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急诊室的管理及急诊护士的素质要求(论文文献综述)
李琳[1](2021)在《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甘肃省创伤急救护理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建立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管理体系提供客观依据;为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提供借鉴意义。方法:1.运用文献研究法拟定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调查问卷的框架,初步构建问卷的条目;2.参考专家函询法中专家的意见,修订问卷初稿得到最终问卷;3.通过预调查获取相关数据,计算问卷的Cronbach’s a系数和内容效度,评价其真实性和可靠性;4.采用横断面调查,对甘肃省57家二、三级综合医院的1090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调查工具采用自行编制的问卷《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问卷》。采用SPSS26.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初始问卷共46个条目,包括七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调查问卷的填写说明,后六部分为调查问卷的主体内容,即一般人口学特征(共9个条目)、患者救治(共10个条目)、护理管理(共9个条目)、护理技能(共6个条目)及护理知识(共12个条目)。2.两轮函询中专家积极程度均为100%;专家意见权威程度为0.895;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分别为0.277、0.325(P<0.001)),变异系数为0.06~0.18。根据专家意见共删除5个条目,新增2个条目,修改22个条目,形成最终调查问卷。3.预调查数据分析得,问卷整体内容效度为0.96。问卷整体的Cronbach’s a系数为0.783。4.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14份,收回有效问卷109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7.84%。创伤患者救治现状分析表明,二、三级医院出诊反应时间、现场伤情评估时间、现场救治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接诊到救护车到达现场的时间、急诊科时间、放射科时间、静脉通路建立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致伤原因居于前三位的是道路交通伤、高空坠落伤、跌倒外伤。患者住院费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创伤急救护理管理中,抢救物品及设备管理制度“完全符合”的百分比最高,创伤急救操作流程培训及考核规范化管理“完全符合”的百分比最低。二、三级医院在院内远程专科会诊的设备及条件、对创伤患者的抢救过程进行总结反馈、进行严重创伤患者急救案例分享及学习、引入有关急救新知识及新技能方面的符合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创伤急救护理技能中,心肺复苏操作“熟练”“非常熟练”的百分比高达96.51%,而使用除颤仪、创伤患者体格检查、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熟练”、“非常熟练”的百分比分别为55.51%、35.33%和22.20%。在创伤急救护理理论知识中,评估创伤患者气道、呼吸、脉率、瞳孔情况、对创伤患者采取保暖措施及持续监测生命体征“熟练”“非常熟练”的百分比均高于90%,而创伤液体复苏知识、急救药物的作用、用法、用量、创伤评分工具熟练程度中“熟练”、“非常熟练”的百分比较低。创伤急救护理技能及创伤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得分的中位数及四分位间距分别为25(23,27)和51(47,56)。人口社会学因素分析表明,不同医院级别、培训次数急诊科护士创伤急救护理技能及理论知识得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职称急诊科护士创伤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得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创伤急救护理技能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自行编制的《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问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测评工具使用。2.通过对甘肃省57家二、三综合医院的1090名急诊科护士调查分析发现,甘肃省创伤急救时效性较差。紧急救援中心应该根据甘肃省创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弹性调整院前救护车的配置数量,规划最优救护半径,以提高甘肃省院前创伤救治的时效性。院内急诊科也应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针对严重创伤患者成立多学科救治小组,建立实现急救、手术、重症监护以及病房的无缝隙连接,从根本上提高救治时效性。3.通过对不同人口学因素分析发现,不同医院级别、培训次数的急诊科护士创伤急救护理理论知识得分有差异;不同医院级别、培训次数、性别、年龄、学历、工作年限、职称均为创伤急救护理技能得分有差异。因此,提示管理者应该根据急诊科护士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培养,同时也要结合甘肃省护理队伍的现有水平,制定客观、可行的创伤护理培训方案以及管理方法。
