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光温室方位的确定(论文文献综述)
庄新研,贾兴辉,彭金鑫,杨华,胡志杰,高丽红,朱虹企,闫丽,陈之群[1](2021)在《兰陵四季温室辣椒单行U型双干整枝高效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说明山东省兰陵县四季温室又称新阴阳型日光温室,无后墙,内部空间大,适宜机械化操作,土地利用率比传统阴阳型温室提高20百分点。利用该类型温室栽培早春茬辣椒,并配合单行U型双干整枝技术,辣椒产量比传统种植方式增加46.4%,收益增长30%以上。辣椒在我国各地均有栽培,在解决蔬菜市场周年均衡供应中占有重要地位。2020年山东临沂兰陵县日光温室辣椒栽培面积666.7 hm2(1万亩)左右。近年来,兰陵县深入开展蔬菜栽培技术新尝试,
张锐,刘一川,朱德兰,葛茂生[2](2021)在《考虑薄膜积灰的日光温室前屋面采光效率模型构建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确定自然环境下日光温室前屋面的采光效率,通过实测数据获得杨凌地区冬季长时间无雨状态下棚膜表面的灰尘积累分布情况以及不同太阳入射角及积灰程度下的棚膜透光率,构建了积灰分布模型及棚膜透光率衰减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太阳入射角计算模型,采用MATLAB作为开发工具编写日光温室前屋面透光率的计算程序。通过输入温室地理坐标、日期时间、采光面曲线形状、朝向、棚膜材料种类,模拟出采光面上的透光率,并在杨凌地区对模型进行验证与应用。结果表明:同时考虑灰尘和太阳入射角的影响,建立的透光率模型与实测值的模拟精度较高,3个测点的模型计算值与实测值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90%、2.13%和2.02%;以杨凌冬至日高采光效率为设计目标,将距温室前屋面底端0.8 m处的点作为控制点,确定2种曲线形状的温室,其前屋面控制点高度分别为0.6和0.8 m;朝向为南偏西5°时,在冬至日正午前后2h内,采光面的太阳入射角处于合理采光角范围内,采光效率较高;在弱光低温的冬季,为保障温室内较高的光照强度,建议选用的前屋面覆盖材料为白色PO膜。该研究可为日光温室棚膜表面采光效率的计算及采光面结构的设计优化提供依据。
张国辉[3](2021)在《高寒地区日光温室冬季温光性能分析及栽培模式的比较》文中指出
王柏超[4](2021)在《内置石蜡结构改善温室热环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袁行健,吴兴国,徐皓,陈晓峰[5](2021)在《烟台市日光温室后屋面参数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后屋面结构和性能对于日光温室的性能有非常大的影响。为设计出适宜烟台市日光温室栽培的最优化后屋面结构,通过调研常规生产所采用日光温室及其后屋面结构,借助中国农业大学开发的日光温室光环境模拟软件,以后屋面倾角、水平投影宽度和后屋面构造为自变量,模拟研究不同后屋面参数对日光温室内部温度的影响。模拟推算可知,日光温室跨度9 m的情况下,后屋面最优化参数为倾角38°,水平投影宽度1.3 m,复合构造材料宜采用挤塑板替代聚苯板。
孙潜[6](2021)在《内保温日光温室温光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日光温室是满足冬季作物生产的重要农业设施,不仅能够解决我国北方冬季新鲜蔬菜水果供应少而难的问题,同时能够利用太阳能作为驱动温室生产的能量来源,降低能耗甚至是零能耗,为我国社会经济以及生态带来了巨大效益。内蒙古地处我国北疆,光照充足,是发展日光温室产业的理想区域之一。但是,往往也要面临冬季高寒风冽的气候问题。传统日光温室常采用保温被外覆盖方式进行温室保温,但是外保温被很容易受外界不良环境影响,保温被老化破损都会导致温室保温性下降,甚至受潮吸水而增大自重,对温室结构安全产生威胁。日光温室的保温蓄热不仅是温室设计理论的研究重点,也是生产实践的重要保障。基于内蒙古地区气候条件以及日光温室设计理论,内蒙古农业大学设施农业课题组在传统日光温室的基础上,优化了温室结构,针对性地设计出保温被内置式的内保日光温室,为日光温室结构创新提供了依据,也驱使日光温室向着更加保温蓄热的方向发展优化,同时也能够缓解了内蒙古高寒地区日光温室生产所面临的燃眉之急。但是,基于传统日光温室基础上优化改进的内保温日光温室在实践中也存在大量不足,主要体现在与内保温日光温室相配套的一些理论及技术的研究相对滞后,为此,本研究首先对比分析了普通日光温室(NG)和内保温日光温室(IG)室内光照的时空变化规律,明确了内保温日光温室的采光特性。