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联系动词get与become(论文文献综述)
乌英嘎[1](2021)在《基于平行语料库《三合语录》的情态系统与言语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是基于文献《三合语录》创建的多语平行语料库进行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搭建了文献管理平台,实现了集理论、实践和应用为一体的研究。《三合语录》是道光十年(1830)刊行的一部由满、蒙古、汉三语对照而成的教科书。该文献主要记录了满八旗子弟的日常会话,文本反映了当时交谈双方的情感、情态、不同的谈话语气和言语行为等。它们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都属于语言的人际功能特性。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情态系统为理论框架,探讨了满语、蒙古语、汉语三语情态范畴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情况。并对现阶段满、蒙古语情态范畴的定义、研究范围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补充。继而对语料库《三合语录》中的满、蒙古、汉三语情态表达的特性和言语行为的实现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此揭示不同语言在表达情态意义和言语行为时的差异。本论文的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三合语录》的馆藏情况、成书背景、研究概况等内容。理论基础部分主要结合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情态系统理论,对满语、蒙古语、汉语三语情态问题的研究趋势和发展情况进行了探讨。第2章和第3章属于实践研究部分。首先,对文献《三合语录》进行了转写工作,以此构建了满、蒙古、汉、现代蒙古语和英语五行对齐的平行语料库。并基于此语料库检索到三语的所有情态表达,并以其表达的情态意义分为了认识情态、道义情态和动力情态三类。又继续对情态表达的实现方式进行了检索和分析,发现三语均是由情态的单独使用、情态的连续连用与间隔连用、情态表达与语气词的间隔连用、以情态隐喻的形式和语气隐喻的形式表达情态意义。其次,对语料库中出现的言语行为的类型以及其实现方式进行了归纳和探讨。发现语料库中的言语行为由两种形式实现。一种是以直接使用谚语的形式实现言语行为。把此类谚语以其交际目的和表达意义分为以言表意行为、以言施事行为和以言取效行为等三大类。其中又把以言施事行为进一步分为了断言、指令和承诺等三小类。除此之外,语料库中还以另一种形式实现言语行为,它是以含有隐喻功能的短语结构连接谚语的方式实现的言语行为。再次,对以上具有言语行为功能的谚语进行了语法标注,旨在分析三语在语言结构和组合上的差异,以此揭示原始文本和翻译文本之间的关系。最后,为了方便研究者和阅读者的研究和浏览,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搭建了文献管理平台。主要功能包含原文展现、不同版本或不同文种句对句平行对照阅览、当前文献相关研究的查阅等。搭建该平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留存多语种或多文种文献、一文多版文献和翻译至不同语言文字的文献。可为寻找不同版本和译本的研究工作带来便利。不仅如此,研究者和阅读者可以对不同文种或不同版本的文献进行电子化对照浏览。
王敏辰[2](2021)在《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语强调句式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强调是语言的一种重要功能,而强调句式是实现强调的一种主要方式。学界对于强调句式在强调系统内的地位认识不足,未能全面梳理强调句式与其他强调手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没有形成强调句式的统一界定。与此同时,强调句式的对比研究局限在句法领域,而语义及语用方面的讨论还不够。有鉴于此,本研究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指导,构建强调语义模型,明确强调句式在强调语义系统中的地位及本质特点,并从句法、语义和语篇三个层面对英汉语强调句式进行较为全面的对比分析,以期揭示英汉语强调句式的异同及其差异背后的深层原因。基于元功能思想,本研究指出强调是语义层面的概念,它以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等三大元功能为基础,帮助增强语言的元功能强度,包括概念意义的语义强度、人际意义的情态强度以及言语内容在语篇中的信息强度等等。换言之,强调功能不是自主功能,而是服务于元功能的附加功能。从级阶角度看,强调功能发生在语言的任何表达层面,包括语音/文字层、词汇语法层和语篇层,其中词汇语法层可以进一步分为词组层和小句层。总的来说,本研究以元功能为基础,从语言的三个连续层次建构了强调语义模型。就强调句式而言,它作为强调功能的体现方式之一,处于词汇语法层次系统的小句层面,与其他层面或者小句层面的其他强调手段相比,强调句式具有四个区别性特征:其一,强调句式位于或趋于小句层强调实现方式的“词汇-语法”连续统的语法极端。其二,强调句式具有特定的句法结构;其三,强调句式的标记词无实际语义,也不自带对比重音。其四,强调句式不受制于语篇分布规则,其强调功能属于结构的必要功能。基于以上特点,本研究从元功能角度,对强调句式作出如下界定:强调句式指的是语言在词汇语法层通过特定的句法结构凸显小句中某个成分或者部分内容,增强该成分的信息强度,并同时强化凸显成分的经验意义或者人际意义,从而引起或者提醒听话者/读者注意被强化的经验意义或者人际意义。接着,按照凸显成分的功能语义范畴,强调句式被分为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和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前者包括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环境成分凸显型强调句式和情形凸显型强调句式,后者包括判断凸显型强调句式和评价凸显型强调句式。根据“语义为中心,形式体现意义”的功能描述思想,英汉语各类强调句式在句法和语义上有如下异同:就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而言,英语和汉语都可以凸显以下几类经验成分,即动作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交流过程、行为过程和存在过程等六种过程所期待的参与者角色,跨度、位置、方式、原因、或然、伴随、角色和角度等八种环境成分,以及动作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交流过程和行为过程所建构的情形。