冯兰棱[2](2021)在《以核心能力为导向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文中指出研究目的:以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为导向,参考国内外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经验,构建既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又能体现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培训方案,旨在规范我国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提高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为急诊专科护士管理、培训、考核及认证提供理论依据,进而推进急诊专科护理领域的发展。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关于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及核心能力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19年12月,并手工补充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提取相关内容,了解国内外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及核心能力的研究现状,初步拟定培训方案框架。2.半结构式访谈:根据研究目的拟定访谈提纲,对5名急诊专科护士和10名急诊护理专家进行一对一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其对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的理解,以及对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的认识、建议与意见,进一步补充完善培训方案。3.Delphi法:采用Delphi法对30名专家进行2轮咨询。采用Excel2019、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指标纳入标准(重要性评分>4.0分,变异系数<0.25)以及专家意见修改相应指标,最终确定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结果:通过检索共获得1906篇文献,剔除重复文献559篇后按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终纳入28篇文献,涉及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时长、考核标准、培训学员和教师准入标准等内容。2.半结构式访谈结果:整理分析访谈内容后提炼5个主题,分别为急诊专科护士核心能力、培训内容设置、培训管理、考核评价、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效果及展望,结合文献研究结果初步形成培训方案。3.Delphi结果:参与2轮咨询的专家均来自中华护理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包括急诊专科护理、护理教育、护理管理领域。2轮专家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0.90%、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94,Kendall’s W协调系数分别为0.201、0.322(P<0.05)。第一轮修改41项指标,合并6项指标,删除8项指标,新增5项指标;第二轮修改6项指标,合并4项指标,删除2项指标,最终确立的培训方案包括培训目标、培训管理、培训内容及考核评价4项一级指标,21项二级指标,102项三级指标。研究结论:本研究选择的咨询专家专业领域涉及广泛,来自不同地区具有代表性,专家积极性、权威性、协调性较好,表明研究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培训方案充分融合核心能力要求,突出急诊专科化培训的特色,能为我国完善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提供参考依据。
徐永娟[3](2020)在《心理资本在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与共情疲劳中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急诊护士心理资本、工作压力、共情疲劳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心理资本与工作压力、共情疲劳的相关性,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探讨心理资本在降低工作压力导致的共情疲劳中的作用,以便为护理管理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保证急诊科的护理质量。方法本研究属于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3月-2019年4月选取青岛市18家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的453名急诊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救助人员生活质量量表(ProQOL)和心理资本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使用SPSS 22.0以及Amos 21.0软件进行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主要的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等。结果1.急诊护士的心理资本得分为(4.11±0.84)分,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为韧性、乐观、希望和自我效能。健康状况、护士长的认可和每周夜班数是心理资本的主要影响因素。2.急诊护士的工作压力得分为(103.68±17.56)分,工作压力处于中重度水平的占比为96.69%,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为工作量及时间分配、护理工作及专业、工作环境及仪器、患者护理方面和管理及人际关系。