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快速找朋友

QQ快速找朋友

一、QQ快速查找好友(论文文献综述)

杨铭坤[1](2021)在《青少年在QQ平台的交往行为与自我呈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技术支持,社交媒体在互联网的沃土中得以蓬勃发展,从子弹短信、聊天宝以及微信、抖音、快手等社交软件的倒下与崛起中可以看出社交媒体平台的竞争从未消减,而且愈加激烈。QQ自1999年诞生之日起至今依旧拥有较高用户量,迈入22周岁的QQ已经成为最年长的社交平台,但是其用户却仍以青少年为主,呈现出年轻化态势,对青少年吸引力不减。那么当前青少年在QQ平台中的使用现状如何?人际交往状态如何?他们在进行自我呈现的目的是什么?他们在自我呈现中受到什么威胁?本文通过观察、调研与访谈,在拟剧理论、场域理论及符号互动论的基础上探讨青少年在QQ中的使用中的交往行为及自我呈现,并分析青少年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并为其他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提出可供借鉴之处。研究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研究的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案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以社交方式的演变以及QQ的发展、特点等方面为背景进行阐释,为后文的人际交往及自我呈现两方面作铺垫。第三部分分析青少年使用QQ的现状,以及他们的人际交往行为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与身边人、陌生人等不同交往对象在不同情境下的交往行为与特点。第四部分通过头像、昵称、说说、点赞评论等指标以及在表演中可能存在的威胁因素,来分析青少年在QQ中使用了什么样的策略表演,青少年进行自我呈现的动机是什么。最后通过上述分析来总结探讨青少年使用QQ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隐患并提出相应策略,为其他社交媒体平台提出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借助于QQ自身的迭代更新,探析了青少年人际交往中借助“养火”等独特标识带来的仪式感现象,针对自我呈现中可能受到的威胁性因素进行阐释。

崔晓龙[2](2021)在《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老年移动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城镇老年人对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适老化需求与日俱增。城镇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和媒介适应能力逐渐弱化,而当下针对老年群体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移动社交应用软件,在设计与应用方面还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科学、有效、完善的设计原则和规范。现有的相关设计远不能适应城镇老年人对当下社交的诉求,也未能有效解决老年群体普遍存在的代际关系疏离和社交活力不足的困境,这一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当下设计界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的研究站在设计的角度,以审视当今社会老龄化问题对设计的影响为前提,以数字技术对城镇老年移动社交进步的作用和价值为导向,以国内外先进理念为理论支撑,力求得出科学务实,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和实践案例,为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本文通过用户需求分析和实验论证,对城镇老年人在用户体验、功能需求、行为习惯、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推导出“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性别”“性格”“养老方式”等六要素对老年人社交活性和需求差异的关键性影响,并借助KANO需求分析模型,分析移动社交语境下老年人在安全、认知、兴趣、交往、情感等方面的需求,以此作为本文建构设计方法、设计模型的依据。同时,本文基于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理论剖析了城镇老年人的社会关系,提出“中间态关系优势”的分析视角;基于舒茨的人际关系三维理论来分析不同关系中需求层次的转化,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无障碍性”“社交安全感”“包容性”“贴近性”四个设计原则;基于场景理论提出“场景共时”“场景共境”“场景共权”“场景共情”四种场景分析视角,总结出“阅读”“兴趣社交”“情感社交”“知识社交”和“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本文还根据人体工程学的拇指功效实验和眼动科学实验对页面交互和操作舒适区进行分析,并基于五种需求场景提出了代表性的原型设计方案;论文还借助眼动实验和李克特五级主观评价量表对设计方法和设计方案进行了可用性验证和设计评价。本研究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力图丰富中国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语境下对体验设计需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同时为改善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体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设计思路。

欧阳长松[3](2020)在《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案件侦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微信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微信,利用微信进行交友和办公。微信在为人们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作案工具,犯罪嫌疑人利用微信,在微信平台上冒充熟人进行诈骗犯罪。从近几年法院判决的案件与公安机关侦破的典型案件来看,当前我国刑事犯罪数量逐年下降,而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案件数量却不断上升,且发展迅速,涉及范围越来越广,严重扰乱了网络空间秩序,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必须严厉打击。现阶段,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的主要类型有微信盗号冒充熟人诈骗、微信“克隆”冒充熟人诈骗和微信群冒充熟人诈骗,并且还呈现出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手段日益丰富和犯罪产业化的趋势,使得公安机关在打击此类犯罪的侦查实务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具体表现为:调查取证难以满足侦查实践、侦查协作机制不顺畅、诈骗金额认定和追缴工作难以开展,以及跨境抓捕犯罪嫌疑人困难等。面对这些困境,公安机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在线索收集方面,依托微信平台构建多元举报途径,并通过使用网络特情力量以及深度关联案件来获取犯罪线索;二是在综合分析案情方面,在主动延伸打击犯罪的同时,还应从资金流、信息流入手分析判断案情;三是在确定犯罪嫌疑人身份、寻找受害人方面,充分利用微信信息和技术手段,并结合传统措施来确定犯罪场所;四是在公安机关内部警种协作方面,积极整合公安内部资源,健全立案登记制度和案件管辖制度,完善各级反诈中心、合成作战中心及境内外警务合作机制建设;五是在警企协作方面,积极整合外部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公司在信息研判上的优势资源侦破案件,并与腾讯公司建立案件信息对比机制,共同打击此类犯罪。公安机关通过多措并举来提高对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案件的侦查能力,实现对此类犯罪的有效打击,减少此类犯罪的发生。

