的主要思想和赋权过程。在此基础上对指标赋权方法优良评判标准进行了总结,对建立铁路旅客运输安全评价指标方差最大化的赋权方法进行了理论铺垫。其次,本文对影响铁路旅客运输安全的五种典型事故进行了事故树分析。将影响铁路旅客运输安全的因素划分为人员、设备、环境、管理四个方面。在安全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建立了铁路旅客运输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再次,基于铁路旅客运输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应用使铁路运输企业评价结果方差最大化的赋权方法。先使用模糊集合将权重区间划分为9类,并根据专家的客观背景计算专家置信度。采用专家对各个指标权重等价划分的结果和专家置信度对初始权重进行计算。在初始权重的基础上,引入权重模糊概率的方法计算权重的变化区间。在此基础上,使用MATLAB设计遗传算法,使每个指标权重在其变化空间上搜索使评价结果方差最大的赋值。最后,论文结合提出的方差最大化赋权方法进行了算例分析,同时采用单一赋权方法对指标进行了赋权对比。在对比结果中,方差最大化的赋权方法的效果比单一赋权方法更加有效。在考虑专家主观评价信息的同时,使不同的铁路运输企业之间的评价结果的距离更大。验证了方差最大化的铁路旅客运输安全指标体系赋权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赵思琪[4](2019)在《中心城市摩的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市交通需求也不断增加。虽然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多种出行方式为人们的城市出行提供了较为完善的服务,但在很多城市的火车站、汽车站、地铁站、公交站和商贸集散地等枢纽以及一些小区门口、道路交叉路口等地,或多或少会看到摩的揽客的身影。处于执法灰色地带的摩的载客现象为城市管理和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摩的兴起与存在并非偶然,一方面是由于没有明显的类似于正规交通运输服务准入的限制,另一方面摩的也能满足部分居民的出行需求,具备多形式、便捷性等服务特点。摩的非法载客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客运市场的正常秩序,也干扰了城市道路交通运行,同时也增加了交通安全隐患。结合实际调研,本文对中心城市摩的现状及其安全状况进行分析,从行政法规、交通管理以及人文管理等方面探讨针对摩的管理措施与对策。文章首先分析中心城市摩的现状,从乘车人、司机、运营特征以及部分中心城市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其次,通过车辆安全分析、载客安全分析以及摩的交通事故中摩的对道路通行的干扰等对中心城市中摩的安全性进行分析;然后,结合郑州市摩的现象实例问卷调查分析,对摩的运营现状以及现有的管理措施进行讨论。最后从行政法规、交通管理以及人文管理等方面入手提出相应的城市摩的管理措施。

徐丹丹[5](2019)在《生态安全目标下的厦门翔安空港新区空间布局规划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带来大规模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导致了城市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另外随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空港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但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致使空港新区的生态安全隐患突出,有效协调空港新区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在实现生态安全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空间布局规划,对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城市生态安全以及空港新区相关基础分析的前提下,结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多学科渗透的系统性思维,将景观生态学相关理等与城市规划的一般方法结合,借助Arc GIS等软件,探讨生态安全目标下的空港新区空间布局规划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基础与理论研究。首先从城市生态安全、空港新区空间布局规划两点出发,总结现有研究特点及不足之处;其次分析空港新区传统空间布局的生态弊端,梳理空港新区空间布局与生态安全的关系,选取适用于指导空港新区城市空间布局的生态理论;最后总结了国内外生态型空港建设案例。第二部分是规划路径的探索。以厦门翔安空港新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分析其基本概况,总结其典型生态安全问题;梳理厦门市其他相关规划中的生态安全建设要求,并结合前文分析确立其空间布局规划的生态安全目标体系;最后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以设计结合自然及景观生态学等理论为指导确立了生态安全目标下的翔安空港新区空间布局规划路径。第三部分是规划路径的实施。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是翔安空港新区空间布局规划的生态安全相关模拟分析,在确定分析目标和内容、步骤与方法的基础上,从垂直生态过程出发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从水平生态过程构建典型生态安全格局、从空港条件出发构建机场环境影响安全格局,最后从整体层面对分析结果进行总结整理;第二步是翔安空港新区空间布局规划策略的提出,主要围绕生态安全目标体系,依据模拟分析结果,提出翔安空港新区空间布局规划理念和战略,确定整体空间布局结构及形态、土地利用与功能空间布局规划策略,并针对典型生态敏感地段提出针对性的空间保护策略,作为此次研究的具体空间落实成果。文章最后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以及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也希望为其它空港新区的生态建设起到指导借鉴意义。

