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Web Service实现教学资源库的互操作(论文文献综述)
郝世博[1](2015)在《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中的信任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当前时期,全面推进我国信息化和数字信息资源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机构作为当今社会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有力推动了数字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共享。众多学者开始在以图博档为代表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中探索数字资源整合及服务融合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伴随互联网环境的形成与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普及,大量馆藏资源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超越时空的服务。如何为用户提供深层次、一体化的信息资源服务,形成知识资源的无缝集成与协同共享环境,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图情领域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当前基于开放网络的新兴分布式计算模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并开始应用于图博档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高度自治的参与主体、复杂灵活的交互协作和多变异构的网络环境已经成为当前数字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融合过程中呈现出的典型特征。基于上述网络环境,实现充分的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和安全的交互协作面临若干新的问题。信任管理机制作为当前能够有效解决分布式、开放网络环境中安全问题的核心支撑技术之一,有助于在没有足够先验知识的参与实体之间进行有效、健康协作关系的构建与维护。针对信任管理领域的相关问题,国内与国外研究人员都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工作,多种专用或通用信任管理模型被先后提出。然而,当前已经存在的信任管理机制或模型在应对不断涌现的新需求、新环境和新应用时,还是在信任表征、信任获取、反馈信任聚合以及信任度评估等方面表现出种种不足。本文拟从数字资源互操作和数字化服务融合用户交互的双重视角出发,为满足分布式开放环境中数字资源互操作和服务融合的安全及信任需要,在深入分析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数字资源互操作信任管理机制、数字化服务融合信任协商机制等相关研究,为图博档数字资源互操作与服务融合提供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网络环境。本文首先对选题意义及研究背景进行简要介绍,探析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详细阐述本研究工作中涉及的相关核心概念和基础理论,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寻找理论依据。然后对当前信任管理和自动信任协商存在的系统架构与典型模型进行论述,深入分析现阶段信任管理机制存在的多种应用模式;针对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这一研究主题,分析国内外典型的应用实践,论述数字资源互操作存在的典型应用系统,从可行性、广度和深度等方面探析数字化服务融合模式;针对当前开放、动态网络环境下数字资源互操作、数字化服务融合用户交互过程中存在的信任问题和安全需求,分别构建数字资源互操作的信任管理模型和数字化服务融合的自动信任协商模型;在数字资源互操作信任管理模型的研究中详细设计各个功能模块,并给出其中动态信任评估模型的设计原则,针对反馈信任聚合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新型反馈信任聚合机制的研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该机制的有效性;在数字化服务融合自动信任协商模型的研究中详细设计各个功能模块,具体论述自适应自动信任协商流程及其实例、访问控制策略描述方式、一致性校验算法、改进的策略语言逻辑结构等。最后系统归纳本文相关的研究工作,总结研究结论和研究贡献,指出本文研究工作的局限并探讨后续还需努力的研究方向。
张亭,刘轶彤,高树清[2](2014)在《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是艺术类院校教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实验课程的设置在教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定的比例。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将原先分散的各类实验室教学资源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为实验教学提供了现代化的辅助手段。在实验教学系统中存在数据资源库建立方式及相关字段不统一的问题,设计了基于web service嵌入技术的系统架构,构建了一个与编程语言、操作系统、和内部协议无关的集成方式,完成对资源数据库统一检索,达到了系统集成的效果。