王静雯[4](2020)在《《网络交流——QQ即时通讯》教学设计》文中提出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内容选自信息技术教材小学三年级网络基础单元第7课。本课的设计不能仅停留在学生掌握即时通讯软件的操作方法、了解其在现实工作生活中的作用上,更需挖掘教材内容融入计算思维教学,基于网络交流多要素重叠问题,让中低年段小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体验与感知QQ。学情分析

周楠[5](2020)在《“使用与满足”视阈下社交app用户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移动媒介已经成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它正在或已经极大程度地影响和改变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基于移动媒介出现的社交软件更是侵占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不仅改变了以往的信息传递方式,更是形成了独特的社交文化。如今市面上活跃着那么多的社交app,它们的用户使用行为有何差异,这些差异又是基于怎样的原因而形成的。文章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选取了市面上热门的八个社交软件,从社交app上用户之间关系的强弱入手,将其分类为强关系的熟人社交app、弱关系社交app、零关系的陌生人社交app三类。结合“使用与满足”的理论框架,将受众接触社交app的使用动机为五类:认知动机、情感动机、个人整合动机、社会整合动机、休闲娱乐动机。将受众使用动机后的满足情况也分为五类:认知满足、情感满足、个人整合满足、社会整合满足、休闲娱乐满足。从使用与满足两个大层面去考察三类社交app的用户使用行为,以及和人口统计学因素上的差异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用户主要出于个人整合动机、休闲动机和社会整合动机去使用强关系型的社交app;主要出于认知动机和休闲娱乐动机去使用弱关系型社交app;主要出于社会整合动机和情感动机去使用零关系型社交app。文化水平对用户使用动机有显着差异影响;性别、年龄、月均支出对用户使用动机有部分显着差异影响;职业身份、居住区域对用户使用动机没有显着差异影响。用户通过社交app获得满足的情况与用户使用动机保持高度一致性。对于强关系型的社交app,用户的个人整合满足、休闲娱乐满足和社会整合满足程度较高;对于弱关系型的社交app,认知满足和休闲娱乐满足程度最高;对于零关系型的社交app,社会整合满足、情感满足和休闲娱乐满足程度最高。性别对用户的满足程度有显着差异影响;文化水平、职业身份、月均支出对用户满足程度有部分显着差异影响;年龄、居住区域对用户满足程度没有显着差异影响。

陈叶凤[6](2020)在《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研究》文中认为写作是衡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尺度,写作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然影响个体的思维能力和进入社会后的交际活动,直接关系到学生将来的社会适应能力。然而目前传统的写作教学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利于初中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急需探寻可以改善当前写作教学现状的良策。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各种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初中写作教学迎来了改革的契机。笔者在进行该研究前做了大量的文献查阅和研究工作,即文献分析法;编写了关于初中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下微写作活动概况的调查问卷,即问卷调查法;将以往的写作教学案例和当今的网络微写作教学案例展开比较和分析,即案例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几种研究方法的使用,争取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本文研究的是基于腾讯QQ和微信软件下的微写作对初中生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一共分为五章。前两章是相关基础理论和研究依据的阐释;第三章是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第四章探讨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的策略和模式,主要从教学理念、内容、策略和课外延伸等方面阐述如何在QQ和微信平台下,利用微写作增强初中生的写作能力,从而达到全面提升初中生语文能力的目的;第五章关于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示例与反思,对前文涉及的部分教学模式和策略进行初步的尝试和运用。本论文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具备一定的新颖性,提出了改善传统写作教学的策略,以初中生在QQ和微信平台下的写作为例,通过网络微写作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希望能够给一线教师们带来一些启示,重视初中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下的微写作活动,科学指导与评改,切实提升初中生的写作水平。

奚宇航[7](2020)在《基于国密算法的即时通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和移动运营网络的广泛普及,大量涌现的即时通讯类软件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效率得到大大提升。随着网络建设的提速和发展,人们的日常交流方式不再仅限于移动运营服务商提供的收费通讯:电话,短信。人们更加倾向于使用免费的即时通讯软件:微信,QQ作为日常的交流方式。即时通讯类软件在满足人们的需求的同时,其数据安全性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不论是对于国家、社会还是企业、个人,信息安全的意义都极其重大!如何保证即时消息传输和即时消息查阅中的安全性,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即时通讯系统。该系统以iOS平台实现为例,以即时消息传输层和查阅层的安全性设计作为核心内容,同时对iOS客户端和系统服务器端进行功能性需求与非功能性需求概述与设计实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部分:(1)通过对即时通讯软件及其信息加密的发展现状的研究和用户需求的市场调研,针对即时通讯加密性能要求更高的用户设计的一款即时通讯加密软件APP,依据项目的总体设计和功能需求设计各个功能模块,本系统主要包括iOS移动客户端设计、系统服务器端设计、即时消息传输安全设计和即时消息查阅安全设计。