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 STUDY ON CYCLOOXYGENASE -2 PROTEIN EXPRESSION IN ESOPHAGEAL CAICONOGENESIS(论文文献综述)
陈爽[1](2021)在《吸烟通过AHRR介导的炎症致食管癌患者KP代谢紊乱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吸烟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等的发生发展相关,香烟烟雾中的致癌物多环芳烃,是芳香烃受体(Aryl-hydrocarbon receptor,AHR)途径的激动剂,其中属芳香烃受体阻遏物(Aryl-hydrocarbon receptor repressor,AHRR)是吸烟导致的DNA甲基化改变和基因表达水平变化最为敏感的基因之一。AHRR的表达进一步加重了吸烟导致的炎症反应。炎症促进了色氨酸(Tryptophan,TRP)——犬尿氨酸途径(Kynurenine pathway,KP)的关键限速酶吲哚-2,3双加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 1,IDO)的表达,可以使TRP的代谢从5-HT的合成转变为KYN的合成。TRP的消耗及其下游免疫抑制性代谢物的水平紊乱是促进肿瘤发展和免疫抑制的关键因素。由此,我们提出科学假设,烟草中的多环芳烃通过作用于AHRR促进机体的炎症反应,炎症介导IDO的表达从而引发TRP-KP的代谢变化,AHRR甲基化位点和KP相关代谢物有望成为与肿瘤预后相关的生物标志物。首先,通过分析癌症基因组学数据库(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上食管癌和癌旁组织的DNA甲基化数据和基因表达数据进行甲基化驱动基因的筛选,重点关注食管癌吸烟人群与AHRR的相关性。高级功能分析结果表明,食管癌的甲基化驱动基因主要与氨基酸等内源性物质的代谢动态相关。差异表达基因(P<0.001,AUC=0.791)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优于差异甲基化驱动基因(P=0.006,AUC=0.589)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具备更好的风险预测能力。针对与吸烟所致的DNA甲基化改变的敏感性基因AHRR,分析发现,AHRR上的位点甲基化水平与食管癌临床预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长期吸烟累积量(吸烟年包)相关。在吸烟人群中,AHRR上4个cg位点与AHRR表达水平显着相关。按吸烟总量进行吸烟严重程度分组,发现在吸烟总量多的严重组中,AHRR的表达水平更高。说明吸烟促进了AHRR的表达。针对食管癌的吸烟人群进行AHR途径,TRP代谢通路和炎症通路三者之间两两的基因关联性分析,提示三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随后,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建立Ahrr-/-C57BL/6小鼠模型,进一步探究AHRR差异表达对机体功能的影响。将对照-实验组小鼠的肝组织进行全基因转录组分析进而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基因的高级功能分析结果表明,AHRR在机体内的差异表达与糖脂代谢异常相关,主要变现为主尿蛋白家族基因的表达下调;与肿瘤的生成相关,主要表现为抑癌基因的上调和原癌基因的下调;与免疫系统的炎症反应相关,主要表现为抗炎基因和促炎基因的上调和免疫反应的增强。与此同时,血浆代谢物的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发现,溶血磷脂酰胆碱(Lysophosphatidylcholine,LPC)和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等促炎代谢物在体内显着下降。此分析结果与另一独立数据库Dis Ge NET数据库进行AHRR的基因-疾病关联分析结果高度吻合。以上结果说明高表达AHRR对促癌和促炎有一定的作用。最后,通过招募的393例食管癌受试者评估吸烟与非吸烟人群血浆中TRP通路代谢物代谢水平的差异,以及TRP通路代谢物与食管癌进展分期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吸烟与否导致了食管癌人群血浆中犬尿氨酸(Kynurenine,KYN)、黄尿酸(Xanthurenic acid,XA)和XA/KYN的代谢水平差异,它们均归属于TRP代谢的下游KP代谢通路,在吸烟人群中有较高的暴露量,且与免疫抑制相关。吸烟可作为独立的预测因子与食管癌的进展分期相关。综上,本研究通过三部分阐明了吸烟通过AHRR介导的炎症致食管癌患者KP代谢紊乱这一科学问题。与此同时,发现了AHRR cg位点和TRP通路代谢物水平与临床终点事件的相关性。这为吸烟促进了食管癌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新角度的说明,对肿瘤的免疫逃逸现象和挖掘潜在预测生物标志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肿瘤的鉴别诊断、病情监测等方面,有重要临床价值。除此之外,以危险因素——吸烟实现食管癌的早期预警,对于改善食管癌治疗干预时间晚,低生存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韩骏[2](2019)在《代谢组学在肝细胞癌中的诊断与预后价值研究》文中认为肝细胞癌(以下简称肝癌)占原发性肝癌的80%以上,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癌起病隐匿,恶性程度极高,现有的筛查与早期诊断方式对肝癌诊断灵敏度不高,亟需探寻更有效的诊断标志物。肝切除术仍然是最佳的治疗选择,但术后5年生存率仅为30-50%,复发转移率则超过60%,因此筛选对肝癌患者总体生存及复发有预测作用的标志物,对术后的个体化监测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代谢组学致力于研究生物体对环境、疾病以及遗传变异等压力因素影响的最终应答,它的提出为发现潜在肿瘤标志物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已有学者利用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等技术平台从患者血液、尿液、组织等标本中寻找代谢差异,发现潜在的肝癌标志物,但绝大多数研究只采用了非靶向代谢组学研究,而且只分析了单一种类的生物样本,其器官靶向性与临床应用受到极大限制。在本研究中,通过结合非靶向与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方法,对肝癌组织与血清样本中的代谢物进行检测,筛选具有器官靶向性的诊断与预后标志物。在本研究的第一部分,对312例肝脏组织(156对肝癌与癌旁)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通过两步萃取法对亲水性与亲脂性代谢物分别提取检测,建立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模型。对于亲水性代谢物,在电喷雾(ESI)正离子与负离子模式下,其模型解释率R2Y分别为0.743与0.865,预测率Q2为0.719与0.847;对于亲脂性代谢物,在ESI正离子与负离子模式下,其R2Y分别为0.790与0.832,Q2为0.766与0.809。R2Y与Q2提示模型解释率与预测率较好,对数据进行200次重采集验证模型不存在过度拟合现象。根据代谢组学中常用的多变量与单变量统计的筛选标准,即变量重要性(VIP)>1与两组间样本比较P<0.05,并在公共数据库中进行一级与二级质谱片段的比对,共得到138种差异代谢产物,其中35种小分子代谢物在肝癌组织中明显升高,103种代谢物在肝癌组织中明显降低。差异代谢物的种类主要包括碳水化合物、胆汁酸、肉碱、嘌呤、脂肪酸与各类脂质。本研究将筛选的138个差异代谢产物进行代谢通路富集与分析,匹配到多条发生改变的代谢通路与网络,主要参与体内葡萄糖平衡代谢、能量代谢、免疫调节与炎症反应等。在本研究的第二部分,对138种代谢物进行了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以筛选具有诊断价值的代谢物。曲线下面积(AUC)在0.8-0.9区间的代谢物有45种,AUC大于0.9以上的代谢物有11种。视黄醇的AUC高达0.991,远高于其他差异代谢物,同时其相对含量在肝癌组织中下调15.56倍。为了更全面的探索视黄醇的临床价值,本研究对视黄醇在肝癌组织的含量与相应临床变量进行了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视黄醇的相对含量与肝癌的病理分级有负相关性(r=-0.553,P<0.001),表明视黄醇与肝癌细胞的分化有密切关系并且肝癌恶性程度越高视黄醇的相对含量越低。因此视黄醇具有重要的诊断与预后价值,靶向代谢组学研究对视黄醇及其代谢通路展开。优化肝脏组织与血清样品前处理过程、色谱与质谱条件后,对肝脏组织与血清样本中视黄醇、视黄醛、视黄酸、视黄醇酯与胡萝卜素构建标准曲线,其拟合度良好,均高于0.99,并且精密度与准确度的偏差均符合靶向代谢组学的方法学要求。本研究建立了稳定的视黄醇代谢物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后,在肝脏组织与血清中定量检测每种代谢物的具体含量。在肝脏组织中,视黄醇、视黄醛、视黄酸、视黄醇酯与胡萝卜素在正常肝组织、肝硬化组织中的含量均高于肝癌组;在肝癌的不同亚组中,其含量由I级到IV级逐渐降低。在血清中,视黄醇、视黄醛与视黄醇酯在健康对照、肝硬化的含量均高于肝癌组;在肝癌的不同亚组中,其含量由I级到IV级逐渐降低。对上述5种视黄醇代谢物的诊断与预后能力的评价中发现,视黄醇、视黄醛、视黄醇酯与胡萝卜素对肝癌与正常肝组织,肝癌与肝硬化组织的AUC均接近于1.0;视黄酸对肝癌的鉴别能力相对其他4种代谢物较弱,但其AUC也高于0.8,仍具有较强的诊断效能。每种代谢物根据其含量中位数分为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肝癌组织中低表达的视黄醇、视黄醛、视黄酸、视黄醇酯与胡萝卜素对应的患者生存期较短,并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因此在肝癌组织中的视黄醇、视黄醛、视黄酸、视黄醇酯与胡萝卜素含量均具有很强的诊断与预后指示的作用。