此外,强调句式与既定意义相同的原式小句具有两种可能的语义关系,一是强调句式与原式小句的经验意义相同,二是强调句式是原式小句发生概念隐喻的结果,这可能会引起原始经验意义发生改变。除共性外,英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和汉语经验凸显型的主要差异在于二者的主要强调标记的句法功能和语法性质差异。英语中,强调标记“be”具有两种句法功能,分别是“it be x that/wh-疑问词……”(“x”代表凸显成分)结构中与“it”组成强势语气成分的操作词和“wh-疑问词……bex”结构(包括其变形形式“all/the-名词词组+be+x”)中的主要动词。汉语中,关键强调标记“是”与次要强调标记“的”组成四种句法结构,分别为“是1…x…的”“……的是2 x”“是2x的”和“是3x的”。在此,“是1”发挥操作词功能,“是2”发挥谓体功能,“是3”发挥推断状语功能。语法性质上,英语的强调标记“be”具有限定性,且位置固定,凸显成分紧随其后,而汉语的强调标记“是”无限定性,位置多变,可与凸显成分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就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而言,英语和汉语的凸显成分语义范畴一致,涉及六类判断意义,即可能性、惯常性、真实性、明显性、义务性、意愿性,和七类评价意义,即情绪反应、认知反应、行为规范、行为人属性、潜力、实体价值和环境。然而,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强调产生机制不同,这同时引起体现形式上的差异。英语中,表示判断/评价意义的凸显成分与被判断/评价项目以两个独立命题的形式呈现,并且凸显成分由主位引发语“it be”引出而成为主位焦点,因此英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结构为:it[主语]+be[主要动词]+x[补语]+被判断/评价项目[补语]。汉语中,存在三种强调方式:一是添加传信语气词“是”和“的”以增强肯定语气,其中“是”位于谓体之前,“的”位于句尾,它们不会改变原式小句的基本句法结构;二是使用“的字结构”使人际意义经验化,以强化命题或者提议的有效性。在这种情况下,强调结构为“被判断/评价项目[主语]+是[谓体]+x-的[补语]”;三是通过“连x都/也y”结构蕴含的非常规判断意义,加强事件真实性或者评价的正确性。在这种结构中,“连”发挥介谓体的功能,用来引出部分凸显内容“x”从语篇角度,本研究考察了英汉语强调句式在小说、新闻和剧本三类语篇中的分布情况。研究发现,英汉语强调句式的总体分布情况相同:剧本语篇>小说语篇>新闻语篇。从语体角度看,在英语书面语篇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出现频率高于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在口语语篇中情况相反,而在汉语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出现频率始终低于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局部来看,英汉语强调句式的分布特征有三:其一,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在英语和汉语任何语篇类型中都是最为常见的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其二,英汉语各类强调句式在每类语篇中的常见性等级序列不同;其三,英汉语各类强调句式在每类语篇中的出现总频率不同。在小说和剧本中,英语强调句式的总频率低于汉语,而在新闻中,却高于汉语。总的来看,英汉语强调句式在语篇中的分布情况主要受到以下两点影响:首先,三类语篇特点造成了上述的总体分布特征。就小说语篇和剧本语篇而言,它们描述完整的故事,涉及多个事件、多种视角等,这为各类强调句式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然而,新闻报道遵循“篇幅最小化、信息最大化”的原则,更常使用强调词汇而非强调句式,因此新闻语篇中强调句式出现频率低于小说语篇和剧本语篇。其次,英汉语强调句式的主客观特点决定了它们在不同语篇中的出现频率差异。由于英语强调句式具有明显的客观性,它符合新闻语篇客观、严谨的文风,因而英语强调句式更常出现在新闻语篇中,而汉语强调句式具有明显的主观性,这不符合新闻语篇特点,所以它较少出现在新闻语篇中,而更常出现在不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语篇中。然后,从话语生成和发展角度,本研究指出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在语篇中主要发挥以下几种话语功能:修正话语、发起话题、延续话题、转换话题和总结话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主要发挥四种功能,即主导观点、推动观点、对照观点和总结观点。最后,本研究发现了引起英汉强调句式异同的历时因素、认知因素和思维因素。历时上,英语强调标记“be”和汉语强调标记“是”的起源不同,这导致了二者的语法性质差异。“be”的发展路线为:动词→系动词→强调标记,“是”的发展路线为:指示代词→系动词→强调标记。相比而言,“be”具有动词起源,所以含有动词的屈折变化的特点,而“是”由指示代词发展而来,没有动词来源,既没有限定性,也不发生屈折变化。认知上,英汉民族都按照舞台模型感知强调现象。不同的是,英语民族将凸显成分置于固定的图形位置,按照从图形到背景的顺序进行认知,而汉语民族运用强调标记激活无固定位置的凸显成分,按照自然顺序进行认知。思维模式上,英语强调句式在客体思维、分析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影响下,具有客观性、“强调部分-非强调部分”二分性和抽象性等特点,而汉语强调句式在主体思维、整体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作用下,呈现主观性、整体把握性和具体性等特点。总而言之,本论文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资源数据库建设与汉外对比研究”(19ZDA319)的部分研究成果,建构了强调语义模型,并基于元功能思想提出了强调句式的界定以及分类,这将有助于深入强调结构在语义方面的理论研究。另外,通过对英语和汉语强调句式的对比性描述和解释,本研究揭示了英汉语言的相关特点,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对比领域的发展,为语篇分析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贾淑芳[3](2020)在《提高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效果的措施初探》文中研究说明语法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因为语法知识问题导致在对话写作等各方面频繁出现错误。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教师要从英语学习特点出发,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让学生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语法知识,从而实现语法教学的目标。1.构建良好语境,加深学生印象
