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术中致使病人低温的因素分析及其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秦阿妮[1](2021)在《全子宫切除术中术后双足保暖对预防FGID及DVT的探讨》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腹腔镜及开腹全子宫切除术中术后给予患者两种温度下双足保暖,通过记录患者年龄、BMI、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用温盐水(35℃)冲洗腹腔量、术日总液体量、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腹胀发生率、排便时间、术后第一天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术后第一天血钾、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含量,并通过观察下肢症状、体征及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术中术后双足保暖是否有利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及预防下肢DVT;2.同时探讨术中术后两种温度下双足保暖的适宜温度,为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及预防下肢DVT提供一个临床参考指标及指导价值。方法:选取近1年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满足纳入标准行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患者(134例)及行开腹全子宫切除患者(100例)。对照组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患者(60例)及对照组开腹全子宫切除患者(50例)给予常规手术保暖干预措施,包括手术室术前30分钟打开净化空调系统,确保手术过程中手术室维持在22℃~24℃的温度,湿度维持在40%~60%;在患者非手术皮肤区域盖上统一棉被,尽可能降低患者裸露区域;术后为患者全身加盖统一棉被送入病房。研究组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患者及开腹全子宫切除患者在上述常规保暖干预基础上,联合暖脚宝保温措施。腹腔镜低档组患者(34例)术中术后分别联合低档(30℃)30分钟;高档组患者(40例)术中术后分别联合高档(40℃)30分钟。开腹低档组患者(20例)术中术后分别联合低档(30℃)30分钟;高档组患者(30例)术中术后分别联合高档(40℃)30分钟。结果:1.对照组与研究组中的基本资料比较年龄、BMI;手术中的情况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用温盐水(35℃)冲洗腹腔量、术日总液体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腹腔镜对照组、低档组、高档组中肠鸣音恢复时间分别是(15.4±2.3,14.7±1.7,13.3±1.9)h,首次排气时间分别是(19.6±2.6,18.7±2.0,16.3±2.1)h,排便时间分别是(22.8±2.7,22.1±1.8,19.2±2.2)h,第一天白细胞计数分别是(8.65±3.04,8.02±2.15,6.85±1.6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是(74.79±10.71,74.25±9.39,69.47±9.33)%,第一天血钾分别是(3.58±0.33,3.59±0.30,3.81±0.46)mmol/L,D-二聚体(0.84±1.14,0.77±0.90,0.35±0.21)mg/L,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是(3.59±1.06,3.98±1.72,3.09±0.62)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002,25.209,29.960,6.319,3.726,5.018,3.918,5.452,均P<0.05)。组间两两比较,行LSD事后检验发现,高档组与对照组、低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档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开腹对照组、低档组、高档组中肠鸣音恢复时间分别是(19.9±1.9,19.2±1.4,18.1±1.5)h,首次排气时间分别是(23.5±2.2,22.7±1.9,21.3±1.9)h,排便时间分别是(25.6±3.1,25.1±1.9,23.1±1.8)h,第一天白细胞计数分别是(10.99±3.15,10.23±2.67,8.39±1.7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分别是(82.32±5.90,82.25±5.83,75.10±7.76)%,第一天血钾分别是(3.69±0.42,3.69±0.50,4.11±0.45)mmol/L,D-二聚体分别是(0.60±0.48,0.52±0.68,0.19±0.15)mg/L,纤维蛋白原含量分别是(3.92±1.66,3.61±1.21,2.67±0.61)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382,10.710,9.122,6.150,10.041,9.287,5.129,5.655,均P<0.05)。组间两两比较,行LSD事后检验发现,高档组与对照组、低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低档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腹腔镜对照组60个中有20个发生腹胀,发生率为33.3%;17个合并DVT,发生率为28.3%。低档组34个中有10个发生腹胀,发生率29.4%;9个合并DVT,发生率26.5%。高档组40个中有2个发生腹胀,发生率5%;1个合并DVT,发生率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1.366,11.086,均P<0.05)。组间两两比较显示,高档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腹胀=11.228,P=0.001;c2DVT=10.851,P=0.001);高档组与低档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腹胀=8.061,P=0.005;DVT中Fisher精确检验的P=0.004);低档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5.开腹对照组50个中有23个发生腹胀,发生率46%,19个合并DVT,发生率38%。低档组20个中有9个发生腹胀,发生率45%;7个合并DVT,发生率35%。高档组30个中有2个发生腹胀,发生率6.7%;1个合并DVT,发生率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14.275,12.244,均P<0.05)。组间两两比较显示,高档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腹胀=13.502,P=0.000;c2DVT=12.018,P=0.001);高档组与低档组比较差有统计学意义(腹胀中Fisher精确检验的P=0.004;DVT中Fisher精确检验的P=0.005);低档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腹腔镜及开腹全子宫切除术中术后给予患者双足保暖可以缩短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可以减少第一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防止血钾降低,可以减少腹胀发生率及DVT发生率。2.腹腔镜及开腹全子宫切除术中术后给予患者双足保暖的适宜温度是高档保暖的温度40℃,低档保暖效果不显着。