刘艳芳[6](2018)在《客运车辆安全管理评价方法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道路客运安全是关系着人们的出行和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随着道路旅客运输方式的日益发展和人们出行需求的逐渐增长,道路旅客运输的安全形势却不容乐观,客运车辆道路交通事故仍有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因此对道路客运展开安全分析显得极其重要,客运车辆是整个客运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展开安全管理评价是提高客运车辆安全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可以帮助客运企业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采取改进措施,进而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为更好地了解目前客运车辆管理的安全状况,研究首先以近几年的重特大客运道路交通事故统计为数据来源,从事故形势、因素等方面分析了客运车辆事故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关联规则理论,借助SPSS Clementine软件对重特大客运事故各个影响因素进行关联分析,为下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提出合理的改进策略建议提供依据。其次,本文以客运企业的车辆安全管理为研究对象,从安全管理体系、车辆技术管理及事故统计分析与处理三大方面建立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G1法、熵值法、均方差法及离差最大法五种主客观赋权法,并结合最小二乘法原理建立综合评价模型,求出各指标的最优组合权重,给出具体的评分分值及实施细则,为评价工作的实施提供参考标准。最后,根据提出的评分细则,选择一家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评分,根据获得的综合权重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验证模型的可行性。从客运车辆事故特征分析来看,近年来事故趋势逐渐平稳,其中发生坠车、超速、超载的事故类型较多,并且事故多发生在高速等行驶条件较好的道路上。从影响因素关联分析来看,事故形态、天气条件、路面状况等因素存在一定的关联。从赋权结果来看,主客观法计算出的指标赋权结果有很大的不同。主观法得出车辆管理机构、车辆维护检测、车辆动态监控、机械事故率等几个指标权重相对较大。从主观赋权的结果来看,两种主观赋权法计算出的赋权结果相差较大,进一步说明主观赋权法容易受到个人主观因素影响。相比主观赋权法,三种客观赋权法得出权重结果较为一致,其中车辆安全管理制度、车辆平均技术等级两个指标比其他指标相对更重要些。从最小二乘法计算出的综合指标权重值分析来看,车辆安全管理制度权重值最大,其次是车辆技术等级、车辆维修与检测两个指标。

喻丞[7](2017)在《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万盛经开区农村客运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城乡统筹发展为研究视角,探讨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客运发展模式,旨在对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呈现一体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首先,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城市与农村的差别与联系、统筹城乡发展内涵等方面探讨城乡统筹发展的机理,重点梳理公路客运与城乡统筹发展的互动关系,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结合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概况,总结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公路交通发展现状,对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客运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完成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线路组织选择、运输组织模式选择和主体运营模式设计,并给出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客运发展模式的实施与推进方案;最后,提出了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客运发展模式的保障措施,包括加强政府的政策扶持,完善和创新客运管理体系,健全市场运作保障机制,加快城乡客运场站设施建设。通过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客运发展模式研究,不仅可以改善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公路客运服务、优化农村公路客运模式,充分发挥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客运交通的先导、引导作用,带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快速协调发展。同时,有利于完善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农村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客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能有效缓解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城乡二元现象问题。