张家琼[3](2014)在《教育云服务框架标准设计与应用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云计算技术近年来被看作是一种新型服务模式,带动了社会各界的信息化发展,受到业界和各国关注。教育云就是将云计算应用到教育领域,建设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的教育云平台,有利于整合教育信息基础设施,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升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推动教育云改革创新都具有重要作用。2012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第三部分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在教育基础云平台之上搭建教育资源云平台和教育管理云平台。建设云服务模式的教育平台,能够满足我国当今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有利于加快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但是各个地区对教育云建设需求存在差异,同时建设过程中暂时缺乏统一参考标准,所以各地在教育云的设计、开发、管理、运行上虽有共同之处,但又各有其特点,导致不同教育云之间难以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并使得云服务质量大大降低。因此,制定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规范,能有效整合优质教育资源,实现资源的多方共建和广泛共享,减少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各项成本,提高教育管理效率。本文将重点研究:教育云服务框架标准设计及应用实践。本文对云计算和云计算标准化进行大量文献调研,以及结合国内外教育云建设和应用现状,分析我国教育云在平台建设、资源共享、服务模式等各个环节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教育云服务标准制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教育云服务框架标准将在整个教育云服务标准体系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是其他标准制定工作的前提。在教育云服务框架标准设计方面,本文从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教育云用户角色、教育云应用场景、关键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标准的需求,提出教育云服务框架标准体系,阐述教育云服务标准体系的层次结构,以及各子标准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教育云服务平台建设提供理论指导规范。在教育云服务框架标准应用方面,本文基于新浪开放云平台搭建云端教育资源管理库,该系统作为对教育云服务框架标准的原型实现,主要阐述在资源库的设计、开发过程中遵循相关的标准。
杨志和[4](2012)在《教育资源云服务本体与技术规范研究 ——以电子书包资源服务技术规范的构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数字化教育资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增长,以中央电教馆的基础教育资源云、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果实网、清华同方的知好乐教育云等为代表的教育资源云的不断涌现和发展,使得基于云服务的资源整合、云服务管理与数据中心建设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热点问题。教育资源逐渐以云服务的形式运行在智能手机、Pad、电子书包等云端个人学习环境与设备当中。同时,教育资源云服务所呈现出的海量、动态、自主、协同、演化等特性是云环境下教育资源服务的应用生态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合理有效的云服务信息的描述、组织和管理,是云环境下一切数字化教育活动的基础。现有的教育资源描述模型扩展性不足,难以满足教育资源云服务的语义描述的需求,更难以实现云服务的自动管理和搜索,严重影响了云服务在系统之间的共享和互操作。本体(Ontology)作为语义Web的核心技术,是描述概念层次结构和语义模型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知识交互、共享和重用的一个有效手段。标准化和形式化的领域本体为信息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本研究把本体用在教育资源云的描述,以及资源云服务的描述、整合、管理和检索上面,既实现了教育资源云之间的交流和互操作,也为构建具体的教育资源云实例提供了工程化的借鉴与重用,同时也可利用本体的推理和匹配技术来发现最适合用户的教育资源云服务,从而实现根据语义进行资源云服务的发现与选择,满足云端用户随时随地“应需而变”的资源云服务需求。据此,本研究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本研究的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基于领域特征分析的服务工程方法的指导下,构建了教育资源云的概念模型,实现了教育资源云的领域本体,接着提出了教育资源云服务的概念模型,以服务的方式描述了所有数据和应用服务,清晰地描述了教育资源云服务的用例,分析了教育资源云服务的流程,然后采用面向对象的本体创建方法开发了教育资源云服务应用本体,有效地解决了云服务描述的一致性问题,通过云服务类与对象的继承与多态,解决了云服务描述的可扩展性问题,实现了教育资源云服务的自治与共享。(2)为了实现本体的正确性,本研究采用了基于应用的本体评价方法,对本研究提出的教育资源云服务的概念模型进行了一定的技术实践与应用。利用基于本体的概念匹配技术和Racer本体推理机,在教育资源云的实例平台中实现了基于本体的教育资源云服务的智能检索,建立了资源云服务导航体系结构。(3)为了推动本体的实践与应用,本研究根据现有国内外标准组织和研究机构发布的云计算与Web服务相关标准,结合本团队的实际项目以及电子书包系统应用的核心问题,构建了《电子书包资源服务技术规范(草案)》,制定了云环境下电子书包资源服务的分类、描述、元数据和原子服务接口等规范,并参与设计与开发了两个基于此技术规范的实践范例,实施了规范草案的适用性评价,进一步推进了教育资源云服务的实践与应用。