李玉梅[2](2021)在《泌尿外科内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风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对泌尿外科内腔镜手术患者术中发生低体温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构建泌尿内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风险评估模型。研究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于2020年6月-2021年1月选取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481名内腔镜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样本量的70%作为建立模型组,30%作为验证模型组,342名患者作为建立模型的数据样本,139名患者作为验证模型可行性与准确性的验证组,通过泌尿外科内腔镜手术患者体温测量结果,以研究对象入手术室为时间起点,离开手术室时间为结点,采用新型无线体温传感器测量体温数据。根据体温数据测量结果将患者分为低体温组和正常体温组,既体温测量值<36.0℃的患者纳入低体温组,体温≥36.0℃的患者纳入正常体温组,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手术名称、基础体温、术中失血量、输液量、冲洗量及输血量等因素,对其进行统计并分析低体温发生情况。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对泌尿外科内腔镜手术患者发生低体温的影响因素研究及模型建立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变量筛选采用向前LR回归法。研究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481名泌尿外科内腔镜手术患者,资料收集率为100%,有效率为100%,481例泌尿内腔镜手术患者中有130例发生低体温,低体温发生率为27.3%。(2)单因素结果分析显示:内腔镜手术患者的年龄(p=0.001)、BMI(p<0.001)、室温(p=0.049)、基础体温(P<0.001)、手术时间(p<0.001)、输液量(p=0.401)、术中冲洗量(p<0.001)、麻醉时间(p<0.001)、失血量(p<0.001)、ASA分级(p<0.001)、手术体位(p=0.002)、合并症(p<0.001)、手术种类(p<0.001)在发生低体温组与未发生低体温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是内腔镜手术患者低体温的影响因素;性别(p=0.116)、麻醉方式(p=0.807)、心率(p=0.772)、收缩压(p=0.984)、舒张压(p=0.779)、平均动脉压(p=0.646)、在低体温与未发生低体温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础体温、失血量、BMI、手术时间、ASA分级、冲洗液量、麻醉方式是泌尿内腔镜手术患者发生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影响因素,构建了泌尿内腔镜手术患者低体温的预测模型,即Logit(P)=1.506-0.319*BMI-2.603*基础体温+0.022*手术时间+0.008*失血量+2.936*ASAⅢ分级+1.024ASAⅡ+2.866*麻醉方式+2.075*冲洗液量。研究结论:(1)泌尿内腔镜手术患者低体温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基础体温、失血量、BMI、手术时间、ASA分级、冲洗液量、麻醉方式。(2)内腔镜手术患者的性别、年龄、BMI、室温、基础体温、手术时间、输液量、术中冲洗量、麻醉时间、失血量、分级、手术体位、合并症可影响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3)内腔镜手术患者的手术名称、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对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无影响。(4)泌尿内腔镜手术患者的预测模型为:Logit(P)=1.506-0.319*BMI-2.603*基础体温+0.022*手术时间+0.008*失血量+2.936*ASAⅢ分级+1.024ASAⅡ+2.866*麻醉方式+2.075*冲洗液量。灵敏度、特异度、AUC、拟合优度检验分别为0.888、0.869、0.936、0.648,对泌尿内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的发生风险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
郎群[3](2020)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急诊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指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安全的危重症大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医务人员对主动脉大血管疾病认识的提高,以及影像科、心脏大血管外科、麻醉及体循技术的进步,主动脉夹层的诊出率不断提高,手术死亡率及相关并发症明显下降,但是术后的并发症依然不容忽视,其中最常见的就是神经系统并发症,有研究表明急性主动脉夹层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是导致患者住院死亡的主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回顾51例患者术前资料、术中资料、术后资料等因素,发现术后患者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对于急性主动脉夹层(A型)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统计分析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A型)急诊手术的资料,发现急诊手术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方法回顾性随机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5月期间收治的51例急性主动脉夹层(StanfordA型)患者,统计并分析的信息包括年龄、性别、体重、吸烟史、高血压病史、术前白细胞、术前血小板、术前血红蛋白浓度、术前学乳酸值、凝血指标、手术时间、体外循环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拔除气管插管时间、ICU住院时间等相关危险因素,对术后有出现脑神经系统功能并发症包括永久性神经系统功能不全(Permanent neurological deficits PND)和短暂性神经系统功能不全(transient neurological deficits TND)的相关影响因素分别行单因素分析,PND指脑栓塞或脑出血的病人,在头颅核磁或者头颅CT上有阳性表现的情况,通常较难恢复。TND是指术后患者短暂的出现精神错乱、烦躁躁动、抑郁、意识萎靡等症状,但头颅核磁或头颅CT检查未发现明显阳性表现。一般可在短期内自行好转。单因素分析筛选相关危险因素,若P值小于0.1,则将相关因素导入Logistic回归分析中,P值小于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年龄、术前D二聚体、拔除气管插管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术前凝血因子活性R是术后TND的相关危险因素(P<0.1);年龄、术前D二聚体、拔除气管插管时间和ICU住院时间是PND的相关危险因素(P<0.1)。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ND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T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为术前凝血因子活性R。结论针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急诊术前患者高龄(年龄超过64.5岁)、凝血因子R降低(小于4.0)患者,建议采取更加积极的脑保护措施,减少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潘品[4](2020)在《全关节置换术中低体温对失血及异体输血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全关节置换术(Total joint arthroplasty,TJA)是晚期关节畸形或退变患者常规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缓解病人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也存在相应的手术并发症,常导致大量失血,可能导致异体输血。