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高中世界历史课的德育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陈李先[1](2021)在《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教科书正文辅助材料运用研究》文中指出从2017年秋季学期起,部编版教材在全国开始统一使用。2017年到2018年,两年间对七、八年级《中国历史》新教材的研究层出不穷。研究内容包含编着理念、内容与结构、教学对策等。2019年的秋季学期,九年级部编版《世界历史》教材开始在全国的广大地区使用。本研究通过查询学术期刊网站显示,研究九年级部编版《世界历史》教材还很鲜少,特别是教科书中正文的辅助材料。《世界历史》教科书正文的辅助材料和中国历史教科书正文的辅助材料有什么不同?教学实践中,教师和学生的运用状况如何?如何有效运用世界历史教科书正文的辅助材料,辅助材料还有哪些隐性的待开发功能还需挖掘?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教科书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价值。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个案分析法、调查研究法,对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教科书正文的辅助材料进行研究。首先,阐释辅助系统、辅助文称为辅助材料的原因,概述辅助材料编写的目的,并归类统计分析新的变化和特点。其次,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历史教学教法的研究动态,深度挖掘教科书正文各类辅助材料的教学功能,包括充实教学运用功能、学术教学运用功能、思维教学运用功能。学生在研读、辨析、论证史料中,体验学习历史的逻辑性、严密性、批判性。最后,对师生分别进行访谈和问卷调查,深入了解教学实践中辅助材料的运用现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对应策略,经过反复的教学实践,不断总结与反思。提供运用辅助材料的有效模式,给予广大教师借鉴。历史教材教学的研究最终指向探寻教材的最大功能和教学理念实践的路径,本研究通过九年级《世界历史》教科书正文辅助材料的运用研究,以期为广大师生运用这版新教材提供更多的灵感和可能性,带来实实在在的参考价值,能够提高历史教学的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卞钰[2](2021)在《河南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历史教学由原来的重知识传授转变为重学习过程和能力培养,史料教学成为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2020年初,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在全国蔓延,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推迟开学。为了确保学生“离校不离教,停课不停学”,教育部要求全国中小学利用互联网智能化平台开展在线授课。当教学活动不能在线下教育场所正常运行时,网络平台作为线下教学的补充走进学生生活,线上历史教学成为一种新尝试。河南名校同步课堂就是疫情防控期间众多的线上教学的实践之一。本文以河南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课程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检索法和调查法等研究方法,试图在正确认识线上史料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观看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实录,对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课程的史料教学进行研究,分析名校同步课堂史料教学的特点、优势及问题,探讨线上史料教学的完善方向,填补以往研究者对线上史料教学研究的空缺。全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价值、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了河南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课程的概况,包括课程设计理念、选课方式、课程资源及课程内容。第三部分通过对83节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史料教学情况的统计分析,发现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特点、史料的选择和史料教学的方式。第四部分通过对中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了解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运用情况及效果,发现名校同步课堂史料教学的优点是优质史料资源集中化、学生史料学习活动便捷化、教师史料教学活动趣味化。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导致了线上史料教学存在一些问题。第五部分是针对上述研究情况,笔者提出了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改进提出了建议,包括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史料库和试题库、增设史料研读课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史料教学的方式等方面。以期推动线上史料教学更好的发展,为一线历史教师进行线上史料教学的实践提供经验。
韩培[3](2021)在《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文中提出为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课程建设,教育部于2020年制定并出版了《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2020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上海市作为国家教育改革的试点,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全市各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历史课程。然而不可避免的是,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的实施存在一系列问题,如开设时间短暂、师资力量薄弱等。为深入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的实施情况,笔者进入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进行了一学期的代课实习工作,在参与教学实践中掌握了较多的一手资料,也亲身进行了教学实践研究。本文主要利用文献阅读法、案例分析法、比较法、问卷调查法对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学现状、课程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并提出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历史教学情况的一些建议。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聚焦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首先简要阐述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历史课程的必要性,这是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要求,是中等学校改革的要求,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次重点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并整体分析该课程标准的特色。第二部分是对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实施的现状进行调查,主要选取了中职学生与历史教师两个群体进行调查,从多个方面了解教师与学生对历史课程的态度及建议。第三部分为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困难与建议,困难包括教科书的缺乏与不合宜、历史学困生数量较多、历史教学中的职校特色不够明显等。结合实践,笔者给出了包括重视导学课,明确学习目标与方法、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整合教材内容进行教学、改善课程评价方式,激发学生活力等建议。