(2)根据iOS移动客户端的功能性需求,将客户端功能模块划分为三方登录、个人信息管理、添加好友、好友管理、即时聊天等功能模块,分别进行各个模块的功能实现。(3)服务器端使用了系统服务器结合苹果原生APNs服务器进行即时消息推送,其中系统服务器端为iOS移动客户端提供了相应的服务接口,结合SQLite数据库和Tomcat服务器进行实现;同时,将即时消息密文结合APNs服务器进行实时推送服务,推送性能稳定,数据流可控。在iOS移动客户端完成用户三方登录、添加好友以及即时聊天等操作后,服务器端都将进行数据的存储。(4)在即时消息传输层中,采用国密非对称SM2加密算法,以数字信封的方式安全分发国密对称SM4加密算法的密钥。统一发送方和接收方的密钥后,即时消息使用统一密钥加密后进行端到端的安全传输。(5)在即时消息查阅中,使用九宫格手势密码验证和数字密码验证结合的方式进行即时消息查阅保护,在进入软件时进行数字密码验证,在进入聊天室查看聊天消息明文时进行手势密码验证。(6)分别对系统的iOS移动客户端、系统服务器和即时消息加解密的各个模块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基本实现即时通讯系统的设计目标。

郭家栋[8](2020)在《基于跨平台关联的即时通信用户定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即时通信(Instant Messaging)原指一类可以即时发送和接收互联网消息的应用,经过20余年的发展,已发展成集通信、资讯、娱乐、搜索、电子商务等为一体的综合化信息平台。即时通信用户定位技术主要用于确定目标用户的位置,在特定目标追踪、舆情传播分析、惩治违法犯罪等领域的实际应用中均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不同即时通信工具采取的用户位置保护策略不同,现有即时通信用户定位技术往往针对某一特定平台设计相应的定位算法,存在用户定位数量有限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跨平台关联的即时通信用户定位技术,通过综合利用多个即时通信工具的用户属性信息、用户轨迹信息来克服基于单一平台定位用户数量有限的问题,提出了两种跨平台用户关联定位算法与一种用户信息获取方法。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现有基于系统通告距离与用户实际距离关系的定位方法定位用户数量有限,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属性信息匹配的关联定位方法。首先,通过分析即时通信工具的内部结构,基于用户界面元素模块精准查找用户名、性别、年龄等属性信息,解决了多源即时通信系统用户信息的自动、准确获取问题;然后,基于手机号搜索及好友推荐功能关联识别用户,将通过手机号获取到的用户信息与获取到的用户信息进行比对,实现多个不同平台用户的关联;最后,基于已获取的系统通告距离信息使用高精度定位算法对用户进行定位。针对在中国郑州与美国纽约地区的微信、陌陌和QQ用户进行了30天的定位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典型的基于空间划分的定位算法以及基于改进三边测量的定位算法相比,用户定位的数量分别提高了31.0%与14.2%。2.现有基于用户位置频数信息的轨迹匹配算法难以刻画用户活动轨迹的时序特性,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轨迹时空特征匹配的关联定位方法。首先,基于即时通信用户定位算法获取用户位置信息,结合用户的出现时间构建用户轨迹的时空域点集合;然后,将用户活动区域与出现时间按照一定的时间粒度、距离尺度进行划分,以网格序列表示用户轨迹;最后,基于TF-IWF(Term Frequency-Inverse Word Frequency)的权重计算模型将用户轨迹转化为向量,通过计算向量相似度实现用户轨迹匹配。针对从515对具有关联关系的微信、陌陌用户处收集的12102条用户轨迹进行了匹配实验,结果表明:与现有典型的K-BCT(k-Best Connected Trajectories)用户轨迹匹配算法和基于TF-IDF(Term Frequency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模型的用户轨迹匹配算法相比,所提方法基于TF-IWF模型得到的用户轨迹向量能够更加准确表达用户轨迹的时空特征,轨迹匹配的准确率与召回率能够达到94.6%与96.9%。3.现有基于光学字符识别的即时通信用户信息获取方法往往存在信息提取错误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GUI元素精确查找的信息自动获取方法。该方法首先分析即时通信工具的程序结构,获取“附近的人”界面的Activity信息;然后查找注入用户图形界面中的信息模块,获取模块中的内容如用户名、通告距离、签名等属性信息,随后将这些信息保存为可编辑的文本信息;最后,执行脚本程序实现对信息的自动获取,同时通过模拟位置将指定区域的用户属性信息获取完毕。针对在郑州与纽约地区的微信、QQ、陌陌进行了用户信息获取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获取信息的准确率达到96.1%,与基于光学字符识别的用户信息获取方法相比提高了29.2%,效率也有所提高。最后对全文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宗洪祥[9](2020)在《面向设计思维发展的中小学教师个人学习环境研究》文中认为随着web2.0等技术的兴起,网络学习逐渐成为了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然而,原有的教师研修网络平台等难以满足不同中小学教师的学习需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人学习环境的出现,使中小学教师的自主终身学习成为了可能。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正在不断的发展与变革,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教学问题也逐渐复杂多变,这就要求中小学教师的思维方式也要发生改变。随着设计思维的研究深入,设计思维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之中,教师设计思维应运而生。本研究力求从发展教师设计思维的角度出发,对中小学教师个人学习环境进行了设计并构建实现,这对于指导中小学教师创建个人学习环境,用来促进教师设计思维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个人学习环境和设计思维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得出影响教师设计思维发展的因素及利用中小学教师个人学习环境发展教师设计思维的可行性;然后对中小学教师从web2.0工具、资源和活动三个方面进行现状与需求调查;再从发展教师设计思维的角度,分析中小学教师个人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及设计策略,并结合上述调查,从工具、资源、活动和共同体四个方面对中小学教师个人学习环境进行了设计;最后通过微信平台构建个人学习环境实现了上述设计,并选取部分中小学教师协助他们构建了个人学习环境并采用访谈的方式对所构建的个人学习环境进行了评估,以验证其有效性。

