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刊2002年总目录(论文文献综述)
杨胜祥[1](2020)在《《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易类》考证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承有自而又长期爲学界忽略的宋代国家修撰目录《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是宋代书目中的代表性书目,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该目着录图书三千多部,且稀见图书居多,其体例齐备,又兼具特殊性在宋代书目中拥有独特地位,具有较高的考证价值。由於元明以来,《秘目》仅以钞本流传,直至清末方有刻本出现,以致直到今天,《秘目》的研究仍然远远不够,有关《秘目》的编撰、性质、流传,甚至书名含义等基本问题,都悬而未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爲《秘目》的整理未爲完善,而整理的前提是要对《秘目》的版本源流进行梳理。前贤已经在版本研究及内容考证上作出优秀成果,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基於上述情况,全文分爲上、下篇。上篇主要解决今传诸本系统《秘目》的版本源流问题。现可考的《秘目》文本系统有三种,现存版本皆属今传诸本系统。经调查,今传诸本系统《秘目》的现存版本有12种,通过版本对校和史料考订,可将其分爲四个体系。一是稽瑞楼本体系,内只有稽瑞楼本一本。二是张芙川藏本体系,张芙川藏本产生李兆洛家六月钞本,李兆洛家六月钞本又分别产生了李愿本和李兆洛家十二月钞本,八千卷楼藏本、张大昌本、师石山房本、静嘉堂本都源出李兆洛家十二月钞本,八千卷楼藏本则产生了鸽峯草堂本和缪荃孙本。其中缪荃孙本和八千卷楼藏本同时据题张金吾本校改师石山房本曾据倪恩福本体系版本校改。三是倪恩福本体系,倪恩福本产生莫棠本和叶德辉刻本。四是题张金吾本体系,题张金吾本产生宁波刻本。从上述诸体系中选择代表性版本进入校勘,爲《秘目》的整理、考证、研究奠定基础。下篇选择《秘目·易类》作爲考证对象。首列正文,其下分列“校订”、“着录”、“考论”、“标注”四项,对《易类》着录的64部图书逐一校订考证。校订时不仅利用不同的版本,还在无版本依据下利用其他材料进行考证,校订出接近原貌的版本。通过罗列17种公私目录的相关着录,探寻各目的异同,明晰了相关目录的着录及联繋。通过对包括原文、作者、内容、成书等不明之处的考论,对前人整理研究《秘目》的结论和相关研究成果提出怀疑,指出相关研究成果的错误。标注着录各书之存佚、版本,使本文成爲方便读者使用的工具。通过如上方式对《秘目·易类》进行考证,不仅解决了相关学术问题,还爲将来整理考证整部《秘目》提供了义例。
臧玉[2](2019)在《《剧本》期刊专栏研究(2000-2010)》文中指出自中国第一份戏剧期刊《二十世纪大舞台》诞生至今,大量戏剧类期刊相继涌现,它们以各自的风采记录了中国现代戏剧发展的曲折历程。本文所研究的《剧本》期刊便是其中的开拓者和领先者。论文全面梳理了2000年至2010年的《剧本》期刊及相关资料,采用整体观照和具体现象解读相结合的方法,对其中的“专栏”展开研究。绪论部分,介绍了论题的来源与创新点、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相关文献综述等。第一章,对《剧本》期刊进行概述,主要从期刊创刊缘起、历史沿革与当下发展三方面入手进行梳理整合。第二章,对《剧本》专栏设置概况进行研究,依托基本构成与风貌、专栏的编排特色与专栏的价值观念三部分展开论述。第三章则立足刊载剧作品的专栏,对《剧本》专栏中从“话剧剧本”专栏到“戏曲”专栏以及不同刊载戏剧作品专栏,对其中的种类与分布、选材与导向和立意与追求深入分析。第四章将研究重点聚焦于刊载剧作家的专栏,对其中“剧作家研究”、“剧作家写真”和专题研讨会三部分专栏内容进行系统分析。与第二、三章研究内容相辅相成,第五章则立足于刊载戏剧评论的专栏,从“新作感觉·剧评”到“每月剧论”,对不同专栏反映出的独白与对话、群策与反思和兼容与抵牾进行分析与解读。第六章论述了《剧本》专栏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前者是从知识分子的话语阵地和社会变迁的记录者两方面,具体探讨其与当下同类戏剧期刊以及戏剧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当下戏剧发展所发挥的作用;后者则从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入手,着重对期刊专栏进行宏观的审视与考察,以全面探讨其客观严肃的办刊态度和通俗而不媚俗的刊物品格。总的来说,2000年至2010年间的《剧本》期刊专栏以其丰富可观的数量、全面详实的内容和生动有趣的理论研究在同类型戏剧期刊中自成一格、独树一帜。而且,期刊生存的外部环境与期刊自身的发展状态异于其他各个时期,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韩李良[3](2017)在《清代史志目录専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史志目录是目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附於史书存在,所以体例、篇幅都会受到史书主体部分的限制,因此其大多是选目,目的是爲了反映某一时空内学术文化发展的情况。就史志目录范围而言,包括正史、国史、补史志、政书和方志艺文志。清代是史志目录比较全面发展的一个时期,理论水准高,实践丰富,颇具代表性。本文选取了正史、补史志、政书三类,分爲三个专题进行研究。第一个专题是对清人纂修《明史·艺文志》得失的讨论。首先是对《明史·艺文志》纂修过程的讨论。关於其纂修过程,此前学者的基本认识是:黄虞稷《千顷堂书目》——旧题万斯同本《明史·艺文志》——王鸿绪本《明史稿艺文志》——殿本《明史·艺文志》。但是随着新材料的发现,对这样一个过程,自然就产生了一些疑问。本文从《明史·艺文志》内部找到证据,证明这个基本认识是对的,仍然应该维护。其次,从着录内容的全面性、客观准确性两个方面对《明史·艺文志》进行了讨论,发现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後重点论述了应如何认识《明史·艺文志》的成就,认爲此前学者在研究《明史·艺文志》和《千顷堂书目》异同的时候,对《明史·艺文志》本身存在的学术标准多有忽略,这一点还有待於深入探讨和研究。