谭洁[4](2020)在《新课标背景下世界史教学融入家国情怀培养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2017年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出台,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作为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中价值观导向性因素,值得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自新课标问世以来,在学术界有了大量的关于核心素养的讨论,家国情怀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自古以来,我国教育界就十分重视价值观的培养,特别是家国情怀方面,堪称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无数仁人志士心怀家国天下,创造了古代无数惊人的奇迹。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袭击,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中华儿女在屈辱中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路,先进知识分子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先进之处,开始融入世界发展洪流之中。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世界影响力的提高,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又为家国情怀注入了新的内涵,要求人们进一步拓宽视野,培养世界意识。然而,在传统中学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养主要放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近代不屈斗争史之中,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世界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育,但在当今时代,全球化大背景下,每个公民不仅仅要爱国,更是应该拥有宏大的世界观。2017年版新课标的问世,对应新教材,在课标中对于世界史中的价值观引领更加重视。通过世界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拓宽世界视野,培养国际意识。在当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世界史教学仍较为薄弱。在情感引领方面,一些教师认识不到世界史教学融入家国情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有一些教师认识到这个问题,但限于自身水平和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在实践中仍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实践当中,宜将现有教材与新版课程标准相结合,走出“教教材”的桎梏,整合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思路与方法,利用丰富的世界史教学资源,使学生扎实掌握世界史知识、提升历史学习能力的同时,产生情感共鸣,扩宽视野,学习世界先进文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国家观,培养平等、开放、包容的世界意识。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法、文献综述法、案例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方法,结合教学实践及所学教育教学理论,通过对当前世界史教学与家国情怀落地情况的现状调查分析,发现问题,根据相关理论和教学实际,提出高中世界史教学融入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由于现在全国仍有相当部分省份未使用部编版高中教材,在新旧课标过渡时期,在教学中,老师可尝试将新课改理念融入实际教学,因此笔者以现行高中历史教材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七《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为例,做出探索,服务于历史核心素养的落地,以期为今后的高中历史教学提供借鉴。
杜蓓[5](2020)在《高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途径》文中研究说明在新课程的改革要求下,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提出了新的课程标准(2017年核心素养),其中“家国情怀”作为最高层次的核心素养,是历史课程中历史价值观教育的根本归宿,体现出对历史课程所承载的培育和涵养正确的历史价值观的高度重视和深切期望。一般来说,“家国情怀”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持有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对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持久的理想追求,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前途和命运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家国情怀”是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柱。通过对“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升中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同时,为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进教材进课堂,教育部印发了开展思政课的要求。因此在2019年中,中小学教育的核心内容就是围绕“思政课”展开。而历史作为一门人文社会学科,承载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见证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使得它在思政课中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对于历史教学来说,思政课的实现与“家国情怀”的培养息息相关。本篇论文通过将教学理论与具体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围绕“如何培养家国情怀”的主题展开,总结培养“家国情怀”的一般方法。例如在日常的历史教学活动中,通过视频创设历史情境,营造历史氛围,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认知。以及在教学活动中,还应该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在学习历史之后,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当代现实,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当然也不能局限于历史课上培养学生们的“家国情怀”,还可以走出历史课,比如开展有关历史的主题班会课,作为历史班主任,在主题班会课的开展上结合历史元素,从而树立学生对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的认同。除了这两种途径以外,还可利用我校的独特的研究性学习,充分利用山西丰富的文化资源,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路线和地址,带领学生从教室学习到走进文化遗址,从课本知识到生动的情景再现,从历史经验再回到现实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培养“家国情怀”的素养。同时,本篇论文在研究“家国情怀”的这些培养方法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加以佐证,观察学生在课堂的情绪反馈,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同时在具体的实践中,及时与学生交流感受,在实践活动中总结方法。