并且术中低体温是临床常见的并发症,据报道,在非骨科人群中术中低温会增加失血量和输血率。并且有研究已经证实术中低体温会导致感染增加,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治疗费用,并且低体温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这与术中失血较多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前期报道中很少涉及关节置换术中体温与术中失血和输血的临床研究,我们考虑这是术中出血较多的可能因素之一,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低体温的发生率及可能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术中体温及低体温对全膝及髋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 及 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失血及输血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行原发性单侧TKA或THA的616例患者。收集患者的人口统计数据和临床数据,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既往存在的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和恶性肿瘤史)、原发性诊断和手术时间。术前实验室检查的数据,如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浓度、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PL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lasma prothrombin time,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记录术中体温低于36摄氏度的情况,以确定低体温的发生率。进行单因素分析,找出低体温的危险因素。采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体温、体温过低与术中失血和围手术期输血的关系。结果:TJA、TKA和THA术中低温发生率分别为13.5%、14.0%和13.1%。术中体温(P=0.045;P=0.006)和低体温(P=0.042;P<0.001)与 TKA术中失血和围手术期输血概率增加有关。体温(P=0.002)与术中失血量呈负相关,低体温(P=0.031)是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输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关节置换术中低体温与术中患者失血量及输血率增加有明显相关性,髋膝关节置换术中低体温发生未见明显差异,术中要时刻监测患者出血及患者体温情况,应尽量保持患者体温正常范围内。
郭斌艳[5](2020)在《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现状调查与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调查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2根据相关危险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探讨此干预方法能否有效的降低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发生胃潴留的风险。方法1从2017年12月~2018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360例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根据胃中残留物的量是否超过200ml,将患者分为胃潴留和非胃潴留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探究发生胃潴留的危险因素。2从2018年6月~2018年12月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郑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神经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84例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根据胃潴留的相关危险因素,展开针对性护理干预。3数据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次调查的360例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中214例出现胃潴留,胃潴留发生率为59.44%,其中发病后1周内出现胃潴留占75.23%(161例),2周内出现胃潴留占24.77%(53例)。2对一般资料进行比较胃潴留、无胃潴留患者性别、BMI等资料无显着性差异(P>0.05)。3经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年龄、有休克病史、发病部位为脑干、疾病累及自主神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低血钾、低血钠、血糖异常、机械通气、亚低温治疗等,均是神经重症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的危险因素(P<0.05)。4干预组针对神经重症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的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干预护理。对照组患者的干预措施包括胃潴留的预防、胃潴留的抽吸与监测、病情观察、常规健康教育等。两组各42例患者中,对照组名例出现胃潴留,发生率为19.05%;观察组2例出现胃潴留,发生率为4.76%;胃潴留发生率显着降低(χ2=4.086,P=0.043)。5干预后,观察组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发生风险较高,且年龄较大、有休克病史、发病部位为脑干、疾病累及自主神经、GCS评分低、低血钾、低血钠、血糖异常、机械通气,亚低温治疗等患者发生胃潴留的风险较高。2护理人员掌握发生胃潴留的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有效护理措施加以预防,并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营养策略,能够有效的降低胃潴留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魏宏宇[6](2020)在《围术期头孢呋辛钠的使用对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患者预防感染的作用与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感染相关指标变化及预后情况,比较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患者术后使用头孢呋辛钠2天与7天抗感染的效果,从而指导临床中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之间,共102例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男、女患者作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实际预防使用抗生素时长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实验组术后持续预防使用头孢呋辛钠2天,对照组术后持续预防使用头孢呋辛钠7日,两组均在手术诱导麻醉时静脉注入头孢呋辛钠1.5g,返监护室后即刻开始予头孢呋辛钠1.5g/q8h静脉滴注。