本研究在教育资源云服务描述、管理与整合方面的成果已经在华师京城教育云、华东师范大学电子书包资源服务云、上海云未科技的电子书包桌面云等环境中得到实际应用;本研究的《电子书包资源服务技术规范(草案)》已经被教育部CELTSC标准组织接纳,进入试用标准论证审批程序。本研究得到了如下科研课题(项目)的资助:2010年上海重点科技攻关专项“‘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编号:10DZ2253000);2011年上海重点科技攻关专项“跨平台智能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课题编号:11dz1504400);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电子书包的环境设计与教育应用创新研究”(课题编号:116220155);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电子课本出版与生态发展的研究”(课题编号:11AXW001);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多媒体互动电子书包系统研制及教学成效研究”(课题编号:CCA100119);国家发展改革委项目“国家信息化试点工程——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试点示范工程(首席科学家单位)”(发改办高技[2009]735号)
何超[5](2010)在《开源学习管理平台的资源共享设计与实现 ——基于MOODLE和SAKAI》文中提出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正处于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阶段,许多的共建共享平台被建立了起来,然而,这其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已有资源及平台的利用不充分,共建共享平台难以推广,建设的资源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等,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另一方面,开源软件以其自由、开放、共享的精神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在教育领域内也出现了许多的开源软件,诸如MOODLE、SAKAI等开源教学管理软件,以其强大的功能,强大的社区保障以及不断增加的能够满足使用者新需求的各种功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获得了广大教师的好评。本文尝试利用现有的教学平台,力图以最小的改动,设计一套灵活可扩展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同时,在研究中,还尝试着在MOODLE和SAKAI开源平台的基础上进行原型系统的开发,对设计出的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进行了简单验证。本论文得到了网络教育的资源整合研究(课题编号:DCB030252,教育部重点课题)、多视角下的上海教育资源网格构建的研究(课题编号:A0505,上海市教科重点项目)、国家基础教育信息资源服务体系架构与共享机制研究(课题编号:DCA060101,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的支持。
杨林[6](2009)在《基于SOA的分布式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多数学校都建立了校园网,同时积累了大量的网络教育资源,包括各学科的教学案例、实验案例,优秀教师资源等等。但是,目前这些资源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同的学校很难共享,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教育资源共享系统如果采用集中式的资源共享模式,随着系统用户的增多,会存在单点失效、网络拥塞等不可避免的缺点。因此,需要研究实现资源分布式共享的方法、机制和技术。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面向服务架构)作为实现分布式系统的应用程序体系结构,为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的构建提供了一个美好的愿景。在教育资源管理系统中采用SOA技术将各类教育资源以服务的形式共享出来,通过发送消息来调用服务,可以灵活的实现分布式教育资源共享,减少资源建设的成本和提高网络化教育的服务质量,达到资源重用的目的。本文致力于基于SOA的分布式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探讨实现分布式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如下:1、分析了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各类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存在的不足,为分布式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实现奠定基础。2、介绍了SOA技术的相关方法和理论,并且比较了SOA架构与传统分布式架构的优缺点,证实了基于SOA架构实现分布式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的合理性。3、设计了基于SOA的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的体系结构,提出了层次式的教育资源共享模型,将教育资源共享网络模型分为三层:最上层为中心节点;中间层为管理节点,处于逻辑中心位置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域;最底层是资源节点包括所有的用户和资源服务提供者。同时,对系统各类节点的功能进行了详细定义。4、结合《国家教育资源建设规范》研究教育资源的组织形式,对各类教学资源的标注属性进行了定义,基于XML技术设计了教育资源元数据标注规范,并探讨了元数据的优化预处理方法。5、基于Web Services技术,对系统的资源管理模块和资源检索模块进行了详细设计,基于本文设计的系统体系结构,利用Java程序设计语言,实现了资源的上传、修改、删除以及分布式检索等主要功能,完成了分布式教育资源共享原型系统的构建,证实了本文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6、针对分布式资源检索采用洪泛(flooding)机制容易产生大量垃圾通信,造成网络拥塞、引起单点失效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路由标注的资源检索策略,减少信息检索过程中产生的冗余消息数目避免网络拥塞。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模拟验证了路由标注策略的有效性。