刘艳辉[6](2020)在《1978年以来高中历史课标(教学大纲)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演变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意在研究1978年以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演变。根据不同时期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思想教育”目标的阶段性特点,1978年以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的“思想教育”目标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变化。在“双基目标”时期(1978.2-1996.10),初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还未分离,统称为《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此阶段颁行了四部《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大纲规定高中部分的“思想教育”要突出“阶级斗争史观”教育,但对“阶级斗争史观”教育的目标要求呈现由强变弱趋势;对“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对“国情教育”的目标要求则逐渐增强。变化原因主要是由于“科教”工作的“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大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颁布、以及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受大纲中“思想教育”目标的变化影响,此阶段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在“思想教育”内容上逐渐减少了“阶级斗争史观”教育内容的篇幅;加入了“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内容。在“三项任务”时期(1996.10-2003.4),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已经独立,颁行了三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此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在“思想教育”目标上,对国情教育的要求与时俱进、对国际主义教育的要求日益增强、对人文素养的培育要求日趋突显、对“三观教育”的要求逐渐完善。变化原因主要是由于世纪之交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国内外历史课程改革的推动和国家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影响。此阶段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在“思想教育”内容上,进一步克服了“左”倾影响;注重国情教育和国际主义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增加了“人文教育”和“三观教育”的篇幅。在“三维目标”时期(2003.4-2017.10),颁行了2003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高中历史课标中的“思想教育”目标,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理想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主要是由于当时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和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此阶段的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在“思想教育”内容上,重视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各方面渗透思想教育内容,增加了培育人生理想和人文精神的教学内容,重视培育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核心素养”时期(2017.10-至今),颁行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17年高中历史课标中的“思想教育”目标,着重突出“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注重对“四个自信”和“五个认同”的教育、重视对“人类运命共同体”重要理念的教育。主要是由于国内外历史课程改革的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确立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新的部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在“思想教育”内容上,加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内容。
崔正阳[7](2020)在《“立德树人”视角下中学历史课的德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德育是一个古老且永恒的话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标志着德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如何在中学历史课中搞好德育工作,引发了教育者更深的思考。从“立德树人”概念的提出到贯彻落实我国已经有了好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本文在这个大目标下首先探讨“立德”和“树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但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等原因导致历史课在完成德育这一任务上显得力不从心,进而提出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策略以及努力的目标。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对“立德树人”的概念以及“立德”与“树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首先“立德树人”拥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它经历了重建、改革、整合和发展四个阶段,其次探讨了“立德树人”的内涵,最后分析了“立德树人”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第二部分对目前中学历史课的教学中德育存在的困境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在传统教育开始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当前中学历史课的德育还存在诸多困境制约了历史在德育功能方面的作用。比如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历史学科地位的不突出导致历史课不被重视,教师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陈旧削弱了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而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和他们对历史认识的有限也成为当下历史课无法完全承载起历史课德育功能的原因之一。第三部分针对上述困境主要探讨了如何在中学历史课的教学过程中落实德育的策略。从政策层面来说,应该进一步完善高考制度,提高历史学科地位,改变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从教师层面来说,不仅要加强教师自身知识体系和人文素养的改善,同时也应与时俱进吸取新思想新方法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水平;从学生层面来说,应该多阅读相关书籍提升对历史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这一地位的认知,进而能积极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以及课后的相关学习中。同时在应用以上策略时也要遵循适度性等原则。第四部分提出了中学历史课德育的三个努力目标。