其次在前人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并利用模型对影响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的因素进行研究。最后通过对比四种不同覆盖类型的内保温日光温室,即单膜单保温被覆盖厚型墙体温室(G1)、双膜单保温被覆盖厚型墙体温室(G2)、双膜双保温被覆盖厚型墙体温室(G3)、双膜双保温被覆盖薄型墙体温室(G4),明确了不同内保温日光温室的热环境特性,以期为内蒙古高寒地区温室结构设计优化、环境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相比于普通日光温室,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在不同天气条件及时空分布均有提高。晴天时(2015年1月10日),内保温日光温室平均太阳辐射较普通日光温室可提高9.7%~16.8%,平均采光率可提高11.11%~16.89%,太阳能截获累积量可提高9.82%~17.06%;而阴天时(2015年1月6日),平均太阳辐射可提高14.4%~17.7%,平均采光率可提高15.22%~19.64%,太阳能截获累积量可提高17.28%~17.51%。2)建立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模型R2在0.89~0.96之间,模拟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的精准度较高。通过模型计算可知,冬至日时,上午偏东方位温室透光率高于偏西方位,而下午则相反;不同方位温室内地面太阳辐射差异较小,主要是温室墙体获得最大太阳辐射的时间节点,正南方位出现于中午,偏西方位中午延后,偏东方位中午提前。全天地面和墙体太阳辐射累积总量正南方向最多,随方位角增大而减少,且相同方位温室之间的差异较小。3)通过模型计算,分析了保温被位置对室内光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保温被水平投影长度增加时,保温被越来越多地阻止了进入温室的太阳辐射,尤其是墙体获得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与保温被水平投影长度为0时(L=0m)相比,不同水平投影长度降低了墙体和地面太阳辐射日累积量11%~78.53%,不利于温室采光以及墙体蓄热。4)相比于其他三座温室,G3对于温室热环境的营造要更突出。连续一个月(2016年12月15日~2017年1月15日)测试结果表明:夜间温度G1下降最快,G3下降最慢;连续晴好天气时(2017年1月11日9:00~1月14日9:00),G1,G2、G3、G4夜间平均气温分别为10.5℃、12.4℃、13.1℃、11.9℃。连续不良天气时(2016年12月22日9:00~12月26日9:00),G1,G2、G3、G4夜间平均气温分别为8.5℃、10.4℃、11.1℃、9.3℃。G1表现最差,G4表现次之,G2表现较好,G3表现最佳。5)连续一周(2017年1月1日~1月7日)的温室运行中,4座温室夜间相对湿度均可达90%以上。土壤20 cm处平均温度G1、G2、G3、G4分别为13.7℃、16.8℃、17.5℃、14.2℃。6)4座温室墙体20 cm处温度变化最剧烈,晴天时(2017年1月2日9:00~1月3日9:00),G1、G2、G3、G4平均温度分别为13.4℃、16.3℃、17.4℃、11.9℃;阴天时,(2017年1月6日9:00~1月7日9:00),分别为10.9℃、12.9℃、14.2℃、10.8℃。晴天时G1、G2、G3墙体40 cm、80 cm深温度变化趋于稳定;阴天时G1、G2、G3墙体80 cm深温度变化趋于稳定,40 cm处仍然释放热量。7)G1、G2、G3、G4每平方米建造成本分别为284.7元、293.4元、317.7元、236.9元。G3热环境营造最好,但成本也最高;G4成本最低,热环境略好于G1,但墙体蓄热效果较差。
黄琳[7](2021)在《日光温室动态热环境及热负荷预测》文中认为我国日光温室多建于北方地区,为城镇居民冬季蔬菜供应做出了巨大贡献。日光温室是以蓄热墙体、保温后屋面和采光棚膜为主要围护结构,可实现反季节蔬菜生产的被动式农业设施建筑。温室内的热环境常涉及白天高温时通风除热,在夜晚低温时需要补充热量,温室的除热量和补热量——“冷热负荷”,主要取决于温室得热、失热的动态变化特性。本文基于山东建筑大学试验日光温室(位于济南凤鸣路1000号)和潍坊地区“第六代”日光温室(位于潍坊市寒亭区)进行测试分析,探究了温室内外空气温度、墙体壁面温度、土壤温度和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规律及空间分布特征。针对日光温室透射辐射计算,基于山东建筑大学试验日光温室建立了采光曲面太阳辐射计算模型,提出了反射辐射当量透过率计算式,采用实测数据对温室采光曲面的太阳入射辐射模型进行了验证。