健康状况和护士长的认可是工作压力的主要影响因素。3.急诊护士的共情满意得分为(31.67±7.48)分,得分居中、高水平的占90.50%,共情满意的影响因素为健康状况、护士长的认可、工作压力和心理资本;倦怠得分为(26.89±6.03)分,处于中、高危倦怠水平的占比78.37%,倦怠的影响因素为健康状况、岗位、工作压力和心理资本;二次创伤得分为(25.59±6.25)分,处于中、高危二次创伤水平的占70.86%,二次创伤的影响因素为健康状况、工作压力和心理资本。4.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急诊护士的工作压力与倦怠、二次创伤呈正相关(r=0.521、0.438;P<0.01),与共情满意呈负相关(r=-0.580;P<0.01);心理资本与工作压力、倦怠、二次创伤均呈负相关(r=-0.425、-0.648、-0.430,P<0.01),与共情满意呈正相关(r=0.666;P<0.01)。5.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工作压力可以直接显着负向影响共情满意(β=-0.395,P<0.01),直接显着正向影响共情疲劳症状(β=0.370,P<0.01);心理资本在工作压力对共情满意的影响中起到部分正向中介效应(β=0.540,P<0.01),在工作压力对共情疲劳症状的影响中起到了部分负向中介效应(β=-0.599,P<0.01)。结论急诊护士的工作压力处于中重度水平,共情疲劳处于中高危水平,工作压力和共情满意呈负相关,与倦怠和二次创伤呈正相关。心理资本与共情满意呈正相关,与倦怠和二次创伤呈负相关。工作压力可直接显着影响共情疲劳,心理资本可以降低工作压力导致的共情疲劳。护理管理者在及时识别急诊护士共情疲劳的同时,可通过干预措施来提高急诊护士的心理资本,从而降低共情疲劳,保证护理质量。
代月[4](2019)在《急诊护士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及影响因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调查急诊护士对急诊知识掌握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为医院继续开展培训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2017年12月选择成都市5家医院共207名急诊护士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其对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得分结果及可能的影响因素如护士护龄、职称等,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急诊护士的急救知识得分为76.98±3.28,其中得分最低的为常用急诊药物的名称和用法(8.5±3.2),依次为急诊患者的症状观察(10.8±2.7)和中毒患者的急救护理(7.3±2.3)。而洗胃术(8.8±1.7)和心肺复苏(12.6±2.1)等掌握较好。优良组(≥80)61人,占比30.05%,合格组(60~<80)117人,占比57.64%,不合格组(<60)25人,占比12.32%。急诊护士获得急救知识的途径主要是工作经验(79.65%),岗位培训(54.76%),工作前院校教育(48.32%),工作后自学(29.87%)。单因素分析显示,护士的年龄、学历、护龄、职称、是否接受过岗位培训等可能是影响掌握情况的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护士的护龄(OR=1.649,95%CI=1.504~1.808)、学历(OR=1.075,95%CI=1.025~1.126)、职称(OR=2.387,95%CI=2.342~2.433)和是否接受过岗位培训(OR=2.644,95%CI=2.397~2.962)是影响急诊护士急救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因素。结论急诊护士的急救知识掌握有待进一步提高。护士的护龄、学历、职称和是否接受过岗位培训是急救知识掌握情况的影响因素,应加强相关教育和培训,提高成都市急诊护士的综合素质。
刘芳[5](2019)在《SMART原则在提高急诊护士抢救成功率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研究SMART原则在提高急诊护士抢救配合成功率中起到的作用。方法选我院急诊科护士12名进行SMART原则培训,为观察组;再选同时期急诊护士12名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护士在急诊抢救速度、抢救配合成功率及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结果结果可知,观察组护士的急诊抢救速度、急诊抢救配合成功率、患者对护士的满意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护士,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对急诊护士进行SMART原则培训可以明显的加快急诊抢救速度,可以明显的提高急诊护士抢救配合成功率,同时还可以增加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程度。
张燕,肖明朝,赵庆华,江颖[6](2017)在《急诊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应对策略的SWOT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运用SWOT方法对急诊护士应对工作场所暴力的优势、劣势、机会、挑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急诊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应对策略,即建立预防工作场所暴力指南和工作机制,建立完善的监测和评估系统;加强对急诊护士培训,提高急诊护士职业素质;优化医院环境和流程,以及以社区医院为依托,急诊专科护士为主导,提高居民院前急救技能和医学基本知识;对降低急诊护士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事件发生有重要作用。