通过查阅病历中的医嘱单、病程记录、血常规、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资料对实验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通过比较两组感染相关指标变化及预后情况,比较患者术后使用头孢呋辛钠2天与7天抗感染对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围术期预防感染的影响。采用X2检验比较两组感染指标及感染相关因素;对感染患者进行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感染危险因素的差异。结果: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共收集行患者102例,其中对照组53例,实验组49例。对照组男性36例,女性17例,年龄(60.26±6.36)岁;实验组男性32例,女性17例,年龄(62.02±7.07)岁。两组间年龄(P=0.189)、性别(P=0.779)、吸烟(P=0.606)、高血压(P=0.930)、糖尿病(P=0.3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呼吸系统感染7例(13.2%),实验组呼吸系统感染6例(12.2%),切口感染1例(2.0%)共7例(14.3%),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无明显差异(P=0.874);所有患者中感染人数为14例,非感染人数为88例,对感染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吸烟(P=0.006)、糖尿病(P=0.040)、术后第7日体温(P<0.001)、手术时间(P=0.026)、术后3次白细胞数值(P<0.001)、(P=0.005)、(P=0.003)有统计学差异、术后3次降钙素原(P<0.001)、(P<0.001)、(P=0.005)有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天C反应蛋白(P=0.624)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3、7天C反应蛋白(P<0.001)、(P<0.001)有统计学差异;对感染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吸烟(Wald=5.972,P=0.015)、手术时间(Wald=4.008,P=0.045)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不停跳搭桥术后患者预防使用头孢呋辛钠能够有效预防术后感染,降低感染的发生率。2.不停跳搭桥术后48小时的抗生素预防是有效的,延长预防使用抗生素时间并不能带来收益加反而会增加患者耐药和感染的风险,无特殊情况,无需延长预防用药时间。3.吸烟、手术时间长短是搭桥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合并上述因素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概率较高。术后炎症相关指标升高患者感染风险较高,这类患者需加强预防,将感染控制在早期阶段,避免延误导致病情加重。
房玉丽[7](2020)在《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喂养不耐受发生影响的调查研究》文中指出重型颅脑损伤(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STBI)病人早期开展肠内营养对其营养状况、机体恢复和预后均具有重要意义[1]。然而,STBI病人因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创伤应激等因素,可直接造成其胃肠道的吸收、屏障以及动力功能发生障碍[2-4]。加之救治需要,此类病人临床上常会给予镇痛、镇静、脱水、机械通气等治疗,可进一步影响其胃肠动力或吸收功能,致使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发生率显着高于其他严重创伤病人。为改善STBI病人胃肠功能障碍,降低FI发生率,促进肠内营养的顺利实施,目前,临床上已采取了多种改善STBI病人胃肠功能、防治FI发生的治疗与护理策略,虽然已使发生率有了一定程度下降,但依然处于较高水平。通过文献分析和临床调研发现,关于临床常用治疗、护理措施对STBI病人FI发生影响的研究尚十分有限,而关注各项改善STBI病人胃肠功能的措施及其对FI防治效果的对比研究更为少见。为此,明确临床常用治疗、护理措施对STBI病人FI发生的影响,探究有效的FI预防策略,对促进STBI病人肠内营养的早期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从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STBI病人肠内营养耐受性的影响着手,明确临床常用治疗、护理措施对STBI病人喂养不耐受发生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了解分析目前国内临床FI预防措施的应用现状,为进一步探究有效的FI预防策略,优化临床的预防方案奠定基础。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回顾性研究和横断面调查,探析常用治疗、护理措施对于STBI病人FI发生的影响,明确这些措施于FI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了解国内预防FI措施的应用现状,为进一步探明有效的临床措施,提高STBI病人喂养耐受性,促进肠内营养的早期顺利实施提供研究证据。研究方法:1.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影响的回顾性研究研究一: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发生的影响通过电子病历系统及重症监护系统,采集STBI病人6年的病历资料。选取2013.3-2019.3重庆市某三甲医院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治疗的STBI病人324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排除187例不符合标准的病人后,有137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本阶段研究。按实施肠内营养之日起至第5日是否发生FI分为耐受组和不耐受组,对15项常用治疗、护理措施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临床常用治疗、护理措施对STBI病人FI发生的影响,明确危险及保护因素。研究二:预防性应用促动力药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的影响按实施肠内营养之日起至第5日是否应用研究一结果中发现的保护因素--促动力药,对137例STBI病人进行分组,排除20例治疗性用促动力药的病例后,以预防性应用促动力药的病人作为预防组,以未使用促动力药的病人作为对照组。并依据研究一结果中影响病人胃肠功能的其它措施进行组间配对,以减少临床措施对观察指标的影响。比较两组病人肠内营养FI发生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为FI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为便秘、腹泻、胃潴留、腹胀、呕吐等FI主要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及大便情况。2.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预防措施应用现状的横断面调查利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通过自行设计问卷调查全国综合ICU/神经外科ICU(NICU)对STBI病人肠内营养FI预防措施的应用情况。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我国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通过问卷星网站完成问卷录入、发放及数据收集工作。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预防措施临床应用现状。研究结果:1.