第二个专题是对清人补史志目录的讨论。此前研究者已有论述,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有一些方面值得深入探讨。本文选取了姚振宗两部考补《汉书·艺文志》的着作,钱大昭等五家补後汉艺文志,章宗源及姚振宗两家考补《隋书·经籍志》的着作进行研究。从成书过程、版本、取材、体例、价值及不足等方面对这九部补史志目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在版本方面,指出钱大昭《补续汉书艺文志》广雅书局本的底本应该是《昭代丛书》本,而非此前学界认爲的钱大昭家刻本。还从完整性、系统性、准确性等方面,对五家补後汉艺文志的优劣进行了评价。另外,学界对章宗源《隋经籍志考证》一书是否完成,聚讼纷纭。王重民等指出章宗源《隋经籍志考证》与章学诚编辑《史籍考》有关,并认爲章宗源此书有可能是未完稿,只完成了史部。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章氏原书的梳理,找到五个证据,证实现有的史部本身也是未定稿。第三个专题是清朝政书类史志目录研究。之前学术界对三通馆馆臣构成、馆例、六通成书时间及全书体例进行了探讨,取得了较丰富的成果。但是有些结论值得商榷。本文主要做了以下一些工作:一是乾隆时设立三通馆负责纂修六通,对於馆臣构成、馆例等,王锺翰有过探讨。本文在其基础上,通过此前未被研究者注意到的四库全书本《续通典》、《续文献通考》书前所附衔名表、清人诗文集、年谱、同年齿录及方志等又增补馆臣七十五人;发现馆职有协修一职;在修书过程中,存在助校现象;还讨论了此前未被研究者注意的三通馆闭馆时间、奖惩措施。二是清六通成书时间,此前学界所得结论除《续通志》一书成书时间可爲定论外,其余五部图书的成书时间都值得商榷。本文提出了新的看法。三是清六通初刻本是武英殿本,目前包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等在内的书目都认爲是在乾隆年间刻成。经过考证,本文提出了新的看法:清六通的武英殿本刊竣应该是在清嘉庆年间。四是《续通志》等四部政书类目录因爲是抄《四库全书总目》而成,并不被学者重视。但是通过考察发现《续通志》、《续文献通考》等所根据的《四库全书总目》并非现在所见《四库全书总目》定本即浙本、殿本。特别是《续通志·艺文略》所根据的《四库全书总目》是今未见传本的乾隆四十七年进呈定本修订稿,反映了乾隆四十七年至四十九年十二月间《四库全书总目》纂修、修订情况,对《四库全书总目》纂修研究提供了新材料,可以同现在存世的《四库全书总目》诸本构成一个较爲完整的信息链。又比如,通过《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的考察,可以考知《四库全书总目》地理类宫殿疏这个三级类目的设立应该是在乾隆四十七年二月至七月间;通过对《续通志·艺文略》的考察,可以知道纪事本末类的设立时间是在乾隆四十七年七月进呈定本的修订稿之後,而非此前研究者所说的在乾隆四十七年七月之前。同时通过《续通志》等具体着录图书的情况,可以考知即使在乾隆四十七年进呈《四库全书总目》定本之後,《四库全书总目》在图书着录、归类等方面仍有较大幅度调整。
丁丽曼[4](2017)在《基本药物制度对医疗保险患者医疗服务利用和费用的影响》文中提出基本药物制度作为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制度推行重点首先放在基层医疗机构,其目的在于引导患者向基层医疗机构下沉,保障群众基本用药的同时,减轻患者药品费用负担,进而降低患者总费用和自负费用。对于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需要通过科学严谨的研究来回答。该研究采用天津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008-2011年参保人随机抽样数据,在医疗机构层面对天津市医保定点医院医疗服务利用和费用变化趋势进行描述性分析;患者层面针对天津市内六区91家公立综合性一级医院的患者样本,其中在49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一级医院就诊的患者为干预组,在未试点的42家一级医院就诊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基于回归的倍差法研究设计,评估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前后,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年总门诊和住院医疗服务利用和费用变化。医疗机构层面研究结果显示,2008-2011年一级医院的人均门诊次数显着增加,二三级医院增幅略低于一级医院。各级医院门诊次均药品费用和次均总费用下降;住院次均药品费用和次均总费用,除一级医院在2010年后出现小幅下降外,二三级医院均呈平稳上涨趋势。在患者层面,虽然在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前后,两组患者的年门诊次数均显着增加,但在控制了患者的年龄、性别、工作状态和以权-查尔森合并症指数为指标的健康状况后,与对照组相比,在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后,干预组患者年总门诊次数未见显着变化。干预组患者门诊年总费用、年药品费用和自负费用及在各级医院的分布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在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前后也均未见显着变化。基本药物制度对患者住院服务利用和费用的影响与门诊类似。从患者年总费用变化和在各级医院的费用变化视角来识别政策效果,与现有研究中仅基于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患者的次均费用变化进行评价相比,消除了次均费用受就诊次数干扰可能给研究带来的偏倚。通过患者层面的研究发现基本药物制度推行并未实现其预期的引导患者向基层医疗机构分流,并通过降低药品价格减轻患者药品费用负担,从而降低总费用和自负费用目的。基本药物制度作用的发挥仅从地方层面进行调整还是不够的,需要从完善制度顶层设计;再造基本药物目录遴选机制;通过多元化管理破解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保障难题;通过改革医保付费方式解决临床使用需求短缺的难题;持续进行针对基层医生的基本药物宣传教育等方面持续不断完善。