韩旭[4](2020)在《初中英语简单句句型的教学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简单句句型的学习是学生学习英语语法的基础,也是学生提高英语学习质量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良好地掌握了简单句句型,学生才能在英语学习中进行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所以,在初中英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简单句句型教学加以高度重视,采用各种创新的、高效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范亚博[6](2020)在《《黑夜里的罪行》(节选)翻译报告》文中提出《黑夜里的罪行》的汉译为此篇翻译实践报告的研究对象,节选前十章文本共计约一万字。该书由美国着名小说家King,Gary C.所着,于2007年2月6日出版发行。本书主要讲述的是发生在爱达荷州的一起神秘凶杀案和儿童失踪案,详细介绍了美国警方调查案件、追查真凶的整个过程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此案提供的种种帮助、采取的各种行动,重点突出了整个社会和政府部门由此案引发的反思。本书前十章详细介绍了案发地—爱达荷州的相关背景以及此案的一部分调查过程。考虑到原文属于纪实小说,笔者根据纪实文学翻译的特点,最终选择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指导,坚持读者导向原则,将《黑夜里的罪行》(节选)译成汉语供中国读者鉴阅,并从词汇对等和句法对等两个方面分析探讨“功能对等”在文学翻译实践中的具体用法。本篇翻译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此次翻译项目的描述,包括翻译项目的来源、简介及其意义三方面内容;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整个翻译过程以及功能对等理论;第三部分根据功能对等理论将案例分类并进行详细分析;第四部分是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总结。其中,“翻译案例分析”为本次报告的核心内容;笔者结合典型案例,主要采用词性转换、词义选择和引申、定语从句、被动句、加注法等翻译技巧,从词汇和句法层面对翻译难点进行分析。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充分认识到:一名合格的译者不仅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还要具备扎实的汉语功底;其次,选择的翻译文本难易程度要与自己能力相当;最后,要仔细认真地反复地校对译文,避免一些低级错误和对原文的错译。在今后的翻译实践活动中,笔者将牢记此次翻译实践中得到的教训,灵活地运用此次翻译实践过程中吸取的经验,做好翻译工作。
曹璇[7](2020)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科技英语汉译中的应用 ——以《特种部队水上作战》(8-10章)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国外高精科技的研究不断增加。这也促使科技英语翻译领域得以快速发展,同时致使外界对科技英语翻译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英语和汉语之间存在较大的语言结构和语法结构差异,很多时候直译并不能很好的传达原文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因此需要在原文和译文之间进行翻译转换,这种情况在科技英语翻译中尤为突出,也是众多译者翻译科技类文本的共同难题。有鉴于此,本文以《特种部队水上作战》第8-10章为翻译材料,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为支撑,以层次和范畴转换的视角为方向探寻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科技英语汉译中的实用性。通过实践分析证明,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十分适用于科技文本的翻译。经过笔者对各大学术网站的检索统计,可发现针对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科技文本研究较少。笔者在分析中结合英汉翻译的特点,针对科技文本进行了细化分析。以层次和范畴转换为指导,并将范畴转换分为结构、类别、单位、内部体系转换四个方向。从时态、词性、术语、句型等多角度出发分析总结翻译技巧。用以有效解决英汉翻译中的各项问题,对于海军潜水类科技文本的翻译具有高度的适用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郭玉秀[8](2020)在《英国本土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词汇习得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石,没有词汇语言学习便无从谈起,词汇研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英国学者威尔金斯认为:“如果没有语法,人们很难表达事物;而如果没有词汇,人们可能无法表达任何事物。”就目前的研究来看,汉语词汇习得研究对象大多为来华留学生,对本土学习者的研究较少;词汇习得研究内容多集中于词汇学习策略的孤立研究,对词汇学习策略与词汇广度的相关性研究较少;词汇习得关注焦点以大样本容量居多,对小样本个体差异关注较少。