郑雪梅[7](2007)在《基于Web Service的医学院校教学资源库互操作的研究》文中提出1引言医学院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和技术外,还需要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以提高自身素质,信息社会要求培养的人才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而信息能力培养的关键是要为人才创设良好的学习资源环境。目前创设
陈湘军[8](2006)在《开放式的高校教学资源管理模型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信息化教学的开展,高校内部产生了大量有关教学和科研的数字化资源,它们是高校教学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但缺少较好的规范与利用,散落在个人或教研室等小范围内使用,而许多学校教学平台却因结构封闭,表现出资源严重匮乏。本文研究思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得出的,目的是研制科学的资源管理模式,收集并规范管理高校内部零散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提供资源服务。本文从讨论资源建设规范性与资源服务的通用性问题入手,分析了在资源数据描述和资源服务中的技术选型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XML与Web Services的高校资源管理模式。采用XML描述资源属性和资源管理过程中的相关数据,以解决资源描述中数据通用性与扩展性问题;采用Web Services接口形式实现资源管理平台中的一些公共功能,如用户验证、资源查询、资源摄取等,以保证资源与其它平台之间的数据和服务能力的共享。通过问题分析与编程实践,本文提出一个开放结构的资源管理平台模型,并编程实现了一个实际应用的教学资源管理平台。系统的开发工作在Windows环境中使用.NET平台完成。论文研究工作证实了XML技术在资源数据描述的可行性与优势,把Web Services技术使用到资源管理中,使平台具备与异构系统共享服务能力的可能性。这种开放结构的资源管理体系便于实现高校教学资源的自增长,为高校跨校区使用资源、异构系统之间数据共享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案。
陆佳炜[9](2007)在《基于Web Service的智能化网络构件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Internet的出现和普及使计算机应用已经全面进入Internet时代,软件构件也经历了从传统集中式应用构件到分布式的松耦合网络构件的变革。网络构件是一种崭新的分布式计算模型,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在分析软构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运用基于WebService的分布式计算技术,提出了一种智能的网络构件体系,重点研究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于网络构件相关理论的研究。论文首先对网络构件的组成要素进行了研究,指出网络构件主要有物理域、个体域和整体域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并给出了其形式化定义;然后对网络构件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二是讨论了网络构件对传统软件架构带来的挑战,提出了满足这些特征要求的基于Web Service的网络构件系统构架,架构内包括了网络构件的建立,网络构件的调用,网络构件的发现等功能的实现。三是重点研究如何有效的利用网络软件系统内的网络构件以作出智能化的决策和管理,并结合网络构件的特征和Agent技术,创建了基于Agent的智能化网络构件决策管理模型。模型中具有智能的网络构件能根据应用需求和网络环境变化而发生动态演化,实现决策的动态性和管理的智能化,最后,整个系统的网络构件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最后研究了网络构件在数字化校园领域的运用,并以教师数据中心系统为例,开发了基于Web Service的网络构件系统架构。验证了前述网络构件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张瑞斌[10](2006)在《基于Asp.net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此文在资源库建设的现状和分析Asp.net技术的特点的基础上,就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应具备的功能模块进行了初步的设想,并采用Asp.net技术进行了初步的实现,为建设一个规范、实用、好用而操作简单、管理方便、功能齐全的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提供一种尝试。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设想,例如,实现资源库功能的综合性,把资源制作和资源整合工具融入系统当中,将知识服务的思想融入资源库的建设当中,采用Web service技术实现资源库的共享和互操作等。
二、用Web Service实现教学资源库的互操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Web Service实现教学资源库的互操作(论文提纲范文)
(1)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中的信任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数字资源建设、共享与整合 |