在血清样本中,只有视黄醇、视黄醛与视黄醇酯对肝癌与健康对照及肝硬化的AUC仍高于0.8,但视黄醇酯的含量与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没有显着的相关性。视黄醇与视黄醛在肝癌组织与血清中均具有良好的诊断与预后指示能力,因此本研究联合视黄醇与视黄醛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代谢物组合以获得在血清中诊断与预后指示灵敏度更高的标志物,以最大约登指数所对应的值为最佳的临界值即1.572。肝癌与健康对照的鉴别诊断中,代谢物组合的AUC、诊断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0.933(95%CI 0.882-0.984),85%与90%;肝癌与肝硬化的鉴别诊断中,代谢物组合的AUC诊断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0.853(95%CI 0.776-0.927),75%与95%,均优于传统的诊断标志物甲胎蛋白(AFP)。对于所有肝癌患者该代谢物组合的诊断准确度为90%,对AFP阴性的肝癌患者其诊断准确度为66.7%;对于所有肝硬化患者该代谢物组合的诊断准确度为85%,对AFP阳性的肝硬化患者其诊断准确度为75.6%。通过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以代谢物组合中位数分为两组的肝癌患者生存时间具有明显的差异(P<0.001)。在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分析中,代谢物组合为肝癌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风险比(HR)为2.888(95%CI 1.552-5.374)。在本研究的第三部分,对训练组(250对乙肝相关性肝癌与癌旁)与验证组(250对乙肝相关性肝癌与癌旁)中的肝脏组织样本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在ESI正离子模式下,训练组与验证组OPLS-DA模型解释率R2Y分别为0.763与0.746,预测率Q2分别为0.753与0.736。在ESI负离子模式下,训练组与验证组R2Y分别为0.866与0.885,预测率Q2分别为0.859与0.878。对上述训练组与测试组模型进行200次数据重采集内部验证,该模型无过度拟合。与第一部分中同样的筛选条件,两组共有的差异代谢产物为29种。通过LASSO回归与Cox模型筛选训练组数据集中与肝癌复发相关的危险变量,得到13种代谢物,并根据这13种代谢物在回归分析中的权重,构建了基于代谢特征的肝癌复发风险评分公式,对训练集中的每位患者进行打分。以训练集中250位肝癌患者的中位分数为临界值(-1.03),将肝癌患者分为高危组与低危组。在验证集中,同样基于此公式为每位患者打分,以上述训练组中临界值为准,将患者分为高危组与低危组。通过Kaplan-Meier法对高危组与低危组的复发率进行比较。在训练组与验证组中,高危组的总体复发率均显着高于低危组的总体复发率(P<0.001)。在训练集中将风险评分与所有临床变量纳入单因素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认术前AFP表达量(HR=1.458,P=0.035)、最大肿瘤直径(HR=1.007,P=0.001)、肿瘤数量(HR=2.027,P=0.003)、微血管侵犯(HR=1.554,P=0.016)以及代谢物风险评分(HR=5.033,P<0.001)这5种变量为肝癌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基于上述变量建立乙肝相关性肝癌预测复发列线图,并由验证组数据集对该列线图进行验证。训练组与验证组中,C指数分别为0.784(95%CI 0.753-0.815)与0.754(95%CI0.753-0.815),并且列线图矫正曲线均拟合良好,因此该列线图可用于乙肝相关性肝癌复发的个体化预测。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稳定的非靶向与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平台,通过对肝脏组织与血清样本的检测,筛选并验证了视黄醇类代谢物对肝癌具有较好的诊断能力,并且对肝癌患者的术后生存时间有一定的指示作用;同时也建立了基于代谢特征的乙肝相关性肝癌复发风险评分,并与传统预后因素结合构建预测术后复发的列线图,对肝癌术后复发个体化预测与辅助治疗提供帮助。
董妍[3](2019)在《白藜芦醇抑制猪卵母细胞体外老化及抗氧化作用》文中提出作为雌性动物生殖细胞,卵母细胞质量决定了其受精后胚胎的发育能力。卵母细胞未适时受精则会在体内衰老,或体外培养后发生与时间相关的质量退化,称之为卵母细胞老化。卵母细胞老化会造成受胎率下降,流产率增高及妊娠缺陷。根据卵母细胞发生老化的时间可将其分为排卵前老化和排卵后老化;排卵后老化又可按发生老化的环境分为体内老化和体外老化。随着单精子胞浆内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IVF)和体细胞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transfer,SCNT)等胚胎工程与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对高质量卵母细胞的需求日益增加,而卵母细胞老化不仅在工程胚胎体外生产(in vitro production,IVP)过程中多发,也严重制约了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因此,研究卵母细胞老化及其分子调控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人类生殖医学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白藜芦醇(RES)是一种多酚类化合物,大部分来源于桑椹、虎杖、葡萄(红葡萄酒)、花生等植物,可保护植物抵抗真菌感染、机械性损伤和紫外线伤害。目前,RES抑制卵母细胞老化已有一些报道,但相关的机制仍不明确。本试验拟在体外培养条件下,通过添加白藜芦醇研究其对猪卵母细胞老化的作用及机理,探讨白藜芦醇对老化卵母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抗氧化作用,研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白藜芦醇抑制卵母细胞老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期为揭示猪卵母细胞老化的机理提供实验依据。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试验1.体外培养条件下RES对猪卵母细胞老化的影响采集卵巢表面3-6 mm卵泡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umulus oocyte complexes,COC),随机分4组,分别添加0、1、2和4μmol/L RES,体外培养猪卵母细胞44 h后,依据卵丘扩散和第一极体排出率筛选出最佳作用浓度为2 μmol/L。以COC成熟培养44 h为对照,经成熟培养后继续培养24 h和48 h作为体外老化组,置于含2μmol/L RES成熟培养液中继续培养24 h和48 h作为白藜芦醇处理组。用RT-PCR技术测定凋亡相关基因Caspase-3、Bcl-2和Bax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继续培养24和48h老化组卵母细胞的卵周隙分别为15.98±0.74μm和21.52±1.42μm,均显着高于对照组的10.94±0.66 μm;继续培养24和48 h后,2 μmol/L白藜芦醇组与24和48h老化组相比,卵周隙显着下降。用RES处理卵母细胞后,Caspase-3和BaxmRNA相对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虽有上升,但仍显着低于24和48 h老化组(P<0.05),Bcl-2 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但与24和48 h老化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本试验表明,RES可显着抑制卵母细胞的老化,这一作用可能是经过上调Bcl-2、下调Bax和Caspase-3基因表达来实现的;RES的最佳作用浓度为2μmol/L。试验2.RES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卵母细胞老化为探讨白藜芦醇(RES)抑制卵母细胞老化的分子机制,本试验侧重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与RES作用的关系。依据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第一极体排出率,先用不同浓度β-catenin抑制剂(FH535)处理卵母细胞,筛选出FH535最佳作用浓度为1μmol/L;用试验1所建立的猪卵母细胞体外老化模型,添加2μmol/L RES与1μmol/L FH535,共设置9个组:对照组,24 h老化组、RES组、FH535组和RES+FH535组,48 h老化组、RES组、FH535组和RES+FH535组。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合激光扫描共焦显微成像分析,结果表明24和48 h老化组卵母细胞的染色体异常率分别为(44.2±3.78)%和(54.30±3.11)%,均显着高于对照组(11.14±3.60)%(P<0.001);卵母细胞纺锤体缺陷比例分别为(43.86±3.80)%和(57.83±3.01)%,也显着高于对照组(12.83±4.81)%(P<0.001);添加 1μmol/LFH535、2μmol/LRES 和 FH535+RES,染色体异常和纺锤体缺陷比例均较24和48 h老化组有显着下降。Western Blot检测μ-catenin蛋白及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和Caspase-3相对表达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β-catenin、Bax和Caspase-3在24 h和48 h老化组卵母细胞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5);1μmol/L FH535 组、2 μmol/L RES 组和 FH535+RES 组与 24 h 和 48 h老化组相比,β-catenin、Bax和Caspase-3表达量均有明显下降,且FH535+RES组的下降幅度最大;24 h和48 h老化组卵母细胞Bcl-2蛋白表达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1 μmol/L FH535 组、2μmol/LRES 组和 FH535+RES 组 Bcl-2 表达量虽与对照组相比有所下降,但高于24 h和48 h老化组。