以英国为例,近年来英国本土汉语学习者人数增多,越来越多的英国学生从小开始学习汉语。面对如此庞大的本土汉语学习者群体,目前学界对其词汇习得方面的研究仍相对较少,本文即是对英国本土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词汇习得所做的研究。研究框架基于汉语学习动机、汉语词汇学习策略SILL量表,是对本土学习者接受性词汇广度、产出性词汇广度和产出性词汇深度的研究。本研究旨在解决如下三个问题。1)英国汉语学习者在英国本土学习时有哪些汉语学习动机和词汇学习策略,这些动机和词汇学习策略是否影响接受性词汇广度的发展。2)在词汇习得过程中,汉语学习者的接受性词汇和产出性词汇有何发展。3)如何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教学措施提升本土汉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提升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习得和教学的认识。研究主要采用质性与量化结合的个案研究法。受试对象为英国西萨塞克斯郡基督公学的6名高中生。主要采取以下四种测试工具:汉语学习动机问卷、词汇学习策略SILL量表、接受性词汇测试题和产出性词汇测试问题大纲。并使用SPSS25.0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从而了解英国本土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的词汇习得情况。首先,对被试的汉语学习动机进行质性和量化分析。其次,运用Oxford SILL词汇学习策略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量与分析。再次,在剑桥考试局高中词汇大纲的基础上,通过等距抽样选出样本词汇,对被试进行接受性词汇广度的研究分析。并检验接受性词汇广度是否与性别因素、汉语学习动机因素和词汇学习策略因素存在正态分布关系。最后,通过产出性词汇测量问题大纲收集本土学习者语料构建真实文本语料库,考察产出性词汇的广度与深度。基于以上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英国本土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主要为工具型动机,学习动机比较强烈,但自我效能感不高。其词汇学习策略使用频率为中频,经常使用的词汇学习策略依次为社交策略>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元认知策略>记忆策略>情感策略,使用频率最高的学习方法为Quizlet词汇记忆法。2)英国本土学习者基于高中词汇大纲的接受性词汇广度为1000词以上,习得率为80%以上,词汇习得状况良好。无充足样本证明接受性词汇广度与性别因素存在正态分布,但接受性词汇广度与汉语学习动机之间存在低度正态相关,与词汇学习策略之间存在显着正态相关。3)基于学习者真实文本语料的产出性词汇广度共计1022个,其词汇分布、词汇多样性、词汇复杂性和词汇密度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词类使用全面、词汇多样、高级词汇运用合理且信息密集。其产出性词汇深度的词汇正确率、词汇搭配性知识和词汇意义性知识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在汉字层面、词汇层面和语用层面的词汇深度仍需完善。研究成果对汉语词汇的习得与教学有一定的启示作用。能够揭示英国本土学习者的接受性词汇广度、产出性词汇广度和产出性词汇深度,为中级汉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依据;能够为本土汉语学习者的词汇习得提供个案补充,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词汇教学提供借鉴。
董艺[9](2020)在《管理学着作Workforce Inter-Personnel Diversity(Chapter 1-3)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愈加认识到管理对于决策、组织发展及领导等方面的巨大作用,相应地对管理学研究也愈加深入。在此背景下,翻译介绍西方管理学着作,引进先进的管理思想对国内管理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翻译实践报告选自美国阿肯色大学教授克拉雷萨·休斯所着Workforce Inter-Personnel Diversity:The Power to Influence Human Productivity and Career Development(《员工人事关系多元化:影响人力生产力和职业发展的力量》)。该文本信息量大、专业性强、逻辑严密。结合以上文本特点和笔者在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如词义缺失、词性类别的不对应、英汉语言单位顺序排列的差异、语篇衔接回指手段的差异,笔者分析并总结出词义引申、词类转换、语序调整、调整或保留回指词等翻译方法。希望本次翻译实践能够补充管理类文本翻译实践,丰富该领域的翻译实践成果,为翻译该领域文本的译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魏晓敏[10](2019)在《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论元构式习得研究》文中认为心理动词表示心理事件。心理事件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经验活动之一。心理事件的语言表征具有普遍性,既体现人类认知共性又反映各民族人们对心理事件的不同识解方式。心理事件语言表征的“特殊性”(两类英语心理动词论元匹配位置相反)引起了理论语言学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广泛关注。现有大量研究围绕心理动词展开,倚重普遍语法理论、偏重心理使役动词和及物句式习得,侧重诱导产出、语法判断等实验任务,缺乏对心理动词和论元构式互动表征心理事件的研究和心理事件表征二语习得全貌的研究。本研究以基于使用的认知构式语法理论为指导,采用语料库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心理事件英语表征的习得问题。本研究探讨二语构式习得机制、母语影响和构式的用法特征等因素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发展的影响,主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论元构式使用有何特点?其频率、典型实例等方面呈现哪些特点?2)不同水平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论元构式使用有何特点?