韩佳琦[8](2017)在《公路客运班线运营安全风险耦合分析及管理策略》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公路、铁路、航空等运输方式的迅速发展,有效地缓解了客运供求紧张的局面。公路客运班线作为公路客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中、长途旅客运输供求紧张的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由于公路客运班线运行里程较长、沿途道路环境复杂、安全监管不到位,且主要营运车辆为大、中型客车,因此,其事故率及伤亡率均较高。总结目前公路客运班线运营安全风险管理方法,其主要是通过分别对单一风险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对整个公路客运班线运营系统的管理,但这种管理方法的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公路客运班线运营系统中不同类别的风险间存在着耦合作用,这种作用可将风险的危害程度大幅提高,而现有的风险管理办法无法有效地减轻耦合作用,所以,基于风险耦合理论开展公路客运班线运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对于提升公路客运班线运营安全风险管理效果、降低公路客运班线事故的发生率和伤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论文以公路客运班线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工程学、风险管理、灰色关联分析法、事故致因理论等理论和方法,对公路客运班线运营安全风险的构成、评估、耦合机理、耦合度测度以及耦合风险的管理策略等展开研究。根据事故致因理论和公路客运班线运营系统的构成,将公路客运班线运营安全风险分为人为因素风险、车辆因素风险、道路因素风险和环境因素风险。由于耦合作用对非主要风险源危害程度的扩大效果并不足以使其发生质变或接近发生质变的突变点。因此,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筛选出各类风险中的主要风险源,为后续研究公路客运班线运营安全风险耦合提供研究基础。在进行公路客运班线运营安全风险耦合研究方面,以风险耦合理论和轨迹交叉理论为基础,对公路客运班线运营安全风险耦合进行定义、分类及耦合机理分析。通过构建耦合测度模型和分层聚类分析法,实现基于耦合度的公路客运班线运营安全耦合风险评估。最后,基于解耦思想和评估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公路客运班线运营安全风险管理策略。

董桂贝[9](2017)在《公路客运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发展迅速,各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交通运输企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交通安全工作的一系列部署和要求,交通安全形势保持总体稳定,但重大及以上事故时有发生,部分事故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交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目前,我国交通安全工作还不能和交通运输行业的飞速发展相适应,特别是有关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还停留在“经验判断”阶段,没有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在对危险源的管控上缺乏理论依据。本文借鉴国内外关于危险源辨识与评价的经验与研究成果,经过一系列调研活动,以危险源辨识及评价过程为主线,以天津市公路客运体系为载体,对危险源辨识、评价方法体系的建立进行研究,并且对危险源实施分级管控,以提高公路客运体系的安全性。首先,通过对危险源的概念和特性分析,并结合公路客运系统特点对危险源进行了研究。关于危险源辨识和评价方法,国内外研究成果很多,但是大多存在于系统安全领域、安全工程领域、危化品领域等,目前在公路客运领域中对危险源的研究较少。其次,针对公路客运危险源辨识与评价的适用性以及事故树分析法的特点,结合对公路客运领域危险源的研究,确定以事故树法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风险评价。然后,引入模糊数学法中的三角模糊数对事故树分析法进行改进,建立模糊事故树进行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三维风险坐标图,对危险源进行分级、管控,实现对公路客运系统更好的安全管理。最后以天津市公路客运系统为载体,以车辆坠落事故为案例,对危险源辨识、评价理论体系进行应用分析,针对辨识出的公路客运危险源给出了分级管控方案。论文的研究是国内公路客运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研究方面一次有益的尝试,同时弥补了对公路客运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研究方面的不足,对公路客运领域开展安全管理工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金慧[10](2017)在《陕西省农村公路旅客运输安全评价及运力分配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农村公路建设已成为交通运输部的工作重点。同时,农村公路建设又推动了相应得旅客运输业的发展。但是对于陕西省农村旅客运输安全研究较少,为了保障农村居民的出行的安全性和快捷性,研究客运安全的隐患因素和合理分配农村客运运力是刻不容缓的。本文研究了陕西省农村公路和客运站建设、客运班线分布等现状。详细分析了影响陕西省农村公路旅客运输安全的因素。从行业、企业、道路、车辆四方面研究了陕西省对农村客运的管理对策。建立陕西省农村公路旅客运输的指标体系,并使用层次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赋权值。同时基于物元理论建立物元可拓评价体系,物元可拓法能够将各项指标量化后进行评价。将陕西省农村客运基础数据带入构建的物元可拓模型,通过计算后得出陕西省农村客运安全评价等级为Ⅱ级,其中道路指标、人员指标为Ⅰ级,管理指标、环境指标、经济损失指标等级为Ⅱ级,车辆指标属于Ⅲ级。影响陕西省农村客运安全的主要原因是运力分配不合理而引起的无运营资质车辆拉客现象严重。建立农村旅客运输运力结构分配模型,以客运安全性和经济性为目标函数,以客运入座率为约束条件,对农村旅客运输运力进行优化研究,运用和Lingo软件对模型求解,并以渭南市为案例进行具体分析,发现小、中、大型客车投放量分别应为88、465、378辆,验证了模型的实用性。