余耀平[8](2020)在《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部编九年级历史教课书“课后活动”的设计与编写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课后活动”既关注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又强调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问题探究能力的培养以及问题解决方式的转变。部编九年级历史教课书“课后活动”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编写,体现了习题中历史知识“点—线”结合的时序性设计,凸显历史学习的能力,关注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等特点。然而,“课后活动”在实践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需要编者加以改进,使之更加趋于完善。为了区别与其它版本历史教科书课后习题的不同,本文首先对部编九年级历史教课书“课后活动”的概念、分类以及作用进行了说明。其次,基于“课后活动”的问卷调查,提出“课后活动”在难度和题型、材料分析题、多层次与多领域联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等设计方面的问题,并且提出“课后活动”在使用方面存在教师缺乏对“课后活动”的钻研,学生阅读量不足,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差等问题。然后,针对“课后活动”在设计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调整难度和考查形式;考查内容应紧扣教材;增加材料分析题数量和考查深度;加强世界历史的纵横联系与多学科联系;增加情感·态度·价值观设问。针对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建议:重视“课后活动”;合理使用“课后活动”;二次设计“课后活动”;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渗透学科核心素养。最后,从学生的历史认知和实际能力出发,对部编九年级教科书“课后活动”整体进行了二次设计,以达到习题优化的目的,进而保证其使用的适切性和有效性。
萧晓真[9](2020)在《中学历史教学以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文化自信,落实和强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根本要求和任务。本文希望设计和实施以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引导中学生更加关注与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息息相关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不仅关注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和思想言行,还探索历史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挖掘历史人物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精神追求,达到“眼里有人”和“心里有人”的教育目标。历史离不开人物,历史人物是历史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资源,以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是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实现立德树人的有效方式,也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反之,历史核心素养也是以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的追求目标。而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普遍重事轻人的现象,普遍缺少具体完整地描述历史人物、缺乏关注历史人物的内心活动和人性特点等问题,一方面揭示了实施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客观揭示了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的局限性。虽然这种教学方式存在局限性,但笔者依然希望能够努力引导学生由关注冷冰冰的“事”转变为关注有温度的“人”及其人性,感受生动鲜活的历史,进而实现立德树育的教育宗旨。为此,笔者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历史校本课程三方面分别提出以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的策略。主题课堂教学应以人带事:一是钻研课标,精选人物;二是以人带事,提炼主题;三是以事带人,联系主题;四是拓展史料,服务主题;五是以人为魂,升华主题。历史课外活动应以人见史:一是调查乡土历史人物;二是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三是举办历史人物主题展览。校本课程开发应以人激趣:积极开发历史人物主题校本课程,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尝试“馆校合作”。此外,坚持按照真实性原则、典型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和正面性原则选择和提炼历史人物主题,因课制宜地设计和实施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历史主题教学。根据以上策略和原则,笔者结合自身实践,分别选取高中历史《鸦片战争》一课和初中历史《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课进行主题教学案例分析。
陈幻[10](2020)在《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且旗帜鲜明的教育活动。本文尝试从一体化的视角探索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探索我国的小学、中学、大学的教师、学生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为主线,从整体上促进各学段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有机融合、互相衔接的教育过程,促进青少年形成对历史真实的尊重、对家国的情怀、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先贤志士人格的仰慕的整体正确历史观念。首先论述了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理论依据,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及对教育学、历史教育学相关知识的借鉴。回应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迫切性: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是青少年增强四个自信的需要、是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需要也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必要手段。其次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大中小学部分老师进行了深度访谈调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已取得相关教材体系一体化衔接不断完善、教育活动不断丰富的成绩。但目前还存在着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共生性不强、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者对学科整体性要求不明确、大中小学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知衔接不畅等问题。最后探索了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的应对策略: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需要坚持教学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中的应用,完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的顶层设计,搭建一体化交流平台提升教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优化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教学内容,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的落实。