呈现哪些阶段性发展特征?3)影响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事件英语形式和功能重构的因素有哪些?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首先在认知语言学的思想指导下,从“现实—认知(概念化)—语言”三者的关系和心理事件意象图式入手,概括了心理事件的语义结构和句法表现。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心理事件英汉表征构式的共性和差异,构建了“心理事件英汉表征构式清单”,为后续分析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者的英语心理动词构式使用提供分析框架。然后,本研究采用语料库法和实验研究方法对比了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英语心理动词构式使用共性和差异,以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发展特征和探究其习得因素。语料库分析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论元构式使用跨水平无明显增长,但总体上随语言水平提高,学习者的构式使用数量和种类有所增加,并表现出与英语本族语者构式使用大致相同的频率趋势(尤其在两类心理动词的典型构式使用上);学习者的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发展不平衡:学习者心理动词非典型构式使用低、知识不完备,学习者构式使用存在心理动词个体差异和不同于本族语者的构式偏好;学习者的两类心理动词失误普遍倾向和构式使用偏好都表明学习者心理事件英语表征受母语在线思维影响——侧重表征心理事件“感事”,和偏好心理状态事件“低及物性”和心理致使事件“弱施事性”表征。实验研究进一步验证语料库发现和考察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发展因素。实验研究的两项任务(句子产出和句子翻译)均证实了心理事件表征和二语习得的典型范畴特征,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构式产出有语言水平和心理动词个体差异。学习者心理状态动词构式习得,髙级水平学习者表现最好;学习者心理致使动词构式习得发展随语言水平提高;形式和语义突显度高的心理动词,学习者构式产出多、失误少。实验研究还发现了中国英语学习者不同于英语本族语者的英语心理动词构式使用特征。在句子产出任务中,学习者忽略心理事件情景识解和心理事件因果/驱动图示表征,缺乏对构式整体义和各构式表征细微差别意识,学习者构式使用倾向依赖心理动词,出现了及物构式和被动构式使用过度概括;在句子翻译任务中,学习者会使用两类心理动词的及物构式,但是不同水平学习者心理状态动词及物构式扩展不足,学习者过度概括使用心理致使动词及物构式或使用被动构式(不恰当)代替及物构式的使用。实验研究表明学习者缺乏对心理事件情景的正确识解和心理动词的其他构式知识。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提出:1)两类英语心理动词的不同论元实现源自两类心理事件的不同语言表征;2)二语心理动词习得本质上是心理事件二语表征习得,涉及心理动词和论元构式习得;3)心理动词论元构式表征和习得均具有典型范畴特征;4)二语心理动词构式习得是基于使用的一般认知学习,概括是其基本习得机制;5)母语作为先前语言使用经验对二语心理动词构式习得的认知倾向(心理事件识解)产生影响;6)心理动词和论元构式的频率、语义典型性和形义突显性对二语心理动词构式习得起到决定性作用。总而言之,本研究通过对中国英语学习者和英语本族语者的语料库语料和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受普遍认知机制、母语,心理动词和论元构式的用法特征共同影响。本研究结论支持基于使用的语言习得理论和Slobin(1996)的“思维与语言假说”。
二、联系动词get与becom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联系动词get与become(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平行语料库《三合语录》的情态系统与言语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文献的来源及成书背景介绍 |
1.1 文献的来源 |
1.2 清代教科书《百条》系列的发展 |
1.3 《百条》系列的研究 |
2.选题意义 |
3.研究的创新点 |
4.研究内容和步骤 |
第1章 理论基础 |
1.1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 |
1.2 情态系统的研究 |
1.2.1 汉语情态研究 |
1.2.2 蒙古语情态研究 |
1.2.3 满语情态研究 |
1.2.4 三语情态表达方式的对比 |
1.3 语法隐喻 |
1.3.1 情态隐喻 |
1.3.2 语气隐喻 |
1.4 言语行为理论 |
1.4.1 J.Austin的言语行为论 |
1.4.2 J.R.Searle的言语行为论 |
1.4.3 间接言语行为论 |
1.5 两个理论在语义研究上的联系与区别 |
1.5.1 语境对二者的重要性 |
1.5.2 两个理论的互补性 |
1.6 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前沿研究 |
1.6.1 汉语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趋势 |
1.6.2 蒙古语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 |
1.7 小结 |
第2章 《三合语录》情态系统的研究 |
2.1 语料库的构建 |
2.2 情态类型 |
2.2.1 认识情态 |
2.2.2 道义情态 |
2.2.3 动力情态 |
2.3 情态系统的实现方式 |
2.3.1 情态表达单独使用 |
2.3.2 情态连用 |
2.4 情态表达和语气词连用 |
2.4.1 认识情态与语气词的连用 |
2.4.2 道义情态与语气词的连用 |
2.4.3 动力情态与语气词的连用 |
2.5 人际语法隐喻 |
2.5.1 情态隐喻 |
2.5.2 语气隐喻 |
2.6 小结 |
第3章 《三合语录》言语行为的考察 |
3.1 转写与语法标注的标准 |
3.1.1 语料库中现代蒙古语的转写标准 |
3.1.2 语法标注的标准 |
3.1.3 参考的词典 |
3.2 言语行为的类型及实现方式 |
3.2.1 言语行为的单独实现 |
3.2.2 隐喻式结构与谚语结合实现言语行为 |
3.3 三语谚语的对比 |
3.3.1 蒙古语部分的等效翻译形式 |