王文龙[10](2020)在《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手机应用技术的突飞猛进,人们对于手机通讯的要求越来越来高,微信作为一款即时通讯类软件应运而生,因其简单的功能起初人们并不看好这款软件,在后期的不断升级中又以其独特的传播特点和强大的功能,备受当今大学生的追捧,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都产生了一定影响。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主阵地,要不断适应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将微信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要求。本文首先,阐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念、内容、手段等方面发展的新趋势,进一步论证了应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叙述微信的发展历程,厘清微信的概念、特点和功能。深入研究国家对于应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政策,透过问卷调查,了解微信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使用情况和认可度,同时结合微信的功能和特点,论述了微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所具备的独特优势,证实了应用微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其次,微信在高校信息传播、课堂教学以及学生工作中的应用都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育者对于微信的应用能力不足、微信的载体优势未能完全发挥、微信传播的教育内容较为单一、信息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从教师、学生和微信自身三个方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包括传统的教育观念限制了思想政治“微”教育的开展、开放虚拟的“微”环境削弱了思想政治“微”教育的效果、大学生自身媒介素养不高增加了思想政治“微”教育的难度。最后,立足于问题,从教师“微”队伍建设、学生“微”行为的教育与引导、优化“微”内容、搭建“微”平台、健全“微”监管最后,立足于问题,从教师“微”队伍建设、学生“微”行为的教育与引导、优化“微”内容、搭建“微”平台、健全“微”监管等五个角度提出了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解决办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二、QQ快速查找好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QQ快速查找好友(论文提纲范文)

(1)青少年在QQ平台的交往行为与自我呈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关于社交媒体的研究
        2.关于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研究
        3.关于自我呈现的研究
    (四)研究方案及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研究方案
        3.创新点
        4.理论视角
一、从现实到虚拟:社交方式的演变与QQ的发展
    (一)社交方式的发展与演变
    (二)青少年社交媒体总体使用状况
    (三)QQ的发展与优势
二、连接与展示:青少年在QQ平台的人际交往
    (一)青少年在QQ平台的人际交往现状
        1.交往分区
        2.交往时长
        3.交往关系
        4.在线交往意愿
    (二)青少年在QQ平台人际交往动机
        1.增强关系
        2.获得情感支持
        3.增强自我认同
    (三)青少年在QQ平台的人际交往特点
        1.首属群体的强连接与仪式感联络
        2.趣缘群体间的圈层交往与个性表达
        3.对陌生群体的清醒认知与群体疏离
三、表演与威胁:青少年在QQ平台的自我呈现
    (一)青少年在QQ平台的自我呈现现状
        1.个人主页
        2.空间说说
        3.点赞与评论
    (二)青少年在QQ平台的自我呈现动机
        1.实现自我表达
        2.呈现理想自我
        3.维系人际关系
    (三)青少年在QQ平台的自我呈现策略
        1.选择性的呈现策略
        2.理想化表演策略
        3.真实的流露策略
    (四)青少年在QQ舞台上表演的威胁
        1.破坏性信息被揭露
        2.关系传播的隔离矛盾
        3.身份转换后的复杂观众
四、总结与反思
    (一)总结
        1.清醒认知与繁杂信息的侵扰
        2.虚拟互动与情感的深化
        3.展示自我与虚荣感的作祟
        4.自我表达与约束自我的矛盾
    (二)反思
        1.从“放任”到“监管”——QQ平台加强自身监管
        2.从“堵”到“疏”——家校要转变教育理念,加强引导作用
        3.从“个体”到“其他”——QQ对其他平台的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二 相关概念阐述
        (一)城镇老年人
        (二)移动社交应用软件
        (三)用户体验
    三 研究现状综述
    四 国内外相关设计概述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变化与缺失:媒介环境变化中城镇老年人的状态和特征
    第一节 媒介发展中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状况
        一、媒介形态变化中的沟通方式
        二、移动媒介影响下的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特征
        三、城镇老年人际关系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身体状况和行为特征
        一、城镇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状况
        二、城镇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偏好
        三、城镇老年人的移动社交行为特征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认知行为和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一、移动媒介下城镇老年人的认知行为特征
        二、城镇老年人的移动媒介素养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状与困境: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问题和趋向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现状分析
        一、“积极老龄化”理念下的老年人移动社交产业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要素分析
    第二节 媒介传播范式转变中的设计困境
        一、不合理的需求定位
        二、交互逻辑忽视城镇老年人认知和行为特点
        三、交互方式忽视城镇老年人行为习惯
        四、交互界面不符合城镇老年人认知特点
    第三节 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的发展趋势
        一、品牌战略的发展趋势
        二、功能的发展趋势
        三、交互方式的发展趋势
        四、交互界面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念与原则: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立场