其次,探究了该试验温室内太阳直射、散射和反射辐射的当量透过率随温室棚膜高跨比的变化,比较了该温室棚膜的简化斜面与实际曲面当量直射透过率的差异程度,重点分析了冬季室外积雪覆盖下垫面工况下该温室散射透射辐射与反射透射辐射强度,结果表明该试验温室采光棚膜透射辐射总量中需要考虑反射辐射的贡献。通过总结该试验温室曲面透射辐射的计算方法,将该方法可以推广到其他采光曲面形式。采用太阳视角法探究了该温室端部效应对温室围护结构内表面光斑面积的影响。对比了该试验温室不同长度下,温室各围护结构内表面光斑面积和光斑面积占比的逐时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在济南地区当温室的建造长度超过60 m时,温室的端部效应对太阳辐射的遮挡影响可忽略不计。另外,由于温室内的作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会影响土壤表面接受的辐射热流。通过类比传热热阻建立了无量纲植物当量热阻模型,分析了该当量热阻与温室内作物叶面积指数和作物消光系数的函数关系,并基于潍坊地区“第六代”日光温室分析了温室内特定作物在晴天抵抗辐射透过能力的变化。本文分析了日光温室中不同边界特性围护结构的传热机制,选定拉氏变换法计算温室墙体、土壤等不透明围护结构的传热量,并采用山东建筑大学试验日光温室内的空气温度对该方法建立的温室热模型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修正了太阳辐射配比表达式,以西红柿为例并基于山建大试验温室,在给定两种室温工况下预测了该温室的逐时负荷变化特点。结果表明,该温室在冬季晴天日间11:00-15:00需要通风除热,在其他时间需要补热,该温室采光棚膜的热损失占比分别为51.36%和56.33%。最后,本文采用瞬时损失效率和热负荷水平两种评价指标对比了潍坊、济南两个地区日光温室内的热环境,分析了两种不同结构温室的不足,为优化日光温室热环境指明了方向。
焦巍[8](2021)在《寒旱区典型双层膜日光温室土壤-作物-环境水热系统试验与模拟研究》文中指出温室栽培是我国北方寒冷干旱地区主要的农业生产形式,是提高土地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农产品品质的重要手段。日光温室作为封闭或半封闭的热力系统,室内温湿度等环境因子的分布与作物生长密切相关。日光温室室内土壤、作物和环境间存在着复杂的质热交换作用,形成了水热耦合系统。根据前期研究发现,当室内作物形成冠层结构时,水热环境因子将呈现不同的分布规律及特征,耦合作用下的水热系统各组分将发生变化。因此研究温室水热系统变化机理对提高室内作物产量、品质,提升温室管理效率等具有重要意义。双层膜日光温室是针对北方寒冷气候研发的新型日光温室,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针对双层膜结构集热、储能等传热规律的模拟分析和室内水热系统耦合研究还属空白。本研究以栽有芹菜作物的新型双层膜日光温室为研究对象,分别在2018~2019年度和2019~2020年度对作物冠层和温室水热系统环境因子进行了测试分析,构建了基于多孔介质特性的芹菜作物冠层模型,验证了该模型应用于温室水热系统模拟的可行性,并基于CFD技术构建了双层膜日光温室土壤-作物-环境水热系统数值模型,对其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深入开展了双层膜日光温室水热系统环境因子分布规律及各组分间的耦合机理的研究,具体研究和结论如下:(1)对芹菜作物不同生长期室内外环境因子的测试分析发现,在室外环境条件相似情况下,室内环境温湿度、土壤温度和CO2浓度受作物冠层影响显着,而土壤含水率变化不明显。随着芹菜生长,冠层增高,冠层内部孔隙率、渗透率降低,冠层内外温湿度差和CO2浓度差增大。(2)对室内土壤、作物和环境间的水热交换过程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封闭条件下温室能量平衡方程。利用湍流模型、辐射模型、组分运输模型和多孔介质模型等构建了双层膜日光温室二维和三维CFD模型,提出了作物多孔介质模型参数计算和选用方法。(3)结合冠层区域试验,以温室中间截面为研究对象对室内水热环境进行二维CFD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度高,模拟方法可行,通过模拟发现多孔介质模型在温室水热系统模拟中可以准确表征作物特性。对比0.8m和1.0m冠层内外温湿度分布规律及特征,发现作物冠层多孔介质特性是影响其水热环境因子分布的主要因素。0.8m和1.0m冠层顶部与底部最大温差可达到10.3℃和13.2℃,相对湿度差达到32%和39%。随着冠层的增高,冠层内部温度和湿度差增大。