提示在猪卵母细胞的体外老化体系中,2 μmol/L RES可通过抑制WNT/β-catenin通路,下调Bax和Caspase-3,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猪卵母细胞老化。试验3.RES对猪老化卵母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为研究白藜芦醇(RES)对猪老化卵母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本试验用2 μmol/L白藜芦醇处理不同老化阶段卵母细胞,荧光显微镜检测卵母细胞活性氧(ROS)荧光强度,GSH和GSSG试剂盒检测卵母细胞GSH活性,RT-PCR测定抗氧化酶基因CAT、GSH-Px和SOD1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证明,24 h和48 h RES处理组虽与对照组相比,ROS荧光强度显着上升(P<0.05),但可显着降低24和48 h老化组卵母细胞ROS荧光强度(P<0.05);与对照组相比,24 h和48 h老化组GSH含量显着降低(P<0.01),24和48 h RES处理组GSH含量较老化组明显升高,且差异显着(P<0.05)。24 h和48 h RES处理组抗氧化酶基因CAT、GSH-Px、SOD1的表达量虽较对照组有所下降,但显着高于老化组(P<0.05);表明RES可提高抗氧化酶活性,表现出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陈春发[4](2019)在《双氯芬酸钠舒张小鼠气管平滑肌机理研究及肺癌细胞中PTPMT1基因功能探索》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人们的生活环境受到空气质量变差、大气污染、雾霾、吸烟造成的烟草烟雾、汽车尾气及尘螨等的威胁,因此与外环境紧密接触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上升。肺部疾病(如:哮喘、慢性非阻塞、肺癌等)的发病率和致死率每年都呈上升趋势。因此,进一步深入研究肺部疾病的发病机制,探索治疗肺部疾病的新药和新方案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由两部分组成,都是研究肺部疾病(哮喘、肺癌)。第一部分是通过实验研究小分子化合物舒张小鼠气管平滑肌的机理,旨在开发治疗阻塞性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支气管扩张剂。双氯芬酸钠(DCF)在临床上广泛用于镇痛和关节炎的治疗,有研究报道DCF有治疗癫痫、解痉的作用,于是我们试想双氯芬酸钠能否舒张小鼠气管环?我们前期实验中发现双氯芬酸钠可以抑制由高K+/ACh引起的小鼠气管环的收缩,对于双氯芬酸钠舒张气管环的机理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调控平滑肌收缩的离子通道。在组织水平探究双氯芬酸钠舒张气管平滑肌可能是与哪些离子通道相关,接着在细胞水平应用膜片钳技术检测离子通道电流的变化以验证组织水平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DCF诱导的气管环的舒张是通过阻断VDLCCs通道的开放进而抑制VDLCCs通道介导的细胞外Ca2+内流,通过阻断NSCCs通道开放进而抑制外钙内流,调控Na+/Ca2+交换机制等方式来降低细胞内Ca2+浓度,进而导致气管环松弛。同时,DCF在舒张小鼠气管环的过程中也有助于激活K+通道和大电导Ca2+激活的K+通道(BK通道)使细胞去极化从而达到舒张气管环的效果。双氯芬酸钠通过影响多种离子通道调控细胞内浓度Ca2+变化,进而达到舒张气管平滑肌的效果。第二部分是研究PTPMT1表达量的减少对肺癌细胞的影响。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作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病症,它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逐年上升。在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中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约占所有肺癌的80%。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最常见的患病类型,发病率逐年增高。在全球范围内,该病都已成为致死率最高的肿瘤。由于早期诊疗手段的匮乏,许多患者发现患病时该病已处于中晚期,治疗难度很大,患者的生存率也很低。因此,深入研究肺癌的发病机制,阻断肺癌的发病途径对诊断方案有重要作用。PTPMT1是特异性定位于线粒体内膜上的磷酸酶,该酶对线粒体行使其功能有重要作用,PTPMT1的缺失会造成干细胞的分化阻滞,而在早期胚胎的发育中PTPMT1的缺失会导致早期胚胎死亡。我们基于CRISPR/Cas9系统在肺癌细胞中敲除该基因,研究该基因的缺失或者减少对肺癌细胞功能的影响。通过脂质体转染A549细胞,实现打靶载体对特定DNA位点的切割,我们获得了两株基因稳定敲减的A549细胞株(sg2-2,sg6-1)。从DNA、RNA和蛋白三个层面检测了knockdown细胞系的基因编辑情况,结果显示PTPMT1敲低了70%-80%。为了研究PTPMT1敲减对A549细胞增殖的影响,我们通过MTT实验记录5天WT细胞和KD细胞的增殖情况,通过收集数据,绘制增殖曲线比较细胞间的增殖变化,结果显示与WT细胞相比,两株KD细胞的增殖均被抑制,而且基因PTPMT1敲减多一些的sg6-1株细胞生长减缓得更明显。为了进一步研究KD细胞生长减缓的原因,我们在细胞非同步化的条件下,用PI染色后做流式分析细胞周期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WT细胞相比两株KD细胞各时期细胞的比例基本相当,细胞周期无明显变化。进一步我们在RNA水平检测了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细胞周期负调控因子P27在两株KD细胞中明显上调。我们的研究可以为肺癌早期诊断及基因靶向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张卫兵[5](2018)在《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犊牛生长发育、瘤胃发酵和肝脏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了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和血根碱(sanguinarine,SAG)对0-2月龄及3-6月龄犊牛生长性能、血清指标、瘤胃发酵以及肝脏基因表达的影响;利用转录组学方法从基因水平探讨RES和SAG在犊牛体内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跟踪犊牛生长至成年产犊,以期研究早期添加RES和SAG对母牛生长、繁殖及泌乳性能的影响,旨在为犊牛早期培育提供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撑。试验一: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02月龄犊牛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和瘤胃发酵的影响选用54头5日龄荷斯坦母犊牛,随机分成3个处理,每个处理18头,分别为:代乳粉组(MR组),作为基础饲粮;血根碱组(基础饲粮+SAG 0.05 mg/kg体重;SAG组)和白藜芦醇组(基础饲粮+RES 4 mg/kg体重;RES组)。在5、14、28、42和56日龄测定体重和体尺,每天记录腹泻情况,在60日龄采集血液,28、56日龄采集瘤胃液,5763日龄进行消化试验。结果表明:RES和SAG增加了哺乳期犊牛胸围和十字部高;但对营养物质消化率和腹泻率的影响不显着;RES显着提高犊牛采食量;影响哺乳期犊牛血清指标,但对主要免疫指标和抗氧化指标影响不显着;对瘤胃发酵指标无不良影响。试验二: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36月龄犊牛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和瘤胃发酵的影响试验动物和处理同试验一。犊牛6063 d断奶,断奶后相同处理的犊牛放在同一牛圈,直到180日龄,RES和SAG添加到犊牛料里饲喂。在90、120、150和180日龄测定犊牛体重和体尺,并采集瘤胃液;在180日龄采集血液。结果表明:RES和SAG提高了6月龄犊牛体重,SAG促进断奶后犊牛体高增加;对断奶后犊牛血清指标影响不显着;对瘤胃发酵指标无不良影响,RES能更好的调节瘤胃发酵。试验三: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犊牛肝脏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动物和处理同试验一和试验二。每组选取3头犊牛在60和180日龄时用活体肝脏采样技术采集肝脏样品,采用RNA-seq技术分析肝脏基因表达情况。结果显示:RES可以显着影响犊牛肝脏基因的表达模式,断奶前肝脏编码炎症、应激等因子的基因下调,减少断奶应激;促进消化代谢方面因子的基因表达上调进而促进犊牛生长。6月龄时编码代谢、内分泌和蛋白合成相关蛋白的基因下调,表明处理间差异减少。试验四:犊牛期添加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成年后奶牛生长、繁殖和生产性能的影响在前期试验基础上,所有试验牛于181日龄开始停止饲喂RES和SAG。统一饲喂牧场日粮并混入牧场相应牛群,由牧场统一管理。在9、12、18和24月龄晨饲前称重并测量体尺。从牧场阿菲金管理系统调取生长、繁殖数据,从牧场DHI报告中读取产奶量以及乳脂标数据。结果表明:犊牛阶段添加白藜芦醇和血根碱不影响后备牛的繁殖性能且试验牛初情期前ADG不影响第一个产奶期305 d预估产奶量。