    第一节 由通用性到无障碍性:设计理念调整背后的逻辑转换
        一、通用性设计理念的优势和弊端
        二、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反思——用户的细分与深化
        三、用户的价值显现与用户体验设计原则的精准化
    第二节 以社交安全感为基础:由可靠性到归属感
        一、安全机制的可靠和适度
        二、交互逻辑和行为的安全感
        三、社交主体的社交安全感
    第三节 以包容性为中心:由交互逻辑到界面响应
        一、交互逻辑的合理与精简
        二、交互行为的容错
        三、交互方式的适用
        四、交互界面的简化和动态响应
    第四节 以贴近性原则为核心:由视觉贴近到主体性贴近
        一、视觉贴近原则
        二、行为贴近原则
        三、语境贴近原则
        四、情感贴近原则
        五、主体性贴近原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析与方法: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第一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依据
        一、调研方法和依据
        二、调研数据采集因素
        三、样本回收及数据分析
        四、调研结论
    第二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规划
        一、设计总体规划
        二、理论视角下的设计需求和功能分析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流程
    第三节 场景理论下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法
        一、基于阅读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二、基于兴趣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三、基于情感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四、基于知识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五、基于生活社交需求场景的设计方法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与方案: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策略
    第一节 基于需求场景理论的设计模型
        一、用户模型的构建
        二、需求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基于人际关系三维理论的设计策略
        一、基于“安全-信赖”体验的设计策略
        二、基于“包容-符号”体验的视觉设计策略
        三、基于“支配-互动”体验的感官融合设计策略
        四、基于“情景-叙事”体验的设计策略
    第三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方案
        一、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定位
        二、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交互原型设计
        三、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高保真原型设计
    第四节 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的设计评估
        一、可用性测试
        二、设计评价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人际关系和媒介素养调查问卷
附录2:用户体验设计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3:用户访谈问题大纲
附录4: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眼动实验任务引导语
附录5:老年移动社交应用软件用户主观评价量表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案件侦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文献回顾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2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概述
    2.1 概念的界定
        2.1.1 微信与熟人
        2.1.2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的界定
    2.2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的现状
        2.2.1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案件的数量
        2.2.2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案件的涉案金额
        2.2.3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案件的涉案人员组成
    2.3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的类型
        2.3.1 微信盗号冒充熟人诈骗
        2.3.2 微信“克隆”冒充熟人诈骗
        2.3.2.1 微信“克隆”仿冒亲戚好友类诈骗
        2.3.2.2 微信“克隆”冒充领导类诈骗
        2.3.3 微信群冒充熟人诈骗
    2.4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的发展趋势
        2.4.1 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手段日益丰富
        2.4.2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产业化
3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案件的侦查困境
    3.1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调查取证难
        3.1.1 微信工具的使用导致侦查取证难
        3.1.2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的跨区域性导致取证难
        3.1.3 电子证据易灭失导致取证难
        3.1.4 境外关键证据获取难
    3.2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侦查协作难
        3.2.1 侦查协作机制不健全导致部门合作、警企深度合作难
        3.2.2 跨境实施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的趋势带来国际侦查协作难
    3.3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诈骗金额认定、追缴难
        3.3.1 案件核实困难、证据不完整导致诈骗金额认定难
        3.3.2 微信支付与多种渠道结合转移资金导致追缴难