龙梅[5](2016)在《从建筑期刊探究学科知识生产的演变 ——以《建筑学报》、《建筑师》为研究对象》文中指出新世纪,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日益浮现且愈发严重的种种城市问题——超速的城市增量发展导致空间与资源的不堪重负,中国特色建筑文化意识形态的薄弱导致建筑价值判断失衡,全球化趋势下跨文化思考的缺乏导致对外来建筑潮流囫囵吞枣——急需得到重视和严肃对待。为了今后更好的前进,审视总结、除弊创新刻不容缓。众多反映建筑理论、设计实践和物质空间规划演进印记的视角中,建筑专业期刊是折射和管窥建筑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独特窗口,对学科期刊的剖析能回顾与梳理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国第一批建筑学学术期刊诞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作为传播意义上的专业媒体,建筑专业期刊除了发挥媒介作用传播建筑学信息,其刊载的专业论文具有学科代表性和权威性,能较直观全面的反映出我国建筑理论、建筑实践、建筑技术、建筑评论等专业领域的基本演变状况。本文选择建筑专业期刊的量化数据作为观察学科关注点演化变迁、学术空间生产发展嬗变的切入点,以《建筑学报》、《建筑师》为研究对象。统计分析两本期刊自创刊到2014年间的研究热点、学术产量及其空间分布情况,以期揭示这段时间内的建筑学科发展势态,勾勒学科发展的宏观轨迹,管窥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的演进图景,为建筑研究、学科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全文共五章,第一章阐述了建筑学专业期刊研究的目的和基于学术、社会、方法三方面的研究意义,总结归纳了国内相关研究的主要成果,并就研究对象——两本期刊的选取依据、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做了详细说明。第二章主要为量的研究,从宏观的整体角度出发,揭示两本期刊历年发行情况和发文量的演化历程,对期刊核心作者群及其被引量也有一定的量化分析。第三章、第四章为本文的重点章节,分别涉及对作者机构和关键词的统计和剖析。第三章通过对作者机构的分类,了解机构发文情况,探究学界、业界的研究势态;对机构和文章题名所提及的地域信息的统计,观察学科学术生产的地域空间分布格局的变迁。第四章采集期刊关键词和题名有效词做高频词分析,试图呈现学科热点和其嬗变过程。第五章以前面章节实证研究为基础进行剖切分析,总结和判断学科知识成产动态和趋势,反思论文研究对学科发展的启示,以期揭示学科发展新要求。
马培洁[6](2012)在《鲍廷博及其《知不足斋丛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鲍廷博是清代乾嘉时期藏书家的杰出典范,一生致力於书籍的收藏、校勘和刊刻,为古代文献的传播作出了非凡的贡献,在中国古代藏书史、出版史,乃至清代学术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登原《古今典籍聚散考》云:"然则吾人敢为一言,即吾人欲明清学之所以盛者,虽知其由多端,要不能与藏书之盛漠无所关。" ①陈氏之言正中肯綮,清代的藏书活动大力推动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知不足斋藏书宏富,乾隆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鲍廷博即命长子鲍士恭上呈家藏善本书籍七百余种,多为宋元旧本、校勘精本,为《四库全书》的纂修积极出力。在收藏大量典籍的基础上,鲍廷博刊刻了如《名医类案》、《陶说》、《岭云诗钞》、《庚子销夏记》和《古今姓汇》等一批单刻本,刊刻精美,纸墨俱佳,是清代版刻中代表一时风气之作。其用一生心血辑刻的《知不足斋丛书》三十集,收书二百余种,均为有益世道,有资考证之书,校勘精审,刻印精良,巾箱小本,独具特色,是私家刻印丛书的精品。《丛书》自陆续刊行以来,风行海内外,影响较大,好评不断,当时众多名家竞相仿效,使辑刻丛书成为一时风气。其中刊刻的从海外访求的五种中土久佚的书籍,不仅为古籍的回传不懈努力,而且为中日文化交流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鲍廷博一生为书籍的收藏和刊刻倾尽家资,他为古代珍本文献的保存和传播所作的卓越贡献,值得人们永远怀念。在借鉴前人丰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对鲍廷博及其《知不足斋丛书》研究中尚未涉及,或已有所涉但深度远远不够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对鲍廷博着述《花韵轩咏物诗存》的版本作了全面的比勘,指出八千卷楼本比已影印出版的中山大学藏本多收录二十三首诗歌,且文字多优,版本价值更高;依据多种文献辑录了为知不足斋刻书的刻工姓名,彰显了这一群体在知不足斋刻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上图藏《诗传注疏》刊刻底本保存的鲍廷博手书的刻书费用清单,是清代出版史研究的珍贵史料;国图藏鲍廷博抄本《一角编》保存的鲍廷博画像,以及众多名家手识、像簧,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也是用力最多的部分,是利用寓目的各大图书馆藏善本,各种藏书志的间接记载,以及现有研究成果,通过抽样校勘,对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总目》稿本未曾交代的七十二种书籍刊刻底本的考察。笔者独立考察出的底本有五种,考察出底本源自何本的有五种,根据交游情况判断的有三种,考察出底本和校本收藏地的有三十六种借鉴前人成果并考察後认为结论可信的有九种,根据《丛书》跋文和版心等信息直接作出判断的有十四种。对刊刻底本和校本的版本优劣亦作了分析和评价,并将寓目之底本与鲍刻本进行校勘,从而判断鲍廷博刻书态度的忠实程度。校勘精审是《知不足斋丛书》古往今来受到学者重视的根本所在,因而校勘研究亦是论文重点之一。