1.2.2 国内外LAM研究 |
1.2.3 信任管理研究 |
1.2.4 总结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框架结构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阐述 |
2.1.1 互操作 |
2.1.2 服务融合 |
2.1.3 信任的定义 |
2.1.4 信任的属性 |
2.2 理论基础 |
2.2.1 系统论 |
2.2.2 协同论 |
2.2.3 知识组织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信任管理机制及应用模式分析 |
3.1 信任管理 |
3.1.1 定义 |
3.1.2 信任管理模型 |
3.1.3 凭证信任管理系统 |
3.1.4 行为信任管理模型 |
3.2 自动信任协商 |
3.2.1 定义 |
3.2.2 自动信任协商基本概念 |
3.2.3 现有自动信任协商系统 |
3.3 信任管理机制应用模式分析 |
3.3.1 P2P网络信任管理 |
3.3.2 普适计算信任管理 |
3.3.3 网格计算信任管理 |
3.3.4 Ad hoc网络信任管理 |
3.3.5 电子商务信任管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模式分析 |
4.1 国内外应用实践分析 |
4.1.1 Europeana |
4.1.2 世界数字图书馆 |
4.1.3 美国IMLS支持项目实践 |
4.1.4 CALIS |
4.2 数字资源互操作模式探析 |
4.2.1 数字资源整合原则与方法 |
4.2.2 Metalib with SFX系统 |
4.2.3 MAP系统 |
4.2.4 TPI系统及USP平台 |
4.2.5 数字资源互操作典型系统总结 |
4.3 数字化服务融合模式探析 |
4.3.1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
4.3.2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广度分析 |
4.3.3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深度分析 |
4.4 跨域环境下安全互操作的实践分析 |
4.4.1 安全检测实施维度下的互操作 |
4.4.2 协作架构维度下的互操作 |
4.4.3 建模辅助维度下的互操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数字资源互操作中的信任管理研究 |
5.1 OAI-PMH协议 |
5.2 数字化协作模式构建 |
5.3 数字化协作模式面临的问题 |
5.4 数字资源互操作信任管理模型构建 |
5.4.1 动态信任管理的内涵 |
5.4.2 LAM信任管理模型构建 |
5.4.3 动态信任评估模型的设计原则 |
5.5 动态信任评估算法设计 |
5.5.1 传统反馈信任聚合机制研究 |
5.5.2 新型反馈信任聚合机制研究 |
5.5.3 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数字化服务融合的信任协商研究 |
6.1 信任协商策略需求 |
6.2 LAM-AATN模型构建 |
6.3 LAM-AATN信任协商流程 |
6.4 LAM-AATN信任协商实例研究 |
6.5 LAM-AATN一致性校验研究 |
6.5.1 访问控制策略描述研究 |
6.5.2 一致性校验算法研究 |
6.6 LAM-AATN策略语言研究 |
6.6.1 策略语言功能需求 |
6.6.2 LAM-AATN-Jess策略语言 |
6.6.3 LAM-AATN-Jess语法结构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贡献 |
7.1.1 研究结论 |
7.1.2 研究贡献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艺术院校实验教学的特点 |
1.1 重视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
1.2 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 |
1.3 打破门规 |
2 开发基于实验教学的网络平台 |
2.1 教学资源的开放和共享 |
2.2 教学形式的自主性 |
2.3 教学设备的共享使用 |
2.4 实验教学资源空间的整合 |
3 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功能模块设计 |
4 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功能实现 |
4.1 实验教学网络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
4.2 基于web service技术将系统资源融合 |
4.3 基于web service技术网络平台系统结构 |
4.4 web service程序的用户登录和检索任务建立实例 |
5 结语 |
(3)教育云服务框架标准设计与应用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教育云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教育云平台应用现状 |
1.2.2 中国教育云平台应用现状 |
1.3 主要工作及研究意义 |
1.3.1 课题来源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云计算技术与标准 |
2.1 云计算 |
2.1.1 云计算概念 |
2.1.2 云计算服务模式 |
2.1.3 云计算应用类型 |
2.1.4 云计算优点与缺点 |
2.1.5 云计算应用案例分析 |
2.2 云计算标准研究 |
2.2.1 国际云计算标准研究 |
2.2.2 国内云计算标准研究 |
2.3 教育信息化标准研究 |
2.3.1 国际教育信息化标准研究 |
2.3.2 国内教育信息化标准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教育云服务框架标准的设计 |
3.1 教育云服务框架标准的研制原则 |
3.2 教育云服务框架标准的开发路线 |
3.3 教育云服务框架标准的需求分析 |
3.3.1 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战略对教育云标准需求 |