(4)基于R485通讯协议,构建了包含LG207和G780模块的温室室内环境因子监测系统。对二维CFD模型进行优化,提高了模型计算速度及精度,其中温度、湿度值的模拟相对误差小于7%和5%,均方根误差小于0.6℃和3%,该模型模拟值可在监测系统中代替实测值进行运算。结合Fluent中UDF模块的监测反馈测点设定功能,构建了可应用于温室自动化控制的CFD模拟预测模块。(5)根据芹菜冠层物理特性,构建了分层多孔介质模型,优化了温室土壤-作物-环境水热系统CFD模型,并对其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试验数据吻合度高,模型正确。分析研究了双层膜日光温室未通风时水热动态平衡状态下气流速度、湍流动能和温湿度分布特征,发现冠层内部形成了不同于室内环境的水热系统。双层膜区域通过内膜开口与室内环境进行水热交换,室内环境和土壤间直接水热耦合作用减弱,而与作物冠层的水热耦合作用增强。室内形成了中部和两侧不同的温湿度分布区间,其中温室中间温度较两侧高3℃~4℃,湿度低8%~12%。(6)通过研究发现,相比传统日光温室,双层膜日光温室集热、储能效果更好,组合通风方式可保证室内作物处于适宜的生长环境,外膜顶部自然通风口可以有效调节温室内部温湿度。在创建的CFD模型上对双层膜日光温室结构进行仿真模拟分析,提出了温室结构优化方案。论文通过对寒旱区典型双层膜日光温室水热系统进行试验和模拟研究,探明了水热动态平衡状态下温室内部各组分的耦合机理,为北方寒冷干旱地区日光温室结构优化和室内环境因子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侯晨雪[9](2021)在《独立光伏温室系统荷—源匹配优化研究》文中认为当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进步,人们对物质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愈发强烈,我国设施农业迎来了发展的新阶段。温室作为其主要代表,能够在特殊环境下进行农业生产,可以随意调节温室环境以满足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求。采用独立光伏发电技术与温室相结合的手段,通过在温室屋顶铺设光伏组件,在遮阴满足作物光需求的同时也能为温室负载提供电能。但由于独立光伏温室发电系统负荷功率与光伏出力之间的不匹配,造成光伏系统实际发电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因此将研究独立光伏温室系统荷-源匹配,对系统的规划及建设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研究了作物草莓的最佳光合效率以及温室内环境场,建立光伏系统功率输出与负荷响应耦合,实现系统荷-源优化。(1)根据五参数法对光伏组件进行建模仿真分析,得到独立光伏温室系统的输出特性。对光伏系统发电量进行计算与实验分析,结果显示独立光伏温室系统光伏出力情况并不理想;通过实验进行了多因子组合因素对组件输出特性的影响分析,实验得知,温室内的环境因子会降低光伏组件的输出功率,但没有室外环境对系统输出的影响大,为提高双面组件效率,应采取相应措施。(2)构建了光伏温室室内辐照度场、温度场的数值模型,并进行了仿真与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辐照度场模型模拟值与实验值相对误差在0.2%-15%范围内;温度场模拟结果显示,温室中心与地面垂直立面模拟与实验温度的相对误差小于水平面,温度的差异性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趋势一致。(3)对光合速率与环境因素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影响机理与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超过35℃会对“京藏香”草莓光合作用产生消极影响,光合有效辐射在360~470μmol·m-2·s-1范围内时适宜草莓生长,实验结果对基于光合速率的负载调控提供理论基础;建立了基于温室室内环境场与草莓最佳光合速率所需环境因素的负荷调控方案。(4)进行了独立光伏温室系统荷-源匹配优化研究,建立了温室各个负荷的能耗模型,提出了“时移”的优化策略,优化实验结果显示,独立光伏温室系统效率较优化之前也有了显着提升,夏季同比提升了24.9%,冬季同比提升了27.9%,证明了优化策略的合理性。