笔者以南图藏《归潜志》、《吹剑录外集》刊刻底本为例,从第一手的最为迫近鲍廷博校勘实践的材料出发,通过细致讨论,总结其校勘的方法、原则及特点,并发现一条鲍廷博以意补字的实例,客观指出其校勘中偶而背离校勘原则的做法。并以《知不足斋丛书》本《石刻铺叙》末的鲍廷博校勘记为研究对象,进一步对其校勘予以全面考察。《丛书》的刊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鲍廷博在初次刊刻印行後,挖改了一些书籍的板片。本文通过大量对比《丛书》初印本与後印本,指出两者存在的褚多差异,认为以後印本为优。尤以国图藏两种鲍廷博、吴骞校勘《金楼子》的稿本入手,指出《丛书》印行之後一再校改之事实,对鲍廷博校勘和刻书时孜孜以求的态度予以了充分的肯定。《知不足斋丛书》保存的大量随文校勘记、考订案语,附录的存疑、附订、校补,无一不显示出这部丛书精於校雠的特点,藏书家和乾嘉学者的双重校勘群体保证了丛书的较高质量。对鲍廷博生平的研究,刘尚恒《鲍廷博年谱》是目前最新的研究成果。笔者通过调查所获得的新资料,以及旧资料的重新解读,对刘氏《年谱》进行了一些订正和补充。笔者还通过寓目的各大图书馆珍藏的稿本、抄本,以及各种藏书志等多种文献,辑录了鲍廷博及其後人撰写的题跋六十篇,可补季秋华《知不足斋序跋题记集录》之不足。目前研究涉及鲍廷博刊刻《永乐大典》辑佚书者较多,笔者主要从鲍廷博与四库馆臣、乾嘉学者的关系入手,探讨其获得《永乐大典》辑佚书副本的途径,进而对鲍廷博的辑佚学贡献作了探讨。《宛委别藏》是清代着名学者阮元编抄的一部丛书,《知不足斋丛书》收录的十种书籍亦见载於阮氏《别藏》,笔者通过版本的比较,考察了宛委本的底本及相关问题,从而肯定了鲍刻本的版本价值。在考察鲍刻本的刊刻底本时,还考察出两种四库本的底本,并对《四库全书总目》着录进呈者的问题亦有考订,这对考察知不足斋藏书总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此外,本文还以《曲洧旧闻》为例,对"鲍刻六种"和鲍氏四库进呈本的副本等问题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本文下编对《知不足斋丛书》所收的二百余种书籍逐一进行叙录,在各种版本的比较下,尽量凸显鲍刻本的版本价值,并对各书点校整理情沉和优秀研究成果予以述及,为论文上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瑞芬,高伟[7](2009)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周年之际,将30年论着文章总目录奉献给广大的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及多年关心,支持期刊发展的各位同仁。30年来地震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观测技术的发展,为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及防震减灾工作做出了贡献。30年来,本刊共发表各类文章2972篇,其中地震研究类860篇,地磁地电类367篇,观测技术类1189篇,计算机应用类293篇,专家讲座19篇,历史回顾23篇,其他221篇,本刊30年的文献就像燃烛,当你打开它,可以使你眼前一亮,照亮别人,燃烧自己。
成丽[8](2010)在《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文中提出宋《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行全国的一部侧重于估工算料的法规性建筑营造技术典籍。自九十年前,即1919年初朱启钤在江南图书馆发现《营造法式》抄本并付印后,数代学者持续不辍地开展有关《营造法式》的研究,既开启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大门,更曾多方位、多层次地推进了该学科的深化发展。本文细致梳理现代以来《营造法式》已有研究和成果,全面考察相关研究主体、学术流派,从版本研究、实物测绘、术语解读、理论探索、多元化研究几个层面,对《营造法式》的研究历程、学术发展理路尝试进行系统分析和归纳,尽可能在总结研究目的、方法、成就和影响的基础上,彰显各个时期典型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审视因果,探寻得失,明晰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可以深入的方向,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进而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路,以促进《营造法式》研究的继续深入以至新的突破,为完善中国建筑史学框架乃至重振中国文化做出贡献。
黄淑美,伍慕仪[9](2005)在《《农业考古》《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2004)》文中认为
陈益棠[10](1990)在《《水处理技术》15年总目录》文中研究指明 《水处理技术》创刊于1975年,曾名《海水淡化》,1981年起改为现名,至今已有15个春秋。在各方面的热诚鼓励和支持下,共发表了一千一百余篇文章,内容涉及膜科学、脱盐、分离、净化、浓缩、水处理和污
二、本刊2002年总目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本刊2002年总目录(论文提纲范文)
(1)《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易类》考证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秘目》及其流传系统 |
二、《秘目》的文献价值 |
三、《秘目》版本研究及内容考证的历史 |
四、本文在《秘目》版本研究及内容考证方面所做的工作 |
上篇: 今传诸本系统的《秘目》版本考 |
一、今传诸本系统《秘目》现存版本叙录 |
二、今传诸本系统《秘目》的版本源流 |
(一) 八千卷楼与《秘目》 |
(二) 李兆洛与《秘目》 |
(三) 诸本之间的关系 |
(四) 结论 |
附录:今传诸本系统的《秘目》版本源流图 |
三、只见着录的版本 |
下篇: 《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易类》考证 |
凡例 |
经类·易类 |
1、石经周易十卷 |
2、刘牧注周易十卷 |
3、郑康成注易通卦验二卷 |