王丽竹[7](2017)在《新医改背景下急诊护士队伍管理问题研究 ——以浙二医院为例》文中认为千家万户的幸福和亿万人民的健康都与医药卫生事业息息相关。为了深化医疗卫生的改革,促进医疗卫生的发展,新医改对每个医疗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诊科作为医院的窗口,承担着救治急危患者的重要任务,一个医院的服务水平、应急能力是衡量其护理质量的标准。在新医改的背景下,急诊护士队伍管理问题日益突出。本研究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员工培训理论、绩效管理理论,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同时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分析与资料分析法,以浙二医院为例,对急诊护士、急诊专科护士以及医院管理部门三方面开展调查研究,以理论结合实践、宏观及微观的结合角度出发对急诊护士队伍管理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本项研究旨在完善急诊护士队伍的管理问题,稳定急诊护士队伍,提高急诊护士整体素质,为病人提供更好的“优质护理服务”,推进急诊科护理队伍的健康发展。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急诊护士队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1)急诊护士队伍整体素质偏低自身条件不能满足新医改的需求。(2)急诊工作环境差、工作量大、护士人员短缺、待遇差等造成急诊护士队伍不稳定。(3)医院对新医改政策落实不到位,急诊护士的分层使用不合理,绩效考核不合理。(4)从政策高度出发缺乏有效落实,缺乏规划及扶持。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的改进对策包括:(1)通过推动培训制度立法、加强培训配套激励、加强服务理念及核心能力培养来提高急诊护士队伍整体素质以满足新医改需求。(2)通过医院加大投入、增加急诊护士数量、提高急诊护士待遇、加强人性化管理、为急诊护士提供发展机会等方面来稳定急诊护士队伍。(3)建立一系列举措加强医院对新医改护士队伍管理的监督,如:完善能级管理体制、考核急诊护士床护比、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标准、完善激励和评价机制。(4)通过完善规范化培训、有效落实新医改政策、加强规划及扶持等方式来完善新医改急诊护士队伍管理政策。
孙燕,沈彦佳[8](2016)在《浅析急诊护士工作倦怠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文中认为工作倦怠,是指人们在工作中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衰竭,身体疲劳,工作效率降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工作成就感[1]。护士是工作倦怠的高危人群之一。而急诊科护理工作是充满高风险高压力的工作,其工作的特殊性要求急诊护士具有高超的护理技术及较强的心理素质,否则易致身心疾病,影响工作效率。现对我科护士的工作倦怠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措施。1工作倦怠原因分析1.1科室特殊性质急诊室是医院的前沿阵地,它担负着
蔡婵纯[9](2015)在《急诊护士在护患纠纷中心理应激反应与管理对策》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急诊护士在护患纠纷中的心理应激反应和管理对策。方法:选取浙江省温州市中心医院急诊室护士30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护患纠纷中的心理应激反应进行调查,分析导致心理应激反应发生的因素和产生的不良影响,针对调查结果实施相应的管理对策,观察并比较实施管理前后的效果。结果:心理应激反应主要包括精神焦虑及紧张、抑郁及失望、过度谨慎及逃避等,导致心理应激反应产生的首要因素为生活习惯不规律,护士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后易加重心理紧张程度,出现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及自制力减退等不良反应,实施相关管理后,护士心理应激反应发生概率显着少于管理前,且心理高度紧张的人数显着减少(P<0.05)。结论:急诊护士在护患纠纷中的心理应激反应较多,应积极寻找原因并予以相应管理,减少护患纠纷对护士心理的消极影响,减少护士的心理应激反应,缓解心理紧张程度,促进护理工作顺利开展。
吕君,董兰[10](2014)在《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分析及对策》文中认为目的了解急诊科护士工作中主要压力源及相关因素,探讨减轻压力的对策。方法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我院急诊科5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的压力源于超负荷工作、特殊紧张的工作环境、经常倒班、担心护理差错、应对各种检查的压力占90%以上,福利待遇、人际关系冲突、接受各级各类考试压力等占80%以上。结论急诊科护士压力主要来源于超负荷工作、特殊紧张的工作环境、经常倒班。
二、浅谈急诊室的管理及急诊护士的素质要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急诊室的管理及急诊护士的素质要求(论文提纲范文)
(1)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概述 |
一、相关概念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对象 |
一、调查工具的编制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原则 |
(二)成立研究小组 |
(三)文献研究 |
(四)专家函询 |
(五)信效度分析 |
二、现场调查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三)数据收集过程 |
(四)统计分析方法 |
(五)质量控制和伦理原则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一、文献研究结果 |
二、问卷条目初步构建结果 |
三、专家函询结果 |
(一)专家来源 |
(二)专家基本情况 |
(三)两轮专家函询的统计结果及专家修改意见 |
(四)专家函询指标结果 |
四、信效度检验结果 |