3.3.2 汉语部分的等效翻译形式 |
3.3.3 三语谚语部分的等效翻译形式 |
3.4 小结 |
第4章 文献管理平台的搭建 |
4.1 构建管理平台的缘由 |
4.2 技术介绍 |
4.2.1 开发环境 |
4.2.2 SQLite |
4.2.3 编程语言 |
4.3 文献管理平台搭建的UML |
4.3.1 类图(Class diagram) |
4.3.2 用例图(Use Case diagram) |
4.3.3 活动图(Activity diagram) |
4.4 文献管理平台的结构与实现 |
4.4.1 文献管理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
4.4.2 文献管理平台代码 |
4.4.3 平台功能的实现 |
4.5 小结 |
结论 |
1.研究结论 |
2.研究启示 |
3.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三合语录》前言部分 |
附录2 满英合璧《Tanggu Meyen and Other Manchu Reading Lessons》 |
致谢 |
(2)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语强调句式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缩写表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1.3 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论文结构 |
2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英语强调句式的研究 |
2.2.1 英语强调句式的句法研究 |
2.2.2 英语强调句式的语义-语用研究 |
2.3 汉语强调句式的研究 |
2.3.1 汉语强调句式的句法研究 |
2.3.2 汉语强调句式的语义-语用研究 |
2.4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对比研究 |
2.5 小结 |
3 理论基础 |
3.1 引言 |
3.2 基本理论 |
3.2.1 元功能思想 |
3.2.2 功能句法理论 |
3.3 强调句式的描写 |
3.3.1 强调语义模型 |
3.3.2 强调句式的界定 |
3.3.3 强调句式的分类 |
3.3.4 强调句式的分析框架 |
3.4 小结 |
4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 |
4.1 引言 |
4.2 英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
4.2.1 英语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 |
4.2.2 英语环境成分凸显型强调句式 |
4.2.3 英语情形凸显型强调句式 |
4.3 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
4.3.1 汉语参与者角色凸显型强调句式 |
4.3.2 汉语环境成分凸显型强调句式 |
4.3.3 汉语情形凸显型强调句式 |
4.4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分析 |
4.4.1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形式对比 |
4.4.2 英汉语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语义对比 |
4.5 小结 |
5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 |
5.1 引言 |
5.2 英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
5.2.1 英语判断凸显型强调句式 |
5.2.2 英语评价凸显型强调句式 |
5.3 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
5.3.1 汉语判断凸显型强调句式 |
5.3.2 汉语评价凸显型强调句式 |
5.4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对比分析 |
5.4.1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形式对比 |
5.4.2 英汉语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语义对比 |
5.5 小结 |
6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语篇考察 |
6.1 引言 |
6.2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语篇分布 |
6.2.1 语料说明 |
6.2.2 数据统计 |
6.2.3 总体分布异同 |
6.2.4 局部分布异同 |
6.2.5 小结 |
6.3 英汉语强调句式的话语功能 |
6.3.1 经验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话语功能 |
6.3.2 人际凸显型强调句式的话语功能 |
6.4 英汉语多重强调现象 |
6.5 小结 |
7 英汉语强调句式异同释因 |
7.1 引言 |
7.2 历时因素 |
7.3 认知因素 |
7.4 思维因素 |
7.5 小结 |
8 结语 |
8.1 引言 |
8.2 主要研究发现 |
8.3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提高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效果的措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构建良好语境,加深学生印象 |
2. 教学深入浅出,培养学生信心 |
3. 借助实物辅助,降低学习难度 |
(4)初中英语简单句句型的教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深入浅出教学简单句句型知识点 |
二、多元化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简单句句型 |
(一)结合汉语句型进行简单句句型的教学 |
(二)结合游戏教学进行简单句句型的教学引导 |
(6)《黑夜里的罪行》(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英语原文 |
汉语译文 |
翻译报告 |
1.翻译任务描述 |
1.1 翻译项目来源 |
1.2 翻译项目简述 |
1.2.1 作家简介 |