4、苍颉注坤凿度二卷 |
5、纵匡又注会通正义三十二卷(阙) |
6、邢壔撰略例正义二卷(阙) |
7、京房撰陆续注易传三卷 |
8、关朗撰赵蕤注易传一卷 |
9、陆希声撰周易微旨三卷 |
10、勾徽撰周易广疏三十六卷(阙) |
11、郭思永传周易明文十卷(阙) |
12、喻唐撰周易宗经十卷(阙) |
13、白云子述周易元统一卷(阙) |
14、易说精义三卷(阙) |
15、僧录希觉撰周易会释记二十卷 |
16、鲜于优撰周易圣断七卷 |
17、周易节略正义一卷(阙) |
18、周易流演五卷 |
19、任奉古撰周易发题一卷 |
20、蔡广成撰周易啓源十卷 |
21、张韩撰周易啓玄一卷 |
22、周易明疑录一卷 |
23、不爲子撰揲蓍法一卷 |
24、刘遵周易异义论十卷(阙) |
25、范昌夸撰源流图一卷 |
26、刘牧撰周易先儒遗事一卷(阙) |
27、刘牧撰卦德统论 |
28、刘牧撰鈎隐图三卷 |
29、黄黎献撰续鈎隐图一卷(阙) |
30、黄黎献撰略例义一卷(阙) |
31、陈希亮撰制器尚象论一卷 |
32、陈希亮撰辩刘牧易一卷(阙) |
33、易旨归议一卷(阙) |
34、陈在中撰周易卦象赋一卷(阙) |
35、宋咸撰王刘易辨二卷 |
36、庄道名撰略例疏一卷 |
37、周易正义补阙七卷(阙) |
38、周易新论语传疏十卷(阙) |
39、周易玄谈六卷 |
40、周易要削三卷 |
41、周易释疑一卷(阙) |
42、周易经类一卷 |
43、周易卦类一卷 |
44、周易外义三卷 |
45、周易纬稽览图一卷 |
46、周易王道小疏一十卷 |
47、周易玄悟三卷 |
48、周易文言一卷(阙) |
49、李鼎祚集注周易十卷 |
50、王弼周易略例一卷 |
51、昔易髓十卷(阙) |
52、魏徵周易义六卷 |
53、唐易论一卷(阙) |
54、刘牧易卦统论统一卷 |
55、陆秉周易意学十卷 |
56、胡瑗口义二十卷 |
57、石介易议十卷 |
58、丘铸周易卦断一卷(阙) |
59、易义类三卷 |
60、黄宗旦易卦象赋二卷 |
61、徐庸周易意蕴一卷 |
62、李觉大衍义(阙) |
63、周易括囊大义十卷(阙) |
64、李勃周易正例三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剧本》期刊专栏研究(2000-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剧本》期刊概述 |
第一节 创刊缘起 |
第二节 历史沿革 |
第三节 当下发展 |
第二章 《剧本》专栏设置概况 |
第一节 基本构成与风貌 |
第二节 专栏的编排特色 |
一、获奖剧作的品牌化塑造 |
二、新视野下的图文搭配 |
第三节 专栏的价值观念 |
一、宏观层面 |
二、微观层面 |
小结 |
第三章 立足剧作品:从“话剧剧本”专栏到“戏曲”专栏 |
第一节 种类与分布 |
一、博涉内外,广纳古今 |
二、海纳百川,万类竞妍 |
第二节 选材与导向 |
一、旧瓶装新酒:旧史新说 |
二、关注大事件:与时代同行 |
第三节 立意与追求 |
一、自成一格:新颖性 |
二、见微知着:思辨性 |
三、与时俱进,紧扣主旋律 |
小结 |
第四章 聚焦剧作家:从“剧作家研究”专栏到“剧作家写真”专栏 |
第一节 剧作家研究 |
第二节 剧作家写真 |
第三节 专题研讨会 |
小结 |
第五章 重视戏剧评论:从“新作感觉·剧评”专栏到“每月剧论”专栏 |
第一节 独白与对话 |
第二节 群策与反思 |
第三节 兼容与抵牾 |
小结 |
第六章 《剧本》专栏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 |
第一节 历史价值 |
一、知识分子的话语阵地 |
二、社会变迁的记录者 |
第二节 现实意义 |
一、指导意义:客观严肃的办刊态度 |
二、借鉴意义:通俗而不媚俗的专业期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剧本》期刊开设专栏类目汇总(2000-2010) |
附录二 :《剧本》期刊刊载剧作品的专栏汇总(2000-2010) |
附录三 :《剧本》期刊剧评与剧论专栏汇总(2000-2010) |
附录四 :《剧本》期刊剧作家研究专栏汇总(2000-2010) |
附录五 :《剧本》期刊刊载的戏剧作品汇总(2000-2010) |
附录六 :《剧本》期刊刊载剧作品专栏内话剧作品汇总(2000-2010) |
附录七 :《剧本》期刊刊载剧作品专栏内戏曲作品汇总(2000-2010) |
致谢 |
本人读研期间发表科研论文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
(3)清代史志目录専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范围及选题意义 |
二、前人研究综述 |
第一章 清人纂修《明史·艺文志》的得失 |
第一节 《明史·艺文志》纂修过程的若干讨论 |
第二节 《明史·艺文志》存在的若干不足 |
一、《明史·艺文志》的全面性 |
二、《明史·艺文志》的客观准确性 |
第三节 如何认识《明史·艺文志》的成就 |
第二章 补史志目录专题研究 |
第一节 姚振宗的《汉书·艺文志》研究与补遗 |
一、《汉书艺文志拾补》 |
(一) 《汉书艺文志拾补》缘起及成书过程 |
(二) 《汉书艺文志拾补》的取材 |
(三) 《汉书艺文志拾补》的体例 |
(四) 《汉书艺文志拾补》的特色 |
(五) 《汉书艺文志拾补》的不足 |
二、《汉书艺文志条理》 |
(一) 《汉书艺文志条理》缘起及成书过程 |
(二) 《汉书艺文志条理》体例及取材 |
(三) 《汉书艺文志条理》的贡献 |
(四) 《汉书艺文志条理》的不足 |
三、姚振宗《汉书·艺文志》研究与补遗的评价 |
第二节 五家补後汉艺文志 |
一、钱大昭《补续汉书艺文志》 |
(一) 《补续汉书艺文志》缘起 |
(二) 《补续汉书艺文志》的版本 |
(三) 《补续汉书艺文志》的取材 |
(四) 《补续汉书艺文志》编纂体例 |
(五) 《补续汉书艺文志》的价值 |
(六) 《补续汉书艺文志》存在的问题 |
小结 |
附录 |
二、顾櫰三《补後汉书艺文志》 |
(一) 《补後汉书艺文志》的成书、版本及体例 |
(二) 《补後汉书艺文志》的价值 |
(三) 《补後汉书艺文志》存在的问题 |
小结 |
三、侯康《补後汉书艺文志》 |
(一) 《补後汉书艺文志》的版本 |
(二) 《补後汉书艺文志》的体例 |
(三) 《补後汉书艺文志》的价值 |
(四) 《补後汉书艺文志》的问题 |
小结 |
四、姚振宗《后汉艺文志》 |
(一) 《後汉艺文志》编纂体例及特色 |
(二) 《後汉艺文志》的着录原则 |
(三) 《後汉艺文志》的考证内容 |