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影响的回顾性研究1.1 STBI病人喂养不耐受发生率:总体FI发生率为59.9%,其中发生率为前三位的胃肠道症状分别是便秘(35.4%)、腹泻(24.4%)及胃潴留(17.1%);1.2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是否使用促动力药、保留灌肠、抑酸剂、脱水剂、镇痛剂5个因素对FI的发生有统计学差异(P<0.05);1.3喂养不耐受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使用抑酸剂(OR=4.034,P=0.008,95%CI:1.444-11.268)、镇痛剂(OR=3.976,P=0.005,95%CI:1.516-10.427)是F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预防性应用促动力药(OR=0.202,P=0.000,95%CI:0.089-0.456)是降低FI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1.4与未应用促动力药组比较,预防性应用促动力药可显着降低STBI病人FI发生率(P<0.05);改善FI具体症状情况:能有效降低便秘发生率(P<0.05),显着增加自行排便次数(P<0.05),未增加腹泻的发生率(P>0.05);胃潴留、腹胀、呕吐的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促动力药联合应用与单一应用对STBI病人FI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预防措施应用现状的横断面调查2.1问卷质量与回收情况2.1.1自制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相关预防措施应用现状调査》问卷内容效度为0.92;2.1.2共计调查我国89所二级甲等及以上综合医院,回收问卷1109份,有效问卷996份,有效率89.81%。2.2 STBI病人喂养不耐受预防措施应用现况2.2.1医护人员会同时应用量表、病人体症等多种方法判断STBI病人胃肠功能及预测FI的发生;2.2.2医护人员对STBI病人肠内营养应用与管理情况:伤后24-48h起始肠内营养的占61.45%、首日营养液剂量<500ml为50.00%、肠内营养起始应用葡萄糖、温开水等非营养制剂的占65.56%、从鼻胃管摄入营养液占91.16%、营养液采取持续输注为72.89%、肠内营养期间采取抬高病人床头30°-45°达89.46%、以注射器回抽胃残余量占93.67%、每4h监测胃残余量占51.51%、营养液温度在38℃-40℃达65.46%;2.2.3临床常用措施应用率依次为:抑酸剂(84.13%)、益生菌(79.01%)、灌肠(73.59%)、促动力药(73.29%)。研究结论:1.STBI病人实施肠内营养过程中FI发生率较高,主要表现为便秘、腹泻及胃潴留;2.常用治疗措施可影响STBI病人FI的发生,其中促动力药预防性应用是减少FI发生的独立保护因素,使用抑酸剂、镇痛剂是独立危险因素;3.促动力药能预防STBI病人FI的发生,降低便秘发生率,促进其自主排便功能的恢复;4.目前国内临床采取的改善STBI病人胃肠功能,减少FI发生的常用措施为:伤后24-48h起始肠内营养、首日剂量<500ml、起始给予葡萄糖、温开水等非营养制剂、鼻胃管摄入营养液、持续泵注输入、肠内营养期间床头抬高30°-45°、营养液温度在38℃-40℃、应用促动力药、灌肠、益生菌及抑酸剂等。
杨明[8](2020)在《围手术期影响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成功的肾移植并使得移植肾功能顺利恢复依赖于良好的供受体情况、手术技巧、麻醉期间确保受体的血流动力学稳定等等诸多因素。其中有多个因素可以影响移植肾的灌注情况并可导致其存在多变性。本研究拟评估围术期肾移植患者移植物功能恢复延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泌尿外科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器官捐献者及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收集独立变量供者的年龄、供肾冷缺血时间、供肾保存方式、供肾终末肌酐、透析方式及时间、麻醉方案、镇痛方案、开放时血压、液体治疗方案、HLA错配位点、免疫诱导方案,因变量为肾移植术后受者肾功能恢复情况DGF或IGF等相关数据。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影响因素。结果286例肾移植受者中有32例发生DGF,占总数的11.2%。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中年龄、冷缺血时间、血压、终末肌酐水平、麻醉方案、液体治疗方案、镇痛方案、供肾保存方式等因素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透析方式、透析时间、HLA错配位点、免疫诱导方案等因素,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时间、血压、终末肌酐水平、保存方案、麻醉方案、液体疗法及镇痛方案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供者年龄偏高、冷缺血时间的延长、终末肌酐水平升高、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麻醉是DGF发生的危险因素。低温机械灌注、适当的高血压、宽松液体疗法是DGF的保护因素,有利于移植肾功能的恢复。透析的方式、透析时间长短、HLA错配位点、免疫诱导方案对DGF的发生无明显影响,有待于进一步前瞻性研究。
尹立明,杨苏民[9](2019)在《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并发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防治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及经济水平的进步,主动脉夹层病人的就诊率及确诊率明显增加。但由于主动脉夹层病情凶险、手术过程复杂、术后并发症较多,导致病人术后存活率较低。术后并发症中感染为一项重要因素。本文就主动脉夹层术前、术中以及术后并发感染的原因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防治感染,提高病人生存率。
齐鑫[10](2019)在《动脉血乳酸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延迟脱机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患者动脉血乳酸值及术后4小时血清中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T化验值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延迟脱机的相关性。2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延迟脱机患者24小时动脉血乳酸值的变化趋势,为将来临床医务工作者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能否顺利脱机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纵向观察的研究方法,调查2016年10月至2018年9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进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且按纳排标准选入的患者359例,其中出现延迟脱机患者(观察组)77例,未出现延迟脱机患者(对照组)282例。收集整理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资料主要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长、“动脉旁路移植”数目、烟酒史、诊断结果、既往史以及患者术中、术后出入量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为患者术前24小时及术后4小时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T化验值,患者术前24小时及术后1小时、4小时、脱机前(或)自主呼吸功能锻炼后动脉血气分析值。