1.2.2 作品简介 |
1.3 翻译项目意义 |
2.翻译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1.1 背景资料的积累 |
2.1.2 翻译理论介绍 |
2.2 翻译初稿 |
2.3 翻译修改稿 |
2.4 翻译终稿 |
3.案例分析 |
3.1 词汇层面上的功能对等 |
3.1.1 词类转换法 |
3.1.2 词义的选择和引申 |
3.1.3 增译/增词法 |
3.1.4 重复法 |
3.1.5 四字格的使用 |
3.2 句子层面上的功能对等 |
3.2.1 分句、合句法 |
3.2.2 定语从句的翻译 |
3.2.3 被动语态的翻译 |
3.2.4 反义译法 |
3.2.5 加注法 |
4.实践结论 |
4.1 翻译实践启示 |
4.2 经验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7)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科技英语汉译中的应用 ——以《特种部队水上作战》(8-10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2.翻译任务描述 |
2.1 翻译任务背景介绍 |
2.2 翻译任务文本分析 |
2.3 翻译材料选择标准 |
2.4 翻译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
2.4.1 翻译工具的选择 |
2.4.2 参考文献的选择 |
2.5 翻译计划 |
3.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概述 |
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3.1.1 国外研究现状 |
3.1.2 国内研究现状 |
3.2 层次转换 |
3.3 范畴转换 |
3.3.1 结构转换 |
3.3.2 类别转换 |
3.3.3 单位转换 |
3.3.4 内部体系转换 |
4.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科技英语中的应用 |
4.1 层次转换实例分析 |
4.2 范畴转换实例分析 |
4.2.1 结构转换及实例 |
4.2.2 类别转换实例分析 |
4.2.3 单位转换实例分析 |
4.2.4 内部体系转换实例分析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 1 原文 |
附录 2 译文 |
(8)英国本土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词汇习得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3 研究综述 |
1.3.1 词汇知识与词汇能力的研究 |
1.3.2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理论研究 |
1.3.3 第二语言词汇习得的实证研究 |
1.3.4 词汇学习策略的研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英国本土汉语学习者学习动机与词汇学习策略调查 |
2.1 英国基督公学教学概况 |
2.1.1 英国基督公学办学情况 |
2.1.2 英国基督公学汉语教学开展情况 |
2.2 英国本土汉语学习者情况概述 |
2.3 被试者汉语学习动机调查分析 |
2.3.1 学习动机的概念与分类 |
2.3.2 被试者汉语学习动机的质性描述 |
2.3.3 被试者汉语学习动机的量化分析 |
2.3.4 小结 |
2.4 被试者汉语词汇习得策略调查分析 |
2.4.1 词汇学习策略的分类 |
2.4.2 词汇学习策略量表的编制 |
2.4.3 词汇学习策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2.4.4 被试者词汇学习策略的个案分析 |
2.4.5 小结 |
第三章 英国本土汉语学习者的接受性词汇习得分析 |
3.1 接受性词汇广度的习得分析 |
3.1.1 接受性词汇广度的测量方法概述 |
3.1.2 接受性词汇广度的研究过程 |
3.1.3 接受性词汇广度的研究结论 |
3.2 接受性词汇广度与性别因素的探索分析 |
3.3 接受性词汇广度与学习动机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3.4 接受性词汇广度与词汇学习策略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英国本土汉语学习者的产出性词汇习得分析 |
4.1 产出性词汇广度的习得分析 |
4.1.1 产出性词汇广度的研究过程 |
4.1.2 产出性词汇广度的词汇分布分析 |
4.1.3 产出性词汇广度的词汇多样性分析 |
4.1.4 产出性词汇广度的词汇复杂性分析 |
4.1.5 产出性词汇广度的词汇密度分析 |
4.2 产出性词汇深度的习得分析 |
4.2.1 产出性词汇深度的测量方法概述 |
4.2.2 产出性词汇深度的研究过程 |
4.2.3 产出性词汇深度的词汇正确率分析 |
4.2.4 产出性词汇深度的词汇搭配性知识分析 |
4.2.5 产出性词汇深度的词汇意义性知识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果对汉语词汇习得与教学的启示 |
5.1 对本土学习者汉语词汇习得的启示 |
5.2 对汉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
第六章 结语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价值 |
6.3 不足与展望 |
附录1:本土学习者汉语学习动机与背景信息调查问卷 |
附录2:汉语学习者词汇习得策略量表 |
附录3:汉语学习者词汇习得策略量表答题卡 |
附录4:基于剑桥考试局中文词汇大纲的接受性词汇广度测试题 |
附录5:产出性词汇广度、产出性词汇深度测试主题式问题大纲 |
附录6:基于学习者产出性语料的词汇深度使用频次结果统计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管理学着作Workforce Inter-Personnel Diversity(Chapter 1-3)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任务描述 |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
一、原文题材 |
二、体裁分析 |
第二节 翻译目的与意义 |
一、翻译目的 |
二、翻译意义 |
第二章 译前准备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
第二节 准备事项 |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