二、公路客运安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公路客运安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时空效应的道路交通事故建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不同空间尺度的交通事故研究
        1.2.2 不同因变量的交通事故研究
        1.2.3 交通事故影响因素研究
        1.2.4 交通事故的空间效应和时间效应研究
        1.2.5 交通事故数建模的其他难点问题研究
        1.2.6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 组织结构与技术路线
2 数据来源及事故分布特征分析
    2.1 数据来源
    2.2 所用数据合理性分析
    2.3 事故时空分布特征
        2.3.1 基于横截面数据的宏观交通事故时空分布特征
        2.3.2 基于面板数据的宏观交通事故时空分布特征
        2.3.3 微观交通事故数据时空分布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横截面数据下考虑空间效应的宏观交通事故建模与分析
    3.1 宏观道路交通事故数据特征
    3.2 空间相关性理论
    3.3 考虑空间效应的宏观事故数模型构建与评估
        3.3.1 空间权重矩阵建立与空间相关性检验
        3.3.2 考虑空间效应的宏观交通事故数模型
        3.3.3 考虑空间效应的宏观交通事故数模型的评价标准
    3.4 考虑空间效应的宏观交通事故数模型的实证分析
        3.4.1 数据收集及预处理
        3.4.2 变量选取
        3.4.3 空间相关性检验
        3.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面板数据下考虑时空效应的宏观交通事故建模与分析
    4.1 考虑时间和空间效应的变截距事故数模型构建
        4.1.1 模型构建
        4.1.2 固定效应、随机效应
    4.2 模型估计
        4.2.1 随机效应模型
        4.2.2 固定效应模型
        4.2.3 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
    4.3 模型检验
    4.4 实证分析
        4.4.1 数据集选择
        4.4.2 变量选取
        4.4.3 空间相邻关系分析
        4.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5 考虑大量零值问题和空间效应的微观严重伤亡事故建模与分析
    5.1 引言
    5.2 双状态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5.3 微观严重伤亡事故数双状态空间模型构建
        5.3.1 能够处理大量零值问题的严重伤亡事故数标准模型
        5.3.2 考虑空间相关性和异质性的严重伤亡事故数双状态模型
        5.3.3 不同模型优劣评价标准
    5.4 微观严重伤亡事故数双状态模型的实证分析
        5.4.1 数据收集
        5.4.2 变量选取
        5.4.3 双状态模型与标准模型的比较
        5.4.4 不同效应的空间模型与非空间模型的比较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负二项Lindley时空效应模型的微观事故建模与分析
    6.1 路段总事故数据特征及Lindley模型适用性分析
    6.2 基于Lindley模型的路段交通事故数建模
        6.2.1 未考虑时空效应的交通事故数Lindley模型
        6.2.2 考虑时空效应的交通事故数Lindley模型
    6.3 路段交通事故数Lindley模型的实证分析
        6.3.1 变量选择
        6.3.2 建立空间权重矩阵
        6.3.3 模型估计
        6.3.4 模型比较
        6.3.5 结果分析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基于综合安全评价法的A市道路客运安全管理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道路客运行业安全管理及安全评价技术应用研究
        1.2.2 综合安全评价方法(FSA)的应用研究
        1.2.3 FSA在客运行业的研究现状
        1.2.4 研究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道路客运的界定
        2.1.2 道路客运安全的界定
        2.1.3 道路客运安全管理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安全评价理论
        2.2.2 综合安全评价法(FSA)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市道路客运行业发展及安全管理现状考察
    3.1 A市道路客运行业发展现状
    3.2 A市道路客运安全管理现状
        3.2.1 A市道路客运安全管理法规执行情况
        3.2.2 A市道路客运管理部门工作情况
        3.2.3 A市道路客运行业诚信评价情况
        3.2.4 A市道路客运企业安全生产情况
        3.2.5 A市道路客运安全管理的社会监督情况
    3.3 A市道路客运行业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FSA方法的A市道路客运安全管理影响因素分析
    4.1 风险识别:A市道路客运安全管理的主要影响因素
        4.1.1 人员因素
        4.1.2 车辆因素
        4.1.3 企业因素
        4.1.4 管理因素
    4.2 风险评价:道路客运安全管理指标体系的设计
        4.2.1 指标的选择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3 综合评价表及标准