资料的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χ2检验、t检验、Z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延迟脱机危险因素以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发生延迟脱机患者术后动脉血乳酸值的变化趋势。结果1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24小时动脉血乳酸值、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T化验值的比较:术前24小时动脉血乳酸值(t=1.407,P=0.163),术前24小时肌酸激酶同工酶(t=-1.026,P=0.308),术前心肌肌钙蛋白T值(t=0.243,P=0.8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小时、4小时、脱机前/自主呼吸试验后动脉血乳酸值的比较:术后1小时动脉血乳酸值(t=2.285,P=0.024),术后4小时动脉血乳酸值(t=3.133,P=0.002),脱机前/自主呼吸试验后动脉血乳酸值(t=6.02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小时、4小时、脱机前/自主呼吸试验后动脉血乳酸趋势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动脉血乳酸平均值皆>2.0mmol/L,提示观察组患者术后机体处于高乳酸血症状态,且观察组患者术后动脉血乳酸值呈逐步上升趋势,对照组患者术后动脉血乳酸值呈先升高后再降至正常水平趋势。4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4小时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T值的比较:术后4小时肌酸激酶同工酶(t=3.636,P<0.001)与术后4小时心肌肌钙蛋白T(t=3.223,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动脉血乳酸值在判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能否正常脱机具有参考价值,尤其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脱机前/自主呼吸试验后动脉血乳酸值。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脱机前/自主呼吸试验后动脉血乳酸值超过4.552mmol/L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延迟脱机的风险在90%以上。6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长的比较:手术时长(t=11.90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手术时间过长是造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延迟脱机的危险因素。当手术时长高于4.90小时时,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延迟脱机的风险为90%以上。结论1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4小时肌酸激酶同工酶值超过正常值高限的3倍、心肌肌钙蛋白T值大于1.0ng/mL、术后动脉血乳酸值过高是造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延迟脱机的危险因素。2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发生延迟脱机患者术后动脉血乳酸值呈逐步上升趋势,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动脉血乳酸值过高产生的主要原因与术后患者机体组织灌注不足及缺血缺氧有关。3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动脉血乳酸值在判断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能否正常脱机具有参考价值,尤其是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脱机前/自主呼吸试验后动脉血乳酸值。4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手术时间过长是造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延迟脱机的危险因素。
二、术中致使病人低温的因素分析及其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术中致使病人低温的因素分析及其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全子宫切除术中术后双足保暖对预防FGID及DVT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来源、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1.1 研究对象来源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术前检查 |
2.2.2 术前谈话 |
2.2.3 术前准备 |
2.2.4 麻醉前准备 |
2.2.5 暖脚宝的使用 |
2.2.6 观察指标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全子宫切除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
3.2 腹腔镜组、开腹组患者手术中情况的比较 |
3.3 腹腔镜组、开腹组患者手术后临床指标比较 |
3.4 腹腔镜组、开腹组患者手术后并发症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全子宫切除术后发生FGID的原因 |
4.2 全子宫切除术后实施保暖措施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必要性 |
4.3 全子宫切除术后DVT形成的原因 |
4.4 全子宫切除术后实施保暖措施对DVT预防的必要性 |
4.5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第5章 结论 |
附录A 全子宫切除术使用改良暖脚宝的知情同意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B 综述 低体温对全子宫切除患者影响与处理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2)泌尿外科内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风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低体温的文献回顾 |
1.1.1 低体温的危害 |
1.1.2 低体温的危险因素 |
1.1.3 低体温的监测 |
1.1.4 术中低体温的评估 |
1.1.5 术中低体温的干预 |
1.2 围手术期低体温预测模型的研究不足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2.3 分组方法 |
2.3 样本量 |
2.4 研究工具 |
2.5 资料收集 |
2.5.1 资料收集 |
2.5.2 体温数据采集 |
2.6 伦理原则 |
2.7 质量控制 |
2.8 统计方法 |
2.8.1 计量资料的统计 |
2.8.2 资料的统计 |
第三章 结果 |
3.1 泌尿外科内腔镜手术患者资料基本情况 |
3.1.1 泌尿外科内腔镜手术患者一般资料 |
3.1.2 泌尿外科内腔镜手术患者入手术室生命体征基本情况 |
3.1.3 泌尿外科内腔镜手术患者手术因素基本情况 |
3.1.4 泌尿外科内腔镜手术患者麻醉因素基本情况 |
3.2 泌尿外科内腔镜手术患者发生低体温的单因素分析 |
3.2.1 患者基本状况影响泌尿外科内腔镜手术患者低体温的单因素分析 |
3.2.2 入室生命体征影响泌尿外科内腔镜手术患者低体温的单因素分析 |
3.2.3 手术因素影响泌尿外科内腔镜手术患者低体温的单因素分析 |
3.2.4 麻醉因素对泌尿外科内腔镜手术患者低体温的单因素分析 |
3.3 泌尿外科内腔镜手术患者的多因素分析 |
3.4 构建泌尿外科内腔镜手术患者低体温的风险预测模型 |
3.4.1 构建泌尿外科内腔镜手术患者低体温的风险预测模型 |