        3.3.3 赃款耗散快速导致追赃难
    3.4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跨境抓捕难
        3.4.1 涉案人数多、分布广导致跨境抓捕难
        3.4.2 跨境抓捕成本高导致跨境抓捕难
4 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的侦查对策
    4.1 拓宽收集渠道,扩大线索来源
        4.1.1 依托微信平台构建多元举报途径
        4.1.2 培育网络特情力量,获取犯罪线索
        4.1.3 深度关联案件,寻找犯罪线索
    4.2 综合分析案情,深挖犯罪信息
        4.2.1 主动延伸打击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
        4.2.2 从资金流入手分析判断案情
        4.2.3 从信息流入手分析判断案情
    4.3 多措并举确定犯罪嫌疑人身份、寻找受害人
        4.3.1 利用微信信息查找犯罪嫌疑人、寻找受害人
        4.3.1.1 利用生活微信信息确定犯罪嫌疑人身份
        4.3.1.2 利用微信信息,确定犯罪嫌疑人活动范围
        4.3.1.3 利用微信信息,寻找受害人
        4.3.2 利用技术手段查找犯罪嫌疑人
        4.3.2.1 利用手机IP地址查找犯罪嫌疑人
        4.3.2.2 利用手机MAC地址查找犯罪嫌疑人
        4.3.2.3 利用WIFI信息查找犯罪嫌疑人
        4.3.3 利用传统措施确定犯罪场所
    4.4 破除内部瓶颈,加强警种协作
        4.4.1 健全立案登记制度和案件管辖制度
        4.4.2 完善省、市、县三级反诈中心建设
        4.4.3 完善合成作战中心建设
        4.4.4 加强境内外警务合作机制建设
    4.5 破除外部瓶颈,强化与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协作
        4.5.1 利用互联网公司在信息研判上的优势资源侦破案件
        4.5.2 深化警企合作,创建案件信息对比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一、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二、 在学期间所获的奖励
    三、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网络交流——QQ即时通讯》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教学内容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2.网络交流,信息共享
    3.展示评价,总结交流
●教学反思

(5)“使用与满足”视阈下社交app用户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可行性分析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媒介使用
    1.2 社交app
    1.3 “使用与满足”理论
    1.4 研究假设
第2章 基于社交app用户使用动机的深度访谈
    2.1 样本概况
    2.2 常使用的社交app
    2.3 社交app的使用动机
第3章 社交app的用户使用行为分析
    3.1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3.2 媒介使用行为
    3.3 社交app用户使用动机分析
    3.4 社交app用户满足情况分析
第4章 社交app用户使用动机的差异化分析
    4.1 性别
    4.2 年龄
    4.3 学历
    4.4 职业身份
    4.5 月均支出
    4.6 常住区域
第5章 社交app用户满足程度的差异化分析
    5.1 性别
    5.2 年龄
    5.3 学历
    5.4 职业身份
    5.5 月均支出
    5.6 常住区域
第6章 结论
    6.1 用户使用社交app的动机差异
    6.2 用户使用社交app的满足差异
    6.3 不同用户的使用动机差异化结论
    6.4 不同用户的满足程度差异化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与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网络微写作
        二、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
    第二节 初中网络微写作的兴起和发展
        一、自发:网络微写作的兴起
        二、自觉:网络微写作的发展
        三、网络微写作与大作文的关系
    第三节 初中网络微写作的特征
        一、即时性
        二、真实性
        三、碎片式
    第四节 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的意义
        一、促进写作形式多样化
        二、激发初中生的写作兴趣
        三、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
第二章 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的依据
    第一节 理论依据
        一、教育即生活
        二、语文核心素养
        三、学习动机理论
        四、微写作理论
    第二节 现实依据
        一、大作文难度大
        二、写作兴趣不浓
        三、网络写作普遍
第三章 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方案与实施
        二、教师网络微写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三、学生网络微写作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二节 基于现状调查下网络微写作教学的困境
        一、写作功利化,训练研究欠缺
        二、写作随意化,规范指导不够
        三、写作分离化,整体计划不强
        四、写作封闭化,利用资源有限
    第三节 产生网络微写作教学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写作理念较落后
        二、未纳入正式课程
        三、与大作文相冲突
        四、生活视野欠开阔
第四章 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模式探讨
    第一节 初中网络微写作的教学理念
        一、规范性:纳入正式写作计划
        二、创新性:重视激发写作创意
    第二节 初中网络微写作的教学内容
        一、有序的主题写作训练
        二、多样的分项写作训练
        三、精彩的活动写作训练
    第三节 初中网络微写作的教学策略
        一、听说带写
        二、以读促写
        三、立规明写
        四、随心实写
        五、花样评写
    第四节 善用网络平台推广微写作成果
        一、创建家校公众号公布美文
        二、成立家校交流群关注过程
        三、巧用腾讯新闻储写作素材
        四、登录电子图书馆自我学习
第五章 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示例与反思
    第一节 “寄写于玩,图文并茂”——《学写游记》课例展示
    第二节 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国密算法的即时通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项目课题来源