3.3.2 教育云用户角色对教育云标准需求 |
3.3.3 教育云应用场景对教育云标准需求 |
3.3.4 教育云关键技术对教育云标准需求 |
3.4 教育云服务框架标准的框架设计 |
3.4.1 教育云服务框架标准 |
3.4.2 标准体系的内在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4 云端教育资源管理库的应用实践 |
4.1 教育资源平台开发技术分析 |
4.1.1 新浪开放云平台技术分析 |
4.1.2 PHP语言 |
4.1.3 MySQL数据库 |
4.2 云端教育资源管理库开发所需标准分析 |
4.2.1 服务等级协议 |
4.2.2 教育云资源分类及标记 |
4.2.3 教育云元数据标准 |
4.2.4 其他标准 |
4.3 云端教育资源管理库的设计开发 |
4.3.1 需求分析 |
4.3.2 模块和流程设计 |
4.3.3 数据库设计 |
4.3.4 代码编写 |
4.3.5 配置与上线 |
4.4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教育资源云服务本体与技术规范研究 ——以电子书包资源服务技术规范的构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现状分析 |
1.4 研究的目的 |
1.5 研究的方法 |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7 论文组织结构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教育资源 |
2.1.2 云服务 |
2.1.3 教育云 |
2.1.4 教育资源云 |
2.1.5 教育资源云服务 |
2.1.6 本体 |
2.2 理论基础 |
2.2.1 理论支柱:网络教学传通系统理论 |
2.2.2 理念指导:开放系统理论 |
2.2.3 方法论:基于领域特征分析的服务工程方法论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3章 教育资源云领域本体建模 |
3.1 关于领域本体的构建 |
3.1.1 领域本体及其构建原则 |
3.1.2 领域本体的建模元语 |
3.1.3 基于领域特征分析的本体构建过程 |
3.2 教育资源云的领域特征分析 |
3.2.1 教育资源服务系统的案例分析 |
3.2.2 教育资源云的耦合性分析 |
3.2.3 教育资源云的构成分析 |
3.2.4 教育资源云的概念模型 |
3.3 教育资源云的领域本体构建 |
3.3.1 目标分析与制定计划 |
3.3.2 领域知识的收集与分析 |
3.3.3 核心概念和关系的确立 |
3.3.4 教育资源云的概念词汇表 |
3.3.5 利用Protege构建本体 |
3.3.6 教育资源云领域本体的建立 |
3.3.7 领域本体的演化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4章 教育资源云服务本体建模与应用 |
4.1 教育资源云服务本体的建模 |
4.1.1 教育资源云服务的分析 |
4.1.2 教育资源云服务的概念模型 |
4.1.3 教育资源云服务的描述模型 |
4.1.4 教育资源云服务的过程模型 |
4.1.5 教育资源云服务的组合模型 |
4.2 教育资源云服务的用例设计 |
4.2.1 教育资源云服务用例要素分析 |
4.2.2 云端用户到云 |
4.2.3 数字校园到云到云端用户 |
4.2.4 数字校园到云 |
4.2.5 数字校园到云到数字校园 |
4.2.6 数字校园私有云 |
4.2.7 云服务迁移 |
4.2.8 混合云 |
4.3 教育资源云服务流程的设计 |
4.3.1 基于服务动作视图的服务流程描述方法 |
4.3.2 教育资源云服务流程的建立 |
4.4 教育资源云服务本体的构建 |
4.4.1 本体构建的步骤及准备工作 |
4.4.2 服务过程本体 |
4.4.3 服务水平本体 |
4.4.4 服务资源本体 |
4.5 教育资源云服务环境本体的构建 |
4.5.1 服务质量本体 |
4.5.2 服务计量与统计本体 |
4.5.3 云服务请求者本体 |
4.5.4 云服务提供者本体 |
4.6 教育资源云服务本体的评价 |
4.6.1 本体评价的阶段 |
4.6.2 本体评价的方法 |
4.6.3 基于应用的本体评价指标 |
4.7 本体支持下的教育资源云服务应用 |
4.7.1 基于本体的工具类资源云服务的应用 |
4.7.2 基于本体的生成类资源云服务的应用 |
4.7.3 基于本体的内容类资源云服务的应用 |
4.7.4 本体驱动的教育资源云服务关联 |
4.8 对本体的评价与分析 |
4.8.1 调查问卷及用户文档 |
4.8.2 评价的结果及分析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5章 电子书包资源服务技术规范及其应用案例 |
5.1 电子书包资源服务的现实诉求 |
5.1.1 关于电子书包 |
5.1.2 电子书包领域本体的构建 |
5.1.3 电子书包的时代需求:资源服务的技术规范 |
5.2 《电子书包资源服务技术规范(草案)》的制定 |
5.2.1 教育资源云服务本体到电子书包资源服务技术规范的映射 |
5.2.2 《电子书包资源服务技术规范(草案)》的制定 |
5.3 《电子书包资源服务技术规范(草案)》的实践范例 |
5.3.1 《电子书包资源服务技术规范(草案)》的应用模式 |
5.3.2 范例一:华东师大电子书包资源服务云 |
5.3.3 范例二:云未科技的电子书包桌面云 |
5.3.4 基于技术规范的云联云实践与分析 |
5.4 《电子书包资源服务技术规范(草案)》的评价与改进 |
5.4.1 评价的指标 |
5.4.2 评价的调查问卷 |
5.4.3 评价的结果及分析 |
5.4.4 基于戴明环的改进思路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教育资源云的领域本体OWL描述 |
附录2 教育资源云服务的本体OWL描述 |
附录3 关于本研究中本体的调查问卷 |
附录4 电子书包资源服务技术规范(草案) |
第1部分 电子书包资源服务技术规范(草案)总则 |
第2部分 电子书包资源服务的分类及代码规范 |
第3部分 电子书包资源服务的描述与评价规范 |
第4部分 电子书包资源服务的用户组织/身份/角色数据规范 |
第5部分 电子书包资源服务的各类接口规范 |
第6部分 电子书包资源服务的服务过程规范 |
附录5 关于本研究中技术规范草案的调查问卷 |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科研与成果 |
1. 科研项目 |
2. 发表的论文 |
3. 申请的专利 |
补充参考文献 |
后记 |