(四) 《後汉艺文志》存在的问题 |
小结 |
五、曾朴《补後汉书艺文志并考》 |
(一) 《补後汉书艺文志并考》缘起及成书经过 |
(二) 《补後汉书艺文志并考》的体例特色 |
(三) 《补後汉书艺文志并考》的按语内容 |
(四) 《补後汉书艺文志并考》存在的问题 |
小结 |
六、五家补後汉艺文志的成就和不足 |
第三节 章宗源、姚振宗对《隋书·经籍志》的研究 |
一、章宗源《隋经籍志考证》 |
(一) 《隋经籍志考证》编纂缘起及版本 |
(二) 《隋经籍志考证》是未定稿 |
(三) 《隋经籍志考证》的体例特色 |
(四) 章宗源订补《隋志》及两《唐志》之误 |
(五) 《隋经籍志考证》订补 |
(六) 《隋经籍志考证》的影响 |
二、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 |
(一) 撰写缘起、体例及版本 |
(二) 《隋书经籍志考证》的价值 |
(三) 《隋书经籍志考证》的不足 |
三、章宗源姚振宗考补《隋书·经籍志》的比较和评价 |
第三章 清朝政书纂修当中在目录学上的贡献和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三通馆人员构成及运作 |
一、增补馆臣名录 |
二、馆臣构成考 |
三、三通馆的奖惩措施及闭馆时间 |
第二节 清六通纂修及武英殿本刊竣时间 |
一、六通成书时间 |
二、清六通武英殿本刊竣时间 |
第三节 《续通志》在目录学上的价值和不足 |
一、《续通志·艺文略》 |
(一) 《续通志·艺文略》与郑樵《通志·艺文略》的不同 |
(二) 《续通志》的版本 |
(三) 《续通志·艺文略》的类目设置 |
(四) 《续通志·艺文略》的价值 |
二、《续通志》的《图谱略》与《校雠略》 |
(一) 《续通志·图谱略》 |
(二) 《续通志·校雠略》 |
第四节 《钦定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的价值和不足 |
一、《钦定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的版本 |
二、《钦定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的类目设置 |
三、《钦定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的着录内容 |
四、《钦定续文献通考·经籍考》与《续通志·艺文略》的区别 |
五、《钦定续文献通考·经籍考》的价值 |
(一) 纠王圻《续文献通考》之误 |
(二) 反映《四库全书》纂修初期情况 |
第五节 清人纂修政书在目录学方面的总评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基本药物制度对医疗保险患者医疗服务利用和费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框架 |
1.3.1 数据来源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本药物理论界定与制度研究现状 |
2.1 基本药物概念与制度 |
2.1.1 WHO基本药物概念和作用定位 |
2.1.2 各国对基本药物概念的价值认知、应用和实施效果 |
2.1.3 中国国家基本药物概念引入和制度建设 |
2.1.4 天津市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及发展历程 |
2.1.5 现行基本药物制度设计存在的缺陷 |
2.2 中国基本药物制度研究现状 |
2.2.1 基本药物制度执行效果评价 |
2.2.2 基本药物制度安排与机制建设 |
2.2.3 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利益相关者行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天津市医疗服务利用与费用分析 |
3.1 天津市基层医疗机构数量增幅明显 |
3.2 各级医院医疗服务利用情况 |
3.2.1 一级医院门诊慢病患者略有增加 |
3.2.2 门诊服务利用量显着增加 |
3.2.3 住院服务利用趋势平稳 |
3.3 就诊费用变化趋势分析 |
3.3.1 门诊次均费用呈现下降趋势 |
3.3.2 住院次均费用小幅上涨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本药物制度对患者门诊分流及费用的影响分析 |
4.1 研究样本的选择与研究方法确定 |
4.1.1 研究样本选择的标准 |
4.1.2 研究方法的确定 |
4.2 样本人群的社会人口学信息 |
4.3 对患者年总门诊次数未产生影响 |
4.3.1 描述性结果 |
4.3.2 回归结果 |
4.4 对患者门诊年总费用、年药品费用和自负费用均未产生影响 |
4.4.1 描述性结果 |
4.4.2 回归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本药物制度对患者住院服务利用和费用的影响分析 |
5.1 对患者住院次数未产生影响 |
5.1.1 描述性结果 |
5.1.2 回归结果 |
5.2 对患者年总住院天数未产生影响 |
5.2.1 描述性结果 |
5.2.2 回归结果 |
5.3 对患者住院年总费用、年药品费用和自负费用均未产生影响 |
5.3.1 描述性结果 |
5.3.2 回归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本药物制度定位及执行效果影响机制分析 |
6.1 基本药物制度的目的和定位 |
6.1.1 基本药物制度设计与目标分析 |
6.1.2 基本药物制度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的定位 |
6.2 基本药物制度执行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分析 |
6.2.1 制度顶层设计与模拟及效果评价 |
6.2.2 基本药物目录遴选机制与证据使用 |
6.2.3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的根本障碍 |
6.2.4 社会公众的制度认知与价值认可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主要结论 |
7.1.1 基本药物制度对于促进各级医疗机构有序使用作用不明显 |
7.1.2 基本药物制度对于降低患者药品费用和总费用的作用不明显 |