本文基于草莓最佳光合速率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合建立的光伏温室室内温度场、辐照度场模型,提出了一种荷-源优化策略,对独立光伏温室的荷-源匹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纪燕[10](2021)在《北方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的结构与建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能够有效利用土地且保温性能好,适宜在北方地区推广应用。介绍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的结构与功能,以其在抚顺县应用实例阐述建造方法,以期为促进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在北方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
二、日光温室方位的确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光温室方位的确定(论文提纲范文)
(1)兰陵四季温室辣椒单行U型双干整枝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四季温室的结构与性能 |
1.1 四季温室的结构 |
1.2 四季温室的性能 |
1.2.1 土地利用率 |
1.2.2 通风效果 |
1.2.3 保温性能 |
2 辣椒单行U型双干整枝高效栽培技术 |
2.1 栽培茬口及品种选择 |
2.2 播种育苗 |
2.2.1 催芽 |
2.2.2 播种 |
2.3 苗期管理 |
2.4 定植 |
2.5 U型双干整枝方法 |
2.6 水肥管理 |
2.7 温度管理 |
2.8 病虫害防治 |
2.9 适时采收 |
3 四季温室辣椒单行U型双干整枝高效栽培特点 |
3.1 延长辣椒生长周期 |
3.2 单行密植,节约土地 |
3.3 空间大,采光好 |
3.4 用工增多 |
3.5 经济效益显着 |
(2)考虑薄膜积灰的日光温室前屋面采光效率模型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模型构建与求解 |
1.1 日光温室采光面太阳入射角计算模型 |
1.1.1 日光温室棚膜采光面的法线向量 |
1.1.2 日光温室棚膜采光面太阳直射光线的方向向量 |
1.1.3 日光温室采光面不同位置处的太阳入射角 |
1.2 积灰分布模型 |
1.3 棚膜透光率模型 |
1.4 温室采光面平均透光率计算 |
1.5 验证方法 |
1.6 模型求解 |
1.6.1 求解思路 |
1.6.2 求解步骤 |
2 模型验证与结果分析 |
2.1 模型验证与对比 |
2.2 采光面曲线形状对采光效率的影响 |
2.3 温室朝向对采光效率的影响 |
2.4 薄膜材料对采光效率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5)烟台市日光温室后屋面参数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目标温室的选取以及日光温室模拟软件的验证 |
1.1 目标温室的选取以及参数设定 |
1.2 日光温室模拟软件准确性的验证 |
2 后屋面参数的选择 |
2.1 倾角的选择 |
2.2 水平投影宽度的选择 |
2.3 构造的选择 |
3 模拟参数设定与模拟数据结果 |
4 小结与讨论 |
(6)内保温日光温室温光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日光温室发展状况 |
1.1.2 日光温室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新要求 |
1.2 研究状况 |
1.2.1 日光温室结构合理性及优化研究 |
1.2.2 日光温室环境调控及理论研究 |
1.3 研究意义、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内容、方法 |
2 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温室及其参数 |
2.1.2 试验项目 |
2.2 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 |
2.2.1 模型概述与简化 |
2.2.2 模型建立 |
2.3 评价指标与数据处理 |
2.3.1 评价指标 |
2.3.2 数据处理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内保温日光温室室内太阳辐射照度分布规律分析 |
2.4.2 内保温日光温室太阳辐射模型验证 |
2.4.3 内保温日光温室光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
2.5 讨论与小结 |