    1.3 项目研究现状
        1.3.1 即时通讯应用发展现状
        1.3.2 即时通讯应用信息加密发展现状
    1.4 主要工作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技术简介
    2.1 iOS开发平台介绍
        2.1.1 iOS开发语言
        2.1.2 iOS开发工具
        2.1.3 iOS设计模式
        2.1.4 iOS操作系统及架构
        2.1.5 iOS三方库管理工具
    2.2 数据存储技术介绍
        2.2.1 SQLite数据库
        2.2.2 FMDB数据库
        2.2.3 Keychain安全存储工具
    2.3 即时推送技术介绍
        2.3.1 Tomcat服务器
        2.3.2 APNs推送服务
    2.4 国密算法介绍
        2.4.1 国密SM2算法
        2.4.2 国密SM4算法
    2.5 九宫格密码介绍
        2.5.1 手势密码
        2.5.2 数字密码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需求分析与整体设计
    3.1 可行性分析
    3.2 iOS移动客户端功能性需求
        3.2.1 三方登录功能模块
        3.2.2 个人管理功能模块
        3.2.3 添加好友功能模块
        3.2.4 好友管理功能模块
        3.2.5 即时聊天功能模块
    3.3 iOS移动客户端非功能性需求
    3.4 即时消息安全性需求
        3.4.1 消息传递安全协议
        3.4.2 消息查阅安全验证
    3.5 系统服务器功能性需求
    3.6 系统服务器非功能性需求
    3.7 系统整体架构与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搭建开发环境
        4.1.1 搭建iOS移动客户端开发环境
        4.1.2 搭建系统服务器开发环境
    4.2 建立应用工程
        4.2.1 建立iOS移动客户端工程
        4.2.2 建立系统服务器端工程
    4.3 工程文件配置
        4.3.1 QQ三方登录配置
        4.3.2 微信三方登录配置
        4.3.3 APNs远程推送证书配置
    4.4 系统服务器端的设计与实现
    4.5 iOS移动客户端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4.5.1 iOS访问权限机制
        4.5.2 三方登录功能模块
        4.5.3 个人管理功能模块
        4.5.4 添加好友功能模块
        4.5.5 好友管理功能模块
        4.5.6 消息传递安全功能模块
        4.5.7 消息查阅安全功能模块
        4.5.8 即时聊天功能模块
    4.6 SQLite数据库的设计
        4.6.1 用户信息表
        4.6.2 添加好友信息表
        4.6.3 聊天室信息表
        4.6.4 即时推送信息表
    4.7 系统模块代码统计汇总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测试
    5.1 系统测试环境
    5.2 测试流程
        5.2.1 iOS移动客户端测试流程
        5.2.2 即时消息加解密测试流程
        5.2.3 系统服务器端测试流程
    5.3 测试结果
        5.3.1 iOS移动客户端测试结果
        5.3.2 即时消息加解密测试结果
        5.3.3 系统服务器端测试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跨平台关联的即时通信用户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生学位论文自评表
学位论文创新点与发表学术论文对应情况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2.1 即时通信工具利用用户的位置信息提供LBSD服务
        1.2.2 用户定位技术
        1.2.3 跨平台的用户关联技术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基于用户属性信息匹配的关联定位方法
    2.1 基于用户属性信息匹配的关联定位方法
        2.1.1 探针群部署
        2.1.2 用户信息获取
        2.1.3 用户定位
        2.1.4 用户信息关联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实验设置
        2.2.2 实验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用户轨迹时空特征匹配的关联定位方法
    3.1 现有基于TF-IDF模型的用户关联算法
    3.2 基于用户轨迹时空特征匹配的关联定位方法
        3.2.1 获取用户轨迹
        3.2.2 网格化轨迹
        3.2.3 计算轨迹向量
        3.2.4 用户信息关联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实验数据与评价标准
        3.3.2 实验设置
        3.3.3 实验结果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GUI元素精确查找的信息自动获取方法
    4.1 基于光学字符识别的用户信息获取方法
    4.2 基于GUI元素精确查找的信息自动获取方法
        4.2.1 信息查找注入
        4.2.2 用户信息获取
        4.2.3 指定区域用户信息获取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实验设置
        4.3.2 实验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本文方法存在的不足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面向设计思维发展的中小学教师个人学习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文献综述
        (一)个人学习环境的研究现状
        (二)设计思维的研究现状
第二章 教师设计思维及其影响因素
    一、教师设计思维
    二、中小学教师设计思维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个人学习环境调查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二)调查对象与问卷发放
    二、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一)中小学教师web2.0工具、资源和在线活动的现状
        (二)中小学教师对web2.0工具、资源和活动的需求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个人学习环境的分析与设计
    一、个人学习环境及其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
        (一)个人学习环境
        (二)个人学习环境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面向设计思维发展的中小学教师个人学习环境的设计原则
        (一)便捷易用性原则
        (二)动态开放性原则
        (三)自主多样性原则