杜丹凤[6](2018)在《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生存差异及影响因素》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和目的显着性的区域分布差异是中国食管癌的一个典型的流行病学特征,这种差异代表的是致癌危险因素量的多少。本研究参照《食管癌》一书,将食管癌发病区域分为高发区和低发区。高、低发区说明环境因素在食管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低发区均有食管癌的发生,代表着高、低发区均有导致食管癌的环境因素,只是高、低发区中导致食管癌的因素量有所不同,但是目前对环境因素的分析探讨仍然不够深入,我们希望在这种探讨中先来了解高、低发区患者患有同样的疾病,甚至同样的期别,它们是否存在生存差异。然而对食管癌高、低发区的对比研究至今仍然非常少。这可能是由于低发区病人例数少、样本量小、资料难以收集等因素,限制了对高、低发区食管癌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有鉴于此,本研究扩大了样本总量,收集了44,022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信息和生物样本,科学的纳入大量的低发区病例,在各层面上比较了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生存差异及影响因素的差别。过去的研究表明,P53和CDH1均与食管癌密切相关。P53基因是一个重要的人肿瘤抑癌基因,它的分子变化与食管癌发病显着相关。突变的P53基因所产生的部分蛋白产物具有使细胞转化的作用。CDH1基因产物钙粘蛋白(E-cadherin)是参与正常上皮细胞粘附的跨膜蛋白,在细胞的稳定性和信号转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环境的不同可能导致基因改变的不同,其表达的分子也可能不同,因而导致的临床病理指标和生存可能存在差异。本研究通过对高、低发区食管癌组织进行CDH1和P53免疫组化(IHC staining)检测,来分析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的P53和CDH1表达的差异以及与相应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综上,本研究通过对来自高发区和低发区的44,022例食管癌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食管癌高发区和低发区患者的生存差异及影响因素。同时通过结合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P53与CDH1的表达情况分析,对不同区域食管癌的防治、精准诊断、精准治疗及预后进行指导。研究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涉及的44,022例食管癌患者的基本信息、诊疗经过、病理信息和随访结果均来自河南省食管癌重点开放实验室19702017年食管癌临床诊疗信息和生物样本资料库,所涉及的44,022例全部有明确随访结果。其中高发区患者37,003例,低发区患者7,018例。2方法2.1分别对来自高发区的37,003例和低发区的7,019例食管癌患者临床病理信息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包括患者性别、诊断年龄、肿瘤部位、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残端癌的有无和TNM分期等临床病理指标。2.2选取其中5,925例高、低发区患者食管癌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P53和CDH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食管癌P53和CDH1表达分别与相应患者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进而分析高发区和低发区食管癌组织中P53和CDH1的表达差异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2.3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高发区和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的性别、诊断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TNM分期等临床病理指标采用卡方检验;以年为单位计算生存期,用寿命表法计算1、3、5年的生存率。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食管癌患者生存的临床病理指标。用Kaplan-Meier法分析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生存差异。结果1食管癌低发区和高发区患者性别、诊断年龄、肿瘤部位及病理特征分布食管癌患者共计44,022例,其中低发区患者7,019例,15.9%,明显低于高发区患者(37,003例,占84.1%)。低发区和高发区食管癌患者的男女比例分别为2.2:1和1.4:1,性别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低发区和高发区食管癌发病部位也有差异,但均以食管中段所占比例最高。低发区和高发区食管癌的四种主要大体类型所占比例也有统计差异(χ2=24.794,P=0.000),但是低发区和高发区均是溃疡型(低发区45.6%、高发区42.8%)所占比例最高。低发区和高发区在浸润程度的分布比例也存在差异(χ2=33.840,P=0.000),但是均以T3(低发区57.7%、高发区54.8%)所占比例最高。低发区和高发区食管癌患者不同的TNM分期的分布也明显不同(χ2=37.979,P=0.000),其中低发区早期癌Ⅰ期(8.3%)低于高发区早期癌(10.2%)。高发区食管癌患者中有肿瘤家族史的(39.3%)明显多于低发区(26.1%)(χ2=398.671,P=0.000)。2食管癌高发区和低发区患者生存对比和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寿命表法结果显示:低发区和高发区食管癌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9.7%、69.4%、57.7%和89.8%、68.6%、54.6%。Log-rank和Kaplan-Meier分析显示:低发区食管癌患者整体生存优于高发区食管癌患者(χ2=7.332,P=0.007)。在性别、诊断年龄和多方面病理指标等因素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低发区男性患者的生存明显优于高发区男性患者(χ2=10.796,P=0.001);低发区溃疡型食管癌患者生存优于高发区(χ2=15.526,P=0.000);低发区蕈伞型食管癌患者生存优于高发区(χ2=4.331,P=0.037);低发区中分化食管癌患者生存优于高发区(χ2=8.987,P=0.003);低发区T2食管癌患者生存优于高发区(χ2=5.248,P=0.022);低发区T4食管癌患者生存优于高发区(χ2=11.951,P=0.001);低发区淋巴结转移阴性食管癌患者生存优于高发区(χ2=14.867,P=0.000);低发区肿瘤家族史阳性患者生存明显优于家族史阴性患者(χ2=4.071,P=0.044)。3 Cox多因素生存回归分析Cox多因素生存回归分析显示:影响高发区食管癌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性别、诊断年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阴阳性、恶性肿瘤家族史等。高发区和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高发区、男性、低分化、缩窄型、髓质型、T3、T4、淋巴结转移阳性和家族史阴性是食管癌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低发区、女性、溃疡型、蕈伞型、T1、T2、高分化、淋巴结转移阴性和肿瘤家族史阳性是食管癌患者预后好的指标。4 P53和CDH1分别在食管癌高发区和低发区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低发区和高发区食管癌患者的癌组织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5%(1,170/2,184)和64.4%(2,114/3,655),高发区食管癌患者癌组织中P53的表达显着高于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癌组织(P=0.001)。低发区和高发区食管癌患者的癌组织CDH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2%(1,683/2,104)和81.5%(2,961/3,592),高发区食管癌患者癌组织中CDH1的表达显着高于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癌组织(P=0.022)。5 P53和CDH1的阳性表达分别与高发区和低发区患者预后的影响在高发区,P53表达阴性的食管癌患者生存明显优于P53表达阳性的患者;CDH1表达阴性的食管癌患者生存与表达阳性的生存相似。在低发区,P53表达阴性的食管癌患者生存与表达阳性的生存相似;CDH1表达阴性的患者生存优于表达阳性的患者。结论1低发区食管癌患者整体生存优于高发区患者。2高发区、男性、髓质型、缩窄型、低分化、T3、T4、淋巴结转移阳性和肿瘤家族史阴性是食管癌患者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3高发区食管癌患者癌组织中P53和CDH1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癌组织,可作为检测食管癌的分子指标。4高发区P53表达阴性的食管癌患者生存明显优于P53表达阳性的患者,低发区中CDH1表达阴性的患者生存优于表达阳性的患者。因此高发区患者可以P53作为预后的参考指标,低发区患者可以CDH1作为预后的参考指标。