2.5.1 讨论 |
2.5.2 小结 |
3 内保温日光温室保温蓄热性能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温室及其参数 |
3.1.2 试验方法及项目 |
3.1.3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温室太阳辐射对比 |
3.2.2 不同温室气温对比 |
3.2.3 不同温室空气相对湿度对比 |
3.2.4 不同温室土壤温度对比 |
3.2.5 不同温室墙体温度对比 |
3.2.6 不同温室建造成本对比 |
3.3 讨论与小结 |
3.3.1 讨论 |
3.3.2 小结 |
4 结论与建议 |
4.1 主要结论 |
4.2 建议 |
4.3 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日光温室动态热环境及热负荷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日光温室动态热环境试验与分析 |
2.1 日光温室测试概况 |
2.2 测试方法及测点布置 |
2.2.1 温室内外空气温湿度测点布置 |
2.2.2 温室内壁面温度及土壤温度 |
2.2.3 温室内外太阳辐射 |
2.2.4 测试仪器参数及误差分析 |
2.3 温室热环境测试结果分析 |
2.3.1 温室内空气温湿度 |
2.3.2 温室内空气温度空间分布 |
2.3.3 温室各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 |
2.3.4 温室内土壤温度 |
2.4 本章小结 |
3.日光温室采光曲面棚膜太阳透射辐射计算 |
3.1 室外太阳辐射理论分析 |
3.1.1 太阳辐射穿越大气层的特点 |
3.1.2 太阳直射辐射计算 |
3.1.3 太阳散射辐射计算 |
3.1.4 昙日太阳辐射计算 |
3.1.5 室外太阳辐射强度直散分离计算 |
3.2 日光温室内外太阳辐射强度分析 |
3.2.1 试验温室A1-0室内外太阳辐射强度 |
3.2.2 实测温室A1-5室内太阳辐射强度 |
3.3 温室采光曲面太阳辐射计算方法 |
3.3.1 日光温室采光曲面当量透过率理论计算 |
3.3.2 温室采光曲面太阳辐射模型验证 |
3.3.3 采光曲面高跨比与当量透射率的关系 |
3.3.4 温室棚膜简化斜面与实际曲面的当量直射透过率 |
3.3.5 不同室外下垫面工况下温室棚膜太阳透射辐射量 |
3.3.6 采光曲面方位角与高跨比对太阳透射辐射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日光温室端部效应对辐射遮挡影响及植物消光作用 |
4.1 日光温室端部效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
4.1.1 温室围护结构内表面的光斑变化 |
4.1.2 温室长度对围护结构内表面的光斑影响 |
4.2 植物对太阳辐射的消光作用 |
4.2.1 植物冠层结构简介 |
4.2.2 植物对太阳辐射的消光作用 |
4.2.3 植物叶面积指数的计算 |
4.2.4 植物当量热阻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5.日光温室不同边界特性围护结构的传热机制 |
5.1 温室内外气象参数的确定 |
5.1.1 温室外空气温度 |
5.1.2 温室内空气温度 |
5.2 不透明围护结构传热量计算方法对比 |
5.2.1 有限差分法的适用性分析 |
5.2.2 热平衡法——基于Ahamed的温室热模型计算 |
5.2.3 积分变换法计算分析 |
5.3 日光温室各部分热损失量的计算 |
5.3.1 墙壁失热量的计算方法 |
5.3.2 土壤失热量的计算方法 |
5.3.3 温室薄膜、后坡失热量的计算方法 |
5.3.4 温室空气渗透耗热量的计算方法 |
5.3.5 植物蒸腾耗热量的计算方法 |
5.4 太阳辐射分数配比的修正 |
5.5 本章小结 |
6.日光温室预测热负荷作用效果分析 |
6.1 日光温室热模型验证 |
6.2 温室不同围护结构传热量算例分析 |
6.2.1 北墙传热损失分析 |
6.2.2 土壤传热损失分析 |
6.2.3 温室内外长波辐射换热量分析 |
6.2.4 作物蒸腾热损失量分析 |
6.2.5 温室得失热量与热负荷的关系 |
6.2.6 温室热负荷计算分析 |
6.3 拉氏变换法的讨论 |
6.3.1 拉氏逆变换变量中各项参数的含义 |
6.3.2 拉氏变换法在日光温室中的推广应用 |
6.4 不透明围护结构传递矩阵的讨论 |
6.4.1 温室墙体传递函数的根值分析 |
6.4.2 不同计算方法对墙体反应系数的影响 |
6.4.3 墙体保温层位置对反应系数的影响 |
6.5 日光温室热环境的评价 |
6.6 本章小结 |