3.4.2 泌尿内腔镜手术患者低体温的风险预测模型的最佳阈值确定 |
3.5 泌尿外科内腔镜手术患者低体温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 |
第四章 讨论 |
4.1 泌尿内腔镜手术患者低体温的因素分析 |
4.1.1 年龄 |
4.1.2 基础体温 |
4.1.3 ASA分级 |
4.1.4 手术时间 |
4.1.5 BMI |
4.1.6 术中冲洗量 |
4.1.7 室温 |
4.1.8 失血量 |
4.1.9 输液量 |
4.1.10 麻醉方式 |
4.1.11 其他 |
4.2 泌尿外科内腔镜低体温预测模型的分析 |
4.3 建立泌尿外科内腔镜低体温预测模型对临床工作的启示 |
第五章 结论 |
5.1 小结 |
5.2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局限性 |
5.2.1 创新性 |
5.2.2 局限性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知情同意书 |
附录二 伦理审查批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急诊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主动脉夹层概述 |
1.2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分型 |
1.3 急性主动脉夹层的主要外科手术方式 |
1.4 主动脉夹层分期 |
1.5 影像学检查 |
1.6 插管方式 |
1.7 脑保护方法 |
1.8 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 |
1.9 术后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危险因素研究现状及展望 |
第二章 研究的目的及技术路线 |
2.1 研究目的 |
2.2 技术路线(研究总体思路) |
第三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3 统计学方法 |
第四章 结果 |
第五章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七章 本研究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全关节置换术中低体温对失血及异体输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见英文缩略词表 |
绪论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关节置换术中低体温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5)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现状调查与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1.1 神经重症患者营养水平现状 |
1.2 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概述 |
1.3 胃潴留危险因素分析 |
1.4 患者胃潴留相关干预的研究现状 |
1.5 小结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3 技术路线 |
4 第一部分:单中心前瞻性队列研究 |
4.1 研究对象 |
4.1.1 样本来源 |
4.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4.1.3 样本量计算 |
4.2 研究方法 |
4.2.1 抽样及分组方法 |
4.2.2 观察指标及测量工具 |
4.2.3 胃潴留判定 |
4.2.4 留置胃管及肠内营养方法 |
4.2.5 统计学方法 |
4.2.6 质量控制 |
4.2.7 伦理原则 |
4.3 结果 |
4.3.1 胃潴留发病率情况 |
4.3.2 两组发病部位比较 |
4.3.3 神经重症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的相关因素分析一 |
4.3.4 神经重症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的相关因素分析二 |
4.3.5 多因素分析 |
4.4 讨论 |
4.4.1 胃潴留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
4.4.2 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的发生情况 |
4.4.3 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的影响因素 |
4.5 小结 |
5 第二部分: 干预性研究 |
5.1 研究对象 |
5.1.1 样本来源 |
5.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5.1.3 样本量计算 |
5.2 研究方法 |
5.2.1 抽样及分组方法 |
5.2.2 干预方法及内容 |
5.2.3 测量指标 |
5.2.4 统计学方法 |
5.2.5 质量控制 |
5.2.6 伦理原则 |
5.3 结果 |
5.3.1 临床资料 |
5.3.2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
5.3.3 干预后两组胃潴留发生率情况比较 |
5.3.4 护理前后营养状态比较 |
5.4 讨论 |
5.4.1 对存在胃潴留危险因素患者加强护理干预 |
5.4.2 合理应用促胃动力药 |
5.4.3 体位干预 |
5.4.4 腹部按摩 |
5.4.5 幽门后喂养 |
5.4.6 足三里按摩 |
5.4.7 双下肢主动及被动训练 |
5.4.8 其他干预措施 |
5.5 小结 |
5.6 创新性分析 |
6 结论 |
7 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神经重症患者肠内营养及消化系统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综述) |
附录 |
附录1 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
附录2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表(GCS) |
附录3 危重病人APACHE Ⅱ评分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围术期头孢呋辛钠的使用对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患者预防感染的作用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一 资料与方法 |
二 结果 |
三 讨论 |
四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心外手术术后感染因素分析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喂养不耐受发生影响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览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前言 |
1.1 选题缘由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概念界定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影响的回顾性研究 |
2.1 研究一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发生的影响 |
2.1.1 研究目的 |
2.1.2 研究对象 |
2.1.3 研究方法 |
2.1.4 研究结果 |
2.1.5 讨论 |
2.2 研究二预防性应用促动力药对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的影响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对象 |
2.2.3 研究方法 |
2.2.4 研究结果 |
2.2.5 讨论 |
第三部分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喂养不耐受预防措施应用现状的横断面调查 |
3.1 调查目的 |
3.2 调查问卷研制 |