二、浅谈高中世界历史课的德育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高中世界历史课的德育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教科书正文辅助材料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中学历史教科书正文辅助材料的研究现状 |
(二)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教科书正文辅助材料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个案分析法 |
(四)调查研究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教科书正文辅助材料的概述 |
第一节 辅助材料的概述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二、辅助材料的编写理念 |
三、辅助材料的特点 |
第二节 辅助材料的归类 |
一、正文前辅助材料 |
二、正文旁辅助材料 |
三、正文后辅助材料 |
第二章 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教科书正文辅助材料的教学运用功能 |
第一节 充实教学运用功能 |
一、导言的教学运用功能 |
二、文本史料的教学运用功能 |
三、问题的补充教学运用功能 |
四、插图的补充教学运用功能 |
五、附录的补充教学运用功能 |
第二节 学术教学运用功能 |
一、补充阐释性材料的学术教学运用功能 |
二、问题性材料的学术教学运用功能 |
三、插图的学术教学运用功能 |
第三节 思维教学运用功能 |
一、培养学生实证思维的运用功能 |
二、培养学生时空思维的运用功能 |
三、培养学生客观评价思维的运用功能 |
第三章 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教科书正文辅助材料的实践运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世界历史》教科书正文辅助材料的实践运用现状调查 |
一、教师运用现状分析 |
二、学生运用现状分析 |
第二节 《世界历史》教科书正文辅助材料的实践运用问题分析 |
一、教师原因 |
二、学生原因 |
三、社会原因 |
第四章 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教科书正文辅助材料的运用策略与案例分析 |
第一节 《世界历史》教科书正文辅助材料的实践运用策略 |
一、教师教学策略 |
二、学生学习策略 |
三、营造社会氛围 |
第二节 《世界历史》教科书正文辅助材料的实践教学案例 |
一、教学案例设计 |
二、教学案例分析 |
第三节 《世界历史》教科书正文辅助材料的实践运用反思 |
一、紧扣辅助材料价值,凸显历史素养 |
二、立足学生立场,提升教师素养 |
三、结合时代背景,培育社会共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河南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二、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
三、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河南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课程概况 |
第一节 课程设计理念与选课方式 |
第二节 课程资源与课程内容 |
一、课程资源 |
二、课程内容 |
第二章 河南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史料教学分析 |
第一节 史料运用的类型分析 |
一、文字史料的运用 |
二、图像史料的运用 |
三、现代影像史料的运用 |
第二节 河南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方式 |
一、史料教学的情境创设方式 |
二、史料教学的问题设计方式 |
三、史料教学的作业设计方式 |
第三章 河南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史料教学情况调查 |
第一节 调查目的、对象与内容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 |
二、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三、教师访谈的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存在的问题 |
一、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安排存在冲突 |
二、史料教学平台存在缺陷,缺乏有效监督 |
三、缺少史料研习方法的指导 |
四、史料教学效果不佳 |
第四章 对河南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的建议 |
第一节 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优化线下和线上史料教学 |
第二节 建设史料库和试题库,完善网络教学平台 |
第三节 增设史料研读课程,提高学生史料研习能力 |
第四节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史料教学的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B 关于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课程史料教学的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3)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解读 |
第一节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历史课程的必要性 |
第二节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 |
第三节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标准的特色 |
第二章 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的实施现状调查与访谈 |
第一节 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实施现状的学生调查及分析 |
第二节 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实施现状的教师访谈及分析 |
第三章 中等职业学校历史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建议 |
第一节 历史课程在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
第二节 对历史课程实施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职校历史教学实施现状的调查问卷(学生卷) |
附录B 职校历史教学实施现状的访谈提纲(教师卷) |
致谢 |
(4)新课标背景下世界史教学融入家国情怀培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创新与不足 |
一、家国情怀与世界史教学 |
(一)家国情怀 |
(二)世界史教学分析 |
(三)世界史教学中融入家国情怀素养的必要性 |
二、高中世界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现状分析 |
(一)高中世界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现状调查 |
(二)高中世界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三、高中世界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探索与策略 |
(一)策略 |
(二)案例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高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2.“家国情怀”素养的分析 |
2.1 核心素养提出的背景 |
2.2 核心素养下的“家国情怀”内涵 |
2.3 培养“家国情怀”的必要性 |
3.“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途径 |
3.1 主课堂:历史教学方法研究 |
3.2 第二课堂:主题班会课途径 |
3.3 第三课堂:结合疫情新形势培养家国情怀 |