(5)开源学习管理平台的资源共享设计与实现 ——基于MOODLE和SAKAI(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表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标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的现状 |
2.1 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含义及作用 |
2.2 我国教育资源建设的发展历程及成果 |
2.3 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第三章 开源软件与教育信息化 |
3.1 开源软件简介 |
3.2 教育信息化中的开源软件 |
3.3 开源软件SAKAI和MOODLE的应用分析 |
第四章 基于开源软件的教育资源共享机制设计 |
4.1 异构教学系统中教育资源共享的设计原则 |
4.2 资源共享模型设计 |
第五章 教育资源互操作原型系统的实现 |
5.1 原型系统开发环境 |
5.2 原型系统设计与实现 |
5.3 原型系统实现与测试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6)基于SOA的分布式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对象、目的和意义 |
1.2 分布式教育资源共享系统概述 |
1.2.1 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研究现状 |
1.2.2 当前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相关技术及理论:SOA 技术介绍 |
2.1 SOA 概述 |
2.1.1 SOA 的基本概念 |
2.1.2 SOA 的特征 |
2.1.3 SOA 架构 |
2.1.4 面向服务的技术产品及主要实现技术 |
2.2 Web Services 实现SOA |
2.2.1 Web Services 协议栈 |
2.2.2 Web Services 的架构 |
2.2.3 XML Schema |
2.3 SOA 与传统分布式架构的比较 |
2.3.1 SOA 与客户端—服务器架构比较 |
2.3.2 SOA 与分布式互联网架构比较 |
2.3.3 SOA 与混合Web 服务架构比较 |
2.3.4 要点小结 |
2.4 本章小节 |
第3章 系统总体架构的设计 |
3.1 分布式资源库的一般组织结构 |
3.2 基于SOA 的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的体系结构 |
3.2.1 系统基础架构分析 |
3.2.2 分布式教育资源共享系统架构 |
3.3 层次式教育资源共享模型 |
3.3.1 模型体系结构 |
3.3.2 模型拓扑分析 |
3.3.3 教育资源网络模型 |
3.3.4 实现技术 |
3.4 本章小节 |
第4章 系统关键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4.1 教育资源的组织 |
4.1.1 资源标注技术 |
4.1.2 教育资源的属性标注 |
4.1.3 元数据预处理 |
4.2 教育资源管理模块 |
4.2.1 资源发布 |
4.2.2 资源修改与删除 |
4.3 资源检索模块 |
4.3.1 本地资源检索 |
4.3.2 分布式资源检索 |
4.4 系统的安装与部署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分布式信息检索策略研究 |
5.1 信息检索中存在的问题 |
5.2 基于路由标注的信息检索策略 |
5.2.1 问题分析 |
5.2.2 L_flooding 策略设计 |
5.2.3 路由标注的报头格式 |
5.3 理论分析及实验证明 |
5.3.1 理论分析 |
5.3.2 实验证明 |
5.4 本章小节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开放式的高校教学资源管理模型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资源管理的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资源管理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教学资源管理的主要存在形式 |
1.2.2 资源管理的发展阶段与开发技术 |
1.2.3 教学资源管理的特殊性及设计要求 |
1.3 论文研究意义和目的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高校教学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2.1 当前高校教学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 资源描述的规范化与扩展性 |
2.3 资源共享与平台封闭性矛盾 |
2.4 用XML解决资源的可扩展性描述 |
2.5 Web Services实现面向服务的教学资源管理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Web Services的资源管理模型设计 |
3.1 总体框架设计 |
3.1.1 开放式结构的总体设计目标 |
3.1.2 三层结构模型 |
3.1.3 总体结构设计 |
3.2 系统功能设计及实现模型 |
3.2.1 系统功能实设计 |
3.2.2 系统功能实现模型 |
3.3 资源元数据描述模型 |
3.3.1 资源规范与分类问题 |
3.3.2 教学资源描述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资源管理平台实现的关键技术 |
4.1 开发平台与环境简介 |
4.2 资源数据处理技术 |
4.2.1 资源存储 |
4.2.2 资源数据传输 |
4.2.3 数据缓存技术 |
4.3 Web Services技术及其实现 |
4.3.1 Web Services体系结构 |
4.3.2 Web Services协议 |
4.3.3 ASP.NET中Web Services的实现 |
4.4 XML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
4.4.1 XML通用性 |
4.4.2 XML在教学资源管理平台中的应用 |
4.4.3 ASP.NET实现XML操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Web Services的资源管理平台详细实现 |