张宇轩[7](2018)在《多模式镇痛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胰岛素抵抗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多模式镇痛方式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三组,静脉自控镇痛组(PCA组,n=40),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组(TAP组,n=40),硬膜外腔镇痛组(GEA组,n=40)。PCA组行全麻+术后静脉镇痛;TAP组行全麻+腹横肌平面阻滞镇痛;GEA组行全麻+术后硬膜外镇痛。所有患者术前30min静注帕瑞昔布钠40mg。分别于麻醉前1天、术毕拔除气管导管后、术后第1天和第2天晨测定血浆葡萄糖(Glucose,Glu)、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的浓度,并计算稳态模式评估法(He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HOMA)值。术后2、8、12、24、36、48h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疼痛。结果:将三组进行对比发现,1.TAP组与GEA组术后VAS评分明显低与PC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TAP组与GEA组的Glu、FINS、IL-6较PCA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AP组与GEA组胰岛素抵抗较PCA组轻,HOMA值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1);4.TAP组与GEA组之间比较,患者术后VAS评分在术后24小时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与TAP组相比,GEA组Glu、FINS、IL-6值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与TAP组相比,GEA组胰岛素抵抗较轻,HOM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各组一般资料无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与传统静脉镇痛相比,腹横肌平面阻滞和硬膜外腔阻滞等多模式镇痛,都可以为结直肠癌患者提供满意的术后镇痛。2.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应用多模式镇痛可减少术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3.在减轻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胰岛素抵抗程度上,硬膜外腔阻滞优于腹横肌平面阻滞。
惠亮亮[8](2017)在《腹泻患者艰难梭菌tpi蛋白表达的临床研究及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近30年来,世界各地的梭状芽胞杆菌感染(CDI)率稳步上升,由于抗生素耐药菌株的出现,感染构成全球威胁。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为革兰阳性产芽孢厌氧杆菌,其本身没有侵袭性,部分产毒细菌通过分泌毒素A、毒素B以及二元毒素引起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结肠炎甚至致死性假膜性肠炎,统称为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1。磷酸丙糖异构酶(triosephosphate-isomerase,tpi)是一种糖酵解酶,也是艰难梭菌特异性蛋白,作为艰难梭菌的看家基因,tpi是艰难梭菌区别与其他细菌的特异性基因。tpi基因有高度特异性,该基因可应用于临床样本中艰难梭菌的快速筛选检测2-3。tpi叫磷酸丙糖异构酶是一种糖酵解酶,催化磷酸二羟丙酮与3-磷酸甘油醛之间的可逆反应,在梭菌糖酵解、脂肪酸合成、糖原异生和戊糖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检测tpi基因可鉴定样本中是否含有艰难梭菌4。我们课题组通过前期研究发现门诊及住院腹泻患者有较高的艰难梭菌检出率,首次发现炎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腹泻患者艰难梭菌感染的发生率更高。tpi蛋白是艰难梭菌的特异性蛋白,本课题组通过研究tpi蛋白的表达明确艰难梭菌感染与IBD的相关性,进而明确tpi蛋白在IBD人群中的分布特征;本研究组还对艰难梭菌致病菌属tpi蛋白与腹泻症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明确艰难梭菌致病菌属tpi蛋白对转铁蛋白含量及粪便隐血试验(occult blood test,OB)的影响。该项研究为探讨艰难梭菌在腹泻患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奠定基础。研究方法:1.建立艰难梭菌标准细胞株用于tpi蛋白提纯及鉴定。2.收集312份IBD住院患者粪便样本进行艰难梭菌的孵化和提纯,并对艰难梭菌及其毒素tpi蛋白负荷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评估分析。3.通过统计分析艰难梭菌及tpi蛋白对腹泻的影响,并研究艰难梭菌管家基因tpi蛋白对转铁蛋白及隐血试验(OB)的影响。4.研究tpi蛋白对人肠微血管内皮细胞(HIMEC)的粘附、增殖、凋亡的影响。5.研究tpi蛋白对人肠微血管内皮细胞(HIMEC)水通道蛋白1(AQP1)表达的影响。结果:1.艰难梭菌体外培养成活率低,艰难梭菌体外实验培养成活率偏低为24.3%,tpi蛋白在艰难梭菌中的检出率为85%;腹泻患者tpi蛋白阳性率显着增高(16.9%),IBD患者tpi蛋白阳性率升高明显(19.3%),tpi蛋白表达与IBD腹泻有显着相关性,tpi蛋白表达阳性患者罹患IBD腹泻的风险是普通腹泻患者的2.13倍(95%CI=2.340-8.123,P=0.0321)。2.tpi蛋白表达阳性患者转铁蛋白量显着增高,OB阳性率在tpi蛋白表达阳性患者中的比率显着升高,tpi蛋白可能参与IBD的发生并促进IBD患者腹泻的发展。3.与其他正常粘膜细胞株(GES-1人胃粘膜细胞、HEEC人正常食管上皮细胞、hOMF人口腔粘膜成纤维细胞)相比,tpi蛋白与HIMEC细胞株亲和力显着增高,并能抑制HIMEC细胞株增殖、促进其凋亡。4.通过tpi蛋白对人肠微血管内皮细胞(HIMEC)水通道蛋白1(AQP1)的研究发现,随着作用于HIMEC的tpi蛋白浓度增加,AQP-1蛋白mRNA表达和HIMEC的摄水功能显着减少(P<0.05),提示tpi蛋白可以显着抑制肠道粘膜的血管增生(P<0.05)。结论:1.艰难梭菌感染可能是导致腹泻发生的致病因素之一,tpi蛋白与腹泻发生相关,tpi蛋白可能参与腹泻病程发展,tpi蛋白可能是IBD患者发生腹泻的高危因素之一。2.tpi蛋白与肠粘膜细胞具有高亲和力。tpi蛋白可能通过抑制肠粘膜细胞的增殖、促进其凋亡、并使肠道的摄水通道蛋白表达下降,抑制肠道摄水,是导致腹泻发生的可能病因之一。
杜淑娇[9](2017)在《ADH1B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以及在结直肠癌与肝癌中内参蛋白的研究》文中认为结直肠癌是世界上第三大常见肿瘤,其发生率和死亡率都在不断的增加。早前的研究证实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的产生中起到重要作用。从遗传层面来讲,基因的个体差异性导致不同个体发生结直肠癌的危险性不同。从表达层面来讲,内参蛋白质是蛋白表达定量的参照系,而多种常用内参蛋白质在结直肠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表达并不稳定,内参蛋白在不同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值得研究。本论文中主要进行了以下两项工作:1、ADH1B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2、在结直肠癌中内参蛋白的研究。乙醇脱氢酶在酒精代谢中发挥着氧化乙醇的作用。以往的许多研究发现乙醇脱氢酶家族中的成员乙醇脱氢酶-1B(ADH1B)的蛋白表达量在多种肿瘤组织中呈现下降的趋势。为了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ADH1B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系,本研究在92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旁组织中对ADH1B基因转录起始位点上游大小为2444 bp的启动子区进行了一代测序扫描,并结合千人基因组数据库中的中国汉族人群数据分析了ADH1B基因启动子区的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本研究组在该区域内共检测到8个多态位点,其中rs3811802位点与结直肠癌的易感性表现出极强的相关性(OR=2.136;95%CI=1.2~3.7;P=0.006)。本研究认为ADH1B基因启动子区的多态位点rs3811802是中国汉族人群中结直肠癌的风险位点。内参蛋白是一种在理想条件下能稳定持续表达的蛋白,可以用于蛋白质定量分析的内部参照。但实际情况中,在结直肠癌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中,内参蛋白的表达出现明显不一致的情况。我们的研究评估了7种内参蛋白在结直肠癌和6种内参蛋白在肝细胞癌组织及其配对的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本研究应用质谱多反应监测和蛋白质印迹分析的蛋白质定量方法,在2种肿瘤中分析常见的内参蛋白:ACTB、GAPDH、TUBB、RPS18、HIST1H2BC、RPL19和NONO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这7种内参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和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上调。同时,我们验证了使用总蛋白量在蛋白质表达研究中可作为理想的内参。