    4.3 风险控制:A市道路客运安全管理评价分析
        4.3.1 对A市道路客运安全管理水平的评价
        4.3.2 A市道路客运安全管理情况的纵向对比分析
    4.4 费效比分析:A市道路客运安全管理费效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A市道路客运安全管理的政策建议
    5.1 提高安全检查信息化水平,强化风险识别的精细度与前瞻性
    5.2 提升诚信评价的影响力,发挥风险评价的反馈调节作用
    5.3 研发第三方动态监控机制,完善行业风险控制工作模式
    5.4 强化综合治理手段运用,减少管理成本提升综合效益
        5.4.1 强化违规行为治理,严抓行业不法经营行为
        5.4.2 强化教育培训工作,提升行业人员素质
        5.4.3 强化车辆更新维护,提升行业车辆安全技术水平
    5.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基于方差最大化的铁路旅客运输安全指标赋权方法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铁路客运安全研究现状
        1.2.2 综合评价指标赋权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和方法综述
    2.1 风险基本概念和特征
    2.2 常用的安全分析方法
    2.3 权重相关概念
        2.3.1 权重的定义
        2.3.2 权重的类型
    2.4 常用赋权方法
        2.4.1 主观赋权法理论分析
        2.4.2 客观赋权法理论分析
        2.4.3 组合赋权法理论分析
    2.5 指标赋权优良评判标准
    2.6 本章小结
3 铁路旅客运输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1 基于事故树的铁路旅客运输安全事故分析
        3.1.1 事故树分析基本方法
        3.1.2 铁路旅客运输安全事故类型分析
        3.1.3 事故树编制
        3.1.4 旅客安全事故影响因素分析
    3.2 铁路旅客运输安全风险分析
    3.3 铁路旅客运输安全评价指标选择原则
    3.4 铁路旅客运输安全评价指标分析
        3.4.1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选
        3.4.2 指标简化的原则
        3.4.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方差最大化的铁路旅客运输安全指标赋权方法
    4.1 构建基于方差最大化的赋权方法
        4.1.1 方差最大化方法的基本原理
        4.1.2 权重确定的基本流程
    4.2 初始权重的确定
        4.2.1 模糊集合基本概念
        4.2.2 专家置信度计算
        4.2.3 专家打分模糊数的确定
        4.2.4 初始权重生成
    4.3 权重变化区间的生成
        4.3.1 权重模糊概率计算
        4.3.2 权重变化区间的确定
    4.4 遗传算法基本原理和方法
        4.4.1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4.4.2 遗传算法计算过程
        4.4.3 遗传算法的基本实现方法
    4.5 遗传算法应用于方差最大化指标权重的确定
    4.6 本章小结
5 算例分析
    5.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5.2 指标权重的确定
        5.2.1 计算初始权重
        5.2.2 计算权重变化区间
        5.2.3 搜索优化权重
    5.3 单一赋权方法权重计算
    5.4 指标赋权结果对比
        5.4.1 初始权重和优化权重对比
        5.4.2 方差最大法和其他客观方法对比
        5.4.3 赋权结果对比总结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中心城市摩的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研究概况
    1.3 研究意义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意义
        1.3.2 论文主要技术路线
2 中心城市摩的现状分析
    2.1 摩的车辆特征分析
        2.1.1 燃油摩托车
        2.1.2 电动摩托车
    2.2 摩的从业者属性分析
    2.3 摩的乘车人属性分析
    2.4 摩的营运特征分析
    2.5 国内部分中心城市摩的管理措施
3 中心城市摩的安全性分析
    3.1 摩的车辆安全分析
    3.2 摩的载客过程安全分析
    3.3 摩的交通事故状况分析
        3.3.1 摩的对城市道路干扰分析
        3.3.2 摩的交通事故类型
        3.3.3 摩的交通事故处理中的问题
4 郑州市摩的现象调查分析
    4.1 郑州市交通现状
        4.1.1 郑州市道路交通现状
        4.1.2 郑州市居民出行方式
    4.2 郑州市摩的营运现状
        4.2.1 郑州市摩的现象分析
        4.2.2 郑州市摩的交通安全分析
    4.3 郑州市摩的管理分析
        4.3.1 郑州市摩的管理措施分析
        4.3.2 郑州摩的管理措施存在问题分析
5 中心城市摩的相关管理对策及建议
    5.1 摩的相关行政法规
    5.2 摩的交通管理方面
    5.3 人文管理方面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摩的相关调查问卷(乘车人版)
附录2-摩的相关调查问卷(司机版)
ABSTRACT

(5)生态安全目标下的厦门翔安空港新区空间布局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空间无序扩张导致生态安全隐患持续增加
        1.1.2 作为城市新极核的空港新区需实现可持续发展
        1.1.3 以厦门为代表的滨海空港新区生态安全问题突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空港新区
        1.3.2 生态安全目标