        (四)集合系统性原则
    三、面向设计思维发展的中小学教师个人学习环境设计策略
        (一)个人学习环境的资源设计策略
        (二)个人学习环境的工具设计策略
        (三)个人学习环境的活动设计策略
    四、面向设计思维发展的中小学教师个人学习环境设计
        (一)中小学教师个人学习环境的资源设计
        (二)中小学教师个人学习环境的工具设计
        (三)中小学教师个人学习环境的活动设计
        (四)中小学教师个人学习环境的共同体设计
        (五)面向设计思维发展的中小学教师个人学习环境的组成
第五章 面向设计思维发展的中小学教师个人学习环境构建
    一、构建中小学教师个人学习环境的平台选择
    二、中小学教师个人学习环境的模块设计
    三、面向设计思维的中小学教师个人学习环境的功能实现
        (一)交流通讯功能的实现
        (二)资源获取功能的实现
        (三)资源管理功能的实现
        (四)成果发布功能的实现
第六章 面向设计思维发展的中小学教师个人学习环境的实践与评估
    一、面向设计思维发展的中小学教师个人学习环境的实践
        (一)实践对象的选择
        (二)实践过程的追踪
    二、面向设计思维发展的中小学教师个人学习环境的评估
        (一)对部分中小学教师的访谈
        (二)中小学教师个人学习环境的特点及不足
        (三)中小学教师学习效果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总结
    二、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作者简历

(10)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本文创新之处
        二、本文不足之处
第一章 应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一、树立“以生为本,重视个体”的教育理念
        二、将网络媒介素养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
        三、依托“微”平台开展思想政治“微”教育
    第二节 应用微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一、微信:从不被看好到不可或缺
        二、国家逐渐明确了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相关政策
        三、微信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得到了普遍认可和使用
        四、微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备独特的优势
第二章 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现状
    第一节 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取得的成效
        一、高校微信公众号已经成为传递消息、凝聚情感的重要平台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借助微信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三、辅导员利用微信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第二节 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者的“微”能力有待提高
        二、微信的载体优势未能完全发挥
        三、微信传播的教育内容较为单一
        四、信息监督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第三节 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传统的教育观念限制了思想政治“微”教育的开展
        二、开放虚拟的“微”环境削弱了思想政治“微”教育的效果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不高加大了思想政治“微”教育的难度
第三章 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的实现路径
    第一节 建设“微”队伍,提升“微”教育
        一、树立应用微信育人的新理念
        二、提升应用微信的素质和能力
        三、创新应用微信的手段和方式
    第二节 引导“微”行为,增强“微”能力
        一、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甄别能力
        二、规范大学生的微信使用行为
        三、强化大学生的微信防护技能
    第三节 优化“微”内容,吸引“微”关注
        一、夯实高校微信传播的具体内容
        二、完善高校微信传播的表达形式
        三、创新高校微信传播的话语艺术
    第四节 搭建“微”平台,拉近“微”距离
        一、创设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号
        二、借助微信平台发现“微”问题
        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第五节 健全“微”监管,形成“微”力量
        一、健全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二、强化“微”平台发展规范
        三、完善管理和监督制约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QQ快速查找好友(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少年在QQ平台的交往行为与自我呈现研究[D]. 杨铭坤.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城镇老年人移动社交应用软件设计研究[D]. 崔晓龙.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1(09)
  • [3]微信冒充熟人诈骗犯罪案件侦查研究[D]. 欧阳长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4]《网络交流——QQ即时通讯》教学设计[J]. 王静雯.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0(11)
  • [5]“使用与满足”视阈下社交app用户行为研究[D]. 周楠. 吉林大学, 2020(08)
  • [6]初中网络微写作教学研究[D]. 陈叶凤.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2)
  • [7]基于国密算法的即时通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奚宇航.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8]基于跨平台关联的即时通信用户定位技术研究[D]. 郭家栋.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0(03)
  • [9]面向设计思维发展的中小学教师个人学习环境研究[D]. 宗洪祥. 鲁东大学, 2020(02)
  • [10]微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 王文龙. 喀什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QQ快速找朋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