7.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博士学位科研成果 |
(8)寒旱区典型双层膜日光温室土壤-作物-环境水热系统试验与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温室环境因子试验及数学模型研究方面 |
1.2.2 温室微气候因子CFD数值模拟研究方面 |
1.2.3 多孔介质模型研究方面 |
1.2.4 设施农业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方面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2 双层膜日光温室环境因子测试分析 |
2.1 试验温室概述 |
2.1.1 温室地理位置及试验条件 |
2.1.2 双层膜日光温室简介 |
2.1.3 试验作物简介 |
2.2 试验方案设计 |
2.3 测试内容及方法 |
2.3.1 室外气候因子测量 |
2.3.2 室内环境参数测量 |
2.4 双层膜日光温室环境因子试验研究 |
2.4.1 室内外环境因子对比分析 |
2.4.2 双层膜日光温室微气候因子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双层膜日光温室水热环境因子CFD数值模型构建 |
3.1 温室内能量平衡分析 |
3.1.1 温室系统能量平衡 |
3.1.2 太阳辐射能量 |
3.1.3 温室结构间的能量交换 |
3.1.4 温室空气与土壤间的能量交换 |
3.1.5 温室空气与作物间的能量交换 |
3.2 日光温室水热环境因子数值计算控制方程 |
3.2.1 日光温室室内流体基本特征 |
3.2.2 Boussinesq假设 |
3.2.3 控制方程 |
3.3 湍流模型 |
3.3.1 湍流模型求解方法 |
3.3.2 主要湍流模型 |
3.4 壁面函数法 |
3.5 辐射模型 |
3.5.1 辐射方程 |
3.5.2 辐射传热计算方法及模型 |
3.5.3 DO辐射模型 |
3.6 多孔介质模型 |
3.6.1 多孔介质概述 |
3.6.2 多孔介质质热传输研究方法 |
3.6.3 多孔介质的主要基本参数求解 |
3.6.4 多孔介质模型数值计算 |
3.7 数值模拟方法 |
3.7.1 数值模拟方法简介 |
3.7.2 SIMPLE算法 |
3.7.3 数值求解工具 |
3.8 本章小结 |
4 双层膜日光温室冠层水热因子分析及监测系统构建 |
4.1 双层膜日光温室作物冠层温湿度测试分析 |
4.1.1 冠层区域温湿度测试 |
4.1.2 试验结果分析 |
4.2 作物冠层温湿度CFD数值分析 |
4.2.1 数值分析方法 |
4.2.2 模型构建及网格划分 |
4.2.3 算法及边界条件设置 |
4.2.4 模型验证 |
4.2.5 模拟结果分析 |
4.3 基于CFD数值模拟的监测系统构建 |
4.3.1 温室监测系统构建 |
4.3.2 CFD数值分析模块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双层膜日光温室水热系统CFD数值分析 |
5.1 双层膜日光温室三维CFD模型构建 |
5.1.1 双层膜日光温室三维物理模型构建 |
5.1.2 双层膜温室计算域划分 |
5.1.3 双层膜日光温室网格划分 |
5.2 模型、材料和边界设置 |
5.2.1 模型设置 |
5.2.2 材料设置 |
5.2.3 边界条件设置 |
5.3 CFD模拟验证 |
5.4 室内水热系统动态平衡模拟分析 |
5.4.1 室内气流速度及湍流动能分布特征分析 |
5.4.2 室内温湿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
5.4.3 室内温湿度变化区域特征分析 |
5.5 双层膜日光温室结构特性模拟分析 |
5.5.1 双层膜结构湍流动能及辐射温度分布模拟分析 |
5.5.2 双层膜结构温湿度分布模拟分析 |
5.5.3 双层膜温室墙体和后膜温湿度分布模拟分析 |
5.6 双层膜日光温室结构优化模拟研究 |
5.7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独立光伏温室系统荷—源匹配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独立光伏温室系统输出特性相关研究 |
2.1 光伏系统发电原理 |
2.1.1 太阳电池的原理与等效电路 |
2.1.2 太阳电池工程模型 |
2.1.3 光伏组件仿真分析 |
2.2 独立光伏温室发电系统设计 |
2.2.1 光伏温室主体描述 |
2.2.2 光伏温室系统环境情况 |
2.2.3 独立光伏温室发电系统设计 |
2.3 光伏发电系统发电量计算与实验分析 |
2.3.1 系统发电量计算 |
2.3.2 独立光伏发电系统输出功率分析 |