        1.3.3 空间布局规划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1 城市生态安全
        1.4.2 空港新区规划
        1.4.3 现有研究不足之处总结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论文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6.1 论文创新点
        1.6.2 论文技术路线
第2章 空港新区空间布局的生态安全相关基础研究
    2.1 空港新区传统空间布局及其生态问题
        2.1.1 .形成动力及类型特点
        2.1.2 传统空间布局模式总结
        2.1.3 传统空间布局生态问题
    2.2 空港新区空间布局与生态安全的关系
        2.2.1 空港建设对空间布局的生态安全影响
        2.2.2 空港新区空间布局对生态安全的效应
    2.3 空港新区空间布局的指导性生态理论
        2.3.1 系统理论
        2.3.2 因地制宜理论
        2.3.3 设计结合自然
        2.3.4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5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4 空港新区生态规划相关案例分析
        2.4.1 仁川空港经济区
        2.4.2 榆林空港生态区
        2.4.3 案例总结与借鉴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生态安全目标下的翔安空港新区空间布局规划路径探索
    3.1 翔安空港新区基本概况
        3.1.1 区位环境概况
        3.1.2 自然环境概况
        3.1.3 社会经济概况
    3.2 翔安空港新区空间发展及其典型生态安全问题
        3.2.1 空间发展演变历程及其问题
        3.2.2 生态安全相关约束因子识别
        3.2.3 典型性生态安全问题总结
    3.3 翔安空港新区空间布局规划的生态安全目标体系
        3.3.1 厦门其他相关规划中的城市生态安全建设要求
        3.3.2 翔安空港新区城市发展的生态安全目标体系
        3.3.3 生态安全目标下的空间布局规划要素控制体系
    3.4 生态安全目标下的翔安空港新区空间布局规划路径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翔安空港新区空间布局规划的生态安全相关模拟分析
    4.1 翔安空港新区生态安全模拟分析目标与内容
        4.1.1 生态安全模拟分析的目标
        4.1.2 生态安全模拟分析的内容
        4.1.3 生态安全模拟分析的范围
    4.2 翔安空港新区生态安全模拟分析步骤与方法
        4.2.1 生态安全模拟分析的步骤
        4.2.2 生态安全模拟分析的方法
    4.3 翔安空港新区生态安全模拟分析过程
        4.3.1 垂直生态过程——用地生态敏感性分析
        4.3.2 水平生态过程——典型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4.3.3 机场环境影响安全格局分析
    4.4 翔安空港新区生态安全模拟分析结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生态安全目标下的翔安空港新区空间布局规划策略
    5.1 翔安空港新区空间布局理念和发展战略
        5.1.1 空间布局理念
        5.1.2 空间发展战略
    5.2 翔安空港新区空间形态与布局结构构思
        5.2.1 核心思想
        5.2.2 空间形态构思
        5.2.3 布局结构构思
    5.3 翔安空港新区土地利用与功能空间布局规划策略
        5.3.1 生态空间布局
        5.3.2 产业空间布局
        5.3.3 道路交通组织
        5.3.4 总体功能布局
    5.4 翔安空港新区典型生态敏感地段空间保护规划策略
        5.4.1 填海造地区
        5.4.2 空港枢纽区
        5.4.3 海岸线空间
        5.4.4 红树林湿地
        5.4.5 雨洪易涝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客运车辆安全管理评价方法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概况总结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结构安排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道路客运交通事故成因分析
    2.1 道路客运重特大交通事故主要特征分析
    2.2 客运重特大交通事故因素关联分析
        2.2.1 关联规则理论
        2.2.2 数据准备与预处理
        2.2.3 建立关联规则模型
        2.2.4 关联结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立客运车辆安全管理评价模型
    3.1 客运车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建立的流程与原则
        3.1.1 评价指标建立流程
        3.1.2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3.1.3 评价指标建立依据
    3.2 评价指标体系初选与简化
    3.3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及说明
        3.3.1 车辆安全管理体系指标分析说明
        3.3.2 车辆技术管理指标分析说明
        3.3.3 事故统计分析与处理指标说明
    3.4 客运安全管理评价方法的确定
        3.4.1 主观赋权法
        3.4.2 客观赋权法
        3.4.3 综合集成赋权法
        3.4.4 权重确定方法的选择
    3.5 评价指标权重值的确定