三、翻译策略选择 |
第三节 实施计划 |
一、翻译计划 |
二、写作计划 |
三、应急预案 |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
第一节 翻译过程 |
一、术语表制定 |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
第二节 译后事项 |
一、译文审校 |
二、译文评价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词汇层面的翻译 |
一、词义引申 |
二、词类转换 |
第二节 句内的语序调整 |
一、转换为汉语左分支结构调整语序 |
二、依据逻辑顺序调整语序 |
三、依据信息焦点调整语序 |
第三节 语篇衔接中的回指翻译 |
一、保留回指词 |
二、调整回指词 |
第五章 翻译总结与结论 |
第一节 翻译实践总结 |
第二节 翻译过程中的体会与收获 |
参考文献 |
附录 1:原文、译文 |
附录 2:平行文本 |
附录 3:术语表 |
致谢 |
(10)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论元构式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4 本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心理动词的语言理论研究 |
2.1.1 心理动词句法分析 |
2.1.2 心理动词语义分析 |
2.1.3 存在的问题 |
2.2 二语心理动词习得实证研究 |
2.2.1 零位[使因]习得 |
2.2.2 母语影响 |
2.2.3 名词的生命性 |
2.2.4 存在的问题 |
2.3 基于使用的二语构式习得研究 |
2.3.1 二语构式习得特点 |
2.3.2 二语构式心理现实性研究 |
2.3.3 存在的问题 |
2.4 以往研究不足和本研究设想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理论框架 |
3.1 认知构式语法的基本观点 |
3.1.1 论元构式 |
3.1.2 构式习得 |
3.2 心理事件语言表征 |
3.2.1 心理事件语义结构 |
3.2.2 心理事件句法结构 |
3.3 心理事件英汉表征对比 |
3.3.1 心理动词意义的句法体现(词汇化) |
3.3.2 心理动词与构式的互动(构式的语义制约与动词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方案 |
4.1 研究目标和问题 |
4.2 研究假设 |
4.3 研究步骤 |
4.4 研究方法 |
4.4.1 语料库分析 |
4.4.2 实验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动词构式习得特征 |
5.1 学习者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发展 |
5.2 学习者两类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对比 |
5.3 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因素 |
6.1 心理事件识解比较(句子产出任务) |
6.1.1 英语本族语者构式产出 |
6.1.2 中国英语学习者构式产出 |
6.1.3 结论 |
6.2 不同水平学习者心理动词构式产出机制(句子翻译任务) |
6.2.1 中、高级水平组构式产出比较 |
6.2.2 三个水平组构式产出比较 |
6.2.3 结论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动词构式习得总讨论 |
7.1 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发展特征 |
7.1.1 从典型构式到非典型构式发展 |
7.1.2 不同于现有二语心理动词习得的发现 |
7.1.3 结论 |
7.2 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动词构式习得因素 |
7.2.1 二语构式习得机制——概括 |
7.2.2 母语影响 |
7.2.3 构式使用特性 |
7.2.4 结论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 |
8.1 研究发现与结论 |
8.2 研究价值 |
8.2.1 理论价值 |
8.2.2 应用价值 |
8.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主持的课题 |
附录B:实验研究任务句子产出任务 |
附录C:句子翻译任务目标构式考察 |
附录D:三个学习者语料库中不同水平学习者心理状态动词构式使用 |
附录E:三个学习者语料库中不同水平学习者心理致使动词构式使用 |
致谢 |
四、联系动词get与become(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平行语料库《三合语录》的情态系统与言语行为研究[D]. 乌英嘎. 内蒙古大学, 2021(10)
- [2]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英汉语强调句式对比研究[D]. 王敏辰.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3]提高初中英语语法教学效果的措施初探[J]. 贾淑芳. 中学生英语, 2020(48)
- [4]初中英语简单句句型的教学探讨[J]. 韩旭. 教师博览, 2020(27)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黑夜里的罪行》(节选)翻译报告[D]. 范亚博. 河南大学, 2020(02)
- [7]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科技英语汉译中的应用 ——以《特种部队水上作战》(8-10章)为例[D]. 曹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8]英国本土中级汉语水平学习者词汇习得个案研究[D]. 郭玉秀.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管理学着作Workforce Inter-Personnel Diversity(Chapter 1-3)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董艺.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10]中国英语学习者英语心理动词论元构式习得研究[D]. 魏晓敏. 湖南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