7.1.3 基本药物制度对于降低患者自负费用的作用不明显 |
7.2 政策建议 |
7.2.1 在国家药物政策背景下建设基本药物制度 |
7.2.2 再造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机制 |
7.2.3 建立短缺药品信息系统破解供应保障难题 |
7.2.4 借助医保付费方式改革破解基本药物使用难题 |
7.2.5 建立政策模拟和评价机制 |
7.2.6 持续进行针对医生的基本药物宣传教育 |
7.3 研究创新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从建筑期刊探究学科知识生产的演变 ——以《建筑学报》、《建筑师》为研究对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研究基础论述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社会变迁与期刊发展 |
1.1.2 研究目的:学科动态与现代化进程 |
1.1.3 研究意义:学术意义、社会意义与方法意义 |
1.2 相关研究成果述要 |
1.2.1 对期刊文献特征的研究 |
1.2.2 对期刊媒介自身和社会效益的研究 |
1.2.3 小结:国内建筑期刊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1.3.2 研究内容及相应的研究方法 |
1.3.3 原始数据的来源 |
1.3.4 本研究可能的局限 |
1.4 论文结构 |
2 期刊论文生产与作者发文量研究 |
2.1 两本期刊历年发行情况 |
2.1.1 《建筑学报》历年发行情况 |
2.1.2 《建筑师》历年发行情况 |
2.2 两本期刊发文量及其年度变化 |
2.2.1 《建筑学报》发文量及年度变化 |
2.2.2 《建筑师》发文量及年度变化 |
2.2.3 小结:两本期刊学术生产情况 |
2.3 作者发文量及被引量分析 |
2.3.1 《建筑学报》的作者发文量及被引量分析 |
2.3.2 《建筑师》的作者发文量及被引量分析 |
3 作者机构发文量和空间分布研究 |
3.1 作者机构分类和发文量研究 |
3.1.1 机构分类依据 |
3.1.2 《建筑学报》发文机构论文生产总量及年度变化 |
3.1.3 《建筑师》发文机构论文生产总量及年度变化 |
3.1.4 小结:发文机构论文生产情况 |
3.2 高等院校机构的发文量研究 |
3.2.1 建筑院校机构研究统计项的延续与扩充 |
3.2.2 八大院校在两本期刊上的发文总量 |
3.2.3 1954-2014年八大院校在两本期刊上的发文年度总量 |
3.3 机构地域空间分布 |
3.3.1 机构地域信息录入依据 |
3.3.2 《建筑学报》论文生产的地域空间分布 |
3.3.3 《建筑师》论文生产的地域空间分布 |
3.3.4 小结:发文机构空间分布情况 |
3.4 研究对象地域空间分布 |
3.4.1 数据采集 |
3.4.2 《建筑学报》研究对象地域空间分布 |
3.4.3 《建筑师》研究对象地域空间分布 |
3.4.4 小结:研究对象空间分布情况 |
4 关键词、题名名词年度变化研究 |
4.1 工作方法说明 |
4.1.1 数据采集 |
4.1.2 数据整理 |
4.1.3 分析方法 |
4.2 关键词、题名名词词频概况 |
4.2.1 研究情境 |
4.2.2 《建筑学报》关键词、题名名词词频概况 |
4.2.3 《建筑师》关键词、题名名词词频概况 |
4.3 高频关键词年度变化 |
4.3.1 数据源分析 |
4.3.2 《建筑学报》高频词年度变化 |
4.3.3 《建筑师》高频词年度变化 |
4.4 关键词研究结果对比 |
4.4.1 时间段内高频关键词的对比 |
4.4.2 高频关键词年度变化趋势对比 |
5 结论与展望 |
5.1 建筑类知识生产基本状态 |
5.1.1 从两本期刊看建筑类知识生产量性分布 |
5.1.2 从两本期刊看建筑类知识生产地理分布 |
5.1.3 从两本期刊看建筑类知识生产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关键词研究 |
5.2 学科知识生产呈现的中国建筑现代化图景与发展趋势 |
5.2.1 总结:知识生产历程 |
5.2.2 讨论:动态与趋势 |
5.2.3 展望:学科发展要求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鲍廷博及其《知不足斋丛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上编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鲍廷博生平及学术活动 |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问题展望 |
第二章 鲍廷博着述研究 |
第一节 鲍廷博着述考 |
第二节 鲍廷博《花韵轩咏物诗存》版本评述 |
第三章 鲍廷博刻书研究 |
第一节 鲍廷博知不足斋刻工研究 |
第二节 鲍廷博与《永乐大典》辑佚书研究 |
第四章 《知不足斋丛书》校勘研究 |
第一节 《知不足斋丛书》校勘述略 |
第二节 从《知不足斋丛书》刊刻底本看鲍廷博的校勘——以南图藏《归潜志》、《吹剑录外集》为例 |
第三节 《石刻铺敍》鲍廷博校勘记研究 |
第四节 《知不足斋丛书》初印本与後印本的差异 |
第五节 印行之後一再校改的代表——《金楼子》 |
第五章 《知不足斋丛书》刊刻底本及校本考 |
第一节 刊刻底本及校本考(上) |
第二节 刊刻底本及校本考(下) |
第六章 鲍廷博知不足斋书事丛考 |
第一节 《知不足斋序跋题记集录》补遗 |
第二节 《鲍廷博年谱》订补 |
第三节 鲍廷博抄本《一角编》与鲍廷博画像 |
第四节 《宛委别藏》与《知不足斋丛书》同收书版本考 |
第五节 《四库全书》底本及进呈本考 |
第六节 鲍廷博知不足斋研究二题 |
结语 |
下编 《知不足斋丛书》子目叙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花韵轩咏物诗存》 |
附录二 论文书影 |
後记 |
(8)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意义 |
二、已有相关研究综述 |
三、研究资料 |
四、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结构 |
六、收获与未尽事宜 |
第一章 《法式》版本研究 |
第一节 “丁本”与“陶本” |
一、丁氏钞本的发现与石印刊行 |
二、学术团队型的版本研究及“陶本”的刊行 |