何家琳[10](2017)在《FXR上调miR-122的分子机制及在抗HCC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范围内最普遍的恶性肿瘤之一。其诱发因素有多个,包括病毒感染、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表达异常等。目前关于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有待深入研究,而进一步阐明与肝细胞癌发病过程中密切相关的基因及其相互作用无疑将有助于加深对HCC发病机制的理解以及发现靶向治疗HCC的新靶点。近年来,与HCC密切相关的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和microRNA日益受到重视。FXR属于核受体超家族成员,主要在肝脏、小肠、肾脏和肾上腺中表达,密切参与胆汁酸代谢、糖脂代谢,进而调节肝脏再生、肝纤维化等。大量的研究发现,FXR与H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FXR作为一种多功能的转录因子,可调节多种肿瘤相关靶基因的表达和功能,进而发挥重要的抗HCC作用,但FXR的抗HCC机制尚不十分清楚,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mi R-122是一种在肝脏中特异性高表达的microRNA。在正常生理状态下,miR-122可以调控肝脏的细胞发育和细胞代谢,诱导细胞分化,并参与肝细胞应激应答等多种生命活动;而在病理状态下,mi R-122与HCC密切相关。研究发现,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mi R-122发挥着类似抑癌基因的作用,其主要通过抑制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而发挥其抗肿瘤的功能。鉴于miR-122在抗HCC方面的重要作用,那么设法上调miR-122的表达,无疑将有助于肝癌的防治。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miR-122通过调节靶基因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机制方面,而关于miR-122自身的表达调控少有报道,最近的研究发现,一些转录因子(HNF4α、C/EBPα)可以促进miR-122的表达,但关于核受体FXR是否上调miR-122的表达,并通过此通路发挥抗HCC作用,目前未见报道。因此,结合相关文献和我们初步的研究结果,本课题率先鉴定了miR-122是FXR的一个新靶基因,揭示FXR促进mi R-122表达的具体分子机制;进而阐明“FXR-miR-122通路”在抗HCC作用中的新机制,为进一步深入而全面地揭示FXR的抗肝细胞癌机制以及miR-122自身的表达调控积累新的理论资料,为探索以“FXR-miR-122通路”为靶标的抗肿瘤治疗提供新的科学依据。目的:本研究从体内外探讨FXR上调miR-122的分子机制及“FXR-miR-122通路在抗HCC中的重要作用方法:1.收集20例hcc病人的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和7种hcc细胞系,经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实验,检测fxr与mir-122的表达,并通过相关性统计,分析fxr与mir-122表达的相关性。2.不同浓度fxr激动剂处理hcc细胞,以及采用rna干扰(rnainterference,rnai),通过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实验检测mir-122以及mir-122靶基因igf-1r和cycling1的表达,研究fxr对mir-122表达的影响。3.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人mir-122的5’调控区fxr的可能结合位点,构建含可能结合位点报告基因质粒,转染细胞经luc报告基因检测实验,初步确定fxr可能结合位点的所在区域。进一步采用凝胶迁移率实验(emsa)和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chip),探讨fxr调节mir-122表达的具体分子机制。4.hcc细胞转染antagomir-122抑制mir-122功能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5.hcc细胞接种裸鼠成瘤后,以fxr的配体灌胃处理小鼠,一定时间后,在肝癌荷瘤鼠上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然后处死小鼠,切取肿瘤组织,real-timepcr和westernblot实验检测mir-122,igf-1r和cycling1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测定增殖标志物ki67的表达,在体内探讨“fxr-mir-122通路”的抗hcc作用。结果:1.fxr和mir-122在20例hcc病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均显着低于癌旁组织,且相关性分析显示,fxr与mir-122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同样,相对于正常人肝细胞系l02,7种hcc细胞系中fxr和mir-122的表达也呈显着正相关。2.fxr激动剂处理hcc细胞活化fxr后,可显着增加mir-122的表达,并减弱其靶基因和igf-1r和cycling1的表达,同时,hcc细胞转染fxrsirna抑制fxr后,显着抑制了fxr激动剂诱导mir-122的表达。3.通过报告基因检测、emsa和chip实验证实了,fxr可通过直接结合于mir-122启动子区-338到-325的dr2反应元件,增强mir-122的启动子活性,进而促进mir-122的表达。4.细胞增殖检测实验显示,抑制mir-122后可显着减弱fxr对hcc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5.肝癌荷瘤鼠模型上,fxr可显着诱导mir-122的表达,并抑制其靶基igf-1r和cycling1的表达,进而抑制肿瘤生长。结论:FXR通过直接结合于miR-122启动子区的DR2(-338到-325)反应元件,促进mi R-122的表达,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提示FXR/miR-122通路可能是防治HCC的新靶点。
二、A STUDY ON CYCLOOXYGENASE -2 PROTEIN EXPRESSION IN ESOPHAGEAL CAICONOGENESI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STUDY ON CYCLOOXYGENASE -2 PROTEIN EXPRESSION IN ESOPHAGEAL CAICONOGENESIS(论文提纲范文)
(1)吸烟通过AHRR介导的炎症致食管癌患者KP代谢紊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1.食管癌的流行病学 |
2.肿瘤与DNA甲基化 |
3.吸烟与AHRR |
4.肿瘤微环境与色氨酸代谢 |
5.色氨酸-犬尿氨酸途径的研究现状 |
6.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一章 TCGA-ESCA中差异甲基化驱动基因及吸烟与AHRR相关性的挖掘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章 AHRR功能探析——肝脏全基因转录组分析 |
2.1 试剂与仪器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通过LC—MS/MS检测食管癌患者的TRP通路代谢物水平 |
3.1 试剂与仪器 |
3.2 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全文总结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AHRR在肿瘤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
1.AHRR的基因和蛋白质结构 |
2.AHRR的表达和诱导 |
3.AHRR在肿瘤中的角色——抑癌基因/原癌基因 |
4.AHRR DNA甲基化与肿瘤的相关性 |
5.AHRR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总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2)代谢组学在肝细胞癌中的诊断与预后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肝癌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建立与差异代谢物筛选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肝癌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与生物标志物的确立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代谢特征预测乙肝相关性肝癌复发的列线图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3)白藜芦醇抑制猪卵母细胞体外老化及抗氧化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及缩略语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卵母细胞老化与白藜芦醇的药理作用 |
1 卵母细胞老化的生物学特征与危害 |
1.1 形态结构变化 |
1.2 ATP和谷胱甘肽(GSH) |
1.3 氧化应激与细胞凋亡 |
1.4 卵母细胞老化的危害 |
2 影响卵母细胞老化的因素 |
2.1 培养基 |
2.2 卵丘细胞 |
2.3 温度 |
3 白藜芦醇的药理作用 |
3.1 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
3.2 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作用 |
3.3 抗炎作用 |
3.4 抗肿瘤作用 |
3.5 免疫调节作用 |
3.6 抗衰老作用 |
3.7 其它作用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二章 体外培养条件下RES对猪卵母细胞老化的影响 |
1 材料 |
1.1 主要仪器设备 |
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方法 |
2.1 猪卵母细胞采集与成熟培养 |
2.2 体外老化和白藜芦醇处理猪卵母细胞 |
2.3 引物的合成与稀释 |