5.1 系统功能实现模块 |
5.2 用户界面设计 |
5.3 数据库实现 |
5.4 后台管理实现 |
5.5 资源上传与审核 |
5.6 资源服务的Web Services实现 |
5.7 系统安全 |
5.7.1 资源版权标识 |
5.7.2 基于角色的用户管理 |
5.7.3 加密技术的应用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9)基于Web Service的智能化网络构件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软件工程技术概述 |
1.2 软件构件技术发展现状 |
1.3 Internet对软件技术的需求和挑战 |
1.4 论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5 论文体系结构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软构件技术 |
2.1 软构件概述 |
2.1.1 构件的概念和特征 |
2.1.2 构件的分类 |
2.1.3 构件模型 |
2.1.4 构件描述语言 |
2.2 基于构件的软件组装 |
2.2.1 构件组装概述 |
2.2.2 构件组装的分类 |
2.2.3 构件组装技术和比较 |
2.3 软件构件库 |
2.3.1 构件库的基本概念与功能 |
2.3.2 构件的分类和检索 |
2.4 分布式软构件实现规范 |
2.4.1 COM/DCOM |
2.4.2 CORBA |
2.4.3 JavaBean/EJB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网络构件技术研究 |
3.1 网络构件的形式化定义 |
3.2 网络构件的基本特征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Web Service的网络构件研究 |
4.1 XML技术 |
4.2 Web Service |
4.2.1 Web服务的概念、应用对象和生命周期 |
4.2.2 Web服务架构 |
4.2.3 Web Service协议栈 |
4.3 基于Web Service的网络构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网络构件的软件系统架构设计 |
5.1 网络构件对传统软件架构的挑战 |
5.2 Web服务和网格服务 |
5.2.1 网格、网格计算与网格服务 |
5.2.2 开放网格服务架构 |
5.3 基于网络构件的软件系统架构设计 |
5.3.1 软件架构的特点和描述表达方式 |
5.3.2 基于网络构件的软件系统架构设计目标 |
5.3.3 基于网络构件的软件系统架构设计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Agent的智能化网络构件管理技术研究 |
6.1 软件Agent介绍 |
6.1.1 软件Agent概念 |
6.1.2 多Agent系统特征和体系架构 |
6.2 基于Agent的智能化网络构件决策管理模型 |
6.3 基于Agent的智能化网络构件决策管理模型实现研究 |
6.3.1 请求传递模块 |
6.3.2 执行决策下达模块 |
6.3.3 Agent模型信息的生成和运行模块 |
6.3.4 监控和异常模块 |
6.3.5 知识获取模块 |
6.3.6 检索和管理模块 |
6.3.7 资源更新模块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网络构件在数字化校园领域中的应用 |
7.1 数字化校园 |
7.1.1 数字化背景、历史和概念 |
7.1.2 网络构件在数字化校园中的应用价值 |
7.2 教师数据中心网络构件的应用 |
7.2.1 系统整体结构 |
7.2.2 基于网络构件的教师数据中心架构 |
7.2.3 网络构件的开发和布署 |
7.2.4 网络构件的调用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本文总结 |
8.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与发表论文情况 |
1. 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 |
2. 发表论文 |
3. 所获奖励 |
四、用Web Service实现教学资源库的互操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数字资源互操作及服务融合中的信任管理机制研究[D]. 郝世博. 南京大学, 2015
- [2]具有艺术院校特色的实验教学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 张亭,刘轶彤,高树清. 实验室科学, 2014(05)
- [3]教育云服务框架标准设计与应用实践[D]. 张家琼.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5)
- [4]教育资源云服务本体与技术规范研究 ——以电子书包资源服务技术规范的构建为例[D]. 杨志和.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5]开源学习管理平台的资源共享设计与实现 ——基于MOODLE和SAKAI[D]. 何超.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7)
- [6]基于SOA的分布式教育资源共享系统的研究[D]. 杨林. 山东师范大学, 2009(09)
- [7]基于Web Service的医学院校教学资源库互操作的研究[J]. 郑雪梅.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7(11)
- [8]开放式的高校教学资源管理模型研究与实现[D]. 陈湘军. 中南大学, 2006(06)
- [9]基于Web Service的智能化网络构件研究及应用[D]. 陆佳炜. 浙江工业大学, 2007(06)
- [10]基于Asp.net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 张瑞斌. 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第五届教育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上册),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