第二节 学社期间的版本研究 |
一、阚铎再次校订《法式》 |
二、以“故宫本”校对《法式》 |
第三节 宋本《法式》的发现与辨识 |
第四节 《法式》版本后续研究举略 |
一、梁思成 |
二、刘敦桢 |
三、陈明达 |
四、陈仲篪 |
五、傅熹年 |
六、其他 |
第五节 《法式》版本研究的若干问题 |
一、对《法式》是否完本的探讨 |
二、关于“万有文库本” |
三、展望 |
第二章 《法式》与实物测绘的互证研究 |
第一节 实物测绘研究的前奏 |
一、研究平台的构建 |
二、梁思成、刘敦桢入社主持工作 |
三、“前理解”性的清代官式建筑研究 |
第二节 实物测绘与《法式》互证的初期实践 |
一、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研究方法的初步确立 |
二、广济寺三大士殿——对辽代建筑形制认识的强化 |
三、正定调查——初涉北宋木构 |
四、大同古建筑测绘调查——对宋、辽、金建筑认识的系统化 |
五、密集高效的大规模实物调查 |
六、佛光寺东大殿——“中国最古的木构” |
七、昆明、李庄时期的工作 |
第三节 实物测绘与《法式》互证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一、科学系统的工作方法 |
二、构建中国特色的文物保护理念 |
三、以《法式》为标尺架构中国建筑史框架 |
第四节、实物与《法式》互证研究的后续发展 |
一、建国后的实物调查及测绘研究 |
二、继续完善中国建筑史框架 |
三、对早期建筑地域差异的审视 |
四、后续研究的若干问题 |
第三章 《法式》术语及文本解读 |
第一节 学社前期的相关研究 |
一、纂辑营造词汇 |
二、改编《法式》为读本 |
三、《〈营造法式〉新释》 |
第二节 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 |
一、李庄时期的整理和研究 |
二、建国后的研究及《〈营造法式〉注释(卷上)》出版 |
三、《梁思成全集》第七卷 |
四、徐伯安、郭黛姮《宋〈营造法式〉术语汇释》 |
第三节 相关研究后续 |
一、陈明达《〈营造法式〉辞解》、《〈营造法式〉研究札记》 |
二、潘谷西、何建中《〈营造法式〉解读》 |
三、其他相关研究 |
第四章 《法式》与中国古代设计理念的探索 |
第一节 梁思成、刘敦桢的相关研究思路 |
第二节 陈明达的开创性探索与研究 |
一、《应县木塔》——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有设计规律可循 |
二、《〈营造法式〉大木作研究》——北宋“以材为祖”的模数制设计方法 |
三、《独乐寺观音阁、山门的大木作制度》——回归传统建筑语言体系 |
第三节 从单体推及组群和城市规划设计——傅熹年的研究 |
第四节 从推断引向实证——王其亨对古代设计实物资料的研究 |
第五节 围绕《法式》“以材为祖”设计规律的细致研究 |
一、材分制(模数制)研究 |
二、尺度规律研究 |
第五章《法式》多元化研究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建筑通史中的相关研究 |
一、《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 |
二、《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 |
三、《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 |
四、《中国建筑艺术史》 |
五、五卷本《中国古代建筑史》 |
六、《中国建筑史》教材 |
七、《中国科学技术史·建筑卷》 |
第二节 专项研究 |
一、《法式》大木构件和做法研究的继续深入 |
二、《法式》其他各作研究的扩展 |
三、《法式》“功限”、“料例”研究 |
第三节 多视角、跨学科的研究 |
一、文献学方法的应用 |
二、考古学方法的应用 |
三、力学方法的应用 |
四、文化比较和多元化 |
第四节 数字化时代的研究 |
第六章 《法式》若干问题探讨 |
第一节 《法式》卷、篇、条目考辨 |
一、传世宋《营造法式》是否完本 |
二、《法式》卷数考辨 |
三、《法式》篇数考辨 |
四、《法式》条数考辨 |
五、结语 |
第二节 《法式·看详》的意义 |
一、“看详”的诠释与歧义 |
二、“看详”的丰富历史蕴涵 |
三、《法式·看详》的意义 |
第三节 李诫《法式·序》的语境解析 |
一、《进新修〈营造法式〉序》 |
二、《法式·序》所涉经典及相关史料 |
三、结语 |
第四节 附识 |
一、“崇宁本”《法式》海行时间 |
二、《法式》作者之名 |
三、《法式》与南方建筑的关系 |
四、《法式》的实际影响 |
附录 1 《法式》相关记载及评述 |
附录 2 《法式》研究论着目录 |
附录3 全国早期木构建筑概况及相关研究文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四、本刊2002年总目录(论文参考文献)
- [1]《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易类》考证与研究[D]. 杨胜祥. 山东大学, 2020(09)
- [2]《剧本》期刊专栏研究(2000-2010)[D]. 臧玉. 安徽师范大学, 2019(01)
- [3]清代史志目录専题研究[D]. 韩李良. 山东大学, 2017(05)
- [4]基本药物制度对医疗保险患者医疗服务利用和费用的影响[D]. 丁丽曼. 天津大学, 2017(09)
- [5]从建筑期刊探究学科知识生产的演变 ——以《建筑学报》、《建筑师》为研究对象[D]. 龙梅. 重庆大学, 2016(03)
- [6]鲍廷博及其《知不足斋丛书》研究[D]. 马培洁. 南京大学, 2012(07)
- [7]《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创刊30年总目录(1980~2009年)[J]. 李瑞芬,高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09(05)
- [8]宋《营造法式》研究史初探[D]. 成丽. 天津大学, 2010(11)
- [9]《农业考古》《中国农史》《农史研究》《古今农业》论文资料目录索引(1980——2004)[J]. 黄淑美,伍慕仪. 农业考古, 2005(03)
- [10]《水处理技术》15年总目录[J]. 陈益棠. 水处理技术, 19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