2.4 总RNA提取和检测 |
2.5 反转录cDNA |
2.6 Real-Time PCR |
2.7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不同浓度RES对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影响 |
3.2 卵母细胞卵周隙变化 |
3.3 RES对老化卵母细胞凋亡相关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RES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卵母细胞老化 |
1 材料 |
1.1 主要仪器设备 |
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方法 |
2.1 猪卵母细胞采集与培养 |
2.2 间接免疫荧光染色 |
2.3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 |
2.4 Western Blotting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不同浓度FH535对猪卵母细胞成熟率的影响 |
3.2 添加RES和FH535对老化卵母细胞染色体与纺锤体的影响 |
3.3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RES抑制卵母细胞老化过程中相关蛋白水平的变化 |
3.4 RES对老化卵母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RES对猪老化卵母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 |
1.1 主要仪器设备 |
1.2 主要试剂及药品 |
1.3 主要试剂的配制 |
2 方法 |
2.1 猪卵母细胞的采集与成熟培养 |
2.2 卵母细胞活性氧(ROS)测定 |
2.3 GSH测定 |
2.4 引物合成和稀释 |
2.5 样品总RNA提取及浓度测定、反转录和RT-PCR |
2.6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RES对老化卵母细胞ROS的作用 |
3.2 RES对老化卵母细胞抗氧化酶GSH活性的影响 |
3.3 RES对老化卵母细胞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4)双氯芬酸钠舒张小鼠气管平滑肌机理研究及肺癌细胞中PTPMT1基因功能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PartⅠ 双氯芬酸钠舒张小鼠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机理 |
第一章 绪论 |
1.1 哮喘 |
1.1.1 哮喘的定义 |
1.1.2 哮喘发作与气管平滑肌 |
1.1.3 哮喘的治疗手段 |
1.2 平滑肌收缩与离子通道 |
1.3 双氯芬酸钠的研究背景 |
1.4 本文构思 |
1.4.1 选题缘由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动物饲养耗材 |
2.2 实验仪器和耗材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耗材 |
2.3 实验试剂 |
2.4 实验所需溶液配制 |
2.4.1 双氯芬酸钠母液配制 |
2.4.2 肌张力所需溶液配制 |
2.4.3 膜片钳所需溶液配制 |
2.4.4 急性分离小鼠气管平滑肌细胞酶溶液配制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3.1 气管平滑肌收缩/舒张值的测量 |
3.1.1 肌张力实验准备 |
3.1.2 急性分离气管环 |
3.2 气管平滑肌细胞的获取 |
3.2.1 气管平滑肌的获取 |
3.2.2 气管平滑肌单细胞的急性分离 |
3.3 膜片钳实验方法 |
3.3.1 膜片钳技术检测VDLCCs电流 |
3.3.2 膜片钳技术检测NSCCs电流 |
3.3.3 膜片钳技术检测BK单通道电流 |
3.4 统计分析 |
第四章 双氯芬酸钠舒张气管平滑肌的作用机理研究 |
4.1 实验结果 |
4.1.1 双氯芬酸钠舒张由高钾诱导的气管平滑肌的预收缩 |
4.1.2 双氯芬酸钠抑制高K+引起的胞外Ca2+内流 |
4.1.3 双氯芬酸钠部分阻断VDLCCs电流 |
4.1.4 双氯芬酸钠舒张由ACh诱导的气管平滑肌的预收缩 |
4.1.5 排除VDLCCs通道后,双氯芬酸钠舒张由ACh诱导的气管平滑肌的预收缩 |
4.1.6 双氯芬酸钠抑制ACh引起Ca2+内流 |
4.1.7 双氯芬酸钠抑制NSCCs电流 |
4.1.8 双氯芬酸钠抑制Na+/Ca2+交换 |
4.1.9 ACh激活钾通道及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 |
4.1.10 双氯芬酸钠增强了气管平滑肌细胞BK总电流 |
4.1.11 双氯芬酸钠激活BK单通道 |
4.1.12 双氯芬酸钠对气管活性无影响 |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 |
PartⅡ 基因PTPMT1 稳定敲减细胞株的建立及其表型分析 |
第一章 绪论 |
1.1 CRISPR/Cas简介 |
1.1.1 CRISPR/Cas系统 |
1.1.2 CRISPR/Cas9 系统 |
1.2 PTPMT1 简介 |
1.2.1 PTPMT1 的发现 |
1.2.2 PTPMT1 研究进展 |
1.3 本文构思 |
1.3.1 选题缘由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和试剂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仪器和耗材 |
2.2.1 实验仪器 |
2.2.2 实验耗材 |
2.3 实验试剂 |
2.4 溶液配制 |
2.4.1 载体构建所需溶液 |
2.4.2 细胞培养所需溶液 |
2.4.3 Western Blotting所需溶液 |
2.4.4 MTT所需溶液 |
2.4.5 流式细胞术所需溶液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3.1 PTPMT1 sg RNA设计 |
3.2 构建PX458-sgRNA表达载体 |
3.3 打靶载体转染细胞 |
3.3.1 Lipo-3000 转染 |
3.4 单克隆细胞的获取 |
3.4.1 流式分选单细胞 |
3.4.2 单细胞扩大培养 |
3.5 基因编辑细胞的鉴定 |
3.5.1 细胞基因组提取 |
3.5.2 PTPMT1 基因组片段扩增和测序 |
3.5.3 Western Blotting检测PTPMT1 的表达 |
3.5.3.1 细胞总蛋白提取及蛋白浓度测定 |
3.5.3.2 Western Blotting过程 |
3.6 KD细胞表型研究 |
3.6.1 MTT检测细胞生长速率 |
3.6.2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
3.6.3 Real-time PCR检测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转录水平 |
3.6.3.1 总RNA的提取 |
3.6.3.2 RNA逆转录 |
3.6.3.3 Real-time PCR |
3.7 统计分析 |
第四章 实验结果 |
4.1 基因打靶载体的构建和鉴定 |
4.2 验证PTPMT1 基因敲减的A549 细胞系 |
4.3 PTPMT1 的减少导致A549 的细胞存活率降低 |
4.4 流式细胞术检测WT/KD细胞的细胞周期 |
4.5 Real-time PCR检测细胞周期关键性调控因子 |
第五章 讨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犊牛生长发育、瘤胃发酵和肝脏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犊牛培育的研究进展 |
1.2.2 植物提取物-白藜芦醇和血根碱的研究进展 |
1.2.3 RNA测序技术及其在动物生产上的应用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0~2月龄犊牛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及瘤胃发酵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设计与日粮 |
2.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2.2.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2.2.4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0~2月龄犊牛生长性能及腹泻状况的影响 |
2.3.2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0~2月龄犊牛血清指标的影响 |
2.3.3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0~2月龄犊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0~2月龄犊牛生长性能及腹泻状况的影响 |
2.4.2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0~2月龄犊牛血清指标的影响 |
2.4.3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0~2月龄犊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
2.5 小结 |
第三章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3~6月龄犊牛生长性能、血清指标及瘤胃发酵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设计与日粮 |
3.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3.2.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3.2.4 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3~6月龄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