    3.6 指标评定标准与实施细则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例验证分析
    4.1 实例分析
    4.2 企业客运车辆安全管理改进的策略与建议
        4.2.1 完善客运企业交通安全管理政策与机制
        4.2.2 加强对客运企业车辆安全的监督与管理
        4.2.3 客运企业积极落实客运车辆安全管理工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影响因素关联分析结果
附录B 客运车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权重调查表(AHP法)
附录C 客运车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权重咨询表(G1法)
附录D 客运车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及实施办法
作者简介

(7)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万盛经开区农村客运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本理论概述及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公路
        2.1.2 农村客运
    2.2 城乡统筹发展机理分析
        2.2.1 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及联系
        2.2.2 城乡统筹发展的必要性
        2.2.3 城乡统筹发展与农村公路客运的互动关系
第三章 万盛经开区农村客运发展现状及客运需求趋势分析
    3.1 农村客运市场现状
    3.2 农村公路交通基础设施
    3.3 万盛经开区农村客运分析
        3.3.1 农村客运发展成效
        3.3.2 农村客运客流来源
        3.3.3 农村人口出行特征分析
        3.3.4 农村客运发展存在的问题
    3.4 客运交通量需求预测
        3.4.1 客运交通量预测方法与思路
        3.4.2 交通小区划分
        3.4.3 万盛经开区人口发展规律预测
        3.4.4 万盛经开区客运需求预测
第四章 万盛经开区农村客运运营与发展
    4.1 农村客运运营模式
        4.1.1 理论依据
        4.1.2 线路组织与运输组织模式
    4.2 农村客运经营主体运营模式
        4.2.1 联合经营模式
        4.2.2 个体经营模式
        4.2.3 公司化经营模式
    4.3 万盛经开区农村客运运营组织架构
    4.4 万盛经开区农村客运发展模式的实施与推进
        4.4.1 客运发展总体规划
        4.4.2 客运发展模式推进
第五章 万盛经开区农村客运发展模式的保障措施
    5.1 加强政府的政策扶持
    5.2 完善与创新客运管理体系
    5.3 健全市场运作保障机制
        5.3.1 市场建设一体化
        5.3.2 运营机制一体化
        5.3.3 运营模式一体化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公路客运班线运营安全风险耦合分析及管理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公路客运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2.2 风险耦合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公路客运班线运营特征分析
    2.1 公路客运定义及特征
    2.2 公路客运班线定义及特征
    2.3 公路客运班线事故分布特征分析
        2.3.1 人为因素所致事故的分布特征
        2.3.2 车辆因素所致事故的分布特征
        2.3.3 道路因素所致事故的分布特征
        2.3.4 环境因素所致事故的分布特征
    2.4 公路客运班线运营安全风险特征与分类
        2.4.1 公路客运班线运营安全风险特征
        2.4.2 公路客运班线运营安全风险分类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公路客运班线运营安全主要风险源辨识
    3.1 主要风险源辨识方法对比及确定
    3.2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的主要风险源辨识
        3.2.1 灰色关联分析法
        3.2.2 主要风险源辨识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公路客运班线运营安全风险耦合研究
    4.1 公路客运班线运营安全风险耦合内涵
        4.1.1 公路客运班线运营安全风险耦合的定义
        4.1.2 公路客运班线运营安全风险耦合的分类
    4.2 基于轨迹交叉理论的公路客运班线运营安全风险耦合分析
        4.2.1 轨迹交叉理论
        4.2.2 公路客运班线运营安全双因素风险耦合分析
        4.2.3 公路客运班线运营安全多因素风险耦合分析
    4.3 公路客运班线运营安全耦合风险评估
        4.3.1 公路客运班线运营安全风险耦合测度模型的构建
        4.3.2 公路客运班线运营安全耦合风险分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公路客运班线运营安全风险管理策略
    5.1 基于解耦思想的风险管理目标
    5.2 网格化安全风险管理策略
    5.3 错峰法安全风险管理策略
    5.4 公路客运班线运营安全风险管理策略的制定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9)公路客运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方法选择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公路客运危险源研究
    2.1 公路客运危险源特性研究
        2.1.1 人的不安全行为
        2.1.2 车的不安全状态
        2.1.3 环境因素
        2.1.4 管理缺陷