(一)预调查结果 |
(二)信度检验结果 |
(三)效度检验结果 |
五、调查问卷的形成 |
六、现场调查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第五章 小结 |
一、结论 |
二、创新性 |
三、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三 甘肃省创伤救治管理模式指标专家咨询(第一轮) |
附录四 甘肃省创伤救治管理模式指标专家咨询(第二轮) |
附录五 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问卷 |
综述 脊髓损伤患者创伤后成长体验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致谢 |
(2)以核心能力为导向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及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理论基础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方法与对象 |
2.1 成立研究小组 |
2.2 文献研究 |
2.3 半结构式访谈 |
2.4 Delphi法的实施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文献研究结果 |
3.2 半结构式访谈结果 |
3.3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初步构建结果 |
3.4 Delphi咨询结果 |
3.5 确立以核心能力为导向的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 |
第四章 讨论 |
4.1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构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4.2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
4.3 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内容分析 |
第五章 小结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性 |
5.3 研究局限性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心理资本在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与共情疲劳中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工具 |
3 预实验 |
4 资料收集 |
5 统计学方法 |
6 质量控制 |
7 伦理考虑 |
8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急诊护士一般资料 |
2 急诊护士工作压力、心理资本和共情疲劳的现状 |
3 急诊护士工作压力、心理资本和共情疲劳的影响因素分析 |
4 急诊护士工作压力、心理资本与共情疲劳的相关性分析 |
5 急诊护士的共情疲劳的多因素分析 |
6 急诊护士心理资本、工作压力对共情疲劳的作用路径分析 |
讨论 |
1 急诊护士的工作压力 |
2 急诊护士的心理资本 |
3 急诊护士共情疲劳 |
4 急诊护士工作压力、心理资本及共情疲劳的相关性分析 |
5 急诊护士工作压力、心理资本及共情疲劳的作用路径分析 |
结论 |
研究的创新性、意义及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4)急诊护士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问卷得分情况 |
2.3 单因素分析 |
2.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讨论 |
(5)SMART原则在提高急诊护士抢救成功率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3.1患者对护士的满意程度 |
1.4 统计学意义 |
2 结果 |
2.1 两组护士的急诊抢救情况对比 |
2.2 患者对两组护士满意程度对比 |
3 讨论 |
(6)急诊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应对策略的SWO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急诊护士应对工作场所暴力的SWOT分析 |
1.1 优势 (Strengths, S) |
1.1.1 急诊护士整体学历水平提高 |
1.1.2 急诊专科护理得到关注和发展 |
1.1.3 医院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
1.2 劣势 (Weaknesses, W) |
1.2.1 急诊护理队伍年轻化, 沟通技巧和专业技能欠缺 |
1.2.2 急诊护士对护理专业的忠诚度不高 |
1.2.3急诊护士的社会心理支持不足 |
1.3 机会 (Opportunities, O) |
1.3.1 护理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 |
1.3.2 政策环境支持及护士执业环境持续改善 |
1.3.3 护士地位不断得到提升 |
1.3.4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
1.3.5 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和推进 |
1.4 挑战 (Threats, T) |
1.4.1 患者对护理服务需求提高 |
1.4.2 居民院前急救和基本医学知识普遍缺乏 |
1.4.3 多部门共同参与的机制难以形成 |
2 急诊护士工作场所暴力的应对策略 |
2.1 建立完整而有效的预防工作场所暴力指南和工作机制 |
2.2 建立完善的工作场所暴力监测和评估体系 |
2.3 改善医院环境和流程 |
2.4 提高急诊护士职业素质 |
2.5 以社区医院为依托, 急诊专科护士为主导, 开展居民院前急救知识培训 |
3 小结 |
(7)新医改背景下急诊护士队伍管理问题研究 ——以浙二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新医改 |
2.1.2 急诊护士 |
2.1.3 急诊专科护士 |