3.3.2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3~6月龄犊牛血清指标的影响 |
3.3.3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3~6月龄犊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3~6月龄犊牛生长性能的影响 |
3.4.2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3~6月龄犊牛血清指标的影响 |
3.4.3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3~6月龄犊牛瘤胃发酵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犊牛肝脏基因表达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设计与日粮 |
4.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4.2.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RNA提取质量结果 |
4.3.2 样品测序数据质量评估 |
4.3.3 差异基因筛选 |
4.3.4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4.3.5 差异基因KEGG通路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犊牛期添加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后备奶牛生长、繁殖和泌乳性能的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设计与日粮 |
5.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5.2.3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
5.2.4 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对试验牛7-24月龄生长性能的影响 |
5.3.2 对试验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
5.3.3 对试验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
5.4 讨论 |
5.4.1 对试验牛7-24月龄生长性能的影响 |
5.4.2 对试验牛繁殖性能的影响 |
5.4.3 对试验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
5.5 小结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6.1 总体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生存差异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指标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附表 |
8 附图 |
第二部分 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 P53 和 CDH1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附表 |
8 附图 |
综述 |
引言 |
1 基本介绍 |
2 数据来源和方法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国高、低发区划分标准 |
消化道肿瘤患者问卷调查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多模式镇痛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胰岛素抵抗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 实验分组 |
2.实验材料与设备 |
2.1 实验设备 |
2.2 实验药品 |
3 研究方法 |
3.1 麻醉前准备 |
3.2 麻醉诱导 |
3.3 麻醉维持 |
3.4 麻醉复苏 |
3.5 镇痛方案 |
3.6 标本采集及检测 |
4.技术路线图 |
5.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8)腹泻患者艰难梭菌tpi蛋白表达的临床研究及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腹泻患者艰难梭菌蛋白TPI表达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艰难梭菌致病菌属TPI蛋白对肠粘膜细胞功能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缩略词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ADH1B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以及在结直肠癌与肝癌中内参蛋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中常见的缩写略表 |
第一章 研究背景:综述 |
1.结直肠癌的概述 |
1.1 结直肠癌 |
1.2 结直肠癌的诊断和临床症状 |
1.3 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研究 |
1.4 结直肠癌的病因学研究 |
1.4.1 遗传因素 |
1.4.2 环境因素 |
1.4.3 其他高危因素 |
2.结直肠癌的遗传学研究方法 |
2.1 复杂疾病遗传学研究概况 |
2.2 连锁分析 |
2.2.1 连锁分析的基本概念 |
2.2.2 连锁分析的分析类型 |
2.3 关联分析 |
2.3.1 关联分析相关基本概念 |
2.3.2 关联分析的常用方法 |
3.内参蛋白的概述 |
3.1 内参基因的特征 |
3.2 内参蛋白的研究限制性 |
3.3 内参在实时定量PCR中的应用 |
3.3.1 实时定量PCR基本原理 |
3.3.2 内参基因在q RT-PCR中的应用 |
3.4 内参蛋白在Western blot中的应用 |
3.4.1 蛋白质印迹的简介 |
3.4.2 内参蛋白在蛋白质印迹中的应用 |
3.5 常用的内参蛋白 |
3.6 内参蛋白和内参基因的研究动态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1.ADH1B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 |
1.1 前言 |
1.2 材料和方法 |
1.2.1 实验材料 |
1.2.2 实验方法 |
1.3 结果 |
1.3.1 研究对象 |
1.3.2 序列比对和基因分型 |
1.3.3 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差异分析 |
1.3.4 单倍型分析 |
1.4 讨论 |
2.内参蛋白在结直肠癌和肝癌中的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3 结果 |
2.3.1 蛋白质组MRM定量数据 |
2.3.2 Western blotting验证 |
2.3.3 Western blotting蛋白上样量的研究 |
2.4 讨论 |
2.4.1 内参蛋白在结直肠癌和肝癌中的表现 |
2.4.2 总蛋白染色 |
第三章 总结和展望 |
1.总结 |
2.研究反思 |
3.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FXR上调miR-122的分子机制及在抗HCC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1.1 前言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4 结果 |
1.5 讨论 |
附件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核受体FXR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microRNA-122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A STUDY ON CYCLOOXYGENASE -2 PROTEIN EXPRESSION IN ESOPHAGEAL CAICONOGENESIS(论文参考文献)
- [1]吸烟通过AHRR介导的炎症致食管癌患者KP代谢紊乱的研究[D]. 陈爽. 汕头大学, 2021
- [2]代谢组学在肝细胞癌中的诊断与预后价值研究[D]. 韩骏.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9(10)
- [3]白藜芦醇抑制猪卵母细胞体外老化及抗氧化作用[D]. 董妍.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4]双氯芬酸钠舒张小鼠气管平滑肌机理研究及肺癌细胞中PTPMT1基因功能探索[D]. 陈春发.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5]白藜芦醇和血根碱对犊牛生长发育、瘤胃发酵和肝脏基因表达的影响[D]. 张卫兵.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01)
- [6]高、低发区食管癌患者生存差异及影响因素[D]. 杜丹凤. 郑州大学, 2018(12)
- [7]多模式镇痛对结直肠癌患者术后胰岛素抵抗影响的研究[D]. 张宇轩. 新疆医科大学, 2018(01)
- [8]腹泻患者艰难梭菌tpi蛋白表达的临床研究及机制初探[D]. 惠亮亮.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5)
- [9]ADH1B基因启动子区多态性与结直肠癌易感性的关联研究以及在结直肠癌与肝癌中内参蛋白的研究[D]. 杜淑娇.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 [10]FXR上调miR-122的分子机制及在抗HCC中的作用研究[D]. 何家琳. 第三军医大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