3.3 实施调查 |
3.4 质量控制 |
3.5 调查结果 |
3.6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重型颅脑损伤病人肠内营养喂养不耐受相关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硕士期间撰写与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8)围手术期影响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
英文论着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并发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防治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术前影响因素 |
1.1 术前基础疾病 |
1.2 年龄因素 |
1.3 主动脉夹层疾病本身 |
2 术中影响因素 |
2.1 麻醉因素 |
2.2 手术操作因素 |
2.3 体外循环影响因素 |
3 术后影响因素 |
3.1 胸腔积液的影响 |
3.2 机械通气的影响 |
3.3 术后并发各脏器损伤因素 |
3.3.1 术后肺损伤 |
3.3.2 术后肝损伤 |
3.3.3 术后肾损伤 |
3.3.4 术后脑损伤 |
3.4 院内交叉感染 |
3.5 营养状态差 |
3.6 输血相关性免疫抑制 |
3.7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
3.8 抗生素的应用 |
3.9 有创操作的影响 |
3.1 0 切口易发感染因素 |
4 感染防治 |
(10)动脉血乳酸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延迟脱机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1.3 分组情况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含量的确定 |
2.2 资料收集 |
2.3 麻醉方法 |
2.4 手术方法 |
2.5 样本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
2.6 具体指标的定义 |
2.7 研究变量(测量指标) |
3 统计方法 |
4 研究质量的控制 |
5 伦理学原理 |
结果 |
1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
1.1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比较 |
1.2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诊断内容的比较 |
1.3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化验值的比较 |
1.4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术中出入量及术后当日出入量的比较 |
1.5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1 小时动脉血气分析比较 |
1.6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4 小时动脉血气分析比较 |
1.7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脱机前/SBT后动脉血气分析比较 |
1.8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24 小时、术后1 小时、4 小时、脱机前/SBT后动脉血乳酸趋势比较 |
1.9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4 小时化验值的比较 |
1.10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脱机前/SBT后各项护理评估值比较 |
2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 |
3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延迟脱机患者的术后动脉血Lac临界值的计算 |
3.1 OPCABG患者术后1 小时、4 小时、脱机前/SBT后动脉血Lac指标诊断价值分析 |
3.2 OPCABG患者术后1 小时、4 小时、脱机前/SBT后动脉血Lac指标Logistic回归分析 |
4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延迟脱机患者的手术时长临界值的计算 |
4.1 OPCABG患者手术时长诊断价值分析 |
4.2 OPCABG手术时长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1 本研究与既往研究的结果比较 |
2 OPCABG患者术后动脉血Lac值对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延迟脱机的影响及干预措施 |
2.1 OPCABG患者术后动脉血Lac值对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延迟脱机的影响 |
2.2 护理干预措施 |
3 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术后4 小时CK-MB、c TnT值对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延迟脱机的影响 |
4 OPCABG手术时长对OPCABG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延迟脱机的影响 |
结论 |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延迟脱机影响因素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术中致使病人低温的因素分析及其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全子宫切除术中术后双足保暖对预防FGID及DVT的探讨[D]. 秦阿妮. 青海大学, 2021(02)
- [2]泌尿外科内腔镜手术患者术中低体温风险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D]. 李玉梅. 兰州大学, 2021(09)
- [3]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急诊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D]. 郎群.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4]全关节置换术中低体温对失血及异体输血的影响[D]. 潘品. 南京大学, 2020(02)
- [5]神经重症经鼻胃管肠内营养患者胃潴留现状调查与干预研究[D]. 郭斌艳. 郑州大学, 2020(02)
- [6]围术期头孢呋辛钠的使用对行不停跳冠脉搭桥术患者预防感染的作用与影响[D]. 魏宏宇.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7]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常用治疗与护理措施对喂养不耐受发生影响的调查研究[D]. 房玉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8]围手术期影响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相关因素研究[D]. 杨明. 锦州医科大学, 2020(05)
- [9]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并发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防治进展[J]. 尹立明,杨苏民. 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9(03)
- [10]动脉血乳酸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机械通气患者延迟脱机影响的研究[D]. 齐鑫.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