2.1.4 注册护士核心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2.2.2 员工培训理论 |
2.2.3 绩效管理理论 |
3 新医改背景下急诊护士队伍管理现状:基于浙二医院数据的分析 |
3.1 新医改政策对急诊护士队伍及其管理现状要求 |
3.2 医院管理者对新医改急诊护士管理现状 |
3.2.1 医院管理者对新医改急诊护士管理的认识 |
3.2.2 医院管理者对新医改急诊护士管理的执行情况 |
3.2.3 医院管理者对新医改急诊护士管理的成效 |
3.3 急诊护士队伍稳定性现况 |
3.3.1 急诊护士工作压力现况 |
3.3.2 急诊护士人员配置现况 |
3.3.3 急诊护士角色定位现况 |
3.3.4 急诊护士待遇现况 |
3.3.5 人性化管理现况 |
3.4 急诊护士整体素质情况 |
3.4.1 急诊护士、急诊专科护士基本情况 |
3.4.2 急诊护士、急诊专科护士整体核心能力现状 |
4 新医改背景下急诊护士队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急诊护士队伍管理政策制定不完善 |
4.1.1 规范化培训不到位 |
4.1.2 缺乏规划及扶持 |
4.2 医院执行部门对新医改政策落实不到位 |
4.2.1 急诊护士不能达到新医改的要求 |
4.2.2 急诊护士分层使用不合理 |
4.2.3 绩效考核不合理 |
4.3.急诊护士队伍不稳定 |
4.3.1 急诊环境因素 |
4.3.2 急诊工作量大 |
4.3.3 急诊护士人员短缺 |
4.3.4 急诊护士待遇差 |
4.3.5 社会舆论对急诊护士的误解 |
4.4 急诊护士自身素质不能满足新医改的需求 |
4.4.1 急诊护士整体素质偏低 |
4.4.2 急诊护士对自身职业规划迷茫 |
5 新医改背景下优化急诊护士队伍管理的对策建议 |
5.1 加大护士队伍培养力度,提高急诊护士队伍整体素质 |
5.1.1 推动培训制度立法 |
5.1.2 加强培训配套激励 |
5.1.3 加强服务理念 |
5.1.4 加强核心能力的培养 |
5.2 加强医疗资源投入力度,促进急诊护士队伍的稳定发展 |
5.2.1 增加急诊科建设投入以改善急诊环境 |
5.2.2 扩大急诊护士数量以满足临床需求 |
5.2.3 加强急诊护士队伍的人性化管理 |
5.2.4 为急诊护士的职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
5.2.5 加大政府投入以提高急诊护士待遇 |
5.3 引入新的管理工具,完善急诊护士队伍管理绩效考评 |
5.3.1 考核急诊护士配比 |
5.3.2 完善能级管理体制 |
5.3.3 建立健全绩效考核标准 |
5.3.4 完善激励和评价机制 |
5.4 优化急诊护士队伍管理政策,强化政策的落实与执行 |
5.4.1 完善规范化培训 |
5.4.2 有效落实新医改政策 |
5.4.3 加强规划及扶持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
(8)浅析急诊护士工作倦怠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作倦怠原因分析 |
1. 4 业务水平急诊病种的多样性及病情的危重性要求急诊护士掌握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及娴熟、快速、精确的操作技能。护士之间往往具有很大的竞争意识, 在自尊心及虚荣心的驱使下, 能力稍差的护士往往增加了精神压力, 从而情绪低落, 工作没积极性。 |
2 应对措施 |
2. 5 提升职业荣誉感院领导要重视护士这一职业, 提高护士工作待遇, 增加晋升机会, 提升护士的地位。同时要加大对护士职业的宣传, 通过媒体、网络、宣传片等提升护士在社会上的职业形象, 增加自身荣誉感。 |
(9)急诊护士在护患纠纷中心理应激反应与管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提高自身素质 |
1.2.2 掌握沟通技巧 |
1.2.3 正确认识护患纠纷的危害 |
1.2.4 完善医院功能,增强护士的法律意识 |
1.2.5 合理配置急诊护理人员 |
1.3 观察指标及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分析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分析 |
3.1.1 紧张的工作环境 |
3.1.2 超负荷的工作 |
3.1.3 人身安全受到威胁 |
3.2 急诊护士压力应对措施 |
3.2.1 提高护士的适应能力, 正确对待工作压力。 |
3.2.1. 1 科室开展创温馨工作氛围, 用思想感化人, 用真情留住人的活动 |
3.2.1. 2 丰富护士们的业余生活, 重视身心发展 |
3.2.1. 3 改善环境, 缓解压力 |
3.2.2 合理调整科室人员配置 |
3.2.3 护士长应合理排班 |
3.2.4 保证急诊护士的人身安全 |
4 小结 |
四、浅谈急诊室的管理及急诊护士的素质要求(论文参考文献)
- [1]甘肃省创伤救治护理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李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以核心能力为导向急诊专科护士培训方案的构建[D]. 冯兰棱. 兰州大学, 2021(11)
- [3]心理资本在急诊科护士工作压力与共情疲劳中的关系研究[D]. 徐永娟. 青岛大学, 2020(01)
- [4]急诊护士急救知识掌握情况及影响因素[J]. 代月. 职业与健康, 2019(15)
- [5]SMART原则在提高急诊护士抢救成功率的应用[J]. 刘芳.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9(01)
- [6]急诊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应对策略的SWOT分析[J]. 张燕,肖明朝,赵庆华,江颖. 护理学杂志, 2017(17)
- [7]新医改背景下急诊护士队伍管理问题研究 ——以浙二医院为例[D]. 王丽竹. 宁波大学, 2017(02)
- [8]浅析急诊护士工作倦怠的原因及应对措施[J]. 孙燕,沈彦佳. 当代临床医刊, 2016(01)
- [9]急诊护士在护患纠纷中心理应激反应与管理对策[J]. 蔡婵纯.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15(23)
- [10]急诊护士工作压力源分析及对策[J]. 吕君,董兰.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