2.4 多因子组合对组件输出特性的影响分析 |
2.4.1 温室室内温度的变化对光伏组件输出特性的影响 |
2.4.2 温室室内辐照度的变化对光伏组件输出特性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光伏温室室内环境场相关研究 |
3.1 光伏温室室内温度场模型建立与数据分析 |
3.1.1 温度场模型建立 |
3.1.2 温度场模拟分析 |
3.1.3 模拟值与实验值误差分析 |
3.2 光伏温室室内辐照度场的构建与分析 |
3.2.1 辐照度场的数值模型构建 |
3.2.2 辐照场仿真模型 |
3.2.3 逐时辐照值实测与仿真对比 |
3.2.4 辐照度场仿真分析 |
3.2.5 光伏温室光照强度实验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环境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分析 |
4.1 引言 |
4.2 光合速率与环境因素的影响分析 |
4.2.1 研究对象 |
4.2.2 光合作用 |
4.2.3 环境因子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分析 |
4.3 多因子关联的光合速率组合试验 |
4.3.1 实验对象与实验方法 |
4.3.2 光合有效辐射影响光合作用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3 温度、湿度影响光合作用的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独立光伏温室荷-源匹配优化研究 |
5.1 基于光合速率所需环境因素的光伏温室负荷调控 |
5.1.1 光伏温室负荷功耗模型 |
5.1.2 光伏温室中的负荷特性分析 |
5.2 独立光伏温室荷-源匹配优化 |
5.2.1 荷-源优化控制策略 |
5.2.2 负荷模型建立 |
5.2.3 典型算例分析 |
5.2.4 优化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北方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的结构与建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的结构与功能 |
1.1 结构型式 |
1.2 功能特点 |
1.2.1 提高土地利用率 |
1.2.2 增强保温效果 |
1.2.3 减少人工作业 |
2 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的建造 |
2.1 建造原则 |
2.1.1 整体性原则 |
2.1.2 适用性原则 |
2.1.3 耐久性原则 |
2.2 设计方案 |
2.3 建造材料 |
2.4 工程造价 |
3 结语 |
四、日光温室方位的确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兰陵四季温室辣椒单行U型双干整枝高效栽培技术[J]. 庄新研,贾兴辉,彭金鑫,杨华,胡志杰,高丽红,朱虹企,闫丽,陈之群. 中国蔬菜, 2021(10)
- [2]考虑薄膜积灰的日光温室前屋面采光效率模型构建及应用[J]. 张锐,刘一川,朱德兰,葛茂生. 农业工程学报, 2021(13)
- [3]高寒地区日光温室冬季温光性能分析及栽培模式的比较[D]. 张国辉.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4]内置石蜡结构改善温室热环境研究[D]. 王柏超.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5]烟台市日光温室后屋面参数优化设计[J]. 袁行健,吴兴国,徐皓,陈晓峰. 湖北农业科学, 2021
- [6]内保温日光温室温光性能的研究[D]. 孙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7]日光温室动态热环境及热负荷预测[D]. 黄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8]寒旱区典型双层膜日光温室土壤-作物-环境水热系统试验与模拟研究[D]. 焦巍.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9]独立光伏温室系统荷—源匹配优化研究[D]. 侯晨雪.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10]北方阴阳型双层日光温室的结构与建造研究[J]. 纪燕.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