    2.2 公路客运危险源的辨识与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FTA公路客运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研究
    3.1 FTA理论研究
        3.1.1 FTA基本理论
        3.1.2 FTA分析步骤
    3.2 基于FTA的公路客运危险源辨识与评价
        3.2.1 公路客运事故树建立
        3.2.2 公路客运事故树定性分析
        3.2.3 公路客运事故树定量分析
    3.3 FTA在公路客运危险源辨识与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FFTA公路客运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研究
    4.1 FFTA理论研究
        4.1.1 模糊集合论和隶属函数
        4.1.2 三角模糊数
    4.2 基于FFTA公路客运危险源定量分析
        4.2.1 公路客运事故树转化为模糊事故树
        4.2.2 模糊事故树定量分析
    4.3 公路客运危险源分级管控
        4.3.1 风险矩阵法
        4.3.2 三维风险坐标图
        4.3.3 危险源分级管控措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例应用
    5.1 背景资料
    5.2 公路客运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
    5.3 公路客运危险源分级管控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陕西省农村公路旅客运输安全评价及运力分配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既有研究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陕西省农村公路旅客运输安全的相关分析
    2.1 陕西农村旅客运输现状
        2.1.1 陕西省农村公路建设现状
        2.1.2 陕西农村旅客农村运力结构及客运班线分布现状
    2.2 陕西省农村旅客运输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2.2.1 人员的因素
        2.2.2 车辆的因素
        2.2.3 道路的因素
        2.2.4 环境的因素
    2.3 陕西省农村公路旅客运输安全管理对策研究
        2.3.1 陕西省客运行业管理
        2.3.2 陕西省客运企业管理
        2.3.3 陕西省道路管理
        2.3.4 陕西省车辆管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陕西省农村旅客运输安全评价体系
    3.1 安全评价
        3.1.1 安全评价的定义
        3.1.2 安全评价方法概述
        3.1.3 安全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与方法
    3.2 评价指标的选取与确定
    3.3 构建基于物元可拓法的陕西省农村旅客运输安全评价体系
        3.3.1 物元可拓模型
        3.3.2 评价指标赋权
    3.4 陕西省农村公路旅客运输安全评价应用
        3.4.1 陕西省农村公路旅客运输安全评价系统指标赋值
        3.4.2 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陕西省农村公路旅客运输安全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陕西省农村公路旅客运输运力结构分配模型
    4.1 农村公路客运安全评价模型
        4.1.1 交通事故评价模型概述
        4.1.2 构建斯密德模型
    4.2 农村公路客运经济性分析
    4.3 构建陕西省农村公路旅客运输运力分配模型
    4.4 实例验证
        4.4.1 陕西省渭南市农村公路客运运力分配基本情况
        4.4.2 陕西省渭南市运力分配模型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公路客运安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时空效应的道路交通事故建模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王文成.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2]基于综合安全评价法的A市道路客运安全管理评价研究[D]. 陈秋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基于方差最大化的铁路旅客运输安全指标赋权方法应用[D]. 陈俊霖.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4]中心城市摩的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D]. 赵思琪.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5]生态安全目标下的厦门翔安空港新区空间布局规划研究[D]. 徐丹丹. 天津大学, 2019(06)
  • [6]客运车辆安全管理评价方法与策略研究[D]. 刘艳芳. 东南大学, 2018(01)
  • [7]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万盛经开区农村客运发展模式研究[D]. 喻丞. 重庆交通大学, 2017(01)
  • [8]公路客运班线运营安全风险耦合分析及管理策略[D]. 韩佳琦. 吉林大学, 2017(10)
  • [9]公路客运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研究[D]. 董桂贝. 长安大学, 2017(03)
  • [10]陕西省农村公路旅客运输安全评价及运力分配优化研究[D]. 金慧. 长安大学, 2017(02)

标签:;  ;  ;  ;  

公路乘客安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