3.4 第四课堂:真实情境里的研学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1978年以来高中历史课标(教学大纲)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对象及内容 |
(二)选题的现实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一、双基目标时期的“思想教育”目标(1978.2-1996.10) |
(一)教学大纲中“思想教育”要求的演变 |
(二)教学大纲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演变原因 |
(三)对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影响 |
二、三项任务时期的“思想教育”目标(1996.10-2003.4) |
(一)教学大纲中“思想教育”要求的演变概况 |
(二)教学大纲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演变原因 |
(三)对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影响 |
三、三维目标时期的“思想教育”目标(2003.4-2017.10) |
(一)课程标准中“思想教育”的目标 |
(二)课程标准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演变原因 |
(三)对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影响 |
四、核心素养时期的“思想教育”目标(2017.10-至今) |
(一)课程标准中“思想教育”的目标 |
(二)课程标准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演变原因 |
(三)对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立德树人”视角下中学历史课的德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立德树人”概念提出 |
(一)提出背景 |
(二)“立德”、“树人”的内涵和关系 |
(三)“立德树人”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关系 |
二、目前中学历史课教学中德育存在的困境 |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历史学科地位的不突出 |
(二)教师知识结构滞后 |
(三)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与对历史的认识有限 |
三、中学历史课教学中落实德育的策略与原则 |
(一)完善高考制度,提高历史学科地位 |
(二)加强教师自身建设,围绕课堂教学落实德育 |
(三)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调动学习积极性 |
(四)应用策略时遵循的原则 |
四、“立德树人”前提下中学历史课德育的努力目标 |
(一)明大德 |
(二)守公德 |
(三)严私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部编版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的概念、分类及作用 |
第一节 部编版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的概念、分类 |
一、 部编版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的概念 |
二、“课后活动”的分类 |
第二节 部编版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的作用 |
一、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
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
三、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质 |
第二章 部编版九年级教科书“课后活动”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课后活动”设计变化的分析 |
一、题型设计的变化 |
二、内容设计的变化 |
第二节 “课后活动”设计特点的分析 |
一、体现“点—线”结合的设计思路 |
二、凸显能力培养 |
三、关注过程与方法 |
四、切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分析 |
一、问卷调查的目的 |
二、问卷调查的内容 |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三章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的相关问题 |
第一节 “课后活动”设计的不足 |
一、知识点考查题难度低、设计不灵活 |
二、活动探究题难度大、与教材关联度低 |
三、材料分析题数量少、考查深度不够 |
四、历史纵横联系与学科联系不足 |
五、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现不充分 |
第二节 “课后活动”的使用问题 |
一、教师缺乏对习题的钻研 |
二、学生阅读量不足 |
三、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差 |
四、历史思维运用能力弱 |
第四章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的优化建议 |
第一节 “课后活动”设计的优化建议 |
一、知识点考查题应增加难度、形式多样 |
二、活动探究题应难度适中、紧扣教材 |
三、增加材料分析题、优化题目设计 |
四、加强历史纵横与多学科联系 |
五、增加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设问 |
第二节 “课后活动”使用的优化建议 |
一、教师应重视“课后活动” |
二、合理使用“课后活动” |
三、二次设计“课后活动” |
四、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 |
五、渗透学科核心素养 |
第五章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设计案例 |
一、九年级上册“课后活动”设计案例 |
二、九年级下册“课后活动”设计案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中学历史教学以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1.历史人物 |
2.主题教学 |
3.以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 |
(三)研究综述 |
1.历史人物教学 |
2.历史学科主题教学 |
3.中学历史教学中以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一、历史人物与历史教学、历史主题教学的关系 |
(一)历史人物与中学历史教学之间的关系 |
1.历史人物在历史中的地位 |
2.历史人物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 |
(二)历史人物与历史主题教学的关系 |
1.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主题教学的可行性 |
2.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主题教学的必要性 |
(三)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主题教学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
1.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主题教学是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
2.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主题教学的追求目标 |
二、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调查 |
(一)教师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1.基本情况调查 |
2.历史人物教学情况调查 |
3.以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情况调查 |
(二)教师的访谈与分析 |
(三)学生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
1.基本情况调查 |
2.学习兴趣调查 |
(四)学生的访谈与分析 |
三、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策略与原则 |
(一)主题课堂教学应以人带事 |
1.钻研课标,精选人物 |
2.以人带事,提炼主题 |
3.以事带人,联系主题 |
4.拓展史料,服务主题 |
5.以人为魂,升华主题 |
(二)历史课外活动应以人见史 |
1.调查乡土历史人物 |
2.参观历史人物纪念馆 |
3.举办历史人物主题展览 |
(三)校本课程开发应以人激趣 |
(四)选择历史人物主题的原则 |
1.真实性原则 |
2.典型性原则 |
3.多样性原则 |
4.正面性原则 |
四、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案例分析 |
(一)《鸦片战争》一课的案例分析 |
1.教学目标 |
2.教学过程 |
3.教学反思 |
(二)《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一课的案例分析 |
1.教学目标 |
2.教学过程 |
3.教学反思 |
结语 |
附录1 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教师问卷调查 |
附录2 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学生问卷调查 |
附录4 以历史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学生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 |
第一章 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理论依据及现实需要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
(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 |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内容 |
(四)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 |
二、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根本依据 |
(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直接依据 |
(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基本遵循 |
(四)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知识借鉴 |
三、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现实需要 |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是青少年增强四个自信的需要 |
(二)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是驳斥历史虚无主义的需要 |
(三)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手段 |
第二章 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现状分析 |
一、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的访谈设计 |
(一)访谈问题的设计 |
(二)访谈对象 |
(三)访谈方法 |
(四)资料整理 |
二、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取得的成绩 |
(一)相关教材体系一体化衔接不断完善 |
(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主题教育活动不断丰富 |
三、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
(一)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共生性不强 |
(二)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者对学科整体性要求不明确 |
(三)大中小学生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知衔接不畅 |
四、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重视程度不足,学校忽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引导作用 |
(二)教师教学衔接意识缺乏,弱化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效果 |
(三)基础知识结构不完整,阻碍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 |
第三章 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的应对策略 |
一、坚持教学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中的应用 |
(一)把握认知发展规律,探索一体化教材建设 |
(二)遵循循序渐进规律,增强一体化教学实效 |
二、完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的顶层设计 |
(一)明确学校教育引导作用 |
(二)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
三、搭建一体化交流平台提升教师队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
(一)加强大中小学教师唯物史观的培训 |
(二)强化教师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引导意识 |
(三)重视对学生正确历史意识的培养 |
(四)探寻不同学段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
(五)积极搭建一体化的教师教研交流沟通平台 |
四、优化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教学内容的一体化 |
(一)突出主线深化唯物史观教育 |
(二)推进“四史”进课堂丰富教学内容 |
五、推进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的落实 |
(一)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领导监督 |
(二)完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考核激励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研究生期间学术活动及成果 |
四、浅谈高中世界历史课的德育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部编版九年级《世界历史》教科书正文辅助材料运用研究[D]. 陈李先.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河南名校同步课堂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研究[D]. 卞钰.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3]上海市宝山职业技术学校历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D]. 韩培.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新课标背景下世界史教学融入家国情怀培养探究[D]. 谭洁. 西南大学, 2020(05)
- [5]高中“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途径[D]. 杜蓓. 西南大学, 2020(05)
- [6]1978年以来高中历史课标(教学大纲)中“思想教育”目标的演变研究[D]. 刘艳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立德树人”视角下中学历史课的德育研究[D]. 崔正阳. 延安大学, 2020(12)
- [8]部编版九年级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优化研究[D]. 余耀平.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9]中学历史教学以人物为中心的主题教学研究[D]. 萧晓真.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10]大中小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一体化探索[D]. 陈幻. 广西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